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十篇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十篇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34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1

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直觉、联想、想象、理性、灵感等多种心理形式的融合,既有意识活动,又有无意识活动,各种心理活动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源动力。在艺术创作的各项心理活动中,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艺术家还必须凭借他的想象来创造外在的艺术品”;别林斯基也认为:“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完成”,由此可见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不是普通的想象,而是艺术想象,且艺术想象与艺术创作密不可分。

一、想象与艺术想象

想象是大脑的一个认知过程,是人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单纯的想象与艺术想象是有区别的。单纯的想象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发生,不需要将其付诸现实,产生成果。单纯的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能够使人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并且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而创造想象则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形象思维,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是大脑在原有记忆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改造和加工的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是以感知为前提,以记忆表象为基础产生的新的形象,从而为艺术想象奠定了基础。

不同于孩童的想象和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想象,艺术想象是贯穿着审美知觉的。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想象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审美主体面对艺术作品时的欣赏过程。艺术创作是审美创造活动,因此艺术形象的诞生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艺术家首先要有一个体验和构思的过程,而他要创作的形象,已经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艺术家开始创作之时,想象则发挥作用,不断地根据经验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改造,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形象。想象的参与使得艺术家的感知活动成为审美知觉并富有艺术气息,因为艺术家在感知一个对象时,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感知,他不仅能够观察到对象的物理性质,还能知觉到对象的审美特点,而想象则可以在这种知觉活动中使被感知对象发生审美变形。就像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和星空,在普通人眼中的平常形象却可以在他的笔下产生生命,人们不仅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同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星空和向日葵,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能够使自己产生对生命的感悟,这就是艺术想象的魅力。

艺术联想和艺术幻想也是艺术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艺术家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引发产生有关的另一事物的想法时,艺术联想就发生了,它能够使艺术家的创作形象更为丰富和鲜明。艺术幻想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想象,通过艺术幻想,艺术家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实际生活和自己感受的局限,将现实生活无限地升华,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

二、艺术想象的特点

对于艺术想象的探讨,中国古已有之,顾恺之、陆机都曾论述过这一问题,陆机在《文赋》中就指出过,作家的艺术构思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其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且具有自身特点。

首先,艺术想象离不开形象思维。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新的艺术形象之前,首先要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表象形象进行加工,无论是在大脑中改造原有表象还是创造新的形象,都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此外,艺术想象的整体性来自于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从而也使得艺术创作具有整体性。艺术家在构思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具体的人、物,还是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的。

其次,艺术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它会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一个全新的形象。不同的艺术体验和生活积累造就了不同的表象记忆,也同时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想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方法即可说明这一点。如同样是画虾,中国的齐白石先生会用水墨将虾的形态用写意的方法表现出来,突显一种意境,而西方的写实油画则会用色彩在画布上展现虾的最真实形态;同样是对太阳的幻想,中国神话认为太阳是三足金乌,而希腊神话则认为有一个太阳神阿波罗驾车在天上飞驰。

再次,艺术想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生理反应,是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正是在强烈的审美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艺术家们的想象才能够无限驰骋,创作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艺术佳作。如在凡•高的画中,许多静物的形象都是变形的,色彩也有所变化,这是因为画家对自然的情感化观察使他抛开了写实的表现手法,在想象中赋予事物以新的形态。而画家凡•高更也是厌倦了现代人的生活,搬到塔希提岛上居住,在原住民单纯的生活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审美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想象,进而影响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最后,艺术想象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一般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触和审美视角,往往在普通人眼中不起眼的事物在他们的眼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同时还会伴有把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创作冲动。

因此,艺术家们总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将眼中看到的形象进行重新的组合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过程是主观的、能动的、积极的。艺术想象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魅力,如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最新力作《阿凡达》之所以获得骄人的票房成绩,与影片中那充满瑰丽色彩的潘多拉星球带给观众的震撼密不可分,潘多拉星球上的各种动物、奇妙的植物、美丽的景色,都是艺术想象的杰作,而这部影片中的艺术想象无疑是极具创造性的。

三、艺术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艺术生命的源泉。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的技艺技巧和艺术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艺术想象,艺术家就是有再多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悟也无法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舞蹈、音乐、文学,其创作都是离不开艺术想象的。

对于想象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和文论家早已有所论述。顾恺之曾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即人物和山水狗马乃天地自然造化,具有灵动气韵,不似亭台楼阁乃人工所造,仅有物质形貌,无灵动气韵,而“气韵”的捕获要靠“迁想”,这番评论清楚地说明了想象在展现绘画意境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汤显祖的浪漫主义美学观更是把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推向极致,他认为幻想可以改变现实,艺术家为了表现情感,追求理想,应该用大胆、热烈的幻想来改变不合理的现实。汤显祖还把艺术想象力作为艺术家的最本质的属性,认为有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就能表现一切,作品才有生气,“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杜丽娘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为了追求“情”的解放,艺术家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可以突破生死的界限,创造理想世界。善画竹的郑板桥在绘画创作上也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观点。推广到艺术创作上,“眼中之竹”即是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对于现实形象的把握;“胸中之竹”即是对艺术想象和构思的过程,是对生活形象的升华,也是对大脑中原有表象的加工;“眼中之竹”即是将脑中艺术想象的结果付诸实践,将新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来,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理念。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2

