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的核心十篇科技创新的核心十篇

科技创新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54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1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大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均涉及到将“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借鉴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我们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在平台规模发展和内涵建设过程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竞争优势,它培育于平台的文化中,融合于平台发展的本质中,是平台高效率、高效益地利用、协调各种资源的力量。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功能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主要由内外两方面的竞争力组成,其中内部竞争力是决定性因素,包括:1.平台的发展战略。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成功的企业没有不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样,平台的发展战略也需要从一定的高度对发展目标、方向和方式进行把握与创新。战略之于平台发展是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意义的,既指明了大学的发展方向,又能达到对平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的目的。2.平台的团队合力。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平台资源的最主要形式,是核心资源。因此,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组成的团队所形成的合力是平台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指标。3.平台的制度建设。制度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外化形式,也是平台发展的积淀。健全完善的制度能调节平台的各种利益主体和矛盾冲突,以达成秩序,形成合力。制度作为平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价值所在,体现在其规范、激励、约束等功能。4.平台的服务能力。应用性技术研究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研究项目直接来源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平台的服务能力应体现出紧密结合当地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开发与科技服务。(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在社会学中,功能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关系,对于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系统来说,具有可被判断的客观结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功能是指其对平台来说有干什么,有什么作用。1.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竞争地位。平台核心竞争力战略模式指导下的竞争是卓越的竞争,跨越式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平台的活动领域,并使其产生优越的竞争地位。2.整合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战略资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资源的集合体,平台的竞争地位不仅与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有关,也与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关联。也就是说,平台核心竞争力所整合的资源越多,其能力就越大。3.形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特色优势。平台的特色是指平台在发展过程的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平台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成长过程也是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就是实现并保持平台的特色优势。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14-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趋势正在逐渐加强,很多国有企业的市场机遇正在遭受着严重的致命打击,而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诸多企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导致企业的运作和经济运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却给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企业自身拥有的最大技术优势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只有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生存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会被效仿且能带来高额利润的特殊能力:经济全球化的风暴已经导致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若想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核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取胜,要想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已经成为现在最急需探究的课题。

每一个优秀的企业在进行企业规划发展的时期,总是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建立高效的创新体系以及庞大的信息系统的同时,还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组织学习,努力为客户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出发,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而推进企业差异性优势更好的发展,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口,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坚持用科技创新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开拓新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外国人率先提出的,二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织中的集体性的学习技能,需要探知如何协调各种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如何将诸多繁杂的信息集合成一体化。国外杂志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成: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能力,更是企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竞争对手是无法效仿的,更无法实现完全交易。核心竞争力本身具有很多的特点:难超越,不能效仿,具有延展性和关联性,具有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积累,知识与技能并不算是核心竞争力,能够起到协调知识,整合技能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区域性、专用性并且内容与形式不保持一致的基本特征,因为所处的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也不同,这些是与国际的市场关联度不同有关系的,因为观察的视角不同,企业领导者的水平也不相同,对于不同企业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看法也会不一样,因为企业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商品具有的市场和各自拥有的技术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的能力就不会完全相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研发核心技术,树立品牌形象,提升战略能力,市场的销售力、生产力和资金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则是出于次要位置的。

2构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管理与创新能力,人力,还包括政府的干预度和国际化水平等等,任何只着重强调某个方面的要素的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就是片面的,企业若想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对当前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对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自己的长处,不仅要考虑生产管理、规模、质量、和使用的模式,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果能在恰好的时间里对时间或外部威胁做出及时的反应,以此来保护企业能获得更好的竞争力,这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响应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会决定企业的核心配置,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平衡时要能保证核心的发展与积累是相互平衡的,能够准确地预测产业动态变化情况,适当地将企业核心跃迁,可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竞争和技术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对任何策略要做出决策时,都要避开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要避免从个别产品或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出片面的决策,需要从培养企业核心,利于企业成长和积累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决策。

企业的核心能力怎么样还可以从它的产品表现出来,所以制造力也是个关键的构成部分,它将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技术和成本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市场的营销力也是个值得重视的构成部分,它通过营销过程和渠道进行控制和管理,这将会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变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协调好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信息文化,强调了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可以通过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把企业的技术和生产技能通过管理融入进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组织效率的好与坏会决定企业的技术优势会向市场竞争的好或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状况

1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工业和服务类企业发展滞后

我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劳动力的成本也相对较低,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由于受到农业经营体制的辖制,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相对落后的,并且劳动的生产率也比较低,企业经营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是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逐渐开放,国有农业的竞争优势将会慢慢下降,但是国有工业确是我国国有企业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体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非常缺乏核心技术和优秀的产品,在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各项指标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国有工业类企业的竞争能力总体上说都是不高的,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国有的服务性行业发展的阶段都还稚嫩,起步比较晚,伴随着服务业的逐渐开放,服务类的国有行业将会遭遇非常巨大的挑战。

