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十篇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十篇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18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1

(一)构建四个平台,积极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向全覆盖、规范化转变。为了让重特大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切实破解重特大疾病患者医治困惑状况,我区以构建四个平台(即:部门协同一体化平台、医疗费用筹措平台、救助政策倾斜平台、“一站式”同步结算平台)为载体,扎实推进了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近几年,共有城乡困难家庭患者45002人次获得救助。其中16名先心病、4名白血病儿童患者、102名尿毒症患者血透获得了免费救治,216名重特大疾病患者获得了重点救助。共发放了医疗救助资金3725万元,其中,重大疾病患者救助资金1125万元。实现了城乡所有儿童先心病、白血病、尿毒症患者血透免费救治和其它重特大疾病患者重点救助全覆盖。此外,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帮扶,及时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向全覆盖、规范化转变。

(二)落实四个着力,全面提升五保供养保障水平,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向较高层次、适度普惠转变。我区现有农村敬老院10所,五保供养对象2588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1628人,分散供养对象960人。近几年来,我区认真落实《五保供养条例》,突出“点、线、面”结合,并在落实“四个”着力上(即:以设施完善为抓手,着力提升保障能力;以规范管理为载体,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以发展庭院经济为支撑,着力提升“造血”功能;以机构建设为平台,着力提升队伍素质)下功夫,全区五保供养工作呈现喜人的发展态势。先后有两所敬老院(镇敬老院、下埠镇敬老院)达到了“五星”标准并被评定为全省五星级敬老院,三所敬老院达到了“四星”标准并被评定为全市四星级敬老院。镇敬老院还荣获了全市唯一一所“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

(三)注重四个加强,切实做好双拥工作,双拥优抚安置体系不断巩固,逐步向体制完善、机制创新转变。近几年,我区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基本要求,致力于军民团结共建,全区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连续六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称号。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夯实双拥工作基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纳入一把手工程和对乡(镇、街)和各部门单位目标管理考核范畴,纳入重点工作督办范围统一督查,机构和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序列统一设置,双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划拨。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双拥工作氛围。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国防教育有阵地有活动,典型带动有榜样有示范。三是加强政策落实,进一步强化优抚对象生活保障。认真落实好义务兵优待、伤残军人退役安置、城镇士兵退伍安置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各项政策,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得到保障。四是加强军地共建,进一步促进军民关系融洽和谐。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2

明天,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也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周一,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远离灾害,我们一起行动》。

一年前,一声撕心裂肺的巨响,一个地动山摇的震撼,一场痛彻心扉的灾难,降临在泱泱巴蜀。在生死一线的救灾现场,代表消防抗震救援人员的橙色,代表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的绿色,代表医护人员的白色,代表志愿者传递爱心的黄丝带……绘成照亮废墟的生命的颜色。一年中,无数拳拳赤子之心一齐跳动,爱的潮水一浪胜过一浪地涌向巴蜀大地。国家的牵挂、社会的支持、同胞的援助,加速改变着汶川,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一年后,崭新的住所、熙攘的游客、平静的生活,凝结成灾区里一道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色。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为6万多遇难同胞虔诚地献上一朵花,点燃一支烛,祈求一个福。

在首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也让我们共同来学一点防灾减灾的小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对我们苏州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它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2.洪涝及其它灾害:包括雨涝灾害、洪水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3.大风灾害: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接着,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情况的自救方法。

1.烫伤后,应在第一时间用冰矿泉水或清水冲伤口10分钟以上。如烫伤较轻无伤口,可用烫伤药膏或牙膏涂在患处。如伤口严重,不可使用烫伤药膏或油剂,不可刺穿水疱。

2.眼睛被化学物品灼伤后,应把整个面部泡在清水里,连续做睁眼和闭眼的动作。冲洗后,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3.地铁或城铁发生事故时,不要擅自扒门,以防触电。即使全部停电,列车上还有可维持45分钟至1小时的应急通风,不必担心缺氧问题。

4.人被宠物抓伤、咬伤后,首先要挤出污血,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并涂擦75%的酒精,然后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接种疫苗。

5.如果衣服着火,立即躺下并用手遮住脸部,身体不断滚动以扑灭火焰——遮住脸部可预防脸部被烧伤,制止热气和烟雾进入肺部。油锅起火,要迅速关上煤气,并将锅盖平推到锅上,或将大量生菜倒在火上灭火。

6.微波炉工作时,人应当离开炉体1米以上,防止微波辐射伤人。电器起火时,要先断电,再用湿棉被、湿衣服把火压灭。电视机、电脑起火时,要从侧面靠近灭火,以防显像管爆炸伤人。雷雨天气,太阳能热水器用户切忌洗澡。

7.发生地震时,如果在家中,应躲在面积较小的房间内,用衣服捂住口鼻防尘防烟并保持低姿。如果在外,切勿在立交桥等高大建筑物附近停留。

8.如果被通知上空有毒云或可疑云团,在室外要沿侧上风方向避开烟幕快速离开;在家中应用湿毛巾和衣服护住头,用塑料袋挡住眼睛。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3

