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风险案例分析十篇财务风险案例分析十篇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56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财务目标;会计政策;审计风险;利益相关者

一、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案例分析

2003年,上市公司西宁特钢派发高额现金股利,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进而达到监管部门关于可转换债券发行的监管要求。从该事件后,证券市场开始关注上市公司财务目标与分红政策的关系。2012年9月,上市公司太钢不锈公告称其公开增发股票事项已经获得国资委原则上同意,在2010年及2011年公司购置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均同比减少的基础上,公司仍然在2012年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此提高其净利润,以达到公开增发的监管要求。这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上市公司财务目标及会计政策关系的探讨。除了上述上市公司为了拟再融资而改变会计政策外,上市公司还存在着其他不同财务目标与会计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一,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而改变会计政策。上市公司岳阳林纸2012年9月公告,其于2011年10月分别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值率以及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做了调整。这两项调整使得岳阳林纸2012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实现净利润1354.41万元,如果剔除该项调整和所得税的影响,则公司上半年亏损2010万元。除了岳阳林纸,上市公司一汽轿车因为降低固定资产年折旧率,京山轻机由于下调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均预计对公司2012年净利润的“贡献”超过50%。

第二,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而改变会计政策。上市公司中海海盛将运输船的使用寿命从8—22年变更为8—25年,新造船舶预计使用寿命从22年变更到25年,船舶净残值从180美元/轻吨变更为470美元/轻吨,该项会计政策的变更将增加中海海盛2012年净利润约2200万元。在机械制造行业疲软的市场形势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在2012年10月调整会计政策,将1年以内的计提比例从5%调整到1%,使得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就能增加净利润约4.7亿元。受电力需求萎缩的影响,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参考行业平均水平对12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残值和年折旧率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得华能国际预计2012年度折旧费用减少约人民币7亿元,虽然未使得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但这种仅仅根据行业水平而非根据企业自身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变化而改变会计政策的行为,也部分起到了粉饰财务报表的效果。

第三,上市公司因为特殊目的财务目标而改变会计政策。上市公司*St中钨、St秦岭、*St甘化和*St能山选择使用更为严格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这使得*St中钨2012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减少15万元,St秦岭增加折旧额425万元,*St甘化净利润减少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St能山减少公司净利润约1220万元。这么多家St上市公司改变会计政策,不能确保均是为了资产重组做准备,但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也成为了上市公司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目标与会计政策的关系

为了更加如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对会计政策更大的选择权利,但是这也为企业平滑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工具。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如果企业在机器设备折旧期限超过后继续使用,则公司延长折旧年限就比较合理;而如果机器设备被公司提前处置,有些甚至产生处置亏损,则公司延长折旧年限就显得不合理。仅仅参考行业标准是上市公司运用较多的折旧年限选择方法,但是未考虑机器设备具体状况而改变该项会计政策,则会使得企业未能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比例是上市公司调整利润最主要的方法。从企业财务目标的角度出发,企业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在《企业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调整会计政策是有迹可循的。企业以会计政策为工具,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目标。但是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角度出发,企业通过会计政策调整会计利润的行为不仅不能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反而打破了有序的财务信息反馈渠道,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可靠性。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通过会计政策调整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不仅会使其利益相关者不能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以作出经济决策,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信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有利于其经济决策,成为当前学术界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三、会计政策变更下的审计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责无旁贷,应当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不同财务目标下的会计政策变更,设计审计程序应对其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当上市公司维持持续经营时,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较为稳健;当上市公司具有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或者再融资需求时,其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调节其财务状况以满足监管要求的诉求将更加强烈。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对其经营状况有更严格的监管,为了维持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注册会计师要假设上市公司具有通过改变会计政策而“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财务目标的角度审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变更,这将更具有针对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提到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时指出:1.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关注下列重要事项:(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4)会计政策的变更;(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2.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政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变更的原因及其适当性,并考虑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3.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进行了列报,并披露了重要事项。

注册会计师要求上市公司就调整会计政策的行为进行恰当列报,但仅仅通过列报依然未能达到投资者对于可靠性会计信息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不具备全面的投资知识,更关注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账面利润和财务指标,所以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角度看待该问题,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调整会计政策应该区别性地对待,综合考虑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出具审计报告。

四、会计政策变更的审计对策: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首先,注册会计师在了解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基础上,询问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其次,可根据上述案例分析中遇到的不同情形设计审计对策:

第一,如果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合理的,并且被审计单位在附注中披露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及其他重要事项,则被审计单位的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将不会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应当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合理的,但被审计单位在附注中拒绝披露改变会计政策事项,则注册会计师需要重新测试该理由是否充分,并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或者保留意见。

第二,当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不合理的或者没有对会计政策变更提供合理解释时,比如当机器设备未实现更新换代或者没有充分理由说明机器设备能够延长使用年限时,被审计单位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当企业应收账款方财务状况未得到改善时,企业降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则需要根据该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和企业利润总额、重要性水平等来确定审计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变更有异议并且该变更导致被审计单位扭亏为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应当出示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或者保留意见;如果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披露该会计政策的变更,则应当出具否定意见。

