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十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十篇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55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1

    近年来,随着XX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内涵日趋丰富,然而噪声作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公害,城市综合症也日益突出,影响着市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市民当前反映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此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为此,现将我县的噪声污染防治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我县组成联合执法组,重拳出击,整治城区商业噪声污染。此次行动,形成了长效机制,由县环境保护局和县公安局特警大队组成联合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噪声整治工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区(特别是步行街)商业噪声实行常态化整治:一是向城区企业逐一发放《告知书》并让业主签收,告知业主禁止使用高音喇叭等高噪声设备,为业主普及商业噪声污染等相关知识;二是通过巡查街道,若发现有商业噪声产生的商铺,执法人员立即对该噪声点进行监测,对噪声超标的商铺予以没收噪声设备,移交辖区派出所处理;三是加强对流动摊点叫卖声的治理,对于有噪声污染的流动摊点,一经发现,责令立即关闭噪声设备;四是我县正在调整噪声功能区划,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通过对商业噪声的大力整治,从根本上杜绝了商业噪声的污染,还居民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为我县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噪声污染历来都是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更是广大市民反映和投诉的焦点问题。但面临噪声污染的严峻形势,防治工作仍显不足。主要是:

(一)噪声污染管理体制不顺。当前我县噪声污染管理职能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环保、城管、公安等部门,其中环保部门拥有专业检测设备,但执法能力薄弱,也不是城市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执法主体,而城管、公安部门有执法权限,却无专业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缺乏执法能力,执法权限与执法能力矛盾较为突出,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噪声污染执法受到限制。一是界定难。主要是噪声证据在法的规定上很难确定,目前我国“噪声污染”的定义是“单一+超标+扰民”的概念,即单一声源超过国家标准、影响公众的属于噪声。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噪声污染多属于单一声源符合排放标准,但多重声源叠加后超过标准,显然不可笼统的对所有单个声源的主体实施惩治。二是取证难。噪音是稍纵即逝的感觉污染,很难留下作为惩处的证据,若不采用专业设备检测,即使超过法定分贝数,制造噪声者矢口否认,执法人员也难于依法定论。三是处理难。虽然国家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噪声污染防治法》,如条款中规定“机动车辆不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的,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的,违反公安机关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但由于一直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造成一些恶意、长期制造噪声行为缺乏取缔、查封、关停等行政强制手段,噪声执法震慑力不够,执法效果不尽人意。当前,执法措施基本是以口头劝导为主,对流动性噪声污染,至多也只是暂扣高音喇叭。

(三)噪声污染紧系城市规划。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城市功能细分不完善,导致城区居住、商业混杂矛盾较为突出。多数居民建筑属于一楼餐饮店、服装店、二三楼娱乐场所、四楼及以上商品房的商居混合模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底层噪声影响居民正常休息的现实,加大了噪声污染防治难度。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是推进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文明城市是安居乐业的城市,是安静祥和的城市,争创文明城市必须大力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减少城市噪声。安静无噪声的环境是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的内在要求。要祛除城市的“吵闹与喧嚣”,必须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再次,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是落实法律法规的需要。深入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有利于强化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噪声污染执法意识,进一步加大打击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行为的力度,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最后,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是回应市民投诉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及时解决广大市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将是解决噪声扰民问题由点到面、由治标到治本、由现象到本质的变化,也必能争取到全体市民的最大支持。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社区宣传栏等阵地和媒介,普及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噪声防治工作的意义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共同防治噪声污染的良好氛围。

(二)严格噪声污染环保审批。按照环评的相关法规和程序,严格招商引资项目的声环境评估,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防止噪声扰民。禁止商住楼的商业铺面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行业。严格执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噪声设施不完善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未通过噪声排放验收的项目,一律禁入,对于不符合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工商部门不得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经验收合格的噪声防治设施未经主要监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变动,防止出现一边治理、一边产生新的噪声污染源的恶性循环现象。

(三)优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宏观上,要将降噪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区域的声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域,划定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提高不同时间段的噪声达标率。微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采取不同的降噪措施。一是交通运输噪声方面。加强对新建道路建设的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道路与建筑物的防护距离及道路两侧用地功能,提高道路、建筑物隔声性能。加强道路及行道两旁绿化工作,科学合理设置绿化带,选择吸音效果好的树种,阻止和吸收噪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铺设道路尽量用沥青罩面,减少汽车与路面的摩擦噪声。开发商在售房前必须公布有关部门认定的建筑物所在地的声环境状况及建筑隔声情况。加强机动车辆噪声排放控制和交通组织管理,合理划定重型、大型货运车辆行驶路段或时间,实施限速、限行等措施,探索实施全城禁鸣。二是工业噪声方面。严格按照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管理各类企业厂界环境噪声,城市建成区内的各类企业厂界噪声全部达标排放。对于城市建成区内有固定边界的其他单位,其边界噪声也必须按照相应环境噪声功能区的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达标排放。三是社会生活噪声方面。结合“完美社区”建设,鼓励社区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者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居民装修和居民区内、公共休闲广场跳舞、健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管理,有效降低社会生活噪声影响。加大对商业、餐饮娱乐、流动摊贩等噪声扰民的整治,严格控制医院、学校、居民区等噪声敏感区内的商业噪声扰民现象。四是建筑施工噪声方面。严格施工工地管理,引导施工单位使用低噪装备,进一步规范夜间施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条件,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加大夜间无证施工违法行为的查处。在保证市政重点工程进度情况下,严格控制建成区范围内夜间施工。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2

1.1.1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迅速、有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特指定本预案。

1.1.2工作原则

1.1.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市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1.2.2全面覆盖。对区域范围的污染源、水系河流、城镇居民点、水源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保护区,以及大气、水体、固废、危废、噪声、辐射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1.1.2.3突出重点。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1.1.2.4公众参与。建立环境新闻机制,确定新闻发言人;建立环境公示、听证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建立举报制度,健全“12369”投诉系统,确保公民的环保知情权、参与和监督权。

1.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理》

《成都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1.4适用范围。

凡属我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

1.1.4.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1.1.4.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1.1.4.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1.1.4.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1.4.5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2.1应急领导小组与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我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市人民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决策、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应急防治、物资保障、信息宣传、治安、督查等五个工作组。各组按照以下职责分工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防治组: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制定和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污染源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监督指导、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根据突发环境事故发展形势和预防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全市策略和措施的建议。

物资保障组:由市经贸局牵头,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和调度保证供应;负责应急设施的建设和应急设备的采购。

信息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收集分析突发环境事故的有关信息,报道应急工作动态。

治安工作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及时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的隔离封锁、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管制、保障运输;协助污染现场处置等。

督查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牵头,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应急措施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纠正,对违法违纪和渎职行为进行处理等。

