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十篇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十篇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45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1

【关键词】功能性纳米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abstract】theimmunesensorisbasedontheclosecooperationwiththeselectiveimmuneresponseandissuitableforthesignalconversiontechnology,tomonitorantigen-antibodyresponseofbiologicalsensors,graduallygetrapiddevelopmentandextensiveapplicationinmanyfields.inrecentyearstheelectrochemicalimmunosensormainresearchdirection,ingeneralistoimprovethesensitivity,accuracy,selectivity,responsetime,andthisarticlewillusethe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saselectrode,usingitsgoodconductivity,highsurfacearearatio,throughthemodificationofcarbonnanotubeswallandpipeendandbiologicalmolecularbonding,andkeeptheactivityofbiologicalmolecules,theelectrochemicalimmunosensorextremelysymbolicsignificance.thispapercombinesthespecificrelevanttheoriesandanalysis,theapplicationoffunctionalnanomaterialsinelectrochemicalimmunosensorforresearch.

【Keywords】Functional;nanomaterials;electrochemical;immunosensor

免疫传感器的一般工作原理为固定在换能器上的抗体(抗原)对样品介质中的抗原(抗体)进行选择性免疫识别,并且产生随分析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分析信号。在抗体的不同区域和抗原决定簇之间的高选择性反应主要包括疏水力、静电作用力、凡德瓦尔力和氢键作用力。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上的应用也发展得相当迅速。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和吸附能力强等优异性质,将纳米微粒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可以提高传感器测量的灵敏度、准确性、减少采血量和检测时间[1]。作为免疫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免疫传感器除了具有传统免疫分析方法所共有的性能特点外,还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可逆性和剂利用的高效率等优点。另外,免疫传感器大都制备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微型化,因此可以避免传统免疫分析方法所附带的一系列问题,故在临床分析、环境分析和生物监测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2]。因为免疫传感器常用来测量源于分析物和固定的抗体/抗原之间的反应而产生的信号,所以将抗体(抗原)固定在原始换能器表面的固定化过程在免疫传感器制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固定法已用于各种免疫传感器,如静电吸附、包覆法、交联法、共价键结合法等。

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由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成本和便携等优点,成为免疫传感器中研究最早、种类最多,也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电化学检测方法来检测标记的免疫剂或一些由酶、金属离子和其它电活性物质标记的标记物,从而对疾病诊断或病人状态监测中复杂系统的多组混合物进行分析提供有力数据[3]。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中的换能器主要分为电位型、电导型、电容型、阻抗型和安培型等装置。电位型传感器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成熟的传感器,已有大量的商品化产品。对于电位型传感器,当电流流动为临界点时,换能器界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电极或者表面修饰膜的电位变化与溶液定金属离子活性呈对数比例关系,这就是电位型换能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这类生物传感器具备制备简单、操作容易及选择性良好的优点[4]。

2功能性纳米材料技术

与块状物质相比,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由于其新颖的材料特性,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少于50个金属原子小团簇可以产生像大分子一样的效果,但大于300个原子的大团簇表现出大体积样品的性质,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材料,通常为纳米材料,有许多未知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这也是许多研究一直集中于纳米材料的一个原因。纳米材料具有依赖于其尺度的光、电和化学性能[5]。纳米材料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如光学器件、电子器件、催化、感测技术、生物分子标记等。考虑纳米粒子的优点,如大面积、高催化性和良好的亲和性,如今,多种纳米材料已被用来包覆蛋白质。常用的有纳米碳管(Cnts)、金胶体(aucolloidal)、量子点以及纳米二氧化钛。Cnts自从1991年被发现以来,引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纳米直径的圆筒形石墨片状的Cnts具备高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非常显着的机械强度和成模性。纳米碳管可以与Dna分子自组装(self-assembly)。根据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Dna/Cnts层可作为新的电子材料[6]。由于Dna溶液可以胶化,混合的Dna/Cnts层能够在金属电极表面保持稳定,可以用来研究一些电化学现象或检测一些蛋白质性质。此外,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可被固定在带大量负电荷的Dna修饰层上。多壁纳米碳管与Dna混合后,可成功地固定在铂电极表面,更进一步的研究表示,细胞色素C可被强吸附在修饰电极表面形成一种近似的单分子层。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粒子引起了纳米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些性质使其在化学和生物感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近年来,组成和空间结构不同的纳米粒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生物分子识别的电学、光学和微量感测中。胶体金(Colloidalgold)和半导体量子点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中应用得非常广泛。通过与生物识别反应和纳米生物电子的耦合作用,能极大地提高这两种纳米粒子的用途。纳米粒子放大标记以及纳米粒子-生物分子的自组装产生极大的信号增强作用,为制造超灵敏的光学和电学检测奠定了基础,其灵敏度可与聚合物酶链反应(pCR)相比[7]。

纳米材料独特的性质使其在设计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核酸和蛋白质检测方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可以制得不同尺寸、组成和形状的纳米材料,调节其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生物感测和生物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其性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其结合的生物分子影响。近几年,不同组成的纳米粒子作为多种用途、灵敏的标记物被广泛地应用于识别不同生物分子的电子、光学和微天传感器中。纳米粒子放大标记以及纳米粒子-生物分子的自组装产生极大的信号增强作用,这种技术结合了纳米粒子-生物分子自组装的放大特性和光学或电化学传感器的高灵敏性,将多个基于纳米材料的放大单元和过程结合,也能够设计出多重放大器,满足现代生物分析对更高灵敏度的需求[8]。金属纳米粒子独特的催化性质能在其本身或另一种金属纳米粒子的刺激下实现放大信号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将大量的能够产生信号的分子封装在纳米粒子中以提高每个结合过程标记物的数量,达到放大信号的目的。这些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感测和生物分析方法还能够与其它的放大技术结合。如图1所示。

3基于功能性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与应用

基于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免疫传感器为免疫剂的分析提供了一种灵敏的选择性的方法。在此方法中,免疫材料被固定在传感器上,通过标记物与其中一种免疫剂的复合物对分析液进行测量[9]。一般是通过测量标记物的特异活性,例如放射性、酶活性、荧光、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对分析物进行定量。但是每一种标记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含有金属标记物免疫检测的金属免疫检测,以克服一般的放射性标记,荧光标记和酶标记的缺点。电化学检测的金属免疫分析具有以下几种优点:如,检测液用量少、样品不用纯化、灵敏度好、仪器设备相对便宜。尽管电化学技术能够检测到nano-mole有机金属化合物或金属离子,与能检测到pico-mole级的荧光检测方法相比,灵敏度还不够高。使每个结合物上含有最大量的金属标记物的理想方法是使用包含上千个金属原子的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优越的氧化还原活性,胶体金是电化学免疫感测和免疫标测标记物的最佳选择。现已建立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循环累积的新方法,通过阳极溶出技术检测人的免疫球蛋白(igG)[10]。在生物素存在下,脱巯基生物素和亲合素的解离反应为能够分析最终定量的金纳米粒子的循环累积提供了有效的路线。阳极峰电流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五个循环的累积即可满足该分析方法的需要。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背景值很低,从而使人igG的检测极限可达0.1ng/ml。如图2、图3所示。

4结语

纳米技术为设计超灵敏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分析方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放大和生物分子识别具有巨大的潜力及应用价值。新的纳米粒子感测技术的超强灵敏度,为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疾病标记物提供了可行性。这种高灵敏的检测方法还能够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或预警。纳米粒子标记物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超灵敏的Dna检测中的应用会为蛋白质的检测提供好的起步。

参考文献:

[1]张洁,吴B,王传现,等.采用石墨烯修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猪肉中的己二烯雌酚含量[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06:683-685.

