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十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十篇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03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1

本次会议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就近三年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科协服务企业创新工作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成果进行了交流,以确保中国科协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调研第三组(华东地区)分组报告和典型案例的顺利完成。会上,来自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科协领导分别介绍服务企业创新工作的具体做法、经验成果和问题建议。调研组副组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隗斌贤汇报了第三组调研工作进展情况,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盛小列对调研工作提出要求。

隗斌贤在讲话中总结了几点地方服务企业创新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如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明确需求,注重实效;发挥优势,创新路径;联动互动、协同创新等。并对下一步调研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应将本次调研作为各地进一步推动为企业创新服务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调研不仅仅总结经验、分析成效,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对服务工作的需求,从而在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工作奠定基础;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中国科协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调研方案和第三组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确实有效组织,开展好本次调研,按照统一要求,责任分工,及时提交调研相关材料;主动联系,相互协调。调研过程中要主动联系,加强沟通,遇到问题,及时联系中国科协或上海科协,把好的办法、好的建议提出来,实现共享。同时还对中国科协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调研提出了建议:如本次调研时间仓促,对企业创新服务需求、其他创新主体和党政有关部门服务创新的研究难以实现,主要侧重总结式、典型性调研,希望中国科协今后能对企业创新服务需求进行系统调研;企业创新服务工作是有规律的,服务工作有规律、技术创新也有规律,科协自身也有工作规律,希望中国科协加强规律研究,总结提升,形成顶层设计,更好地指导地方工作。

盛小列在讲话中谈到,为了进一步做好科协服务企业创新工作,需要把企业创新服务工作作为一个领域研究,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形成战场格局性的变化。目前,调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了解了基本情况、基本案例、基本需求、基本问题。下一步要聚焦研究深度问题,提取典型案例,分析共性问题,找到对策。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2

2011年,开发所党支部在院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以多出优秀科研成果为目的,认真贯彻落实全年开发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基层建设,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碎屑岩油藏开发科研成果,为掀起新一轮开发上产夺油热潮夯实了技术基础。

年初成立了“创先争优”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开展了形势任务责任目标主题教育,明确活动目标:坚持围绕中心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做到“创有目标、争有方向”,把劲头聚焦在“创”、“争”上,把工夫下在行动上,通过创先争优,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员工敬业意识,促进了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1.在转变思想上创先争优。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公开承诺践诺书”活动,要求全体党员郑重承诺并接受监督。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科研,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党支部对照“五带头”,每季度开展“党支部、党员自查自评“工作,查找不足,认真整改。各项目组开展了“评先进,树典型”活动,定期选树“党员先锋岗”、“优秀共产党员”等模范集体和个人,并进行公示和奖励等等,员工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2.在组织创建上创先争优。完善党务工作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规范了党务工作流程和标准。

支部围绕创先争优年活动目标,深入开展“五好党支部”、“一部一品”、“党员先锋岗”等组织创建工作,党员干部主动下基层抓思想动员,统一科研项目生产目标,抓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抓队伍稳定落实“三个明白”调研活动,抓基层创建不断夯实项目基础管理。党支部顺利通过“一部一品”创建验收,大宛齐课题组荣获油田“党员先锋岗”,组织创建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积极组织参加油田公司及院工会开展的各项技术创新活动。在院创新杯的16项参赛项目中,充分展示作为技术单位的重要性和员工参与活动的踊跃性,并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研究院青年科技成果报告会: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7名;“创新杯”手工绘图大赛:综合柱状图获奖1名,油藏剖面图获奖:2名;单井动态分析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油田公司单井动态分析大赛:三等奖2名;油田第十五届全员创新创效活动获奖成果: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涌现出了一批以张银涛、张曙振、唐永亮、罗辑等为代表的科研新秀。

3.在攻克科研难题上创先争优。项目与课题组之间进行"四比"活动。“比务实”:谁先深化了研究区块的地质认识,理清了油气富集规律,拓展了油田深层及老区的滚动领域;“比学习”:谁积极主动掌握了地质和油藏的理论知识,尽快成为油田科研生产的骨干力量,成为复合型科研人才;“比党性”:谁在工作中践行党员承诺,身先士卒、争当表率,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比业绩”:谁切实在油藏开发的"精细"上下功夫,并达到提高单井产量的预计目标。

2011年,大宛齐课题组2011年进一步深化了研究区块的地质认识,理清了油气富集规律,拓展了油田深层及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领域,为油田提高单井产量和开发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四比,加强了作风建设,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和效率。2011年完钻50口井,投产50口井,平均钻遇油层8.5米,最高26吨/天,平均8吨/天(投产初期)。新井成功率高、产量贡献大,超产成定局,2011年生产原油13.2万吨,较预期12.78万吨超产3400吨。成藏规律清楚,滚动苗头好,有望进一步夯实资源基础。两个落实:新增含油面积1.2km2;三个突破:有望落实含油面积3.5km2。通过提出“相带控砂、断裂控藏、构造控产”新认识,稳产上产潜力大。注水试验取得显著效果,进一步证实了注水提高采收率切实可行。试注阶段累计产油3252吨,累计增油1560吨。根据注水试验区的受效情况,确定了开展全区注水调整的总战略;精细研究油藏地质、结合试注经验,初步完成了全区注水方案。在大宛齐课题工作中,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4.持续提升开发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三基”建设,以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为契机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同时,以党员责任区划分和“党员先锋岗”创建为纽带,加强党支部对项目组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科研生产新技术学习,选择优秀党员或责任心强、技术好的骨干担任课题长,全面增强项目组技术力量,整体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党员带头的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党总支牵头邀请国内外及兄弟油田专家交流,同时加大内、外培相结合力度的方式,开展“青年科技论坛”及专业技术交流等活动,适时解决开发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目前技术交流已开展20余次,举办了15项内部培训,在各大专院校培训10余人次,做到每季度开展一次“青年科技论坛”活动,汇报研究成果,交流学习体会;每年开展一次创新创效活动,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以“把党员培养成骨干,吸收技术骨干为党员”为目标,实施党员、骨干双培养,打造一流的开发科研队伍。在研究院全面实行项目长负责制和加强勘探开发战略联盟合作的大形势下,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党员与技术骨干结对子,通过在方案编制及eclipse油气藏数模研究等的具体工作中,互相交流学习进步,共同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更加突出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加大了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保障***油田开发可持续发展,做好了积极的人才储备。2011年,年轻人快速成长,张承泽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荣获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砂岩稳产项目大宛齐课题组荣获党员先锋岗光荣称号;韩涛、马斌同志当选为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唐永亮、吴琳荣获油田公司优秀实习生称号。

