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十篇人文素养的培养十篇

人文素养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07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1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动漫作品失去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根基,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动漫创作人才是创作优秀动漫作品的关键,是中国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高职;动漫人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57-03

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综合性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方向过于狭窄、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失等。高职院校动漫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动漫职业生涯中发展后劲不足,原创能力普遍缺失,表面上看是技术能力不够,但其深层次原因却是人文素养不高。

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人文缺位

中国动漫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动漫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仍不成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动漫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肩负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然而,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设动漫专业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986年以前,中国动漫创作人员秉承中国文化和艺术风格,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但随着世界其他各国动漫的崛起和世界动漫技术的发展,国外动漫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并赢得了大量的观众。西方文化的蔓延、渗透,对我国动漫制作技术的提升和制作手法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动漫的发展。但中国的动漫工作者逐渐一味地盲目跟风,模仿欧美、日韩等的动漫手法,丧失了自我风格,没有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美国的动漫作品中会体现出美国文化中乐观向上、英雄主义、幽默风趣、温情脉脉等特点,而日本动漫作品中则贯穿着日本文化中坚忍不拔的人性、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于盲目跟风,导致中国动漫逐渐丧失了人文基础和精神内涵。其实,欧美、日韩动漫在国际上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外因在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在动漫形象上充分表现民族信仰和核心价值观,内因则在于动漫创作人员具有较深的人文素养。反观中国动漫作品的灵魂在哪里?中国动漫创作人员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创作的作品在动漫形象上无法表现人性,不能触动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刻画不细腻,在动漫情节和创作手法上既没有传承民族文化,又没有创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等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动漫作品中已难觅踪影。这样的动漫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无法牵动人心,更无法走向世界。

我国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多以国外优秀动漫作品为标杆,对我国优秀的可挖掘的民族文化讲得甚少,培养出的动漫人才人文素养不高,致使创作出的动漫作品主流价值观不明确,逐渐导致中国本土动漫风格未能得以继承和发展。

动漫人才具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人文素养及构成

关于人文素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经过人文知识学习而内化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大体而言,人文素养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艺术知识、传统与习俗知识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化,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将人文精神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为个人的心理认同与行为规范;人文形态是人文素养的外化,是人们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具象表现。

人文素养是内在的价值性品质。缺乏人文素养(尤其是民族价值观)指引的动漫作品是不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我国目前大量引入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动漫作品以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缺,满足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观看需求。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西方的动漫在宗教上并不完全适于我国观众,部分西方动漫作品的作用是消极的,他们宣扬的暴力、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动漫创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制作出向观众输送正面价值观的动漫作品,能创作出充分注意本土文化以及人性表达的动漫作品。

(二)动漫创作中人文素养的内在需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讲求时效的今天,我国动漫也搭乘着快速列车,动漫作品过于强调技术性而无法表现丰富的内涵,无法彰显民族的人性和灵魂。根源在于无法静下来研究本土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将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赋于动漫角色上,致使动漫作品失去灵魂。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动漫作品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根基,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动漫作为一门以创意为核心、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集文学、戏剧、美术、影视、音乐等特点于一体,其创作过程是综合多种人文知识、融合人文精神的过程。现以动漫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为例,说明人文素养对于动漫创作的重要性。

剧本写作剧本是对整个影片的故事描述。好的故事和题材是创作好的动漫作品的前提。近年来,我国的动漫剧本一般模仿日美风格,再加上急功近利以及道德失范、价值失范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东施效颦”,在故事情节中未能寄托思想信仰等抽象的价值体系。我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传统和“重义轻利”的价值传统等在国内的剧本中已难觅踪影。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灿烂,提供了丰富的故事题材,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好的剧本需要创作人员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宗教、文学、传统习俗、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有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从中挖掘出符合中国审美标准的题材。动漫剧本实际反映的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等内化的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发展、历史、生命、环境、宇宙等的认识。

角色设定动漫形象是动漫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动漫产业中开发衍生产品进而形成价值链的开端。国外的动漫作品能深入描摹人性,在于创作者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能准确把握角色特征并细致刻画。我国早期的动画人物造型渗透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完美地传达了中国山水画的幽深意境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近年来,中国很少创作出属于自己民族的动漫形象,多数动漫作品中的角色性格刻画不深刻,形象刻板,角色缺乏“灵魂”。要塑造优秀的动漫形象,就要求造型设计人员对古今文学、历史学、美学、民间艺术等都有深入的了解,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塑造出有血有肉、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民族动漫形象。这是中国动漫崛起的必由之路。