1.2.2环境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家咨询小组,由聘请的水、气、固废、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

成。负责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准备和处理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承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安排的其它技术工作。

1.3预测、预警

1.3.1监测与信息收集

市环境监测

、环境监察部门为环境监督与信息收集机构,承担所辖区内水、大气、危险废物的日常监测,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内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其它突发环境事故信息。

1.3.2报送制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市环保局应当按照职责范围,做好本辖区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市人民政府和成都市环保局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信息。

1.3.2.1在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市环保局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报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省环保局报告,并同时报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3.2.2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并报市应急办。

1.3.2.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当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报告市应急办和成都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3.2.4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在依照本条前两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向省环保局报告

1.3.3报告方式与类型

1.3.3.1通常有口头报告、电话、传真报告、电子邮件报告、书面报告等。

1.3.3.2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上报。通常采用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送报。

1.3.3.3核与辐射事故的信息报告在按照本办法规定报告的同时,还须按照有关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

1.3.4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全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网络进行维护,逐步实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1.3.5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

1.3.5.1特别重大环境事故(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污染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事故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故,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储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界的环境污染事故。

1.3.5.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ⅱ级)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

1.3.5.3较大污染事故(ⅲ级)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3.5.4一般环境污染事故(ⅳ级)

(1)造成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响应程序与协调内容

1.4.1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在尚未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级别,实施分级响应之前,应急处置指挥部要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紧急调配辖区内的应急处置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4)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5)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6)波及其他区(市)县的,要及时相互通报;

(7)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在采取先期处置的同时,应急处置指挥部要对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早向市相关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办报告,进入分级响应程序。

1.4.2协调指挥的分类

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工作组,完成现场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治安警戒、人员疏散安置、安全防护、社会动员、物资经费保障、应急通信、信息综合、新闻报道、涉外处置、损失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

1.4.3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

(2)启动市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指令;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处置行动,指派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工作;

(4)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5)组织事故发生区域人员的疏散或转移;

(6)组织现场警戒和道路、水域等交通管制;

(7)组织对伤员的急救;

(8)组织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9)组织应急救援通信、物资征调及其运输等保障工作;

(10)协调军队和武警部队参加应急处置行动;

(11)组织事故善后处理及恢复重建工作等。

1.5信息和新闻报道

1.5.1信息通报

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情况,市环保局通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必要时由市人民政府向当地驻军通报,并及时向毗邻、可能波及或已经波及的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环保行政部门通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

1.5.2新闻报道

应急响应期间,与突发公共环境污染事故有关的信息由市委宣传部统一。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广大市民宣传突发公共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消除疑虑和恐慌心理,稳定人心,大力宣传突发公共事故救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

1.5.3应急结束

应急小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影响,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失,警报解除。

1.5.4后期评估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结束后,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故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并将评估报告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环保行政部门。

1.6保障措施

根据污染事故的级别,确立相应的保障。

1.6.1技术保障

1.6.1.1环境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全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开展污染源现状、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建立专家应急预案库,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预测、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1.6.1.2应急专业队伍的建设

市环保行政部门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专业技术队伍,由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专家等专业人员组成。应急队伍根据突发污染事故种类和出动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并配置相应装备;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业队伍的培训、考核、使用制度,定期开展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演练和考核。

1.6.1.3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

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科学研究,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全市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水平。

1.6.2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涉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所有机构及人员通讯录,保障有关机构及人员通信畅通。

1.6.3物资保障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环保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应急工作需要,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库,保证应急所需技术装备(器材)等物资的第一时间供应。

1.6.4经费保障

市人民政府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准备适量的应急资金,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资金使用制度,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

1.6.5专家保障

按照“属地保障”的原则,由各部门分专业建立专家档案,确立联系方式方法,保证专家成员能及时到达事发地点。

1.6.6医疗保障

由各部门或主管业务部门,与有关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医疗保障计划。

1.6.7协同保障

由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牵头,各部门派员参加,主要与有关部门建立咨询、参与、配合等关系,确保各种行动的畅通。

1.6.8社会动员保障

新闻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工作新闻报道,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全市人民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自我防护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群众和非政府组织自觉配合和参与政府的应急工作,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7附则

本预案由我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制定与解释;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工作技巧

abstract:thechemicalprojec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isthemorecomplextypesin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working,theaccuracyoftheengineeringanalysisresultsarecloselyrelatedtotheeiareportquality.thisarticlesumsuptheengineeringanalysisjobskillsinthechemicalengineeringprojec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fromthedatacollectionandfirstanalysis,processanalysisandpollutionproducinglinks,materialbalanceandwaterbalance,pollutionsourcesandpollutantsemissionanalysis,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analysisandsoon,providingthereferenceforthefutureprojectanalysis.

Keywords:chemicalprojec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ngineeringanalysis;jobskills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化工项目环评的一般特点是:涉及的危险物质较多、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主副反应多、反应时往往处于高温高压等危险状态、产污环节多、污染物种类多且成分复杂、污染物源强确定困难等。即使同类、同一产品的化工项目,也因生产方式、工艺过程的不同,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量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决定了其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编写要点有别于其他建设项目,其环评工作普遍具有工作量大、难度大、编制时间长等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工程分析阶段尤为突出。

工程分析是环评工作中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内在因素的重要环节,它是环评工作的根本,是环评报告编写的基础。一般来说,工程分析的质量,决定了环评报告的质量,为此许多环评工作者把工程分析放在环评工作的首要位置。工程分析作为化工项目环评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环评报告质量好坏的关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工项目环评工程分析的工作技巧做初步的探讨:

1资料的收集与初步分析

收集资料是工程分析的第一步,化工项目,尤其是新工艺、新产品的精细化工项目,相关资料很少,在收集资料时不要放过任何可能有用的信息。化工项目工程分析收集的资料包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类项目的环评报告、初步设计和试生产数据,以及实地考察同类企业的环评报告和常规监测数据、操作规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收集验收监测报告、清洁生产报告、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相关论文、设计规范、专利等。在收集到资料后对各种资料进行研读、筛选、归纳,并提取汇总有用的信息,列成表格,再次使用时极为方便。

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技巧包括:收集资料时秉承“宁滥勿缺”的原则,尽可能全的收集相关资料;注重对资料的分类归纳以及分析比较。

2工艺分析及产污环节分析

工艺分析是工程分析的基础和主体,环评工作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生产工艺了解的越细致,产污环节判定就越准确,后面的工作就越有针对性。工艺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分析、工艺流程及污染源排放情况说明以及污染源分类汇总。经过工艺分析后应得到的成果包括,①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污染分析结论;②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分析;③污染源分类分布表和分类排放状况。

