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十篇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06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科技查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来源于信息资源的把握,科技查新工作的任务之一则是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挥科技查新机构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加强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为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1科技查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必要性

1.1企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都相对的滞后。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具有判断性甚至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事实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机构也规模较小,手段落后,开拓能力差,仅限于提供简单的,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能力建立高层次、全面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系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较多知识面广且又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信息服务知识和咨询服务意识,所以提供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1.2科技查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我单位自95年开展科技查新业务以来,共出据查新报告7000多份,为5000多个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其中200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配备了9台数据服务器,开设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全文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博士)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华数字书苑、百链中外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数据库、nStL外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专利、会议论文等)、peter-科技报告数据库、山东省情报研究院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库、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库等十几个数据资源库。整合了国内主要的数据库资源,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提供客观依据、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参考信息。(2)人才优势。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都要求较高的信息服务工作,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的过程,较强的信息筛选、对比和分析能力,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运营保障条件充分。一是运营经费保障充足。科技查新作为市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市政府非常重视,不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及设备购置,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平台中心运营,以保障其开展服务的公益性。二是完善的管理。为保证查新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及更好地对企业开展检索及咨询服务,查新中心制定了包括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管理、科研管理及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内的完善管理制度。三是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服务水平。通过与省科学院、省情报研究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丰富检索手段,提升了服务水平。

2科技查新机构如何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好服务

2.1做好基础查新工作为企业项目的申报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每年都会开展各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项目的申请或鉴定。为避免项目的重复劳动,保证项目申请和鉴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科技查新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企业的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验收、转化等提供客观依据。

2.2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改革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创新之前,都需要充分收集用户需求、价格水平、销售渠道及产品变动趋势等信息,这时,查新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可能详实的为企业提供近似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原材料、生产设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信息内容,为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开发导致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3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通过合法的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本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等关键情报,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查新机构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信息和人才援助。在科技查新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缩短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4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加强企业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查新咨询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咨询比较多的领域,如电子、食品、纺织、肥料加工、建筑施工等等领域,定期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资讯和市场动态信息等。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此次活动结识更多领域或同行业其他企业,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

3结语

总之,科技查新机构拥有一般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具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科技查新可缩小或规避企业技术创新的某些风险,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科技查新机构也在为企业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展了情报服务的范围,促进了科技查新机构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2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1.3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

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

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

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

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河北企业,2019(7).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策略

引言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成为科技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型企业由于决策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好,科技含量高,尤其是在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活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河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新生力量,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还受到内部条件及外部因素的制约,对其研究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的中小规模企业实体(章卫民、劳剑东、李湛,2008)。科技型企业是兼具有“科技型”和“中小企业”两种性质的特点,是以创新为生存和发展手段的中小企业(陈晓圆,2012)。一般具有规模小、科技人员比例高、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大和高新技术产值多等特点。本文认为科技型企业是指适应国家产业政策需求,拥有一定比例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中小规模企业。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自身、政府部门及市场相关方三个方面。具体地,科技型企业自身因素包括领导创新意识、研发资源投入、创新产出成果、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文化、风险防范能力等;政府部门的影响因素有财政投入政策、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等;来自市场相关方的影响因素如产品竞争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有关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技型企业、政府部门、市场相关方三者之间形成的是以科技型企业为中心的互动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河北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方面

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内驱力不足。因为原始创新费时费力,集成创新受企业掌握的技术和资源约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要经过“消化吸收”的过程而使企业短期内不能见成效,所以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快化,或因领导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往往缺乏自主创新应投入的动力和资源。还有一些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有关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高水平研发人才缺乏,已有研究人员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也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未能培育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也是影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基础性条件差。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培育环境、服务环境和保障环境不尽合理,造成了科技型企业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而科技创新人才来源困难,人才资源规模受限又导致企业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政府部门方面

有关法规制订及科技政策落实需要补充和完善。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科技型企业及自主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已出台的一些自主创新配套科技政策及实施细则内容宽泛、程序与标准不够明晰,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同时,因为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来自于政府多个部门,所以这些政策的细化和落实需要财政、税收、科技和金融等多部门形成合力,但由于缺乏部门协调与监督机制,致使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因部门自身利益关系曲解政策信息或者消极执行政策等现象,进而导致自主创新科技政策落实效果不力。

