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28

地学分析篇1

会计分析是会计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务工作的角度看,会计分析在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界对会计分析理论相关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樊行健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分析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和相关理论,出版了《财务经济分析论纲》、《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等系列专著,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分析相关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本刊专此约请樊教授、张先治教授撰文介绍会计分析相关理论,以飨读者。

《会计原理》告诉我们,会计是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与延伸,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五条的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具有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其中会计核算与会计分析属于核算职能,会计检查属于监督职能。在此基础上,会计学科分别由专业会计核算(包括预算会计、企业会计等)、会计分析(经济活动分析、财务分析等)和会计检查(会计监督、审计学等)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会计分析以会计核算信息为起点,以研究会计核算信息的相关性为手段,并以此得出评价结论。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提供以会计报表为主要资料的经济信息,但它还只能认为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初始信息,因为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在大量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会计分析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研究评价,使它们成为对决策有用的高级信息。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是会计分析的基础,会计分析则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与发展。

审计的结果是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表达意见。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会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和故意或非故意的不规范处理。会计分析及其工具和技术是审计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错误和不规范处理对许多财务、经营和投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对这些关系的分析有时能够揭示出其潜在的内涵。会计分析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部分,其运用在审计初期阶段经常最为有效,因为它经常能显示发生重大差错的环节,而这些环节通常正是审计希望予以特别关注的地方。而在审计的完成阶段,这些工具又能对会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后的检查。同时,这一分析也能迫使审计工作者依据经济和行业情况理解企业的经营及其经营业绩。总之,会计分析作为一个基本的审计工具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见,会计分析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会计核算(表现为狭义的会计学)、会计检查(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唯独会计分析的改革与发展却踌躇不前,其学科建设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长期以来由会计原理、部门会计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企业财务组成,曾经称之为“老四门”,后来增加了审计学,则改称为“新五门”。

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会计分析的延伸,当时在我国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运用中受到了高教师生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2年起,我们学习前苏联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并在国营厂矿中结合具体情况,广泛地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很快在改善和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与保证全面均衡地完成国家计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重工业部所属部分生产企业从1954年开始推行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的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则在各企业全面推广,并且已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例如重工业部某局在1955年召开了所属某厂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检查分析了该厂1954年的经营工作情况。从报表数字看,该厂工作是有成绩的,已经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但是经过会议的分析对比,特别是与同类企业比较,发现该厂许多经济技术指标不是先进的,并指出了该厂消耗定额高、产品成本高、生产损失大、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周转慢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促使该厂在会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工作很快得到改进。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我国高校很早就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教材是1952年由王立才同志翻译的前苏联沙洛莫维奇所著《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活动分析”课程。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此书参照前苏联经济活动分析的成果,结合我国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理论总结,对于形成我国自己的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发展我国经济活动分析教学科研工作,和指导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实务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全国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的财政部正式组织财经院校的专家学者统一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教材的工作是从1980年开始的。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共三次组织教材编写组集体编写、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第四次统一组织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教材是在1994年,当时在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范围内采取招标方式征集编写组成员,笔者当时作为湖南财经学院的教师认真撰写了标书参与投标,经专家匿名评审,有幸中标。此时正逢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内容亟待更新。因此,财政部统一组织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工作暂时中止,其中也包括笔者中标的《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出现了新局面。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其传统的理论与实务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分析方法单调等弊病,因此,也成为了改革中讨论的热点。许多高校认为经济活动分析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太多的联系,于是在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中取消了该课程。至此,会计分析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继续存在与发展遇到了危机。

众所周知,溯源于会计分析的经济活动分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管理中的计划、核算、分析三个环节之一,经济活动分析在总结经验、挖掘潜力的基础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要求企业在经济大潮中洞察秋毫,知已知彼,因此,一刻也不能离开经济活动分析。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为企业自身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服务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它还必须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需要。在这方面,俄罗斯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前苏联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号定名的。有关会计方面的专业有“1737会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专业”,“1739检查与监督专业”。前苏联高校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时即已开始,他们在专业设置上一直主张宽口径、厚基础,为了加强会计的监督作用,将“1737专业”与“1739专业”合并为“0608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与监督”专业。前苏联解体后,“检查与监督”课程被“审计学”课程所取代,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遂将会计专业正式编号定名为“0605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与审计”,全面反映了会计学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受到学校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俄罗斯会计学界一贯重视经济活动分析的理论与实务,在其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中仍将此内容保留并予以更新改造,这也是俄罗斯会计专业教育的传统特色。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们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这本来可以作为一个改革创新经济活动分析和巩固发展会计分析学科地位的良好契机。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财务分析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开设的,对会计学专业来说,或者将其只列作一门选修课,或者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列一章财务分析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探讨的。一是财务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从实质上都来源于会计分析;二是经济活动分析包含财务分析,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分析,对于探索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是非常有意义的。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始于19世纪的美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从一开始就是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今天,当经济活动分析的继续发展遇到困难时,我国会计界自然就注重对财务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这不是对经济活动分析的否定,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即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分析,以更新改造经济活动分析的传统内容。在西方国家会计界,有着较为完整的财务分析理论,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们是以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为研究背景的,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照抄照搬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西方国家的财务分析也存在体系混乱等问题,受其影响,国内出版的财务分析教材的体系也是多种多样,各自为政,很难规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分析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包括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等三部分,其优点是内容全面,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展开分析,其缺点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离的,是一种重点不突出的板块式结构,财务分析则主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展开分析,其内容包括以偿债能力分析为主的财务状况分析和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主的财务成果分析,它的长处是突出了财务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这是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不足之处是没有与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不能对财务指标作因素分析。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相结合,在探讨新学科体系的内容框架时,应将上述二者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三大部分内容,实质上是变板块式结构为逻辑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主角地位。为了体现以财务分析为中心,此时拟将二者合并称作“财务经济分析”。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地学分析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识图教学;分析

