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住房与城乡建设十篇住房与城乡建设十篇

住房与城乡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58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1

一、初步成效

2008年以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紧紧围绕“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增加亮点、完善功能”的目标,逐步实现了城市建设由拓展框架向完善功能、由改变面貌向彰显特色、由注重外在形象向贴近百姓生活的“三大转变”,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

一是区位功能引领城市扩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规划引领、创建支撑的思路,编制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完成路网、给排水、消防等专项规划,城区近期建设地段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按照省、市提出的“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的总要求,环县城规划了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包括西部新工业园区,北部高新技术园区及橡塑制品园区,东部商住区,南部教育物流区,着力构筑城镇产业支撑。

二是征地拆迁进一步加大。该局牢固树立“大拆促大建、大建促发展”的理念,先后实施总面积50.5万平方米的拆违拆迁,工程涵盖公益事业、城市路网、住宅小区、旧城改造等多个领域,城市双拆涉及河头、后西吴、前西吴、林庄、豆村、北章固、南章固、北西、南西、太平庄、吉郭柴等14个城中村(区),征用土地5000余亩,保证了重点项目的实施。人民广场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彩化铺装2.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9万米,集休闲、娱乐、建身、集会为一体的综合广场;西庄村片区改造工程占地80余亩,投资1.7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吉郭柴片区改造工程占地300亩,建设庭院住宅600套;北西片区综合开发占地1200亩,总投资2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三甲医院、五星酒店、百亩公园、高档学校及商住开发等;太平庄片区占地400亩,总投资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邢东煤矿职工生活区及住宅等;便民市场位于新兴街,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我县城区内第一个便民市场,建成后可有效缓解占道经营现象。

三是融合便捷带动全面发展。路网工程。按照“构筑框架、打通断头、改善路况”的要求,投资2.1亿元,完成了永康街、游雅街、人民街、东方路、澧洺路、邢任快速路、建设路、和平街等8条道路的新建改建任务,通过一系列道路建设,打通中心区干道与环城路网的断头,初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9纵8横”的路网格局,县城面积由5.4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极大地提升了县城的吸纳力和承载力。环境改善工程。我县首座万吨级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6100万元,占地50亩,铺设管网30.9公里,日处理污水2万吨,年消减CoD500吨,如期实现了“十一五”减排目标。民生工程。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人民广场和街头游园,投资1200万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工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科普、休闲、娱

乐的场所,也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现代化城市气息。总投资4200万元的城市供水工程,占地30亩,新建给水厂1座,深水井5眼,铺设供水管道4万米,日供水能力1万吨以上,工程涵盖县城中心区30平方公里区域14个城中村17条街道、2处工业区,并实现与金王府、西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并网一体供水,预计9月底竣工运营。届时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惠泽人口近10万。

四是住房保障稳步推进。心系百姓,不断完善住房保障系统建设,实现民有所居。在推进城市快速发展中,该局注重“发展与民生”的辩证关系,把住房保障工程作为新一轮城市大发展的突破口,全力打造“宜居”新型城市。锦绣家园、东方花园、怡和家园、东方花都等一批规模以上住宅正由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居住型”向“品位型”的变迁。到目前,建成或在建项目18个,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随着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的新东方顺利封顶和投资2亿元的书香园快速推进,为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0.89万元,补贴面积6000平方米,涉及低收入家庭160户446人。

五是产业升级快速调整。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的要求,以提高城市承载力作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走城市工业化、工业产业化、产业

规模化的路子,下大力气抓县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聚集人气、兴商气。加快园区配建,合理规划产业分区,完善路、水、电、绿、灯及给排水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企业入区发展,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县城功能合理布局。当前,重点抓好1.64亿元全长9700米的和平街、人民街西延、建设路北延、牛尾河桥等工程,构筑起快速、便捷、高效的园区交通网络,目前,总占地30平方公里的新工业聚集区项目已申报待批。

二、主要做法

规划+创建:以超前的思维来审视xx县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品位,体现着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轨迹。在城市规划发展上,该局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定位,依托石武高铁客运站项目的实施,在空间框架、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等方面,加快推进与中心城市对接融合、一体发展,增强产业支撑力、提升城市带动力。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要求,提出北进、西扩、南延、中疏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预留了空间。先后到邯郸魏县、辽宁开原等地参观学习,汲取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将每个城建项目坚持高站位设计、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在新城区实施了永康街延伸、人民街延伸、东方路延伸等,打通县城对外通道,进一步完善路网,使县城有一个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具备较好的辐射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拉开了中等城市建设框架。

决心+细心:以政策引导和真情感化统一思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和谐拆迁,拆迁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拆迁带来房源紧张难题,该局组织拆迁办人员,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积极帮助拆迁户联系房源,确保拆迁户得到妥善安置。一是宣传面“广”。通过采取职能部门间召开专题会,加强协调,在电视台设立专题栏目,张贴公告,发放明白纸,入户拜访等措施,在社会各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工作求“细”。为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深入到拆迁户家中,不厌其烦的讲解,用真情换来真心。面对众多的不解和冷漠,广大建设干部党员用笑脸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趟不行,二趟,就是用这种不屈不挠的韧劲,打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取得了居民理解和信任,同意动拆签约的居民稳步增加。三是兑付标准“足”。根据方案,对照测量数据和补偿标准,逐户、逐项、逐步一一进行补偿。同时,全面推进补偿标准、范围的公示公开,着力打造“阳光拆迁”,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四是部门协作“好”。自工作开展来,凡涉及的部门、乡镇积极做好分内工作,不拖、不推、不等、不靠,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并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了社会稳定。

宜居+宜业:以完善的载体能力实现城市大发展。斥资2亿多元,完成北永康街、南育才街、西顺德路、东澧洺路近30平方公里的县城框架,在完善城市路网的同时,积极抓好小街

小巷的治理改造,先后完成了文庙街、武庙街、儒林街、裕华路等老城区街道排水、亮化、硬化系列治理改造,实现了新老城区道路、管网的一体融合。在与邢台对接上,和平街、人民街、郭守敬大道、新兴街西延等重点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长19.9公里的任辛线拓宽改造工程,对构建县域东部快捷交通网络,加速辛店镇纸制品、布匹市场、特色酱菜等支柱产业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实现了县城连接东部经济带、加强县域东西区域工农业优势互补的目标。此外,住房保障首次突破百万平方米大关,群众住房更加宜居。

