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十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十篇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17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2

1.1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需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

1.2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以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设计要素构成。它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建筑各种配套设施的运维产生的资源消耗和信息传递。绿色建筑必备一套能够有效控制自身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且有利于建筑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系统,也便成就了绿色智能建筑[5]。

2、工程应用

某花园小区住宅工程由三部分组成:(1)砖混多层住宅楼;(2)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商业用房;(3)地下建筑,主要为人防和车库、雨污水泵站。小区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把先进适用的绿色节能建造技术和智能技术加以集成创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有效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住宅质量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2.1绿色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建筑与结构技术体系围护墙体采用传热系数小的Kpi多孔砖,符合夏热冬冷或温和地区的舒适性能要求,具有性能稳定,隔声、隔热效果好,强度高,抗冻抗裂性能好。屋面采用坡屋面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整体外观立面效果,又利于屋面排水。(2)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①围护结构节能。住宅均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冬季室温提高3-5℃,达到门窗节能。型材采用有机锡稳定剂的独特配方,成窗隔音效果超过40dB。外墙采用苯板保温,屋面采用散装膨胀珍珠岩,保温隔热效果好,质量易保证。屋面采用SBS改性沥青加一层40厚细石混凝土形成多层防水。顶层采用FC吊顶,与坡屋面形成架空层,改善顶层冬冷夏热局面。②电器设备节能。公共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在住宅的公共通道、自行车库、走廊等均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电梯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比普通不变频电机相有效节约电能30%以上。③新能源的利用。住宅统一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并配有电辅加热装置,满足全天候使用要求。小区公共照明采用太阳能庭院灯对节能路灯进行补光。(3)住宅管线成套技术①电器多回路配线技术。综合设计、综合布置主要居住空间电源插座2组;每户回路数8个。②管道集中暗设系统技术。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电讯、电视、燃气、太阳能管线均集中设置,隐蔽暗辅。③空调室外机统一就位安装技术。空调室外机位利用飘窗台板、空调专业台板标准化设计,整齐划一,管线隐蔽安装。④智能化综合布线技术。小区为智能化小区,每户布置两对电话线、两对网络线及有线电视网络线。⑤新型管材应用。室外均采用埋地电缆,室外电器布线采用UpVC塑料电工套管。智能网络线采用Utp-6类线,视频系统采用同轴电缆。给水管线室内采用pp-R管,室外采用球墨铸铁管,有效减少水质污染。排水则采用UpVC排水管。太阳能系统采用pp-R热水管。(4)居住环境及保障技术①居住环境水压水质保障技术。小区采用低噪音变频稳压供水系统,不设屋顶水箱,保证供水水质。水质经水池沉淀、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供入户内,且设有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进行日常监测。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小区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采用雨水利用及中水回用系统,将雨、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喷洒马路以及人工湖的补充与循环,减少自来水的公共用水量。③居住区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方式。小区内垃圾袋装,定时收集,集中处理站处理。④居住区绿化环境保障技术。优质绿化草坪技术。道路采用彩色混凝土路面砖,采用自从喷灌系统。

2.2智能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住宅智能化成套技术小区建立了先进的综合物业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小区综合保安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独立家庭的高度安全性、舒适性和现代多媒体通讯的便捷性。①安全防范系统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保安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安全防范系统以小区的监控中心为中枢,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泄露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呼救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形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智能化的报警指挥网络系统,向小区住户提供可靠的安全防范服务。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过住宅小区各出入口处、地下停车场、小区重要部位、走廊、主要路口及围墙边、绿化带等部位安装监控摄像机,进行全天候的监视、录像存储。门禁系统可用钥匙或iC卡进入,当系统处于设防状态时,如果发生撬门,则会发出报警信号传至小区监控中心;外来访客必须通过对讲主机与住户通话,得到允许后,有住户遥控开启防盗门才能进入。红外线报警系统用于住户门口、窗口及阳台的防范。如果有人非法进入,红外线探测器触发报警,将信号传至室内防盗主机,发出声光报警,并将信号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在厨房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当发生可燃气体泄漏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同时关闭煤气阀。在地下车库、商业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内设置烟感探测器,当发生火灾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小区住宅客厅、卧室等处设置有紧急呼救按钮,当家中有紧急事件发生,如生重病、有盗贼闯入,需要求助时,只要按下紧急呼救按钮,家庭主机及将信号传至管理中心。小区围墙上设置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当有人非法越墙,即触发红外对射装置并报警,同时启动周界监控摄像机跟踪摄像录像。小区设置有巡更布点。当保安人员到达某巡更布点时,将已存储个人信息的手持机与巡更布点设备结接触,手持机就会记录保安员到达的时间以及位置信息,在保安人员回到监控中心后,这些信息就会按要求在主机上出现,确保保安人员巡更效果及人身安全。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小区内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主要满足电话交换网、数据通讯网以及视频传输网的三网要求。目前内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把语音与窄带数据融为一体,并为三网融合的智能建筑发展提供条件。③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物业智能管理系统包含对小区人流、物流和财流的有效管理,主要由停车场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小区车辆的出入及收费采用iC卡管理系统;智能化住宅水、电的远程抄表与收费系统;水泵房、污水泵房、换热站等运行设备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智能iC卡可进行多种操作,包括缴纳水电煤气费、超市消费、开启门禁系统、社区娱乐场所会员消费、开启停车场道闸等服务;小区广场等部位设有防水音箱,地下车库、安全出口等部位设有火灾广播扬声器[6]。

3、结论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大约消耗了50%的能源、48%的水资源,排放了50%的温室气体以及40%以上的固体废料。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2]。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各国纷纷着手制定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如英国的BReeam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加拿大GBtooL评估体系。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t50378-2014(evaluationStandardforGreenBuilding2014,以下简称“eSGB2014”)为新的国家标准。本文指出我国新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2014”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4]。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2.1适用范围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适用类型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建筑适用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类别建筑,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不断有医疗卫生类、会议展览类、学校教育类等建筑类型提出申报,但根据原有评价标准,这些类型的建筑却没有参考的依据。近些年先后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新版《标准》的出台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版《标准》对于这些特定建筑类型予以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定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按总体进行评价,具体是指:

对于单栋建筑,主要是指应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作为基本评价对象,不得从中摘选或剔除部分区域。但运行评价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大型商住楼中的商业部分。对于建筑群,则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例如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对此,可依标准对各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得到各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经加权计算后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还要求评价对象的边界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区域。

2.2.3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包括了7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运作。

评定积分方法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方法为:按照评价标准逐条计分,然后按大类指标分别计算其指标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对每大类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数加上附加分数即为最终的评价得分。评定的等级划分分为3个层次的考察:首先,与原有《标准》保持一致,设有一部分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的最低标准;其次,每个指标大类设有最低分数要求,低于这个分数则不能参评;第三,每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再划定相应的等级。

从本质上来说,标准中的“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类型、功能多样,所以有些评价条款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建筑类型,例如对于医疗类建筑,就会有一些商业建筑的评价条款不能参与考核。所以,用“得分率”来判定绿色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学。但由于大众对于按得分高低来判定好坏更为接受,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规定了一种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没有出现在新的标准里。

2.2.4绿色建筑评价阶段

将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目前有关管理制度,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明确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绿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标准第3.2.2条还说明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指标类型差异。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优缺点

(1)近几年来,虽然一些建筑项目,获得了一星级、二星级,甚至三星级认证,但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类型的普通建筑。“e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部分评价内容。新版的《标准》就是在引导从业者不仅在设计阶段实现功能实用、因地适宜的绿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真正的“绿色”。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够保证“绿色”,而评价标准也仅仅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取得设计标识后,建设过程、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标识认定的规范去执行是目前绿色建筑中的一大难题。

