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专业课程十篇建筑专业课程十篇

建筑专业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55

建筑专业课程篇1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建筑专业课程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就目前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情况来开,需要更多的技术综合型人才,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该项需求,对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加速发展,这项学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主要涉及施工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把握、知识面的宽度以及学科综合型的研究等。此外,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存在明显脱轨问题,因此,需要从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体制改革入手,提升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

一、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教育阶段肩负着为我国建筑行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培养群体的确定、培养手段的制定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为了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得到满足,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重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知识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传统的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授课模式,主要进行教科书的讲解和做练习题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也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相符,使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所取得的效果不佳。

(二)缺乏严格的教学制度

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制度的制定与配合,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制度为依托,那么教学活动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三)过度强调理论课,忽视文化课

教育部门有明确要求,对于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文化课教育,学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自身为主体,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是,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专业课的教学课时,都采用了减少文化课的时间来实现,这使得学生素质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教师本身的水平不够高

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师资力量的配备是提升教学的重要保障。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通常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标准。教师自身的能力若是不够,那么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教育,学生不能够全面的理解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的相关技能,这将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将使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三、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实际内容

目前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工程专业的授课体系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一)理论课

理论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囊括了职业道德教育、人际交往能力、技能训练等内容;而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日后就业打好基础。

(二)辅助软件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辅助教学日益兴起,这样提升了建筑专业的教学效率,如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改善以往人工绘制修改的不足,特别是三维绘图软件的应用,将建筑物的直观效果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精髓,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学案例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通过各类影像资料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氛围得到改变。比如在讲授建筑工程技术理论时,可将较为复杂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分解为教学动画,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典型施工工艺和施工技巧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观看教学视频也可以培养其缜密的思维能力。

(二)实地考察教学现场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性较长以及施工安全和季节性的限制,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参与到某项工程的整个进程中。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讲解和练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各类工程实验室得到了扩建,学生学习的场所也发生了改变,从课堂教学转移到工程实践场,由施工人员进行演练,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根据进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讲解,对于其中的难点问题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在教学实践课程开展之前,学生要对其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足够的掌握,实践教学完成后,学生要撰写实训报告,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恰当的运用。

(三)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前提。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模拟定位和变形测量,使接受训练的学生具备施工现场所需的测量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岗位的多重需求。建设建筑工程资料室,用来存放整个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规范文件等资料,为日后的查阅和审查提供方便。建立模型实践操作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建筑模型的搭建,加深对建筑物结构的理解;开设钢筋下料实训课,让学生充分掌握钢筋的捆扎技术以及后期的养护工作,并了解钢筋质量检验的相关内容。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加强教师的外派培训,让教师到企业中参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素养。积极号召教师参与到产学研究中去,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设立专门的监管体系,主要负责教师实地考察的成果和过程检测,确保工作的落实情况,针对教师的工地实践制定严格的监管程序,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创新教材的形式,促进教学改革

建立建筑工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共享平台,是促进建筑工程教材全面提升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设,上传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信息化建设,鼓励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师参与到网络资源的分享中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在进行建筑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服务,全面促进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结语

在职业教育阶段,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是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应该以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为依托,选取适合学生实践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工作,为更好的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建筑工程人才服务,为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远远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课程篇3

关键词:课程设计改革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建筑业发展现状,我系建筑工程技

术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方案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施工技术操作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测量、质量检验等;二是与施工文件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资料管理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专业的主要能力项目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方面涉及的能力项目是“高等”人才顺利完成第一方面能力项目的必备条件。

图纸文件是建筑行业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监督工人按图施工,还是监理员的按图检查、核算,预算人员的按图计算、竣工验收等过程,都离不开对施工文件的深入理解。完成施工文件类项目训练的方式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分科目选择题目设计,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工程进行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但在结构、预算、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中另外选择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在思想上连贯起来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课程之间缺乏前后呼应,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强调施工技术操作方面的训练,而忽视施工文件方面的训练,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技术工,但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毕业设计难以真正执行以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含义

