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十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57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和作用

美育从理论上来说,从属于美学;从实践来上说又从属于教育。在教育学上对美育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又称“艺术教育”,也就是通过艺术的理论的学习和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评价能力的教育。而广义的美育,又可简单地称为“美育”,他是指在正确审美观的指导下,通过审美活动实践,培养提高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并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使情感得到净化。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美育。

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美育的教化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把学校教育分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认为,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可以安上治民,而进行美育的“乐”可以移风易俗。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把两者放于“六艺”前列。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继承我国礼乐并重的传统,并从近代西方哲学中吸收了美育的思想,给美育赋予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以美育陶养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突出了美育的重大社会作用。德国著名作家席勒也认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

虽然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侧重点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仍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两者目的相同。美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敏感地捕捉美,正确地鉴赏美,具备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审美指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都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都共同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之中。

2.两者的情感相通。美育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它以事物的魅力去刺激人的心理和情感,通过具体、生动和可感的形象去打动人、感染人,使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其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强调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特别反映在思想教育方面,很多问题都是属于情感方面的。需要通过语言的疏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其立场、观点向正确方面转化。

3.两者内容相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素质教育,在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教育内容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观念

1.将美育的形象性特征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美育用一种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抽象地思想”。美的这一典型特点,使人们在欣赏美的形象时,运用联想和想象,在不自觉中认识到美的对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把美的这一特征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抽象化的不足。譬如阅读屈原、陆游、文天祥等人的爱国诗篇,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则徐》、《甲午海战》等电影,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其原因就在于美育是超功利的,并且在形式上具有自由性,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认识得到深化,思想得到感化,情感得到净化,智力得到开发,其特殊效果是一般说教式方法难以达到的。

2.将美育的情感性特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它可以起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追求”。因此,激发和促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教育者所宣传的道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思想教育中,青年学生主要是依靠理性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情感则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决条件。美育的这种情感性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同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认同,终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而言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关心个人对合法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自觉遵纪守法。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确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一是要向群众讲清利益关系,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二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引导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满足精神要求,创造幸福生活。

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个人对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的绝对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为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为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认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内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社会性功能,忽视甚至贬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只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功能,并且必然地受到人们的冷遇。

事实上,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与个人更有其内在的高度统一性,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第一次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的共同体”,国家和社会化的利益实质上也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使二者高度地统一起来。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创新

首先,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的三维结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人是共体和个体的统一,人的发展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工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总是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而忽视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这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项注入,影响和压抑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内在需要而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育对象的自我选择是必然的,这也正是其主体性存在的证明。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说到底,就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受教育者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者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受教育者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才会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丰富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正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主体性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必需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维受教育者主体观。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人本观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思想的统一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国际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尤为严峻,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金钱至上主义也日益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以人为本观念来统筹思想政治工作。人本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走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切实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学生本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观念,是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保守,只注重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人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帝王大都把统一民众思想作为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其本质即是向民众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借以维持社会稳定。因此,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往往将社会价值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人作为个体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被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目的仅是向学生灌输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维持大学校园的稳定。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丝毫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扰,更无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相关高校的管理者应尽快扭转此种不良倾向。

2.相互矛盾的评价标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便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相对于大学生的品质和修养,企业更看重的是其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无形中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换言之,大学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指标不一样,各有各的侧重点,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无法给学生传授能力。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跟其他事务都是有矛盾的,事物本身也存在着内部矛盾,并非所有的矛盾都是完全对立的,学会如何兼顾矛盾双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一方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人生观的引导,一方面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这就是解决此问题的症结所在。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过程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普遍单一,主要以说教法为主,高校的思政主管部门、辅导员经常会召集学生训话、学习新的国家政策或中央指示。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是走过场,见事不见人,其收效也是可想而知的。思政工作者面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有理想有主见的热血青年,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喜好,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这种死板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方法应该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教育者在采取某种教育方法时必须征得教育对象的同意,双方应共同协商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群体乃至个人,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发展,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发展的、科学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这是一种宏观方向上的教育和引导。其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力有限,容易情绪化,容易走极端,不少学生因为缺乏信仰,导致精神迷惘。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及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净化其心灵。通过正面灌输、启迪心智、重塑人格,让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兼顾每个学生的利益。

