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救相关护理知识十篇急救相关护理知识十篇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1:03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1

【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5名,主管护士2名;其中招聘护士9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培训内容

2.1理论培训

2.1.1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批量伤员抢救知识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培训方式

3.1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2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培训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收治的住院精神病人中,住院期间出现危重的有15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42.7岁,其中出现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危重有2例,药物所致的危重有3例,精神症所致4例,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有6例。

1.2方法

1.2.1护士的紧急处理护士发现病人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迅速判断病人出现了何种异常情况,例如在进食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不能说话,双手握住颈部,首先考虑病人是否发生噎食[2]。护士要迅速的判断病人的情况后立即通知到在班人员及值班医生,将病人简要情况告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1.2.2危重病人的管理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视病情允许立即安置到抢救室,开通静脉吸氧等紧急处理,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予胸外心肺复苏,通知值班医生及相关人员给予支持配合抢救工作。

1.2.3隔离的重要性封闭式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都是集中进行,当病人出现危重后必须进行隔离,特别是出现意外事件时,及时将病人隔离到其他地方,避免病人出现效仿,另外避免病人出现恐惧心理。

1.2.4团队意识发现病人出现危重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处理,当班护士根据需要启动应急议案。护士长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视情况启动护理人员应急调配,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科室应急急救电话后立即参与急救配合。如遇重大急救护士长根据情况及时向其他科室协助及相关部门汇报。

1.2.5做好相关记录护士观察病人是否是出现危重病情后,及时做出判断,在做出判断后切记此时的时间点,立即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在处理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其他协助人员到来后,在班护士及时将有关记录进行完善。

2.结果

通过对15例病人的急救处理,抢救成功12例,死亡3例。

3.小结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临床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急而不危,即精神症状丰富,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发现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因而,护士在平时护理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出轻、重、缓、急病人,让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为前提,才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判断病情,挽救生命。精神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是护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精神科除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出现危重外,还有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需紧急抢救护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高新监测技术及复苏措施的广泛开展,这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精神科护士应强化急救意识,提高临床应急技能。加之精神科病人的特点,长期的住院时间,要重视基础护理,以免发生其他方面的感染。

4.展望

强化急救意识,必须提高急救技能。精神科护士不仅需要强化急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急救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加强急救理论学习,强化操作训练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时间及技术对能否抢救病人的生命和获得良好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当病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在没有实施任何的医疗支持及辅助治疗前,四分钟内应建立基础生命救护。研究证明,心跳骤停病人如果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复苏处理,可使死亡率降低50%;超过六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有4%。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4

【摘要】目的:探索提高护士抢救配合能力的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根据呼吸内科患者特点,常见的并发症,预设模拟病例[1],对科内护士进行模拟演练培训。结果:4次演练的4项指标呈持续改进态势。结论:急救模拟演练可提高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也可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护士急救模拟演练抢救能力体会

呼吸内科的收治对象主要为急、危、重的呼吸系统病人,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危重,易并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要提高抢救质量,满足病人的服务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和救治水平,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结合本专科的实际情况,组织了每季度一次的医护配合的仿真模拟急救演练,(如大咯血,痰液堵塞,呼吸衰竭等),经过一年的培训与演练,护士的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呼吸内科所有护士共18人,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岁,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5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8人,护士6人,辅助护士1人。

1.2方法

1.2.1成立模拟急救演练小组:由科室高年资护士任组长,将科室人员共分成4个小组,护士长制订计划,助理拟订急救方案和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护士长和助理组织实施。

1.2.2模拟急救演练实施步骤:①学习讨论: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讨论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演习过程:由护士长主持演练,为体现仿真的特点,整个演习过程、项目、内容与临床抢救病例尽量保持一致,由模拟人扮演病人,在病房里进行,抢救护士通常为三人(分为a、B、C),护士a为第一到达现场者,在床边做紧急处理(如管理气道),护士B与医生一起到达现场,并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路,护士C负责抢救记录和外线联系。模拟演练过程中,未参与抢救的护士全部参与现场观摩,以增加临床经验并查找存在的问题。③分析总结: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行评估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改进。