地图对于地理的重要性不必过多赘言,一直以来地图与地理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着,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谈到地理就必然会说到地图,地图就是地理的一个浓缩,更是地理的一个工具,一个让人们了解地理、运用地理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教学中,必须要学会运用地图,运用地图的功能而不是记忆地图的知识。由于高中地理肩负着高考的重任,因此现代教学中高中三年的地理学习重心是以高考为目的,却忽视了未来人生中地理将一直充斥着生活,无法运用地图去了解地理,将会是生活技能的缺失。下文将从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出发,分析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完善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相关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地理识图的必要性,让教师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并重新分配课程重点。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概述

新课改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一直伴随着学习与成长,然而发展需要过程,改革同样不能忽视时间,在如今的教学中,应试依旧是重中之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与目标。高中地理教学是文科考生的必考科目,也同样避免不了遵循应试教学的模式。高中地理课程从国内到国外,以地球为核心系统的学习关于地理的一切知识,然而虽然是以地球为核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却很少联系地图进行识图教学,通常只是以课本为重点进行讲解,舍本求末,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适用于考试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是一门社会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因此学以致用对于地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系统的讲授了地球的相关知识,对于全世界的河流、山川、时区、国家情况都会有一些简要介绍,是未来地理研究的基础,因此学好高中地理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从记忆入手,更多的应该是学会识图,最基础要对地图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学会运用地图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地图首先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鲜活体验,不同于文字的生硬,地图无论是从色彩、介绍、概括等方面都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楚地理概要,更加能够让学生通过地图对地理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识图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注意力、判断力等等潜在能力。让学生通过图文转换、图文结合等方式读懂地图、了解地理,有利于学生的深层记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白的完成高中地理课程。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全面开展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识图教学是新课改制度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现,更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完善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措施

1、培养学生对于识图教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自主学习。高中学生大多数正值16-18岁的花季年龄,正是对于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年纪,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新课改提出,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高中地理课程中必须加大识图教学力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不对地图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凭借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性上尽情发挥,教师适当运用一些动画、视频、漫画等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对于地理识图教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地图进行探索发现学习,最大程度培养学生对于地图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进行自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习。

2、教师总结方法协助学生完成识图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对自主识图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总结经验方法,运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与地理识图教学相关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且更加深刻的了解识图教学的意义。如区域轮廓定位法、经纬网定位法等等,指导学生在这些便捷方法的运用下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使学生的高中地理不仅成为应试强项,更是未来生活的帮手,让地图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

结语:高中的生活与学习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篇章,这一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未来人生走向的基础时刻,因此高中时期所养成的学习、生活等习惯将一直伴随学生的未来人生。高中地理识图教学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识图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通过地图完成自主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一旦学生能够掌握地图使用方法、自主学习地理,就意味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对于今后自主完成其他事情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自主学习、素质教育同时也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是掌握技能,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深层解读。

参考文献:

[1]蔡金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2期

[2]林培英;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谈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年Z1期

[3]钱丽莉;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J];宿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金建辉;地理教育美好的明天——21世纪地理教育的畅想[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年12期

地学分析篇3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拓展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容量空间,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刻变化。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促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因而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告别了“一根教鞭和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时代,而且促使地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师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计算机是多媒体的首脑,操控着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收发,速度快,操作灵活。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优点是多种媒体交互使用,迅速而方便。多媒体教学不但体现传统单媒体的功能,而且通过三维影视可以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可以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地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如讲西北地区内蒙古草原时.放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一段草原放牧的影视.不仅能加深教学内容的学习,还能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讲述自然地理《“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时,用多媒体的幻灯和影视功能教学,交互运用自然带的分布图、图片和三维影视,可以一边展示自然带.一边进行相应的分析、综合和提问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理性的知识。所以.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地理课堂教学容量.使课堂教学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等,从而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工作被多媒体代替了。课堂现场的主要工作是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解答问题等。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减轻了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在练习、复习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更显出它代替板书的优势。复习的时候,可把平时讲课的课件复制修改成含重点内容而简练的课件,非常方便。例如,我每一节课都设计制作了课件,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不但顺利地完成了课本教学任务,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渗透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控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即时解答反馈的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进行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