但她的坚定、从容、胸有成竹、逻辑清晰,却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她。她洪亮的声音、爽朗的笑声、得体的举止,给我和所有认识她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自觉地去关注她……

年年呼吁“防灾、减灾、自救互救”

当我听到新闻报道2012年7月21日大暴雨,造成北京城37条生命逝去、造成19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的时候,我骤然想起了韩陆。

当我听到新闻报道北京广渠门下有位青年被雨水溺死的时候,我骤然想起了韩陆。

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老年宜居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的韩陆,是北京市红十字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近年来,她几乎年年在呼吁“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问题。2011年1月北京市“两会”之时,她曾经动员我和她一起关注“城市安全呼唤防备文化”;并给我写信说,去年北京的市区人口密度已超过东京和伦敦,居世界第一,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已经突破500万辆。城市在发展,人口在膨胀,但市民的防备文化尚待普及与提高。不然无数宝贵的生命和辛辛苦苦的建设可能在一次突发事件中就丧失贻尽!

现在想起来,很惭愧。我当时真没有减灾避险的意识,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韩陆,她不但在政协的大会和小会上说“近20年灾害发生数陡然上升,给城市提出新的挑战”;而且,在会下聊天时也说“家庭、学校、社区、个人都要积极参加应急演练,促进自救互救的技能”。

如果韩陆得知有人还没收到红十字会编写的《家庭急救手册》或《青少年急救手册》,她都会马上补发。她还千叮咛、万嘱咐地让我们大家要学习急救知识,别让这些“生命之书”束之高阁!

有人说,韩陆大会小会、会上会下滔滔不绝地呼吁“加强防灾救灾准备”,太“热情”;更有人说,韩陆工作太过执着。

但所有将《急救手册》束之高阁,并没有认真阅读和学习的人,所有陷入7·21大暴雨漩涡束手无策的人,所有忽视应急演练并在灾害发生时陷入困境的人,都后悔莫及当初忽视了学习这本“救命手册”。

面对惨痛的教训,我骤然想起韩陆常说的“防灾备灾要常态化,绝不能临时抱佛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韩陆自2003年上任伊始就把满腔热血都投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中,践行了面对电视镜头引用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名言。

2006年,韩陆担任正职后,明确提出要构建以防灾应急体系建设为核心,赈济救助体系、志愿服务体系、文化传播体系、组织创新体系共同发展的“五大体系”红十字工作发展思路。在工作实践中,她又相继提出了“防备文化”和“人道物流”的工作理念,明确了新时期红十字组织的工作重点与定位,带领红十字团队奋发努力,促进了北京红十字事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众所周知,紧急救援是红十字事业的重点工作。韩陆带领红十字团队整改和创新了红十字999紧急救援中心的服务模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率先在国内形成了由急救车、急救摩托车、空中转运飞机、救援直升机组成的城市立体化急救体系的同时,建成了国内首支红十字综合救援队——999紧急救援队。这支队伍集搜救和医疗急救为一体,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在24小时之内奔赴千里之外的灾区现场开展救援,两次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除此之外,还培育了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等一批由志愿者组成的辅助救援队伍和群众性自救互救教育师资队伍,分别在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重建三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人道救援作用。

提起“2008北京奥运会”,这位奥运圣火北京传递第273棒火炬手,被称为将奥运与红十字会紧密携手之人,有着说不完的感慨,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红十字会组织了7万多名奥运志愿者,建立了2617个红十字志愿服务站,使这届奥运会成为历史上红十字会志愿者参与人数最多、服务范围最广、业绩最为突出的一届奥运会。而所有这些“耀眼”的成绩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因为北京市红十字会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准备和应对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所以,当2008年奥运之前汶川突发地震灾害时,北京红十字999救援队可以紧急出动,奔赴灾区现场;当2008年奥运之时,志愿者可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009年是国际红十字红新月运动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它标志着红十字理念诞生150周年和由世界各国一致通过的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订立60周年。

2009年2月17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贝克莱·格雷塔参观北京市红十字会,给出的评价:“出色的工作、出色的展示、杰出的领导力。”

2009年4月3日,英国红十字会特邀韩陆作为北京红十字会的代表出席伦敦红十字研讨会,与纽约、伦敦、马德里等大都市红十字会代表分别介绍经验、作重点发言。

提起她站在英国伦敦红十字研讨会主席台上,用英语作的重点发言,这位当年的下乡知青、战士、北京市三八红旗手,韩陆的话语有些激动,她眼里含着泪花对我说,她在那一刻感到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因为,她的发言不断地被台下不同国家、不同肤色聆听她发言的代表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所以,她由衷地感到:当个中国人真好!

