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口腔健康知识十篇幼儿口腔健康知识十篇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57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1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乳牙;龋病;患龋率

[中图分类号]R473.78;R7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32-0129-04

我国学龄前儿童存在患龋率高、口腔健康行为养成率低的现象[1]。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全国5岁儿童患龋率为66%,龋均为3.09。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龋病的有力保障。而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理念可能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2,3]。本调查选择杭州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两所幼儿园,研究对象分别是主城区儿童和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儿童,分别进行口腔龋齿检查和家长口腔健康教育,并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3月在杭州市两所公立幼儿园:一所位于主城区,抽取124名儿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7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抽取137名儿童,其中男童64名,女童73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2016年3月对这两所幼儿园再次进行口腔龋病检查,主城区幼儿园共抽取123名儿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6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共抽取122名儿童,其中男童60名,女童62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在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两所幼儿园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检查项目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诊断标准进行记录[4]。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Cpi探针。分别记录乳牙龋坏牙数(decayedteeth,dt)、乳牙因龋缺失的牙数(missingteeth,mt)、乳牙因龋充填的牙数(fillingteeth,ft)。计算乳牙龋均(人均乳牙龋坏、因龋缺失及因龋充填的牙数,dmft/受检人数)、龋补充填比[因龋充填的牙数与患龋牙数及因龋充填牙数总和的百分比,ft/(dt+ft)×100%]和患龋率(患龋人数占受检人数的百分比)。

1.2.2质量控制调查前统一诊断标准,4名检查者经过标准一致性实验,Kappa值均>0.8,并且由高年资医师负责质量监控。两所幼儿园检查均由同一批医生完成。

1.2.3健康教育方法针对幼儿家长和老师开展持续一年幼儿口腔知识讲座,每月一次,每次20min,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内容涉及(1)胚胎期乳牙恒牙的发育;(2)乳牙的重要性;(3)龋齿是怎么发生的;(4)为什么要刷牙?何时开始刷牙?(5)正确的刷牙方法;(6)乳牙龋齿的危害;(7)儿童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8)乳磨牙窝沟封闭的意义;(9)甜食与龋齿的关系;(10)如何让宝宝爱上刷牙;(1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12)正确的口腔保健理念等。每月举行一次幼儿刷牙比赛;给家长发放口腔健康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教室内张贴爱牙刷牙宣传画,组织儿童观看爱牙刷牙动画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乳牙龋指数用dt、mt和ft表示。群体患龋情况用龋均和患龋率表示,龋补充填比表示乳牙龋得到治疗的情况。

2.1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患龋率及龋补充填比比较

口腔健康教育后与之前相比,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t=0.023,p=0.037)和患龋率(χ2=8.569,p=0.024)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幼儿园龋补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37,p=0.012),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患龋率和龋补充填比在教育前后无差异(p>0.05),仅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p0.05),龋补充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儿童乳牙dt、mt、ft及构成比比较

两所幼儿园儿童在健康教育后,龋齿均数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杭州市伤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失、补人数百分比及构成比比较

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乳牙龋坏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3,p=0.041);因龋乳牙缺失人数百分比持平。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龋齿充填人数百分比明显上升(χ2=6.875,p=0.032),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上升不明显(p>0.05)。健康教育前,两所幼儿园d、m和f人数及构成比无差异。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的ft人数和构成比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χ2=6.214,p=0.023)(表3)。

2.4杭州市两所幼儿园性别对乳牙龋均及患龋率的影响

两所幼儿园男女生龋均及患龋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龋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危害巨大。由于乳牙髓角高,髓腔大,根管粗,一旦龋病累及牙髓腔,牙髓病会快速发展形成根尖周病变[5],引起根尖周组织的肿胀,疼痛,患儿不能咬合,对进食和消化均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儿童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6]。长时间未受到控制的根尖周病变甚至可能引起儿童颌骨和牙弓的发育异常,导致恒牙列萌出后牙列不齐,给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均会带来负担[7]。但家长常常认为乳牙总是要换的,忽视乳牙龋坏的危害[8]。因此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引导和监督[9,10]。有研究表明家长让儿童越早开始刷牙并坚持早晚刷牙,用正确的方法刷牙,其防龋效果越好[11]。本研究针对杭州市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两所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口腔保健知识、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的护牙爱牙理念、乳牙的重要作用等,以期提高儿童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进而引导学龄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探讨其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教育前、后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均低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幼儿园龋补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患龋率和龋补充填比在教育前后无差异,但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家长经过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了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能够正确认识乳牙的重要性,关注幼儿的口腔卫生健康,引起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改变,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目前,从幼儿园教育开始的健康教育活动不多,重视力度不够,因此建议政府重视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12,13]。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应制定合理的计划,纳入常规,并扩大范围到社区[14]。

本次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的患龋率和龋均均高于主城区幼儿园,而龋补充填率却明显低于主城区幼儿园。且在口腔健康教育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的乳牙龋补充填率并无明显改变。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父母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口腔保健意识欠缺,收入相对有限,对子女口腔健康的投入欠缺。由此可见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口腔健康教育接受度、对口腔疾病状况的重视度以及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投入度均与学龄前儿童口腔龋病情况相关[15]。

对乳牙龋均构成比和乳牙龋失补百分比深入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后,患龋牙齿均数依然占据较高的比例,因龋缺失牙齿均数比例较低,但龋补充填比依然不太理想,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这提示虽然健康教育后学龄前儿童的龋均和患龋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家长对乳牙龋坏的危害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杭州市的儿童龋病防治策略仍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失牙人数的下降表现缓慢,但龋齿充填人数的变化可以出现的更早。对儿童家长应进行持续不断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继续提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参与。对经济困难家庭政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改善学龄前儿童龋齿治疗情况[16]。

有关性别与龋病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大多数调查显示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17],但本次调查中男女儿童患龋率与患龋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部分省市调查结果一致[18,19]。

本研究表明,对幼儿园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增进儿童及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是督促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行为可改善儿童患龋状况的有力措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及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更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20]。

[参考文献]

[1]陈玲,张忠良.22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millere,LeeJY,DewaltDa,etal.impactofcaregiverliteracyonchildren'soralhealthoutcomes[J].pediatrics,2010,126(1):107-114.

