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债务危机的教训十篇债务危机的教训十篇

债务危机的教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48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1

关键词:高校债务现状危害对策

最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学校大幅扩招,由几百人扩大到几千人,由几千人扩大到几万人,生均可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所以高校只能不断扩大规模以应对扩招引起的资源不足。由于财政拨款有限,而要尽快使高校扩大规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对外举债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筹资渠道。在举债办学模式得到普遍采用的同时,高校贷款规模急剧扩大,而自身还债能力不足使得高校债务问题日益严重,使高校财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本人作为高校中的一员,对目前高校债务问题的现状以及危害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校债务现状

(一)覆盖面广,绝对数额大

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吸引人才,自98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公立高校都进行了扩建或新校区建设。而由于筹资渠道和筹资能力限制,所需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根据《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有的高校贷款已经高达10亿至20亿元,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2500亿至3000亿元之间。从单所高校的角度来看,几乎每个高校都背负了一定程度的债务,少则上亿元,多则数十亿元。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一般我们习惯于将五年期以上的债务成为长期债务,而将五年期以下的成为短期债务。一般来说,长期债务的资金成本较高,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较低。我国高校债务大部分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贷款使用期限长,财务风险较小,但资金利率较高,如果规划不科学易造成负债资金的闲置,负债成本较大;短期贷款周转速度快,资金利率较低,负债成本相对较小,但受到国家利率政策影响较大,不确定性强,财务风险较大。

(三)自身还债的能力差

当前,高校的收入主要有以下来源;政府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产出收入和校办企业收入。从现状来看,高校的收入很明显肯定无法满足自身偿债的需要。

二、高校债务的危害:

面对贷款风险,一些高校一再压缩科研与业务经费,特别是教学一线院系的经费,这使得许多项目不得不缩减。比如,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缺乏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实习教学环节经费严重不足,这对于有债务压力的高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大量资金涌向基建项目,部分高校为了维持其他项目的开支而开始限制专职教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这使得学校日渐失去凝聚力,大批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从而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大量的银行贷款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学校为了减轻贷款压力,通常都通过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通过扩大二级学院招收高学费生和自费研究生的途径,来偿还贷款和利息。一方面,学校提高学生学费;另一方面,又压缩教学经费投入,以保持较高的收支差。这样就使学生的地位类似于企业商品消费者,而教师如同企业工人,大学俨然是教育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这就大大抹煞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宗旨,必将影响到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时至今日,高校的盲目扩招所带来的弊病已日渐显露。迫于巨额债务的压力,高校收费越来越高、名目也越来越花样繁多、与此同时,各类以赚钱为目的的进修班、培训班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使得大学精神日渐式微,进而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形象和质量。即使如此,面对难以承受的巨额债务,高校普遍存在的财务危机依然十分严重,更有甚者,已经濒临技术性破产的边缘,由此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谁来为高校的巨额债务买单?

三、债务化解对策

(一)控制债务规模,防止债务进一步扩大

要解决高校债务问题,首先应该将问题控制在现有的规模内,防止问题进一步加剧。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一方面,核定高校债务问题的范围,即明确何种时间内,何种性质的活动引起的负债属于高校负债问题(基本范围应该限定在由于高校扩建引起的负债办学问题),以保证相关解决措施实施时有一个明确的作用主体,防止非此类问题被不法者利用谋利;另一方面在高校新增债务发生时应该严格控制,要从借款必要性,可行性等角度综合分析权衡利弊,保证审批的每一笔借款都是有益于其长远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防止问题加剧的前提下在一个明确的范围内解决高校负债问题。

(二)政府提高生均拨款,适度提高学费

虽然不能说一切都由政府买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投入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机房、网络化教学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政府不能按照十年前的规格生均拨款,应该大幅提高拨款额度,也可以减轻高校负债的压力。同时,天津市高校的学费近十年内并没有显著提升,也大大制约了高校的发展。虽然提高学费会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家庭条件较差学生们有更重的经济压力,但是可以靠提高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鼓励和资助这些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学生们,

(三)提高还款能力

高校的收入来源有限,但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开展政策允许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成教、函授、培训等来增加收入,或者利用高校知识技术财富,对外提供专利转让,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等,在创收的同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增加收入。

(四)加强监管,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高校资金运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节约支出,控制负债规模。对于这一问题,可从高校内部及主管部门两个角度来加强管理。对于内部,在扩大规模兴办新校项目时,应设置预算制定及考核部门,对于支出的必要性及金额大小进行必要的核定,同时应该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及项目结束时对支出及工程质量严格考核,对于违反规定的超支部分严格追求责任人责任。在主管部门,应对专项资金的支出和项目的批准上严格把关,由多部门多专业专家组成考评办公室,专职其事,保证项目的理性实施。

参考文献:[1]陈磊.高校债务危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8).[2]陈立,陈威.重庆市高校贷款现状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6).

[3]刘觅,易传和.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形成与化解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4).

[4]陈威,宋蔚蔚.改革高校财务体制化解高校债务风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赵善庆.破解高校还贷风险问题的建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6]黄学锋.高校贷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7]孙思惟.高校举债办学的财务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院校财务;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财务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经济的繁荣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至为重要的基础,而且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功能产生重大作用;社会经济的衰退则会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

目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已很严峻,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许多经济学家预测,此次金融危机将成为上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

金融危机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高职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尤其对高职院校财务的影响已经显现。

1、学费收入难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融投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财政拨款逐步演变成学生学费、财政拨款、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的筹资格局。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学生学费是财政拨款之外的主要经费来源。自高职院校全面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学费在最初的几年里不断增加。2000年,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学费近年内不予提高。十多年过去了,学费还是按照2000年的标准收取。

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论是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还是新校区建设,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不仅如此,高职教育的市场化使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层次、改善师资待遇,不断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这无疑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各高职院校都感到经费掣肘。在财政拨款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始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学费标准来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但在金融危机期间,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一般都会减少。就业机会的减少直接导致家庭收入的下降以及贫困人口的增加。对低收入和农民工家庭的影响将更为严重。一部分原本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学生因家庭收入下降而拖欠学费的现象也会增加。此时通过提高学费标准来增加高职院校收入的想法显然不合适。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部分考生选择层次上移,更想上名牌大学,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费收入更是雪上加霜。

