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十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十篇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26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2

导师是高等院校中对研究生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在研究生的科研学业、毕业深造乃至就业推荐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研究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导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其心理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人格及至终身发展。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能够让导师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的主导,从容而科学地应对研究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也在参与、体验和互动中,更大程度上促进导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外界环境;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在面对压力时,合理控制并即时疏导,保持良好心态。由此可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可以让导师既助人,又自助,与学生一起构筑美好的心灵家园。

2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2.1培训理念淡薄:从教育理念上看,高等院校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普遍不到位。由于学科背景、学识经历的不同,多数导师尚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资质。没有相应的培训和经验交流,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就无法准确把握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对研究生的心理危机缺乏敏感;面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找不到恰当的对策,错失了最佳教育时机。此外,导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默默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教学任务的加重、研究生问题和师生关系问题的多样化等,让导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疾患也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行为,以及与学生关系紧张而出现的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无论对于导师的职业生涯,还是研究生的健康成长,高等院校都亟需提高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与重视,通过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促进导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适时地对教育对象心理层面施加影响,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2.2培训投入不足:从教育实践上看,高等院校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师资建设中,导师培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多数培训是针对新增导师而展开,以推进新手导师迅速成长为专家型导师为目的,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力求让导师短期内熟悉研究生招生管理、学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侧重于提升导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而在培训形式上,多为专家报告、优秀导师经验交流、研究生院领导政策解读等讲座模式。鲜有高等院校尝试着同时为新增导师和在岗导师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交流、观摩、互动。此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导师认为应该是职能部门和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相应专业储备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责,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产生消极和推诿的态度。目前从培训内容和形式来看,基本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危机干预为主题,形式较为单一,且无明确的课时计划。

3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的探索

3.1明确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首先要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育人功能,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时准确地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但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必须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将导师纳入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效补充;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具体任务,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确保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制订具体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激发导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导师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3.2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制度:“不以规矩,无以方圆”,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规范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可能不断提高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促进导师内外成长并确保参与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将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渗透在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在岗导师提高培训、骨干导师高级研修等导师培训项目之中。其次,要加强导师培训基础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保障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学校要列出专项培训经费,包括培训教师的课时报酬、导师活动经费等,并列入学校预算,切实为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再次,要由专门行政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详实的培训方案,加强培训管理,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效果上要予以充分保证。最后,还要落实导师培训考核制,即要求导师完成一定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3.3理清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所以从工作理念上应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3]。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方法来自于心理咨询,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需要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去影响教育对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导师重在合理采纳心理咨询中的方法,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而非专业性的治疗或矫治。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发展性心理教育,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困扰会越来越多地和得不到解决的发展性问题相关联,因此导师应更多地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性的问题,如职业规划、人际沟通等。

3.4优化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须经过精选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各种理论、方法、技术层面上的面面俱到。首先,必须强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遵守保密性原则,严守学生的秘密和隐私;尊重学生、以诚相待,与之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其次,在专业知识方面:学习普通心理学,了解人类心理现象共同规律;学习青年心理学,把握青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习变态心理学,了解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婚姻咨询知识,为学生的学业、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在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方面,导师需要掌握用于师生交往的咨询技巧,以及一般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诊断技能。对有轻度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早发现、早疏导;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严重心理疾病时,能敏锐察觉、及时识别。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3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自我完善和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大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遇到越来越来的压力和冲击,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本身固有的基本理念之一。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我们更有责任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方法。樊富珉等(1996)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包括: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止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开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当代青年的心理素质,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理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与体制日趋完善。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20余年发展,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途径体系和管理体制,这在近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专题文件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目前主要依托三种途径:其一,高校相关专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主要是各地师范院校中的心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按计划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专门人才。其二,相关高等院校、各种学术团体、各种培训机构等开展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短期培训。最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研究也日益增多,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可以看出,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绩显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1.加强制度建设,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学校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但是,全国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在师资配备和建设等严重缺乏。如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区乃至各学校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此项工作应如何检查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资格评聘问题,如何落实专职人员的编制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同时,不少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流于形式,较少在业务上进行深入指导和监督;不明确的隶属关系使其无法整合校内所有资源,未能保证具有专业资质与执业资格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尽快制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与评估标准,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场地、人员、经费、设施配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督查与评估,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同时,理顺咨询中心的组织管理,更好地整合校内相关资源,真正让中心发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作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考核范围,健全并严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各高校应致力于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宣传、管理、课程、培训、督导、校际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成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很多高校要求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毕业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专业教师,但是突出表现为师资数量仍然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各大高校虽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和咨询教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均衡、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数量上看,虽然目前有些地区通过培训专兼职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但与国外的有些国家按学生人数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相比,还远远不够。同时,兼职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训练;专职教师也有少数人仍不具备职业资格,因须参与太多学生工作,多数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本身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对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进行定位;建立并完善与师资培训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分层次、分目标加强现有师资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包括骨干教师和辅导员轮训,加大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力度;高校在咨询中心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课题立项等方面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专兼职教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国家应统一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考核与认证标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学科地位”,师范院校要加紧培养有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4