2012年3月22日,市红十字会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召开,这也是韩陆最后一次以常务副会长身份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北京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丁向阳给与的评价:“韩陆同志对工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有创新精神。工作有魅力,有点子,有思路,工作做得很扎实。韩陆同志在北京市红十字会任职期间,特别是担任常务副会长期间,使北京市红十字会各项工作走到国内前列,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当中,得到国际同行的赞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借此次会议,我要对韩陆同志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请大家为韩陆同志鼓掌!谢谢韩陆同志。”

担任政协委员心系民生,

积极建言献策

韩陆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始终心系民生,多次撰写提案,其中《关于在中小学中开展每月一次避险逃生演习的提案》《关于大力普及社区居民自救互救培训工作的提案》和《关于在社区和学校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常态化的提案》获得了优秀提案奖。

她大力倡导“防备文化”,提出“灾前的准备比灾后的救援更重要”的理念,先后在各大媒体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促使北京市自2009年以来,先后多次开展全市性应急救护演练,社区、学校等重点人群密集地区应急演练,基本形成常态化。

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百姓办实事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将600万册《家庭急救手册》发放到居民家中。但里面的急救知识市民学了多少?北京7·21特大暴雨发生后,各种逃生工具在热卖,各种逃生技能遍布网络,但这“热潮”能持续多久?

据有关部门调查:每20辆小客车中,仅3辆车有逃生锤之类的逃生工具;每20户家庭只有1家有应急包。其中2个人的逃生锤是“赠送的”,一个是买车时4S店赠送的,一个是朋友送的一套逃生工具,只有一位的逃生锤是自主购买的。

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家庭里都有一个必备的家庭应急包,主要包括救生手册、口哨、荧光棒、手电筒、雨衣、帐篷、水壶、医药包、5米长绳、多用折叠工具刀以及一些应急食品、饮水等,以保证在地震、洪水等灾害突然发生时,可以迅速带着应急必备物品进行逃生。

韩陆此时一脸无奈地对我说:“《家庭急救手册》不仅仅是本科普书,它是生命的课程,它能教给大家一些简单避险的知识和逃生的技能,在紧急时刻它能帮你逃生、救命,可是有些人就是不看书、不学习,不能居安思危!”

她多次呼吁,北京市中小学校每月应至少进行一次紧急避险疏散演练,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推行。她认为,学校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极易造成重大伤害。

韩陆建议由市政府应急办牵头,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建立面向市民和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红十字应急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大红十字应急普及培训工作的力度,以尽快提高民众应急意识和风险化解能力。她建议防灾减灾教育课程进入中小学教材,并应该作为法规确定下来。

据《中国应急管理》调查显示,我国家庭灾害应急包的拥有率仅为9%,有28%的人对防灾减灾知识略知一二。说明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仍比较薄弱,与我国灾害频发易发的国情和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很不相称。城市的防范意识还是很不够。

韩陆举例说,拿古巴来说,那是一个飓风频发的国度,可是20年来因飓风而死的人只有36人,对比美国‘卡特里那’飓风死亡上千人,这是因为古巴98%的人都经过防灾四步训练,飓风来临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秩序地避险逃生。

“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机制不是说着玩的。”韩陆对暴雨橙色预警的解释为“无紧急情况市民不要出门,学校停课,停止大型娱乐活动,积水路段设卡拦截等”。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4

1、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对街道范围内的困难群体进行走访,发放慰问金近100万元。积极发挥民政部门的“救急救难”作用,及时帮扶救助困难家庭,上半年共发放低保金120余万元,医疗救助47万多元,临时救助16万多元。与此同时,在进一步巩固__山社区“幸福魔方”、高田王“爱心超市”等平台项目基础上,抓好__社区“爱心有约”项目推进,打破物质帮扶的单一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救济工作中来。

2、做好综合减灾工作。一方面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开展,积极发动各单位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展板、开展知识竞赛、组织避灾演练等多种形式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居民的灾害防御能力。__社区在市地震局、区民政局等上级单位部门的指导下,成功承办了__区全国综合减灾宣传周活动,得到了区民政局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加强避灾点管理,着力做好后勤保障。在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抗台工作中,及时启动了应急储备预案,共启动避灾点18个,其中中心避灾点4个,共集中安置避灾人员1580余人,针对避灾人数多、时间长的特点,在后勤保障工作中,通过储备物资合理调配,以及向快餐店早餐店快餐盒饭,较好解决了保障难题。避灾结束后,上海民望建设公司驻宁波交通轨道项目部专程为__社区避灾点送来了锦旗。

3、加强老龄服务管理。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建设,积极做好居家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目前街道共4家服务站,全部通过区考核组考核评定,其中获城市3a级1家,2a级3家;坚持每季对敬老院进行1次以上的管理、服务、生活、安全的工作检查,及时了解消防安全状况、保障供养情况,倾听老年人意见,确保对问题矛盾能及时掌握纠正。年初,还联合区民政局、__派出所、街道行政执法中队对__山非法养老院进行了取缔。另外,不断探索为老服务的新形式新载体,通过打造志愿服务平台,继续开展送餐上门、护理上门、免费理发上门等贴心服务活动。街道老年体协还举办了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共有38个协会898人参加,共安排棋类、健身类比赛项目12个。开办老年电大中心骨干培训班10期,39家村(社区)分设了电大培训点,共参加电大培训人数1512人。