2、财政拨款被减少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融投资机制仍不健全,经费来源渠道还相对狭窄,财政拨款依然是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政府通常会缩减开支,削减公共事业经费支出。每当政府需要削减公共服务的经费时,高等教育通常是首当其冲的。我国高职院校也面临同样问题。首先,在经济增幅下降的情况下,政府投入高职院校的经费总量就会降低,且政府投入高职院校的经费也会受物价涨幅的影响而产生一些购买力的缩水。其次,政府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很难增加高职院校经费。在2010年度高职院校预算中财政拨款大多都维持了上年度的水平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减少。第三,在财政收入目标很难完成的情况下,为了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政府将压缩经费预算,当然也包括了高职院校的经费预算。显然,财政拨款减少的问题仍是今后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捐赠见不到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虽有捐资助学的义举,如邵逸夫捐建了三千多座逸夫楼;陈嘉庚捐资兴办厦门大学。但就我国的十几亿人口而言,现实的社会捐资助学可谓杯水车薪。以我国最知名高校北大接受的社会捐赠来看,1998到2000三年捐赠收入为6.5亿元,只相当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年捐赠收入的12.5%,一般高职院校得到社会捐赠更是少之又少。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都有很多缩水,捐赠者的捐赠能力也会因此下降。对于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中国高职院校社会捐赠事业而言,更是影响巨大。

4、债务化解难化解

九五以来为满足扩招需要和高职院校合并升格后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银行贷款进行了新校区的开发和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各高职院校以创纪录的速度负债累累。但金融危机无疑为高职院校的债务化解带来种种变数。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因财政收入减少而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会太大,财政拨款仅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化解债务的资金难以保证。金融危机下,当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收紧银根时,各银行就会停止发放新的贷款。一方面是老债务到期要求偿还,一方面是得不到新的举债,使高职院校脆弱的资金链发出断裂前的。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化解高职院校债务仍是个难题。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财务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应首先从思想上加强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并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科学运用指标体系进行预警。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财务危机。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学费收缴管理工作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费收入占该校收入的一半以上.但近年来拖欠学费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转。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费催缴工作,首先要多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其次要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力度。第三积极协助贫困生家庭办理助学贷款。确保学杂费的足额收取,保证学院资金的正常运转。

2、积极争取财政拨款

现阶段,财政拨款仍是维持高职院校运行的根本保障。政府对高职院校预算拨款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高校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轨。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与专长,特色办学。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预算拨款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积极争取财政经费的支持,认真做好学院规划,编好年初预算,准确把握财政主管部门拨款的政策导向,通过项目申报方式积极争取财政拨款。

3、成立高职院校教育基金会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公益单位,可以利用人脉广的特点,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风气,成立各种校友会、联谊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捐助。

4、多渠道筹措化债资金

为有效化解债务,可以通过以旧换新,对老校区进行置换,为新校区建设提供资金。很多高职院校的老校区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因此通过拍卖老校区土地就能筹集到急需的建设资金。利用这种方式就能缓解新校区建设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另外还可以将融资租赁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中来。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并且具有投资风险小、社会效益高的特点。因此国内外的租赁公司都愿意以融资租赁的方式,把资金投入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来。而且融资租赁模式还具有期限长、操作简便等优点。

此外,江苏省建立了高职院校为主的债务责任承担机制,明确高职院校是化解债务的责任主体,充分挖掘潜力,多渠道筹集化解债务资金。2008年至2017年,高职院校每年要将不低于25%的学费收入专项用于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的债务化解;每年从学生住宿费收入中筹措70%的资金,用于偿还学生宿舍的建设债务。为防止“一边化债、一边举债”的情况发生,省有关部门建立了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贷款联合审批制度,高职院校未经批准不得向银行贷,从源头上控制了债务的规模。

5、提供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不少行业都感到阵阵寒意的时候,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却开始走暖。不少人将更多时间用在培训充电上,以提高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应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可以增加培训收入。

6、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之果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设有部级、省级实验室,配有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用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之果。

总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仔细研究金融危机对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加强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化预算管理,控制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才能帮助学院降低财务风险。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避开热门专业和其他院校的优势学科,增设社会急需学科,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热门专业、优势冷门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公众认可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通力合作共度时艰――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8一11一16。

[2]王锦华.浅谈高校融资渠道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7(5):40-41.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3

2007年3月以来,美国次级抵押债券风波引发了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纷纷注资,以缓解市场资金紧张局面和稳定市场信心。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在逐渐平息,当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市场投资者纷纷为美国次级债可能的损失规模争论不休时,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却似乎在无意中遭到忽视。

危机背后的问题

从表面看,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最大风险在于银行信贷紧缩、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及风险厌恶的普遍上涨。但是,从根本上讲,此次危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次级贷款市场制度上的缺陷。

信用评级机构的中立性。长期以来,信用评级机构以其独立立场对金融产品做出的客观评级结果被广大机构投资者所接受并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之后,以穆迪与标准普尔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了置疑。在这次危机之前,信用评级机构涉嫌将与传统aaa级债券不同的新式及复杂性投资产品评为aaa级,以此赚取投资银行费用。除此之外,信用评级机构面对危机时反应迟钝,未能及时警告投资者投资美国次级债所面临的风险。穆迪与标准普尔在危机出现前不久还将一新品种的信贷衍生工具评为安全性等同美国国库债券的aaa级。与此同时,著名投资银行(如高盛)在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不仅面临旗下基金出现巨额亏损,也面临着诚信问题。著名投资银行美林的分析员在5天之内将全美最大房屋按揭公司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CountrywideFinancialCorp.)的评级,由“买入”降至“沽出”,在市场对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真实风险难以估计的情况下,美林分析员突然转口,导致美国股市随之出现大跌。

结构性信贷工具的透明度。结构性投资工具通常由银行经营,利润来自短期借款利率和结构性产品投资长期回报之间的差异,如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和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s)。由于不需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显示,结构性投资工具往往不透明。结构性信贷工具具有的较高评级主要来自市场投资者对此类工具和他们对持有资产的预期。但是,当市场出现动荡,投资者因缺乏有效信息而开始怀疑当初的投资预期之际,也是结构性信贷工具被抛售、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之时。