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普遍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共同包含的内容,或者是双方都适应的准则。特殊性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标志,即一种事物所独有的内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兼顾每个学生的利益。具体来说,就是思政工作中一些普遍适用的准则,如定期开展教育、教材内容的统一编写及一些管理规定等应该继续推广,因为它可以保证思政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偏好,如果教育者在思政工作中完全一刀切,以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模式来开展教育,其结果就只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越来越厌恶。教育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外向型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可采用座谈会的方法来开展教育,内向型的学生刚好相反,他们往往不善言辞,拙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可采用课堂教学来施展思想教育,并要求他们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只有因人施教,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以人为本贯彻于思政教育中,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塑人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意保护教育对象的隐私。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应该有良好的素养和职业道德,严守教育对象在交流中所吐露的个人隐私。如果大学生肯将他们的个人隐私倾诉给教育者,那么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方面说明教育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说明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已经完全信任。在此基础上,严格保守教育对象的隐私,不仅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最起码要遵守的职业道德。

另外,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都普遍脆弱,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自尊心较强,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偏执,如果思政工作者恶意地泄漏学生的隐私,就可能会招致他们的报复,甚至引发自杀、退学等恶性事件。所以,保护教育对象的隐私,其实也是在保护教育者自己,必须充分认清学生隐私的重要性,给学生以适当的尊重和有限的个人空间。只有严格保守学生的隐私,才有利于思政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4.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共同学习的组织文化。

在管理学领域,企业的组织文化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为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它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便是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主要场景,所以,自由、民主、开放的校园氛围便是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剂,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各抒己见,保证了思政工作能够取得好的成效。与此同时,学校管理层应该大力培植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文化。学习共同体,即是管理者管理对象双方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决策,就双方关注的问题共同探讨,使管理对象的地位由被动变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达到最大的团队效率。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文化充分尊重了教育对象,扭转了长期以来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思政工作方法,认可了教育对象的主动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高校的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大力培植这种组织文化。

5.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择业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问题成了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切实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服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要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创业。目前,不少高校在校园开展创业比赛,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了其创业热情。以人为本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是切实的政策和行动,是学生得到的切实利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关切学生的核心利益,是思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安姝.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03,(2).

[2]李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2).

[3]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2008,(3).

[4]候启海.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探讨[J].2006,(2).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227-02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层次的,其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

(一)“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毕业就希望能够找到工作环境优越、经济待遇优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工作。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为自己是高于普通人群的特殊群体。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都希望能够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对民营企业则不感兴趣。甚至一些大学生把去民营企业工作,错误的认为是“大材小用”。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传统的、保守的,以为所谓就业就是长期或一生从事一种工作,因此会力争谋求到一份所谓“铁饭碗”一样的工作。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总是忧心忡忡的,担心在民营企业工作流动性大、不够稳定、缺乏归属感。其实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以找到一份仅凭单一的知识或技能便可胜任的工作,仅凭大学期间所学便可安享一生的专业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要有随时择业的思想准备,更要具有重新择业的竞争力。

(二)坚持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特别强调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的专业一致性,错误的认为如果放弃所学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则是对自己大学学业的否定。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只涉及到该专业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浪费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根据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导致个别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因此,大学生要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以便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积极面对,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则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缺乏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其就业高峰期已经来临。而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庭的过分溺爱,这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期望值很高,脱离实际。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等待、过分依赖的心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毕业即可捧得铁饭碗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养成了对政府、社会、学校的严重依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但学生毕竟是就业的主体与受益者,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必须立场明确,果断做出决定。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自信、平和的心态迎接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四)盲目攀比的就业观念

很多毕业生没有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而是盲目攀比、随波逐流。在求职过程中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味追求完美的工作,当这种虚荣、病态的心理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客观、公正地规划自己,实现顺利就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发挥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很难准确地掌握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清楚别人想要什么。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的思想,只盯着挣钱多、工作环境好的工作,错误的评估就业形势,使自己错失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有效规范行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并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针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加以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身条件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将自己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疏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不能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往往表现出焦虑、畏惧心理。尤其是在求职受挫之后,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学历低、能力差、学校名气不高,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疏导作用,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找工作之前,要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认清形势,了解就业本身的竞争性,明白求职的过程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考核其专业技能以外,职业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当前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奉献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缺失等现象,也缺乏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随意毁约,缺乏诚信,同时充斥着攀比与功利色彩。一部分大学生甚至把婚姻作为自己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手段,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找工作上,而是用在了找富二代上。当前,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极其缺乏,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缺少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不想付出,只求回报。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量,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用人才,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环境能否良性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违约情况的纠正、监督力度,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诚信档案,建立道德奖惩评价体系。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加强找工作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进而实现顺利、良性就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长远规划。大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要解决当前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问题,需要找到突破口,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心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个人的优势与特点,认清形势,合理定位,因势利导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心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必涛.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5