2创新能力低,技术资源匮乏,持续竞争力不足

现在正是时代、知识和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些因素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因素含量的高低就会决定产品在竞争中具有的优势的大或小,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非常缺乏知识和技术这类型的资源,对知识的创新能力也不是很高,科技的转化技术也有待发展,真正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不够多,而且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率还太小,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附加的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是远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并且整个出口的总额在所有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的低,由于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在我国还比较少,再加上研究经费往往不足,导致我国关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近乎停滞不前,受到科研体制的约束,国有企业缺少能进行成果转化的灵活体系,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真正的竞争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3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理效率低下

因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正是我国的全体人民,对于全体人民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施产权的,只能通过所有权的代表才能对国有企业行使一些重大决策或做出维护,同时还能行使收益的分配权同时进行监督,因为所有权的代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具体,所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呈现“虚化”的情况,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有产权一定需要通过一定的层次,最终要委托给政府的相关部门,或者委托给其他的代表进行相关的管理,也就从而形成较长的委托链即链条。在复杂的链条中,就其中谁会成为产权的主体,不一样的主体各自会具有哪种职能,以及各种产权主体之间会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关系,我们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导致分权制衡的不规范,促使约束机制严重失衡,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策略

1树立创新意识,进行产品创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市场也发展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市场,原本存在的“分配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也逐渐消失不见了,市场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作为企业,若想要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以市场作为主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对企业的产品技术都要进行创新,经营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跟着创新,当企业经营成本能够有效控制的时候,企业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这样才更具有竞争力度,从而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企业若想要进行科技创新,那么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率先树立好创新意识,这是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备优良的创新精神,才能使企业创新具备更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扩大创新的队伍,能使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文化,这是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持续发展下去的有效途径。

2坚持自主创新

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不断推出质量和性能都令顾客满意的自主产品,经济时代,这是企业能够发展的根本途径,如果长期的立足原地,停滞不前,不寻突破和创新,那么这个企业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单纯的引进技术,并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是无法发展向前的,所以,资金优越,条件较好的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坚持自主创新,寻求自我突破,让产品处于潮流的领先地位,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保证。

3完善创新体制

企业要想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具有的素质,以及是否具有工作积极性都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有力调动每名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人创造性,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提高研发成果,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发挥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让无形的智慧转变成有形的财富,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企业能够发展创新也提供了有效条件,多加强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也更加有利于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进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能更加快速的促进企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创新竞争力,这样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供应着强有力的保证。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3

一个资源贫乏同时又缺乏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国家是如何实现“沙漠奇迹”的?沙漠奇迹的“秘密武器”是什么?随着我们在以色列的教育考察,谜底似乎正在一点点地揭开。

一、秘密武器之一:重视教育的犹太传统与高额教育投入

以色列八百多万总人口中,80%以上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家长从小就会教育孩子“知识是甜蜜的”。而且,教师在犹太文化传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高于父母。《塔木德》中说“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现世的生活,而教师,把孩子带入未来的生活”。以色列建国初期,教师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不仅是国家英雄,还是犹太民族的精神领袖。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依然是社会中产阶级,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因此,尊重教师、崇尚知识的犹太传统成为了以色列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的文化基因。

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以色列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将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提高到学士学位层次以上,因此,以色列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早在十年前,以色列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犹太人教育体系,在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这一个指标上,以色列是与发达国家比肩的。一项在2006―2007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以色列三分之一的中学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十分之一的幼儿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oeCD组织的数据显示,参加2013年oeCD国家教学与学习国际调查(taLiS)国家的小学教师队伍中,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小学教师比例平均是79.4%,恰好是以色列2006年的水平!(见表1)

表1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2006―2007)

博士硕士学士

希伯来阿拉伯希伯来阿拉伯希伯来阿拉伯

小学1%0.2%18%6.7%51.4%62.8%

中学2.1%1.1%33.1%18.7%49.9%65.2%

幼儿园10.3%1.4%55.7%60.1%

正是在重视教育的文化基因下,以色列自建国起就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育经费支出平均占以色列政府支出的8%,和平时期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0%以上。即使在战争时期,教育投入也没有低于GDp的7%。一般而言,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约占5%,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2%,其余部分则投入学前教育和成人

教育。

在高额教育投入的保障下,以色列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到11年。2001年,以色列教育立法又将义务教育年限确定为3~18岁,接受特殊教育人群的义务教育年限则进一步扩展到3~21岁。以色列全国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仅次于德国和法国,位列世界第三。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以色列3岁幼儿和4岁幼儿的入学率为91%左右;5岁幼儿,也就是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为99.9%。从我们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以色列已经普及了学前一年的义务教育,即青少年从学前一年到高中毕业享受13年免费义务教育,并且正在向普及3~18岁义务教育而

努力。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居世界领先地位,近一半的青年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此外,以色列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一项由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基金会和战略伙伴(如大学的合作企业)共同出资的计划,旨在建立尖端研究中心,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研究。截至2015年,该计划的总投资已经达到了12亿美元,在以色列建立了20多个尖端科技研究中心,其中政府出资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高额的教育投入造就了以色列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根据有关组织的测算,人力资本对于以色列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率在40%左右。因此,可以说,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以色列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使以色列形成了依赖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