混合型资本工具的使用。作为一种创新性金融工具,混合型资本工具一度给金融市场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超过核心资本50%的长期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以此提高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为此,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长期次级债券一度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金融机构对混合型资本工具的运用和操作越来越复杂,但其运作核心并未改变,即商业银行把自己的信贷资产不断卖出,同时将自己的劣质信贷资产通过次级债转化为股权资产。这项基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金融创新注定了商业银行在次级资产发生问题之时,将被迫使用自己的股权资本抵债,并因此将几乎瞬时从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紧张,使得银行走向倒闭。另外,混合型资本工具在降低银行资本成本的同时,也直接造成了银行对货币需求的巨大膨胀,成为近年流动性高度过剩的根源。漠视系统性风险,是整个混合型资本工具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缺

陷。为此,对混合型资本工具的使用不能因为个体风险的改善而忽略系统性风险危害。

危机发生之教训

对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方面,美国在住房贷款上的金融创新依然令人称道,代表着当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主流,许多前瞻性的商业银行业务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此次次级债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在金融创新中的缺陷和漏洞,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并防止在以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估和预测。导致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产业周期性变化。由于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一般很难直接将美国房地产市场与国内市场联系起来。但若回到经济表现支撑金融预期这一经济金融发展机理,国内房地产业也无法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根据香港20年来的经验教训估计,由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偿还能力下降三大因素诱发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可能超过18%,这部分违约贷款自然就成为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应从此次次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次级债危机直接原因在于美国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过度。当前我国住房按揭市场和一般信贷市场也存在着信用风险过度的问题。虽然我国没有典型的住房次级贷款市场,但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敞口并不低,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经达到2.27万亿元,并且该业务呈加速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在当前流动性过剩和国家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当作优质资产而加大开发力度。在审批过程中,由于把关不严使得许多不符合条件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和信用水平较低的借款人获得银行信用支持,导致按揭市场积累了大量的虚假按揭。随着国内住房价格的不断飙升,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越来越大,住房按揭贷款的“优质性”理应打折扣。可以认为,如果不全面检讨国内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开展模式,不改变目前商业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而大上特上的形势,国内银行业迟早会面对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系统风险冲击。

重视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虽然美国次级债危机出现后呈扩散趋势,但迄今并没有通过杠杆效应提高整体风险倍数,主要原因是美国商业银行在住房贷款方面成熟的客户细分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推迟了次级债风险向一般住房贷款市场和其他信贷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蔓延,这对我国银行业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国内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隐患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美国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信用有一套评估程序,借款人凭其信用等级(如“次级信用”)承受不同的贷款利率。但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讲,住房按揭贷款基本上不分什么信用等级,只要提交申请和一份不知真假的收入证明,信用欠佳的贷款人也能获得银行贷款。在此情况下,一旦国内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住房按揭贷款出现大量违约,商业银行几乎很难搞清到底哪一部分客户出了问题,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到时候,国内银行面临的危机不比现在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规模小。

加快居民信用体系建设。美国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的融资成本是不一样的。美国次级债市场主要是为信用较低的群体设置的。这种制度性的市场分隔就是在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中间设置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同时,为满足不同信用等级的投资者需要,美国推出很多信贷品种,如固定个贷、浮动贷款等等。而我国信用体系还未建立,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而且,不同信用等级的信贷资产混在一起进行管理,因此出现问题很难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显然,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信用体系,在信贷市场上利用结构性技术和对客户进行细分,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或传导力度。

银行监管的举措

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对此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思和应对。2003年,银监会成立之初就将“促进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共同发展”作为首要良好监管标准。但如何在金融监管中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一直是一个监管难题。通过此次次级债危机,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美国金融创新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国内银行业发展阶段,优化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技能,从业务上监管、技术上指导,多策并举,促进国内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贯彻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尽管从金融的角度看,次级贷款危机的产生原因是无节制降低信用门槛导致的信用泛滥,但从产业的角度理解,危机在今年爆发的催化剂却是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对房地产贷款危机的触发作用。虽然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与中国的房贷风险不能直接相比,但在发达程度不等的金融市场中,隐患向危机转化的规模和速度仅是程度差别而已。

2007年初以来,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加快,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房地产行业信贷增长过快,国民经济有从增长过快向经济过热转变的趋势。根据经济决定金融的一般规律,经济过热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积累加快。为此,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经济政策走向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一方面,及时指导银行业注意防范政策风险,尽量降低顺经济周期行为造成的风险集中;另一方面,及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结构动态管理,防止经济波动对银行业绩和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理顺监管体制,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和指导。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着手向银监会申请开展此项业务。从技术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涉及到信贷资产管理、资产评估、债券发行等一系列步骤,在目前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情况下,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监管成为一个饶不开的难题。为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银行业监管部门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综合监管,不同监管部门提高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达到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全程、无缝监管;二是科学指导。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具有了流动性创造功能。为此,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吸取此次次级债危机的教训,防止银行业因信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和信贷泛滥,进而避免信贷市场泡沫化。可以考虑,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管理工具,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利用该业务调节流动性,“熨平”流动性剧烈波动对其他业务开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推行新资本协议,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归根结底也是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为使国内商业银行能够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在加紧推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同时,引导主要商业银行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如,Jp摩根的信用度量模型(Creditmetrics),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的CreditRisk+和KmV公司的资产组合信用管理模型(portfoliomanager),选择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内部信用风险模型,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提高信息透明度,规范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从根本上讲,金融创新只能将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而不能从根本上消灭风险,金融创新并没有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有可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息披露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就在于多年的银行业监管已经意识到信息透明性对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为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规范和改善也必须以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为重点。一是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利益共同体加强监管,防范有可能的道德风险;二是对于金融创新产品建立起更为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三是强调系统性风险披露,例如,对实施金融创新的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信息也要及时披露,防止潜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从表内转移至表外。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4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债务风险;治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67-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为欧洲部分国家所面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及深化。它已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专属危机,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

(一)国际视角

1.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发生令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直接导致了欧债危机。一是因为欧洲部分发达本身经济体资产负债情况不容乐观,负债比重较大。二是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普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宽松财政政策,加大了欧洲的财政赤字。三是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直接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加重,严重超过警戒。