关键词:师本教育生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前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高职教育的各个时期,都被列入必修课程。自2005年起,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3门必修课以及高职院校自主选定的其它少数各有特色的选修课。多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了师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存在不少偏差和缺陷,是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根本原因。重新充分审视和检讨师本教育,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引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大幅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一、教学理念从传统的灌输教育为主转变为依靠学生自己为主

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其它教学一样,长期以来坚持“师本教育”,以教师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以学生为“配角”和“观众”。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压迫教育、灌输教育,漠视了学生的生命,对学生形成了长久严格的操纵。课堂不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而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甚至连听课、评课也是听教师的讲课,评教师的讲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十分注重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活动,学生变成了任由教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存储器”。

而“生本教育”则认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依靠学生自己。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靠自己内化。我们必须充分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潜能发展学习天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坚信,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靠教,学生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思政课”教师的学识再也不可能覆盖全部学生的学识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从传统的灌输思想政治理论为主转变为依靠学生自己为主,变教师的单向指导为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二、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转变为以讨论探索法为主

概括地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承担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素质教育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扬弃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探索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法以及启发法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一般都伴以讲授法——“师本教育”最经典的教学方法。

不难清楚,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学方法不是没有优点,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之中的能动作用,把教师的学识甚至臆断强加给学生,步步为营,教不厌细,日清月结,亦步亦趋。就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也是局限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材料和思路的框架下,力求与教师的思路相吻合,力求得出与教师相一致的标准结论,始终难以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扬弃这种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学方法,代之以“生本教育”的诸多教学方法,例如讨论探索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学生自“教”法等。讨论探索法强调讨论应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可以是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或生生讨论,只要是教学需要的都可以进行,课堂中通过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法是在接触新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去探索学习,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法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等形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学生自“教”法是让一些掌握了全部或部分教学内容的同学担当其他同学的“教师”,解答及交流学习内容。这些教学方法,不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思维更为活跃,课堂参与更为强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三、教学核心思想从坚持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1.实现教师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以往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能力、方法、觉悟的培养和实践,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使“思政课”成为“催眠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之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打乱教材原有的结构,采取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由学生负责研究,事先准备,包括课件、思路和分工,然后在课堂上演示并汇报。譬如“概论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布置专题,比如“苏联解体的原因研究”等。

2.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发挥能力的转变。这就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有效转化。教师必须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能力参与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能力参与教学,必须着眼于利用知识的迷惑处,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让学生反复讨论,得出结论,阐述观点;必须着眼于学生自己,如让学生举办演讲比赛,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益活动;必须着眼于考试,可以由学生出题、组题和组卷,由教师择卷。在出题过程中,学生必须复习全书,反复斟酌,做出答案,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能力。

3.实现考核从理论考核向综合考核的转变。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以往的考试内容过多关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实现从理论考核向综合考核的转变,以考试方式改革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教学相长新路。应该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可以实行选考制与必考制相结合的开放性考试机制。选考制可以由学生选定论文答辩、演讲、读书报告、自助讲课、大开卷等多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口才能力。必考制以大开卷作为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可以加大平时考核分值,相对缩小期末考试分值,实施“过程式”考试方式。

四、教学评价从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转变为着眼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确信质量优良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成为衡量教师上课质量的基本依据。为体现客观性和便于操作,各高职院校又进一步将标准细化成赋有权重的具体指标,如下边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打分表所示。

这个打分表,主要基于对教师“工作态度”到“教育效果”等评价指标的分析,从“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到“对整体教学的感受”为主要观测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学的质量,但它自始至终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几乎不顾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的参与与探索程度,几乎不顾及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效果,仍然跳不出“师本教育”观念教学评价的“手掌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可能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表现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必须重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句话,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表现及其效果,以学生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为归依,即使课堂教学中教师风采粲然,罗列材料丰富多彩,多媒体生动传神,但学生的思维和进步却受到束缚和压制,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6

思想政治方法理念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内涵

1.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

这是我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党的灵魂、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世界观,又是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它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体系。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开拓创新,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牢牢把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高度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法创新,由此从最根本上确立方法理念。