发展。

二、秘密武器之二:对科学的重视渗透到了基因之中

在近现代思想和科学发展史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涌现出了大批影响人类历史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这些犹太人是孩子们的榜样。在这次实地探访中,一所坐落在以色列贫民区的小学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所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家庭收入低,很多人依靠政府救济度日;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低,甚至很多是文盲,可以说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是明显匮乏的。但是在这样一所学校中,一走入教学楼,就有一面名人墙,挂着犹太科学家或是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的移民犹太人的大幅照片,与照片比肩的,是一面镜子,学校希望借此向学生传递信息:未来你也可能成为他们的一员。

学校里,处处是与科学有关的希伯来谚语,就连学校的校训,也是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呈现的(见图1)。这样的校训设计,不只是希望向学生传递“科学至关重要”这样的信息,同时也希望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即这些优秀品质应该成为我们的基因,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犹太人科学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双螺旋结构的校训在学校中随处可见,就连学生贴在桌子上的课程表也不例外。如图2

所示。

图片中校训自上而下依次是:

决心、毅力、勇气、参与、责任、坚持、奉献、承诺、参与。

这所学校还设计了不同学科的“特长班”,组织了体育、艺术、数学、科学、法律等兴趣小组,吸引对相关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加入进来。学校对于加入学科小组的学生提出了很多特殊要求,如其他科目成绩需达到一定水平;在学科小组学习期间必须帮助一位学科方面后进生提高成绩等。学科小组的学习时间通常也是在校内正常教学时间内进行的,如果学科小组的学习时间与学生其他科目的正常教学时间冲突,学生要先参加学科小组学习,再由其他科目的教师给学生补课,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虽然以色列也有全国范围内的“统考”,主要对学生的英语、希伯来语和数学进行学科评估,但是这所小学联合了周围的几所学校,开展了自己的“小奥林匹克”联赛,组织科学和数学的学科竞赛。有趣的是,校长特别强调,学校的学生普遍擅长体育运动,所以她的一个“绝招”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与竞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进而帮助他们取得学业成绩上的进步。

在学校里,教师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教师通过设计探究练习来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课堂上,学生分成小组坐在一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时会有相互的讨论。在每间教室的门上,还贴着希伯来谚语:“没有什么比科学更值得探究。”从这所学校我们可以发现,以色列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学校文化还是课程设计,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一个重要观念:科学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是通过科学探究发现未知世界的。

三、秘密武器之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

以色列的基础教育体系分为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两条轨道。因此,全国的中小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国立世俗学校、国立宗教学校、私立世俗学校和私立宗教学校。进入国立(公立)学校学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左右。公立学校的分布和学生入学均采取居住地就近的原则。因此,以色列也存在类似美国的学区分化现象,富裕学区的学校教育质量往往高于贫困学区,也存在“学区房”的现象。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不同学区学校的差异往往不是由于税收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造成的,政府的教育投入是比较均衡的,造成学业成绩差距的常常是学生的文化资本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从实地考察的经验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

我们此行参观了一所位于特拉维夫富人区的公立小学。这所小学所处的学区住宅单价均在一千万美元以上,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前文所提到的学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用这所学校的校长,亚历山大・施奈德博士―一位退伍的以色列少校的话说:“这里的家长是那种如果你教得不好,他一个电话能打到以色列总理那儿去的那种人。”然而,从建筑、操场等硬件设施来看,坐落在最富有学区和最贫穷学区的两所小学没有什么不同,不深入课堂很难发现学校之间的

差异。

如果说两所小学有什么不同的话,应该说,富有学区的公立小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或许能够代表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这所学校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学校教学中始终贯彻“做中学”“运动中学”与“合作学习”的理念。进入校园,教室的走廊外面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的人体器官模型,因为“科学”必须要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够实现探索的过程。每间教室里面,即使是正在上课,也看不到孩子们整齐地坐在书桌旁的景象。在一节农业课上,孩子们有的簇拥着讲台上的老师,拿着自己切好的蔬菜学习怎样制作郊游吃的沙拉;有的围成一个小组,计算着桌上食物的卡路里和营养成分,思忖着如何搭配食物的热量和营养。教室后排的空间里,摆放着平衡球、独脚凳等类似感统训练的器材,当学生感觉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就可以自行选择坐在平衡球或是独脚凳上完成学习。学校甚至还有一台用动能发电的电脑,要想用这台电脑,就要像骑在自行车上一样,一边踩着踏板发电一边使用电脑。学校里还有一间有趣的地理教室,一个开阔的空间里没有任何桌椅,只有散落在地板上的柔软、舒适的各种靠垫,天花板上绘制着世界地图,学生可以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环游世界”,因为校长认为“让孩子一天8小时坐在教室里,动也不动地学习那简直是犯罪”。同时,校长反复强调,在这所学校中,教师大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孩子只有在交往中“理解他人”,才能实现合作。校长施奈德博士说:“我的学生就是未来以色列的领导人,这是他们的使命,所以他们必须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我们在学校里就要给他们创造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合作中孩子们才能理解别人在做什么,在交往中才能学会

