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外市场报告十篇海外市场报告十篇

海外市场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23

海外市场报告篇1

上海保健品市场号称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在上海市场栽跟头的保健品也多不胜数,就近两年来说,鲟之宝、劲得钙、诺特参、汉林清脂、状元子、兴邦夜宁、双金爱生等都栽了,盘龙云海的生力胶囊、“左旋C”等都在苦苦挣扎,还有睡宝珍维胶囊等是生不如死,火暴广州的吗咖在上海就是卖不动,当然可采和昂立是个例外。

上海市场浪高水深,几乎没有什么产品成功启动过,赚到真金白银的就少之又少了,好多企业都是在用其它市场来养上海市场,上海的消费者就这样享受着“市场特权”,但他们一点也不感到满足,更别说感谢你了。说白了,上海市场是面子,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喜欢往上贴金,但这个面子必须用实力和金钱来撑,所以某业内资深人士很有感慨地说,千万别先动上海市场。这一切,都是因为上海特殊的市场消费环境,要在上海市场打天下,先要懂得上海人,熟悉上海人的消费心理,想办法融入上海,一句话,让你更上海一些。但最为关键的还是,你必须做长远打算。

上海市场非常难做,但做好了可以一战成名,迅速辐射华东市场乃至全国市场。对于那些想在业内或者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进不进入上海市场根本不是问题,何时进入才是关键所在。风险与机遇同在,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一:上海保健品市场基本分析

1:上海市场的特点

首先,上海管制很严,是个讲究规范的市场。上海政府的强势和高效率是公认的,其对市场的管制之严全国无出其右。在强势政府的严厉管制之下,市场的规范自然不在话下,尤其对于广告的管制,更是让不少保健品企业头痛不已,比如,保健品的软文广告都在报上有固定的版面,集中,对于广告用语的规范查处也很严厉,尤其涉嫌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很多企业的广告因此而被叫停,还有许多企业因为广告上管制太严而败走麦城,比如最近包括绿谷在内多家保健品企业和医疗机构因为宣传不当被处罚,有的被禁登广告一年。

其次,上海市场是一个“慢热”的市场。精明的上海人很理性,不会很快受广告宣传的左右,而是会根据别人的购买后的情况来判断,毕竟上海人过去经历了太多起伏,也看到很多大起大落的企业,因此上海人不会轻易相信你的广告宣传,而是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他们会根据你的广告宣传慢慢观察和比较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相比较而言,上海人更看重品牌和企业的底蕴。而不是你的声势和夸夸其谈。所以,广告在上海的作用是告知而不是说服。一旦发现你言不符实,上海人就再也不会相信你,尤其你一旦被政府查处违规,上海人会到处传扬,你将来就很难再在上海立足。

其次,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市场。上海是一个传媒资讯发达且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上海人每天都有机会与国际上最新、最流行的信息交融,日本、韩国的时尚之风最先吹到上海,海派文化的熏陶又注定了上海人讲究格调,追求时尚的消费心态。可采在上海的成功与此不无关系,总之,搭上时尚的快车你就能更快的进入上海市场,融入上海。

另外,上海是一个恋洋(和崇洋不同,就像人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一样)、开放又封闭的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了上海人的特殊的恋洋情结,上至八十老妪,下到八岁孩童,无不有此恋洋情结。这一特点也被一些精明的商家所利用,比如温州的商人去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在国内生产,再卖到上海来,效果就大不相同。和恋洋情结一同产生的还有上海的开放(市井间有“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北京人什么都敢骂”之说),可用海纳百川来形容。随着上海国内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上海人也产生了很强优越感,再加上上海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上海市场表现的开放又封闭。上海的恋洋情结使得洋品牌进入上海市场拥有先天优势,但不是所有进入上海市场的洋品牌都如鱼得水,开放又封闭让他们常常进退两难。

最后,上海是一个考验耐心和实力的市场。上海是个讲究规矩的地方,一切都得按规矩办事,变通的余地不大,再说上海人也不喜欢(这也导致上海人保守谨慎)。上海人的精明理性也需要你的产品能经得住他们的观察挑剔,但关注挑剔是需要时间的,这使得市场导入期比别的地方长。所以做上海市场,是对市场人员耐力和公司实力的考验,没有耐力,也就等不到水开的时候;没有实力,可能就撑不到水开。

2:上海人的营养保健品消费心理

(1)总体而言,上海市场消费比较理性,对于上海本地品牌比较信任,而对于其它地区品牌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品牌有戒备心理。

(2)中老年人口多,保健意识强,比较注重保健品的品质和功效,经常主动接触各种健康医疗资讯。

(3)数量庞大的白领一族容易为品牌、产地、包装、广告等外在因素所吸引,无论是自用还是送礼,最先考虑的是品位和档次。

(4)对于广告的态度和其它地方的人差别很大,如果广告很多,他们不是说你实力强大,而是先算自己买产品需要承担的广告多不多。

(5)商业品牌信誉较高,上海人购买前都会看自己信赖的商店有没有。二:媒体运作策略

1:目前上海保健品广告主要投放媒体

(1)周刊:主要有《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上海星期三》,都主打时尚上海,为诸多职业女性所青睐。其中《申江服务导报》的覆盖面最大,在上海发行量达40多万份,《上海一周》和《上海星期三》则相对差些,但广告价格相对低一些,《申江服务导报》发行量虽高,但广告价格较高,每行100人民币,折合半版为每次25000左右。这些周刊相对来讲,广告频率不高,每月投入费用不多,且目标群集中,广告命中率高。

(2)日报:主要有《新闻晨报》、《青年报》、《新(闻)(午)报》。

这类报纸为上班族所关注,其中《新闻晨报》的发行量最大,为40万份左右,广告价格为半版每次28000人民币左右,其它则此之。这些日报频率较高,传播反馈速度快。

(3)晚报;主要有《新民晚报》、《新闻晚报》。这类报纸多为家庭所关注,其中《新民晚报》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中老年人关注最高,当然价格也最高,为沪上所有报纸之最,《新闻晚报》主打年轻一族,目前影响较小,但价格也低,半版每次15000人民币左右。

(4)电台:这个媒体常常为很多保健品企业忽略,保健品除了用软文阐明功效外,也非常需要知名度和传唱率,这一点恒寿堂堪称经典,事实上,电台广播很容易提高保健品的知名度和传唱率,而很多保健品都面临知名度瓶颈。

(5)电视:早期很多保健品企业都是靠电视广告迅速走红的,但现在由于媒体广告价格大副上升和效果不理想,使得电视广告投入很容易出现倒挂,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电视广告投入往往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电视广告一般是在市场成功启动以后再进行投入,以巩固市场。

2:医药保健品行业是一个对广告非常依赖的行业,2003年上海保健品市场的新秀,几乎都靠报纸广告启动市场。比如“脑力健”、“肝复春”、“中科灵芝”、“好记星”等。医药保健品广告投放的原则也是以大众类、市民报为主,尤其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广告中最核心的原理就是重复,只有重复才能让消费者记住、相信,才会产生购买欲。上海各行业和品牌的广告投放都表现出较高的媒体集中度,即投放力度集中于少量媒体,医药保健品广告尤其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和《新民晚报》最为集中,但出于价格优势相对明显,《青年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也吸引了不少企业的注意。比如肝复春上市之初,就是借助《新闻晨报》的高频次和《申江服务导报》的广覆盖,迅速打开市场。再比如,可采用新闻、功效软文相结合的方式,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新民晚报》等报纸开路,用小册子与pop以及电视广告跟进配合,并强力推出促销活动,在短期内令品牌脱颖而出,迅速建立知名度。伊人净上市之时,报刊也是选择《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新闻报》等,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伊人净的知名度。三:终端运作策略

1:目前上海保健品主要销售渠道

(1)连锁药店。这是目前保健品销售的主渠道,其操作规范,产品质量品牌信誉为消费者所认可,进入此类渠道对于提高质量形象很有帮助。在上海,消费者大零售药店的认知度比较平均,位于第一梯队的依次为,第一医药商店、华氏大药房、开心人大药房、童涵春堂国药号、雷允上药房和蔡同德堂药号,它们在当地的知名度在60%~20%之间。其中,总部位于南昌的“开心人”,也是由于成功地在上海树立平价大旗,而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华氏大药房是上海人最喜欢的连锁药店,其美誉度为19.2%,列第一位;此外,第一医药商店、雷允上药房和童涵春堂国药号的美誉度在10%~16%之间;知名度较高的开心人大药房在上海的美誉度还不高。上海连锁药店店面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比如,复星大药房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得一大药房主要集中在长宁区,华源大药房主要集中在杨浦区和普陀区,但是华氏大药房和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的店面分布相对均衡。