2.三大评级机构的助推。面对欧债危机,希腊债务空洞的曝光,世界上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降低了希腊长期的信誉评级,加大了次贷危机的蔓延,成为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之后,标普和穆迪又相继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调整为负,与此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此种风险。因此,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使得这些国家借债利息陡增、借债难度明显加大,欧债危机深入发展并不断恶化。

(二)国内视角

1.历史根源。自希腊在2001年成为欧元区,希腊通过与高盛等国际投资银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条约,以努力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债务的要求。该种投资方式试图降低财政赤字,隐瞒真实赤字情况,为之后的信誉危机埋下了祸根。

2.制度设计缺陷。制度设计缺陷主要源于欧元区政策、经济结构间存在的较大矛盾。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矛盾。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却较为分散。两者无法完全协调统一,使得政策之下的经济运i也缺乏协调性,这必将导致一国、甚至多国经济受到恶性影响。二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经济结构相矛盾。欧元区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话语权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受力具有不对称性。法国、德国一类的发达国家,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继而使得部分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受到危机冲击时难以招架,恢复能力较差。

二、中国目前国债和地方债情况

(一)我国国债情况

我国债务规模不大。一方面,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2016年末我国国债余额限额为12.59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国际债务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逐年节节攀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远高于GDp增速。因此整体看来,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存在债务危机问题。

(二)我国地方债的情况

欧债危机使得我国对债务问题逐渐重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数量规模上,2016年1月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债务率处于安全水平,但依然有贵州、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债务率已超过红线。二是地方债务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政府层级角度,地(市)、县级的债务规模大,相比看来,省级、乡级规模较小。从地域角度,东、中、西部面临的地方债务危机不均衡,东部较为发达,财政收入较多,举债也由于发展机会较多而更加容易,但中部、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三是地方债务的债务偿还期较为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偿还期在2016年前的债务高达61.8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款压力较大。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比较

(一)欧债危机与地方债相似之处

同为债务危机问题,欧债危机与我国债务危机主要存在救助结构、收支不够透明、还款责任不清等三大相似之处。一是救助结构问题。对于欧元区诸国而言,一旦成员国遇到债务危机,央行将伸出援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方债务一旦发生较大问题,中央政府将伸手相救,导致地方向外界大量借债。二是财政收支不透明。欧洲多个国家常常有意向外界隐瞒真实的政府收支情况,以稳定民心。我国的地方财政亦是如此。三是还款责任不明确。欧元区政府大量举债,无法如期偿还的债务往往推到下一届政府,使得债务堆积。我国的债务情况较为相似,由此地方财政风险与日剧增。

(二)欧债危机与地方债不同之处

虽然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一是债务性质不同。欧元区各个国家主要向国外其他国家借债,债务性质属于“外债”,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危机发生,国际性银行对借债加以管制或国际信用评级系统对一国信誉评级进行更改,政府财政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我国地方债务属于“内债”,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予以较多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不存在信用危机问题。二是债务投向不同。欧洲国家借债的原因主要为保证居民福利状态,以此稳定政权。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地方债治理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

在处理我国债务问题的态度上,应该积极重视,不能由于“内债”过多依赖中央政府而一味举债。面对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深度分析我国自身的债务情况,防范于未然。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对地方债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帮助各地方政府及时并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防范、解决债务问题,使得债务风险降到最低。总之,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二)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率尚在警戒线之内,但如果考虑我国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问题,部分私下投融资平台的支付缺口、房地产借贷风险、民间借贷等因素,我国的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面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类似“多米诺效应”,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地方政府的潜在借债问题,并及时解决,防范化解我国可能面临的债务危机。在货币政策上,我国与欧元区国家一样,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化解方式对我国债务风险的化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财权与事权制度,健全地方财政监管机制等,避免因为地方债务问题引起我国经济体系发生动荡。

(三)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

一向以高福利为傲的欧洲国家遭遇债务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对民众的原有福利。与此种做法相比,我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福利制度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有切实作用的福利制度。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2016年已经完全放开二胎政策。老龄化问题应该使得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改革,使得我国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如果只是单纯效仿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并不可取,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各个国家先进福利制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勇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福利制度,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走我国福利制度的专业化、法制化道路。

(四)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中央应该向地方释放更多的财权,扩大地方政府收入渠道。一是积极税制改革,使得税收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更加合理;二是积极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目前许多专项转移支付的财权都在中央,不利于地方Ρ镜叵钅拷行管制并做出决策。在事权上,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应该进一步合理划分。部分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的项目,若是分给地方政府,将为地方政府带来较多方面的压力,无法确保各个项目的执行效果。因此,应该正确协调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参考文献:

[1]万文倩.从欧债危机看中国债务情况[J].浙江金融,2012,(4):36-39.

[2]吕凯.从欧债危机看评级监管及对中国的启示[J].征信,2013,(1):53-58.

[3]邓淑莲,彭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财政研究,2013,(2):71-74.

[4]叶谦,沈文颖.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成因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67-174.

[5]王璐,李梦洁.欧债危机的起因、解决途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4):66-70.

[6]张丽华,李冠龙.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J].经济纵横,2012,(10):104-106.

[7]张远.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J].金融市场,2014,(3):70-72.

[8]刘建丽,郭付强,等.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以欧洲七国为例[J].对外经贸,2015,(7):8-55.

[9]邓小华,王宝宝,等.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10]王黎明.试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4,(3):139-142.

[11]祝洪章,沈秀娟.反思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从希腊债务危机中得到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31-133.

[12]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0,(10):14-18.

[13]张春萍,沈琦,等.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处置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79-80.