环评工作中的工艺分析有别于工程设计中的工艺流程,工艺分析应服务于产污环节分析,即工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项目生产中的污染因素,为环境影响分析服务。在工艺分析阶段,主要注意的技巧是时刻牢记工艺分析的落脚点,对工艺资料的分析要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切忌工艺资料不加分析,随意堆砌;或者照抄照搬工艺设计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没有联系,而对后续工作没有照应。

3物料衡算与水平衡

3.1物料衡算

物料衡算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物料平衡计算,包括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和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它既可用于化工生产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总物料的平衡计算,也可用于任一组分的衡算。物料衡算其基本原理为投入某系统的物料等于该系统产出物质的产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环评中的物料平衡与工程设计中物料平衡有所区别的是,工程设计中考虑主要原料和产品的投入和产出,而忽略了其他排入环境的那部分损失量,在环评中物料平衡主要侧重损失的部分以何种形式和何种途径进入环境。

在进行物料衡算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转化率不同于收率。转化率是指参加反应的原料量和投入反应设备的原料量的百分比,它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而收率仅指生成目标产品的原料消耗量和投入反应设备的原料量的百分比,它仅包括主反应。二是物料的流向要注意结合物质的沸点、溶解度、饱和度、饱和蒸气压等理化性质。三是注意绘制重金属或有毒有害化学品等特征物质物料平衡图。四是物料平衡图绘制完成后,要及时与建设方的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核实完善物料平衡图,进一步保证工程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2水平衡

水平衡是环评导则明确的任务,通过工程分析中的水平衡分析,可以核定化工建设项目中废水排放情况,为废水质量方案的确定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用水计划和节水方案。水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原料和载体,在任一单元内都存在着水量和平衡关系,同样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水平衡计算。

化工生产中所主要涉及到的水的种类包括:一次水、回用水、循环水、除盐水、蒸汽、浓盐水、排放水等七种类型。在绘制的水平衡图中须清楚的标出每种水的用途和去向,在计算各种水的用量、排放量和水重复利用率时也较为简便。需要注意的是化工项目中还有原料含水、反应生成水、产品和污染物含水等,在绘制水平衡图时容易遗漏。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4

一、2014年度环境监察重点污染源名单(6个)

电厂、化工有限公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电子公司整体搬迁项目自批准投入试生产之日起列入。

二、2014年度监督性监测重点污染源名单

县2014年度监督性监测重点污染源名单(见附件)

三、要求

(一)贯彻好《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中应用的通知》等精神,在环境监察执法中应用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

(二)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对重点污染源正常情况下环境监察巡查每周不少2次,异常情况及时调查核实,并按要求做好环境监察记录。

(三)监督性监测频率和项目

1、监测频率

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无在线监控的化工企业污染源废水监测每月不少于1次,其余污染源废水、废气监测频率每季不少于1次。

2、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市环保局、市环境监测站出台的年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等要求进行。必测项目废水为进、出口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和特征污染物及出口流量(其中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监测按国控重点企业要求执行),废气为二氧化硫、烟尘或粉尘(其中晶鹏玻璃制品公司需测氮氧化物)、流量;选测项目根据行业特点可选色度、生化需氧量等2—3个。

(四)因排污口不规范导致不能正常采样,县环境监测站要主动向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通报或报告局环评污控总量监测股,以利于督促、指导企业按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要求限期规范排污口。

(五)环境监测人员在监督性监测布点、采样、分析、评价、报告编制等应严格遵守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质量管理要求,切实做到“公正、科学、准确、可靠”,对监督性监测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六)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人员同步参加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将生产工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等采样过程,同步记入现场检查笔录,并要求排污单位当事人确认。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5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课程

1.核心课程

水体监测、大气监测、生物监测、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常规、典型指标项目的监测技术,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等实训。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气、土壤、固废等环境介质的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各环境介质的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监测报告撰写、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治理设计及维护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问题对策

对于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结果来说,其既反映了实施治理的技术单位与被治理企业共同签定的经济合同实施的难易程度,又对企业后期环境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1]。本文着重就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存在问题及相应改进对策进行了分析。

1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现状问题

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既是环境监测站环保行政管理的依据,又是企业自身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并且还是治理项目经济合同的兑现依据[2]。然而,在实际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

(1)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结论方面缺乏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由于在监测技术设计方面先天不足,并且企业运行成本过高以及相关企业环境管理机构与制度配套落实不到位等,导致现有的环境治理工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满足治理要求,而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报告中则均以“合格”为最终结论,进而使得未达到要求的环境治理工程能够通过验收。并且,验收单位与治理施工单位间存在着兑现合同,致使环境监测造假行为日益严重,最终无法有效控制。

(2)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中过多的重视设施处理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率,而缺乏对工程评价内容的真实反映,例如排污总量监测、排污成本控制以及排污现场运行记录等。一方面,环境治理企业通过延长污染物停留时间、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加大药剂用量等,改变验收监测过程中的工况,进而维护自身利益不受影响;另一方面,污染物处理设备缺乏有效维护与管理,例如部分企业废气处理设备、电镀废水处理设备等腐蚀严重,而无法满足污染处理能力;此外,部分废水处理设施在停电、过冬后失效而停用现象较为频繁,这就要求验收监测在冬季为宜。

(3)在对排污收费标准制定过程中单纯的以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结论为依据不够科学。大多数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在最优条件下的排放情况进行验收,验收监测排放合格只能认为是处理设施可以达到的水平,其意义与常规管理的随机周期样监督监测本身存在差异。因此,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不能作为排污收费的表征依据,排污收费还是应依据企业排污申报和监测部门的监督监测报告等。

2优化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对策

针对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存在的问题,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进行优化,具体为[3]:

(1)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监测相关规范与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监测频率,以确保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质量。目前,国内针对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相关法律法规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主,并配套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基于此,应充分结合环境治理工程实际情况,在严格按照各种监测规范执行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监测频率,保证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质量。

(2)环境监测站待环境治理工程正常运行后,与提供治理技术单位和治污企业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对治理工程作出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应针对污染物处理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满足污染物处理要求;另一方面,应通过引进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实现对处理工艺方法的优化,提升污染物处理质量与效率;此外,加强环境治理工程管理,逐步提高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3)对于环境治理工程运行实用价值来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行费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费用的核算较为容易,但是其运行费用核算,如管理人员费用、设备的折旧费、水电费及药品试剂耗量费用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此,企业在环境治理工程核算中,应以治理单位核算为重要依据,企业根据验收监测报告配套相应的治理运行费用。

(4)对于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来说,其结论应坚持客观、公正性,不应只报喜不报忧。环境监测站和环保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的重要性,根据不同情况要在监测报告中给予明确结论。环保企业应根据监测报告结论,通过优化污染处理技术工艺或者更换污染处理设备等,按照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进行相应的整治。

