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辅导方法十篇小学辅导方法十篇

小学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14

小学辅导方法篇1

一、辅导中要讲清基本知识点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知识点。这个基本知识点没学会,那么数的改写的学习就很难掌握。因此,老师在辅导“学困生”时,对学生的辅导不要贪图贪快,就题论题,一定要抓住基本知识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才会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链,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效。

二、辅导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不同,优缺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在辅导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对理解、分析能力差的同学要教会他分析的方法;对做题马虎的同学要注意培养他做题认真细致的习惯;对计算能力差的同学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针对“学困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知识的辅导上要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一味的讲解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找准“学困生”的错误原因,有针对性的辅导,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

三、辅导时要步子小一点,鼓励多一点

对“学困生”而言,缺乏自信心、对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也是其心理特点之一。为何缺乏自信心,为何对学习具有畏难情绪?正是长期的、太多的失败造成的。因此在辅导“学困生”时,要步子小一点,鼓励多一点,让“学困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这既是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也是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只有树立自信、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走向自立。

四、辅导中应注意与学生沟通,强化学生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反思成功经验,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辅导中,老师对学生不仅是知识上的辅导,还应是心灵上的沟通。有效地心灵沟通不仅可以提高辅导效果,还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真正使“学困生”有扶到放,促使他们成为可以自我管理的中等生甚至优等生。

例如某天,老师发现某“学困生”作业全部正确,书写工整。就问他:“你今天的作业真棒呀,为什么会这么棒呢?”“因为我上课认真听,都学会了。”“是呀,你本来就很聪明,怎样才能天天这么棒呢?”“天天上课认真听。”“说到做到,你一定会天天这么棒。”

看似随意的话语,却包含着老师对学生肯定,并通过鼓励,引导学生反思成功的经验,强化“认真听讲”这一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五、转化“学困生”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老师要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学困生”,老师关注的应是进步,而不是成功。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耐心与学生交流,真诚给学生帮助,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学困生”的转化贵在持之以恒。“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学困生”的转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必须有恒心,于时时刻刻处,在点点滴滴中长抓不懈,才会有较大的效果。但即使如此,“学困生”也会出现反复,因此培养“学困生”学会自立才是工作的主要目的。

3转化“学困生”要有重点。在学期初可以制定出本学期要转化的“学困生”名单,以防工作没重点,效果不明显。

4辅导内容辅导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主抓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5辅导时间。每天半小时——一小时。集中辅导省时省力,效果较好。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学困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爱心、耐心再加上正确的方法,定会使每一个“学困生”获得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大部分“学困生”由扶到放,成为会自主学习的人。

小学辅导方法篇2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欠佳,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的内在原因。

(二)应试教育下,学校、家庭强行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合力,如十分看中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以及社会不良诱惑和家长的打骂,老师、同学的冷嘲热讽和轻视,以致他们认定自己是学习上的失败者,由此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这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外在原因。

二、辅导方法

(一)培养厌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就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教师必须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我现在所带的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时,是两个班,到二年级时因缺少教师,合成一个班。记得刚合班时,从另外班上过来的学生张淑珍、刘鑫国等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意识。学习成绩从来没有及格过,作业完不成,书写又潦草。面对众多因厌学而纪律散漫的“差生”,说实话,我很头疼。但又看看那一张张幼稚可爱的脸,我在心里先默默地给自己鼓足信心,并下定决心要改变他们厌学的心理。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我每天课间和他们一起跳皮筋、打沙包,边玩边和他们谈心交朋友。每天中午给他们凉些开水,先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我。到后来,我每天课余给他们几个单独补半小时课。在办公室里让他们先写会当天所学生字的一半,课前让他们几个到黑板上听写生字,我专门挑他们已经写会的生字。他们几乎没有写错的,我也及时让同学们给他们热烈的掌声。从他们甜甜的笑脸中,我看见他们逐渐找回了自信。渐渐地,他们课间爱围在我身边说这说那,上课爱举手发言了,书写也工整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二)给厌学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时时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三优先”,即上课优先提问,作业优先批改,课后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观察其表现,经常指导其学习,经常鼓励其优点,经常强化其常规训练。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和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消除厌学的心理障碍。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才会变得自信起来,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三)尽量减轻厌学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激烈,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再加上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后,不可能或者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面诱导和矫正,就极有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所以,老师和家长就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包括人际关系指导等,从而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利用这种办法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做aB卷、《天天练》等一堆课外资料。就这样还嫌不够,甚至恐吓学生,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以后我就不管你。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尝试“二特殊”,即给厌学学生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为厌学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

(四)老师要注意批评的尺度。

教师对厌学的学生切不可批字当先,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厌学学生成功时感到喜悦,有错时给予改正的机会。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因为小学生的承受能力弱,因此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的语言。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克服他们的厌学心理。但也不是说一味地去表扬、鼓励而从不批评,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批评。

(五)和家长多沟通,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小学辅导方法篇3

【关键词】低保;课外辅导;成绩;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15-2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保障,十提出“三大公平”,而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基础。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根据社会的基本认识,单纯的依靠课堂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求,故课外辅导班风生水起。本文主要就东广街道黄河路南社区低收入家庭学生为对象,调查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包括课外补习和特长教育),并基于东广街道志愿者服务情况,试图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调查对象