2.从形式上厘清方法与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方法作为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因素,是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的方式、手段。如何实现方法的有效性,就涉及到厘清方法与主客体之间关系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政工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而客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要关注人的问题。

3.从途径上厘清方法与实践相伴发展的有关问题

这是由方法动态发展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一定的方法理念是与之相应的方法理论及实践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支撑和影响着该方法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同时又直接影响着该实践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点,切实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和大学生师生员工的各种思想问题,这就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念要关注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实践发展等因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构建

1.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人们对价值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的基本观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说和实际工作的最坚固的基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理念,是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的基本观点。它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论。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

2.时念

时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全球化、市场化、政治化、信息化等时代转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和要求,所形成一种把握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的理念。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时展的高度,使方法理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为我们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念提供了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念必然要受制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要求,而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形势的需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念要关注时展趋势。

3.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是真正为人的教育理念。人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是其基本出发点。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每个人的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也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明确方法所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方法要作用于谁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然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在实践中以人本理念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4.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实践中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尺度是评价实践活动的客观标准。“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必须在实践发展中才能得到证明。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凭主观臆断来设定,它不仅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还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要求。既要承载社会理想信念发展,又要于根植于现实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既要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有符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既要理解和把握方法客观规律和矛盾,又要实现系统规划、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创新。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5.继承发展理念

继承发展理念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树立起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理念。继承是发展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曾分析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是受其传统和教育所制约。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逻辑起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创新方法表现。因此,继承发展理念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兼收并蓄,从而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现实转化

1.坚持校党政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协调合作,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育平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化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投身于教育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转化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2.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落实方法理念的有效转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来落实。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和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状况和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来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为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有效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找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合点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观念的认识已由“社会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关键是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解决人的问题。随着时展和大学生思想状况新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显得陈旧,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侧重于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大学生关心不够,忽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侧重于党与国家的需要,而对大学生的需要则重视不够。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坚持“三贴近”方面不断探索,注重将教育规范性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方法创新在实践中渗透到大学生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

4.营造方法理念转化的氛围,为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造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情况,新特点而做出的选择,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在课程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校的行政管理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置身于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当代社会生活使他们情感情绪日益丰富,自我适应性增强,主体意识增强,批判思维增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转变,呈现出需求增多、压力加大、矛盾加剧等特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改变思路,方法途径要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切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更要克服简单化、片面化,从而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现实转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5.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相结合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正呈现整合发展的趋势,方法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知识形态和工具形态的发展来实现的。在方法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理论基础和开阔了理论视野。在方法形式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观念模式也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始摆脱模式化和单一化影响,向综合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化,要适合新时代特点和方法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统筹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实现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7

   一、对情境概念的阐释

   对于情境这个概念,董杰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一文中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情境内涵的阐释后指出:“‘情境’一词的含义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但就其本质内涵来说,也存在着某些共性,即‘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1]这一结论揭示了情境与社会环境、情境与认知或行为的客体、情境与行为主体的关系,揭示了情境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其实,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早就对社会环境、客体、情境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辨析,阐明了情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沙莲香指出:“社会环境、客体和情境是三者互有联系的概念……社会环境作为最广义的概念,表示它的客观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主体的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客体是同社会行为相联系的概念,表示行为者的行为目标和活动对象,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行为关系;情境是与认知这个重要的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概念,表示心理主体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作用,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心理关系。”[2](p5o)作为与社会生活主体具有心理关系的情境,具有怎样的内涵呢?沙莲香认为:“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客体的总和)的知觉和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情境。……把环境作为情境加以把握,叫情境规定。”“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里,由于人们的情境规定不同,对于环境的态度、工作表现也就不同。”[2](p49-50)可见,社会环境只有在变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情境规定时,才能够同主体接近和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关系并影响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因此,相同的社会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主体来说,他们是否把该环境纳入到了自己的心理过程中予以注意、感知、体验和把握,就决定了该环境是否能够成为生活主体的情境。而同一生活环境相对于具有不同认知特点或情感特征的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不同的情境意义,因此,社会环境是情境和情境规定的基础,但不能等同于情境,情境是进入了社会生活主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那部分环境;一旦人们对环境予以了情境规定,并把它当做了行为的目标,这部分环境就同时成为了社会生活主体认知或实践的客体;情境中不仅渗透着社会生活主体的主观认知与把握,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到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学者往往论及的是情境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情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也不可能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它还具有弱化、干扰作用的一面。