第三,当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不合理的或者没有对会计政策变更提供合理解释,但是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小,未达到重要性水平,则需要提请被审计单位披露会计政策变更原因。当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但是被审计单位未因此达到扭亏为盈的结果,则应根据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影响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

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当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未因此实现扭亏为盈时,注册会计师会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是按照行业水平或者被审计单位提供了部分理由且愿意列报时,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在与上市公司的博弈后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如果未在审计报告中提及该事项,可能会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误解,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提示审计报告信息使用者。

五、结论与建议

上市公司监管要求其必须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所以上市公司为了符合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愿意披露会计政策变更事项,但是审计准则并未就会计政策的变更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提出结论式意见。上述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一是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以会计政策为工具,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目标,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时,需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特别是众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财务目标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关系及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三是当上市公司有再融资或者其他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醒审计报告使用者注意被审计单位不合理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石桂峰,欧阳令南.高额现金股利、可转换债券融资与市场效率——基于西宁特钢的案例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6).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2

2008~20092008年度第一届中国财富管理案例评选大赛部分案例展示

优秀的案例是活的。美国排行第一的理财师苏茜・欧曼曾经向记者透露,优秀的理财师重视与客户的沟通多于理财报告书的撰写。同样的,优秀的案例往往能反映超出案例本身的内容―理财师的经验、专业、思维以及关切。案例各有不同,这个家庭正致力于摆脱赤字,那个客户则想着提高投资收益率……千人千面,唯一相似且永恒不变的是理财逻辑。在案例的阅读中,我们也许得不到直接的解决之道,但一定能从解决的思路中获得裨益,这也是《钱经》杂志主办“2008年度第一届财富管理案例评选大赛”的初衷之一。

在报名过程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金融机构推荐的财富管理案例,在此栏目中,《钱经》择其优,将部分案例节选并重新编撰、一一刊登展示,以飨读者,也感谢广大理财师的参与支持。

生活自在的财务规划

案例撰写:恒生银行上海徐家汇区“优越理财”中心理财经理章琦

编者按:这是一份来自恒生银行的理财规划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张先生,今年30岁,去年刚刚结婚,计划明年添一个可爱的宝宝。可张先生一想到即将面临妻子怀孕、供房子、养汽车等现实需求,以及将来孩子上学、父母养老等潜在需求时,就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恒生银行给张先生的高达32页12800字的“生活自在的财务规划书”中,分为三大部分,使用12张表格,5张图,对家庭的资产、负债等种种敏感性分析,又对家庭资产供需调整进行计算,对张先生的人生进行一次重新规划,帮助家庭摆脱“月光族”,希望通过规划帮助张先生未雨绸缪打理家庭财务,实现他的人生理财目标。

分析家庭财务状况

分析家庭财务状况

理财师首先针对张先生家庭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主要体现为风险承受能力分析(客观因素)和风险偏好分析(主观因素)。

结论是:张先生无论是从财力还是心理上完全可承担中等以上的风险,而且张先生具有一定的理财意识,苦于没有合适的投资理财机会、合理的资产组合及投资规模方式的配置,在主观上有一种迫切需要重新整合的愿望。所以结合他的自身情况,建议采取风险与报酬较高的进取型投资组合。

在对张先生家庭财务状况分析中,采用流动资产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偿债比率、必要支出比率、财务自由比率、日常维持比例等多达11个财务系数计算。

结论是:张先生家庭的理财资产结构不十分合理,资产中流动资产比率过小,固定资产比例过大,负债比例偏小,无法完全满足家庭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而家庭财富的增长过于依赖工资性收入,他的投资并没有给他带来可观的回报,回报率甚至于低于国债利率。这部分占流动性资产相当大比例的投资需要重新规划。提高投资回报率,可以使他的家庭财富迅速积累,顺利实现家庭理财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将来要使家庭财务金字塔更稳健。由于家庭保障不够充分,而家庭又面临诸多风险,如收入风险等,会打破原有的收支平衡。如何合理规划,减少各种风险,将成为重中之重。

构建家庭理财方案

家庭供需缺口分析

以目前家庭财务状况,先看家庭资产需求的分析,结合年平均通货膨胀增长率为4%,假设每年支出水平大体相当,在30年间的购买新车、孝敬父母、房屋贷款支出现值总计为4654294元,与实现张先生的理财目标所需的资金现值2015651元,合计现值共需为6669945元。

再看资金供给方面,家庭的年收入水平为186300元,其中工资收入为150000元,按照每年5%的增长率递增,年终奖水平不变,假设资产生息和投资收益均不变。另外,预计10年后第一辆车变现收入20000元,15年后将获得一笔遗产收入200000元,30年后第二辆车变现收入20000元。则至退休日止,按照目前的支出表中的收入项水平,在30年间的收入总额的现值为5746330元。

结合家庭资产供需的变化,那么目前家庭财务状况实现未来目标的供需缺口:30年间资金供给5746330元与资金需求6669945元的差额为923615元,这将近百万元的差额,即为根据目前家庭财务状况实现未来目标的供需缺口。