(一)艺术创造主体

1.艺术家(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制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

而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2.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3.艺术创造主体以及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l)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创造客体是主体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二)艺术创造过程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像、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3)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

(2)艺术意象的形成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3.艺术表现(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艺术传达,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①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②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他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三)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与艺术思维

1.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像

①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②想像的特征:a.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③想像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像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像,想像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1)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启迪学生熟悉前人的创新模式,而学习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知道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有所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更加偏向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够启迪学生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创造意识与精神,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已有的知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必须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概念。理由很明显,如果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科缺乏有机的联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上的思维是线条似的、薄弱的。进入某种创造活动还是只能用狭隘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而不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想象力,这会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精神境界程度的高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知识结构中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辩证关系:“科学与艺术,它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科学教育不同,艺术教育至始至终都更加关注个人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前面已经阐述过,这种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艺术中,想象力与审美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入高级的审美状态。这种在艺术中关注的想象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在其他科学学科领有创作的动机、欲望等,还能够预设实验过程与结果,能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远比知识的获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更加具有建设性的,能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活动的。所以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证明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何其的重要。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应将所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这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中,像艺术概论、艺术审美等等课程的地位就应该有其着突出的地位。高校目前喜好追求课程的丰富性,但是课程质量较低。比如生活礼仪、计算机基础等等实用的课程,不应怀疑这些课程的价值,而是在此广泛的基础课程之上,应该有更加深远并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的课程开设。比如各种学科的交叉现象、哲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与艺术以及美学等等。

科学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有着更加宏观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高等公共艺术教育中,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课程应该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而且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等,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

深入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究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过程,如何让“无”变成“有”?怎样推陈出新,艺术家门探索出了许多规律,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方法。而学习者往往是先谙熟这些规律与方法,然后在逐渐打破这些规律,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而新的规律也就此诞生。从创作的本质而言,这和科学上的创作是相映成辉的,一个好的艺术大学生,他必然也是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样的人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力,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必须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即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又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完整的规划。这和哲学中事物统一辩证的关系是一样的。

首先,要想培养出顶级的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追求,必须尊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个体的丰富性会使学生极具创作的生命力,公共艺术教育中倘若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各自的特点,这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丰富,会对创作规律与方法产生更加强烈的追求。其次,整个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说学科的开设与发展必须符合大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能够好高骛远也不能够退而求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有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艺术创造活动。最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想学生对于创作规律具有本质的把握,应该在教学过程实施“追问”这一环节。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4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的过程,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艺术意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

(一)构思的方式及运作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创作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制作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不经过艺术构思,创造客体就不能升华为艺术,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构思的方式及运作有:

1.整合

整合,即调动材料储备和生活积累,根据创作意图将有关的意象进行整合,产生复合意象这其实是将艺术创造客体深化的过程。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曾经有不少人对号入座,认为鲁迅是在讽刺他们,事实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而是叠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的一般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而构思出来的典型形象。

2.变形

变形,是指艺术家在构思中以一定的审美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对客观对象做较大的改动和重建,甚至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手法创造艺术意象的方式。变形作为一种主体审美能动创造的手段,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而在艺术构思阶段就已显得非常重要。在各类艺术品种的创作中,变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更是常常运用变形手段,突出艺术家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例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达利在《内战的预兆》中把人五脏悬置,中心掏空,危机感充透灵魂和肉体。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虽然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但归根到底,并不是凭空想象产生的,而是艺术家原有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累的变形。

3.移情

移情,即艺术家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的被动感受,雨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艺术主体正是这种主观感情的给予者。

4.意蕴的凝结

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它应当是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正是这个意思。而意蕴的凝结就是指艺术家将自己这种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灌注于艺术意象之中,并使意象充盈和昭示了主体意图和审美观念的过程。因而,立意就成为艺术构思中必不可缺的一环。立意的过程,就是艺术意象渐趋成熟、主题思想渐趋完善的过程,是使艺术意象的内在灵魂不断升华的过程。立意的深浅,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低,立意的高下,直接表现了艺术家认识能力和审美倾向的基本水准。艺术意象中的“意”是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统一。因此,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思想倾向如何,决定了艺术意象的基本精神状貌;艺术家审美感情的基调与强度,也导引着艺术意象的情感趋向。二者的结合与交融,奠定了将要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它是由生活表象到艺术形象第一个审美认识飞跃的结果,又是由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第二个审美认识飞跃的前因。通过艺术构思而产生的艺术意象便是生活表象和主体审美意识的统一,艺术构思也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中心环节和地位。

(二)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5

关键词:艺术宗教宗教思想艺术观念

宗教和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文明现象,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两者相互影响。

一、艺术与宗教的同一性

艺术与宗教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从艺术起源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源泉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人的太古生活时期。大部分艺术诸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器等都是从这一时期的仪式和物体中发展而来的,这些仪式和物体最初被设计主要用于表现神秘的神性控制,庆祝各种宗教节目以及显示强烈情绪本身的需要,或因战争能力而表现出的兴奋与狂喜,所有这些都是原始宗教的活动。舞蹈和音乐是原始人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它们是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我国著名的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考证,舞与巫原同一字。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大量记载了原始歌舞的场景,如《尚书,益筱》中有“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周官,司巫》有“若国大旱,则师巫舞零”等。可见,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这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中也有反映。