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内部结构。如利用三维立体地形图,可使地形图旋转显示,从而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地形,了解其基本特征。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又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既可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因此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的刺激,因此学生乐于接受,体现了趣味性原则。又由于计算机友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可以有多种控制.还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多媒体计算机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计算机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更仔细地观察到各种地理事实材料,不致漏掉某些关键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正是因为学生能充分接受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地理事实材料.才有利于学生认真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得出所要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因为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创设出接近真实的地理事实情境,让学生带疑观察,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可能出现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当结论与验证结果一致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思考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优势,使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中学地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明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地理课件设计时要力图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2.选择适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由于一个Cai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首先要选择适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图更好地体现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优势。教学内容尽量形象直观,切忌完全照搬书本:图形、动画美观、清晰,声音悦耳动听,色彩符合视觉卫生要求;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同一教学目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最大功效。3.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上,要与教学紧密配合,开发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教学软件,如用于教师课堂演示的.显示大规模、长时间、瞬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动画模拟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声像和存储量大的优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信息容量,改变课堂信息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五、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促进了地理教师职能的多方面发展。多媒体教学.使地理教师摆脱了繁杂的课堂操作和灌输知识的束缚,从而使地理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开发多媒体教学。同时,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制作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件.地理教师不仅要构思地理知识的结构编排,还要应用声乐和美术知识来设计课件,才能达到较完美的视听效果。要使课件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完善统一,合理设计动画效果,安排教学活动环节,需要用普通教育学、视听心理学和素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进行全方位“充电”。随着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时间在延伸,空间在扩展.地理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也随之延伸和扩展,劳动强度更大,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职能向多方面发展.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使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教师的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体现和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可以相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一定会在推进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地学分析篇4

地理是初中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普及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因此,许多教学工作者开始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将重点分析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教学反思;初中地理;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提高自我意识,将反思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馈、总结,力求发现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同时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学,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前进行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列出反思教学的关键,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例如,在进行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板块的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课前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范围,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原理。通过教学前反思,教师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更有的放矢。

2.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例如,在进行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国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日本的教学,如播放一段关于日本社会发展的短片等,然后观察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反应情况,了解哪些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进行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反应较好的教学方法贯彻下去,纠正一些问题,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调控自如,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

3.在教学后进行反思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总结评价,还可以思考是否有更适宜的教学策略。教师除了通过自身认识进行教学反思外,学生以及其他教师的评价也是良好的反思途径。可以定期与其他教师互听课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将反思教学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力求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赵莉单位:四川省华蓥市华龙初级中学

地学分析篇5

关键词:高原训练生理学环境适宜高度

中图分类号:X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36-02

高原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为目的。在大赛前,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机能、血液运氧机能、骨骼肌代谢等机能能力,而在海拔1000~3000m范围内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氧不足和负荷缺氧的专项训练方法。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前,由于墨西哥城处于海拔2240m的高原,许多国家的参赛选手为适应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纷纷提前到墨西哥城进行适应性训练,由此出现了一个高原训练的兴起热潮。70年代以来,非洲世居高原的中长跑选手崛起,高原训练也就引起世人的瞩目和关注。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研究。随着对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深入,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的专门训练途径,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发挥着更大和更普遍的作用。

1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过少的适应结果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压作用。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要承受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一个是由于高原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而引起的低氧环境的刺激;另一个来自大运动量训练造成的体内缺氧。体能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而衰减的规律是氧分压越低,最大摄氧量减少越明显。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下降,以至引起血氧过少――动脉缺氧是高原的基本特征。运动员的机体所承受的是两种相互加强的影响中的缺氧机制,即高原氧不足缺氧和负荷缺氧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等缺氧补偿机制的发展,进而形成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的生理反应,提高了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高原训练环境的要求

从地理上的分类法与运动训练方面的角度来看,海拔在1000~3000m的大部分地区称为中度高原。在高原地区,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也随之变化,地区越高,空气愈稀薄,氧气减少,气压越低,因此高原地区处于低压、低氧的环境。同时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太阳对人体的幅射量也较大。海拔高度不同,其产生相应的气压、氧分压、空气密度、含氧量等数值都不同。不同高度地区气压等数值的变化见表1。

2.1海拔高度对人体的影响

在气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就下降,从而造成对生物体极为不利的低氧现象。人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引起肺通量增大,心输出量和红细胞增加等以呼吸循环系统为中心的适应现象。

2.2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气温随着高原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每当海拔高度增加150m时,气温下降约1℃。而高原的低温环境会造成心输出量显著增大、肺动脉血压升高及右心室功率对左心室的比例增高而引起右心室肥大等一系列对气温变化的形态学适应。然而这种适应现象是有一定界限的,当海拔过高导致气温过低时,反而会出现与适应相反的高原衰退现象。这就要求高原训练的高度必须适宜,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2.3太阳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高原地区随高度增加太阳辐射率增多。但是,紫外线辐射量的多少与湿度的高低有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对人体有较明显的伤害,尤其是紫外线的伤害作用突出,它可引起皮肤血液容量及血流量增加,使体内重要器官的血容量减少。相反,气候温和、湿润可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并有利于较高强度的人体活动。

3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适宜的海拔高度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此高度能对机体产生较强的缺氧刺激,同时又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3.1平原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在1000~1200m高度的高原,空气的含氧量仅减少10%左右,对身体的刺激不大,有人称之为亚高原。在此高度训练尚不能达到高原训练的真正要求。高原训练的生理反应之一是红细胞生成素(epo)增高,并由此启动红细胞的增加。国内的研究报告指出,在1200m以下,对epo不起什么作用,只能作为过度性的训练高度。从历史上各个国家的高原训练经历来看,基本是在1500~2700m之间,而1800~2400m的海拔高度被认为是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因为这样的海拔高度是epo增高的适宜区间,同时运动员的多项生理指标都处于最佳状态,训练效果最佳。世界各国的高原训练基地大都在这一海拔范围以内,如前苏联游泳队的训练高度是2000m,日本游泳队的训练高度是2400m,我国的昆明训练基地为1897m,青海多巴基地为2230m,肯尼亚恩布基地为1800~2000m,保加利亚鱼湖基地为2300m,巴西足球队的训练高度为2400m。对于2800m及以上高度,国际上60、70年代曾试用过,但训练对身体有不良影响,效果不好,现已不采用,但并不排除在高原训练期间到这种高度上作短期的停留。