2结果

4项指标4次演练达标情况见表1

3体会

3.1巩固加强了护士的理论知识根据制定的急救方案和病例,每次演练前复习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观察护理、急救流程、抢救药物相关知识、心肺复苏知识、呼吸囊的工作原理等。在演练结束后现场提问护士,根据回答给予评价,使护士明确了自身知识的薄弱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3.2提高了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水平抢救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动手工作[2],要求准确、快速并且沉稳有效,模拟演练与实际情况相似,要求护士抢救技术达到熟练准确,多次的演练使护士克服了抢救时的紧张心理,使护士的抢救技能得到快速提高。

3.3提高了护士之间的抢救配合能力临床抢救工作需要护士之间,医生护士之间密切地配合,合理地分工,这样才能赢得抢救时间,高效地完成抢救工作。模拟演练对抢救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人员职责明确。通过演练以后,护士之间的抢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

3.4培养了护士在抢救工作中的预见性思维抢救工作中的预见性思维包括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思维、恰当应用抢救器材的预见性思维、合理使用抢救药物的预见性思维。[3]抢救工作中护士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应与医生一起评估病情,及早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建立起静脉通路,抽血,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如预见病人需要用血管活性等特殊药物时,应事先备两条静脉通路。这样才能及时地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用药依据,为抢救赢得时机。

3.5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很多护士在抢救中专注于抢救病人,会忽视了抢救记录,没有及时书写抢救过程,法律意识薄弱。通过学习各类医疗纠纷的教训资料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护士明白及时进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4],同时强调抢救过程中医嘱核对、复述的重要性,讨论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毅,毕越英,张秀英。综合护理急救技术分层模拟训练[J]。护理研究,2002,16(3):178-179。

[2]林瑛,吴爱球。模拟急救在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B):59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5

【关键词】院前急救;主要问题;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34-0157-02

作为一种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迅速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拯救患者生命及减少治疗前期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能力与公共福利的重要指标[1]。它居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特别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改革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有较大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层面

1.1.1急诊体系不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往往流动性大、随机性强、患者病情危急、病种病因复杂、学科交叉性强,加之急救环境相对较差,对救护人员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给急救管理工作给来很大难度,造成急诊工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其中出诊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有独立型、联动型、指挥型、依托型及综合型等5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均有急诊时间反应过长的问题,难以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抵达现场,贻误重症、猝死患者的抢救时机[2]。

1.1.2急救指挥中心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延迟部分程度上与急救指挥中心运转不力有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调度不佳,导致出诊不及时。一方面,120热线占线、忙线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居民呼救时间。另一方面拨入调度中心后,有些接线员经验不足,未能详细询问呼救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病情病况,导致错派、救护车路向不清。(2)指挥中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晚班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了调度员的心理压力。

1.1.3急救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不足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从业医护人员面临压力大,临床医护人员多不愿意待在院前,造成急救医护人员资源紧张,急救全科医生缺乏,这也是制约急诊医疗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急救人力资源不足,在配置上也有所欠妥,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比如:将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和设备集中在医院,不能满足现场救护工作的需要;约有20%~30%的出诊并不真正需要进行现场救护;救护车放空率过高,造成医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紧张,影响其他急诊救护工作。

1.2社会层面

1.2.1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急救意识不强院前急救对象的病情一般较为危急,需要尽快得到救治,但由于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等影响,救护车可能无法在黄金救护时间内到达,此时如果公众了解一定的自救知识,那么无疑能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救护时间[3]。急救知识宣传薄弱、公众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1.2.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较少,医院急救风险增大急救中心一般隶属于医院,进行前院救治要收取一定费用,经费不足、欠费问题屡见不鲜,影响救护工作正常进行。尤其,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普及,医疗保险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并未实现完全覆盖,加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三无人员增多,病史不清,医疗风险增加,给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1.3医护层面

