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十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十篇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19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创意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31-02

随着科技进步的速度,加之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范围,以及今年来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仍然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对于广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创意变成作品之后已经有法可依,能够得以保护。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他们的创意还只是创意,或者这创意还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一个方案的时候,究竟依靠什么来保护?

一、文化创意产业链分析

目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无统一的定义,但通观国内外概念的界定和阐释,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从通识的概念里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技术”是其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核心,也是其产生经济价值的关键因素,当使用“创意”或“理念”进行创作并使之成为作品时,作品及其衍生品才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人们为其消费的主要诉求点在于“创意”。这种特点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最完善也最直接的,就是广告、建筑景观设计、电视电影三个领域,因而本文的聚焦也集中在此三个领域。

如何来有效评估文化创意产业上述三个领域中“创意”的重要性,本文姑且将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链的形式呈现。在产业链的最初端,通常是创意人员根据需求(市场需求)通过个人(或团队)的梳理、构思、整合、凝练,使之形成创意点,也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灵感或概念,随后根据此创意点展开创作,创作形式可以是文案、设计稿、台本等,也即转化为依附于相应载体得以表现的创意作品,随后就将此创意作品交付需求方进行审核并调整,最终根据此作品进行完善实施,在市场上传播或交换,为消费者体验或使用。可以通过图1具体体现。

从图1五个阶段可以看出,阶段1和阶段2最为重要,理念或创意点是否符合并满足市场的需求,决定着后面三个阶段能够继续并最终实现,可以说,阶段1和阶段2是整条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灵魂,也是是否产生经济价值的关键。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结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一般包括著作权法,专利证书专利权法,版权法;商标权法;商号权法;产地标记权法;商业秘密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义语”,一般而言,知识产权界也将版权和著作权等同看待。结合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五个阶段,不难看出,在阶段1和阶段2的过程中,也即创意作品并未完全形成时,可以对其创意概念或方案进行有效法律保护的只有著作权法(版权法),而商业秘密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贯穿整个产业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著作权从作品完成时就自动产生,无需取得。也即在阶段2完成时,著作权就已形成。但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商业运作的阶段2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甲方邀约2~3家(或者更多)的广告公司、建筑设计公司进行比稿,在比稿过程中各自进行方案阐述。当甲方和3家以上乙方共享商业秘密时,存在甲方将其方案或创意剽窃、抄袭、擅自使用的可能,从而形成了不正当竞争,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由于创意作品存在无形性、不易控制性、交易使用的一次性以及容易复制性等特点,因而在此过程中,创意人员无法有效保护创意,且无法拿出著作权归属性的证据,导致在运用商业秘密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存在证据不足而无法胜诉的情况。在很多创意侵权案件中,即使能够拿到侵权的证据,侵权事实存在,法院也判定侵权,很多创意从业人员仍然在面对创意剽窃的情况时,很少主动选择诉讼的。这是因为在赔偿金额上,实际判赔金额与请求的判赔金额相差甚远,法院并不支持将创意价值与产生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使我国创意产业人员面临诸多恶意竞争的无奈,产生创作懈怠、创作激情锐减的情况。究竟为什么在创意产业链的第1、2阶段,知识产权法没有给予明确的保护?在我国学术界对知识产权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相关立法问题上,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致力于如何强化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而另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反对知识产权立法的非理性扩张[1]。还有学者认为,在第1、2阶段该的版权保护应该采用弱化策略[2]。此外,美国知识产权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对创造者的权利和留存公众的权利之间找到平衡[3],也就是说在鼓励权利人创作激情的同时,能找到其创意传播于公众并使公众受益的平衡点。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法在设立之初,就恰当的考虑到了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均衡,不能应为立法过严保护过严而使公众无法享受到创意的火花。这也就是知识产权法在立法之处存在“疏漏”的原因。

三、美国知识产权侵权法与我国知识产权侵犯法差异分析

事实上,在美国法令中,知识产权法和侵权法是两种不同概念的立法,前者属于财产法,后者属于救济法[3]。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法属于民商法,侵权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侵犯财产罪)属于刑法,这就意味着知识产权法是公民享有的权利范畴,而侵权法是公民在保障自身权利时所使用的法律工具。而我国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差异性,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从知识产权法中寻求保护方式,忽略侵权法。

此外,我国知识产权法在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之后,其内容相对规范与完整,但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侵权法中,却没有明确针对知识产权这个特殊的权利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即依然按照普通意义的侵权法来进行处理,如伤害人身权利、民族权利和财产权利来进行侵权的界定与处罚,同时还存在归责原则的差异。我国的民事侵权责任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过错责任为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以无过错责任为(须有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但是在知识产权特别法中没有明确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知识产权侵权归责问题上,是适用过错归责原则抑或是无过错归责原则抑或是两者皆适用,何者为主?难以统一适用,存在严重分歧[4]。这种分歧使知识产权侵权案在受理时,出现被告人以“无过错责任”为由,减免其刑事责任,减轻刑事处罚。对于“创意”的价值评定,在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中并没有相应的标准,而在侵权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创意”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它的价值并不等同于有形物件,可以用统一标准和价格来衡量,“创意”的价值无法预估,这样就导致当创意人员诉讼时,没有恒定的标准衡量创意价值。

而对于知识产权大国,美国来说,关于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产权的1994年6月《绿皮书》与1995年9月《白皮书》明确申明了知识产权侵权归责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美国学者及法院在理论及实务中也无一例外地适用严格责任原则[4]。这就意味着,当判定是否侵权的时候适用无过错原则,无论故意侵权还是无意侵权,都要承担赔偿责任时,即使行为人没有主观过错也须承担赔偿责任。美国版权法第504条第3款关于法定赔偿数额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过错在确定赔偿数额中的重要作用。该条规定:“当版权所有人举证证明,并且法院也判定,侵权人是故意侵权,法院可以依据其自由裁量权将法定赔偿金增至不高于10万美元:当侵权者举证证明,并且法庭也判定,该侵权人没有意识到,而且也没有理由知道他或她的行为构成了侵犯著作权,法庭可依据自由裁量权,将法定赔偿金降低至不低于200美元。[5]”

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保护策略分析

1.需要我国在著作权法和相关侵权法修订的过程中进行立法的完善。尤其是侵权法中涉及到知识产权案例的,要将其区别开,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民事侵权案。且要将侵权判定原则统一,笔者建议以“责任原则”为主,即无论故意还是无意侵权,都承担责任,判定其侵权罪。2.要将处罚原则尽可能细化。故意侵权和无意侵权要区别对待,但对处罚要有上限和下限的明确规定。3.执法完备。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提上国家建设的日程中,执法人员应对文化创意产业有了解,以便公正、合理执法,是知识产权案件的判定更加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平衡,激发创意人员创作热情。4.从事文创产业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法律部,或聘请法律顾问,提高法律意识,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权益。5.在进行商业谈判时,应与甲方和同时比稿的公司签订商业秘密协议,并在提案过程中选择录像或录音等手段与方式,留存证据。6.与合作方联系时,保存好回函。同时要密切注视客户方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以便及时发现侵权现象,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知识产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但不能因为任重而放弃其建设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文化产业被提上日程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变得日益重要。如果在此过程中放松警惕与保护,就会影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创作激情,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人才创作”激情减退而导致的“无创意”问题。为此,殷切的希望,中国在加快文化产业大国建设的步伐中,尽快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至于从“文化大国”演变成“山寨大国”。

参考文献:

[1]王宏军.中美两国知识产权扩张的立法路径差异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5).

