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素质的感受十篇心理素质的感受十篇

心理素质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22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1

关键词:心理调控意识钢琴表演艺术心理素质

一、钢琴表演中的心理调控内涵

在受到外界客观影响或者信息刺激之后,人在心理情感上会形成直接的感情体验,其主要反映了感性和理性上的心理情感认识,同时通过理性判断分析也会形成一种精神变化。在音乐表演中,不同人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在钢琴表演的时候,演奏的效果会受到演奏者不同作用下的情绪、意志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而作为意识心理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生理和心理运动系统,是一种有意识的音响创造,是通过理性思维找到表演者天性无意识的创作过程。钢琴艺术依靠认得形体和思维活动的一种“动态”艺术。而音乐表演则是依靠全身心的感觉,有意识的高级神经活动。因此,钢琴表演就是对音乐作品的重现和再认识,是生理机能运动和心理情感运动。是深刻的揭示了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完美再现了音乐作品中情感内涵。每一部钢琴作品中都包含了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作曲家受到一定时期历史的影响,在创作钢琴作品的时候,必定会通过钢琴作品反映当时时代的精神、审美情趣、社会动向。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当时时代的环境、文化氛围、政治动向等等因素,从而形成了独特鲜明个性的音乐家。而这些背景资料都为钢琴表演者提供了心理感受的来源。另外,由于受到中枢神经兴奋因素的干扰,在钢琴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大脑皮层会对音乐发出感触和想象信号,而一旦这种变化使原本惯性联系被打乱,形成了“怯场”。因此为了不影响到自己的演奏,就要把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在自己能够控制的情绪范围内。但是,由于紧张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很多演奏者难以控制自己的现场表演,因此,为了克服这种状态,演奏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才能取得更好地演奏效果。

二、如何培养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心理素质

(一)将心理因素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培养演奏者正确的心理素质

在钢琴演奏中,由于受到人们大脑神经中枢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和联系,钢琴演奏是一种系统性艺术活动,集心理感受、技法、体现以及体验等多种因素于一身。而心理调控的目的是为了使演奏者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适应钢琴演奏的需要,帮助演奏者正确的调整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演出质量受到心理活动的协调功能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演奏的阶段中,要集中注意力,认真熟悉识谱和读谱,才能有效地理解、分析和认识作品,才能在不断的反复演奏中增长演奏的技术和记忆力,才能使音符变成有声的音乐,才能增强信心。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变化受到心理调控的影响,当进入演出阶段的时候,调动内在听觉和视像的创造积累逐渐变成了活化的音响,而心理运动也具有了内在的储存。同时,心理调控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会复制前期准备的活化音响再现,是通过录音和录像传递音响信息,是直接面对观众进行传达,是进入直接或者间接的音响情感交流阶段。因此,为了顺利的完成演奏,只有把心理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才能培养演奏者正确的心理素质。

(二)充分做好心理调控中的准备工作,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

由于不自信或者前期准备的练习不够,钢琴演奏者没有形成正确熟练的临场发挥规律和习惯,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充分做好心理调控的前期准备和临场准备,在平常的训练中要注重钢琴技法的练习,也要系统的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前期准备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在练习的时候,要把反复练习和记忆放在首位,强调主观意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怯场”的心理,用高度紧张的神经和注意力提高心理素质。首先,当演奏形成惯性之后,演奏者能够不假思索地用大脑的意识去控制音乐的眼周,身体肌肉也获得了反复操作的自然动作,从而将音乐传递给欣赏者。其次,通过综合视觉、运动、听觉、概念等多种记忆方法,钢琴演奏才能转化为惯性动作,才能克服紧张心理带来的记忆空白,因此演奏记忆是一个难点。再者,一般情况下,演奏者没有较多的现场表演经验,都是自己单独进行练习的,匮乏现场演奏的经验,从而产生了紧张的心理。只有在经过不同气氛、场合以及形式的演出后,才能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因此,为了顺利完成演奏,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日常生活中,演奏者要主动增加演出的实战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使用心理调控方法,避免产生紧张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著名钢琴家傅聪曾经说过:“音乐讲的是人的学问,讲的是人千变万化、丰富的各种心理”。为了使身心达到放松和愉悦的状态,演奏者在临场准备中,应该独自闭目冥想,选择一个轻松而僻静的环境,将所有演奏内容在脑子中过一遍,静候登场,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在钢琴表演中,心理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演奏的顺利进行,消除紧张情绪。为了避免产生紧张的情绪,当演奏者坐在钢琴前面的时候,不但要充分的体会作品中包含的丰富信息,也要感受钢琴与人的共鸣感,使自己达到演出前的最佳状态。其次,钢琴演奏要想获得成功,不但关乎技术层面,心理素质也同样重要。如果在演出之前,演奏者就发现了自己惊慌,具有紧张情绪的话,要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自己的心理,如:深呼吸和远眺等心理控制方法,要学会用积极地思想代替紧张的情绪,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给予自己足够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的音乐素质和个人心理素质受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影响,受心理调节的影响。因此,在心理调节作用下,为了使钢琴演奏获得良好的效果,利用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钢琴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鸽平.钢琴表演艺术的心理调控意识[J].音乐探索,2011,(06).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2