[3]VannwFJr,LeeJY,BakerD,etal.oralhealthliteracyamongfemalecaregivers:impactonoralhealthoutcomesinearlychildhood[J].JDentRes,2010,89(12):1395-1400.

[4]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

[5]theocharopouloua,LagerweijmD,vanStrijpaJ.UseoftheiCDaSsystemandtwofluorescence-basedintraoraldevicesforexaminationofocclusalsurfaces[J].eurJpaediatrDent,2015,16(1):51-55.

[6]LlenaC,Leydaa,FornerL,etal.associationbetweenthenumberofearlycariouslesionsanddietinchildrenwithahighprevalenceofcaries[J].eurJpaediatrDent,2015,16(1):7-12.

[7]Horowitzam,KleinmanDV,Childw,etal.perspectivesofmarylandadultsregardingcariesprevention[J].amJpublicHealth,2015,105(5):e58-e64.

[8]白云洋,张笋.天津城区学龄前儿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43-345.

[9]翁金龙,凌广慧,徐天婷,等.口腔卫生宣教和强化刷牙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27(4):193-195.

[10]Ghazalt,LevySm,ChildersnK,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earlychildhoodcariesincidenceamonghighcaries-riskchildren[J].CommunityDentoralepidemiol,2015,16(2):317-326.

[11]张媛媛,石兴莲,程华刚,等.遵义市城乡儿童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439-4441.

[12]慧兰.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14-415.

[13]李香君,周志江,吴贤清.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691-692.

[14]马艳艳,张轶勋,张瑞,等.朝阳区托幼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健康教育人员现状调查.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3):498-500.

[15]蒋琳,庄庆明,王金华,等.重庆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5):472-475.

[16]唐琪,王维倩,杨宇,等.2010-2012年杭州市12岁年龄组儿童恒牙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78-280.

[17]李克增,李雪,胡德渝,等.780名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70-72.

[18]林居红,刘桥,王金华,等.重庆市5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2):220-222.

[19]李秋忠,曾晓娟.儿童口腔健康促进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511-512.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2

关键词:龋病;口腔健康;幼儿口腔健康教育

牙齿对幼儿身体健康相当重要,我国儿童口腔疾病的患病率高,其中龋病最为严重。笔者查阅幼儿口腔健康方面的资料后,发现对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的研究寥寥无几,a尚未形成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所及之处也少有深入。由此对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和更具现实意义。以下根据查阅的各类有关幼儿口腔健康教育资料,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分析、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和对幼儿园口腔教育的反思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探寻幼儿园如何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现实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1.龋病

龋病(caries),亦称“龋齿”,俗称“蛀牙”,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幼儿口腔健康教育

笔者在查阅众多的材料中发现,现行资料、著作和论文中对“幼儿口腔健康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少。笔者认为幼儿口腔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概念为:各幼儿园、各家庭等其他社会社区对幼儿开展有关乳牙的知识介绍,采取爱护乳牙的预防措施以及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教育。狭义的概念为:指幼儿园承担起对幼儿口腔健康的教育,包括让幼儿建立对乳牙的认识、对龋病的认识和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以及联合家长进行教育。笔者在此论文的研究中,对幼儿口腔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狭义方面的研究。

二、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笔者主要采取的思路是从国内口腔健康整体状况和所调查的幼儿个别状况这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1.整体状况分析

我国的学者一直比较重视幼儿口腔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对其都有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幼儿龋病随着年龄不同,地域省市的差别,患龋率也不一致,尤其是5岁后的幼儿龋病呈严重趋势。

2.所调查幼儿园状况分析

笔者选择了某市的一所甲级幼儿园,调查时间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园有详细病历记载的幼儿进行调查。

全园有病历卡的小朋友(从小班到大班,托班尚未进行体检)共有720人,小班(3~4岁)有病历记录的90人,其中有44人患龋,患龋率48.9%;中班(5~6岁)有病历记录的276人,其中有96人患龋,患龋率34.8%;大班(6~7岁)有病历记录的354人,其中有211人患龋,患龋率59.6%。

从中看出,该幼儿园小朋友患龋率在35%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患龋人数也呈上升的趋势,大班达到顶峰即患龋率在60%左右。而中班患龋率明显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乳牙和恒牙开始交替。但到大班,由于家长、教师、幼儿对乳牙的保护还没有重视,于是磨牙开始患龋病,高发的磨牙龋病位在上下的Ⅴ、Ⅳ四个大磨牙。虽然一些患龋的乳牙都已被恒牙取代,但是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刚换的下门牙左右Ⅰ号也患上龋病,又加之磨牙龋病,因此患龋率又从中班35%上升到60%。