合作。”

以色列学校外观的朴素、自然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巨大反差令我们印象深刻。两所学校都没有豪华的教学楼,没有国内学校常见的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地操场,但是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却非常高,看得出来,在这方面学校软硬件的投入都非常大。两所公立小学中,每间教室都有一个专门的柜子,柜子里有一排排充电接口,几十台笔记本电脑就像书本一样,笔直地立在柜子里。上课需要时,学生每人使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练习,或是使用专门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软件学习。此外,与教学相关的手机应用软件的研发也十分先进。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首先用手机录下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视频,然后再对着作品拍照,一款专门的手机应用就会自动⒀生的介绍视频与学生作品建立关联,生成一小段新视频,仿佛学生在博物馆中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4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区域性,除此之外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还具有一定的区别性特征,这与其所处的企业主体、区域以及行业等不同而不尽相同,这些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市场关联度的不同。由于各企业具有不同的视察角度和追求,其企业的领导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追求也所区别,不同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其追求的企业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以及战略能力层面上。

二、关于企业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市场利益驱动机制

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这些因素对于具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激励导向效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来展开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其市场效益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非宏观的领域,涵盖了科技创新体系中关于核心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构建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较好创新环境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为这些优秀人才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不断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外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企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内部的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运用这些核心技术企业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从而赢得自身的市场和新的技术产业,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科学构建法人机构,不断优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是当前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内部开发的方式是企业通过内部科技创新形成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这种科技创新方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属于一种常规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在实施内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入地分解和整合企业现有的技术体系,对于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和分类,明确技术特点,在这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科技创新投入和支撑,加大对那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和巩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联盟等方式进行技术引进。例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核心技术需求,对那些具有某种技术的企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来获取,这种方式最为快捷有效。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以学习知识为立足点的战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和能力不足等困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核心技术的驱使下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产品转化,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从而形成多米诺效应,相同的技术在不同产品的应用,使得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形成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得这些技术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链,企业业务在获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巩固着企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样互补的过程,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更加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可以拥有具有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和功能优化层面上的效应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还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获得投入和产出的非常规变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还可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树立高度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地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自主创新为企业的战略基点,依据企业的区位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抓住重点,努力突破技术创新难点,消除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切障碍。

(二)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科研机构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自身的科研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优化外部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产品技术科研环节的重视程度

针对那些具有较大关联度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要持续跟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核心技术体系。

(四)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传统企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逐步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实现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对资源和能耗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的经济附加值,实现单位产品耗能和资源消耗符合国内先进标准。

(五)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5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

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所特有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其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其正常的发展时期。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成就了企业开始向提高知名度转变,并注重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传统理念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于高新技术,一旦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任何单一优势因素都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构成是以智力要素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文化合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只有同企业的发展基本目标一致,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能力进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可最终形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可能的有价值的培养点入手,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重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通过“系统论”和“木桶理论”可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2.独创性原则。科技型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动态性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竞争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把握这些因素变化,就能及时强化核心竞争力或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4.持久性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非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实现。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仍需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已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很难一时被赶超的。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部途径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及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色的商业竞争,决定了企业必须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之间竞争和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差距。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地位。从实践中看,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型企业赢得发展的机遇,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内核——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无不具有上述特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新的行为过程。管理创新表现为在技术经济目标驱使下,将各种物质技术因素运用于某种管理中,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推向市场的组织行为过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它们都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管理创新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持久,观念创新则是管理创新之首,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总和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积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高学历、稳定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是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弥补起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是富于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人才,而非企业的物质资源。但是,人才虽不是核心竞争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最活跃因素。所以,企业应当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入手,如充分、合理地利用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调动、激励、发挥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力,建立基于团队和知识贡献的激励制度等。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自己富于个性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把握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就是要提出和统一价值观,规划企业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构建学习机制和面向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未编码技术知识转化为编码技术知识,促进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谋划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象地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四方面进行培育:首先,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其次,对企业精神正确地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有,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5.建立创新发展型组织

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强调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再造能力。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挖掘出员工的全部潜能是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故将所有的资源要素用于加强员工的集体智慧,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形成—种员工成长和发展至上的氛围。此时,管理者已从传统的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绩效教练的角色。员工除了学习更精深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获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时,员工自身培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发展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是要创造条件去鼓励、奖励和表扬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员工成长发展至上的氛围。企业由传统型组织向发展型组织演变的过程是自觉的,通过全面的组织变革,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成长。

三、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外部途径

通过内部途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积淀,有企业独特性,故较难被仿制,这种较长的自我积累时间过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少企业采取通过外部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力补充,既能缩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时间,又将大大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减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本。