(2)“eSGB2014”适用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建筑类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这种划分不是很明确,涵盖的范围还比较窄,不具备对所有类型的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因此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对象还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建筑,如对复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评价,同时细化现有的建筑类型,如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使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对大型公共建筑还需要尽快推出强制性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这对实现节约能源与资源、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发达国家先进评价标准评分项的评价更加细致,给出了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及计算标准等等,并且给出评价参考资料及应提交文件,而且在评分项的评分上有更多的数据量化评价。“eSGB2014”的评分项较多,不需要如发达国家评分项那么细化,但仍可以参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数据来量化指标,使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更强。

(4)从运行评价权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而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更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权重划分上,“eSGB2014”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设权重只有大概6%-7%,为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所设权重的一半;从指标划分,发达国家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单独的两个指标大类,这些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我国对权重的划分虽然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容忽视,防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权重还需提升。

3.结论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较多,这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影响,比如英国的BReeam以及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然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发达国家的绿色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eSGB2014”是对“eSGB2006”修订和完善,从按照达标项目数目给予评价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评价,从单一的评价到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种评价的转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2014,(19):36-37.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4

1.1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申请单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评价单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

1.4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结论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5

abstract:economicevaluationisanimportantcontentofgreenbuildingassessment.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statusofgreenbuildingeconomyanddeterminesthemaincontentsofeconomicevaluationofgreenbuilding,namely:thelifecyclecostsofgreenbuildings,thelifecyclebenefitevaluationindexsystemofgreenbuildingandtheeconomicevaluationindexsystemofgreenbuilding.thisresearchcan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andbetterpromote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成本;效益

Keywords:greenbuilding;economicevaluation;cost;benefit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26-02

1绿色建筑经济性的国内外研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

英国建筑研究院(BRe,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其1990年制定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BReeam是现在应用最成功的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其评价对象涵盖住宅、办公建筑、商店和超级市场和工业建筑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U.SGreenBuildingCouncil)于1995年制定了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n),它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国内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及经济特性而设定的一套评定标准。绿色建筑挑战(GBC,GreenBuildingChallenge)是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并领导,用以评价建筑环境性能的一种评价方法。香港房地产开发商协会于1996年制定了“香港建筑物环境评估方法”(HK-Beam)。它是一套主要针对新建和已使用的办公、住宅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

我国于2001年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组成的课题组于2003年制定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它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建设部和科技部于2005年10月颁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做出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了我国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及评价体系。2011年9月,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地方标准,规定今后凡政府投资的新建、改扩建的民用建筑项目,都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重要功能性园区应建成绿色低碳园区,园区的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2013年住建部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根据规定,2015年后,我国所有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业内专家预计,未来10年里,绿色建筑面积会超过10亿平方米/年。

纵观国外绿色建筑的研究,英国的BReeam和美国的LeeD都没有对绿色建筑做出明确的经济性评价,它们的评价子项中涉及到建筑物经济性如节水、节能、资源再利用等指标,体现了成本在全生命周期的降低。加拿大的GBC中全生命周期的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价、建设成本评价、运行和维护成本评价,经济评价指标占总权重的10%

国内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学者孙大明对国内40个绿色建筑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3],2010年我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每平方米:公建一星45元、公建二星176元、公建三星320元、住宅一星63元、住宅二星131元、住宅三星219元,与2008年对比平均降幅为50%。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2年《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中规定[4],绿色建筑若达到二星级标准,可以每平方米奖励45元;达到三星级标准,每平方米奖励80元;保障性住房基本保障一星级,到一定规模也给定额的补助。在此之前,新增绿色建筑的成本大致为一星级增加100元/平方米,二星级增加200元/平方米,三星级400元/平方米,然而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一星级增加29元/平方米,二星级增加50元/平方米,三星级增加100元/平方米。这些资料说明,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正处于前期的不断发展阶段,作为绿色建筑推广应用的坚实基础,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也随着各项技术的逐渐成熟与不断完善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现在,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面,国内的研究还较少,对绿色建筑效益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判断而较少有定量计算,更没有关于定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较强的完整性理论体系。所以,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性评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2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内容

2.1绿色建筑全过程成本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要考虑建筑物“从摇篮到坟墓的”的全过程,即并不只是考虑初始的建设投资,而是考虑在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中期施工,后期使用、维修及拆除的整个过程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全都列入成本,将其折算到评价初期。对于绿色建筑,一般都具备初期投资较大而运行和维护费用较低的特性。利用系统的理念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以国内外绿色建筑全过程的成本构成内容为基础,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和应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绿色建筑的成本构成内容,对绿色建筑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类――企业开发成本、用户使用成本和社会成本,对绿色建筑的全过程成本进行定量计算。

2.2绿色建筑全过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在前期的规划、设计和中期的施工阶段采取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相关措施,虽然使设计和建造成本有所增加,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因持续产生资源节约效益会明显降低运营成本;采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措施,会增加一定的建造和运营成本,但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轻了所在地区市政公用设施的处理负荷,并通过改善建筑物的室内物理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使得使用者的居住健康和舒适性得到更好的满足[5]。所以,绿色建筑的全过程效益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需界定绿色建筑的的效益,使效益的外部化转为内部化;建立绿色建筑全过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全面的量化评估。

2.3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净现值npV或年金na、内部收益率iRR、费效比a、投资回收期等。对独立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时,方案经济上是否可行的判断依据是其绝对经济效果是否优于设定的检验标准,可用经济效果评价指标npV大于0,na大于0,a大于l,iRR大于iRR0(社会折现率)或两方案进行绝对效果检验,只要方案通过绝对效果检验,该方案在经济上认为是可行的,否则就认为不可行。成本效益分析采用“有无”对比分析,应对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无”指一般建筑的成本效益,“有”指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增量成本特指在现有生产条件和技术下,增加特定产出(效益)所引起的成本增加量。与绿色建筑增加效益内容无关的建筑成本不应包括在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之中。所以,在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中,应当对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指标如成本净现值、效益年值等,都应建立在“有无“对比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评价可以客观的反映绿色建筑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优越性。

3结论

本文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构建绿色建筑全过程的成本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增量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出界定。从全过程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性评价,更突出绿色建筑的价值和优势,可以更好地推进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6.

[2]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

[3]孙大明,邵文.当前中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4:43-49.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6

以强制标准推动建筑节能

据媒体报道,住建部于10月出台建筑节能的强制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务院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一件配套实施措施,同时绿色建筑评价方案也将于近期出台。

按照“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末期,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1.5%。专家指出,按照“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建建筑面积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累计新建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至50亿平方米。数据显示,2011~2013年,我国每年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可达5000亿~5600亿元。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建筑节能的市场规模非常大,而且由于建筑节能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这一具体的强制标准,可以视为2013年年初,国务院一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作为《方案》保障措施之一的建筑节能强制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案》对其十分重视,并提出要加快制(修)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将通过对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进行全面评价,且基于实际用能状况,覆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能耗限额。

与此同时,《方案》还提出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规划审查,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监管。对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相关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时要加强监管,确保按图施工。对自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要标明绿色星级标准,建设单位应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明示建筑节能、节水等性能指标。

以财政补贴推广绿色建筑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如部级的《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级的《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办法(试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流程》等,而正在制定中的相关政策更多,预计2014年地方补贴政策将会集中出炉。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推广决心是坚定的,不过也要明晰的一点是,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之间并非是等同的关系,节能建筑的执行标准是强制性的,而绿色建筑目前仍然处于推广和引导阶段,违反节能建筑的后果是面临行政处罚,但是绿色建筑并没有如此的强制性要求。

有专家认为,加大激励政策,刺激开发商更加关注和更有信心去投资绿色地产,消费者也会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的好处。购房者终端市场的认可和实际需求提升,才能真正拉动绿色建筑的更快增长。