“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就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某一个工程项目,利用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资料。就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来说,课程设计文件尽可能涉及其全过程;就时间上说,课程设计是分阶段的;就设计内容而言,课程设计是针对同一工程连续进行的。

“全过程”是指所有课程设计资料均针对同一典型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这样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资料,如同亲自参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对专业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分阶段”、“连续”是指学生要针对不同学习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施工文件的设计程序,教学计划将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以及施工组织等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对应的课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设计内容又是连续延伸的。

三、“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具体实施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在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一次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这一环节上理解设计意图,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将传统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改革为指导教师给出一些设计方案,由学生通过分析、调整,参考一套标准的建筑施工图和图集、规范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细化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内容,真题真做,改变课程设计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是在三大力学、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二次设计,延续第一次学生自己所做的建筑施工图,参考同一套结构施工图和图集、规范,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绘制结构施工图,这样使得一套完整图纸的土建部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整合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大作业式的构件设计(如基础设计、楼盖设计、楼梯设计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连续设计的概念,对一套图纸的全貌更加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结构分析和识图绘图能力,加深对知识、规范、条文、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三)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

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中自己绘制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进行“土建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手算的基础上,配合工程造价计价软件,进行电算,然后进行手算和电算结果的比较,并对差异进行分析。

(四)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针对自己绘制的施工图,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五)设计面扩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提供给学生的建筑方案应有代表性,而且要多种方案同时提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方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其他类型工程项目;在结构课程设计中,以砖混结构设计为主,但要求学生识读框架结构平面表示法;在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摘印补充资料,使他们体验设计时如何分析判断,查阅图集。

(六)成绩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绘制的图纸采取“逐个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过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通过答辩,督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完成设计任务,并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所学所做都更贴近工程实际,更加具体地感受和理解现行的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课程篇4

从本质上讲,工程的成本、利润和缴纳的税金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了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但是建筑工程产品较其他工业产品有着显著的技术和经济上的特点,例如建筑产品一般体积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单件不具有重复性等特点,而且建筑产品的价值往往很高,且是交易发生在生产之前,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产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以及机制方面都与其他的商品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而每一个建筑产品都是唯一的产品,设计单位会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量身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也是按照业主的要求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产品不具有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即便是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使用既往的同一套图纸,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由于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与使用图纸的工程所在地不同而发生必要的变更。另外,各个地区人工、材料以及机械使用的费用也均不相同,各地的取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造成建筑产品在定价时即便是同一套设计图纸的使用也会出现价格的不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施工企业通过投标的方式来获得建设工程的承建权利,而这其中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将会对建筑产品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造价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之多,最终的价格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等特色,这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上述的全部特点。

二、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改革途径探析

1.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严格秉承为产生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宗旨,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实践性的突出,在造价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特色,由于建筑工程产品的特殊性,每一个建筑工程的预算和造价控制都是不相同的,而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去推理显然不能够满足建设工程实际的需求,因此对于造价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实践性的特色。

2.紧跟行业变革步伐,补足课程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工程在造价上都是采用定额单价的计费方式,因此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教材也是按照定额和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定额计价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技术和专业复杂而面积又相对过大的工程,同时定额计价的方式是先将工程量确定,然后根据定额单价相乘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再加上利润和税金等,最终汇总形成工程总造价,这种计价方式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建筑市场,对于每个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反应也不充分,不利于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因此我国建筑行业引入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计费方式,这种计费方式更加能够体现施工企业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的优势,让施工企业能够在工程投标时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但是如前文所述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教材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讲述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紧跟行业变革的步伐,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补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

3.突出教学重点

工程造价工作中,施工图的预算的编制非常关键,其他环节,如涉及概算、施工预算以及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都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相类似,而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投标和建设单位招标的关键性依据,也是施工合同签订的基础性环节,因此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这个环节的工作非常之关键,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重点突出,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具有过硬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4.广收市场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造价工作中,造价人员既要对技术和施工图纸非常精通,同时又要对经济有着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计算一个建设工程的造价之时,还要综合考虑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政策、市场上人、材、机的价格等因素,而这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闭门造车,甚至是应该开门教学,将社会上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包容进我们的教学之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5.加强应用软件的教学

建筑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教学

abstract: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thecourseteachingofthestructuredesigntothearchitectureundergraduates,thenecessityofoptimizingtheteachingcontentandreformingtheteachingmethodandcourseassessmentmethodispresented.Duetothe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ofthearchitect,theteachingcontentfromtheoverallstructuretospecificcomponentisproposedandtheimportanceoftheconceptdesignisexplored.modernmultimediameasurementandcasestudymethodplayanimportantroleinthecourseteaching.