[14]管清友.欧债危机是体制问题:欧盟国缺失“生产性”[J].中国经济周刊,2010,(5):25.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5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亚元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到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阶段。从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到爆发于本世纪的次贷危机、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来看,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政府债务规模是治理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1]。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额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以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四国尤为严重,其中希腊于2009年12月爆发了债务危机。一场波及多个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的发酵和蔓延。目前,欧债危机问题就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在亚洲成立最优货币区以及亚元的呼声不断高涨,甚至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以前,许多金融专家和学者认为欧洲是亚洲可以借鉴的模式,这次爆发于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暴露出来欧元货币体系的一系列缺点,为亚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国家高额的财政赤字是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余永定(2010)认为,欧元区国家之所以会爆发债务危机,主要是源自欧元起国家长期以来比较僵化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体制导致的财政赤字过高,同时当这些国家发生财政问题时,由于欧元区内部的经济治理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迟迟不愿伸出援手,最终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2]。

(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是欧债危机起着助推作用

据imf统计,美国、日本以及英国的财政赤字率均和希腊12.8%的财政赤字率水平相当。但是为何仅有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我们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了欧元区国家的信用评级,导致这些国的融资能力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徐明祺(2010)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市场融资能力的降低,才引起债务危机的爆发[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形成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助长了全球信用风险的积累和资源的严重错配,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债务危机的产生。

(三)欧元区经济制度缺陷与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爆发,许多学者认为欧元区经济制度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即货币政策统一,财政政策不统一。费尔德斯坦曾经预言,欧元区的这种缺陷有利于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的国家,但最终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其内在逻辑是: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财政政策归各个成员国所有,货币政策归欧洲央行所有。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不管是经济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仍是民族利益[4]。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汇率稳定。因此,当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时,部分成员国必定会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错配。

此外,欧元区内部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内部原因。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欧元区并不具备蒙代尔(1961)所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蒙代尔(1961)认为,在一些商品、劳动力和资本一体化,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政策比较一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组成独立的货币区。在这个货币区内,各个成员国可以实行统一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对内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这样可以实现各个成员国的内外部均衡。但目前,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以及劳动力成本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欧盟各个成员国也具有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们对原材料的进口和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再加上各个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家之间的劳务和产品

价格竞争趋势依然存在。其次,欧元区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呈两极分化的态势[5]。主要体现在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国家的经济体系差距不断拉大以及经济结构明显失衡,同时核心国家不断向国家出口并输出贷款,国家的负债比较严重。

(四)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首先,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弹性。虽然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国家之间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但由于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以及社会和教育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再加上欧盟内部普遍存在的工资刚性也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此外,劳动力在工会组织强大的保护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比较困难。其次,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扩大了财政支出,也推高了政府的债务,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

二、欧债危机对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如果说欧元区处于金字塔的顶部,那么北美自由贸易区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而东亚地区仅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从欧债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从而对亚洲地区货币金融的合作前景进行分析。

(一)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和救助退出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

在目前的“清迈协议”框架下,各国财长在同意建立共同基金的同时,还倡导成立一个对各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监测的支付系统。但东亚地区内各个国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欧元区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建立这种监管与救助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退出机制。

(二)扩大共同基金的规模,积极推动区域间货币与金融合作

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货币体系不足以有效地解决东南亚的区域性问题。从欧债危机、迪拜以及冰岛的债务危机可以看出,在区域间建立共同货币基金才是有效的解决区域间金融风险的途径。在欧债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区域内缺乏共同基金,而基于各个国家独自的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区域内的德国等成员国未能实施及时救助,从而导致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因此,加强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利用区域内共有的金融资源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可能产生的金融危机。

(三)加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稳步推进区域间货币金融合作

目前,货币合作共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元化;二是类似欧元区的共同货币。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欧元区的货币合作模式更像是政治合作的产物,而美元化才是市场化的结果,正是由于欧元区的这种非市场化的合作方式才导致目前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而言,如果强行通过政治合作来推动,区域内各个成员国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差别可能会给区域一体化乃至货币区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四)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体系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作用。美国正是通过对国际评级长期话语垄断权来保持自身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区域内的信用评级体系,有利于维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金融稳定。

三、欧债危机对建立

亚元的启示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关于推出“亚元”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的政治合作意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预示着推出亚元的道路还比较漫长。欧债危机的爆发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亚元的前景,并为构建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统一欧元区统一

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是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亚洲,由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亚洲各国间的隔阂和差异更多,对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在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当类似欧债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更大。所以,如果要推行亚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二)政治和经济要相辅相成

虽然超货币是一种革命性的创建,但欧洲货币联盟毕竟是在缺乏政治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导致危机爆发后,救助措施寸步难行。这要求亚洲各国在推行亚元时,必须首先考虑政治联盟。虽然亚洲的历史发展表明,在亚洲实行政治联盟是一件非常困哪的事情,但这次欧债危机充分说明,只有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相辅相成,才能有利于陷入危机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三)构建亚元要稳定推进

在亚元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条件,即只有各个国家在要素流动性、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经济开放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组建最优货币区才能带来最大的市场红利。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加入,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亚洲各国应以欧债危机为借鉴,循序渐进地推进亚元,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决不能强行推出亚元,否则就会陷入比欧元区更加严重的危机中。

(四)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

相对于欧元区,亚洲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求亚元必须要在一个货币金融合作更加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投机者的供给。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具有更多话语权、信息高度透明以及交易比较便利的金融稳定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也需亚洲各国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总之,当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欧元未来的命运也很难判断。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欧元的动态,积极研究欧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吸取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一体化及亚元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安国俊.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反思[j].中国金融,2011(18).

[2]余永定.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2010(6).

[3]徐明祺.欧洲债务危机也是欧元的信用危机[j].社会观察,2010(6).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6

“信用卡危机”席卷韩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刚结束的时候,韩国政府大力鼓励消费者贷款,希望此举能给危机重重的制造业提供发展机会,称借钱和消费是爱国之举。随着这一计划迅速奏效,信用卡的发行量和债务都开始急剧增加。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银行与信用卡公司提高消费信贷额度,这些措施包括给使用信用消费的韩国居民免除部分的个人所得税等,银行和信用卡公司也取消了长期以来一直执行的信用卡贷款限额制度。韩国消费者由于很容易得到贷款和信用借贷,因此,他们的消费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为了刺激消费,韩国政府在几年前颁布许多对于信用卡消费的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导致了金融管理部门对信用卡消费管理的失控,导致了信用卡债务的急剧上升。

几年过去了,韩国消费者们面临着庞大的债务负担,消费力下降,逾期还款率达到了14.3%,这也导致信用卡公司出现周转困难。

2003年上半年,韩国的9家主要信用卡公司中有8家出现亏损。其中韩国第二大信用卡公司三星信用卡公司2003年前9个月的亏损达到8.5亿美元。

2003年11月,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信用卡公司由于缺乏现金,不得不暂停自动柜员机的提款服务。