三、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现行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1)国外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国外对口腔健康教育十分重视,无论从普及程度、课程安排、政策落实还是相关方面的研究,都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比如意大利小学中推广“牙齿健康教育”活动;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中提到,把牙齿健康作为重点领域中的一点突出;在日本开展对口腔健康教育的范围涉及孕妇等等。

(2)国内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我国研究者和幼儿园对口腔健康教育慢慢地重视起来。然而我国幼儿口腔健康教育开展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家长、教师对牙齿健康方面的忽视,以及当前在我国保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我国在法律法规、教育政策上尚未对健康教育形成重视。

2.所调查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笔者采用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10名平均教龄在5年以上和3名平均工龄在2年以上的医务人员,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该园的幼儿教师进行的访谈,访谈范围如下:(1)口腔健康教育在该园有没有开展以及开展的程度;(2)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是如何落实口腔健康教育的;(3)在口腔健康教育中保育结合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部分是对该园的医务人员进行的访谈,访谈范围如下:(1)平时医务人员在晨检工作中有没有涉及幼儿口腔健康的检查;(2)面对幼儿龋病有没有采取过相应积极的措施;(3)对病历反映出的龋病严重性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4)在保护幼儿乳牙的过程中是如何跟家长建立沟通平台的。

通过访谈,笔者对该园口腔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1)幼儿园教师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

该幼儿园开始开展保护牙齿工作是在2004年,但是并没有一开始推行就立刻重视起来,随着幼儿园推行主题教育形式后,慢慢的将爱护牙齿纳入到一个主题活动中来做,但仍没将爱护牙齿的活动融入到一天的生活中,没让幼儿养成主动爱护牙齿的习惯,也没有跟家长建立长久的一个反馈形式。另外,保育员工作和教师教育的工作没有形成有机结合而是脱离的。

(2)幼儿园医务人员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

幼儿园医务人员在检查牙齿时,只是大略地记载有无患龋的牙齿数目,没有跟患有严重龋病的幼儿家长取得联系,也没有提供一些与该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预防龋齿措施。这些检查资料只作为年终资料整理时的参据。

四、幼儿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反思

现今我国在爱护牙齿方面跟国际上还有一段差距,除了中西方观念意识不同外,主要在于我国有部分家庭对口腔健康还没有重视。为了让幼儿能够拥有一口健康的乳牙,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1.教学和保育结合,与家园结合

在教学上从把口腔健康教育做为一个主题活动开展并融入到生活中进行教育,提高幼儿的爱护牙齿意识。加强保育员与老师的配合。

2.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幼儿期口腔健康进行宣传

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定期张贴在幼儿园宣传栏里。

3.加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医务室的装修

口腔保健室采用儿童化装修,对幼儿园医务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并了解幼儿的心理。

研究中的大量实例举证,保持幼儿口腔健康的工作应该融入到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贯彻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时要保育结合、家园结合,不能使这样的教育活动孤立化开展。幼儿园应该对老师和校医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牙齿及牙病和换牙,不要因为牙齿脱落而感到恐惧,也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看牙医。只有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和有牙病及时治疗这些措施,会使大部分幼儿能够有健康的口腔和灿烂的微笑。

参考文献:

[1]黄世勋.幼儿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45.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3

【关键词】刷牙;健康教育;口腔卫生;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329.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7-086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5个领域的教育来实现”。“幼儿园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口腔保健一直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解托幼机构儿童口腔卫生现状,降低龋齿患病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笔者从指导儿童正确刷牙入手,开展了为期1a、形式多样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某大学附属幼儿园3~6岁的幼儿。选择日托、小、中、大9个班和全托10个班,共计19个班。日托幼儿每天8:00入园、17:00离园。日托幼儿每日早饭后、午饭后在保育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刷牙。全托幼儿可以周一入园,周五家长接走,为3~6,7岁的混龄班,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数基本相同。全托幼儿三餐后在保育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刷牙。干预前后均采用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19个班每班抽取4名儿童,共计76人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口腔健康教育

1.2.1.1内容包括正确的刷牙姿势、刷牙时间、刷牙次数等。

1.2.1.2形式(1)幼儿园盥洗室张贴自编的刷牙儿歌、正确刷牙姿势的照片或漫画;(2)保健人员利用牙模具及挂图到教室对儿童进行口腔保健教育;(3)幼儿餐后由助理教师监督指导刷牙,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刷牙行为;(4)面向幼儿家长举办口腔保健讲座并发放口腔保健相关知识问卷。

1.2.2口腔健康状况评价采用菌斑染色法检查刷牙效果,以下评价标准由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制定。

1.2.2.1操作步骤(1)让幼儿使用指定牙膏和牙刷正确刷牙;(2)刷牙后由专业人员用蘸有菌斑染色液的棉签在幼儿的每一个牙面上涂满菌斑染色剂;(3)幼儿用清水漱口后统计着色情况。

1.2.2.2分年龄段检查着色部位(1)小班:8个切牙和4个尖牙的12个唇面以及8个磨牙的咬合面,合计20个牙面;(2)中班:包括小班的20个牙面,外加8个磨牙的颊侧面,共28个牙面;(3)大班:包括中班的28个牙面,外加8个磨牙的舌面,共计36个牙面。

1.2.2.3有效刷牙的评价标准(1)有效刷牙:牙面呈现白色无染色剂附着;(2)无效刷牙:牙面有染色剂附着呈现粉红色;(3)若幼儿个人有≥50%的牙面无染色剂附着视为刷牙合格(幼儿园全园80%的儿童刷牙合格是北京市海淀区评比口腔保健模范幼儿园的标准之一)。