场景设计日本的动漫作品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细腻又充满日本民族文化的场景设计,浓郁的民族气息使观众在被剧情和动漫形象打动的同时,也被朴实的民族文化所吸引,如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场景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风俗、建筑、历史、信仰和价值观。我国的动漫场景设计人员人文素养缺失,导致创作出的动漫作品缺乏民族特色,大量的模仿和急功近利的粗制滥造,使动漫作品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特色。我国的少年儿童在这种动漫作品的影响下又如何去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的场景设计人员必须对我国的交际礼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节日习俗、信仰习俗等传统文化与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对我国的历史、古代哲学、文学等把握透彻,并将其运用到场景设计中去,让世界通过中国动漫作品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

影视语言影视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是影片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优秀的动漫作品可以借助独特的创作理念,通过独特的影视语言向观众传达出导演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赫尔佐格曾经说过:“要是你习惯了把镜头设计仅仅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你就永远跳不出庸俗的框框。”影视语言不仅仅需要美学素养,还需要哲学、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等方面人文素养的积累。但凡好的动漫作品,无不有思想深度,有人文关怀,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视听冲击力,这也是对动漫创作团队综合人文素养的要求。

不仅在上述的动漫制作环节中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人文素养,在动漫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如分镜头设计、风格设计、原画设计、配音等各方面以及动漫产业的营销与管理等各方面同样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动漫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要适应动漫产业的需要,动漫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哲学与宗教、文学、艺术、历史、风俗与名胜、美学与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人文形态(人文行为),形成稳定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并将其融于自己的动漫创作中,使动漫作品展现民族精神和灵魂。笔者认为,动漫创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两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人文素养对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启发意义

高职动漫专业不仅仅需要数字技术应用知识、艺术学科知识,同时需要学生了解文学、历史、音乐、摄影、民间文化等多方面知识,需要的是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整合能力。现在国内大部分高职动漫培训教材都以美国、日本动漫为蓝本,鲜有本土传统和优秀动画的案例剖析,学生接受的知识自然受到美国、日本动漫的极大影响,把美国、日本动漫作为学习的榜样,对中国优秀动漫知之甚少,也就无法挖掘丰富的本土动漫资源,也无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本土风格的动漫作品。另外,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观越来越趋于物质化、技术化,对追求文学、艺术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急功近利的思想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受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影响,以制作时间周期衡量收益的价值尺度使大量的动漫作品粗制滥造后便投入市场。动漫从业人员文化底蕴的积淀,内在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动漫从业人员放下浮躁的心态,反思技术与艺术、文化的关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自己的创作。

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动漫创作人才是创作优秀动漫作品的保障,是中国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培养动漫创作人员的人文素养,提高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以提升动漫作品的精神内涵,展现动漫作品的中国文化特色,展现角色的人性,赋予角色以民族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中国动漫实现创意发展的关键。重视人文素养对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郝春生.人文素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50.

[3]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

[4]向怀林.人文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01-302.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以往教学观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明确学习过程和方法,并通过语文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妈妈的爱》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扇、裳”等生僻字词,还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且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受到妈妈那无私的爱,学会感恩,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首先,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略老师的指导作用。其次,进行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教室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布置,可以在教室的走廊或者墙上悬挂更多的名人字画,并附上一定的作者介绍,或者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绘制一定的图画并附上文字,又或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读书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书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又能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三、进行高效课前准备,精选教材中人文素养知识

在教学开始之前,老师要进行高效的备课,仔细研读分析教材,精选教材中人文素养知识。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老师在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也要透过文章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而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学习,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和优美语句,通过写作练习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老师高效的课前准备,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就不能一味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课堂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能不仅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素养,使学生既能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影像视频甚至是aR影像,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危急的情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渗透相应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的了解,进而学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精神。

五、进行科学教学评价,注重课外实践培养途径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中的培养,并且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评价作用。首先是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化,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是组织语文知识竞赛,通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可以是开展人文科学知识的讲座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开拓视野;还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为某小区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三观建设的重要渠道。这不仅需要老师更新观念,高效备课,改进教学环境,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体会人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实践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表现在一个人对社会他人及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准则中,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包含了精神境界、内在气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充分考虑,应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学生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塑造学生文化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新教育观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说,更应该对其“人文”的特点进行挖掘。教育的受者是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能够实践、思考的人。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完成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动态、合作的积极方式完精神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优秀诗篇,沉淀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主要战场是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精神表现的主要展示区域。教师应该多挖掘一些优秀的诗篇,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文章融合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让阅读内容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完成内心境界的升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以渗透的方式完成学生人格的健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学生通过对优秀诗篇的诵读,可以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在人生的长途中将会受用不尽。