Keywords: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structur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31;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3-02

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多学科综合性的学科,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概念形成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从建筑工程整体(而不是结构构件)来分析和理解结构体系,培养正确的结构意识,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增强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与设计,以求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

结构是房屋的骨架,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基础。根据结构和材料运用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地对视觉空间进行艺术加工与艺术处理,这是现代建筑达到审美目的最本质、也是最经济的一种创作手段。只有掌握足够结构知识的建筑师才能充分利用结构型式中对建筑审美的有利方面,着眼于空间造型的整体感和逻辑性,抛弃繁琐的雕琢与堆砌,以繁求简;利用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结构的均衡与稳定、结构的韵律与节奏来满足建筑的空间造型和美学要求;运用适当的结构型式使其与建筑使用空间相适应[1]。建筑师在进行空间方案设计时要考虑结构构件尺寸的影响,要考虑结构形状对声学效果、采光照明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建筑结构知识,应该有能力将所学到的建筑结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才能紧密地合作和结合,建造出适用、美观、新颖、合理的建筑物。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建筑是艺术”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艺术”远比“技术”更受注重,“概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图面的表达却轻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教学上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建筑设计等主导课程,忽略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加之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对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筑结构这门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1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掌握结构设计计算的方法,而是理解结构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处理结构问题的基本方法,对现有的各种结构体系能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有能力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鉴于此,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改变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教学内容,不能将结构专业的教学内容一样不少地浓缩后灌输给学生,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把所需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建筑学专业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兼顾学生实际的需要,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1.1从整体结构到具体构件的教学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有效的整体环境,即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分体系形成的整体。所以,建筑师在开始处理空间方面的问题时,必须在形成总体方案时进行各主要分体系间的协调,而不仅是处理构件和细部构造。但是,与总体考虑的设计思路相反,建筑学和结构工程的学生往往是通过学习基本构件及其有关的具体设计和施工要点来学习工程知识,学习的步骤和建筑设计思路的流程相反[2]。一个设计者的实际设计经验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的不协调,将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设计思路的阶段用这些技术知识。因此建筑结构的教学应该按照从整体结构设计到细节(构件)设计的过程来进行,使得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建筑设计的自然流程吻合,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方案设计形成过程中,更好地运用结构知识。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学专业学生觉得很难,不愿意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大多数教材都是以结构构件设计为主,有大量的计算内容,这不符合建筑学专业的要求。只有满足学习需求和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概念设计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而不是计算具体结构受力大小、构件配筋的多少,因此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无需严格精确的数值计算,涉及到的结构概念包括安全度、力学、材料、荷载、地震、施工、使用等方面。概念设计并非完全是工程设计经验的累积,而是基本结构理念的集中体现。概念设计使得从工程设计一开始,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例如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强调结构布置时注意平面和竖向的规则性、刚度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填充墙对结构平面刚度分布的影响、结构缝的设置等等[3]。目前大多数地区都是抗震区,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内容很多也很重要,贯穿于各种结构体系中和整个设计过程中。而现有教材大多是将抗震设计知识独立编成一章,放在教材的最后。这就导致抗震知识和其他相关结构知识脱节,在教学上可能因为教学课时数不够忽略了这一章的教学。

总之,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整合与取舍,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习具体专业知识,更应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内容多,试验现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带来鲜明的印象。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况且其中的实物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实现,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实物、工程实例、浇注制作过程、施工方法等的照片、图片、动画,把以前传统教学难以在课堂上讲清的问题在课堂上简单明了地对学生讲清楚。

