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51

半导体概念篇1

论文关键词:电子技术,概念现象,抽象形象

 

电子中的概念是反映电子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电子技术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电子技术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电子技术概念的过程。因此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电子技术的基础,更是学好电子技术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电子技术概念呢,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体会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1、联系、联想记忆法

电子技术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电场、电力线,磁场、磁力线,电场、磁场看不到但却实存在(可以利用实验证明),而电力线和磁力线不存在为了分析问题方便而画出来的(可以看到)。利用电力线或磁力线的方向表示电场或磁场的方向概念现象,利用电力线或磁力线的疏密来表示电场或磁场的强弱。

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也是如此:一般我们看不到,为了分析方便往往把空穴和自由电子画出来。空穴带正电荷,自由电子带负电荷,主要靠空穴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空穴型半导体或p型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电子型半导体或称为n型半导体。空穴通常用圆圈o表示,p去掉尾巴就是o;电子带负电n就可以想成三个负号。通过总结空穴、电子,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就比较容易记了。

2、教学实验演示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电子技术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如“整流”概念的教学,用直流电源和单向半波整流电路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外加电源的正极接二极管的正极,电源的负极接二极管的负极,二极管受正电压,二极管导通,电路中通过大的电流iF;反之外加电源的正极接二极管的负极,电源负极接二极管的正极,电路中几乎无电流通过。从而揭示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电教图象剖析法

有些高中电子技术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如pn结的形成,空穴和电子的扩散运动、漂移运动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可以用图象、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电子技术图象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电子技术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电子技术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电子技术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4、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电子技术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如对放大概念的认识概念现象,以门铃的工作过程为例。可以先不加放大三极管时接好电源和音乐片,门铃发声,声音很小只能在耳边才能听到;接着接好电源、音乐片,门铃发声,声音比较大,整个班都可以听到。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门铃发出声响的明显变化的现象。说明和分析什么是放大的概念,通过学生对“放大”现象切身的体会来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利用振荡电路组成的闪光灯电路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分析对知识的掌握。

5、循序渐进法

循序渐进,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电子技术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和二极管“整流”。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利用其特性组成相应的整流电路,接在交流电路中就可实现“整流”。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给三极管加上合适的偏置,搭接相应的电路就可实现“放大”。

总之,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只有抓好电子技术的概念,才能在学习和操作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半导体概念篇2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确保生成属于他们自身的新认知、新体验与新收获,而这些是学生能够,也乐于进行分享交流的坚实基础。本文将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分数、毫米(分米)、倍、四边形等概念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链接生活,借助生活前概念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是小学阶段首次教学分数概念,这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从整数概念到分数概念,是学生数概念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引导三年级学生掌握分数概念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整数(自然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但在分物时,如果只有1个物体(比如1块月饼),但要平均分给2人,这时每人分得的月饼数量就不到1块,生活中一般说成“半块”;如果平均分给3人,就说每人分得“小半块”;如果平均分给4人,就说每人分得“半块的半块”。生活中所说的“半块”“小半块”“半块的半块”是学生学习分数的生活前概念,分别对应1/2块、1/3块、1/4块。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分数初步认识教学的基本路径,即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引导学生先借助生活前概念分别表示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2人、3人、4人后每人分得的数量,然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要求学生用数分别表示“半块”“小半块”“半块的半块”,进而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的含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熟悉的生活前概念之上。

在分数概念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由于受整数大小关系的影响,一开始,不少学生会错误地认为1/3大于1/2。这时,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比如,可以将1/2理解为两个人平均分一块月饼,每人分得的那一份月饼的大小;可以将1/3理解为三个人平均分一块月饼,每人分得的那一份月饼的大小。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样一块月饼,吃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被及时激活,进而学会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引导创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年级上册要教学长度概念毫米,这一概念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厘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厘米概念学习时,学生可以借助生活前概念进行学习。但毫米概念的建立,则需要借助已有的厘米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用厘米尺(教师需要给学生制作只有大格的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长度。交流时,产生问题:“宽比18厘米长一些,又不到19厘米,厚1厘米都不到,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的过程,进而认识到其中的1小格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这样教学,不同于直接借助刻度尺告诉学生毫米概念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是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概念,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习了毫米后,学生还要学习分米。教材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再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教学时,不能到此为止。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演示用长度单位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结果不是整米数,于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明白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再用分米单位测量,结果也不是整分米数,于是将1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产生新单位厘米。同样,继续量,继续分,产生毫米。让学生经历上述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使得学生的认知具有继续延伸拓展的张力,也为后续认识小数做好准洹