加强甲乙方科研队伍融合管理,精细组织,高效高质量完成调整方案编制。2011开展科研质量严格把关,高质量完成方案编制,方案实施取得初步良好效果。2011年,对轮南油田二次开发方案实施跟踪、完成哈得逊油田综合调整方案、塔中4综合调整方案、塔中40注水调整方案、大宛齐注水方案、东河1Ciii调整方案,其中哈得逊油田综合调整方案正在报股份公司审批,其他4个方案已通过油田勘探开发技术小组审查。2011年轮南油田二次开发方案实施23口井,实钻井剩余油可调厚度、产能与预测比较符合,我们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取得了比原方案更好的效果。2011年,对以开发所为主编制的哈得逊油田综合调整方案与斯伦贝谢背靠背做的调整方案相比,该方案整体水平更高、操作性更强,也得到了油田主要领导的高度认可。2011年加大与新疆油田研究院的科研合作力度,开展大宛齐油田综合地质与注水方案研究,2011年4月实施注水,目前已见成效,动液面、产油量上升,含水下降,2011年也初步完成大宛齐油田主力区块注水调整方案。

持续推进“一对一”导师带徒机制,促进新员工一专多能快速培养。党支部适时转变思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油藏转地质”的培训方法,进行专业交叉培训,大力强化青年员工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一对一”导师带徒机制,签订责任书,狠抓新员工培养。导师安排任务、验收检查,设置奖励机制。强化基本功训练,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技术骨干。目前已进行30多人次专业交叉培训。在导师带徒方面,我们倡导“三个上进”:领导鼓励着上进、师傅带领着上进、自己追求着上进,全面提升开发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5.在维护队伍稳定中创先争优。认真保障员工群众合法权益,做到岗位竞聘、评先选优、业绩考核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认真落实员工各项福利待遇,按照政策规定认真组织好员工休假、疗养,要求员工带薪休假落实率必须达到100%。深入开展“三个明白”调研及“三六”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员工群众,关心掌握属地员工工作、生活、健康情况及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化解矛盾纠纷,使员工做到心平气和、心情舒畅,确保员工队伍和谐稳定。

全年公开展六必讲8次,六必访8次,六必谈6次。累计开展各项慰问活动10次,累计排查家庭困难3起,队伍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和违反党风廉政建设事件。

6.全面提炼开发科研文化及理念,打造品牌企业文化,引领科研工作。结合实际形成了有***油田特色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投身科研”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提升队伍的思想境界及整体凝聚力。形成了具有开发特色的“三大理念”文化体系。“八心”理念:倡导用真心、诚心、热心、耐心换群众的放心、舒心、安心、顺心。“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发挥民智、集中民力、关注民生,打造“干群关系融洽、员工内心和谐”的和谐团队。“雷厉风行”的执行理念:"不找借口找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等科研文化,有效推动了各项科研工作落实。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因此,21世纪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2]。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落实《东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不断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级人才,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2.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形成理、工、文、管结合的、符合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重整内容体系,减少重复交叉,注重传统课程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做到英语、计算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学时安排方面: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

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5个平台组成,且每个平台均包括多个具有特色的模块。

3.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特色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数理素质系列课程、外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环境和经济系列课程、体能素质课程6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等),涵盖了本科教育中主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体现“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厚基础”特色。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大类学科实验系列课、电子与机械等相关学科课程等3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2个模块。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宽口径、重实践”特色。

专业方向课程以模块形式进行组合,形成了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选修平台。本专业设立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化工2个方向,共同开设了化学化工进展(研讨)和精细有机合成2门专业必修课。此外精细化工方向设置了4门选修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增加选修比重,注重个性培养、符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集中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2个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英语强化训练——化学化工文献、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数学及计算机实践、认识实习——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充实了短学期实践训练内容,又增强了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研学学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学实验竞赛培训课程,64~80学时(2~2.5学分),在本专业大学二年级选拔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化学实验理论及技能,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打基础;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工原理大奖赛培训课程,32~48学时(1~1.5学分),选拔学有余力、动手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为每年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化工原理大奖赛选拔参赛学生。开设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培训课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检验各方面综合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的认定及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集中实践平台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重实践、强能力”特色。

