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十篇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十篇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39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1

关键词:中职;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7-01

在职业教育中,如何使人们有业、乐业、赢得尊严,是新时期赋予职业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职业学校管理者就必须研究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市场性”这两大根本特性,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经营学校的转变,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一、职业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管理创新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对一所学校来说,它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管理创新,使学校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职业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是教育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则是经济问题。职业教育应该呼吁经济界“参与”而不仅仅是支持,同时应坚持“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的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在经济体系中的服务价值。

2、强化质量意识,为政府、企业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生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最终取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作用,发展职业教育环境条件的改善最终也依赖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作用,而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质量。

3、强化市场意识,精心打造学校品牌

职业学校的发展应依托市场,教育教学改革应瞄准市场,学校管理应适应市场,校长和教师的眼中应有市场,包括社会需求的人才市场、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有关的教育资源市场,主动参与教育市场竞争,广泛地开辟和占领市场。

二、职业学校的经营

职业教育经营是一种充分考虑与经济产业结构接轨,考虑其对人力资源新趋势、新要求的经营,主要通过市场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资金开发等使用资源的方式,使职业教育与教育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并经由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技术产品等的传播,创造出新价值。

1、外部环境的经营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经济运行、社会就业互动最直接,因此,职业教育的经营者就需要密切关注各级政府宏观政策变化、捕捉职业岗位能力发展动向、就业市场供求状况等,保持与其他部门的密切联系,不断获得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信息,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高一级同类教育实施者的联系,了解本教育类型将要承接的学生(学员)及毕业生的升学等去向学校,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确立经营战略,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更适合社会需求,实现顺畅的“出口”,带动顺畅的“进口”。

2、发展战略的经营

职业教育应围绕经济产业发展前景为教育制定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同时努力形成合力,以推动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应充分重视职业院校品牌建设和质量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家长的认可,赢得社会的赞誉,赢得更广泛的生源市场。

3、办学定位的经营

确定办学定位是职业教育经营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总体上说,办学定位包括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办学定位包含生源市场定位和学校特色定位两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要了解本区域的产业及人才需求情况,然后合理规划中高职院校比例、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持续发展、各类人才供求合理的发展态势。

4、“生产关系”经营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是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供需双方构成了教育市场。教育质量的好坏应由投资者(政府、学生家长、企业行业)来判断,职业教育应能顺畅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合作。沟通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质量保证力量。以英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它有一个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除了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自评以外,国家就业与培训委员会每四年对各学校或机构进行评估,质量好的可以五年、六年评一次,而质量差的就要每年一次,评价者给被评者一个级别定性,并且凭此决定给予学校多少经费;企业业主也参与到对学校评价中来,他们通过将自己的职员安排到哪个学校或者机构去接受培训,来左右学校的生存状况;学生入学以后,在一定时间通过国家统一的网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完全不受学校影响。因此,学校很重视就业与培训委员会、业主和学生的评价,以此作为改善自身管理与经营质量的动力。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产学研结合

为使教育过程“所学”与就业岗位“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使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我们在石家庄选取了6所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0余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500份,企业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教师问卷240份,学生问卷469份,企业问卷138份。另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认识: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产学研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企业和学校方面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出现“两层皮”现象,表面上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如火如荼,形式多样,实际上大多都流于形式。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之一,想从学校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竞争力,又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舍得在学生的培训方面花钱,这就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合作只停留在合同或协议上,没有真正地深入合作。

学校虽然在重视程度上高于企业,但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问题、科研能力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仅仅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看作是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途径而已,教学过程仍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

(二)不能实现相对的“共赢”,致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热情大打折扣。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存在相对“共赢”的前提下,深入合作才有可能。然而,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有求于企业的相对较多,大多高职院校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企业希望能从高职院校获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学校对企业的服务,似乎这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建设中,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企业的能力也有限,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对“共赢”,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不能均衡发展,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现状不佳。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薄弱,院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各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现象,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关注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而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这样的非重点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产学研发展现状不佳。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对策研究

只有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地发展下去。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从舆论导向上提高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氛围;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再次,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明确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担负的义务;最后要加大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

(二)提高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就是明天企业的员工,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服好务。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联络,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进行,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倾斜。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去,了解最新行业发展情况,增强服务企业技术能力,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于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获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项目应进行科研政策倾斜,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已经或将要建立的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应加强运行管理,确保企业在学校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统德,《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成人教育,2011年12期。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5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不论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到办学规模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如何适应时展、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组织的基本目标,作为职业教育领军者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现并设法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欲望,就必须通过交换,也必然存在营销。营销虽然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但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营销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特殊教育群体,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不断增强教育营销意识,实行营销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是营销的本质要求。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它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从这一概念上来看,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凡是存在市场交换的地方都需要营销。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不懂得营销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同样,对于高职院校,如果不重视营销管理也无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在营销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组织,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话,那么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双方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深化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与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营销管理,以营销的理念来分析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需要,并最终满足学生与学校双方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性的扩大催生营销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也在逐渐扩大,其作为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已成为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已具备了开展市场营销的主体资格。因此,高职院校运营自的扩大是高职院校实现营销管理的催化剂,促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利益的要求,自主地开展营销活动,实行营销管理。