(三)市场环境方面

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由于知识具有外部性,科技型企业的R&D又存在着溢出效应,创新成果往往会被别人无代价地模仿(毕克新、李莹、陈申,2010)。也由于自身资源有限,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专利意识和保护意识也不够。有的企业在研发出原始创新产品后,不了解专利申请的意义、程序和作用,致使被侵权后也得不到及时保护。

产学研结合深度有待加大。虽然河北省有关政府为科技型企业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但形式往往多于实质、宣传大于实效。而且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一般愿意与规模相对较大、实力较强、效益较好的大企业合作,因此,在产学研合作中,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自主创新市场环境还需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市场环境涉及金融、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机制等。从金融市场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结构比例失衡,创新企业直接融资的资金比例偏低,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高;另外,还存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民间资本市场借贷不规范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技术市场上,缺乏技术交流和产权交易的高效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佳。与自主创新相比,由于企业模仿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人才方面,技术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匮乏制约着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现有的科技创新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突出表现在“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是成果转化率较低;而企业尽管对创新技术的需求度很高,但大多又缺乏研发技术人才和条件,由此造成市场上创新技术的供求关系矛盾。

河北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科技型企业要大力提高全员创新意识,管理层要树立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技术研究人员要培养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只有在企业上下形成深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才能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活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根据自身优势积极争取自主创新有关优惠政策,并在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改造和争取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眼光既要向内又要向外,包括与国内外科研技术力量的横向联合,在交流与合作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集聚创新科技人才

加强科技人才资源建设,把发展、培养、引进、使用、凝聚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通过政策引导、失业激励、利益驱动和有序竞争,使各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面向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学术交流等,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提高组织领导和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三)加强相关法规制订与科技政策宣传并做好政策落实

要加快研究制订科技型企业有关法律法规,使企业有法可依。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人员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科技政策,认真研究和分析本区域科技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的系列宣传和培训活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应尽早制订适合本省实情的科技政策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申报创新基金。同时,根据企业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地方政府在落实自主创新科技政策上既要做到统筹兼顾,又要加强分类指导,以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共享。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且壮大技术力量

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引导各方围绕优势产业需求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要发挥政府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利是保护发明创造的国际通用手段。获取一项专利,便意味着得到一方市场。企业发明的新技术虽然有一定的自然壁垒,但随着现代检测、分析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复杂技术的解密手段也在日益提高,使技术本身建立的自然壁垒有弱化的趋势。因此,科技型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

(六)优化发展科技创新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型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推动的研发投入机制。要建立社会化和网络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投融资和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平台,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要创造、发展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或加入行业协会,使知识产权拥有人的合法利益免受他人侵犯。

总之,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内驱力,从企业、政府及市场三方视角来分析提升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使存在的问题显得系统而清晰,也会提高相应策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清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思考[J].管理世界,2006(7)

2.章卫民,劳剑东,李湛科.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分析及划分标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3.陈晓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J].商业时代,2012(7)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5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进一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企业实处。

着力落实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决策层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我们有一些企业取得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始终注意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议程来考虑、部署和要求。

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抓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工作都还是十分重视的,但真正自觉地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推动力的企业还是不多,还需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这样的意识。科技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紧密配合,需要企业大量的资源调配和内部的组织协调。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科技创新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去考虑、部署、监督检查,并抓好落实。对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整合、协调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企业逐步构建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技术创新决策、执行和管理体系。国资委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对企业主要领导同志、领导班子考核都将把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如何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国资委的薪酬、激励政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及各部门的支持都将向科技创新工作倾斜。总之,就是要从上到下构建一个“时时想创新、处处讲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战略管理