[2]彭辉,姚颉静.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

[3]欧蓉蓉.论知识产权侵权法的美国范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2

【关键词】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77-01

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通化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脚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可观的基础条件,因此通化市要充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地的稳健发展。

一、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通化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生力量,2016年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共实现产值约35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在全市GDp中的比例约为4%,吸纳就业人数3万余人。在看到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以生产文化创意产品为主,在文化创意消费方面存在着营销手段欠缺的问题,导致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和消m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制约了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1.基础条件。通化市区位条件优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在通化市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通化市政府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以及文化娱乐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均得到了良好发展。2.人文资源。通化市是我国高句丽文化以及满族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化市在高中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二)消极条件。1.专业性的组织和人才储备不足。通化市虽然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专业性的文化创意队伍以及人才数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相比仍较少,制约着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化市高中等院校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2.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体发展中呈现出整体调控不科学、发展不协调的状态,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制与扶持政策缺乏科学规划和明确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缺少联动效应,分散存在,没有形成经济型链条。

三、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科学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通化市政府部门应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本地经济结构中的支撑产业。

(二)坚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政府部门将对松花石以及集安玉等优势资源和企业进行组织协调,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促进品牌文化创意产业的壮大。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化市可以将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以及金融业融合发展,进而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规模,形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四)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既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具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通化市政府部门及文化企业要通过组织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展览会等活动,为该领域的人才交流提供平台,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其他地区及海外等具有先进视野的文化创意产业优秀人才,为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力量。

(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政府部门要在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由政府主导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地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四、结论

通化市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既面临着优越的基础条件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也受到专业性组织和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等制约。本文认为通化市要通过科学引导并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软环境建设等措施,促进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4):26-35.

[2]王丽芳.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52-53.

[3]董菊华.关于促进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5,(05):16-17.

[4]董晓日.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0-11.

[5]崔鹏,郑翠翠.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14-15.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国外研究;创意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6.42.04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渐由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劳动力空间分割、经济重组等首先出现在制造业,随后非传统领域也出现变化,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的概念,用来描述大众文化及其产品过程,并指出文化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预料性两大特征,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让人们不再独立思考,从而维护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权威和统治秩序。[1]总体上法兰克福学派从批判角度否定文化工业,但其另一位代表人物沃尔特・本雅明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文化工业的积极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指出,借由技术得以对原创作品进行复制,得到的复制品甚至可以达到原创作品无法达到的水平,因此向文化作品的“氛围”(可信性、权威性、自主性、距离感)提出挑战。他还关注意义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意义由消费过程决定。[2]

本文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特点、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五个方面阐述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各异,各有特色,美国是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多用“版权产业”,英国多用“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则更倾向于文化、休闲产业。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DCmS(1998)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可以产生知识产权并加以利用,从而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的活动。[3]

Hesmondhalgh(2002)认为文化产业是文本的生产,包括形象文本和语言文本。法兰克福学派所处年代文化产品的手工生产正被大众生产替代,因此有必要区分核心文化产业(大众文本生产)/边缘文化产业(艺术文本生产)。[4]Boggs(2009)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四个维度即产出结果是否是文本、产出过程是否是大众生产、产品是否必须在特定地点消费、产品是否包含创新,总结出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四种类型(typology)。提出了第四种“文化内容―创新”模式,以是否包含创新和是否是文化产品两个维度来衡量,区分了创意文化产业、非创意的文化产业、非文化的创意产业以及非创意非文化产业,即创意并非文化产业独有。[5]Georgemorgan和XuefeiRen(2012)认为“创意”(creativity)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者获得了合法地位,人得以成为知识、文化的创造者而不再是神的附庸;二是工业化时代,西方哲学家将工作与创意对立起来,如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主义剥夺了工人的创造性,使其成为机器的工具。[6]Su-HyunBerg和RobertHassink(2013)指出欧洲与东亚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有所不同,欧洲分为核心新创意产业和边缘创意产业,亚洲的定义内涵更广泛。[7]由于创意产业定义的争议性、分类的模糊性使得难以搜集到精确、权威、及时的数据,因此研究分析和发展导向也比较分散(Cunningham,2009)。[8]

2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Bagwell(2008)认为创意产业追求艺术目标更甚于经济价值,企业规模更小,基于项目导向且倾向于雇用临时员工。[9]Cunningham(2009)认为随着创意产业在全球兴起,其发展模式更具有地域特点,并充满不确定性。[8]JohnHartley和Lucymontgomery(2009)指出创意产业充满活力,富于变化,失败率高,试验性强,结果难以预见,可以迅速适应快速的增长环境。[10]Su-HyunBerg和RobertHassink(2013)⒋匆獠业特点归纳为专业化(specialization)、本地化(localization)、地域趋近(geographicalproximity)以及与制度框架互动(interactionwiththeinstitutionalframework)。[7]

3创意产业集群

Florida(2002)认为创意阶层的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设施的良好组合会使之更吸引创意者,从而吸引需要创意员工的产业。好的设施往往出现在中心城市而非都市边缘区,因而中心城市能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政府应构建文化设施完备、多样化、高质量城市环境。[11]Scott(2006)将创意城市的概念置于新经济大背景下,追溯创意集聚、创意城市与技术、生产结构、劳动力市场、区域集聚等方面的转变。并指出要成为真正的创意城市,不仅仅需要创造力,还要解决城市中社会、文化、经济不平等问题,让所有社会阶层充分联合,融入城市生活,给与公民创造力以自由空间。[12]pratt(2000)指出社交网络对于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以硅谷的新媒体产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尽管最小化交易成本等传统集聚因素在此并不适用,但由于对“面对面交流”的强烈需求空间集聚对新媒体产业仍然很重要。[13]Currid和willianms(2010)研究了空间集聚对创意产业重要的原因,认为创意产业的生产价值是品位驱动而非绩效驱动,消费偏好、文化产品品位的形成以及集体分享等促进了空间集聚。[14]

4创意产业从业者以及创意阶级

Florida(2002)提出“创意阶层”(creativeclass)的概念,用来指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城市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离不开创意阶层,并将城市吸引力归结为人才、技术、宽容(talent、technology、tolerance,3ts)三个要素。[11]Scott(2006)指出新经济尤其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且有创意的职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另外,在产业下游对低薪资、低技能员工的需求也迫切存在。[12]Cunningham(2009)认为文化传媒工作的特点是合同工日益增加,多种职业路径,全球机遇与挑战增多,市场监管减少,专业人员与业余人员界限模糊。[8]Georgemorgan和XuefeiRen(2012)认为创意不只是存在于创意阶层之中,更存在与日常生活实践中,创意植根于社区。[6]关注“创意下层阶级”(creativeunderclass)的生存状态,并揭示了创意阶层从核心到边缘的复杂构成,指出政府应该意识到企业导向的城市重建会导致边缘化群体的产生,应借助创意下层阶级寻找新的平衡。[7]

5Ψ⒄怪泄家的研究

JohnHartley和Lucymontgomery(2009)将创意产业置于国家化框架之下,对比发达国家与中国的政策和产业策略,以媒体、广告、旅游、教育(mate)四个领域为代表,探索中国是如何来发展经济文化的,说明对发达国家至关重要的创意产业,同样可能在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10]potts(2009)引入了经济学内容,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并以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发现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有机互动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正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信息服务、传媒产业的需求更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之路上,传媒创意产业将会是现代、后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15]

6评价与启示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较早,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复杂性,也未能形成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界定,产业行业分类在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差异,一方面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框架体系的形成,不利于按照统一指标进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国情背景研究,使之更具多样性、可操作性。应在总结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上,结合我国国情,做出适宜的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以及科学的行业分类。

创意产业日益集聚,倾向于项目导向和弹性雇用员工,从政府层面看,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为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区位优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包容、开放、海纳百川;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方面的便利;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在城区的工作生活环境。从企业层面看,应采用灵活的组织架构,如事业部制、网络结构等;构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创意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吸引合适的员工以人岗匹配。

金融危机等使得发达国家也遇到诸多发展问题,国外逐渐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旨在相互借鉴。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如何将其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经济转型中的巨大作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在全球化大潮中,我国创意产业更多是处于下游产业,应鼓励创新,推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参考文献:

[1]Horkheimermax,adornotheodorw.theCultureindustry:enlightenmentasmassDeception[m].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2:94-136.

[2]Benjaminwalter.theworkofartintheageofmechanicalReproduction[m].theworkofartintheageofmechanicalReproduction.London:penguin,2008:1-50.

[3]DepartmentforCulture,mediaandSport.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1998[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1998.

[4]HesmondhalghD.theCulturalindustries[m].thousandoaks,Ca:SaGe,2002.

[5]JeffBoggs.CulturalindustriesandtheCreativeeconomy-vaguebutUsefulConcepts[J].GeographyCompass,2009,3(4):1483-1498.