责任+效率:以过硬的队伍素质推进城市发展。“三年大变样”赋予建设系统新的历史责任:20万平方米的拆违拆迁,超亿元的路网工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很多问题是从未遇到过的。面对困难,建设局一班人带领广大干部党员不等不靠,动脑筋,想办法,边研究,边探索,科学谋划,缜密部署,大胆创新,大力发扬5+2、白+黑连续作战的硬作风,全局上下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赶进度,实行分管局长具体抓、抓一线,办事人员全程抓、抓监督的分工机制,把目标细化到每一项环节、每一个岗位,确保按计划推进,按要求落实。

服务+高效:以一流的投资环境推进城市大事发展。人人都是环境,事事关系发展。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面对当前新形势,着力转变干部队伍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增强“三种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克难攻坚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加压的忧患意识。为进一步提升效能,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围绕“三年大变样建设部门应该如何干?”,开展“创一流环境,树崭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对现有的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进行缜密梳理,调整合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并在全县率先推出“一枚公章对外,一个窗口办理”,有效避免了人为化随意性审批,真正把政策交给了群众,方便了企业和广大群众,为城市化快速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三、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即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又能改善城容城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确大变样了,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巨变。路畅了,城大了,灯亮了,绿多了,xx县变美了,xx县人心变宽了。

启示1科学规划是牵引城市大发展的执政之基。在新一轮城市大发展中,xx县的城市发展定位为“河北南部新的消费娱乐中心,居住休闲花园,投资创业的基地,人气汇聚热点。”按照这一定位,委托国内顶尖机构,由知名专家牵头,在区域生态特征、资源和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多项专业规划、景观规划,为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互动制定了科学依据。

启示2依法拆迁是城市大发展的必要条件。到目前,已完成拆违拆迁35万平方米,双拆工作位居全市前列,且未发生一起强制性拆迁。小县城实现了大变化,是与广大建设系统干部党员不畏艰险、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作风分不开的。正是在这种硬作风的指引下,坚持以“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出发点、落脚点,确保了拆迁的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了抵触、观望到支持理解的转变,换来了“大拆促大建,大建促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2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房地产发展模式

1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

1.1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2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2实证分析-以永川区为例

2.1永川区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行业用地不规范。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过于迅猛,对相关资源的消耗是空前的。房地产行业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经济支柱,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并不断改善其住房条件。我国属于高密度人口的国家,由于土地面积相对较少再加上资源的匾乏使得住房问题日渐严重。在我国,城镇地区的居民大约有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从2005年到2010年,城镇人口每年都以1000多万的数量在增加,这直接影响了城镇住房的健康发展。

(2)市场环境有待于规范。为缓解市场竞争压力,开发商在楼盘预售许可证未下来之前,已经进行变相销售,这种状况在08年已有明显好转,但依然存在。外地开发商因土地开发缺乏后续性,不太注重自身的形象,时常发生建筑质量等问题,在永川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

(3)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08年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银根紧缩,对于一向依靠贷款的开发商来说,经过上半年施工进度的比拼之后,销售进度并未得到有效释放,资金链上的问题开始凸现。在推广上,从大规模的pop活动推广,转为小而广之的Dm单,以及人员拉单形式。

2.2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永川区房地产发展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让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1)小而见大,小户型将成为市场主流。购房刚性需求占了市场消费主体。目前价格因素是影响购房热情的重要原因,小户型以其低总价,低首付等特点在永川已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可,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新开发楼盘单套面积90平米以下的小户型需占开发总量的70%,在精细设计、保证功能基础上,尽可能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抑制房价,满足广大群众的住房需求,关键是要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目前,要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因此小户型在今后会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产品。

(2)科学建设,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住房的节能环保水平和住房品质。加快住房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技术。要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用地不规范问题,加大整顿力度。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的监管,切实制止擅自变更项目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各种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的行为。

(3)持续向东,新城发展飞速。近两年,永川主城区土地供应有限。南大街受铁桥交通限制,一直没有得到永川消费者亲睐;永青桥与城南附近虽是发展的好地方,但受人口限制,政府又极力扶持开发区的发展,因此开发商对这一板块也抱观望态度。预计一环路修好之后,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观。开发区板块,在政府与开发商合力打造下已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消费者居家的首选。目前,人民广场帝琴花园、天秀锦地等已得到有效消化,水景公园周边量体也在逐步释放。而伴随着新高速路口08年9月的通车,生态商务港的规划,以及东部职教城建立,开发重心会向大安方向推进,根据永川政府规划,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将投资21亿,把连接此出口的永川城市东部拓展区,建设成为一个占地6.27平方公里,拥有10万人口的永川新城。东部开发量体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度。

(4)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规模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棚户区改造问题,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市危房改造。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房住房消费,加大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因地制宜解决其他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3

“”以来,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和省上扶持政策支持引导下,农村住房建设积极性普遍提高,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同时,也存在村庄规划不尽合理、设计施工监管不规范、农房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加强农房建设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加强全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投资、满足需求、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程,节约集约用地,协同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扶贫开发,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用规划规范和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利用2-3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行政村村级规划编制和修编。重点做好县城所在地、乡镇所在地、旅游点以及交通沿线村庄规划和整治。优先安排年度实施整村建设、异地新建、整体搬迁和布局调整村的规划编制和修编。村庄建设遵循规划,实现一村一策、彰显特色的要求。

2、农村住房建设。在总结近年来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和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经验基础上,按照全省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安排和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整村建设和既要见新房也要见新村的要求,从年起,用五年时间实施整村建设工程,到“十二五”末,整村建设村达到1000个以上。新一轮农房建设的任务全部改造完成,实现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的要求。

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坚持填平补齐、统筹安排原则,配套建设完善村庄道路、供水、电网、垃圾收集处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进出通畅的要求。

(三)基本原则。

1、政府统筹。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资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相结合、与“百企联百村”工程相结合,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相结合。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凡涉及农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都要有效整合。整合捆绑使用农村各项资金,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有关政策,统筹安排农村住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做到资金集中投入、政策配套运用、效果尽快显现。