3.2世居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

对世居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要因其长期居住的海拔而定,在这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如埃塞俄比亚的世居高原运动员多是将赛前的高原训练大胆的提高到2700~3000m。青海省体工队中长跑进行了高原(2260m)~高原(2634m)和平原(396m)~高原(2260m)~平原(396m)的交替训练,刘志强等人认为对于世居高原运动员进行每周两次更高海拔(比原居住地高400m)的交替训练,对加深机体的刺激,激发机体对缺氧的敏感性,以调动机体的生理代偿,最大限度地提高机能极限和承受负荷的极限,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海拔高度是高原训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因此,不能一味从海拔高度来判断高原训练的条件,还应慎重考察该地区的气温、湿度等条件。目前,世界上较理想、较成功的高原训练基地大都在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如墨西哥的托鲁卡基地、肯尼亚南部高原训练基地,海拔均在2000m以上,但由于纬度低,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气候。近年来,这两个地区训练出不少世界一流水平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柏,冯炜权.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4):29-34.

[2]张颂岐.高原训练基础研究综述[J].国外体育科学,1996(1).

[3](苏)柯尔钦斯卡娅.高原训练功效的生理学机制[J].贵州体育科技,1991(1):8-12.

[4]刘志强,闵筠,马福海,等.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J].青海体育科技,1997,23(1-2):9-19.

[5]冯连世.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1999,19(6):66-71.

地学分析篇6

关键词:重庆地名结构方式用语特征修辞格

《说文解字》:“地名者,万物之所陈列也。”“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各类别、各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系统,这些系统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反映了现实和历史的社会生活的特点。”[1]地名属于词汇系统中的专用名词。尽管地名在性质上有许多不同于一般词汇的语言特征,但是,作为一类在使用中被当做固定整体的词汇现象,地名仍然有语言词汇中用词特征、结构方式、修辞方法最基本的特征属性。基于此,本文意从语言学的视角对重庆地名进行剖析。

一、重庆地名的用词

在讨论地名时,我们惯常提到的两个概念是:专名与通名。它们是地名词的主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专名与通名的角度,将重庆地名的用语分成两块分别讨论。

(一)专名用词

1.与山、岗、石有关的专名

重庆素称“山城”,是一个建在山坡上的城市,开窗见山,出门爬坡。“爬坡上坎”是重庆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山,以及那些与山有关的事物就“深刻”地印在了反映这种特殊地理风貌的重庆地名之中。如歌乐山、中梁山、涂山、蔡家岗、偏岩、青山、跳石镇、石坪镇、红石路、松石大道、双石镇、石门镇、石蟆镇、四面山镇、羊石镇、高石坎、大石镇、尖山镇、盖石镇、石脚镇。事实上,更有大量的地名词的专名来自当地的山名、石名、岗名。如江北区的猫儿石街道办事处,得名就是来自当地一块如猫捕鼠的猫儿石。沙坪坝的歌乐山、覃家岗后来就成了当地的乡名。在我们所统计的876个城镇地名和主要街道地名中,与山石有关的地名总共有137个,占地名总数的15.64%。[2]

2.与水有关的专名

重庆古称“江城”。“母亲河”长江从西到东穿城而过,西面有嘉陵江与长江交汇而来,东面有巫峡、瞿塘峡、西陵峡共筑长江三峡美景,周边的山脉与山岭又孕育了大量的小溪、小河,这些山中水、山外水同样萦绕在重庆百姓的生活中,山水相映,构成了一幅真实的山水画卷。这些江,这些河,这些溪,甚至于那些江边的桥、河边的岸、溪外的井都被爱水的江城百姓录入了地名之中。

重庆地名中包含了大量的与水有关的名词。例如大溪沟街、嘉陵江、石马河街、寸滩街、五江路、江北区、南岸区、虎溪镇、北温泉镇、澄江镇、龙溪镇、仁沱镇、几江镇、油溪镇。

这些只是专名中含有与水有关的字眼的部分地名,还有许多是以江名河名桥名为专名的,如化龙桥街、观音桥街、嘉陵路、张桥镇、龙井镇、井口镇、八桥镇等。在我们所统计的876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与水有关的地名多达186个,占地名总数的21.23%。

3.与动植物有关的专名

有山有水的地方不仅人喜爱,就是动植物也乐于生长、欢于繁衍。物产丰富的重庆在地名中记录了它们的名字。

以动物命名的有:鹿鸣乡、花鹿坪、珊瑚湾、蚂蝗梁、鹿滚池、燕窝乡。

以植物命名的有:香树村、麻柳沱、莲花乡、柏柳乡、枇杷山、海棠溪、斑竹乡、黄葛乡、荔枝街。

以我们所统计到的876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为例,与动植物(不包括龙凤等动物图腾)有关的有71个,所占比例为8.1%。