理财建议和调整方案

以符合风险属性的投资报酬率为前提,根据张先生的家庭目前的收入情况,要实现所有理财目标尚有着相当大的缺口,必须通过合理规划,重整各项收支,运用理财手段以期达到目标。

1.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可以增加15万元的消费贷款及10万元的车辆贷款,贷款所得增加为流动资金,净资产规模不变;保留约3个月家庭固定支出量的流动资金约3万元,其余作为投资资金。

2.日常收支调整

基本生活开支、购买衣物支出可以减少,而孝敬父母的支出适当增加,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综合计算可以合理节约的费用为2.6万元/年。

3.投资组合调整

如前所述,张先生现在手中拥有45万元的资金,如何合理分配和运用这笔资金以获取相应回报将是重点。

首先用银行信用卡储备家庭应急金:3个月家庭固定支出量的流动资金约3万元。再考虑无风险投资回报,即购买国债,年回报约在4%左右,假设国债利率不变,投资7万元,则30年国债投资利息收入的现值为48418元。……

将剩下的5万元做一些自主金融投资,按照稳健原则预计这部分的投资收益为最低浮动收益率每年10%。

通过以上各项计划,使得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分散了张先生的投资风险,而且能够获得比原先投资组合更多的回报,一举两得,所累计新增收入的现值为:48418+318173+276672=643263元。

4.家庭保障调整

张先生每年支出2000元意外险保险费,而妻子李女士购买的医疗险+意外险,年支付保金5000元。将来张先生承担的家庭生活压力很大,应该是保障的重点所在,建议增加终身医疗保险,20年的累计交纳期所增加支付的保险费的现值为48246元(3550元/年保费支出假设折现率为4.5%)。

5.其他收支调整

张先生计划在第15年末时购买第二套住房,第一套住房可供出租,预计每年可收取租金36000元,折合现值为222266元。

而在当前增加贷款25万元,借款期限10年,每月还款3000元,年新增还款支出36000元,折合现值为291992元。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3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论

(一)集团企业概念及财务特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企业集团”概念为:由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参与,在互相持股等资金关联基础上构建的,其成员企业具有统一的领导架构,并在资金、人力、技术、产销渠道等方面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而形成的统一企业联合体。从财务角度分析集团企业特征,有如下几方面:(1)财务活动主体相对独立。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之间虽然有资金交流和利益关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独立运营;(2)多层次的财务结构增加财务管控难度。集团企业的财务结构包括母公司的财务体系及各分公司的财务体系,同时各公司之间互相融资、互相持股、共同承担风险和分配利润,就这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控层面更广,影响因素更多;(3)集团产业形式多元化,风险收益相关影响因素复杂。集团公司通常都是跨产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其内部盈利方式也是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再结合集团企业的投资、融资、财务管理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涉及层面更广。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在财务风险定义的基础上集合集团企业特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集团企业在整个集团的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的利益风险共担性,因此这种风险既包括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包括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定义进一步分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不确定性。集团财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团各相关层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并不会同预期收益完全吻合,甚至没有收益造成亏损;(2)可控性。通过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可以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控制和预防集团企业财务风险;(3)关联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特有的特征,由于集团企业是由众多独立法人企业组成,虽然各法人企业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但是他们却通过股权等方式形成一个利益统一体,一旦其中一个成员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其他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集团企业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中由于政策环境或者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或者债务违约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融资活动,当借入一方出现财务运营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债时,会使出借公司资金运营出现问题,由此产生传导联动,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风险;(2)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会作为担保方为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第三方融资担保,一旦资金贷入方的财务出现困难,担保方同样会受到牵连,由此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对影响因素及突发状况预估不足或处置不当导致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的偏差。具体到集团公司,同样需要分两个层面论述:(1)集团管理层投资决策风险。因为集团企业是以母公司统一制定规模化战略作为发展手段,一旦母公司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则会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巨大风险;(2)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互相持股关系,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一旦发股方运营不善,则持股方也会面临收益不足或投资亏损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活动风险,如应付账款资金不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等。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存在生产、流通及销售的业务往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如一方成品积压无法变现,则会给产品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风险这一风险对集团企业财务安全影响尤其巨大,同样分两个层面阐述:(1)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属于统一的战略体系,利益风险共担,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其中子公司会牺牲自身利益推动集团目标达成。此时集团母公司就必须要做好利润在各成员企业间的合理分配,由此确保整个集团各企业成员间的高效合作,目标一致,否则会导致企业成员各自为战,甚至使整个集团人心涣散;(2)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应确保资金利用的高效,“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利润分配后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集团战略下稳健原则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要本着整个集团的利益制定财务制度规范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集团的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一定要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具体分析时更倾向“风险”层面因素从而做出决策,这是确保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母公司在制定关乎整个集团的战略决策时,尤其意义重大。

(二)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市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险活动,同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集团企业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适度的风险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既要考虑各成员公司的风险适度,也要考虑整个集团的风险适度,由此确保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层级控制下权变原则集团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分析各个财务影响因素的性质及程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预警系统;分级管理架构;监控审核流程。同时这些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在具体实施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由此最大限度地控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述。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一)财务风险定性识别即集团企业对财务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运用预测学等相关知识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管理因素上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性质,为集团决策做出初步的指导。依据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四大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表1所示的矩阵表格方式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识别。

