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十篇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十篇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24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制图;创新思维;“体操”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画图能力。读图和画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想象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制图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学好制图课,不能只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和积极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潜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制图训练,包括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其中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这种训练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始终,所以说它是主线。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笔者根据制图学科特点,把制图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体操”,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切入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详细阐述具体训练策略。

形象思维训练制图教学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信息。在三维形体与二维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的。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等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积累形体表象信息,根据实物、模型和轴测图画三视图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形象思维能得到有效训练,能激活右脑的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因而发散思维训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制图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拥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让学生独自做3分钟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例如,有的学生能想出7个答案。可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思路开阔,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答案会越来越多。此时,答案会显得零乱,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对此题笔者给学生的启发是:一个圆的视图可以想象出圆柱、圆锥、球三个基本体,两个圆的视图可以是两个基本体的叠加(图2a、b、c),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组合(如图2d),也可以是一个基本体的切割、挖孔及其组合(图2e、f、g),还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切割、挖孔的综合(图1h、i、g)。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有序地想出更多的答案,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也能体会到发散思维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方法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中思维。制图练习题多是寻求一个答案的,是对集中思维的有效训练。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和确定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学生一个零件,让学生选择和确定视图表达方案,结果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其表达方案多种多样。笔者将学生的各种表达方案张榜公布,让学生相互比较,分析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理想的方案,从而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想象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给定条件不充分)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布置设计组合体综合性训练作业,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转贴于

动态思维训练教学使用的模型、挂图,因其处于静止状态,学生对三维形体——二维图形转换规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形象地再现读图、画图的动态思维过程,如动态展示三面投影图的形成与展开、剖视图的形成等,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动态物理模型,为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提供客观物质基础条件,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掌握三维形体——二维图形的转换规律。线面投影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分析图形上的每条“线”和每个“框”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面”,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使用拉伸、切割、抽出、叠加等术语)描述形体的形成,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掌握“一框为一体”的快速读图技巧,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例如,读圆柱三视图时,俯视图为圆,它反映的是物体的前后左右关系,反映不出高度即物体的上下关系,此时,应用动态思维把这个圆向上拉伸一定的高度,圆柱立体就形成了,这样运用动态思维建立空间的立体模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批判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质疑和批判。批判思维即学生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问难,去追寻未知的知识领域。在一次习题课中,笔者布置了以下题目:已知主、俯视图,补画左视图(如图3所示)。并指出有的题目不一定有解,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说这题是无解的。结果下课后只有一位学生敢于质疑,对教师说这题有解,并提供了如图4a1所示的常规答案。在第二节课上,笔者对这位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行了大力表扬,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对教师和教材进行质疑,并提问大家对这位同学的答案有没有异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结果另一位学生提出了新的答案(如图4b1所示)。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思维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思维综合训练题,把强化训练力度当作重要举措来抓。如在组合体一章中,一般要贯彻“以练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制图能力,但往往容易陷入“题海战”,学生做作业累,教师批改忙,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堂《设计组合体》综合训练研究课,渗透创新技法,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归纳、想象、联想、综合等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出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的组合体,让学生进行思维综合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把“以训练为主线”当作题海战术,大量地、重复地做练习题;还要避免把过去的教师“满堂讲”变为学生“满堂练”。

总之,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创设思维训练情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训练,制图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效提高。同时,通过“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挖掘制图学科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功能,不但要注重某一思维能力的单项训练,而且要注重各种思维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宏,张彤,等.工程图学学科思维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0,(4).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2

“三段六步”作文序列化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三段指的是积累阶段,写作阶段,评改与升格阶段;六步指的是素材积累――写作基本功训练――辅助作文训练(课前演讲、口头作文、辩论训练、周记、练笔)――正式作文训练――作文评改(自评、互评)――作文升格六个步骤。

【关键词】

教学模式序列化作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选题意义

写作水平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写作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因此,作文教学无序状态应及早结束。研究作文序列化教学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而实现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最需要的就是有可操作的、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和方法,可以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无“序”可循、无“章”可据、无“法”可依的教学现状,构建循序渐进的作文目标序列,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2.研究意义

通过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构建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从高一至高三作文实行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训练层次。以期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在充满真诚与爱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表达、大胆追求、大胆创新、大胆批判,抒真情,说真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依托语言或话语进行生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教育法规、新课程标准

(1)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1]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2]

2.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1)全体发展性的原则

强调在作文系列化训练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所增强,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2)主体实践性的原则

强调学生的写作实践,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3)有序开放的原则

①教学内容的有序开放。

②教学形式的开放。

③师生关系应开放。

(4)合作探究的原则

作文系列化训练需要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与互助。

(5)批判创新性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系列化的作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具体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每学年不少于8万字。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作文的本源出发,依据教与学双方的心理特点,重点研究以下主要内容: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管理措施;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课堂模式;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1.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管理措施

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自由写作――接受指导――规范写作。学生习作心理过程是:思考生活――产生表达欲望――写作表达――反思――寻求指导或阅读借鉴――反馈修改――成功表达。这个心理过程不是线形发展的,应该是经过若干次循环后逐渐形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程序应该遵循这个轨迹。先训练观察思维的能力,积累感悟,自由表达,然后再规范指导。