1.3统计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干预前后样本人群在学段、性别、入托类型、牙齿龋患状况这4个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各牙位合格率健康教育后各牙位的合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36个牙位中有9个牙位合格率达到80%以上,干预后有23个牙位合格率达到80%。无效刷牙的牙面集中在上颌Ⅱ、Ⅲ、Ⅳ颊面、Ⅴ颊面,并且呈左右对称趋势。见表2。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中小班的合格率在3个年龄段中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干预后3个年龄段的合格率均有提高,其中小班合格率提高了40.90个百分点,中班提高了34.29个百分点。干预前后3个学段整体的合格率有显著提高(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高含糖量的精细食物,目前我国儿童患龋齿率达78%,龋齿已成为儿童三大疾病之一[2]。在6岁前的整个婴幼儿期,乳牙极易患龋。龋齿是一种慢性口腔疾病,破坏咀嚼功能,影响生长发育。龋齿不经治疗,可以发展成牙髓病、根尖病,甚至使颌面部发炎,过早缺失,影响牙的生长发育,致使面部畸形;此外还能诱发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病等。

刷牙是人们保持口腔卫生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对菌斑起到很好的清洁作用。健康教育可以尽早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和堆积,达到防龋效果。

龋齿多发于窝沟、磨牙、双尖牙的颊面,磨牙的颊面窝沟和舌面窝沟及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扭转、重叠、倾斜处[3]。调查结果显示,刷牙不合格的牙面集中分布在上颌Ⅱ、Ⅲ、Ⅳ颊面、Ⅴ颊面,并呈左右对称趋势,其中右侧各牙位刷牙合格率最低。说明龋齿的分布规律基本和刷牙不合格的区域相吻合。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由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而刷右侧牙时手腕需要反转,在难度上比刷左侧牙高,而且由于颊部肌肉的抵抗增加了刷上颌各牙面的阻力。各牙位合格率的分布为监督指导儿童刷牙提供了关注重点:一是要求教师尽心尽责加强训练儿童刷牙动作的规范性;二是要求儿童提高对刷牙重要性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每个牙面至少刷10次,刷牙至少刷3min;三是幼儿的口腔比较小,粘膜又娇嫩,因此幼儿园严把牙刷质量关。牙刷要选刷头小、刷毛软、刷毛端经过磨圆的儿童牙刷。

综上所述,托幼机构通过面向幼儿、家长及保教人员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刷牙合格率,控制龋齿发病。据调查,1岁和6岁儿童龋患率分别为8.33%和88.7%[4]。2岁半的幼儿乳牙基本出齐,但是手的技能尚不健全,因此,3岁之前的幼儿主要由家长或看护人员用指套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模仿力也很强,因此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刷牙兴趣。在幼儿的整个学龄前阶段如果从婴2岁半左右开始,以游戏活动(如动作模仿)的形式让幼儿直接感知正确的口腔保健常识,可以让幼儿对刷牙的重要性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从小班(3岁左右)就应要求儿童餐后及睡前练习刷牙,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齿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效刷牙能降低龋齿发病率,因此从幼儿开始培养刷牙的好习惯势在必行。

4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孙建萍,刘文泉,姜华.健康教育在龋齿预防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3(12):47-48.

[3]王英杰.幼儿龋齿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现代康复,1999,3(4):34-44.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4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8-02

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近年来我国儿童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患病率大幅增加,对儿童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相关研究认为口腔健康行为干预,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而降低儿童的口腔疾病患病率[2]。为对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进行明确,本研究选择5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0名,其中包括27例女、23例男,儿童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6±1.4)岁。

1.2方法

1.2.1评估口腔卫生状况①组织两名资深口腔科医生成立口腔健康干预小组,其中一位口腔科主任医师负责检查和治疗疾病,另一位口腔科主管护师在动态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对健康干预计划进行指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并通过刷牙方法考试和问卷对口腔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下一步护理计划进行指定。②测定餐前牙菌斑指数、龋病检查:口腔科主任医师进行餐前牙菌斑指数测定和龋病检查,并将相应结果记录到儿童口腔健康档案中,以在干预后进行比较。

1.2.2确定健康干预目标①掌握口腔保健常识和正确刷牙方法,每天早晚坚持刷牙。②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③餐后主动漱口,不食或少食甜食。

1.2.3实施步骤前三个月组织儿童进行理论学习,口腔科主管护师在幼儿园教师的有效配合下,举办爱牙主题月,期间教授儿童刷牙歌、爱牙诗,并引导儿童参与以保护牙齿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同时以答题竞赛的形式,对儿童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情况进行考察,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积极奖励。在家长开放日,对家长传授正_刷牙方法和口腔保健知识,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口腔健康行为进行引导。4~6个月,主管护师联合幼儿园教师每月进行一次刷牙演示比赛,让有效掌握刷牙方法的孩子进行正确刷牙方法的演示,让孩子们形成自觉刷牙的习惯。同时组织家长沟通交流会,期间对家长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口腔保健情况进行了解。7~9月,组织儿童对我院口腔科进行参观,并向孩子们介绍牙齿构造和观察病牙标本,然后利用牙齿模型考察孩子刷牙方法掌握情况。同时让孩子去观察和了解治疗牙齿使用器具,口腔科主任医师示范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使孩子看牙恐惧心理得到消除[3]。