(三)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呼唤营销管理。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所有经济组织的运营无不具有市场性。高职院校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中,其经营活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市场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营销管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多样化的今天,高职院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体现在对优秀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争夺上,并最终归结为对顾客的争夺问题。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投资的就依据就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即能否用较合理的价格“买”到符合自身今后发展需要的、优质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为了竞争到更多的顾客,就必须重视顾客需要的满足,必须加强营销管理。

二、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价值

(一)实现顾客满意。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各高职院校奉行的办学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确定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顾客满意。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生源的绝对数量也相应下降。生源危机的到来,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为加剧,“马太效应”势将出现。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增强办学实力、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效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三)获得多方支持。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许多建设项目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宣传其办学的宗旨与效果,以获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

(四)提高管理效率。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运营低效的情况,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市场调节各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并没有市场营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企业界和学校等非营利组织才逐渐引入营销机制,开展营销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营销管理水平偏低,营销观念淡薄。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故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管理理念也相对较迟,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水平整体偏低,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同时,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统包统揽的思想,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教育营销意识普遍淡化,许多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放,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仍然奉行生产导向观念,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生产能力”,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营销目标市场不确定,市场定位不清晰。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顾客”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顾客群,认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差异性,教育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市场定位上,许多高职院校也较为模糊,没有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没有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没能在“顾客”心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三)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单一,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较为单一,缺乏营销策略组合的整体运用。营销手段僵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活动仅停留在学校新闻和招生广告上。这些营销活动零星的分布在学校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从整体上发挥营销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基本策略

(一)明确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高职院校的顾客群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即高职院校准备以自身的教育产品为其服务、满足其需求的那一类顾客群。目标市场是高职院校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一切教育营销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市场进行。高职院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主要是生源市场的选择,因为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源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首先从市场调查着手,发现人才需求的现期和预期趋势,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进而明确高职院校想要吸引以及有能力吸引进来的学生类型和人数。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吸引目标顾客群,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招生市场中凸显自己,在目标顾客群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等问题,这些问题即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就是明确或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形象、地位及特色,且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帮助目标顾客更好地认识和识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明确、有效、切合实际,切勿盲目求大、虚假夸张,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市场定位一旦确定,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强化营销管理,整合教育营销策略

1、强化“人本管理”营销策略。正如企业强调“顾客至上”的策略一样,高职院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人本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将为学生服务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宣传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校内部形成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职工、从招生、教学到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都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人本管理”策略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聆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教师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强化专业设置营销策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教育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细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扣时代脉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发现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3、强化“名师”营销策略。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名师”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品牌效应,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学生报考,宣传效果较为显著。

4、强化公共关系策略。“酒香也怕巷子深”,高职院校除了练好以上内功外,还要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策略,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公共关系是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彰显独特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形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学校,赢得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与信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学校自己的网站,也可以是校外的各种媒体;可以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就业渠道,也可以报道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学生事迹。通过各种公关手段的运用,实现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结论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运营管理引入市场营销思想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这些营销管理策略的整合运用可以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教育营销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高职院校教育营销管理的实践将不断丰富,教育营销理论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8.

[2]任凤辉.导入服务营销理念优化高校运营机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管理

高校为了理顺校办企业体制,按教育部要求重新确立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行使学校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对外投资经营管理职责,公司下属校办企业业务范围主要为服务类和科技成果转化类,服务类企业包括印刷厂、学生实习工厂、技术咨询公司等,科技成果转化类包括各种科技开发企业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公司法》设立,由高校出资,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但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上仍然受制或依附于高校,如果不对这三方面问题进行梳理和规范,势必影响公司经营决策,妨碍公司健康发展。

一、人事管理

在高校管理体制中,资产经营公司通常作为学校二级单位进行管理,其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一般由学校领导和公司负责人、人事、资产、科研、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权实质上由学校行政人员行使,这些行政人员由于对公司情况不熟悉和经营业务不了解,导致决策的专业程度不高;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执行学校组织部门中层干部选聘程序,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各种待遇,人事关系仍在学校,性质仍为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薪酬执行学校处级领导干部标准甚至由学校发放,年度履职情况由学校组织和人事部门进行考核;公司年度目标任务由学校目标管理部门制定和考核,目标管理部门不了解公司经营业务情况,制定的目标任务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要么目标过高公司无法完成,要么目标过低致使国有资产不能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考核结果也就不一定客观公正。这种人事管理体制势必影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独立开展工作,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高校应规范资产经营公司人事管理,明确学校与资产经营公司的委托关系,改革资产经营公司人事管理体制。可考虑在董事会增加业务经营和科研人员,探索建立公司负责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任免和薪酬与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其绩效目标进行评估,制定专门针对公司的绩效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促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推动公司顺利发展。

