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经济总结十篇循环经济总结十篇

循环经济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56

循环经济总结篇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自“十一.五”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经以来,*区的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以上,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20*年6月,全区累计工业总产值完成74.6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2.28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30%以上。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达到了9户,增加了2户。其中4户废旧金属回收公司,2户废啤酒瓶回收公司,1户废耐火材料回收公司,利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2户。累计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39.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180.5万元。

——回收废旧金属10.26万吨,生产钢材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利用废蔗渣21.1万吨,节约煤炭资源60285吨(标煤),产生经济效益4823万元;利用废糖蜜55230吨,生产酒精15780吨,产生经济效益5996万元;利用废弃物滤泥、废醪液47200吨,生产甘蔗专用滤泥复混肥7300吨,产生经济效益1460万元。

——回收粉尘10460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80909吨,生产水泥37.6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3163万元。

——回收废耐火材料2747吨,生产耐火砖5060吨,产生经济效益1017万元。

——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6800吨,生产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800万块,产生经济效益240万元。

——回收废啤酒瓶4*22吨,产生经济效益3777.5万元。——回收木材加工的废弃物10920,生产机制木炭3120吨、产生经济效益2704万元。

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一是避免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净化了环境。二是成功的运用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区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工业经济已培育了8户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34户,经济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4%,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好的处理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企业消耗能源总量控制在34.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99.2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3户,实现工业产值45000万元;重点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达标率达90%以上;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保持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全部达标设计排放。淘汰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钢铁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整体等量搬迁康发钢铁公司生产线,提高工艺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工艺,环保设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标准;淘汰了落后电冶炼炉生产能力联合金属硅厂6800KVa、乾鑫金属硅厂4000KVa),产量9000吨;水泥淘汰*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后立窑生产线,产量1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7180吨标煤;煤实物量628362吨,折标煤18424吨;电力实物量17346万KVa,折标煤21320吨;燃油实物量2690吨,折标煤109342吨;木柴、焦碳等折标煤22694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区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九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综合钢铁、水泥、砖瓦利用等项目;在建材生产及转化方面,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围绕废金属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泥、通过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区工业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是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着力抓好16户与区政府签定节能减排责任书的试点企业的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耗能3000吨标煤/年以上的12户企业(*龙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香材料烟加工厂、保盈金属硅厂、*飞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茧丝绸公司、*石墨电极有限责任公司、丙麻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顺河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江啤酒集团*啤酒公司、*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试点工作,确保各项指标的完成。

循环经济总结篇2

四年来,我们大力倡导“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创业文化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争先发展。切实增强前列意识,发挥*的特色优势,着力提升临港大工业的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开发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提升“实力*”,2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名列全市第一。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台塑石化一期、*春晓油气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临港产业群,20*年六大行业实现产值408.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从20*年271家,增加到20*年59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了1*家、超10亿元的18家、超50亿元的2家,成为全省重大项目规模最大、最为密集、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年合同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四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14个,合同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79个,有9个“百亿工程”落户*,确立了在全市、全省利用外资的龙头地位。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自营出口73.1亿美元和38.7亿美元,分别是20*年的3.3倍和3.1倍,年均增长34.4%和32.9%,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市第一。20*年实现外经营业额2.1亿美元,是20*年的3倍,年均增长30.4%,外经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服务业全面拓展。按照“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打造以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港口服务业。四年已累计引进物流项目21个,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7个,世界顶级物流企业马士基、mSC公司落户*。商贸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引进了全市规模最大的大润发超市,建成了华东地区设施最先进的凤凰山主题乐园,*山旅游区、曼哈顿商业广场和凤凰城商业街建成投用,丽晶五星级酒店、国际购物中心等工程抓紧建设,乡村旅游加快发展,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年均增长144.5%。循环经济取得突破。按照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思路,制订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开展全方位的循环经济试点。*电厂脱硫工程、申洲公司再生水回用工程、明耀热电厂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大碶牌门村污水垃圾生态化处理、小港街道村级污水处理试点等项目全面实施,省市级绿色学校、企业和生态村镇不断涌现,全社会的节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四年累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78个,累计投资27.7亿元,这些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费用2.8亿元,节约能源21.2万吨标煤。20*年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全市循环经济现场会在*召开。开发建设纵深推进。抓住深水岸线这一发展的生命线,把开发建设的重点从中西部向东部拓展,春晓和白峰峙南、峙北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拆迁1961户,征地18841亩,有16个项目落户,*岛开发的各项前期工作开始启动,为新一轮率先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着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体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筑跨越发展的体制平台。实行了新的区域管理体制,实施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着力构筑跨越发展的新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乡镇(街道)的职能定位,优化机构设置,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乡镇历史性债务得到有效化解,村级管理不断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突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区”和全国首批国家科技兴贸出口产品创新基地称号。科技创业园、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科技孵化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技术转移中心、*海天塑料机械研究院等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海天集团列入全国首批自主创新型试点企业,塑机、汽配、制笔、压铸模具等行业已确立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注塑机基地成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中国最大的国际注塑机生产基地。20*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0亿元,是20*年的3.6倍,年均增长38.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年的35.9%提高到20*年的47.4%。四年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332项,年均增长19.4%。目前,全区共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市级50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级25家;部级行业检测中心3家。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扎实推进,雪龙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全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四年获得省著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5家企业参与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数从20*年的3*70名增加到440*名,年均增长9.8%。探索社会发展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服务采购,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深入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领域,全区民办医疗机构达到43个,总投资达2亿元。开创性提出了“女排主场”概念,中国女排主场落户*,并成功举办了5大女排国际赛事,被评为20*年全国最佳体育赛区,成为2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举办地,实现了*体育事业的跨越发展。扎实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了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领导小组、招投标中心、建筑工务局和评审中心,实行监管办分离,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和保廉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搭建了远程教育、食品安全管理等电子管理平台,建立了动态*和政府应急指挥系统,获得中国电子政务优秀贡献奖和政府信息化创新奖,“*之窗”政府门户网站连续5次获得部级荣誉称号,我区也被列为*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实行了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外来人员自治管理新方式,规划、建设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中居住房,实行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吸纳外来暂住居民参与社区居委会选举,建立了全省首个外来人口直选社区居委会。通过多渠道接纳,解决了2.2万名外来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使民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推动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四年累计退出国有资本3.9亿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和服务,四年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对接,共为中小企业解决7.5亿元资金。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先后举办了创业、创新和资本经营等一系列发展论坛,继20*年申洲国际成为*市第一个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敏实企业、海天国际也先后在香港上市。