1.3评价方法①进行口腔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应包括看牙恐惧、睡前进甜食、刷牙方法、刷牙时间等内容。在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组织儿童家长填写。②口腔健康行为干预9个月后,口腔科主任医师对儿童的龋病、餐前牙菌斑指数进行检查。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全部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情况、口腔健康行为情况如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患者率逐渐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儿童家长未充分了解牙病防治知识和口腔卫生知识,进而出现儿童刷牙方法不正确、牙菌斑大量堆积等问题,最终引发龋齿病。开展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不仅能够让儿童及家长掌握相关口腔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知识,还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而有效预防龋病和缓解龋病,保证儿童口腔健康。本研究中,实施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后,儿童早晚刷牙人数、正确使用刷牙方法人数都显著高于干预前,睡前进甜食人数、看牙恐惧人数、牙菌斑指数都显著低于干预前,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13,19(3):226-227.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09-02

乳牙龋病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口腔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龋病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影响牙合系统的生长发育,易使新萌出的恒牙发生龋蚀;影响语言学习期儿童的正确发育等,因此对儿童乳牙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为了解太原市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以进一步做好口腔卫生宣教,2010年对太原市1005名5岁儿童进行了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检查对象:随机抽取太原市内1005名5岁儿童,其中男553名,女452名。

问卷对象: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5岁儿童的家长,其中79.7%为儿童的母亲,20.3%为儿童的父亲。

1.2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采用室内自然光线,使用口腔常规检查器械(口镜、探针)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

问卷调查对接受了口腔健康检查的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父母口腔健康知识及观念等。

1.3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口腔健康检查

太原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6.1%,男76.7%,女75.4%,男女无差异(表1)。

太原市5岁儿童乳牙龋均为4.01,男4.04,女3.98,男女无差异。在患龋儿童中,有2颗龋坏牙齿的儿童最多,占5岁受检儿童的12.4%,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图1)。

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为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乳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表2)。

太原市5岁儿童所患龋齿中龋失补构成比如图2所示,有85.2%的龋齿未充填。

2.2口腔问卷调查

2.2.1儿童口腔卫生行为

本次调查显示,太原市5岁儿童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的有63.5%,50.0%的5岁儿童每天刷牙,其中每天刷牙2次的儿童占23.6%,4.0%的儿童不刷牙。

有60.1%的5岁儿童家长知道含氟牙膏,知道含氟牙膏的家长中29.7%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处。

2.2.2儿童饮食习惯

太原市5岁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儿童为52.0%。经常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的儿童为6.1%。39.9%的家长报告自己的孩子从不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

2.2.3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绝大部分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显示,有60.8%的家长知道窝沟封闭的防龋作用。81.1%的儿童家长知道乳牙坏了应该治疗。

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有电视/广播(54.1%),报刊/杂志(64.9%),家人/朋友(39.2%),只有2.0%的儿童家长从孕妇学校获得过口腔保健知识。

3讨论

3.1我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达76.1%,比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10.1%,龋均高0.51,但未充填龋齿比全国低11.5%。表明我市儿童及家长对乳牙龋齿的预防不够,但发生龋坏后治疗意识较强。

3.2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所以自幼儿半岁左右第一颗乳牙萌出起,家长就应该开始幼儿的口腔卫生保健。其中帮助孩子刷牙最重要,不仅对保持乳牙健康很重要,而且有益于儿童从小养成刷牙习惯。幼儿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因此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对幼儿乳牙健康十分重要。我市儿童3岁前刷牙者超过50%,比全国儿童比例高。

糖具有致龋性,进食含糖食品的频率增加,特别是在睡觉前进食含糖食品,患龋危险性增高。我市5岁儿童睡前进食甜食比例较少,对预防龋齿的观念较好。

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与5岁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密切相关。家庭收入水平高、家长受教育程度高、家长对自我口腔护理作用的认同程度高的儿童更有可能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每天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儿童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与家长知道含氟牙膏和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呈正相关。

龋病多因素分析显示5岁儿童乳牙的患病状况与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开始刷牙的时间和家长对孩子的口腔清洁护理相关。有睡前进食含糖食品习惯、开始刷牙时间在三岁以后的儿童患乳牙龋风险高。有家长帮助刷牙并检查刷牙效果的孩子患龋风险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乳牙的关注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加强乳牙龋病预防的宣传,推广窝沟封闭在乳牙上的应用,提高人们对乳牙保健的意识,减少龋病的发生,一旦发现龋齿及早治疗,减少因龋失牙的发生,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5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幼儿期口腔保健的意识增强,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同时幼儿期的孩子语言接受能力逐步提高,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发展,孩子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易出现一些问题,口腔保健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在口腔护理中,如不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容易造成孩子对口腔治疗的误解。2001年5月开始进行完全规范的幼儿口腔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反复、按需、适时、回示、随访”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4月收治的患儿(为规范健教开始之前)选取6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9例;平均年龄3.1岁;以2011年5~8月收治的患儿(为规范健教开始之后)选取7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41例;平均年龄2.9岁;均为龋齿患儿。两组患儿的年龄、智力、及陪护的认知水平大体相似。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宣教法,内容包括介绍疾病的症状,观察要点及护理的方法和目的。宣教从入院开始,随意选择宣教的对象和时机。观察组采用规范的健康教育宣教法。由专管护士负责收集患儿的资料,并且和其他班次的护士保持宣教的连续性,同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对陪护的宣教:处于疾病困扰的患儿,既需要陪护的生活照料,也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支持。陪护的健康观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患儿,陪护对学习的反应也会影响患儿学习的积极性,患儿治疗结束后在家庭生活中更易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②适时宣教:在患儿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进行重点宣教,内容有科室的专管护士、环境、医生等内容。③按需宣教:护士利用讲故事和做游戏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教患儿口腔保健的儿歌,表现好的孩子可以发放礼物,以兹鼓励。④反复宣教:护士要反复多次讲解示范,一直到掌握。⑤回示宣教:对于一些技能型知识,为了让陪护真正掌握,在讲授后让其演示。⑥随访宣教:对治疗结束后的患儿进行回访,了解在治疗期间获得健康知识是否能够持久掌握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否遵循健康指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解答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评价标准:①患儿配合率:患儿虽然有些哭闹但是经过教育和劝解,能够配合医护完成各项治疗。②陪护接受宣教内容的有效率:重点以口头询问的方式了解陪护对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以陪护能够流利叙述宣教内容的>70%为合格。③陪护对护士综合满意率:以回访的方式调查患儿陪护对护士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技术水平、宣教内容进行综合的效果评价。