二、资产管理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大多属于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很多高校为了避交或少交“非转经”资产占用费,或者做大学校资产,在资产经营公司成立时,未对“非转经”资产进行清理以及产权确认,公司资产仍在学校资产账上反映;有形资产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公司新增资产的采购、管理和处置也由学校资产采购和管理部门负责;在有形资产中,房屋坐落在校内,比较分散,有的可能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用房在一起,仪器设备等资产可能既用于科研又用于经营,无法明确划分产权;无形资产包括科研成果、专利等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由公司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各种业务资质没有进行评估,价值无法确认;学校对公司资产行使了很多管理职能,价值无法确认。这些做法导致公司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不利于公司资产的规范管理,学校也无法准确计算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数额。高校应高度重视公司资产管理,一是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从实质上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并进行产权确认;二是对经营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按照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建账建卡,计提折旧,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通过规范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三、财务管理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公司章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和经营“双轨制”职能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高校为了防范公司财务和税务风险,通常委派一名总会计师或者财务人员到公司指导、监督和参与公司财务工作,这种做法对规范公司财务管理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来自高校,公司财务管理和监督必不可少地会引入事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模式,制度建立和会计核算参照事业财务执行,一是费用标准的制定可能参照高校标准,如有关差旅费、通讯费和交通费的标准制定。二是收入确认可能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三是预算采用事业单位收支模式,缺乏完善的收入成本预算制度及分析制度等;四是投资由学校行政决策,投资论证不够充分、投资风险评估和控制不够,投资效果不够理想。2.由于前述公司人事关系不明、资产产权不分导致公司无法进行全成本核算,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3.由于历史原因,公司下属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管理质量不高,项目业务及合同台账不够完整,长期往来挂账较多,下属企业之间互相投资,但投资方与被投资方账账不符等。4.由于公司下属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关系与学校未完全脱钩,既负责公司经营,又进行科研活动,科研人员将项目收入纳入企业,而将经营成本由学校科研项目承担,导致企业虚增利润等。这些问题导致公司财务信息不能准确和完整地反映公司管理和经营成果,不利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高校应加强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一是提高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树立企业财务理念,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二是建立建全公司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三是加强公司下属科研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将其科研收入和成本全部纳入科研企业,按项目进行核算,以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四、结论

高校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资产经营公司规范管理,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工作,重点要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进行规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创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蒋敬东《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若干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经营性理念财务管理创新

就目前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财务方面的经营理念核心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树立成本意识和资金效率意识,这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是相一致的。各个高校应该在坚持本校的总体经营理念下,创新财务管理方面的经营理念,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指导财务管理工作,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促进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高校经营性理念的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一套方法,而是逐步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的高校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对其管理方法有所创新,引进了高校经营性理念。目前经营性理念在并没有完全普及,但是已经为一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所看好,并已经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虽然大学是非营利性家机构,但是一套完整的经营性理念对大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营性理念在财务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学校所拥有的或可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运作效益作为目的的系列筹划营谋活动。

不要狭隘的认为只有企业或是其他的营利性机构才能有自己的经营性理念。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把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发展中会存在的障碍,作为高校的经营性理念。在大学的经营管理中必须要强调成本与效率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下,缩小其成本,提高学校的效益,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项资源,并且使其能够再生与增值,自然也成了高校的“管理性经营”。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

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多所高校,而这些高校之间存在的竞争是在多个方面的,不仅是在教学环节上有所竞争,作为保障学校发展的财务环节一样也是竞争的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的工作主对象资金。财务人员需要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在财务年度中,及时的分析资金的流向以及学校的财务状况,定期定时的向管理层汇报财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时更正,帮助管理层对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定。

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完善,财务预算不准确,财务记录不详细,财务分析不可靠等是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改善。

三、浅析经营性理念在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

就我认为大学的经营性理念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在教学方面的经营。要不断的加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育体制,促进学校的发展。第二是在财务管理上的经营。要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促进财务管理的进步。

(一)将充分应用预算机制,纳入到财务管理方面的经营性理念中

财务预算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的环节,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不断地发展、创新预算管理。将财务预算纳入经营性理念中,用理念来指导学校管理人员的行为,促进预算的创新发展。预算的发展可以带动校进财务管理的发展,以争取有向上级部门申请到的更多财务经费用于学校的建设,有效的财务预算报告会使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学校的资金供求能更好地形成对接,使学校教学的发展有充足的财力保证。