表1中,对于面临着高概率、高风险的财务活动,一定要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进行坚决否决。而对于其他性质的风险,则分别依据风险层级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完善对策,即确保有完善的对策可以控制和规避此类风险,否则取消项目;专门对策,即需要对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必要时调整项目策略或目标;需要预防,即需要制定对策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条件预防,即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下,对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二)财务风险定量评估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可能造成财务运营风险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方法对数据及模型进行评估,便于集团决策的价值权衡。结合四大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评估指标做如下设计: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运作能力指标。这三大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图2对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及评估。

下面引述2013年某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某集团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足之处是产品获利能力极低,甚至出现亏损,而资产运作能力则处于一般水平。由此可以评估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的获利能力上,因此应该对投资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及改进。同时该公司的优势在于负债能力,说明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及信贷授信,应予以充分利用,大胆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项目投资。

(三)财务风险预防集团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充分参考财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的财务运营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对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方式进行决策,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项目,以及适合集团特点的项目运作方法。

(四)财务风险控制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确保项目运作的合规性,防范突发风险,同时根据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发展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标的方式表达如图3。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本文引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集团企业在战略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笔者选定两家案例主体“长虹集团”和“联想集团”有共同的特点:(1)同为电子行业,同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2)同在本世纪初国内市场发展遭遇瓶颈,急需拓展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资源;(3)同是21世纪初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活动。以上共同点更加能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主旨,两个相似的集团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案例一长虹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巨亏案。长虹集团是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主营彩电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得到充分发展,集团实力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市场日新月异,长虹集团的国内市场销售业绩遭遇了极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长虹集团决定调整集团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之后在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财务资信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即同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于2001年开始向apeX公司销售贴牌彩电。然而自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apeX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欠长虹集团货款,最高拖欠货款高达38.38亿元人民币,占长虹集团总应收账款的96.4%。高额的应收账款风险直接导致长虹集团遭遇巨大财务危机,不得已于2004年年底宣布亏损财报,并拟对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46750美元做坏账计提,如果按照计提3.1亿美元以及考虑长虹集团当年获利能力,长虹公司需要1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这对长虹集团的发展可谓灭顶之灾,直接导致长虹集团股票价格大跌30%,市值蒸发30亿元人民币。现在回顾当时长虹集团此次财务危机,对现代集团企业有深刻的教育和警醒意义。分析其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训:

(1)长虹集团在施行项目之前,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事实上在同长虹集团合作之前,apeX公司已经有过拖欠中国其他企业货款的不良记录,同时国际资信评估机构对其资信评估仅仅为3a4,属于资信风险较高的级别。这些明显的、高概率和高风险的财务影响因素获取渠道相当简单,然而长虹集团却对这些风险因素置若罔闻,盲目上马进军国际市场项目,最终导致亏损。

(2)长虹集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未施行有效财务风险控制。在长虹集团同apeX签订协议的第一年,apeX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付货款。在这一形势下,长虹集团的财务预警、审核、应急等内控体系集体失灵,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持续地向apeX公司供货长达4年,直至累计近40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此时该部分应收账款竟然高达公司总应收账款的96.4%――这对任何一家集团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营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长虹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其进军国际市场项目铩羽而归,并对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同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供货的是长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之后长虹集团出于整个集团战略考虑,背负了这笔巨额债务,这也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传导特性。

(三)案例二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项目实施前的联想集团同长虹集团有许多共同特点,不同的是联想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使得这一并购案成为国际跨国并购中的经典案例。

(1)在项目实施之前,联想集团对合并对象iBm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估。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核,发现imB公司pC业务虽然亏损严重,但近几年表现却有复苏迹象,其当年营业收入达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利润率为24%,远远高于联想集团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其资产负债额为16.15亿美元,净资产-6.8亿美元,在联想集团可承担范围内。通过以上财务数据分析,联想集团确定项目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内,而项目风险收益比却值得期待,由此确定立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想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将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付款方式为自有现金4亿美元、收购负资产5亿美元、银行借贷6亿美元、股票融资3.5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支付结构使得集团成功规避了财务危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确保项目获利能力。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联想集团股票市值当年就大幅上扬,项目实施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之后几年业绩更是连年飘红。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

=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5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展

风险导向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反映审计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风险导向审计必然成为审计方法选择与战略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被世界诸多国家会计师行业所采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拓展的必然性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审计中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区分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审计策略,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和系统的审计理念,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见,审计中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分析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应跳出审计的圈子,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应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在审计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灌输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具备风险评估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分析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着手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其中,审计人员必须特别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从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人员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从而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二是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三是有效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时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只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是自我学习能力。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要能够在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针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因此,只有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思想,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应拥有自学能力、求新能力和超前意识,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并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五是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的审计教育必须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创造动力或压力,使审计人员诚实报告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这就要求审计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尽管发现重大错报是审计的关键,但报告重大错报才是审计委托人的最终需求。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性质及其被相关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报以及报告重大错报中的行为及追求。由于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影响,使得法律法规对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通过不断提高审计法律风险,最终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发现与报告”重大错报方面彻底发挥作用。如此,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引入审计案例教学