关键词:群文工作者;心理素质;意义;要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47-02

群众文化这一古老的社会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群众文化工作者担负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职责,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满意度直接决定着对文化工作的整体满意度,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自身发展,促进管理手段的完善,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效能,对完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积极意义。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正与“以人为本”的大主题相契合。人的心理千变万化、丰富复杂、微妙细腻,被称作“内宇宙”,用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话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因此,心理素质愈来愈被人们关注与看重,心理咨询师成为一大热门职业。同样,心理素质也自然成为群文工作者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在群文工作中的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对群文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这一新的重要课题,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力求对于群文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对于群文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心理”,是指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最初出现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觉。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感觉逐渐分化和复杂化,并由此出现了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等。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可以有条件地区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生活实践、工作实践服务,提高实践活动效率。

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不容置疑。

二、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

群文工作者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必须把握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因为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是心理素质的依托与支撑,没有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心理素质就不复存在。

根据心理学理论,把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想像、思维、情绪、意志等。

二是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激情、心境等。

三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其中,心理过程是心理的动态方面,心理特征则是心理相对稳定的方面。

针对群文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我认为,群文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应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养成与提升。

其一是感知力。在心理学中,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合称,“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也就是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群文工作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也就是与马克思所讲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群文工作中,无论是对参与群文活动的主体——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是对群文活动本身——各种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群文工作者都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精准的、全面的、敏锐的感知力。唯其如此,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二是想像力。在心理学中,想像是指人脑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群文工作中在群文活动中,从事的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创新力与创造力都必须以想像力的动力,因为无论是再造想像还是创造想像,都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其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想像,或想像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其中明显地表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如果没有想像出劳动的已成结果,就不能着手进行工作。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像力产生预斯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像。它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群文工作者在群文工作中,从策划、组织,到辅导、亲自参与,一方面自身要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调动、提升群文活动参与者的想象力,足见想象力的重要性。

其三是情感力。在心理学中,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群文活动中,以艺术活动为主,而艺术又以情感为核心,这正如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群文工作者在群文工作中,一方面自身要倾情投入,激情充沛,对各项活动都要有真切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自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感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调动、提升群文活动参与者的情感力,足见情感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其四是理解力。在心理学中,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又包括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群文工作者在群文工作中,一方面自身要对各种群文活动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引导群文活动参与者有同样的理解。“理解万岁”这一口号,足以说明理解力的重要性之所在。

三、心理素质的动态应用

群文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在群文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动态应用的。

群文活动是群文工作中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双边互动、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动态活动。因此,群文工作者要在这种双边活动中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动态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要在活动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要“群众活动”,而不要“活动群众”。

综上所述,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完善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对提高全民文化生活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吕利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p50.

