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十篇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十篇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10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1

一、以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为依据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教师应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往由于课业过重造成学生心理失衡的现象已不存在了,但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给孩子造成精神困扰和心理上的新的失衡。又由于现在的孩子缺乏磨练,有很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如网上曾报道一个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学生在考试期间利用手机抄袭,被老师发现,老师没有批评她,反而告诉她下课后去取手机。这名学生下课不但没去取手机,反而在下课的十分钟里从四楼跳了下去。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以,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自己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影响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有良好心理素质。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素质,特别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他们会向你学习,会以你为榜样。孩子和你相处的时间是很长久的,你的影子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孩子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教师进入教学活动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到活动中,让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老师的真挚感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倾情投入整个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各科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各科教师应当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理论的学习,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以身作则,和孩子平等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珍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立个性;赞赏孩子的成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给予他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倾诉;在不同场合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教学活动设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从提高学生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要强调孩子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孩子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例如:知识分类的目标教学;注意从孩子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计教学,愉快教学,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与创造;成功教学,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教学上的某些弊端等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孩子,这些学习困难孩子,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自信心低下,自卑心与日俱增,厌学、畏学、乃至逃学。帮助学困生提高自信与学习技能,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兴趣,是课堂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孩子的心理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不仅是智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在课堂评价中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素质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和发展;外因和内因;量变与质变

中图分类号:G6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44-01

一、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如果仅有儿童心理的内因或内部状态,而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儿童心理是不会得到发展;如果不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条件,教育这个外部条件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我们以为:如果不通过儿童心理的内因、内部状况,即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的矛盾的状况,教育这个外部条件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可是,如果只有儿童心理的内因、内部状况,而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儿童心理也就无法得到发展。儿童心理为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儿童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

进一步说,一方面,教育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指导儿童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强调教育这个外因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因、内部矛盾起作用,决不是限制或贬低教育的作用。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更好的按照客观规律来发挥教育应有的巨大的作用。

把外因和内因、把教育和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绝对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从教育到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上面说过,教育条件和手段必须适合于儿童心理的内因,才能使儿童不断得到发展,但是从教育措施到儿童心理得到明显的发展,又绝不是立刻可实现的,而以儿童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中间环节的,是要经过一系列量变质变的过程。

1、领会是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导作为中间环节。这就是说,教育必须是引起儿童对于认识、技能、道德的领会、掌握、学习,然后才有可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教给儿童的东西,儿童都能立刻领会。教育和领会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一些渐进性的细微的质的变化。

教育条件对儿童的起什么作用,可以有各种情况,例如:教材太容易了或太难了,都同样引不起儿童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使矛盾向不正常的方面转化。只有当教材的难易适当的时候,只有当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为儿童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加以克服的时候,才能产生真正领会、掌握或学习活动的可能。这即是说教育并不等于领会。教育能否引起儿童的领会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难度、结构的复杂性,是否适合于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学习的需要为转移的。

2、从领会到发展是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质变过程

儿童在掌握某些知识、教材以后,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发展,掌握知识、教材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儿童真正得到了发展。

例如,儿童掌握新词的时候,这些词起初只是消极的,还没有包括到儿童积极词汇中去,或者只是初步成为他的积极词汇,而这些词汇还没有熟练到经常地参与他的语言活动中去。因此,他虽然掌握了一些新词,但是并没有明显达到质的变化,并不能引起儿童的发展。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3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杨丽珠