2.拓宽视野,发展人文素养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具有单一性,要进行阅读的扩展,需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有效引入课外阅读内容,以扩展的方式完成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与人文素养。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炼出深厚人文内涵而且立意鲜明、思想健康的作品。例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简单朴实的文字将文化精神的情思缠绕其间,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需要进行发展变化。

3.实践社会,应用人文素养

生活是培养语文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人文教育必须尽可能地向教室外延伸,我们应该打破封闭的教室,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进自然,在社会中感受书本的人文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1)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旅游景点的风景名胜古迹,让学生走进自然,体会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参观中,学生可以和教师畅谈心扉,也可以收集写作素材、写生、采集标本,这样一来,一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情感和东西就会在大自然的淙淙流水、鸟语花香中忽然产生。

(2)主动实践

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会上实践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到父母单位体验劳动,到乡间做一回农民,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理与想法,帮助孤寡老人,参加社区活动,打扫街道卫生等,使学生与生活广泛接触,体察民情民风,懂得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爱,感悟人间的真情温暖;体验社会的世态炎凉,为弱势群体而忧伤;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增强他们的学习愿望。

(3)指导写作

有了平时点点滴滴的课外人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积累,就能要求学生学习写作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在每周的生活随笔中使他们写出自身最真实的感受。学生把内心的人文感受表达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批改。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改中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的希望和爱特别重要。此外,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需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走入直接与间接、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广阔生活领域,用身体、用心灵、用眼睛去对生活这部无字的活书进行阅读和实践,向天下的万物万事学习。

结语

优良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发展中最持久的动力、最本质的源泉,是人生命核心的潜能。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持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有师生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才可以使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人文素养

职业中专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向纵深方面,改革中所探究和实践的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无疑对职业中专语文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传承的是传统文明,并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主要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可以说,对于人文的含义,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人文精神提倡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应该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对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职业中专生人文素养更多的体现在个性、自我、人内在的主体精神品格。人文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真、善、美,更注重培植、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等。

二、优化课堂评价语言,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体现以学生为本: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三、职业中专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要育人,要在完成自己的课程要求以外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离开“育人”“,教书”也无从谈起。语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科,语文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好多都是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职业中专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培养他们的人生观极为重要。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用自己的大爱去融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都是好的。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好坏去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教师要尽可能地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宽容和感动来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因此,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阅读的方法如指点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培养阅读整技巧和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协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等,不仅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增加了学生语文积累。同时也可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出读书墙报、制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这些举措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下,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德俊.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温正胞.语文教育的内核是什么[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3]张宏喜.教育:跨越功利主义复归人性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2003(3).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5

一、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课文内容也变得更加的广泛,它的触角延伸至家庭、社会、自然、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面对内容丰富的教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得来的,也不是上政治课能灌输得了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材料莫过于经典的人文著作,经典的人文作品自会把高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知识视野、高尚的思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传递。不过,限于高中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将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传送给学生,还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而正确地解读教材,挖掘出丰盛的人文素养来滋养学生。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就可通过配乐、图片、反复的朗读、涵泳字词、想象联想,引导的学生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如诗如画的意境及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以便日后能成为一个有着高尚的情操与高洁志趣、甚至能创造美的人。

二、优化课堂,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定位,优化课堂教学。变教师作主体的“一言堂”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课堂,并在课堂上充分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教学鲁迅的《祝福》第二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只有一个:你认为害死祥林嫂的最大的凶手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自主思考之后,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讨论。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交流合作性,而不必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也不一味地只充着少数积极发言分子的听众,从而获得独立的思考权与发言权,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辨能力、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但有些人文情感较有隐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才能显现出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感知并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境界,融入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或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一定能更好地凸显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诱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人文情感的陶冶。

如著名教师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配着低沉抒情的音乐,用时而欢快,时而沉痛,时而悲戚,时而激愤的声音去朗读,当韩老师热泪盈眶地将课文读完,学生沉浸在温暖伟大的母爱,沉浸在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控诉中良久无言。我想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于纯真。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6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泛指人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应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应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感悟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由此而行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表现出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征。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的区别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造完善世界的潜在能力,以及对人的追求和成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与理性互相对立起来;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一种探求;而理性只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附属。2.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1)人文主义,是人们对以人本身为核心的非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人的感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客观的;人文主义归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产物。(2)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素养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知识水平和所有一切所表现的行为及语言的综合体现。就素养而言,又分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而人文素养又有别于科学素养。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智商至上主义的不同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是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元素。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获得的,理性能力与科学精神是在长期坚持积累、学习、研究并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力。2.智商至上主义智商至上主义直接来自于对科学素养的片面极端的强调。由于对内在科学精神外化的片面理解,加之高智商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导致人们盲目的追捧智商至上主义;而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的强调智商至上主义,将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人,不是机械的唯高智商而是从,而是在追求实现人格健全与人性美好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自我统一。