加强科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融合,对支撑、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很多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行业技术引领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创新规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一流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奋斗,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企业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正确选择科研方向,通过整体的设计、系统的谋划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企业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与全球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审慎选择二代、三代技术路线。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企业,要结合市场容量研究确定是采用现有行业的紧密跟随策略,还是以创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新的市场,拓展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空间。其次要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轻易进入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的、不熟悉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或领域。三要突出主业,切忌四面开花、全面出击。同行业企业之间科研方向要体现差异化,一旦确定主攻方向,就不要左右摇摆,要着力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要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着力解决企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实际的技术难题,也要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前期的技术储备和谋划。同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绝对不是仅靠几项技术的突破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体系、人才、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突破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企业创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的联合利用。在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上,企业要努力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着力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代表着国家的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努力集聚一批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努力向世界先进国家、企业去学习、去靠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通过梳理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建立“中央研究院”性质的直属科研机构,专门负责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研发,与各子公司面向产品的应用开发明确分开,形成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紧密结合,互有侧重的研发体系,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当然,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能力、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决定,希望大家探索。

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有效方式。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家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第三,同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创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和科技资源的重复浪费。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tFt液晶显示屏等热点领域要加强联合创新。第四,要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第五,要加强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型合作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开门”搞创新越来越成为领先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希望企业不断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着力构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底蕴积累,加快培育和打造中央企业知名品牌。

首先,要推动企业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等体制机制。其次,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确权工作,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第四,要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在加速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谋求国际标准话语权。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由下属企业分散管理向集团集中管理转变;专利申请由数量积累到量质并重转变;风险管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

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发挥老专家包括老技师传帮带作用,培养关键岗位、特殊工艺接班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完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做好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逐步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前一阶段,通过实施国家“”,中央企业引入了一大批海外高科技人才。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完善海外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和环境,激发这些海外人才持续的创新热情。

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努力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育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也都能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大赛,提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并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赋予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十二五”时期,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一)加强协调,进一步争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

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在争取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国家各类科技奖励、推荐部级科技专家等方面,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支持与帮助,推荐并组织中央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国资委还将进一步充实科技管理部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衔接,推动国家各项创新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二)加强指导,进一步出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在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联合其他部门力量,重点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和科技帮扶中小企业工作。加大对中央企业合作创新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支持企业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研发,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软科学和创新模式方法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政策交流与培训,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R&D;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截至2012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15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2%增加到2011年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创伤还没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宁波,出口受到重创,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2012年,宁波市65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3.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8%,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倍。由于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同,不能做绝对值比较,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看,2012年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2011年较2010年有所回落,但2012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下,2012年宁波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5.11%,占GDp的比例为2.0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0.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情况

近几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明显。从2009年专利授权量成功突破1万件以来,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首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专利申请量为73647件,同比增长54.8%;专利授权量59175件,同比增长58.5%,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65件,同比增长27.1%;全部纳入统计的7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专利申请数量96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78件;获得专利授权55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0件;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总量达到1802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03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5件和3件。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纳入监测的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904.3亿元、新产品产值1091.7亿元、出货值50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0%、6.9%、1.6%,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同比下降12.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占全市66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16.8%、16.8%、45.2%、19.1%,实现利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33.0%。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2.8%,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同比下降15.2%。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

(一)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创新

宁波市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框架,目前已形成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等优势制造业。宁波市工业经济中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大而不强。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因此,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且技术含金量偏低。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R&D、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创新较少有产品创新,多是模仿式的工艺创新和结构创新;较少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多是渐进式的改造。由于受本身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市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在专利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宁波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科技研发的高风险。调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这项指标中,大多企业没有发明专利,都是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较容易通过,且从申请到授权时间短。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受影响很大,复审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成长性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宁波市近两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15个副省会城市之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产出低。宁波市科技成果(含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过程风险高、市场导向性不足、成果供给方和接收方信息不对称、为申报科技项目而申报专利,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层面,科技人员服务产业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研发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差,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最多只进行到小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能否进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造成转化困难。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市场需求,成果本身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企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

三、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宁波市2013年年初下了发《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6年,宁波市将培育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尽快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宁波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为实现该目标,应鼓励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及重点工业的产品改造。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新兴战略产业与重化工业的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系统集成的重点信息化示范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宣传教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是需要孵化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资合作,对产学研资合作共建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项目优先资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定向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的项目实施财政奖励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鼓励;加强人才支撑,统筹各类人才发展资金,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基石,以质量和品牌为两翼,实现从科技、产品到品牌的腾飞。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宁波市2014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从三方面提出11条重要举措。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宁波市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波市将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启动建设集合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大市场。同时,应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指导,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研发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发掘与培育高新技术后备苗子企业。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卜庆军.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Z].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10.

