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47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审美审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占据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主导位置,甚至是艺术教育的主导位置。更有甚者,一些艺术教育者就直接用审美教育替代了艺术教育,这是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手法近似的重要原因。人们长期欣赏、品评、创造着各种优美、秀美、壮美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审美的疲劳与麻木。

审艺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了艺术学的学科内涵,同时也为当前美术教育提供了学理资源和宏观导向。在美术施教活动中,渗透审艺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审艺思维,对学生认知、品评、鉴赏、创作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审美与审艺

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①因此,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这种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造型、色彩、线条、意境的典型性和范本性。而随后,人们在认知、品评、鉴赏、创造艺术作品时就以这种美的范本作为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不是美的作品,甚至是错误的画法。因此,具备“审美”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形象的唯美性。例如,西方的古典油画、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依然是当前绘画教育的主导方向。准确的比例透视、均衡的构图、具有节奏韵律感的造型是评价这类绘画的必然标准。且大众也较容易识别、品鉴,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美术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画像的荒诞观念。其二,意境的优美性。具有“审美”素质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往往是高尚的或是优雅的、浪漫的或是抒情的,主题“不积极”或者杂乱、无序的美术作品似乎都与审美无关。其三,表现技法的程式化。无论是西方油画中准确的比例、解剖,还是东方中国画的“五笔七墨”,都规范着画家的作画法度。很多画家花了毕生精力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术,却始终不能够画出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审艺的提出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审美的维度。具有审美的作品依然属于审艺的范畴,而具有审艺的作品却未必有审美的特点。审艺把人们的视点重新带回了艺术本体身上,无论这件作品是美的还是丑的,也可能是“画法不正确”的,它们都在审艺的观照范围之内。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只要艺术家用创造性的思维与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人文关怀,这件作品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审艺将尊重每一位艺术家所独创的艺术作品。

二、加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审艺教育将重塑人们的审美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美术教育都是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更容易接纳和喜爱优美漂亮的美术作品,而对一些支离的、粗糙的、怪异的、荒诞的美术作品却难以理解和认知,对一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些人对后现代艺术,例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认为只是国外的荒诞做法,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即使当前的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把艺术分为正统和非正统的道路,而大部分人则愿意从事正统的艺术道路,藐视非正统的艺术创作者。而如果在我们从小的美术教育中,就用审艺观去渗透和引导学生审视、观照、认知、感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用一种非功利的、非二维对立的心境去体味艺术作品,相信他们就能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更加包容、理解、尊重。

其次,加强审艺教育将会使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信息、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发生得如此便捷与频繁,东方的与西方的、历史的与当代的、经典的与大众的相互交融衍生。这是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碎裂的时代,因为人们再也不像以前对主流文化完全尊崇,而更愿意根据自身的喜好与价值取向去选择自身的文化归属,所以我们很难再用一种或者两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判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像以前的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就是一种私人的情感宣泄,或者即兴表现,其外在形式上可能完全是夸张、变形、抽象、怪诞的,已经不能用金、银、铜奖去简单衡量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审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它,如果从小的美术教育是在审艺的渗透和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那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简单地分出好与坏,对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样式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眼光去审视和判明,而随之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就会更加多元与宽容。

最后,加强审艺教育将有助于艺术家创造出更多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化、程式化。按照已经受到公认的审美经验去进行创作,很容易创作出受大众喜爱、市场青睐、展馆欢迎的艺术作品,然而其产生的后果却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艺术家的个性丧失,以及艺术本体前进道路的阻塞。而如果带着审艺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我们的审美功利性将逐渐消失,我们再也不会去揣测评委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的审美取向,我们会放下包袱用一种无功利的、艺术本体心态去尽情地表现和抒发,因为没有哪一种审美会比另一种审美更加高级和优越,只要是出自艺术本体的艺术创作。因此,经受过审艺教育的艺术家将会更加自由和开放,更加活跃和本真,当然也就会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个性独立的艺术作品。

加强审艺教育并不是用审艺教育去替代审美教育,用审艺教育去排斥审美教育。因为审美包含在审艺的范畴之内,加强审艺教育意味着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标准去认知、感受、体悟、品评、创作艺术作品,而不至于将那些“画法错误”“不优美”的艺术作品草率地扼杀在审美的标准之中。相信,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也将会更加包容、尊重和理解不同风格面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

注释: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

参考文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感知力;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23文献标识码:a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审美发展,而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依靠审美教育来实现。席勒曾说:“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①这句话既透露了审美教育对人的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艺术充当审美教育手段的重大意义。在这个感性缺失,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净化作为审美客体的当代艺术。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其弊端与审美主体感性的缺失

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虚空。工业的发展使一切都变的模式化、符号化,发达的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心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把人塑造成“单向度”的人。人在大工业社会中似乎也成了批量复制下的“产品”,冰冷理性而缺乏感性的成分。在机械复制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丰富,情感却愈加衰颓。蔡元培很早就意识到这种情感缺失危机,他早在一次与《时代画报》记者的谈话中就谈到:“根本人类制造了机器,而自己反而变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视同类。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②情感的缺失会使整个社会麻木不仁,审美教育承担着塑造感性的人的重任。席勒说过:“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体。”③这后一种教育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使人们摆脱了片面的理性化,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当我们建立了足够坚强的理性壁垒之后,不要忘记打造同样重要的感性家园。