而即便是补贴也是因地方而异,并非全国所有省份均有地方补贴政策,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东三省地区目前也尚无省级绿色建筑补贴计划。而作为直辖市而言,天津也仅有一个滨海新区有补贴政策。

在绿色建筑蓬勃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应该成为整个房地产业进入转型的关键词。绿色地产只有在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才可以摆脱“知名度”、“补贴”的烙印。这之后企业的决心和持续力才是有保障的,这也才是绿色建筑真正存在的核心所在。

明确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区别

目前很多开发商故意混淆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相较于节能建筑的要求,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严格,除去共同的符合建筑节能标准之外,想成为绿色建筑还须符合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其他要求。

与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相匹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资质审核与评价上更为苛刻和严格,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项目,绿色建筑带来的是对社会、对环境的长期利益,而对于注重短期利益的开发商而言,想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显然会增加其开发成本,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目前中国的绿色建筑主要为商业或地标建筑,常规住宅等仍然难觅绿色建筑的身影。

对于绿色建筑可能出现的成本增量一直存在着相关误区,这种误区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绿色建筑在非公共建筑上的应用。同时,目前尚无明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方法。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的数据不够专业,尤其是在计算“增量成本”时没有减去“标准值”,即标准建筑中采用相应技术的成本。

例如,一些申报单位将地源热泵的成本直接算为增量成本而没有减去如果不采用地源热泵而用常规暖通技术的成本,由此造成计算成本过高,结果误导了开发企业,以为绿色建筑是高成本建筑,从而对绿色建筑的望而却步。

相关数据已经表明,一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约需新增成本50元左右,占建设总成本的比例很低。根据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相关专家的介绍,实际上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不会导致成本大幅度攀升,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些人混淆了增量成本与总成本的概念,导致绿色建筑一定会大幅度增加成本的错误认识;

2、绿色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使同一评价等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产生较大差异,高星级不一定高成本才能达到。个别绿色建筑有绿色建筑技术堆砌的现象,过度“绿色”而造成不经济,不低碳;

3、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多,高增量成本的技术使用相对较少,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

4、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补贴,抵消了绿色建筑大部分的增量成本。

根据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2年评审的148个项目进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居住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3.9元/平方米、70.9元/平方米、131.8元/平方米,公建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9.9元/平方米、87.3元/平方米、216.4元/平方米,整体低于先前行业内统计的数据。

通过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得知,除极个别绿色建筑项目外,一般绿色建筑项目在5~10年内均能收回绿色技术所带的成本增量,经济效益明显。

部级主要补贴政策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4月9日,财政部以财建【2012】148号文印发《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提出,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河南省、宁波市、厦门市等地区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办法规定,补助资金将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改造内容、改造实施进度、节能及改善热舒适性效果等因素进行计算,并将考虑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等情况逐年进行调整。

其中,2012年补助标准具体计算公式为:

某地区应分配补助资金额=所在地区补助基准×∑(单项改造内容面积×对应的单项改造权重)。

地区补助基准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东部地区15元/平方米,中部地区20元/平方米,西部地区25元/平方米。

单项改造内容指建筑外门窗改造、建筑外遮阳节能改造及建筑屋顶及外墙保温节能改造三项,对应的权重系数分别为30%、40%,30%。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文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将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超过30%。

意见提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意见规定,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

地方级补贴政策(部分)

北京

北京市拟在“十二五”时期建成绿色建筑3500万平方米,到2015年产业化施工的住宅达到当年建筑量的30%以上。北京市未来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是将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工作实现新突破。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海淀北部新区等组织绿色建筑园区的试点示范。绿色建筑由单体建筑向绿色园区扩展,重要功能园区和政府投资项目均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市政府为鼓励建筑工程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政府财政支付绿色建筑评审费用。北京市政府拟对高星级绿色建筑在国家财政补贴标准上(财建[2012]167号)的50%。

上海

上海市针对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发展已推出《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上海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1000万平米绿色建筑建设目标。政策规定,对于取得二星级以上标识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最高可补贴60元,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600万元,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明确2012年1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设计建造,并鼓励设计制造高星级保障性住房。同时,依托虹桥商务区等8个低碳实践区和7个低碳新城建设推进绿色建筑。

重庆

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取得重庆市绿色建筑竣工标识的工程项目,可按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申请享受国家及重庆市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按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建筑。

天津

天津市目前尚未出台市级规范,仅有区级:滨海新区《关于鼓励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办法》,对按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绿色建筑认证的建筑项目,获得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项目,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

江苏

江苏省政府依据《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设立了“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每个区域补贴1500万元)”,要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新开工项目中,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项目比例不低于50%,且其中50%的绿色建筑至少达到二星级。2011年度有11个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政府补贴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分别为15、25、35元/平米。

内蒙古

对于取得一星、二星、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政府分别减免城市市政配套费(150元/平米)的30%、70%、100%。

山东

山东省《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流程》、《关于积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要求每个区市每年应有3个以上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对于申报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分别给与10-20万元的补助。2012年目标完成50个标识项目。2013年,由山东省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的32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共可获得省级补贴资金1.06亿元。

陕西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规定,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的项目,达到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除享受国家奖励资金补助外,省财政给予配套奖励。对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经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托的能效测评机构对项目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符合标准的,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2012年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省财政对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分别为每平方米10元、15元、20元。

青海

《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青海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建立配套高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的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规范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的使用。各级财政视财力状况,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省财政从太阳能利用专项补助资金统筹考虑。对取得星级绿色建筑的建设项目,城市配套费采取先征后返的政策,即对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返还70%;取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返还50%;取得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城市配套费返还30%。

广州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规定,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或国有资金占主导的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项目(含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旧城改造项目;进入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的其他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建房屋建筑项目等四类由政府建设或政府主导的项目,应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土地出让、立项、建设和管理。同时,12层以下(含12层)居住建筑和实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宾馆等公共建筑应当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深圳

根据《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深圳地区设立绿色建筑奖励专项资金,对于获得较高等级绿色认证的项目,在招标政策、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府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社会工程50%达到,保障型住宅全面推行绿色建筑。

青岛

《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度青岛市绿色建筑奖励资金的通知》规定,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奖励标准: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奖励80万元;获得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奖励60万元;获得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奖励40万元。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后,可获得相应星级奖励金额的30%,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后可获得其他70%的奖励资金。两年内完成项目将增加10%的奖励资金。2011年9月29日青岛市建委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度青岛市绿色建筑奖励资金的通知》。

武汉

《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生产、使用列入推广目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新材料的相关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支持新能源和能源服务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绿色建筑项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绿色建筑项目取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二星级、三星级证书的,建设单位可以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奖励。

西安

西安市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设项目实行配套补助,补助标准为,一星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助5元、二星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助10元、三星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助20元。公益性建筑、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获得“绿色建筑”,补助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商品房住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补助奖励资金的30%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70%兑付给购房者,开发建设单位要在“购房合同补充约定”中载明具体补助奖励标准、面积和补助奖励资金数额,抵扣购房款项。该补助奖励资金由开发建设单位先行兑付给业主,待建设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评审并竣工验收后,由开发建设单位依据购房合同等相关文件按照财政属地管理区域,由项目所在地建设部门审核后,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此外,还推行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凡区域内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区,除享受中央财政5000万元、省级财政100万元补助奖励外,本市再给予每个绿色生态城区50万元补助奖励。

湘潭

《湘潭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新建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项目,按平均35元/平方米标准补助;新建太阳能光热应用工程项目,按平均18元/平方米补助。对浅层地能热泵和太阳能光热综合应用项目以及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洛阳

自2014年起,全市新建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各类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单位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一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市住建委将根据国家政策,给予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45元补助,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80元补助。同时省、市也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宜昌