雕塑、绘画和彩陶等是造型艺术发展较早的艺术样式,考古发现这些早期的艺术式样,无论是我国现有的最早期岩画,还是欧洲发现的大量史前洞穴壁画,都具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如尼日利亚头雕、拉斯科洞穴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青海陶盆、广西花山岩壁画等等,这些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作品大多是出于巫术目的或带有宗教色彩而创作的。

(二)宗教和艺术都采用想象和幻想的反映方式

想象和幻想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特点。想象和幻想不仅在艺术体验、艺术思维、艺术传达等艺术创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没有想象和幻想就没有艺术,不仅孙语空、猪八戒这样的虚构艺术形象要靠想象和幻想来塑造,就是所谓写实艺术形象的塑造也需要想象力,如阿Q、方鸿渐等。

宗教思维方式也充满了想象和幻想,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宗教的意义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意义中加以生动的描绘和表现。所有的宗教崇拜对象都是幻想虚构出来的各种实体,对神和上帝的认识是幻想的产物,离开了幻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三)宗教和艺术都带有情感特点

情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构成艺术表现的内涵,而且从头到尾伴随着艺术的全部活动。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宗教同样也需要情感,宗教情感是产生的动力,是人们对信仰的对象的情感态度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都比较注重人的情感,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等问题都成为宗教和艺术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艺术情感和宗教情感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和精神寄托。

(四)宗教和艺术都是通过形象来表达自身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既是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各种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不够明晰,不够确定,仍需要声音的中介,才能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绘画、雕刻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在空间中有着确定的形象,则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

以直观、生动的形象进行宣扬,是宗教的一个重要手段。比知在教堂里使尸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来说明宗教真理和增强宗教氛围,就是一个例证。拜占庭神学家大格列高利曾说过:“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为的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朝壁上看,至少可以读到他们书上无法读懂的内容。”宗教的形象性,能将宗教教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等融为一身,从而使宗教成为一种特有的宗教艺术。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一)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

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塑等,在当时更多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只是到了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有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宗教歌曲和宗教音乐。如道教的斋酸乐、佛教的唱经乐等。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也表现在艺术能够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

在这方面,建筑艺术尤其明显。因为杰出的建筑艺术的风采和独特的结构更能强化宗教氛围,更能使宗教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起普通人的兴趣,所以教堂利用艺术家,包括建筑师、室内装饰家、音乐家、仪式制定者的工作强化宗教氛围,引起任何进入教堂的人的注意。如哥特式教堂。

从外观看,它那高耸的尖塔直刺青天使人敬畏,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使人震惊。教堂内部狭长窄高的空间,以及一排排瘦长的柱子形成一种腾空而上的动感,使人产生超脱尘世能向天国接近的幻觉。置身其中,宗教的氛围无处不在。

在音乐方面,无论东西方宗教都利用它来宣染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激发信徒的宗教感情。佛教诵经有鲜明的音乐性,作法事要击乐。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弥撒曲、安魂曲等。

(三)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极大地增强宗教的影响力

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宗教的说教不但能对专门的教徒产生显著效果,而且对一般民众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唐代以画佛出名的著名画家吴道子,他的佛教壁画共有三百多幅,画中的佛教人物千变万化,特征鲜明,无一雷同,常给人生动逼真,破壁而出的感觉。其中他画的地狱舍弃了前人的传统模式,突出了地狱的阴森恐怖,产生了强烈的震憾效果,以至于长安不少看了该画的渔民屠夫怕因杀生堕入此地狱而纷纷改行。

(四)艺术对宗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在历史上,艺术作为宗教的宣传手段,对宗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世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神论的或反宗教的艺术发展的传播,起到了抑制宗教的作用。

三、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一)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宗教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的不可争辩的因素。在中国,宗教文化一方面直接促成了传统戏曲(目连戏、观音戏、济公戏等)与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哺育了大量雕塑、壁画和建筑艺术。我国著名的敦煌、龙门、云岗、麦积山、大同等举世闻名的石雕壁画等艺术是因佛教的广泛传播造成的。在欧洲,许多作家如但丁、拜伦、普希金等曾经利用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圣经》提供的素材写出了著名的文学作品。

(二)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在宗教思想对艺术形式、艺术思维、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绘画上,基督教信仰上帝创世说,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创造的都是真实的,因此西方绘画相应发展了写实性,出现了油画。而中国道教,把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分子,主张人与道的合一,提倡悟道,在绘画上则发展了写意性,出现了水墨画。中西方在建筑、雕塑、音乐等艺术上的差异与不同的宗教观念的差异有关。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6

关键词:现代陶艺;创作手法;文化

1引言

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家们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将情、景、物融为一体,使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给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新的性质。在艺术创作中将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从而使之产生原来的艺术作品本身没有的艺术魅力。美术本身就具有图像性的视觉艺术,视像化比起观念化来得更直观、生动。