1.认识不足,忽视心育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其办学特点为注重学生职业化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部分学校突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

2.新任不适,岗前培训不足

有关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66.6%的教师是应届毕业生上岗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这些教师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些新任教师出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化不适,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于人、财、物等条件有限,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不足。新任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刻认识,难以胜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初探阶段,在职培训欠缺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则更为落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初探阶段,对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因对工作认识不足,出现忽视中职生心理特点、盲目照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现象。

4.权责不明,出现角色混乱

随着国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各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甚至出现由非心理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例如由主管学生科的领导、班主任等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由其他专业的德育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就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使这部分教师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出现角色混乱,甚至角色冲突的现象。

5.方式单一,显现帮扶不足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心理咨询两种方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并非所有专业都开设心理学课程,缺乏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仅针对部分专业(如护理专业)开设心理学基础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受众较窄。其次,部分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主要以学生主动求助为主,而许多真正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可能不愿主动求助,出现帮扶不足或错位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法及途径

1.提高重视,创造良好条件

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是实现转变的外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众化,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科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2.广纳贤才,落实岗前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当的编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心理学专业人才,招纳对应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对新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增强新任教师的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进而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3.内外交流,加强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两种。校本培训突出交流、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足够的表达空间。通过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外出学习强调学有所用、传帮带的作用。此外,中职生心理状况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4.权责分明,健全考核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身多职、角色定位不准,进而实现专业助人。同时,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并健全考核机制,权责分明,量化工作成果,实现全方位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深入学生,促进教学相长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川省革命老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南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专职少。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其他的全是兼职,专职率仅约为4%。2012年,教育部公布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1],对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2007年广东省编办与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要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并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吉林省借鉴广东的做法,认为要保证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吉林省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真正建立起一支能够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部分,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由于诸多原因,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通过查阅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而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专职的少,而且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系统和技能。

二、四川省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

专业化,一方面是某一专业的从业人员达到该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指其成长为专业人员的静态发展结果[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川省革命老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发展较好的地区虽然同等重要,但在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上有所不同。四川省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对不同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某些治疗方法和行为矫正技术[4];并能对自我心理进行调节。

其外延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由于革命老区在经济上的制约,所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近几年还不能普遍的实现。二是兼职教师学习专门、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发现问题并及早预防与治疗。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开展活动。四是学习评价与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手段,避免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五是较强的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地域性,它既有共性,更有个别性、特殊性。教师应研究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制定出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加强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探索符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以研促教[5]。

三、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高校相应的对口援助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高校成立对口援助工作领导小组,并委任校级领导任组长,由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宣传部、国资处、招就处、后勤、团委、相关系科教学系负责人为成员。小组下设心理援助办公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心理援助日常工作。

2.召开专题会议,落实专项经费

学院领导讨论通过对口援助南江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将开展对口援助工作所需的资金纳入财务预算,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对口援助工作。

3.积极深入调研,双方认真协商,拟定详细方案

组长率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亲赴南江,与南江县教育局领导深入交换意见,召开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对口援助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师资培训、朋辈心理援助、指导编写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派心理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并将援助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二)培养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革命老区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一旦培训成功,他们可以对学校其他教师甚至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讲,这样可以节约资源,产生实效。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学院选派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及初等教育系的专家前往南江为广大教师授课。培训以讲座形式开展,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共开展了五次讲座,主题分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技巧”、“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策略”等。南江县教育局安排各中小学1至2名老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参训老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2.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性、教育性,所以教育应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因此,在培训中教师们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特别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开展。