(2)批发市场。主要有上海火车站附近的凯旋门保健品批发市场、城隍庙批发市场以及枫林路医大绿源医药科技特色(园区)街。凯旋门批发市场临近火车站,交通便利,硬件设施较好,枫林路批发市场附近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集中,城隍庙是旅游中心。

(3)超市卖场。这是个非常有潜力的销售终端,尤其一些药店也开到大卖场里,对于品牌推广非常有帮助。

(4)便利店。上海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渗透面广,由于空间有限,一般比较适合知名产品销售,对于新品牌效果较差。

(5)非连锁药店,数量不少,需要一家一家去搞定。

2:据估计,一个新品全面占领上海的主力消费渠道,进场成本不会低于150万。渠道门槛成为众多外地产品进军上海的关键。对于中小保健品企业来说,连锁超市和卖场进入门槛太高,而且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而便利店比较适合知名度高的产品,非连锁药店比较分散,而且市场形象相对较差,所以,我们认为,连锁药店和批发市场是中小企业比较理想的进入渠道,可以利用连锁药店的专业形象提高品牌可信度,而批发市场比较灵活,可以辐射上海周边地区。比如,可采就是先以药店为突破口,待销量迅速上升后,立即进入超市,入主商场,在超市、商场举办推广活动,使得可采品牌知名度的直线上升。对于中小心型保健品企业,最好还是先利用药店打开市场,然后渗透到其它渠道。四:做好直销

在上海还必须注意,自己建立专卖店和做直销非常必要,这个对于推动其它渠道的销售很有帮助。由于上海是很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所在地,各大公司对上海市场都是全力投入,其中专卖店最为各大公司青睐,所以,上海的专卖店很是红火,而这也养成了上海人对专卖店的特殊喜好。许多上海消费者认为,在知名商店销售的产品质量一般比较可靠,而专卖店则代表着服务质量。对于保健品也是一样,除了进入信誉良好的商店外,做直销设立专卖店很有必要。通过报纸做直销一来可以借助咨询来推动其他渠道的销售,二来也可以很轻松地收回广告投资,增加现金流,便于持久作战,其次,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了解广告效果和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策略。五:尽量避免单一产品运作

在上海还要注意避免单一产品运作,应该是几个产品组合运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媒体以及终端费用。许多公司往往是带着在外地的成功经验进入上海市场,再加上产品看上去还不错,心里就美滋滋的,等着在上海大展鸿图。但殊不知,不过是匆匆过客一个,自己在外地的经验往往是在上海失败的原因,上海是个慢热的市场,竞争激烈,而带着一个产品进入的企业,大多对于这个问题认识不足,没有做好长期准备,在市场迟迟启而不动的情况下不知所措,以致最终失去信心。其实,只要再支撑一下就能等到市场启动,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单一产品也许在其它市场上很容易成功,但在上海市场上则刚好相反,面临的风险较大,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避免单一产品更为重要,这样可以利用虽然不多但很重要的现金流支做撑,熬过市场启动前这个艰难时期。事实也证明,那些产品线比较合理,做长远打算的厂家都获得了可观的回报。那些在上海市场做的比较成功的企业,绝大部分都不是一个产品单打独斗,比如恒寿堂,昂立,素问堂等,产品线都比较长。六:关注细节:珍惜每一个“活动”的机会

海外市场报告篇2

全新的定位

《上海星期三》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和主办的一个新媒体。如何办好这张新报纸?创刊前,决策者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赵凯、总经理顾行伟与报社筹备组的同志一起研究报纸定位、定价、发行、版面内容编排,并听取广告商的意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最后确定报纸为四开32版,全彩色印刷,定价0.3元。同时,明确发行全权委托上海全日送报刊发行有限公司总,然后由该公司下发给东方书报亭、复星书刊发行有限公司、上海市报刊零售公司、新民晚报零售公司进行零售,因为这些零售公司的销售点点多面广,遍及上海的大街小巷,对扩大报纸的发行量非常有利。这样做,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又确保了上报摊的零售时间,而且报社只安排一位人员管理发行便可。

全新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上海星期三》和传统报纸不同:她是一份广告信息类的报纸,32个版面中,有三分之二为广告版。因此,《上海星期三》无须像其他报纸那样出于多刊载新闻的考虑而往往限制广告版面的篇幅,而是尽量吸附大量的广告,实现新闻与广告联动。其次,《上海星期三》的广告形式与其他媒体也有所不同,整版广告要求四分之三为“软广告”(以文章形式介绍企业形象或产品),要有照片、图表及文字,力争图文并茂;四分之一为“硬广告”(纯粹的广告)。这样一来,广告版面不再成为媒体的附庸和累赘,而是在报纸上唱主角,因此多多益善。

全新的定位还在于《上海星期三》的报名非常独特:星期三是时间上的一个连接点,一周的中间点,承上而启下;同时也是生活上的一个连接点,连接厂家、商家、读者,乃至都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另外,“星期三”谐音“信息山”,寓意《上海星期三》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广告,而更多的是信息,让读者能从报纸的广告中获得各人所需要的信息。

今年6月6日晚,《上海星期三》报社全体同仁举行联谊会,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赶来向大家表示祝贺,同与会人员一一握手,祝贺《上海星期三》创刊“一炮打响”。他勉励《上海星期三》要适应新的形势,要用全新的办报模式、全新的运作机制、全新的分配制度,在人员编制、分配制度、职称评聘等方面进行试点。他希望《上海星期三》报社迅速发展,争取做大。

全新的办报理念

当今世界每天都有新的媒体在诞生,同时,也有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新的办报理念。

《上海星期三》充分运用了价格杠杆在报纸发行中的作用,读者只需花三角钱就能买到32版的全彩色报纸(实际情况是创刊至今一直是40版),这在上海报界可算是首创。低价位的报价,使发行量节节攀升,发行量大了,就能吸附大量广告,从而以广告养发行。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上海星期三》低定价的新理念,取得了预想中的成功。

《上海星期三》是一份广告信息类的报纸,如何办好一张以广告为主的报纸,首先要创造一种新的广告传播方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从传媒接受信息无非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传媒刊载的新闻、文章获得信息,另一种是通过媒体的广告获得信息。这种广告的双向需求将日益增加,读者群也会日益扩大。《上海星期三》正是适应这一潮流应运而生。作为上海第一家广告信息报,它为新都市生活注入了新概念,成为新都市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因为广告本身也具有知识性和艺术审美性,即使对无直接消费需求的读者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这一点随着广告艺术性的提高会越来越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上海星期三》力图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报纸广告版的面目,在满足读者生活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使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所以,《上海星期三》创刊伊始,就非常注重广告版面的设计,不仅要求文字与图案、“软广告”与“硬广告”的有机搭配,还考虑到版面编排的艺术效果。如旅游休闲、美容美发、商街卖场、家居装饰、养生保健、品味生活,以及网络空间、汽车城等版面,广告编排得体,软硬相间,既实用更好看,让读者在兴味盎然中了解信息。现在,这种广告版面的编排方式已逐渐被广大读者、广告商所接受,《上海星期三》的发行量不断攀高便是明证。试刊第一期发行15万份(其中7万份是赠送的),试刊第二期发行17万份(其中赠送了3万份),创刊号发行一下子冲到19万份,到第6期发行量就突破了30万份。作为一张广告信息报,能够做到使读者非但不讨厌,而且喜欢看,实属不易。读者普遍反映,现在是“星期三买不到《上海星期三》”。因为《上海星期三》每周星期二下午上报摊,读者购买踊跃,到星期三下午基本售完。所以去得稍微晚些的读者,自然就买不到了。

创办一张新型报纸,还要想方设法让读者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提出,《上海星期三》要给读者一个全彩的世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是这种视觉冲击,使得《上海星期三》一上报摊,便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从而燃起读者的购买欲。她的版式采用大块面的色彩,粗犷的线条,给人一种现代派的感觉,这在国内报纸中尚不多见,从而形成了《上海星期三》与众不同的版式风格。