2、政策引导。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布局调整、相对集中、配套建设的要求,在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同时,立足有利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按照有利于工作推进、有利于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的原则,创新推进整村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资金、用地、信贷、行政收费和农房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民生工程和资金项目货币化政策路子,并有所突破;鼓励农民个人既建新房又建新院。打破条块分割和注重部门利益的局面,完善规范运作程序和监管制度,扎实搞好配套服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传统老旧住房向特色现代民居转变,大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3、群众自愿。农民是农村住房建设的主体,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必须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农户在符合规划和执行规划的前提下改善居住条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近后远、优先安排经济条件好、村级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以及交通沿线、县城周边、乡镇所在地、旅游景区(点)优先实施整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体现多样化,不搞大拆大建,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4、市场运作。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村庄及经济强村,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加以改造建设。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资金、费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农村住房建设。

(四)总体要求。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立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房质量、节能和防灾抗灾能力,完善村镇公共设施配套,促进农村建新房、建新村。建立农房建设管理体制,优化农房建设规划布局,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和市场管理,着力提高农房设计、施工水平,促进农房建设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突出抓好农房建设管理的重点环节

(一)大力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必须符合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创建生态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要求,结合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依据规划布局建设农房。村庄规划编制要以县为主,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地区规划办组织审定。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民主,广泛听取村民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实行必要的听证和公示制度。要坚持控制增量、合理布局、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的原则,科学安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按生产、生活、生态等不同功能实现合理分区,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建房。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应先对规划用地范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划定建设用地时要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带,特别是存在洪涝、山体滑坡及地质条件不稳定等隐患的区域。确实无法避让的,采取移民搬迁安置等措施,确保安全。规划要注意保护和利用生态特征、地域风貌、民族特色及历史文化遗迹。要注重与产业的结合,使村落布局、院落的布置既方便生活、又利于生产。要突出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到规划合理、功能齐备、设施配套。要强化村庄建设规划对农房建设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农房建设必须依据村庄建设规划实施。旅游景点村庄必须编制修建性详规。已划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村庄改造和住房建设。

(二)严格执行农房建设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农房建设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管理。所有农房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各地要依据规划,从严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次和总建设高度,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建新必须拆旧。新建农房要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严格依照村庄建设规划选址,尽可能建到中心村的居住区。凡是规划要撤并的自然村点的新建农房必须建到规划的中心村居住区内。保留村农户新建、改建、扩建住宅,也要依据村庄建设规划选址,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鼓励以集中联建的形式建设农民新村。

(三)大力推行农房勘察设计制度。各县要加强农房勘察设计工作,农房集中建设应进行工程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农房设计要彰显居民建筑的地方、民族文化风格,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保温和环保原则,满足农房抗震、防火等标准规范要求。农房建设使用图纸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农民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组织编制农房建筑设计图集,标准图集建筑面积宜控制在60-150m2之间,无偿提供并指导建房户使用。

(四)切实加强农房施工管理。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乡镇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建立农房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切实加强农房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农房施工应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或具备相应建筑施工技能的农村建筑工匠承担。农村建房户应与施工承包人(或建筑工匠)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施工承包人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施工操作规范和施工技术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农村建房户和施工承包人应根据合同约定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止人员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农房建设完工后,建房户应组织竣工验收,对建房质量情况签署书面意见,并在15日内到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受其委托的乡镇政府办理备案手续。建房户组织竣工验收确有困难的,所在地乡镇政府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完善农房建设管理体制

(一)明确农房建设监管职责。从年起,将农村住房建设任务纳入县乡镇和各相关部门的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与各县政府的绩效挂钩,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考核机制。各部门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农村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地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辖区内农房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督,要会同乡镇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履行农房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的对象确定、资金落实并配合实施;发改、财政、扶贫、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编制、资金整合和监管;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和土地使用的监督管理;监察部门负责规划的执行和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建材市场的监管,切实防止不合格、劣质建筑材料流向农村。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将农房建设日常监管和技术服务延伸到村。积极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户籍管理,加强对农房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管,规范农房建设行为。

(二)健全农房建设管理机构。各县政府要根据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实际需要,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要积极推行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成立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配备2-4名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村庄规划管理、建设项目选址定点、住房建设审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监督、施工承包人和农村工匠管理、住房建设档案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对农房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和服务作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与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三)加强农房建设施工队伍管理。农村建筑工匠从事农房建设施工,应具备相应的建筑施工技能,并到工程所在地乡镇政府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组建农村建筑工匠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农村建筑工匠加入行业协会,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加强行为监管,规范农村建筑工匠从业行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对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出具培训合格证书。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编制农村建筑工匠施工技能培训教材,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的业务指导。各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县域内建筑工匠培训工作。鼓励不同工种的农村建筑工匠合伙组建建筑业劳务承包企业,专业从事农房建筑施工。

四、落实农房建设管理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是农村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农房建设管理工作。成立地、县两级领导机构,强化乡镇管理职责。要切实保障农房建设管理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农房设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所需的经费。各级发改、财政、住房建设、民政、国土资源、监察、新农办、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责任,确保监管措施到位。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4

城乡建设任重道远

从汪光焘的履历可以看出,城乡建设和他有着不解之缘。从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国家部委任职,城乡建设一直是汪光焘工作的主要内容。

1943年出生的汪光焘于1960年进入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学习。1965年后任江苏徐州市城建局技术员,一干就是13年。1978年至1981年,汪光焘进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81年后历任江苏省徐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技术科工程师、城乡建设科科长、副总工程师、副主任。1984年任徐州市副市长。1989年任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总工程师。1995年7月,汪光焘任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哈尔滨市代市长。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哈尔滨市市长。1998年1月任北京市副市长。2001年11月任建设部党组书记。2001年12月任建设部部长。2002年1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工作面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建设部工作的两大特点。从城乡规划到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发展城乡住宅建设到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从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到推进经营性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城市公共交通、煤气、上下水等等,建设部分管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也正因为此,身为建设部部长的汪光焘深感责任重大。

他说,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城乡建设相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有关部署,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研究建设部门的任务,努力开创建设事业新局面。

明确建设任务和责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确定建设工作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部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任务和责任。