3.举行示范公开课

学院选派2名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南江开展了3次心理健康示范课。他们分别以“融入集体”、“我能、我自信”、“学会承受挫折”为主题进行了示范课,200余名师生观摩了示范课。示范课为教师展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送出去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程度如果要提高,送出去培训是另一种形式。而且培训的期限将延长(在美国培训的期限将由一年延到两年),培训方法更多地采用模拟的方式,以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6]。

(三)自主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这是一种专业化的体现。

1.利用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网络的发展,增加了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获取知识的渠道。

(1)对口学校组建心理援助专家团,建立网络心理交流平台

心理援助专家团由对口援助学校分管领导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主要是利用QQ群,建立了“1+1心灵花园”网络心理交流平台,两校百余名教师加入了QQ群,实现了资源共享,案例探讨及督导。

(2)通过网络向经验丰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心育门户网站―首页,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http://njxljy.com/陶老师工作站、宁教授工作室,http://xljy.zje.net.cn/镇江市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北京师范大学牵牵心理热线等也已经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购买资料

(1)杂志介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杂志栏目分为:学术空间、人物专访、一线快递国际传真、科研实践、师资培训讲座、专题讨论、教师成长、课程思考、个案分析、动态。

其中中小学教师特别应该关注的是一线快递、科研实践、专题讨论、课程思考。一线快递是对全国各地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等进行报道,或刊登某地区、学校、个人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等。科研实践是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的设计;刊载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调查报告。专题讨论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多方争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方发表不同见解。课程思考是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总结;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内容新颖的活动设计方案。

(2)书籍介绍[7]

通过当当网可以找到83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商品,在此特别给教师们推荐以下几本书。

由谢维兴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8月1日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推荐理由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迄今走过20年左右的历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中较突出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有很多路径,培训与自我进修无疑是基于目前现实状况所能选择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式。但作为培训与自我进修最基本的“载体”――教材、资料、参考书等,能够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并不多。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组织了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实践者,编著了该书。

由林甲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8月1日出版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推荐理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书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对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理念及操作方式给予了全面阐释。

由徐岳敏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6月1出版的《学生心理扩展训练教师实用手册》。推荐理由:本书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

由李权超、谢玉茹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实用团体心理游戏与心理辅导》。推荐理由:本书精选了62个切合团体实际、能够广泛推广的团体心理游戏和心理辅导项目。每个心理游戏均在现场进行过试用,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了完善。

3.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学习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艺术中的艺术,通过培训学习,虽然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心理问题的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在不断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继续借助学习资源平台,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水准。

(四)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不是任意科目教师都可以担任的,更不是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属。

革命老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才能使革命老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际的效果。

(五)给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恰当的身份与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比例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因此,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解决对策就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整个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相继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对于帮助高职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视不足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没有颁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式文件,在高职教育各项评估中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列入评估的条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形式上有实质上无,理论上有实践上无”,加之许多升格后高职院校秉承传统中专教育的作法,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过时,学校仍然只把知识、技能的灌输当作中心任务,只重智育,而且尤其重理论教育,轻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学校领导认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本没有“心育”的地位;有的认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学校要抓大事,抓教师和教学质量,学生只要不出大事就行了;有的认为现在学生难管,借鉴部队军事化管理模式就行了;有的认为学校有政治课,有政治老师,可以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再搞什么心理健康教育等于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存在种种疑虑和模糊认识。

2.师资匮乏

缺乏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心理辅导教师的也不具备执业资格。没有一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国外和香港的大学,平均每1000个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开展还很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之低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不重视形成巨大的反差,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场地,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心理咨询师多为兼职教师担任,有的是医生、德育老师,有的是班主任甚至离退休老同志,从心理学或者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心育”专业教师很少,作为兼职老师他们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身份和形式极大地束缚了“心育”作用的发挥。

3.手段落后

许多学校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水平,数据收集和档案整理完全停留在手工阶段,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原始,没有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也没有科学的理念和技术作支撑,既没有订阅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杂志和各类心理测试软件,也没有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去培训进修。有的学校仅仅依靠“心育”教师自己的主动性,任其自由发展,有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仅是一种摆设,对“心育”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等。

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组织国内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评价和指导;组织编写师资培训使用的正式教材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科普读物;组织建立可操作性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训练的检验,对未达标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各地教育科研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也应积极配合,做好专业指导及师资培训工作。第三,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四,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专兼职人员的素质,对专兼职人员的岗位要求、职称待遇做出明确规定。第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辅导中心等专门机构。