当前审美教育面临的更加棘手的问题是,本来大工业社会就已造成了人们情感的缺失,偏偏又遭遇到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要完成解放感性的历史重任更显困难重重。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期,伴随着大工业社会而来的还有大众文化。对外开放的国门得以使大众文化这股“西风”吹进中国;新的经济体制使大众文化获得了生存的土壤,迅速在中国扎根、萌芽,并发展壮大起来。仅十几年的功夫大众文化就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并大有超越之势。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一方面打破了精英文化垄断的传统,推进了中国文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更大的弊端。文化大工业下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具有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批量化、标准化等特征,大众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并在今天呈现泛滥之势。不同于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以对民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解构为代价的。它的速食化、娱乐化、肤浅化乃至色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民族文化与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而这势必造成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严重缺失。

审美教育是规避大众文化缺点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大众文化泛滥的今天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完善自我。而“进行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凝练的形式”④则是艺术。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人类精神的创造,具有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功能,并且能够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可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种门类的当代艺术形式,如流行音乐、现代绘画、现代舞蹈、商业电影、网络文学等,也都具有消费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更有甚者还暴露出低俗化、色情化、丑恶化的倾向。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很难像古希腊的艺术一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净化,很难唤起人们情感与精神的超越。那么,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二、培养审美主体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席卷全世界的大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使人们依然保持一份纯粹的审美情感,依然能够深切地感受美,我们的审美教育急需要做的便是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感知的能力,它是审美活动中各种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艺术审美感知力就是以艺术为审美客体,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面对审美主体的情感淡漠与心灵空虚,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借助于艺术这一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是必要且明智之举。审美感知能力分为“感”和“知”两个层次,“感”是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的感受,“知”是对审美对象内在情感的领悟。审美主体完成了从“感”到“知”的过程,才算真正具备了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中的“感”是对艺术的外在形式的一种感受力,是一种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阅读一首诗、听一段音乐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和感受这些艺术品的形状、语言、旋律等外观形式。这便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感受美的能力。是通过感官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把握。但是,只完成“感”的这一层次,还并不是“审美”,审美主体只有从“感”上升到“知”才算是真正的“审美”。审美感知力中的“知”是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领悟,是通过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的感受进而把握艺术美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审美把握。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能够从感官上感受到画的颜色、线条等,还要透过这些颜色、线条感知到画作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总之,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领悟离不开最基础的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的感受能力,但仅仅停留在“感”的层面,不能深入体味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弦外之音”则不能称之为“审美”。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应加倍重视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因为,当代的审美主体面对的是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艺术,具有通俗性、消费性和模式化的特征,且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艺术。成熟的审美感知力可以使我们练就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在良莠不齐的当代艺术中感知到真的、善的和美的。利用审美感知力中的“感”能力可以感受艺术外在形式的美丑,利用“知”能力则能够更进一步分析美丑背后的艺术本质。集合了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审美兴趣等各种审美因素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关键。

而当下的艺术审美教育在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上,只停留在对艺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艺术形象的抽象分析的肤浅层面,也就是只停留在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中“感”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能力的培养,即忽视了对审美客体内在情感把握力的培养。这是大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者与审美主体集体沦陷的表现。现代的审美教育用理性的解构替了感性的建构,艺术美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被完全忽略。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陷于无形式的混乱状态。”⑤在大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教育,需要用艺术来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并反过来利用这种审美感知能力去欣赏美、领悟美,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来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呢?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有三个途径,即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旖旎的自然风光,壮丽的山川湖海等,通过作用于我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所呈现出的美感,包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等一切真、善与美。

现实美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主体健康的审美情操。自然美和现实美审美教育对审美感知力的生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们在审美主体对艺术美的审美感知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艺术美来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是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

艺术美是艺术所展现的美,艺术是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审美目标、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和现实美来说,带给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更深刻些,更有助于审美主体从“感”到“知”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作品或美或丑的外在形式,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层次体验与领悟。

例如,当蜀道的艰险可怖出现在李白的诗中时,我们不只欣赏到险要的蜀道和沿途的景色,更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国事的关切与焦虑之感所感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强烈的美丑对比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的震撼,使我们对“美”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丑恶可能就隐藏在美的外形下,而崇高有可能躲藏在丑陋的外表背后。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感动世界,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不只是激荡人心的旋律,更是灵魂的交响,是其对苦难命运的不屈与超越。伟大而优秀的艺术作品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内在情感的涌动与心灵的震撼。审美主体只有透过艺术的表象看到其意义与本质,才算是真正的审美感知。当然了,对艺术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还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及情感经验,它们是审美感知力得以形成的保证。

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只有具有由“感”到“知”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作品时保持清醒与审慎的审美态度。