2003年12月底,LG信用卡公司得到债权银行的16.9亿美元紧急贷款,才勉强逃脱破产的命运。

信用卡债务给整个韩国银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韩国金融管局最新的数据表明,2003年,19家韩国银行的利润暴跌48%,从2002年的5.08万亿韩元跌至2.67万亿元。截止2003年底,平均每个有工作的韩国人拥有4张信用卡,有220万人拖欠信用卡账款。韩国人的信用卡负债达到1000亿美元,而信用卡债务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韩国人拖欠信用卡账款2000美元。

2004年新年刚过,路透社就报道说,韩国无法偿债(包括无法支付信用卡账单)的民众人数创下新的历史最高。据韩国银行协会(KoreaFederationofBanks)称,在15岁及15岁以上的国民中,每10位中就有一位无力还债。该协会对无力偿债的定义是,至少连续三个月无法偿还最少达30万韩元(约合250美元)的负债。

负债者以命抵债的悲剧

恪守儒家传统的韩国人一向生活节俭,现在却要面对被追债、甚至是个人破产的困窘局面。韩国人把破产当成奇耻大辱,一旦债台高筑,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格外大,特别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韩国媒体近年来用经常报道因信用卡负债而引发的家庭悲剧:一位34岁的母亲因财务危机陷入绝望,带着自己和三个年幼的孩子从高高的公寓楼上跳下来,结束了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命。两名年轻女子因无力偿还信用卡巨额债务,饮毒酒身亡。

韩国人讲亲情和义气,亲戚朋友若遇到债务问题,他们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伸出援手。去年,一位61岁的老人就因女儿的负债问题而服毒自尽,他在写给韩国总统卢武铉的遗言中说:“我女儿没有工作,真不知道信用卡公司为什么要给她这么多信用卡。”

自杀还只是韩国“信用卡危机”的副作用之一,其他例如绑架,抢劫,之类的社会恶性事件也随之增加,都成为现今政府的一块心病。

1959年在美国诞生的信用卡曾被《时代》周刊选作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信贷消费本来是一种先进的消费方式,但在韩国已很难看到它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拥有10张信用卡的韩国人超过23万,很多生意人都习惯用信用卡提款来弥补资金周转的问题,信用卡越多,每月的借款额就越高,等到发现负债远远超过收入的时候,再回头填补信用卡上的大窟窿,为时已晚。

信用卡债务的教训

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对亚洲乃至全球都敲响了警钟。对金融机构来说,既要利用人们对消费信贷日益增长的热情来扩大业务量,又要避免因为信贷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巨额坏账,并危及金融安全。

对消费者个人来说,也应必须避免过度借贷,最后给自己的财务状况带来损失。韩国信用卡用户无力偿还欠款,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用这张卡借钱还那张卡的债务,最终只能是自身的财务状况恶化,生活的规律完全被打破,有的还可能拖累一生、连累家庭。

韩国信用卡债务危机的教训是值得人深思的。在我国,信用卡的使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更应该提倡理性用卡。不躲避,不盲从,把信用卡看作是洪水猛兽并无必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还钱”也不可取。

既然是“今天花明天的钱”,就要考虑到明天怎么还债乃至日后可能出现各种风险等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切勿攀比刷卡、刷卡上瘾。即使透支额度再大,花掉的钱还是要算在自己的头上的。

因此,持卡人应该在计划用钱的基础适度刷卡,及时还贷,保证个人信用,真正让信用卡成为管理现金流、简化消费方式的现财手段。

各国信用卡危机:

韩国:2003年年末,信用卡危机席卷韩国。2003年11月23日,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信用卡公司获得韩国8家银行2万亿韩元(合17亿美元)的紧急救援,从而避免被迫宣布破产。三星与KeBCredit两大信用卡公司先后也出现资金危机,几近倒闭。这一风暴令整个亚洲的信用卡市场都为之一震。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7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欧债危机的起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其就行了全景式的分析。首先从欧洲各国二元结构、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带来效率低下、国际评级机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外贸易的影响、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三个方面;最后总结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监管

2000年以来,欧洲小国希腊的财政赤字不断的扩大,其发展严重依赖欧盟的支持,当2009年12月末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分别把希腊的政府债券由a档(低风险类别)下调到B档的(显著风险类别)后,成为导火线而引发了希腊的债务危机,从而把整个欧洲拉入经济危机的深渊。为了帮助希腊,欧盟向希腊提供贷款高达1100亿欧元,但是还是没有阻挡住危机不断蔓延的脚步。同年11月,爱尔兰爆发了债务危机,次年3月葡萄牙同样也爆发了债务危机,欧盟没有放弃,在2011年7月推出了第二轮救助方案,但是事与愿违,这次救助非但没有把希腊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反而带来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问题。面对这种境况imF和欧盟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对希腊的救助。发展到现在这个原本只有希腊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已经演变成整个欧洲乃至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债务危机。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分析

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

欧元区在1999年1月1日成立之时,18个成员国统一了货币政策,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但是各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统一财政政策,各国的财政大权依然掌握在各个国家的手中,是各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这种二元结构其实从它创立之初各国就了解它的弊端,但是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风平浪静,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它的危害便被显现的淋漓尽致。

2.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带来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弊端

发展到今天,欧盟的成员国已经有27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也有希腊、冰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每个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国的经济利益,然后才是整个欧盟的经济利益,谁也不愿意在损害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去拯救别的国家,这样就带来了解决欧债问题的效率低下。

3.国际评级机构唱衰欧债

每当经济危机到来,主权信用评级机构都会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美债危机如此,欧债危机也不例外,从最开始的希腊债务危机降低希腊的评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判一直伴随着欧债危机。由于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连续降低对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评级,导致欧洲大部分国家股市大幅下挫,金融机构动荡不安,虽然近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缓解了欧元区银行融资紧张的局面,主权债务利率已经有所下降,银行的融资市场已经重新开放,股价也有所回升,但是欧元区的金融体系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欧元的汇率也不断的下滑。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巨大