1.3.1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形成一批专业急救队伍院前急救一般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以及丰富的急救知识,以便迅速诊断病情,适应各种突发危急情况。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人员整体不足,专业急救人员尤为紧缺,一些急诊随车医护并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对某些跨科病情并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未受过专业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4]。

1.3.2急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时间就是生命”正是院前急救的写照,然而有些急救人员思想麻木、漠视生命、未能恪尽职守,出现急诊不主动、抢救药品和设备准备不充分、与中心信息联系不通畅等问题。

1.3.3医患沟通不畅,纠纷频发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医学背景,易出现失控、急躁、猜疑等负面情绪,影响救护顺利进行。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就可能影响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能会出现医患纠纷问题。

1.4病患层面

1.4.1医学常识有限,病情描述不清在拨打120急救热线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在描述病情时含混不清,这给急救中心合理派送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出诊医生心理负担,使其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1.4.2自救能力不足,影响急救成功率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安全,120急救热线广泛深入人心,但由于急救知识不足,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耽误了诊治时机,致使病情加重。

2优化对策

2.1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120急救工作管理

作为当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工作的改进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影响重大。推动院前急救向规范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固本之举。为此,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院前急救模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出诊效率。具体是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调度中心,通过提高120接线员双向沟通能力以及升级相关硬件设施,确保120急救热线能够及时接通,并能准确及时的传送给最近的急救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按就近原则进行院前急救[5]。其次要加强120急救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各类骚扰电话,使民众认识到120急救热线的重要性,勿事不要随便乱播,以免造成占线,甚至医护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再者要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关怀120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2.2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是院前急救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并给予其必要帮助,尤其对三无人员群体,更要给予其一定的医疗补贴,减轻该弱势群体的就医压力以及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医院、社会与政府三方要适当增加投资力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的建设,为后者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

2.3强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组建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人员执业能力,做好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都应纳入岗位培训的范畴。其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督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加强对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敦促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强化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其二要优化急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端正服务态度,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形成团结配合的工作作风、和谐有序的急救氛围,为救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为环境。其三要强化急救知识与技术训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效率高、质量过硬的急救队伍体系,整体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在理论学习上,要熟练掌握急救急诊制度、急救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能够积极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娴熟应用现代急救设备;在技术训练上,要熟练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脉穿刺等常见急救技术;在实践上,要系统回顾抢救过程,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急救能力。此外,医院在组织急救人员培训时,可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负责培训工作。

2.4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全民普及急救知识

尽管医院可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有一些不可消除的客观因素,比如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避免发生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为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急救知识宣传策略,在民众间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一般,对普通民众,可过举办公益讲座、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一般民众的自救及互救能力,提高日常防范意识。比如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属应该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清楚可能并发症状,在拨打求救热线的同时适当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对社区门诊或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较高层次的急救培训,形成社区门诊、乡镇医院与120急救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加急救成功概率[6]。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广泛关注。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提高院前急救事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高效的急救急救队伍对促进整体急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曲俊杰.浅谈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9):77-78.

[2]郑进.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369-371.

[3]周毕军,张岳.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9-140.

[4]马艳艳.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2.

[5]杨丽娟,鲁玲玲,糜庆.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36-137.

[6]谢萍.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7]陈海华,毛观赐,陈子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08-109.

[8]鲍俊霞.院前急救工作中造成空车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405-2407.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6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体位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7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8

[关键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思想教育;专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47-02

护理队伍建设是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在抢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支思想好、医德高、技术精、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护理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多年急诊护理管理实践,谈一下加强急诊护理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