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116029

本课题全方位研究3~15岁儿童青少年人格影响因素,探索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人格发展的机制及干预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为幼儿园、小学、初中及家长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提供有效载体和可行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探讨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制定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评定量表(教师评定和学生自评);(2)探讨正常儿童自控行为水平高和自控行为水平低的脑电数据差异;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癫痫儿童自控行为的电生理和生化机制;(3)探讨气质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自尊、自信发展的影响;(4)以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理论范式,进行中澳父母教育价值观、育儿风格、育儿风格与幼儿人格关系的跨文化比较;(5)以相互独立、相互依存自我观文化理论范式,研制相互独立与相互依存性自我观评定量表;(6)探讨儿童青少年父母共同养育的结构、类型、评价工具,进而探究儿童青少年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7)编制学生知觉到的教师认可评定问卷,探究教师认可对儿童人格的影响;编制小学生友谊质量自评问卷;(8)分别建立影响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人格发展因素的因果模型;(9)建构促进小、中、大班幼儿人格发展的主题游戏活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育现场实验,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10)对父母消极共同养育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干预。学前儿童焦虑与气质、家庭背景的关系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王美芳

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50014

本课题将在考察学前儿童焦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拟从儿童的气质特点等内部主体因素和家庭环境、父母心理健康、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背景因素两个侧面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考察学前儿童焦虑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这不仅可以揭示影响学前儿童焦虑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初步探查出学前儿童焦虑产生与发展的某些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而且也有助于从改进儿童的家庭教育入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情绪健康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1)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下学前儿童焦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特点;(2)揭示学前儿童的气质与焦虑的关系;(3)揭示家庭背景(家庭环境、父母心理健康、父母教养行为)与学前儿童焦虑的关系;(4)揭示气质、家庭背景及其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焦虑的影响。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4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能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5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

 

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台湾;生活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8-03

为加强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干预,推动“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开展,2009年4月18日至20日,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在北京举行了首期“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讲师培训会。在为期3天的培训会中,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台湾阅读协会理事长、台湾家庭生活教育人员协会理事长黄乃毓,台湾彩虹美语杂志执行长、台湾彩虹儿童生命教育协会会长陈进隆等专家们以讲座、互动游戏、体验的形式,通过理论系统讲解和教学示范,向学员们讲授了“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思想理念与教学思路。

“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是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从台湾引进的系统完整、实用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教材补充和课程借鉴。

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和教师一起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她在搅动我整个职业信念的同时,更给我注入了更多有生命的元素和鲜活的启迪――再次清晰化的探究欲、方向感和职业定位――激发了我继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来自宝岛台湾的老师――黄乃毓、陈进隆、谢慧燕、李贤国、廖杏娥――他们有着怎样的热忱,有着怎样的修为,有着怎样的生命动力,才能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为我们倾尽其学术所有?他们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教学。应着教育最美的公式,“榜样感动自省改变”,那我无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了,因为我遇到了课程最好的榜样!

以下是我结合培训内容和自身的实践体会,对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的一些理解,同时谈一点课程带来的启示。

一、立足儿童生命塑造的出发点

对个人而言,早期生活经验对成年后的人格健全有极大的影响,早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防微杜渐,及早行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普及,教导儿童及青少年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遂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的重要工作[1]。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后,深层的原因在儿童时期的心理素质养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着眼于儿童早期生活经验,试图通过系统课程教授给予其积极的早期干预,及早帮助儿童探究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源头,尊重和珍惜生命,去除生命中的消极信念,建构积极正向的生命信念,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产生出维持生命积极向上的源源不断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及早给予发展性的辅导和预防,干预难度低,代价小,效果长远。对于儿童本身,这种干预将为其奠定一生人格健康的基础;对于家庭,改变一个孩子,便是造就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于社会,为青少年谋福祉,就是为国家谋福祉,就是为社会预约一个美好的明天;对于教育本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将影响其他教学的成果。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在教导和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操,并塑造健全的人格,让一个人能活出真实且丰盛的生命,所以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2]”。因此,从儿童早期生活出发,走近和触碰他们幼小可塑的生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的保证,意义重大而深远。

可喜的是,我国大陆地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工程,实施主体由个别部门扩展到社会,关注对象由特殊全体普及到每个生命,逐渐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这项工作[3]。遗憾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仍面临着专业师资短缺、力度不够、普及不广、途径不宽、效果不显著等局限。错过早期干预的机遇,日后再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矫治必然会增加难度,更糟糕的是,这将增加儿童青少年遭遇心理困惑甚至是疾患的几率和痛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力度从源头做起――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尤其是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二、尊重儿童生命需要的课程体系