不能简单地将多媒体教学视为将讲稿搬到屏幕上的教学,应结合工程照片、工程图纸、模型、音像资料、软件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形象化教学,将多种媒体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媒体教学由于屏幕的切换速度较快加之显示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导致精神不集中或者睡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讲课重点和屏幕切换速度。可以在课件中留出一些空白,将空白部分的内容在课堂上黑板上板书,让学生记笔记,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单纯盯着屏幕产生视觉疲劳,又可以通过记笔记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印象。

教师在整个多媒体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经常面对学生讲解而不能只面对屏幕照着屏幕的文字朗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视觉上的交流,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进而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和方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提问和讨论,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教学影片。

2.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同时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合在案例演示中,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设计的学习,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讲解变形缝的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建筑物怎样设置变形缝的来讲解。又如通过一些工程事故的案例来讲解结构构造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工程案例分析阐述结构理论丰富的内涵,增强结构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课程学习建立在更多的实际工程背景之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结构教学与建筑方案设计相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课程设计一般是布置一个小专题方案设计,在方案构思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在这一阶段适当加入结构构思,使学生对方案的思考不仅仅停留于空间组合、平面功能划分层面上,而是更进一步考虑选择恰当的结构型式并将空间组合与结构型式揉合成一体,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自觉完善方案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将结课时,将建筑设计课给学生布置一个课程设计拿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比片面、孤立地传授结构知识要好得多[4]。

3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符号多、公式多,应着重于理解、应用,不需要死记,如果仅仅以期终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会引导学生错误地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的目标是使“教”和“学”都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重于知识掌握到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成绩考核由考知识掌握到考知识掌握+能力。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20%;项目设计占40%;期终考试占40%。项目设计是4人一组做一个小的木结构房屋的设计。这种考核方法既利用一个小型结构设计使得学生熟悉设计全过程,掌握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

通过改革考试方式,改变了“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不良状况,使学生从应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结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体会不到这一点,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因此有必要针对建筑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筑结构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完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建筑设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心田.建筑结构:概念与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郭院成,王新玲,蒋晓东.建筑结构概念体系与设计.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建筑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建筑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构建

出台于2012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经过调查和研究,依据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结合我院从2011届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拟定了职业能力需求体系、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于建工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实现教学和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的主导思想

合格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时,就通过紧抓“一个思想、两条主线、三个层次”来落实,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1.“一个思想”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两条主线”就是专题设置和感知实习,构成综合实训的教学核心

专题设置是中心,它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设计是结合所设置专题进行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个人开放性思维。

感知实习,就是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内时间对我院安居工程及附近工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增设“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

3.“三个层次”就是达到高等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层次的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才能说综合实训实现了培养的最终目标。

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已经实行的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其真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工作的综合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建的创新方向。[1]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2]和专业方向能力[2]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劳务员等“员”)专业知识[2]的需求,再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训实施细则和指导任务书,以简易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的识读、设计及绘制为任务,并在2011届150余名学生中作了教学实践,收效甚好。

专业知识是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通用知识、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2]通用知识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常识。要求学生在建设法规、工程材料、工程识图、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掌握。[2]

基础知识即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而重点就是建筑构造、建设结构和建筑设备的设计内容。[2]

大家从表1、2、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及设备图的识读能力。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该能力设置。我们以施工员所要具备专业知识为例,可看到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待完善,以达到我们综合实训课程的最终目标。

2.有待补充的综合实训内容

施工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2]

从表4、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岗位知识中关于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知识在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所以针对这个情况,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完善还有待提高。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对岗位知识的需求重要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现提出三个方面的设想,希望使综合实训的内容更加完整,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意义更加深远。

1.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

我院于2011年实行了“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2年,顶岗实习1年,因此在课程整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变,而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院发展、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应运而生的。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顺序缺少衔接,但结合建筑行业第一就业岗位(员)的需求,所以应增加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实训内容,现将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序作以调整(见表6),更加满足了综合实训“综合”的内容和意义。

2.综合实训的前期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学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量大,工学多且复杂,建设周期长,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全过程,也由于时间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实践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学期应该安排1-2周现场实训、参观和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如表6所示)。

3.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我们现在选择的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完成简单民用建筑设计及混凝土楼盖设计两个大项内容。根据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六项基本原则:[3]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做到以“能力本为、项目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使学生的能力目标更加明确,任务训练更细致,项目载体更加具体,使得本课程知识理论实践更加贴近。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是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增加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实际工作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深深地改变了以往课程的教学形式,即从模拟型向真实型转变,从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及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应该在每个需要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开设。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JGJ/t250-2011).