[2]陈月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09).

[3]吕友利,刘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2).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7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仍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不够普遍,平均研发支出强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资源、能源等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过度激励投资的政策,加上部分可竞争领域存在行政性垄断,导致一些企业通过“政策寻租”盈利,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创新的市场出口不畅,对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偏少,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步伐。

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减少行政性垄断,创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平等获得资源的市场环境。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及产业组织调整,健全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机制和税收体系,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市场倒逼机制。

二要有重点地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切实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各项政策,重点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以多种方式加强鼓励创新的需求政策,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创新的激励作用;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新技术的利用和推广,对应用节能减排等社会效益明显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给予适当补贴和减免税。

三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假冒侵权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四要积极拓展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根据创新和创业的各阶段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创新融资渠道。继续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向创新企业倾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活力

在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富集的现实条件下,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在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定位的基础上,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大学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应加强以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发现为主的基础研究;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研机构则应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集成平台,重点从事以任务为导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系统集成;企业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工艺研发和技术集成,提供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一些体制性因素制约着产学研的深入结合。必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体制,促进协同创新。

一是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改变目前以专家为主确定科技计划项目的局面,提高企业对应用性科技计划立项和执行的参与程度,从企业被动接受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向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和扩散机制,完善和细化各级政府科技计划的成果转移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考核和监督制度。

二是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产学研加强合作。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资源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建立合作研究的长效机制,按照自愿组合、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合作者之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完善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治理结构。

三是逐步统一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基本保障制度,消除人才双向流动,尤其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体制障碍,鼓励更多人才向企业集聚。

四是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和重组。根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改革,注意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共享技术研究机构,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根据科研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分类进行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有效发挥各类研究机构的作用。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要在市场难以调节、企业无力或不愿投入的领域有所作为,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突破战略性技术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一般性的应用技术研发则要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普遍性优惠政策,引导和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公平对待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准入门槛,由市场选择技术方向。

当前,公共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政策引导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

体制改革对创新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创新环境是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在内的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防止政策之间的相互抵消,把创新政策融入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目标一致,形成合力。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培育和发展创新要素,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国民经济科技企业创业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也逐渐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位置,制定了相关的扶持和鼓励政策。

1中小科技企业的经济过程分析

1.1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中小科技企业是将科技研发人员作为发展主体,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种以科技成果为基点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经济实体。关于中小科技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国内外持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国家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迅速的发展起来,九十年代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国外普遍将中小科技企业的界定因素定义为科技研发人员以及科研费用展销售金额的比例。我国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界定基本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科技部开始设立关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并第一次对中小科技企业做出定义,基本上是从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员工的规模、科技人员的比重以及科研费用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判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材料研发企业、电子产品科研企业、半导体研发企业、网络科技企业等,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创业的艰难。中小科技企业通常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陷入创业风险。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创业和创业风险

创业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经济管理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中一个热门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创业呢,管理学家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来说,较为权威的定义是有Shane和Venkantaraman所提出的,他们对“创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创业其实就是建立企业的过程。在经济管理领域当中,创业是以新事物为侧重点进行理解和创新,并不断的被特定的人所发现,这些个体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经济管理学家对于“风险”的研究也是各执其词,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说法,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风险”最早来源于意大利语Risque,但是很多的学者并不认同,而将其起源认定为希腊语Rhiza,认为“风险”是从海上贸易以及保险行业中兴起来的。本文研究的是创业风险,究竟什么是创业风险呢?经济学家认为,创业风险是指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或潜在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环境以及创业机会、创业队伍或者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局限性导致的,对于企业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危害。创业是企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创业风险

2.1国家政策和法律风险

无论是何种企业创业,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和法律的风险,作为行业的指向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说,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寻求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市场较为复杂,充斥着许多的行业乱象,这就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很多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法律法规环境对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型创新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氛围,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国家政策方面,也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在技术开发以及经济知识产权等很多方面界定了方向。