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理念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比如人际困扰,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试图建构全人的人生信念。课程设计也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主题为架构。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主题的课程,并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4]。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

大陆的心理健康课程只有指导纲要,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渗透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和“思想品德”(初中和高中)课程中。以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为例,我们发现其教学内容设计的向度与台湾生活素质教育课程及其他国家的同类课程设计有很大的相似性(见下表),他们都以实实在在的人的发展为中心,围绕自我、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等向度设置课程内容。具体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为例,改革后的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等。我们从事品德课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这次改革对课程目标、结构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力图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实际,教学生所需要的,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应该说,我们课程的理念和建构都很科学和系统,但实际上,尽管教材与先前相比面目生动了些、资源丰富了些,形式多样了些,我们的品德课仍不像生活素质教育课那样生动活泼、受学生欢迎,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理念和素质。任何一个优秀的课程架构都需要一个有灵魂的教师去驾驭和实施。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和今后可能也会有的生活素质教育课要想取得实效,培养教师队伍是首要任务。

三、适应儿童生命特点的教学方法

生活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爱的教育,需要透过故事、体验活动、多元艺术,启动孩子思考、相互分享、让孩子体会生命的美好并建构正向的价值进而产生行为的改变。课程突出的教学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5]:

这其中,生动的绘本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再加上符合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问题设计,使得绘本成为走进儿童生命的天使和陪伴儿童成长的伙伴;而多元艺术则容易刺激孩子的多种智力的发展;体验教学则最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是儿童最善于接受的教学模式;而关怀陪伴的态度本身就是教育,又能为教育创造可教的氛围,因为有效的教学首先是心与心的交流。其实这些教学方法背后的道理并不高深,可贵的是他们将其实践在自己的教学中,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任何好的理论都必须经由最扎实的实践才能产生出好的效果。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实践者――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行为,如在教学中的位置,变主导者为陪伴者,变训导者为聆听者;改变教学策略等――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教师有生命的表现,小改变会带出大改变。

四、挖掘儿童生命资源的理论依托

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所依托的教育教学及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理论非常丰富: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教学思想到读书会、体悟教学、多元艺术教学等具体教学策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到认知发展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和道德发展及教育理论,再到具体的心理、行为疗法和道德教育方法,如理性情绪疗法及团体辅导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教师运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李中莹的nLp”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反应式的倾听、沟通的艺术、接纳的态度、同理的技术、澄清的技术、正向的评价和表达、恰当的鼓励和欣赏等心理辅导技术的巧妙应用,加上正确教学理念的支撑和优秀教材的辅助,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深入学生的生命律动中的,必然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促其领悟和改变。而这,需要教师自身的成长和不断的锤炼,这其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的生命价值又是极其重要的内因。而这种内因的来由则是一个教师对待儿童真诚的爱和对职业的执着和敬仰。

当然,所有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被教师实践才显得有效。因此,对我们的教师,成长的任务是迫切的。

五、陪伴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师队伍

在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课程传授中的巨大魅力。他们的魅力不在于让学生领受了其高深的理论和娴熟的技巧,而是他们由自己丰盛的生命中涌动出来的成长的力量和他们给予儿童的真诚的陪伴态度。教师如何创造能够改变生命的教学?[6]第一是有“忠心”,即教师要珍惜自己,保持生活的愿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等;第二是“合用”,即坚持不懈,全力以赴追求专业成长,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可以分享的人,培养自己善听的耳和洞察的心,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创造最生动的教学现场;第三是“受教”,即愿意改变自己,谦虚受教。“愿意学习,教师就出现”。教师要随时愿意调整自己,做流动的水,做活水。“一旦你近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得停止教学”,只有不断学习,能力才能增长。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份开始心理教师的认证培训并要求持证上岗,很多地区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驾驭课程的坚实理论和实操技能,或缺乏进行交流的平台,不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进取心的心理教师只好参加民间的团体,部分教师自费参加一些心理咨询培训。这些体制上的局限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在期待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保有职业的热忱和成长的自主性。

