首页范文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37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和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还有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现在分别阐述如下:

一、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的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和数学探索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数学能力的核心。高中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思维和智力。思维能力的过程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的解答数学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由于其思维过程或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时存在着差异,而导致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或者根本就不能解答。总结起来,数学的思维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一)弄清题意,即搞清楚题目背景,已知参数,未知参数,满足条件,条件是否多余或不足等。(二)拟订计划,即思索是否有相近的问题,是否有哪些公式,定理,或数学模型能用上。如果有,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公式,能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等。(三)实施计划,即实现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并保证每一个步骤是正确的。(四)总结回顾。对整个思维过程,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举一反三,看能否用其他方法解决,思维过程中是否走了捷径等。

二、运用回忆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前高中数学作业以做习题为主,教师批改的主要目的是督促检查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判明对错,给一个成绩后下发。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文字、数字、字母、符号,从内涵到形式都比较抽象。运用这些抽象的东西进行数学思维,对于智力仍在发育中的高中生而言,如果没有长期的回忆性思维,各种思维方法容易忘记。如何让一定的思维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就必须借助回忆性思维方法,即对知识结构,思维过程,方法进行阶段式的回忆,总结。回忆的过程多种多样,如让学生看着教材目录,对目录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回忆,并标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图表、箭头、口诀、形象比喻等技巧编织知识网,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提高了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在于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强化了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认识,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

三、选择判断能力

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

具有选择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中较少受表面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判断的准确率较高,判断迅速,对作出的判断具有清晰的认识,能区分逻辑判断和直觉猜测,他们具有明显的追求最合理的解法,探究最清晰,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优美”的解法的心理倾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呢?

1.我们知道,直觉判断、选择往往要经历获取信息,信息评价(判断),策略选择几个环节,因此,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选择、判断能力的关键。

2.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恰当的价值观念,因它是选择判断的根据。

3.在解题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具有选择探求最佳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而且还要判断几种解法谁最佳?好在何处?

四、数学探索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

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探索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另一种心理运算,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在对思维活动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上,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对思维过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

2.使学生学会“引伸”所学的知识。

3.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要重点给学生介绍逻辑的探索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4.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06-01

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数学思维过程,学习数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勤于思考,独立探索,善于发现,探究创新,以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会从数学角度观察,设计和进行数学实验,对数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猜想和分析,对数学现象问题和结论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会对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辨明数量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特性。那么,在高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搞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夯实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科是一门体系相对完整的系统性课程,教材各章节知识点联系相当密切,相互关联,每个环节的教学都非常重要。比如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在以后的对数、指数函数等知识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都起到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学习数学知识,搞好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尤为重要,搞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根本保证。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熟悉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中紧扣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突出“双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解要详细,解疑要耐心,数学概念内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掌握得清清楚楚,数学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要明明白白;掌握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学会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牢固过硬的基本功,熟悉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学会梳理总结数学知识,利用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巩固,加强理解和记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系统化和条理化。因此,在教学高中数学时,要让学生吃透概念,学习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方法,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互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顺利的培养思维能力。

二、引导反思,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习惯

反思的过程就是一种深度思维的过程。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或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环节进行反思、推敲,进一步思考与强化,总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加深理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有助于以后开阔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反思的过程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理清解题步骤,提高解题技巧,有利于数学思维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深刻、广阔,赋予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的深度思维训练一般是以解题训练,归类练习为内容来实现的。数学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一定量的解题练习,就不会练就过硬的解题本领,也不会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当然要避免题海战术式的训练,以免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在数学解题训练中,应把握试题的内容、结构和特征,确定解题训练目标,归类训练,目标训练。如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等有关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训练。又如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以形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变式训练,发展思维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这样比较方法,分析技巧,探索最佳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思维的兴趣,调动学生善于思维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导入,也要从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激发积极思维的情境,教学语言要力求饱满生动,教学环节要适当创设诱人悬念,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要积极倡导求异思维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少用慎用指责,禁用惩罚,积极有效的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备课时要优化课堂设计;对于较难的问题或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逐步进行;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思维训练,变换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使学生易于接受,鼓励创新,让学生从思维中获取快乐。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思想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思维的内驱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10,(12).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3