全新办报理念的另外一个做法,是《上海星期三》的发行变邮发为自办发行,变订阅为主为零售为主。《上海星期三》95%为零售,星期二中午印刷完毕,由上海全日送报刊发行有限公司送发到各零售点,下午便上报摊销售,保证了读者在第一时间里看到《上海星期三》。报纸以零售为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读者反馈迅速:这一期报纸办得好,销售得就快,反之就会无人问津。因此,报纸销售就成为报纸办得如何的晴雨表,有助于办报人及时调整办报思路。

全新的办报模式

《上海星期三》是在新千年诞生的一张报纸,它虽然依托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这艘报业“航空母舰”而诞生,但又不能按照原有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和办报模式来办报,必须摸索出一条全新的办报模式。

为了能一鸣惊人,从而在强手如林的上海报刊市场上脱颖而出,《上海星期三》在正式创刊前,就投入了200万元的广告宣传费,进行自我宣传。从报纸、电台到电视台,从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发动了全方位的攻势。经过这一轮的宣传,使30%的上海市民知道《上海星期三》是上海第一张全彩色报纸、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定价最低、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倾力推出。因此,当报纸正式上市时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由于报纸自身宣传到位,吸引了方方面面的人员前来加盟,其中有《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劳动报》、《新闻报》等十多家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其中有新闻高级职称的6位,还有一批资深编辑记者。而这些新加盟的人员,除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编制的11人外,其余都是借用、聘用,没有一个正式进编的(虽然市委宣传部、市编制委核定给《上海星期三》人员编制数是40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用人制度,这是一大进步。因为捧上铁饭碗容易带来惰性,只有彻底打破铁饭碗,随时有被解聘的压力,才能逼得你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

《上海星期三》全新的用人机制,使得报社内办报气氛浓郁。报社从周一至周日,每天人员不断;因为周二出报,周一照排印刷,周六、日拼版,所以大家自愿放弃双休日的休息,而没有一句怨言。有些同仁从报纸创刊至今,还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一天。

办报模式另一个突破,是报纸所有的广告版面通过招商由各广告公司。由于是新创媒体,所以《上海星期三》把广告价格降低到同类报纸广告价格的60%~70%,因此对广告客户极具诱惑力。5月9日,早在《上海星期三》创刊前夕,报社就举行了《上海星期三》广告版面招商洽谈会,会上有13家广告公司与报社签订了广告版面承包协议书。6月6日,报社根据版面情况,举行了第二次广告版面招商洽谈会,又有5家广告公司与报社签订承包版面协议书。广告公司取得版面广告权后,报社不是把广告版面丢给广告公司从此不管,而是把近20家取得权的广告公司,作为第二支采编队伍,每周星期三下午召开一次例会,从不间断,从版面的内容、版式、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要求;报社还专门派了5位编辑负责广告版面的编排审核工作。同时,每周一次的例会还分析广告市场走势,并提出对策。所以,报社与广告公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由于报社拥有一支较强的编外广告专业队伍,报社不再设立广告部门,没有一位广告业务员,只有两位广告管理员,大大降低了报社成本,精简了人员,减少了许多复杂繁琐的事务。如果报社直接承接广告业务的话,按照这么多的广告版面,再增加20个广告业务员也不为多。

作为一张报纸,它生存的关键是报纸发行量,报纸的发行就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因此,各报老总都在为如何提高本报的发行量而殚精竭虑,更有人把发行大战比作一场没有硝烟、不流血的战争。而《上海星期三》刚创刊,高成本低定价,所以确定的发行战略却是限量发行,平均控制在25万份,并有上有下,所以每期报纸一上报摊,欲购者从速,否则就买不到。因此,有读者生怕买不到,便提早向报贩预订。实践证明,限量发行的方法效果奇佳,可谓欲扬先抑。

全新的报纸

《上海星期三》的广告信息力求多、快、准,如“旅游休闲”版用一个通版的篇幅,开辟“新千年、新风光、千岛湖新景游”专题,图文并茂,从风光介绍到吃、住、行、游、购、娱,使读者一目了然。

除了广告信息外,《上海星期三》还着重抓独家新闻,使新闻与广告相得益彰,先以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将这种注意力资源卖给广告客户。比如,今年8月,《上海星期三》派出记者吴建民、胡兴泉赴西部采访,发表了一组“体验西部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尤其是8月9日刊登的有关甘肃会宁学子的两篇通讯《“冠军村”的妈妈在讨饭》和《优秀学生泪诉心声》,在读者中间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来电来函接连不断,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愿意捐助会宁县今年考取大学却因没钱而念不起书的学生。《上海星期三》适时地抓住这一机遇,一个多月来,推出了一系列读者爱心活动,举行了专题读者座谈会。9月12日“上海会宁爱心助学”活动正式启动,由上海鹏欣集团、工商银行上海市虹桥支行发起筹集的上海会宁爱心助学专项资金目前已达130余万元。还有一批个人捐款和长期定向助学计划,也已经开始实施。会宁首批受资助的贫困生共36名,其中2人将在上海完成大学学业。

在当前传媒的竞争态势中,《上海星期三》要不断发展,仅仅满足于拥有上海的读者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出上海,实现跨地域扩张。于是,创刊才4个月的《上海星期三》就首选市场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作为对外扩张的第一个桥头堡。因为在浙江的至今尚无一份指导生活消费的报纸,这无疑给《上海星期三》留下了一块拓展的空间。9月24日上午,在浙江杭州武林广场,《上海星期三》打出了以“品味生活、精彩传播、情系浙江、回报读者”为主题的大型读者日活动,现场出现火爆场面,报社形象顾问叶辛、陈逸飞、徐根宝,以及人们熟悉的影坛、歌坛明星奚美娟、杨学进、曹可凡、方亚芬、王志萍、李九松、嫩娘、张蒙晰等纷纷赶来助兴,与广大浙江读者见面并签名留念。报社编辑记者也来到现场,倾听浙江读者的心声和意见,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征求浙江读者对办好《上海星期三》的建议和要求。杭州市副市长叶德范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浙年报》、《经济生活报》、浙江有线电视台、西湖明珠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浙江电台、杭州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次活动;新华社还在网上发了消息,东方网及时转载了新华网的内容;西湖之声广播电台现场直播了整个活动。

在成功地进行了向浙江地区拓展的战役以后,《上海星期三》又向江苏省进发,10月27日在江苏无锡市举办大型读者日活动。上述两个活动迈出了向江浙两翼拓展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活动,等于延长了报社的触角,使之逐步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上海星期三》进一步开门办报、社会办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提升《上海星期三》的层次,扩大社会影响,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报社除不间断地组织大型读者日活动外,还聘请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公众人物担任报社的形象顾问,首批形象顾问人选为:叶辛、陈逸飞、杨澜、倪萍、徐根宝。这些顾问本身就是新闻人物,《上海星期三》的初衷就是通过这些新闻人物,来宣传《上海星期三》,为《上海星期三》造势。

《上海星期三》从诞生至今,只有半年时间,虽然还是个婴儿,但她成长速度之快,却出乎人们的预料。今年,报纸的期发量控制在25万份,广告营业额预计可达1600~1800万元,利润为600万元,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创刊,当年产出,当年完成第一次飞跃。

海外市场报告篇3

没有署名的消息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信托部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真正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对于这个“第一”,当时的媒体进行了报道。1984年11月18日,上海《新民晚报》在一版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一条消息。

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8日开业

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发行1万股每股50元

【本报讯】本市出现一家接受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的新型公司——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它对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50元。

记者今天上午在武夷路上飞乐音响公司见到公司董事长兼上海飞乐音响总厂厂长秦其斌,他透露说:将于本月18日开业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采用集体、个人自愿认购股票形式来筹集资金。对全部个人股票实行“保本保息”的优惠办法和自愿原则,即“自愿认购,自由退股”。公司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发行股票。当个人或集体认购股票后,不论金额多少,均为公司股东,享受平等权利,有权参加股东(或股东代表)大会,向股东提出议案,向董事会提出项目,或参加公司组织的其他活动。每年年终,根据公司税后赢利情况,董事会拿出部分利润按股东认购股金份额发红利。

据了解,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业务是经营成套音响设备,并承包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等音响设施设计、安装工程。