[2]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192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365.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3

素质学理论将人的素质形态分为三种,恰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素质

自然素质指教材领域中的素质。《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出了人们要想成就大业,须在逆境中刻苦磨练的道理;叶文玲的《我的“生长果”》写出了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印证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俗语及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句。

二、艺术素质

艺术素质指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素质。如在《沁园春・雪》中创造的意境素质(如诗似画的境界、景为情生、情与景)、形象素质(写景物给人以色彩、形体、动态、静态、虚实上的丰富的想象和感受)、音韵素质(语言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

三、社会素质

文学作品虽具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越条件,但不等于读了文学作品,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受到素质方面的教育。那么,要有效地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除具备文学修养,素质修养外,还要探索教法。为使教改方向明确,不盲从,有理论依据,懂得素质教育的心理过程,笔者将其表达如下:

素质培养客体(文学作品)是以“符号”形式表现的多种素质培养信息的仓库,具有素质教育的“潜能”。与素质培养主体构成素质培养关系时,它才产生“素质教育效应”,而不再是一个僵死的“文本”。

素质培养主体(学生)是同生理、心理、经历、修养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整体。老师必须具有素质培养能力,抱有素质培养态度,才能唤起素质培养情感与认识的统一。

诱导效应

有形象(色、形、音形式)的展示,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路线,达到“悦目悦耳”的初级素质感阶段,这一先导形式,素质感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启迪效应

用作品的情节、意境、气韵等与主体心灵(情感、想象、理想)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素质感,素质感效应称这阶段为“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这一阶段既是理智的接受,又是情感的渗透,是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陶冶统一的综合效应。

净化效应

用整个作品的素质刺激发起主体的素质能动性,对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进行总体把握,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地,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素质感阶段,素质感效应称为“净化效应”。这一阶段,艺术的情感弥漫主体心灵,引起从欲念升华和功利观念中止,深入到了人的潜意识领域,这是艺术潜移默化特点的集中表现,它在塑造人的灵魂上发挥最深刻的作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素质系统活动的结果形式出现的,最后获得深入人心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中的陶冶净化效应,换而言之,是由初级素质感向高级素质感升华的过程。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4

2017&2016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点对比一览表

2017西医临综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查重点,小编通过2017考研西医临综大纲生理科目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及时地规划出自己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7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试大纲与2016考纲对比考点一览表

大纲科目

2016大纲要求

2017大纲要求变化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型题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B型题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X型题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内容同16年第2条)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7.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0.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1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12.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5.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同16年的第2条)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同16年的第4条)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6.主要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同16年第2条)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5.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7.排尿反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删除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4.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8.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9.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11.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同16年的第6条。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3条。

10.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4条。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3.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5.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同16年第4条。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同16年第7条。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5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学生;艺术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24-01

一、对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培养

乐感是人们对音乐的心灵感受。不同的人由于条件和原因不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有高低、快慢差别的。有的人乐感非常好,对音乐的方方面面都很敏感,而有的人根本无乐感可言。所以就应该多听、多想,同时增加给别人演奏的机会。

多听是指多听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多听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经常听经典音乐。我们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多听,多感受。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提高我们的音乐素质修养。

多想是要求对于音乐的创作背景、内容、风格、结构、曲式、和声、音色及层次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经常和乐感好的人交流。在鉴赏中感受、在感受中鉴赏,从中感受各种音响层次,各种乐器的音色,各种作品的内涵和形象。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中、演奏中感悟和积累。

增加给别人演奏的机会,因为有些学生一上台特别兴奋,发挥的特别好,有时还能超常发挥;而有的学生平时在下面的时候弹的挺好,细节处理的也十分到位,但一到台上就特别紧张,错音一片,甚至会停下来,大脑里一片空白什么都忘了。为了克服这种演奏中的紧张心理反应,教师应该设法创设登台演奏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下获得锻炼,逐渐消除登台演奏的紧张心理现象,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应该多组织小组课、公开课和演出实践等形式,使学生经常能够处于模拟舞台演奏的感觉,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演奏的经验与体会。

二、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

所谓音乐的特性,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音乐的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音乐的细部特质和总体风貌。音乐特性是音乐的实质,它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法和什么情感去表现音乐,是领会把握音乐和表现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

钢琴学习要从分析、理解作品入手,抓住音乐特性,全面掌握作品的风格、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和创作意图。如果作品的风格、音乐的特性没有把握好,把活泼的作品弹成了抒情的,或者是把舞曲弹成了进行曲,那就会变得一塌糊涂,更不要说去表现音乐了。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是对钢琴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