结果

两组患儿接受健康教育有效率比较结果,见表1。

讨论

在上述表中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观察组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和陪护接受教育的有效率明显地提高,在提高陪护的认知和解决疑问的基础上使患儿的配合度提高,能够使患儿较好地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实施,五项宣教内容起到了相互交织和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在原宣教内容不变的基础上,规范的宣教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提高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的程度,使其服从医疗护理治疗的依从性,能够促进患儿早日结束治疗。

特别是现在社会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认知自我的能力在逐渐增强,喜欢用否定的言语来满足自己独立自主的需要,任性的能力达到高峰,需要强化正确的逻辑推断能力来帮助孩子的成长。在治疗的过程中护士要学会运用治疗性的各种图书、电视、游戏来传授保健知识,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回访的内容除了继续跟踪孩子的习惯,还要向家长传授一些早期教育出的方法和内容,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口腔健康教育要不断地丰富和饱满自己的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患儿的口腔健康,纠正幼儿期的口腔不良习惯及更好地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7

【关键词】儿童龋病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60-02

为了解大连开发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情况,以进一步指导口腔卫生教育工作,我科于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及口腔卫生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3-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160名,女200名。

1.2方法

本调查大连市开发区医院口腔科医师实施,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在自然光下采用口镜、5号探针进行口腔检查,辅以问诊。参加调查的医生在调查之前先进行培训,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可靠度优。

1.3检查内容

1.3.1患龋情况指标为龋均、患龋率。

1.3.2口腔卫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受检儿童及其家长并填调查表,包括刷牙习惯及方式、饮食习惯、牙齿治疗就诊记录

2结果

2.1患龋情况360名学龄前儿童,患龋病者226名,总患龋率为62.77%,龋均3.14(见表1)。

表1龋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2.2龋齿患儿及家长的问卷结果

360名患龋病儿童中90名儿童无刷牙习惯,所占比例为25%;在饮食习惯方面,360名儿童中有120名儿童每天有饮酸性饮料或含糖饮料,所占比例为33.33%。

3讨论

龋病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不分民族、地区、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龋病不仅使牙体硬组织崩解,破坏牙体的完整性,如再向纵深发展,尚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以及颌面部一系列病变,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对于3~6岁儿童而言,口腔卫生保健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酸性饮料及含糖饮料的致龋作用在孙雷华和饶美如的《饮料、牙酸蚀与龋病》中做过研究,其对牙齿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在我们开展的爱牙运动和口腔卫生宣传及龋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此宣传与指导。

从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龋病也是本地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1]。在儿童不同性别之间的龋病发作无明显差异性。本组调查中平均患龋率为62.77%;龋均为3.14。与资料的调查结果:患龋率为71.29%,龋均为3.88相比[3],患龋率、龋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口腔卫生宣教,提高了家长和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有关。

我们在幼儿中用临床检查区分出龋病的高危组和低危组,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儿童建立口腔保健卡,制定口腔卫生保健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的防龋措施;对需要治疗的儿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确定定期检查的间隔时间和要求,得到了良好反应。

从口腔卫生状况与患龋率的关系来看,口腔卫生良好者患龋率明显低于口腔卫生一般(p

针对学龄前儿童患龋较早、患龋较高的状况,应强调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因为3岁年龄组患龋率和龋均已经较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家长应重视儿童乳牙龋病。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乳牙龋病的危害,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龋病高危人群的控制。(2)应在幼儿园开展龋病筛检,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积极的防治措施,控制这些高危人群,则能较大程度减少龋病的发生,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龋均。(3)氟化物的应用,氟化物与龋病的关系现已明确,可在幼儿园定期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涂氟等局部或全身应用氟化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儿童乳牙龋应该成为今后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儿童以及家长关于乳牙龋知、信、行的教育,加强健康教育项目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更多更好的能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普遍接受的保健项目,尤其是在卫生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做到早期检查、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控制儿童龋病的流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3-168.