东广街道黄河路南社区低收入家庭初中生、小学生(包括户籍不在本辖区的随迁子女)。

黄河路南社区辖区面积0.54平方公里,现有居民2228户,总人口7120人。南社区城市居民低保户63户107人,有中小学生30余人,户籍不在本辖区的随迁子女30余人。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

问卷法主要有以下问题:是否参加课外辅导班、课外辅导班产生的学费、学费是否影响家庭正常生活、课外辅导班的效果、家长对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意愿等。发放问卷78份,回收70份。

访谈法采取结构化访谈,主要有以下问题:希望参加何种形式的课外班,对现在课外辅导的看法,是否有意愿参加特长班,课余时间如何分配等。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74名中小学生中,初中生26人,小学生48人。基本就读于辖区内育新小学和七十中学。学生回家时间较早。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要接受课外的辅导来进步和提升。大部分学生好动,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少部分学生约束力较强。小部分学生需要在课后帮助父母做家务,课外时间较少。

四、调查现状

(一)课外课业辅导

在小学生群体的48人中,有26人参加了课外课业辅导,其中大部分(18人)为数学基础辅导、有三人参加数学提高班(奥数)。有6人参加语文作文辅导。有12人参加英语辅导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绝大多数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故学费较少,大多数为20元左右一节,每周一节,有两名同学是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上课时间较为灵活,学费相对高。有一名同学是家教辅导的方式,学费为75元两小时、每周一次。数学辅导班较英语、作文辅导班学费要高,但因为学费较为低、上课次数少,并没有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实际困难。在调查小学生家长时发现,课外辅导并不一定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排名。有3人在参加过数学(奥数)辅导班以后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而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小幅度的提高。另有三位家长反映,孩子在参加了数学辅导班以后,学校老师反映学生出现精神倦怠、精力不济、上课思想不集中的状况。参加英语辅导班的同学,成绩均没有明显提高,有一名学生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

中学生共26人,参加课外课业辅导的有20人,18人参加数学辅导班,3人参加英语辅导班、6人参加物理辅导班。中学生有10人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学费较小学生有所增加,为50元一次,每周两次左右,有8人参加一对一辅导,授课教师均为一线教师,故学费较高,为150元一次、每周一次。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以后,家长反映成绩均有所提高,而参加一对一辅导的成绩提高幅度要大于参加大班辅导的。数学、物理学科尤其明显。英语学科仅仅能够提高成绩,并没有提高真正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课外特长辅导

小学生有20人参加了课外特长辅导,有16人参加美术辅导、4人参加书法辅导。小学生课外特长辅导学费比较高,美术书法辅导为大班授课,75元每周。小学生学习课外特长有很多原因,大多数家长是因为要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增强竞争力;有少部分学生家长是因为攀比心理,为孩子报兴趣班。

中学生有1人参加了课外特长辅导,为声乐辅导。中学生音乐辅导是一对一进行,故学费最高,为100元一次,一星期一次。中学生学习声乐主要为升学考虑,故学费虽高但家长对此需求较为强烈。

(三)学生及家长意向调查

学生家长对课外课业辅导多数采取认同的态度,支持学生参加课外课业辅导,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并且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更加充实,但是课外辅导学费虽然不高,但是对于低收入家庭还是很大的负担。尤其是一对一辅导学费更高,家长反映无法承受。

课外特长辅导也非常受学生和学生家长青睐,但是因为价格昂贵,学生家长无法承受,而且特长辅导往往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与升学无益,所以家长并不认可。家长多数比较欢迎特长辅导班,尤其是声乐、乐器、舞蹈辅导班。

(四)课外辅导班现状调查

课外课业辅导班,尤其是大班辅导的模式,据调查很难提高学生成绩,大班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往往与学校表现相符,所以对于在辅导班学习的学生来说,能不能提高成绩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状况。

对于参加一对一辅导的学生来说,也不能充分保证提高学习成绩,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的素质、授课方式也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于课外特长辅导来说,美术班为大班授课,学生年龄较小,提高不大。书法班因为内容枯燥,不受学生及家长欢迎。

五、原因分析

小学辅导方法篇4

一、目前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辅导人员相对短缺。

随着辅导需求量日益增大,辅导人员相对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校辅导人员本来就少,辅导任务比较繁重,再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导致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转变进而造成边缘青少年的出现,更加大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需求,致使辅导人员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辅导室建设不规范。

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如何,对能否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保证辅导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建设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规范。比如心理辅导室的位置,心理辅导室的内部装修装饰等等。三是心理辅导学化问题。

辅导学化,是指使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更能适合地区区情,从而有效地发挥助人的效果;在辅导学研究方面,应更能反映与适合的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特征,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他们多数学生在校寄宿并封闭管理,每周周末才能走出校园,接触一些外界,平日里少有书籍、报刊、杂志的接触;少有电视电话的接触;更少有网络媒体的接触;这使孩子们除了课堂课本和课任班任老师以外,几乎封闭了他们很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开发和认识。从而我们在学术研究上推陈出新,树立和适应自己风格的辅导学化。学校心理辅导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学校所运用的辅导理论、方法、手段等多移植于西方辅导界。由于辅导学的研究人才不足,多数一线辅导工作者又缺乏实证的态度,都在一定程度影响辅导效果。对今日辅导界来说,如何培养辅导学研究队伍,推动理论研究发展和繁荣,如何以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西方的辅导理论与技术加以修正,使之符合社会民情等等,都是辅导学化应努力的方向。四是将心理辅导同于德育。