大众文化的兴起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这种视觉冲击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视觉手段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当代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传统文化最不同的一点也在于此,它用视觉革命强化了形象的地位和作用,人的视觉想象力和空间探索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视觉图像的组合、变异和翻新,为艺术创作拓展了空间。许多艺术家深刻地意识到陶瓷自身的文本内涵和特异的材质美感,进而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体认这种语言。现代陶艺重视新的创作手法,根据陶瓷材料的特性,借助特定纯熟的技术处理,将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这些非视觉化的东西视像化,将寓意在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和表现个性经验的语言作为关注对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2隐喻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隐喻是一个综合系统,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是相关性,于是将某方面的意象转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从而产生了隐喻。”宗白华说:“视觉语言的隐喻价值,如丝绸般华贵质感,如湖水般波光粼粼。”隐喻在艺术领域中是以“意境”表现出来的,如魏晋时期“士”的清淡与玄思,使得青瓷的颜色首选符合“士”的审美理想。“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濉钡那嗉扔胗裣嗨,又与江南山水的颜色接近,恬淡宁静的青色给魏晋“士”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在当代文化的影响下,新的隐喻手法将现代艺术中植入传统因素,它通过隐喻建立起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常用的手法是将具有文脉联系意义的传统符号用于现代艺术当中,这些符号通过某种方式和组合原则参与到现代艺术的创作当中,使得历史文脉得到延续,同时作为历史文脉的标志,引起人们对以往的联想。现代陶艺的创作,正是超越了传统陶艺原有的语境,对传统陶艺的常规体系予以重新编排,重新组合,赋予新的意蕴的过程。如陶艺家阿仙的系列作品《China-China》,是先用黑釉、蓝釉或黄釉渲染人体,再饰以对比强烈的白色、黄色或黑色的彩绘图案。在这些闭目冥想的人胸像上装饰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时,不是以传统的方式,而是龙、花朵、蝙蝠等符号放大并放在有压迫性的位置,如头顶、额头、眼睛或嘴巴上,造成一种压迫感和怪异感。这种对传统图案的夸张放大以及特别的处理方式就消解了图案符号的原有含义,对它的应用通过隐喻建立起与历史传统的联系。

3象征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象征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寓意表达抽象思想、观念及情感,是成一种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相通性,借助于联想而实现的。暗示、寓意和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反映一种特殊文化的影响,是艺术象征的一个基本特征。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陶艺家通过这种表现形式的“物象”经验,暗示和引发内心的微妙世界与之契合,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它借助于与某种东西的相似,力图阐明和揭示某种完全属于未知领域的东西,或者某种尚在形成过程中的东西。就是说,象征总是暗示着某种超越了我们今天的理解力的意义,这些超越了理解力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埋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以传统艺术的象征性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陶艺创作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以深化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传统艺术的象征性语言以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现代陶艺的视觉语言。陶艺家们重新解释和创造新形象,在作品内部把象征不同历史、不同语境、不同趣味、不同价值、不同性质的的东西并置在同一作品之中,使它们的意义在新的组合中发生矛盾和变异,从而产生让人心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陶艺创作中,传统陶艺创作与象征关系亲密。在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色彩、图饰诗文、图案环境等都运用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象征的运用有助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陶瓷作品中有许多祥瑞题材的作品,如《莲生贵子》(图2),凤凰象征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鹤象征长寿和气节;竹与祝谐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年安寿;鲤鱼与礼谐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

陶艺家陆斌的作品《年年有余》(图3),用纱布粘上化妆土包括在鱼身上,使得鱼身带着锈迹斑斑的金属感,同时又很巧妙地将赭红色釉料的“喜”字贴在这些素色的鱼身上,“喜”字和喜庆的中国传统赭红色的运用,画龙点睛地象征着古老的中国,其沉重的历史步调中暗藏着每个寻常百姓家喜庆使用的器具属色与氛围。陆斌的作品记录着当下中国变动的写照与折射,作品的意念及粗旷且朴质的质感与色泽充满了东方的语汇,在此所谓的东方语汇并不属于喃喃自语的装饰美学,更不是我们常见那种轻浮的东方图腾或是仿效的轻薄造型。这些视觉符号的运用,使他成功地运用了正反意义并列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直指于每个寻常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的内化。

4联想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联想是在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与理解和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引起联想的原因在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性,并且在人脑中所引发的反映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它是一个经常发生在人类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每一个灵活的人在自己头脑正常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某种快速联系的思维反应状态。任何一种信息对大脑神经单元的刺激都会造成连锁反应,将更多相关的记忆激活,产生从有限到无限的影像展开,甚至没有重复和停止。大脑的功能在“联想”方面的施展几乎是一个无法穷尽的领域,只是人们经常在制止它而已。

联想是思维的延伸,它由一事物引领思维延伸到另外的事物上,是一种观念和心理上的再造;意境是联想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接受到的外在表象与个人经验记忆之间的交融,是一种情感需要,我国传统艺术中就较多地使用联想意境的形式美法则,例如霍去病墓石雕作品《跃马》体长约2.4米,宽约1米,高约1.5米,与真马体积差不多。在作品的朔造上,作者将马的《跃马》形体与石块的原始形态结合得十分妥帖,有浑然人成、巧夺天工之妙。马的胸前用逐层减法雕凿而成,四肢及其他部位则用线刻手法,刀法娴熟、准确生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匹骏马腾跃时的刹那动作。作品雕刻手法虽然简练,但对形象的刻画却生动传神且富有动感。关于形体动态的表现,我国古代的雕刻家早就认识到通过瞬间动作转变来联想并体现运动。