1选拔优秀人员,奠定良好基础

急救工作复杂多变,急救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著名急诊医学专家王今达教授对急救人员提出4项素质要求,即:①要有狮子样的体能;②要有骆驼样的精神;③要有猴子样的敏捷;④要像黄牛样只工作不索取。要组建一支德高医精的护理队伍,首先要注意选入优秀人员,要从道德修养,业务水平,文化素质,工作能力,身体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全面衡量。具体讲:要热爱急诊工作,经过专业培训,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对待伤病患者应尽心尽责,全力以赴,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敏捷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情绪稳定性,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性格,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和应急能力,这样才能应付危重患者,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大批伤病患者的抢救[1-2]。要刻苦钻研业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能迅速地对伤痛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并正确地进行抢救治疗。能保证以良好的心态,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只有选好人,用好人,才能为不断提高急诊护理队伍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2优化人员结构,稳定护理队伍

急诊护士不仅要经过专业训练,而且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真正胜任本职,所以医护人员相对稳定,以及科学合理配备,是保证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各级领导要真正认识其重要性,在人员的进出,选拔上既要疏通渠道,又要慎重从事,克服随意性,避免频繁调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结构,根据在岗人员的技术力量和个人的状态合理搭配人员,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在年龄结构上,要形成梯次,保证人员自然进出的合理比例,如高年资护士较多,会因精力不足,身体不适,家庭负担重等情况需要调整,而低年资护士较多时,会有工作经验不足等情况,还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进入婚育期而休假脱离工作岗位。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才能促进急诊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组成一个科学有力的护理急救队伍。

3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要重视医德教育,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医疗纠纷,必须先抓好护士护理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急诊工作平凡而辛苦,急诊患者病情危急,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能促使护士对患者的极端负责,同情和关爱患者,为患者解除病痛和心理压力,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信念指导下,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开展多种形势医德医风教育,不断强化医护人员优质服务的思想,建立医德考核制度及医德档案,使医德医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及护理前辈奉献精神,自觉树立白衣天使美好形象。其次注意思想教育,良好心态和情绪是护理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急诊护士不能带着情绪上岗,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打击,都不要因不良情绪影响到患者,任何消极,懈怠,精力不集中,都可能酿成差错事故[3]。由于急诊护士长期以来超负荷工作,待遇相对较低,加上急诊患者普遍不理解,导致护士心态不稳,因此要注意经常性思想教育,随时了解人员的思想动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其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职业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要为护士排忧解难,提高工作待遇,在个人遇到困难,职称级别调整,节假日,人员紧张等情况下,注意预防性思想教育工作,使每个人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在日复一日繁忙而枯燥的护理工作中,始终保持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态,保证护理质量,避免差错和护理纠纷。

4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急救护理能力

规范化培训急诊专科护士是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连续性救治,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减轻伤残程度,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4-5]。据调查表明具有2年以上急诊专科工作经历的,仍然存在急诊急救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的需求,因此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救护能力。

培训方法和内容:按照成人教育的原理,以科学调研为依据,了解培训需求,按需施教。高年资护士着重在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培训,并选派骨干外出进修学习新的临床技能,新设备仪器的使用,挑选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工作经历丰富,并且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高年资护师讲课,巩固基础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常见危急重症急救处理,做好年轻护士的传、帮、带工作。请专家授课,拓宽知识面。加强专项技能操作训练,做好教学查房,专科知识讲座和病例分析等,挑选护理骨干参加专门机构设立的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并取得资格认证。对低年资护士重点进行专科护士相关知识培训、急诊急救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模拟建立与实际工作相似的抢救场景,突发事件,培训护士应对危重患者,尤其是对突发事件大批病伤者抢救的应急处理能力,选择危急重症案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车辆事故致多处骨折并多脏器损伤的现场急救等,同时加强所涉及的护理操作训练,包括急救技术操作和急救仪器使用。定期组织考核,按照各项操作技能评分标准和情景模拟考核评分依据打分,不合格者需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低年资护士抢救危重患者的经历不多,经验不足,缺乏应对能力,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取抢救的实战经验。情景模拟训练可针对性地进行深层次培训,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提高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使低年资护士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强化业务训练和急诊意识的增强,提高急救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练就一支过硬的急救护理队伍,真正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参考文献]

[1]谢天麟.急救知识与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2]许素,刘晓为,李桂宝,等.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24.