汪光焘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部门任务艰巨。建设事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本身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是生产和其他各项消费的基础条件,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村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配置,是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生活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扩展农村消费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城乡住宅建设是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消费热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汪光焘说,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城市人口增加,而是一次重大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他认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至少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推进城镇化必须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二是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必须以人为本。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当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稳步发展。汪光焘谈道,当前在城乡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盲目发展,超越经济能力、搞形象工程等现象。有些同志的头脑有点发热,城镇建设一哄而起,一味追求高标准,想把十年、几十年的建设任务在几年里完成。有些地方热衷于“大广场、宽马路”,追求所谓的“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城市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必须实事求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

开创建设事业新局面

明确道路,确定方向,在此基础上建设部提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汪光焘说,围绕这一目标,将全面推进建设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

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抓住规划的“龙头”,强化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编制规划应明确强制性内容。规划的视野从单独的城市扩展到区域。要做好规划编制的分类指导。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各级城乡规划管理应当受同级人大、上级城乡规划部门的监督,以及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全面推行规划政务公开,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接受社会的监督。

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完善适应不同人群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放开和搞活住房二级市场,积极引导商品房开发进一步向普通商品住宅建设倾斜。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落实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扩大公积金个贷发放量。同时,多渠道保障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和建设、供应标准,认真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积极扶持危旧住房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城市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将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在这一领域要打破垄断,进一步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和经营。通过推行委托管理、特许经营形成竞争。国有独资的市政公用企业,要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要推进垃圾、污水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房地产市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百姓的切身利益,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是国务院确定的今年重点工作。要严格控制自有资金不足、行为不规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开项目。要加强市场形势分析,加快建立房地产预警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理性投资、住房消费者理性消费,切实防止出现过热。加强房地产项目的审批管理,防止“半拉子”工程。加大空置商品房的处置力度,严格控制新建高级公寓、别墅、高档娱乐设施等项目。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围棋效应;贫富混居;住房保障

abstract:Contemporarysocietythereisagrowingnumberofurban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affordablehousing,ontheoverallstrategyforaffordablehousingplanalsoincreasing,theauthorinlightofitsownexperience,onhousinginurbanplanninganddesignoftheimportanceandtheproblemsaddressedincommentsandviewsinordertopeerreference.

Keywords:urbanplanning;goeffect;therichandmixedhousingguarantee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对我国城市规划制度的审视———以住房保障为视角

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城市规划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共计六章,四十六条,该法第一条明确提出了立法的目的:“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可以看出,其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共七章,四十八条,对于村庄和集镇的规划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随着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逐步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依法进行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这对于加强我国城市、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原有的制度和规定中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新的调整城乡规划与发展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共计七章七十条,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

新的《城乡规划法》的立法目的在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法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城乡规划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法》首次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其立法目的,这对于公民住房保障来说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充分体现了《城乡规划法》的时代性特征,符合我国当前住房保障工作的实际需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第一条立法目的之外,在其他条文中几乎找不到规定保障公民居住权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内容。

仅有两个条文与此相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从整部法律来看,政府管理本位的色彩十分浓厚,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等,没有多少真正体现住房保障、改善人居环境的内容。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实际需求,确保立法目的和具体制度设计的对应与统一,保证城市规划对公民住宅权益的保障功能。

二、住房选址规划与住房保障

住房选址规划,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对住房建设项目地址进行确认或选择,使其符合城市规划安排,并核发住房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行政行为。住房建设项目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住房的选址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住房选址规划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更与广泛意义上的住房保障密切相关。

获得健康安全的住房以及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公民住宅权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住房建设项目在规划选址时应当充分考虑住房保障的问题。

首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合理规划好住房的整体分布,避免住房规划临近于城市噪音、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等不适宜居住的区域,同时应该尽可能考虑住房区域周边的交通、医院、学校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设施和单位的分布情况。其次,具体的住房项目选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参与管理,对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提出意见,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作为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建设项目的依据。选址意见书应当包括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等内容。再次,在修改城市规划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和相关行政法规,在确保“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对公民住宅权的侵犯。

三、“围棋效应”与“贫富混居”

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困境与普通商品住房相比,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存在更多的问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多数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并不希望在城市中心区域出现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小区,主要是担心价格低廉的保障性住房对周边商品住房的价格形成冲击,形成“围棋效应”,影响房价上涨的预期。因而,保障性住房被越来越多地规划和建设在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设施不健全的郊区。这不仅给广大中低收入群体造成生活的不便,更加造成“富人”和“穷人”的隔阂,加剧贫富分化,引发贫富对立,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国外早有这方面的教训,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集中建设了许多保障性住房,但是最后却成了穷人的聚居区,由此引发的高失业率、高犯罪率、医疗教育服务欠缺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笔者认为,任何制度和政策都应该辩证看待,与“贫富分居”相比,“贫富混居”模式应该成为未来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向。在我国的现实语境下,关键是如何推行好这一模式。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分配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只要合理运用政策杠杆,是不难做到适度的贫富混居的。其前提是,地方政府不再过度谋求土地收益,不把中心区域全部出让给高档住房,也不把低收入群体全部搬迁到偏远和公共设施落后的地段去。在住房建设规划中,合理调配普通商品住房、经适房和廉租房的比例,以完善的社会保障减轻或免除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负担。让那些住在保障性住房里的人也能享受公共服务的阳光,其实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6

一、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1.加快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逐步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新建、收购、改建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建立规范、稳定的廉租住房资金渠道,建立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专项补助制度。《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已于2007年11月8日正式公布。

2.改进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会同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制定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办法》进一步完善制度,明确供应对象,强调和加大政策优惠,严格套型建筑面积控制,规范准入和退出管理。

(二)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1、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7〕24号文件,坚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合理规划,主要建设中小套型住宅;科学建设,提高住房的节能环保水平和住房品质;引导居民适度消费,树立经济适用、理性实用的住房观念。

2、调整完善住房供应结构

继续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供应;加大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规模;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

(三)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完成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工作,配合法制办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上报国务院提请审议。

2、扎实有效地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进城乡规划依法行政。通过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城乡规划机制建设得到加强,城乡规划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基本形成,查处违法、违规建设活动的力度得到明显加强。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督察员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也逐步健全,职能更加明确,城乡规划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

3、清理整顿开发区,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按照国发〔2002〕13号文件的规定,市一级规划管理体制得到了加强,城市的各类开发区都纳入了统一规划管理。通过对2058个开发区的审核工作,基本理顺了90%以上开发区的规划管理体制。城乡规划工作更加注重加强市域内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稳步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1、城市水务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城市供水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的制度化。引入市场机制,推动行业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