二、现代人的人文素养缺失

(一)教育的“工具主义意识”

工具主义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的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机械化两个方面。教育已越来越表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机械的程序化;导致了教育的“唯考试能力说”,这种观念,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现代教育就要有别于旧时的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制,也要在现在的工具主义教育形势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体系的诉求为依托,也就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保留民族自我的发展特色和空间。

(二)我们的文化认知

1.我们的自信缺失(1)从民族自我认知方面,即文化自信方面谈。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已是古而有之;但在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入侵,东亚病夫的劣号;好像突然间,我们的民族不那么自信了?在之后,我们的意识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为妇孺皆知的语言。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盲目吸收(从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大弊病。也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诸多方面。(2)世界人的自我认知分析,即从不同国家文化自信方面来谈。外国人的自信之与中国人的谦和,源于文化理念及哲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我们的谦和绝对不是不自信,而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客观现实事物的承认和对自我精神意识的陶冶,是民族文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表化;就像审美的不同,究竟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还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庄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抛弃了谦和、友爱等中华民族的品德,而是在融合了国外先进文化之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展。人皆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只有盲目的自信,膨胀的内心,虚伪的欲望。(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贫穷指数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度低下,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的宏大,人类自身的渺小,或在不可抗力面前的孤立无助,通常会导致产生愚昧的现象。经济发展要紧紧以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水平为依托,科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发展源动力及基础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贡献物质刺激。

(三)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带着他们的异域风情和席卷全球的资金、技术,相对于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在一段时间内,国人的劣根性似乎成为自嘲的代名词;在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迷茫的自我,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思想逐步多元化,浮躁成为一个流行词。

(四)人文素养培养缺失

1.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其片面性影响;“学遍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总结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忽视。2.应试教育的局限和素质教育现实中的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主,强调智力型教育,重视培养技能性的智力因素素养,而忽视意志、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素养。过分强调工具性意识,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学公式化倾向严重。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这是现阶段应该正视和解决的。3.功利主义的影响在生活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技术水平落后,人们急切渴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中,欲望逐利主义思想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人们眼中的实利主义,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忽略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4.正确区别人文素养与封建迷信、腐朽思想的不同具备人文素养,并不等于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是需要破除的;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极端片面的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会把人们引向封建迷信和思想腐朽的旧式弊端。人文素养对于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及途径

(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人们所应该具备的,二者应同时并举,不可偏废,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培养过程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内在转化和汲取科技文化营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二)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存在着一种片面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识教育,在于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达到二者的内在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应以打牢人文知识基础,着重培养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文行为。

(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人文素养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小我意识,应该使人们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状态中,得到拯救。人文素养教育,着重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人们具备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热爱阅读

培养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丰富见闻,汲取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及精神;加强培养人文素养,使之具备社会责任感、避免信任危机。书让人慧智,以书为伴,热爱阅读。

四、高职院校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传播者、实施者。职业院校还应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工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先进的人文精神为依托,将人文素养教育付诸于行动。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1.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点在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同化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学校特色,创建具有不同特点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有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统一。2.实现人文素养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教学活动能够积极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从而提升其做人与做事的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通识课程的设立通识课由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各种人文知识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设置通识课程,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人文素养。

五、我们的传统、传承与前进

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并结合先进外来文化,培养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吐故纳新中实现对人文素养教育传统的传承,我们的前进才会更加有力,才会实现,新形势下的全面素质教育。

六、结语

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在不同的演绎中,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瑰丽的仰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既要满足普通劳动者的生存诉求,又要创造环境,支持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2003.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12-14.

[3]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04):11-12.

[4]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3):27-33.

[5]龙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J].理论界,2007,(06).

[6]杜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

[7]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

[8]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9]毛明香.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4.