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程序(“六步法”)为:素材积累――写作基本功训练――辅助作文训练(课前演讲、口头作文、辩论训练、周记、练笔)――正式作文训练――作文评改(自评、互评)――作文升格。

2.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根序列化训练的程序,探究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各个课型的特点及操作流程,并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3.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采用“四维训练法”:以年级为纵,以课型为横,以文体训练为主线,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的,实行“四维”立体训练模式,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教学论、信息技术理论、课程资源理论,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学生带动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提高写作水平。

六、研究过程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构建作文训练体系,科学有序地安排训练内容,明确训练目的和要求,注重精练,提高训练效率

1.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序列化

针对现行教材的模块安排的不足,根据新标要求,对学生名著阅读(词语积累、优美文段摘录、名言名句积累、读书笔记)和生活积累(观察训练、日记、随笔)作出科学系统的安排。

2.写作思维训练的序列化

包括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具体渗透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

3.语文活动的系列化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讲成语故事、评点时事。

(2)办班级小报。

让每个学生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共出两期,一期为精彩描写片断专刊,另一期主要发表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展出。每期小报评选评讲过后都要装订结集,学生可经常翻看。

(3)歌词写作与交流。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口头作文训练(包括审题、立意、布局、描写、思维、修辞与语言表达训练等)。

(2)名家散文品b与交流(手抄报)。

(3)对联的写作。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议论文审题、立意、写提纲、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2)手抄报(讲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3)新闻写作与播报。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讲故事。(2)创作微型小说。(3)填词做诗。(4)语文研究性学习。

高三:

(1)常用文体写作。(2)应试作文训练。

4.作文训练内容系列化

对三年的作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统筹规划。

第一,时间安排:

设想为六个学段。前四个学段具体安排为:

(1)高一第一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①审题②立意③选材④布局⑤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⑥记叙文的评改⑦记叙文综合训练⑧歌词的写作。

课外积累系列:

观察生活、写记叙文片段、日记,阅读散文名篇、小说名篇。

(2)高一第二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记叙性散文、短篇小说(编故事)。

①记人散文②记事散文③记物散文④记叙性散文综合训练⑤记叙性散文的评改⑥短篇小说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新、小、深)⑦短篇小说情节的安排与设置⑧小说综合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阅读小说名篇,积累词语,摘抄好的文段。

(3)高二第一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议论文的写作、新闻的写作。

①审题立意②选材③布局④议论文的思维训练⑤议论文的评改⑥消息写作(拟题训练、导语和主体写作)⑦⑧说明文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

(4)高二第二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对联写作/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①审题立意②选材③布局④议论性散文的评改⑤命题作文⑥看图作文⑦材料作文⑧话题作文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背诵诗词名篇。

第二,课外练笔

高一,以下12大类为主: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春夏秋冬、往事回眸、动物世界、名胜风光、真情告白、课堂写真、心海浪花(写心理活动)、街巷见闻、一事一议等。

高二,以下10大类为主:奇思怪想、科幻天地、实验报告、应用文苑(写通知、启事、海报等)、文学天空(尝试写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科技动态、一题多做、读书有感、影视评论、课文质疑等。

高三,以下10大类为主:质疑问难、一孔之见、高考话题、焦点话题、时事论坛、校园争鸣、名人点评、纵论天下、时文赏析、经典品味等。

第三,读书笔记

高一:标题的评点,名句的摘抄,词句的赏析,句子的仿写,语段的解析,人物的分析,场景的描述,美文的品读,开头的欣赏,结尾的妙处……

高二:观点的诠释,事例的点评,说法的质疑,对话的评论,名诗的赏读,论证方法的解读,社会现象的剖析,新闻稿件的评论,精彩论证的摘录,历史人物的评点……

高三:文化现象的反思,文化名人的评点,文化经典的管窥,文化潮流的辨析,民族心理的解剖,哲学观点的推介,社会流俗的批判……

(二)训练时注重系列,突出重点,强调实效

从实践情况看,整个高中作文系列包括记叙文系列(一般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说)、议论文系列、实用文系列(新闻、对联),涉及的内容多而杂,短短的两个学年不可能一一兼顾。所以在注意系列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训练的重点。

所有文体中,应重点突出记叙文系列和议论文系列。记叙文系列中,应重点抓立意、选材、描写、情节、语言等五个方面的训练。议论文系列中,应重点抓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多种方法论证等四个方面。考虑到历年高考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高中阶段应偏重于对议论文的训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强调训练的实际效果。对于忽略要求或没达到要求的同学,要求重写,直到完全达到训练要求为止。

(三)指导与批改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指导,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训练内容确定了,训练的目标怎样达到呢?要从写前指导、写后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下功夫。

写前指导包括:

1.明_每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和要求。2.针对学生有关训练内容的疑问的指导。3.精选符合训练要求的范文给学生欣赏、借鉴。

作文批改包括:

1.对学生写作中一般性问题采取传统的眉批和尾批方式。2.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采取面批(约占1/4)。

(四)改革作文教学的模式,变封闭的作文教学为开放的作文教学

1.开放的作文指导。

2.开放的作文训练过程。

3.开放的作文评改。

(五)重视作文升格训练

升格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完善“自我纠正系统”,使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强化,尤其是在考前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时,具体的操作方法很重要。