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钢琴作品的风格决定了演奏的方式,方法,与技巧。学生熟悉了钢琴作品的风格,才能准确的演奏,并在演奏中正确的体现出作品的意境。世界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曾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布佐尼也曾说:“踏板是倾泻在景色上的月光气,踏板是钢琴乐器的一个独特而美妙的特点,是大师手下一个最有力的感染人的手法。踏板在钢琴演奏中有一个最主要的、远非所有人都能一下子就掌握的性能,那就是它可以随着踩下去的深浅程度而发生不同的作用”。这些话体现了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而很多人运用踏板是为了掩饰自己弹奏的缺陷,有些人则盲目追求弹奏音响,以至踏板从头踩到尾,造成音乐模糊一团。因此钢琴演奏中应正确合理地运用踏板。

三、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具备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为表现音乐提高音乐表现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弹奏者才能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内心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还有独特个性的表现。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6

关键词:文艺社会学;中介论;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31-01

1800年法国的斯达尔夫人发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这成为文艺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直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共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实证主义经验派、批评辩证派、发生学结构主义以及苏联的艺术社会学。这四个流派,究其理论而言,都清晰地指明了文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即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但是似乎又都没有说清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究竟如何,正如约翰・霍尔所说:“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的主要弱点之一,是不能确定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确切联系。”要确切弄清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首先要从本质上分析。文艺,就其根源来说应属于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因此文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它的各种要素身上都充满了社会的气息,但是,文学并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它作为人类思想领域的存在,需要通过各种中介环节反作用于社会,因而更显现出与社会变迁不相同步的相对独立性。

中介,指的是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环节。中介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逻辑学》里说:“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他认为作为事物之间联系环节和事物转化、发展中间环节的中介,是普遍存在的。的确,在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就大量存在着这种中介因素,因此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和文艺问题。

在文艺与社会之间的诸种中介因素之中,审美心理是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中介之一。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性的审美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全身心参与的过程,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发挥效能的主要机制就是心理因素。

审美心理,即人在审美实践中以审美态度感知审美对象,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和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通过情感、想象等因素促使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品味及审美经验创作出具有自我独特风格的作品;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则通过感知、理解等因素,对审美活动进行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取舍,以丰富自我的审美经验。就审美心理的产生而言,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他们的审美心理都是社会性审美实践的结果,是社会生活内容在思想领域形成的心理准备,这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彼此交融制约、综合作用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心理“三要素”:感觉、情感、理解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

审美感觉因素。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里对人的审美感受有一段论述:“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由此看来,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能力,而审美感受则是人在此社会性活动中的最初表现。人们往往通过审美感受对审美客体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审美感受直接推动着文艺实践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审美情感因素。人是一种情感动物,拥有“七情六欲”。心理学上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往往关于物质生活,因而带有功利性、欲望性,而审美情感虽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审美情感非关审美主体个人的切身利害,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因此超越了个人的利害关系和物质上的功利追求,蕴含着更为公正、深刻的社会思想。

审美理解因素。当代美学家蒋培坤认为:“审美活动中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对象形式意味的直觉把握,近乎中国庄禅和诗学中的‘悟’。”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心理的各个要素都是贯穿始终,彼此交融综合起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分阶段发挥其功能的。当然,能否达到审美认识深层次内在的理解,仍然取决于人们体悟审美对象的水平,而这种水平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深化的。审美理解的深入发展,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感受、情感得以表现、陶冶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7

关键词:杂技演员;杂技表演;心理素质;表演欲望

中图分类号:J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55-01

杂技表演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它以惊险、奇特、高难和技巧的艺术手法来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享受,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杂技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竟技造型艺术。演员通过表演一定的高难技巧,完成有惊无险的动作散托儿,反衬出人类超凡脱俗的能力。那么杂技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我在近几年的杂技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杂技事业中有所帮助。

一、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柔韧、速度、力量、耐力以及灵敏度。身体素质在杂技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一个杂技演员的节目和身体素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提高身体素质是当前杂技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身体素质发展上的某些不足,不仅容易造成动作技术上的失误,而且有可能由此直接导致受伤。例如:肩的柔韧性差,在练习“皮条”的过程中,有时尽管技术正确,也容易拉伤肩韧带;跟腱的弹性、伸展性差,在快速起跳时容易拉伤或断裂,因此加强身体素质,是防止受伤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二、加强心理素质