运用联想这一艺术手法,陶艺家通过对事物分解、改造、重组、变形、典型提取等方式,创造的陶艺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视觉上的表现力。陶艺家刘正的作品《惊蛰》(图4)以造型难度极大的人物为主,不单挑战了人体动作的极限,也挑战了陶艺烧成的工艺极限。刘正的女人体表现得精瘦而有力,头不可思议地向后昂着,她的动作显得歇斯底里,肢体动作大幅度的夸张,让人联想到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希望挣扎可同时又有一种非痛苦的矫饰。

5结语

艺术创作手法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关联。艺术家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作出敏感的反映,文化符号、生活日用品等被艺术家拿来“引用”并运用挪用、装配、改编、拼贴、放大与缩小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重组当代文化,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在现代陶艺装作中,隐喻、象征、联想等大量的创作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它们直接指向当代文化的各个空间,通过对这些创作手法进行视觉化的扩张和强化,让现代陶艺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着参与者和言语者的角色,引发人们对文化及其现象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2]左正尧.超越泥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术教学;创造力;创造潜能

艺术教育能培养人的创造力。都市里,父母往往会将年幼的子女送进绘画兴趣班、书法班学习。这样真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吗?笔者针对艺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了思考。

一、从科学本质上,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对孩子创造潜能的培养

艺术能培养人的创造力有科学依据,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RoperSpery)博士提出的理论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点。他关于裂脑人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脑的“双势理论”①。他的研究表明:左脑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右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是我们想象力的源头;人的创新灵感也产生于右脑。看来,在人创造的过程中,占重要作用的想象力、形象思维、灵感基于右脑的功能。而艺术学习正是主要锻炼人们的右脑。形象思维是右脑的重要功能,是指运用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就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②。但一些艺术课堂和部分兴趣班仍采用照葫芦画瓢式的临摹教学。这种单纯的描摹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这种学习模式虽培养出许多画得很像的学生,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因此,教师与家长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并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大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反思:首先,应坚信艺术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次,减少对临摹学习的重视;最后,也最重要,家长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不管画得多糟,只要有丰富的想象,我们就应不吝赞美。

二、从出发点上,改变功利心理

不可否认,送孩子进各种艺术兴趣班,其中有些家长存在功利心理:利用地方政策——艺术作品得奖升学考试可加分,或想让孩子将来成名成家。而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创造力是否得到发展,这些家长漠不关心。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我们的儿童教育成功与否,有赖于能否形成一个文明的、富于想象的、有竞争力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这个目标又有赖于是否能够向儿童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能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方式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如果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我们的儿童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成人社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③这段话对于我国也很适合,那就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艺术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艺术思维,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各类社会工作中富于想象和创造性,更具竞争力。由此,教师应改变观念,让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而不要挪作他用。

三、从评论上,改变多批评打击的方式,要多赞美、鼓励

现在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多有批评性的评论:怎么还是老毛病,比某某差多了,真没用……其实,面对学生的作品,应该多用“颜色真漂亮”“画的故事真有趣”“想法真新奇”等话鼓励。艺术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教师应多给学生以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

四、从课堂氛围上,化“死寂”为活跃

现在有一些课堂过于强调秩序,样样都井井有条。很多发明创造都来自天马行空的想法,从而带来了发明创造的灵感。要让人在死寂的氛围中产生多彩的想法,这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活跃的氛围,学生才会放松、无拘无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教师在艺术课堂上,应适当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活跃起来,只要不离开课题,可允许学生言语、行动自由些。这样,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奇思妙想更易不期而至。对于如何让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值得反思,这是个很大的课题,笔者在此只是作了粗浅的思考。期望更多的父母与教师能深入研究,并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对子女、学生的艺术教育中,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艺术学习中得到发展。

注释:

①罗玲玲.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②李小平.基础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8

灵感具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灵感带来了奇思妙想,灵感的产生意味着艺术构思的高度创造性,通过这种创造性进行创作的艺术形象才是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的。灵感来临时就要抓住,随着一定环境和心理反应的变化,灵感也会很快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因此灵感具有不可重复性,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如(图1)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吴冠英,在冥思苦想之际,想到了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表示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数目和代表颜色也可与奥运五环相吻合,正是灵感的高度创造性才使设计者创作出构思新颖,创意独特的福娃形象。从灵感的特征来看,灵感使人的思维在一刹那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升华状态,是突然出现的灵机一动,这种突发性和偶然性也决定了其短暂性和易消逝性,因此陶艺家要善于及时的捕捉灵感,让灵感的创造性在创作中得到极致发挥。