升格一般采用“四步法”:“病文呈现”――“病因分析”――“升格思路”――“修改成文”。

“病文呈现”是要学生知道错误,一般是老师直接给出分数,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等级。这里的“病文”是一个相对概念,只要不是满分文都可以称之为“病文”,只是“病情”轻重不同而已。

“病因分析”是要学生明白错误所在,一般是师生对照高考评分标准,共同分析,重点分析不能得高分的原因,使学生明了病因所在。

“升格思路”是要学生明确修改的思路、方法,升格所要达到的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出具体修改措施:增加,删除,更换,改写,重搭框架,另起炉灶,美化语言,等等。

“修改成文”是要学生动手修改,润色成文。再和原文对照,比较体悟,吸取教训,形成经验,防止类似的错误的出现。

操作流程图:

七、研究结论

“三段六步”作文序列化教学模式切中了目前作文教学的弊端,较好的解决了作文低效、无序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益,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no.1201441121)

【参考文献】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3

工科学生有较强的塑造形象的创新思维,思维严密、逻辑性强。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做简单的示范讲解,课堂上以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为主。这也是借鉴了国外设计类学科的授课特点和方式,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工业设计类课程已经实现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工科学生与艺术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就存在差异。工科学生的一个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的求解,思路有所区别,结果却是唯一性的。而艺术生接受的是一对多的多向式的思维训练,即一个问题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存在多个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可能是正确的解。相对而言,文科生不容易受书本条条框框和教师思维的约束,自主创新创新性较强,但逻辑性较差;而工科学生则喜欢遵循课程的理论指导和形式法则,更倾向于有章可循的创作方式。

思维模式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形态创造方式也不相同,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将基本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要求任课老师要对数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学生思维创新过程中,积极引导工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以逻辑性思维为导向

逻辑性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表现方法有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立体构成是逻辑语言和形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的思维教学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设计做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并建立形态的设计过程。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引入到学生对实际课题的设计中,将各类设计因素进行理性分类,再根据课题的需要、目的做形态的整合和概括。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多数综合类型高校中,艺术类和理工类专业课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在学时上有所区分。理工类高校中,学生除专业课学习外,还有大量专业基础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电工学、力学等。由于工科生入校之前很少接受过专业的美术知识,也没接受过形态造型的训练,如何在有限的课程之内,结合工科生所开设的课程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特有的形态创造能力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成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课题。

创新教学方法实践

课程讲授要理性与感性融合,工科生理性思维比重大,感性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的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适应理科生的学习。立体构成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等新的品质,从形态要素立场出发,研究三维形体的创造规律,利用抽象材料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形态的造型活动。针对工科生进行立体构成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实体形态的概括能力和敏感性,训练学生对形态造型、形式美感、空间想象及形态表现手法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包括对形态的力度、节奏、秩序、位置、体量等的训练。

1数学与设计结合模式

工科生思维方式普遍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比较缜密。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选择他们熟悉的数学知识来引入设计。用数字来解释设计的方法及思路,将设计的表现感觉转换成定量式。例如,在立体构成的要素点、线、面、块知识章节中,线的拉伸表现设计手法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此形象、感性的问题引入一道函数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y=xsinx进行4次微分,可以得到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1)。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函数的线条是一组正弦曲线,学生在学习高数课程时,对此类函数图象印象深刻,可以在函数和其属相图像之间自如转换,在设计时却鲜有同学会由此获取灵感表达创意理念。此例中函数图象,线条之间是交错存在并有强烈的节奏美感,在立体构成体系中属于线材构成的软线设计,通过这种有益尝试,可以顺理成章引出线材拉伸设计方法的知识点,进而罗列出线材构成的拉伸设计方法(如图2)。此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理工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发散到文科生难以想象的程度,从而弥补理工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力不足的缺点。根据函数图像的特点,运用不同材料又可表现出形式丰富多样的立体构成作品,如图所示的软线材料设计作品(如图3)。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空间的表现,突显出作品的形态特征和变形规律。

2平面与立体结合模式

在本课程开始授课时学生对于形态的认知态度在大脑中尚未建立,还不具备空间形态的思考能力,也没有积累造型经验。应该加入三维空间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点、线、面、体的表现。通过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学生对物体在空间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平面构成的设计表现是在二维空间上的形态、形式的设计,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设计表现,是将在形态与材料在数量上、组合方式上进行变化。二者在设计理论上有相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例如在硬线材质的设计时,要求学生结合平面构成相关知识点,创作完成立体构成作业。学生对立体几何元素进行发散思维和细节改进,结合平面构成中渐变、过度以及组合方式的变化等知识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最终完成立体构成作品(如图4)。这种命题构成训练立体构成教学目的为将来的产品设计服务,产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形态组合,进行命题构成训练可以增强构成教学的针对性,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强调对不同形态之间结构关系的训练。

结论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4

(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思维特点,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大学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要求。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体育教学中一些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思考和认识,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加强体育锻炼。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方式需要学生能全面的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应用到体育训练中,比如在体育篮球训练中,对于如何投篮或者是如何进攻和防守,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育训练不仅仅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一些创造性的能力应用到体育训练中,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对于提高当前的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兴趣,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训练水平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改变了原有的体育教学方式和训练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乐趣的体育训练方式,这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

二、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创造性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随着教育的改革,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也应该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视不足