2.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资源,采用灵活多样而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把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学科渗透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如课堂渗透,挖掘本学科、本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具有育人功能的资源,使其潜在价值外显化。有意识引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改变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感染;开展心理咨询,把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咨询扼杀在萌芽状态,消除消极因素干扰,卸下心理重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发展;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研究学生中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通过讲座,澄清认识,纠正错误的观念,鼓励学生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乐观积极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科学,2007,(02).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7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真正开展差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影响,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如意志、兴趣、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之外。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和上级的要求,一些学校虽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走形式等问题,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与己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普遍情况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好的学区小学有一名兼职教师,村级小学根本没有。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培训,但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加上大多是兼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教育。有些老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时,才发现,由于缺乏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村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3.内容方法不当,教育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师资水平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老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教育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搞好这项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机制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有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配齐所需专业师资还不现实,解决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还可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去作专题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关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2012年12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根据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细化了各自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作了解释和规定,并强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倾向。按照要求,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捕捉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如可通过讲座、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的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校双方共同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②],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onmentalHealtheducato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HighereducationSystem

CaiJing

(nantongUniversity,Jinagsunantong226007)

[abstract]itdemandsaprofessionalmentalhealtheducatorsgrouptoimprovethequalityofcollegementalhealtheducation.toresearchonstrategiesofmentalhealtheducat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collegesgreatlycontributes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collegementalhealtheducat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italsohelpstoimprovetheefficacyofcollegementalhealtheducation.

[Keywords]highereducationsystem;mentalhealtheducato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员培训中,师资是短板。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建设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其中把一个年级按照班级顺序划为若干组别,不同年级对应的班级划到同一工作组内,形成纵向设置开展老带新工作,对于经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篇10

〔关键词〕北京市;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04-04

记者:谢主任好!北京在解决“四不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对一些校长、教师,乃至各级教育研究机构“无人做”的现象,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北京市为例,您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谢春风:王定华副司长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讲话很有针对性,我很赞赏。自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发展还不太平衡。在一些地区,“无人做”的现象的确是事实,而且较为普遍。

我理解“无人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应试是硬道理。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是重点,导致无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缺乏专职教师。各层次认识不到位,致使缺少专职教师的储备;第三,行政部门不够重视。行政部门在教育政策上尚缺少支持,也缺少约束。

北京市提出,学校应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但政策的强制性还不强,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在自发、软性、随意状态。目前似乎没有听说学校高考升学率可以低一点,但要保证没有学生跳楼情况出现,而是升学率不能低下来,跳楼与否不予限定。这种教育的价值观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领导的认识问题。提升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的效率和校长的教育境界,把心理教师作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职业;其次,要把专业人才引进和教师后天培养相结合。教育部门应该出台心理教师的专业标准,而不是任何部门培训几天或是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教师就可以上岗;再次,待遇上应给予激励。心理教师承担的是末端的、终极的教育任务,凡是交给心理教师的问题,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心理教师不但面对的压力极大,而且时刻面临着心理枯竭和职业尴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要给心理教师心灵的关怀和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以外,还应该保障待遇,吸引一些身心健康、意志坚强、专业能力强、教育觉悟高的人才在这个岗位上做出贡献。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学者,能站在教师的角度为教师的切身利益着想,非常令人钦佩。目前,很需要您这样的专家为教师们进行呼吁。下面,请您就“不愿做”现象谈谈您的观点。怎样才能使教师从“不愿做”转化为主动做?

谢春风:这个转变比较难。从“不愿做”转化为主动做,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过程。

首先,我先谈谈教师不愿做的原因。第一,依然是心理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尊重,没有学科地位。比如说,北京市尚缺少心理特级教师,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领域内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心理教师如果没有学科发展前途,自然会产生“不愿做”现象。第二,心理教师工作挑战性大,社会期望高,对教师自我素质要求高,因而教师职业压力大。压力大、要求高,而社会待遇不相称,谁愿去做?第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认识不透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主科,不是高考的科目,因而被认为是软科学,可有可无。很少有人去称赞一个高考状元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只能做绿叶,这个时代有多少人愿意去做绿叶?另外,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也会导致这项工作受冷落。第四,消极心理学的负面影响。受陈虹主编发表的《真正幸福论的临床实践:积极心理疗法》和《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两篇文章的启发,我发现传统心理学、心理咨询机构过分关注心理问题,比较消极,使心理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灿烂。因此,我建议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探讨如何做到“主动做”。

第一,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系列,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岗位。