这条消息没有署名。这位无名氏作者给中国新闻史留下的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证券最早的新闻报道。如果研究一下这个报道,就会发现其中出现的术语很耐人寻味,即“保本保息”和“自愿认购,自由退股”。以现资的眼光看来,这哪里像股票,根本就是储蓄。这个简短的消息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和媒体对股票最初的理解——股票只被人们当做储蓄的一种方式而已。证券市场最初上市的8家公司股息率都很高,相当于当年定期存款的一年利率。

这条消息的传播效果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海外引起的反响比国内更大,“美国之音”、《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新闻机构都在醒目的位置报道了这篇新闻。境外媒体将这个消息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有重大突破的一个信号。“日本金融巨擘、野村证券董事长伊藤正则甚至为此急切地约见了当时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负责人。”[1]185

两个月后,1985年1月14日,上海《文汇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延中实业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分集体和个人两种按股付息并分配红利

【本报讯】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管理处批准,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1月14日将向社会发行股票500万元,共10万股……

这是有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老八股”之一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的最早报道。由于担心新股没人买,延中实业分别在《文汇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刊登广告向社会告知。发行广告只如豆腐块大小,缩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消息引起了较多关注。延中实业的公开发售异常顺利,购买场面非常火爆。随后出版的《解放日报》周末版以标题为《万人排队买股票》的通讯记述了当时人们对股票的热情。

……下午3时,计划认购的6万股已告售罄,但人流仍像旋风般地一阵阵压来。工作人员关了几次门都未能成功,认购款又一千、一千地往上递,眼看就要跳到七万股了……[2]

媒体这些零星的报道让我们得以窥见股份制和股票在中国最早诞生和发展的情况。这些事件几乎都发生在上海一地。上海是中国的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就存在不少以股份制形式存在的企业,还有制度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海市民的金融意识较强,对股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最初的股份制企业和股票诞生在上海并受到人们的追捧有其必然性。从以后的情况来看,上海在证券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域意义。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它标志着在中国股票有了正式交易和流通的渠道,这个业务部最初能交易的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只股票。这个事件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其他港澳台报纸如《联合报》、《大公报》、《华侨日报》、《成报》等10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日本的《经济新闻》、《读卖新闻》,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国的报刊和电台、电视台记者也先后到静安证券营业部采访”。[1]186

1986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金融研讨会。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并向其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赠送了一张面值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的股票,这个事件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来自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中国政府要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的信号。

免费的广告

1988年,中国媒体上出现了最早的企业发行股票的广告,这就是《深圳特区报》(创刊于1982年5月24日)上用整版刊登的深圳万科公司的招股通函书。万科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a。它的掌门人正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王石。王石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个整版广告出台的前前后后。

“万言招股通函递送到了《深圳特区报》广告部。广告部主任审核着这份占两个整版的招股通函,为难了,总编辑批示:公司募集资金的文件在党报上刊登不妥,不能刊登招股通函。招股通函被退了回来。两次走进市委大楼,求见秦文俊副书记。听完陈述,秦副书记沉吟了一会儿,打开笔帽,在摊开的招股通函上批道:新生事物,应当支持。接到有秦副书记批示的招股通函,总编辑批给广告部:全文刊登,免费。”[3]

万科a募股的广告虽然免费刊登了,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万科是第一家向境内外同时发售股票的大陆企业,当时共发行总股本为2800万股,其中1000万股境外发行的股票被一抢而空,而国内发行的1800万股万科公司使用了各种招数,“结果还是有150万股没卖出,只好公司自己给买下来”[4]。万科a是深圳证券市场的0002号,而0001号是深发展。深发展在新股发行时,同样遭到冷落。据说深圳市委、市政府甚至以党性的名义,动员党员带头购买股票,支持新生事物。

和日后市场上出现的对新股发行趋之若鹜的情况形成明显反差,在这个时期,尽管在局部地区如上海人民对股票还表现出一些热情,但整个社会对股票还处于无知的状态。中国证券业处在起步阶段,包括媒体在内很少有人对股票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利益有所预见。主流的大众传媒对于证券市场或者股票交易所的筹建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全国性报纸上经济新闻还集中在生产领域增产增收的报道,广播、电视里更是在夏战三伏,冬战三九,要旱涝保收,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大干快上。

第一个证券专栏

全国第一个在媒体上的证券专栏是在1990年7月3日正式刊出的,比同年12月正式开业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早了近半年。关于这个“第一证券专栏”的设计、制作经过,资深财经记者贺宛男曾经在文章中有一段回忆:

“1990年5月间,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刚刚从北京来到上海的尉文渊先生。当时三十刚出头的尉文渊已内定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来找我的目的很明确:想尽快推出一份证券报刊。……我当时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何交易所开办,(尉文渊)作为首任总经理,工作千头万绪,最先想做的竟是办报,……后来我在实践中才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证券和媒介竟是如此地天然不可分割。当时我只是根据自己在报界多年的经验,认为要在半年时间创办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几无可能,比较可行的是在现成的报纸上开辟一个证券专栏,这份报纸发行量不能太大(因为邓小平尚未发表南方谈话,证券还是极为敏感的领域),但也不能太小,最好在金融界有一定影响,我建议放在我从业的《新闻报》上。”[5]

《新闻报》开专栏的第一天就脱销了。据报社的人回忆说:“第一期大概2.5万份报纸就卖断了档,买报的人排起了长龙。很多人跑到我们报社来,要花2块钱买我们2毛钱的报纸,都买不到。”[6]这时正值上海股市升温,销售量随行情上涨日益增多。

《新闻报》“证券市场”专版开始时,为双周一期,以后改为每周一期。其第一辑刊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证券商》《经纪人》《上市公司》《投资者剪影》等栏目为主,介绍证券市场的参与情况;第二,以《投资者入门》《买卖问答》《初入股市跟我来》《知识库》《投资技巧》等栏目为主,通俗地介绍买卖债券股票的各种知识;第三,以《股市纵横》《行情评述》《股市百家言》《投资人语》《新语丝》等栏目为主,发表专家、学者和投资者的分析评论文章。同时,专版还刊登上海债券、股票行情和全国主要城市国库券行情表。这些栏目的设置与内容安排和今天的专业性证券版十分接近。《新闻报》的证券报道为了适应当时读者对证券还比较陌生的情况,发表的文章浅显易懂,起到了普及证券知识的作用。

《新闻报》能取得这种影响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证券报道确实是一个空白,还没有“官办”的媒体涉足这个领域。在1990年上海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报》“证券市场”专版获得二等奖。而在这之后不久,两个证券交易所都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新闻报》的势头也就明显减弱了。

现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信息披露指定媒体”即“七报一刊”包括《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金融时报》《中国改革报》《证券市场周刊》。其中,《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并称为“三大证券报”。

中国证券市场是个典型的新兴加转型的市场,上市公司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样本”,代表性非常有限。证券市场涉足的行业还不能覆盖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很多上市公司在本行业中并非龙头企业。证券新闻被当做独立的新闻品种来考察是由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在经济系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

参考文献:

[1]范永进,陈岱松,李济生.中国股市早年岁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钱吉利.上海一景:万人排队买股票[n].解放日报,1985-01-19.

[3]王石.我和万科二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5.

[4]王安.股爷您上坐——大话中国证券市场十年[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64.

[5]贺宛男,佟琳,唐俊.财经专业报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9.

[6]沈韬.19年前证券与媒体开创性“联姻”股市行情首次用新闻纸传播[n].上海青年报,2009-04-23.

