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十篇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36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1

abstract:thelanguageandculturalknowledgearetwosidesofthesamecoin.wewecanunderstandaregionoracountry'sculturefromthelanguage,andifwereallywanttolearnandusealanguage,understandingthecultureaboutthetargetlanguageisalsoessential.

关键词:法语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Keywords:teachingofFrench;cultureteaching;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32-02

1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指导个人行为,为引导个人成为团体一份子的一组共同分享的符号系统”。这个定义将文化与沟通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众所周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表达文化的工具,而文化又决定了语言的意义,在传统的法语教学中,特别是在法语专业本科的教学中,由于绝大多数学习者都是第一次接触法语,所以教师通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上,更多地强调如何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如果教师仅仅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而忽略了文化教学,学生就不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语言、灵活地运用语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该也必须融入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文化教学与法语教学的结合

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法语教学中应该互为目的和手段。法语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同时法语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的手段。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成为了跨文化法语教学的关键。

2.1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中不仅发音和表达形式不同,而且它所指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比如“龙”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在封建社会更是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而在西方世界中“dragon”的象征意义却与中国大相径庭,成为了魔鬼的化身。因此当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还应该介绍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并将它们置于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练习,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词汇。教师可以根据交际需要,按照不同的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法语词汇、短语以及一些固定搭配的使用环境和语义特点,介绍法语词汇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含义、词形变化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的形象化表达法和它们的语义解释,逐步提高交际能力。

2.2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阅读教学被认为是最容易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之一,只要我们选择的阅读材料包含文化内容便可以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让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化内容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读前和读后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篇章内容上,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和讨论,而非过度关注语音、语法、词汇、句型和翻译等语言学习内容。

2.3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写作教学贯穿法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参照欧洲语言学习统一标准的要求,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假设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写一些短小的留言、明信片等。在中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讲述一个事件或是自己的经历。在高级阶段,文章不论是从格式、措辞和结构,还是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学习和文化对比的基础。

3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在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漫长过程。在中国,一般情况下法语教学,特别是专业法语的教学是从大学才开始的。相比之下,在大学本科专业法语教学四年的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法语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特点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重点地融入到法语教学中。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理解力强调的是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观感的过程。例如,当一个法国人称赞某人的法语说得好时,了解法国文化的人就会简单的回答“merci”来表示感谢,而不了解法国文化的人为了表示谦虚则会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回答“non,jeneparlepasbienlefran?ais”。在这时,对于真心诚意表示赞美的法国人来说,谦虚这样一种中华美德也许就会变成虚伪。在此阶段可以把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大致分为两大层面,即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对知识层面的理解通常来自教科书、讲座或媒体报道等。在这一层面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习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进而培养他们对法国文化好奇、开放、欣赏的态度。然而,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于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只有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行为层面,将知识转换为技能,对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其次,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法语教学应该强调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采用授之以渔的方式,强调学习方法的探索,交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六种元素:

自爱,具有跨文化敏感性的人首先必须有高度的自爱心。具有高度自爱心的人在沟通时通常比较乐观与有信心。

自我检视,指在沟通过程中察知周遭的各种线索与变化,并借此来指引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配合当时情景的能力。检视力强的人在互动时能够更专注,适应不同的沟通情境。

开放的心灵,指愿意公开与适当地解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时愿意接受互动对方的解释。开放的心灵使人们愿意认可、感激、甚至接受不同的观点。

移情,就是把我们自己投射到互动对方的位置,暂时地想对方所想,感对方所感的过程。具有移情能力的人通常比较无私,关怀对方的感受和反应,能够准确地推敲出对方的行为或内心的想法。

互动投入,指沟通时专注、回应和感知的能力。互动投入与移情密切相关,具有移情能力的人通常在互动中能够感知并专注于言谈的交换,而且对互动对方的讯息也较容易有适当的回馈。

暂缓判断,是指一种我们能够真诚聆听互动对方的态度,能够按耐住对别人的意见或说法妄加判断的冲动。暂缓判断可以培养一种享受文化差异的情感,在接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跨文化交际感到满意的愉悦之情。

4结语

法语教学应该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有计划地导入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法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宗教、风俗习惯等,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德明,王惠德.2008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外语教师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教学能力