该市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各企业、单位和市民参与建筑节能改造,对屋顶、阳台或墙面壁挂式等太阳能应用项目,按集热面积每平方米分别奖励400元;对土壤、水源等热泵应用项目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分别扶持50元和40元;对太阳能采暖空调应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贴65元。

国外相关经验

美国

美国2005年起对建筑面积超过465平方米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居住建筑,在水电及垃圾处理费用上给予折扣;2006年起对使用节能窗户和热水器等节能措施并达到联邦规定标准的建筑,提供每户1000美元的税收补贴;新泽西州对购买绿色经济适用房给予补贴,最高可达7500美元。

英国

英国对积极使用绿色技术的建设项目给予审批上的优先权和一定的经济资助,包括减免土地增值税和发放低息贷款等;英国2006年出台了《可持续住宅规范》,从2016年起新建住宅达到6星级;英国从2019年起所有新建非住宅建筑须为零碳建筑。

欧盟

欧盟2002年出台《建筑能效指令》,2003年成为强制性法律文件;

欧洲投资银行提供1200亿欧元贷款,保证欧盟绿色建筑行业的增长和就业;

法国对新建节能住宅的业主实行零利率贷款。

新加坡

Greenmark由高到低分为四个评级标准:白金级、超金级、黄金(1691.20,-4.70,-0.28%)级和认证级,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从35%至15%不等。针对私人开发商,新加坡政府推出“绿色标志建筑面积奖励计划”,超金级绿色建筑可以获得最多1%、不超过2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奖励,而白金级绿色建筑可获得最多2%、不超过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奖励。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7

1绿色建筑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不同观念的驱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从而导致迥异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时间较晚,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实践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在政策制度、评价标准、创新技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总量规模比较小,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目前,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色建筑的推广仍存在很多困难。

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人还是企业在居家生活和曰常工作中依旧对绿色、节能等概念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或者只是关注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世界着名的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最新调查统计显示,85%的受调查者认为,环保问题“非常重要”,但却仅有1/4的公司在购买产品时,将绿色指数纳入到正式考核程序当中。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从来不在离开时关掉家用电器和电脑,只有1/3受访者表示会在外出时主动关掉家中的家用电器和让办公室的电脑待机。所以,提高国人和企业绿色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1.1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1)不少地方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放到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紧迫感,缺乏主动性,相关工作得不到开展。

(2)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各界对绿色建筑理解上的差异和误解仍然存在,对绿色建筑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如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増加投资,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国现阶段难以推广应用等。关于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艰巨。

1.2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和规范。

绿色建筑与区域气候、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尚未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因此,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是当务之急。

1.3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相对于各种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激励优惠政策的配套却相对滞后。尽管目前己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増加一定的成本,而且企业对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但使用单位和业主在法律不强制、政策不优惠、受众没要求的客观环境下,多数没有建设绿色建筑的自觉动力。

对于商品房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负担,在相关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増加额时,绿色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2绿色行为

当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时,当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时,营造绿色生活的目标就成为了人们的广泛追求。由此观念而影响决定的行为即是绿色意识下的绿色行为。

当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绿色行为更多的是绿色研究的先行者、设计者在绿色理念和观念的驱动下,有目标的按照一定的方针理念、技术方法,结合环境、资源,顺应地理、气候,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这种有意识的绿色行为对于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卓有成效:绿色建筑的概念己相对普及并得到认可,相关绿色产品如绿色建材、节能门窗、节能灯具等建筑部品也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并深入人心。但这些仅仅位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前期,是针对设计者而言的一种阶段性的绿色行为,随着设计的完成、产品的生产,这种绿色行为就相应地告一段落。显然,这种片面的、阶段性的绿色行为对达到“创建绿色生活”的目标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认同了绿色建筑、绿色产品,行为上支持推动绿色建筑及产品的设计生产,甚至愿意为绿色建筑及产品买单,但不经意间的行为和习惯性的举动却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伪绿色”的行为。因此,绿色行为应该是每个人在绿色观念下养成的一致性的、长期的绿色生活行为,其应该也必须能转化为一种下意识的绿色行为习惯,甚至形成一种无意识的生活常态。

马尔科姆·韦尔斯曾质疑:“我一直在思考‘节水’型淋浴喷头的问题,它们真的比传统的雾状喷头能节约水吗?浪费的人用那些小容量的器具也会带来浪费,节约者不论用何种喷头都始终节约。”毫无疑问,节水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设计者的绿色设计行为,不是取决于购买使用者的支持行为,而是取决于参与者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常态一其习惯是否“真真正正”没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一比如参与者是否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效地控制用水时间,用水流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及产品对绿色环境、绿色生活只有相对有限的、局部的改善作用,更多的则是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为“创建绿色生活”提供可能,决定权在生活的每位参与者手中,所以培养人们的绿色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

2.1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绿色生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离不开每一位生活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与努力。绿色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从衣、食、住、行这4个方面具体培养。例如,衣着方面,应选择素色棉质的衣物,抵制稀有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以此推动服装产业的环保生产,并且在购买数量上应该适宜,不造成奢华浪费,对自身不穿的衣物应积极捐给需要的人,使衣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饮食方面,毫无疑问,应提倡绿色食品和环保餐具,避免大吃大喝、浪费食物等陋习。在居住方面,提倡选择购买绿色住房,支持环保材料,节能产品,简约装修,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节水、节能、节电、减少电子垃圾,避免噪音污染,积极回收、循环使用废弃物品。就出行而言,则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多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如脚踏车、电瓶车,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绿色行为并约束自己,养成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2.2集体的绿色活动

集体的绿色活动,往往能使参与者在相同目标的激励下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可以组织一些以绿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共同制定绿色日常行为手册,收集绿色生活点滴;创作排演一些有关绿色行为的文艺作品;组织相关的论文比赛,废弃物再利用、再创作比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绿色公益活动:宣传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最新的环保理论、方式,组织使用节能灯、环保袋、关灯1h等节能活动,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废品回收,植树活动等。

2.3绿色行为实施的管理保障

当参与者较多,在大型的集体行为中就需要确定相应的行为管理制度,用规范引导行为,从管理上保障各种绿色行为。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行为,可以预先宣传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公布垃圾分类的行为详细分类标准和方法,再制定遵守或违反该行为准则的奖惩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绿色行为的实施。以此类推,规范和保障绿色行为的长期、有效推行和实施。

3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绿色建筑若要开拓创新,深入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可,就需要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宜的设计标准,建立施工验收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构成一整套符合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

建筑的“绿色”因素比较多,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域的要求可能千差万别,不同功能、不同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要求也可能各不相同。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推广绿色建筑的初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完整的绿色建筑衡量标准和评估方法是至关重要且必要的。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期,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和日常管理标准也要相应建立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3.1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起步比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基本的法令、法规外,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于2005年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对推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相继出台了针对当地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市结合2008年奥运会编制了《绿色奥运建筑实施指南》,国标GB50378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修订后出台的。之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标准,如湖北省编制了《湖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大致由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四大类构成。

3.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010年11月,由住建部批准的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设计标准的建立。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要求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资源特点,依据相关的制度法规,在共有标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及更为详细的说明,形成地方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1.2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

加强和规范绿色建筑施工验收管理,是保证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的必要过程,应当包括绿色施工管理和绿色施工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建筑的施工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专篇,确定绿色施工控制流程和绿色施工技术,是确保绿色建筑达到和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一项制度管理措施。目前,这部分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

3.1.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方面的标准应包括绿色建筑的运行和建筑的绿色管理维护两个层面的标准。既包括各种类型建筑日常运营(包括物业管理)的管理标准,也包括建筑物的上下水设备检修以及照明、采暖、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维护的绿色管理制度。

3.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含通用型标准,也可以按照国标要求,划分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判定建筑是否为绿色建筑,更可根据评定数据、建筑达到的节地、节水、节材和节能效果,确定相应的绿色建筑等级。