六、整合儿童生命教育的社会资源

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是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研发的,他们每年定期开办生命教育培训系列课程,以思考教学、体验学习、创造性儿童戏剧等多元教学方法,培训彩虹生命教育志愿者,进入学校以说故事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近年来协会还将教育服务拓展至两性教育和家庭教育。他们的宗旨是透过彩虹生命教育志愿者、协会网络和各界支持,让生活素质教育内涵能落实于学校、社区和家庭中,从而强化家庭教育,促进亲子关系;进而帮助儿童建立内在生命的学习动机,认识生命的价值与信念,使其有能力在未来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强面对生命的成长与挑战[7]。

令人敬仰的是,这样一个有价值的课程和有造诣的教师队伍来自民间组织的自我成长和开发。这给我带来了两点启示:一是令我继续保持从业的热忱和积极性,哪怕付出再多。因为陪伴儿童成长已然成为我生命的动力和价值所在。二是我们也可以整合一些社会资源,在时机成熟时培养志愿者队伍,集合大家的热忱来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从生命的高度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制的新方向。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其中的理念和操作都非常值得借鉴。期待我们内地能尽快成长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成为课程的实践者甚至是改进者。(稿件编号:090521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生活素质教育培训讲义(前言).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2]黄乃毓.为生命喝彩――生活素质教育概论.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3]河北石家庄教育局教研室德育处曲连坤老师在培训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9,4.

[4]陈进隆.看见生命的彩虹――生活素质教育的教材设计理念.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5]同上.

[6]谢慧燕.改变生命的教学.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印制.2009,4.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7

我国少儿舞蹈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日趋完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门类,如何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须探索的课题。

一般地讲,素质教育是抽象的,艺术教育是具体的,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是直接的;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各门类教育效果的聚合,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均离不开它的本体和对象。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知觉直接传授给孩子,因此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的。

一、舞蹈艺术的律动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

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少儿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小演员,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编导的艺术意图。演员既是你教育的对象,又是你的教育媒介,你的舞蹈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效果是通过他们表演传递到其它教育对象的。所以,群体的儿童是你的第二艺术教育对象。舞蹈艺术的对象不是几个、几十个演员,而是很多学生。因此,第一教育对象至关重要。

舞蹈艺术教育要让孩子们从不懂舞蹈到懂得什么是舞蹈,怎样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站得美,才能跳得美;站有站姿,才能够解决整个身体各部位进一步的训练感觉。另外,考虑到人体的气韵对肢体的影响,应教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呼吸,掌握好韵律,使舞蹈动作的激烈训练与巧妙的呼吸配合起来,加深孩子的自身感觉的协调。

同时,在加强肢体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训练时增加一些软开度、肢体部位力量的训练。在课堂中认真注意孩子对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的反应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乐感,对音乐节奏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需要从舞蹈的韵律教学入手,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间风格的音乐,开设一些身体韵律、肢体律动课程,使孩子们从韵律和律动中体味舞蹈的内函,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段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逐步开设一些技能即兴表演课,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组合、即兴发挥,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发灵感与创编能力。通过自身体会,让孩子们理解舞蹈艺术课的教学目的。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

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是提高一个人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灵魂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是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舞蹈语汇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对丑恶的鞭笞。孩子们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是经过自己肢体表现出的舞蹈语汇把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表达出来,无疑对自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关键是一度和二度创作能否达到高度统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我认为孩子们对舞蹈艺术的感受越深,体会越多,其二度创作就会越完美。所以在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对真、善、美、丑、恶认识越深,鉴别能力就会越强,思想与心灵就会越纯净,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语汇表达得就越精辟。