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此外,新审计准则中还列举了28种事项和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程关注重大错报风险,才能成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新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这是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枯燥的讲解,学生不但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更需要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审计教学中,提倡案例教学由来已久,但实际课堂实施较少或者效果欠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嵌入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其次,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主要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查询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提出审计应对策略的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并能够独立地分析风险和提出应对风险的审计策略。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越性,尽量采用来源于实际的、真实的审计案例。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法律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由于审计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审计实例,已经具有法律后果。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法律处理结果,培养学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是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内在要求,是使审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大多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道德防线失守所导致,将这些审计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必然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工作。

三、风险导向审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使审计师能够跳出审计而审计。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职业判断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作为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但由于是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学生会记得更牢固,理解更深刻。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虽然比传统教学长,但效果却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某一个理论,而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安排讲授课和案例课的比例:一些适合讲授的内容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控制好时间和讨论方向,进行最有效的引导。

(三)提高审计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学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项目,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广泛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

(四)结合模拟审计,深化案例教学为了弥补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不足,许多审计老师都希望能在审计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审计实习。然而,直接安排学生去审计机关和事务所实习却不现实。因此,模拟审计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利用会计实训资料进行模拟审计可以达到深化案例教学的目的。模拟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1)将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对其中一些重要会计项目的数据及会计处理加以改变。(2)学生自备材料纸作为审计工作的记录稿,按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要求,填制相关内容,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正式审计底稿的附件。(3)发给学生正式审计工作底稿(老师设计好的,也可到事务所索取空白底稿复印),填制报表各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分析计算表,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表等。(4)要求学生审计会计资料,填制审计工作底稿。(5)学生交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6)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7)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8)教师验收、讲评。

模拟审计是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综合与升华,能突破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用了账、证、表会计资料,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能有效地将抽象思雄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审计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模拟审计大大缩短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适应期,较好地为社会培养潜在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审计人员。

[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度课题(编号:kj20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规避措施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7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是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当中,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我国很多企业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都以失败告终,在财务风险方面缺乏很好的认识和防范。本文介绍了财务风险的种类及其主要表现形式;针对其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估;进而提出了企业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财务风险;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多元化失败的案例很多,其中很大比例是因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不当而导致决策失误,最终企业破产。而这些失败案例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失败造成的。在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时,则会存在更多潜在风险,所以企业集团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做好财务风险分析,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做好风险防控。

1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环节中都存在可能的财务风险,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在其本身的复杂情况下,伴随着更为复杂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1负债风险负债风险是指由于负债规模或负债比例的因素,致使集团收益偏离预期值的可能性。目前,在我国不够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借助资本市场的程序化权益性融资很难及时、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所以企业集团不得不因为大量的资金需求进行高负债经营。

1.2资产分散化风险企业集团的资产有限,若企业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分散度过高,就容易失去主要产品、主营业务已获得的竞争优势。资产分散化风险是指由于多元化经营而导致企业集团失去原有竞争市场和优势的可能性。

1.3内部资本市场风险内部资本市场风险是指公司内部的资金从投资机会较多、净现值较多的部门流向投资机会较少、净现值为负的部门的可能性。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会从一开始对企业的经营是否良好运行埋下伏笔,导致信息不畅。

2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评估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是其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所以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其表现形式,正确评估财务风险状况,制定适当、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从而规避财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根本降低财务风险。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评估的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影响因素多,且较为复杂;二是财务风险的概率难以准确定量。在对财务风险评估时,定量的财务指标值具有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单纯由定量的财务指标值来判断其财务风险状况,必须在运用定量的财务指标值同时,评价企业集团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所以在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通过定量指标值与定性因素的综合分析来评判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

3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过程频繁且复杂,稍有不慎,可能某个小环节出现问题,甚至会给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产生很大的风险,所以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同时更要防微杜渐,做好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3.1优化负债结构负债不仅是企业快速筹资的策略之一,而且可以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但同时也可能使企业存在更大的财务风险,严重时甚至导致破产。因此,要控制好各种负债的规模及比重,既要确保及时清偿债务,又要做到债务成本最小化,且资本收益率高于举债利率。企业集团应通过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全面的综合分析,制定有效的负债管理方案,控制集团负债的度,优化负债结构,保证整个集团的资金链完整并创造更大的收益。

3.2完善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是指由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参与的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的资本融通市场。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要兼顾各个集团成员的发展经营情况,很好的了解集团成员在整个企业集团中所处的一个位置,合理的利用企业集团的资源,做到物有所用,使企业集团的各个集团成员能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良性运转。很好的完善内部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企业集团的资源。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国内矿山项目;变权原理;财务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71-04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不断发生,并购交易额不断扩大,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国内并购活动正风起云涌。国内矿山企业普遍存在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和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而并购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因此,国内矿山项目并购将是矿业做大做强的一个趋势。国内矿山项目并购活动具有交易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类型多等特征,其中财务风险是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风险之一。