当前各个高校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的要求。国家在预算体制改革中推行三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分别是:部门预算的管理、国库实行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只有建立了细致周密、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才能有条不紊的实施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

要积极发挥高校预算管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高校预算管理一般涉及到学校的财务、资金、科研、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起到了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各个高校发展规模的的不断扩张,使高校的收人来源更为多样化,支出的费用则更为膨胀化,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编制资金预算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在资金预算的安排上要增加对学科基础建设、重点课题研究以及学校本年度重点工作的投人,进一步改善办学的条件,提高教学的质量,充分的发挥资金预算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不断地鼓励和引导预算资金流向最为主要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奖励政策,在保证制度的基础上,控制各种定员定额的支出,压缩各种行政公务性支出,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大幅的提高预算管理能力,使资金预算工作尽量做到民主化、公开化以及透明化,使资金预算指标尽量的达到客观化、公正化以及可靠化,逐渐的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将财务分析纳进财务管理方面的经营性理念中

高校的财务分析是指,财务部门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对本年度的财务预算、资金收支情况、资金使用方向等方面全面的对本校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尤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学校资金的流向以及学校的发展。将财务分析纳入到经营性理念中来,使财务分析的工作受到更多的重视,促进财务分析在各个高校的发展及应用,帮助管理层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决策。

财务分析对现在的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根据资金收支情况如实编制各项财务报表,再根据财务报表作出准确详细的财务分析报告。通过财务分析报表,学校管理层在可以对学校资金用途、资金收支规模、资金收支结构、学校自主收入能力、学校负债水平、净资产变动以及结余情况、学校综合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是相关的决策层对学校发展方向做出判断的数据依据。财务报表的专业性导致其难以直接向需求方提供直观的财务信息,而财务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对等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简洁明了并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对学校的发展与经营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将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纳入到经营性理念中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板块之一,要不断的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以及效率的发展。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高校经营性理念中,可以为财务工作创造发展的动力,使财务管理更加平稳健康的发展。

在以前,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充分的使用上级部门下拨的教育经费,努力做到收支平衡,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现在,高校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化,对于高校总体资金财务部门需要做到合理规划,高校在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的情况下可以独立自主,自我约束。为了实现高校教学发展目标,通过对财务的细心运作,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筹集更多的资金,合理配置高校的教育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高校的其他经营性理论,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有用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高校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将高校会计人员管理创新,纳入到经营性理念中

高校的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同时也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有效加强高校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将高校会计人员的管理纳入到经营性理念中来可以有效地对会计工作者进行管理,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高校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发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会计人员的自律机制,引导会计工作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高校财务的安全,构建会计人员的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进行会计工作的轮岗轮值,竞争上岗的机制。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因此经营性理念的创新成了各个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的有效出路。高校的经营性理念应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有所创新,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随之创新。从新的视角发现并审视经营性理念在财务管理高校财务方面的创新,促进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敏.树立大学经营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

[2]徐同文.大学“经营”之道[n].光明日报,2004

[3]张晓霞.高校财务管理的新思路[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4]曾潮洁,张继英.加强高校财务分析的思考[n].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

[5]盛品良.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经济师,2006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6

[论文]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准确明晰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办好教育,完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的需要。

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其核心就是产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只有科学地明晰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才能合理地建立高等院校的产业体制,处理好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才能使校办产业办得有活力,有动力,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高校的强有力支柱。

一、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重新构建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形象和内核。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既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目标只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既没有竞争的压力,也没有谋利的动力。职工的收益同产值、质量、销量没有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发展、职工的利益承担了无限责任。在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年年讲“政企分开”,结果总是分而不开,其关键就是没有理顺产权关系。国家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二者关系不顺。所有者不搞经营,经营者没有产权,资产所有者不搞经营如何获利?获利多少是合理的?所有者不管做生意,赚了钱怎么分.亏了谁负责?经营者没有产权,不能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合理调配企业人、财、物、供、产、销,也就不能对自己经营的盈亏负责。结果是所有者还得管经营,经营者还是要靠国家,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依然如故。实践证明,只有真正理顺产权关系,才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要理顺产权关系,首先必须构建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其实质就是把国家所有权分离为国家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由国家所有权派生的一种财产权,它是指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的财产和企业负债构成为全部法人财产享有以其名义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国家作为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进行所有权管理并享有资产增值和资产经营效益。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家以其投入的国有资本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成为法人财产的主体,就解决了“企业经营权否定企业收益权”的矛盾。其次是区分了政府享有的权益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益。即国家的最终产权的权能只是企业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管理的权利。而企业法人财产权则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基本权能。这就从产权关系上保障了企业的经营权。其三,企业作为法人财产的主体,既享有了独立为财产权利,也明确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向出资者上交资产效益的责任,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奠定了产权的基础。