(5)环境监测站在完成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基础上,应制定出相应治理设施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以帮助企业完善环境治理对策。首先,在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层对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的重视度,并配套相应的管理费用;其次,通过加强日常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环境治理业务素质,完善环境治理设置,进而确保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管理质量与水平。

(6)在环境管理中,以污染源监督检测和验收监测两方面为主,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于验收监测来说,其作为污染源监督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验收监测应与污染源监督监测结合起来,验收监测结果可以作为一定时间内排污收费的依据,应充分开发应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成果。验收监测报告的工程评价和监测结论可在企业建立日常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和自测制度的基础上,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依据。

3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整体上验收监测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危害性。基于此,应加强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工作改进与优化,通过增强环境监测站、提供环境治理技术单位与治污企业间工作协调性,在环境保护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国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12月,第20卷,第6期:24-25.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7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筹划安排,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我局党委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作推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新一轮大发展的难得契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分设综合协调、宣传、业务协调与综合材料起草三个职能小组,以保障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运转。二是统筹谋划、精细方案确保各阶段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结合我市环保工作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市环境保护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方向重点以及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具体内容,为顺利开展各阶段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操作指南。三是细化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专门印发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了领导责任、职能小组责任以及开展各项具体活动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形成了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专职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各项具体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四是充分运用宣传手段营造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各处室、各直属单位信息员队伍和信息报送制度。在全面掌握活动动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珠江环境报、*环保公众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和墙报以及各主流媒体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强势,如在珠江环境报上开辟了活动宣传专栏,每周两期刊发有关活动最新动态信息;在*环保公众网上设立了活动专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及时反映活动开展的各方面动态、进展和成效。整个活动期间,各主流媒体、市委市府简报刊物共刊载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情况37篇,此外,我局专门制作学习实践活动简报15期、墙报1期,为推动和促进全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把学习引导贯穿活动始终,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局党委坚持将深入学习、强化理论武装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到服务科学发展上来。一是扎实开展“五个一天”的学习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补课”式学习。在党员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以党支部为单位有侧重、有针对性地精读,保证“读一天”的成效;邀请市委党校专家作专题报告,提高“听一天”的深度;结合近期对环保工作影响较大的事件,组织局机关、各直属单位处以上领导干部讲体会讲差距,确保“谈一天”的实际成果;局领导分头带队走访10个区、县环保局,确保在“访一天”中广开言路;局领导结合工作分工和走访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作专题辅导报告,确保在“讲一天”中与基层互动。通过“五个一天”的深入学习活动,党员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更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紧扣主题、紧贴实际,广泛深入地组织讨论。在学习辅导的基础上,我局通过网上论坛、党员论坛、专家论坛等多种形式,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主题,结合环保工作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如何服务科学发展的现实命题,以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发动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参与讨论,使学习活动与环保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深入基层、深入市民,切实找准和破解制约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难题。

按照重在“找准突出问题”的要求,我局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省委提出的“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和市委提出的“五个针对、五个破除”的认识,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找准薄弱环节,理清工作思路,着力破解制约我市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寻求破解环保科学发展难题的良方解药。一是抓住重点问题专题调研。围绕建设“首善之区”主题,我局组成由局领导带队的10个调研组,带着加强污染治理、推进污染减排、做好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等调研题目,分赴10个区、县级市,深入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企业、工业园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实地进行勘察研究,听取当地政府和环保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共形成12份调研报告。为探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新思路,推进实现环境保护的全范围覆盖,我局由污染控制处牵头,组成7个调研组,对全市7个区、县级市的17个中心镇开展环保专题调研,通过派发调查表(单)、实地勘察及公众访谈,在了解掌握各中心镇环境质量、污染源及治理、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市中心镇环境保护调查报告》,提出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9项措施。为充分整合全市环境监测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监测效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采取发放调查表和座谈了解的方式,全面掌握了我市12个区、县级市环境监测站的人员、设备、监测能力现状,在与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水质监测中心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健全全市环境监测网络方案》,提出了整合全市环境监测资源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二是抓住工作细节,开展“四个一次”主题实践活动。为了查找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和服务基层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局针对环境执法、环境、环保审批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了算一次账、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看一次点的“四个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局领导带队到环境受理窗口、环保行政许可受理窗口“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到下属单位市环境监察支队“看一次点”,“换位体验”环保投诉受理和环保审批过程,直接听取群众和企业代表、基层单位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清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工作思路。三是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征求意见,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其中包括组织“十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单位,向“百家企业”发放问卷问计环保方法和措施,组织“千人次环保专项执法”活动,通过环保政务窗口、全市绿色社区、环保公开网站向“万名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组织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方向。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切实理清环保工作科学发展思路,我局专门组成起草小组,由局主要领导全程主持,认真组织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检查报告拟制过程中,多次召开局党委扩大会集中研究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广泛征求机关领导、基层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理清思路,确保报告质量。在评议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总体评价满意率达100%。五是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明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环保工作全局的思路举措。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我局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这一主题,认真组织召开了局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按照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的要求,班子成员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参加直属单位专题组织生活会,在领导班子中进一步形成了科学发展共识,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

(四)突出实践特色,以切实的整改措施促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新一轮大发展。

一是明确整改目标。通过对制约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的全面剖析,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积极反思“两代表一委员”和网民对我局机关作风的评议结果,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人民群众感到满意为目的,把换位思考、主动服务做为突破口,确立举一反三、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市环保系统全面开展以“三服务、两保障、一促进”为主题的整改活动(即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保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障全市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通过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整改落实,全面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带动全市环保系统行风建设上新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六个明显”:即从局领导班子到全局系统的作风得到明显转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力度得到明显加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配套措施得到明显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明显推进;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环境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二是确定具体整改内容和标准。为实现上述整改目标,我局党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近期突出解决好的7个方面17个问题、中期整改的3个事项和远期整改的2个事项,共制定了67项具体措施。其中,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含农村)方面包括强化饮食业污染整治、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精简环保考核等9个整改项目;在保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方面包括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快调整功能区划等3个整改项目;在保障全市环境安全方面包括提升环境应急能力等2个整改项目;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包括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进“退二进三”扶持符合环保要求企业发展等2个整改内容;同时明确了组织建设方面的1个整改项目。中期整改方面包括全力推进空气污染整治工作、全力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及配套综合执法工作、推进第二批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等3个整改项目。远期整改方面包括强化环境执法与环境行政审批、推动我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2个整改项目。三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为了确保整改方案的实施,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丁红都担任组长,各党委成员分别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或领导小组成员的“机关服务年”活动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和推进我局的整改工作;建立了督办、考评和定期汇报制度,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督察督办,将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列为局机关各处室领导、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工作述职和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不断转化学习实践成果,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空气整治50条”取得明显成效,被列为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阶段性重要成果。由我局牵头制定的《*市2008-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简称“空气整治50条”),去年4月已由市政府公布实施,全面铺开了我市实现创模目标后新一轮大规模空气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并在去年上半年被列为全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重要成果。“空气整治50条”实施以来,我局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去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12天,占全年总天数94.26%,比上年上升3.0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4年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且分别比上年下降9.8%、13.8%和7.8%。气象部门提供的参考数据也显示,我市2008年出现灰霾的天数从2004年的142天大幅下降到90多天,为2004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市统计局近期的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得到近九成市民的认同。张广宁市长在今年1月22日主持召开的全市深入推进空气污染综合整治专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市‘空气整治50条’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市政府出台“空气50条”措施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推行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群众是广泛拥护的,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二)制定实施了《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其配套的《综合执法方案》,为实现2010年亚运会前全市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局明确将饮用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作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碧水工程”。2008年,珠江*河段水质属Ⅳ类,丰水期达到Ⅲ类标准,连续3年成功举办横渡珠江活动;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按单因子评价法和指标权重法统计分别为80.96%和98.80%,分别上升4.97和0.83个百分点。为确保在2010年亚运会前全市水环境质量有根本性改善,我局牵头制定了《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配套的《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综合执法方案》,落实“举全市之力”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治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综合运用各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和行政执法手段,从今年1月1日到2010年6月30日,分期分批对全市范围内排污单位的污水排放进行全面整治,并在这次为期一年半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实施2010年7月1日后的持续推进工作方案。