1、规范落实优惠政策。上半年共发放居家安养费12万元,集中托养费27万元,残疾人生活补助金48万元,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56万元,贫困重残生活保障金4.5万元,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12万元。新增智慧爱心24小时残疾人信息服务平台用户50户。

2、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结合街道__社区等新社区成立,以及“村社合署”和“撤销村进社区办公”区域化建设管理工作推进,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区域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促进服务资源整合。

3、创新助残工作载体。不断创新志愿者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扶残助残志愿者行列,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及时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年初以来,通过开展针对残疾人的“圆梦微心愿”活动,吸引50多名在职党员、机关干部、和谐共建理事会成员等认领微心愿,其中__区副区长滕安达在__山社区和__社区认领了3个微心愿。今年5月,在区残联和妇联支持下,街道残联携手妇联成功举办了__区首届残疾人“交友联谊会”,200多名残疾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得到参与各方的肯定。另外,在今年第25个全国助残日期间,街道在组织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的同时,积极发动各基层单位开展助残活动,服务残疾人,其中__社区、__社区还组织残疾人参观了港口博物馆,达到了愉悦残疾人身心的目的。

1、慈善工作。认真做好日常救助服务工作,上半年资助对象共计339户,支出金额52万余元。5月中旬,全省首批“慈善格子铺”在__社区、__社区投入使用,使居民可以通过义卖、义捐、旧物置换等方式奉献爱心,让更多民众能以更轻松自然的方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6月份启动了慈善一日捐活动,目前已募集资金40多万元。

2、双拥优抚工作。主要是规范落实好退伍军人各项优抚政策,加强退伍军人稳控工作,对重点对象不定期上门走访、落实专人进行舆情监测。

3、住房保障工

作。完成了7户经济适用房申请工作,对22户公租房租金补贴对象进行了复核、申报,另外,上半年新增22户公租房实物配租对象。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各块工作基础保障与平衡稳定作用,努力在保障民生,服务大局,创新举措,提升工作上下功夫、见成效。在进一步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打造特色亮点。实施好特殊青少年群体“阳光成长路”项目,通过心愿圆梦、结对帮扶、送学上门、阳光体验等举措,为他们提供涉及精神物资各个方面的帮扶,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另外,搞活“慈善格子铺”,联系更多的爱心企业和商家产品入驻格子铺,将其打造成为公益文化的传播场所、社会公益组织的聚集地和慈善救助的接驳站。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5

一、上半年林业工作亮点纷呈

1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作效果明显。今年。全力以赴抓好城区绿化和农村绿化,完成造林面积8.51万亩,占省政府下达计划任务的134.9%一是通道绿化亮点频出。重点打造了沪昆高速、景鹰高速、320国道、206国道和锦黄线、梁余线6条省、县道沿线通道绿化,全面提升了鹰东连接线、鹰雄大道、龙虎山大道、鹰南连接线4条快速通道绿化品味,基本达到不论从哪个通道进出,都能看到大面积绿化的目标。省林业厅对我市通道绿化创新的苗林一体化”造林机制给予高度评价,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并荣获“全省林业工作目标考核造林管护先进单位”称号。二是城区绿化品味提升。全市以2012年创建国家园林乡村为目标,以迎省运会为契机,依照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相依、和谐秀美”宜居新的要求,重点实施了两线六点”景观改造,并结合百万苗木进庭院活动,全面开展了单位庭院、居民小区和公共绿地绿化,全市主城区栽植6公分以上大苗3.5万余株,小苗200多万株,乡村绿化水平和效果大大提升。三是农村绿化如火如荼。以抓好213个新农村建设点为依托,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作用,主要通道沿线,选择了200余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开展了村庄绿化,农村自然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2林业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了新进展。全市林权抵押贷款新增125万元。其中公益林投保面积131万亩,累计投保面积达146万亩;全市森林资源流转新增70起,累计流转410起,流转面积达10.1万亩。二是开展了林业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调研。依照省委、省政府今年将开展七大非工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局超前谋划,组织精干力量对基层林业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摸清了人员、社保、资产、债务、社会负担、民生工程等情况,解了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3森林资源维护依法有序。一是集中出台了几个规范性文件。为了全面维护森林资源。统筹兼顾乡村建设与林木保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环境和绿色景观;以市绿委名义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省级森林乡村工作实施方案》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同步将、建设为省级森林乡村。二是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一方面,为坚决制止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主体增多引发的乱砍滥伐行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通知》报市政府审定后即将出台,通过设立禁伐区、限制商业性采伐和调减林木采伐计划等措施,实现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采伐量减少50%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违法犯罪“春季行动”全市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35起,其中刑事案件28起、林政案件107起,调处纠纷10余起。奖励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29人次,其中逮捕10人,刑拘19人;移诉9案10人,判决3案3人(实刑)全市查处挂牌督办案件9起,为国家和集体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130余万元,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同时,上半年审核征占用林地项目12个,面积64.85公顷,征缴森林植被恢复费519万元。三是自然维护区建设有新进展。完成了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申报工作,目前正在等待中国野生动物维护协会审批;进一步落实阳际峰省级自然维护区晋升部级自然维护区、龙虎山中华秋沙鸭县级自然维护区晋升省级自然维护区的申报工作,督促县成立了九峰水库县级自然维护区。