――坚持协调发展。四年来,我们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致力于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完成了*区域总体规划研究和街道、乡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基本确立。行政中心、中心广场、体艺中心、港务大楼、商务大楼等一批城市现代化亮点工程相继建成。大碶、霞浦与中心区在城市功能、道路交通、空间形象等方面加速融合,小港副中心城区城市品位及形象日益凸显,白峰副中心城区正在建设之中。投资7.2亿元完成了329国道改造及沿海中线建设,新建城市道路面积124万平方米,四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0亿元。深入实施“生态*”建设规划,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和iSo14000部级示范区验收。加大污染源源头控制和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全程式监管,20*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3.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河道地面水质得到有效控制。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8%。工业固废处理中心建成投用,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74.7%,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了20万吨,岩东污水处理厂成为浙江省首批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大城管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四年累计建成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总面积达到1.4万亩,9个农产品获得部级认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20*年实现农产品出口4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5%,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为龙头,花卉、水产、蔬菜、瓜果、经特林等基地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支撑,千家万户为基础,特色高效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投入11.3亿元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和加固维修海江塘18公里,除险加固水库、山塘281座,清理疏浚河道192.2公里,完成了春晓万亩围垦工程和7.6万亩标准化农田建设,农业设施有了巨大改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了农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8%以上,农村垃圾收集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撤村建居和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扎实推进,“一事一议”和村公务零接待制度全面实行,有1*个村实行了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占全市41%,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达到了8个,市级环境整治村达到了116个。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四年共投入7.4亿元,新建改建了*中学、*职高等25所学校及幼儿园,义务教育段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0%,名列全省第一。高标准实施了十五年教育,实行了义务教育段学生免缴杂费政策,部级课程改革实验成效明显,初中升高中比率比2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年高等教育录取率位居全市第一。加强企校合作,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成人教育全面推进,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区的复查验收,8个乡镇、街道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强镇(乡)。四年累计投入1.1亿元,先后新建改建区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宗瑞医院门诊楼和区妇幼保健院等,建成标准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47个,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医生数分别达1.72张和1.61人,比20*年增长13.2%和51.9%。加大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力度,设立了食品安全网络管理平台,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列入全市试点。全面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举办了建区二十周年、第四届全民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全面开展了文化下乡和“人人享受文化”主题活动,“*文化明珠”工程全面达标,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国体育先进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获得省“体育强区”称号。广播电台信号覆盖全市,广电中心二期工程顺利完工,广电网络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4‰,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做好国家安全、征兵、安置、优抚和双拥等工作,统计、档案、地方志、保密、外事、侨务、台务、民族宗教、气象、接待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女、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和慈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四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富民优先,积极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加强平安*和法治*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以构建“养老、医疗、救助、住房”四大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到9.7万人、医疗保险达到10.8万人,住房公积金缴存达到7.9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达到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万人,占应参保人员总数的94%和94.4%。区财政每年还安排300万元的大病统筹资金,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的实际困难。投入200多万元,开展了农村巡回医疗服务,着力解决山区海岛群众看病难问题。实行了小病受惠和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努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的压力。全面实施农村低收入家庭扶助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政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0*年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称号。城乡劳动就业富有成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三级机构、四级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年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372场,提供就业岗位30.3万个,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14.2万名。20*年出资4467万元对安置“4*0”人员就业的企业实行补助。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致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四年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培训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53280人,促进转岗就业30960名。目前全区农村人口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仅3.4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的21%。“平安*”创建扎实推进。实施了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平安创建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命案和重特大刑事案件破案率不断提高。加强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和重大火灾隐患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了网上监管平台,加大日常监管和查处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遏制。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了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秩序,妥善处理了。切实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制订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加快编制各类专项预案,成功承办了浙江省重特大危化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法治*”建设全面实施。制订和实施了“法治*”建设规划,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制度,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四年累计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91件和政协委员提案537件。深入实施政府“阳光工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完善区长信箱、阳光热线、区长值班电话等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区长信箱四年共受理来信件11918件,办理答复率达到了99.4%,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试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反腐倡廉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教育,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广泛开展了法制进社区、星级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和睦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新的业绩。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无不体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武警官兵和大工程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依然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区域功能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区服务功能尚需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自治自律能力不强,诚信体系不够健全,法治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增收的渠道不多,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懈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发展的新要求,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深入推进以港兴区战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的战略部署和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区”战略,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和谐社会构建、执政能力提高”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把握以下五个重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倡导“有效积累”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过程中社会财富的保护和积累,更加注重社会财富的全民共享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的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区战略,依托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推进大开放,形成“区以港兴,港区共荣”的发展新格局,提升综合实力,努力使*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区、新型开放的引领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和谐发展的模范区,在省市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强区的战略地位。到2011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双翻番,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年均递增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9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达到11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县(市)区的先进行列。