   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对情境概念予以界定,显然要比仅仅从某种客观的具体的环境或心理、精神氛围上界定情境的内涵,更具概括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只有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来理解情境概念,才能从较深的层面厘清各个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揭示情境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因为不论教育者费了多少心思来选择具体的环境,营造心理氛围,但如果这些要素融入不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中去,不能被受教育者从主观上有所规定和把握,它就永远不能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它就永远是“外在的客观环境”,情境与环境、客体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廓清。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不同理解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是怎样规定的呢?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一概念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不同,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3](p106)

   第二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理解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4](p248-249)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有意创设或引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5]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的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1]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从“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这一理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界定为创设而成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里似乎忽略了或者说没有体现出这种“统一体”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虽然该“统一体”与创设者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心理关系,是创设者的情境,但它并不见得就是受教育者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而言,它可能依旧只是外在于自身的客观环境而已。若进一步分析,与受教育者没有心理关系的教育环境,也难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要素。

   第二种观点是从沙莲香界定的情境概念出发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涵义的。它明确地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可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突出了环境是情境的基础,情境是与主体发生了心理联系的那部分环境。但与第一种观点一样,该观点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是单一的教育者所能把握和规定的情境,受教育者必须也可以把握,得到受教育者的积极认可、参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把握的统一体。只有这样,该情境才能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第三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归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虽然其突出了“情”是情境的中心,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情境影响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把情境教育仅仅归为情感教育,则不仅在内涵上忽略了情境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更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外延和作用窄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情感感化,也体现于理性的引导与规范。

   第四种观点比较好地克服了以上三种观点的缺陷。作者(董杰,下文同)在文中不仅阐明了情境与环境的关系,还揭示了情境与行为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其它各个要素有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但是在这种观点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是“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微观的自觉的环境。“能够优化”是以肯定的方式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积极作用的必然。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不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此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也存在一定的不严密性。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内涵的界定

   上述第四种观点的不严密性主要根源于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和“情境创设”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认知。因此有必要从对这三个概念的辨析入手,进一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

   当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一命题时,作者指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作用’所指什么,或促进或阻碍?这里应将三个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加以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应是一种适应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如果不确定此点,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又有何本质的区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可能是有效的情境也可能是无效的情境,只有满足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也存在有效或无效,即可能存在或优化或阻碍的情形”。[1]笔者认为,这里对三个概念的区分与表述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问题。区分概念应该是在同一层面的问题上,从其内涵上界定它们分别是什么,说明概念间的关系则还需要从外延上加以分析。但是上面的表述并没有从这个基本的逻辑方法入手,而是将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杂在一起论述。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8

关键词:三严三实;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3-0125-03

“三严三实”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上作要求,也是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指导要求,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我国未来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密切相关,决定着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各种思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冲击着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理清师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结合目前师范大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借鉴提出的“三严三实”理念,将“三严三实”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形式,不断提升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与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又有着一定的特性。因此,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有普通大学生的一般性教育,也要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师范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社会潮流下,处于自身发展的利益追求,部分师范院校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过于看重学校的师资队伍、科研成果、项目申报数、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渐渐忽略软指标,如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等[2]。学校领导只抓硬指标,无视软指标,在“创业要实、谋事要实”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使得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软化”状态,导致师范院校对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减少。有些领导对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更新,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忽略学生政治素养培育、道德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使学生轻视思想修养的意识更加严重,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渐行渐远。

(二)新媒体挑战着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随着腾讯QQ、人人网的兴起,微博的发展再到微信的普及,网络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互联网因其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师范大学生享受先进科技,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不良信息在生活圈的传播与蔓延,这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带来了挑战。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较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很少接触到新事物尤其是互联网,对网络的虚拟世界充满着好奇,对社会问题缺乏自我辨析的能力。部分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讲授内容缺乏更新,理论脱离实际,枯燥无味,这让学生感觉“吃不饱”,导致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网络上浏览不良信息和西方的低俗文化,思想上脱离了现实,价值取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多疑、恐惧,导致他们的价值思想体系混乱,社会主义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受到了挑战[3]。这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混杂在一起,往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尤其是尚缺乏理性判断思维的师范大学生更易受到影响。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已然渗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在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考验着高校如何利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来转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三)师范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复杂化