陶艺创作灵感的来源

1.创作灵感来源于陶艺家对生活丰富的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谈艺术等于艺术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陶艺家想创作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应深入生活。生活素材的积累也是陶艺创作的前提条件。生活积累的财富伴随着一些思想的火花,当突然出现一种奇想时,会转化为爆发性的灵感。因此,生活是艺术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生活的积累能激发灵感的产生,也能成为素材积累的宝库。如(图2)吕品昌的陶艺创作《阿福》系列,灵感来自于无锡民间彩塑艺术——无锡大阿福形象,利用泥料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塑性,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和变形,最大程度地强化民间雕塑式的扩张感和饱满感。这些憨态可掬,身躯丰满的形象,体现了吕品昌从生活中的民间艺术获得灵感的热情,作品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

2.创作灵感来源于陶艺家对艺术不断的思考和探索陶艺家在灵感出现之前,进行了苦思冥想,深思熟虑,这种过程是艰苦的,有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但一旦灵感来临,心中的疑惑顿消,只有无尽的顿悟式的创作激情。灵感不是信手拈来,轻易获得的,而是经过创作者对艺术不断的思考和感悟才能出现。

3.创作灵感来源于陶艺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创作灵感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陶艺家的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灵感的产生。艺术是相通的,这就需要陶艺家不仅要获取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艺术,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文化底蕴。灵感的产生需要勤奋的思考,使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山水大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寻找创作灵感。由此可见,艺术家的勤奋也是艺术灵感产生的一个因素。

4.创作灵感来源于陶艺家独特的艺术个性陶艺家的艺术个性是特有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等主观因素,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一些特性。个性的独创性使创作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异于别人。对于艺术来说,个性意味着生命,没有个性的艺术犹如无源之泉,死水一潭。个性使创作主体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也不同,灵感的产生也出现一定的差异,因此艺术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灵感的产生。

灵感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

灵感是一种想象力,是突然迸发的创作激情,它存在于各种艺术创作活动中,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灵感是创作的必要先决条件。

1.灵感能激起陶艺家的创作欲望艺术创作是艰苦的实践过程,艺术家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才能获得丰硕的艺术成果。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创作者有着冥思苦想时“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灵感到时又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它使艺术家产生创作与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力求通过艺术手段,使灵感转换成具有鲜明主题精神的艺术语言。而创作欲望是作者对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的渴求,而灵感来临时,使这种渴求变成现实。灵感使艺术家超常的情绪化和精神的亢奋性转化为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从而将灵感转化为创作的不竭动力。

2.灵感能对零散的生活素材进行归整艺术家从生活积累中的素材,是杂乱零散的,艺术原型要经过整理才能成为生动艺术形象。灵感思维能把这些素材通过大脑进行加工,提炼成为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然后反馈给创作者,创作者再通过这种灵感的再加工的信息转化为艺术形象。因此,灵感有整合素材的作用,为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感能提高陶艺家的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的艺术作品是空洞乏味,缺乏生动感的。灵感在复杂的艺术活动中,瞬间把艺术家审美想象提升到深刻而动人的境界,对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陶艺家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正是灵感的创造性特征促进了陶艺家对艺术的创新能力。因而灵感是创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例如(图3)周国桢教授创作的动物陶瓷雕塑,把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处理,生动传神。为了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征,他曾多次去动物园进行写生和观察,从中获取灵感。正是有了灵感的引导,周国桢的创新能力不断的突破,使其动物雕塑充满着一种灵动,一种创新的精神。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9

艺术创作中需要的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的感触、感知、表象、印象的认识,在头脑里回忆并进行创造性地加工,称之为“创造性想象”,即我们所说的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它需要艺术家对生活体验及各种意象的积累和再创造,以及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创造性想象的形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智的生活表象积累

托马斯・霍布斯说:“诗人的个人经验是诗歌的源泉。”([英]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19)任何艺术作品的表现都不是凭空而来,它是艺术家对生活体验的一种想象,我们知道艺术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艺术家的这种想象。想象来源于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对生活表象的改造过程。这种表象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生活现象,艺术家借助各种感官在生活中广泛接收自己所感受的万物,从而产生丰富的感觉和知觉。这种感受不仅来源于艺术家直接生活的自我感受还包括外在听闻的间接经验,被艺术家们积累起来储存在意识中。生活的感受和经验的积累在艺术创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绘画艺术中,这样的积累是创作的基础。吴冠中曾说,有一些年轻人,一夜之间想成名,急于求成,没有根基说,搞所谓的创新,作品很难看。没有基础的创新不成为真正的创新,也无法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感受愈多愈深,意识的积累就愈加丰厚,他的想象力也就会越加丰富。

纯粹的生活表象积累形成的想象还需要进行选择与加工才能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照抄,它需要高于生活,艺术要补充生活中所没有的,是对生活的补充,而不是记录,艺术家需要在生活表象中做出理智的选择,重新编排组合有所创新,这才能称为创造的想象。这种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选择所必需。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经验和感受越加丰厚,要在庞大的记忆系统里寻找出我们所需要的元素,并单独提出或重新组合运用到我们的创作里,而不是依原样全盘托出。我们在教小孩子数数或背诵诗篇的时候,他们摇头晃脑,熟读而记,然而这样的记忆多数是“死”的,孩子们只能背诵全篇或从1数到20,若从中间单独提取一句或一个数字再接下一句,他们只能再次从头开始背诵。生活的客观表象连为一体而不能单独运用,这样的记忆是笨拙的,不能称之为创造的想象。第二,是综合所必需。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境绝妙的经典,如“长河落日圆”一句,“长河”和“落日”皆是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场景,它们看似毫无关联,但作者将之从记忆中单独提取出来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意象。这样的意象牵涉到联想的作用,需要艺术家和阅读者在某一事物上有相同的审美感受,这样的联想还包括拟人、托物以及象征。如我们说天平象征法律,两个事物原本是互无关系,因为同具有一个公平的特性,所以把天平和公平的法律串联起来,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