[2]逯岭松,刘蓓,马霄,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超灵敏检测髓过氧化物酶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5,36:109-111.

[3]任鹏飞,邵科峰,张洁,等.基于宽谱特异性抗体的β_2-激动剂多残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J].食品科学,2016,08:236-238.

[4]冯德香,尉艳,黄勤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6,03:363-364.

[5]张瑶,蒙丽君,官菊芳,等.基于生物条形码信号放大的电化学方法检测higG[J].江苏农业科学,2016,02:308-311.

[6]李艳霞,陈国南.基于HRp直接标记的流感病毒H1n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分析测试学报,2015,06:701-702.

[7]董秀秀,王宇,沈玉栋,等.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5,04:136-138.

[8]刘源,吴海云,于亚平,等.快速检测水中多氯联苯含量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5,18:93-95.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2

1.1酶抑制快速检测法

酶对化学农药残留物质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酶的抑制可将化学农药残留物质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的残留程度表现出来。对食品进行农药残留物检测时一般所选用的酶为植物酯酶或者是动物酯酶。农药中的酰胺键同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键合;食品中重金属在检测时会有一些酶活性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分解,酶活性元素分解重金属元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元素同元素的键合过程。酶抑制法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其机理就是利用酶活性元素同被测元素键合作用来完成的检测工作的。目前,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在对食品安全检测应用中根据其检测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1.1光度法光度法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中检测农药残留程度比较常用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的的原理是:选择合适的显色剂同酶的催化底物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固定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吸光度的具体情况对农药残留程度、残留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该种检测方法体系比较稳定,易于实现规范化操作。但基于不同的酶的活性和含量对农药残留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会造成在检测农药残留时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但目前对这一技术难题还未突破,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1.1.2试纸法试纸法是使用试纸将选择确定好的酶及底物固定,并将酶同底物两种紧密地接触,基于待测分组酶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酶同底物接触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催化显色,根据催化显色对待测分组分含量进行判定。试纸法快速检测法操作程序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比较适用于超市或农贸市场的蔬菜、瓜果等产品的检测。该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对食品的纤维素通过脲酶和植物酯酶固定反应,根据不同数值段及反应情况对有害物质进行判断。该种检测方法只能对有害物质成分含量少的产品进行检测,多有害物质成分含量多的食品一般不适宜采用该检测方法。

1.1.3pH计法pH计法一般应用于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程度的检测。选用合适的酶同底物接触使其反应,当酶的活性收到抑制时,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酸的量将减少,酶的抑制程度同反应体系的产酸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通过待测食品酶同底物反应前后pH值的变化情况判定所测样品中物质的含量。但该种检测方法相对其他检测方法检测数据不够精准,实际应用的较少。

1.2传感器法

传感器是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中比较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受被测量物并按照一定规律将被测量物内所含有的物质成分以信号的形式传输到某种装置,通过对信号的获取、分析判定被测物中的物质成分及含量。该种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测量数据准确,但在测量稳定性、重现性方面较差,需进一步的改进。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检测过程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生物传感器,按照感受器的类型可将其分为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等,按照换能器的类型可分为光学型、电化学型、电导型和压电型等。

1.3免疫快速检测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目前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快速检测法的检测原理是根据抗体同抗体间的异性反应结果的不同判定被检测物的物质成分和含量。就免疫快速检测法而言,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应用按照检测流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3.1放射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是利用放射同位素对食品中所含物质抗原体进行检测的方法。但基于抗原体本身的免疫性反应会对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干扰,需要结合医学领域临床检测结果及生物化学、境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目前,放射性免疫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主要是对食品中的抗生素药物含量的检测,该种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等特点。

1.3.2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是基于放射免疫为实验基础研发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该种检测法同放射性免疫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所采用的标记物和对实验结果判断标准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在检测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间接法、标记法以及捕获包被法等。目前这些方法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化学品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程序简单、检测数据精准度高、检测所需时间短等特点。

1.3.3荧光免疫法荧光免疫法是将荧光物质作为标记物,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的方法。被标记的对象一般多为抗体,所以也称荧光免疫法为抗体法。荧光免疫法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其中荧光偏振免疫法属于均相免疫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酶免疫法属于非均相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法是以三价稀土离子或其螯合物为示踪物进行标记,利用示踪物荧光寿命长的特性,通过时间延迟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荧光分开进行检测,该种检测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等特点。它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的特点。

1.3.4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通过固载纤维毛细管作用使待测物沿膜表面运动与检测区标记物结合显色的方式对待测物进行检测;一般该检测法的检测对象为:抗生素、重金属、生物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该种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检测操作简单等特点。

2结语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3

【关键词】CpGoDn;种属特异性;疫苗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mmunestimulationactivityofCpGoligodeoxynucleotidestodifferentspeciesanddevelopCpGoligodeoxynucleotidesthatpossessbroad-spectrumimmunestimulationactivity.methodChickensandmicewererespectivelyvaccinatedwithCpGoligodeoxynucleotidesorsynergisticallywithdifferentantigens,andthentitersofspecificantibodyinthebloodserumsofchickensandmiceweredetectedwitheLiSa.ResultsCpGoligodeoxynucleotidescouldinducethegenerationofantigenspecificantibodyinchickensandmice,andthelevelofantibodiesingroupswhichuseCpGoDnasadjuvanti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CpGoDn;multispeciesspecificity;vaccine

包含CpG基序的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oDn)作为免疫刺激信号可以被动物的免疫系统所识别,随后CpGoDn刺激人类和多种动物产生天然的和获得性的免疫应答。CpGoDn主要通过tLR9活化免疫系统,产生th1型免疫应答。因此,CpGoDn作为佐剂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肿瘤的预防和治疗[1]。但CpGoDn存在种属特异性问题,这一问题限制了动物实验结论的外推性[2]。所以,寻找和开发具有广谱识别特性的CpGoDn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通过观察鸡和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变化来评价CpGoDn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增强效果,进而确定这种CpGoDn是否能够克服物种限制性这一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健康1日龄小鸡,健康50日龄SpF鸡,购自广东省农科院;2月龄BaLB/c小鼠,雌性,体质量20g左右,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2003a074。

1.1.2试剂10mg/mL猪囊虫抗原、猪囊尾蚴Dna疫苗VtS76、VR1020、CpGoDn由本实验室保存[3,4],SpaHRp购自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1.2动物分组及免疫方案

1.2.1鸡实验组取健康1日龄小鸡,随机分成a、B、C三个组,每组20只,各组饲养条件相同。7日龄时各组处理如下:a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滴鼻免疫VtS76疫苗(100μg/kg);C组滴鼻免疫VtS76疫苗(100μg/kg),并同时颈部皮下注射免疫佐剂CpGoDn(100μg/kg),21日龄时B、C组按相同的处理加强免疫1次。