4森林防火工作扎实有效。春节、清明节等森林防火敏感期。消除火灾隐患;对武警、公安消防两支森林防火应急分队进行了集中培训,组织全市的森林消防队队长、骨干队员赴井冈山参与全省森林防火培训,进一步提高消防队的科学扑救和平安扑救能力;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和火灾演讲制度;组织实施重点森林火险二期项目的规划。上半年,全市仅发生森林火灾2起,过火面积20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9公顷市、市、月湖区分别被评为年全省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市、县

5机关自身建设日臻完善。一是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了遵纪守法集中教育活动。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分阶段组织了各项活动。二是较好地完成了数字”各项工作任务。完成了基础数据的报送和软硬件设施的补充;网上行政办公系统正式运行,局机关内部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育林基金网上征收,林地征占用实行省、市、县三级联网,网上审批,简化了审批流程和环节,提高了工作效能。三是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定了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上报局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基本完成,局所有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全部归并至行政服务科,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理,一个窗口出件”制定了市林业局问责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干部行政行为;制定了科室经费安排暂行方法,针对直管县增多,市本级林业规费分成将大量减少的新情况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市刚刚发生千载难逢的洪涝灾害造成所有基层林业单位不同水平受灾。据统计。林区农作物被淹2680亩,受灾3166人、受伤20人,倒塌房屋49800平方米,损毁林区道路331公里,桥梁52座,损坏输电线路46.1公里,通讯线路51.46公里,冲毁水坝43座,冲走木材4220立方米、毛竹2万余根,灾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560万元。由此造成的生态损失更是无法统计。一是局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严重被淹。全市有近7万亩林木全部或部分被淹(其中新造林面积2万余亩)灾害造成林木大面积冲毁、倒伏、甚至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9704万元。尤其是沪昆高速段、景鹰高速段,县梁余线、锦黄线等通道绿化以及龙虎山景区绿化工程遭受毁灭性打击。二是绿化苗木基地损失沉重。全市绿化苗木等经济林受灾面积达13650亩,直接经济损失11100万元,尤其是江西朝兴园林、嘉森园林等绿化苗木基地,大部分珍贵苗木严重浸伤,小苗没顶48小时以上。三是林区房屋严重被毁。全市林业系统倒塌房屋49800平方米,由于灾害来得突然,局部林场职工只是携带几件随身衣物,其他财富财物全被洪水冲走。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825万元。四是林区基础设施基本瘫痪。损毁林区公路和道路331公里、桥梁52座,有些公路连路基都冲毁了供水、供电、通讯一度中断;损毁防火、森防设施设备36台(套)冲走木材4220立方米,毛竹2万余根;山体滑坡10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14239万元。

2森林资源维护困难重重。一是乱砍滥伐时有发生。个别乡(镇)村委会、村小组借新农村建设、修桥打路等名义违规判卖山林。少批多占林地依然存在地方维护意识浓厚。据核查,自2004年以来,全市发生非法征占用林地60余起,面积达47.66公顷。三是森林公安警力严重缺乏。全市森林公安民警仅46人,人均管理森林面积6万余亩,仅为国家规定的一半,森林资源维护难度大。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积极应对洪涝灾害。科学统筹好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恢复林业生产,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一是全力抢修林区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抓紧抢修林区道路、桥梁、房屋、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设备。同时,结合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协助林场职工重建家园,确保林区职工生活和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二是加快损毁林地林木管护工作。积极做好损毁林地林木、特别是通道两侧新造林苗木的管理,要采取扶苗定桩、开沟排水、垦复施肥等措施,对受灾苗木全面进行抚育复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三是进一步核实灾情并及时上报。组织林业技术人员下到基层,进村入户、进山入林,进一步核实灾情并及时上报,取得上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援助,争取物资、资金、项目支持,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协助基层林场认真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认真反思灾害造成的原因,防灾减灾的措施,为林业的久远发展打下基础。

2继续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一是强化新造林各项管护措施。无论是山上还是山下。严厉打击毁林破坏行为,确保新造林的效果。二是抓好苗木管理。下半年,将继续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今冬各类苗木供应仍将趋紧,将认真组织各育苗单位抓好现有苗木管理,提高质量、确保数量。

3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维护管理。全面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商品性采伐减少50%目标。继续实行林地定额管理,适时组织开展全市林地和森林采伐等综合行政执法检查,查处一批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重点查处1-2个林政资源管理混乱、乱砍滥伐严重的乡镇。巩固和深化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效果,严厉打击毁林犯罪行为。

继续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同时。抓好“五个落实”做到五个确保”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检疫执法,维护森林平安。

4重点抓好林业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市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以及市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贮藏工作。加强与国家部委及省厅有关处室的对接和联络,精心编制“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争取中央和省在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血防林、油茶产业、森林防火、国有林场、自然维护区建设、林木种苗、林业有害生物等重大项目的投资份额。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省外、市外资金投入我市林业,增加林业投资总量。力争全年争取林业项目建设资金突破1亿元。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6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就是要全面总结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抗震救灾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积极提供救援物资、捐助救灾资金、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同情、提供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要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他们默哀。

同志们、朋友们!