4.独特的“半边街”

“半边街”在重庆地名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并不是很大,不如前三类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很有地域特色。这是因为重庆的特殊地貌形成的,在山体坡度较大时,沿山开凿的街只有一边可以盖房子,于是,当地人就形象地称之为“半边街”。这在平原地区是无法想象的。比如重庆市荣昌县有“半边街镇”,重庆境内以“半边街”命名的,还有如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大道、重庆市綦江区、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等等。

(二)通名用词

重庆地名的通名十分丰富,据王连勇先生的统计,在重庆的2337个都市地名中,共使用通名尾字115个,比与之文化相似、地域相近的成都市的相关数据(23个)高出整整3倍[3]。这一方面体现了重庆地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多样性。比如:坝、沟、湾、基、岭、楼、梯、垭。其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比较常用的通名有“坝”字和“场”字。

“坝”是川渝地名中广泛使用的一个通名。宋・黄庭坚《豫章集・谢杨履道送银茄》诗:“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坝里紫彭亨。”清・阮元《西台》诗:“登台万丈列仓岩,远见层坡坝”。周文德先生在《重庆市政区地名的用字考察》一文中也指出:“重庆1048个乡镇及以上地名,总用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汉字用在地名末尾。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4]《广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坝。”今重庆有沙坪坝、菜园坝、大石坝、回龙坝、大田坝、关坝,等等。

“场”是川渝乡民对买卖货物、从事商品交易的集市或集镇的通称。川渝农村在50年代以前一般没有村、庄的概念和地名,汉族地区或是单家独户,或同族聚居多则几户、几十户住在一起。“场”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格外重要,重庆有清溪场、南坪场、文星场、三圣场、新市场、同兴场、万盛场、陶家场、福寿场、石板场、虎溪场、曾家场等,许多场名后来移用做了当地辖区的地名。

二、重庆地名词结构方式

它们都是标准地名在构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古代汉语地名中,曾出现过只有专名而无通名的现象,如以“河”指称黄河,“江”指称长江,但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已十分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更成熟的结构,即“专名+通名”格式。这一结构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指类功能,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重庆地名亦以这种结构为主,但也存在其他结构方式。

(一)“专名+通名”型

1.词作专名

(1)单音词专名

比如:大码头、寸滩、土湾、新桥、小坝、新街、河街、梅溪。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以数词充当专名的,比如万州、二马路、三马路,等等。

(2)复音词专名

a.单纯词专名

这类专名往往以缠绵词为主,如:珊瑚湾、蚂蝗梁、凤凰镇、玛瑙溪、皂角树、枇杷山、海棠溪、黄葛乡、荔枝街道办事处。

b.合成词专名

名词专名:菜园坝、陕西路、邹容路、观音桥、黄桷坪、花园路、海棠镇、大佛段、冬笋坝、清平乡、民族路、人民路、黄金桥、天文乡、界石镇。

动词专名:解放碑、前进路、打铁街、打铜街、创造路。

形容词专名:和平路、兴隆桥、团结路、敦厚街、丰裕市场、天王桥、胜利街、公平乡、安稳乡、长寿县。

2.词组专名

词组专名有六种结构类型,其中以偏正结构的数量最多,比例最大。

(1)偏正结构:王家坡、南区路、新华路、北区路、大石坝、石马河、郭家沱、鱼嘴沱、石井坡、童家桥、天星桥、石桥镇、鼓楼街、丛林乡、青山乡、金桥乡、铜罐驿、七星岗、九龙坡、玄坛庙、群慧路、北碚区、双路区、丁山乡、新民乡。

(2)动宾结构:走马镇、渡舟乡、燎原街道办事处、朝天门、望龙门、化龙桥、迎龙镇、崇文路、卫国路、歇马街、惠民乡、登瀛乡、临溪镇。

(3)主谓结构:江北城、龙吟镇、云集乡、人和区、鹿鸣乡、文昌街、鹤兴路、郭扶桥、关兴乡、文华街。

(4)并列结构:烟雨路、龙凤桥、八一路、竹木街、渝碚路、汉渝路、回兴镇、广黔路、新富路、关坝乡、马王街、通桥乡、华中乡。

(5)数量结构:五里店、九宫庙、半边街、五层坎、三会乡、七间镇、两路镇、三级街、四面乡。

(6)后补关系:石角区、石鞋乡、柳荫区、石牛乡、石鼓乡。

(二)“专名+通名+通名”型

在地名发展的过程中,因自然地理实体命名聚落名和行政区划名,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出现某些通名转化成专名的现象,即原来的“专名+通名”型地名在使用过程中转化为专名。重庆地名中此类地名也不少,例如:嘉陵桥路、回龙坝镇、洗布塘街、石桥铺、沙坪坝、桥坝河、邮政局巷、长江滨江路、嘉陵江滨江路、南湖渔村。需要注意的是,原地名作为一个整体转化为另一个地名的专名部分后,其原地名的指类功能随之丧失。

(三)专名型

此类地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在古代汉语地名中,此类曾占据大多数,由于行政区划规范化的需要,在乡镇以上的地名中,这类地名已经销声匿迹,只能在某些街道路名中尚有余存。这类地名保存了命名之初的原始状态,所以尽管不比“专名+通名”型那么完整,但是仍然弥足珍贵。比如:山洞、马桑溪(街名)、龙摊子、一碗水、两口占、五尊塘、三层房子、漂子冲、庄子、猫儿头,等等。