海外市场报告篇4

自从人类发明文字以来,我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赋予了阅读更多的内涵。几年前对于传统纸媒来讲,“读图时代”的概念逐渐形成,长篇大论的文字对于快节奏生活的我们失去了吸引力;移动多媒体的蓬勃发展令信息传播渠道极度丰富,同时也宠坏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好看、好玩和对个人有用的信息才会被关注、记住或完成再次传播。这一切的改变都标志着快速阅读时代下新的阅读特点:有空的时候主动寻找阅读信息,如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类工具,此类软件会按照个人用户使用习惯和爱好筛选推送个人感兴趣的信息;没空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各种有能力“撞进眼球”的信息,电梯间的楼宇电视、公交车内移动电视、商业中心的户外大屏幕等都属于被动的类型,其中户外大屏幕在地理位置、屏幕尺寸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更加具有自身的特点。

触电异国屏

纽约时报广场得名于著名媒体《纽约时报》,并因其在纽约的非凡地理位置,被广泛地取景于各类电影、电视剧和广告片中。耗费3700万美元的纳斯达克指数屏幕无时无刻不标榜着这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都曾亮相于此。而时报广场也有美国广播公司的《早安美国》现场演播室,纽约新年倒计时活动以及市长就职仪式所在地也在此处。这里汇聚了康德纳斯出版集团、mtV音乐电视、路透社等世界媒体巨头,甚至连包括伊莉莎白·泰勒在内的国际名流也常常喜欢在这里置办房产,将自己的家安置在时报广场附近。纽约时报广场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与象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十字路口,广场上的几块户外大屏幕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广告投放渠道,要在世界十字路口刊登广告,对于各国广告主意图征战全球市场的战略来说,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三九药业首次在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报广场附近竖起喷绘广告,开创了在纽约时报广场做广告和本土品牌国际化的先河。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一人物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为当时即将进行的中美高层会晤创造了舆论氛围。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美国观众在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同时,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对于此事件的集中报道也让我们熟悉了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几块户外广告大屏幕。

同年5月19日新华社北美总分社正式进驻时报广场百老汇1540写字楼44层办公,成为纽约时报广场世界主流媒体集群当中的一员。几个月之后的8月1日,最为新华社的全资子公司,新华影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在纽约时报广场租用了一块大型广告屏幕,用于广告与新闻讯息。这块显示屏高约19米,宽约12米,位于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韩国现代集团广告屏的正上方。这是中国公司首次在这块风水宝地长期租用大型户外液晶显示屏,从此这块屏幕有了一个很亲切的名字“中国屏”。

随即而来的便是中国企业和中国旅游城市在这块屏幕上的争相展示。企业方面,白酒品牌五粮液的企业宣传片在“中国屏”高调亮相,而不甘示弱的格力电器在同年也加入这一狂潮,并以5年租期,每天160次的最高播出频率,成为迄今在纽约时报广场投放力度最大的中国企业。城市形象片方面,成都城市宣传片首当其冲,井冈山形象片紧随其后,合肥、杭州、苏州、常州、丽江、武当山、威海等旅游城市都把这块屏幕当做了打通国际旅游市场的一枚制胜法宝。纽约时报广场在经历了80年代被日本品牌占领、90年代被韩国品牌占领之后的今天,迎来了蜂拥而至的汉字时代。

异形视频制作

从传播到达率的角度出发,户外广告大屏幕往往树立在大型都市商业中心或繁华路段,与各大城市的灯光工程一起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城市夜色风景线。这些大屏幕在成就了各城市美丽夜景的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城市的商业化程度,纽约、东京、上海等城市无一不是各区域的经济贸易中心。但是对于视频制作者来说,户外大屏幕却是些另类的家伙。

传统视频制作领域中,前期拍摄的画幅在变得越发宽广,画面视觉冲击力的增强更加符合人类不断提升的视觉感官刺激的需求。从4:3到16:9再到2.35:1,甚至飞利浦的21:9超宽屏幕都证明了人们对于宽视角画面的不断追求。而由于户外大屏幕往往建立在高楼大厦的外立面上,屏幕尺寸和画幅只能按照大楼的外形结构因地制宜的完成制作和安装,高楼的原有结构大大限制了户外大屏幕朝着宽视野的横向角度发展:相反,类似于摄影领域的竖构图显示方式在这里才更加适合。上文中提到的高19米、宽12米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新华社“中国屏”就属于典型的竖版大屏幕,而曾经或正在这块大屏幕上播放的竖版视频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我想各家视频制作公司肯定有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今年7月5日刚刚在纽约时报广场亮相的“威海市政府宣传片”(以下简称威海宣传片)由山东昆嵛电视广告有限公司制作完成,笔者作为公司的一员参与了此项目的制作,对于在“中国屏”上播放的城市形象片的制作过程有了些许的了解。从视频时长来讲,每个城市的每段视频通常都是30秒的时间,有的城市会根据需求制作不同版本的几个30秒视频循环播放,而有的城市则就是单独一条成片重复播放。除去片头和片尾包装的成分,按照正常节奏的镜头切换,十几个镜头足以充满30秒的时间。笔者参与制作的威海宣传片从头到尾,包括片尾落板镜头总共17个。在短短的十几个镜头之内要把一个城市的面貌展现给西方观众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视频内容角度来讲,时长首先大大限制了需要表达的内容。纵观“中国屏”曾经播放过的国内城市形象片不难发现,我们喜欢把一个城市的美丽景色更多的展示给外国观众。我们在威海宣传片的制作过程当中选择了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魅力的镜头。日出成山头,中国海岸线伸向海洋的最东段,号称中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威海国际帆船赛和威海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是威海走向世界的两张名片;滑板少年飞跃城市地标“威海之窗”,普通百姓海边垂钓,商务精英人士挥杆高尔夫的镜头向人们展示着威海人民的休闲生活状态;刺绣、太极、胶东民俗等一系列镜头体现中国独有的东方文化特色;最后两个天鹅湖的镜头搭配影片中之前出现的城市风光,体现了威海这座海滨小城的宜居环境。短短三十秒之内,生活在威海的人们用切身的行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感悟告诉远方的人们“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海外市场报告篇5

北京中企调研监测网对本年度的统计数据恰恰反映了这一情况,格力、春兰等品牌跌出了前5位,而松下、LG、海信、新科、伊莱克斯、志高六品牌广告投放量直线增长,纷纷跻进前10位。本年度空调器行业平面广告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空调器行业品牌数量、投放费用明显增加

有关人士称2002年度是空调器行业的分水岭,通过中企调研监测网对全国618家媒体的平面广告监测数据看:2002年度与2000年度、2001年度相比,投放费用的增幅分别为26%和36.6%,平面广告的投放费用和频次都有了新的突破,众多品牌纷纷加入、宣传亮点频繁出现是空调器行业广告投放费用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品牌数量上看,三个年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01年度的品牌数量增长率超过了73%。预计空调器行业品牌的增长速度将不会突破73%的高速增长值,但广告投放费用将会有新的突破,品牌的急剧增加势必会使竞争更加激烈,有实力的品牌将主导市场,小品牌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国产品牌矗立鳌头国外品牌快速追赶

空调器行业中,国内、外品牌之间的竞争并不像it领域那么激烈,但以松下、LG、伊莱克斯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上升,快速追赶,众多国外品牌都看好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纷纷加快了本土化的进程。从广告投放情况可以看出:前时十位品牌中,国外品牌占据3席,排名最靠前的是松下,与海尔和美的共为空调器广告市场的前3强,其中海尔在空调器行业总量中的所占比例达到了10.5%,显示了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近几年来,海尔的成长速度之快,尤其是国际化进程的速度更是业界的代表。

各品牌广告宣传的重点以产品推介、企业形象宣传为主,另外本年度“申奥、世界杯、入世”等广告宣传亮点频繁出现在各厂家的广告中,促销活动宣传广告亦成为企业热衷的宣传点。广告投放集中在华东、华北、中南三个行政区

经济水平决定消费市场,空调器行业平面广告投放区域的集中趋势比较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是广告的主要地区,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集中了3/4的空调器广告,其中华北地区费用所占比例更是高达32.6%。西南、东北和西北三地只集中了1/5的空调器广告,经济发达程度对空调器产品的广告投放影响尤其明显。空调器行业的广告更多的是对地方市场的深化,而对广告宣传的广度关注相对较少,全国性媒体的利用程度明显低于地方性媒体。另外从季节性因素来看,华北和中南地区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而华北地区相对平稳。

空调器广告分布的城市范围大,全国主要城市都有广告投放,一、二级城市是投放的重点,尤其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领先的优势较大。空调器行业在主要行政区的投放策略也各不相同,在华北区,广告集中投放在北京和天津;在华东和中南区选择投放的城市相对分散。广告投放量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东北地区没有城市进入广告投放前10位。前10位城市集中了51.4%的空调器广告,集中趋势明显。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媒体位列榜首