1.2.2BaLB/c小鼠实验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间隔2周免疫2次。采用肌肉注射法,将质粒Dna溶液注射到小鼠两侧股四头肌。a组注射VR1020100μg/kg作为阴性对照;B组注射VtS76(100μg/kg);C组注射VtS76和CpGoDn各100μg/kg。

1.3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

96孔培养板用碳酸氢钠缓冲液(15mmol/Lna2Co3,35mmol/LnaHCo3,pH9.6)适当稀释的猪囊虫抗原包被,4℃过夜孵育。用含tween20的pBS(0.1mol/LpBS,0.1%tween20)洗涤3次,每次3min;每孔加入100mL经pBS(0.1mol/LpBS,1%BSa)适当稀释的待测血清,37℃孵育2h。pBS洗涤5次,每孔加入100mL、1∶40稀释的SpaHRp,37°C孵育2h。pBS洗涤5次,每孔加入100mLtmB底物(含0.1mg/mL3’3’5’5’四甲基联苯胺的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pH5.4,用前加5mL30%H2o210mL),37℃孵育1h。每孔加入50mLH2So4(0.2mol/L)终止显色反应。BioRad3550测定a450读数。待测样品a值大于阴性对照平均a值的3倍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各实验组数据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CpGoDn对鸡血清中猪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影响

C组在初次免疫1周后可以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但抗体滴度很低;在初次免疫2周和二次免疫1周后,B组和C组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上升,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对照a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以上结果表明,CpGoDn能够显著增强VtS76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见图1。

图1免疫鸡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略)

Fig.1Dynamicchangesoftitersofspecificantibodyagainstofimmunizedchickens

2.2CpGoDn对小鼠血清中猪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影响

B组和C组在初次免疫1周后可以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但抗体滴度很低(1∶20)。二次免疫后1周,B组和C组免疫小鼠的抗体滴度均明显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次免疫后的第2周到第3周,C组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高于B组(p

图2免疫小鼠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略)

Fig.2Dynamicchangesoftitersofspecificantibodyofimmunizedmice

3讨论

CpGoDn的种属特异性是指特定序列的CpGoDn仅对特定种属的免疫细胞具有免疫刺激活性。早期研究发现,对人类tLR9产生最佳刺激效果的CpG基序是GtCGtt,而对小鼠tLR9最佳的CpG基序是GaCGtt。将对人免疫细胞具有强刺激活性的oDn作用于鼠的免疫细胞时,仅显示出很弱的免疫活性,甚至无免疫活性,反之亦然[5]。CpGoDn的种属特异性与tLR9的有效识别有关,即特定种群的tLR9仅识别特异的CpGoDn序列。研究还发现,tLR9单个氨基酸的改变都会影响CpGoDn的免疫刺激效果[6]。

目前,对于tLR9对oDn的识别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由于天然的磷酸二酯(pD)修饰oDn易于降解,所以目前应用较多的CpGoDn均为磷硫酰(pS)修饰的oDn。而taraLR[7]认为tLR9识别CpG基序的物种特异性仅限定于磷硫酰(pS)修饰的oDn,而天然的磷酸二酯骨架却不受影响。因此,人类和小鼠的细胞并没有进化到可以识别天然Dna中不同的CpG基序。我们采用的CpGoDn是将60bp磷酸二酯(pD)修饰的oDn与pUC18载体体外连接,构建为重组质粒pUC18oDns。这种磷酸二酯(pD)修饰的oDn可能更真实地模拟天然的包含CpG基序的非甲基化的oDn,克服tLR9识别CpG基序的物种特异性,从而提高自身对多种属的免疫刺激活性。

KandimallaeR[8]设计了一种具有潜在的免疫刺激活性并能克服物种特异性识别效应的二核苷酸基序RpG。包含GaRGtt和GtRGtt基序的oDn能够活化J774细胞的nFκB通路,同时诱导小鼠和人类细胞分泌大致相等水平的细胞因子。与CpGoDn相比,RpGoDn能够同时被HeK293细胞中的小鼠tLR9所识别。该种RpGoDn还能诱导其它多个物种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此研究揭示了我们可以通过对寡核苷酸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绕过tLR9识别的物种限制性,达到诱导多种属产生免疫应答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GoDn能够同时提高鸡和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广谱免疫识别特性的CpGoDn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当然,目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包括扩大物种的实验范围(特别是哺乳动物),同时研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政,王福生.CpGoDn的免疫学功能及应用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3,19(3):122-125.

[2]李军,富宁.toll样受体9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20(3):73-75.

[3]孟民杰,高荣,沈斌,等.小鼠对猪囊虫抗原基因tS76的免疫应答[J].中国兽医学报,2002,22(3):241-250.

[4]menGmJ,GUoXL,DaiF,etal.theimmuneresponsesoftheDnavaccinationfortaeniaSolium[J].ChinJmedLabtechnol,2006,2(2):81-87.

[5]BaUeRS,KiRSCHninGCJ,HaCKeRH,etal.HumantLR9confersresponsivenesstobacterialDnaviaspeciesspecificCpGmotifrecognition[J].procnatlacadSciUSa,2001,98(16):9237-9242.

[6]DaLpKea,FRanKJ,peteRm,etal.activationoftolllikereceptor9byDnafromdifferentbacterialspecies[J].infectimmun,2006,74(2):940-946.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4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强化兽医卫生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从制度上保证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实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务院、农业部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我县畜牧兽医工作实际,以及当前畜牧兽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既定的改革工作思路,我们扎实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度认识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畜牧业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能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畜牧业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县农村经济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畜牧业的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改革和完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情,暴露出我县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落实政府负总责、部门司其职的工作责任,建立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二)主要目标。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重点是完善、理顺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组建畜牧兽医执法机构,建立健全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定和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促进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

三、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体系

(一)加强县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建设。

1、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编字【2006】8号文件精神,设立××县畜牧兽医局。为正科级行政机构,是县政府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畜牧生产、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本县畜牧业发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计划;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及防疫监督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饲料管理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负责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畜牧兽医局内设机构

综合科

主要职责是:负责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事劳资、安全生产等工作;负责机关文秘、信息、收发、保密、档案、督办、提案、老干部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起草制定机关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落实;负责机关行政事务管理,上报下达,协调内部科室之间的关系;负责拟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使用行政、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管理本部门行政收费和所有收费票据;负责机关财务管理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畜牧科

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我县畜牧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畜牧业发展政策;负责畜牧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工作;负责指导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负责全县种畜的鉴定、引进、推广、应用和良种繁育管理工作,并实施监督;负责畜禽及其产品市场行情调查,畜牧发展数字统计,内外信息的搜集整理;负责畜牧业标准化管理及项目管理,指导畜牧生产发展工作;负责对全县畜牧技术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畜牧方面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解释、咨询。

动物防疫监督科(同时挂执法监督科的牌子)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负责对基层兽医站的经营管理;负责对个体兽医进行业务管理;负责基层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及其它后勤管理工作;负责基层兽医站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对兽药药政、种畜禽、动物检疫人员的执法行为实施监督,并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医政药政管理科(同时挂××县饲料管理办公室的牌子)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兽医进行行业管理,核发动物诊疗许可证;负责全县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资格审查,呈报、办理、核发经营许可证;负责对全县生产、经营的兽药质量和兽药生产、经营秩序进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和假冒伪劣兽药;负责对全县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核发生产许可证。