2.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企业创业初期也是极为严峻的问题。通常来说,技术风险主要是将创意进行转化变成科研成果,进而形成知识财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风险。在企业的创业风险中,技术风险的水平是相对较高的。西方国家关于技术风险的研究显示,在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过程中,从创新思想的提出到开发成果的形成,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意被淘汰掉。同时,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前期,关于开发资金和费用等很难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等方面获取,而是更多的考政府扶持或者民间机构的自护进行的。

2.3金融风险

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中小科技企业更具有灵活性,但是投入和风险方面也在相应的增加。中小科技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资金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以及融资量等方面都陷入了瓶颈。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首先,中小科技企业的内部局限性导致融资困难。在创业阶段,中小科技企业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运作,并没有太多的剩余闲置资金,这就造成了中小科技企业很难在内部进行融资,使得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次,中小科技企业的外部融资也极为艰难。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能充分的相信并提供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直接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我国的创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支持力度方面较低,中小科技企业本来就属于风险较高的投资,机上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这些问题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4信息风险

首先,中小科技企业对消费者未来偏好以及需求了解不足,加上消费者需求存在内隐性等问题,中小科技企业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不能及时正确的把握和了解。同时,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在市场的存留速度都有较大的变动,使得中小科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次,中小科技企业对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对手并没有充分了解。由于产业结构的复杂多变性,中小科技企业并不能充分的把握,使得中小科技企业的结构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同时,中小科技企业不能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也极大的增加了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由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百分百的循序渐进,很多时候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最后,中小科技企业对企业的创新项目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成本,对其中大部分风险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估计。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评估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都是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造成了市场转化成本难度大大增加,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创业风险。

2.5人力资源风险

中小企业创业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用人风险、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认识的差异性等方面。在需求与投入的矛盾方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资金的限制、发展历史与主观认识、经验的欠缺等方面,中小企业资金渠道本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中小科技企业本身的发展历史和主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有形资产比较重视,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度较低,在创业之初,中小科技企业的业主往往自己充当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弱化。中小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并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消费者的认知度较低,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必须提供更高的报酬,进一步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以及管理方面都需要从零开始,这就要求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建立更强的组织建设的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创业风险。在用人风险方面,创业期作为企业发展变数最大的一个时期,失败的几率也相对较大,使得企业的人才购买风险大大的增加。中小科技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对目标的认识存在着显著地差异性,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效用函数的差异性问题决定的。这种对于经营理念的认识偏差,使得中小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大大降低了中小科技企业的执行力度。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3中小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的控制防范

3.1国家政策与法律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但是这些措施实施的前提是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内容和前景的创新,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创业时应该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踩踏法律的红线。应该对一些公益性的或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进行创新,跟随政府的行业指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争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

3.2技术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之初,主要是实现理论方法想生产力的转移,并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这个阶段,中小科技企业只有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才能有效的抑制企业的创业风险。在创业的初级阶段,中小科技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核心技术的形成,这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的主要技术风险的防范包括实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模式以及合作创新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自主创新模式在技术方面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容易形成市场垄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创新主要是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减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合作创新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研发周期,适用于大部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小科技企业还应该联系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

3.3金融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极不成熟,生产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在收益以及资金吸引能力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劣势。中小科技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内部融资的地位,因为企业所产生的利润基本都会投入企业进行再生产,可以对效率较低的产品进行出售以换取资金。其次,中小科技企业应该灵活的引进和吸收外部资金,对于企业发展中一些发展态势较好、收益较高的项目,政府应该大力的支持,并对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和宽松的政治政策,增加潜在的投资者。中小科技企业也应该针对其中的问题不断的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增加交流和沟通,以便获取创新基金的资助,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

3.4信息风险的防范

信息风险是中小科技企业创业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地完善信息传递体系,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首先,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的重视度,由于技术创新食欲信息的传递效率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其他因素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信息传递效率在强度上相对较高,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的传递效率,增强信息的实效性和可信度。另外,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将信息效率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目前的中小科技企业信息效率普遍较低,多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传递,为其创业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最后,中小科技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预警机制,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