建筑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44-01

专业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特色,适应用人单位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待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我体会到以下方面内容。

1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入校之初对自己所学专业是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阶段教学的深入,尤其是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他们对专业目标逐渐有所了解,日益关心自己的专业,渴望学习专业知识。但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具有较大的反差,如实践性强、公式繁杂、经验系数、条件约束、规范条文等;叙述性的内容多、论证和原理的逻辑性不及基础课那么“严密”。简单的空洞的说教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下降,甚至视学习为包袱。针对这种状况,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研究、专题讨论,取得了共识,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针对各门课、各章节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参观教学、模型与挂图,幻灯及投影的使用计划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不正常现象,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1.2建立各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库

如典型建筑物实例、新技术、新工艺图片资料,根据教学进程分阶段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3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开展如建筑绘画、工程字训练、举行阅读专业资料、写学习体会、小论文竞赛、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讲座。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同时开阔了视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爱好和要求,效果是明显的。

2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

学校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系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体现这一系统的便是教学计划。教学的优化首先是教学计划的优化,我们以学院教学大纲为指导,对各专业班级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使各课时数分配更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课程设置反映时代要求,如根据现场信息反馈合并了一些公共内容,增添了建筑装饰、钢筋混凝土排架与框架、建筑绘画、房屋修缮等选修课。

系统整体优化原则要求专业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整体概念。就专业理论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分阶段分课程进行,对一门课本身也分解为篇章节等部分讲解,在例题讲解、布置作业甚至课程设计题中,教师为了统一答案,讲解、批改方便总习惯于提供充分的统一的条件参数,各章节作业题也不连续,这样学生思维往往局限于本课程本章节中,不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如建筑结构课构件计算中从材料等级、荷载、计算简图、构件截面内力都直接给定,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十分明显,实践证明,当毕业设计需要他们自己确定计算程序和参数时便束手无策。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组织了有关教师汇编了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方案图,从制图课至各门专业课围绕这套图纸拟定相应的思考题、作业题及课程设计(大型作业)题,分阶段提供必需的图纸及资料,待学生学完各课程之后,其作业及课程设计之和便形成该栋建筑物的建筑、结构、水电、施工技术与组织、施工预算等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这样强化整体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反思先行作业的优劣,而且学会了各门课程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3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是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这些内在的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指表现在外部的活动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担任建筑施工企业内外业技术员、施工现场施工员工作,所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专业理论教学应重视这种人才目标的特殊性,注意能力培养。

3.1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应突出高职教学特色,重在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有些公式、理论不必作严密的论证,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时间,多启发引导,多留些问题供课后思考。习题课的教学应重在提高计算技能、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分析作业中错误的原因。专业课中某些内容采用“讨论式”方式会更有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争论比较,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总之应注意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精神。

3.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是有限的,是最基本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各学科、各门课程,甚至每一门课前后内容之间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总有很多类似之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课中的基本构件一般是按照:截面应力状态、平衡方程(基本公式)、适用条件的程序进行分析,教师应注意前后呼应,引导学生模拟前一内容的处理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3.3强化“实用”训练

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并在第一线起骨干作用,更应强调专业针对性,强化“实用”训练。

(1)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实际,着重于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收集一手与所教授课程有关的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近年来,我们对某些重要的课程设计采用单独考核评定成绩也是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但单独记分不应拘泥于形式上,应积极做好激发、引导和组织工作。