4结语

为了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围绕“四个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确立了“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训练、丰富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了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5个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研制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是指一些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记载下的原始记录材料,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档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科研档案管理的体制得到了健全和发展,科研档案的收集、管理、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逐渐被完善,改变了传统科研档案管理的被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档案的材料不够完整、系统,特别是缺少关于技术开发使用的档案,在此情况下,有关人员要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对科研成果、课题研究、人才器械、科研统计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新时期科研档案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有关人员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1.科研档案的特点

1.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的进行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因此,其形成的科研材料不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文件材料,而是具有系统联系的文件组合。科研档案其中包括科研计划、依照科研计划制定出的具有依据性材料、论证材料以及课题成果的总结鉴定材料。

1.2专业性

科研项目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人文科学。科研材料中包含了不同科学的内容,对各种物质和现象的规律、特点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研档案材料要对这些科学规律进行准确的反映,因此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1.3阶段性

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的科研档案材料不同,但是都会随着发展显示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都会经历从准备、实验、总结到应用的阶段,因此,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2.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科研档案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科研档案管理不完整

科研档案材料主要分为成果性材料、过程性材料和原始性材料。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对这三种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大多比较重视成果性材料,轻视原始性和过程性材料。科研档案系统中对总结性、鉴定性、成果性材料的涉及内容比较多,而对一些原始材料记录、具体的计算数据、设计文稿等方面的材料涉及较少,使得科研档案管理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2.2科研档案中涉及的一般性材料多,技术性材料少

科研成果获得的关键材料应该是技术性材料,技术性材料是科研人员解决科研问题、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材料,集中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它的归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多是一些一般性材料,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材料。

2.3科研档案中涉及的纸质材料多,其他形式的材料少

科研工作中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记录不能采用纸张完成,会使用到一些磁带、硬盘、照片等,但是,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中大多是纸质材料,缺乏对其他形式材料的归档。

2.4科研档案中归档材料记录不规范

现阶段科研档案中的一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归档意识,常用三色笔进行档案的书写,对档案书写的纸张没有统一的规格,对于档案的音频文件处理不够清晰明确。另外,由于一些档案原件的份数有限,在档案的调动方面只能进行复印处理,在复印的过程中对原档案材料带来了损坏,减少了档案的使用寿命。

3.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3.1意识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快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增强管理的现代化意识,实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的实现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3.1.1加强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指导下实现对不合时展观念、做法的摒弃。同时,要加强对科技的认识,实现现代科技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另外,要加强管理意识,建立科研档案管理的长期实行机制,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热情。

3.1.2加强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首先,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新形势下科研档案管理规律、特点、要求的分析,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其次,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服务形式,形成主动、多样的服务形式。最后,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开拓档案管理的服务领域、深度以及广度,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服务趋势。

3.1.3加强利用趋势

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就是为了被人们利用,因此,实现科研档案的利用率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要不断加强档案的利用,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的经济、社会等效益。首先,要实现档案的创新化利用,将静态的档案利用转化为动态的档案利用。其次,要加强科研档案的信息开发,将科研档案信息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大众化,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在社会、企业、人才之中的利用。最后,通过一定的编研形式,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3.2科技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研档案的数量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其需求也逐渐增加。而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理论、技术、方法来处理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技术化。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还能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系统性的管理技术、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共享。

3.2.2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

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首先要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科研档案额科学管理制定不同时期的规划,加强现阶段科研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其次,更新科研档案管理的手段,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由传统哈向现代化的转变,提升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减少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必要的烦劳工作。最后。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局域互联网,从而为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模化提供保障。

3.3机制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要加强其法律机制的创新,逐渐将档案管理中的法规和体系渗透在我国法律建设中,实现科研档案的法制化管理。同时,要求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者要知法、懂法、用法,真正将法律应用到科研档案管理中,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法律约束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加强机制的创新。因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保障,也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在充分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符合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规律和标准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科研档案标准化管理,保障一切人员按照一定的管理标准来进行工作,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方法、原则第二个进行科学规范,及时在工作中实现分类、记录、复制,从而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科学管理进行有效保证。

3.4人才创新

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对科研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能力。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其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科研档案管理实现了管理设备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管理载体的改革。因此,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要进一步提高,并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技术以及业务知识、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基于很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对现代化科研档案管理认识、管理专业技术差不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等问题,需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要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员工要熟悉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并要会使用复印、光盘储存、计算机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有关技术,实现现代化手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另外,在人才培养上,基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特点,要求培养具有多学科技术综合能力的人才,要求他们了解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加深自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除了培养人才现代化的科研管理理念,还要不断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从而不断打造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4.总结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实现其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不断开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庞尊丽.关于新时期基层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档案天地,2011(05).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因此,21世纪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2]。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落实《东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不断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级人才,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2.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形成理、工、文、管结合的、符合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重整内容体系,减少重复交叉,注重传统课程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做到英语、计算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学时安排方面: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

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5个平台组成,且每个平台均包括多个具有特色的模块。

3.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特色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数理素质系列课程、外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环境和经济系列课程、体能素质课程6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等),涵盖了本科教育中主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体现“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厚基础”特色。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大类学科实验系列课、电子与机械等相关学科课程等3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2个模块。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宽口径、重实践”特色。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创新项目;训练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461-02

thetrainingandpracticeSystemofinnovationabilityofStudentsof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

LUoYing-xiang,tanZe-fu

(Schoolofphysicsandelectronicengineering,ChongqingthreeGorges,Chongqing404000,China)

abstract:Forcomplying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times,andmeetingthesocialdemandforthe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talents.wehavedevelopedascientificandrationalpersonneltrainingprogramall-roundwiththegoalofraisingstudent'sinnovativeconsciousnessandability,theinnovativeeducationandthenewtypebaseofexperimentandinnovationlaboratoryarebuilt.theimportancetotrainingofinnovativeconsciousnessandabilityisalsoattachedapowerfulguidancetoelectronicCaSt,strengthenth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soon.