(一)培养杂技演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心理

在心理学“欲望”这词几乎很难看到。每个人都有食欲、、占有欲、名誉欲以及知识欲等欲望。这是人的本能。在这些欲望之中知识欲和技术欲是最高尚的欲望之一。对杂技演员来说掌握好一个节目、演出当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也是最大的愿望。但不同的是演员对节目的兴趣的不同、理解作品的感受不同意识不到此次作品是否他所欲望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杂技演员必需得理智思维、必备“我不是演出而演、我是成功而演、为发展杂技事业而演”的心理状况。

感情、欲望和思维,是基本生物推动人类行为的三个工具,因而欲望属于驱动程序,有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杂技演员的表演欲望是他们在杂技事业成功的基本元素。在训练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激发演员的表演热情。首先自己示范给学员看、吸引演员们对杂技节目产生感兴趣、产生表演的欲望感。

(二)培养杂技演员和谐的心理状态

节目就算是个集体,每一杂技演员就是集体的成员。节目的成功或失败关系到集体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在杂技表演中,演员都混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杂技表演、整齐的动作和队形,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在杂技表演中,大家形成一个整体,一起随着统一的节奏,按照整齐、有规律的队形变化,协调一致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表演。如果在表演中有一个演员态度不认真,动作不协调或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美感。为了整体的美感和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的每一分子,每个演员都必须全力以赴、同心协力这样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为培养和谐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师在训练演员时要多做些准备。当某个节目在安排演员训练后,要分阶段来要求,首先要求演员准确地熟悉节目的过程与构成,然后将节目中所有技巧分节练熟,再使其它动作与技巧通畅起来。这样,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待具备较良好的表演状态后,再放心大胆地展开表演,最后才有可能达到表演上的稳定技巧、上下贯通、心理和谐和技、艺、美的完美结合。

(三)培养能接受失败、自强不息的心理状况

杂技演员表演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演出与训练的差异,导致在演出当中出现受伤,完不成节目等等状况。有些演员一遇到失败就一厥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万念俱灰。因此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注意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定的太高会让学生有一种完成不了的心理,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当学生制订出具体的奋斗目标时,还要他们制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为之努力。对那些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能够坦然接受失败,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完成表演。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8

关键词:直觉感受艺术教育培养意义

在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即艺术的直觉感受是否可教?这个话题首先反映出直觉感受在艺术中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再就是直觉感受具有某种不可捕捉的抽象特性。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试图从艺术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以及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培养和意义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直觉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创作主体各方面经历的综合反映。艺术家直觉感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艺术家的生理素质、童年经验、社会实践、个性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艺术教育中,首先要了解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这是直觉感受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直觉感受是由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色彩感受或在形状感受方面优于其他人,也有些人有那种能听到其他人听不出的音符的能力。这些人在某些方面总是有着先天的“完善的结构”,对某领域中的对象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2.童年经验的影响

在童年时期,有些人因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和敏感性。因为直觉感受能力强的艺术家在童年期已经表现出某方面的才华,同时又受到特定的艺术环境的熏染,如歌唱家郭兰英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自小就有表演的经历,这些对她们的艺术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艺术直觉感受的发展方向。

3.社会实践的影响

尽管遗传素质是艺术直觉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实践和训练的机会,其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王安石的《伤仲永》所阐述的内容便是最佳的例证。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家的艺术直觉感受能力能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艺术实践的多样性也为直觉感受能力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了他们艺术才华的“自我实现”。

4.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气质是个性心理因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艺术家的直觉感受能力的影响很大。气质即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一个人典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根据古希腊著名医生希伯克拉底的说法,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四种气质类型具有各自的心理特征,从而在对象面前表现出不同反应,如抑郁质类型的人对外界的感受性就高于其他三类并且体验也深刻得多。

这些复杂因素共同造成了每个人艺术直觉的不同发展状态和特殊性,这就导致了每个人的艺术直觉感受的差异和能力的高低,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我们对直觉感受的认识和培养始终怀有不可捉摸的心态。

二、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1.直觉感受体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