我在《欢乐的小雪橇》、《心愿》、《井冈山下种南瓜》等舞蹈作品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突出舞蹈的美感,让孩子们尽量去表现美的感觉。舞蹈《欢乐的小雪橇》以儿童们在草原上玩耍为主题,表现一群少年儿童从雪原深处在嬉戏的欢歌中飞奔出来,强烈的时代气息激励着小主人公的心灵。舞蹈《心愿》则以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向往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为主题,表现热情奔放而富有理想的小姑娘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些舞蹈确实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了她们的情操。

三、舞蹈艺术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在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反应关系十分明显,儿童的心理素质好,反应敏捷,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在舞蹈教学和创编过程中,舞姿的动态与静态反差很大。根据儿童心理学,孩子们在每一个舞蹈动态环境中,她们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年人快得多,而且具有高水平、高意境、高层次的少儿舞蹈,使其动感强、韵律紧。适应当代儿童思想发展的舞蹈作品和课程,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如选用一些独具特色、有民族风格、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以不同的身段韵律,肢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动、静的心理反应,体验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蹈律动感觉。在孩子们心理上驱使他们完成树立自我形象,自我独立意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舞蹈意识。

四、舞蹈艺术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素质;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健康素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让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度过童年时光,这已经成为了我国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与分类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提出是指其父和或母在国外工作或学习,但自己却留在国内的子女。而今,在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特殊历史时期,留守儿童又有了其新的定义,它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在一起生活,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及其相关问题的形成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在查阅国外文献的过程中并未见相关报道,而与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相近似的是国外对于亲属抚养儿童问题的研究。

(二)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构成留守儿童根据户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占86.50%,占绝大多数,是主要关注的对象。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估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人。在全国妇联2008年2月份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占55.68%,0~5岁留守儿童占27.05%,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占17.27%。

三、健康素质

(一)健康素质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心理健康为核心词深人的.以健康素质为核心词的研究目前还很少,《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新概念“心理健康素质”,基于素质的概念以及wHo对健康定义的理解,将健康素质定义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及自身实践的影响,形成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

(二)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先天生理基础,指人的遗传因素,是健康素质的基础。其次是环境,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产生影响。第三是教育,无处不在的教育对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第四是自身实践,个人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对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我国留守儿通的健康索质研究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

从现在文献看,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心理方面,身体健康状况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中国农村7岁及以下7585名留守儿童以及7557名对照组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主要有生长迟缓、低体重以及贫血。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可能会忽略儿童的营养问题。也有研究表明“非母亲照顾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二)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研究

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庭环境发生变化,长期母爱或父爱缺失,留守儿童需要对家庭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湖北省调查小学儿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人数比例略高于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总体表现良好,留守儿童没有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独立性比较强,需要面对和适应更多的事物;二是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足够的关心与重视。

五、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稳定。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从家庭层面来看,关怀与沟通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或是监护人,要经常加强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此外,对学生家长普及健康营养的基本常识将有助于儿童身体健康的成长。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收集基本情况,以便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赏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儿童或监护人与儿童、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和配合,用多方的关注填补留守儿童心中的空白。

(三)注重课外学习的培养,开展多类有益活动,娱教相长,丰富孩子的营养常识,针对学生家庭教育监管的不力,可以通过各种互助制度,以及激励机制保证学生的基本常识。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1.调整基础教育投资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加强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加强贫困农村的师资力量,争取使所有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环境。譬如,在有条件且有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将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健康营养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制度上,保证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在遇到问题时保证他们能够及时与人沟通。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少儿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于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多才能全面的发展。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全面教育之中,使之和谐融为一体,达到“合格+特长”的培养标准。“特长”是指学生具有主体精神,智能得到发展,有一技之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双休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长。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舞蹈教学有多重功能,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加强少儿的记忆力,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当前我们的舞蹈教学面临学生年龄跨度大,训练时间短,间歇时间长。通常只是每周训练两次,每次就一两个小时。对于这种情况就要靠学生的记忆力了,通过调查,舞蹈跳得好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这说明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二、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儿的生理素质