三、对审美客体――艺术的净化与优化

既然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最有效手段,那么,艺术的优劣便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当今,大众文化充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冲击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精英文化和民族文化被边缘化,具有“民主”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当代艺术也被卷入大众文化的洪流中,显示出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优点和弊端。

一方面,艺术从高高的殿堂上走了下来,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艺术借助于现代传媒走近大众,让更多的受众可以很容易地欣赏到艺术。另一方面,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艺术走上了一条颠覆传统的“革命”之路。当代艺术更重功利性,艺术创作者为了最大可能地实现艺术作品的消费性,为了宣泄私欲、一举扬名,不惜将艺术作品变得通俗、庸俗甚至低俗,变得虚伪和丑恶。美已不再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艺术积极健康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在渐渐消逝。

艺术不分高低,但有优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带给人的都是美的享受、情感的满足和心灵的触动,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培养审美主体辨别美丑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审美主体对“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低劣的艺术作品则恰恰相反,不仅外在形式上缺乏美感,也不具有直达审美主体心灵的功能。

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暴露出无深度、庸俗化、娱乐化、功利化的弊端,且具有反传统、反高雅、拒绝理性的特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艺术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用纯感性的创作,猎奇的、鄙俗的、甚至丑恶的艺术作品来刺激审美主体的感官,忽视、甚至抛弃了艺术本应带给人的精神上的享受。

本世纪初诞生的“下半身诗派”,坚持“形而下”的创作意图,裸的和被毫无遮拦地写进诗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毫无美感可言。源于欧洲的当代行为艺术,一改当初行为艺术的初衷,代之以、血腥和暴力。行为艺术表演者的行为根本无法与审美主体产生共鸣,得到的只是审美主体的无法理解与嗤之以鼻。当代的电影屏幕与电视荧屏上开始出现空虚、无聊,甚至下流、色情的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不再以传播真、善、美作为创作宗旨,而完全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了取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当代文艺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出现以丑代美、以丑为美的现象。艺术作品可以表现丑的,可以是审“丑”的,而此审“丑”是以揭露丑、教育审美主体看到丑背后的艺术本质为目的,是把表现丑作为传播美的一种手段,是以丑引美。并非彼审丑的宣扬丑,以丑为美,并且完全将丑作为审美客体。艺术本应是表现真、善、美的一种文化形式,其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够丰富和发展审美主体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丑的艺术则完全违背了艺术的宗旨,是混淆审美主体对美丑的界限,导致审美主体情感缺失的罪魁祸首。

所以,净化与优化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是审美教育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那么,面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净化与优化呢?

首先是从艺术的生产过程入手,通过强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来净化与优化当代艺术。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意识下的产物,是对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欲望的宣泄,更是艺术家与审美主体进行交流的中介。我们的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对审美客体实施教育,而艺术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当代的一些艺术家为了凸显个性,大肆奉行个人主义,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几乎无关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且当下的艺术家多道德意识淡化,并未将高尚的道德追求列为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伟大的艺术创作源自伟大的思想,一个不关心社会、缺乏道德意识的艺术家何来伟大的思想,又何谈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应该意识到当下最要紧的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挈,向里体验。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把它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⑥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承担起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善于从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总结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努力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审美教育与审美主体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是从艺术的传播过程入手,通过强化艺术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来净化与优化当代艺术。

艺术作品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播给大众,而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放送给大众则需要艺术管理部门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机制来加以净化和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传入,艺术可以通过更多、更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传播给受众,也就是说受众接触艺术的途径更广泛、更快捷了。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我们如何使之更有效地发挥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呢?

除了需要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也需要艺术监管部门的配合。通过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传播的当代艺术,大都只是以牟利为目的的文化消费品,带给审美主体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以其无深度、批量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特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一股脑地灌输给受众。在这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十分需要作为放送者的文化监管部门对所放送的艺术内容进行净化与优化,过滤出无聊的、低俗的、丑恶的艺术作品,保证传播给大众的当代艺术都是健康的、积极的、审美的,是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带给大众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的艺术。

四、结语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促进审美主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众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中国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而深刻,它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契机,却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种种弊端。大众文化肤浅化、模式化、庸俗化及色情化等缺点正在腐蚀着当代审美主体的思想,造成审美主体心灵的空虚与情感的淡漠。要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净化审美主体的心灵,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审美主体实施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来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等各项审美能力,使审美主体在认识美、感受美的基础上更能够得到思想与精神的提升。艺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品质的艺术作品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教育效果。所以,对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也是审美教育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以通过自检与他检两种机制来对艺术进行过滤,一方面提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靠艺术监管部门严格审查、考量即将放送给受众的艺术作品。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受众所接触到的艺术作品都是积极、健康和高雅的。

艺术审美教育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最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艺术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审美教育,它可以使我们在大众文化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辨别出美、感受到美、领悟到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灵体验。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完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②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③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④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⑤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⑥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讲国学》,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artaestheticeducationintheContextofpopularCulture

ZHanGHong-sheng,wanGXiao-yun

(SchoolofLiberalart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审美素质;培养

1引言

工艺美术教育主要就是通过观察、发现来提高人的沈美琴兴趣和艺术修养。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品位得到提高。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养成勤于动脑和动手的习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认识到工艺美术教学目标,实现大众审美教育