(2)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技术员类的工作。如识图与图面表达技能、单独依靠制图课中训练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课中进行不间断地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中应多示范且注意其规范性,同时在平时练习及作业中注意训练。再如查阅资料、手册及标准设计、运用国家规范等方面均可让学生在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训练,以熟能生巧。

(3)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应有机地结合。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脱离的现象是存在的。教师应当明确哪些内容理论在前,哪些实习在前,注意相互结合。在指导实习中,教师不光是学生的管理者、操作示范者或答疑者,而应把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结合起来,注意用理论分析实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实习中存在的不规范或者是错误的方法),做到手脑并用,这样才能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课程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教学方法;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飞速发展的社会新形势要求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专业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新型人才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面向一线技术岗位,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其增强竞争力的法宝。其次,以往建筑类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表明:从以往的就业情况看,每年的就业率虽然很高,可以达到80%~90%,但是在这些就业统计里,真正走上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只有50%一60%,原因是很多企业在招收毕业生上都会非常苛刻,但也“很实际”的提出必须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把一些学生拒之门外,基于此,建筑类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就要进行应时应势改革,以满足就业需要。

二、建筑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筑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进行教学改革。而在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层教学方法的尝试

分层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同时为其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而分层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进行分层。在其制订考核目标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分层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思维探索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 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尝试

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法,就是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建筑工程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将建筑工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实践操作以图片、录像等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理论讲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便在今后实际操作中,能够对其正确地操作。

3 快乐教学方法的尝试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一味地接受,因而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而快乐教学方法的实施,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内,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学习,同时能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快乐教学的实施,需要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加强与学生间的关系。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三、建筑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实施的步骤

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辅助学生,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与学生加强沟通,以便在沟通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性格及学习中的不足,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加强,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相应的学习信心;再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习接受能力,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接受;最后,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教学,以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建筑专业课程篇10

【关键词】复习策略技能实训目录引导复习强化训练

为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升学历、提高技能,浙江省面向中职学生进行单考单招,因此广受学生欢迎,单职单考的竞争也日显激烈。

就建筑类单考单招而言,文化课语数英共计390分,专业课总分为300分,涉及四门学科,即《建筑制图》(90分)、《建筑力学》(90分)、《建筑材料》(60分)及《建筑工程测量》(60分)。鉴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要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殊为不易。

笔者连续多年承担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面对学生的升学压力,对专业课的复习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初期穿插技能实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他们牢固掌握一个专业知识是很困难的。为了达到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专业课教学不能离开技能实训。这使老师能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浓缩精髓,促进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增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针对“角度测量”这一内容,考纲要求中有熟悉DJ6经纬仪的构造、熟练掌握经纬仪的使用、熟练掌握测回法测水平角的方法等内容。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形式不是操作类的,只要把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就好了,但学生往往忽视实训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反过来学习书本知识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长时间都不会忘记,以此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轻松掌握经纬仪的应用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考取测量放线工中级证书,可获得附加分10分。

2中期“目录引导复习”,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目录就是纲要,每个章节名和课题名是本课程知识点高度浓缩与升华。通过目录引导复习法,要求学生逐章逐节地进行回忆复习,从第一章开始,回忆第一节讲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模糊不清,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及时翻书查找,也可以先集中记下来,再专门解决。第一节完成后进入第二节,这样依次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首先要求学生回顾,独立写出各单元的标题,接着小组讨论、组员补充标题;然后每组选出代表来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最后教师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或提示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目录顺序而逐一地说出各单元标题。因为学生学习态度、动机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加上一些学生总结归纳、自学能力不强,因而这看似简单的学习要求,对中职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利用课本目录,要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正确理解概念。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针对掌握地面点位确定的要求,首先逐步引导学生画出知识网络图(如图1所示)。

学生形成这一网络图,将知识逐步联成“串”,通过横向对比、纵向联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趋于系统和完整。

然后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测试,一般为十个小题,以填空或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测试后及时批阅,并将结果及时与学生见面,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要及时辅导解决;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要重点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3后期强化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对于参加单招单考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心理素质较差,自信不足,面对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多且杂,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