以统筹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统筹理念,深化统筹思想,创新统筹机制,完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战略,构建覆盖全区、层级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力度,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到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0%和35%。

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生态*”建设规划,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作用,营造全社会积极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临港工业,培育新经济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61∶3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能源、石化、钢铁三大行业能耗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他行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0%,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区。

循环经济总结篇3

一、循环经济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新的评价视角和评价标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片面地把“绩效”理解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单纯从账本中获取成本、利润数据,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绩效审计的需要。循环经济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强调合理需求、有效供给,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和在满足方便性的前提下减少环境负荷的合理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辨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政府绩效审计审查资源、资金利用的实际效果,要把环境的维护和影响放在重要位置。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必然损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即使“利润”再高,也不是“高绩效”。

循环经济强调的“3R”原则从全新的角度回答了“怎样提高绩效”这一问题,为政府绩效审计建议指明了途径。所谓“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利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二)强化政府绩效审计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绩效审计大有可为。

一是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宣传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宣传推广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全民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引导合理消费,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绩效审计凭借其自身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和说服力,可以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公告审计结果、宣传典型案例等一系列手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思想、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推广循环经济做法,促使社会公众、政府机关、生产企业、工业园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是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制,规范和约束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及居民的行为,是推进生态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范和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剖析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可以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向立法机关、主管部门献计献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

三是有助于完善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载体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激励约束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有形的手”,通过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价格等政策,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推动各市场主体自觉地关注和参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其关注和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重要性

(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基于循环经济视角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循环经济理论倡导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当中,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的经济形态,这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循环经济,根据环境、资源的容量性态阀值)及空间分布状况,合理安排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对经济系统的资源输入量和污染物的输出量进行调整、控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可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正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绩效审计转轨。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及正确的绩效观,一方面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高效、持续发展铺就坦途;另一方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在实施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审计工作。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也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竭尽全力为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保驾护航。

(二)新政绩考核评价制度需要基于循环经济视角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长期以来以GDp增长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一些官员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惜违背经济规律,不考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致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把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传统GDp作为政府工作业绩指挥棒的扭曲性,从根本上改变各级党政官员的绩效观,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政府绩效审计应切实把审计监督手段运用到干部管理和监督领域,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考核干部,为正确评价干部提供重要依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新政绩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理论上要有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切实可行,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它是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要求指标在内容上要同循环经济的科学概念相一致,而

且表达上要科学规范,简明扼要。

(二)实用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目前的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应该具备可查性,易操作。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该便于全社会范围内的计量和考评,尽可能简单清晰、方便使用,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理解。

(三)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同一经济指标的涵义、计算口径和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都应该是统一的,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要求;但也要考虑到不同个体活动的特殊性以及对自然生态产生的不同影响。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反映不同子系统之间、相同子系统不同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科学发展观内涵进行整体把握。以循环经济为基础构建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覆盖全社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比性,同时也应尽可能的照顾到不同地区的特点。

(四)完整性原则是指指标必须尽可能完整地反映实际情况。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该能完整地反映循环经济对传统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修正与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以循环经济为基础构建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不能量化,无论是定性的指标还是定量的指标,都应概念清晰、便于实际操作。

四、循环经济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

(一)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政府绩效评价的关键。常规的经济指标包括经济总量指标、经济发展速度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总量可以直接体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规模,可以选用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来衡量经济总产出情况。经济发展速度可以体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间接反映政府活动的效率性。可以选用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率、第二产业总产值增长率、第三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等来进行衡量。经济效益指标可以选用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利用外资比率等指标。其中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分别反映资金GDp产值对利税的贡献;社会劳动生产率反映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发展情况;通货膨胀率是逆指标,选用这一指标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发展负效应;利用外资比率反映外资引用及利用情况。经济结构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侧重点,通过经济结构指标的评价,可以为政府宏观调控起到决策支持。经济结构评价可以选用三种产业结构、三种产业劳动力比重、进出口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重、投资结构等指标。

(二)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用来评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具体包括人口指标、生活水平指标、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指标等。人口指标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率组成。生活水平指标可由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储蓄存款、人均生活收入、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受教育年限等组成。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指标主要包括社会稳定程度指标、社会民主程度指标、社会结构的合理程度指标。具体衡量标准有离婚率、每万人刑事案件、社会保障覆盖率、失业率、解决率等。

循环经济总结篇4

   内容提要: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对于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预防污染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应当包括总则、基本管理制度、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七部分。循环经济法最核心部分的法律制度,应当规定循环经济评价与考核制度、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鼓励、限制、禁止的名录制度、循环经济市场准入制度、循环经济实施的基本顺序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等法律制度。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将为建立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巨大作用。

   所谓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证明,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对于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预防污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安排循环经济法的框架体系?如何具体构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和措施?这些都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时必须解决的重大命题。

   一、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框架

   一部法律,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法律的外部结构和法律的内部结构。研究法律的外部结构,主要是研究法律条文的安排和布局问题。法律的内部结构,是指法律规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方式。科学设定法律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可以使法律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关系的要求,更易于社会各界理解、掌握和运用该法律。在法律起草阶段合理设计法律的框架,实际上就是如何确定法律的外部结构。