1.组建知识联盟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能力互动型和知识共享型。第一种形式特点是互补缺陷,一般双方均拥有不同且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生产作业与研发、生产作业与营销网络、生产作业与商业连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方式。第二种形式特点是以能力增强为目的多方位联盟,联盟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均得到培育和提高。第三种形式特点是知识智力优势企业的强强合作,相互建立起知识共享合作体系,不仅开展企业硬件能力和互动协助,而且在经营概念、文化教育、员工培训、信息交流等软件方面互相支持,构建合作平台,提升相互间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能获得学习机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和实现范围经济,拓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培育、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进行综合资源的整合

这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指从市场上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用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设备等。外部购买方法对于迅速获得企业未充分开发但容易理解的要素能力特别有效。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通过并购、收购股份等方式,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并购、收购股份的优势在于它的快捷性及排他性。

3.建立产业集群

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解决了单个企业资源十分有限的问题,“群体效应”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一个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除市场交易关系外,还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集群可以整合外部诸多因素,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徐琳.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0,(6).

[4]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胡振鹏,陈华,傅春.技术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6

1企业核心能力的成长价值

高科技企业是在一定时期内和环境下,利用投入的知识、人才、设备、资本等资源,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或服务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的能力体系。高科技企业成长是指高科技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由弱小变强大、不断变革、扩张规模和转换结构的持续过程,包括量的成长、质的成长和组织结构的高级化。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所聚集的整合知识和资源、支撑企业竞争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一种渗透于企业组织中的技术技能之动态综合竞争力。它影响高科技企业成长及其战略选择,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高科技企业成长是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累积,是核心能力的作用结果,是在内外动力作用下通过专业化、多元化、购并管理、创新等措施对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的保持、培育、优化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与高科技企业成长是相互依赖、影响和作用的互动战略关系。

1.1企业战略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它影响着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

1.2企业未来成长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因其延展性、累积性、持久性等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向更具生命力的事业发展。

1.3企业竞争力价值

独特的持久性、难以模仿替代的核心能力是整合管理企业资源、技能、知识的能力之根,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1.4企业顾客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性的利益和价值。

1.5企业总体价值

作为核心生命力和综合实力的内核、有强大价值创造功能的核心能力能根据资源和市场选择最为理想的经营领域和价值最大化的事业,实现高科技企业价值最大化[1]。

2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成长模型

环境及其机会只提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可能性,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竞争(外部动力)和企业资源(内部动力)。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在内外动力

共同作用下核心能力的延展、培育和提升过程。企业竞争或企业资源―创新(核心能力培育)―成长是成长动力模式。企业核心能力与高科技企业成长选择战略是互动的战略关系。高科技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最终决定力量。如图1。

3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成长战略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高科技企业成长可视为核心能力的规划、培育、管理、提升的动态过程。因此,文章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二次创业期四阶段作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用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指导成长战略选择。

3.1初创期

管理重点是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市场。主要成长战略有:

3.1.1专业化

初创期,受资源能力条件限制,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尚未成形,选择专业化策略有助于培养核心能力或为其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如华为选择通信设备、海尔专注家电(冰箱)等。若企业预先拥有一定的硬核心能力,就可在保持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充分利用其延展性将核心能力扩散到最终产品,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若企业一开始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并固守这几个领域,培养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核心能力,可形成高度专业化。若企业预先拥有一定的软核心能力(如优秀管理技能、良好核心价值观等),可从专业化转为相关多元化,不断强化软核心能力,提升企业成长力。

3.1.2购并整合

核心能力创造需要长期培育和积累且有明显路径依赖性并需大量投入。若能借助风险投资、债务融资等杠杆筹集到足够资金通过购并、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取有理想能力、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等战略资源的公司,通过整合管理培养、创造和提升核心能力仍不失为一成长良策。

3.1.3战略联盟

根据企业资源、知识、能力的互补性通过战略联盟(特别是知识联盟)积累最佳联盟惯例,建立联盟规范,创造联盟价值链[2],实现双方优势的战略资源共享和融合,获取和共创新知识和新能力,发展核心能力。

3.1.4融资优选

企业应明确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原则,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管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良好融资政策、服务等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融资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创业期应以诸如股权融资、低股利和零股利的内部融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融资等低风险的权益资本为宜(注:成长期应在以混合权益证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内部盈余为主的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中做好选择;成熟期应以留存利润、长短期借款及债券融资为宜;衰退期选择短期借款融资或出售资产融资较理想),如阿里巴巴公司、腾讯QQ公司等。

3.1.5资源战略

以企业战略资源、所在地特定资源为基础,为社会提供主要由这些资源构成的产品或服务而制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必须有长远战略眼光,注重环保并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技术。

3.1.6依附战略

大企业为获得规模经济,必然要摆脱“大而全”体制约束,不得不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附性,而中小高科技企业利用自己的高科技核心资源可借助于这个良机在尽量保持自主地位前提下不断壮大实力[3]。如湖南科明电源有限公司依附于国家铁路建设总公司专门制售铁道用直流电源而不断发展壮大。