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如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青年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而《中小学德育大纲》则规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两者的内容亦有共同之处,又有交叉。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全成长和发展,以达到良好个性的形成。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活动。两者的区别是:一是理论基础不同。心理辅导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二是目标不同,心理辅导关注,维持和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机能和心理潜能的提高和发挥。德育重视按照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规范个人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研究

(一)加强辅导队伍建设、提倡学校本位辅导方式。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很多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形成庞大的兼职辅导队伍,由书记、校长、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兼职做心理辅导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否则,就无法与辅导对象产生真正的沟通。其次提倡校本位辅导方式,它的特色在于突破以往一对一的个案形式,利用教师集体辅导全体学生的方式,即全校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通过全校的辅导活动改善学生整体行为。学校本位辅导可分8个步骤:1.列举问题。学校辅导工作小组,就当前学生需要改善的一些问题,向全体教师做调查。2.从这些问题中选出一个目前急待处理的问题。3了解问题情况,研究问题成因。4计划活动。5做好目标行动的准备。6.推行活动。7.检讨工作。8.制定未来计划。

(二)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理想的心理辅导室至少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地点僻静而又方便。僻静是为了辅导时不受外界的干扰,便于学生隐私性谈话得以保密,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方便是为了学生能毫不显眼地出入其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是很少愿意走进心理辅导室的。为此,一般以设在顶楼紧挨楼梯口的房间为首选。2.房间大小适中。一般以10至50平米为宜,然后间隔成一个个小的空间,分别作为心理测验室、档案室、资料室和晤谈室。房间的门口应挂起“心理辅导室”的牌子,并将开放时间、热线电话号码及鼓励、欢迎同学前来咨询的文字书写于门上或墙上。3.内环境的布置须清新宜人。室内应摆放多盆鲜花,窗帘的颜色以天蓝、桔黄、绿色为好,切忌大红、大紫及灰暗色调。墙上应挂有“心理辅导人员的道德准则”、“心理辅导的原则”等镜框和深受青少年喜欢的图画、装饰品,使学生乐于去心理辅导室。(三)辅导内容以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为核心。

这种辅导内容设计是以全人教育为依据并针对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这里指的教育的弊端是指过份强调学生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价值的唯一尺度,由此导致众多青少年因成绩不佳而否定自我,自卑自弃。针对这一现实,部分中小学辅导把强化自我形象为中心内容,并以此开展系列的辅导与活动,如对自尊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供个人或小组辅导;通过教学、讨论和其他小组活动,协助学生认识自尊的重要性,并对个人自尊作出界定;探索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途径;设计全校性的奖励计划,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不断促进健康自我形象的形成;通过各科教学渗透等等。可以说,以培养学生健康自我形象为辅导重点,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问题和行为问题,使培养全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开展多样化的辅导服务活动

学校的辅导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课、小组辅导(如读书技巧小组,人际关系小组、治疗小组等)、生活讲座、联络校外团体以及全校性辅导活动等内容。

小学辅导方法篇5

一、一般资料

小花,女,11岁,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花在笔者为其班上了一节《我的情绪我作主》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后主动找到笔者求助。

二、主述

两年多前,爸爸骑摩托车带我出门玩出了车祸受了伤,腿至今有问题。爸妈关系不好,常吵架,看样子要离婚了。自己跟爷爷奶奶住,从来没有开心过,没有笑过。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对自己的情况保密。

三、观察及他人反映

观察:小花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穿着整洁,看起来聪慧漂亮;情绪低落,说话迟疑,语调低沉。

班主任反映:(班主任是小花爸的朋友)小花父母都是大专学历,原皆是公职人员。目前父亲在家养病,母亲远在广东。小花两年前随父母在某镇读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后因家庭情况巨变由原生活地转学到本乡中心小学就读,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学习成绩中上。两年前小花父亲出车祸受重伤,至今生活不能自理,由小花爷爷奶奶照顾,但因大脑受损,常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添麻烦。在小花父出车祸近一年仍在住院治疗时,小花母跟他人私奔去了广东。去年春季小花母回老家欲与小花父离婚并带走小花,小花因父病中不肯随母去。爷爷奶奶年岁已大,靠种田维持一家人生活,对小花极疼爱,照顾周到。小花在校显得比同龄人成熟懂事而心事重重,自尊心强,敏感,遇事好哭,上课精力不集中,课后也不太合群,沉默寡言。

四、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理原因:年龄小,仅11岁。

2.社会原因:(1)存在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巨变,爷爷奶奶年迈、生活来源艰辛,父亲出车祸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背叛父亲远走他乡。(2)社会交往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3)未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帮助。

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认为父母不应该离婚;父亲出车祸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应该为父母的关系负责。(2)情绪方面:受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困扰,自己不能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4)个性追求完美,无法正视挫折。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生活上的挫折引起的抑郁情绪。