三、抓住本质,探索概念教学的最佳路径

三年级上册要学习“倍”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倍”不同于乘法,不是一种运算,而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分析教材,概念教学的路径是: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从概念学习的角度分析,教材这样编写值得商榷。要教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这个新的概念,只举一个例子,将“3个2根”表达为“3倍”,显然无法实现“列举有关概念的多个例证,并准确把握共同的本质属性”这一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接着教学将“5个2根”表达为“5倍”,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将非本质属性“2根”误认为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教材编写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路径并不是“倍”概念教学的最佳选择。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创设了如下的探究活动:如图1,观察前两幅图中第二行圆圈个数和第一行圆圈个数的关系,把第三幅图中第二行的圆圈画出来。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观察、思考,找到前两幅图中第二行数量与第一行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倍”概念教学前,学生熟悉的是两个数量的“和”或者“差”的关系,因此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有学生会想“第一幅图中,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圈”“第二幅图中,第二行比第一行多4个圈”,因此“第三幅图中,第二行比第一行多6个圈”;还有学生只看第二行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认为“第三幅图中,第二行有9个圈(比前一幅图的第二行多3个圈)”。当然,也会有学生从“倍”的角度来把握第二行和第一行数量之间的关系。

反馈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反馈从“比多少”的角度画的情况,再重点反馈从“倍”的角度画的情况,交流“为什么这样画”。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三幅图中蕴含了一个共同的秘密,你发现了吗?第二行圆圈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思考、交流,学生找到共同点:第一行都是“1份”,第二行都是同样的“3份”,这就是倍的本质属性。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框里可以画几个?”让学生认识到1份的数量可以不同,但每1份的数量要同样多。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第二行拿掉一份,现在第二行的圆圈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增加一份呢?

上述教学,先通过列举概念的多个例证,使得学生准确把握了概念共同的本质属性,而且在观察、思考、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四、多重体验,让概念理解更深刻

多重体验是小学生概念学习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由于中低年级学生抽象理解能力弱,概念学习(特别是几何概念的学习)需要充分借助直观,借助动手实践,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概念。

三年级上册要学习四边形这一几何概念,教材没有给出四边形的定义,而是要求借助丰富的活动,达成直观认识的目标。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

1.找一找: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通过辨认,让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有四个角和四条直的边。

2.画一画:在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画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多个四边形,从而去除非本质属性,建立四边形的概念。

3.数一数: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四边形(图3)。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学生要准确数出四边形的总个数,既需要依靠四边形概念的清晰程度,还需要依靠有序思考的方法。

半导体概念篇3

【关键词】实例教学;半群;群;单位元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关于ai半环簇与Coway半环簇的研究,项目编号:11261021;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幂半群的若干研究.

引言

近世代数课程一方面由于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学生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直接用“定义―命题―定理―证明”的模式讲解.这种传统的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模式单纯地追求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势必导致一些学生感到近世代数枯燥乏味、无用,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和后继课程的学习热情.所以,近世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都对近世代数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详尽而细致的举例将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进行抽象这样一个过程.应该通过具体例子引出概念,由浅入深,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教学实际出发考虑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例教学,将几个重要实例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典型例子理解概念,举一反三达到效果.强调要讲好近世代数这门课程,就必须重视由具体到抽象原则的讲课方法.所谓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是指先举出具体实例,由具体实例得出性质、结论,进而猜想抽象到一般情况是否成立,再利用逻辑推演证明其正确性,若能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每一个问题,势必会使学生感觉到近世代数也不是那么难理解.希望教师采用从实例中引出相关概念,然后再由概念举出新的案例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先举出具体实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理解,然后再介绍相关概念,最后采用正例反例并举的方法,揭示概念的本质.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实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以近世代数课程中群概念及环与其子环的单位元的讲授处理为例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一、通过实例逐步阐述群的概念

群是近世代数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近世代数的基石.因而正确理解其概念是学好近世代数的关键.郭聿琦、王正攀、刘国新探讨了群概念的一个讲授处理,他们主要给出群与几类相关半群的等价刻画,以及建立群与诸多类型半群之间的联系.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由半群到幺半群再到群的过程.下面,我们先引进半群,半群的左幺元、右幺元和幺半群等的概念,再结合实例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义1令为非空集S上的一个代数运算,记a・b为ab,其中a,b∈S.如果S中的运算满足结合律,即:

(a,b,c∈S)(ab)c=a(bc),

则称S为一半群.