本年度空调器行业在400余份报纸、杂志媒体上投放了显性广告,以下是投放费用前20位的报纸媒体。空调器行业投放广告主要选择读者群大、覆盖层次广,贴近居民生活的大众类报纸媒体。其中《北京晚报》、《广州日报》和《新民晚报》均以1000万元以上的广告投入位列前三甲,三媒体集中了18.6%的空调器广告。价格依然是2003年空调市场的主旋律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总结出本年度空调器行业广告的几个特点:

1、空调业的生产经营年度已经结束,经过今年的休整观望期,在新的空调销售年度里,价格异动将集中于一线品牌,价格竞争仍然是2003年空调市场的主旋律。明年将是一线品牌重整旗鼓、收复失地的一年,生产、营销、技术、服务乃至价格等强大优势将凸显出来。国外品牌在今年收获颇丰后也会更加积极地介入市场竞争。年产销量50万台以内的三线品牌的格局将有重大调整,一部分不具实力的企业将被淘汰。2003年的空调价格方面将集中于一线品牌,价格调整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销售集中的态势将进一步明显:消费者的购买向少数品牌集中;厂家的权限向少数经销商集中;终端市场的销售向少数商家集中,在区域市场也将出现这种趋势。

2、2002年3月空调器行业的广告投放费用创造了历史新高,今后的几个月虽然步入销售淡季,但是广告投放费用的整体水平不会下降很多,今年冬季空调企业极有可能加大促销广告的投放力度,淡旺季的差异正逐渐缩小。

海外市场报告篇6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报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2011年的上海报业,就是“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稳中求进”。据笔者调查分析,上海报业进入后世博时代后,以创新经营为抓手,以品牌营销促发行,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稳中求进,广告和发行都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反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0~2011年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中,《解放日报》进入省级日报10强,《新闻晨报》排在都市报30强中的第4位;《新民晚报》连续八届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11年度的品牌价值为92.32亿元,位居榜单第134位。

总体看来,目前上海共有公开发行的报纸100种,上海报业资产规模约20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是上海报业市场的两大“龙头”,围绕两大集团,上海已经形成了以党政类报纸为核心,市场化报纸为主流,其他报纸包括行业报和外来报纸等为辅助的多层次报业生态格局。

其中,党政类报纸如《解放日报》注重城市覆盖和市场影响力,保持着特殊的主流媒体地位,《文汇报》在受众忠诚度和对高端客户的影响力等方面保持着绝对优势。同时,在上海,市场化报纸数量众多,如《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申江服务导报》等,而且竞争最为激烈。尽管有《扬子晚报》、《国际金融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外来报纸的渗透与冲击,但本地市场化报纸创新经营,亮点频频,在竞争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此外,行业报如《劳动报》、《上海科技报》等正在稳步推进转企改制,上海专门成立了市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以推动行业报改制转型、创新发展,行业报通过转企改制有望成为上海报业又一支颇具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发力社区报做深做透本地市场

2011年,上海报纸继续展开社区“圈地运动”,社区报竞争呈现加剧趋势。继《新民晚报》、《城市导报》发行社区报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创办全新社区报。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标志着《新闻晨报》社区报项目进入公司化运营阶段。《新闻晨报》社区报旨在将社区居民的供需信息、为民利民的实事工程、邻里间的和谐事迹,以及各种服务类资讯进行统一编撰,通过合作街道的全覆盖投递,实现精准发行,做到有效宣传。2011年3月已拓展至12个街道,覆盖本市近400个居民小区,4月25日发行的《新闻晨报》社区报单期广告收入突破百万。

而上海最早推出的《新民晚报》社区报更“强调内容的差异化,强调发行通路的分众性”,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根据商圈选择相应社区发行,努力打造上海中高端消费人群的“社区资讯管家”。隶属东方网的《城市导报》则将自己的社区报定位于全市近200张区(县)报和街(镇)报的“媒体支持”者。

由此可见,在上海,社区报已经成为各家报业集团角逐的一大热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区报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要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但在现阶段,社区报能够取得经济回报的毕竟是少数,这一形态的报纸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尚需时日。

整合资源加强报纸品牌营销

报纸要立足和发展,必须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树立品牌。2011年,《新闻晚报》以“新上海人”为目标人群,报纸从内容、形式、内在流程设计等方面不断变革。《青年报》则从2011年3月30日启动改版工作,坚守青年定位,丰富报道手法,贴近青年生活,获得青年读者的青睐。《申江服务导报》以“更白领、更时尚、更海派”为目标,完成了2011年度秋季升级改版工作,在纸张类型、栏目设计、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升级。《浦东时报》更从2011年开始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以实现向财经类媒体的转型。

与此同时,自2011年以来,青年报社架构进行了部分调整,成立了发行印务中心,以整合各品牌印务发行资源。青年报社的《学生导报》推行品牌联席会议,加强采编与经营的良性互动,以有效整合资源,集结品牌之力。

此外,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报社品牌活动,以多种形式提升报纸的品牌价值,扩大报纸影响。2011年,通过开展报社品牌活动的征集、调研工作,已经评选产生了特别有影响的十项报社品牌活动,它们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文汇报》“文汇讲堂”、《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新闻晨报》“东滩论坛”、《第一财经日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青年报》“学生记者团”活动、《上海老年报》“真情为老服务社会”读者咨询活动、《上海科技报》“大众科学奖”、《青少年科技报》“金钥匙”科技活动、《上海壹周》“地球一小时”环保低碳主题活动。

推动有效发行提高报纸渗透率

报纸有效发行是指在报纸的行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的发行。报纸有效发行不但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渗透率,而且意味着更多的广告资源,对报纸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上海报人在占领有效发行市场上也是各尽所能。

转贴于

突出重点领域,抓好有效发行。在《文汇报》的发行上,上海教育系统一直对教师订阅《文汇报》给予多方照顾和支持,因而该报长期以来在报道和发行上倚重教育领域。《解放日报》为了扩大发行面,既按照老办法依靠组织优势搞发行,又跳出组织,推出《两新天地》、《两新星空》专版,在非公经济组织和快递企业领域扩大发行,发行方法正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东方城乡报》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主要服务领域,以市郊村镇为报纸发行的重点领域。而《第一财经日报》的发行走高端路线,着重覆盖机场、航班、宾馆、会所等各高层次服务窗口。文新报业集团的《行报》在发行上采用定点跟踪的方法,提高销售率和传阅率,该报在杭州发行,采取精确发行、定点跟踪的方式,报纸到位率较高。

培育年轻读者,力推品牌活动。《新民晚报》为了优化读者结构,培养年轻受众,推出了每周四天的《新民晚报》大学生版,免费派送到全市20多所大学,对大学生宿舍实现全覆盖,大学生版的多数稿件,都是由学生自己提供和编排。不仅使大学生亲近这张报纸,更逐步养成大学生读报习惯,培养起报纸的“未来读者群”。此外,《青少年科技报》主办的“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开展21年,是该报社的品牌活动,不仅为该报注入了新的活力,办出了报纸的特色和亮点,更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生读者,有效地带动了报纸的发行。

强化精准服务,促进报纸发行。在上海众多生活服务消费类报纸中,大部分读者定位是交叉的。《上海壹周》的定位是20岁至35岁之间的城市白领,该报非常细致地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和资讯;《东方航空报》更是宗旨明确: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航空主业;《浦东时报》则是在创新发行工作方面,提出了“特定信息的有效传递”的理念,不定期地增发宾馆报、班车报、企业报、窗口报,及时送达相关客户。

报网融合多元化经营促转型

2011年,上海报业大力推动报网融合,探索报纸新产品,为报业发展拓展新渠道。两大“龙头”报业集团在新媒体应用和拓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各报都推出了媒体网络、手机报、微博等,多份报纸登陆ipad应用程序商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部分新媒体产品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在统一技术平台上进行的高度it整合在行业中名列前茅,特别是该集团“报业新闻信息及采编流程整合管理平台”项目通过鉴定,在报业转型中为探索“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创造了新模式。此外,《新民晚报》不断推动晚报和新民网的融合,《上海壹周》则于2011年11月7日推出全媒体数字产品“壹周全媒体资讯平台”,在转型发展中努力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平面媒体向多媒体融合转型。不过,除了少数报纸新产品有一定的经济回报外,上海绝大多数报纸的新媒体产品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要取得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开发新媒体产品外,上海报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还在努力探索多元化发展,包括进军文化创意产业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支持下,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在闵行莘庄建设解放大厦。一方面通过搬迁至闵行莘庄地区,为集团和《解放日报》的进一步发展获取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将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楼群出租获取租金,支撑报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9月3日,《解放日报》15个采编部门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从汉口路300号老楼至闵行莘庄解放大厦的搬迁任务。