3.5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首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认识人才的标准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能力发挥机制,对企业中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进行特别任用,使得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创新的能力。最后,企业应该积极寻求价值观的认同,使得企业整体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保证团体的利益关系,对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地解决,做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创业风险,实现中小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我国的企业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繁荣稳定。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不断的增加,充斥着较多的行业乱象,加上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在创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只有对中小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问题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9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是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完善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推进。特别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很难在市场上进行成功的融资。因此,从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这些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

1.对研发环节给与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税收激励只是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而对技术落后继续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优惠的力度。生产型增值税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导致内资企业税负偏重,严重制约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总体而言,税收政策产生的效应,制度性缺陷的抑制力更强。

4.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根据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忽视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

5.对于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措施较少。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人才外流。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税收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而且运用税收政策还可以激励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创造更适合的税收扶持与激励政策,来适应目前科技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1.制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环节上,因而我国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由偏重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即从生产销售环节想开发研究环节转移,确立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2.建立起对所有企业适用的具有普惠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现行的许多优惠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只有部分企业可以享有优惠政策,而自主创新不是局限在部分企业,而是所有企业。因此,应当取消现行优惠政策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性条件,使特惠制变为普惠制。

3.改革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的试点范围,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增值税增值范围,实行全面征收。适当扩大高科技行业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范围。对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渠道。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减征,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完善税收制度,形成制度性的税收激励。建立起临时性与制度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从整体上考虑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税种优惠形式的特点,各有侧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

6.增加对科技环境保护的政策倾斜。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税收应给予特别优惠,这种优惠政策能加强我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节约型、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三、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一)金融支持政策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等,这些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金融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许多自主创新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目前我国政府资金主要针对产业的支持,直接针对产业项目,计划经济比较浓厚而时常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更多的采用间接平台,建立机制,营造环境,相比之下,后一中方式更容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形式单一,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时,所承担的风险与可能的收益之间不对称的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风险共担机制。在努力实现双赢的同时风险共担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只能实行全额的担保,这样的作用基本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建议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业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将金融服务重点转向自主创新,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2.政策型银行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3.通过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4.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设置中小板“绿色通道”一是加快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市设立“绿色通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二是强化中小企业板监管措施。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经济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四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养力度。

5.积极推进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等,既可以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企业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篇10

1.创新的特征

规模小既是民营企业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模小导致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自然成为竞争中的天生弱者,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获得健康发展,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创新活动的特征,将目光瞄准在创新点上,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1.1创新活动的一般特征

1.1.1市场性。市场本身是创新活动的外部控制参量,它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励。为追求高额风险利润或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而进行的创新,都来自于市场的激励。二是筛选。具有同一创新项目的企业往往不止一家,而市场只承认先行者,并为先行者支付风险报酬。三是调节。成功的创新在市场中会通过技术推广和技术扩展形成新范式、新轨道乃至技术集群,由此使创新风险效益逐步转变为社会分享的社会效益。总之,由于市场对创新活动的激励、筛选和调节作用,使市场成为技术创新极其重要的环境,凡市场萎缩的地方,其创新活动都是暮气沉沉。

1.1.2创造性。创新活动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技术进步以改变生产函数来提高动态效率的开创性技术――经济活动,它与一般经济活动立足于价格变动的竞争不同,它是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和原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改进来拓展市场的开创性竞争,是面向未来的开创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因此,在经济上、技术上具有不稳定性,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1.1.3综合性。创新活动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它是通过应用科技成果来组建或改进技术系统,以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技术――经济活动。亦即创新往往以技术发明活动的终点为其活动的起点,同时考虑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创新项目,通过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最终首次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因此,创新活动不仅涉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与社会、经济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及文化环境的激励与约束。

1.2创新活动的具体特征

以创新活动三大特征为基础,结合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情况,可总结出企业创新活动的三个具体特征,即持续性、集群性和竞争性。

1.2.1持续性。创新活动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工艺、原料、组织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项目,并不断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可见,企业创新的持续性表现为时间持续性、效益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