3.2成长期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激励机制形成、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创新等是影响成长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重点是决策者要保持清醒头脑,客观评价企业实力,争夺发展机会和资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和规模经济,避免因盲目扩张使企业陷入困境。除了根据实际和需要选择产品或市场开发、产品差异化、集聚等常用战略外,可供选择的主要战略还有:

3.2.1相关多元化

包括主导或优势产品战略、技术或市场相关产品战略。核心能力与多元化经营存在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4]。一方面,应以核心能力为立足点,不断创新企业战略性资产和灵活运用战略相关性资源,树立相关多元化理念,实现相关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基于现有核心能力去重构现有业务、实现新业务扩张、建立核心产品的制造中心、改革多元化经营的传统管理体制来发展核心能力。如夏普、娃哈哈等公司遵循着“核心能力―核心产品―业务单元―最终产品”发展路径,通过基于核心能力的核心技术扩散、企业文化移植、品牌延伸战略等策略实现多元化战略[5]。

3.2.2核心能力整合管理

首先,运用价值链、技能、知识的分析和顾客贡献、竞争差异的分析,从企业内外部视角准确识别与判断企业核心能力。其次,规划和培育核心能力。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的产品,占领最大的市场,取得最佳的效益”作为经营方针理念,利用矩阵图分析核心能力目标,明确核心能力规范的重点(即目标、方向、途径)来规划核心能力。在综合考虑目标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态势、企业自身状况等因素后,采用演化法、蕴育法、兼并法、知识战略联盟等培育方法,通过实施能获取具有核心能力特性的技巧和技术的内部开发;通过不断修炼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制定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协调展开的创新战略;通过产权投资、技术转让、长期合作获取或吸收技能技术;通过企业内部重组整合企业战略资源要素,完善和优化现有核心能力体系。最后,整合管理。通过核心能力的精心选择、科学构建、认真部署、精心保护、倾力发展来管理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衍生出新的核心产品或服务;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购买整合获取新的核心能力;通过建立联盟共享核心能力;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使竞争对手失去核心能力[6]。对核心能力建设,除了精心构建、严格培育、企业一把手重点关注、专家评估、集体决策、整体调整和重组外,还要做好核心能力的日常管理(包括识别、规划、培育、维护、核心技术管理、获取开发、整合和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管理等),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核心能力,把握企业成长根本解。

3.2.3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是对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增值。如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海尔的产融资本结合模式。这种以资本运营为标志的外部交易战略有利于促进资本扩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3.2.4技术创新

在科学的技术研发战略模式指导下,以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通过程序融合、技术整合等途径培育出核心能力,实现和强化观念、产品、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市场的创新,加强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用先进技术生产物质产品和改造传统产业。

3.2.5虚拟经营与电子商务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仅保留其中最关键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外力进行整合弥补。虚拟经营的具体形式有虚拟生产、虚拟营销、战略联盟。引入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商务、虚拟组织大力发展网上营销;依据科学的信息化程序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点、业务类型、发展方向等影响因素精心选择信息化战略模式(包括市场型、效率型、服务型、关系型模式)并克服信息化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现象,使信息化迈向专业化、国际化;依托核心能力实施虚拟经营。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充分利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3.3成熟期

企业管理重点是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提倡团队精神,重视管理培训和人才开发,培养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除国际化经营战略外,主要可选择的战略有:

3.3.1非相关多元化

若在相关多元化领域已无成长空间,企业可运用其富足资源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以便规避行业风险。企业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多寡取决于核心能力强弱以及在核心能力允许下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拥有硬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除了采用专业化或相关多元化成长模式外,还可通过“核心能力一核心技术一核心产品一最终产品”模式扩散到最终产品,强化核心能力;拥有软核心能力的企业,除了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成长模式外,还可通过“核心能力一管理技能一最终产品”模式实现核心能力扩散使企业壮大,但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较强的软核心能力,而且必须认真权衡,谨慎进入。

3.3.2企业文化再造

成熟期,企业精神文化趋于成熟,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规范员工行为,树立企业群体意识,实施企业文化再造(注:创业期既要关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积累,更要重视创新精神建设;成长期则应塑造以精神文化为主的特色文化;衰退期的文化即使面临倒退或停滞的痛苦,无法适应环境变化,但仍然必须在衰退的痛苦中维护、改进、创新和再造)。企业更应重视通过构建合适的组织结构、制定诸如产权激励类的有效激励机制、建设基于创新价值观、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的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科学的运营管理、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吸引关键人才并激发其创造力等措施,促进高科技企业的纵深与稳定成长。

3.3.3资源一体化管理

经过前期发展,企业也积累了大量“透过社会网络能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社会资本,以核心能力互补性为原则,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联合,只要将“三种业务”(即能够让客户直接将其与企业名字相联系的核心业务,正在崛起的、带来快速发展和创业性特征的业务,未来更长远的明天业务)、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能力相融合,就可以实现不同技能、技术流派、知识、文化的融合,实现企业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的整合管理,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