[6]Georgemorgan,XuefeiRen.theCreativeUnderclass:Culture,Subculture,andUrbanRenewal[J].JournalofUrbanaffairs,2012,34(2):127-130.

[7]Su-HyunBerg,RobertHassink.Creativeindustriesfromanevolutionaryperspective:aCriticalLiteratureReview[J].GeographyCompass,2013,8(9):653-664.

[8]StuartCunningham.CreativeindustriesasaGloballyContestablepolicyFiled[J].Chinese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9(2):13-24.

[9]BagwellS.CreativeClustersandCityGrowth[J].CreativeindustriesJournal,2008,1(1):31-46.

[10]JohnHartley,Lucymontgomery.CreativeindustriesCometoChina(mate)[J].Chinese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9,2(1):1-12.

[11]Florida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andHowitstransformingwork,Leisure,CommunityandeverydayLife[m].newYork:BasicBooks,2002.

[12]allenJ.Scott.CreativeCities:ConceptualissuesandpolicyQuestions[J].JournalofUrbanaffairs,2006,28(1):1-17.

[13]prattandyC.newmedia,theneweconomyandnewSpaces[J].Geoforum,2000,31(4),425-436.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

创意产业内涵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创意经济进一步成为经济学家论述的核心。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给创意经济定义了一个范畴,他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产业,并划定了知识产权的4个类别: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

真正出现创意产业一词则是在1997年,当时英国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旨在提倡、鼓励和提升英国经济中人的原创力的贡献度。1998年该工作小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这一界定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十分深刻,同时也引发了学术领域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热潮。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的报告和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而事实上,各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和产业统计指标还比较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界定和统计实践界定

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的“创意产业”就是指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也是截至目前影响最深的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存在争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金元浦指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实践。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徐清泉认为:创意产业狭义地理解大体上等同于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高端;广义地理解就是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高端产业,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的某一个领域或门类,而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的任何产业。本文并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范畴给予明确定义,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由于理论体系上的争论,也造成了创意产业统计实践中的差异。北京市统计局结合我国的统计体制现状,已尝试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统计,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以下几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服务、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其他辅助等。但是在我国更多的城市或地区都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独立的统计核算,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对本身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潜力都有迫切的了解需求。因此,基于当前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很多城市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维持城市持久发展力的重要举措。但是每个城市的禀赋条件并不一样,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的短板也不一致,因此建立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各个城市正确审视自己十分有必要。国内外学术领域针对区域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出了大量理论研究。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3t”理论。创意型城市的“3t”理论是由理查德•佛罗里达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创意型城市必须具备“3t”要素,是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它们相互补充,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针对“3t”理论中的三个主要要素,理查德•佛罗里达利用“人才指数”、“技术指数”、“包容性指数”来评估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优劣。

由于“3t”理论及其产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在美国的统计体系之下而产生的,在我国当前的统计体系下很多指标不在统计范畴内,因此该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践。针对我国的统计实践,以可行的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为前提,国内学者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同济大学韩平将我国的评估体系简要概括为两大类:总指标体系和发展重点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规模、人力资源、人文社会环境等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这从理论角度给予了评估实施的支持,但略显遗憾的是,在指标体系中仍有很多指标无法从现有的统计实践中获取数据,若能依其所述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仍需要新的统计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这无形中为评估行为设置了障碍。

本文借鉴国内外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的统计实践体系,从可行性角度来建立评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指标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环境

1.产业规模影响指标。产业有其自身的集聚效应,自身规模的大小产生的行业凝聚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评估时,就必须把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规模考虑在内。在衡量过程中,既要考虑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大小,也要考虑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存量。

评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规模时,可利用我国现行统计体系下的第三产业行业划分标准,考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个行业的产值指标。本文将这四个行业统称为“类文化创意产业”,以做大致区分。具体应用时,不仅可以对比“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绝对值,也可以对比“类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规模和相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创意产业的主要产出来源于创意人才的创意,因此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首要的因素。因此在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潜力时,需要对创意人才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具体分析时可采用“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做量化分析指标,同样在量化分析时,仍可以采用绝对数对比与相对数(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比例)对比两种方式。

2.经济结构影响指标。经济产业结构主要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本文在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时,也按这种产业划分方式分别介绍。第一产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很少,因此本文不对该领域展开分析。第二产业可划为工业与建筑业。对于工业而言,不同的行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不同。比如同属工业领域,煤炭产品和服装产品两者的文化创意价值含量会有非常大的差异。一般来讲,最终消费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含量会比较高,而工业初级产品或中间品包含的文化创意并不高,通常轻工业占比重较大的经济结构会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比轻重工业比例可以了解工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大小。

建筑业的地域性非常强,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这一行业往往是最早发展的,即本地的装饰装修市场往往是由本地的装饰企业最早占领的。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整体艺术素养的上升都会使装饰装修行业市场发生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才会带来真正的竞争,从而引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一致。建筑业数据分析可以利用经济普查年鉴的“建筑装饰业产值占比”和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预估。如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中,浙江宁波市的建筑业总产值为5958898万元,其中建筑装饰业的产值为184222万元。按比例预估,2007年宁波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宁波建筑业的总产值为7168731(其中在外省完成为3979万元)万元,则其中的建筑装饰业的产值应该大致在221625万元左右。当然这种近似的比例推导并不严谨,但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与现实情况并不违背,所以可以采用类似方法来预估。

第三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面对对象,其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关系也十分重要。经济中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的城市,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在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时,应首要关注第三产业的占比,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占比。

(二)对要素的吸引力指标

1.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指标。产业的发展需要要素的投入,资本要素的投入由行业的投资利润率来决定,由于当前我国的开放程度已经比较成熟,资本的流动在省域间非常容易,因此资本利润率的差异并不会造成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差异。资本吸引力的高低更多的体现在政府对资本的扶持力度和赋予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是一个相对定性的因素,本文并不对该因素进行分析。另一个体现吸引力因素的扶持力度可以用统计数据来基本衡量。

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分别有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研发支持。由于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由政府以财政支出支持作引导,才能更好的激发企业个体的研发支持。针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支持力度进行对比,可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较大的财政支出项单列进行对比,这些财政支出分别是:教育事业费、科学支出、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三项支出的绝对数量和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另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也能反映整个社会支出结构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

2.收入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劳动力的流动相比较资本流动来讲更加困难,区域间产业吸引力的分析必须重点考虑劳动力的流动。区域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产业收入相对水平的高低。工资水平的高低不应该仅仅考虑绝对的数量,而且需要考虑行业工资水平在社会整体水平的高低。

利用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考察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时,可以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指标,由于我国没有现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统计,因此可以选择“类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指标。从业工资水平要具备吸引力,不单纯是工资绝对数值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往往社会平均高工资水平对应的是高社会平均生活成本,所以某一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吸引力的高低不能单纯以绝对数量反映,更需要考虑该行业工资水平是否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幅度越大,则越说明该行业从业人员处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因此行业从业吸引力也就越大,自然有助于该行业人才的储备和引进。在此处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分析指标,选择“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关系来判断行业从业吸引力。

3.环境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人的一生由三大事项构成:学习、生活、工作。创意人才在决定其工作发展地时考虑更多的是工作与生活,工作的吸引力源于收入与机遇,生活的吸引力源于生活的舒适程度。对于工作的吸引力分析已经通过上述收入进行了简要说明,而工作的另外一个吸引力机遇,需要区域加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国际开放程度来弥补,本文对此不进行研究探讨,而是重点分析生活环境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

根据统计居民生活的八项支出数据,针对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的统计分析指标可以为: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适用面积、公路运输里程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创意源泉指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意人才,而创意人才的创意源泉也并非凭空而来,创意也是源于生活的。因此一个地区对创意产生所营造的氛围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创意氛围的营造与区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创意氛围的构建十分重要,其中文化多元性是创意产业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国际一流创意城市纽约为例,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纽约,有近800万人口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其中犹太人有200万左右,非洲裔黑人有200万人左右,华人也有60多万。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多元性可以成为创意的基本源泉。在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中,对该因素分析时可以选择年旅游人数和城市迁移指标来对比文化交流情况。