例1在非空集合i上定义一个二元运算:(a,b∈i)ab=a.易证,i构成一个半群,称之为左零半群.对偶地,可定义右零半群Λ.

例2设R为实数域,令m=ab00|a,b∈R,n=ab00|a,b∈R,a≠0,易证m,n关于通常的矩阵的乘法都构成半群.

定义4若半群S满足条件:

(e∈S)(a∈S)ea=a,

则称e为S的一个左幺元.对偶地,可定义半群S的右幺元.若e既是S的左幺元,又是S的右幺元,则称e为S的幺元,称含幺元的半群为幺半群.

一般地,半群可能不含左(右)幺元,也可能含有多个左(右)幺元.例如,左(右)零半群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它的右(左)幺元.在例2中,1b00(这里,b为任意实数)是m也是n的左幺元,但m,n都不含右幺元.

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若半群S中既存在左幺元,又存在右幺元,左右幺元相等吗?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很容易给出肯定的回答.这是因为,如果e,f分别为半群S的左,右幺元,那么f=ef=e.由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若半群S中既存在左幺元,又存在右幺元,则左幺元和右幺元相等,且它们都是半群的幺元.进一步,若半群含幺元,则幺元唯一.

定义5设e半群S的幺元.如果对任意a∈S,存在b∈S,使得ab=ba=e,则称b为a的逆元,称S为群.

一般地,(幺)半群未必是群.例如,整数集Z关于通常的数的乘法构成一个幺半群,但不是群.那么,什么时候半群会成为一个群呢?下面定理给出了半群为群的几个充分必要条件.

定理6令S为一半群,则下列各款等价:

(1)S为一群.

(2)S中存在左幺元,且S中每一元素关于这一左幺元存在左逆元,即(e∈S)(a∈S)ea=a,且(a∈S)(b∈S)ba=e.

(3)S中存在右幺元,且S中每一元素关于这一右幺元存在右逆元,即(e∈S)(a∈S)ae=a,且(a∈S)(b∈S)ab=e.

(4)对任意a,b∈S,方程ax=b和ya=b在S中有解.

定理6的证明可在文献[7]-[9]中找到,在这里我们略去其证明.根据定理6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若半群S中有左(右)幺元,且S中每一元素关于这一左(右)幺元存在右(左)逆元,即

(e∈S)(a∈S)ea=a,且(a∈S)(b∈S)ab=e.

或者(e∈S)(a∈S)ae=a,且(a∈S)(b∈S)ba=e.

S是否构成群?

②若半群S满足:对任意a,b∈S,方程ax=b或者ya=b在S中有解.

S能否构成一个群?

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1000是例2中的半群n的左幺元,又易得n中每一元素ab00关于这一左幺元存在右逆元1a000,但n不是幺半群,从而不是群.故问题①的回答是否定的.由于左零半群i满足:对任意a,b∈i,方程ya=b在i中有解b;右零半群Λ满足:对任意a,b∈Λ,方程ax=b在Λ中有解b;故问题②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二、通过实例逐步阐述环与其子环的单位元的关系

众所周知,环中有两个代数运算+(称为加法)和・(称为乘法),环对乘法运算构成一个半群,从而环的乘法幺元(称之为环的单位元)未必存在.但是含单位元的环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根据文献[9]152页例题9可知,任意一个没有单位元的环都可看成一个有单位元的环的子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清环与其子环的单位元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以下事实.

(一)环R含单位元,而其子环未必含单位元

例如整数环Z有单位元1,而其子环偶数环2Z不含单位元.

(二)环R不含单位元,但其子环可能含单位元

例3设R为实数域,令R=ab00|a,b∈R,S=a000|a∈R,则R关于矩阵的加法与乘法构成环且S是R的子环.易证R不含单位元,但其子环S含单位元1000.

(三)环R含单位元,其子环也含单位元,但环R的单位元与其子环的单位元未必相等

例如,例3中的环S是m2(R)(实数域R上的2阶矩阵环)的子环,它的单位元1000与m2R的单位元1001不相等.

三、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通过认识实例、运用实例、构造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代数方法,掌握具体与抽象、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小祥.近世代数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体会[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344-345.