(四)附加型

此种类型可以说是“专名+通名”型的辐射型,它比“专名+通名”结构指代性更强,在现代汉语地名中运用十分广泛。通常的情况是,表示方位或数字的语素或词附加在通名或某一项专名前后。其中比较能产的附加成分是,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中、上、下、前、后”,以及表示性质的“大、小”。其他附加成分可有:头、口等,相对来说派生能力就相对较弱一些。

根据附加成分所在的位置,附加型地名可分为前附式、后附式。

1.前附式

比如:解放东/西路、中山一/二/三/四路、长江一/二路、上/下豫丰、上/中/下街、上/下坝、上/下茅坪、上/中/下街、邹容支路、华一新街、建新东/西/南/北路、南坪东/西/南/北路、上新街、双龙东/西路、松石北/南路、红石支路、松石大道。

2.后附式

比如:两路口、较场口、峡口、下街子、凉亭子、新街子、横街子、正街上、坳上、尖山子、楼子。

三、重庆地名中的修辞现象

恰当的修辞不仅能使语言的表达更准确,而且能令文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修辞格在地名中的运用,一方面增强了地名的易识读性,另一方面使得地名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在考察中我们发现重庆地名使用的修辞方法十分丰富,我们臆测,这当与重庆人耿直而又不失幽默有着莫大关系。

(一)借代

重庆许多地名都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生动活泼,别具特色。按照借代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成六类,其中以地理实体的形貌命名的最多。

以地理实体的色彩命名的地名:赤水乡、黄土乡、朱杨乡、黄泥乡、白水溪、黑沟、黄金榜、金子山、红石支路。

以地理实体的形貌命名的地名:羊叉乡、扇沱乡、称沱乡、石鞋乡、两岔河乡、偏岩乡、永川乡、高滩乡、曲水乡、巴川河、石鼓乡、狮滩乡、璧山县。

以地理实体的声响命名的地名:响水村。

以植物命名的地名:香树村、麻柳沱、茯苓乡、莲花乡、柏柳乡、斑竹乡、珊瑚湾、蚂蝗梁、枇杷山、海棠溪。

以动物命名的地名:燕窝乡、鹿鸣乡、花鹿坪、鹿滚池、白鹿区、鱼洞镇、鹿角镇、鱼嘴镇、鱼轻路、猫儿坪、螃蟹寺。

以商业活动命名的地名:草花街、药市街、饼子街、鱼市街、工业街、码头镇、二码头。

(二)比喻

多姿多彩的地态物象时时牵引人们的思绪、激发人们的想象。人们带着喜爱的心情用能够想象的美好事物比喻身边的地物,命名所在方域。比如,长寿县的飞龙乡,命名之由是当地人认为当地地形似龙欲飞。江北区有个鸳鸯场,场口有条小溪,溪上有棵黄葛树,树儿倒伏,在溪心分成两枝,枝条蔓伸,直连到岸,恰如一对鸳鸯匍匐入水,人们称此“鸳鸯桥”,鸳鸯场因而得名。在潼南县有个青云乡,取名来源于境内的一座五拱桥,人们想象这五个拱洞就似五朵彩云挂在青空之上,于是将此桥取名为“青云桥”。同类的地名还有木耳乡、双凤乡、骑龙乡等。

(三)拟人

在地名的命名之初,人们把自然外物和自身的特征相连,生发想象,于是产生了以拟人的修辞格造词的地名词。重庆市合川县有个渭溪区,区以场名,场以溪名,场旁有条小溪,河水回旋,有如内胃,习称渭溪。江北县的高嘴乡,当地有块高大巨石,石头形状正如巨人之嘴。

(四)夸张

夸张是地名命名的又一方式,它通过对事物的合理夸张或缩小,使地理景观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人们从中能够窥见自然生活的变化多彩,体会自然形象的意趣。重庆江北区的仙桃乡,就是因为当地特产蜜桃,味美香甜,当地人喜爱得夸之为“仙桃”。该乡因此得名。大足县有个天宝乡,乡中有一小溪,溪中泉水滚滚涌出,长年不断,乡人称之为“天然宝贝”,后来就用“天宝”命名了溪水所在的乡。同样命名的还有登云乡、天星乡、歇马场等。

(五)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历尽严寒的人最懂得春天的可爱,受过洪灾的人更希望江河安宁,反语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情况却往往相距甚远。重庆潼南县有个乡村,新中国成立前,匪盗特多,1952年建乡时,人民渴望长久的平安,故命名为“永安乡”。合川县的清平乡,永川县的吉安乡都属于此类。

(六)用典

展开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借古代著名诗文辞赋、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所创造的意境来命名,这就是用典。江北的悦来乡就是取名自“远者来,近者悦”的古语。江北的来苏区,取名来自《诗经》中的“后来其苏”。来仪乡,乡因场名,该场正与凤凰山遥遥相对,取“有凤来仪”之意命名为“来仪”。合川县城有条四维街,则取自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

注释: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

[2]《重庆百科全书》编纂组.重庆百科全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地学分析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学科;地位;分析