身处广泛接触外国人群,外来文化的现今社会,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升学,研究,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广大的外语爱好者希望学习外语来达到直接与外来文化面对面的目的。近距离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洗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于交际中。实际上,现在语言学专家提倡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教学模式,“它能使外语使用者具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异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随时随地与外国人进行平衡并适宜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新型的教育阐释学则首当其冲地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而不仅仅是传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目前国内介绍跨文化的资料,重复多,面狭窄,这也是阻碍主要通过间接材料获取文化信息的外语教师构建个人文化知识体系的障碍之一。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十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因为许多非师范类的院校此类的选修课根本不开。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教师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急需培养“未来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具体、明确、细致的标准,致使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纲可循、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李俊芬,2006)。

三、教师自我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的途径

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习惯传统以词汇、语法结构为中心,侧重于语言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学习理论,分享经验,实践创新的过程。

1.学习跨文化教学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

既然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是决定跨文化外语教学成败的基石。

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张红玲,2004)。

2.亲身体验跨文化冲撞,做学习经验的分享者

每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都会无意识地使用其文化参考框架。但这种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士直接面对接触,教师会经历很多文化冲撞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适调,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使自己成为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造真实在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包括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参加短期的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也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3.充分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实践创新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10-0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构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Barnett&Lee(2007)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是: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换。[1]Sercu(2005)、陈国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对交际能力的扩展;陈国明认为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强调情景脉络的重要性,即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注意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的文化认同。[2][3]Samovar(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到足以改变交际事件的人们之间的交际”。[4]meyer(1991)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当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态度和期望时,能够灵活、恰当地应对的能力。[5]我国学者胡仲文、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6]贾玉新先生指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在交际时,说话人和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7]笔者认为应将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区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二者共同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8]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围更广,它是指觉察到交往对象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变通能力,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外学者观点不一。Byram(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组成。[9]wiseman(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有效、恰当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知识、动机和技巧。[10]Clouet(2008)强调跨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包括:移情,处理冲突的能力,协作工作的能力,灵活性,外国语言意识,对文化导致不同的讨论风格、讲话速度、释意和思想模式的意识,处理交际困难的技术,对自己文化背景反思的能力,对歧义的容忍。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11]国内学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层面: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12]笔者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四个方面构成:其一,多元文化理念,指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等;其二,文化敏感性,指教师要迅速觉察、找到学生的差异,并能将差异运用到教学中,形成特色课堂;其三,情感态度能力,指教师要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平等的爱;其四,行为能力,指教师要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由民族院校的特点及其特殊使命决定的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因此民族院校会招收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不同民族的学生往往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何和这些“有特点”的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是值得民族院校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应对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才能很好地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及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办好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而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院校则对此承担着重大责任。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民族院校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3]发展好民族院校的教育除了一些必备的硬件条件外,教师的素质能力也至关重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尊重学生文化的差异,还能很好地应对这些差异。优秀的教师会将学生的差异看成是有价值的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是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元的文化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然而,民族院校学生文化多样性与教师文化单一性之间的问题越发显著,为此,民族院校教师需要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指教师为文化背景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的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教师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获取学生文化背景的知识、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师适切的教育的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教师,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交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地方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些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等等,反过来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间相互了解、相互配合,自然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收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的需要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最直接的途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会更胜一筹,因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会尊重、理解学生的差异,他们会将这种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会积极关注和对待每个学生,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他们会为学生创造平等、公平、包容、安全的学习环境,会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快乐学习。这样反过来学生也会更尊重、更喜爱老师,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越来越和谐。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可以减少矛盾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关爱,学校将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学生和教师是朋友也是亲人。我国目前着力打造和谐社会,因此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三、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前面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多元文化理念、文化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能力、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构成,因此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理念。多元文化理念是指教师要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因其生活背景、民族、地域、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学生间存在多元文化。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还要对其表示尊重与理解。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才能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认识和能力。

第二,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文化敏感性。文化敏感性是指能够觉察出不同的文化及其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从内涵上说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作为普通个体的文化敏感性,敏感的对象可能是个体、群体或人类的文化;另一方面是作为教师所具有的文化敏感性,敏感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的文化。前者跟其他人没有太大区别,社会中的人都应具有,而后者则能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敏感对象是学生。[14]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迅速发现学生的文化差异,以便在与学生跨文化交际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以此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第三,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情感态度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安全、和谐的交际环境,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权与交际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民族院校教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指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

要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只有形成跨文化交际的理念,人们才能将这种理念用于实践中并指导实践活动,才会主动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与技巧。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理念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教师才能意识到学生间的差异,才能体会到自身文化体系与学生文化体系的差异,才能促使教师明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地,其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院校招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学生,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形成多元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才能将这种理念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才会做出努力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文化敏感性