[2]赵康,游兴中,赵坚.近世代数教学改革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15,36(2):65-67.

[3]杨月婷,姜晓威.剩余类――群、环、域的精灵,谈近世代数课程中的实例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9).

[4]倪岚,蔡吉花.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6):58-59.

[5]官欢欢.《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读与写杂志,2013(10):21-22.

[6]张杨,臧睿,王莹.$1+1$考试模式下近世代数教学改革[J].林区教学,2015(8):86-87.

[7]郭聿琦,王正攀,刘国新.群与若干类型的半群――关于“近世代数”课程中群概念的一个讲授处理[J].大学数学,2013,29(4):132-136.

半导体概念篇4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本节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对于学习画圆,到底是由教师演示、教授并总结画圆步骤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呢?当然后者为好。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画圆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才能对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对称轴等概念,有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如:演示圆的形成后,自然想到画圆,在画圆中,自然涉及到圆心与半径。在讲圆的特征时,似乎不深不透,待课堂练习完毕,才觉出教学到位。虽然知识教学中几个大的步骤不变,显得层次鲜明,但步骤之间,相互交叉。使教学形成完美的整体。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在学习方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能够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讲,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结合,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在教学的关键处,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或投影演示圆的形成,练习的设计,非靠教师的精心安排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指导。

3.课后的思考题,要尽量提高其“思考”价值,耐人寻味。不但有趣味性,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它启发学生在课上用圆规画圆,实际劳动生产中怎么办?给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课上已经学习了根据半径画圆,那么给了直径怎么办?我想,小小的一个思考题,也许是对课堂教学一个完美的补充吧,它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附:《圆的认识》教案

使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11册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板书:圆)

3.谁能举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钟表。师要及时纠正:有些钟表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硬币。师纠正:硬币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轮胎、自行车的车轮。……

如果学生说出“篮球是圆的”,教师应有所准备。可准备一个篮球的模型,这个模型可分成两部分,展现横截面,以便比较球和圆。

师:对!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圆形的。

4.那么,圆这个平面图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1.观察图1:图中有什么?(图形的中间有一个小红点,周围还有很多小黄点。)

观察小红点和这些小黄点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附图{图}

2.那么我从小红点开始,确定一个与小黄点的距离。(出示图2)使小红点到小黄点的距离都一样长。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出示图3)注意观察。

谁在动?谁固定不动?(小红点固定不动,小黄点在动,和小红点之间距离相等。)

3.如果图中的小黄点再多一些,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圆)。而且小黄点都在圆上。(出示图4)

附图{图}

4.谁能再根据演示,说一说圆是怎样形成的?(意思是:图形中有一个小红点,从小红点到小黄点,固定一段距离,让所有小黄点围绕小红点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圆。)

5.那么,中间固定不变的小红点(闪动)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从圆心到小黄点的线段(闪动),也就是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二)学习画圆

通过电脑演示,我们初步认识了圆这个几何图形,而且我们早就知道,画圆要使用圆规。请你自己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你会画吗?试一试。

1.试试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画圆)。

2.谁总结一下,你画圆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要点:①先点一个小圆点,确定圆心。

②把圆规的两个脚叉开一定的距离,并使它固定住。(追问:叉开距离的大小和所画的圆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叉开的距离实质上是圆的什么?)

③把圆规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旋转带铅笔的一脚,就画出了圆。

3.刚才谁把圆画好了,感到自己满意的举手。(师:观察没有举手的学生)

4.拿出学生画得不好的圆,(画的太小的,太大的,位置不适当的,旋转时重心掌握不好的……)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5.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再画一个圆。不过这次提高点要求,1、2、3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4、5、6组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画好后用字母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相互检查、评价画好的圆。(重点是标出圆心、半径及半径的距离是否正确。)

2.师:现在同学们做个小游戏。用半分钟的时间在你画的圆中画半径。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再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3.反馈:画了多少条?半径长多少?(找出画得最多的,问:你是不是每一条全量了,为什么?)

4.小组讨论: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在同一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5.你们知道什么叫圆的直径吗?(试着在图中用红笔画一条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6.讨论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圆里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7.讲圆是轴对称图形。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启发学生,回想其它轴对称图形是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的?)

圆的对称轴在哪里?(重点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8.让学生自己画圆的对称轴。(体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纠正直径是圆的对称轴的错误概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出哪一条是圆的半径?