(三)治污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再次实现“双下降”。我局以严格监管和严肃考核为突破口,强化污染减排硬约束。抓好工程减排、监管减排和指导、督查和考核。2008年,全市现役火电机组和大中型工业锅炉脱硫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计形成脱硫能力12万吨/年;全市新建成投产污水处理能力39.5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190.35km。大力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目前已有50多家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省要求我市“十一五”期间关停的18家小火电中已有13家关停,关停容量共139.565万千瓦。已向276家市管重点企业、2000多家区管重点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实行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超证处罚;积极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全市31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146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通过落实治污减排各项措施,2008年我市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12亿元以上、增长12.3%以上的同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再次实现“双下降”,完成了总量减排任务,预计分别下降4.8%和3.7%以上。

(四)出台了机动车污染防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以来,我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全方位推进,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通告》、《关于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的通告》和《关于逐步限制高排放(高污染)汽车通行的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500多个加油站全部实现供应国Ⅲ标准车用燃油,到2010年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4.2万吨;全面开展环保标志发放工作,截至2009年1月5日共向本地籍和外地籍汽车核发环保标志110多万个;我局安排环保专项资金1629.7万元继续用于公交车、出租车推广使用LpG补助,全市6800辆公交车和18721辆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

(五)环保监督执法力度明显加大,罚款总额超过了我市环保机构成立以来过去30年的总和,群众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08年,我局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的“二十七条”具体措施,并专门组织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2008年千人环保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加强行政处罚工作力度,案件查处数量、罚款额大幅增加。全市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69075人次,检查企业29274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667宗,行政处罚案件2242宗,罚款总额达7056.48万元,关停企业(项目)1700家(个),限期治理136家,责令限期整改1286家,申请强制执行案件501宗。其中,罚款总额超过了我市环保机构成立以来过去30年的总和,执法工作显著加强。我局通过强化监督执法,有效解决了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完善12369环保投诉热线管理,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健全重要“领导包案”、局长接待日等制度,确保市民反映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任。

(六)按照“保护发展,保护环境”的思路制定了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的19项措施,大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做好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我局继续坚持“保护发展,保护环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市环保局关于落实全国环评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坚决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正公平,严格审批,强化验收”七项承诺,明确了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5个方面19项措施。其中,在确保环评审批服务到位透明公正方面,包括强化对外窗口服务、强化电子政务服务、提高审批透明度、确保审批公正性等4项措施;在提高审批效能方面,包括开展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实行约谈协调制度、大幅度缩短审批时限、简化环评审批手续等4项措施;在下放审批权限强化区(县级市)审批职能方面,包括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给区(县级市)环保部门、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审批备案制度等3项措施;在严把环保准入关防止重污染项目乘机搭车上马方面,包括对“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审批、实行重污染行业入园管理、完善审批后续管理等5项措施;在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方面,包括实行总量前置审核和预申报制度等2项措施。

(七)强化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充分保障环保工作的长远发展。为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切实达到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要求,2008年我局共新建制度25项,修订制度4项,特别是对环保重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首问首办工作责任制度和公共服务行为规范有效投诉认定办法等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此外,我局还启动《*市环境保护条例》、《*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牵头制定并由市政府公布实施《*市2008-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制订《*市2008-2010年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通告》;牵头制定《关于禁止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通告》及其配套的综合执法方案;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通告》、《关于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的通告》和《关于逐步限制高排放(高污染)汽车通行的通告》等一系列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完善《*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市环保局关于落实全国环评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批制度等。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8

我国环保部于2010年9月14日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规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个行业为重污染行业。本文利用统计分析、随机抽样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采矿、纺织、石化、冶金、煤炭、造纸、化工、制药8个行业中197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位置与形式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情况,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为14个方面,具体包括:(1)企业环境政策、目标、方针。(2)企业是否通?^iSo环境体系认证。(3)对企业经济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环境风险。(4)企业的环境责任和义务。(5)企业执行环保“三同时”的情况(《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6)企业是否有来自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意见。(7)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8)企业进行的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9)企业是否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10)企业是否得到环保拨款与补贴。(11)企业的循环再利用情况。(12)企业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13)企业的废料回收循环利用情况。(14)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本文不考虑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无法准确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位置。根据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的位置分为补充环境报告与独立环境报告,即从企业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等几个重点位置搜集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根据对各报告及公告的阅读和手工筛选,整理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位置的总体情况。

(三)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分为定量披露和定性披露两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环保情况。本文将环境政策、目标、环境责任和义务等信息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将污染物排放达标量、环保拨款与补贴、环保研发与创新等信息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描述。定量披露又分为非货币化定量和货币化定量,如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废料的回收利用量等信息更多的是通过非货币化的定量数据进行披露,而环保处罚、环保拨款、环保研发与创新等信息可通过货币化的定量数据进行财务方面的披露。