Keywords:electronicinformation;innovation;capacity-buildingprograms;trainingprogram;innovativeprojects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日前仍然存在一边是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一边却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并非社会所需人才,企业急需的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应培养国家建设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以接受知识为主转向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主,从标准化的个性转向多样化的个性。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其主要任务是,更多地是为地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改善全社会群体的文化结构,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向产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扩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就我校实际怎样培养社会所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1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编制了2004、2006、2008教学方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以“立足三峡,服务库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3t”人才培养模式。“3t”模式的重要理念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构建与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新的平台。“3t”培养模式由三大体系构成,即理论体系(theory)、验证体系(test)、实践创新体系(try)。理论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课、模块课和选修课五个教学模块构成;验证体系是指对在学和已学理论知识进行的科学验证和综合训练,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综合训练、课程实习、岗前培训等;实践创新体系是指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三大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2004年开始,对电子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压缩课内学时数,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综合实验课程,增加与工程结合的课程。新开设了《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实践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将电子电路类课程理论学时数压缩,同时增加课程综合设计、电子设计与实践等课程,增加了《电子电路CaD》实训环节。

2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提高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院实施的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training简称Stit计划)旨在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它分四个阶段完成,即:打基础、强能力、求创新、出成果。其形式主要采用开办创新训练班、申报创新项目、开展各级竞赛活动。

2.1成立创新训练班,使学生得以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

科技创新训练班,根据学生需求,依托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训练班,提供必需的实验或研究材料,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新实践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根据具体情况由电子系、学工办和创新实验室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创新实践班所开课程强调和现有课程的互补性,强调实践环节,强调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创新训练班分集中授课、实践操作、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形式。

2.2申报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积极申报学院及学校创新项目,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所在学科的前沿问题,接受较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掌握正确的科技创新方法,提高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自己方案的调研、论证、答辩、实施和成果评价经历一次系统锻炼,在创新方面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帮助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诸如论文、报告、专利等。

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学科前沿成果和学科发展动向,将科研经历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充分激励和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我们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开展了院级的各种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在二年级开展了电子电路仿真设计大赛,三年级开展了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大赛,另有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等。

在已经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每次都取得重庆赛区的二、三等奖。在09年参加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取得重庆赛区的特等奖,并荣获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3以电子科技协会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注重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不断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电子科技协会,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社会团体,目前已吸收电子专业大部分学生为会员。协会每周一次请专业教师给会员现场指导培训,对于大一新会员,主要是进行一些引导性的简单实验,如“桥式整流”,“Lm317芯片调压”等系列实验,指导大二会员用34063芯片制作充电器、用34063芯片实现DC~DC直流电源转换、功率放大器的制作应用、multisim仿真软件的实践工程应用、仿真软件protels的应用、单片机编程软件keil的应用等。通过同学们亲自动手焊接电路板,既培养了他们电路板的焊接技术,又增加了他们对电子方面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和参加各种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协会平时的科技活动和创新训练班的实践活动、创新项目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上届带下届。注重梯队建设,深化理论基础,运用现代仿真手段,进行跳跃式学习即用什么学什么,培养他们自学能力。逐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不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4以校企合作为保障,强化产学研相互渗透,紧密结合

作为地方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广泛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企业承担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任,而实现成果转化的核心因素是高素质的人,高校恰恰是以创造和传播创新成果为己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是以共兴共荣为目标,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实践环境会给学生带来不仅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是企业技术与管理难题会诊与攻关的难得机会,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实战演练。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外聘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定期参加实习、实训;组织教师参加或承担企业的科技开发,新产品试制,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或其他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实习,结合社会实践,参加企业的技改或有关实际课题研究。这些措施,密切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也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依托国虹数码集团、tCL集团、江陵仪器厂、衡山机械厂等企业,建立教学基地。并与江陵仪器厂、索特盐化、重庆移动万州公司成立研究所或进行项目合作。学生毕业设计到企业生产实践中“真刀真枪”进行,并在现场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织答辩,部分设计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为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产学研密切结合,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促进教学的氛围。广大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既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加鲜明。

5结束语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研究了怎样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开展并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如何开展科技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培君.创新教育应落实到独立课程[J].教育参考,2003,(6).

[2]洗兴垒,吴淑辛,温垒生,事俊华.测试报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7

1LivingLab简介

1.1LivingLab相关概念与特征

LivingLab又称为生活实验室、情境实验室。BergvallKarebornetal等认为,LivingLab整合了公共领域与私有企业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研究人员、政府和市民共同协作,在真实生活环境下对新服务、企业经营思路、市场和技术进行创新、验证和测试。欧洲LivingLab协会enoLL认为,LivingLab既是一种用户驱动创新方法论,又是使用该方法的一种组织形式。Leon从技术角度对LivingLab进行了定义,认为其除具备现实性和以用户为中心等特征外,还着重强调无线和移动服务、计算机技术应用,是整合用户、应用环境、技术与基础设施、组织和方法、专家体系等的一个服务体系。可见,LivingLab与真实实验室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组织方式、服务体系和方法论。

LivingLab期望依托于真实生活环境,根据具体创新问题,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通过对现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本文认为LivingLab具有如下特征:①强调用户作用,以用户为中心,由用户参与设计、创造,实现用户驱动②强调真实情境,要求各方在一个真实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合作;③作为一个组织结构,能够将利益相关方有效结合在一起,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作用;④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来达到目的。