附图{图}

2.指出哪一条是圆的直径?

附图{图}

3.哪一条直线是图形的对称轴?

附图{图}

4.判断

①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圆中,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④对称图形都有无数条对称轴。

⑤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⑥在同一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5.画出对称轴

附图{图}

6.学生自考练习(由学生任意出题,另一学生回答)

半导体概念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概念

一、选题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的基本理念。2019年安徽合肥正式使用了人教版的新教材,笔者发现生物学科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落实了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赵占良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学生活动,探究问题,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故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与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学生探究活动,使生物课堂更富有特色与魅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一些概念和原理时,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许多概念,除了以术语、名词形式呈现外,在新课标中我们会发现列出的“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都是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学,虽会节省课堂时间,但这样做其实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那么如何以新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下面以“Dna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探究活动实现对概念的构建,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分析新教材,厘清设计思路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其在旧版教材中是选学内容,但在新教材中是必学内容,并且“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这一概念以黑体字形式呈现。这一变动说明新教材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重点掌握这一概念,而且需要注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教师直接将概念告知学生,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笔者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构建科学概念的目的。通过构建模型、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尝试提出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并设计实验、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再得出结论。学生在“假说—演绎”这一探究过程中,深度思考,学会运用巧妙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形成了“Dna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这一科学概念,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突破了本节课概念教学的难点。

三、探究引领概念教学

(一)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教师首先展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并提出问题:“(1)根据Dna的结构特点,请分析Dna为什么可以作遗传物质?(2)遗传物质如何才能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证稳定遗传呢?”从而引出Dna复制。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特点以及Dna的结构特点,从结构与功能观出发去理解Dna为什么适合作遗传物质;通过思考Dna如何才能稳定遗传给后代,引出新课。

(二)构建模型,提出Dna复制方式的假设

教师把红、蓝两色的磁力条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教师指出所发的磁力条代表Dna链,红色代表亲代Dna的母链、蓝色代表子链。请学生利用磁力条展示出亲代Dna复制的结果并分析亲子代Dna的链组成情况。各个小组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发现不同的复制方式会产生不同链组成的子代Dna,从而产生疑惑,探究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利用磁力条构建模型,激发探究兴趣,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三)设计实验,探究Dna复制的方式

1.提出问题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但得出结论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教师设问:“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之后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主要区别在哪儿?(2)怎么分辨Dna分子的母链和子链?(3)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后的Dna分子如何才能区分开?2.提出假说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找到本实验所要用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并理解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过程,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说推理实验结果。根据假说一“Dna是半保留复制”,请学生演绎推理出子代Dna分子的链组成及离心结果,完成课本54页示意图或者完成学案。在学案中要求学生画出每一代Dna的链组成,实线表示含15n的Dna链,虚线表示含14n的Dna链;并画出每代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基于假说二“Dna是全保留复制”,请学生演绎推理出子代Dna分子的链组成及离心结果,完成学案。3.实验检验,验证假说教师展示科学家用紫外线照射离心管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所得到的实验现象(见图1),由于Dna可吸收紫外光,投影的平面上可显示出离心管内Dna带的位置。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观察并分析,发现真实结果与假说一的推理结果一致,最终得出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设计意图: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设计的实验蕴含着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区分不同链组成的Dna。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方法,还自己设计实验、演绎推理,最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也掌握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

四、结语

新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新课标中学科素养的渠道。探究式概念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落实课标理念,渗透学科素养。由于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舍弃探究活动,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但笔者认为,探究活动是可以与知识的学习、科学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以本节课“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为例,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这正是他们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成就感。笔者认为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同时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半导体概念篇6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二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半导体概念篇7

一.抓本质,感悟概念

小学几何概念多,且易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几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又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否,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几何知识。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运用教具、学具,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动”的方式,排除非本质属性。如,笔者在教学“角”的概念时,先让每个学生用硬纸直条制作两个同样的能张缩的角,再让学生把其中的一个角的两条边剪短,然后把这两个角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就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又如,笔者在教学“圆与半径”的时,让学生先动手画位置不同与大小不同的圆,然后,让他们观察圆的位置与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圆心能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是定长,确定圆的大小。再如,笔者在教学“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时,就引导学生在纸张上画出两个大小相同的半圆,再进行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圆周长的一半是圆的周长÷2,即2∏r÷2=∏r;半圆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加上一条直径,即∏r+d或∏r+2r。