   (一)循环经济法律框架设计的四种模式

   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如何构建,起草的思路如何确定,这是制定循环经济法的前提问题。对循环经济法框架模式的选择,立法工作者和专家们在起草循环经济法时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按照主体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即按照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来安排法律制度。该种观点对循环经济法的框架设计是:第一部分为循环经济法的总则;第二部分为国家的职责;第三部分为企业的权利义务;第四部分为个人的权利义务;第五部分为非政府组织(如中介组织、环保组织)的权利义务;第六部分为法律责任。①该种观点在我国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②

   2、按产业类别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安排法律制度。该种观点认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同,实现循环经济的方式和途径也各具特点,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分别根据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的资源特点和运作模式,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个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不同要求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框架基本结构为:第一部分为总则;第二部分为农业循环经济;第三部分为工业循环经济;第四部分为服务业循环经济;第五部分为法律责任;第六部分为附则。③此观点在一定阶段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引起了立法工作者和专家对循环经济法律框架设计作进一步思考。

   3、按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该种观点认为,任何物质形态的产品都将经历材料的获取、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和用后废弃再回到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生命周期正是基于产品与环境的相容性,为实现物质闭合循环而进行设计的。④因此,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应当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设计。具体而言,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总则;第二部分为生态设计;第三部分为产品生态制造;第四部分为产品的绿色销售;第五部分为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第六部分为法律责任;第七部分为附则。此观点比较符合产品的技术特性,因而为许多自然科学技术专家所主张。⑤

   4、按推行循环经济的行政管理程序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该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法可以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设计法律框架:第一部分为总则;第二部分为循环经济的政府推行;第三部分为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第四部分为循环经济的鼓励措施;第五部分为法律责任;第六部分为附则。⑥此种思路较为符合行政机关的管理特点,且层次清晰,因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倾向于按此种思路安排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虽然对循环经济法的框架设计和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都不够理想。第一种观点的缺点在于它割裂了各主体之间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权利义务的内在联系,也不符合我国的立法习惯。第二种观点对法律框架的考虑不够现实。这是因为:以任何一类产业为核心都可以合纵连横、结链成网地发展循环经济。单一的企业、单功能的行业很难形成规模型循环经济,以往三大产业的界限在未来的循环经济中将被彻底打破。⑦因此,按照三个产业的界限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只具有相对意义,各项具体法律制度会因为存在着过多的交叉而难以制定和实施。第三种观点的缺陷在于其框架设计的主要假想对象是工业产品,因而不具有普适性,难以照顾到农业、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第四种观点则过多地强调行政管理机关的作用,难以发挥企业和公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体现循环经济法的重点。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安排

   正如西方中世纪着名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指出的那样:"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或者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行为准则和尺度"。⑧因此,这些"行为准则和尺度"应当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够准确体现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能够便于操作和遵守。循环经济法的框架设计也应当顺应法的这些基本要求,为"行为准则和尺度"的有效实施提供指引和安排。具体而言,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应当既简单清晰、逻辑严谨,又能够涵括各项主要制度,同时又便于操作。笔者认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顺序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是最合理的。因为,从国际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国际上称之为"3R"原则)中的每一项内容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原则的实施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是减量化,其次是再利用,最后是资源化。因此,循环经济法应当反映"3R"原则的要求,按照"3R"原则实施的顺序来设计法律框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来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各类重大问题。"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已经由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性文件所确认,也最能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鉴于此,笔者主张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顺序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⑨按照"3R"原则实施的顺序来设计的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可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总则。该部分主要对事关发展循环经济全局的、重大的、原则性的事项进行规定,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循环经济的法律定义、法律适用范围、基本方针和原则、管理体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义务、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等。

   第二部分为基本管理制度。该部分主要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应包括: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度、标准、计量和标识、标志、认证制度、统计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定额管理制度等。

   第三部分为减量化。该部分主要针对生产、流通、消费等阶段存在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分两节规定体现减量化要求的各项法律制度。第一节为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和名录;对产品和包装物设计的一般要求;工业节水、工业节油、矿产资源开采的减量化和共伴生矿等综合利用;对建材和建筑产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第二节为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主要包括对政府机构的资源节约要求、抑制城市水电气等资源浪费;服务业节约;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第四部分为再利用和资源化。该部分分别从如何处理产业废物和流通、消费后的废物这两个方面规定了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主要措施。第一节为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主要包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余热余压等综合利用;建筑废物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利用;产业废物交换等。第二节为流通、消费后的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主要包括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利用的资质管理、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报废机动车船回收拆解、机电产品再制造、生活垃圾和污泥的资源化等。

   第五部分为激励措施。循环经济法要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与经济扶持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国家投资倾斜、价格收费押金、政府绿色采购、表彰奖励等内容。第六部分为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本质上是以对受侵害权利的补救来否定侵权行为,以对受到危害的利益的加强来限制侵权者的任性,是对合法社会利益系统的维护。⑩为了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该部分对违反义务性和禁止性要求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制裁措施。

   第七部分为附则。该部分主要规定相关术语的定义、循环经济法与我国现行有关法律的关系、循环经济法与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关系、生效日期等内容。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来设计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层次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既明确了各类社会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又体现了"3R"原则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不同要求。这样的制度安排,既应对了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大问题,又解决了循环经济法的可操作性问题。

   二、循环经济法的主要制度制度是指法则、执行机制和机构。[11]