文化知识储备包括自身文化知识和学生文化知识,民院教师通过自身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对比能够使其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并能因此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逐步理解或接受来自其他体系的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民族院校教师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可以根据文化对比来发现差异,增强自己对这些文化差异觉知的敏感性,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知识上升为能力。只有这样,民院教师才能在今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好地预测和应对文化上或交际上的问题,当误解或者冲突发生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并及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出发点,使双方在差异中找到平衡点。[15]良好的文化敏感性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将跨文化课程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不仅仅是职前的师范教育,还包括后来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不管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教师都应该自觉接受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了解其他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理解多元历史观,增加对不同民族历史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引发学生的反感,还可以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多民族的历史,帮助学生加深对特定文化基本价值和社会方式的理解。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了解,才能尊重和认同这些差异,日后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用于教学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授一些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扩展一些不同历史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参加一些学生举办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师生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arnett,G.a.&Lee,m.issu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research.inGudykunst,w.B.Cross-cultur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2]Sercu,L.teachingforeignlanguageinaninterculturalworld.inSercu,L.,Bandura,e.,Castro,p.,Davcheva,L.,Laskaridou,C.Lundgren,U.Ryan,m.ForeignLanguageteachersandinterculturalCompetence:aninternationalinvestigation.multilingualmattersLtd,2005a.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Samovar,L.a.&porter,R.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Reader[m].10thedi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5]meyer,m.Developingtransculturalcompetence:Casestudiesofadvancedforeignlanguagelearners.inButtjes,D.&Byram,m.mediatinglanguagesandcultures.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1.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wenQ.Globalizationandinterculturalcompetence[a].intamK&weisst(eds.).englishand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fromHongKongandmainlandChina[C].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2004:169-180.

[9]Byram,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7.

[10]wiseman,R.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inGudykunst,w.B.Cross-Cultur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11]Clouet,R.interculturallanguagelearning:culturalmediationwithinthecurriculum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iBeRiCa,2008(16):147-168.

[12]贾玉新,孙有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8-290.

[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文件选编(1996―2007)(下)[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20.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航海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以经济为基础的文化领域发展一体化也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航海业作为国际交流、国际社会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新时期航海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航海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

一、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航海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专业性,是英语教学体系中十分特殊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航海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对学生的英语日常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以外,还要提升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专业化信息、业务交流的能力和水平,这首先是由航海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航海英语教学的对象针对的主要是未来从事航海事业或者是已经是船员的人员,船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航海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船员有可能会跑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也会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色各样的人,这些都决定了航海英语教学要强调实用性和交际性,换句话说,航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船员的语言交流、交际能力。其次,航海英语教学中强调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必然性,船员必须与来自不同国家之间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不同国家的船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习惯、习俗,为了更好地促进船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就必须在航海英语教学中加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另外,我国船员的总体素质能力并不高,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无法与其他国家的船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需要在航海英语教学中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航海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根据航海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中的冲突点分析,本文认为航海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一)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

世界观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和想法,在这些方面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主张人应当适应自然,自然可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人与自然之间是互相协作、协调共处的关系,但是西方文化则主张人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这种世界观的差别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价值观作为人们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依据,更是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冲突都是由于价值观不同发生的,因此这是航海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

(二)语言行为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决定人行为和语言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受到各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在语言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培养,对学生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协调之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非语言交际能力

非语言交际能力也是航海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人们交往过程中占据了大约65%,非语言交际能力应用得好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特征,衣服的穿着以及佩戴的饰品和不自觉的行为等都是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航海英语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四)社交准则教育

不同国家的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在社交准则方面也存在不同,例如打招呼、致谢、道歉等基本社交礼仪方式,以及送礼、受礼等礼俗文化都存在差别,而这些社交准则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因此要在航海英语跨文化教育中注重社交准则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航海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和手段

(一)转变航海英语教学理念

在航海英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首先要积极转变航海英语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中加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识,在航海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要对航海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色彩进行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进行培养,有意识地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且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生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在航海英语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活动,有意识地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

(二)创新航海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航海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航海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首先,要注重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行为习惯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次,在航海英语教学中要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人,开展交际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国的交际文化,而且还能够对外国的交际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航海英语跨文化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跨文化教学要与知识文化教学并重。航海英语教学中同样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既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教学要并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识文化是指学生个体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等因素,这些知识因素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航海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效果。

其次,要做到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航海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跨文化能力教学不是要一味地追求未来文化,而是要认识到跨文化教学是双向的,要同时强调本国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的关系。航海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仅要熟悉和吸收外来文化,而且还要掌握能够将本国文化准确传递出去的能力,让对方更好的认识、体验本国文化。也就是说,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协调,找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区别,为更好地开展跨文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主流文化的导入

航海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完成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外,还要通过全国性评估考试取得上船的资格,具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在航海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高效。基于这一点就要在跨文化教学中导入各地主流文化,即全球最广泛、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跨文化学习信息。

四、结束语

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新时期航海英语教学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生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航海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7-50.