2、贯彻落实建设部等八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做好收费制度改革,北方地区70%的地级以上城市,完成了“暗补”转为“明补”的改革。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城镇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推进供热商品化和货币化,培育和完善供热市场,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体取暖。

(五)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推动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依法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积极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指标、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为原则,以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改进企业和个人资质(资格)受理、审批方式。出台《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第158号部令)、《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159号部令)、《工程建设招投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第154号部令)等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以及《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等个人执业资格管理规定。

2.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印发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在确定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后,按照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公布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市场信用建设取得了突破进展。

3.继续加强招投标制度建设,招投标监管和服务进一步规范

针对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利用资格预审限制和排斥潜在投标人现象,以及利用资格预审搞假招标或者围标串标行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修改完善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资格审查办法》。

4.继续加强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了各地劳务企业的定期报告制度,提出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劳务企业的健康发展。截至年底,全国已发展劳务企业一万家以上,收纳农民工500万人以上。

5.大力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明确监理工作发展方向,会同国家发改委出台《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明确勘察、设计、施工、保修四个阶段的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为企业开展监理及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业提供收费依据。

(六)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完善建筑生产安全机制,初步建立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和应急管理体系

1.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了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2.健全和完善了生产安全机制。研究制订《建设系统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防范处置能力、做好领导保障等方面做出部署,提高了建设系统应急能力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一)深化住房保障体制改革,落实住有所居的目标

(二)全面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四)继续深化市政公用事业的各项改革。

(五)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推动村镇建设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所属乡(镇)的村(居)民建房。

第三条村(居)民建房必须服从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条村(居)民建房应以“方便生活、有利生产、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为指导,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建房用地选址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二)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三)规划布局要求限制的村庄,不再审批旧房拆改建或新增土地建住房;(四)鼓励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聚集,提倡联建住房;(五)农村建房按三人户(含三人以下)、四人户、五人户(含五人以上)审批;(六)村(居)民建房需采用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提供的《县农村村(居)民建房通用图集》,建筑层数最高为局部三层,第三层采用全坡屋顶,力求新建农房的建筑外观、色彩达到统一。

第五条下列区域禁止村(居)民建房:(一)乡(镇)、村规划道路红线内地段;(二)属近期改造和建设的区域;(三)埋设地下管线和公益设施的区域;(四)集中饮用水源取水区域或保护区域;(五)村镇园林和绿化用地;(六)村镇内河岸沟渠以及因防洪、排水需要控制的区域;(七)公路用地控制区域;(八)严重污染及易燃、易爆区域;(九)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十)地质灾害易发区;(十一)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

第六条已参与所在区域实施集体建房的,个人不得再申请建房;已批准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中确定保留新村聚(居)点,尚未实施集体建房的,个人可以按规划申请建房。村(居)民将原有住房出租、出售、赠与他人,或者将原有住房改为经营场所,或者已参加集体建房,再申请建房用地的,不予批准。

第七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村(居)民需要新建、改建、拆建或者维修住房的,可以户为单位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一)同户(以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户口簿计户)人口中符合分户条件的;(二)按照乡(镇)规划、新村聚(居)点规划调整宅基地,需要异地新建的;(三)原宅基地被征收,符合异地建房条件的;(四)现有住房属于危险住房,需要在原址重建的;(五)现有住房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损毁或危及安全,需要在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的;(六)符合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八条已编制城乡规划的乡镇和已编制新村建设规划的新村聚集点的所有建设必须纳入规划管理;未编制的,按照本办法管理。

第九条各乡(镇)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乡(镇)规划和农村村民聚集点的建设规划。

第十条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已列入和未列入乡镇规划、新村建设以及村民聚集点范围内建房的,分别进行审核审批或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国土资源部门为便民建房应当将建房、用地办证程序向社会公开;各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小组、建房申请人应当按照建房、用地办证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对取得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或符合建房条件许可建房的农村村(居)民建房,应当在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建房户建房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对于严格按照审批的《县农村村(居)民建房通用图集》方案实施建房的,在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三人户(含三人以下)6000元、四人户8000元、五人户(含五人以上)10000元的建房补贴。

第十四条对未按照审定的建设方案进行修建或私搭乱建、超越建筑红线等违法建筑行为,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权依法查处。

第十五条在农村村(居)民建房管理中,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或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或、弄虚作假造成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8

一、主要产生因素分析

(一)政府监管力不从心,在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未能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作为发展落到实处。小产权房的出现已有十来年,早期也有基层政府的默许支持。政府对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建设管理薄弱和失控是使小产权房得不到及时规范调整解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土地管理是城乡分开,房地产开发局限在取得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对在集体土地上以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名义出现的小产权房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在规划、建设、销售等方面缺少统一的协调和及时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小产权房的逐步蔓延。

(二)土地权变更中,逆行定价、收益落差过大诱发了小产权房的萌生和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按照城市规划,农村集体土地要通过征用变为国有土地方能进行城市建设。城市边缘区的农地要能被城市功能占为城市建设用地,需缴纳相应的征用土地补偿费,而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所采用的核算标准以该土地原用途年产值的倍数和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为依据,补偿内容中远远没有体现土地的“发展权”,土地被用于非农建设之后的市场价值与农地补偿之间的落差极大。对于可能被城市建设征用区域的农村集体土地而言,将土地直接用于小产权房建设也就孕育而生。而对于一些根本不在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之内的农村地区而言,城市建成区的边界形成了无形的土地利用价格壕沟,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一旦被征用可以获取一定额度的补偿,而不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则不可能具有这种机会。通过房地产开发可测的巨大收益落差会促使这些地区的农村集体采取非理性手段,参与小产权房的建设。由此可见,目前农村土地征用的价格“逆行”定价和城市规划区内外收益差值巨大引致了小产权房的萌生和发展。