四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我们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生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前全面复课开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切切实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我们全力抢修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及时处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切实做好余震监测、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煤电油运保障等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公布灾情,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积极组织资金拨付和物资供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及时有效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我们加强政策扶持,全力抓好灾区生产恢复工作,灾区工业、农业、旅游业等恢复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科学开展评估和规划工作,及时制定有关条例、指导意见和规划,中央财政建立专项基金,组织实施对口支援,依法有序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目前,各项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推进,灾区人民正在勇敢地走向新生活。

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紧急调集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精心部署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及时推动灾后恢复重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发扬全国一盘棋思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调集人员、支援物资、收治伤员、安置移民、建造临时和过渡住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9个省市党委和政府积极落实中央部署,义不容辞地支援灾区恢复重建。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生动展现了危难时刻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山崩地裂的危急关头,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沉着冷静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组织群众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想方设法安置受灾群众,带领群众抓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做到了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守望相助,全力开展自救互救。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抉择,多少父母用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多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第一线。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有的在废墟下唱起嘹亮的歌曲,有的机智地搜救同学,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可贵的爱心。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凭着这样的顽强意志,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业绩。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人民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4万6千名人民子弟兵,心系灾区人民安危,肩负党和人民期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承担起抗震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勇于突进震中地带,敢于跨越生死界线,克服千难万险,进入千村万户,为灾区人民带去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气。7万5千名民兵预备役人员自觉行动,成为解救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公路运输、油料保障、电力抢修、恢复生产等方面的重要突击力量。广大消防特勤、特警、边防等公安救援队伍和公安民警恪尽职守,全力救助群众,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力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色盾牌增添了新的光彩。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在抗震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忧心如焚、戮力同心、生死与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多少人自发从天南地北赶赴灾区做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多少人自发前往遍布全国的献血点争先恐后无偿献血,多少人自发为灾区慷慨解囊,多少共产党员自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夜以继日地抢救生命、严防疫情,完成了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生命抢救和伤员转运。广大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深入报道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生动展现广大军民的英雄事迹,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地震、气象、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以及其他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密切协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斗争提供了有力精神鼓舞。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众人同心就有其利断金的力量,风雨同舟就有所向披靡的信心。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坚强是战胜磨难的利器,勇气是创造奇迹的支撑。在极其惨烈的灾难突袭而来之际,广大军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战栗,千难万险不放弃,顽强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这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勇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我们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在全国哀悼日里,13亿人共同为不幸遇难的同胞默哀,体现出全民族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我们坚持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这种对生命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崇,是中国人民始终与时展同步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也从中收获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启示。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坚定信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披荆斩棘向前发展。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振兴中华最深厚的力量。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种种磨难都没有打断中华文明的顽强发展进程,千难万险都没有磨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依靠人民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在同地震灾害的搏斗中,人民子弟兵用忠诚和血肉之躯又一次在人民心中筑起了巍然屹立的不朽丰碑,又一次向世人昭示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军队诞生81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为捍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建立了卓越功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人民军队始终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忠实保卫者和建设者。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我们党成立87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作出了最大牺牲,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理论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基业。

抗震救灾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最温馨,人民群众最可敬,人民子弟兵最可爱,中国共产党人最贴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显著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永远坚持。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勇战胜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胜利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为实现党的*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繁荣进步,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加牢固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当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尊重规律,贯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争取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要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毫不松懈地安排好群众基本生活,妥善安排孤儿、孤老、孤残生活,实施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当前,要抓紧解决好受灾群众安全过冬问题。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灾区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并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个省市要积极为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干部群众要苦干实干、自立自强。要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用于受灾群众。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要加快完善防灾减灾各项法规和综合性配套政策,强化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和职责,加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要强化城乡防灾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各类灾害的风险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要强化对自然灾害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普及,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技能和灾害救助能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同有关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大力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体系,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快捷有序的防疫防护和医疗救治措施,及时准确的信息、舆论引导、舆情分析系统,管理完善的对口支援、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等社会动员机制,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通过全方位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和方式建设,显著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要始终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到抓基层、打基础一刻不放松,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要始终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组织纪律、争当先锋模范。各级党组织要格外关心和爱护灾区基层党员、干部,理解他们的心情,体谅他们的困难,关爱他们的健康,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同志们、朋友们!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7

第一要务:抵御洪涝台灾害

“台风”,“浙江”,由于自然地理的因素,它们总是难以割断。浙江治水的第一要务便是抵御洪涝台灾害。

春节长假后的第二天,冬雨萧瑟,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白米湾关庄村附近的姚江东排二期1标段工地却热火朝天。挖掘机正挥动着巨臂挖河泥,装满淤泥的运输车繁忙地穿梭往来。