2.1明确教育目的

在开展工艺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拓展美术教学的内容,以更加宽泛的知识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让大众学会观察和善于分析,才能够使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生活和享受生活,这样也是帮助其更好的认识美的存在的重要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审美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审美目的的,工艺美术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大众,对其内在的情绪和情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可以使文化的气氛更加活跃,还能够提高大众的精神生活,更好地活跃文化气氛。

2.2落实审美任务

工艺美术教育担负着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开展具体的而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结合审美心理素质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的任务。工艺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展现出创造性和创新行,从而切实发挥出培养大众审美能力的作用。工艺美术教育的任务还在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其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文知识,从而更好地接受高雅环境的熏陶。这样才会实现提升人格和生活境界的作用,以便实现更好的加深大众文化素养的目标。

3创设美术教育环境,提升大众审美能力

3.1培养大众审美的直觉感受

开展有效的工艺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大众的视觉有着重要的作用。工艺美术教育存在于生活中,让大众感受到了审美的快乐。同时,获得视觉感受是主要的目的,用更好的人心态来观察各种自然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大众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审美感受。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注重改变大众审美的视觉角度,时期审美感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起到很好的美育的效果。

3.2提高大众形式美感

一般来说,大众在进行审美的时候都会比较关注一些外在的形式,对于美的需求的基础和审美观念的形成都是属于一种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恰恰是工艺美术教育中所必需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些美的事物的表象都会在美术作品中显现出来。例如,美术作品的点、色彩和形体以及线条等,这些内容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色彩感作为美感中重要部分,是大众化的一种形式美,并且真正会欣赏色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艺美术教育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把形式美中的因素转化为大众的审美能力。然后引导大众开展形式审美体验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在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使用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大众体会美术中的美。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从多个角度来启发大众体验美,感受审美情趣。

4优化美术教育方法,培养大众审美素质

4.1激发想象力,培养大众审美情趣

开展有效的工艺美术教育,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给大众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同时,还应该注重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来感染大众。这样大众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能够更加使所学习的内容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对于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视角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使用的都是抽象的点和线以及条等,给大众一定的审美体验。只有在美术教育的视角下,才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不同形态的点线和面。在工艺美术作品中,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同事,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作品中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展现了其真情实感。

4.2创新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创造个性

想要更加有效地保证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额培养,还应该注重创新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大众的创造个性。只有从新的教育观念出发,才能够有效改变以往的额美术教育方法。同时应该注重结合以往的美术教育的经验,结合大众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经验,从而找到更加有效开展工艺美术教学的方法。从而很好地满足大众学习的要求。工艺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大众的创造力,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够使其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有效的启发,有利于其开展探究性学习,美术教育和使人对于事物有更好的认识和感受,其对于事物的价值会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美术作品的度创新和鲜明的个性,使其独有的特征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模式不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怎样能够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大众更好的接受美术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了工艺美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大众人文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这样导致大众的观念逐渐转变,为提升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有效提高了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众的文化素质教育,从而有效促进大众全面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辰.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6(4).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审美;素质;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96-02

关于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思考,源自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验。近几年来,笔者在学校开设了《艺术与美》、《走进音乐》、《形象塑造综合训练》等课程。每门课程结束的考核,都会让学生用座谈交流以及文字总结的方式探讨对课程学习的收获和建议。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论认知还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很深刻地谈到对作品的感受,对开设艺术课程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现今社会,学生们几乎把有限的热情和精力全部都集中在了专业知识的攻坚克难上,以及各种的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的取得上,当然这是因为现在的就业压力和盲目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但是这样一来,就彻底抑制了学生在其他素质方面的培养与发展。大学时代是正当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自信果断的精神风貌。但是现在我们在大学校园中却很少能看到这些。这是因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一些人的素质涵养与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匹配。这一部分人的心理、审美、意志、价值观,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素质涵养。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有学校本身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基于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势在必行了。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校通过开设艺术理论课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课,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对当代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众所周知,是指对美的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对美的发现、感受、判断、评价、欣赏等方面。由于每个人所具备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同一个审美目标,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尽相同。现阶段,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只是停留在最初的欣赏即感观的培养,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不仅是一种专业的艺术创作,还有更为广泛的内涵,比如一个人的穿着、卧室的布局、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好的审美创造活动能有效地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和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滋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美它们,并很快乐地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无独有偶,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论。所以,笔者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可以给人很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道德素质培养方面,最终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另外,通过对美的教育以及后天对美的认知,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改观和提升,并且可以转化为道德行为,作用于日常行动。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性。

(二)提高大学生的思德道德素养

在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思想品德的高低有重要的意义,或者说有决定性意义。思想性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此外还包括愉悦性和形象性,一些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从古到今,名留青史的人物无一不是爱着自己的事业如同爱着自己的生命。大学时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着明确的认识――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种认识,需要有高尚的情感、无私的奉献、执着的付出做支撑。光靠理智的社会化规划来实现这些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艺术的熏陶以及对美的认知来做辅助。晚清时期,伟大的改革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曾经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三)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