[3]卢艳飞.护理组长负责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广西医学,2008,30(10):1636-1637.

[4]曾燕.急诊护士护理道德与护理质量的因果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78.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9

【关键词】核应急护理人员救援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35-02

核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无论概率多小仍然有其发生的可能性。核事故的危险是可怕的、灾难性的、难预测和难控制的;核福射不仅可引起受照者的近期损伤,还可诱发远期效应,不仅会对公众的生理造成严重损伤,对公众心理影响更大,甚至可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的干扰、破坏。护理救援在核应急救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护理救援水平的提高能更好的应对突发的核事故。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护理人员核应急救援能力的研究较少,也并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测试工具。本文从护理人员在核应急救援中应具备的能力维度进行探讨,望对核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提供参考。

核事故的救援相比其他灾难事故的救援有其特殊性。潜在的危险系数相对更高,因为核事故的发生能造成大范围内的辐射影响,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损伤。护理人员核应急的救援能力可以从3个阶段来进行分类:前期准备阶段、应急救援阶段和后期恢复阶段。在3个不同的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护理能力也有所不同。

1前期准备阶段:

1.1核与辐射知识的储备

多数人“谈核色变”的原因在于对核相关的信息了解的非常之少,只知道核辐射危害大,而对于核辐射的一些特性和减少核辐射的一些防护知识完全不了解。护理人员从事核应急救援工作,首先必须要了解核辐射本身的特质,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有哪些分类、对于不同的辐射如何来进行防护、受到辐射后可能会造成急机体什么样的损害。其次,护理人员是充当救援人员的角色,那么他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国家核应急预案》,在发生了事故之后整个应急流程是什么样的,自己在其中应当做什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核事故发生后,护理人员如何能够正确实施救援一定需要核辐射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

1.2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境的考虑[1]。评判性思维使护理人员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及知识,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的决策[2].而在应急救援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最佳的决策对于抢救病人就越发显得重要。

1.3自身心理素质

核辐射不仅能引起近期损伤还能造成远期效应,任何人都会对其产生惧怕感,这就要求护理救援人员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耐受灾害现场强烈刺激并承受严重的心理压力,保证自己的正常心理情绪,才能发挥良好的工作状态。救援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持沉着和冷静,运用清晰的思维对现场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和处理,从而对受救伤病员进行有效的救助。

2应急救援阶段

2.1急救物资使用

在核应急救援中不仅要用到普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所需要用到的急救用品,还需要使用针对“核元素”的特殊急救用品。例如:辐射防护用品、辐射监测用品、去污染用品、抗辐射药等等。这些急救物资在日常的护理工作甚至是救援工作中都难以使用到,所以对于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说非常陌生,使用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但在核应急救援中,能否正确的有效的使用这些物资却显得尤为重要。正确有效的使用这些急救物资在核应急救援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隔离、洗消和去污

隔离、洗消和去污在核应急救援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核安全事故之所以能够对人们造成这么严重的恐慌和惧怕,是因为核元素具有放射性,而这种放射性辐射对人体所能造成的伤害并不是近期内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有时会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有所表露。所以与核元素接触时间越长那么造成损伤的程度就越严重。在最短时间内清除受照射者体内的污染源,对于受照射者的救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隔离、洗消和去污应是每一位参加核应急救援的护理人员都应掌握的一项技术。

2.3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在进行救援时都秉承着“生命第一”的急救意识,始终把抢救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然而核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离辐射,它对人身体的伤害可以产生于无形之中,所以在核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的树立也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进入现场进行核应急救援之前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如果只是一心抢救患者忽略自身防护而造成自身的损伤也并非科学的救援意识,也并没有达到及时抢救伤员和有效的保护工作人员的双赢效果。

3后期恢复阶段

3.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辐射损伤病人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在入院期间对其疾病护理进行健康教育,还需要护理人员对于其以后的生活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可以对其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减少照射、如何自我防护以及生活中可以经常食用哪些食物对抗辐射等多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意义是长远,做好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还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心理救援