3.3.4名牌战略

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运用核心能力创名牌、保名牌、延伸名牌和提升名牌,打造名牌文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3.4二次创业期

企业面临衰亡和复苏两种命运的抉择。企业管理重点是实行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等的转型,革新企业现有成长模式,实现产品、技术、市场策略等的创新,追求再发展。对于行将没落、起死无望的企业,可选择“转型、撤退、清算”的紧缩战略;对于那些能持续发展,有望进入下一轮企业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企业,可选择“攻”的策略,运用稳定战略、创新战略、一体化战略、联合战略、国际化战略,整合、利用一切可能的成长策略,实现高科技企业的腾飞。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2.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1)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一元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同质价值观把异质价值观拒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最终形成刚性。因此,首先企业应克服人力资产的固定的心智模式,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其次,企业应正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全员参与,使得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在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第三,鼓励一种创新、容忍企业与员工犯错误的文化。要鼓励创新,必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要允许下属员工犯错误。(2)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使企业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新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立优良的组织文化。因此,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预防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产生。(4)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由于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克服其技术创新核心刚性。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战略联盟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与外部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3.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流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丧失的常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流失。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行分类分级管控。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一级管控,知晓和掌握的范围愈小愈好。二是建立健全核心要素的内控机制,不可让一人或一个部门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核心技术;三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和《保密协议》,明确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或泄密。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hamelgary.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79-91.

2.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胡学刚.高科技企业界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4):27-29.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8

第二条科创中心以支持各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为宗旨,是为孵化企业从事研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创造条件,为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综合机构。科创中心通过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孵化器管理、探索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条科创中心隶属于下城区科技局。

第二章企业入孵的条件、程序和要求

第四条孵化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创办,处在初创阶段、具有一定发展前景,且受孵化器指导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孵化企业入孵条件:

(一)、必须是在下城区注册登记、纳税登记和统计登记,财政收入级次在下城区,企业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

(二)、从业人员中有30%以上的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三)、拥有合法的专利、科研成果或专有技术;

(四)、有与其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五)、原则上为工商登记后成立期未超过1年的初创企业。

第五条科技创业孵化项目必须是符合国家、省、市高新产品目录或符合下城区产业导向的研究项目,应具有较好的商品化、产业化前景。

第六条入孵企业包括入驻孵化楼和各单位新引进的初创科技企业。申请入孵的企业应向区科创中心提交申请报告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及有关材料。区科创中心对科技企业提出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予以认定,报区科技局备案。

第七条入孵企业孵化期限一般为3年(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等企业最长不超过5年),注册资本一般在300万元以下。孵化企业毕业的标准是企业达到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或省级软件企业的认定条件。

第八条区科创中心负责与入孵企业签定孵化协议,设立年度目标,每年进行跟踪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继续孵化的依据,考核期未达到标准的入孵企业,由区科创中心对其进行考察后决定是否继续孵化。停止孵化的企业不再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即时退出孵化器。

第三章优惠政策和服务

第九条入驻区科创中心孵化楼的孵化企业,区科创中心依据孵化企业实际需要,确定企业孵化用房。入驻企业从进入之日起,在50平方米用房以内,原则上免收二年房租,第三年起缴纳50%房租。免收房租期间需交纳相应的押金,达到孵化考核目标的,押金于次年退回,达不到孵化考核目标的,押金充抵房租。

第十条入孵企业从批准入孵之时起,对企业研发项目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前二年以企业利润形成区地方财力为限,第三年以企业利润形成区地方财力的50%为限。

第十一条对有突出技术成果的“151”、“131”及区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来科创中心创办高科技企业,经专家按三个方面(项目的先进性、成长性、可行性)论证后,经区科技局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同意,一次性给予3万元科研补贴,同时可按一事一议方式协商解决有关事宜。

第十二条入孵企业可按《下城区孵化企业种子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定获得区科技创业种子资金的支持,同时推荐争取市科技创业种子资金支持。符合*市科技型初创企业认定和考核条件的,优先予以推荐申报。

第十三条科创中心将沟通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1、协助入孵企业办理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等事项。

2、帮助入孵企业科技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评审。

3、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软件企业、高新技术项目、科技成果和新产品认定、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信息服务等提供帮助。

4、组织入孵企业参加各种科技经济合作交流活动,推进入孵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5、协助入孵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市级重大创新专项等各级政府设立的科技发展项目。

6、通过下城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载体为入孵企业有关方面的需求提供咨询、协调、培训等服务。

第四章管理

第十四条区科创中心履行对入驻企业的评估、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责。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9

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也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广大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树立企业创新理念,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创新与自身的可持续增长紧密相关。只有不断强化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形成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为股东、员工、客户、社会创造价值,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另一方面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赢得国内乃至全球客户的尊重和信赖,尊重和发挥团队和个人的价值,尊重企业和个人的荣誉,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奠定开展自主创新的良好治理基础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资金量大、投资时间长、收益不确定,所以企业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应该建立良好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从组织结构、财务决策与监督、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下大功夫,完善企业财务决策与监督机制,奠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良好治理基础。