非功利性是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没有功利世俗的掺杂是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鲜明特色。其根本目的在于升华人清澈的心灵,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艺术审美教育通过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来引导人们突破以往的局限,从而确立清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诚然,这一切都可以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

(四)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教育是一片沃土,拥有广阔的空间去驰骋发展。独创性是艺术家的生命,而大学生个性化的再创作也要求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前文已经提到,审美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又趋于感性的创造能力,它是受逻辑思维支配的,是一种顿悟,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思想结晶,这种思想结晶可以形象地把握社会发展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郭沫若先生就曾提出,研究人员既要有想法,又要脚踏实地,这与笔者所倡导的审美能力不谋而合。我们知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类通常思维的两种方法,其中逻辑思维又要高于形象思维,它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思维方式,但是,尽管如此,逻辑思维也不能取代形象思维而独立存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就如自然界其他的法则,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形象思维还是占据主导位置,但也需要有逻辑思维的指导,这样相互配合才能迸发出艺术的火花。反之,如果以逻辑思维占主导位置,形象思维做配合的话,就难以有创作的灵感,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创作能力,亦即审美能力。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艺术审美教育是全面开拓学生智力、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举措

现今为止,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者的重视,这是值得庆贺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单一缺乏创新,师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不一而论。所以,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发展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仍需要我们很长时间的努力,方能至善至美,真可谓任重道远。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德、智、体、美四育中,审美教育对德育的价值理性、智育的认知理性、体育的机械化运动都能起到中和升华作用。因此,艺术审美教育应该切合高校工作实际,考虑实操性,重点解决高校美育工作的难点或痼疾,加强美育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考美育教学实施的常态化,建立美育教学的质量监督体系,最终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二)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方式和内容教学,侧重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不要过于强调其艺术特性,使其等同于专业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着重普及型、素质型的审美教育。艺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欣赏和实现一定程度的艺术实践,注重审美、欣赏和感悟,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小说、戏剧、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欣赏,通过音乐、绘画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方式,成立如合唱团、舞蹈队等艺术实践活动团体。开展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例如给树木标名、给绿化环境创设计提示语等。积极为他们创造参与的经验,实践的条件。同时,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实际情况,比如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教师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丰富教学的主题,如环境艺术、数码艺术等,在不同的方面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在高校的教学中,一定重视课外的文化教育,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其丰富性、多样性、空间与时间的随意性的特点,因此是加强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其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是:一,举办大型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二,组建不同的社团团体,让学生充分地发挥特长,展示自我,丰富其业余艺术生活;三,利用学校以及社会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们的审美视野。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乃至社会的各类大型艺术活动。比如举办或参加大型的美术画展、音乐会、名胜古迹展览等。还可以开展中国国学的再教育,比如古诗词比赛、地方方言汇总、戏曲话剧联唱等。总而言之,主要目的是要在大学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期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以便让其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成就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更好地烘托校园艺术气氛,搭建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平台,展示校园文明风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徐帆.论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人全面发展的作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7).

[2]刘波亚.艺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02).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美育;艺术美;美术欣赏;审美;美的享受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25-02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院校开设独立的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加强思想品德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像著名艺术家豪泽尔在其《艺术社会学》里提到的: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之所以感到审美愉快,是因为他把握到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具自由和和谐的状态。

一、美的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审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享受的过程,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随着《艺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艺术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育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二、美的享受

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的途径有很多,艺术,文学,科学等等,而单就艺术美来说,艺术美的意义要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才能充分发挥;美的价值也要通过审美主体的艺术享受才能充分体现。一个不能进入艺术审美过程的人,是得不到艺术享受的。而不能得到艺术享受,艺术美的美育功能就不能实现。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艺术美就要在艺术欣赏中贯彻和体会了,现单就美术欣赏课来进行分析。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把握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揭示出作品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职业类院校美术欣赏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等作品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因此,在作品内容选择方面,力求做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同时还应兼顾到作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重点选择那些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同时,还应适当选择现当代的一些寓意深刻,意蕴丰厚,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只有把真正优秀的作品作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才会给学生带来强烈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够使他们的审美心理得以陶冶和塑造,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目前,结合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审美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美术欣赏课教学应该尽量体现美术的人文性,在美术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艺术的感化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在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二)美术欣赏课中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明显有别于美术技法课教学,它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其审美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门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胜任该课程的教师,既要有美术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扎实的美术史、文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并且善于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之中。一名美术教师不管你绘画技巧多熟练,也还是要看你能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能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并且,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善于鼓励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内容的艺术趣味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因地制宜,适当地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要求,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三)美术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合理建构其审美心理。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审美主体逐渐能透过作品的形象层和形式层,品味到其中的深层意蕴。优秀艺术作品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往往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深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就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理性内容,它把艺术家的人文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欣赏者从不同的作品中解读或品味出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时代意识、哲理思考等理性内容时,回应在内心的将是一种悦志悦神的喜悦。这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艺术家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作为“中介”,成为了艺术家与欣赏者精神往返的“桥梁”。这样,在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美术作品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审美知识,丰富了审美情趣,启迪了智慧,从而使他们的审美体验得以充实,审美心理得以完善和建构。