[2]刘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125-126.

[3]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

[4]张敬品,谢峤,葛爽.航海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126-127.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学习文化的工具。因此,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了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加以分析,并给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些措施。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在外语教学界,广大师生越来越意识到语言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普遍受到重视,然而效果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理论,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的现状并加以分析;同时,指明了如何将跨文化意识带入外语教学,指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更近一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广义上,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过去许多学校的外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一直将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放在第一位,结果碰到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合,就会感到茫然和网惑。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将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其次,教师普遍缺少教师技能培训。近年来,由于外语教学受到重视,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能够得到保证,但是英语教师的能力培训还远远不够。虽然他们接受了教学实践的培训,但是受实习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很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想。再次,英语教师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很少,其跨文化的敏感性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大体来说,我国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知识基本来源于本土,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因而其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足不够全面的。最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自身也很少意识学习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我国的束定芳先生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因此,按照以上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6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将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视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作者还将“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归为文化大系统下的两个子系统,并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时间、空间时所表达出的意义存在明显的差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后,众多学者纷纷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了研究。Byram(1997)指出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还需具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Spitzberg(2000)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Lustig和Koester(200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境、得体性与有效性以及知识、动机、行为组成。perry和Southwell(2011)指出虽然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归纳而言,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能力”。

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杂志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一文,探讨了词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在不同语言中表面上对等的词实际上在文化内涵上并不相等,从而唤起了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新兴学科的关注。胡文仲(1999)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文秋芳(1999)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交际能力细分为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分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时的灵活性。杨盈、庄恩平(2007)分析探讨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注重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模式。张红玲(2009)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四个层面。张卫东、杨莉(2012)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细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维度,即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并以此作为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个理论建构。高永晨(2014)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学素养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充实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作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向,指出教师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英语学习的好坏,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点讲解、轻跨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语法规则,没有注重对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由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不少学生本能地排斥跨文化交际活动,当面临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任务时,这些学生常常出于较强的无助感和挫败感而选择回避或拒绝跨文化交际活动,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愿,愿意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从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模式出发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实践,忽略了对交际对象文化的顺应,所以在与外教及外国友人的交流中,这些学生常常发现自己词不达意,在交流过程中,双方的误解与困惑也频频出现。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往往以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为主,很少涉及英美文学阅读及拓展,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因此,不少学生对英美文学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排除在语言学习之外,这一做法本质上违背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对英美文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往往超出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导致阅读过程中对俚语等特定表达难以理解,觉得作品语言晦涩难懂,渐渐失去了对英美文学的喜爱,最终放弃阅读。

三、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多渠道学习、体验外国文化,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素质教师既是语言的讲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现阶段,虽然不少教师正逐步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过受到教学任务繁重、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方式不明确及自身跨文化交际实践缺失等因素的限制,课堂上,教师重语言点讲解、轻文化渗透和文学素养培养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成为广大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上的一个共性问题。nieto&Booth曾指出:“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素质,教师应当从自身入手,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学培训,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探索外国文化,更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校际交流、海外访学、外教资源、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来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扩大知识面,拓展文化视野。