[2]周春泉,梅银娥,卢秀兰.623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9):573.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8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龋病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多因素作用下,发生在牙齿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疾病[1]。主要病因是细菌、食物、宿主(机体的抗龋能力)。龋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也是儿童常见口腔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牙髓病或根尖周病,严重时还会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引起颌面部肿胀,影响进食,导致消化功能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为了解我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患率情况,2010年6月对幼儿园846名在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作出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实验幼儿园846名在园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41名,女405名,年龄3~6.5岁。

方法:口腔科医师按照wHo推荐的《口腔健康检查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按班级逐班进行视诊、探诊,通过询问家长记录儿童的饮食、刷牙情况。

统计学处理:本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龋患率:查体儿童为846名,其中患病儿童378名,患病率44.68%。随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率逐年增高,6岁左右达高峰,见表1。

表1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龋患率

性别:不同性别儿童患率,男44.63%,女44.7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不同性别儿童的的患率

注:不同性别儿童患率无差异性(p>0.05)。

生活习惯:儿童的饮食习惯与刷牙习惯与儿童龋患率有密切关系,经常吃甜食的儿童龋患率高于不吃甜食的儿童,不经常刷牙的儿童患率高于经常刷牙的儿童。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不同生活习惯儿童的患率

注:两组比较有差异性(X217.56,p<0.01;X2218.43,p<0.01)。

讨论

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发生龋齿造成的危害,可影响牙颌系统的发育,造成后天畸形。龋齿的疼痛可以影响儿童的进食,致使不敢用有病牙齿进行咀嚼,食物没有经过细细咀嚼就囫囵吞枣地进到胃里,加重了胃的负担,引起胃痛。对于儿童发生的龋齿要及时进行治疗。

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率44.68%。3岁时患率最低35.29%,6岁时达高峰58.22%,经常刷牙的患率35.05%,不常刷牙的患率58.72%,不喜食甜食的患率31.51%,喜食甜食的患率53.92%,所以预防齿要从小做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及少食甜食,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乳牙龋病的原因:乳牙易患龋齿与乳牙的解剖形态和组织结构的特点有关,乳牙的牙颈部缩窄,邻牙之间为面的接触,牙列中的生理间隙易致食物滞留成为不洁区,乳牙的牙釉质、牙本质薄,矿化程度低,抗酸力弱,而易发生龋齿[2]。儿童口腔自洁和清洁作用差,利于细菌增殖,食物易滞留在牙面上,成为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儿童的饮食多为软质食物,尤其喜吃甜食和甜饮料,含糖量高,易发酵产酸,而发生龋齿。家长对龋病危害的程度认识不够,认为乳牙终究被换掉,而忽视其治疗,导致乳牙龋患充填率低。

乳牙龋病的危害:乳牙因龋致牙体缺损,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儿童的营养摄入减少,影响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发育。乳牙龋坏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牙髓炎,根尖周炎,颌面部间隙感染及肿胀,炎症如致局部牙槽骨破坏,残根滞留容易使继承恒牙萌出过早或过迟,影响恒牙萌出的位置,炎症也会影响继承恒牙牙胚,使其釉质发育不全。由龋病转成的慢性根尖周炎,作为病灶可使机体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由龋病导致牙冠缺损,可刺激局部唇、颊黏膜,慢性根尖周炎的根尖穿透龈黏膜,使局部接触的软组织形成慢性创伤性溃疡。乳牙的龋坏和早失影响儿童正常发育。

乳牙龋病的预防: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让家长了解乳牙龋病的危害,医务人员指导家长让儿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幼儿园老师也应利用图片、故事、游戏等在寓教于乐中让儿童逐步认识龋病的危害,对儿童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使其加深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理解。加强儿童营养控制,改善饮食结构,多食水果、乳制品、蔬菜、肉、蛋类等富含维生素、钙、磷、氟的食物,平衡膳食,有助于儿童的牙齿健康。重视儿童氟化物防龋的工作,氟是促进牙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牙釉质形成和矿化时期补氟有良好的防龋效果[3]。幼儿园老师和口腔科医生每年2次对儿童进行集体用氟预防齿。改变家长对龋病治疗的错误认识,定期带领儿童到医院口腔科检查,最好半年1次,发现龋齿及时充填治疗,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为儿童一生的口腔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震康,俞光岩.实用口腔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

2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6-78.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9

【关键词】龋病;学龄前儿童;影响因素;口腔保健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cariesstatusinpreschoolchildreninChangpingdistrict.method:thedescriptivestatisticsmethodwasusedtoanalyzetherelativedatainChangpingannualReportof0-6YearsoldGroupChildCarefrom2006to2012.Result:3-6yearsoldpreschoolchildrencariesrateincreasedyearbyyear;therateofcariesstartedtodecreaseby2012withthedevelopmentofthefreeoralfluoridefoamtopreventdentalcariesservicefrom2010inBeijing;therateofnewcariesincreasedyearbyyearfrom2006to2009uptotherateof40.14%;itstartedtodecreasefrom2010.Conclusion:theoralhealthcareforchildreninnurseriesandkindergartensshouldbestrengthened;children’sdentalcariespreventiveworklevelshouldbeimproved;parents’,teachers’andchildren’shealtheducationoncariesshouldbedonewithenoughattention;therefore,thechildrencariesrateandnewcariesratecouldbedecreased,andthephysicalandmentalhealthdevelopmentofpreschoolchildrencouldbeimproved.