另外,创意氛围的营造还包括创意人才生活中的文化氛围,其多源于城市的文化氛围。在评估分析时可以选择如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艺术表演场所观众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电影放映场次、电影观众人数、文化团队机构人员数、高校在校生人数、高校教师数。区域间对比时不应单纯对比绝对数值,应以人均数值来对比两地的水平程度来显示差距。

结论

本文从经济角度、要素吸引力角度和创意源泉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提出了一些指标,构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估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赋予每个指标权重系数,无法具体量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而且本文所列指标体系对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只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从数据的科学严谨性角度而言,这些指标评估并非最佳选择,评估的权威数据尚待我国建立健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2006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本文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财税政策研究”(201610378055)研究成果;指导老师:罗鸣令

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日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历史经验表明,作为较早提倡创意产业的英国,创意产业对其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分类,各国有不同的表述,但表达方式都是相似的社会和经济现象,其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创造力是核心,这强调创意结果和文化内容的重要性;二是注重创新人才的主体地位,着重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三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个主题或文化元素的重要性,依赖于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的技术,将创意以工业化形式形成产业。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某些领域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产业方面的形式开展和文化宣传工作尚不充分;其次是文化产业科学和技术能力不足,发展还不完善。在相关报告中显示2005~2014年我国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3%,2014年全国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0.13%。这些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占GDp比重达到25%、日本为20%左右、韩国高于15%,我国显然落后很多。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仍未发展起来。同时,我国创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不足、人才结构上存在不平衡,即主要集中东部地区,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空间不多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二、财税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机理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点,在某些方面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失灵”,这就要求政府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部分文化创意产品有公共产品性质。具有非竞争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广告、公共产品等艺术作品展览,以及具有非排他性的文化产品,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免费获得并难以排除任何一个受益者,如雕塑、广场街道制品厂等,使得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愿意免费的提供,从而产生“搭便车”的问题。这类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手段来提供,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社会供需平衡。

(二)部分文化创意产品有正外部性特征。优秀的影视、书籍等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等作用,这大于其本身市场价值的作用。如果完全交由市场运作这类文化创意产品,却不能达到理想的供需平衡状态,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产品供应与社会需求理想程度一致,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奖励等财税政策,鼓励相关文化产业的创意产品生产,以促进经济总发展和社会的总福利。

(三)文化创意产业存在风险,市场资金供给不足。文化创意市场需求难以衡量,交易价值更加难以评定,这导致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高风险,面对这些,文化创意企业市场融资难度大,尤其是占大半文创企业的中小企业难以存活,导致许多优秀创意项目终止。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从而带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和激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支柱性产业,其中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尽管如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行的财税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财政政策具有广泛性,缺乏针对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在指导性文件或者一系列规划中提出的,没有专门性的财政政策性文件,且财税政策没有明确侧重的引导性,对于一些高端和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显得较为苍白,对我国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及国际化定位产生约束。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方式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中央、地方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设立了专项资金并累计投入了几百亿资金,虽然大力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目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企业项目补贴和奖励,没有专门的配套措施与相应政策,在资金分配上受益者大多数为大中型国有文化企业,中小型文化企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其难以生存。尤其产业发展中投融资、创意人才培养及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资金问题难以找到渠道解决。在投入资金量的对比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财政投入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年,中央、地方财政都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投入,加紧建设农村文化事业、企业,但实际上中西部文化基础设施与东部差距大,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少,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远不如城市,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中央没有偏向中西部地区与农村。这进一步扩大了东中西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拉大了城l区域差距。

(四)税收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涉及文化创意企业的主要税收政策包括《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其中类似“对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相关政策,难以有文化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优惠,这往往是其他相关产业税收政策的重复说明。针对动漫企业、文化产品出口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大多只有影视、出版、动漫等行业能够享有,没有在实际上额外优惠文化创意企业,真正地减轻企业税负。

(五)税收政策缺少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税收负担重。我国的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成本高、税收负担重等问题,而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缺乏实际考量而无法达到改善其经营状况的政策目标,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仍十分有限。此外,在“营改增”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被核定为一般纳税人,导致企业税率不降反升,税负加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发达国家的财税政策借鉴

(一)英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财税政策。较先提出“创意产业”并且以财税政策来促进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是英国。在英国积极的创意产业财税政策支持下,成为了拉动英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英国政府对于非营利性文化产业是采用财政直接拨款,依靠中介机构运营的方式来支持。政府还拨款成立了两个创意产业发展的专业性组织,提供了企业间信息、技术交流平台。英国的非文化部门,如国防部、外交部等都会支持文化事业的基础建设。针对中小型创意企业,英国政府制定了财政投融资体系。对于传统文化行业实现减税或免税、对于个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捐赠实现“抵换所得方案”,以及游戏行业退税政策等,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英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韩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财税政策。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韩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这离不开韩国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韩国的金融支持模式主要是政府财政政策保证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首先,韩国首先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国家文化政策方向、发展计划、资金运营以及具体扶持工作;其次,韩国政府直接向文化创意产业直接投入资金,设立专项基金以及鼓励文化创新的各种奖励。再动员社会,官民融资方式运作文化事业的投资组合,发展电影、电视等方面事业。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对游戏、动漫产业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负政策,投资影视等文化项目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等。这些做法都极大发挥了政府的作用,为韩国文化企业减轻多种阻力,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实力。

(三)美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财税政策。美国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美国和世界经济中都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因此,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财税支持模式对我国财税政策改革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的文化企业可以说离不开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美国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部,没有直接干预具体的市场运作,但是从联邦到各州、地方对文化机构有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资助体系,调配有限的资金给予值得支持的文化项目;其次,美国部分地方政府为引导鼓励个人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制定了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其中对于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税收优惠十分明显,例如捐赠免税政策、税收抵免、征收非相关性营业税等,这些优惠政策既满足了美国公益性机构的需要,也保证了一定的济效益,促进了美国的文化事业。

五、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我国在已有的财税体制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良好,但对比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应立足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情,汲取各国优秀经验,致力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调整财政投入结构,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最需要的是足够的资金投入,注意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安排上达到合理比例。目前,财政资金投入应注重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领域,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修建力度,向中小企业倾斜,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国民素质建设,提高对非营利性文化产业的支出等,总体上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文化产业资金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保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供给服务长效机制,尤其是硬性的技术支持。同时,加强政府财政补贴、资助作用,发展社会资金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二)建立多种文化产业投入模式,加强中央地方事权划分。我国主要依靠中央地方财政直接投入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但政府的支持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资金需求,财政直接投入更倾向于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因此政府需要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渠道、多结构的文化产业融投资机制。鼓励宣扬个人、企业、社会各界的文化事业,提倡社会捐赠、民间投资,设立专业化、规范化的文化发展基金、科学化资金建设机制,推动全社会参与模式。同时,地方政府应明确职责,与中央的财政政策形成合理划分、财权匹配的财政政策,加强职责统一,避免文化创意产业资金浪费或者分配不均现象。

(三)完善税收制度改革,加强税收优惠力度,扩大受惠面。在2016年,我国全面实行“营改增”税收改革方案,这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解决了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复计税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负担,但由于是改革的新时期,政府更应该加强监管,以免造成混乱。同时,应该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增值税低税率的改革机制,综合利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加强税收优惠力度,降低企业负担。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税收优惠不仅仅是大型或国有文化企业,对于中小型以及微型企业,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其生产的相关税收政策,例如提高其增值税起征点、实行税利返还政策对创意产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等,增加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四)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除了相应的财税政策外,政府以及社会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或体制,例如法律法规上,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共识,推进知识产权立法,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等;在人才机制上,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应注重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对创意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快落实人才引进与保留政策,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攀.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4.

[2]荔小珂.促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2.

[3]柳光强.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2.2.