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理想信念坚定,乐于去接受新生事物,关注国内外大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师范大学生思想上受社会环境、舆论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各种非主流意识充斥着大学校园。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点在侵蚀着他们的思想行为,这导致尚处于思想认识形成、自辩能力差的他们不同程度地对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产生迷茫,失去了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模糊[4]。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大学生应该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备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天津师范大学周艳华老师对师范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师范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是否能够实现这个问题持否定的看法,甚至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幻想;有部分师范学生在“多党参政”问题上理解错误,甚至认为中国只有像西方一样实行“多党执政”,才能更好的发展[5]。可见师范院校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被动摇、淡化甚至丧失,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严重的政治认识错误。这表明师范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发展,思想上有所滞后,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思想困惑和理想信念的动摇。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师范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倘若不能加以强化,那么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受到冲击,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新媒体的兴起和师范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化,无疑向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使命,迫使师范院校革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管理方法、教学手段,探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以“三严三实”理念指导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师范院校是培养我国未来教师的育人基地,是未来教育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下一代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的“三严三实”哲学理念,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有着良好的契合性,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针。“三严三实”是大学生做人、做事、待人、待己、用权、戒权的根本底线,师范院校必须在“三严三实”理念指导下,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观念,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将“三严三实”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动“三严三实”理念走入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当中,全面提升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一)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观念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师范院校领导必须在“三严三实”理念下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办学思路,坚持“勤教力学,利己树人”办学理念,加大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一步提升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首先,师范院校要在“三严三实”理念指导下,不断转变工作观念,结合师范性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发展实际,理论结合实际,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提高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其次,用“三严三实”理念武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在师范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素质和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培养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用“三严三实”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从思想上深刻理解“三严三实”的内涵,将“三严三实”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树立榜样,严于律己,提升自身素质,以严和实的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观念,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二)拓宽媒介载体,创新教育形式

师范院校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坚持“勤教力学,利己树人”的教育理念,第一时间把最前沿的思想政治理念传播给学生。当前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师范院校思想教育的工作者要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顺应互联网自媒介发展的趋势,拓宽媒介载体,积极传播“三严三实”理念,创新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培育和践行“三严三实”思想延伸到师范院校大学生最关注的地方去,通过新媒体把最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播到他们当中去。以微信为例,微信作为一款社交类软件受到了学生们的极大喜爱。师范院校建立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作为传播“三严三实”理念的重要载体,把“三严三实”理念传播到学生当中,使师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了解“三严三实”理念内涵,按照“三严三实”理念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自身建设上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做到“思想认识上要严,制度规范上要严,服务意识上要实,行动落实上要实”,引领自身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三)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效果

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理想信念。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思想政治状况、理想信念观如何,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未来人民教师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三严三实”理念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与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人民教师理想信念培育有着良好的契合性,两者互相促进、相互补充。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要深入贯彻“三严三实”理念,将“三严三实”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师范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全过程,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渠道,推动“三严三实”理念走入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师范院校要深入贯彻“三严三实”理念,引导师范大学生在做人、做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以严为镜照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以实为尺量行为,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党的最高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树立崇高的人民教师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刘云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4-03-10.

[2]蔡振春.“中国梦”视域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5,(22).

[3]李义盛.论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J].江苏高教,2016,(1).

[4]张鹏程,罗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130-04

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開展实际的研究。三个条件中,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够建立的内在依据,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本质之所在。综观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许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更多地停留在对“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上,而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则研究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在学科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上的一种失之偏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展现出很强的科学性,不应无条件地承认某一既定的前提,而应对任何一个既定的前提作反思性的研究,并最终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就只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以及教育内容的关系,只会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律和方法,而不会对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条件作批判性的考察,因而必然减弱这门学科的科学性。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争鸣的基础上,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个角度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审视,尝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思考。

一、论点辑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学术争鸣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还在讨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现象论”、“规律论”、“关系论”。“现象论”主张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学者提出应建立思想现象学理论,该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从研究思想人手,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元概念。“关系论”的提出者是余仰涛教授,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称呼应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对象应该是思想关系,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思想上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研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该论点回避了学科研究对象在哲学命题上是否成立的疑问,将着眼点放到了实际问题上。“规律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

关于“一个规律论”。仓道来教授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本质及其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吕才明教授认为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以思想政治观点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还有学者提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并且强调说这是建立在对学科特定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逻辑起点及逻辑结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辩证关系基础考察上的。“两个规律论”以孙其昂教授和张耀灿教授等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孙其昂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张耀灿等主张,“应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两个规律论”比“一个规律论”更能说明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张耀灿教授等人的观点在当前得到了学界许多人的认同。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思想品德”替代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特性。应该将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从上述争鸣可见,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争议和分歧还比较明显。这些论点也为学科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化提供了思维空间。