1.2.2集群性。熊彼德说:“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就是熊彼德发现的创新集群现象。创新集群是由技术与经济的本性决定的。一方面,技术作为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其功能的发挥受制于诸多其它技术,并与这些相关技术组成技术体系,即技术本身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也是以系统方式存在。一项技术创新通常需要相关的辅助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功能整体,形成一个技术创新群。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过程,其集群式生存能够产生集群经济或集群效应,表现为范围经济或动态规模经济,正如罗森堡所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很少出自于某一个技术创新,而是来自于许多技术创新整合的集群效应”。

1.2.3竞争性。创新活动是企业通过创新而进行市场竞争的过程,包括创新资源的竞争、创新战略的竞争、创新组织与管理的竞争、专利权的竞争等,创新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市场利基。另外,企业在创新竞争的同时并不排斥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越是创新竞争激烈的行业,合作现象越突出的例子。

2.民营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保山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但水平较低,特别是吸收当代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但传统工业占主要部分;第三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仍具有较大的消费性;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崛起初期。由于自身发展的缺陷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保山市民营企业创新存在许多问题,现有的创新不具备创新的特征,创新能力较弱,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2.1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

目前保山市的科研活动尚属于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主要由政府领导下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承担),产品研发则主要由企业承担,但实际工作中的科研和产品研发严重脱节。加之全市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现实条件的约束,导致保山市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未能将目光瞄准在创新点上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是主要依靠外源性技术模仿,企业研发就是把国外、省外已有的技术成果加以引进,于是模仿和仿制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方式,这样的技术难以有重大突破,技术壁垒小、技术扩散快,无法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保山市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还不具备技术创新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加之其在规模、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不利条件,更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培育,无法成为创新主体。

2.2缺乏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1保山市民营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偏低,许多民营企业的业主和经营者“家长制”思维严重,虽然不否认其中有才能卓越者,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探索和创新能力,思想上表现为“小富即安”。不少民营及中小企业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创新意识的强化。

2.2.2民营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决策的约束机制,大多凭经验管理,在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中多以主观性和随意性来左右企业发展。

2.2.3管理者人才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拥有的少数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熟练工人流动性较强,留不住人才。

2.2.4部分管理者眼光短浅,呈现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和过度投机的心态,也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无力。

2.3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

保山市90%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构,已有的机构也无法正常运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规模较小,未能形成体系。企业也尚未建立有效的高科技引进机制,引进渠道不多,使得保山市在借助外部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力不从心。

2.3.1民营企业除了承担一般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还要承担巨大的技术研发失败风险。调研中发现,保山市民营企业大多在创业之初的资本金来自个人资金或以个人名义取得的贷款,几乎没有外部资金的介入,企业的规模只能以他的个人能力所及为限,即使研发成功,顺利实现商品化,但企业的规模、资本总额、信誉度等自然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引入外部资金依然困难重重。

2.3.2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后续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80%的资金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开发,如保会通公司。保山市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以自我积累的滚动方式发展,内源资金是其发展的主要资金支柱,外部资金支持严重缺乏,企业只有在资金相对充裕时,才能顾及科技研发。

2.4政府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三年来,全市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较低,科技投入并未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的需求。资金的缺乏,使保山市当前主要科研力量的科研院所还没能真正面对市场,相应的应用研究和产品产业化研究力量不足,技术市场发展缓慢,产业化进程迟缓,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技术转化率较低,全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并获得经济效益的不多。成果转化速度慢,导致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一些有名的产品面临淘汰出局,许多科研人员流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不稳定,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

2.5企业专业化程度低

保山市民营企业总体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分工不明确、协作程度低,大多处于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状态,导致各企业在科研上的低水平重复和产品结构的趋同,出现市场上价格的低水平竞争,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迟缓,限制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加之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担保难、征用土地难、引进人才难等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制约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致使一些新技术因缺乏启动资金而坐失良机,全市范围内民营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都较低。

“创新则兴、不创新能亡”,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规律。企业存在的基础是能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每个企业创建伊始都具有一定的活力,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活力的释放必然有一个日渐衰弱的过程,需要企业构建新的活力增长点,不断充实企业活力。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持续不断的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一项对美国跨国公司创新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60家企业中,有57家的管理者感受到了竞争的威胁和压力,并在这种压力下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活动以抵抗竞争威胁。可见,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都需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实力弱小的民营企业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