一、营造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堂课就能实现的,更不是通过死气沉沉的课堂实现的。死板单一的课堂教学不仅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惰性和厌倦情绪,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集中精力思考。营造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尽管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注重个体思考的学科,但是并不排除集体智慧的进入,发展集体的思维和智慧是提升个体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把疑问说出来,大家一同思考解答,在众多的解答方法中找到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注重数学方法与过程分析

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有所涉及,这使得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把高中知识的方法生成的过程推演大大简化。这对于部分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来说能够理解和消化,但是对于很多知识积累相对浅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这就构成了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水平,注重方法和过程的分析与推演,以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找准知识点的核心,对学生举一反三会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教学球的体积公式V=(4/3)πr3时,就需要教师认真推导公式的由来,以方便学生既易于理解,也对学生出现类似题目提供一种有效的解答方法。

三、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性思维;学习兴趣;小组合作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相对于学生的其他能力而言,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高中时期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存在差距。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水平瞬息万变,只有具备创新性能力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普通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的参与和努力。笔者在长期的普通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其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其二,鼓励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其三,教师言传身教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其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毋庸置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相关权威实验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之所以能够学好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这门功课就是因为建立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大脑活动、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活动。人类的大脑活动和心理活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建立了最基本的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潜力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意识的自我提高锻炼。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比教师强迫和施压的效果好得多,也具有更高的效率。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将有效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保驾护航。学生的兴趣一旦养成,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就能事半功倍。所以说,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学习高中数学这门功课的快乐,逐渐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最终自觉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提高,这件事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两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一群人之间就能够爆发出无穷无尽的思想。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学习中的学生来讲,合作学习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之间年龄相仿、兴趣相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生活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中倡导创新性思维的时候,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学习。数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学生身心充分参与的课程,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是需要与身边的同学互动的。与此同时,数学课程也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课程。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小组合作是巩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堂组织方式,教师一定要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师言传身教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当我们强调努力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的师长,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地在课堂的教学中时刻展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做出最好的示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在尊重基本课堂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推陈出新,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是具有巨大的教学魅力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养成了不断开发自身数学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建立创新性思维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现如今,教育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基本摆脱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高中数学中复杂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过多,使得课堂仍旧存在呆板枯燥的现象,为了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各个学校一定要不断加强改革,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增强课堂活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着重阐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运用艺术导课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的艺术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讲解前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进行提问、诱导、启发,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入艺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外,这样做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不过,对数学教学进行导课不是简单地提问题,强调艺术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既包括直接法、情景法,又包括对比法、故事引入法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导课艺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程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其与等差数列的关系进行对比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先给出如下两个公式:

a■=a■+(n-1)d

a■=a■·q■

在课前给出这样两个公式,让学生自己找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二者之间的异同,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深远而持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其概念性和逻辑性更强,对学生的抽象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历史。数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变迁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把数学的发展史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其起源,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美。数学大多与很多特殊的图形、符号相连,这些知识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都有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这些图形,体会它们的美,是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埸,∩等符号;第三,注重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实验教学法的引入,实际上数学也可以写实验报告,也可以进行体验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鼓励他们在实验中找到数学原理,并编制报告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高中生学习数学也不仅仅是为了熟记几个公式定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良好思想,就一定要做到与实际相连。例如,在讲解分段函数的时候可以把不断变化的物价当做生活实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道理,形成数学思维。又如,教师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就可以拿生活中的建筑物、金字塔举例说明其准确形状,从而做到利用图形的引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四、结语

高中数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丰富,对学生的逻辑概念水平要求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手法,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好导课艺术,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柴元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7):302-47.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6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构成、逻辑运算、数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思路的开始,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数学教师长期所追寻的课题。