   美国法学家劳伦斯·m.弗里德曼在强调制度对于立法的重要性时指出:"制度实质上是有明确界限的运转单位。"[12]制定一部法律,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确定其中的主要制度,这是一部法律最核心的部分,是实现立法目标最主要的手段。法律中的每一项制度,同时也是为实现立法目标而设计的相对独立的规则系统。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并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循环经济法应设定如下主要法律制度:

循环经济总结篇5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evaluationandanalysesofthetechnologylevelofrecyclable

agricultureinhunanprovince

dengxu-xia,liuchun-yang

(collegeofeconomy,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abstract: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isanessentialprerequisiteforthedevelopmentofrecyclableagriculture.accordingtothe“3r”principles,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measurementmodelforevaluating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hunan’srecyclableagriculturewereestablished.theresultshowedthathunan’srecylableagriculturaltechnologywasattheendofthepreliminarystage,andwouldstepintotheprimedevelopmenttime.thehindrancestothedevelopmentweremainlybelongingtolowleveloftechnologicalandsocialdevelopment.agriculturalresearchshouldbefurtherenhanced.reductiontechnology,recyclingtechnology,technologyforresourceutilization,andsystematictechnologyshouldbepopularizedinfuture.moreover,socialdevelopmentasahugebackupanddrivingforceforrecylab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shouldbeemphasized.

keywords:recylableagriculture;technologicallevel;comprehensiveevaluation;hunanprovince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经济指标

2.1.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2.1.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技术指标

2.2.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社会指标

2.3.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计算模型

5.1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指标实现度的计算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结果与分析

6.1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晓峰,张永峰,那伟,等.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54-57.

循环经济总结篇6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圈;实现路径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单一,化肥、农药过滥使用,导致土地板结酸碱化、肥力下降;同时,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在此情况下,农民很难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而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帮助农民增收。本文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河北邱县为例,在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二、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受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在进行有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与流通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才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及其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准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e)准则。

   2.农业循环经济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闭环流动。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朴素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形式。在我国传统农业中,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轮作、间作和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并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脑体结合的—56—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

(一)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历程

邱县属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总人口只有23万的传统农业小县。2009年,全县gdp超过20亿元,其中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占总量的80%以上,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很低的地区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几年后,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邱县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摸索到豁然开朗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最初的想法是把资源尽可能多地留在县域内,完成多次增值过程,利用触手可及的生态资源,使资源实现再循环、再利用。从2002年开始,邱县以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和污水治理两项基础性工作为起点,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就地取材,打造产业链

   邱县坚持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打造了四条循环农业产业链。

   第一条链条是“棉花———秸秆发电———工农业生产”链。邱县为充分利用全县皮棉年产量4万吨以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增上棉花精深加工项目,形成棉业集群。

   同时,充分发挥棉花秸秆的潜能,引进了年发电1.32亿千瓦时的秸秆热电项目。

   第二条链条是“棉籽———短绒———棉浆粕”链。该县引进建设了总投资2.2亿元的棉短绒提净加工项目,年加工棉短绒6.75万吨,产值达4亿元。

   第三条链条是“种树———林下种植养殖———畜禽粪便还田”链,积极推广林棉、林菌、林鸭、林鸡等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林下种养与树木生长的良性循环。

   第四条链条是“养殖———沼气———农业发展”链。

   为实现沼气建设与养殖业、种植业的良性互动,邱县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牲畜粪便建设沼气池,并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棉、果、菜等生态农业。

   2.废物利用,构建循环圈

   邱县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注重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内部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将同一产业链条的节点企业集中放置,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再利用与再转化,使产业链首尾相接,形成闭环。邱县引进建设的总投资13.49亿元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秸秆热电、县城供热、速生基地林四个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

   3.补全缺口,激活循环网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河北省南部地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邱县投资1亿元建设了全市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使90%以上的工业废水得到集中处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水的需求,是整个循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同时,邱县积极谋划总投资5500万元的中水回用项目,日供中水2万吨,为华林纺织、秸秆热电等用水大户企业提供水源,年可节约地下水54万吨。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如图1所示。

   图1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

   邱县农业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2009年邱县万元gdp能耗1.110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12%;与2005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cod削减201吨,削减率11.8%;二氧化硫削减63吨,削减率10.05%;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2009年,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增长7.8%;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新建与开工,还有效地吸纳了退—57—王玖河王鑫: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出的劳动力。截至目前,邱县农业经济链条吸纳就业达到4万余人,占了全县人口的近1/5。

   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

   (一)一个主导

1.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确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

   2.协调控制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做好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

   3.宣传教育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两个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的农村。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广创新型科技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保障。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

   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颁布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推广创新科技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

   一方面,要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另一方面,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加大研究、创新力度。

   (三)三个支柱

   1.龙头企业的带动这里所说的龙头企业指那些由农业衍生出来并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如邱县的服装厂和家具厂等,循环经济能否运作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借助于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增值,形成了链条的集成效应。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动向,了解行业趋势,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信息平台获取市场信息,与客户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创建自有品牌。

   2.科技人才的参与

   循环农业的开展,需要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从外界聘请相关专家,充分利用其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与事后总结,降低实施循环农业的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自有人才的培养,对于某些高尖端技术以及管理职位,可吸纳本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这样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为企业注入知识血液。

   3.以循环为导向的合作

   农业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循环可大可小。

   传统农业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即为“小循环圈”,如:玉米———秸秆———牲畜饲养———粪便———玉米;

   以农业产业为起点,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放置,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资源再利用、再转化,构成“中循环圈”。通过建设重点项目,补缺短板,盘活链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发展后劲,则可形成“大循环圈”,如图2所示。

   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农业产业链条之间合作的同时,还应将视野放宽,不能拘泥于县域内部,一个县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看到其他县区的资源优势,与自身情况形成互补,构建出一个更大的循环网络,对于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积极与其他地区洽谈、合作,将优势集成化,把循环经济做大做强。

   五、总结

   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21世纪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为我国众多农业县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范式。事实证明,只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结合自身情况,吸引外资,补全经济链条,逐步提升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就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少丽.循环经济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18-19.