3、下属事业机构

动物卫生监督所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等行政执法工作;动物防疫条件审核、颁发防疫合格证;负责对动物防疫、检疫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负责动物防疫证、章、标志和法律书证的使用、管理。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防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

(二)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1、在奔城、胡各庄、南堡、柏各庄、司各庄、青坨营、扒齿港、程庄、长凝、宋道口、方各庄、安各庄设立12个动物防疫站,为县畜牧兽医局的派出机构,规格股级,全额拨款。

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等工作;承担畜牧生产、饲料管理等公益性职责。

2、在基层动物防疫站所在地设兽医站,规格股级,差额拨款。

主要职责是:动物疫病的诊疗,兽药饲料供应,生产技术服务等经营性活动,承担重点疫病的预防注射等公益性职能;协助动物防疫站开展动物免疫、消毒和疫情扑灭等工作。

根据我县动物饲养总量大、涉及面广、单位饲养量小的特点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繁重、复杂的特点,基层动物防疫站、基层兽医站可按“逐步分离、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实施。目前,基层兽医站可与基层动物防疫站合属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日常业务分别开展。运作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进行分离,最终形成以公益性机构为主的动物防疫站和以经营性为主的兽医站各自独立运行的机制。

四、加强畜牧兽医工作制度建设

(一)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测报机构。为适时监控疫情动向,我们以县动物防疫监督所所长和动物疾病防控中心主任为领导成立了15人的疫情测报站,明确了专职疫情测报员,同时以基层动物防疫站为核心建立了12个疫情测报点,另在每个镇确定了1名疫情测报员,县内的规模养殖场及畜禽加工厂每场(厂)设立了1名疫情报告员。全县594个村每村设立了2个疫情测报员。目前全县疫情测报员总数达1232人。我们将上述人员名单、联系电话登记造册。在防治口蹄疫、禽流感等重点疫病时期,县、镇测报站(点)保持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坚持做到了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同时全县各中心站、县兽医站与市实行了微机联网,形成了完整的疫情测报网。

(二)层层建立了防疫责任制。县局与各基层站长、各基层站长与包片兽医均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强调了责任追究。另外,以防疫员为单位划分成170个防疫责任片,防疫员、防疫对象相对固定,每个责任人全权负责本责任片内的防疫、消毒和严防疫情传入三项指标,责任前溯后延,有效地保证了责任制的落实。

(三)建立督导机制。抽调30名同志,分别由6名股级干部带队,组成6个督导小组,每个小组分包2-3个乡镇,在全县重点动物疫病集中强免期间专门负责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协调基层兽医与乡镇的联系,落实防疫人员、防疫物资的组织调配协调工作。平时负责业务工作指导和补针、消毒等工作督导。在每次防疫结束后,均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逐人逐责任区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对好的奖励,差的通报批评或经济惩罚,对因工作不负责任,导致疫情发生或蔓延扩散的,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实行规范化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动物防检工作,制定出台了《××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动物防、检疫工作管理的暂行规定》,细化了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在防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上,由各站指导员牵头,对本站的唐山动物防疫网的数据录入和防疫档案、证标管理逐一进行理顺、规范,建立相应制度,形成了填写规范、变更登记规范、日常管理规范的机制。每个站配备一名专职微机操作员,坚持防疫注射、卡标、发卡、建档、微机录入同步进行,层层建立了疫苗、防疫物资供应台帐。全县应免动物免疫率、发证率和耳标佩带率均达100%。全县27005个养殖户和138个饲养场全部建立了防疫档案,建档率100%。

五、加强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5

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息息相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才是突破贸易壁垒重围的关键。在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JXJG-15-24-6)资助下,参阅《动植物检验检疫学》一书,于此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鞠兴荣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发行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学》一书,目的在于满足国家对动植物检验检疫人才的培养需求。该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绪论、动物检验检疫和植物检验检疫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详细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定义、重要性极其特点,系统阐述我国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历史及其发展。第二部分全面概述动物检验检疫的依据、手段和措施,对入境动物进行风险性分析,并分别以进出境动物和国内动物为研究对象对动物的检疫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在详细概述动物检验检疫的基本概况后,围绕动物检验检疫技术展开探析,着重阐释肉品、乳品、水产品等各类检验检疫技术。第三部分着眼于植物检验检疫,从有害生物入手进行风险分析,并全面解读植物检疫的相关法规及其主要措施。同时深入剖析植物的检验检疫技术,就检疫处理问题进行有效探讨,还总结归纳了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全书分条理性,结构层次清晰,内容系统全面,可作为动植物检验检疫专业、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动植物检验检疫相关工作人员参阅。动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学习生物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确有必要。动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实验教学是动物生理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建设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石,因此对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建设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1,实验教学建设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许多学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合理。这使得实验教学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导致实验教学的作用并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且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先将实验项目、原理、步骤等内容告知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考查依据,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其个人综合素质进行考察。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验教学完善措施

第一,重视实验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为实验教学奠定良好基调。同时转变教学理念,给予实验教学以足够的重视,协调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方案、社会人才需求和教学大纲为导向,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将实验课作从教学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就实验部分进行单独考核。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革新实验模式,开展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种实验形式相结合的探讨式教学。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着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实验过程、讲解重难点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活动。此外应科学利用现代教育辅助教学,依托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完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能力评价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动物生理学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实验能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理过程,对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教学是动物生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科技院校应加强对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建设,重视实验教学,从完善实验设施、创新教学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建设实验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6

【摘要】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7

为了解欧盟植物检疫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法规建设,学习检疫隔离温室的设计、建造及使用管理经验,3月10至23日,结合中英农业科技交流项目,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经司、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种植业管理司、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农技中心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考察团赴英国、荷兰及法国对欧盟植物检疫工作进行了考察。在欧期间,考察团拜访了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考察了英国农业部中央科学研究院、苏格兰作物研究院、国际园艺中心及其检疫隔离设施,参观了荷兰温室公司、法国瑞奇公司等温室制造企业,获取了大量相关信息,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简报如下(检疫隔离温室技术报告附后)。

一、欧盟检疫基本情况

农业在欧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并服务农产品贸易,欧盟十分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植物检疫体系。

(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欧盟是一个由15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经济政治联合体,奉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包括检疫政策,这种特殊的环境产生了特殊而有效的检疫管理模式。

在欧盟层面,欧盟理事会负责植物检疫基本法规的制定及重大检疫问题的最终决策,欧盟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包括制定实施细则、提出经费预算、协助成员国开展检疫检验、核查疫情发生及处理情况、与非欧盟国家签订检疫协定并组织农产品进口预检等。为加强协调,欧盟成立有植物检疫专门委员会,参与检疫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重大检疫决策,先由专门委员会讨论评议,取得一致后,组织实施,否则须提交欧盟理事会做最终决定。

在成员国层面,通过将欧盟检疫法规本国化执行统一的检疫政策。根据欧盟植物检疫法的要求,各成员国均设立或指定了一个中央职能部门即国家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植物检疫事务的协调,并统一管理本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尽管各国的国家植物检疫机构名称不尽相同,有植物检疫局、植物保护局、质量政策局等,但无一例外均隶属于农业(农渔食品、农林)部,并通过在各地设立下属机构垂直管理全国植物检疫工作,既无内外检之分,也无农林业之别。