(二)从典型的涉外场景入手,结合相关文学作品,在教学和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要求》的指导下,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常规教学中,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文化知识的传递并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文化对比和探索,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要求》突出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要求,并通过《交际范围表》的形式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涉外交际场景,这有利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鉴文学作品的相关场景,引导学生阅读、模仿,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交际活动。通过梳理典型的涉外交际场景,教师能够明确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交际场景与文学作品、教材有机结合,采用短剧表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探索和实际的交际过程中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开设英美文学类选修课、举办文化讲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每周约为6至8课时,教学课时较为有限。事实上,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点滴积累的长期过程,仅仅依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渗透还远远不够。因而,开设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则成为公共英语教学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诸如“英美文化概述”“英美文学鉴赏”“中外文化比较”等一系列话题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开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就语言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地、较为深入地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所聘请的外籍教师作为学校资源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外籍教师来自于西方文化背景,对英美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亲身实践者,邀请外教以文学为切入点举办文化讲座能够向学生生动地展示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文化对比和借鉴,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充分利用泛在学习环境,创新地利用文学作品,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学习、生活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倡导学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础上,“泛在学习模式”开始成为目前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接触英语的形式正逐渐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向多元化趋势转变,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很多学生都有过利用网络、移动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段接触和学习英语的经历。这一新兴的学习模式为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了新的契机。泛在学习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跨文化交际资源库,更便于学生快速获取第一手的英美文学资料,泛在环境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文字的阅读,相关音频、视频资料更为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英美文学,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泛在学习环境还极具交互性,有助于学生摆脱了纸质文档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通过一系列交互式的软件的应用,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乃至其他文化人群进行交流,分享观点,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范围得以拓展。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差异。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得到公认,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推动者,它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金融、生产、贸易和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深化;然而也有许多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电子世界》杂志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是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以语言、时差、法律法规、交货、信息、价格竞争、外汇、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文化差异被列为第一位。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点。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事有关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时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论跨国公司面临文化差异大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恰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跨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大,已逐渐渗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铺开而持续并广泛地受关注。我们可以将跨文化(cross-culture)设定为一种“凸显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不同行为规范、价值观、隐含信息和基本假设交融碰撞的动态过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产生跨文化现象的关键原因。从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维度”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开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野开展了研究;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乃至组织管理活动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这部经典著作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hrm)是在组织中设计并运用正式的系统以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最终达成企业目标。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衬托,开展任何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复存在的。

三、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企业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战略过程、需求预测及方法、供给预测及方法、人员流动、培训开发、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薪酬等,文化差异从不同层面影响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总体上重视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2.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影响是必然的,涉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

等维度,这就决定了企业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中的哪一种。比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等级比较明显,人们比较倾向于适应层级比较陡峭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相反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们更喜欢职能制等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

3.对企业招聘、选拔和录用的影响。

企业选人和用人涉及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来源、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式方法、选拔录用、面试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对以上因素影响也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和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里,招聘的来源可能比较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里表现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为招聘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招聘对象的经验、资历,跳槽过于频繁者可能不被选中;然而在个人主义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马和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只有“使用”后才知道,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频繁跳槽者可能被视为个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险,流动性比较大。

4.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企业育人的环节,涉及培训方式、培训媒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根据霍氏理论,这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和“长期与短期导向”等因素。在集体主义、男性化导向和长期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和职业发展可能都是被动的,服从企业的安排,抛开个人爱好兴趣;员工希望培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获得升迁和收入提高;企业根据企业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待他们能够服从企业管理,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流动率。在个人主义、女性化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环境下,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异,着重发挥个人的特殊才能,培养他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鼓励员工关心他人,重视周围的和谐人际关系;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员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5.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

这是留人环节之一,涉及员工激励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跨文化对企业激励的影响,不外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几个维度。在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导向的文化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联,强调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着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注重采取年资、晋升等作为激励内容;着重升迁、加薪和地位等激励方式,强化“坚强”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女性化导向的文化氛围里,员工激励往往以个人的成绩和工作能力为参照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激励中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采取的激励方式应以个人的尊严获得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企业鼓励人员创新,要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注重员工“温柔”的价值观念如人际关系、生活质量等作为激励对象。

6.对企业绩效和薪酬福利的影响。

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等内容。跨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长期与短期导向”几个维度了解。

在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和长期导向倾向的文化里,企业比较倾向于对整个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团队成员的绩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团队的考核成绩相匹配;考核员工的方式比较笼统和传统,以上级对下级考评为主;考核成绩高低,也是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也是员工特别重视的方面。另外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小和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绩效考核,所在的群体绩效不佳可能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绩效成绩;参加考评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级,可能包括客户、供应商、下级、公众等,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度反馈(360°feedback,又称“360度绩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正是这种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在绩效考核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的考核参与者也是很多的;考核后的结果可能以尽快实行免费国内外旅行、带薪休假制度、丰厚的奖金等来激励员工。

四、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发展的企业来说,克服跨文化的短板,化解文化冲突,提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采取恰当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寻求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只有这样,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才能实现。

1.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精华部分;文化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深挖文化差异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作用;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管理者开展任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差异,管理者才能解决好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和角度转换,分析不同文化的优缺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交集,增加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根据跨国企业实情,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有计划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各种文化潜质的全新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变得更顺畅,这也是开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2.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随着跨国经营的深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否则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文化维度理论、川普纳斯的七大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情景文化理论和克拉克洪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等都从不同视角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力资源管理在众多工作细节上都需要彻头彻尾地加以调整,比如说工作分析、工作任务书编写、员工招聘方式、选拔方法、面试过程、培训方法、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技巧、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争议、e-hrm等,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的背景时,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管理者转换思路和改变工作的方法。