   [2]任鹏来,李翠霞.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刍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3):28-29.

循环经济总结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6-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能耗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等所占比重较大,基于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下,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一系列诸如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生态极度破坏等问题,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我国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也成为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不同产业群体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体系,从而达到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易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

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和又是川东重镇的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近年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基本形成了以达钢、华川汽车、天府药业、美好塑业等为支撑,以化工、煤电、冶金、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基本构建起了天然气、煤电、化工产业的主骨架。但从达州地区当前的实际来看,发展也正面临着主要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先发性优势弱化等问题。从生态经济理念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达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达州市县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实际提出了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并未具体给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那么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达州如何衡量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绩效,如何评价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达州实际,构建循环经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评价方法。

一、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1.5R原则。5R原则(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是我国学者吴季松教授在参与讨论国际循环经济理念时提出的新经济思想,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5R原则是在原有3R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作为循环经济内容的的基本行为原则,5R原则是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

2.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作为主要手段,其在政治、经济、社会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区域决策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的能力和业绩的主要表现,因而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评价者必须即结合区域特性又要不受区域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从而才能真正为循环经济的不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3.总体与个体相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是包含了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要坚持总体与个体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多角度发展的整体系统,评价时不能以任意一个为重心儿忽略其他的影响,要权衡各自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评价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

4.对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应注重时间、地点和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纵横向比较,体现其特点。纵横向比较与统计指标口径的可比性及资源来源的可靠性关系很大,也是评价指标设置时应关注的关键。

5.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还要能够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选择的指标中既要有反映当前循环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

二、达州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理想模式。在确定指标时所考虑的因素设计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核心思想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基本指标层四个等级。本文拟在深刻理解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已有的统计资料的分析、筛选和整理加工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设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如下表2-1(见下页)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是,拟将循环经济视为一个复合系统,内设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每个子系统里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表征作用的指标。具体包括10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

三、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与模型设计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有效的评价,进而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此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循环经济总结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难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7-0062-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立法先行,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才能建立起科学的、严谨的和可操作的制度,从而把资源节约、经济质量、环境建设、优化管理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的难点问题

循环经济立法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观念的转变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党的文件形式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奋斗目标。这两年,中央通过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和“五个统筹”、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途径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但落实效果仍不尽人意。2006年,全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都没有完成任务,其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只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不降反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2%和1.8%,与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也差距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投入产出比由上年的产出1个单位需投入2.7个单位,进一步提高到了需投入2.9个单位,综合效益明显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官员,特别是主管经济发展的一批政府要员,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认识偏差,普遍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还为时尚早,先壮大经济规模,把GDp搞上去,以后再考虑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循环经济强调生态平衡,强调环境保护,强调资源有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扭转政府以GDp增长为核心的考核方式,环境评估不能走过场,应真正发挥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参与作用等民主制度,这些是制衡政府不顾环境容量而发展经济冲动的重要机制。因此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确立有约束力的政府职责机制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首要难点问题。

(二)循环经济立法的最终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结合。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不仅要构建实现产业转型、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远期目标,也要在现实国情下具有可操作性。日本和德国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适应本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日本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为主旨,德国则主要通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系统来发展“循环经济”。日本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下相继颁布实施了废弃物处理、资源有效利用、政府绿色采购,以及涉及容器包装、家电、建筑材料、食品和汽车再生利用等8部专门法。所以,日本的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也是以解决废物问题为起点,旨在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背景。在此情形下,循环经济立法应在“废物管理”问题上有所作为。此外,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因此要重视减量化,在发展的源头上实现资源节约,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利用,在发展的结果里实现综合效益。针对钢铁、建材、建筑、石化、化工、电力等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在资源节约和废物产生上应做出减量化的硬性规定,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中的节能降耗,而且对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循环经济条例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由于实施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及对废物的合理处置等措施,而《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别对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和固体废物污染进行了专门规定,这样必然会出现重复立法或者交叉立法的问题。怎样协调各法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立法的性质如何定位,也是循环经济立法中面临的一个难点。

(四)循环经济实施的技术支持制度。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转型的要求,但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再漂亮的规划蓝图,再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都无法实现。有些产业存在污染,但是经济发展必需的行业,如铝业,我们可能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进行产业转移,把污染行业转移到他国,这是前提。还有些现有技术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处置等成本特别大,企业难以承受,则面临关闭或放任的两难选择。因此,怎样突破技术的限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否则,怎样在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循环之间协调,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发展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技术,组织各方力量联合攻关;鼓励和支持研发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五)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要制定循环经济类产业促进政策;制定循环经济投资项目的审核、标准和标识制度;建立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既要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需要总结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上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要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来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包括产权界定、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等促进措施。要总结我国大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经验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六)循环经济的约束机制。总量调控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等机制需要坚持几个原则:既要注重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又要注重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同时还要对再利用和资源化作出规定。坚决淘汰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对新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同时,要加快发展环境产业。这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面向末端污染控制的产业,二是面向洁净生产技术的产业,三是面向绿色洁净产品的产业,四是面向生态环境功能服务的产业。如何确立有针对性、起作用的法律责任,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内容。