少儿舞蹈训练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表现生活的美,歌唱生活,并借此陶冶人的情操。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少儿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基训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都和体育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动作的协调性训练还助于少儿大脑的发育。形体训练,则有助于少儿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但在舞蹈教育和体育训练中要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运动要适量。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现在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心理,学校要举行活动自然要选拔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好胜,爱表现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为了上台展示才艺,表现自己,他们都会积极地、主动投入活动中,认真做好参赛准备,竞争精神自然形成。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四,舞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舞蹈是众多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愉悦感官的娱乐作用、激励情绪的情感作用和审美的教育作用,在大众娱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舞蹈正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儿童的想象和联想,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将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相结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儿童对它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渴求的心理,是儿童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儿童舞蹈的训练,能使孩子们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推动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使她们身体正常发育,动作协调发展,为其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少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少儿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少儿的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这种美育教育方式有助于少儿形成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使少儿形成内外美的统一。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可以通过广泛的舞蹈教育,培养和不断提高少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孩子们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表现美。

五、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幻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脱离本身的模式,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通过舞蹈动律表达现实生活的一种状态和情绪,在舞台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人物和情感对于对现实生活充满热爱。教师应充分发挥舞蹈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功能,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潜能。

总之,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中小学了解舞蹈艺术,并且使其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会得到良好规范,影响他们一生。但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只有音乐、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则在少年宫,极少数和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还未普及。为此很多教师,家长呼吁在学校中增加舞蹈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也渴望把舞蹈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这一愿望,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篇10

一、《教育与美好生活》的主要思想成就

(一)关于教育目的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即教育通过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创立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在罗素看来,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正常的健康人具有的精力,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它是形成理想品性的首要基础,“活力洋溢之处,便是充满生之乐趣所在,而勿需具备任何特别愉快的情境。”(《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31页)“勇敢”可以克服生活中不必要、不合理的恐惧,罗素深信“教育普通的男女,使之高枕无忧,舒心过活,是可能的。”而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就是人的完美的勇气。罗素认为“在敏感的理想形式发展的下一阶段就是同情”,“科学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影响遥远国度民众生活的能力,但并未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同情”,由于缺乏这种同情,生活中把自己的快乐、成就和福利建立在对别人的压迫、剥削之上的情况俯拾皆是。罗素还认为,“缺少智力,我们的复杂的现代世界就将不复存在,进步更无从谈起。因此,我视智力培养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罗素在论述他的理想品格的这四种基本品质时,无一不是与美好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的。在罗素看来,具有由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组成理想品性的理想的人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深信,教育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二)品性教育

罗素所说的品性教育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出生婴儿开始。罗素认为,儿童良好品性的培养,必须从出生婴儿开始。婴幼儿的教育又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而过去人们都将人生的第一年划在教育的范围以外,这种传统的看法和做法是极不合理的。二是恐惧心理的预防和消除。罗素认为,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根源,因此,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防止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他认为,从2~3岁起要特别注意帮助儿童防止和克服恐惧心理,逐步培养勇敢的品性。三是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罗素十分重视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幻想”。罗素认为,从发展本能的角度看,不应该限制儿童的幻想,因为“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四是建设性的培养。罗素认为,儿童的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是本能的特性,与权力意志密切相关。建设性活动与破坏性活动都能满足儿童权力意志与本能的需要。但是,在通常情形下,“作为一种常规,建设显得更为困难,因此能令在此方面取得成就者以更多的满足。”五是利己心与占有欲。罗素认为,利己心和占有欲是教育中经常碰见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否认和回避都不是办法,积极的措施是,认清它们的性质,以不违反儿童本性的方法加以恰当的引导。利己心和自私性是儿童的自然本能与冲动,如果放任它们,它就会膨胀起来。教育儿童克服利己心理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公正原则去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要求儿童自我牺牲,那么,不是引起儿童的愤怒和反抗,就是导致儿童虚伪的利他行为。至于占有欲问题,罗素指出,儿童想占有物件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占有欲分合理和不合理;合理的占有欲,有利于建设性的培养与本能的良好发展;不合理的占有欲会导致吝啬、贪婪与残忍。六是诚实品性的培养。罗素强调,诚实是一种重要的品性:“我所谓的诚实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也是思想上的;老实说,两者之中后者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不诚实的根源差不多都在于恐惧。儿童往往是在发现诚实会遭到惩罚而说谎,而掩盖真相就可逃脱惩罚,那么他就会说谎,其原因就在于恐惧。七是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爱心与知识是一个人美好人生的基础,这是罗素的一贯思想。他指出,爱心和同情心都是儿童的自然本能,教育所要做的是恰当地加以引导和培养。罗素认为,不应该将爱心作为一种义务去要求儿童,“欲‘强迫’一个孩子产生同情和爱心是无计可施的”。因为爱心本质上是心理动力的问题。父母只有无条件地给儿童肉体和精神上的爱,才能引起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爱,如果用说教或强制的办法培养儿童的爱心,只能造成儿童伪善与欺骗的恶习。