在文化差异背景下,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迎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3.开展跨文化培训,造就跨文化人才。

伦纳德·南德勒认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它是跨文化管理的重点,更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所在。

跨文化培训不仅是预防和解决文化差异的最佳手段之一,而且能够帮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异质文化,加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沟通交流以达到理解,以及实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造就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减少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经济学家s·纽波宁曾提出了“跨文化培训”(cross-culturaltraining),阐明了尽快适应新文化的五种途径分别是:文字方案、文化融合方案、语言指导方案、敏感性方案、实施训练方案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调动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对话、案例分析、互换性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体验、即兴报告演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来打破不同员工的文化心理障碍。通过跨文化培训,培养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技巧,减少跨文化冲突的发生率,同时造就一大批出色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多元文化队伍。

4.实行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战略协作模式,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管理、营销、生产、人事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当地企业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制约,它的客户、政府、社区、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等基本上都是本土的,它们对本土情况非常熟悉,实行本土化战略尤其显得格外重要。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企业发展,就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尽可能地实行本土化,全方位地与本土资源融合在一起,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

五、结语。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世纪,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世纪。跨国公司必然会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更需要我们将新的视野、方法、理念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这对跨文化管理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更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瓶颈。文化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资源因素,企业只有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才能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兴山。跨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robertlmathis,johnhjackson.humanresourceman-agement:essentialperspectives[m]。cincinnati,ohio:south-westernpublishing,2002.

[3]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海外中资企业;管理现状;管理措施及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冲突,这种融合与冲突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资企业处于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必然会经历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冲突和磨合,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

海外中资企业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相对于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而言,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

1、跨文化沟通意识不强。不少企业走出国门不久,没有意识到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成功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重视不够;外派人员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强,思想趋于保守。

2、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沟通能力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资企业运用所在国语言文化进行宣传、沟通能力较弱,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较窄。外派人员因语言障碍和对所在国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沟通能力普遍较低。与本地员工信息传达和交流较为困难,很难达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对跨文化沟通重视不够,采取的管理培训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较少,沟通效果较差,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外跨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外中资企业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组织进行对所在国的文化探讨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指导和诊断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难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致使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因文化沟通不畅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组织协调难度大,员工关系紧张,市场竞争力不高,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是对所在国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够,没有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培训学习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造成的。

1、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它使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西方文化来看,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行动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讲究团结合作,发对彼此倾轧。

2、不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社会生活的憧憬和虚妄的见解,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宗教已在人们特别是在者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据统计,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占到世界总人数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宗教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中外文化中的差异不可忽视。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积极倡导不同的人、有的人和无的人应该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的一系列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是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不同,性格特点大不一样,如法国人绅士浪漫、德国人细致严谨、美国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热情豪放、中国人中庸善良等等,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差异。在思考问题时,东方通常是从总体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相融合;西方倾向于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强调化整为零,从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认识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在分析问题时,西方尽量拿事实、数据和报表说话;在制定目标时,强调目标的可度量性,注重将目标细化、量化、节点化,注重把握事物推进的节奏。东方倾向于从事物的性质上加以把握和判断,注重“定调”和弘扬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优先的地位。西方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思维模式表现出直觉和归纳。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确认知和充分尊重。

5、行为规范不同。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包括行为规则、行政规章和法律规定等。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讲究规则、工作程序和计划性,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东方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和人情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信任、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这种差异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误解、不快,出现决策冲突。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特点,承认并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适宜方法,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创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强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发展来说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要解决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问题,必须从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和谐性。

1、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有效发挥跨文化优势。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范围和空间的逐步扩大,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也从单一的文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跨文化模式。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的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融合的过程。文化差异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冲突,给企业跨国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差异能够带来跨文化优势,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适应多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和补充,能够弥补单一文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给跨国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富的利润回报。例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国政府评选该年度中国经营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时,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国籍企业,而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资的广州标致,由于中法两国管理人员融合艰难,文化观念冲突难以消除,到1997年时累积亏损29亿人民币。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优势互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跨文化沟通的潜在优势,重视跨文化管理,使中资企业跨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跨国经济目标。

2、着力提高跨文化意识,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沟通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此,要积极了解文化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敏感地观察和分析文化,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确做出跨文化的判断并积极寻求沟通和认同,