二、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需要

艺术家根据一定的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来理解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并将种种方面进行理智的选择和重组后再进行构思。这样,创造性想象在创作过程中集合和丰富起来。但是,在记忆的选取中,我们是否都是按照理性的需求而做出选择的呢?有选择就有抛弃,我们为什么提取这一意象而忽略另一意象呢?创造性想象形成的第二个因素,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自我情感的需要。

“我看到的是能引起我情趣的,我没有看到的是不能引起我的情趣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3)艺术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艺术家一系列的感情、思想、感受和思索。艺术创作,要表达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心灵的东西,看见了什么,产生某种想象,从而进行创作,这种想象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想象脱离了情感,就很难产生饶有美感的艺术形象。从情感对想象的作用看,情感是激发想象的动因和力量。垂柳伤离别,明月照相思的意境,都是由景触情而发,“情感触境界而发生,境界不同,情感也随之变迁,情感变迁,意象也随之更换。同一事物在这个境界里触动这种情感,唤起这种意象,在另一个境界里又触动另一种情感,唤起另一种意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6),情感和意象是生生不息相互关联的。生活中的表象在记忆中常是散漫的,这使得想象与意象变得杂乱,而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需要艺术家将凌乱的意象通过主观情感在创造性想象中融为一体,这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个人经验和对生活事实充满激情的知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也说艺术主观性揭示艺术家才华的大小。

创造性的想象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需要。艺术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是一件煞费心血的事情,但是从古至今许多艺术家宁穷困潦倒终身,也致力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为世人皆知的画家梵高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备尝艰辛,甚至因痛苦不堪而割下自己的耳朵,绘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但他即使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也坚持作画,最后才创作了如《向日葵》这类风格独特、享誉世界的名画。艺术是感情的表达,当艺术家对亲人产生思念的时候,当对身处的社会环境不满时,他们寄情于创作,创造性的想象油然而生。

三、潜意识中的灵感涌现

创造的想象还有意识所不能察觉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灵感”。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需要在现实的生活表象中做出选择并加入自我情感进行再创造。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的加入。“创作灵感指艺术家的全部创作力量处于升华状态,他的全副身心集中在创作客体上。在有灵感的时候,创作劳动的效率特别高。”([苏]奥夫相尼柯夫(主编),冯申(译),简明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9)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是这样描写灵感状态的:“诗兴油然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思潮这脑海汹涌澎湃/韵律迎面驰骋而来/手去执笔,笔去就纸/瞬息间――诗章迸涌自如”。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特殊的超人的天赋才能,是突然的“灵机一动”,是超自然的神秘的闪现,他认为灵感是神的启示,比艺术手腕还更重要。艺术家在得到灵感时,常不费心血,就可以写出完美的作品。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这样,罗丹作《流浪的犹太人》亦是如此,他们听说或突然看见某一事物,有了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激情和狂热,顺着心灵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形成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灵感看似是突如其来不由自主的,艺术家在得到灵感时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艺术创作中又常常使得作者超出自己的平素水平。但是近代心理学家有关研究表示,灵感大半是由于在潜意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人除了意识之外还存在潜意识,潜意识也是想象活动中的一种。在有意识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中,将情感和经验埋藏在我们不以为然的记忆里,在某一时刻意识松懈,潜意识“趁机而入”,带来灵感。所以说灵感如埋伏着的火药,当遇到导火线而突然爆发。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巨大意义的是灵感,灵感促使艺术家卓有成效地安排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一切因素。艺术创作者常为没有灵感而烦恼,但是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都会明白灵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向上天祈祷就会降临,它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积累,将思考化作潜意识里的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认为灵感是紧张的创作探索和不倦劳动的结果。柴可夫斯基指出,灵感是一位不爱拜访懒人的来宾。灵感的产生需要艺术家的才能和技巧,需要对目标的理解以及对素材的知识积累。艺术大师吴冠中在一次访谈中说道,画家要静下心来,多去看书,提高自己,学会思考,当一个有思想性的画家,思路开阔了,艺术创作的理念与形式才会更丰富。有了积累和学识,有了技术和方法,艺术家再趁着“灵感”扶摇直上,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艺术对想象力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冥想;抽象;深邃;潜力;境界

冥想艺术与抽象画艺术设计的完美渗透、升华,就如同画家与其画笔和作品合二为一一样。这时的人将达到忘我的艺术境界。总之,善于冥想和沉思的人通过控制自己的精神来获得深邃的思想觉悟,并征服自己的大脑、感觉、情感、思想和理智,挖掘本身的潜力,获得无穷的能量,创造出惊世奇妙又耐人回味、深思的抽象画艺术。他们是一份生命的礼物,给予你的往往超出想象;他们让你获得奇妙的天赋;他们是宇宙的创造力,是永恒的精神之力;他们让你体会与众不同、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