(二)完善的政策法规

长期以来,欧盟十分重视检疫法制建设,形成了完备的法规体系。依法检疫是欧盟植物检疫工作的显著特征。

一是体系完备。欧盟检疫法规体系由基本“法”、行政法规和双(多)边协议三个层次构成。针对全局性检疫问题,制定严格意义上的基本“法”,其核心是植物检疫法,也包括马铃薯癌肿病、胞囊线虫等10多项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法令。为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基本“法”明确要求欧盟委员会制定具体办法和程序,包括委员会令、决定及建议等110项,既有行政法规,又有技术标准。欧盟委员会还与各国签定了相当数量的双边、多边协议。

二是制修及时。欧盟检疫立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根据检疫工作变化情况,不断修订行政法规,并对基本“法”做必要修改,从而保证法律法规尽可能符合实际需要。以植物检疫法为例,1977年颁布,其后23年内进行了大大小小39次修改,2000年又归纳历次修改,制定颁布了新的植物检疫法。

三是要求极严。欧盟检疫法规是成员国必须遵循的最低要求,成员国有权通过本国立法确定高于欧盟的具体要求。如为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安全,英国对健康种苗传带某些病虫的允许量比欧盟低、发现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后的禁种年限也长于欧盟。发生马铃薯金线虫和白线虫的地块,欧盟分别禁种马铃薯5年和10年,英国则要求禁种6年和12年。

(三)科学的检疫做法

在农产品检疫方面,欧盟做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根据疫情发生分布,将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列入名录进行检疫,确保符合既定的检疫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欧盟理事会经常对名录进行修订补充。

欧盟检疫名录分6大类,包括《禁止传入传播的有害生物名录》、《禁止随特定植物或植物产品传入传播的有害生物名录》、《禁止进境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满足特定条件方可进境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进境前必须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需采取特殊检疫措施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录》等,涉及有害生物、植物、植物产品及栽培介质等多达351种(类)。部分名录还根据有害生物在欧盟有无发生、植物(植物产品)是否源于欧盟、对象物关系整个欧盟还是特定保护区等,进行了细化分类,操作性极强。

欧盟各国围绕《进境前必须进行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开展农产品检疫工作。一是对名录中源于欧盟的对象物实施检疫。各成员国植物检疫机构委派植物检疫人员进行产地检疫,每年或每茬不少于1次,必要时作室内检验。对农产品加工、储存场所、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也要进行认真的检验,确保输往其他成员国的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植物卫生条件;二是对名录中来自非欧盟的对象物实施检验。进口农产品不管最终销往哪个成员国,原则上要在进入欧盟的第一个成员国口岸进行检疫,核发植物检疫证书(即统一的植物护照)后,才能在欧盟境内流通,以确保输入欧盟的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植物卫生条件。

为确保各项检疫要求落到实处,欧盟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对作物生产者和进口商进行注册登记,相关信息要伴随其生产或经营的农产品流通,力求每一批农产品都可以回溯到它的源头;二是根据需要实施市场检疫,带有植物检疫证书的农产品跨成员国边境流动时无需检疫,但在市场流通时要接受必要的核查;三是对进入保护区的农产品提出特殊要求,符合要求才能进入保护区;四是欧盟委员会可组织成员国对进口农产品实施原产地预检。

(四)严格的疫情处理

欧盟要求,成员国发现新的有害生物,无论是否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只要是首次发现,都要立刻报告欧盟委员会,并通知有关成员国采取紧急调查和处理措施。必要时欧盟委员会植物检疫专门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查,论证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予以认可或提出处理要求,采取包括染疫植物(植物产品)销毁、栽培介质及包装材料处理、生产工具、包装储存场所及运输工具消毒等处理措施。一旦确定疫情随某一批农产品传入,欧盟委员会将对其流通过程进行回溯,并通知相关成员国,采取必要的调查处理措施,加强对该类农产品的检疫检验。

(五)可靠的经费保障

鉴于植物检疫的公益性和重要性,欧盟委员会适时提出增列检疫项目,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检疫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购建检疫仪器设备。适应建立内部统一市场需要,欧盟十分重视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检疫检验所需仪器和疫情处理设备。在经费分配上优先考虑进口农产品集散地、与非成员国交界的边境地区,特别是对处于农产品进出口通道位置的成员国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力度最高可达实际支出的50%。二是补助植物疫情处理。成员国一旦发生疫情,威胁欧盟整体或局部,可向欧盟申请疫情处理经费补助,用于保证检疫措施的落实和弥补检疫处理的直接经济损失,支持力度可达50%。如进一步处理关系整个欧盟的安全,还可追加部分经费。

二、欧盟检疫隔离设施

由于种苗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最大,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引进种苗的隔离检疫工作,将其作为防止疫情传入的最重要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隔离检疫设施,并对国外引种隔离检疫作出严格规定,配备专门人员,实施隔离检疫。

(一)明确的法律规定

欧盟对种苗进口十分慎重,明确任何作物都不允许大规模生产性引种。生产试验和为科研、育种目的少量引进禁止进境植物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检疫检验。如马铃薯种薯一个品种最多只能引进5块,种薯入境后必须直接运到植物检疫隔离场,进行种植和整个生长期检疫,证明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后进行组织培养,只有健康的一代组培苗才能提供给引种单位使用。

(二)先进的隔离设施

为严防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欧盟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装备检疫隔离场[见图1、2、3]。以英国为例,农业部在约克建有2000m2的大型检疫隔离设施,专门进行进口种苗隔离检疫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研究。其中检疫隔离温室耗资300万英镑,选用高质量材料保证温室的密封性,通过调节进出气流实现正负压差,用水采用封闭循环,温度、光照、湿度均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隔离检疫操作程序严格,人员进出严格管理,隔离检疫废弃物如实验材料、栽培介质等均要经过高温消毒或焚化处理,确保隔离效果。

(三)完善的配套措施

为满足隔离检疫的高技术要求,英国农业部植物检疫隔离设施包括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实验室,设立了专门的植物检疫部,下设昆虫、细菌、真菌、病毒及杂草等专业技术组,有60多位专家,年运行经费200万英镑。综合实验室装备先进,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可开展pCR、血清学检测、核酸杂交等检验检测工作。英国苏格兰作物研究院、国际园艺中心等很多研究机构也建立了高水准的检疫隔离温室,这些机构从事危险性有害生物或转基因研究时,都要求在隔离温室中进行。

三、欧盟检疫借鉴及我们的建议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欧盟一些合理的检疫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欧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建议农业部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

欧盟植物检疫工作之所以能成功开展,与其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各成员国合理的机构设置密不可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国经验也证明,农业部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植物与植物产品调运量大面广,农业植物检疫任务繁重,1998年原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划出后,国务院仍赋予农业部检疫立法、疫情、政府间协定签署等职能,加强了农业部主管植物检疫的职能。我国加入wto后,植物检疫作为保护国内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唯一可以经常运用、符合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合理合法手段,将发挥非关税技术壁垒的重要调节作用,提升农业部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用。为此,建议农业部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充实检疫力量,做好应对wto的各项工作。