[4]吴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6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中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33-03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与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居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文物遗产和体育等。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在哈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肩负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任。用3~5年时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要更加注重其产业链中高端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新加坡贸易产业部认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其实都是知识产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创意的平台和资源,文化提供了创意所必需的素材,而创意是思维的力量。他们相互渗透,形成具有原创和生产能力的互动,而难以简单地划出彼此的边界。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类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把科技当做手段,以内容震撼消费者的心灵,把科技和文化结合,是创意经济的核心内涵。创意所带来的利润并不是创意价值本身,它需要与具体的产品和产业链结合。创意经济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意可以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水平,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营销资源,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服务业比制造业的效益高出一倍,而创意产业比服务业的效益高出三倍。创意产业必须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上海市经委正式确定的创意产业五大重点领域依序为:研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

二、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一概念标准、定义和分类方法等,哈尔滨市也没有相应的行业统计,所以在作现状分析时只能依靠现有文化产业分散的数据对哈尔滨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结构、发展环境等进行基础性分析。

“十一五”期间,哈市文化产业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7%提高到2010年的3.79%。哈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亿元。据《2010年文化产业统计概览》统计,从文化产业分层来看,一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服务行业(核心层),2009年实现增加值4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43.48%。二是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层)所占比重加大。2009年实现增加值2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总量的25.94%。其中,网络文化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速较快,分别增长41.3%和41.5%。三是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和销售行业(相关层)所占比重有所增加。2009年实现增加值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总量的30.6%。新兴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以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由2005年的11.63亿元增至2010年的36.1亿元,年均增长25.5%。哈尔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4%,这尚未包括文化产业相关层中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产值部分。尽管现阶段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在哈尔滨占很大比重,由于哈市文化产业总量较小,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必然弱小,但从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到,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更注重于文化内容与创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运用。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优势和条件

1.哈尔滨高科技优势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高新技术是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与灵魂,高新技术的每一次革新与提高都会带来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哈市科技综合实力和支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高新技术产值占黑龙江省50%以上,有效发挥了全省科技创新先导的龙头作用。哈尔滨市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哈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级重点新产品获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1708项科技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部级奖励68项,占全省77.8%,省部级奖励1270项。累计申请专利24609件,是“十五”的2.2倍,授权专利12320件,是“十五”的2.4倍。哈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5个,其中省级以上13个;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3户,其中部级6户、省级39户、市级18户,推动了高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2个,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4家;在孵企业2176家,毕业企业783家(《哈尔滨日报》2010年12月16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产品形态,以此来扩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人力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备条件

哈尔滨市现有科研机构440个,拥有7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6万人。哈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0所,招生1.7万人,增长4.9%;在校研究生5万人,增长14.4%;毕业生1.5万人,增长14.7%。普通高校49所,共招收学生14.8万人,下降9.2%;在校学生53.1万人,增长1.4%;毕业生12.9万人,增长1.3%。成人高校13所,共招收学生1.1万人,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3.2万人,增长14.2%(201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哈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经营单位1.56万家,比上年增加955家;从业人员13.9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2010年文化产业统计);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员19737人(2010年哈尔滨市统计年鉴)。特别是哈尔滨的艺术教育在全国有广泛影响,艺术教育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培养艺术人才。

3.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效平台

哈尔滨市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7届,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哈尔滨对俄经济贸易洽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2届,形成了南有“广交会”、北有“哈洽会”的良好态势;“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国内首创的城市性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音乐盛会,至今已连续举办30届。还成功举办过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北方城市市长会议等国际活动。哈尔滨市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先后与日本的新市、丹麦的奥胡斯市、加拿大埃德蒙顿、俄罗斯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等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23个国家的2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哈尔滨市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之首,展示了哈尔滨开放形象。近几年,哈尔滨市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在国内首次举办的中国城市形象媒体监测分析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意城市”称号,排名第3位。跻身“十大节庆城市”、位居中国最美丽城市第20位、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第3位。并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4.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哈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底,入驻企业258家,有经营活动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对哈市动漫产业发展产生巨大集聚效应。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游戏、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哈尔滨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

按照《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扶持以下文化创意产业。

1.创意设计业

重点发展平面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2.文化旅游业

重点发展有文化创意内涵的旅游产业,如开发利用冰雪文化、欧陆风情文化、音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创建主题公园等有发展潜力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3.动漫游戏业

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娱乐教育为目的,进行动漫游戏产品及衍生品的研制开发、出版发行和运营。扩大动漫游戏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4.演艺娱乐业

加强原创作品的生产,以国家音乐剧创作基地为依托,扩大我市儿童剧、话剧、音乐剧等创作与演出,打造演艺娱乐产业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5.数字影视业

发展数字电视服务,扩大数字增值业务;增强影视制作能力,与高端影视制作公司合作,逐年提高影视剧制作数目;逐步拓展院线的空间布局,扩大票房收入。

6.工艺美术业

积极打造原材料与配件供给、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专业市场、出口基地、展览、培训、传媒等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打造面向俄罗斯的工艺美术业产品集散中心。

五、政策支持与环境建设

今年出台的《2011-2015年文化发展纲要》和《2011-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打造5个支持平台。

1.技术服务平台

包括研发支援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信息编发中心,它所提供的数字化设计服务平台以及时尚产品数据库存储了巨量的现今流行时尚产品的款式记录,并且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扩充了数据使用效率,还通过多媒体网页,采用会员制、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与客户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资源的社会共享。

2.会展服务平台

功能齐全的会议展览平台,采用会员制、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常年为入驻企业举办各种时尚型工艺品、饰品、印刷品的展览和交易活动,包括建立一些专题性精品廊和陈列馆,举办DiY培训班这样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和大众服务培训。

3.教育培训平台

与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哈尔滨市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等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构建一个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训基地,从创意、开发、发行到销售、技术服务、品牌维护等各个环节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成为哈尔滨市创意产业的人才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管理中心。体现实训理念,营造一个仿真的环境,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运作过程的“全生态”展示,高水平的“实战训练”,向学员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效应,作为毕业生和待业人员过渡到合格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员工的“快速通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4.投资创业平台

组建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吸纳国内外风险资本,吸引国内外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为工艺品、饰品、印刷品的设计研发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战略规划、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降低创业投资风险,扩大资本实力,成为产业投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企业孵化中心。

5.创业指导平台

在上述平台的配合下,通过创业指导中心,指导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一批行将落伍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帮助他们引入资金、人才和资源,协助他们开拓市场门路,逐步转化成为创意设计型企业,让更多的企业实现从“制造”到“创意”的转变。

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fortheDevelopmentof

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inHarbin

LiUYi-mei

(Sociologyinstitute,Harbinsocialscienceacademe,Harbin150010,China)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8

关键词:铜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1产业融合理论概述

产业之间的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提出来的,产业融合除了由于技术进步,往往也与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产业融合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产业间的边界为了获得产值增长而发生的收缩甚至消失;从广义上来看,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内各个行业间或者不同产业间经过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并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不同产业间因存在一定联系而逐渐融合,存在融合的产业一般相互服务与支持,以达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实体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间的融合,知识是两者间的纽带,实体产业是对文化知识的生产加工,而文化创意产业是服务于知识的.文化为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素材,创意是思维和观念进行表达的一种形式,文化渗透在思维和观念之中.实体产业与文化创新融为一体,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固有模式,为传统产业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增值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产业间通过设计、技术、制造、商业、文化和艺术等活动而逐步融合,以市场化的运作形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提供更广的就业领域,因此也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有专家指出,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2.1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

铜文化历史在我国悠久而灿然,我们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铜器.早期铜用来铸造货币、塑像、器物以及建筑物等,经常出现于宴饮盥洗、祭祀宗庙等仪式礼节的场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从产业细分的小类别来看,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然而产业基础却是可以融合的,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基础是逐渐归于统一的.2.1.1产业基础铜机械和铜物流行业的发展往往涉及众多工业部门的协同运作,进而带动了诸如煤矿、交通运输以及石油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融合性,基本上可以同任何产业进行不同程度地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铜产业一样,不仅有着强大的产业生命力,与其他产业也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度.铜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体制的创新而迅速兴起的新型产业,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融合,激发了二者的协同效应,促进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发展.2.1.2资源基础不论是铜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注重保护和运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并有效地挖掘潜在的文化财富,这体现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二者共同的资源基础.文化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的发展依赖于对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在具有体验式经济的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注意打造新的体验式文化.一个比较好的创意项目除了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文化塑造方面也有着新的亮点.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对铜文化的传承,还是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重新塑造新的体验式的文化,这都成为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并共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2.2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