(三)处罚小产权房的政策尚未成型,违规成本过低是造成各地违规建设方兴未艾的保温箱。国家明令禁止建设小产权房,盲目建设还可能面临违规处罚,这些行政或经济的处罚可称为违规成本。进行小产权房建设的村镇政府都明确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是“以地养村(镇)”的做法反而会得到所在集体组织成员的拥护,与建设小产权房所获得的高额收益相比,行政处罚对于此类违规行为几乎不会起什么作用。且很长时期以来很少有开发主体因此受到实质性的经济处罚,仅有个别项目被勒令停止和强行拆除,损失多由参建的开发商承担,而房屋销售后可能的处罚风险更是完全转移到购房者身上,分摊到购房价格中。乡镇政府开发建设小产权房所能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其守法的收益,会认为有机会受到处罚的概率低,与高额的收益诱惑相比根本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

二、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衡量建设小产权房的得与失

(一)小产权房的出现是新农村建设的衍生产物,在相当程度上推进着城乡统筹发展。现阶段,一方面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对小康生活有强烈的欲望,但实现途径的缺失和误区导致了小产权房出现并不断蔓延。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两种资源,当依靠这两种资源解决温饱之后,要想奔小康就只有另辟蹊径。除剩余劳动力可进城务工外,土地的增值就是大多数乡村尤其是城市结合部及城市郊区的农民率先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城市的迅速扩张,农地征用导致的补偿和收益的差异使一部分先行者率先进行了小产权房的建设。从这一点上来说,小产权房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是对现有体制存在的某种不合理性的批判和诚实反应。

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指导,还需要建设资本。由于资金筹集问题,便会和开发商合作,将上级政府批准的、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宅基地同开发商合作开发,然后将一部分房子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农民,另一部分房子便让开发商出售给城市居民获取利润。仅靠农业积累是不可能积累起新农村发展资金的。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本,但土地只有允许流转才能成为资本,让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这对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城乡建设一体化,淡化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身份差异,可以有效地填平城乡二元发展的鸿沟,对于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从土地市场效益看,适量的建设小产权房可以推进城市房地产健康发展。普遍认为小产权房对城市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负面影响,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从现有土地制度来看,城市国有土地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影响到了住房市场的供应量,从而不断地推高房价,让市民无法承受。在这种情况下,小产权市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住房需求压力,这对于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正面的。相反来看,始终处于一种垄断地位的国有土地市场才是不正常的,正是这种垄断的土地市场使得地价不断攀升,也正是这种垄断的土地市场使得土地供应量在根本上决定着住房市场供应量,从而影响了房价。可以说,小产权房的出现,不仅可以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而且放缓了房地产市场过快泡沫化的发展。

(三)《物权法》等法律的出台被认为是给小产权房的合法化提供了法律空间,但不能以此作为继续违规建设小产权房的庇护伞。尽管小产权房存在诸多的风险,但某些购买者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实施的《物权法》上,认为该法有利于确保其权利,只要补缴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就有可能将这种小产权变身为大产权,持有这种观点的购房者并不在少数。《物权法》规定,房屋属于不动产,不动产必须要经过登记。房子并不是交付给购房者就享有房屋的所有权,它必须经过在国家规定的政府部门登记、造册、颁发证书才享有所有权。登记的部门是国家规定的房屋土地和管理部门,而所谓的小产权房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产权,小产权可以认为无产权。《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如果所开发的乡产权房由农民自住,产权属于集体中的农民,将受到《物权法》的保护。不过,现在大量的乡产权房都由因城区房价较高而转向郊区的城镇居民购买,由于这种交易本身不合法规,购房人没有取得房屋的产权证,因此虽然《物权法》的颁布极大地保障了私有财产,特别是不动产的权利,但是不会保护不合法的财产。

三、小产权房的解决之道

(一)政府要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建立健全住房社会保障供应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住房保障已初步建立。住房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大多的中低收入家庭支付能力低的问题,他们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解决自身住房问题。政府应建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为弱势阶层提供廉价住宅,要通过土地调控来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有效供应,改善住房供应的不合理结构,使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真正得以降低,真正使大多数人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而不必再冒被“罚没”或“拆除”的风险去购买没有任何保障的“小产权房”,从而也挖松了“小产权房”生存的土壤。

(二)对已经建成或在建的小产权房,管理部门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不作为,要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疏堵相结合。严格执行现行国家土地法律和政策,禁止农民将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和房屋出卖给集体成员之外的城镇居民,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集体建设用地上非法建设的“小产权房”,应依法查处,地上建筑物应予以没收。如果小产权房同时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可以履行土地征收及相关用地手续;如果不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则应由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农用地或者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非法建设的“小产权房”,应依法查处,地上建筑物应予以拆除。

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所有已建成的“小产权房”进行清理,梳理分类,本着既要依法查处,又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处理。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制宣传,特别是对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合理用地行为进行引导,宣讲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相关政策,促使基层干部转变观念,树立依法节约用地的意识。

(三)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积极地利用集体土地,城市郊区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小产权房问题政府要制定出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强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市场”,达到“同地、同权、同价”,以确保农村集体用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污染严重,栽种庄稼效益低,农民没有更好的办法发家致富,规模经营缺乏资金,小产权房屋集体土地置换,是获得资金、设立项目的一个尝试。通过这类住房的建设为改善基础设施和增加村民福利待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村民利用土地流转参与效益分配,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支持乡、村组织在集体土地上开发房屋,形成小产权房屋片区。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可以屏蔽国家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有利于地方工业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益。

四、结语

小产权房问题出现的这些年里,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乏力及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使得原本复杂的农民集体土地进一步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中心。另外,小产权房问题也暴露出当前我国房价过高、住房供求不平衡等客观事实。面对争议颇多的小产权房,我们应该尝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在国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的同时,如何处理好现存小产权房及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解决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根本矛盾才是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通过加快城乡土地制度根本性改革,才是最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季如进,张爽.小产权房需政策“求赎”.城市开发,2007.7.

[2]刘天永.小产权房:低价背后蕴含风险.城市开发,2007.7.