二、学理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应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个角度把握其内涵进行学理建构。原因之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原因之二,政治学和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叉学科得以建立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从这三个视角分析可以更全面、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哲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等均由哲学引进而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的方面的理论”。哲学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立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理念和模式的构建。从哲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分析规律,规律是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对现象研究的成果。这种看法是建立在对学科特殊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深入考察基础上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学科的对象。”显然,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学科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而考察特殊研究领域和特殊矛盾的前奏是对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把握。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就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然就陷入了自说自话的诡辩。

从政治学角度看。政治活动的核心就是国家政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统治阶级传播主导政治文化以维护自身统治的过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就普遍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政治学意义上的作用发挥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个体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社会主流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表现出一定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所在。从社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培养、教育其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现行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发挥一定促进作用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有学者就指出:“在政治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用于建构一种权利关系合法性的基础,更是巩固自身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正是由于不同的权利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要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我们认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可以做出这样的表述: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工作、政治实践、文化建设和品德教育及其发展规律。这种概括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论题,即主导意识形态,又顾及到了学科研究对象的全面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三个规定性:一是客观存在,可以感知和认识;二是包括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实践;三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教育科学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可以说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需要吸取并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但从教育学的三个规定性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野超出了教育学的范围,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式不一定都以教与学为主体,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结合。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有特定的机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邱伟光、张耀灿在他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就采用了教育学的研究取向,依据这一概念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从教育学逻辑看,这样的定义是非常恰当的,然而从目的性角度看,这样定义又似乎值得商榷。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总表现为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很多时候就是思想工作和思想观念转化,已经形成相对稳定思想品德素质的人也会有产生思想问题和认识错误的情况;原因之二是这样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思想品德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没有得到体现。我们认为,从教育学角度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人类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问题及其教育规律”。

现在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做一个总结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应是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实施规律。这一概念总结、体现了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三重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工作、政治实践、文化建设和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发展。为实现教育目的,它也必然研究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总而言之,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规律,也不能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这一学科研究对象包含的一个“点”代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这个面。如果那样,它就只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以及教育内容的关系,只会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律和方法,而不会对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条件作批判性的考察,因而必然减弱这门学科的科学性。

三、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实施规律,是这一研究对象的内涵可分解为三个方面,这也是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基本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展開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本质概念、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具体的定义、目标、内容、任务等基本涵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即为什么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以及由此展開的价值研究和意义、地位和作用等。三是怎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规律、原则方法、理论武器、组织管理等。这三个研究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的基本问题视野和内涵展開。因为学科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象,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学科研究的基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科发展的目标指向,决定学科研究的意义和社会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则强调学科建设的过程机理,重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要求理论研究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客观存在,是关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作用下人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观念及其形成、转化即教育影响的客观现象,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正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种客观存在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研究对象,也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10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和效果;而传统的教育内容存在着“老、窄、散”的突出问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加以改进和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表明了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和关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和效果;而传统的教育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存在着“老、窄、散”的突出问题。

“老”: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大官兵迫切需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而适应这一需求的政治教育内容不多;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调整和军地“反差”等问题,广大官兵迫切需要调节心理上的失衡和道德上的冲突,而政治教育却未及时更新和丰富军人伦理教育的内容;面对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广大官兵迫切需要确立新的国防观念,而政治教育开辟国防教育的新领域不够及时;等等,造成教育的内容基本上还是“老观念、老格调、老角度”。因此,教育难以奏效;“窄”:现在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单一,领域狭窄,知识容量小。如果不更新观念,拓展领域,政治教育只能是在狭窄的圈子里搞低层次的循环;“散”: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然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的基本结构,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备,内容还不够系统,没有依据现代军人政治思想素质的有机构成、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前后照应、步步深入地设置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老、窄、散”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基本原则尚未正确把握。

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解决好人们的现实思想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依然沿用过去一些老的教育内容,必然难以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满足不了广大官兵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以改进和创新。