通过上述对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位置及形式的界定,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本文的界定作比较分析,可以揭露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样本选取。本文按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的认定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对重污染行业的规定,对从16个重污染行业中选取8个行业随机抽取的197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8个重污染行业为污染相对严重、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的行业,具体为:采矿业共计50家,纺织业共计34家,石化业共计22家,冶金业共计59家,煤炭业共计42家,造纸业共计29家,化工业共计139家,制药业共计164家上市公司。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纺织、石化、造纸、煤炭4个行业的抽样比例达到各自行业总数的60%,其中选取纺织业20家、石化业13家、造纸业17家、煤炭业25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采矿、冶金、化工、制药4个行业的抽样比例达到各自行业总数的30%,其中选取采矿业15家、冶金业17家、化工业41家、制药业49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根据本文收集和整理的2013―2015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资料,197家样本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上表现一般,分为总体披露内容情况和总体披露位置情况两个方面,如表1、表2所示。

首先,从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总体情况来看(表1),样本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从披露内容的整体情况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样本公司数量在2013―2015年呈逐年增长态势。三年中,除环保处罚和独立第三方意见这两个项目外,其他项目指标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以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和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这两个项目最为突出,以2013年的数据作为对比,在2015年这两项分别增加了36.3%和43.8%。与此同时,环保处罚呈下降趋势,较之2013年的数据,在2015年该项减少了20%。说明随着环保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上能对环境信息披露有较好的认识,能很好地遵守政府的环保政策,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二,从披露内容的数量来看,数量最多的项目是环境政策、目标,其次是环境责任和义务,再次是节能减排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都能制定出本公司有关环境保护的章程和目标,并落实到公司制度上,能够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比较注重自身的节能减排。

第三,披露内容数量最少的项目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其次是执行环保“三同时”情况,再次是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情况,同时,环境风险这一项的披露内容数量也不容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样本公司虽然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但当要落实在具体措施层面上时,缺乏执行力和行动力,并且对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相关环境风险认识不足。在独立第三方意见上,2013―2015年仅有两家样本公司对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了鉴证,占比较低,说明样本公司的环境信息只是自己单方面公布的结果,未能获得独立第三方的审查和认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由此可见,保障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独立第三方鉴证是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中一个亟待发展的工作重点。

其次,从环境信息披露位置总体情况来看(上页表2),样本公司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从披露位置的总体情况来看,样本公司2013―2015年披露的环境信息位置主要集中于定期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且逐年递增。在2013―2014年间,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位置的主体除了定期报告外,还集聚在董事会报告中,而在2015年的披露位置中,因大量样本公司以管理层研讨与分析替代了董事会报告,所以其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从董事会报告中转移至管理层研讨与分析和重要事项中,且以重要事项的披露位置为主。

第二,2013―2015年,样本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位置数量最多的一项为定期报告,其次是社会责任报告,并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定期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这两个位置的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4%和34.5%,这两个类型的报告一直居于环境信息披露位置的主体地位。

第三,除定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这四项,样本公司在2013―2015年披露环境信息的其他位置,数量都明显偏少。独立的环境报告所占比例仅为4%,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的环境报告、监事会报告和重大风险提示在这三年中呈上升态势,存在一定波动,但增幅很小、不明显,在这三年间可默认其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较之2013年和2014年,管理层研讨与分析这个披露位置在2015年有了较为迅猛的增幅。

综上,目前在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是以定期报告为主,披露的环境信息分散于其中的董事会报告、管理层研讨与分析等位置。少部分环境信息会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公司治理和监事会报告中披露。独立的环境报告是上市公司专门为披露环境信息而编制的报告,应将所有环境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报告中进行披露,但就目前而言其占比较低。由此可见,独立环境报告模式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补充披露的方式。

此外,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来看,样本公司基本以披露定性信息?橹鳎?且所占比例较大,而披露的定量信息较少,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样本公司的整体环境情况。

(三)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根据本文收集到的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数据资料,对各行业2013―2015年的披露内容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如表3所示。

第一,从整体上看,2013―2015年样本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这两项上,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60%以上。冶金业在三年间对这两项的披露比例甚至全部达到100%,煤炭业在2015年对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的披露比例也达到100%。独立第三方意见的披露比例是最低的,仅石化业(2.56%)和煤炭业(4%)两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对其有所披露。

第二,8个行业的披露内容相对集中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环保拨款与补贴、循环再利用、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用、废料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排放污染物的达标量上,且各项占比基本都能达到40%以上,尤以冶金业和造纸业最为突出。这说明,各行业上市公司大体都能明晰明确自己的责任,也在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努力,积极研发和生产清洁能源和新的生产技术,在治理后期的废料上,也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补助资金作后盾,大力整治污染。

第三,较之其他指标而言,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环境风险、执行环保“三同时”及独立第三方意见上,8个行业样本公司的披露情况较差,所占比例最低的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在2013年和2014年仅煤炭业中的一家样本公司有所披露,在2015年则仅增加了石化业的一家样本公司。由此可见,大多数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一定的自利趋势和对披露内容的选择性。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对不利于自身的情况轻描淡写,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内容不够完整,在遵守某些硬性制度上执行力度不强,在披露内容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没有出具独立第三方意见来客观地阐述本公司的环境信息。

(四)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依据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等几个重点位置搜集样本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根据对各报告及公告的阅读和手工筛选,整理出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位置的总体情况。对各行业2013―2015年的披露位置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如下页表4所示。

第一,从整体上看,各行业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所占比例最多的为定期报告,其次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还是以补充披露方式为主。此外补充环境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中间的过渡方式,即社会责任报告也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

第二,在独立的环境报告这一项上,8个行业中仅有5个行业的样本公司有所披露,且数量占其所在行业的比例非常低,其中石化业为7.69%,造纸业为7.84%,化工业为2.44%,冶金业为15.69%,制药业为2.04%。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独立环境报告仍处于低水平。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监事会报告、重大风险提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几项上,只有零星的1―3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对其进行了分散披露,且所占比例很小。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虽趋于多元化、多角度化,但执行的力度依旧不足。

第四,在管理层研讨与分析和重要事项这两项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虽都有所披露,但披露的比例和水平参差不齐,波动性较大。在管理层研讨与分析上,披露比例最高的为18.67%(煤炭业),而披露比例最低的仅为1.67%(纺织业);在重要事项上,披露比例最高的达到了30%(纺织业),而披露比例最低的只有15.45%(化工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综上,根据2013―2015年的数据变化以及根据变化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自身的不断发展中,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在现如今环保舆论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迫使某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开始细致化和多元化,但显而易见的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仍处于较低水平,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仍旧比较单一化。

(五)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结合上页表3、表4及其分析结果和本文所统计的2013―2015年数据变化情况来看,不同行业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形式表现为两方面。

首先,在定性内容的披露方面,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在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项目上的披露情况是最好的,三年的披露数量比例基本都能达到本行业样本量的60%以上,而冶金业在环境政策、目标这一项上三年的披露比例都达到了100%。在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和环境风险这两项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在这三年间披露数量比例一般,部分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在执行环保“三同时”项目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披露数量比例较低,在三年中出现的最高数量比例仅占到该行业样本量的15.56%(采矿业)。披露情况最差的环境信息就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在三年间,仅有2家样本公司进行了该项披露。由此可见,独立第三方意见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当前环境信息鉴证发展不足的状况下还是有待考证的。