创造性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发散性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导致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重视不足。一方面体育教师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应用认识不足,导致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或者是并没有在教学中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由于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未能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在教学中也就难以积极培养学生这一思维的训练,未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合适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不多,很多学生未能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不多,导致学生在当前的体育学习和训练中没有意识去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造性思维作用的发挥。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但是当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视不足,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未能真正发挥出有效地作用,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阳方式也过于单一,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效果的发挥。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中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仅仅是局限在当前的大学教学课堂上,但是在大学体育训练中并没有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未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未能主动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对于问题的思考未能做到全面,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大学体育教学氛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的是一个比较舒适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但是当前的大学体育的教学氛围并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不理想。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效果,一些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体育理论的学习缺少一定的兴趣,课堂氛围相对比较沉闷,体育训练的氛围相对比较轻松但是难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很好的训练,教师对于体育训练的课堂难以把握,导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难以实现。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对于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该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和训练效果,促进大学体育的发展。

(一)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今后的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于创新性思维的认识。教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提高可以树立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和训练活动中会逐渐引导学生去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另外学生也应该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提高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建轻松的课堂氛围

创造性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在一个相对舒适轻松的环境中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当前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需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有着亲和力的教师对于课堂氛围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不能让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又不能无法控制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度。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情景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真是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技能,这种教学方式的设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学中设置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需要设立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可以设置情景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小组训练和学习,通过比赛让学生去解决“如何才能跑得更快的问题”。体育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于情景教学的设计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情景设置,学生不仅仅能够发现快速跑中的问题,同时更能通过实践解决如何提高跑步速度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同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践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学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训练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如何提高体育训练效果的探索,或者是如何解决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

(五)注重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培养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支持,在今后的大学体育的教学和训练中应该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支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师的鼓励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而提高训练的效果。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对于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

四、结语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中西方;自然观;身体观;传统身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52-03

ontheDifferencesofChineseandwesternphysicaltrainingfromtheangleof

theFormationofScientificnaturalValue

LVShaojun,ZHUYuming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withthemethodsofdocumentaryreview,analogism,induction,deductionandlogicalanalysis,thetheoreticalsystemofChineseandwesternphysicaltrainingistakenasresearchobjects.withthe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naturevalueandphysicalvalue,thedifferencesofphysicaltrainingtheoriesrespectivelybasedoneasternYuanqitheoryandwesternnucleartheoryareresearched,inordertoobjectivelyevaluateChinesetraditionaltheoreticalsystemofphysicaltrainingandestablishtwokindsoftheoreticalmodeofphysicaltraining,whichareChinesetraditionalmodeofphysicaltraining―theUnionofnatureandpeopleandwesternmodeofphysicaltraining―theoppositionbetweennatureandpeople.therefore,thevalueorient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physicaltrainingcomesintobeingwhilewesternphysicaltraininggoestotheroadofreductionism.thereisanintegrativetheoreticalsystemandpracticingwaysinChinesetraditionalphysicaltraining,sowemustuseintegrative,balancing,associationalanddynamicideastoobservetheprocessofphysicaltraining,inordertoestablishanewmodeofphysicaltraining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naturevalue;physicalvalue;traditionalphysicaltraining

本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可以说是完全有别于西方现代身体训练理论的一套独立的训练体系。它是指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人体基本能力为目的,建立起的一种整体、平衡、联系和动态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断积累的身体实践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人体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其独特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于提高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身体训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人体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因此,我们也必须对其糟粕的东西进行剔除,必须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赋予传统身体训练以时代的特征,才能不断丰富现代运动训练的内容,才能适应现代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从中西方自然观和身体观的比较入手,以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类比推论、归纳与演绎,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从而客观评价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并为系统整理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奠定基础。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于弘扬民族优秀的身体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现代身体训练理论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分析

2.1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待自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自然观。

通观东西方的理论思想史,我们很自然地定位在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两种思想体系上。第一种理论系统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基础上的逻辑公理体系,它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哲学理论系统,同时也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第二种理论系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阴阳五行观理论为基础的,它是中国人创造的特有的人学理论体系。而这两种思想体系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两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中西方认识自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即是从对自然的起源、成因的探索开始的。因此,他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涉及自然实体、本体方面的问题。其认识对象的历程是从自然到社会,最后走向人自身。这种思维方式奠定了西方“实验+逻辑+推理”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而中国古代最早的思想家却是直接从对人的观察开始的,因此,它的认识对象的总的历程却是从人到社会,最后走向自然,它所建立的是一种“经验+知觉+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立的是以“原子论”为基础的自然观,而在东方则建立的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观。正像何裕民先生所说:“这些差异,使得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2]

关于中西方自然观的这种差异,张岱年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有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些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3]何祚庥院士也在其“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一文中从物质的性质入手探讨了原子论和元气论的不同,他认为:“原子论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元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进而探讨了连续和不连续形态间的相互转化。”[4]正是由于中西方原始自然观的差异,才确立了科学发展的两种思维方式,即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和建立在“元气论”基础上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西方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方法;东方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方法。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两者互有优劣,具有极强的互补性。”[5]这一点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就可见一斑,而这些理论又恰恰奠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基础。