[3]王宏新.小产权房可助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开发,2007.7.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9

这次会议是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总结交流城乡建设特别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今年的建设工作。刚才,会议表彰了荣获*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和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首先,我代表省政府向获奖城市表示热烈的祝贺!9个市政府的负责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焕彩同志的工作报告,认真总结了近几年我省建设工作的主要成绩,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今年的建设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讲得很好、很全面,我都同意。下面,我再着重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好字优先,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工作全面上水平

近年来,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乡规划、住房保障、村镇建设、污水处理、建筑节能、建筑业发展、行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连续六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有效改善了全省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几年来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各市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分管市长靠上抓,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和合力。二是解决了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治理脏乱差到拆除违章建筑,从实施畅通工程到综合整治水环境,从推动小城镇建设到开展村庄整治,大量棚户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和背街小巷得到改造,普通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三是打造了一批城市亮点和风景线。通过实施环境整治重点工程,城市中心区、主干道、主要出入口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依山滨水区域成为风景怡人的旅游休闲区,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省道成为贯穿城乡的绿色走廊。四是促进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环境整治,城乡规划覆盖率和调控作用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村镇管理得到加强,城市功能和集聚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政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的结果,也凝聚着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慰问。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建设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七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的重大战略和工作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突出抓好城乡规划、污水处理、建筑节能等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好住房保障、环境综合整治等事关民生的重点问题,努力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要求,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完全做到,哪些还需要改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发扬成绩,弥补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是我们的思想、工作更符合实际,从而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引领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十七大强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引领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公共政策,对于引导城镇化保持合理规模和速度、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即以*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为主体,以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为两翼,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李建国书记、姜大明省长对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非常重视,亲自进行调研和安排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规划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切实做好区域性规划工作。要根据“一体两翼”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抓好相关区域性、战略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地域空间布局和重大措施安排上。我省在这方面具备了很好的基础,省政府已相继批复实施了《*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省海岸带规划》和《济南都市圈规划》。这些规划对于整合利用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实施,突出做好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产业配套与互动、生态保护等工作,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内部要素流动与相互融合,促进“一体”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发展质量。要精心组织,周密策划,高起点编制好《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和《鲁南城市带规划》,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促进鲁南经济带建设,在地域空间布局上为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对这项工作,省建设厅要组织指导并督促协调各有关市切实抓紧抓好。

(二)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城乡规划全覆盖,是强化空间管制、科学引导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城乡布局、高效利用资源的必然要求,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省政府要求,到2010年要实现全省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全覆盖,使城乡所有建设用地都有科学明确的规划依据,将所有建设项目都纳入规范细致的规划管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展比较顺利。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县域村镇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小城镇详细规划进展缓慢。各级规划或建设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认清形势,分析问题,抓好薄弱环节,集中精干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工作经费,协调好规划部门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的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要理顺规划管理体制,特别要尽快收回下放给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管理权,保证城市政府对规划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组织形式和工作规程。目前,各市、县(市区)政府换届工作已全部结束。要根据人员变动和分工情况,及时调整规划委员会成员,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科学民主决策的作用。要督促和支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全方位的规划监管网络,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特别要坚决依法拆除一批严重影响规划的违法项目和违章建筑,坚决查处一批违反规划法规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最近,李建国书记批示:“要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步伐。”姜大明省长批示:“要把居民住房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下气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住有所居”,就是让有购房能力的居民根据需求买得起房,没有购房能力的居民通过住房保障体系能租得上、住得上房,棚户区、旧住宅区的居民住条件更好一些的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城镇居民住房保障问题,连续四年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从重视房地产的经济拉动功能向更加重视住房的民生保障功能转变,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住房工作的根本目标,认真抓紧抓好。

(一)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去年,国务院和省政府都专门召开住房工作会议,出台政策性文件,廉租住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两点:一是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保障资金落实,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资金不落实,就不可能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务院24号和省政府74号文件的规定,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全部用于建设或收购廉租住房;确保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比例不低于10%。二是建立完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配建机制,多渠道增加房源。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总结近几年来各地的成功经验,廉租房保障可以发补贴为主,需要实物配租的房源以收购、改建旧房为主,确实需要新建廉租房的,应当在经济适用房或普通商品房小区中按一定比例配建。在这方面,烟台已经有了成功做法。各地要根据保障性住房需求,制订建设计划。同时,要把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开发项目中,并做到:在项目出让前,明确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比例;规划设计时,确定具体数量和楼盘位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保障性住房如期高质量建成;在后期管理中,要根据业主的不同需要,实施差别化物业管理,减轻低收入家庭负担。无论建设廉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都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在选址、楼层和户型及内部设施的设计上,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力求做到经济、实用、舒适,切实把好事办好。

(二)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控,完善房地产开发管理机制,保持房地产投资适度合理增长,严格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全面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和综合验收制度,全过程监督检查规划条件和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组织好康居示范工程建设,尽快形成房地产开发管理的源头控制、过程监控、终端控制和示范引导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的住房政策,努力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完善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重视解决农民工居住需求。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农民工没有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这部分群众成为最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群体之一。近几年,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建设了20多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青岛黄岛区、崂山区正在逐步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莱芜市对工作满三年的农民工发放廉租房补贴。各地要结合实际,逐步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让城里干着最苦、最脏、最累工作的农民工,共享城市住房保障的阳光。另外,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建设部门要会同民政、财政等部门,搞好调查摸底,研究相关政策措施。

四、进一步做好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优化人居环境

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继续开展环境整治,既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各地要以迎接“奥帆赛”和“十一运”为契机,抓重点,搞突破,求实效,营造更加和谐优美、舒适宜人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好地展示*形象。

(一)深入推进旧城区整治改造。近年来,各地的旧城改造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区域市政设施落后,房屋残旧破损,环境面貌较差,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今后几年,旧城区整治改造仍然是环境整治的重点。要认真贯彻省建设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整治的意见》,与住房解困相结合,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加快工作进度,确保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整治。目前,城中村约占全省待改造旧城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推进城中村改造,不仅是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要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为目标,尊重村民意愿,认真研究制定好土地性质转换、集体资产处置、村民就业和社保、拆迁补偿安置等具体办法,争取用5年时间将全省城中村基本改造完毕。要抓住我省承办奥运会帆船赛和2009年全运会的机遇,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集中抓好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和体育场馆周边的环境整治,充分展示*的良好形象。

(二)扎实开展村镇环境整治。整治村镇环境,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深入贯彻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小城镇环境面貌。要逐步扩大村庄整治试点范围,首先解决好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人畜混居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从根本上解决“三大堆”问题。深入开展省际边界综合整治工作,以鲁苏边界为重点,着力抓好省际边界出入口节点城镇和交通干线周边村镇环境整治。要深入开展“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各类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越来越重要。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合理分工、重心下移、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横向上,要充分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城管执法和规划、市政、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要明确责任,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纵向上,要落实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监督”,明确市、区、街、居四级的职责。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区街基层管理职能。各级财政要合理增加街道、居委会的经常性经费,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来。要重视改进和加强物业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社区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扩大执法覆盖面。要继续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48个设市城市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无缝隙覆盖。