国家关于理顺产权关系的思路,完全适用高校明晰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

高校产业是国有企业的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高校产业不是国家直接投资建立的企业,而是由各高等院校以自有资金(包括装备)兴建的企业,而且企业收益不是主要上交国库而是用于教学,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按照国家关于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思路,高校自身就成为校办产业资产的最终产权拥有者,校办产业则是企业法人财产的主体。

理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是完全必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使校办产业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咱我发展,自我约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发展。

第二是学校作为出资者,主要精力可以用在合理调整校办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产业资源的流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提高总体社会效益上来,在投入和调控上下功夫,再也无需为企业经营操心,为企业管理劳神。

第三是随着产权关系的明晰,学校作为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与产业作为法人财产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就不难理顺,按照明晰的产权关系就能建立科学的有效的校产管理体制。

二、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与产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产权关系是产权主体之间,在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或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关系),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内部各种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校办产业来说,这个产权关系的核心就是作为出资者的学校与经营者的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按照国家关于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思路,学校作为出资者的所有权,表现为价值形态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以投入企业资本的份额对企业法人财产享有权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行使出资者的约束权利,按法定程序选择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法人代表)。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盈利,出资者可依照份额依法获取收益。出资者还有权将自己注入企业的资本金份额,部分或全部依法转让。学校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经营性的资产,技术专利。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才有限期地投入校办产业,直接形成生产力。这些投入都应以价值形态构成作为出资者的学校的所有权。这是指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实质上体现为股东的权利。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学校作为出资者授予其对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学校企业法人只有获得了法人财产权,才能真正获得完整的经营权。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经营权的基础,学校企业可以凭借法人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成为经济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学校才有理由要求企业自负盈亏。而企业法人在获得法人财产之后,既获得了产权赋予的四项权能,也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收益这一权能上,出资者——学校与经营者—一学校企业是共享的。明晰了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不管产业形式如何复杂,总是可以清晰地划定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成为规范化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

目前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是由学校校长(法人代表)主持一个由各级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产委员会”进行校产管理,下设“校产管理办公室”或校办产业管理处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的要求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出资者,校产最终产权的所有者,对校办产业的管理,是以产权为基础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思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国有资产管理就是要在企业内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当然,这种约束机制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高度集中的行政干预和对企业生产的约束。

正如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是国有资产的经营机构一样,学校的经营性产权主体应该是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资产管理机构,它对于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是由学校最终所有权派生的。这个资产管理机构就是“校办产业董事会”。它是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代表学校行使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

第一,“校办产业董事会”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能

“校办产业董事会”既然作为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董事长就必然要由学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来担任。董事会的成员应由各校办产业出资者或出资单位的代表组成。董事就是股东或股东代表。

董事会作为校办产业的资产产权主体,与企业法人是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由资产授权协议或承包经营合同等法律文件来规定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合理界定的。

董事会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代表学校规划校办产业的结构、规模、效益目标和发展方向,这同学校要规划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这一职能也就是代表学校规划校产资源的投向和流向,这对于校办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二)是对校办产业资产进行清查、核资,确定保值增值的目标;(三)是从国有资产的两重性(企业性资产与社会性资产)出发,监督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校办产业的经营是学校直接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绝不能为了赚钱而砸了学校的牌子;(四)是维护学校及出资人的产权效益。

第二,建立校办产业的管理委员会

国有资产一旦注入企业,就成了企业法人财产,资产的管理,除了所有权管理以外,也包含了企业法人财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本质的民主性,就体现在企业法人资产有劳动者直接参加的管理。校办产业建立以厂长(经理)为核心的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企业经营、资产管理和产、供、销、人、财、物的科学管理。该管理委员会应是厂长法人负责制、劳动者直接民主参与的管理机构。该机构应是管理的权威性和管理的民主性的统一。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7

关键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措施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加强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和责任。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高等学校己经形成相当可观的国有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新课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缺乏

高等学校长期实行的国家高度集中的全收全支型管理模式,教育经费都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无偿拨款,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使用上也不核算成本。因此,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对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上的一种偏见,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1、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2、产权观念淡薄。3、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

二、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有些高校尚未建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由各职能部门分块分片履行,这些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也无法综合和统一管理。有的高等学校虽已建立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没有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没有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使其难以发挥其职能作用。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校内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等环节衔接不紧密,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三、高校产业规范化过程中管理制度的缺乏

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现有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尚不健全。有的学校连《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都未出台;有的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形成体系,未能系统构建母系统、子系统。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之间协调性、衔接性方面还有欠缺。