西医学以元素论和原子论为基础,认为整体性是组合的、可分的。一方面,把人理解为由元素或原子组合而成的,没有把人看作是自然宇宙分化的产物,也不认为人与环境存在母子关系;另一方面,按组合观点理解人的整体,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还原成为其必然的研究途径,从而为近代西医学分解还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及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一方面,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之气演化的产物,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邪六淫等理论。另一方面,人体自身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是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而成的,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中医学从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藏象、经络等理论。

因此,严格地讲这两种思维方式既奠定了中西方的科学观,也确立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价值取向,因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可以说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所以,它的发展也必然打上了人类古老自然观的烙印,从而使得中西方的身体训练理论在原始起点上就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2.2中西方身体观的比较

然而,建立在中西方自然观指导下的“身体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中西方对待身体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身体观是沿着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展开的,它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也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能来完全解释清楚。因此,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立起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身体观”,并由此奠定了西方的医学基础。西方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许多器官和系统共同组成的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生存。人体各个系统能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是由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这就是西方“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的“身体观”。

而中国文化视野下对待身体的认识认为,人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意识的、开放的巨系统。从而形成了与西方医学的细胞组织概念相对应的“精、气、神”的概念,它构成了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基本物质基础。这种“身体观”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将人体划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津液是由脏腑活动生成的,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肌体维持生命的需要,疾病来自失衡或滞塞,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对“身体”的基本认识。

很显然,中西方各自所形成的身体观,即“精气神学说”和“细胞学说”,在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各自能够相承延续至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中西方身体观的不同才奠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理论的差异。如:西方身体训练理论所建立的是把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作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的形式逻辑、公理体系、极向定位的身体训练体系。而东方的身体训练理论则是以自然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推广演绎、自然综合的方法,领悟通达的时空运变、阴阳关系、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6]因此,在我们看来,基于不同文化背景,源于不同方法的中西方身体观,更应该揉和两者的优势基因,更好地为现代体育运动服务。

2.3中西方身体训练理论的价值取向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中西方“元气论”和“原子论”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思想上,西方的自然哲学理性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二元论”思想,将主客体一分为二。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元论”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中西方建立了两种身体训练的理论模式,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从而在方法论上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了还原论的发展轨道上。

从现代西方的身体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明显地打上了原子论自然观的烙印,使得训练的理论在对待人体的认识也是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的。因此,更加注重结构还原分析的研究倾向,认为人体是由各种系统、组织、器官,以及细胞等不同的层次结构所组成的,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可以说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产生在现代身体训练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为现代身体训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标准,使得身体训练更加准确,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体现在训练手段上,它强调的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的训练手段,以提高人体的相应部位运动能力。如: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形式有四种,即: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以及等动收缩。因此,根据这四种肌肉收缩形式,在现代身体的肌肉力量训练中,就产生了等张训练、等长训练、离心训练和等动训练四种相应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针对性很强,训练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方法论的局限性和机械性,这是“原子论”自然观演绎下身体训练的弊端。而建立在中国“元气论”自然观指导下的身体训练,则是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认为:“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7]因此,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是把人体结构看成是一种活的、动态的“气化结构”。像中医中的“藏象、经络、三焦、命门”等概念也都是功能性的“气化结构”,它所强调的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生理性的变化,来体现生命活动的功能性特点。因此,在这种“元气论”自然观的引导下,遵循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来探讨身体训练这样一个整体现象,它的根本观点强调人体不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也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训练中它更多的是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综合的训练手段,提高人体的基本能力的。如: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的经典之作少林《易筋经》的“膜论”中就明确指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兴神,外而筋骨兴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对待身体这样一个训练的主体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手段,充分体现了整体的、平衡的、动态的、联系的训练思想。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从指导思想到方法手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希腊人的身体锻炼注重体力、体能、体质,强调力量和速度,系出于军事肉搏与体育竞技目的,表现为角力、射箭、掷标枪铁饼、拳击等运动。古中国更重内在的修炼,这还不必涉及到精神涵养、品性澡雪,单就身体性方面来说,强调的是体气的流通顺畅,体内各部分的和谐通泰,及身体与自然的气息沟通,关注的是柔韧性、持久力、耐力、灵活性、灵敏度。希腊文化侧重于身体的‘力’与‘美’,中国文化更强调‘气’与‘和’。”[8]但是,我们认为两者绝不是“不可调和”,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共融性。只要我们能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两者的自然观,以及他们所指导下的身体训练理论,必将会扬长避短,不断地完善各自的身体训练体系,不断地丰富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一条中西方结合的光明之路。这也正印证了普里高津的著名预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得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9]

3结论

1)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建立在“原子论”为基础上的,形成了以“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则是建立在“元气论”为基础上的,形成了以“整体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2)在中西方自然观的基础上,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身体观,即“精气神学说”和“细胞学说”,在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各自能够相承延续至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自然观和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建立了两种身体训练的理论模式,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从而在方法论上也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了还原论的发展轨道上。

4)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其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要采用整体的观点、平衡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来认识身体训练的全过程,从而建立起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疏野.向东方[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3:1.

[2]何裕民.中西医学的自然观差异及其汇通趋势[J].医学与哲学,1987(6):18.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局,1958:64.

[4]何祚庥.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J].中国科学,1995(5).

[5]朱时清,姜岩著.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7.

[6]根据傅景华“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一文部分观点,结合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实践经验归纳和总结.