一、经济思想与政治思想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当前要进行的经济思想教育,是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现在地方已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经济知识教育,许多中学在政治课中专设《经济常识》课,大学里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地方的做法值得军队借鉴,同时也给军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军的经济思想教育不充分不系统,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官兵对经济知识的渴求。必须重新设计教育结构,把经济思想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突出。通过教育,使官兵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现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懂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懂得建立国防经济的重要意义;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状况,懂得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及其战略意义。同时,还应着眼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组织官兵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等内容。

提出加强经济思想教育,是要把经济思想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经济思想正在渗透政治思想领域,给政治思想以深刻影响。比如,经济上等价交换的观念,就影响政治上的奋发进取,等等。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政治思想教育只有与经济思想教育相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当官兵们增强了经济意识,就有助于各种政治观念的更新,从思想上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了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就有助于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从思想上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就有助于确立正确认识国际问题的立场,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经济思想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培育既懂政治、军事又懂经济、顾大局、讲奉献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军人。

二、相关学科知识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拓宽政治教育的领域

长期以来,在部队中曾经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人们政治觉悟的提高,似乎只有靠政治理论的灌输,只能靠纯而又纯的政治教育。殊不知,政治教育是一项从政治上育人的系统工程,只有熔一切育人的科学知识于一炉,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以往政治教育内容,知识覆盖面窄,除了政治理论知识外,较少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实际上人的思想容量是很大的,以思想结构而言,就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和法学思想等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要素所构成。

使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与政治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可以用三条线来贯穿:

一是历史教育线。历史教育是一个广阔的教育领域,内容十分广泛而又十分深刻。历史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探索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确定前进的方向,给人以勇气和信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给现实提供借鉴。因此,它是探求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政治理论教育结合的一条重要线索。我军应当形成一个以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把中国古代、近代、中国革命史和我军优良传统等有关内容有机结合的历史教育系统。

二是国防教育线。国防教育的领域也是相当广阔的,它由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内容综合构成。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原来国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显得不够了,需要开辟国防教育的新思路、新领域。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国防观,已经成为世界观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防教育必然要与世界观教育相结合,从而体现国防知识与政治理论知识相融合。我军应在一般性国防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崭新的国防教育系统。这个系统的教育,旨在教育和培养广大官兵增强国际战略意识,认清我国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域外有国家利益的观念,认清军队维护国家利益的神圣职责;增强领土、领海、领空观念,激发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责任感;增强防卫观念,强化保卫祖国周边安全的思想;发扬爱军习武的崇高精神,调动官兵练兵积极性;正确处理全局上适度戒备与局部上高度戒备的关系,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

三是品德教育线。这条线由伦理教育、美育和法育组成。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美学和法学,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这说明了这些相关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着必然的联系。品德教育是对一个人的基本教育,是解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问题。作为军队,是解决做一个合格军人和怎样做一个合格军人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道德观念一系列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完善这一基本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我军应在现有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结构更为完整、领域更为广阔的军人德育系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伦理学、美学、法学知识的交互、融合,使道德观、审美观和法制观教育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教育,真正成为世界观、政治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相结合。

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上适应现代思维趋向首先,要给老观念赋予新涵义。有的传统观念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赋予新的涵义。比如,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继续提倡和发扬;但是,艰苦的涵义,现在与过去不尽相同了。过去更多地强调体力上、工作上的艰苦,现在这方面仍然需要,但更多地要强调脑力上、工作上的艰苦。再如,对公私观的理解也有不同。过去往往是两极思维,从阶级观念上论是非,要么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大公无私,要么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现在应体现先公后私和大公无私等多种层次,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

其次,有些传统观念要更新。比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观念起了明显的变化。人们逐步改变了只讲义、不讲利的观念,代之以“义利”统一的现代观念。官兵们既讲强国,也讲富家;既讲奉献,也讲补偿,并开始追求物质富足进而追求精神富足。

尤其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许多崭新的观念相继形成。如开放、交往的理念,开拓、创新的理念,时间、效益理念,竞争、向上的理念,民主、参政的理念,智力投资、人才开发的理念,美化生活、合理消费的理念等,都是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并广为传播的。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的扬弃,要在传统体系中注入新观念、新内容,如果对传统体系只许循规蹈矩,不许越雷池半步,那只能是窒息政治教育的活力。

四、树立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实现教育内容结构的升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不断的拓展和更新。

从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大力加强创新精神、国际意识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从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需要,抛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人权至上论,为干涉和侵犯别国主权的新干涉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认清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就必须在政治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新内容。

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的新的道德观念,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自律与他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关系,努力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