(二)加快植物检疫隔离场建设

植物检疫隔离场是美、欧等发达国家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抵挡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检疫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近年来,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依托国家植保工程,农业部先后启动建设国家植物检疫隔离场(北京)和成都、广州区域植物检疫隔离场,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按照项目进度安排,年底即可竣工。目前问题主要是检疫隔离场管理模式和运行经费未落实。根据欧盟经验,植物检疫隔离场属纯公益性质,管理相对独立,技术力量雄厚,财政经费充足。为此,建议农业部将植物检疫隔离场的运行管理摆上议事日程,一方面解决检疫隔离场的管理及人员编制;另一方面解决检疫隔离场的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确保隔离场运行经费,以充分发挥其有效防止疫情传入和检疫技术壁垒的作用。

(三)保障检疫事业经费

与欧盟充足的检疫经费相比,我国一直没有固定的检疫事业经费,导致疫情普查、封锁控制等工作难以落实,基本数据和基础信息不全,检疫决策和对外谈判科学依据不足。植物检疫是国家需要、公益事业,我国加入wto后,疫情调查监测、风险分析、官方控制、非疫生产点非疫生产地建设、应急措施研究和对外谈判等,许多基础工作急需开展。为此,建议农业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将植物检疫事业经费纳入国家农业事业经费财政预算。

(四)加快植物检疫立法进程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8

[关键词]牛口蹄疫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0-0202-01

一、牛口蹄疫防治的必要性

口蹄疫是因感染病毒FmDV而导致偶蹄类动物普遍的患上急热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属于口腔病毒属,病毒种类多样,多达七个不同的血清型和六十余种亚型。口蹄疫病毒不仅种类繁杂,而且病毒生命力强,存活时期长,例如:在正常自然条件下,病毒在牛毛上最多存活可长达半月,在动物血液、粪便上存活日期更长,这致使病毒具有潜在性。同时加上口蹄疫病毒时常发生异变,从各种因素看,口蹄疫的预防并非易事。而牛感染口蹄疫属自然感染,因牛这一种群特别是犊牛对这一病毒敏感,最易被感染,因而导致感染动物中犊牛的死亡率最高。

感染的病牛会长期携带病毒,其分泌物、排泄物、掉落的动物毛发等都会使病毒传播,而被病毒沾染的牧草、水源等也会进而使更多偶蹄类动物感染,多种牲畜混合养殖更会发生交叉感染,促使病毒变异。如此恶性循环,甚至会影响牛肉产品,牛皮制品等相关行业安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定义中对口蹄疫危害性的定义如下:“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流行迅速,偶尔感染人,主要发生在与患畜密切接触的人员,多为亚临床感染。”牛口蹄疫归属于口蹄疫,其危害也可想而知。

二、牛口蹄疫症状

牛感染口蹄疫后体温明显升高,会在、口腔、鼻镜等部位出现水泡,水泡破溃后,其水泡部位会有糜烂现象,之后会有愈合形成斑痕。成年牛在感染口蹄疫后在护理得当的情况下致死率并不高,但牛犊就不同了,牛犊一旦感染,就会因病毒导致的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夺取性命,其死亡率就更高。

牛在感染病毒后,因不同病毒属型的不同,症状稍有区分。牛在感染口蹄疫后舌头表层及口腔粘膜、蹄叉溃烂并发生病变和不发生病变,所属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不同,在蹄上也能反应不同,如蹄上是否带血,是否溃疡,是否跛行也是不同血清型的反应。同时,牛流口水的颜色和形态也是判断不同血清型的依据之一。牛感染口蹄疫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加上环境复杂,病毒种类多样,症状也不尽然,加上还有一种同样易在牛身上发病且与牛口蹄疫症状相似的水泡性口炎,为了避免错判错施药,所以,牛口蹄疫的判定必须要谨慎行之。

三、牛口蹄疫发生前的预防

1.对于口蹄疫的预防,首先要从检疫人员的重视入手,云南省耿马县耿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动物防疫检疫的工作人员始终把本地牛口蹄疫的防疫当做动物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做好各类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对易发的口蹄疫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检和排查工作。同时注重工作上的经验交流和讨论,不断在知识经验上加强对动物高危疫病的技术认知。

2.正因为牛对口蹄疫的敏感性强,所以对牛的饲养更不能松懈,因口蹄疫病毒可能潜伏在牲畜的生活、活动区域内,所以要做好牛圈及其相临的动物、植物的防疫工作。首先是牛的饲料要干净,对牛圈按时消毒,对牛的粪便也要及时清扫。同时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养殖程序,养殖规模,不盲目扩养、散养、混合养殖,不从口蹄疫疫病区引进牛等。同时应该从提高牛的免疫力入手,按时为牛接种口蹄疫疫苗,提高牛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能力。

3.由检疫防疫部门牵手,定期进行口蹄疫疾病监测,尤其对于一些曾经有口蹄疫发生史的地区,要定期采取监测样本,根据国家相关的监测条例,严格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实现各地区疫情联网系统,对突发疫情及时,由防疫部门第一时间制定防疫对策发往各养殖点及检疫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报,及时控制的速度预防机制,可有效防止疫情蔓延,对可疑疫病也可起到预警作用。

4.正规养殖厂对防疫意识基本合格,能自觉遵守防疫检疫程序,避免口蹄疫的扩散。但是个体农户散养的牛、羊等牲畜,一没有接种口蹄疫疫苗,二没有按时检疫,三无法正确判断口蹄疫症状,四无法控制疫情蔓延,此四方面安全隐患极易引发大规模口蹄疫。所以对个体养殖者进行防疫知识普及,督导农户自觉参与防疫部门的检疫工作,这是预防疫病的盲区,防疫工作人员更应加强重视。

四、牛口蹄疫发生后的防治

1.对发生疫病区域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和封锁,对已感染动物进行隔离,病畜已死亡的,要进行深埋并深度消毒。疫区解除封锁至少要在最后一只感染的牛死亡或处理后14天,再进行大规模消毒才可以。

2.已发生口蹄疫疫情的紧急情况下,可注射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对感染区牲畜进行被动免疫。成年牛感染良性口蹄疫后的死亡率并不高,所以,对已感染口蹄疫的成年病牛进行隔离,同时把病畜安置于清洁的围栏中对其进行治疗,对其喂食干净的饲料和清水,加强护理工作,多方注意下,成年牛能自行痊愈。

3.对于口腔溃烂的牛,可在患处进行清洗后喷涂碘甘油等治疗口腔药物来为病牛口腔消毒灭菌。病牛患处可用肥皂水适当清洗并涂抹上青霉素软膏以起到杀菌功效。蹄部的患处也要先清洗,然后可涂抹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最后用绷带包好蹄部。但是恶性的口蹄疫急需重视,不仅要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还需要辅助一些强心剂类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五、结语

牛口蹄疫对成年牛影响并不大,但是却对牛犊有近乎致命的影响,同时可能影响羊、猪、骆驼等动物,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外来物种的影响,口蹄疫病毒也极有可能受某种因素影响进而变异成对人构成威胁的致命病毒,所以,对于口蹄疫等传染性病毒,不能放之不管,加强重视和监管,深入研究病毒特性和规律,及时预防和治疗此类病毒,既能避免财产损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和公共安全,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9

关键词:检验检疫;标准化;法律法规;行政监管;wto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234-04