2.2.1政策扶持的驱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需要,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了科学化发展经济的必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融合逐步显现出其价值,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肯定了产业通过融合给产值带来增长的前提下,在政策规划、行政管制以及监督上充分具有弹性,良好的政策扶持作为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2.2技术创新的驱动技术创新在产业融合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进步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同时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也刺激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技术创新带动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创新;其次,技术创新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与时俱进,促进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有效衔接;第三,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分工借助于技术创新进行相互渗透;第四,产业融合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频率进行更新换代.科学技术优化了产业结构,变革了产业的常规生产方式和销售渠道,延伸了产业链.2.2.3消费者需求的驱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因教育水平、自身修养、接受信息程度的改变而提高,需求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文化与创意依附于铜产品表现出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表示,人在一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加关注心理和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满足了消费者精神方面的需求,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要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个产业的发展均受到了消费者需求改变的影响,并且也维系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变化,不断的技术创新也在引导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于具有个性化,艺术观赏类的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感兴趣.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购买文化艺术品,对于生活必需品也追求着品质化、精神化的体验.这种消费需求的偏好成为了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良好动力,文化创意能够满足铜产品爱好者对于铜器艺术化的追求,创意赋予了铜产品新的灵魂和市场,铜产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基础功能与深层次文化创意的结合.

2.3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特点

2.3.1产业融合性强文化创意产业是开放性与兼容性并存的产业,衍生于知识经济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依附于一定产品而存在,依靠实物来体现文化创意的价值.宽泛的来说,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与一切工业产业和农业产业相容,可以在各种具体类型产业的各个环节体现.实践证明,很多产业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改变了其产品展现形式而被市场接受并迅速带动起来,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企业与产品的生命周期.2.3.2专业技术性强经由产业融合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技术与人才密集的领域,是“知识”与“资本”相互支撑形成的非物质化经济形态,其依附于信息、技术、人才以及知识的有效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学习和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现代传播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运用使得创意产业顺利进行,使其成为新型的朝阳产业.2.3.3产品无形资产附加值高产品价值包括主体价值和附加值,较高的附加值往往能有效的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而提高厂家生产积极性.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往往是由观念价值所带来的无形附加值,例如兴趣、品味、满足感等,观念价值决定了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价值的高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观念价值日益与先进科技相结合,占商品价值的比重逐渐增大,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有效的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2.3.4产业风险性较高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依附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产品往往彰显了浓烈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性.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消费者对于文化、心理以及娱乐等精神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因文化差异、个体偏好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这导致了产品的风险性相较于普通物质产品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高风险性往往与高收益性相辅相成,高收益性是投资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的动力.2.3.5产品差异性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差异性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艺术品本身由于工艺、风格、材质以及基调的不同带来了产品等级、价格的差异;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品味反作用于艺术品本身,例如有的人会将一个做工精致价格不菲的铜艺术品作为日用品进行使用,而有的消费者会将这个铜艺术品看作展示品进行摆设,那么同一件工艺品由于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不同在用途方面发生了本质上的差异.

2.4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方式

2003年我国学者胡汉辉将产业融合类型分为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重组三类,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也遵循着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2.4.1产业延伸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融合性,产业延伸方式是指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延伸的方式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铜产业当中去,并赋予了铜产业新的市场和生命.两大产业通过该方式实现融合的典型案例就是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旅游、休闲等功能,在园区内以各式各样的铜艺术品作为装饰和基础设施,从而实现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完美融合和共同发展.2.4.2产业渗透方式产业渗透使得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通过对铜产业历史溯源、审美研究、典故分析以及建筑设计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提炼,并依托具有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区域展现出来,形成了具有铜文化特色的商业区、人文公园甚至是铜古代遗址等多种形式的观赏休闲区.2.4.3产业重组方式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于各种节庆会展活动宣传铜产业与文化,通过场所的流动和创新宣传吸引消费者和游客的关注.通过这种互动的活动形式,打造新型的铜文化创意产业形态,不仅可以提升举办活动城市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外来投资,也可以有效地传播铜文化并成功销售产品,进而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3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园具有鲜明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创意关联度密切,有着一定规模的特定产业地理区域,是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递延的方式融合于铜产业的典型案例.文化创意产业园能够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是集生产、交易、居住和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文化运营商规模的租赁空置的厂房或房屋,通过改造将其发展成为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创意密集区.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复兴、传承和保护都市历史文化,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唤醒人们的记忆和感情.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艺术与现代都市生活以及都市餐饮旅游的有机结合,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原有铜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了让消费者进行体验的文化创意游乐区,游乐区具有体验、服务以及销售等功能.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铜文化创意园可以成为人们消遣、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人们在铜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能欣赏到铜艺术制品和铜制生活用品,还可以在园区内体验到铜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过程.

3.2遗址公园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铜文化产业通过相互渗透进行融合的最典型模式就是遗址公园模式,创意铜文化公园能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国古代铜遗址、人文历史景观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游览创意铜文化公园可以欣赏到铜艺术,领略铜文化.当代铜旅游资源除了这些古代遗留的重要资源外,知名铜企业还可以对其厂房中的一些软要素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方面的拓展,在工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开放,开发新型铜旅游资源.创意铜文化公园除了让游客观赏外,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客参与体验型的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对铜器创作制作过程的好奇心,能更好的达到宣传园区知名度的效果.在遗址公园中,允许游客拍照,在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上自由分享,使铜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内容上和渠道上更好的达到相互渗透式的融合.铜文化产业能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园区的铜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则能够以铜文化产业提供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为展示载体.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由于铜制作过程、铜文化传承而增添了真实体验环节,铜产业企业也通过消费者对于文化艺术的喜爱而提高了不错的市场效益.

3.3节会模式

节会模式是铜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重组方式融合的典型模式,一般的节会模式包括铜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会、铜博会以及铜展会等.以安徽省铜陵市的青铜文化博览会为例,安徽铜陵有着“中国古铜都”的美誉,以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安徽铜陵已经于1992年至今连续举办了十三届青铜文化博览会,该活动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博览会,是安徽省规格较高、规模比较大的活动.一般铜博会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一是青铜文化展示,举办文化节开幕式,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当代中国铜工艺品大奖赛等;二是科技经贸,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内经济技术协作交流洽谈会,开辟国内外铜文化商品市场;三是文化体育部分,举办铜都灯会、铜都书展、青铜杯运动会等;四是旅游观光活动.以节会模式举办铜文化相关活动,能够使当地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增加,在对外交往上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跃飞,韩正安.铜文化视角下的铜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4(6):125-130.

〔2〕朱益华.铜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4(6):28-30.

〔3〕余宏.工业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研究———以安徽铜陵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95-97.

〔4〕刘瑞亮.推动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铜陵工业设计产业[J].皖江论坛,2013(4):6.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988年,国家文化部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文化市场概念.1998年,我国成立文化产业司,2000年,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开始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五年规划,2009年出台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十”从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强调文化产业发展.

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中国两个超大型城市,在响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上都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形成各自的发展模式.北京市和上海市不仅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而且都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因此都在文化产业概念中添加“创意”两字.在城市发展目标上,北京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上海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此,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的战略,而上海则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北京市自2006年开始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作为领导小组及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常设机构).2012年设立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文资办).上海2009年成立文资办,2010年成立文化创意推进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区县一级,北京市和上海市都有类似机构.本研究将在探讨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2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增加值持续增加,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如表1所示,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年增加值持续上升,总体规模不断增大.到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307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4%,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67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的从业人员都超过一百万,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和上海的支柱性产业.