主要诊断依据有:求助者对学习和生活兴趣降低,对前途比较悲观,情绪持续低落,焦虑、自我评价低、注意力不集中,与同伴交往少,以上表现已一年多;求助者学习生活基本正常,社会功能基本完好;有强烈求助意愿和动机。诊断为生活上的挫折引起的抑郁情绪。

五、辅导方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理性情绪辅导法和行为训练法。

六、辅导目标

1.最终目标:促进小花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阶段目标:

(1)心理辅导老师与小花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

(2)通过与小花共同分析其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帮助小花逐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3)通过行为训练和家庭支持,改变小花的同伴交往状况,消除其抑郁情绪。

七、辅导方案

1.向爷爷奶奶了解小花在家的情况,与爷爷奶奶交换意见,争取家庭的配合。

2.应用当事人中心疗法与小花建立信任的心理辅导关系。对小花的抑郁情绪表示接纳、鼓励和给予信心,应用共情技巧,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

3.用理性情绪辅导法帮助小花改变认知,接受现实,遇事往好处想。

4.用行为训练法帮助小花建立自信,转移注意力,摆脱抑郁情绪,改变同伴交往状况。

个别咨询一周一次。

八、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

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建立信任关系。本着真诚、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态度和蔼地鼓励小花积极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辅导过程中以小花个人倾诉为主,让其言尽其意,直抒己见,创造一个充满温暖的信任的气氛,使小花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以便辅导老师掌握材料,了解小花的具体情况和想法。辅导老师肯定小花在此种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很正常,并表示了认同和理解。小花在这一过程中表现非常好,充分信任辅导老师,比较充分地倾诉了她感到抑郁的事件和感受。

第二次辅导(一周以后):

采用理性情绪辅导法及行为训练法,帮助小花澄清认知,改变消极观念,树立恰当的观念并采取行动克服消极情绪。一是通过讲他人的故事让小花认识到虽然她目前的处境很不好,但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实平时看到的那些脸上挂满笑容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和困难,只是他们勇于面对,肯接受现实。鼓励小花勇敢地接受现实。二是父母关系不好,是他们没有处理好夫妻关系,缘分不够,这不是小花的错,跟她没有关系,不必为父母承担什么,担忧什么。父母对待生活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慎重的选择。不管怎样,他们永远是她的父母。不应为此而自暴自弃,加深烦恼。用举例子的方式让小花认识到烦恼的产生不是由于父母要离婚,而是由于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所致,应该学会排除这种刻板印象,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三是接受现实,遇事往好处想。人的一生或早或晚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很正常,只是小花的挫折来得早一些。小花虽然没有父母的照顾,可是有爷爷奶奶的照顾和爱,有老师的关心和体贴,有同学的友爱,她不孤单。而自怜自艾对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没有一点好处,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她的烦恼和情绪困扰来自对人或事的绝对化的期望和要求。四是励志。心理辅导老师问了小花的学习成绩,自认为学习成绩好。小花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表现很积极,主动要求做助手板书同学们说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从板书中心理辅导老师发现她归纳概括能力较强,人也聪明灵活。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中对她心理课上的表现和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帮她树立目标:小花这么聪明、懂事、好学,成绩好,人又长得漂亮,现在集中精力学习,将来一定能考上一流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一定会过上幸福的好生活。五是引导小花从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学习的调节情绪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几种方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争取做个开心快乐的人。小花选择了升华、转移注意力、游戏、倾诉、自我激励等调节方法。把精力、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为考一流大学做充分的准备,而不去想自己无能为力的父母的事。下课后主动和同学游戏、玩耍,感受同学友情,愉悦身心,不让自己有胡思乱想的时间。把自己不快乐的情绪向日记倾诉,用格言警句激励自己勇于面对困境。

第三次辅导:

争取爷爷奶奶的支持。爷爷奶奶也认为小花比同龄人懂事,考虑担忧的事多,心事重。平时对这个没爹妈疼的孙女照顾得很仔细,不太敢跟小花说话,怕引起她伤心。建议爷爷奶奶找机会跟小花沟通,告诉她爷爷奶奶身体好,有哪些经济来源,生活上不用担心;小花回家也可以让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她感到自己在家里是有用的,而不光是一个消费者;在小花面前不提困难,给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的榜样,鼓励小花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像对待父母双全的孩子一样对待小花,不要太小心、太周到,不要让她感到自己与从不同,是个可怜的人,是个被人同情的人;鼓励小花树立远大理想,为考上一流的大学而努力学习。

第四次辅导:

积极关注及强化。让小花谈心理辅导以来自己在对事情的看法上、情绪上、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进步。小花通过自我总结,对自己的进步和能力更加明晰,并进一步澄清一些观念:人的快乐来自于自己对事情有积极的观念和评价,人应该有能力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而乐观地生活。当小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进步或对自己表现出信心的时候,心理辅导老师给予及时反馈,肯定她的进步和成长,增强她改变自己的信心,使她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的。鼓励小花坚持前面的一些好的做法。

第五次辅导:

主要采用行为训练法。经过多次接触和了解后,认识到小花语言表达能力强,有演讲才能,建议班主任开一个《二十年后的我》演讲主题班会。班会前让小花充分准备,帮助修改演讲稿,在班会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借此机会让小花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使其目标和理想更加清晰明朗,努力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六次辅导:

积极关注及强化。对小花的心理辅导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一周一次的个别辅导外,平时还做了很多相关工作。因为小花是在校小学生,所以在小花主动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以后,辅导老师除了对其爷爷奶奶进行指导外,还跟其班主任讨论了帮助计划,班主任在小花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了积极关注与强化工作,这对小花的顺利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九、咨询效果

小花的自我评估:我最大的收获是接受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遇事往好处想。我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关心我爱护我的,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可怜的人,对前途有了信心。现在我能为了考上大学安心学习,我还是两年前那个快乐的我。

小花老师的评估:小花性格比以前热情开朗了,脸上有了笑容,遇事不再易哭,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在班上也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自信心有提升;上课精力能集中,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更加用功,学习成绩也有上升。

心理辅导老师的评估:小花跟心理辅导老师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小花悟性好,改变意愿强烈,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主动有效,能按辅导老师的要求完成辅导作业。小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学习上和与同学相处上,不再逃避周围环境而暗自神伤,性格比以前热情开朗了,逐步摆脱了抑郁情绪,基本达到了辅导目标。

点评

作者较完整地介绍了一个个别心理辅导的个案,全面展示了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完整过程,从收集资料、评估诊断、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到连续六次的辅导过程等都了作者的大量心血,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连续进行一个应激案例的咨询辅导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作者能很好地处理与来访学生的关系,使用一定的辅导技术并把辅导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辅导中,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和认知行为技术等,对来访学生原有的扭曲观念和不合理信念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小花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资源对小花产生影响,使小花很快地从抑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不过作为小学生的案例,如果能够更多地从成长角度开展工作就更好了,医学倾向标签式的诊断评估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更多地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愉快、健康地成长!

点评人:覃军,湖北省宜昌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专业委员会会员,三峡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宜昌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中心特聘心理教师

小学辅导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辅导利弊改进措施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英语课外辅导班是小学生参加人数最多的辅导班之一。为了了解相关情况,本研究针对安阳市区部分小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表一教师背景

表二教师工作

表一表明:女性教师数量占88%,男性教师比重较低。考虑到男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面影响”,应该适当增加男性教师的数量。大多数老师在45岁之下,说明英语教师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但是教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英语任课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甚至连基本的语音语调都不达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也很欠缺。所以,教师个人还要加强各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应教能力,这也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在很多班级都是60人以上的大教学班,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很难顾全每一个学生,这是家长给孩子在校外报辅导班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二表明:小学英语教师在平衡职业和家庭方面有一定的困惑,上课次数太多不利于备课和课下对学生作业的梳理,不利于反思教学。

从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教师的客观实际情况是学生报课外辅导班的重要因素。

表三对学生的调查

表四对家长的调查

表三表明:很多学生参加英语培训班或请私人教师,且大多数参加培训的孩子觉得辅导班的课程比学校的程度深;学校教材应该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表四表明:很多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放在孩子身上,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孩子去英语培训班是因为家长的意愿。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学校的师资现实情况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家长的期待出发,在学校外报英语补习班是现实的选择。

二、小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的优点和弊端

1.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的优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进行英语课外辅导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在师资力量得到保证的条件下,对于课堂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而言,其可以得到更加深入的学习和辅导;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而言,根据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的理解水平进行相应的“补差”。

校外英语辅导一般实行小班制授课,人数少的一个班级有五、六个人,大的班级也不会超过二十五人,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得到老师的精心照料,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同时,英语课外辅导的授课时间和教学方法比起学校课堂教学来比较灵活,可以在学生间进行游戏、竞赛等活动,这些是在学校的大班教学课堂上没法进行的。这些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

拥有相对优势的师资力量,英语辅导机构的教师一般都经过办学管理人员的审查和试讲才能来培训班授课,其中专职教师一般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而兼职的一般是英语专业专科或本科的学生,还有部分为大学英语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性较强,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

学生在英语辅导班学习之前一般都要进行英语水平测试,辅导机构会把英语程度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班中,以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同时,有些相对而言比较品牌的英语辅导机构配有相应的等级测试,学生和家长可以对辅导学习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2.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的弊端

自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提倡“轻负优质”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学校的负担轻了。但面对激烈的小升初竞争,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英语课外辅导”上,随着孩子年龄和学龄的增加,参加辅导班的频率和时间增大,辅导机构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正规的辅导机构教师程度还算合乎标准,但是一些小的、还在成长中的英语辅导机构中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专业英语教师少。同时,因为受利益的驱动,有些补习机构对师资把控不严,从而导致教学的非科学化,使部分孩子误入歧途,打击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外英语辅导机构中所学的知识往往比课本内容更深入、更超前,导致部分学生在学校不再重视英语学习,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课外辅导可能造成机会的不均等,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会比家庭条件贫困的子女享受更好的课外教育;如果学生自身对英语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学生是被家长强迫参加课外辅导的,而课外辅导班所提供的教学服务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机构选择不当,都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英语课外辅导班巨大的费用支出让收入水平较低的家长倍感压力。