3.2对我国建立绿色建筑制度体系的建议

3.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绿色建筑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和政府提倡下,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应加强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3.2.2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需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建筑功能的特点和不同标准的建筑类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研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现行评价标准尚未能全面覆盖全国的主要气候区域,对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应地方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研究还很不够,因此,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评估方法需要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3.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寿命周期的过程,绿色建筑的建成使用只是完成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在建设项目的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日常的运行管理措施来保证绿色效果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可靠、高效的绿色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队伍。

国家及各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绿色建筑的建设与维护,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绿色建筑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和普及等。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的绿色运行、绿色维护,提升经济可行性。

就武汉地区而言,对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项目,经水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建设单位可申请减免水资源费。对采用太阳能光电的建筑项目,给予最高5元/wp的补助。对采用地埋管中央空调系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元/m2、30元/m2的财政补贴等。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8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a

ResearchonincrementalCostmanagementof

GreenBuildingBasedonFaHpappraisal

ZhouBin

(JiangmenelectricpowerDesigninstituteCo.Ltd,GuangDong,529000)

abstract:Greenbuildingdevelopmentisthemainideaofsavingresourcesandprotectingtheenvironment,andalsoisthemulti-objectiveintegratedsystem.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buildings,theincrementalcostofgreenbuildingcausedbyusingitspowersaving,ecologic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measureswillleadtothefluctuationofthedevelopmentcost.therefore,promotinggreenbuildinghasencounteredmanychallengesunderthenotyetmaturegreenbuildingdevelopmentmarketeconomyconditionsinChina.First,byusingtheincrementalcosttheory,theauthoranalysiscategoriesandspecificeachfactorcostfactorthatcausegreenbuildingincrementalcost.then,selectingthegreenbuilding,theypicalengineeringexample,andinvitedgreenbuildingcostmanagementexpertstoevaluateeachincrementalcostfactors,byusingfuzzy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aHp)ofgreenbuildingincrementalcostcalculateandevaluatesynthetically,getallthefactorsindexofthecorrespondingmanagementcontrolquality,andcancalculatethegreenbuildingprojectsintheoverallincrementalcostmanagementcontrolcondition,forgreenconstructioncostmanagement,controlprovidecertainreference.

Keywords:Fuzzy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aHp);GreenBuilding;incrementalCost;Cos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正在蓬勃发展,同时对生态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建设部对建筑的耗能相关统计,现在建筑开发耗能已经占到社会终端能耗的27.6%[1],参照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开发耗能将会到达终端能耗的33%[1],.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形成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但是绿色建筑的开发工作受制于初期投资的增加,尤其对于开发商来说属于增量成本的范围[2],投资者和消费者还没有将绿色建筑的开发效益与自身的发展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推进绿色建筑的开发进程。绿色建筑开发的关键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与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科学的开发管理措施来协调质量与建造成本增量之间的矛盾,并对增量成本的总量进行控制[3]。本文针对此问题,从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出发,结合中国典型绿色建筑工程案例,分析了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因素,并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为绿色建筑开发过程中的造价成本管理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1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的构建和研究方法

1.1增量成本理论与增量成本计算原则

1.1.1增量成本理论

国外定义的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包括软成本、绿色建筑技术成本和认证成本[4]。软成本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成本和绿色咨询费用、调试费用、申报材料整理费用、模拟分析费用。而我国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包括绿色建筑咨询成本、认证成本和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其中绿色建筑咨询成本包括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费用、模拟费用、申报材料整理费用等。认证成本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规定收取,目前项目注册费用为1000元,设计标识为5万元,运营标识为15万元[5]。

1.1.2增量成本计算原则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成本—基准方案成本±交互成本[5]。针对绿色建筑的特殊性,本文研究认为分析增量成本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确定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的起算点是增量成本计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增量成本的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建设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一般是指绿色建筑相对于达到国家或者所在地强制性节能标准基础的同类型建筑增加的成本[4],即当前国家或者地方的节能、环境评价标准要求的设计方案,当前、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定价方案产品为基准成本。其中,节能增量成本占的比例最大[6],因而要加以重视,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开始执行50%的节能标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已经率先执行了65%的强制性节能标准。因此,结合不同地区需合理确定增量成本起算点。

(2)增量成本要基于合理的技术方案

绿色建筑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虽然对增量成本的计算影响不大,但却威胁到增量成本的真实性,为保证研究的效度,本文研究的建筑项目为被国家评为二星级的绿色建筑,其项目的技术方案是征求各领域专家意见实施的,技术方案比较合理,按其计算分析增量成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1.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的确定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中评估标准,我们可以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其他绿色建筑开发措施7大类去分析评价绿色建筑,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定指标的子系统,经过整理得到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表(见表1)。

表1.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表

1.3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因素要求

为了从总体上反映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状况,评价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指标的可查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中的任何指标都应相对稳定,易变、无法把握的指标都不能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如新材料价格、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等[15]。二是指标的可比性:所选的指标应能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内进行比较,如舒适度、光环境等。三是指标的定量性:对于定性的指标要利用专家意见进行数据的定量。

1.4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基本思想

模糊层次分析法(f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决策法的综合[16]。层次分析法通过将问题层次化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确定指标权重,然后进行综合计算,对所分析做出评价或决策[17]。从上述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看,绝大多数是相关的;如节能与能源利用与运营管理、环境负荷和绿化等等[18]。因指标彼此关系的复杂性,随之产生了模糊性,因此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分析法则可实现全面的评价。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表示为有序的梯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的判断对决策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19]。模糊层次分析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对aHp模型中定性评价指标的模糊处理,使定性问题定量化,以便进行统一规范的数量化处理,可以利用该方法对复杂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进行全面的定量化计算评价。

2基于FaHp评价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管理实证研究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建立指标体系,明确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和各级指标的权重;而对各层次的指标之间的关系则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确定[20]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地下3层,地上13层,其中1~2层为公共活动空间,布置入口大堂和配套商业;2~3层为办公用房;4~12层为标准办公层,13层为高级商务办公层。地上建筑面积为19991.45m2,地下建筑面积(含地下车库)为13630m2。本项目通过采用多项绿色生态技术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同时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并节省建筑的运营费用。该项目的设计目标是绿色建筑二星级,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结果[5]见表2。

2.2建立评价指标体集

建立评价指标集是指将评价指标集按性质相近分成不同层次。本文建立第一级指标分别为,表示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7个影响因素;

表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结果[5]

第二级指标集分别为:

2.3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集

本文所确定的各级指标均需确定其对上级指标的影响程度,即权重。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的两两对比法。对各层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建立判断矩阵,其中表示第i个指标与第j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比较某一层中指标对上一层某一个指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由专家对同一层中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结果构成判断矩阵。为将相对重要性数量化,采用l~9标度。对于同一层次n个评价指标。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见表3)。

表3具体值

对判断矩阵a按行求和并归一化处理,可得权重矩阵。运用判断矩阵a和权重矩阵w可以求出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性一致性比值C.R.,进行一致性检验,C.R.