一、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通过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变化等概念的学科,其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是数学应有的特点。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构建学生的空间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计算水平和逻辑思维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学习好数学这门课程,是数学教师苦苦在寻找的答案。高中数学课本提出:“要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它作为数学讲课的重要目的之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机智在于大脑的思维过程”。首先,数学课堂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学懂必要的数学知识,使其知道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大脑智力水平,这也是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教学者的高度重视。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好数学的前提,是解开数学奥妙的开始,通过数学思维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合理,思维方向趋于正确,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探讨课题。

二、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分析

1.思考问题角度单一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提问解答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好问心理长期受到压制,学生由此对数学主动探索的欲望降低,缺乏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解题的方法上缺乏应变能力,思维上存在惰性,习惯于上网查阅资料、翻看参考书,造成学生解题思维单一,无法更好地提高学习数学能力。

2.缺乏系统的知识理解

数学各章节知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而是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各部分知识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完整的数学概念。但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数学呈现章节化理解,特别是对概念、定义、公式的理解只满足于死记硬背,套用固定公式,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在学生的记忆中知识呈现的是零散的分布,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思维体系,没有建立完善的思维结构方式,进而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没有良好的课下回顾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课下回顾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课下习惯于总结回顾的学生,比课下不复习的学生,记忆能力加深一倍,思维方式提高明显,避免了今后犯类似的解题错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从转变授课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曾经有教学学者提出:“学习数学做好的方法是实践”。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找出结论,才能加深对公式和概念的理解,才不至于在学习数学中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才不至于学过之后就忘记。比如,在学习到椭圆概念的时候,以往的讲课方式是,教师拿出一根绳子和需要固定的两个点,在黑板上为同学们演示椭圆形成的过程,最后告诉学生椭圆是两个固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运动的轨迹。显然,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主动思考较少,被动的接受了定义的给出,缺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换位思考,让学生来担任主讲演示,就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告诉学生第二天要讲椭圆,让他们准备好两个图钉和一根绳子。第二天课堂上,教师为同学们讲出绘图的要领,首先为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同学们大胆的去尝试,根据自己准备的绳子,进行研究与探索,教师可对学生们画出的椭圆进行比对,学生们会发现由于绳子长短和图钉之间的距离不同,所画出的椭圆也不相同,最后教师给出椭圆的定义x2/a2+y2/b2=1(a>b>0)。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运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加深了对椭圆公式的理解,在课堂欢快的气氛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2.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起源于生活,应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生活的经验来教授数学,多讲解社会生活数学的应用意义,让学生感知到身边的数学知识,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动力,才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在讲到排列组织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联想到刚刚结束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告诉学生世界杯一共32支球队,4个球队为一个小组,比赛第一轮采用小组赛单循环比赛,进入淘汰赛阶段,每次比赛淘汰一名球队,排出前四名球队,问世界杯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学生通过对排列组合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就解答出了答案。正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去主动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积极主动的应用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3.在设置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本中提出:“数学教学应善于为学生设置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趣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到等比数列求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经典的故事,作为课前引导。传说中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十分喜爱下国际象棋,为了奖励国际象棋的创造者,他说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这名创造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第一个格子放上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放上两粒小麦,第三个格子放上四粒小麦,以此类推填满六十四个格子。国王开始以为这个要求很简单,便命令士兵去填满,但到第二十几个格子的时候,就很难实现,原来这需要整个国家十几年的粮食才能实现。设置完问题后,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等比数列,最后给出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让同学可以根据问题,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大概需要多少粮食。正是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主动去寻求答案,由此形成了运算求解的主动思维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牢记这项教学任务,从日常的教学入手,不断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善于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实现素质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7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所以,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几何问题训练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应用链接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代数问题训练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实践探讨

对于高中生来说,积累知识是他们学习的关键内容,高中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拓展自身的思维,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样一来,学生可能充分地提升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学会应用开放的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所以,高中教师需要应用有效策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必要性分析