LivingLab目前在欧洲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服务、交通、医疗、农业、媒体、先进制造、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服务领域,其理念和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规模和应用效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关于LivingLab的研究在我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在欧洲的影响已经引起我国科技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2LivingLab发展历程

LivingLab相关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illiammitchell教授于1995年提出,随后被欧洲学者引进,并在欧洲得以蓬勃发展。2000年3月,欧盟领导人齐聚欧盟主席国葡萄牙,讨论如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期间提出了“里斯本战略”。欧盟各国希望通过鼓励创新、大力推动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与发展等措施,至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型经济体。欧盟于2006年11月发起了LivingLabs网络,为构建欧洲创新平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LivingLab在欧洲已经发展了3代,且已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由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2用户参与LivingLab创新的方式和阶段

本文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分为4个阶段:推广方案设计阶段、方案建设阶段、推广方案实施阶段和企业应用阶段,这4个阶段不是线性顺序关系,而是一个循环,一轮循环完成后还要补充内容、改进工作进入下一轮循环,不同阶段还可嵌套多个内循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驱动是LivingLab的核心内容,在LivingLab模式下,用户不再是创新活动的被动客体,而是创新的主动参与者。用户参与涉及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但本文着重讨论推广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是当前推广模式中最容易忽视用户参与的阶段。

Reichert等认为,用户对创新的贡献分为3类,分别是决策类贡献、信息类贡献和创造类贡献。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最终用户可定义为使用创新方法的企业和具体的创新人员,另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机构也是其中的用户。用户参与各阶段的贡献具体表现为:①方案评估阶段:决策类贡献。用户通过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提出自己的意见。②信息收集阶段:信息类贡献。在一个真实情境中,企业用各种方法激发用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广泛收集用户信息,为方案制定、完善和执行服务。③方案创造阶段:创造类贡献。在LivingLab模式中,用户扮演着共同创造的角色,用户直接参与推广应用方案设计,并将自己的创意和需求融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中。具体分析如下。

(1)创意设计阶段。在LivingLab模式下,用户成为创新的驱动力,因此要注意收集用户特征信息和需求信息,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设计工作。如可以通过企业访谈、创意竞赛和网上调查反馈等手段收集企业真实需求,根据这些需求信息设计创新方法推广内容。在方案设计阶段,要使最终用户成为共同创造者,直接参与方案设计工作。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各主体如协会、中介、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协作,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利用头脑风暴、采访、问卷调查、方案比较、网络搜索等方法,尽可能收集针对最终用户而产生的各种创意、模型和操作方案,在最终用户协助下,形成多种方案。设计方案初步成型后应交由企业进行评估,确定方案是否可行,并选择最优方案,进一步对其进行整理和优化,形成完善的推行方案。

(2)方案建设阶段。此阶段具体包括服务场景构建、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落实等,同时还要对推广应用方案的时间、资金和设备投入进行估算,合理设定目标。在方案建设过程中,要把方案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手段同用户反复沟通,把交流结果应用到服务场景的搭建过程中,使企业在理解相应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贡献出自己的特征信息和需求信息,同时直接参与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的制定过程。推广应用方案构建后,可组织部分企业试用,体会方案是否符合当初的设计理念,根据企业意见快速实施,以便及时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进行修订。

(3)推广与应用阶段。经过用户驱动的方案设计阶段和方案建设阶段为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广与应用阶段,用户仍然保持一个焦点位置,此阶段用户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应用和反馈。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见图1。

3LivingLab的重要特征

3.1真实情境,促进知识交流

真实情境意味着一个自然和开放的环境,LivingLab强调真实情境,并具备如下优点:①在十分开放和轻松的环境中,有利于收集用户真实需求。对用户信息的收集,不仅要用各种交流手段,还要用现场观察测量等方法。②可以激发各方灵感,包括内部和外部灵感,为方案设计服务,从而避免某些机构或某部分人员的“闭门造车”。③有利于隐形知识的学习和共享。创新方法也属于知识范畴,包括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无论哪种创新方法的应用,都离不开隐形知识的传播。由于隐形知识无法进行编码,因而其传播更多依赖于工作过程中的学习,而真实情境为隐形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

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要发挥实效,真实情境必不可少。真实情境构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深入企业内部,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科研环境中进行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这种方法情境真实度高,但实际工作范围有限、资源利用率低,影响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效率;另一种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平台,使之与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模拟一个真实环境,在这一平台上开展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从LivingLab的特征来看,后一种方法更符合要求。如航天一院组建的3D虚拟长征学院,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情境,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以真人形式进入系统,并利用3D替身在一个与实体学院完全一致的3D环境内同老师、同学、专家、同事一起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3D虚拟长征学院还集合现有学习方式,将线上、线下、虚拟、真实、e―Learning、面授、模拟、实践等融合成无缝式学习体系,目前长征学院两个月完成的培训任务,用传统手段需要两年才能完成。

3.2基于共同愿景的多方合作组织

LivingLab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强调多方协作,如由研究者、管理者、生产者、最终用户等在真实环境中共同进行设计、创新、体验、测试、市场开拓等活动,以实现协作创新,多方参与能有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LivingLab提供了一种多方合作机制,这种组织模式基于合作各方的共同愿景,参与LivingLab的各方拥有共同目标,设定了合理的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在组织形成路径上,虽然欧洲很多LivingLab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并接受政府资助,但其更强调组织形成的自发性,发起人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生产者或科研单位,甚至还可以是最终用户。LivingLab将各方深深融入组织之中,将传统模式下的链式结合转化为网络结合。