第二,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和心灵支持。专业支持体现在,应该不断地给予心理教师专业的帮助;心灵支持体现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同样需要关怀。

第三,积极心理学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福音。它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应积极加以宣传、尽快引进校园。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开展务实研究。

第四,全体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我看来,心理学是服务于公众的。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要主动接受心理学的邀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责任重大,既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应该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应是每位教师的必读物。有眼光和智慧的校长,应该给每位教师订阅这本杂志。

教师从“不愿做”到“主动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不愿做,不去做(这是最低阶段)

不愿做,被动做(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占一定比例)

愿意做,无把握(这种情况在逐渐增多)

主动做,有智慧(期盼出现的境界)

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到达最终阶段的个体会越来越多。

记者:您对这个转化过程的预测给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目前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做”的问题,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保障教师逐渐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

谢春风:王定华副司长指出的“不会做”现象,点中的是目前一些心理教师的能力不足问题。在面对鲜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心理教师往往束手无策,采取的行动或者成效不大,或者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素养。在我国,心理学发展历程较短,心理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现阶段,我们并不苛求每位心理教师非常专业,但至少要经过初期的专业培养,而不能只经短期培训就匆忙上阵。我在听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发现有些讲课教师使用的基本概念不准确。我想这是导致不会做的基础原因。第二,心理学知识、技巧与教育现实问题的对接智慧不够。我认为,把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与鲜活、复杂的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对接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技能,需要大智慧。相当一部分教师还达不到将此技能、智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3月(上半月)刊登了林崇德教授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注重基础研究,又要注重应用研究。这个思想非常好,心理学要能够从高高的学术圣殿走下来,能够扎根到学校的沃土中。第三,不少心理问题“积怨太深”。由于教师、家长的无意识,或者是有意识无能力等原因,导致原本学生较轻的心理问题不断堆积,最后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问题的复杂性,使我们的教师望而却步。

以上三个方面导致一些心理教师出现“不会做”的问题。怎样走出这个困境?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建立心理教师专业标准与职业准入制度,把好第一关。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社会与劳动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称号,是作为社会的一个就业岗位来进行培训和发证的,而心理教师是一个需要有极强教育水平的职业,与心理咨询师有相同之处,但还有很大不同,应由教育部门来颁发资格证。现在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有些中小学校教师,甚至个别校长热衷于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然后以此为荣。我认为,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是导致此类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加强心理教师的后续专业培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弥补现存问题。此方面包含两层意思:1.缺少心理学背景的教师,需要进行后续教育。2.心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同样需要进行后续教育。第三,建立问题解决机制。我们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乃至教育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机制,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化、复杂化、极端化。如果从幼儿园开始,所有的教师都具备心理学的知识,都能使一些小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到达心理教师那里的严重问题就会少很多。第四,关注教师自身心理。目前我们的教师自身也存在心理问题,非常需要帮助。

记者:关于“不会做”的原因和对策,您分析得非常深刻。您认为什么样的做法才可以称为“真做”?“真做”的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谢春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真做”我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组织的角度,即行政部门真做。他们真正想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而不是简单地发文件。如何衡量政府部门的真做?首先应该有政策。制定鼓励、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落实的政策,这个政策应该成体系,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教育教学等若干方面都有硬性规定。其次应该有岗位。政府要给心理教师明确的岗位,兼职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再次应该有教学标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必要的评价标准。这些都确定以后,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迈向新高度。二是从个体的角度,即教师真做。真正愿意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达到四个标准:第一,职业兴趣。乐于去做,主动去做,不是被强迫、被命令。第二,专业能力。有专业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兴趣没有能力也是假做。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指标。第三,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而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衡量教师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尺。所以一个真做的教师,应该是能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教师。第四,职业幸福感。教师通过努力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幸福。

记者:您认为组建一支怎样的队伍有利于出台科学、有效、适用的专业标准?

谢春风:首先,要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专项研究,作为一个政策问题去解决,这是任何科学、有效的政策出台的必要前提。第二,在研究标准和制度时,要注意将心理学一线教师、学校校长、基层教研员、德育方面的教师、高校专家学者、行政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团体或机构的研究者有机结合,而且要确保基层心理教师的比例不能过少,要让学校领导、心理教师和基层教研员在制定这些标准和制度时有发言权,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适合心理教师发展、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专业标准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记者:您认为,心理教师专业标准和相关制度的研究工作由哪些部门进行组织和落实比较好?