五、进一步抓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生态省建设

建设领域是资源能源消耗较高、环境负荷较大的领域。抓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对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建设生态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据统计,建筑节能是工业节能之外的第二大节能降耗重点领域,必须集中力量,认真抓好。要继续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新建、改扩建建筑节能设计达标率100%。达不到节能标准的工程,视为不合格工程。要制定经济优惠政策,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各地要选择一批政府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要结合旧住宅区整治,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旧住宅及其采暖系统进行改造。要结合供热体制改革,稳步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继续抓好墙材革新,确保如期完成建制镇“禁实”目标。

(二)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工作。污水处理对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附属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实现“一县一厂”,切实提高运转负荷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要对南水北调沿线老污水处理厂启动升级改造,使其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目前,我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达到一定规模,关键是管理水平还不够高,运转效率还不够高,其功能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好。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调整思路,突出重点,把污水处理工作重点由设施建设转到运营监管上来,提高运转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改进自备水污水处理费收缴率不高的问题。要以工业发达、污染较重的中心镇和大中城市水源地周边小城镇为重点,加快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大幅度提高小城镇污水处理率。要加快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所有设市城市和县城都要开工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适时建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同时,要切实加强污水处理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坚决杜绝各类违规现象的发生。

(三)大力推进城市节水。我省是贫水省,城市节水更为紧迫。要认真落实“总量控制、定量供应、分类计价、超量加价”的制度,制定严格的用水定额标准,对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实施严格的计划管理。要建立科学的水价制度,按照水源、用水性质制定分类水价,合理确定自来水、自备水、再生水之间的比价关系,形成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管网改造任务,大幅度降低管网漏失率。要全面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建立和完善各类建设项目节水监管机制,力争“十一五”末实现节水器具全覆盖。要进一步完善中水回用政策,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搞好公共建筑、居住小区中水设施建设,使再生水真正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同志们,建设工作行业多,涉及面广,与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级政府换届后,不少同志新分管或者从事建设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要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减少失误,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要转变建设工作指导思想,切实树立和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好字优先,更加注重基础工作,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工作效果,求实效、办实事、办好事。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塑造一支品质优良、作风顽强、能打硬仗的干部职工队伍。省里打算对各市分管领导同志和建设系统负责人进行轮训,市里对县市区相关同志也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住房与城乡建设篇10

根据青海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黄南州十二届八次会议和河南县委十四届第48次常委会议精神,依照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政府各部门提交的材料,形成如下发展思路。

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当前,城镇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水平。目前,我县户籍人口为4万余人,城镇户籍人员5千余人,城镇化率还达不到13%。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既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又有利于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流转,将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城市化转移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县已全面推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居住证制度。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通过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参与居住地社会事务提供依据;建立与就业、住所、参保及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积分制度,完善居住登记,为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住房保障机制。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住房保障政策;将有固定经营场所或稳定收入,且住房面积、收入水平符合政府公布的住房保障标准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就业所在地住房保障范围;四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随迁子女接受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创造条件逐步满足随迁子女入园需求;五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民在城镇单位就业的,随同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当地的失业保险;灵活就业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随迁未就业的家庭成员,可参加迁入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县通过开展住房条件改善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先后建成集中供暖(一、二、三、四期),解决了县城的供暖问题,建成了河南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管网8.0公里,服务区域面积6.9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到3.1万人;建设垃圾填埋场3座,对县城生活垃圾进行全覆盖的处理;县城范围内建成停车场7处,有效解决了县城停车难的问题。并先后建成了白螺湖、博物馆、腾格里赛马场等民俗旅游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建成了体育场、电影院、民族团结和党风廉政文化广场、党建广场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建成了蒙和主题公园、河曲生态公园等休闲绿地公园,改善了人居环境。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城镇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明显上升。

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县域居民的生活需求,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镇转移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势必要进行改扩建,因此,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方面,一是通过加快城镇重大工程建设,合理布局道路、排水、雨水、供热及环卫设施场站,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城镇区建设面积,提升人口聚集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推进河南县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集中供暖二期煤改电项目,通过取缔10蒸吨以下锅炉,使用清洁能源供暖;二是完善县城的综合交通体系、供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建立科学高效的城镇规划设计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镇管理,积极推进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使城镇开发边界更加清晰;县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常住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城镇化率、县城垃圾集中处理处置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提升;逐步完善“街长制”“门前三包”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逐步把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提高城镇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持续加强对外交通联系,融入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良性户主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四是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服务延伸至村落,满足村民对外的出行需求。

三、提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城市群建设。

一是按照河南县总体规划(2012-2030)、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县域村镇体系的规划进行编制调整,完成河南县“多规合一”等专项规划,使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日益健全;二是加快河南县蒙藏医药特色小镇、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托全国特色小镇打造计划的有力支撑,将蒙藏医药小镇做大做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坚持把产城融合作为推动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引导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全县累计开展危房改造2742户(2019年实施299户)、建设高原美丽乡村24个(2019年划实施4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29个(2019年计划新建11个)、城乡公共厕所32座(2019年实施20座)、农牧区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00户;自2011年以来,共实施奖励性住房2000余套,有效解决了群众住房问题。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补齐短板,以县委“一心两镇三点”发展战略为抓手,结合高原美丽小镇建设,以优干宁镇蒙藏医药特色小镇建设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心,将宁木特镇打造为“高原美丽城镇”、将赛尔龙乡作为茶马古道特色小镇建设;依托高铁过境的有力资源,强化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将柯生乡作为蒙藏文化特色小镇进行建设,在高铁路线周边设立大型宣传牌,加强对河南县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多松乡依托现有仙女洞、仙女湖、吉岗山等景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旅游景点,将多松乡打造成高原特色旅游小镇;托叶玛乡依托现有瀞度矿泉水厂,加大工业开发力度。依靠紧挨优干宁镇的有力地理位置,积极开发牧家乐、马背旅游等文化产业,将工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同时,积极创建河南县工业园区、文化园区、有机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河南县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草生态博物馆建设;推进县城主要街道风貌改造,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