三、相应改进措施

1.家长和学生应该对课外英语补习有客观的看法。在当下大多数地区学习英语的环境下,英语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没有什么其他捷径可言。所以,家长一定要清楚认识到:并不是在英语课外辅导班投入的金钱或时间越多,英语成绩就一定好;不要对所谓的英语“速成班”有很高的期望;全英外教也许并不如教法得当的双语教学效果好,等等。总之,对于英语初级阶段学者而言,兴趣和信心最为重要。

2.课外英语辅导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民办非学历教育是对正规教育系统的一种补充,辅导机构的自身发展取决于自身能否不断创新、进取,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同时,这些机构应该任人唯贤,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发展王道。

3.规范英语辅导机构管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非英语为母语国家发展课外辅导机构的经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英语课外辅导机构的任课老师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

总之,学校课堂英语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英语教学手段,课外英语教学辅导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对学校教学的补充,在现有学习环境下,协调好课上教学与课外辅导的相互关系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有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炳照.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杨韶华.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的利与弊[J].小学青年教师,2005(6).

[4]彭梅.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可行性[J].外语界,2003(3).

[5]刘志亮.对小学开设英语课现状的探索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6]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1):56-59.

[7]石涛阳.家庭背景对上海市基础英语教育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小学辅导方法篇7

关键词:课后辅导内容形式方法

我校虽然是一所城区中学,但由于城区现有多所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优于我校,导致我校生源质量很不理想,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面对这样的现状怎么办?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外,重视课后辅导已经成为全体老师的共识。通过课后辅导努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好已经成为全体老师的目标。

课后辅导是教学系统运行的环节之一,是课内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沟通师生情感、实行因材施教。课后辅导跟同为课后工作的作业批改和讲评互相关联:除了在课内获得有关信息或者向学生提出要求外,在通过作业批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也要进行课后辅导。但是,课后辅导的内容更广泛,不一定围绕作业问题,作业讲评要经常进行并且面向全体学生,课后辅导则主要面向一部分学生。集体辅助必须控制次数,防止变相增加课时,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后辅导要有的放矢,事先要确定辅导的对象和内容。

一、课后辅导的内容

课后辅导的内容包括解答疑难、堵漏补差、扩展提高、端正态度、指导方法等。课后辅导的对象既包括学习困难者、学习存在障碍者,又包括学有余力者和学习困难者。

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有着不同的辅导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订辅导方案。因此,课后辅导大多采用个别辅导或者小组辅导形式。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一般说来,“补差”和“提高”是课后辅导的工作重点。

要做好补差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准确找出差的原因:是知识、技能基础薄弱,还是方法、能力缺陷?是智力因素引起,还是非智力因素造成?是学生方面的问题,还是教师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原因寻找有效措施。学习落后常常跟非智力因素有关。补“差”先补“心”,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部分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穿学习指导,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后辅导的形式

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因此有着不同的辅导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订辅导方案。因此,课后辅导大多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个别辅导: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个别辅导是教师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有针对性、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2.小组辅导:有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或问题,此时如果进行个别辅导则会费时费力,而进行小组辅导就可以一次性地解决同类问题,并且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效果。

3.集体辅导:教师有时会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此时就应该进行集体辅导,这样可以快速地一次性解决此类问题。但要注意的是,集体辅导要控制次数和时间,防止变相增加课时,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三、课后辅导的方法

课后辅导并非是简单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或只是给部分后进生“开小灶”,而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讲求科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对于优等生:①在班级中,实行分层作业,给中上等学生布置a组题,也就是有所拔高。可以结合原题型略加变通、更改,增删一些已知条件,或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又或布置一些新题,开拓学生的思路;②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参考书,让他们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有问题时再拿来研究;③也可以鼓励他们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组员互有强项和弱项,可以形成强烈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2.对于中等生:教师一般会将课后辅导的重点放在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忽视其他学生。而实际上,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却是数量最多的。因此,对于那些问题不多或者学习成绩一般、尚未形成强烈学习兴趣、但是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兼顾,注意引导和指导,不能不闻不问,尽量将他们转化为优等生。因此,在分层作业的选题时就应特别注意,一定要选择一些中等生“跳一下就摸得着”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努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班级中数量最庞大、力量最强大的学习群体。

四、课后辅导需注意的细节

1.辅导时机的掌握:在进行课后辅导时,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时机的掌握尤其重要。因为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对于学习是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的,若是教师一味地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就很有可能达不到辅导的效果,引起他们的反感。

2.辅导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讲,同时注意辅导深度、广度也应因人而异。

小学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小学辅导方法篇9

【关键词】写作辅导;观察能力;求“真”;阅读量;讲评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30-01