2.4立评价结论集

设评价集,对第二级指标给一个相应的值。本文将评价集分为四级,用V={优,良,一般,差}的评价集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对应的取值分别为(9,7,5,3)。

2.5建立评价指标评判矩阵

评价矩阵又叫隶属度向量矩阵,是对评价项目集内对项目评定的一种模糊映射。根据评判集V,先对第二层指标集确定评价矩阵为。其中表示对中指标评价第j个评语的隶属度。

2.6建立评判模型

评判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先从第二层开始,用权向量与;作模糊计算,得到相对于第一层指标Ui;的隶属向量

同理,对第一层指标计算得到目标层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

计算综合分值。

2.7模糊综合评判

(1)由专家对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其权重向量,结果见表4—11。

表4.准则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注:C.R.=0.0143

表5.对U1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表6.对U2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注:C.R.=0.0283

表7>对U3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注:C.R.=0.0386

表8.对U4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注:C.R.=0.000

表9.对U5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table9.judgementmatrixofU5layerandresults

注:C.R.=0.0132

表10。对U6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注:C.R.=0.0026

表11.对U7层判断矩阵及结果

注:C.R.=0.0043

表12.各个指标权重和增量成本管理现状评价表

(2)由专家分别针对指标层打分评价,得到评价矩阵见表9。

根据以上数据,现在可以计算:,同理,,,,,,。

最后,计算综合得分:

=6.672

综合得分介于(5,7)之间,由评语集可以得出,该项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管理控制水平介于良好和一般水平之间,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同时可以得到各个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层的权重值和管理控制评价表(见表1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成本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管理措施。

3结论和建议

针对绿色建筑开发中的增量成本问题,利用增量成本理论,分析了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实际绿色建筑项目,评价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管理控制水平。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定量的分析出各个增量成本因素的优劣情况,使相关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也得到了整体项目的绿色增量成本的控制情况,给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成本控制决策依据。

本文将综合分层次评价方法应用到分析评价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中,其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项目的绿色增量成本单项因素控制情况以及整体的管理情况。其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控制有一定意义,进而能够推进绿色建筑开发的进程,下一步可以研究每个增量成本影响因素的影响幅度、每个指标的效益分析,也可以从价值工程角度去分析评价,同时可以研究每个影响因素对改善绿色建筑效果的敏感度等待。为加快绿色建筑的开发提供更多的管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大明,郝有志,戴臻,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增量投资需求与融资机制研究[C].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6—258.

[2]孙大明,苑麒,李菊,程凯,国内绿色建筑的造价成本调查和分析[C].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56—258.

[3]李云舟,何少剑,朱惠英,陶尚儒,绿色建筑住宅小区的建造成本增量控制分析[J].建筑科学,200925(4):76—81.

[4]maHui,wangJianting,Studyontheeconomicexternalityofgreenbuilding[J].industrial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management,201023(412):2475—2478.

[5]孙大明,邵文晞,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201026(6):91—94,100.

[6]ZhangXiaodan,XiaoYuejun,ResearchontheLCCmodelofenergy-SavingResidentialBuilding[J].informationmanagement,innovationmanagementandindustrialengineering,200931(12):144—148.

[7]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alonsom.martinezJ-mSantonjaV,Lopezp,DuatoJ,powerSavinginRegularinterconnectionnetworksBuiltwithHigh-DegreeSwitches[J].rallelandDistributedprocessingSymposiuml,200518(14):1535-1545.

[9]YiSun,Yuwenli,powerSavinginRegularinterconnectionnetworksBuiltwithHigh-DegreeSwitches[J].mechanicautomationandControlengineering,20106:26—28.

[10]Jafereo'FlynnBo'mathunaC,SpinarR,aStudyoftheRFCharacteristicsforwirelessSensorDeploymentinBuildingenvironment[J].Sensortechnologiesandapplications,200921(8):206—211.

[11]Sodjaanton,ZupancicBorutDuato,Someaspectsofthermalandradiationflowsmodellinginbuildingsusingmodelica[J].ComputermodelingandSimulation,200815(4):637—642.

[12]ChanK.K.p,LauR.w.H,Distributedsoundrenderingforinteractivevirtualenvironments[J].multimediaandexpo,200522(2):1823-1826.

[13]wirthtthieleL,Hausteint.,Brazo.,Stefanik,J,LteamplifyandForwardRelayingforindoorCoverageextension[J].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Fall,20104:1—5.

[14]Lucuikm.,Seguinp.,Reida.,materialandoperationalenvironmentalimpactsofBuildinginsulation:Howmuchisenough?[J].eiCClimateChangetechnology,200715(1):1-13.

[15]JamesFpeters,intelligentSystemDesignandarchitecturalpatterns[J].20032:808—811.

[16]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17]周曼,沈涛,周荣坤,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标准适用性分析中的应[J].电子学报,201038(3):654—657.

[18]Sharafadelm,el-Gammaladela,aSmartDynamicelectricenergyConservationVSC-SelfRegulatingControllerformicroHydro-FuelCellGreenScheme[J].mathematical/analyticalmodellingandComputerSimulation,201021(6):424—430.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9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伴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我国城市建设领域掀起了一场生态城市建设热潮。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府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规划面积30km2,规划人口35万人,计划利用10~15年时间建成。从2008年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以来,生态城历经6年开发建设,目前,8km2起步区已经基本建成。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生态城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规定,生态城内绿色建筑的比例为100%。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生态城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循的前提下,经过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1我国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1.1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发展历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家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于2006年,而真正开始绿色建筑评价则是起步于2008年。考虑到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绿色建筑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国家标准一直以来是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推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绿色建筑的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为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省市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促进绿色建筑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整体水平,国家住建部在2009年6月下发了《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授权有条件的省市制定地方标准,并开展地方绿色建筑评价工作。2012年,国家财政部、住建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阐述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对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激励机制、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开展的工作加以明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布置了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改造、城镇供热系统、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建筑拆除、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同时提出了强化目标责任、加大政策激励、完善标准体系、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严格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等保障措施。国家部委陆续出台重要文件,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按照上述文件要求,国内大多数省和直辖市都纷纷制定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颁布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通过上述国家政策的推动,各省市开始把绿色建筑作为城市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尚处于推广阶段,技术的发展和成本增量的降低还需要随着绿色建筑实践规模的扩大逐步推进,且社会公众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和认可这一新生事物,因此,目前国家还没有颁布统一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文件。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绿色建筑实践经验较多的城市,已经率先出台了强制性实施绿色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例如武汉市在2010年的《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广州市在2010年的《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以及深圳市在2012年的《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强制实施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确定了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分工,细化了绿色建筑实施的各方主体在不同阶段应履行的事项,有些地方性法规中还提出了绿色建筑的鼓励措施和奖励办法。

1.2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地方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实践和管理经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健全,因此,地方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流程不完善、技术产品市场供应能力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管理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问题如下:(1)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是由建委作为绿色建筑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计划,编制地方技术标准,开展评价,并负责施工图审查和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但是,由于绿色建筑的策划和立项阶段由发改委负责,土地出让阶段由国土局负责,规划设计阶段由规划局负责,销售和准入阶段由房管局负责,因此,往往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武汉、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在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中,明确由建委作为绿色建筑管理的牵头部门,其他各部门联动配合。这种做法虽然依靠法律手段明确了各部门在绿色建筑实施各阶段的责任,但由于管理机构众多,管理内容分散,依然导致绿色建筑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连贯性。(2)管理流程不完善。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是以自愿评价的方式进行推广,因此,对绿色建筑的管理,仅限于专业评价机构在设计完成和投入使用一年以后所进行的两次技术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的管理与规划建设领域的行政许可审批相结合,很难真正将绿色建筑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经过调研分析,我国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项目数量远远少于设计标识数量,并且绿色建筑建成后效果与设计相比常常存在较大差距。例如,虽然武汉等城市了地方性法规文件,明确了各个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但由于绿色建筑的技术专业性较强,各部门在审核时,往往仅是进行形式审查,很难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情况做出科学的评判,因此,依然很难保证绿色建筑的实施质量和运营效果。(3)技术产品支持能力不足。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前提下,为建筑使用者创造更舒适的使用环境,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节能、节水、节材、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技术支撑。然而,我国绿色建筑的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与技术、产品的需求相匹配,甚至严重滞后于需求。以节能领域的建筑围护结构材料为例,为了实现最优的建筑节能效果,需要由多种类型的保温材料和节能门窗作为技术支撑。而我国建筑保温材料和节能门窗产业的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能够符合低能耗建筑需求的产品较少,在绿色建筑进行低能耗尝试时,只有通过采购进口材料才能够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剪刀差,非常不利于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4)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绿色建筑作为新生事物,必然面临成本增量问题。为了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对其进行鼓励和促进,就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但国内只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市制定了绿色建筑的奖励办法,这与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商业性住宅项目为例,由于现有的绿色建筑资金奖励往往是直接补贴给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或投资方,而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在商品房销售时,已经将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通过销售价格转嫁给了购房者,因此,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奖励并没有使购房者得益。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以上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实现绿色建筑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探索建立一套与我国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2生态城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