施工地负责人宋德芳说,该工程是甬江流域综合规划明确的骨干流域排涝工程,地跨江北、镇海两区,全长38.3公里,估算总投资10.8亿元。项目建成后,防洪排涝标准从原来的约五年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据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介绍,未来五年该市将投入170多亿元水利资金专项用于“强塘”工程。

从空中俯瞰浙江的甬台温海岸线,便可发现其中1000多公里海岸线有明显人工雕琢的痕迹。这些打上人工烙印的海岸线,是浙江人抵御洪涝台灾害的座座丰碑。

近些年,随着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台风影响浙江的次数增多、强度增强,短时局地降水量屡屡刷新纪录。

“十一五”期间,浙江不仅成功抵御了“桑美”、“莫拉克”等15个台风以及罕见“早春汛”、局地强降雨和高温干旱等灾害的袭击,而且没有一座水库因暴雨洪水垮坝,没有一处标准海塘、重要堤防决口,洪涝台灾害伤亡人数明显减少,灾害损失大幅降低。

这一切,缘自未雨绸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其中“强塘固房”的重大战略部署意在从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的岸线上全面加固山塘水库、江堤海塘,提升防汛防台综合能力。

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地在“强塘”施工中得到应用。新引进的特种挖掘机臂展长达18米,一台机器能顶10个人干活;“模袋施工”新工艺,可将混凝土直接灌入水下堤坝;钱塘江等干堤建设中,还有潜水员进行水下施工作业,确保了施工质量。

抵御洪涝台灾害,浙江不仅有钢铁般的硬件设施,还锻造了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基层防御体系。

山洪暴发、泥石流冲泄之际,浙江农村响亮的锣声成为浙江村民保命的生命之声。暴雨如注时,基层防汛员常会警觉地敲响早已准备好的铜锣,叫醒村民紧急转移。去年梅汛期间,在开化、龙游、常山等强降雨发生地,锣声一次又一次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这个行之有效的基层防汛体系,与道道钢筋铁骨般的堤坝,共同筑起浙江坚不可摧的防汛防台“安全网”。全省水利防灾减灾五年直接经济效益达920亿元。

防汛防台,是一场永不收兵的战斗。“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继续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完成干堤加固450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治理1000公里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15座以上、海塘配套加固436公里。

防汛防台软实力将再上新台阶。浙江省将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防台抗旱各项责任制,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完善监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抢险救援队伍,着力建立基层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尽快建立防汛防台抗旱督察制度。

民生水利:长久惠民之计

水利建设,不仅要为百姓构筑防汛防台的“安全网”,还要让遍布浙江城乡的万里河道水清流畅,让广大农民喝上放心水,让粮食生产用水有保障,蔬菜花卉用水节约利用……让水真正惠泽民生。

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极大改善了浙江省农村村容村貌和生活生产条件。据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主任陈永明介绍,眼下全省各地的农村河道整治正深入开展,河道生态建设方兴未艾,许多农村的清水河道工程完工后将成为集防洪排涝、灌溉引水、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大大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

未来五年,浙江省计划对集雨面积在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120条中小河流开展治理,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项目251个,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长度1200公里,完成治理长度1000公里,完成投资62.4亿元。

兴修农田水利,还要让百姓喝上放心水。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就是要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过去几年中,仙居偏僻的小山村、玉环的海岛渔村、景宁畲族的大部分民族村……流出了清亮亮的自来水。全省农村饮水自来水覆盖率从2002年的62%提高到现在的95.8%以上。

百万亩喷微灌等重点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宁波许多农业大户的田地里,喷灌如喇叭花般散开,全市喷微灌普及率已达8.5%,作物浇水的自动化程度全国领先。在政府的大力补贴下,农民尝到了甜头:浇水施肥的人工投入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成本下去,效益直线上升。

至今,浙江省已有经济型喷滴灌示范项目228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10万亩,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达14.5亿公斤,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接下来,浙江省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深入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加快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开展杭嘉湖圩区工程建设。

未来几年,浙江省还将完成滩涂围垦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000平方公里,进一步拓宽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

水资源调配:促进区域资源平衡

当前正值北方大旱,严重的干旱将导致北方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减产,严酷的事实再次为水资源不平衡的浙江敲响了警钟。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虽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不足,时空分布不平衡,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双重难题,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显而易见。

通过一系列水利大项目的实施,浙江省千方百计强化水资源保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跨区域引供水的综合协调能力,破解水资源不平衡的历史难题。

始建于2005年12月的浙东引水工程是浙江省史上跨域最广、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堪称浙江省调配水资源的一个大手笔。

今年,该工程迎来历史性节点――雄居在萧山区义桥镇的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今年将竣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生产要素高度集聚、水资源需求量大的矛盾。

“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曹娥江大闸已经建成投入运行;湖州老虎潭水库、常山芙蓉水库、三门佃石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及玉环引水、洞头陆域引水等一批引水工程已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长兴合溪水库正抓紧建设;顺溪水利枢纽已经开工……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8

非政府组织与抗震救灾

■文/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当前,一场抗震救灾的战役正在全国打响。相比历史上,中国政府表现出了空前的快速反应以及亲民作风,行动雷厉风行,出招准确有力,而且值得称道的是,思维相当开明,不仅善于汲取民众意见,而且表现得更加懂得并关注公众的精神感受(如全民默哀、停止娱乐等)。

除此之外,这一次的救援工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民间组织尤其是各类nGo组织也纷纷以自己的力量参与了抗震救灾。如,陈光标率领中国首支自发抗震救灾队伍,由六十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展开了大规模救灾行动。真正可喜可贺!