一、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财务风险因素识别

财务风险因素识别是研究并购活动中的主要财务风险因素及其来源、性质、原因和导致的后果。风险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找出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财务风险原因以及风险所导致的后果,从而揭示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采用德尔菲法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经过罗列总结,风险因素识别结果见表1。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表1,将风险类别作为一级评估指标,风险因素作为二级评估指标,构建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向矿山设计研究院、矿山企业和高等院校的25名相关专家发出了征询意见表,共收回18份问卷,专家情况见表2所示。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所示。

二、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一)变权基本原理

变权原理是我国汪培庄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估方法,它是相对于常权原理而言的。在实际问题中,若权向量保持不变,将会使问题出现“失衡状态”,而变权方法能够弥补常权方法在这方面的缺陷。

1.变权的公理化定义

(二)基于变权原理的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1.评估指标的分级规则

根据表3,对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分级规则见表4所示。

2.评估集合的建立

风险评估集合为V:V={V1(低),V2(一般),V3(较高),V4(高)}。根据分级规则,规定风险低为[8,10],一般为[6,8),较高为[4,6),高为[2,4)。

3.均衡函数及变权公式的确定

选用均衡函数公式(4)及相应的变权公式(6),并取不同的?琢值进行评估。

4.并购矿山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拟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级规则进行确定。

5.变权综合评估

式(8)中,wi为评估指标权重;si为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三、案例研究与应用

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赣州某钨矿为例,利用变权评估模型进行评估与应用。

(一)确定各评估指标的分级值

根据该并购项目实际情况及并购可行性报告,结合分级规则,确定各二级评估指标的分级值,结果见表5。

(二)变权综合评估

根据表3、表5、公式(8)及变权公式(6),依次取?琢为0.2,、0.4、0.6、0.8、1、1.5、2、2.5和3,并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计算,编程代码略,变权重计算结果见表6,变权综合评估结果见表7。

根据表7,当?琢=1时,即进行常权综合评估时,V=7.86600;当0

四、结论

(1)分析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因素识别,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2)制定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并购指标的分级规则,建立了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变权评估模型。

(3)以国内某矿山集团并购某钨矿项目为例进行研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变权值和变权综合评估值,得出该案例并购的财务风险为一般,评估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案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实用性较强,计算简便,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志.公司并购的财务研究[J].公司治理,2011(32):94-96.

[2]田波平.基于广义事件窗的上市公司风险及绩效评价[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marcJepstein.theDeterminantsandevaluationofmergersuccess[J].BusinessHorizons,2005(48):37-46.

[4]张立平.紫金矿业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杨知宇,杨景海.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以St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0):46-51.

[6]ServeteGruda,BrilandaBushati.Controlofmergersandacquisition,itsimpactonthemarketDevelopment[J].JournalofUS-Chinapublicadministration,2012(3):15-23.

[7]林琳.企业并购过程中若干财务问题的风险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闵剑.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动态监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韩德余,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J].会计之友,2013(6):118-122.

[10]张珂.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2):71-74.

[11]田军,张朋柱,王刊良,等.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意见集成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57-62,69.

[12]汪培庄.模糊集与随机集落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刘文奇.一般变权原理与多目标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3):1-11.

[14]郑明贵,赖亮光,袁怀雨.基于变权原理的海外矿业投资多目标柔性决策模型[J].中国矿业,2011(2):30-35.

[15]韩东.常权分析和变权原理[D].武汉: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李德清,谷云东,李洪兴.关于状态变权向量公理化定义的若干结果[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97-102.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高校校办产业;财务风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一、校办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一)校办企业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具体可表述为:由于负债利息的强制固定偿付性,当企业资产的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由于负债融资而带给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即(权益)资本利润率下降的可能性。这一风险的大小可用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标准差(δRoe)或变异系数(CVRoe)表示,计算公式分别为:

即绩本利润率的标准差(资产/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息税前利润率的标准差

显然,若资产=权益资本,即全部资产均采用权益资本融资,没有负债,则:

资本利润率的标准差=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标准差×(1-所得税率)

=资产税后利润率的标准差

这表明在企业采用权益资本融资时,权益资本风险等于资产经营风险,这时企业无融资风险。

若资产>权益资本,即全部资产中除了权益资本以外还有负债融资,则:

资本利润率的标准差=[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标准差+(负债/权益资本)×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标准差]×(1-所得税)=(1+负债/权益资本)×资产税后利润率的标准差>资产税后利润率的标准差

这表明在企业既采用权益资本又采用负债融资时,权益资本风险大于资产经营风险,企业存在融资风险。可见,只要存在负债融资,企业除了存在资产经营风险之外,还会有融资风险,并且随负债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二)校办企业投资和经营风险

投资和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销售收入变动而带来的投资和经营效果(即资产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息税前利润的标准差(δeBit)和变异系数(CVeBVit)表示。公式为:

即: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标准差=单位资产的边际贡献×销售量的变异系数

在单位资产边际贡献既定时,销售量的变动会导致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更大程度的变动,这就是企业的资产投资和经营风险。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单位资产的边际贡献(收益)与其资产的投资和经营风险成正比,在销售量变动既定时,单位资产的边际贡献越大,其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标准差也越大,投资和经营风险也越高。