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作为我国贸易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商品进出口起着重要的把关、服务与促进作用。伴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日益增多和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的日渐形成,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的作用也日益加大。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层出不穷的技术性检验检疫壁垒也使得我国检验检疫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检验检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由于我国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章制度贯彻实施不到位、行政机关的执法缺乏严谨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之处。如何在短时间内完善我国的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从而使其在适应wto规则的同时,维护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经济利益,进而维护国家与形象尊严,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研究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以及与之相关联和配套的其他业务和行政职能的有机组成[1]。

(一)发展历史

1.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对外贸易逐渐发展。但进出口检验检疫主要有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至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才开始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商品检验法》,成为中国商品检验最早的法律。建国后,中央贸易部国外贸易司设立商品检验处,统一领导全国商检工作。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行政法规《商品检验暂行条例》出台。1972年对外贸易部发出了《关于把好出口商品质量关的通知》,要求商检部门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的正式确立。该法规定了商品检验的宗旨是确保进出口商品质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商检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法定检验、办理进出口商品鉴定业务以及监督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等基本职责。

2.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动物检疫是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1928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农产物检查所检查农产物则》、《农产物检查所检验病虫害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成立了“农产物检查所”,这是我国官方最早的动植物检疫机构和相关的动植物检疫制度。1939年4月,上海商检局开始实施植物病虫害检验。这些制度的颁布对于保护当时国内的农业和畜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农畜产品的出口。新中国建立后,由中央贸易部领导的商品检验机构成立。1952年明确由外贸部商检总局负责对外动植物检疫工作,1965年在全国27个口岸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所,以后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开放的口岸设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机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正式颁行,标志着我国动植物检疫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5年,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更名为国家动植物检疫局。

3.中国国境卫生检疫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873年,英美等国家即在上海、厦门海关设立了卫生检疫机构,订立了相应的检疫章程,并任命一些当时被外国掌管的海关官员为卫生官员,开始登轮检疫。这就是我国出入境卫生检疫的雏形。1930年,《海港检疫章程》出台,成为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卫生检疫法规,自此结束了海港卫生检疫松散的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防疫处设立防疫科,接管了原有的17个海陆空检疫所并更名为“交通检疫所”。1950年2月,卫生部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卫生检疫会议。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颁行,这是建国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卫生检疫法规,从此卫生检疫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执法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卫生检疫工作,卫生部先后《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试行办法》、《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办法》、《实施卫生监督办法若干规定》等部门规章,改善了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面貌,扩大了卫生检疫在国内外的影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1992年,各地卫生检疫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xxx卫生检疫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总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局”。

4.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发展的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得到了迅速、全面、长足的发展。进出口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在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法规建设、设施装备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的需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需要,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国家卫生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并于1998年4月成立[2]。

新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主管全国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商品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其职责更加明确,法律地位更加清晰,机构和人员更加精简、高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立在各地的直属局于1999年8月10日同时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已全面进入新的时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各直属局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二)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对保证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进出口货物质量、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每年因进出口检验检疫问题,我国商品出口额的损失就约有500多亿美元,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60多亿美元。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除在理论的高度上对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来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外,更主要的是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加强、提高。

二、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五章第二十一条有关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3]这其中所说的“商品合格制度”很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温饱转向对卫生、健康、科学的绿色饮食的需求。出于迎合消费者的经营心理,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了绿色标志。然而,这绿色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一个“三鹿奶粉”丢掉了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的奶制品市场的信任;一个“双汇冷鲜肉”丢掉了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的肉类市场的信任;一个“红心鸭蛋”丢掉了我国消费者对国内蛋类市场的信任。在不久的将来,又将会有多少的“绿色产品”将丢掉我国消费者的信任?我们透过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难发现,那些所谓的权威认证已经变得不那么权威了,消费者放心的产品也变得不那么放心了。究其原因,除生产经营者自身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更是不容忽视。这些不放心、不信任的背后暴露出的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标准制定相对滞后且粗疏,可操作性差

整个我国的制度标准体系虽然领域覆盖面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标准水平相对不高,内容缺少预见性与前瞻性,与市场发展不同步,与wto规则没有完全接轨。在卫生部公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中,我们不乏看到“表a.2中规定了可在各类食品中按实际生产需要适量食用的添加剂”这类表述[4],在一份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定四个环节之后对外公开的政府公文中,我们居然看到了这样标准不明,暧昧不清的语句,可想而知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远超出2000余种,但却只有10%左右的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标准更是严重缺失,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是食品行业的发展,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更制约了我国在食品出口方面的发展。这种标准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食品问题中,诸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由此可见,国内制度中还有许多需要弥补的漏洞,需要填充的空白。前不久发生在欧洲食品市场上的“马肉风波”,同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人用只有牛肉价格1/3的马肉冒充牛肉,以此获得巨额利润。然而,由于欧洲食品加工行业具备可追溯性,经过层层追溯,即使各个环节的生产商和供应商纷纷撇清关系,把责任推给上下游企业,尽管一定程度使得食品监管问责难度增大,但是依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控制问题食品的来源。透过欧洲的“马肉风波”,我们在唏嘘于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看看欧洲食品加工行业的可追溯性我们是否具备,出现问题后的应急措施我们又是否到位。面对“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标准制定和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基础类标准薄弱,欠缺完善

所谓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亦即在现有的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将行政程序和行政规范予以明确规定,使得检验检疫工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在新时期新阶段检验检疫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于环保、节能、可持续等新领域的基础标准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基础性标准是标准化活动中最基本的、有广泛意义又能起到重大统一协调作用的通用标准,是制定各项标准、做好标准化过程管理的重要依据[5]。目前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中规程和方法类的标准多,管理等基础性标准较少,以标准制修订为例,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定是4个主要环节,每一环节都存在一个过程控制的问题,如何抓住过程控制的关键点采取有效措施,环环相扣把住质量并没有相关基础性标准作为管理依据,导致标准整体质量不高[6]。现行的标准种类繁多,过于杂乱的同时且缺乏基础性与系统性,给科学的管理和执行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二)检验检疫的贯彻实施不到位

对现有标准体系的执行不到位。抛开有些政策在制定之初就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缺点,政府部门对其政策的制定目的以及适用方向缺乏相应的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其没有明确的认知,从而造成社会参与度普遍较低的现象。着眼于宏观,我国的检验检疫制度目前还停留在重制定,轻实施的阶段。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一个政策制度的制定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目前检验检疫标准的执行与实施、推广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有如下体现。

1.社会各界对标准概念认识不清,存在诸多偏见

我国民众普遍认为,“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就说明“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很多发生产品问题的企业也经常以“符合国标”作为免责借口[7]。然而其孰不知,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着根本的差异。食品安全意味这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统一,而食品卫生则仅关注过程安全。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安全并避免伤害的担保,而食品质量指的是食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国内中小企业的标准意识单薄不清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人员少、规模小的先天不足造成因生产成本与利润空间的不对称问题而不能主动自觉应用标准生产,同时对检验检疫制度标准缺乏系统研究,对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过程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因此,如何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出口附加值,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思考标准化先行可以帮助解决的技术问题,努力提升检验检疫形象,是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8]。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执法即对于国家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尊严起到重要作用,更是与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休戚相关。