1673.8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和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2.2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增长快,所占比重加大

2012年北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4%和7%,而软件网络计算机、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型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分别为9%、11%、13%、18%.类似地,上海三大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4%和5%,而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生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型产业发展同样迅速,分别占据了9%、11%、13%、15%、16%、18%[1].2013年,北京文化艺术生产总值达267.6亿元,增加值同比增加11.8%,全年经营性演出达23155场,新闻出版总值为954.6亿元,广播电视电影生产总值达738.8亿元,三大传统产业总值居全国之首.上海三大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6.9亿元、36.4亿和44.8亿元,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相对于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变化来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挑战.2013年,北京艺术品交易产值为1098.5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中心,动漫游戏产业产值占全国1/4.据《2014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数据,以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52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6%,同比增长11.6%.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实现增加值120.6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7%,同比增长15.9%[2].图1和图2对比了2013年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从中也可以发现北京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设计服务方面增长快,而上海在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生产方面增长快,北京市和上海市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2.3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融合式发展

2015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该《行动计划》对融合发展提出了十大融合发展行动、六大融合路径以及保障机制.上海更是在2012年出台《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该《行动计划》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产业整合:①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创作、传播、展现等环节的技术突破来实现产业融合.②推出互联网原创影视创作及传播、立体电视内容制播设备和系统、数字出版的内容创作和投送发行、数字高清电影创作管理系统、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支撑现代设计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七大示范工程实现融合发展.③通过建设上海张江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实现融合发展.

2.4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政策包括产业规划、产业促进、知识产权、资金扶植、分类认定类政策.如表2所示,北京市要略早于上海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自“十一五”开始,北京市和上海市都开始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在旅游、服务业产业、工业产业五年规划中,都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相关产业.北京还有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在行动计划方面,上海有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则有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在产业促进政策方面,北京有《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海关关于支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创意产业实施计划》《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北京市促m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关于支持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上海有《上海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上海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关于促进上海市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上海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政策.在分类认定方面,北京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北京市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而上海有《上海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文化科技创意企业(机构)认定办法(试行)》《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在知识产权政策方面,北京有《关于首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意见》《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上海有《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关于上海市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若干意见》.

2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2.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北京市自2006年起至2010年共认定了30个市级集聚区.如表3所示,通州区2个,丰台区2个,海淀区3个,朝阳区8个,西城区有2个,石景山区有2个,其余区县均有1个集聚区.从主导产业集聚看,文化旅游和设计创意各8个,文化艺术7个,广播影视3个,出版发行和会展各1个,动漫游戏2个.至2012年,除了市级集聚区,加上区级的集聚区和一些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北京文化创意集聚区达200多个,初步形成中轴线和两翼文化发展的布局.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国影视基地、通州宋庄原创艺术和卡通产业集聚区、中国欢乐―首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展产业园、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北京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北京古北口国际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门头沟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区、十三陵文化创意集聚区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产业文化创意集聚区认定整理所得.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北京市要将30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为20个功能区.根据规划,要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一核”是指“中文城文化核心”,“一带”是指以中关村海淀园和石景山园为核心,向东延伸到朝阳电子城,向南延伸到丰台科技园、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和亦庄经济开发区“文化科技融合带”.“两轴”包括以沿长安街延伸的东西轴和沿城市中轴线的南北轴.东西轴东至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功能区,西至勇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南北轴北至未来文化功能区,南至创意设计功能区.“多中心”是指以功能区和分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两条主线”是指文化科技整合主线和文化金融融合主线.七大板块包括文化艺术板块、传媒影视板块、出版发行板块、设计服务板块、文化交易板块、会展活动板块和文化休闲板块.

3.2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1999年,上海刚开始尝试改建旧仓库及厂房为创意园区.上海强调通过“三个不变”(即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不变)方式对老厂房、老大楼、老仓库进行改造建设园区、产业集聚区.2005年,上海经委正式授牌了18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截止2010年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有1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达80个,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布局[3].截止2015年,上海共有106家市级文化创意园区.2016年上海又授牌了22家园区.除了授牌园区,上海还有大量非授牌园区.除了市级文化创意园区,上海还有十多个部级文化创意基地、千余个文化创意楼宇和众创空间.

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三五规划》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上海将以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努力构建基地、园区、楼宇、众创空间等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形成“一轴、一带、两河、多圈”的整体格局.“一轴”区域西起朱家角、虹桥商务区,东经浦东金桥、张江,延伸至国际旅游度假区.“一带”新经济圈重点是“中环”和“外环”附近工业用地、外环沿线区域生态经济圈.“两河”是指黄浦江和苏州河沿线区域,重点是打造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杨浦滨江文创产业带、西岸传媒港、普陀长风文化生态园、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等园区建设.“多圈”是指通过将城市商业副中心和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区域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相结合形成“多圈”集聚.

4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4.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杰森・波茨将创意模式分为福利模式、竞争模式、增长模式和创新模式[4].张晓明、胡惠林等将北京文化创意发展模式概括为“政府引导、产业主导、企业主体”[5].澄等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旧址改造、政府主导、学园合作、市场主导4种模式[6].洪娟等人比较了北京和伦敦文化创意产业[7].刘牧雨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概括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产业关联发展模式、体制转型发展模式、公共平台支撑发展模式[8].李庆本等从集聚模式、发展模式、政策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9].向勇等对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北京市和上海市是这方面的先驱[10].表4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重点产业和产业融合、投融资和园区运作模式角度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从文化创意发展的基础是京派文化、首都文化、文化名城、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走的是全国文化示范中心的道路.因此,北京相对于其他城市(包括上海)来说,更容易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关注.由于大多数中央文化单位就在北京,因此在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大型国有文化龙头企业.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出版集团、中央新影集团等属于中央文化类龙头企业.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中央企业华录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这些公司的总数都在北京,并且基本上都是同原来的中央事业单位改制形成.在6批国家文化创意示范基地中,总部在北京的共有21家,其中有些是中央企业或中央企业控股子公司,有些是中央企业所属和北京市所属的发展背景.上海共有16家,主要是上海市所属的发展背景.

根据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类》(2011)标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9类,其中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内容、软件及计算机、动漫游戏、设计服务、会展旅游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行业.和上海相比,两者都将软件及计算机、设计服务、动漫游戏、会展旅游作为重点发展行业.在文艺演出、文物交易、新闻出版方面,北京具有更为优势地位.在设计服务方面,两者都被称为“设计之都”.北京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方面具有优势.2013年,北京制定了《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远期规划要求,至2020年,北京基本建成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中心.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模式为“3+3+X”模式.所谓“3+3”是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分为传统行业、优势行业和融合业态,再在此基础上,在第一个行业基础上再发展三大行业.具体说来,传统行业发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三大行业,优势行业发展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和设计服务三大行业,融合业态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和其他领域融合.在融合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很多发展可能,即“+X”发展.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北京确定了重点培育动漫游戏、视听新媒体、3D打印、绿色印刷等新兴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发展的方向.在文化金融融合方面,北京确定了大力发展文化消费金融、文化信贷服务、文化投融资服务.在和其他产业融合方面,北京确定了文化和旅游、文化和商务、文化和体育、文化和制造、文化和农业、文化和居住人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新业态.

如表5所示,自2006年至2012年,北京出台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初步形成“银行贷款+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文化创意投融资平台+上市融资+风投和私募”的投融资模式.截至2014年10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770亿元.由此可见,银行贷款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资源来源之一.在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北京除了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补贴外,还有针对文化创意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补贴以及网络游戏、影视动画等专项资金支持.2007年北京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商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投资基金方面,北京除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外,还有中国影视出版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北京文资华夏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北京文创产业互助合作基金等基金.从基金数量和规模上上看,北京在全国城市中都具第一,要高于上海.截止2015年底,北京上市文化企业达62家,占全国上市文化企业总数的近1/3(全国总数为189家).2014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北京推荐企业共6家(保利文化集团、北广传媒、光线传媒、畅游时代、完美世界、万达文化),在京中央文化单位共5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电影股份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进入30强.在风险和私募方面,北京也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北京文Y虚苑中关村文化艺术品投资基金”就是属于艺术品方面的私募基金.有学者将中国文化创意园区开发模式概括为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政策导向型、环境导向型[11].也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角度应走分类引导集聚的道路[12].从园区开发依托空间特征,可以分为主题公园型(北京环境主题公园)、影视动漫基地型(怀柔影视基地)、艺术园社区型(798艺术园区)、演艺基地(天桥艺术中心)、新兴街区(北京什刹海)等.从政府介入程度角度可以将北京园区开发模式分为自发形

成和政府导向型.其中,自发形成多是艺术家、创意人士在旧厂房、仓库内自发聚集形成的.北京798艺术区和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是自发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代表.自发形成的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就有政府和商家的介入.例如,自1993年至2003年,入住宋庄的艺术家由最初的八九人发展到三百多人,区域也逐渐扩张到15个自然村.艺术家集聚带动了艺术品交易服务和以画村、画框生产为主的相关产业区的发展.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宋庄镇党委和政府通过进一步招商引次、直接投资、策划和举办相关艺术节事活动等方式介入园区的发展.政府导向可以通过政府规划、政策导向方式进行.其中,政府规划是政府主动地从功能、基础设施、空间布展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整体规划,而政策导向则是政府设置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园区予以政策支持.北京市政府规划园区包括市级、区级甚至街道、乡镇级.政策导向包括国家、市级、区级甚至街道、乡镇级.一旦政府既进行规划和管制,又直接投资和运作,则其运作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导向型中的特殊形态).2013年,北京通过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若干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意综合体、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参与园区新建或改造以及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和升级等.