3、加强跨文化学习培训,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进行跨文化培训,营造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语言、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尽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发生的误会和冲突的可能性。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授课讲座、敏感性训练和文化适应性训练等,以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要重视员工所在国语言的培训。根据研究结果,采用所在国语言文化直接沟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译或第三方语言文化沟通效果次优,而在非华人社会里采用汉文化进行沟通效果几乎无效,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加强对所在国语言的培训,营造中国跨国公司良好的国际语言文化环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够协调各方关系,开展企业对外推广和宣传,又能够处理重大矛盾和纠纷,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效果。海外中资企业要积极推行和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实现企业“经营本地化”,使企业更亲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合中外员工,如利用郊游、节日庆典、习俗和文体活动等创造中外员工交流机会,逐步增强外籍员工对中国企业的忠诚感。海外中资企业要自觉开展“公共外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以良好信誉赢得所在国民众的尊敬。

总之,企业跨文化管理是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满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和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钰,周颖.论跨文化交融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18).

[2]陈辉荣.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业时代,2006(10).

[3]徐飞.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夏先良,冯雷.中国海外企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开放导报.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9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文化管理成功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并从公司和管理者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了企业如何在招聘、培训和锻造“合金”文化等过程中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

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高层管理的文化能力。鞠永红认为经理人没有文化能力,或者文化能力不足,就会在竞争中手足无措,在企业内外矛盾中穷于应付。杨超美认为,一位企业领导者组织处理跨文化挑战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跨文化经营后的管理运作,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晏雄认为,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如何尽快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跨文化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融合性的平衡管理,文化冲突才能得到适当的缓解。可以说,跨文化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态度及其文化协调能力。

一、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义

孟凡臣认为跨文化能力不仅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知识的了解,而且表现在对不同思维模式、感知与行为模式的理解,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环境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能力就是在自身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自我监控能力下,对异族文化有意识的鉴别、接受和适应能力,在跨文化的管理中能够控制和协调好不同文化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一种能力。跨文化能力是跨国经营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可以说跨国企业的成功与否,跨文化管理者初期的跨文化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许多跨国企业的并购实践证明,要实现企业成功的跨文化管理经营,就需要一个“跨文化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必须有这样的能力:具备跨文化素质,能对跨文化管理做出重要影响。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管理者跨文化意识。如果一些经理人本身对跨国公司母国文化与本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他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于出现的跨文化矛盾就不敏感,进而让很多文化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者的文化偏见。有些跨文化管理没办法接纳外来文化的同事,从一开始的偏见,慢慢的演化为文化冲突,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凸显。实际上,很多外来管理者带有一种天生的文化优越感,对各国的文化存在一些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很可能会阻碍管理者进行正常的管理活动。所以一个成功的跨文化管理者必须端正自己对异己文化的态度,不能有文化偏见。

个性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会有不同的个性,例如美国人的大胆开放和个人主义,日本人的保守和集体主义。如果一位美国的企业管理者领导一位日本员工,他们之间将产生巨大的沟通矛盾。个性的差异会导致两国的管理者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产生分歧,不能容忍彼此。

其他非文化的因素。包括:人们离信息源的远近会加重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处在企业的不同岗位,有着身份地位的区别,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就会有所不同;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信息在常态下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再加上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方式、认识角度、表达以及对同一信息的反应都会存在着差异。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产生沟通障碍影响经营目标的一致性。跨国企业内部的经营目标可能因为沟通的障碍而不一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价值观和追求以及原来公司的文化差异使得上下级目标很难一致,这样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不齐,肯定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果没有跨文化管理者的跨文化行为来支持、促进和调整,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就很难一致,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带有文化偏见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如果一个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偏弱,将会导致工作中引发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管理者不知道或者没能力很好协调好与管理者或者员工之间的冲突,会使得遇到问题的员工心中存有不满或怨愤,日积月累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影响合作经营的效果。跨文化沟通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很可能出现“合资不合作”的现象,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简单地凭感情处理相关事务,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增加许多矛盾,使对立与冲突不断剧烈。

三、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策略

(一)公司角度

认真挑选跨文化管理者。从公司的总体战略来说,跨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时就应当充分的了解各国文化特色,尽量选择那些能认同企业和本土文化的管理者。在挑选人员时应侧重于考察人选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考察其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

对跨文化管理者进行文化培训。对管理者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能使他们具有树立文化差异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对付文化差异,而且具备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从而推动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使跨文化管理人员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并可以促进他们将跨文化的意识融进平时的各项管理活动中。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文化。在任何企业中,尤其是跨文化经营的企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可以是很小的一个交际圈的人组成,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者相同的处世原则。虽然它们没有很正式的名称和组织规模,但是必定能在公司中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个企业甚至可以有多个非正式组织。它们的组织力量有时甚至是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条例都没法超越的,所以跨文化管理者必须有控制和引导这些非正式组织的能力,对组织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不能采取强迫压制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氛围存在于组织中。