若用资产息税前利润的变异系数(CVeBit)来衡量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则:

资产息税前利润的变异系数=经营杠杆系数×销售量的变异系数

这说明,资产的投资和经营风险除取决于市场风险(销售量变动)外,还取决于企业的资产结构。若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的比例较高,相应的经营杠杆系数较高,企业投资和经营风险也较高。反之亦然。

可见,在经营杠杆系数大于时,销售(量)的降低会导致资产息税前利润更大幅度的降低。所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投资者和企业,应当在投资和经营收益与相应的投资和经营风险之间作出理想抉择,以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使固定资产和固定成本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从而在充分发挥其经营杠杆利益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其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

二、校办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而且难以预料,所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应以系统的观点,全方位进行防范。

(一)建立财务信息网络

财务信息源于财务提供的各种报表资料。降低财务风险,首先要求财务所提供的报表、资料准确全面,降低财务信息的模糊度。所谓“财务信息模糊度”,是指财务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偏离客观实际的误差,这种误差主要起源于原始数据、数据处理设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信息处理方法等等。降低财务信息模糊度,就是要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和控制。财务信息系统是一个庞杂的网络,不能通过精确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方法上可以常现数学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尽可能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客观分析财务信息,提高等级预测能力

财务风险与财务活动紧密相关,伴随着资金筹集、运用、回收、分配循环和周转的始终。防范财务风险,就是要剖析影响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因素,提高企业风险预测能力,增强企业风险承受力。如通过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确定筹资风险,通过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方向;通过分析影响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产品生长周期的因素,弄清投资和经营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环境及外汇市场的研究,防范经济风险、法律风险,规避外汇风险等。

(三)构建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之后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财务风险控制,就是研究如何控制风险,使之降至最低限度,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财务风险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过程,可以分为前馈风险控制、运营风险控制和反馈风险控制。

1.财务风险前馈控制

在财务计划实施之前,为防止风险的产生而采取的管理策略。风险与收益并存;企业既要考虑可能获得的收益,又要兼顾防范风险。在实施某一方案之前,要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应用现代高科技工具,结合当代管理科学的成就,如风险决策法、弹性预算等,制定富有弹性、留有余地的管理措施,增强企业风险应变能力。例如,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设置“风险基金”、“风险抵押金”和“商品降价基金”等,以加强自我保护,增强对风险的抵抗力。通过保险、合同、提货单等途径,将风险转嫁给他人,通过企业联营、合并等经营方式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分散经营风险对那些风险性大,超过企业承受能力,而且很难把握的风险,可采用回避的策略。实现多元化经营,就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法,如改变经营方式,产品多层次销售,提高盈利产品比重,并使畅销产品的滞销产品在时间上、数量上互相弥补,均衡产销。

2.财务运营风险控制

在财务系统运营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定企业风险经营方案。为了估计财务某一方面的风险,先确定与之相关的一些风险指标(以百分率表示),然后分析这些指标分别对风险的影响,用权数表示,最后用公式计算总风险。如筹资风险指标可使用资金利润率、产品质量、负债比率、赊销账款比率。对不同的风险指标,可通过日常工作经验的累积,确定一个相应的临界点,当风险指标超过这个临界点时,就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时补救,以尽可能避免或减轻损失,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篇10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合理导致的各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不断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银行业以货币信贷业务为主,主要以资产和负债为主要的业务对象,特别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市场职能包括信用中介、金融服务和支付中介等,都是以货币为经营内容,实现社会资金筹措与融通,因此,财务风险作为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银行经营业务过程中广泛存在,并表现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银行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均产生影响。在我国,银行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机会成本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机会成本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由于资金投入某个项目或者用途,失去或者放弃其他可能获利机会而失去的潜在收益。商业银行主要可能面临的机会成本风险包括:股权投资机会成本风险、费用支出机会成本风险和贷款机会成本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是指由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存量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例如:银行由于现金不足导致无法偿还债权性筹资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放开和发展,我国银行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经营领域不断扩大,业务种类和范围逐步增加,银行业还可能面临包括存款支付风险和衍生负债业务支付风险等现金流量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银行业在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如何预测和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防范银行业财务风险,能够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促进银行业深化改革。财务风险防范既是我国银行确保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前提,又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首先,防范财务风险,能够促进银行业加强财务风险采取措施,优化自身管理,强化综合实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复杂的世界金融环境中保持不败之地。其次,防范财务风险,不断强化业务关键点风险分析,有助于银行改善和调整自身业务,优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各项投资机会,获得潜在收益,从而提高银行经济效益。

二、我国银行业产生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当前,由于财务决策不科学导致决策失误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银行决策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还存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情况,未充分搜集真实有效的信息,未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导致财务决策不科学。部分银行在进行决策时还存在决策流程不科学,特别是重大决策事项未经过集体讨论,仅凭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决策,使得银行蒙受经济损失,面临财务风险。部分银行还一味的将存款作为主要的工作重心,以存款指标代替科学的决策依据,甚至采取不合规的手段增加存款,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完善,违章操作现象还存在,直接导致财务风险。