4.2上海文化创意发展模式

如表6所示,上海文化创意是以沪派文化为基础,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丰富的外向型经济基础.同时,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易点,上海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中心辐射作用,这也为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计划2016-2018年》规划,上海将定位为创新、创意、创业中心、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和创意城市网络的重点节点城市.上海根据其文化和经济基础,确定了“5+3+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5”是指五类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文化内容产业(文化艺术传媒)、设计产业(工业设计、广告设计、视觉设计、建筑设计等)、网络信息和服务产业、咨询会展策划产业、创意生活体验产业(时尚消费和旅游休闲产业).第一个“3”是指围绕创意产生、创意服务、创意消费三大环节的链接点,通过平台、园区、节事活动等多元化载体推动创意产业链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第二个“3”是指在大众创新、大众创意背景下,通过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和创意城区三种创意空间重塑丰富创意空间形态.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上,上海和北京都强调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形成更为丰富的融合新业态.和北京不同,上海根据其对外贸易、制造业优势,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和贸易产业和制造业融合.还有,受世博会影响,上海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宜居产业融合的新思路.

利工作试点企事业单位和专利工作示范企事业单位分别给予不超过40万和60万的资助;申请国外专利的,资助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费及后续费用予以资助

《上海市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2015年版)

公益性专场演出全年可纳入补贴的场次不超过12场:1500座以下的剧场,每场最高补贴3万元;1500座以上的剧场,每场最高补贴4万元;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补贴:(1)上海大剧院等4家剧场的大型演出,每张不超过100元,最高不超过200元;(2)除上述4家剧场以个的其他剧场,每张不超过50元,最高不超过100元.中福会等3家儿童剧场全年公益专场演出达到50场的,补贴25万元

《上海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2015年版)

场租补贴:基本场租最高15万元;重点扶持场租最高25万元;创作孵化:最高20万元;人才培养:最高20万元;文化交流:参加国内外知名艺术节,最高10万元;获主要奖项前3名,最高30万元;赴国外参加节目交易会并不少于5场实际成交量的,最高20万元奖励;剧目展演:最高15万元;绩效评估:排名前5名,每家10万元;鼓励区县配套奖励;宣传推广:最高10万元

《上海市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对补贴的项目,一般为一次性投入,单个项目睥资助比例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额度不超过50万元;对贷款贴息的项目上,按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单个目贴息比例不超过利息总额的50%,额度不超过50万元;政府委托基地开展有利于基地发展的活动及提供公共服务,单个项目投入不超过50万元;对入驻基地或在基地内运作文化展示、交易等项目的文化相关企业,视企业和项目的具体情况,给予每平方米每天0.8元至2元不等的补贴

《上海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2015年版)

根据发行量、播出频道级别、票房收入、拥有知识产权程度等标准予以补贴,补贴额度为5至100万元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5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区域代表,北京市和上海市都经历由自发型向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北京市和上海市及区一级政府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和落实机构,很好地响应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并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逐渐形成了各自空间分布区和发展模式.总体看来,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的整合和辐射影响力还有等提升,需要:①推动区域文化创意发展合作机制,包括区域文化创意发展联盟和领导人对话机制、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框架、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和区域文化创意发展研究机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联接和合作发展机制等,并通过区域合作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辐射力.②将功能区域和空间规划相结合,将市区规划和区域规划相结合,将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将文化产业规范和相关产业规划相结合,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整体规划的优势.③通过文化演绎、活动策划、信息技术和设计创新、金融创新等创意途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及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走产业融合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赵讷,汪明峰.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及动力机制:伦敦与上海比较研究[J].城市观察,2016,43(3):150-151.

[4]滕堂伟,翁玲玲,韦素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7):99-104.

[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澄,杨阳.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审视[J].宁波大学学报,2016,29(4):125-132.

[7]洪娟,孙黛林,付建文.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13,35(6):37-41.

[8]袁晓玲,何里文,陈亮.中国城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6):111-116.

[9]李庆本.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向勇,刘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篇10

【关键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高回报率;评估困难

风险投资毫无疑问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资本市场的本质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徘徊,而面对着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已经日趋完善的产业却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风险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在风险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一、风险投资的意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

1、风险投资的意义。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而风险投资的重点就在于风险二字,因为是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企业,所以不论其今后是否会带来巨大收益,至少当前是没有的。所以投资的重要特点就在于风险,因为一些今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所以那些投资家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愿意对这些新兴有潜力的公司进行尝试。风险投资更多的像一场,只不过是在进过了仔细考量观察且进过精密计算使之失败率降至最低但仍有可能失败的。

2、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所强调的是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理念。其表现的一种通过文化思想进行碰撞和共鸣的模式在当前也是非常受欢迎且十分有发展前景的。包括动漫、传媒、工艺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通过强烈的市场回馈说明了其潜力和今后的发展能力,再加上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所能带来的利润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难以达到高回报率

1、发展迅速成为了文化创意行业的优势也同时产生了劣势。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也有不少的公司展露除了它们的发展潜力,但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优势反而形成了他们的劣势。因为发展迅速并且效果显著,所以整个市场都还处于一片混乱,公司前仆后继的成了然后倒闭,即便当前优势极强的公司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取代。因为归根究底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其固有的产品优势性,独有的产品技术含量太少。文化创意行业主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且不说这样的东西是否能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和喜好,就以其模仿性而言,很多公司都能很快的进行仿照甚至是超越,核心竞争力太低。

2、没有一个高回报率难以吸引进行高风险投资。正是因为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较低使得其辉煌和落寞的间隔太短,因此回报率太低。任何一个风险投资者看中的都是可能产生的巨大利益,只要有这个可能,他们就愿意一搏。他们会通过专业的人才进行考察评估,然后进行计算,最终看结果是否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风险投资者不惧怕风险,他们唯一惧怕的是在高风险之下难以带来高回报,性价比太低的投资他们是一定不会做的。可想而知,当一个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最终盘算回报率时却差强人意,这样的风险投资自然是不会考虑的了。

三、评估困难且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

1、当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较为困难。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卖点是文化或者思想,而很少有实体的产品,所以在风险投资者进行评估时就非常的头疼。房地产有地皮,有房屋楼层,制造厂有实际的生产制造产物,有机器有厂房地皮,这些即便不是实际的资金也几乎可以算作是固定资产。那么对于这些固定资产还是能很好的换成成资本,再加上相应的生产技术、专利、当前市场占有率、营业额等,都能很好的对企业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评估。但对于文化创意行业,一个想法,一种文化,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这就让人难以估算出其准确市场价值。

2、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除了评估较为困难的同时,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够成熟。因为市场发展竞争的原因使得极少有公司看重对发展体系的建立,都忙着占领市场,拉动现在客户群从而得到短期效益,这样一来使得其发展模式反而不够完善和成熟。风险资本最看重的是企业是否有清晰合理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在行业内部处于领先地位。而当前大多数文化产业都没有一个良好完善的发展模式,自然就难以让风险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及不均衡的回报率来进行风险投资了。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态势还是非常迅猛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发展方向就完全正确了。一个公司只有建立起了坚定的目标再加上良好科学的管理和发展体系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不被市场所淘汰,那些只抓住眼前的利益而完全不顾及企业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最终也只能直接被市场和客户所慢慢遗忘直至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

[1]冯雨,金青梅,胡瑞柱,李倩.秦岭北麓文化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