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还需要政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和共同协作。借鉴LivingLab理念,首先政产学研各方要有一个共同愿景,在这个共同愿景下协同工作,努力实现一个共同目标,使创新方法能够在企业最终应用并发挥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把政产学研结合体看成是一艘前行的船,这个共同愿景就是一面风帆。LivingLab模式协调各方在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平台工作,企业(用户)作为创新链的驱动力量,有利于创新文化和协作精神的形成。其次,政产学研的结合应该是自发的、基于自组织模式的。自发性和具体发起人并不矛盾,这个联盟可以由政府发起,也可以由联盟任何一方发起,但要强调联盟各方的自愿性,不能由政府出面搞强制性的“拉郎配”。再次,政产学研的结合应当基于公平合理、自主协商达成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保持联盟的有效协作并避免联盟破裂。最后,在LivingLab模式下,联盟是开放的和动态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有新主体加入,原有成员也可以在适当时候选择退出。

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LivingLab理念强调整合政府部门、专家体系、应用环境、技术与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不仅要发动大量用户参与,还要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以政府、企业网络、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平台,并且拥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基于共同愿景的政产学研结合模式见图2。

3.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创新方法服务平台

LivingLab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用户信息收集、与用户进行交流和反馈、真实情境搭建、合作各方的组织管理、方案(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LivingLab本身即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创新服务平台。

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必须注重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方合作和知识共享,收集用户需求信息,完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具体可以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辅助平台,在不侵犯现有辅助创新软件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由政府出面与这些软件开发商合作,构建基于Soa技术的辅助创新系统集成平台,使软件开发商成为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其身份由软件出售者转变为出租者(租户),集成平台的最终用户通过浏览器方式调用相关系统,并根据调用情况支付一定费用。通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辅助创新系统集成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创新方法辅助软件费用高、功能过剩、适用范围有限的问题。自创新方法工作开展以来,很多省份都探索建立了一些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这些平台一方面内容有限,另一方面相互分割,在LivingLab模式下,这些平台可以有效进行对接和扩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见图3)。

4我国目前创新工作中可以用LivingLab解决的问题

创新大师michaelSchrage指出:“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创新者做什么,而在于用户选择什么。”可见,用户在创新活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就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用户,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掌握创新方法并有效应用创新方法。目前,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创新方法推广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参与度不足。我国创新方法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由于此前很多企业对创新方法了解不够,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宣传普及阶段。在政府推动下,目前创新方法工作的承担者主要还是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重心还放在创新方法推广方面,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方法的应用主体。从全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来看,推广模式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即“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已有培训基地和推广基地中,培训机构与企业没有紧密结合,培训内容受培训机构知识范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基本上是由培训机构决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过程,在推广创意、创新方法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培训方案设计乃至创新方法的应用方案等环节普遍缺乏企业及创新人员的广泛参与,推广方案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严重制约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反映第三方培训机构商业味太浓,培训机构与企业目的不一致,严重削弱了企业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有些推广机构深入到企业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企业生产任务紧张等原因,导致培训过程很难与企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原有的创新体系相结合,企业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状态。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工作还是重推广、轻应用,企业创新方法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自我学习模式。

(2)线性推广模式不适应现代创新要求,没有找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实施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大多呈线性特征,即遵循“创新方法研究―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应用人员学习―创新方法应用”这样一个顺序,但近年来创新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创新行为呈现出全球化、民主化、网络化和多学科交叉等时代特征,各类创新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特征决定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应是一个多向、网络化、有反馈机制的复杂过程,线性推广模式不适应现代创新要求,影响了创新效果的发挥。从推广应用组织模式来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中心,靠政府力量把各方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个链式结构,这和现代社会创新网络特征不符。在推广过程中,还没有建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没有找到实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创新辅助软件费用高,创新方法服务平台不完善。目前,虽然有些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发了一些创新方法辅助软件,并辅之于其它知识库和案例库作为创新方法学习和应用的工具。但市场上的软件费用普遍较高,一套软件安装后,在使用人数和使用地点上存在很多限制,且不太适合进行培训。国内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超出了企业预期支付成本,对目前很多创新积极性很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负担比较沉重,在实际应用中又不需要使用软件的全部功能,严重制约了创新方法在市场环境中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虽然各地在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这些平台分布广泛、信息量不足,特别是对tRiZ以外创新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不成系统,没有形成创新方法集成体系,知识库和案例库比较欠缺,服务平台结构和内容很不完善。

5我国应用LivingLab需要开展的工作

LivingLab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系统、方法论和组织架构,在欧洲很多领域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其理念给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以很多启示。要构建有效的LivingLab模式,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多方合作框架。政产学研各方协同是推进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有效途径,借鉴LivingLab理念,合作各方应当基于共同战略目标,自发组建合作组织,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可由政府出面进行引导,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制定良好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政策和机制建设,引导合作各方更多地着眼未来的长期效益,建立共同愿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政府仍然是这样一个组织最合适的发起人,但组织发展应符合自组织性,依靠市场机制和组织间的合作规则实现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企业为中心,构建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企业是创新方法的最终用户,创新方法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企业能否对其正确应用。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由企业参与全过程,共同设计和改进方案,构建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拉动作用。

(3)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创新服务大平台。我国要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创新方法工作中的应用。鼓励地方和行业组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各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和扩展,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8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二、制约济南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济南纺织、机械、化工等一批传统产业已逐渐退出历史,而现代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工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增大,各类风险隐患积聚。