2、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积极而能动的反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他们的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例如,从达芬奇、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母性的慈爱、温柔、端庄、纯洁的美好品质;从梵高的名画《播种者》中,可以感悟到画家留给欣赏者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阳光;罗中立笔下的《父亲》形象,让人感受更多的是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温厚、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从柯罗、米勒、维米尔、康斯太勃尔等画家那些关注自然和人生的质朴画风中,又可以唤醒人们对大自然深挚的爱与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这些源自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中,表现出的是人性中可贵的品质,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会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和谐的和审美的人生态度。同样,一幅好的国画或油画风景作品,不仅会使欣赏者赏心悦目,而且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悦情悦意的理性欣喜,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中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不知不觉中便会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诗意空间中,体会到作品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另一种意境之美。学生们在感知美和接受美的过程中,身心得以放松,精神得以振奋,学习和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诚如席勒所言:“只有美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另外,美术作品中表现的爱国情怀、协作精神、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间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都经过艺术家理性的塑造和艺术化的处理,将美与善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注入画面中,作为不竭的精神源泉,不断给人以精神滋养。在从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发现美的同时,欣赏者审美素养明显会得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还有助于增强他们战胜现实中困难与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3、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美术欣赏等审美活动,以内化的方式,培养人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情商,健全人的人格,对人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却面临着诸如人文精神日渐缺失、伦理道德的滑坡、人际关系的淡漠、存在价值的迷茫等诸多社会问题,这让不少有识之士痛心不已。就如同贾柯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所表现的符号化人物形象那样,没有性格,没有表情,情感世界已“荒漠”化了,缺乏人所应有的社会特征。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在求“真”的同时,忽略了“美”和“善”对人心灵的陶养则会被社会所异化,从而引发了新的悲哀。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写道:“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全神贯注于那个在术和科学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他以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滋养对于他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把握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以美术欣赏为基础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丰富审美心理,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接受美的教育,发现美,感受美,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艺术审美个体社会价值取向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www.133229.com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艺术个体审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态度、审美直觉和审美趣味,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实用伦理的态度。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没有系统接受审美教育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那么审美直觉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种直觉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来习得,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主体能力,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凡是人都具有灵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门类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多数师范学生的审美教育。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性审美偏爱,审美偏爱是个性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个人的创造,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种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个性。广泛的艺术审美趣味,将为宽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础。

2.审美共性是审美个体发展的基础

成熟的审美标准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比较符合,对不同形态的审美标准的涵盖面较大,符合大部分的审美实际,这就是审美共性。孔子说诗“可以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意识到人类在情感生活上的相同与一致。通过艺术作品,我们理解别人的内心生活。在一种体验的情况下,自己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在感情当中逐渐消失,产生一种同一感情。在这种感情中,一个精神存在与另一个精神存在就一致起来。对当今社会来说,起到沟通社会成员的情感,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艺术虽然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和个人接受的对象,但它绝不仅仅具有个体审美价值。艺术同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任何一种貌似纯个人的艺术活动都必然隐含着它的社会历史因素,任何个体审美价值必然隐含着艺术的审美共性。艺术的审美共性体现在社会对艺术的直接需求之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因素间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整体的发展。

在当代师范美育教育中,我们不能因艺术个体审美发展而轻视艺术社会审美价值的教育,也不能因艺术社会审美价值而阻碍艺术个体审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邱正伦.艺术美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危机阶段;审美培育;缘起与观点;内容与预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5-03

【作者简介】皇甫立同,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庸俗文化的相关元素刺激着高中学生的感官,混杂于网络、动漫、游戏、通俗读物、广告等庸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斥于高中学生的生活,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对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科学认识审美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导致审美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功利化。学校审美教育的严重缺位以及高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造成了高中学生审美取向的混乱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高中学校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加大了审美教育力度。我国也愈来愈重视普通高中的审美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通过艺术教学实践加强学生艺术体验,增强审美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逐步由自发走向自主、感性走向理性,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非常需要在思想、精神层面得到正确的引导,非常需要利用“学校”这个审美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加强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省淮阴中学立足高中生审美素养的现实基础,面向审美素养的培育目标,围绕校内外资源,开发、转化、运用所需要的各类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系统内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构建了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课堂以及有利于生活和谐融通的,并逐级推进的审美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突破。

一、基本观点

对于“审美素养”的定义,目前美学界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和结构划分。我们尝试将“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自然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对艺术作品、自然物态、社会生活、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水平。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审美创造行为四大维度。

我们把项目课题界定为“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六个观点:

(1)高中审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侧重审美素养的培育。它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培养“全人”的重要途径。

(2)审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审美教学的本原目的和根本任务,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进而美化生活,提高现实的乃至未来的生活质量。

(3)审美教学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既区别于为升学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又区别于以高品位的艺术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宏大愿景。