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最大的,从2004年起,欧盟就已经发展成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在2007年更是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超过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20%,由于欧债的爆发及进一步延伸,欧盟内部经济的衰退,出口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导致人民币“被升值”

由于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不断地贬值,资本别无选择便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升值,从而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同时我国还拥有大量的欧债,欧元的贬值带来外汇储备的缩水。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多样化的现在,减少美元资产比重是一个重要的呼声,然而欧元的持续走软,加上不明朗的预期,如何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就陷入了两难。影响不可避免,是挑战的同时更是机遇。

3.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显着

外部经济一直以来一直是影响我国直接投资因素的重点,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各国普片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引发资本回流。201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为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是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其中欧盟27国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额61.1亿美元,同比下降3.8%;亚洲十国/地区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57.4亿美元,同比下降4.8%,剔除香港的影响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欧盟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额的下降。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1.福利政策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福利(welfare)一词,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活的满足感。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是否合理、收入分配是否公平、自然人所享受的教育是否良好、人的身体状况是否健康、每个家庭的老人是否都能老有所养以及生活环境、治安状况等许多因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高福利制度的国家,良好的生育政策、免费的教育,提早退休和高额的退休金,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借鉴欧洲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福利政策和经济发挥水平相适应,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2.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起于2009年的希腊财政危机,迅速扩散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最后升级为整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实体,应该认识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适应才能带来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强主权评级机构的发展

欧债危机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信用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欧盟为此提出了主权评级监管的八项措施。对于我国来讲,评级业历史短、规模小,但可喜的是评级行业已经认识到主权评级对我国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和评级话语权的争夺的关键性,并且已经开始尝试性地开展主权评级业务。

4.加强对房地产业的有效调控,防止房地产市场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美债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性就是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与泡沫的破裂。如今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房价收入比位列世界首位,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5倍,远高于一般认为的3-6倍的合理区间。也许房地产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个地雷,将来一旦泡沫破裂,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调控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苏原.欧债危机:欧洲衰落的开始.中国报道,2011(10).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8

第二轮全球危机就要来了吗?

近日华尔街交易员又见证了2008年次债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的惊涛骇浪。美国道琼斯指数在一周内有4天单日波动超过400点;美国银行股波动剧烈,其中美国银行一度单日下跌20.3%,次日又反弹16.74%;8月10日法国银行股领跌欧洲股市,其中法国兴业银行大跌14.74%,盘中跌幅一度超过20%。

难道又是从银行股暴跌开始?经历过上次金融风暴的投资者感觉似曾相识。那次危机中,贝尔斯登股价破产前大跌98%,花旗银行股价曾一度跌破1美元。

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至黄金和外汇市场,黄金在四个交易日里从1662美元一盎司最高涨至1813美元,涨幅达到9%。作为避险货币的瑞士法郎,8月9日兑美元一度上涨近7%。由于股市大幅波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四国甚至禁止市场做空。

禁止做空股票?华尔街交易员感觉更加熟悉了。2008年次债危机时,美国禁止做空金融股票后,不到一个月金融股暴跌了48%。

第二轮全球危机这么快就要来了吗?

这次危机不一样了

近期股市大幅波动,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评级公司标普历史性地对美国长期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长期展望为负面;二是在标普对美国降级之后,市场将注意力转向了欧洲同样有aaa信用评级的法国,法国是继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之后的第四大债务人,且法国银行业持有的欧洲周边国家的风险敞口巨大;三是在欧美都着力削减赤字,紧缩财政之时,经济依然面临复苏泥淖,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将会陷入二次衰退。

虽然两次危机都是债务危机,但2008年金融危机是个人债务膨胀的结果,而当前的危机是欧美各国政府债务膨胀引起的。从这一层面上讲,当前危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延续,但又与之不同。

第一,2008年危机是自下而上的危机。当时是个人信用的过度膨胀导致房地产泡沫,其贷款经过华尔街投行证券化之后,被全世界银行持有。当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证券化的房地产债券大幅缩水,全球金融体系受到沉重打击。

而当前的危机是自上而下的危机。欧美国家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令本已沉重的债务负担更加难以承受。但这些刺激政策并没有奏效,导致私营部门的支出和投资锐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乏力。

第二,2008年危机基本上是一次纯粹的经济危机,而当前危机是政治危机下的经济危机。虽然美国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达成协议,但是标普将华盛顿政治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作为降低美国评级的主要理由。而欧元区的国家众多,共同使用同一种货币,实施统一货币政策的同时,却没有实现财政联盟。如索罗斯指出,如果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不愿将欧元区国家财政绑定,发行欧元区债券,最终欧元区会分崩离析。由于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债券,其大幅缩水和违约将会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第三,两次危机在解决方式上显著不同。2008年由个人债务膨胀导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通过注入流动性、实施零利率政策、量化宽松、财政刺激和直接救助金融机构等组合政策得以避免大萧条。而且中国实施4万亿的投资计划也成功拉动世界为期两年的复苏。而在当前国家债务膨胀导致危机时,只能由其他国家进行救助或者自身进行财政紧缩。在欧洲,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承担起了救助周边国家的责任。

欧洲银行业金融危机或是导火索

当前的市场剧烈波动只是市场担心危机再度爆发,采取暂时离场的表现形式,这不足以引发暴风骤雨式的金融危机。虽然标普降低了美国长期债务评级,但是市场不必担心美国政府违约,毕竟美国可以通过印钞来避免违约。如果真的爆发金融危机,那么很可能首先源自于欧洲的银行业金融危机。

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可以救助希腊等小国,却无法救助如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之类的大国。如果后续欧洲领导人采取的举措无法彻底平息市场的担忧,危机反而进一步发展,则投资于债务的欧洲银行业的资本金会由于投资缩水而受到侵蚀。欧洲银行对债务的甩卖会进一步恶化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那些无法在市场上融资以补充资本金的银行会最先破产,这会导致欧洲银行业的流动性危机。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将和2008年危机相提并论。8月10日法国兴业银行大跌14.74%,就体现了市场对法国银行业的担忧。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9