二、抓特征,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一些组合图形中,根据图形的特征,通过平移、割补、折叠、旋转后,可把复杂的组合图形转化为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化繁为简。如,笔者在:求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单位:厘米)教学时,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把图(1)变成图(2),学生看了演示,就知道求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就只需求图(2)的两个三角形面积和了。

又如,笔者在教学“把5块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5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总和减少多少平方厘米?”时,要求学生把5个小正方体拼接在一起,学生通过拼接,发现:总共要拼接四次,每次减少相拼接的两个面,因此四次共少掉4×2=8(个)面,表面积比原来总共减少了1×1×8=8平方厘米。

三、抓变化,沟通知识内在联系

有些几何图形通过“动”,使某些条件随之而变,产生质的变化。这些既有联系,又能互相转化的现象,以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想象到,若用“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特点显而易见,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

例如,笔者在讲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每人制做一个能活动且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教学时,让学生固定一底边,另一底边向左右移动。学生一边操作,教师一边把这些变化图形的形状画在黑板上,如图所示: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对照相应的图形,可以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由角的变化而互相转化。平行四边形由于角的变化引起高的变化,也引起面积的变化,而且形状越扁,面积越小。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面积最大。

通过动的手段进行教学,学生直观地看到了物体的变化情况,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抓联系,增强学生想象能力。

小学几何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学生能把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楚,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采用“动”的教学手段,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把它拼成一个长方体,如下图: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与圆柱的高相等,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即:V=∏r2(S)×高,圆锥的体积公式也可从圆柱的体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

又如,在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公式,以它为基础,通过数、剪、拼、割、补等动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归类整理如下:

半导体概念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分辨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2、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13-8-2=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半导体概念篇9

一、操作

简单地说,操作是指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手、眼等感觉器官)感知表象的活动。心理学家认为,操作是一种最好的建立空间观念的手段。小学生好动,触觉灵敏,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操作让学生去接触各种物体,灵活多样,在培养学生初步空间思维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笔者在教授“三角形”概念时,先让学生选择并摆放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思考可以摆出哪些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或类似三角形,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异同点(主要讨论区别),最后引导归纳出什么是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操作,是否三根小棒一定能摆成三角形,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通过这样的引导与操作,发现能够组成三角形的小棒是有条件的,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又如在理解“圆柱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时,笔者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并平摊于桌面上,然后思考:已知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怎么求?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起长方形纸并卷成圆筒状,思考:这时的形状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面?再平摊,思考:这时又是什么形状呢?这样反复的操作两次后,再问:想一想刚才动手操作的过程,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最后再继续讨论:你认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侧面有哪些关系?你认为侧面面积怎么求?通过操作、讨论并归纳,学生在脑中就会建立这样的空间知识: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高相当于宽,面积就可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求得。有了这一知识结构,再思考,侧面展开有可能是正方形吗?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学习,加上刚才操作的经验,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这样也就完整地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的有关知识。再如“圆的面积”让学生感知圆面积公式,思考“圆的面积”可以有多个几何基本图形推得?除书上讲的把圆平分后拼成近似于长方形这一方法外,可以引导学生再拼成另外的图形来求圆的面积,并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如拼成三角形、梯形、平形四边形等。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对观念的深化与理解,从而形成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加深小学生对观念的理解。

一、内化

内化的核心是理解。学生通过操作,已获得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大量的感性体验。但对这些感受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构建正确的知识结构。而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几何知识真正内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使刚形成的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如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在学生已有表象(如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笔者在教学时,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认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可以通过观察、度量或计算得出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但在叙述时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同一个圆内:二是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三是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而学生叙述时往往容易忽视前提条件,即在同一个圆内这一限制条件。这时可以通过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思考这两个圆的半径是不是相等?半径是否一定是直径的一半?当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的知识并不完整,产生想订正的想法时,再提出究竟怎样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才准确?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答案,形成正确的观念,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又如,对三角形面积的深化理解。a,“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要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此题的解答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B,“你不通过计算能判断出下面各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吗?并说一说你的判断方法及依据?”(三角形的条件如下:(1)a=8,h=4;(2)a=10,h=4;(3)a=8,h=3)让学生经过推理。知道判断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主要看三角形的底与高。

通过练习,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底、高有关。并通过兴趣作图(画出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五个三角形)来进一步加深理解。显然,建立的空间观念只有进行内化,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二、应用