从管理制度涵盖的内容来说,管理规章制度没有随着新形势和新情况的出现及时予以修订与扩展,形同虚设。校办各经济实体的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对资产的购入登记、使用监督、财产处置等制度不健全,导致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来说,没有使其真正落实到位,从资产的购置、验收、领用、使用到维护、处置等环节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

(一)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资产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几个部门兼管。由于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易造成账实不符。而且,出问题时往往是几个部门都去解决又都没有解决,造成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

(二)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履行、管理制度的落实归根结底要依靠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很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既没有专职财务人员,也无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一遇到问题就不得不求助于其他部门,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在高等学校校办产业规范化过程中,明晰高校产业产权关系是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客观性要求。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规范化管理,学校首先过渡为资产管理者,企业逐步过渡为资本经营者,实现事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一、建立资产评估制度,做好产权界定,明晰产权关系

(一)严格“非转经”手续。

做好产权界定高校进行经营性资产投资时,要按照国家“先审批、后投入”规定投入,按照“先评估、后流动”的原则对学校投入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严格执行非转经资产的审批制度。

产权界定是依法划分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力范围、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必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明确产权界定范围,并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准,进行产权登记,发放产权登记证。

(二)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明晰产权关系

高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避风险,理顺产权关系,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是每个高校二次发展的选择。高校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主要是依托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对于这些企业无形资产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尤为重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确保学校既得利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高校应根据自身基本情况,结合国家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制度,制定和完善校办产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实行经营性资产价值管理。

第一,要建立实行经营性资产专项登记管理和专项考核管理。学校要与经营者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以此来考核经营者的业绩。

第二,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资产经营者必须向投资者缴纳经营利润,资产管理公司要向学校缴纳一定比例的资产占用费,以此来理顺资产所有者、投资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建立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效仿财务总监委派制既能贯彻现代企业制度,又能使学校行使监督权,适应高校校企实际情况。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效益

高校产业国有资产的经营,最终运作方式就是资本金运作,就是把学校投入企业的资产进行产权管理和投资企业的存量资产管理以及资产形成的红利管理以资本金运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结果的审核与确认公布制度,促进学校对其资产经营状况实施有效监管。将考核结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人事变动、年终考核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明确投资方和经营方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承担的责任,最终完成责权利的统一。

高校对校办产业的管理,应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校办产业不能只顾收取不顾收入,校办产业不能只顾占有不顾学校的权益。学校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来管理和发展校办产业,还其市场主体的地位;而校办企业经营者则应明确参与企业管理的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黄英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探析[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第4期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8

(一)实现顾客满意。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各高职院校奉行的办学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确定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顾客满意。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生源的绝对数量也相应下降。生源危机的到来,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为加剧,“马太效应”势将出现。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增强办学实力、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效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三)获得多方支持。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许多建设项目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宣传其办学的宗旨与效果,以获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

(四)提高管理效率。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运营低效的情况,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市场调节各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并没有市场营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企业界和学校等非营利组织才逐渐引入营销机制,开展营销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营销管理水平偏低,营销观念淡薄。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故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管理理念也相对较迟,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水平整体偏低,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同时,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统包统揽的思想,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教育营销意识普遍淡化,许多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放,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仍然奉行生产导向观念,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生产能力”,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营销目标市场不确定,市场定位不清晰。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顾客”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顾客群,认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差异性,教育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市场定位上,许多高职院校也较为模糊,没有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没有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没能在“顾客”心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三)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单一,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较为单一,缺乏营销策略组合的整体运用。营销手段僵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活动仅停留在学校新闻和招生广告上。这些营销活动零星的分布在学校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从整体上发挥营销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基本策略

(一)明确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

高职院校的顾客群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即高职院校准备以自身的教育产品为其服务、满足其需求的那一类顾客群。目标市场是高职院校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一切教育营销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市场进行。高职院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主要是生源市场的选择,因为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源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首先从市场调查着手,发现人才需求的现期和预期趋势,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进而明确高职院校想要吸引以及有能力吸引进来的学生类型和人数。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吸引目标顾客群,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招生市场中凸显自己,在目标顾客群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等问题,这些问题即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就是明确或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形象、地位及特色,且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帮助目标顾客更好地认识和识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明确、有效、切合实际,切勿盲目求大、虚假夸张,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市场定位一旦确定,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强化营销管理,整合教育营销策略

1、强化“人本管理”营销策略。正如企业强调“顾客至上”的策略一样,高职院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人本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将为学生服务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宣传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校内部形成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职工、从招生、教学到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都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人本管理”策略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聆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教师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强化专业设置营销策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教育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细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扣时代脉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发现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3、强化“名师”营销策略。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名师”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品牌效应,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学生报考,宣传效果较为显著。

4、强化公共关系策略。“酒香也怕巷子深”,高职院校除了练好以上内功外,还要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策略,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公共关系是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彰显独特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形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学校,赢得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与信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学校自己的网站,也可以是校外的各种媒体;可以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就业渠道,也可以报道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学生事迹。通过各种公关手段的运用,实现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结论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9