生态城在设立之初,首先制定了城市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衡量生态城建设标准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定量化的强制性指标,如绿色建筑比例为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2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50%,日人均垃圾产生量≤0.8kg/人•日等。在这些指标的要求下,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绿色建筑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而生态城的指标体系要求生态城在建设伊始就要立即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制定此项指标时,我国国内绿色建筑比例不足1%,理论、实践经验都很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从2008年开始启动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建设。目前,全城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过半,8km2起步区已经基本建成。区域内已建和在建的650万m2建筑,全部通过了绿色建筑评价。其中,有35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建筑面积达到260万m2。在实践开展的同时,生态城还积极参与绿色建筑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生态城已经参与完成了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赠款号p098915)和住建部2011年计划项目———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机制研究与实践(2011-K1-78);承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群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3BaJ09B00)的研究工作;同时,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共同设立了绿色建筑科研课题,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于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针对生态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通过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生态城不断对建设管理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3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体系构建

生态城在2008年9月启动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9月开始第一批绿色建筑实践。由于当时国家标准刚刚启用,国内在绿色建筑管理方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通过对国家标准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一直是采用建设单位自愿评价的方式来推广绿色建筑,加上缺乏奖励措施,导致绿色建筑的数量增加缓慢。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最终评价是在建筑运行一年以后进行,若发现其实际效果未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很难再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改进。因此,这种自愿式、后评价的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生态城绿色建筑100%目标的要求。另外,由于国家标准的评价程序,主要是由专业评价机构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标识的评价,以及在竣工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正式评价,不介入绿色建筑项目的施工和验收环节,因此很难保证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而且评价机构属于第三方技术部门,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过程缺乏约束力,也无法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质量。综上所述,要实现生态城绿色建筑100%的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应该贯穿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营各个环节。按照这一原则,生态城建立了涵盖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管理流程、产品准入等四方面内容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3.1制定绿色建筑法规和相关政策

3.1.1颁布绿色建筑管理规定为规范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城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关于绿色建筑的目标,生态城在2011年颁布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了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界定了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责任。该规定的颁布与实施,从法律法规层面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和推动作用。3.1.2制定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鼓励建设单位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生态城设立了绿色建筑专项资金,并制定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生态城绿色建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绿色建筑的资金补贴、政策标准编制、学习培训、交流展示等。该办法确定了生态城两种资金补贴方式,分别为绿色建筑奖励资金和绿色建筑维护基金。绿色建筑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主要用于补贴建设单位建设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维护基金补贴给商业性住宅项目的业主委员会,用于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和更换。这种补贴方式不仅使居民(购房者)得益,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3.1.3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实践,生态城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的各类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生态城在2012年底获得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批准,成为国内第一批绿色生态城区,获得了国家5000万元的专项补贴资金,用于绿色建筑奖励和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生态城于2014年申请成为了国家绿色建筑推广示范基地,未来将结合基地建设开展绿色建筑的集群建设、研发教育、培训、技术和产品展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等工作。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生态城在2012年申请成为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了国家5000万元的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补贴生态城内34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生态城积极申报国家金太阳工程,10mw的光伏发电项目获得了建设成本补贴,并实现上网售电。另外,生态城还申报成为了国家智能电网试点城市,既有利于提高生态城供电保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使生态城居民充分享受到智能电网技术给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利。

3.2编制绿色建筑技术标准

3.2.1编制覆盖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标准规范生态城在编制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从2009—2010年间,生态城陆续制定并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包括J11468—2009《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11548—2010《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J11645—2010《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以下简称《评价标准》、《设计标准》、《施工规程》)。其中,《评价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先进经验,具有评价指标量化效果好、考虑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明确、体系结构合理、操作简便易行的优点。《评价标准》分为公建和住宅两种类型,条文涵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运营管理等6个方面,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但不同部分的权重有所不同。生态城结合自身特点,提高了节能和节水部分的权重,两部分分数占总分值的50%。在条文设置上,《评价标准》中增加了屋顶绿化、节能电器、施工用水、冷却水处理、能源计量、室内空气质量等内容,并对本地植物、能量回收、非传统水源利用、土建装修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等内容提高了要求。为了确保《评价标准》能够实施到位,生态城还制定了《设计标准》和《施工规程》,通过这2个专项标准来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工作进行技术实施层面的指导。同时,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管理,生态城正在组织制定《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运营导则》。届时,生态城将形成覆盖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3.2.2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导则为了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方面的管理,提高相应各项技术措施的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生态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导则。以太阳能利用为例,生态城规定住宅项目必须强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系统覆盖率达到100%,热水量占项目总热水量的60%。然而,通过对生态城内建成的15个住宅小区和18个公建项目进行调研和监测发现,生态城内实施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等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热水温度不高、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使用热水前需要放出大量冷水、系统未设置有效的防冻防过热措施、集中-分散系统存在倒热现象等。针对上述问题,生态城制定了《太阳能热水建筑应用管理办法》、《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导则》和《太阳能热水一体化安装图集》等标准,用以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实施的各个环节,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以节水技术为例,按照生态城指标体系要求,生态城居民生活用水量不得大于120L/人•日,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要大于5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节水导则》。该导则包括市政供水、建筑节水和非传统水源利用3个部分。其中,建筑节水部分对如何降低管网漏损、选用节水型器具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通过该导则的实施,生态城给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5%左右,节水马桶、节水和无水小便器、节水龙头等节水器具在公建和住宅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

3.3建立绿色建筑管理流程

3.3.1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管理为了加强绿色建筑的管理,生态城将绿色建筑的管理与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相结合。生态城在《城乡规划法》规定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简称“一书两证”)的基础上,在不增加审批流程的前提下,加入绿色建筑管理内容。具体管理流程如下: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阶段,提出项目的绿色建筑要求和能耗指标要求,将要求纳入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附件。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主管部门从建筑朝向、规划布局、日照环境、室外风环境等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查。建筑方案阶段,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绿色建筑方案专篇,明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并对建筑方案进行初步的能耗模拟;规划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和能耗模拟结果进行审查。施工图阶段,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绿色建筑施工图专篇,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规划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施工图内容对项目进行能耗模拟。施工阶段,建设单位依据生态城绿色建筑施工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建筑材料、设备、产品的采购,委托监理公司监督施工单位将绿色建筑的各项内容落实到位,并接受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验收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组织相应的调试、测试,并核查相关手续和施工记录。3.3.2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为了科学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生态城创新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生态城建设管理中心与四家国内知名绿色建筑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以下简称绿建院)。绿建院负责生态城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技术评价,在建筑方案、施工图和验收3个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审查,出具绿色建筑评价报告。生态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将绿建院出具的评价报告作为行政许可审批流程的前置要件。另外,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绿色建筑多头管理的情况,生态城通过绿建院进行的绿色建筑评价,将建筑能效测评、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项目验收、节能工程验收、绿色建筑标识申报等四项工作内容进行整合,达到“四合一”的目的。同时,生态城内的建设项目根据施工图阶段绿建评价结果,也可以直接申报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见图1)。3.3.3做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为了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大宣传教育作用,生态城制定并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标识的管理制度。绿建院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项目进行验收评价以后,在评价报告中给出相应的分数。生态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根据绿建院的评价结果,确定该项目的绿色建筑等级,并发放相应标识。生态城绿色建筑共分为白金奖、金奖和银奖3个等级,白金奖为最高等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定期分批向项目的建设单位颁发绿色建筑证书、奖牌和标牌,标牌上注明了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悬挂于建筑入口处。生态城绿色建筑标识之所以在验收阶段发放,是因为验收阶段绿色建筑的硬件设施已经实施完毕,此时,已经能够判断该项目是否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实施,以及是否满足规划条件的要求。这种在验收阶段进行评价的方式,参考了工业产品出厂检验的方法,将绿色建筑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业产品来看待,可以避免由于建筑运行阶段的管理水平、使用者行为模式不同影响对建筑本身的客观评价。而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表现,则是通过运营阶段的管理和能源资源价格杠杆来进行管理。3.3.4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管理,减少建筑运营阶段的能源、资源消耗,生态城正在制定《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运营导则》(以下简称《运营导则》)。该导则的管理对象是建筑权属单位和物业公司。《运营导则》中将明确如何建立绿色建筑的各项运营管理制度,以及建筑、水、暖、电、材料、环境、安全等各专业的运营优化技术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城市能源、资源消耗情况的管理,生态城正在搭建绿色建筑能源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区域内绿色建筑的能源、水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其中,公建项目的能耗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确定的四项用电(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进行分项计量和监测。通过该能源管理平台,生态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区域内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对高耗能建筑进行干预,要求权属单位进行建筑节能提升改造;对低耗能建筑进行奖励。也可以利用该平台的数据库进行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为优化运营管理和开展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另外,为了鼓励绿色建筑项目的物业公司和使用者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生态城正在研究制定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对超出基准指标的过度消费部分提高收费标准,利用市场杠杆促进能源、水资源节约。