(三)理智(智力)教育

罗素认为:“如果儿童在6岁前已受过合理的学前教育,校方最好将重点放在纯粹智力方面的进步上。”当然,他也指出,作为品性教育和理智教育的年龄界线,6岁不是绝对的。他说,在理想的人的理想品性中,有两个要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这就是爱心和科学。

关于理智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罗素看来,进行理智教育时教师不应考虑道德方面的问题。他说:“若让教育受道德思考的影响,则无论对智力及最后对品性,都不是一件好事”,最终对于他们品格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他还说:“我们决不能如此设想,即有些知识有害,有些知识有益。所传授的知识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否则,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精神。他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说:“教育的动力应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

关于理智教育的内容。罗素认为:“总地说来,儿童在14岁之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东西;除去例外的情形,专业化的教育应在日后进行。”当然,在这段时间,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倾向,这也是理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罗素看来,在14岁以前,也相当于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包括文学、外语、数学和科学。他认为,外语的学习必须在幼年开始,否则会错过最佳期。而教学的顺序也是依据学科的易难程度排列。对中学最后几年的课程,罗素指出,具有平均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应在14岁开始,接受一定的专门化训练(实际意味着大学预科教育);具有平均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可以接受一些职业训练。

(四)性的教育

罗素说:“所谓性乃是深受迷信和禁忌包围的一个话题,故我在涉及此问题时,未免战战兢兢”。他认为,许多人乐于承认无畏和自由对孩子有利,但是一涉及到性的问题,他们就想使孩子盲从和恐惧。在这里,罗素主要讨论了儿童青春期以前的性教育问题。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错误,但他同意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即“由于在性问题尚对幼儿处理不当,导致了后来所发生的神经紊乱”。他相信,性的本能同其他任何本能一样,是“完全自然的现象”。因此,教育中要排除性方面的任何禁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的问题,并尽可能向儿童讲清科学道理。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儿童日后精神上的许多病态,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

罗素按照儿童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讨论儿童的手淫问题、性方面的好奇心问题、性道德问题、生育问题、性爱问题等。他认为:“回答有关提问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原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二、现实启示

首先,罗素的教育目的论告诉我们应重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教育具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功能,教育目的只有兼顾这两种功能和价值才是完整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人自身的价值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抹煞,学生仅仅成为工具和手段。在这种狭隘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观照下,教育无视个人自身的各种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和情感、志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世界贫乏,因而也就缺少个性,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进取和创新。长此以往,不但人自身得不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失去应有的基础。所以,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罗素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但他重视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论思想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其次,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罗素把品性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罗素认为,智力和知识对于人来说,就好像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又可以危害于人。所以,只有品性健全的人,才能利用知识和智力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性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罗素把人的素质定位在人的品性,而教育,首先就是应该从品性教育开始。一个人从小能够培养起良好的品性,就能够在一生之中走向成功。我们看到,罗素的教育思想特别适合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