其次,在定量内容的披露方面,从环保拨款与补贴和环保处罚这两项看,虽然在三年中各行业样本公司披露数量比例情况都较好,但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一定的自利趋势,愿意对收到的政府下发的专项环境补助资金进行较为详细的披露,但对于因环境事故而接受的处罚,都倾向于避之不谈,或是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略过,只披露了罚款的金额,而未明确披露其原因事由、对环境造成了何种程度的危害以及未来的改善措施等信息。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循环再利用情况、环保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废料的回收循环利用情况和污染物排放达标量的披露上,各行业样本公司三年的披露数量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情况相对较好,有一定程度的披露,但披露的还不算完整。在节能减排、废料回收利用和污染物排放达标量这三项上,样本公司更多地倾向于利用简单的文字性描述来披露这些可定量分析的内容,而未使用清晰直观的量化方式进行披露。大多数样本公司会使用“本年度,我公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口号性文字进行披露,基本没有样本公司能够完整详细地披露每一种废弃物的排放量、每一种废弃物的再回收利用量,以及对减少排放、循环利用所投入的资金使用情况。数字更易让人信服,文字性描述始终无法博得信息使用者的信赖。

总体而言,8个行业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的特征主要是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因而环境信息披露形式较为单一。

从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就总体情况而言,制药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最差,纺织业和冶金业相对较好。由此可以得出,行业制度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三、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意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耗费企业的成本,虽然环境信息披露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声誉或收益,但当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不能满足其为披露环境信息而耗费的成本时,企业不愿意耗用大量的成本去全面披露环境信息。加之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不到位,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行业规范尚不健全,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而,至今也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这就使得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仍旧处于“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二)披露的信息不够全面,披露方式不够规范。在197家样本公司中,在2015年仅有137家样本公司出具了相应的环境信息报告,占到总数的69.5%。绝大多数样本公司在披露环境信息时以文字性描述为主,对重要的信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严重缺乏数据和图表支撑,并且样本公司多报喜不报忧,隐瞒了重要的情况和信息,准确性和可信性难以判断,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意见。企业是否披露环境信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十分重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更多的是?榱巳霉?众看到企业为环保而做出的各项努力和成绩。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在披露环境信息时难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事实的客观评价稍差一些。因此,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企业不能单纯地为了获得良好的声誉而夸大其词,必须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让公众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情况,让利益相关者做出最优决策,这就需要独立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

四、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针对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制度的现状,除了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以外,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出台较现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而言更加规范、对实务工作指导性更强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与强制性制度相结合,共同指导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新指引可以由证监会、环保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商议,从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点上全方位地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深入探讨和融合,制定一套权威的并且切实可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指导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把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提升到较高水平。

(二)加强独立第三方对环境信息的鉴证。所谓独立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环境信息鉴证就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查和验证,针对环境信息提供可信性保证的服务。环境信息鉴证服务正逐渐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一个新领域。国外的环境信息鉴证较我国而言发展较为成熟。美国颁布的《议会综合环境的反应、补偿与责任法案》《净化大气环境法》等法律为环境信息鉴证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独立第三方的鉴证目前在我国实施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但随着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独立第三方鉴证环境信息必然会成为今后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3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大众时刻关注的对象。企业作为环境污染公认的肇事者,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人们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状况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况。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以上市公司为主。我国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不仅数量甚微,而且一般只是以招股说明书、新闻稿件等方式,对环境支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获得情况、有无绿色产品标志、对环境负债态度等有关情况信息进行披露。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是缺乏一个完善的披露体系。

(二)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尽管环境信息披露已经逐步被部分企业提上日程,但是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仍是零散的,没有规律可循。本文接下来仅以我国深沪两地上市的造纸公司为例来说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1、样本的选取。据新浪财经网,我国造纸业公司在深沪两地上市的有25家。在这25家上司公司中剔除几个特殊股票:St天宏、*St石岘、St宜纸、St美利,本文选取剩下的21家公司为样本,以招股说明书、年报、社会责任书和网站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为研究对象,对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表1)

2、数据资料统计结果。通过各样本公司招股书、年报、网站资料汇总分析,经过统计,把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以下内容:

(1)披露的位置和比例。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散在招股说明书、年报、社会责任书和网站,造纸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位置和比例如表2所示。(表2)

表2显示,所有的样本公司都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大部分企业选择在招股说明书、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样本公司都在报表附注披露信息。但从信息量来讲,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有但很少,较多部分集中在招股说明书。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①招股书中披露的内容。由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样本公司在招股说明书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环保费用支出,污染治理系统工程,节能环保管理制度、节能环保设施改造、节能减排技术及节能成果,“三废”指标。

②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内容。经过汇总统计,部分样本公司也会在年报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在董事会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污染治理项目工程投入、取得的节能成果、“三废”指标、环保方面的荣誉。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造纸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结构,减轻污染。

③在年报的监事会报告和重大事项披露的内容。通过阅读样本企业的年报我们发现,没有样本公司中在监事会报告和重大事项披露。

④在年报的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样本中100%的公司在年报的报表附注中经常会披露治污工程费用和取得环境保护专项基金、补助基金等。企业积极致力于治污工程的建设,这可能跟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制约和国家环保补助补贴有关,同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企业不主动披露因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更偏向于已承担的责任。

⑤社会责任书披露的内容。近几年来,有不少上市公司发表了社会责任书,造纸业是重污染行业之一,理应更积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经过统计,样本中只有7家企业了社会责任书,是样本的33.33%。在样本企业中,晨鸣纸业、福建南纸披露的内容较为详细,而且数据明确,而博汇纸业披露的内容较少,只是概括了其大意,没有附上数据。

⑥网站披露的内容。样本公司在网站披露的内容信息范围较窄,一般在其公司网站上披露部分有关环境会计的信息。一般上市公司会披露其拥有先进的处理污水的系统,如华泰股份和恒丰纸业;也有的披露获得环保的荣誉,岳阳纸业只披露了该企业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也有的了其治污成果,如恒丰纸业。

二、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从样本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混乱,没有基本的规范可循,信息量也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相关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披露模式的局限性。披露的信息分散在报表、招股说明书或社会责任书,没有独立的环境报告或内容全面的补充报告。

(二)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上市公司披露有关环境的信息范围很窄,主要是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节能措施和取得环保补助,并没有全面反映环境投入、环境效益。

(三)披露的信息有偏向性。企业更偏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于环境责任更偏爱于已承担而非应承担的,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一般不提,这容易造成利益相关者的误解。