对于直觉抑或我们称为感觉的东西可以认识为:对对象表现的敏感。这种微妙的认识活动被称为“感觉”或“感性”,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同周围环境的交流过程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敏锐而深刻地体验到的。艺术表现作为艺术家的心灵与对象交流的一种手段,假如缺少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微妙的交流,或者主体在这种交流中表现出迟钝,那么我们在画面上看到的只是装腔作势或麻木不仁的做作的表现。人们通常说,艺术表现“情感”是通过不同状态的情感创作出来的。它源于“感觉”,又传达“感觉”。对此,我们需要理解艺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无论艺术表现什么,都是作为一种象征来表现的。一个木刻的人像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像;一幅苹果画也绝不仅仅是一只苹果。当一个艺术家看到一株被雷电劈断的老树干又长出新芽的时候,他的感受绝不仅限于形象所传达的信息,这是由人类情感无限丰富性所导致的。

2.直觉感受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艺术教育中,为促成学生对客观对象的丰富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直觉感受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如笛卡尔在他的《指导心灵的规则》一书中声称:“我所理解的‘直觉’不是指感觉之动摇不定的依据,也并非从想象之胡乱堆砌而导致的错误判断,而是毫无屏障的和专注的心灵给予我们的,这种给予十分明白,以至于我们对所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因此,笛卡尔并不是把直觉当作不可靠的东西,而是认作一种很可靠的精神交流的认识能力。敏锐的艺术家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运用自己的感觉去感受事物独特的方面,或从司空见惯中找到另一种被忽视的美,唤起心灵与对象的共鸣。

3.直觉感受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完善的艺术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各方面都能够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教育目的得以完美的实现,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直觉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培养

我们一直坚信这样一个观念: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如果缺乏了对外界敏锐的直觉感受,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认识到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外,还应积极探索多种可行的方法,实现艺术教育中对直觉感受的培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或许能从以下这些方面找出直觉感受形成与发展的某种可能性。

1.直觉感受的形成需要早期培养

尽管我们不能对自己的遗传进行选择,但是这并不能妨碍直觉感受的发展。从直觉感受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来看,这是在艺术教育的早期过程中培养直觉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抛弃儿童早期艺术教育中以技术传授为目的的观念,代之以启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热爱之情,并且在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所受到的艺术教育将在他们幼小的头脑里展现出一条探求新奇世界的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而且还会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才华施展提供可能。现今,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直觉感受的发生需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艺术本身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除了其本身的各种风格形式的变化,也包括作者对整个世界的独特认识过程,不同的创作者传达出不同的认识过程及结果。就艺术直觉感受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艺术直觉感受是与自己周围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流沟通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课堂放在教室里,还应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阅读思考、各种写生、参观现场、讨论命题和鼓励各类多样性的艺术实践等形式来拓展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增加与周围环境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直觉感受敏感性的增强和艺术才华的实现。

3.直觉感受的自觉发现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引导

学生对于直觉感受潜藏在自己身体中的这个问题可能并不知晓,作为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除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加以重视外,还应当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双方形成一种合力,同时直觉感受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后,才能形成习惯,最终定格成学生的潜意识心态。由于个体的独特性,对于直觉感受的启发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来讲,除了生理素质、童年经验、社会实践的影响外,还有个性心理因素的差别在其中。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这个教育过程一旦圆满完成,其结果就可能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其他社会实践中,敏锐的直觉感受将会给他们一种可靠的精神交流的认识能力。

尽管对艺术直觉感受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很全面,并且问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在艺术教育中关于直觉感受的思考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如果教师对这种问题进行更多关注的话,势必会在平时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及方法,来促成该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9

[关键词]影视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对策

影视文化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塑造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探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意义重大。电影电视通过“审美化的画面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场景等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有亲临其境之感。”影视文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乃至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改变。影视作品寓教于娱,寓教于文化,它能传播知识,激感,引导理智、激励意志,奠定信心,启迪灵感,对社会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不可磨灭之贡献,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视作品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获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电影电视作为知识信息的新载体,像书籍一样成为文化的又一大源流。影视所传播的知识信息,“将抽象与直观统一,音、色、形统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明显的教育效率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电影电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各种知识信息,打破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打破了他们思想的相对封闭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觉,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大学生就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扩大了视野,提高了知识素质。