3.4建立绿色建筑技术、材料、产品准入制度

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编制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推广目录,因地制宜推广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热泵、雨水收集、规模化中水利用、隔音等成熟技术,加快普及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风机、水泵、热水器、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及节水器具等;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引导规范市场消费。按照国家文件要求,生态城组织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筑工程材料使用导向目录》,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参照该目录进行建筑工程材料的选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确定了“建立严格准入制度,以市场换项目”的方针。经过测算,生态城每年新增绿色建筑约200万m2,年投资额200亿元,其中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购额约为30~40亿元。若考虑到通过绿色建筑示范应用所产生的衍射效应,所带来的绿色建材市场容量可达到60~80亿元。生态城利用自身建设市场作为吸引,《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筑工程材料使用标准》,明确生态城对各类建筑工程材料提出的参数要求,公开征集符合要求的产品。通过对报名产品进行测评,初步建立起《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筑工程材料使用导向目录》。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招投标时,若选择使用生态城产品目录中的材料和产品,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加分。同时,生态城招商部门利用生态城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来吸引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供应商在生态城注册,并通过税收返还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在生态城内建立绿色建材及产品研发实验室,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服务生态城绿色建筑建设。

4结语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建筑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24-02

1引言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1]。为了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住建部于2006年颁布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称eSGB2006),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多年来这一举措有力的推广了绿色建筑的普及,广大民众的态度也从刚接触时的懵懂慢慢转变成对绿色建筑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评出253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92亿m2[2]。

eSGB2006颁布了近10年之久,其相关指标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住建部在2015年1月开始实施新版标准(aSGB2014)以取代之前的版本。无论是eSGB2006还是aSGB2014的实施都对建筑师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建筑师绿色建筑评价方面的能力也成为高校及建筑行业各部门思考的一个问题。基于此,

本文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入手,分析其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师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绿色建筑评价对建筑师工作产生的影响

2.1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早期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由于涉及的专业广度深度和需要专业的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如CFD、Bim等系列软件,普及难度大,因此大多数设计单位都是寻找第三方机构来完成相关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的工作。但是,第三方机构毕竟不是建筑方案的设计者,其提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也受到自身设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制约。

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规模较大的设计单位开始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机构来分担相应的工作和研究,规模小的单位也不断招收可以完成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方面工作的人才。部分高校也开始开设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的专业,如山东建筑大学招收“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的试点班[3]。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2.2对建筑师工作的影响

从工作范围方面看,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师平常处理的工作范围也更加广泛。相对于eSGB2006,aSGB2014在评价指标项、评价方式及加分项方面进行了修订。这些变化使建筑师处理的工作不仅要完成设计方案图纸绘制以及与结构水电暖通专业进行协作,完成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工作,还要重新了解评价思路的转变。

从工作深度方面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7项内容都需要完成相应的附件内容,如风模拟、日照分析、室内采光等方面的模拟。但是建筑师在接受本科教学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且,由于涉及的专业范围太广,短时间内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能力需求和建筑师数字化能力之间的矛盾。

建筑师刚毕业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学校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使自己马上胜任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工作,工作期间还必须得花很多时间去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的参与到相应的工作中。

3培养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中数字化设计能力的对策

3.1建筑师教学的培养计划需要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4]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内容较少。如《建筑物理》课程涵盖了37个知识点,然而参考学时仅为72学时,虽然这些知识点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础内容,但是在这么短的学时内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另外,规范还对《建筑设备》、《建筑数字技术》等课程规定了部分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深度以熟悉和了解为主。如《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中对建筑技术辅助设计软件方面有对ecotect软件的使用要求,但是参考学时仅为4学时,Bim软件为14学时,对于软件的学习来说远远不够。当然,部分高校在课程规划中设置了相应的任务,采用Bim软件技术辅助完成建筑课程设计作业[5]。

所以,很多学校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加强绿色建筑方面的学习。如李娟发表的“建筑物理教学中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的思考”、周嫱发表的“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两篇论文都对重庆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做了介绍和分析。

笔者认为建筑学本科教学也不应拘泥于规范的规定,还应该顺应形势的需要,在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中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尝试与相关软件企业合作,如与天正、斯维尔、欧特克等公司开展交流,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邀请资深讲师给学生授课。同时,也可以发挥高校教学团队的优势,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的合作,同时也可以为设计单位开展相应培训服务。这样,建筑师在学习和培训阶段就能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绿色建筑评价方面的内容。

3.2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多开展相应的培训

住建部不断扩大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项目的范围,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软件也较多,常用的软件有:pKpm软件系列、绿建斯维尔系列、天正建筑系列、phonics软件、ecotect等软件,刚参加工作或者平时这方面软件接触较少的建筑师一时难以掌握如此五花八门的软件工具。所以,住建部在颁布相应规范的同时也应同时推动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展,以推广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比如在每年的执业建筑师培训计划中加入绿色建筑评价的内容,在设计高层次阶段普及相关的内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入到培训的行列中来。

另外,图纸的审查也应设置相关的规范,以保证建筑项目较好地落实绿色建筑设计。如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颁布《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试行)》。有了相应的审查标准,建筑项目的实施就能更好的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措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

3.3建筑师需要有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意识

(1)建筑师应该在就业前进行职业规划,结合企业对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自身的发展制定一个大致的计划。在学生时代或者工作初期,寻找各种机会增强自身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能力。

(2)建筑行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建筑师转变思路,寻求突破。在国家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在绿色建筑越发重要的行业趋势下,建筑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审视夺度,结合物联网+、VR虚拟现实等新方向,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开拓新思路,不断创新。

(3)建筑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协调工作能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⒒崾菇ㄖ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作沟通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就需要建筑师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坚持以建筑设计为龙头,在整体上把握建筑项目的方向。

4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aSGB2014的建筑适用范围更广[6],而具备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能力的建筑师数量缺口仍然很大,这就需要高校、设计单位、建筑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各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建筑师绿色建筑评价的数字化设计能力水平,力争使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张川,宋凌,孙潇月.2014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5(6).

[3]周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4]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