1.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应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条件,而后进行数学推理。同时,猜想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后,面对数学问题就会习惯性地进行猜想,久而久之可以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大脑思维,通过大量的数学思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内容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让学生主动推理、主动思考,进而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大量的解题,构建了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数学思维,能够更好地、灵活地解题。[1]

3.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

人在处理多种事情的过程中需要应用逻辑思维,并且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后才能得出最终的决定。数学解题也属于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高中生需要全面地判断和分析习题的概念、适用条件以及其他条件,进而得出相应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所以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整体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分析

1.通过几何问题训练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

立体几何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讲解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发现,一些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缺乏,理解起相关的知识比较困难。比如,在立体空间里,异面三点所形成的角,一部分学生面对这方面的问题一筹莫展,手足无措,认为相关的知识抽象程度过高,难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思考。[2]

学生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来引入空间几何问题,学校篮球场上有一个垂直的旗杆,这个旗杆和篮球场上的直线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假设旗杆的高度是h,旗杆底部和篮球场上的一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d,请问旗杆顶部到直线的距离多远?解决这种问题,不能只应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内容,还需要有立体几何的知识,通过这种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之积极地探究其中的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3]

2.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每节课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的知识点关系紧密。比如二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对于学生学习指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都有着一定的指导和铺垫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巩固基础数学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并且创新教学方式,遵循新课标中的要求,坚持“双基”的数学教育特色,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地做到高效问答,有问必答,提升问答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明确各方面数学知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明确数学定律、定理的相关适用范围、属性和条件。教师需要熟悉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学生需要做到融会贯通以及灵活应用。相关经验证明,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数学基本功,并且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内容体系,才能切实提升自身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新旧知识内容并且牢固地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促使学生掌握条理化和系统化的数学知识,加强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归纳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以及理解。[4]

3.应用链接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想要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不困难,通过了解教材例题的示例解答就能够掌握相应的基础内容。但是,如果让学生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抛弃以往的“前提―结论”方式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应用链接式的方法来讲解数学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列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链接式的教学策略,首先讲解集合的概念,根据集合引入数列的概念,而后举出几个数列的实例,指导学生对比集合与数列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数列中项的讲解引入映射的内容。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并且自然地引入新的知识内容,一方面突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通过串联相应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其形成数学思维。

4.通过代数问题训练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是数学的突出特点。代数数学问题主要应用字母符号以及运算符号来代表数据以及数量之件的关系,表达数学中的抽象内容。一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代数时,会觉得十分陌生并且非常茫然,对于代数有一种厌恶和恐惧感,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对于代数的学习。事实上,学生通过联系和思考代数问题,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逻辑思维水平和能力。

许多学生习惯从直观而形象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代数问题则需要学生改掉这方面的习惯,应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数学问题。掌握代数问题的解决思路,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有着较大正面作用。比如,教师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代数和几何的结合方式感到比较诧异和陌生,不理解使用等式来表达图形的方法。通过讲解和介绍坐标体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标注圆形在坐标系中的代表点。通过连接各个代表点,学生得到了一个圆形。通过代数问题可以改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5.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需要周密计划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流程中加入思维色彩,通过饱满热情的语言和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分解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逐一了解相关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压力。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会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

综上,对于高中生来说,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数学成绩的提升以及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学生经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能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不管是后进生还是优秀生都从这种教w中获得了收获。

参考文献

[1]郑海宁,李光彬.计算机辅助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54-55.

[2]迟惠贞.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亚太教育,2016,(23):36-37.