关键词:重庆市高校;网球场馆;经营管理;发展对策

一、前言

网球运动被称作世界三大绅士运动之一,不光能引领时尚,还是现代优雅文明的象征性运动。网球运动广受人们喜爱,为实现高校网球场馆的有序开放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实现国内高校网球场馆科学化经营,应学型网球场馆的经营方式及管理经验,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网球场馆的经验,取其精华。重庆高校网球场馆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实现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本文对重庆高校网球场馆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路径。

二、重庆市高校网球场馆现存问题

(一)管理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高校网球场馆的管理者老龄化比重较大。不能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经营管理理念较保守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故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球市场。从管理者专业角度分析,能把体育与管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的管理者寥寥无几,故不能有效把控体育运动与行业发展的态势,经营管理中就会出现一些短板,制约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还可能出现经营不当,管理不科学,影响网球场馆的效益。因此,从管理专业角度来讲,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

(二)缺乏专业的管理者

作为高校场馆管理者应精通体育产业和具备丰富的体育管理经验。在我国高校中具有大批专家和学者,但受到举国体制的影响,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极其短缺,故不能发挥出场馆的最大经济效应,使得高校中大量场地、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三)场地紧缺与服务设施欠缺

调查发现,场地闲置浪费与场地不足并存,相对全国高校师生而言,高校网球场馆的总数显得微不足道。在高校中场地设施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必备的配套设施,不能提供良好的休息区域及能量供应站。高校在设施与运营管理上的滞后,是影响网球运动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重庆市高校应开拓网球市场,与时俱进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完善场馆设施是未来场馆服务的发展方向。

(四)经营模式单一化

大部分高校网球场馆仅有网球运动的经营,经营结构单一,除了一些综合性场馆、学校的运动场开设了其他的运动项目外,多数场馆仅开设网球运动项目。应开发综合性的运营项目,拓展网球衍生项目,对网球场地进行多功能开发,打造市场化的高校运营模式。

三、重庆市高校网球场馆发展对策

(一)采用科学的管理

高校网球场馆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主体和市场运营相结合。高校体育场馆应利用自身的场地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进行自主经营开发,同时采用校企合作经营的科学发展模式,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

(二)培养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国家应多元化培养综合型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鼓励高校开设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高业务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国家体育局可以举办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教育部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和专家讲座等,来完善管理者的培训方案,使高校网球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

(三)开拓场馆建设融资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球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网球运动风靡全球。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另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技术等投入。还应发挥网球自带的经济效能,也可通过网络这个公众信息平台进行招商引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解决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样也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高校方面解决建设场馆用地,企业方面负责解决资金问题,以及规划和具体实施建设等方面。建成之后可采取股份制,共同经营网球场馆。这样既能保证高校教学,又能为参与者提供活动场所,还可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就能实现互利共赢。

(四)提升场馆的使用率,实现多元化经营

高校可实施网球场馆运营规划方案,来提高网球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加大高校网球场馆的对外开放力度来解决社会网球场地不足的问题。合理利用场馆资源,避免场馆闲置浪费,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赛事等方式扩大网球的影响力,营造网球氛围,提高场地利用率。大力推广网球运动,营造网球文化区域,拓展新的运营模式。加强网球场馆的文化建设,打造重庆市高校网球场馆的文化品牌。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养,树立消费者第一服务理念。集结专业的教练、陪练团队;适当进行广告宣传,并完善推广体系。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优化环境,吸引社会大众的参与。创新网球场馆管理体制,走产业经营化道路,推动重庆市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重庆市高校应丰富网球场馆设施,树立服务第一理念,营造良好网球文化圈,提高场馆的使用率,促成网球运动的发展。高校要打破传统,开拓思路,创新管理制度,实行多元化经营和管理。集结社会各种资源,开拓网球场馆资源,盘活网球场馆经济。

作者:熊炜智袁攀娜单位: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垫江高安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芬.西安市网球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

[2]王小平.高校网球场馆的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常州大学城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2015(8):33

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篇10

(湖南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为了客观地分析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绩效管理的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了评价的相关指标,在构建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绩效管理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对长沙市13所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善运营绩效的管理对策,以为有序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体育场馆;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08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16—04