解决方案:

(1)建设数创公社,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编制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大数据公共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众创空间、孵化器、大企业研发总部,争创部级大数据综合试验示范区。

(2)建设量子科技园,加快发展量子通信产业。启动筹建“一园、二基地、四平台”量子通信科技园。争取今年上半年建成济南党政机关量子专网;建设单频激光器研制平台,力争下半年定型量产。积极争取量子技术创新转移中心落地。

(3)加快建设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院、两基地、一基金”总体架构,集聚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技术、成果和名校、名企研发机构。

(二)主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近几年以来,尽管济南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但是相对于加速发展的主城区却仍然发展缓慢,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济南只有章丘入围,而省内青岛、烟台、潍坊等市都有4个以上的县市入围,县域经济依旧是济南发展的“一块短板”。

解决方案:

(1)在县域层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抓好市区产业向远郊县转移、落实好县域差别化扶持政策,引导县区找准产业定位。

(2)市里、县里建立共同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出资,吸引社会资本,搞基础设施、产业建设。

(3)以先进理念引导县区。县域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主要靠要素低成本优势实现规模扩张,对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重视不够,研发投入偏低。政府应引导县区认清自身发展优势,走高科技含量、优势品牌发展之路。

(三)科研投入不足且不平衡。2015年度我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7%),位居全省第9位;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在副省级城市中仅略高于大连、长春,约为深圳的1/30、广州和杭州的1/5、南京和成都的1/3;科研投入不平衡体现在区县、企业投入不平衡,其中高新区、历城区、章丘区科研投入占大头,而其他县区普遍投入偏低;企业当中,浪潮、重汽、齐鲁制药等大企业科研投入较高,而传统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仍然偏低。

解决方案:

(1)推进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浪潮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等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2)积极支持企业独立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部级研发中心,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进一步扩大与iBm、微软、思科等国际公司的合作,推动建设一批世界著名企业的研发机构,推动腾讯等一批国内大公司、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落户济南。、

(4)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補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的落实和宣传力度,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

(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协同机制不灵活,企业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交易的活力不强。同时,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少,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近5年来,中科院共有近600个项目在山东转化,落户我市的不到5%。

解决方案:

(1)建设“泉城科创交易大平台”,形成汇聚国内外科技成果的济南高地。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和支配,不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应当提高对对科技成果完成人、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团队的奖励,最高可以达到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的70%。

(3)简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下放科研经费部分预算调整审批权。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比例,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最高可按20%确定,赋予项目负责人绩效支出内部分配权。

(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免责政策,允许科研人员兼职或离职创业,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公开奖励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高等院校可保留3%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

(五)人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相对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两院院士仅有9人。

解决方案:

(1)以实施“泉城双创”人才计划为抓手,对人才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2)进一步完善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模式,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3)实施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与推动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双推”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9

在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竞争渐入白热化时,安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8年7月18日,安徽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并从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创新办),设在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工作与日常办事机构。“合芜蚌试验区”开始步入更为实质的运作阶段。

尽管何时能成功升格为国家试验区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安徽还是遵照国家相关部门的建议“先干起来”。创新办的成立也只是“先干起来”的一小步。

那么,在这一小步之后,“合芜蚌试验区”的梦想将如何启航?安徽将在“合芜蚌”演绎一条怎样的创新路径?又将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自主创新体系?

调研路线图

推进区域性创新试点,安徽并非毫无经验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与安徽签订省部合作协议书,提出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同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在合肥科学城隆重举行,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合芜蚌试验区”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效应,进一步提升试点的功能,以增强试点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从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科技厅副厅长张国栋告诉《决策》,“最近,我们拟了一个报告,对这4年来合肥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这个阶段对合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显然,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其经验本身,而是要为尚在“腹中”的“合芜蚌试验区”寻找借鉴。

也许正是基于此,创新办成立后调研的第一站即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率调研组,到合肥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合肥市长吴存荣表示,经过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花建慧亦充分肯定了合肥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上取得的成绩。

不过,“从科技创新试点到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一个从科技创新向体制、机制、政策等更大范围内创新深化的问题。”相关专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经验在前,“合芜蚌试验区”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鉴外省经验。

为此,创新办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后走访深圳和西安进行调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带队,安徽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创新办成员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深圳考察学习其自主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3日到6日,调研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安,鲜明地提出要借鉴西安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

不过,调研组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圳。“在深圳华为调研时,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张国栋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在深圳,他们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成就了今天创新性深圳,可见金融平台建设,尤其是金融创新在深圳自主创新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创新办撰写的深圳调研报告――《深圳创新发展情况考察》中,深圳的经验被总结为:“以市场机制构建多种类型的服务平台”等,对“合芜蚌试验区”的启示则概括为找准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创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开篇即有这样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起草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总体方案’以及推进创新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将重点借鉴深圳经验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经验已经进入了安徽决策层的视野。

创新逻辑

在深圳、西安之后,8月11日、16日,调研组又分别调研了合芜蚌的另外两个城市――芜湖与蚌埠。“各地都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安徽不可能仅仅借鉴一家的经验。”张国栋告诉《决策》。

在张国栋看来,“深圳现在能够愿意拿钱引进一些国内外大学以及研究所,去做基础研究,以提升其整体的科技实力。浙江也曾花数亿元引进中科院一个材料研究所,也是做基础研究。这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但对于目前的安徽而言这些并不紧迫。”

“合芜蚌试验区”的综改路径显然需要更符合安徽的省情、破解安徽面临的难题。那么,这个难题是什么呢?