二、解决循环经济立法难点问题的对策

以政府主导、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激励和约束为手段,强调公众参与,应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核心。为解决循环经济立法中的若干难点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深入企业、工业园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调研,总结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加以规范化、制度化

企业方面。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否存在,循环经济立法如何利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有哪些,强制的环境标准和法律义务是否有超出企业的负担,企业最需要的激励机制是什么(税收、补贴、优惠贷款、优先采购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大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其经验;中小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难题。

工业园区方面。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资源开发与利用率,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监测,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情况,企业之间的生态链网建设,以及废物、危险废物、建设废物、生活垃圾等处理情况,技术开发力量,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情况。

政府机构方面。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行政机构协调机制。如管理理念转型问题,其基本理念是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的支持政策机制。政府补贴在预算制度、融资制度上都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支持。如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相当于生产、实验费一定数额的补助;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有效的监管机制。如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重点行业监管等。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

循环经济立法在考虑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既要平衡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和利益,又要保证资源、收益、义务和责任分配的公平,提高行政执法和循环经济增长的效率。

一是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在绿色GDp还没有明确化、制度化的时候,发展循环经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地方传统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强大阻挠,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主要的要求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二是科技研发促进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必须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再用、资源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废弃物清洁运输、循环经济信息(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表现、区域环境信息的评估)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可以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当然,循环经济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现实需要、经济代价和技术的可能性。

三是抑制废物形成制度。由于抑制废物形成的代价要比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成本小得多,体现了预防优先的原则,因而被许多国家的立法确立为基本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如1990年《荷兰环境管理法》第10章第4条规定,从防止或限制产生垃圾的意义考虑,议会令中可以制定出有关生产、进口、使用、加工、提高或接收的物质、制剂或其他产品分类目录的规则,视为废物的有:非常困难或不困难进行有效利用的,将其制成适合于循环使用或本身使用的程度比预想的低,给原有的废物又增加了新的数量;通常被倾倒在不需要的地方。1994年的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附件1规定了8组不可利用的废弃标准,以抑制废弃物的产生。[1](p223)丹麦《废弃物21计划》规定,废弃物应被视为资源,其首先应被回收使用,其次是焚烧产能,最后是填埋。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规定企业采取包括设计和标识上的努力等措施抑制废物的形成,有关的立法还规定了严格的标准,目前大约只有19%的垃圾被填埋。[2]对于该项制度,我国的立法还很不完备,有必要加快建立废弃的行业和产品标准。

四是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市场机制就是指通过价格手段对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使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争取最高效率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在循环经济立法中引进市场机制就是要在立法中体现资源使用成本的概念,把法的规范性与强制运用于循环经济中,从而带来更好的效益。这种手段通常能够对污染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因为一旦赋以法律的形式,就可以在规制各种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生产行为中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立法,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经济手段的利用。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收费、排污权交易、押金等方式。税收是指政府征收一定的环境税,又称绿色税收,主要可分为排污税和产品税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从污染源头、污染行为进行控制。这些污染企业主要是那些“夕阳产业”,如造纸、化工、冶炼等等。后者主要针对那些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如塑料制品、一次性电池、石油、天然气、碳、煤等。收费主要是对企业排污进行收费,通常是拟定“三废”排放标准,超过一定标准则收取一定费用。近年来,收费项目除了传统的“三废”以外,还有危险废物处置、畜禽牧场污染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排污权交易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控制。政府先要设定某区域内的总量调控,对该地域或空间内可容纳的最大污染物总量面向企业进行分配,在初始分配后允许企业进行交易排污权,这样通过市场手段将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企业流向治理成本高的企业,最终实现社会以最低成本减排污染物,从而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押金制度是指通过强制性的措施,使消费者在玻璃或塑料等容器(包装物)上存款或押金,以促进消费者退回或循环使用这些容器或包装物。一般作法是:在消费者购买饮料等商品的同时,为包装或装有这些饮料或商品的容器或包装物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如果消费者将使用过的这些容器或包装物退回给原销售者,则销售者根据其退回的容器或包装物的数量,退还消费者预先为这些容器或包装物所支付的押金。如果消费者不退回其已经付过押金的容器或包装物,则其所支付的押金将不能退还。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市场机制。除了上述这些手段之外,还有其他诸如建立环保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在这一领域内,西方发达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总结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论文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6(12)。

[2]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3]刘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海南金融,2008(10)。

循环经济总结篇10

【关键词】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优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12-05

一、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首选战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加快建设各城市和城市圈的静脉产业园更是保护城市环境、削减城市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但纵观目前的城市清洁产业的发展现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亟待解决。

静脉产业园是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将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压缩、堆肥和燃烧等方式转化为新的资源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园区主要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运行路线,而这种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往往存在着最优路径,即通过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将再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可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不理想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使静脉产业园中存在着“不经济”“低效益”的价值链,从而影响整个园区的效益。因此,探索科学全面的静脉产业园价值链评价方法,找出园区内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价值链以对其优化,是提高静脉产业园整体效益的关键。