收稿日期:2014—07—18

作者简介:姜武成(1978—),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休闲体育。

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科技创新的发展,而且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变革,需要社会领域创新与科技领域创新的共同驱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公共体育场地已难以满足大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为体育界的热点。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社会体育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条件下,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数据资料表明:虽然高校体育场馆只占有全国所有体育场馆3.5%的比例,但其在规模、设施环境以及与周围社区居民联系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其成为市区居民健身的重要场所。[1]高校体育场馆既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基础设施,又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高校体育场馆又面临着市场化的趋势,探索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对这些体育场馆进行健康、有效的运营管理,是管理者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绩效评估,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化程度与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为客观分析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并为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长沙市13所本科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学院、湖南警察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本研究内容的确定及分析论证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针对论文设计的要求,分别设计出针对在校体育教师(含场馆管理员)、专家(含体育主管领导)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

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7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评价建立在若干评价指标体系之上,构建综合指标及对其评价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2]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沙市13所本科院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指标,笔者依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专家咨询表,并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请专家对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分,同时,经过初步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确定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管理评定的有关指标。在此基础上,向全国一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顾问进行咨询,最后确定了评价指标的一致性。

2.指标体系的层级结构设计

本文所构建和设计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构成的层级结构评价模型,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运营绩效评价

我们运用由清华大学教授吴炎于2006年开发的mCe(modernComprehensiveevaluation)软件对长沙市13所本科院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计算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综合评价中员工素质、员工满意度、全民健身活动、经营收入、竞技体育赛事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在表2中,一致性系数Ci小于0.10,表明各指标通过一致性检验。员工素质的权重为0.251,员工满意度的权重为0.223,全民健身活动的权重为0.210,经营收入的权重为0.210,竞技体育赛事的权重为0.104。

第二步:计算并讨论设定员工素质中员工教育水平和员工职称两项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第三步:计算员工满意度中四项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4。

第四步:计算全民健身活动中两项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

第五步:计算经营收入中两项指标(人均收入和收入与费用比率)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6。

第六步:计算竞技体育赛事中三项指标(体育赛事次数、商家资助金额、商家资助次数)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7。

第七步:计算13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最终权重,并进行综合排序。具体结果见表8。

从表8给出的最终结果来看,长沙市13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绩效值都达到了0.07以上。综合排名最高的是湖南师范大学,运营绩效值为0.0944;排名第二位的是湖南大学与长沙理工大学,它们的运营绩效值相同,均为0.0929;紧随其后的是中南大学,运营绩效值为0.0886;综合排名处于最后三位的是长沙学院、湖南商学院和湖南警察学院,运营绩效值分别为0.0719、0.0728和0.0738,其中,长沙学院是13所本科院校中排名最低的,低于两所民办高校(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长沙医学院)。通过表8还可以看到,作为民办高校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位列第四,这说明民营的本科院校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中并不逊色于同级别的其他高校。

(三)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低

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时间主要是每周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则主要作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场地。但就是在每周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并不是所有的体育场馆设施都能充分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3]在每周的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多数体育经营项目都未满员经营,这可能与当前高校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有关。在校师生、员工以及周边社区居民不能有效地获得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以及体育消费指南等信息,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极低。[4]

2.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形式单一,没有进行综合开发

当前,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游泳项目、器械健身项目、足球项目、羽毛球项目、乒乓球项目、网球项目等有偿服务,这也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形式。高校体育场馆要扩大经营收入,不能仅仅

依靠出租

场馆场地和提供体育消费服务,还要千方百计地对体育场馆实施综合开发与利用,可以在体育场馆举办大型文艺汇演、博览会,甚至可以进行咨询培训活动与广告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商业活动,可以扩大体育场馆的社会影响,并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5]

3.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是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是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和部分从事体育教学的专任教师。在管理理念方面,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与培训,而且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体育场馆管理,这就容易导致体育场馆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而使整个经营管理团队难以形成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

4.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

长沙市多数高校体育场馆为满足在校师生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往往采取上门探询和电话询问潜在客户的方式,这种传统的促销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求。

在体育经营项目上,

很多高校体育场馆通过发放小册子和小卡片来推销自己的经营服务,这种做法显然也不能迎合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6]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管理对策

高校应从社会创新的视阈中总结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转变观念,增强高校体育产业化意识

1.寻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2.积极地吸收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管理理念与手段。

(二)由传统粗犷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

1.设立体育管理中心这一职能部门专门负责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

2.体育教学部门与体育管理部门实行职责分离,提高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

(三)探索与尝试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1.大胆探索与尝试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体育场馆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

2.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不断发展。

(四)做好体育经营项目的开发与选择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高校周边经济收入水平、体育活动开展等情况,为合理开发与选择良好的体育经营项目打下基础。

(五)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企业化运作

搭建有效的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详细的客户管理数据库,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体育消费服务。

(六)创造两个效益,建设专业管理团队

1.高校体育场馆应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建设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先进管理方法的管理队伍是高校体育场馆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7]

参考文献]

[1]赵趱超.博弈论视角下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模式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8).

[2]杜栋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及其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

[4]须晓东.对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1).

[5]孙红梅.苏南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和干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海燕.后亚运时代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