冥想是一种深邃的、让你获得深度宁静、随心自由与快乐,回归本我又升华本我,回归自然又超越自然,且深入挖掘你潜力的艺术。抽象画艺术设计是一种最纯粹、最极致、最深奥、最超然、最奇妙、最无法用语言表述的艺术,它让你认真思索和想象,与冥想艺术的相互渗透、碰撞、升华所产生的精髓是前所未有、不可思议的。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是通过获得深度的静谧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的良好状态。冥想并非仅放松这么简单,后者只是简单的身体和心情放松休息下来,冥想却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的长时间及复杂练习下大脑进入更高的潜意识(类似禅的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冥想的方式不胜枚举,有坐定的冥想,也有站立姿势冥想甚或舞蹈式的冥想,还有祈祷也是冥想的,读经或念诵也是冥想的一种。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可面向大海一春暖花开,拥抱大地一回归本我,感受阳光一超越本我,放空自我一升华本我,等等。在冥想期间,人们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冥想的追随者认为,冥想是宁静而机敏、达到深邃而致远的特殊状态,即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急的个体。然而,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可使心理超越西方心理学所认为的局限,甚至可导致在可测量的智力和认知操作上的增进。冥想仅对呼吸的知觉以及只是欣赏你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通向心理平衡的美妙途径,尤其对于艺术者更是一种取用不尽的能量。冥想其实就是停止和合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简单地说就是停止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从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这不是要消失意识而是在意识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让潜意识的活动更加敏锐与活跃,进而与另一次的宇宙意识波动相连接,尤其对抽象艺术意义重大。以研究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人布莱恩佐瑟夫训逊,也是养成由冥想收取心灵信息的人,他曾经说过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冥想可使得新皮质熟睡,即由旧皮质的功能提高我们潜在意识的能量,彻底放空,对抽象画艺术设计极其有用。为了进入冥想状态,我们必须使全身的肌肉细胞以及血液等作用都缓慢下来,只要是任何使身心感受舒适的方法都可以。根据科学的实验证明,当你进入冥想状态时,大脑的活动呈现出规律的脑波,此时支配性与理性思考的脑部新皮质作用就无法加以控制的自律神经,以及负责调整荷尔蒙的脑干与脑丘下部的作用都会变得活化性。冥想可以让我们的左脑平静下来,让意识听听右脑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脑波会自然的转化,此时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对于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由冥想的方式创造奇迹,不要把它认为是什么超能力,它是心理上本来就有的东西。而且是任何人都唾手可得的东西,因此冥想艺术与抽象画艺术相结合所创造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妙不可言的。

抽象画艺术设计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意境,它的隐喻和内涵是观赏者之间心灵的对话与情感交流,又是作者智慧的体现,手段是无限的,可尽情发挥和创新。抽象画艺术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科学与心理学。抽象是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可指任何由世界中精炼出的物件或图像,或者是完全无实的其他概念。用深邃的思索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就是属于表现主义,最早见于康定斯基,他是感性抒情抽象画派的创始人。抽象艺术在毕加索看来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是有人强调辐射光线主义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在米歇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把我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此艺术美其名曰抽象艺术。抽象画艺术是艺术中的主流、时兴线。是“艺术世界”、“红方块王子”、“立体未来派”、“青年联盟”、“青骑士”、“蓝玫瑰”、“驴尾巴”等画派的对主观感悟和认识。抽象画艺术能让人产生形而上学的精神感召与升华体验。总之,抽象画艺术设计的魅力无限,它是感性地理性创造,亦可是理性的感性表现。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最持久、最具深远意义的感性抒情抽象主义奠基人康定斯基,最有活力的至上达人马列维奇(见图一),最纯粹、充满单纯奇妙幻想的米罗(见图二),不断创造革新的毕加索,等等。罗扎诺娃的有感觉抽象概念,菲洛诺夫的努力弱化自己的思维想象力,从而使自如的表现服从于奇异的抽象法,形成了他们的感性抽象主义。还有在粗麻布上描绘这早已脱离画家意志的黑暗光线,传达无尽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感觉的拉利昂诺夫。而作为音乐家、作家兼画家的马秋申则致力于可听的感觉形象……总之,抽象画艺术设计是一门奇妙的极具创新的艺术,它永远追求新的形式与创作理念,它是一门关照内心感受和精神领域,并创造人类全部的精神领域和深入发掘人们潜力的艺术。艺术家身负精神的幻想,将这种天赋传给芸芸众生。

冥想艺术让人专注一心,为人的内心建立平静、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深层的精神调节,让我们的精神放松下来,与抽象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升华,让人真正体味到生活的快乐从容与创造的妙不可言。二者所碰撞出的火花,所产生的艺术效应,不但升华人们的艺术境界,更能挖掘人们深藏的潜力。冥想艺术与抽象画艺术设计的完美渗透,让人成为人,让人真正成为人,让你的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