应用就是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内化的知识外显。但练习也要有一个层次性,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基本题到综合题再到灵活解答题。应用是内化的继续,能够体现内化的成果。

如学生学习圆柱体的认识后,让学生画一画圆柱体的立体草图及平面展开图,并标明圆柱的底面、侧面、高、底面周长等概念,这是学生圆柱构成知识的外显。又如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计算后,可以这样设计训练,强化学生内化的知识。第一步,看图形进行计算。第二步,看条件进行计算(或根据条件填表)。第三步,基本的求圆柱表面积的应用题计算,如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是多少?第四步,稍复杂的应用题计算。如一个底面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沿高切开平均分成两份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应用练习,强化巩固学生对圆柱体表面积知识的理解。又如,训练学生空间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可以做一些灵活解题的练习训练。如在学生熟练掌握圆面积计算以后,笔者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结果班里没有一个学生做出这道题,有的列成“3.14x(10÷2)2”,有的列成“3.14x(10÷4)2”,还有的列式“3.14x(10÷2)”。从这里反映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及圆面积公式的理解不够,内化不深,仅仅停留于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只能通过练习,才能反映出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也只有通过应用,才更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形成更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半导体概念篇10

一年多的时间,中国网络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年中,百度上市了,搜索火爆了;盛大转型了,股价暴跌了。实际上,如果单就去年至今的股市表现来看,中国网络股已不再是铁板一块、沉浮相依的共同体,而呈现出一片有起有伏,热闹非凡的图景。

在所有网络股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市场表现相对稳健。这主要得益于门户们的业务模式相对成熟,财务数据也都中规中矩,因此股价波动不大。

对比来说,盛大网络一年来的股价走势如同坐了过山车一般惊心动魄。在去年八月份的时候,盛大每股价格约为35美元,而今天则跌至每股15美元左右,跌幅超过57%。盛大原本凭借中国网络游戏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受到追捧,但是在陈天桥的力主下,盛大于业务鼎盛之际急剧转型,而其股价暴跌,也正是因为华尔街对其新业务能否成功尚存疑问所致。

虽然盛大的股票遭到抛售,但这并不代表华尔街认可中国网游业一同跌至谷底。实际上,就在盛大市值缩水近半的同时,另一家互联网游戏业的公司九城的股价,由一年前的20美元左右一路稳定至25美元,公司市值攀升了约25%

十分值得一提的,还有Sp类公司的表现。从六月开始,由于中国移动开始对Sp进行全行业整顿和规范,三家公司的股价即应声大跌。短短两个月内,无论是空中网、掌上灵通还是华友世纪,其市值缩水均在40%~50%。

面对中国网络概念股在市场上一年来这种大相径庭的表现,有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这种网络概念股之间的联动效应在弱化。而这种依据各自所面临不同具体市场环境所产生的变化,正在提示人们,或许中国互联网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过去的一年里,加入中国概念股的还有从事半导体设计的中星微电子和珠海炬力。这两家原本默默无闻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异军突起在纳斯达克的市场上,让人们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刮目相看。虽然它们的脱颖而出,并不足以掩盖整个中国半导体设计企业实力弱小的事实。但是,在它们的背后,依然有着投资者们最为看重的中国市场的因素作支撑。实际上去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另外可以枚举的赴纳斯达克等国外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非网络和科技类中国企业还有很多,比如康达集团、中国医疗技术以及中国农业科技等。在网络和科技类公司角色淡化的同时,中国概念股正越来越接近它自身的字面含义:基于中国市场的行业和企业,并不局限于所谓的高科技领域。

不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今年七月决定实行的萨班斯法案,将会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构成障碍。已有分析指出,为了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赴美上市公司将不得不在内部控制和聘请外部审计师等方面花费额外的成本。这对于市值偏小、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国公司而言,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负担。据估计,一家类似于盛大网络规模的公司,单单聘请外部审计师的费用大约在50至100万美元之间,而这大约相当于盛大2005年净利润的2%~5%。

而且,除了将加剧企业成本之外,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要求,上市公司的Ceo和CFo还需要保证所签发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一旦发现报表出现造假,高管将被,而且很可能需要服刑。

萨班斯法案无疑是对美国股市基本制度的改变。对于在美上市和计划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一种普遍的担忧是,除了成本之外,在当下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普遍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或许实施严厉惩罚的萨班斯法案反倒会成为一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