心理救援是核应急救援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核安全事故发生后大多数都会引起恐慌心理,受害者易受到极大的身心创伤,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在相当长时间内很难得到及时消除。适当的心理救援就显得格外重要。心理救援需要运用到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察觉各种心理疾病的前期表现,实施早期干预并给予多方面的心理支持,以降低核安全事故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影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4]。

总结:护理人员在核应急救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人员核应急救援能力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核应急救援取得的成效,而当前在我国核能产业的不断大力发展则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本文针对核应急的特殊性质提出了几点对护理人员核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望对以后护理人员核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ShinK,JungDY,ShinS,etal.Critiealthinkingdispositionsandskillsofseniornursingstudentsinassoeiate,baccalaureate,andRn-to-BSnprograms[J].Joumalofnursingedueation,2006,45(6):233-23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急救相关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科是医院全天候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战场,工作的特点就是一个“急”字,急诊和急救质量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化程度。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知识+能力型是国际化医疗市场对护理的新要求,也是中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主动迎接新时代新挑战的必需[1]。而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转变尚未跟上这一变化,因此,加快护理人员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以及急救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2]。为此,我院从2006年6月开张以来,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急救技能培训,以提高她们的基本技能和急救技能。

1急救技能培训的意义

我国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护士在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方面均没有通过系统的专科培训就直接上岗,造成了人岗匹配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影响了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为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能适应急诊护理工作和胜任急诊护士职能,提高对急诊患者快速准确的判断力、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由于我院是新组建医院,护理队伍来自不同地方,存在着地区差异,较多护士没参加过急诊工作,因此,对她们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具体实施方法

2.1参加急诊护士适任班的培训

2.1.1理论学习及模拟培训被培训的护士,必须首先参加由上海市护理学会继续教育基地急上海市急救中心组织的80学时的急救护理学习班,以及为期1周的院前现场模拟急救技能培训,学习班结束后,理论和院前急救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急诊实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培训。

2.1.2临床实践培训在指定1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作为急诊适任护士临床实训基地。培训时间为2周,实践内容突出了预检护士分诊技巧;急诊护患沟通技巧;急诊常用13项急诊患者的抢救配合程序;急诊常用8项抢救技术;突发事件抢救流程和组织协调工作等。培训结束后进行急诊常用抢救技术、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3]。

2.2外出进修为了适应专科护理发展的需要,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并且与上级医院协商,安排高年资、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带教,要求带教从手把手带教开始,逐步由放手不放眼,走向放手又放眼,使她们在积累经验同时,能返院后独立上班。

2.3院内培训根据护士职称不同,针对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制订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方案,有三基培训和专科培训,通过此类分层次培训方式要求相关护士能充分掌握护理专科基本理论,能熟练地进行各类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和护理。

2.4“急救能手”的评选活动为了激励医护人员工作热情,树立榜样作用,提升急救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急救技能,每月从急诊医生、护士中各评选一名优胜者为“急救能手”。

2.4.1方法心电图,心电监护,除颤术,洗胃术,呼吸机操作,心肺复苏术等操作,每月进行一项操作技能考核,从医生、护士优胜者中各选出一位评为急救能手,当选者的照片在急诊室张榜。

2.4.2评选内容操作技术,相关理论。

2.4.3奖励方法当选者每次奖励100元,连续当选3次,另外再申报院部作为先进工作者候选人,并作为今后晋升职称的依据。

3体会

我院急诊科护士共13名,已参加急诊护士适任班的培训6名,外出进修6名,通过将近两年的这种内外结合培训方式的实行,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增强了护士工作的自信心,掌握了一般鉴别诊断的能力,能熟练操作各种抢救仪器,并可排除一般故障,在抢救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操作,并能进行预见性的护理配合,使我院急诊护理工作逐渐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秀新,赫玉玲.护理临床教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