在文化馆辅导业务中,尤以文学创作辅导最为重要。做好文学创作辅导工作,除了要抓好成人创作辅导,还要抓好小学生的写作辅导。培养创作群体要从小学生抓起,小学生是一个地方创作队伍的后备力量。那么该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写作辅导工作呢?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化馆的创作辅导员,在近20年的实践工作中,创办了数十期小学生写作辅导班,先后培养了百余名业余小作者,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辅导员,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常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空洞无物地说教,讲大道理,效果甚微。只有把理论落实在实际写作中,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辅导学生写《可爱的小白兔》一文时,就用彩色打印机打印了一张小白兔的照片,贴到黑板上,开始上课时,我没有马上指导学生们该如何写,而是启发学生们仔细观察小白兔的外形,按照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四肢、皮毛等顺序一一观察,引导学生们踊跃发言,每当学生有精彩之语时,便不失时机地大加表扬,并马上写在黑板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发言,很快我就记了满满一黑板,小白兔的外形特点一目了然。接下来,我又要求学生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每一个词、句子改写。最后,我让学生们把这些描写小白兔外形的句子连成一段话。经过这样的训练,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100多字的一段话,且文通字顺、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二、既要教学生作文,更要教学生做人。一个没有高尚情操和道德水准的人,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佳作。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爱,他写出的文章才会有人性的光辉,才会有血有肉。要想“作好文”,必先“做好人”。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缺少教育经验,比较溺爱,重智育,轻德育,导致很多学生比较自私冷漠,只爱自己,不爱他人,甚至都不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学生,你很难在他们的文章中感受到爱。即便他们学到了很多写作技法,但文章缺少感情的支撑,显得格外苍白。

小学生的可塑性特别强,家长和老师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上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来说,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和“做人”密不可分。

三、教育学生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求真”。“求真”就是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说空话、套话、假话,不编虚假的事。要让学生明白“行文最忌假”这个道理,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举真实的例子,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触。

我在实际辅导中,会以学生的习作为例,向学生灌输“求真”的写作理念。每次辅导课上,我都会让学生们朗读自己的习作,然后,由学生们自己选出最感人、最真实的文章。在评选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感受到了“真”的魅力,并将“求真”这个不是技法的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四、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做到“厚积”,自然能“薄发”。

“读书要趁早”,越早读书,收益越大。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个习惯不但是写作的基础,更是一生的财富。为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每次辅导课上,我都会给学生们推荐一本好书,并利用几分钟时间,绘声绘色地将书中的部分内容讲给学生听,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便不讲了。这样便勾起了学生们想一睹为快的“馋虫”,课后便会买来该书看。利用这种办法,我引导辅导班的学生们读了很多书,随着他们阅读量的增加,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五、注重讲评。很多辅导员比较注重教授学生各种写作技法,常常忽略讲评,或轻视讲评过程的重要性。其实,讲评过程的作用很大,是辅导员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写作技法的一种必要手段。

小学辅导方法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沙龙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师生比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一个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负荷高的状态,导致了辅导员的学习、工作被日常的繁琐事务取代,广大辅导员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稳定,更是12小时上班,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在这种状态下辅导员往往身心疲惫、工作热情逐步减退,变得麻木、冷漠,出现了对各项工作应付了事、执行力弱化的情况。同时,辅导员阅历不深、经验不足、研究不系统与时代环境变化、学生素质变化、学生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辅导员工作专职而不尽专业,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实来看职业化发展中的专职配比、资格认证等已具备,但内在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精神方面,尚不系统、即不完备也不显著。这些都在客观上对辅导员的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极限性挑战。

由于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一些辅导员对自己职业角色缺乏职业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辅导员职业声望低下,社会认可度不高;二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性质特殊、内容重复、事务繁忙、琐碎、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很难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三是目前有部分辅导员存在分流问题,队伍流动性大,工作缺乏稳定性,职业寿命短,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意一辈子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很多高校,辅导员职称发展瓶颈仍然存在,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标准、职称评定的学科支持,辅导员队伍很难评上高级职称。此外,职业化发展后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流动过快的趋势,“辅导员”成为了某些人职业发展的跳板和某些部门的“人才蓄水池”,辅导员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转岗、轮换的可能,而轮岗、抽调走的又是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力量,长久以往,不仅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2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

辅导员沙龙作为推动辅导员探讨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提升工作能力的平台,是高校改进大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性尝试。该活动旨在通过专题研讨、主题发言、交流讨论、学习走访等多种贴近工作实际的形式启迪思维,共享经验,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意识、自主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工作内容变化多端,工作方法形式多样的高校教师群体,他们可以在最短时间体察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对学生问题做出最及时的反应。高校辅导员群体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依靠。为辅导员创造交流平台,是总结创新性学生工作成果,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内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都率先将沙龙形式引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辅导员沙龙作为增强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和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有效措施应运而生。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辅导员沙龙”,旨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辅导员队伍研究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互学互动互助氛围。大家热烈讨论研究诸如“大学学习的适应与转变”、“如何看待社会潜规则”、“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等课题。这种课题研讨活动使辅导员们掌握了很多有利于开展学生工作的方法理论,而且对辅导员工作产生了持久热情。