(二)信用风险和财务预警体系不完善

我国银行业经营业务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信贷业务,由于借款人主观恶意或者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无法偿还银行债务,形成呆账、坏账或者逾期风险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中小企业作为我国银行的主要客户,还存在着信用不佳,难以偿还银行债务的现象。都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影响资金回笼,银行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为银行经营带来财务风险。

(三)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存在最低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还存在资本金不足、负债规模大等现象。当前,银行资产增长速度快速增加,远高于资本增长速度,直接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同时,随着财务体制改革,我国银行将应收未收利息也作为收入记账,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利润,掩盖了银行的实质亏损现象。银行资本是防范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下降,必须导致资本结构失衡,难以防范财务风险,甚至在银行面临经营和破产困境时也难以为继。

(四)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落后

我国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虽然已经长足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未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未形成程序化、系统化的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规定尚分散在单位各项管理制度中。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等制度未有机结合,风险防范效果受到影响,资金运营效率不高。随着消费信贷、衍生金融工具等业务的不断发展,业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处理的自由度较大,影响内部控制效果,同时影响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三、银行业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财务决策方式,促进决策科学化

企业生产经营成效取决于经营管理决策,科学的决策能够帮助银行防范财务风险,并实现企业的价值。银行业要防范财务风险,应充分发挥企业各方面的优势,科学配置和利用资源,化解不利因素,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帮助银行发展。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防范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因此,应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充分搜集各项经济信息,考虑对决策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有效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例如,在进行银行营业网点建设或者搬迁的决策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对于采用租赁或者自购等方案的各项财务指标,包括未来营业收入增幅、成本支出、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净现值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结合现金流水平进行判断,选择最优投资方案。在决策过程中,应同时考虑到各种方案的财务风险,在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的情况下,防范财务风险,规避潜在损失。例如,银行在进行股权投资和债权性投资的决策中,除应考虑投资收益水平外,还应考虑股权性投资可能承担投资风险,因此采取债权性投资的方式,确保收益。又如,银行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充分预测资金需要量,并对于不同资金筹集方式可能的成本进行分析,选择成本支出低、财务风险小的筹资方式。

(二)建立完善信用风险和财务预警体系

应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建立相关的财务预警体系。应进一步加强银行业信息化水平,以银行的各类业务数据、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和其他财务资料和数据为基础,运用财务、金融管理理论,对银行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和预测,并将监控和预测结果运用到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中去。应运用财务预警体系,建立各项切实有效的财务指标,对于各项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当出现客户信用等级低、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等现象,应进行实时预警,对于贷款资产质量下降、客户偿还能力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值增加等指标预警,应根据风险形成原因和危害大小,拟定风险处理措施,制订财务风险预案,积极防范财务风险。应将财务预警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互相补充,使事后评价和事前管理相辅相成。在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应加强资料保存和财务风险防范结果的分析,对于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较高、防范难度大的财务风险进行标记,以便强化该类风险的预防。对于已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的风险,应对风险防范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将相关资料进行存档,作为日后参考。另外,应结合财务风险和银行业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财务预警体系,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调整。

(三)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权益性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资本结构是财务风险防范保障基础。要获得合理的资本结构,必须确定合适的股东权益与负债比例,从而发挥财务杠杆的最大作用。当投资利润率高于负债利率时,当负债比例相对较大,可以为银行带来正向财务杠杆利益,反之,债务资本比例不宜过高。银行业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合理调整负债结构和期限,优化资本结构,强化财务风险能力。财务比率方面,应合理安排流动性财务比率,根据银行运营具体财务指标进行调整,确保合理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3年开始执行,应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最低规定,确保银行资本实力,强化风险保障,同时资本充足率应保持合理水平,防止影响银行收益。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应综合考虑资本充足率和财务杠杆效应,满足监管要求,确保运营能力,通过国家注资、盈利积累、引入战略投资或者上市融资等方式,建立资本获取和补充机制,合理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四)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应结合现代银行业实际,建立健全的银行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应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原则,从上到下由各级财务部门负责编制各项经营计划,包括财务计划、业务收支计划、资金计划、固定资产计划,以及相关的经营计划,由相应层级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授权和下发,并进行监督管理。对于银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财务计划,以利润率为核心确定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化解财务风险。首先,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全行的经营和运营方向,按照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对本行的经营业务种类进行选择和优化,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提高竞争实力,扩大盈利空间。其次,应结合银行历年来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制订各项经营业务方案,供企业决策和管理者进行选择。应建立统一法人体制,建立全国、省、市地三级风险责任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财务计划机构和审查委员会,逐级划分权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审批中心。应在各级分支行建立利润责任中心和成本控制中心,分部门进行成本控制,以客户、员工、资金为依据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结合业务类型将各级分支行部门划分为管理部门、业务经营部门和辅助部门,对于涉及到业务收入的资金、信贷部门对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进行考核,对于与经营不直接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辅助部门对费用支出进行考核,按照费用分摊、资金划分的方法,制订财务计划目标,加强各部门的财务风险管理。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