我国最开始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起源于1970年末期。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恢复高考,直到现在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在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虽然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交叉路口,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生存也存在一定的危机,但不能否认大学英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一、大学英语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大学英语学科提出的由来进行分析。在1990年以前,大学英语称为公共英语,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英语语法词汇等。在很多院校大学英语只是一个研究室。在1990年之后,随着大学音乐四、六级考试的推广,大学英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大学英语界领导人员逐渐明确了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在1999年教学大纲正式提出“大学英语上新台阶是提升学科建设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明确大学英语不是学科,大学英语并不是因为没有被《目录》认可,而是因为其缺少学科最基础的要素。作为学科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素,一是有独特、不可取代的分析目标;二是要构建全面的理论系统。由此,大学英语不但不是学科,其还不具备分析的目标。依据实际分析可以明确大学英语不是学科二是一门课程。

二、大学英语学科地位模糊性带来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教师科学分析观念和分析能力较低。大学音乐具备双重特点。对于教师和分析人员而言,具备学科的特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大学英语只是一门学科。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性为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的课堂教学知识与实际教师研究的内容存在差异性。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实施的教学工作就是依据英语知识进行听读写背,在课余时间研究其他文学作品,但是外语教学与文学或者语言是两种形式。这样导致很多英语教师提出,科研工作是不重要的,优质教师只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奠定有效的英语基础知识,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全面的英语教学课堂。这些理念导致大学英语教师有观念实施科学研究工作的数量较少,这样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具备的科学分析观念和分析能力较低。第二,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下岗和转型。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高中课程要求和高中英语教学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基础英语对于一些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学生而言是没有必要的,更多的大学生需要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这样,大学生英语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翘课、松懈的问题,大学英语学分得到了压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其以往的成就感在不嘟档停以往的语文教师地位受到了影响。

三、大学英语实际发展方案的分析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知识。大学英语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改变,这样有助于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更好的发展吸取。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明课程以往的通用英语知识难以满足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只有大学英语实现语言技能转变为专业知识的过程,才能引导现阶段大学英语更好的发展。第二,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大学英语本身的优化不但可以让课程满足学科和社会的需求,还有助于大学英语课堂更好的推广和实施,并且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明确培训和科学研究的目标,更可以认识到自己学科的地位。依据实际案例分析可知,依据基础英语转变为专业用途英语一定会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重新构建,这样可以激发英语教师的科学研究兴趣,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形式。第三,明确外语教学或外语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明确英语教学科学的缺少影响着我国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甚至是我国整体英语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样可以明确没有学科地位,没有专业学位给予,英语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也难以推广和落实下去。因此,一个不具备英语教学理论知识的人,只是依据英美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是不能成为一个优质的英语教师。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解决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工作主要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整理大学英语课堂构成的各个因素,创造通识教育共同重点课程;另一方面需要提升课程中意义构建,结合语言明确文化的特点,从而培养教师具备全面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构建优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地学分析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像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教材中,图像信息丰富,知识点鲜明,直观精确。主要有地图,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以及示意图,素描图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二部分,明确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1]。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从图像中,分析信息。在课堂上通过图像,引出新课内容,学习新课。优化教学课堂,带动学生,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类型

总所周知,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图像,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学生通过从图像教学中,更加清晰生动的学习地理知识。课本中的图像主要有地图,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以及示意图,素描图等。因而我们的图像教学也是根据这些图像进行的。

(一)地图教学。作为地理教材中,常见的插图,地图可以说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前,要仔细阅读地图,对地图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进行对学生读图的引导。再教他们如何在地图上定位,并且根据实际需要,教会学生对海陆位置,地形位置以及经纬位置的认识等等。然后教师还要通过地图,教会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相关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实际中,加强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还要根据大纲的要求,让学生记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特点。

(二)示意图教学。一般来说,初中教材中的示意图,多数是成因示意图。成因示意图,主要讲述的是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因此,它们常常出现的时候也伴随着统计图一起。所以,在示意图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对这个地方的各个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再一次揭示,地理现象的发展历程,最后在和学生一起,对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行总结。

(三)景观图教学。描绘图和摄影图,是初中地理教材中,最主要的景观图。两者比较而言,描绘图的重点很突出,摄影图也比较真实。景观图较其他图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光和兴趣。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感觉,地理现象复杂多样,很多现象,学生不能够通过想象直观的感知到,而景观图的存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直观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应用景观图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四)统计图教学。统计图的作用是通过数字资料,直观的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直观反映数据关系的图像。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统计图,可以帮助学生,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讲课的时候,要对统计图进行认真的分析,进而正确的推导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备的规律和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教学中正确认识图像教学的重要性。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图像教学,树立教学离不开图像教学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一旦脱离了图像,就是不完整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教材,文字越来越精炼精简,而图像包含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2]。图像的增多让地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过去需要老师不断描述才能想象出的画面,如今通过图像直接展现出来了。而且彩图的增加,也进一步的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图像教学,教会学生正确读图。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了让图像教学,取得不错的成绩。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让他们拥有正确读图的能力,能够读懂图,会读图。虽然图像包含的信息较文字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观,更加丰富,,但是初中生对图像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刻,全面,仅仅停留在图像表面包含的信息,忽略了图像信息的实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深刻全面的读图[3]。

(三)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图像教学不能只依靠老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在会读图以后,自己动手绘图,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动手,才能更加清楚的知道图像包含的信息从何而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把自己通过图像了解的信息,自己动手再绘出来,印象更加深刻[4]。

(四)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的习惯。任何东西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图像,既然如此,地理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自己通过图像教学让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自己读图,用图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学习,包含的信息量复杂多变,要做好地理教学,让学生很好的学习到地理知识,就需要老师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图像教学,善用图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双柱.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J].才智,2011,02:105.