[10]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1]王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34-35.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1-01

一、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小学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小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口向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

(二)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

3.责任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会把自己在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人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对语文教学的成功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8

关键词:人文素养;物理教学;熏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58-02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明确规定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人文素养内涵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列,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体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却束手无策,本文结合自己任教实践经验,就此作些探讨。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关注入,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是一个热爱生命,善待自然的人;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的国家,才是一个充满自由、富有活力、善于创新的国家。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要在平时教育工作中注重渗透人文主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在具体授课中,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当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考试的功利主义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以经济的眼光为标准,强调了学习的升学功利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从学校的角度看,受社会现实功利性驱动,更多地看到或强调考试的应试价值,甚至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目标。学生整日忙于各种练习考试,淹没在题海之中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等等。这些来自社会的功利性评价,让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举步为艰。另一方面,当代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且前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乏人文化的手段,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意到“教书”,却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育人”。教师本身缺乏人丈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干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2.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

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等等。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不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内在的人文素养。可见,在课堂中适时介绍物理学史其意义深远。

3.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第一块田径金牌的飒爽英姿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4.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

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同时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课堂教学中塑造人文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对此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下,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学习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健康迅猛发展。

结束语

现代和将来的社会需要大批有真才实学,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人才,《新课程标准》把物理教学中要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列入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通过物理教学我们真正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物理融合,并充实于日常的课堂物理教学教育中,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干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内在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从中细品慢嚼,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赵超先.物理教学论与物理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9

一、人文素养及人文素养教育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养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何而生”,即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高中英语新教材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高中英语新教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编写的。教材每单元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话题涉及的内容多,文化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综合性强,人文知识的比重加大。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话题“朋友”入手,并设计一个个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什么是好朋友?”“如何交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并介绍自己的朋友及发送电子邮件交网友等,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朋友观”;学会与他人交往,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高中英语新教材还涉及到名人、音乐、体育、文学、艺术、文明礼貌、环境保护、饮食文化等。这就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较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认识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他们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利用高中英语新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新的特点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高中英语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内容通俗易懂,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容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素质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就行了。因此,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Unit9technology涉及“手机、发明、技术与人文”等话题。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渗透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之中,教材的设计特别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拓展与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诱发学生思考许多社会问题。如,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辨证看待事物,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心感受,体会其中的人文要素。又如,教材每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设计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活动,体现的就是一种能力训练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所学和掌握的文化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

2.挖掘新教材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并给以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和选材上还是在活动设计上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如,通过“Goingplace”学习,让学生注意外出旅游的行为规范,维护公共秩序,注意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走向社会。鼓励学生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现代人不仅需要接近自然,探索自然,还必须善待自然。通过Unforgettableexperiences学习,使学生将来在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面前,能够冷静顽强,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Unit5theSilverScreen让学生谈明星,说电影使其领悟人生成长与奋斗的历程。Unit6Goodmanners通过讨论“中西方餐桌习俗对比研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人文意识。

3.充分利用高中英语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世界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要让学生在将来社会中能够有立足之地,能够有更好的心态面对人和事。在中学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4.“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则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体现出来的。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要使人有更开阔的心胸,要使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5.体会新教材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人文素养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

前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现阶段中学生人文素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发展的需求。

1现阶段中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人文素养,是借助知识而体现出来的修养、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养等方面。一个国家中人文素养的水准很大一部分受到了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受到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影响,传统的理念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及时更新观念,保证教学的针对性。现阶段中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发生,也充分证明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人文知识与人文道德素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中国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背景,但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一些传统资源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许多学生对文化遗产知识了解甚少,对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缺乏了解,甚至还出现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自信心淡薄等现象。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做好高中生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了[1]。

2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2.1从人文导向的基础上出发整合教学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了较多的内容,如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格局等。除了必修课程以外,选修教材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文化与人物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所以可以说不论是在选修课上还是在必修课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历史事件讲解以及历史知识整合等方面上,通过引导学生按照特定的思维定式来进行思考,虽然保证了学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但是却难以领悟到人文内涵以及人文气息,最终也就影响到人文素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就要坚持从人文素养上出发,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在人文教育中人类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了公民、国际、法制以及生态意识等。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人类意识的角度上出发,让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掌握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受到历史时期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民意识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从公民意识的角度上出发,通过收集线索与整理相关知识,以此来实现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记性思考,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素养[2]。

2.2找出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了文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图片以及一些隐性知识,在课后中也有连接以及课堂测验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存在着的隐性知识,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学生在学习“世界文学艺术”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历史文化作品比较抽象,所以如果借助文字进行讲述,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效果。在学习“中国唐代绘画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作者的关注点,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等来组织学生欣赏作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认识到唐代的绘画特点。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3]。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保证师生关系上的和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坚持从人文教育上出发,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蓓.浅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46-47.

[2]汤红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4,(17):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