[7]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6.

[8]周与沉,著.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35.

[9]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J].自然杂志,1980(1):14.第30卷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41-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是重头戏,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不同环节流程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思维更加拓展、学习更加高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前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课前环节的作用,一味地将教学局限于课堂40分钟之内,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预习方面的要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鼓励学生对照教材例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发掘其中解题规律、蕴含定律,尝试自己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方面的训练,先让学生尝试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突破学习难点,这对思维训练具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思维摸索出解题的初步思考路径与解决方法,养成较为独立的思维习惯,这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探究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学习内容。由此可见,课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抓手,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为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发散程度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教学实际效果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从不同切入点着手开展解题,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同样解决问题。数学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一方面的训练。例如,两支工程队参与同一项工程,工作效率不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合作完成了工程量这样的题型。题目中要求工程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两个工程队每天的工作量乘以天数这样的常规方法入手,也可以通过两个工程队各自完成多少工作量,然后相加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工程队每天工作效率之比,从一个工程队工作量推算出另一个工程队工作量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方法都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与拓展,这对于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训练思维敏捷程度和拓展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后环节的引导,通过布置书面作业、能力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多种方式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后开展作业或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一方面要回顾课堂上所学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充分优化与调整,选取最为恰当的解题方法。世上成功路有很多条,对于数学学习也一样,关键是寻找效果最佳、最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创新,鼓励他们在现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较快。

四、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迁移思维的能力

数学学习规律源自于生活,也可以用来指导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抱着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将数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问题与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生活运用的探究与尝试。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木棍投影计算两者比例的方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较高的物体计算其高度。如楼房、大树、电线杆等等。运用正常的方法难以测量其高度,而运用比例的知识,这些物体的高度测量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同比计算的方式很轻松地算出这些物体的高度,这是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典型案例。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尝试,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进一步提高实际掌握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其中总结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与归纳学习经验。无论是提高计算准确率方面,还是解决一些运用问题的思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总结出更多的方法,梳理出自己是如何高效学习掌握的。这些方面的经验技巧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学生还要结合具体学习体会在班级进行经验交流,在探讨中相互借鉴、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形成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不断提炼学习的技巧方法,也能够从他人经验中消化吸收,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促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提高思维敏捷程度、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时也让良好的思维习惯伴随学生成长,这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8).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7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1.创新思维的性质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表现为思维的跳跃,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对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的构想。

2.艺术创新思维中的思维方式

其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分类: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敏感性、独创性的基本特点。其二,联想是诗词艺术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联想的功用包括拓宽思路、充实内容、表达感情、深化主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此可以看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大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绘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观念绘画,创新思维、创新的意念是观念绘画作品成功的先导。美术学院培养学生速写、素描写生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画记忆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画想象画的能力。因为画想象画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创作能力。试想一个无法想象出一个水杯在空中划过的形象,无法把想象的形象画出来的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以上对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高校对传统绘画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应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上文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和具体的思维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绘画专业应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换言之,绘画专业应以锻炼学生平面思维与立面思维结合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陕西部分高校艺术类绘画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其一,西安美术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①,见表1。其二,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国画系、油画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理论系、动画系②。从专业设置上看,没有绘画专业。其三,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油画、雕塑、书法③。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绘画专业。其四,西京学院艺术类专业设置: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④。从以上四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绘画专业。绘画的课程设置数量远大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绘画课程数量,并且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有良好的延展性。

2.结合部分高校绘画专业设置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绘画专业,掌握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艺术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能够在艺术创作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大专院校、报刊、媒体网络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色彩水粉、素描静物、速写、素描人像、构图学、色彩水粉静物、色彩水彩风景、素描人体、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书法、综合绘画、壁画、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绘画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的美术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从西方绘画的素描、水粉与油画到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艺术。作为绘画专业的美术功底训练课程,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都是应涉猎的范围,都是绘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美术专业课程。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认为西方美术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都需要进行长时间、多阶段、系统的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艺术生在专业考试阶段所下的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功底,但要取得优良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与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打下的美术功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的。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竞争,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绘画专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传统绘画专业如何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相结合进行改革

1.通过概念解析绘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

绘画是指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它是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为无光和有光;壁画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如壁画可以是雕塑的形式;等等。随着现代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多样化材料的出现,现代绘画逐渐打破固定的定义范围,不局限于在特定的某一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向空间的方向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2.绘画专业的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方向

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课程设置看,其中有对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空间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这方面的训练课程有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应用、电脑美术,实现了从现实到空间再到虚幻的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训练。通过2015年12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来看国外美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成果,展览分为中方与英方两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展示,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中方讲座内容为“激进年代的努力——华东分院与浙江美院的素描(1949—1976)”和“从规矩到自由——说说素描”,而英方的讲座内容为“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英国绘画与素描简史”。讲座基本上讲述了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素描的发展状况。笔者在观看画展时对一部分英国的素描作品感到震惊,如詹姆斯•布鲁克斯的作品《大脑交流空间》,乔•斯托克汉姆的《计时器移动》,乔伊•杰拉德的《人群新奥尔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颠覆了中方观众的绘画观念。如,对于上述三幅素描作品是否算得上是素描绘画,存在一定的争议。上述三幅作品以平面设计图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的素描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类似的痕迹。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英国的美术教育带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成果。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绘画专业应以培养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美术专业功底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美术功底在空间维度属于平面维度,在应用性美术领域,除了需要平面维度的创新思维,平面向空间转换的立体创新思维也是必需的。而现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注重平面空间绘画的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因此,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平面创新思维向立体空间创新思维转换的训练。