价值链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的种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价值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价值创造的“价值链”。据此,学术界也相继出现了从多种视角来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思想,如王建明等(2009)基于价值网视角从宏观产业链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间接地评价了江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赵春雨等(2009)通过分析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构成要素及运行模式,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价值要素对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程度。而对于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日本学者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提出了采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从物资生产率、再利用率、最终处置量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来评价静脉产业园的绩效。而我国对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王军和岳思羽等(2009)学者通过分析日本北九州静脉产业园的物质流转情况,从园区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角度细分指标,提出建立静脉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已被环保部于2006年9月采用,并制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成为规范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行的标准指南。但是目前对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很少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准确测算评价内部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从静脉产业园的价值增值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即从“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这一价值流路线来建立评价考核要素。具体来说,应以各价值链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效率、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比率和转化的成本利润金额以及废弃物转化中的二次污染量和环境损害水平等角度来横向比较园区各价值链的运行效率。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

静脉产业园的生产链条延长过程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加工四个阶段。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原理,工业园区各价值链上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由企业各种活动价值的简单加总而得,它还包括各企业价值运动的相互影响性。因此,在考虑影响工业园区价值链运行效率因素时,除了要考核四个环节内部的价值运动,还应将这些价值运动的相互联系所创造的价值考虑进来。具体来说,第一,废弃物的回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城市的废弃物以一定的组织进行有序的回收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是本环节的重点,这是各废弃物再资源化的价值运动的开端。第二,废弃物再资源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投入新的原材料和能量,将分选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重新加工以循环再利用的过程,这是静脉产业园各循环经济价值链价值增值出现明显悬殊的阶段。第三,废弃物最终处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在无害化处理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的过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是保证园区环境效益的阶段。第四,再生资源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按照各再生资源的价值属性和市场信息,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将其加工成不同类型产成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园区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因此,总结以上四个阶段各自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评价要素:

第一,废弃物处理水平。静脉产业园的首要任务是消纳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效益应首先体现在其处理园区废弃物上所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链处理的某种废弃物相对于整个园区回收和新产生的该种废弃物总量的比例。而园区某种废弃物的回收和产生量可以该园区的数据监测部门监测到的数据为准;园区各价值链的废弃物处理量则可根据链上各企业的相关数据加总求得。

第二,资源再利用水平。资源的再利用是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得以延伸的前提,因此应将资源再利用水平列入园区各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体系中来。从各价值链某种资源重复利用量占整个园区的利用水平来评价资源的再利用率。

第三,废弃物再利用收支水平。在静脉产业园的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需要企业投入原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再利用成本远远超过再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则企业再利用资源的动力就会变小,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则易出现断裂。当再利用成本远远小于再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园区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则会不断延伸,直至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平衡。所以,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是直接关乎静脉产业园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存续的关键。

第四,废弃物排放水平。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态效益还有赖于园区内最终废弃物排放量和其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而园区的最终废弃物排放率可由各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量的测度值获得,也可通过物质流分析方法测度出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的相关排放数据,并依据废弃物排放水平,利用专业环境成本系数值转化方法(如日本综合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发的Life-cycleimpactassessmentmethodbasedonendpointmodeling,简称Lime法),从价值角度测算出排放的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以找到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生态效益低下的环节。

三、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构建

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分为价值指标和物量指标,评价指标的单位并不统一,为了能客观地得到各价值链运行效率结果,本文采用可拓优度评价法的思想,结合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结构特性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得出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和最差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刘潇,2006)。

(一)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原理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表1中的指标C1~C12可描述为两类:

生态效益方面。第一类是资源再利用水平指标。C1:废弃物处理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处理的某种废弃物数量与园区收集的该种废弃物数量的比重;C2:废气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气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气总量的比率;C3:废水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水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水总量的比率;C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数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的比率。第二类是污染控制水平指标。C5:最终废气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气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气总量的比率;C6:最终废水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水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水总量的比率;C7:最终废渣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渣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渣总量的比率;C8: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所对应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

经济效益方面。C9:循环经济价值链利润总额,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创造的利润总额;C10: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花费的成本支出总额;C11: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利润增加额;C12: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成本减少额。

结合表1的原始指标数据可进一步分析,生态效益方面,的废弃物处理率和废水利用率是最低的,而最终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率又是最高的,进而导致最终废弃物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也非常高;经济效益方面,其循环经济利润总额在偏低水平,并与前期比较无较大提升倾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其废弃物处理量,充分发挥其在园区的应有的作用。然后,应该改善设备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并严格监控其废气排放情况。最后,此价值链上的企业应借鉴价值链上企业的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来提升利润增长空间。

另外,价值链的优度评价结果也偏低,其生态效益指标中最终废渣排放率和外部环境损失成本都很高,而且其利润额小于成本额,从而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困局,必须不断降低循环经济运行成本,优化价值链产能排放方式,提升其运行效率。

四、结论

静脉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静脉产业园既是有效治理城市污染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各种有用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尚在初步阶段,从园区不同产业和企业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找到园区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实践中,静脉产业园的运行效率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差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实际,继续保障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准确评价。对于持续高耗能、高污染、不经济的产业链应及时改组以优化升级,链上效益极差的企业则应及时予以取缔;而对于已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相对落后的产业链,政府则应加大补助力度,从而从各产业链逐个提升运行效率来提高静脉产业园的总运行效率,以努力构建一个环保、高效的静脉产业园。

【参考文献】

[1]porter,m.Com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Freepress,1985.

[2]王建明,陈红喜,余健.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118-121.

[3]赵春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111-116.

[4]CityofKitakyushu.Kitakyushuinternationalcenter,Japa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gency;Kitakyushuoffice,instituteforglobalenvironmentalstrategies[Z].KitakyushuCity:HandbookofenvironmentalmeasuresinKitakyushuCity,2004:42-50.

[5]岳思羽,王军,乔琦.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法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60-63.

[6]周莹.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郝珍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静脉产业园竞争力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