(4)美育不是智育、德育、体育的附庸,它只是学校完整教育之一端,是一种既独立于其他“育”之外,又与其他“育”有密切关联的教育。

(5)审美教育的全民化应当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

(6)审美教育必须摒弃功利意识,严格遵循规律,扎实循序渐进。

二、项目内容

1.研究高中生审美素养现状与发展需求。

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必须建立在λ们审美素养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学校与相关高校、专家合作,以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为基本单位,通过抽取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为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研制出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深入探究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学校美育重建和社会美育发展的沟通机制,体现“重构”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生态。

开发、开设“高中美学课程”,整合、重组与提升已有的艺术课程;吸收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开设一批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审美必修或选修校本课程,如戏剧(含地方戏剧)、表演、设计、篆刻、陶艺、摄影、创意表达等;加强非艺术课程审美要素的发掘与整合,逐步形成各类学科完善的课程美育方案和实施细则,引领非艺术课程改革实践;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如“数学+科学+工程+艺术”等新型跨学科审美课程;探究、设置以艺术课程为核心的新的综合性的审美教育课程,形成高中三年系列的、整体的、不同门类且逐级提升的审美课程群。

3.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堂生态。

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不仅是艺术课程及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其他所有课程及其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应该负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追求“教学美”的课堂教学,促进各学科美育渗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加大对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如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交叉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以及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本项目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4.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活生态。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习惯和品位,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审美生活的环境生态。譬如,改造或重建艺术教室、创意表达场所等审美环境,实践以“美”为核心的班级生活,开发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校园系列活动及平台,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重建与改革原有的艺术社团、艺术兴趣小组等。

5.研究c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评价。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有序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评价,为审美素养培育评价的生态重建提供方向和标准。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的定量、定性测评,非艺术课程、课堂的美育目标达成评价,美学课程的达标评价体系建构及实施,学生审美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实施。

6.建设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配套项目。

成立“审美素养研究中心”,选聘专职或兼职的高水平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建设一支胜任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指导;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为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创设培养和升学的“高端平台”或“绿色通道”;改建、扩建学校艺术楼,设置更多更先进的艺术功能教室,提供更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以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建设校外美育基地;自筹建设一个配套的校内“美育课程基地”,引领艺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以上六项内容与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反映。

三、项目实验成果

本项目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践探索,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高中生群体的审美素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强化对高中生审美基本素养的培育实践,积累更多审美教育教学改革的普适性经验,重新建立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引领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果明显。

1.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升。

学生在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追求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热爱自然生态,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幸福人生。

2.学生艺术素养较为突出。

学生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展演或评优活动,均赢得高度评价或奖项;学校交响乐团应邀参加维也纳国际音乐节。

3.师资队伍审美素养良好。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8

一、审美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三)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实践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在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同时提升音乐素养的自我展现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目的原则

艺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思想进步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艺术门类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但可以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能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艺术教育在我国各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大学生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了解艺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不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是使自身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以后学习、工作中的长远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有其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公共艺术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实施的教学原则应适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在校生的能力水平。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一)智育目的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但它却和智育关系紧密,相互联系与渗透,尤其是学生从中、小学模式化的线性教育进入到大学开放的发散引导式教育为主的阶段,艺术的智育目的显得尤为重要。智育是知识与智力的教育。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许多知识教育,如基本的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鉴赏及一些审美方面的知识等,这些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和增加知识面。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也包含着许多智力教育,如艺术感性思维的创作方法,艺术想象及联想的表现方式,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技能型建设者。

(二)德育目的

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起着指导教育方向的重要作用。而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在内容与任务上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良好的效果。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是各任课教师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过程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使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渗透德育这一重要目的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育人方向。对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来说,要使学生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对各种艺术门类认知与理解,并通过对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深入学习,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审美观,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的合格人才。

(三)美育目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为美感或美学教育。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目的一方面融入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上。美育目的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目的,其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声音所反映出的自然美、思想美及艺术美等内容与形式的鉴赏、感受来实现的,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培养审美感受力。公共艺术课程通过对现实事物、思想意识、艺术作品等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些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得到审美过程中的愉悦感,提高学生发现、感受事物美的能力。3.培养审美鉴赏力。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授审美常识、艺术史论、艺术作品赏析等相关知识与能力来进行的,最终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及理想。4.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体现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赏析环节中,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以引导、开发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审美想象对身边与艺术作品中相关的事物“再造想象”增强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

(一)德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其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之一。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德育摆在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之首,所以,高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围绕德育这一目标开展工作,使其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形同手足密不可分。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也能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来看,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是相互联系与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艺术教育往往是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使学生不仅在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想象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还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间接承担了道德育人的作用。传统的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较为生硬,缺少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而艺术教育则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它主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视、听语言运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接受道德教育。所以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

(二)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方式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教学是以感性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无论是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史还是具体的艺术作品赏析,大都是教师以感性的语言讲解使学生理解、感受到各种艺术之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大学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得现代大学校园中各种社团蓬勃发展,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艺术社团,公共艺术课教学就是这些艺术社团活动的扩展与外延,艺术社团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就更加的规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理性的技能与技巧进行指导。那么教师在完成感性的课堂教学后,还要结合课堂教学对艺术社团中的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法指导。这一知行统一观,反映了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正确把握和贯彻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功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4-2人的智力水平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综合发展状况,其实就是人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又是一项重要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应该对艺术教育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功用有哪些?