危机下的社会保障随着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的发展,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三驾马车”强制希腊当局采取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以规避违约风险。这些措施聚焦于快速削减公共部门薪酬并传导至私人部门,引起大部分希腊民众购买力的严重下降,反过来又导致希腊更持续的经济衰退,进一步造成失业率的急剧上升。因此,应对高失业率的影响是希腊政府除了规避违约风险外最重大的挑战。“三驾马车”严格监管下的希腊政府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旨在通过减少雇佣和解雇成本增加工作的可得性,这些措施包括:(1)官方调低最低工资,成年劳动者约调低22%,低于25岁的劳动力新进入者约调低32%;(2)增加流动性岗位及固定期限合同以增加灵活性;(3)减少50%冗余薪酬水平;(4)提高企业集体解雇的法定限额,从每月劳动力的2%增加到5%。(5)在失业率降低到低于阈值10%前禁止工资上涨,以此从法律上限制集体谈判的作用。这些支持就业的立法措施被证明是无效的,并未能抑制失业率的急剧上升。

债务负担迫使希腊政府将高水平的直接支出用于债务的分期偿还,也导致希腊社会福利、医疗等公共支出的大幅削减。2011年前由于证券市场资产价值贬值以及私人部门强制参与所谓的债务“剃头”方案:即对私营机构持有的国债按对半作价减记处理,大量民众因投资于希腊公共债券损失惨重,很多家庭不能再像危机发生前那样为其失业的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援。希腊经济紧缩计划使失业率攀升,2013年达27%,其中,年轻失业者占42.7%,妇女失业者占27.3%;而危机发生后失业津贴领取者占登记失业人口比例从低于20%降至低于16%。巨大而持久的失业强化了希腊贫困的深度与个人的绝望。紧缩下的就业措施在严厉监管下的希腊,最严重的紧缩措施是与削减雇佣与解雇成本相关的措施。更多的福利与劳动力市场措施着眼于收紧社会保障给付的限制条件,在减少待遇给付水平及持续期的同时,对受益人引入更严格的资格要求。这些措施是经合组织一揽子建议中的一部分,意在实现希腊“工作-福利关联体制”的重整以适应经济危机造成的相关限制。尽管希腊支持弱势群体的就业政策为一揽子拨款且受益人数有限,其仍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就业措施有以下几个政策维度:一是削弱劳动力成本的同时增加灵活就业安排。希腊就业措施的最终维度是“工作福利制”,这是社区及公共服务部门固定期限准就业的延伸,在“工作福利制”规则下,若失业青年、长期失业者及低报酬职务工作人员同意每天在社区工作6小时,将给予5个月的雇员福利,但提供最低固定工资的同时只享有很少的权利,二是提高就业能力。希腊在危机期间建立了标准化的措施以增进就业能力,包括向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及培训券,以克服之前培训计划广泛收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加就业的主要措施包括:(1)对高素质劳动力的授权:预先确定给予7800名毕业生一次性经济援助以支持其在绿色经济部门创业;(2)补贴雇员社会保障供款:主要补贴对象为旅游部门就业人员及雇佣30岁及以下人员的雇主。依据雇员目标群体,在2—4年内为每一位雇员提供范围25%—100%的雇主社会保障供款的公共补贴。在这一计划下,据估计超过20万份工作(主要为季节性的,受益人多为年轻人)获得资助,中小型企业约40万份工作将得以保留。三是在非营利机构及公共部门增加固定期限准就业。希腊于2010年实施工作福利计划,旨在雇佣人员参与诸如残疾人照护、街道清洁等工作。政府当局不得不运用希腊政府与债权人之间达成的“谅解备忘录”规则,禁止新增政府机构雇员。从2012年起,公共服务部门固定期限准就业的雇佣服务期为5至6.5个月,就业者没有集体协商、职业生涯长期规划、职业培训、带薪休假等长期员工享有的机会与权利。每年大约5万人参与到“公共利益就业”计划,25岁以下以每月427欧元、25岁以上以每月490欧元的水平获得报酬。希腊国家就业组织(oaeD)按照特定标准(包括资格、失业持续期、家庭状况及家庭年收入等)筛选参与计划的人。

应更有效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危机前,欧洲及全球经济体系为希腊经济提供了廉价且丰富的资金用于增加公共与私人消费。这种特殊的金融体系允许社会保障及就业部门在近20年间有效应对了人口压力、低参与的正式就业及高失业率并存的状态。通过为提前退休人员提供慷慨的养老金,为中产阶级提供可支付的商品与服务,这种状态并未引起公众较大程度的不满。持续的经济危机对希腊就业福利体制产生了颠覆性影响,2013年失业率攀升至27%,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就业水平降至55%以下,不再有国家借贷融资支持无效的公共服务或私营企业,公共贷款融资的缺失及资产价值的下跌使大多数家庭丧失了从私人市场负担社会产品的能力。

债务危机的教训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美国次债危机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次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1.美国次级债务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发生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对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人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的按揭贷款人所发放的贷款。由于受到美国在过去的6,7年间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有些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扩大,进而达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2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原因

次级债从风险积聚到危机的瀑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危机,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具休的成因看,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2.1次级贷款在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

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利率不断下跌或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假设之上,显然制度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基础。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人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2在缺乏传导隔离机制下.高风睑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

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在资本市场上去流通,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次级债风险由于通过证券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表面看,风险是分散了,但实际上它可能传导到证券市场,让投资者购买本来达不到投资等级的资产。

2.3商业银行没有做到严格的风险防范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者的准人标准,美国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但是近几年已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以吸引购房者。银行为短期利益降低房贷政策,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人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商业银行承担了贷款的百分之百的责任。

2.4政府的监管缺位,应对危机能力较差

次债危机过程折射出了美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和信贷结构的不完善,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而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

2.5次级债信息不透明

公共产品应该接受监督,信息公开透明,次级房贷债券主发行过程中信息就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往往就会隐藏危机,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3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受到美国金融机构那样巨大的冲击,但对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管理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3.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

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人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3.2注意金融创新产品离风险的属性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任何金融产品都是一把“双刃剑”。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必须科学推进金融创新。

3.3完兽我国个人征信系统

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时间不长,1数据库积累、信息收集范围、地域的无死角覆盖上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将大大减少由于借款人欺诈所引起的消费信贷风。

3.4商业银行要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z制度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要求,并结合我国银监会的相关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要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管理环境。

3.5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