3.结合创新思维训练的绘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在应用型设计课程方面虽然开设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装饰艺术设计两门应用型课程,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递进的延展性基础课程作基础,没有在创新思维训练上进行完整的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课程之间应具有逐步递进、相互延展、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发散性的平面与空间创新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设计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的启蒙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都没有开设。三大构成由德国的几位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创立,并于他们执教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内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入门课程,世界各地的设计学院都相继开设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创作者的意念转变为现实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技法(山水、白描)两门课程是绘画专业必须开设的,大一学年开设应用艺术的入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大二到大三学年开设书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课程。综合绘画课程是不限制绘画材料,使用任意材料进行绘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四年的综合绘画课程没有系统的应用性训练和延展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单一,范围过于广泛。这门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建筑学专业、环艺专业开设的设计初步课程的授课方式。设计初步课程共分为设计初步一、二、三。而综合绘画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也可分为综合绘画一、二、三、四。一到四的综合绘画教学内容按软质材料到硬质材料再到软硬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逐渐使学生认知与应用材料,并运用联想与发散性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固化平面思维,指导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使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课程学习,逐渐认识构成艺术与材料的性能,并学会运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完成完整的、有品位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几次课程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绘画形式逐渐转向立体的绘画形式,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训练。壁画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从传统平面绘画转向立体空间壁画的设计、绘画,如装饰壁画、建筑立面装饰壁画等当下应用面比较广泛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并且可以将壁画的平面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绘画中,使学生与不同材料对话,完成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结合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

结语

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还需要相关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

作者:朱陆洋赵静侯建伟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注释:

①西安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②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③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④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8

1.1 稳定能力。手枪慢射项目的高精度特点,必然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据枪时枪支晃动幅度小,枪支上、下、左、右移位范围小、规律性强。据枪时枪支晃动缓慢,晃动线路呈平行或扁椭圆型晃动也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1.2 持久能力。手枪慢射项目比赛持续时间长。需要保持稳定的时间长,因此,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好的持久能力,以便为射击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击发时机。在一次练习或比赛中。需要运动员自始至终都能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为打更多的10环提供保证。

1.3 协调能力。手枪慢射项目中,枪就如同是射击运动员手臂的延长体,在训练和比赛中做到人枪一体化,人枪保持同步晃动,平正关系。出现理想稳定时自然完成击发,击发时做到食指单独用力,扣扳机的力和保持握把的力互不干扰,有机统一,因此,协调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射击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效果。

1.4 一致性能力。一致性不但要求运动员的动作程序化、自动化,每一枪的动作从外型的表现和内在的控制都力求一致,还要求运动员在一次练习中无论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射击的条件和方式有什么改变。都能控制心理状态的一致,从而保持射击平均弹着点的位置不变。更要求运动员不管是平时练习还是重大比赛都能保持竞技水平稳定一致。

1.5 自控能力。在射击项目全过程的主体思维活动中,运动员要能紧紧围绕每一发动作的预报分析和反馈,能有效地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将要进行的这一发动作上,能切断发与发、组与组之间的成绩环数联系,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势。运动员的心理自控能力和先天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选材时应重视选拔那些“比赛型”的苗子,同时我们也要在专项训练中,加强心理训练,以增强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自控能力和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

2、培养慢射项目竞技能力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2.1 技能训练。掌握正确的据枪用力方法,大臂放松,握把用力自然,突出小臂用力,坚持在规律性晃动中完成击发技术训练。根据手枪慢射项目的特点,其要求的稳定是相对的,在训练中掌握平行晃动,克服角度晃动,运用持枪时的规律性晃动,完成高质量击发扳机动作,以求达到相对稳定水平。

2.2 体能训练

2.2.1 上肢肌肉力量训练:采用哑铃直臂侧举,发展肩带肌群力量;采用反握引体向上练习方法,可发展上臂肌肉力量;采用卷棒练习(正、反扳腕)和指掌俯卧撑,可发展前臂(小臂)肌肉力量和胸大肌力量;采用哑铃屈伸练习,可发展肱二头肌力量。

2.2.2 耐力素质训练:慢射运动员的耐力主要是有氧代谢能力。中长跑、登山、越野跑可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有氧代谢能力,要根据运动员的体力、年龄安排训练量,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的负荷。

2.2.3 专项素质训练:专项素质训练要从技术训练中获得。技术训练中的每一次据枪练习,可提高静力耐力持久性;闭目单足站立、侧、仰、俯平衡、燕式平衡三种动作可分三组,每组时间40-50秒,可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而食指单独用力的敏感性要通过专项训练获得,在这方面练习要有意识地反复体会,训练时要专心自致地逐步提高食指触发扳机的感知能力。

2.3 心理训练。射击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包括表象、应激控制、目标设置和心理能量可系控制等。

表象训练是主动地在头脑中想象出各种各样具体情景或者自己的各种各样表现的心理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时的语言、暗示多是动作技术要领的科学表述,所呈现的表象必须是成功的动作形象。具体方法:准备-入静放松-念动正确动作全过程-图象清晰-印象加深-表象成功。