三、以科技人才为根本,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企业的核心科技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研基础条件薄弱,无法引进和留住顶尖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收入差距不大且相对较低,激励形式单一,也造成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动力。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重要制度保障。其一,要从制度上保障研发投入,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其二,对核心科技人才实行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促使核心科技人才的努力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一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均采用薪酬激励机制来引进和激励核心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其三,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为企业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企业每年应根据培训经费预算,以讲座、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科技人才学习,以形成企业持续的创新源泉。其四,建立合格的职位晋升机制,选拔管理型的科技人才。除了保障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与学习机会外,企业还应给核心科技人才相应的职位晋升空间,激励他们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研发团队的创新工作。

四、创新企业对外合作方式

企业应积极开展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对外合作方式,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其一,合作研发。合作研发的形式主要有校企合作研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国内合作研发与国际合作研发等。合作研发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合作研发还有利于实现技术设备、科技人才等研发资源互补,缩短研发周期。针对我国不少企业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采取合作研发既能融资又能掌握核心技术,应是企业的重要研发组织形式。其二,技术收购。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掌握尖端技术的世界品牌企业面临破产,这为我国相关企业加快技术转型创造了机会。广大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对掌握核心技术的世界品牌企业的技术收购。应该看到,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便捷途径。

科技创新的核心篇10

近一年来,海淀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创新驱动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此外,城市治理全面实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新步伐。为进一步推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我们还将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不辱中央和北京市赋予我们的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

近一年来,海淀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

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持续创新校地、院地合作模式,着力提升区域融合创新水平。一是联合社会资本与驻区高校共建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基金。如与清华大学共建总额4150万元的“水木启程”基金;与北京大学共建“重大成果孵育基金”等;二是共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如与北京大学共建新一代大学科技园等;三是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截止到2014年7月,共建成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家企业中央研究院。

其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优化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无鸿沟、创业无障碍的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我们实现了核心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也正在建设核心区协同创新平台。截止目前,已设计完成该平台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申报指南,初步遴选平台建设运营机构,整合近20家专业园区、孵化器、高校院所及产业联盟的创新服务资源,为下一步在平台上实现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构建校企联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市科委成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再次,我们加快完善金融支撑科技创新机制,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我们积极构建了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也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小贷行业相关创新试点。我们还引入科技保险扶持文化创意类中小微企业融资,推出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创造性地建立银保共担机制等。

此外,我们还探索了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商用化。我们完成了海淀区技术转移与专利交易平台建设和试运行,制定了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商用化的支持政策,成立了全国首支专注于专利运营和技术转移的基金―睿创专利运营基金。

我们还探索了完善项目引进和产业转移机制,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最后,我们大力完善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提升创新软环境。深入挖掘中关村“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潜力,加快对接“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先行先试政策,对原有“1+10”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并新的核心区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1+4+1”政策体系。

另外,我们正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海淀高端产业的带动和对低端产业的置换引领能力不断加强,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经过调整,海淀区累计腾退低端产业面积138万平方米,清退商户5300余个,疏解从业人员6.6万人。中关村西区通过业态调整,腾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清退商户1700个,疏解从业人员1.2万人,引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工场、清华科技园(西区)等高端业态;海淀图书城腾退业态面积约1.9万平方米,目前已升级为中关村创业大街,集聚了包括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在内的1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截止目前,这些创业服务机构已入孵创业团队339个(包括48个海归团队),获得融资的团队123个,平均融资额500万元左右。举办线上线下活动96场,超2万人参与;与腾讯、iBm、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孵化器建立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业生态。海淀南部的中关村科学城地区,我们清退了原有低端集体企业3200家,腾退产业面积98万平方米,疏解从业人员5.2万人,重点建成东升科技园、玉渊潭科技商务区、玉泉慧谷科技园等乡镇集体产业园。现在,在中关村科学城地区,北京市政府先后签约授牌5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园项目,其中有48个项目在海淀区,预计总投资超过604亿元,未来将为中关村科学城打造万亿级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我们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为了加快核心区建设,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示范引领地位,我们还将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改革创新搭好服务和人才平台。要用足用好中关村和市里的配套政策,发挥好“1+4+1”产业促进政策体系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中关村管委会和示范区创新平台的紧密衔接;深化院地、校地、军地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共同建立引导基金、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创新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模式,促进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实现创新资源充分整合和潜力释放。要进一步抓好人才特区建设,在强化核心功能和疏解非核心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优化人口结构,下大力气留住、引进和培养核心区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

二是主动承接好国家重大任务多出创新成果。要积极支持区域高等学校、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有针对性的主动承接好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承接任务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进一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开展专项科技攻关,形成一批造福社会的科技成果。

三是通过跨区域合作推进产业联调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区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主动服务“一区十六园”联动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推广与秦皇岛合作模式,探索品牌换空间、合作共建园区等新型合作模式,完善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与合作地区联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服务平台、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等,引导非首都核心功能和相关产业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