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积极进军文化产业,2011年6月2日集团和闵行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力打造文新传媒谷、共建文化创意园。协议明确,双方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这对文汇新民集团实现从传统报业集团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将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报业的主流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从发展趋势看,伴随着电子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冲击,以及报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行政保护优势趋弱,报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上海报业也不例外,亟须未雨绸缪,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阶段,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管理严格,上海报纸竞争并不充分,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都市报从定位到内容、形式甚至广告都有趋同的现象,所以上海报纸需要错位竞争、差异化办报,体现各自读者群和市场的差异,不断在同质化竞争中“求异”。

海外市场报告篇7

不久前,广电总局出台《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简称61号令),有业内专家认为,尽管中国整体广告市场呈现回暖势头,但受61号令影响,预计2010年电视广告市场将有126亿元被“净化”。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日前也了年度新媒体趋势报告,媒体受众将在新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过程中被分流并发生“碎片化”,随之,广告市场份额也将改变。据估算,仅2010年在传统电视广告市场,将有100亿元流向新媒体,而近年来创新不断的户外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也许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将继续上升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曾表示:“在中国都市主流人群中,分众传媒是最主流的广告传播平台,在中国9万多栋写字楼中,分众占94%,拥有超过4000家卖场和便利店的视频资源,覆盖超过2亿的核心消费人群。即使5至10年内,楼宇广告增速放缓,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加速,二、三线城市的写字楼、公寓、卖场将形成新增长,为分众创造新的市场。”

“目前分众的业务持续回暖,分众未来的重点仍是对楼宇、卖场、框架广告这三大核心业务进行深挖,一方面将媒体网络更为细分化,通过技术方式提高投放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加快分众二、三线城市网络的建设,在广度上覆盖更多的受众。”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则表示。

分众战略调整后聚焦楼宇、框架、卖场三大核心业务的聚焦战略也获得众多同行的认可,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分众传媒核心业务的潜力被严重低估,从股价上看,分众至少尚有66%的上涨空间。摩根士丹利预计,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的全面回暖,分众传媒2010年的广告营收将比2009年增加20%。paliCapital分析师在给投资者的调研报告中则强调,分众传媒的业绩已经企稳,其核心业务正在提升。由于其在中国户外数字媒体广告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相信分众传媒将得益于中国经济回暖。

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户外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环境的日渐清晰,使得其发展更加迅速,前途更加明朗化,在未来的时间内将保持继续上升的态势。

媒体价值优势凸显

经历了经济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后,包括分众传媒在内的户外数字媒体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分众传媒200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整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快速消费品、汽车等多个行业对楼宇视频广告的投放增长明显。

“分众的目标受众集中在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的年轻群体,这部分人接触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频率较低,接触楼宇视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频率较高,因此,对许多中高档产品来说,分众的媒体平台非常有吸引力。”央视索福瑞(CtR)副总裁田涛表示。

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CmmS)的最新调研,在年龄20-50岁,月收入超过3000的都市人群中,楼宇视频媒体的覆盖率已达到64%,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楼宇视频对月收入5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上受众群的平均到达率高达56.5%和70.5%。

“我们以为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已有两个钟头,也有足够机会看我们投放的广告,但其实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做别的事情,只是遥控器没转台而已。”实力传播大中华区策略研究副总裁的谭泽薇提到。

与大众媒体相比,户外数字媒体除了具有高覆盖的优势外,性价比还很高。根据CtR的统计数据,楼宇视频总体Cpm为传统电视的1/4以下;对月收入3000+以上中高端人群,Cpm不足传统媒体的1/10,以上海为例,性价比最高的电视台Cpm是1331元,而分众仅为33元。

在上海写字楼楼宇视频广告所涉及的广告品牌中,欧莱雅、宝洁、KFC、联合利华等众多知名快速消费品品牌投放明显增加。“白领是我们目标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白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看电视的时间在减少。通过分众的楼宇视频和电视媒体组合投放,可以以较低的Cpm成本达到对年轻白领的高频度覆盖,有效提高整体广告投放的投资回报率。”某快消产品市场总监曾分析道。

楼宇的优势在塑造品牌知名度上,电梯框架的传播深度具体,可以品牌塑造,也可以进行产品深度信息沟通,而卖场则抓住了终端,影响消费者做出最终购买行为,影院媒体则提供了互动性的媒体体验。这三个点环环相扣,从品牌―产品―销售形成一个严密的环。以云南白药为例,今年上半年云南白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楼宇视频、卖场视频、数码海报、框架海报等媒体上进行组合投放,根据CtR的调研数据,云南白药上半年在这四个城市的销售增长超过30%,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当天购买率,以及品牌今后优先购买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种产品线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大大提升了媒体价值。

媒体联动提升组合效应

“在过去的广告投放中,大多数广告主都面临一个问题,当一个广告播放完后,如何将广告中相关产品的详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可以方便地找到产品的优惠信息、购买的折扣、联系到经销商?怎样在广告和产品销售之间建立一个微妙的桥梁?热门品牌专区就是一个销售导向结合品牌形象塑造的大胆尝试,专区不仅让广告商从广告到销售之间的过程近一步,对厂商促销活动和终端营销起一个配合作用,同时,双屏联动也提高了受众与广告的接触频次,提高广告的到达和认知度。”上海师范大学金定海教授说。

海外市场报告篇8

推进属地化建设是降低海外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是海外经营风险防范的当务之急。

文张磊

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

构建分级管理、高效运行的风险管控组织体系。2010年初,为强化对海外风险的监控,构建“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格局,中土集团了《海外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了海外风险防范的组织架构,初步形成海外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第道防线:海外风险防范领导小组,负责对海外重大风险预警的相关应对措施进行集体决策。第二道防线:海外风险监控办公室,负责对海外风险预警信息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对海外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监控。第三道防线:各海外经营机构。办法中明确规定各海外经营机构是预警层面的基本单元,是预警信息的第一报告单位,其行政领导是海外风险防范的第责任人。

2011年,中土集团《关于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风险管控体系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集团总部设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外风险监控办公室的基础上,改组设立风险内控管理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及日常工作。各海外事业部设置风险管控专职岗位,由专人负责收集汇总海外市场、海外项目风险信息,分析并撰写海外市场风险管理报告。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运行,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面防范、重点控制”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夯实持续监控、定期检查的风险管控规章制度。2011年,相继了《重大风险事件分析报告制度》和《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案》,明确要求各海外事业部谨慎选择海外经营的国家和地区,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不进入外交部、商务部等明令警示的海外市场和行业领域,不进入不能形成有效监控的海外市场,不进入在一定时期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海外市场。

对于经识别认定的重大风险,由风险内控办公室牵头,组织海外经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方案,并细化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总法律顾问、企业法律事务中心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工作,提出规避法律风险的建议措施。

2013年,中土集团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该文件强化了总部各部门、各经营单位各类风险相关信息收报力度,包括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动态和风险案例分析,境外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要定期扫描、备份重要文档资料,并适时带回国内交由主管事业部保存、备案。

在规章制度的落实方面,中土集团每年组织一次对重点海外市场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专项检查,对重点市场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调整和改进建议。

推进多层次、无缝隙的风险管控报告机制。一是各海外经营单位定期(每季度)对所管辖市场的宏观系统性风险与微观经营性风险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报送的内容须包括风险预警信息、风险案例、风险管理工作动态等内容。

二是风险内控办公室定期(每半年)召开一次海外风险预警信息专题会议,分析海外经营各类风险的潜在因素,研究海外经营各类风险预警的应对措施。

三是对于重大风险事件,在风险爆发的24小时内,海外项目负责人将第一时间向驻外机构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进行工作汇报。在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各经营单位按要求向总部风险内控办公室提交专项报告。

四是对于紧急风险事故,各单位需按照相关规定,启动风险预警并按程序提交上报。突发情况报告可以采用口头报告、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五是对于海外特定市场不便于评估的特定风险,海外经营单位可聘请专业风险测评机构运用定量化的测评方法进行专项风险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完善海外风险管控的远程信息平台。自2012年成立信息化管理部以来,中土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风险信息系统的建设以集团公司总部办公自动化平台为依托,逐步满足集团公司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尤其是对于海外经营单位,将各海外市场.海外项目的风险预警指标纳入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平台,可通过信息集成的方式实现海外风险信息的高效综合管理。