就此,吴劲松向《决策》做了一个比较。“提及自主创新,深圳亮出来的是华为、中兴等企业,而安徽的亮点却是中科大、科学岛等科研院所。这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一个是以企业为主体、一个是以科研院校为主体。”

在吴劲松看来,“安徽的科教优势有结构性问题,而这正是我们要打破的。”

其实,这不单单是安徽的困惑。由于我国现有的创新体系是依托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所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如此,“合芜蚌试验区”的探索才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对此,吴劲松给出的思路是“产业引领,开放创新”。

“以前,我们习惯于推动科研院所产业化,来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在吴劲松看来,这一路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看其完成研究的情况、争取国家项目、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国家成果奖,而不是以科技产出来衡量,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关心产业化问题。

“现在,不能这样搞了,我觉得我们的路径应该是首先把产业选择好,进而通过利益激励吸引企业。这样一来,在路径上就倒过来了,不是推着走而是如何吸引你。”吴劲松告诉《决策》,“这次我们应该鲜明地提出以产业为起点。”

显然,相对于以前的做法,吴劲松设计的“合芜蚌试验区”创新路径最大的特点在于重点强调产业。但是合肥乃至安徽大量的科技创新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试验区的建设中,应该以产业为主,通过产业链来统筹创新链,围绕几大新兴的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吴劲松告诉《决策》,“合芜蚌试验区的逻辑基本上应该如此。”

与此相印证的一个细节是,在初步拟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大工程,其中第一个就是培育新兴产业群。

同时,作为创新办政策组的负责人,张国栋告诉《决策》:“在政策的制定上,最初的思路是政策仅覆盖试验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后又扩大至有志于创业创新的留学归国人员及社会个人。现在可能会按照产业链来制定政策,突破试验区的区域限定。”

寻找突破口

当内外家底、经验以及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更为具体的工作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综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是体制创新,没有体制创新就实现不了科技创新。”吴劲松告诉《决策》。而“合芜蚌试验区”所有体制机制创新都将体现在正在制定的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时,在实施方案之外,还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

“实施方案拟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相关专家告诉《决策》,“其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被列在各项改革的第一位。”

“这次安徽省将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来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罗建国告诉《决策》,“但是将资金需求全部寄托于财政也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改进资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两拨千斤。”据记者了解,此次安徽省将设立总金额5亿元的专项资金。

不仅如此,在财政奖励上,“我们可能改变传统的做法。以前是企业成功之后,我们奖励,没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因为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之后,应该是从市场获得回报,应该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企业未成功之时。”张国栋分析。

除安徽省出台相关文件统筹之外,“合芜蚌”三市还将拟制各自的实施方案。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介绍,《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亦表示,“目前,芜湖市已经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服务、环境等。”

而面对多达五六项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觉得我们需要寻找一个逻辑起点。”省创新办综合组李煜博士告诉《决策》。

在他看来,这个逻辑起点在于创新环境,西安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西安能够在西部脱颖而出?就在于其创新环境。很多在国外工作过的创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区后都说‘西安的工作环境不比国外差’,许多西安毕业的学生也愿意留在西安。”在李煜看来,“创新环境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政策举措、掌握企业创新发展动态、摸清企业发展需求和技术需求、努力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县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从2013年4月20日起,集中1个月左右时间,组织科技管理干部和专家、深入100家以上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政策宣传、业务指导、需求调查,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难题。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引导企业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增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信心和能力。

(二)深入宣传国家和省、市、县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及具体落实方法,帮助企业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企业基本情况,掌握企业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的技术需求。

(四)挖掘总结在科技创新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

(五)认真听取企业对科技部门的意见、建议。

三、组织方式

(一)县科技局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机关干部和专家深入100家以上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重点调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5月底之前认真撰写3000字以内的调研活动总结,重点反映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企业提出的需省级层面解决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需求、以及对省里的工作建议意见等,报送市科技局和省科技厅。

(二)由局班子成员带领局机关相关科室人员、组织专家到所联系科技型企业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和现场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将专项调研活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实,确保抓出成效。要按照调研方案,发动科技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服务,确保专项调研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求真务实,讲求实效。科技管理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沉下身去,静下心来,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多办实事,少宣传。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技术需求,能解决的要通过现场办公等形式及时予以解决;对需要省级层面解决的问题和需求要进行认真梳理,通过调研活动总结全面客观地反映上来。要真正在落实政策上求实效、在服务企业上动真格、在解决问题上出实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严肃纪律,为企减负。深入企业要轻车简从,简化形式,不给企业添麻烦。要严格做到“六不准”:不准蜻蜒点水、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不准接受所走访企业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企业馈赠的有价证券或礼品(包括土特产),不准参与公款娱乐消费,不准做违背企业意愿、侵害企业利益的事情,不准搞层层陪同和迎送。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及工作简报,加强对专项调研活动的工作动态、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服务企业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活动分工

为确保专项调研活动有序开展,县科技局将分成五个调研组,以每个班子成员联系的重点科技型企业为主,深入全县100家以上企业开展调研和服务。

(一)党组书记、局长章秀权:绿水分离设备有限公司、瑞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起步(中国)有限公司、林家昌隆阀门铸造有限公司、泰正钼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0家以上企业。

(二)副局长:天工化学有限公司、康盛新墙材有限公司、国展科技有限公司、纳福莱植物油有限公司(新绿洲公司)、安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以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