[2]胡久龙.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以Google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教育导刊,2011,07:79-82.

[3]李亚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72-73.

地学分析篇9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展现的就是宇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热量带。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奠定了地球上气候分布规律的基础;地壳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有规律的分布;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把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避免生产布局上的盲目性,趋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联系观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之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落差与流速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气候影响到河流的补给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则又明显受到地面状况、植被覆盖度和降水强度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河流又影响到地貌的发育和形成。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判断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条件,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显着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也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防微杜渐。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地理事例。例如黄土高原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就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的结果;又如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所导致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识一致并采取切实行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真正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再如目前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过了海洋、大气、水体等自身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推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就体现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首先,自然环境是客观的,其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因为人类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对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立统一的观点,还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如农业和工业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一般会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等等。

如寒潮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妨碍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但北方寒潮带来的雨雪,又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的旱情,改善土壤的墒情;抑制北方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虫害和病菌,减轻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大风提供了丰富的风能资源,又如夏秋季节的台风,虽然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损失,但又能大大缓解南方地区的伏旱和持续高温酷暑天气。再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增加降水的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但也能够导致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北冰洋积冰融化,北冰洋航线将得以开辟,可以大大缩短东北亚地区与西北欧、北美大西洋沿岸各港口之间的海上航程,节省了运费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等。

地学分析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教学;必要性;措施

一、研究背景

图像作为地理语言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地理信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掌握重要地理知识必须借助的工具。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中纳入了很多的地理图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整个的绘图以及读图等能力进行培养。因而,我们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断对图像教学引起关注是很有必要的,而这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对图像教学效率进行提升,才能够将图像教学中所蕴含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

二、图像教学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正如我们所知,图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应用的时间已经很久,其并非是新兴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运营到图像教学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因为其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的图像内容进行解释,更重要的是其在学生学习理解力提升、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地理思维培养以及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作用明显。

1.学生理解力的提升,有助于地理思维的养成

就地理教学而言,涉及于其中的地理文字本身带有一定抽象性特征,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够完备,因而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也是十分有限,这样一来在抽象的地理知识学习和掌握中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如意。但是,将图像教学应用于其中就不一样了,其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文字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据调查,有效的图像教学方式应用在提升学生整体知识理解力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整个的地理空间概念以及思维模式进行培养,诸如:我们在讲授经度纬度知多少时,由于经度和纬度的相关概念并不形象,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应用并非易事,但当我们结合一定图像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时,学生在各种图像的吸引下,会提起经度纬度学习的兴趣,加之图像在其中的应用会让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因而学生掌握起来经度纬度也会容易一些。

2.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众所周知,有很多的地理图像囊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下,通过对景观图教学、地图教学以及示意图教学等方式的应用,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视觉享受,从不同角度理解地理知识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地理教学知识与内容的逐渐丰富,激发起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类别

1.关于地图教学

在地理教材之中,最常见的一种图像教学类别便是地图,因而在正式的地理课堂教学前,我们会针对此次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地对地图进行了解,随后培养和引导学生“读图定位”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准确的将我们随意在地图上指出的地理位置找出来,诸如地形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经纬位置等,然后我们要求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相关的问题,诸如对这一位置所处在的地形特征进行描述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空间分布的能力能够得到强化。

2.关于景观图教学

一般而言,在景观图教学中主要包含有两种类型,一个是摄影图,一个是描绘图,这两种类型都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相较于描绘图而言,景观图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这主要是其是由专门的工具拍摄的,具有更加真实性的特征,更容易凸显出重点来。诸如:在课堂上我们通过景观图的利用,在深化学生地理知识记忆的同时,对于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非常有益的。

3.关于统计图教学

统计图主要的特征是包含有大量的数字统计信息,其能够更加直观地将某一地区的信息反映出来,诸如数量关系、地理特征等,其所揭示的是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因而在具体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对统计图的利用,能够有效的对学生整个的问题分析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合理地应用措施分析

1.前提是提升学生整体的绘图水平

经过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想要引导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深化,就需要借住到动手绘图,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手绘图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强了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整个的地理知识水平来培养他们整体的学习素养。诸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会以“填充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基础地理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关键是提升地理图像教学地位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图像教学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影响着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高低,而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因而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逐步提升地理图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学生整个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通过不断地提升地理图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整个的地理水平得到提升。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针对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将相关图像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结合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我们的教学效率。此外,我们还会有意识地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关注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并注意对他们整体的读图能力进行锻炼,以此对他们正确的一个地理学习观念进行引导,最终达到班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

3.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能力

我们认为图像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于地理理解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提升,因而在课程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做好榜样工作,将科学的正确的一个教学观念树立起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特征出发,突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对使学生读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够达到学生综合素养整体提升的目的。五、总结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中,图像教学应当是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在新课改全面实施以后,其在地理课堂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逐渐显露。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出图像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应当逐步认识到图像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图像教学类型,从而达到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和教师最好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亚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2011,(10):72-73.

[2]吕春娟.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曾召武.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17.

[4]王俊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