另外,中土集团搭建了内控与风险管理。。群、微信群等,做到国内国外各层级风险信息的随时沟通和资料共享,较好地避免了国内外时差和通讯联系不便等不利因素。

相关体会

全面风险制度建设是防范海外经营风险的根本举措。根据多年国际工程管理的经验,海外经营的市场风险,要依靠健全风险预警、风险防控的各项管理程序来防范。特别是作为总承包商,要通过对企业在各海外市场经营得失的分析,逐步形成各市场海外经营风险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开发的海外市场,要对其进行全方位情报分析和风险分析,谨慎考察项目所在国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最终形成该市场是否是一个值得进入的“好市场”的科学评价。

加强前期商务运作能力是预防海外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从事海外经营的企业要建立相对完善的项目信息收集、筛选系统,与各目标市场驻外使馆、所在国政府、当地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按照项目信息的来源、项目资金渠道、项目商务条件、技术标准等不同层次进行逐级筛选,以保证项目立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项目投标阶段,总部职能部门要对不同海外市场、不同规模的海外项目进行分级管理,灵活采取多种报价策略,有效平衡合理报价与报价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确保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

选择联合体方式承揽国际工程可以有效化解海外经营风险。当下的国际工程市场,如果一个总承包项目,其所在国经营环境复杂、项目实施难度大、项目规模超过单一承包商的承建能力或需要承包商为项目融资时,为规避或分散风险,承包商往往会与其他工程公司、金融机构等组建成联合体,共同承揽实施该项目。

实践证明,联合体方式承揽国际大型工程项目,由于联合体内各成员所处的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能够促使大型项目的潜在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和降低。如与当地公司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外汇风险、治安风险等;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或转移商务风险、技术风险等;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或转移金融风险等。

海外项目风险防范需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要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制订风险防范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对海外大型项目的合同管理,各海外经营机构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合同要件研究,结合海外市场实际状况,组织技术、商务、财务、法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对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条、逐款的仔细审核,识别对外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并抓住源头,防患于未然。承包商要尽可能争取对自身有利的合同条款,企业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中心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工作,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法律意见。

推进属地化建设是降低海外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从事海外经营的企业要有计划地实施多种形式的属地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各类资源,在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向当地公司看齐。

海外市场报告篇9

三家中国厂商跻身全球前十大手机厂商

iSuppli的报告称,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比2009年第四季度减少13.9%,从3.346亿部降到2.881亿部,不过比去年同期增长13.8%。

上述统计中,中国厂商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在该报告中,今年第一季度,有3家中国厂商进入销量前10名,其中,中兴通讯列第7名,华为列第9名。tCL通讯也首次跻身全球销量前10名,该季度tCL通讯手机及配件实现销量578.9万台。

这一排名显示出中国手机厂商的进步。近些年,全球手机销量前10名主要由国外厂商占据,此次tCL通讯进入前10名后,全球手机销量排名前10的中国厂商增至3家,使得中国手机厂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强。

tCL通讯一季度增幅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显示,相比上季度,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排名前10的厂商绝大多数都销量下滑,例如诺基亚出货量环比下降15.1%,LG电子销售收入减少20.1%,索尼爱立信出货量减少28.1%。而Rim和苹果公司则实现了销量同比和环比都大增,其中苹果公司一季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0%。该报告称,全球厂商涨幅最大的是tCL通讯,同比销量大增160.7%。而根据tCL通讯上市公司最新的5月份统计数据,tCL通讯1~5月手机及配件总销量达到了1,130万台,同比大增180%,目前总销量已达该公司2009年全年销量的70%。

自主品牌销售取得成效

与外资手机企业多数走开放市场不一样,中兴通讯、tCL、华为等在海外都主要走运营商定制道路,并获得成功。不过,tCL通讯更有特色,全部以自主品牌销售。

业内分析,tCL通讯今年推出多款全键盘和触摸屏中低端手机,使多个主要市场的销售表现理想,这使得今年上半年tCL通讯销量继续大涨。

在海外,tCL通讯旗下的阿尔卡特品牌历史悠久,有相当知名度,与海外运营商关系也密切。正因为此,tCL通讯在海外市场连续不断开拓运营商定制市场,国际化战略已显成效。

据悉,tCL通讯计划仍将主打自主品牌销售,在海外市场以销售aLCateL品牌为主,同时开始引入tCL品牌;而在中国市场则希望将tCL手机打造成为互联网手机领跑者。

海外市场报告篇10

日前,有10余家2000年及2001年才上市的a股新公司在年报中发出预亏、预警公告。行业竞争激烈、主导产品销售下降以及会计准则调整,是新公司发生亏损和利润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上市后或募集资金大笔闲置、募资项目不能产生预期收益,也加速了部分新公司的"变脸"速度。

深交所实行大宗交易制度

《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实施细则》2月26日并正式实施。引入该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在交易制度方面的一项重大创新,有助于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大宗股票转让的需求,增强交易制度的适应性;有利于二级市场上兼并重组的实施,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1月新股申购收益率上升

2002年1月共有4只新股上市,平均申购收益率0.221%。而去年底上市的7只股票,平均申购收益率为0.172%。相比之下,2002年1月份的新股申购收益率上升了28.5%。

44家公司派现率超存款利率

按2002年1月30日a股收盘价计算,最近两年平均现金分红高于存款利率的上市公司达到44家。分析表明,这些公司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总股本和流通股本比较大;二是一般为各自行业或地区的领军企业;三是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成熟行业。

全国统一指数箭在弦上

目前有关方面已经初步完成了反映市场整体走势的统一成份指数的设计,并邀请国内外学者、指数专家等对统一指数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肯定了方案适合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统一指数,同时提出了各种技术性建议。统一指数已呼之欲出。

券商年报今年增新内容

证监会日前经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修订)》。新《准则》明确指出,证券公司应披露投行、经纪、自营和受托投资管理等经营情况,在本报告期内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如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等。

年报盈亏大局已定

2月28日,上市公司2001年业绩预告基本结束。沪深两市共有377家公司2001年度业绩预告。其中,113家公司预计亏公告,119家公司包括预计业绩同比下降50%以上等在内的各类预警公告,145家公司预计业绩同比增长50%以上及预计扭亏盈的报喜公告。

两交易所信息披露规矩有变

日前,上证所规定,上市公司定期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证交所将对公司股票实施停牌处理并要求公司在10个交易日内予以纠正。深市上市公司今后在信息披露要定期报告过程中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股票将予停牌。

2001年受投资者尊敬及不信任的上市公司排名

和讯网评出受投资者尊敬及不信任的上市公司各前十名,受投资者尊敬的上市公司为:青岛海尔、上海汽车、五粮液、民生银行、同仁堂、深万科、伊利股份、上海机场、粤美的、浦发银行。投资者不信任的上市公司则分别为:银广夏、亿安科技、St康达尔、生态农业、St猴王、pt红光、大庆联谊、麦科特、东方电子、济南轻骑。

半数股民认为大盘已到底部

深圳某公司日前对股民心态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股民认为目前大盘已到底部。但真正乐观者较少,说明众多投资者的心理相对较为稳定。对市场的未来走向有一定忧虑,显得不那么信心。

上海证券交易所修订《股票上市规则》

2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修订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对上市公司的退出程序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审核程序和有关申请材料的具体规定;取消了有关暂停上市公司宽限期申请与审核的程序、股票特别转让服务的规定,缩短了暂停上市的期限。

深圳券商去年利润下降近六成

深圳市证券业协会日前完成的深圳证券机构2001年度经营业绩统计排行显示,去年在深注册的证券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17.18亿元,较2000年下降了59%;另外,深圳市全部204家营业部去年的盈利减去亏损后为8.62亿元,同比下降了55.33%。

股市10年募集资金7000多亿

中国证监会近日公布了2001年上市公司的募资情况。去年74家新上市公司首次发行a股,包括发行、配股、增发以及可转债在内共募集了1168.11亿元。自1991年至2001年底,上市公司共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7727.09亿元。截至2001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5214.57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