应激控制训练亦称增强自信心训练和积极性思维控制,该训练要求运动员学会辨别什么是积极性思维和消极思维,并将积极思维与消极思维进行比较,体验它们的区别和感觉。增强对比意识,最后,建立积极的思维习惯,练习时追记好环数动作的感觉,不记坏环数动作的感觉,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可逐渐由不自觉的消极思维转向自觉的积极思维。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farchitecturalDesignBasisteachingReformto

FosterCreativethinkingastheCore

CHenweiling[1],LianGZhenran[1],RenShuang[2]

([1]BowenCollegeofmanagement,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6;

[2]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4)

abstractthisarticleintegratedthearchitectureelementaryphaseeducationprofessionalscharacteristics,thinksthatdevelopstudents'creativethinkingabilityofspaceisthemaintaskof"architecturaldesignfoundation"courses.teachingbasicarchitecturaldesignofthecurrentanalysisoftheproblemandproposenewideasandreformofteachingmethodstoadapttomodernteachingenvironmentandobjectives.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basis;creativethinking;teachingreform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的反思

大多数人认为建筑设计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使学生都具备扎实的“画图”基本功。然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研究表明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力求培养除建造表现能力之外的创新能力、造型能力、抽象能力、构图能力、动手能力等建筑表现技能,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意识,包括理性设计观、环境意识、整体意识、经济意识、技术意识、安全意识等。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停留在表象上,认为课程安排仅为了加强设计表现手法,而没有深入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导致了课程训练过程中,学生一味机械地重复着各种枯燥的练习,由于练习乏味以及对设计基础理论理解不足,学生对专业根本提不起兴趣,在方案设计中,更有甚者则抄袭别人的作品,直到课程结束仍搞不清自己所做的这些练习与本专业及即将到来的高年级设计课程有何联系。

1.2教学内容的反思

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表现技法和技能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锻炼学生绘制线条、水墨水彩渲染、临摹等基本功训练为主。这对于掌握专业制图方法及创作思想表达有其特定的作用,但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对刚入门的新生来讲显得更为重要。已经习惯应试教育的新生大多在建筑设计练习中思维僵化,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建筑构思能力和建筑观的形成都十分不利,进而导致建筑创作的匮乏。①因此,将思维训练加入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已成必然要求,形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新教学观念,鼓励创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功主要指方案的设计能力,即设计者遵循自身既定的价值观、审美标准和生活经验对方案深入加工、完善的能力,包括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及绘制等表现能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那些大量重复性的,要求严格的建筑平、立、剖抄绘训练在电脑软件日益普及的今天已没多大意义。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建筑人才,传统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必须精简和压缩。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草图及建筑效果图快速表现技法是建筑师从事建筑创作以及表达与发展设计构思的重要方式,在方案的构思、比较、推敲、修改和表现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两项训练是通过脑、眼、手、像四位一体循环往返的活动,将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使其具象化,方案构思在经过不断的加工、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方案。细数当代成功建筑师无不受益于此。显然,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中应加强徒手草图能力及建筑效果图快速表现技法的训练。

1.3课程设置和安排的反思

本课程设置中有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课题训练较少,因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学习上没有明确的侧重点,入门较晚,这就阻碍了学生未来创作之路的个性化发展,在国际化的设计舞台上失去先机,黯淡无光。

本教材包括建筑设计基础Ⅰ、Ⅱ两个学期的课程,这两学期的课程大都分由两个老师分期授课,由于公用一本教材,专业老师授课的进度很难得到协调,对接上往往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经常有学生反映新学期课程训练中重复上学期做过的练习。另外,由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学时较多,周课时较多,课时安排较密集。或由于其它基础课程安排的问题,致使本课程安排过于集中、连续,不利于学生课外学习,也不利于教师的指导。

2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法

2.1以创意主题空间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其设计潜能

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是个性化发展的象征,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本质和核心。创意主题建筑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具有意义的空间形式,通过三维实体、虚空、色彩、尺度、肌理、比例等空间语言要素的组合和运用表达出特定的主题内容和意义。在命题训练中,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动手能力来开发其设计潜能。这种命题式训练使得低年级的设计基础教学从思维结构上与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保持一致性。

命题训练可采用空间限定和组合训练引发学生对空间、形态的理解,空间的分割和重组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2.2加强建筑形态构成和空间构成的专项练习

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中,思维从平面逐步到空间,二维过渡到三维,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空间构成和模型制作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将构思方案付诸实际操作,在方案与现实的磨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专业设计的能力。

2.3采用互动教学,因材施教

“教”与“学”的互动与开放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提高,②利用多媒体、模型及空间感知进行系统教学和场景教学,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全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提高学习兴趣。对极具发散性思维的课题展开公开研究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际的课题训练中快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从学生的个体性及认知特点出发,尽可能考虑学生的需求,灌输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推动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结束语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设计人才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其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前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变模式化教学为个性化教学,营造思维创新、个性创作的教学氛围,以实现建筑教育培养文化修养与艺术创造力兼具的专业人才的综合目标。③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编号:2011JGa14)

注释

①谢空,莫箐洁,李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6(36):107.

立体思维的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两点:

1.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1.2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