合肥师范学院辅导员协会(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辅导员协会)成立于2006年10月20日,是安徽省第一家辅导员协会。该协会先后组织辅导员集体备课会、组织辅导员开展各类集体观摩、学习考察活动、协助学生工作部组织辅导员培训、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各类辅导员征文大赛、辅导员系列讲坛、演讲比赛、迎新年晚会等学生成长导航活动并开展旨在增进辅导员内部友谊交流的文化活动。经过7年的打造,该协会已成为辅导员交流沟通的温馨家园、辅导员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辅导员沙龙意义深刻,每一位参与的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这里倾诉,在此交流平台上,辅导员工作得以平稳有序发展。辅导员可以在沙龙里交流工作感受,沙龙是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专家化的需要,为辅导员搭建交流平台,很有意义,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分享经验,使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

3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辅导员沙龙的参加对象为在岗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相关专业教师和特邀嘉宾。沙龙以专题讨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为形式,将主题相关的,或知识,或案例,或情景梳理展示给参加者,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并总结出一些可以探讨的焦点;参加者围绕主讲人的观点和提炼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应用辅导员沙龙呢?本文结合相关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选择合适的主题

这是辅导员沙龙成功的前提。沙龙常见于学术活动中,在青年学者群体内也比较流行,原因之一是他们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也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主题比较容易选择。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辅导员由于知识架构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在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执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沙龙主题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坚持实用性和思想性。从辅导员日常工作着眼,选择一些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展沙龙。同时要兼顾思想性,因为作为辅导员不但要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懂得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等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释疑解惑,析事明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循序渐进。从辅导员自身谈起,为什么选择辅导员工作、心得体会、职业规划等,让困扰辅导员的一些重要问题能够得到很好地释放,增强对自身从事工作的认可度。三是大小适中。题目太大,则难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题目太小,则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讨论的展开,甚至导致学术沙龙草草结束。

3.2合理确定时间、地点和人数

这是辅导员沙龙不流于形式、不发生变异的关键。在时间选择上,不能与辅导员上班时间冲突,而只能选择晚上或者周末,但又要考虑到辅导员对家庭的照顾。一次沙龙的持续时间以两个小时为宜,过短则不利于问题的展开和思维的发散,过长则难免重复或者分散主题。另外,考虑到沙龙需要事先的准备和事后的总结,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频率不宜过高,一般以每个月不超过一次为宜。就地点而言,沙龙一词的本意为客厅或会客厅,应当尽可能在轻松、舒适的地方举行,例如茶室、咖啡厅、配有小型圆桌的办公室、不宜安排在教室、会议室等过于严肃和正式的场所。就人数而言,以五到十人为宜。过多则不利于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也不利于控制沙龙的节奏和进度。过少则很可能形成冷场,也不利于信息的聚集和思想的碰撞。

3.3妥善安排程序

这是辅导员沙龙成功的保障。总体而言,沙龙包括举办前的准备阶段、沙龙本身和结束后的总结与考核阶段。在准备阶段,要确定沙龙的时间、地点、参加人、主题和程序等,并将相应事项通知到沙龙参与者,并且要求他们作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准备发言提纲等。学术沙龙本身一般包括开场白、主题发言、自由讨论、总结四个步骤。在此阶段,主持人的控制和引导十分关键。如果有偏离主题,主持人应当及时阻止;如果出现冷场,主持人要及时发言以活跃气氛;如果争论过于激烈,主持人可以暂时搁置争议问题;必要时主持人还可以宣布茶歇,喝喝茶、聊聊天,吃点零食。另外,主持人应当记录每位发言者的思想闪光点,做好总结和点评,寻找不足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总结和点评应当以鼓励为主。

4如何加强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辅导员要集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与服务三位于一体。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会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开展思想工作。要千方百计拓宽知识面,通过阅读或者调研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督促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进步。高校要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辅导员要以辅导员沙龙活动为契机,齐抓共管,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做好辅导员沙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辅导员沙龙建设,顶层设计是方向――针对辅导员沙龙制度建设存在的民间化、碎片化等问题,顶层部门应注意沟通协调,兼顾多重问题,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彼此矛盾。同时,积极推进辅导员沙龙队伍支撑学科的顶层设计,逐渐构建与辅导员沙龙工作相匹配的学科研究体系。要出实效,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每次活动的主题思想,活动中主题思想突出。

(2)辅导员沙龙要制度化,制度改革是保障――高校应对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界定,积极推进辅导员沙龙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引导辅导员从繁忙的“非本职”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摆脱“保姆式”的发展模式,探索“人生导师型”的成长路径。

(3)加强辅导员沙龙建设,社会锻炼是方法――辅导员承担着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教化职责,其自身的社会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辅导员的社会化建设,组织辅导员到政府、企业、社区等交流学习,增强社会化认知,使其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影响。所有辅导员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把好的做法进行总结。

辅导员沙龙活动自由、氛围宽松和谐,有利于辅导员之间沟通思想,交流经验。辅导员沙龙的举办,有效提升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执行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沙龙是全体辅导员的港湾,每个辅导员可以在这里谈心得,倾诉烦恼。同时,辅导员可以从沙龙大家庭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辅导员之间只有不断保持联系和交流,才会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辅导员沙龙必将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项目来源: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4JFYBC06

参考文献

[1]王进才,李雄鹰.学术沙龙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探析[J].高教论坛,2011(7).

[2]唐松林,左彩虹.学术沙龙与知识创新――兼对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J].高教探索,2007(4).

[3]李非.浅议研究生学术沙龙的意义[J].黑龙江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