第一,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运用科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切实发挥自身天赋,发掘学生潜在能力,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完整结合。艺术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透过艺术教育,展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和爱好,具有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新的生活,进而培育学生的优良品格与健康性格,最终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事实上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让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其全部功用和艺术紧密相关,准确地说,都受制于艺术本性。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地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与建构,使社会群体和谐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就想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起着规范之功用

艺术教育是一种柔性教育。它切实展现了人的主体性。艺术教育涵盖很多德育方面的内容,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于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澳大利亚悉尼铁路局面对屡禁不止的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在6个火车站试点,不停播放古典音乐。让人没想到的是,损坏公物的行为降低很多,有3个车站基本不再出现损坏公物的现象。这6个火车站的修理费和原来相比大概下降了大致70%。所以可以这么说,这种教育和影响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教育。

二、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重要作用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加工、贮存很多信息知识,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要求。相关心理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有组织和分解之功用。相关心理学研究还显示,快乐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听觉和视觉的综合感知能力、幻想性和创造性、信息记忆和反馈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进而提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当他运用这些技巧来直接创作或二度创作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情和心灵的体验。如歌咏比赛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一是培养歌唱者高度集中的整体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情景交融的境界;二是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思想的体验和表现,有助于情操意志的陶冶。若说艺术创作是把其实际生活体验运用语言、音响、颜色、线条等展现出来,则艺术鉴赏就是运用想象,把语言、音响、颜色、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原来有过的相近的生活感受。就是在和艺术家们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包括和艺术作品的相互交流),在对现实生活的再次感受中,获得艺术之美的享受。

艺术教育能够推动智力的提升,大致表现在对人大脑的右脑的开发方面,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调查显示,认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知道,人的创造力源泉就是人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艺术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艺术教育涵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经验的内容,例如关于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等。艺术教育利用艺术这种媒介,把科学文化、知识经验传达给受教育者,极大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和水平。艺术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往往是很生动具体的,内化为知识后会长久不忘。

今天的中国,正在蓬勃发展。面对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已引起很高的重视。现在,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看重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都强调艺术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表现。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教育所提供的审美自由精神和超越境界的培育,会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发展,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创造,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使行动、坐姿、步伐、走势,都洋溢着一种美感,显示一种教养、一种精神的文明。如艺术化了的各种体育运动,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芭蕾等,都已经使两种教育的内容有所融合。艺术化的体质教育活动关系到体态、动作、行为、举止的自由和谐,关系到身体自由均衡的发展,使身体具有审美性质,这必然有助于身体富有活力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我已接触到了苦难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这是托尔斯泰在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后潜然泪下时所说的。通过聆听,仿佛身临其境,在这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有强烈的感情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认识和理解,伦理判断和理性的丰富内涵。再如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突出表现了拉卡尔这个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整个画面表现了沉重的劳动和纤夫不甘忍受奴役的愤激情绪,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剥削阶级的强烈抗议。对现实的欣赏者来说,通过这画面可以“听到”那低沉压抑的《伏尔加船夫曲》……这聆听一感受一理解一认识的过程,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人类在求真向善中表现出来的理性、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等,便会深深地感染启发着我们,这些优秀的艺术自然成了人生理想的教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依靠艺术教育,依靠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可见,音乐有利于人们净化环境、振奋精神和美化身心。艺术教育所给予的审美素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层面,培养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二是精神层面,培养一种超越精神与情怀。这两层关系到性情塑造、人性建构、心灵、文化心理建构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建构是极为重要的。艺术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它深切真挚,陶冶性情,移风易俗,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高雅的艺术可使学生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自己的艺术想象,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充分体验艺术美感,逐渐提高其鉴赏能力。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美的惊讶、赞赏和崇爱―这是人性态度的基础,舍此,人的文明素养的真正培育和形成便不可思议。”

五、艺术教育能够培育与提升人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质教育涵盖劳动精神状态、劳动技术能力、劳动操作技巧的培育,大部分都是要靠劳动教育来实现。艺术教育包含关于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被教育的人能够从艺术教育中接受这方面的观念、知识、经验,为劳动素质打下某种知识观念基础,艺术教育十分重视艺术操作、训练,掌握某种艺术技巧方法融合贯通,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艺术教育给予受教者那种审美的、自由超越精神和自由创造。这种审美精神和审美能力融入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里,会极大改善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质量和水平。艺术教育的活泼自由形式能够改善劳动环境,调节生产者的情绪。审美素质渗透融人劳动生产活动,可以为劳动技术注人新的观念和操作艺术,提高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可以促进技术与审美的融合,技术的艺术化,改变劳动技术的单一操作方式,引导劳动技术活动走上自由发展的道路。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关注、涉及每一单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它的目标是综合多元教育因素走向素质教育目标的总体。艺术教育自身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它要靠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通力合作,而艺术恰恰在这种合作中起着一种支援、联通、融合的作用。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