谢春风:这个课题要做好并实施,一般以行政委托为好。如果是某个学者的个人兴趣,要转化为政策,周期会过于漫长。只有政府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委托专业机构去研究,才会成效显著。可以委托给高校,也可以委托给市属的研究机构,或者两者结合。如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能参与进来,将如虎添翼。高校的好处是理论性强,但它离实践稍远。市属的研究机构离实践近,但不可避免专业属性相对弱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优势是,它既非常了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又有广阔宣传平台,还有扎实的调研基础和较强的研究组织实力,它的参与有利于政策出台前的讨论和政策出台后的宣传和推广。

记者:您提出出台政策要从研究起步,然后不断丰富、修订,通过实践去检验。您觉得这样一种专业标准从研究到出台需要多长时间?

谢春风:我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重视之后,项目委托给有关部门,这个研究应该一年内可以完成。一年之后在某些地区进行试点,试点若干年后就可以推广并成为制度。这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

记者:有些培训活动使人感觉没有多大用处。您觉得什么样的培训才真的有效,谁来培训效果会最佳?

谢春风: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我觉得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来培训效果会更好(笑)。第一,培训者不仅要懂得心理学知识,还要懂得培训的规律。他不应该仅仅用学者进行研究的方法或用教授进行授课的方法培训中小学教师。他必须了解教育,了解教学中的问题,了解教师的心理。第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的内行或大师。那种假大师很容易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伪教师。现在个别所谓的心理学大师,往往对心理教师培训不太重视,一个讲稿讲好多场次,内容陈旧,这导致培训缺乏含金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三,基于问题的培训是最好的培训。教师带着问题来学习,围绕问题学东西效果会更好。而目前我们的培训,不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再学习,概念的再学习,这会导致培训活动双方的厌烦。

北京市在“十五”期间,曾经对全市的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一轮培训。我们了解到,培训者觉得效果不错,管理也很严格。而一些被培训者却认为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如何使心理教师真正接受到高水平、有用的培训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被培训者认为培训概念性过强,难以理解,操作性差,无法实践运用。因此,应加强实践培训,真正做到能够使心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愿意与贵刊合作,邀请积极心理学大师塞里格曼到中国,组织一次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这将是一次重要的培训活动。

记者:最后,请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关系。

谢春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从以下几点来理解。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源头。为什么大学生的自杀现象逐渐严重?这实际上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链条终端化的表现。学生在成长中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只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可能会因为没得到及时帮助和解决而不断积累,终成恶果。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教育背景,如果缺失,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们眼中不是主阵地,但我却认为它比主阵地还要重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都是道德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可能源于一些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美国现代公共教育之父(Horacemann)有这样一句话:“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一个共和国如果不致力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良好品德,这个共和国迟早要灭亡。”我认为合格的公民首先是心理健康的公民。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专门举行价值观讨论活动,我们得出这样一个价值观:“育德于心,求善求真;立言于行,达信达仁。”我们提出育德于心,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德育必须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第二,道德品质要从内心培养。不论是皮亚杰(Jeanpiaget)的认识论,还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还是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论人的品格发展的。我们发现,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国外的理论流派都是源于心理学的发展,德育本身并没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如果没有心理学,没有别的专业学科的支撑,德育是无源之水。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不懂心理学的教师,用什么去唤醒孩子的灵魂?更不用说唤醒自己的灵魂。这是我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第三,心理学和美德伦理学正在结合。心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结合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塞里格曼《真正幸福论》(authenticHappiness)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发现,心理学应该把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把心理学从关注有问题的人转向关注普通人、正常人,我认为这个转向非常重要。塞里格曼理论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心理学和德育是怎么结合起来的。它们的关系就是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人的美德,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四,我认为培养身心和谐的人是最关键的。塞里格曼提出“要以幸福感的体验为核心,以培养积极的实践体验、培养积极品质和美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三大支柱”。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美德,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体验,在学生不断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中,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是让孩子更多地发现自己的薄弱和阴暗面,而让孩子更多地发现自己的阳光、自己的坚强、自己的潜能,同时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幸福。我们的教师也应该追求幸福,孩子们才能幸福。

目前,北京市正在做一件事:建立社会实践大课堂。把孩子从学校课堂中引领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基地中去,在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中使青少年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然后把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坦途。(稿件编号:090724005)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2]林崇德.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上半月).4~7.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临床实践:积极心理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上半月).20~23.

[4]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上半月).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