【Keywords】Caries;preschoolchildren;influencingfactors;Dentalcare

wHo将龋齿列为世界非传染病防治范围内重点防治的第3位疾病[1],它能使牙齿缺损、疼痛、破坏咀嚼功能,甚至导致继发牙髓炎、齿槽脓肿、颌骨骨髓炎,严重影响儿童健康。许多家长和儿童缺乏防治龋齿的知识,导致龋齿在学龄前儿童人群中高发,根据以往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儿童龋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欧洲各国小学生的龋齿发生率高达98%[2]。龋齿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儿童家长和儿童卫生保健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为了解昌平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发病趋势,明确集体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开展重点方向,提高本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现将2006年3月-2012年8月昌平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结果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昌平区2006年3月-2012年8月所有参加托幼机构3~6岁儿童定期体检口腔检查的学龄前儿童122109人,其中3~4岁组35726人;4~5岁组39609人;5~6岁组31879人;6岁组14895人。

1.2诊断标准由昌平区妇幼保健院经统一培训的口腔科医生组成检查小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查。

1.3统计学处理资料审核、汇总、整理后统一进行计算机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一般情况3~6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率逐年升高,自2006年连续升高5年,新龋率自2006~2009年连续3年上升,达到了40.14%。2010年北京市为4~6岁儿童免费进行口腔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服务工作后,患龋率于2012年出现下降,新龋率自2010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图1。

2.2在2010年北京市为4~6岁组儿童免费进行每半年1次口腔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服务工作前,3~6岁儿童平均新龋率为37.11%,2011年后平均新龋率为3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669,p=0.01),见表2。

2.3不同年龄儿童患龋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1年各年龄组儿童患龋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各年龄组儿童患龋情况均较2011年出现明显下降,5岁组和6岁组下降最明显,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7.96%和7.23%,但患龋率仍在50%以上,与国内其他地区数据资料类似[3]。见表3、图2。

2.4各年龄段儿童新龋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4~6岁组儿童在2006-2009年新龋患病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开始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3岁组儿童相对于4~6岁组儿童新龋患病率在2006-2009年在较低水平波动变化,而2010年后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新龋患病率超过4~6岁组儿童。见表4、图3。

3讨论

3.1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不同龋齿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对龋齿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解释。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口腔卫生、唾液的量及性质,营养、内分泌、遗传因素系统疾病,免疫状态等,都对龋齿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本区3~6岁组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分析,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趋势相同[4-5],说明了龋齿的发病呈慢性、渐进过程。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刷牙方法不正确,没有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是造成龋齿高发的因素[6],学龄前儿童年龄幼小,极易喜爱高甜类饮料、糖果、糕点等食物,进食后家长或教师未及时指导幼儿正确有效漱口、刷牙清除此类食物残留,为细菌生长提供了繁殖空间,逐渐形成牙菌斑腐蚀牙体而出现龋齿[7-8]。虽然本区2012年托幼机构儿童患龋率、新龋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较2012年北京市平均水平仍高出近10个百分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形势依然严峻。通过上述分析及相关研究报告氟化泡沫预防龋齿安全有效[9],氟化物不仅能够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同时还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10],为确保氟防龋的安全性,开展此项工作应由医师严格监督,及在目视范围内进行[11]。2012年北京市已将此项惠民工作扩展到3岁儿童,该年龄组儿童的新龋率2012年已超过其他3个年龄组,这对降低未来该年龄组的患龋率、新龋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全社会应积极重视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提高家长、教师、儿童对龋齿危害的认知度,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行为对预防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发生至关重要。

3.2干预措施

3.2.1托幼机构和幼儿家长做好家园配合,培养3岁以上儿童养成使用适量含氟牙膏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这对儿童的口腔保健十分重要[12]。幼儿园要利用午餐后的时机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注意纠正幼儿不良口腔习惯,配合医疗机构坚持做好每半年一次的免费氟化泡沫防龋工作。

3.2.2社会和托幼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对儿童、家长、及保健人员的口腔卫生知识宣教工作,从而了解乳牙龋齿的危害及主要危险因素[13],宣教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针对性,,推进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14]。家园配合做好儿童含糖食物食物摄入的量和次数,使用后注意漱口或刷牙,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15]。

3.2.3学龄前儿童应定期进行口前检查,使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龋病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2.

[2]杨红珍,张会芳,邱超.保定市城乡小学生龋病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杂志,2010,14(12):1263.

[3]贺庆华.儿童龋齿及相关因素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3):97.

[4]黄芳,林征,张丁娟,等.福州市台江区学龄前儿童龋病现况调查及饮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5):547-550.

[5]孙雷.学龄前儿童1696名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3):310-311.

[6]mouradianwe,wehre,CrallJJ.Disparitiesinchildren’soralhealthandaccesstodentalcare[J].Jama,2010,284(20):2625.

[7]李斌.某地区7岁前学龄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3,28(11):1785-1786.

[8]柳宏波,韩波,刘振虎.威海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及家长有关知识、行为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98.

[9]张绍伟,杨宏林.氟保护漆预防儿童乳牙龋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95-596.

[10]tubert-JeanninS,auclairC,amsalleme,etal.Fluoridesupplements(tablets,drops,lozngesorchewinggums)forpreventingdentalcariesinchildren[J].JournalofDentist-ry,2009,37(45):827.

[11]刘洁,徐秀莲,李红林,等.昆明市2-6岁集体儿童氟化泡沫防龋7年观察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6):525-527.

[12]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m].第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6.

[13]苗江霞,李文B,张艳玲,等.北京市海淀区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9(11):1040-1042.

[14]胡爱云,周伟颜.口腔卫生宣教在中年人牙周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7.

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篇10

关键词:白族;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10]崔福实.关于婴幼儿牙齿健康的讨论[J].新西部,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