[3]欧阳志.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3):84-85.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8

一、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数学作为高中的重要科目,有庞大的知识脉络,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前面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打基础,后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面的内容.数学知识点之间是一环扣一环的,丢失了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前后知识的不连贯,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性,督促学生学习时注意这个问题,避免学生做题时出现问题.这样,学生看见一道题时,就能马上想到这个题所用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不但可以解答这道题,而且可以快速解决这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出现问题.首先是平面的几个定理,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清楚,才能确定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其次是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和直线不再是一个平面的问题,而是在一个空间内的位置关系,更加复杂.教师只有把这些相对单一的位置关系讲解清楚,才能使学生解决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学生能把各个单一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就是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加强课堂上的习题训练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当堂听到的知识,不能尽快得到实践,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的损耗,再加上时间越长,学生的记忆越模糊.刚刚讲解的内容,学生迫切需要练习一下,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刚讲解的知识.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把该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还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习题,难度以考查学生掌握的概念为准,主要就是用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公式.学生如果出现问题,也可以尽快提出来,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拖到课下.在课上的习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例如,“指数函数”是一节重要内容,不只是在高中阶段学到,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也经常用到指数函数的内容.在学习“根式”的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根式”的概念以及运算的方法,发现学生的一些潜在的问题,如分不清正负号、几次方根混淆.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教师要尽快给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概念,方便以后的教学.这一节有一个关于“0”的重要概念: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这个定义并没有推论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掌握这一个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中数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现在常说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联想和融会贯通,其实就是想象力匮乏的结果。而创新思维正是想象力的一个表现,一个拥有创新思维的人一定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创新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就是指使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利用这种独到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传统思维的窠臼,引导我们通过一条崭新的路径到达真理的彼岸。同时,这种思维方法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备受推崇,因为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的教育不能仅仅将目标定位在繁琐的题目解答上,更应该看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思维就是通往成功数学教学这一“罗马”的“大路”。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要想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更不要轻易否定,因为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更是学生战胜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种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且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同时,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这样不仅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么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课桌上听得昏昏欲睡,这就是不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失败案例。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键处常常问一个“为什么?”多提几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启发学生,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以共同“释疑”的过程使其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为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坚固的阶石。比如,探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时,我们知道圆与圆有“相隔”“相切”“相交”“相离”,这些除了可以通过图形直接判断,也可以通过判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和的大小来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当d(圆心距)>R+r(半径之和)时,两圆的位置表现为外离;当Rr(半径之差)

(三)在课后给学生留一个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许多学校的高中生的课后作业可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针对这一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后作业布置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请班上几个基础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同学们出思考题;

2.同桌或邻桌之间互出思考题;

3.同学之间互相批阅思考题。

如此一来,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查资料,第二天给出参考答案;有的学生自己编写题目。这样就把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既培养和锻炼了他们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避免了教师思维的限制,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创新思维不仅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能仅片面地要求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更是他们能够熟练解题的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周丽.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5)

2.杨祀国.浅谈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3.袁峰.谈谈高中数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19).

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0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活相关,是生活中部分问题的数字化、简单化.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性,并让他们被数学吸引住,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的一个爱好,并主动学习数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步入高中阶段,数学的难度加大,知识要点不断增加,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进一步产生厌恶心理,不愿学习数学,产生偏科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正确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发掘学习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深入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创新教学方式,对其原有枯燥乏味的例题进行“改造”,让例题更具有阅读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不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学中,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学生的想法.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享受,他们可能喜欢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觉得这种教学适合自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观察哪一种教学方法适合大多数的学生,然后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发掘自己的潜力,不能总是一种教学方式,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耐心.教师还要多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其长处,在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道数学题都会有多种方法解决,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考虑问题,发现多种解决思路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为了准备高考,学生夜以继日地学习,会造成大脑疲惫,接受理解能力有所下降,这时教师应该降低教学进度,调解学生的状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并让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思路,使他们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是向学生灌输僵硬的解题步骤,没有为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发挥数学知识的关联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课程,其知识往往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把相关的知识连在一起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总结相关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小册子,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掌握知识框架.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进行关联知识点的讲解能为学生的学习点明方向,让学生在预习时有很好效果,在复习时能更好地记忆.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