(二)管理者自身角度

接受异己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在企业的跨文化活动中,必须是管理者能意识到的文化差异性,并针对这样的差异性来推行不同的实施战略。必须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而不是主观回避。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让彼此认识到双方的文化是在融合之中的,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

加大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力。因国籍、经历、价值观等的不同,各国管理者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有区别的。在培养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后,跨文化的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自身对异己文化的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主动引导部下去规避那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部矛盾。

重视不同的文化氛围,调整管理风格。管理者对组织内沟通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管理者的风格影响下属及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自觉的受到管理者言行及情绪的左右。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不同的人员组合,努力地创造一种交互式的沟通氛围,从而有力地促进友好氛围的产生。

建立共同经营观,提高锻造“合金文化”能力。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会形成“混合文化”。这一企业有着不同处事方式的员工,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甚至是工作习惯。劳伦特认为,企业文化能保持并加大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意大利人可能更意大利化,德国人更德国化、美国人则更美国化,而不是像许多人原先所预期的那样跨国公司可能会使民族文化差异逐渐趋于缩小。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能力价值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涉外往来频率提升,规模得到扩大,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跨文化交际愈发受到重视。实质上,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但要求跨文化交际者具备完善的知识能力体系,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与应变能力。跨文化交际者既要能接纳外族文化,又要敢于包容跨文化交际中某些不确定的情境因素,以上特质与能力均将对交际者消除并化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不可控的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偏见起到一定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一切均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与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多层面障碍,就必须正视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在正确的文化移情理论指引下开展适度的文化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1.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1.1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现实所需

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均具有自身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民族文化、等,言行与习惯自然各异,跨文化交际者只有正视上述文化差异,才能够使自身适应各类具体的文化,在形形的文化交际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并寻找交际的平衡点,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当行为,使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从认知与感知的层面摆脱本国文化所积淀而成的定向思维,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感知异国文化,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移情。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以及由于二者文化间不易被感知的差异所造成的交际摩擦,均为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提供了理由。

1.2文化移情是彰显民族文化背景所需

文化移情能力可在跨文化交际中凸显民族文化,并通过语言学、符号学等达到沟通目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拥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与特色,要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必须客观而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间的民族文化,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道德标准、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误解。

1.3文化移情有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价值观,文化移情有利于消除交际主体消极的价值观,提高其积极性,增强交际主体对文化的辨别与辨证思考能力,提高对不同文化差异与内涵的感知与认知,在基于本族文化的前提下,包容异国文化,使交际主体以正确的情感认知态度进行沟通,从容应对交际中的各类情景,这些均为文化移情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与价值。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的敏感性与顺应力对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提高交际主体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必须转变思维,将交际的另一方视作交际主体之外具备自身个性特征的客体,交际客体与主体间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差异认识,使其认知到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差异为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使学生对不同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制度、用语规范、价值观等有大致的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进行信息的引导与传播。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习得者科学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正确对待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民族优越论、人种优越论、文化优越论、种族歧视与偏见,甚至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因此,要想保障跨文化交际主体在面对超越自身思维定势的文化差异时,仍然持有公正客观而科学的态度进行处理,就必须在跨文化交际中,开展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避免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以客观的态度应对文化差异,直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赢局面。

2.1赏析国外经典影视作品

相对典型的异国影视作品可直观地反映出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教师可选取代表性强的影视作品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此学生便对目的语文化有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开放小组讨论,抑或使学生模拟影视剧内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将本国文化在面对同一场景时所做出的反应进行对比,促进学生自主探寻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深入剖析影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表达差异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如电影《刮痧》(“GuaShatreatment”)由“刮痧”这条主轴,以多层面折射出中美文化差异,如家庭教育、孝道、朋友的定义等。

2.2巧用第二课堂的魅力

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亦为有效举措。如外语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跨文化知识竞赛等竞赛类活动,舞台剧、话剧等宣传类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均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激情,提升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增加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文化移情的培养目的。另外,习得者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读书、阅报、观看影视作品等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或多参与涉外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应抓住课堂内外一切有利于培养移情能力的机会,为学生拓展了解多元化文化的渠道,加深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打破狭隘的民族文化优越论,使其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3.结语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文化差异教学活动,同时需要习得者利用课外时间充实语言文化知识并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这些均为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讨,成立一套对培养文化移情能力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促进外语习得者外语交际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