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信息披露法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报告的法律制度,明确披露范围、内容、方式,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检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确保信息披露质量,做到执法必严。

(二)加强公众和信息使用者的关注。目前有些公司和个人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续的行为仍大有市场,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公司就不愿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因此,提高社会公众、信息使用者环境会计的素养有利于公众主动要求获取信息,加强社会监督,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把握企业发展态势。

(三)推进会计理论、方法更新。目前,国际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是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我国企业披露环境没有形成独立或者补充内容全面的报告,国家应该统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便利。

四、结论

本文通过造纸业上市公司2011年度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书、往年的招股说明书等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上市的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我们应该寻找瓶颈所在,寻求突破。本文在分析其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望可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饮用水源;客水;污染;预警

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是一项高度敏感的民生工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的沭阳县等地区,地表水源地极易受到上游客水污染,政府及相关部门如何提高水源地管理能力、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显得极为重要。

1.水源地污染隐患分析

1.1沭阳县主要水系及饮用水源地取水口

1.1.1沭阳县主要水系概况

淮沭河、新沂河为沭阳县两大河流。淮沭河河道设计流量为3000m3/s,由南向北纵穿该县,南接洪泽湖、总六塘河(泗阳县尾水通道),北连古泊善后河(连云港市送清水通道),属地表水Ⅲ类功能区,六级航道;新沂河河道设计流量为6000m3/s,由西向东横贯该县,西接沭河、骆马湖,向东流入黄海,为新沂市、山东沂蒙地区及宿迁市区重要尾水通道,沭阳县境内分为南偏泓、北偏泓,分别属地表水Ⅲ类和Ⅳ类功能区,在县城西北处,南偏泓与淮沭河交汇,北偏泓建有上清下污地涵(设计流量为50m3/s),淮沭河清水通过地涵上方向北通过沭阳新闸,新沂河上游尾水由地涵内东流,汛期大流量泄洪时,南偏泓和北偏泓平槽,当水位高于淮沭河,将对淮沭河产生顶托,并向南倒灌至沭阳闸,为保护淮沭河上游水质,此时须关闭沭阳闸。

1.1.2沭阳县饮用水源地取水口

沭阳县城区地面水厂于2006年初投入运营,供水能力5万吨/天,水源取自淮沭河,沭阳县城南6千米为淮沭河沭阳闸,在该闸北侧600米的南关洞闸,建有城区饮用水源第一取水口;在沭阳闸南部上游,2008年又建设了第二取水口和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站。

1.2水源地污染隐患分析

淮沭河、新沂河两岸建有防汛河堤,县内无排污口。根据水源保护需要,沭阳县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完成了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根据相关水系特征,目前水源污染主要威胁为四方面:一是汛期新沂河客水污染,倒灌汇入水源地保护区;二是水源地保护区上游淮沭河水源污染;三是水源地保护区内外的水陆运输泄漏事故污染;四是人为破坏。以上四方面实际发生概率依次递减,地面水厂投运以来,发生最严重的水源水质事件就是2007年7月2日,新沂河南北偏泓发生平槽,上游污染导致南偏泓总磷、氨氮分别超过三类水质标准17.3倍和34.0倍,南偏泓水向南倒灌进入淮沭新河南关洞渠,致使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区地面水厂停水近两天。

2.预警响应体制和机制

2.1预警响应组织体系

成立饮用水源预警响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水质监测工作组、环境监察工作组、协调处置工作组、信息保障工作组。

2.1.1水质监测工作组:负责保障水源自动监测站正常运行,并对饮用水源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也可提请省市环保部门实施水质同步监测。

2.1.2环境监察工作组:负责掌握可能威胁水源地的安全生产和水污染事故,对可能的污染源防范排查,跟踪协调对污染源采取隔离、消解措施。

2.1.3协调处置工作组:负责统筹应急演练,及时了解周边天气形势、水文情况,牵头分析水污染可能到来和持续的时间,指导和协调应急期间的供水保障及调水冲污。

2.1.4信息保障工作组: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指示,负责信息处理汇总上报、人员调配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2.2预警应急响应机制

当有信息显示水源地可能或已受到污染,相关人员应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分析确认,根据实际形势,分别启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级应急响应。

2.2.1蓝色级应急响应

根据周边天气形势、水文情况,可能将有客水下泄,或者饮用水源受到其他威胁,但尚难以确定近日会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应启动蓝色级应急响应机制。在此期间,着重作好监测、监察、气象水务信息通讯、信息分析上报工作,并及时作好提升响应级别准备。

2.2.2黄色级应急响应

根据预警,上游有大流量污染客水下泄,或者饮用水源水质受到其他威胁,将于近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应启动黄色级应急响应机制。在蓝色级的应急内容外,还须对污染源落实有效隔离、消解处理措施,科学实施调水冲污。

2.2.3橙色级应急响应

当饮用水源地污染已经形成,但污染程度轻微,地面水厂可以对净水工艺实施强化处理,也可启动第二取水口及地下井备用水源,则实施橙色应急响应机制。在黄色级的应急内容外,还须落实供水应急保障。

2.2.4红色级应急响应

当饮用水源地污染严重,必须暂时关闭地面水厂,立即启动备用地下水井等应急措施,则实施红色应急响应机制。在橙色级的应急内容外,还须启动城区地下水井备用水源、采取调集周边洁净水,保证安全供水,必要时,鼓励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应急期间有计划进行调休。

3.边界污染联防联治快速反应工作规则

加强预警应急工作保障,必须在改善预警应急装备、提高人员素养基础上,针对客水型污染特征,畅通上下游水务、环保部门的联络,完善联防联治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边界污染联防联治快速沟通和处置工作规则。

3.1环境信息快速通报交流工作规则

3.1.1适时通报重污染项目建设信息。邻域上游地区建设化工、农药、印染、酿造、制浆造纸、冶炼、电镀等重污染项目时,应及时向下游通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抄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简本。

3.1.2适时通报环境保护敏感目标信息。邻域下游地区建设饮用水源地等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时,应及时向上游通报。

3.1.3超前预警紧急排污讯息。当遇汛期泄洪或突发性污染事故,相邻县(市)之间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主动、实时通报河水流量、污染物浓度、水利调度等讯息。

3.2边界环境保护快速执法处置工作规则

3.2.1提前开展污染防范性的联合检查。在汛期到来之前等可能会发生环境污染情况下,经协商同意,开展污染防范性的联合检查,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可适时提请召开临时联席会议,商讨预防与处置调度方案。

3.2.2快速处置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在遇到跨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相关县(市)应迅速赶赴现场,按照睦邻友好、相互支持的原则,共同协调磋商、共同处理解决边界污染,积极构建和谐、安全的区域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环保部,2010.

[3]关于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受上游客水污染调处情况的报告,沭阳县环保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