3.行政执法缺乏严谨性

“奇幻漂流黄浦江”的2万多头死猪使本就公信力不足的检验检疫行政部门的可信度雪上加霜。浙江嘉兴的死猪是卖给猪贩子的,虽然《动物防疫法》规定,对于死因不明或者病死的动物的尸体必须经过无毒化处理,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但政府对于地下市场的管束并不是很严。直至去年,嘉兴市政府严厉打击了收购死猪的贩子。第二年,当地存栏生猪大批死亡时,养殖户既找不到猪贩子,也得不到政府按照规定发放的掩埋死猪“善后费”,就干脆往江里扔[9]。我们不难看出,检验检疫行政部门的执法不严既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倡议变成了空洞无物又使人民遭受大量损失。这样的执法态度、执法行为,无疑为检验检疫的完善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三)机构设置与国际体系脱节

1.检验检疫部门职责界定不明

国家检验检疫机构和人员配置日趋完善,然而机构职能的设置与国际体系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检验检疫职能部门一方面承担双重任务,既管检疫,又管检验;另一方面又履行双重职能,既注重进口,又注重出口。例如:国外动植物检疫大多归口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且权责分明,工作范围明确,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少。不少发达国家的口岸栋房屋建设与在植物检疫机构合并在一起,其基本只负责疫情检疫,检验工作由其他部门或者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多数国家更重视进口检疫,出口检疫主要依据进口国要求进行。相比之下,我国进出境检疫经历了多次变革,机构和人员队伍日益强大,对外动植物检疫工作的只能设置与实际运转相对复杂。

2.内外检业务分离

农业部下设的植物检疫机构与国家林业局下设的森林检疫机构分管国内检疫,农林产品的种子和苗木的进口审批划归在农林两个部门,另外根据进口量的大小由地方和中央分别管理,其他进口植物及其产品则由检验检疫部门审批。这种职权设置不论是在产品覆盖方面还是程序的完整性方面都给检疫监管及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0]。

三、相应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检验检疫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一)继续拓展标准化体系的覆盖范围,同时加大基础性标准体系的比重

基于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作用,结合新形势下检验检疫所涉及的公共领域,尤其是针对商品的低碳、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等性能制定的检验检疫标准的制定更需要完善。加强基础性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升基础性标准体系的制定标准与技术含量,填补基础性标准体系中的空白点,更正现有标准不同程度存在的相互抵触的现象以及废除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或不符合国际标准的部分。某些已经落后于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的部分产品研发落后正在成为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瓶颈之一。健全检验检疫的行业标准体系,使其更具备计划性、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加强检验检疫制度的标准比重,规范标准制修订操作流程,以确保标准质量。

(二)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做到科学监管、依法监管、人性监管

检验检疫涉及食品、药品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行政执法能力,竭尽全力保证质量问题无瑕疵。行政能力是行政机关的灵魂,检验检疫系统更是如此。因此,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应从质量和服务两个方面入手。针对近年检疫事故频发,究其原因,除了企业经营者道德责任缺失、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外,行政机关监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这就要求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监管机关能够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来应对当前大事多,突发事多,难事多的现状。树立忧患意识,将预防风险管理的思想,规避风险的方法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保证和提高行政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一方面,深化人员监管能力建设,通过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来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规范工作行为,减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加强完善执法依据和业务档案平台。及时更新执法依据检验检疫管理现代化,为现代检验检疫制度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平台。

(三)跟踪国际先进标准,加快检验检疫职能部门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

当今国家间贸易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为此,我们只有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不断跟踪国际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体系框架,积极宣传推广和应用实施标准推进检验检疫进程,才能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才能依法把关,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后,各项检验检疫制度均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但其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检验检疫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现状,还应加强制度完善、应急措施的完善、信息技术系统的健全,使我国检验检疫成为维护国家贸易安全的最坚实的屏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媛媛.检验检疫现代化和检验检疫能力建设的探索[J].求实,2012,(S1).

[2]刘霜秋.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概况[J].认证技术,2011,(8):21-23.

[3]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对外贸易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十五号.

[4]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

[5]阎笑呜.严格标准制订的过程控制和审查调高标准质量[C]//第四届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06.

[6]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第六章标准综合体[J].中国标准导报,2011,(12):4-8.

[7]于力.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和对策[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8,22(6):31-32.

[8]韩晶,等.对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J].文献名称,2012,(10).

动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篇10

第二条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招待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

植物检疫人员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以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应穿着检疫制服和佩带检疫标志。

第四条凡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病、虫、杂草,应定为植物检疫对象。

农业、林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名单,并报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局部地区发生植物检疫对象的,应划为疫区,采取封锁、消灭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发生地区已比较普遍的,则应将未发生地区划为保护区,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入。

疫区应根据植物检疫对象的传播情况、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需要来划定。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者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第六条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疫区和保护区的范围涉及两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共同提出,报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划定。

疫区、保护区的改变和撤销的程序,与划定时同。

第七条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属于下列情况的,必须经过检疫:

(一)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必须经过检疫;

(二)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运往何地,在调运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

第八条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经检疫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发现有植物检疫对象、但能彻底消毒处理的,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的要求,在指定地点作消毒处理,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植物检疫证书;无法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

植物检疫证书的格式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馐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如已被污染,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的要求处理。因实施检疫需要的车船停留、货物搬运、开拆、取样、储存、消毒处理等费用,由托运人负责。

第九条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一律凭植物检疫证书承运或收寄。植物检疫证书应随货运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会同铁道、交通、民航、邮政部门制定。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间调运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经过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的,调入单位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检疫机构同意,产向调出单位提出检疫要求;调出单位必须根据该检疫要求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疫。对调入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调入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查验检疫证书,必要时可以复检。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检疫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一条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单位,必须有计划地建立无植物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基地。试验推广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得带有植物检疫对象。植物检疫机构应实施产地检疫。

第十二条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引进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检疫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但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的在京单位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应当向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从国外引进、可能潜伏有危险性病、虫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须隔离试种,植物检疫机构应进行调查、观察和检疫,证明确实不带危险性病、虫的,方可分散种植。

第十三条农林院校和试验研究单位对植物检疫对象的研究,不利在检疫对象的非疫区进行。内教学、科研确需在非疫区进行时,属于国务院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植物检疫对象须经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应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扩散。

第十四条植物检疫机构对于新发现的检疫对象和其他危险性病、虫、杂草,必须及时查清情况,立即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彻底消灭,并报告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疫情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按照本条例第五条第一款和第十四条的规定,进行疫情调查和采取消灭措施所需的紧急防治费和补助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的植物保护费、森林保护费或者国营农场生产费中安排。特大疫情的防治费,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第十七条在植物检疫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责令纠正,可以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输植物检疫证书或者在报检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伪造、涂改、买卖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调运、隔离试种或者生产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开拆植物、植物产品馐,调换植物、植物产品,或者擅自改变植物、植物产品的规定用途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引起疫情扩散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四)项所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没收非法所得。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调运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植物检疫机构有权予以封存、没收、销毁或者责令改变用途。销毁所需同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十九条植物检疫人员在植物检疫工作中,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在植物、植物产品的运输、邮寄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当事人对植物检疫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植物检疫机构的上级机构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逾期限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植物检疫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法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植物检疫机构执行检疫任务可以收取检疫费,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进出口植物的检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