2.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动静相辅,集娱乐性、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往往比一般的文字作品更形象,比一般的说教更生动、更有教育效果。优秀的影视作品形象地诠释做人的道理,惩恶扬善,寓教于乐,易教于艺术,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比如,主旋律影视片就是通过弘扬民族优良品质,歌颂民族英雄,启迪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感染、默化和教育学生。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现了英雄保尔.柯查金,保尔是暴风雨中诞生的一位贫民英雄,保尔顽强奋斗,历尽磨难,不怕牺牲,超越死亡的伟大意志,使人从中强烈的感受到他火一般的热情、钢铁一般的意志和血一样的真诚,而这种品格正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影片电视剧《大长今》主角大长今那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进取心和执着精神,正是当今不少大学生所缺失的,这种精神能够深深的启迪荧屏前的大学生的心灵,激励着他们的意志。电影《孔繁森》、电视剧《任长霞》用纪实性的手法把孔繁森、任长霞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呈现在观众面前。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对人的心灵具有强大的震撼作用。歌颂祖国、歌颂英雄的电影《》、《》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所表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曾鼓舞和引领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生。

3.影视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走出相对封闭的学校“硬”环境和心理“软”环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影视作品不仅向广大学生展示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也让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呈现在荧屏上,它把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有利于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走出来,接触和感受社会的复杂、人生的起伏,从而克服把社会构想成美妙的幻境而一遇问题就心灰意冷甚至失望的心态。当前大学生大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承受能力差,心理调试能力不强,一旦在学习上、生活上、观念上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影视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4.影视文化具有审美文化的特征,是大学生美育的内容和手段,而美育贯穿德智体诸育之中,对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具有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纪录片《》用历史反思的观点来表现,通过对领袖形象的准确把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人性格的魅力,一个伟人性格层面上的丰富性、独特性。当这部电视片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感到他不是抽象的历史,而是活生生的。当再度走来时,你会感到走来的不但是这个伟人,还有他的伟大历史。那是一种能提升人、进化人的美,那是一种大气的美。大学生从中领略美的体验,接受教育,实现美学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5.影视文化具有丰富的创新文化内涵,有利于大学生启迪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影视创作的艺术追求来说,个性和独创性是每个影视艺术家孜孜以求的东西。无论从题材、人物、背景到情节,还是从灯光、影像、色调、音响到叙事方式,都要做到有变化、有突破、有创意。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正是当今大学生所迫切需要的,这就决定了影视文化这种创新文化必定会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约翰.霍华德说:“很多善于思想的人都认为电影足以扩大人的眼界,刺激起创造精神。”从影视创作的思维方式来说,影视艺术最能激发灵感和想象力。大学生通过接受影视文化,可以极大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灵感,从而启迪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有其客观的负面影响。影视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影视文化一方面接受天使的礼赞,成为人类的纯美文明的祭礼,另一方面招致撒旦的诅咒,成为人类地狱之境的陷阱。影视作为大众媒介,在制造世俗神话的同时,也难免流于泛俗、娇情和造神的游戏,因此便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把娱乐理解为庸俗化和刺激化,追求恶俗的、戏谑的模仿、感官的刺激与揭私、滥情等,最终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污染。

心理素质的感受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过程

小学思品课是运用形象生动的材料,向小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门学科,它能都会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五爱”情感,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既是思品课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如何通过思品课教学来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要体现“四化”。

一、教学目标素质化

思品课的素质教育应首先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上。就课堂教学而言,目标是方向、是灵魂、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准思品课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或是为了追求那些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把教学目标定得过低,有些教师抓不准重点,出现一节课实现多个目标的现象,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误区”。要使教学目标素质化,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实际,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课堂结构优质化

熟悉教材,灵活科学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现在使用的思品教材,体现了实、新、活的特点。本着思品教材上述特点,我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理清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注意了思品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材施教,大胆改革,从而改变了过去“高耗低能”的状况。

这是提高思品学科教学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多种手段,使学生明白教学要求中的道理部分,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懂得“为什么”道理,融思想性、趣味性、教育性、发展性、创造性于一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科学化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品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它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教育,因此,可以把过去的“秧田式”组织形式改为“小组围坐式”,学生四人一组对面而坐,教学时,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合作达标、多项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发言机率大大提高,连过去少言寡语的学生也受到了感染,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影响学生,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认真积极思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掌握“怎么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扮好“导师”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精心设计问题,着眼重点,分解难点,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而且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言传身教,自觉地通过教学这个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学方法情趣化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一代新人发挥内在潜力和素质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渡过难关,让每一位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挥,教师应随时发挥组织者、激励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可收可放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异议,广开言路,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