事实上,许多事情并非如经济学教科书上讲得那样清楚,是完全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因而一定都要政府来处理。民间组织,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各种社会机构也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帮助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

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才刚刚起步,这就使得政府非常辛苦,尤其是政府担重担子的领导人相当辛苦,不得不东奔西跑,亲临前线。否则,整个体制的重心就无法转移到灾难救助中来,整个国家资源无法向灾区倾斜。政府单纯主导型的救援方式有待向政府――民间配合的方式转型。

从这次救灾开始,假如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件大事和幸事!

农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规划重点

■文/张乃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这次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产的严重破坏,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要挽回灾害损失,实现灾区恢复性经济的大发展,必须选择新的生产增长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灾区重建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建设规划,要立足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链的发展。

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山区特色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四川广大老百姓长期生产繁衍的基础。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四川山区的特色资源一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优势。这次地震大灾后要想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应该是一条必然选择的路子。因此,在产业调整布局上,应该结合各地的特色资源条件,加强特色经济乡镇和一村一品经济的布局规划,从而形成特色经济的规模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辐射效应。加强这一规划,从国家指导层面上,应该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层面考虑,各地应该把发展特色经济落实到具体开发项目上,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外力的支持。

这次灾后重建规划,切忌不能搞产业趋同化,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力争把特色经济品牌打出去。这样,特色经济才能做大、做强,四川地震灾区才能历史性地出现产业调整变革,这是地震灾区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用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灾区重建

■文/郭松民,著名时事评论员

关于灾后重建,现在舆论中有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大家说了很多,都是计划经济的路子,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提这个词,因为计划经济被妖魔化了。这次震后重建,我认为就应该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灾区现在完全是一片废墟,灾区人民积累了多少年的财产都化为乌有,市场已经不存在了,市场没有办法在那里进行任何的发展了。

重建是营救的继续,营救应该体现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大规模地调动人力、物力来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体制能表现出较高效率,尤其是媒体和志愿者广泛的参与,廉洁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可以得到保证。

首先是安全,有些地方不宜重建,要把人口撤出来,只能是计划解决,市场是解决不了的。其次,重建要有节奏感,台湾9•21大地震以后,多少年有人还住不起房子。重建的节奏感,应该体现在两三年之内就要达到基本的生活水平,要居者有其屋,然后才能谈经济等层面的恢复,这个也只有计划经济能做得到。我觉得应该是由中央统一成立一个机构,然后来主导地方的重建。

比方说在农村,可以由国家投资在农民的土地上为农民建房子,建好了免费交给他们使用,朝鲜都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在城市,可以建好了房子用很低的价格先租给市民使用,过两年经济发展了、恢复了,市民有条件可以再把这个房子买下来。所以我觉得应该由计划经济主导重建,应该由中央的机构投入进来。

用计划经济的模式重建,最大的问题是这中间会不会出现腐败或者效率不太高的情况?物质资源被垄断的,但是信息资源不能被垄断,信息时代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公开,可以动员所有的媒体对于重建的过程进行密切的监督,尤其是灾区的灾民,可以组织一个委员会,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监督,建立渠道统统公布出来。

有了这样一个保证,计划经济的高效率,加上社会和媒体的严密监督,就能保证重建的质量。

农民自建房亟待加固

■文/苏幼坡,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副主任,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夺走了24万条生命,事后学界和官方一致认定,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建筑物强度不够。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奇迹,一座由日本人建造的水塔在地震中屹立不倒。日本人受尽了地震灾害的苦难,因此在灾后家园重建时,把建筑抗震强度充分地考虑了进去。

受此警醒,唐山大地震后,京津唐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城市的房屋建筑普遍进行了加固。在唐山新城的建设中,也把建筑物的抗震强度设计为“抗震8度”(最高9度),可以抵抗6.5级地震。2005年,江西九江发生了5.7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而当地建筑物抗震强度只有6度,远无法抵御如此强度的地震。我国的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属地震多发地带,四川的成都、都江堰、双流等地的建筑物抗震强度均为7度,而这些区域的地震震中的强度往往会达到9~10度,因此这些区域的建筑物远远无法抵御此次汶川大地震高达8级的高强度。

在目前尚无法进行准确地震预测的尴尬情况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抗震防范措施。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点目前在城市做得差强人意,在农村就更是一个盲点,尤其是农民自建房,完全不具备抗震能力。此次汶川大地震,大量倒塌的农房似乎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目前,国家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提到了民房抗震问题,指导农民如何建房才能有效防震。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农村,政府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也可实行政府、农民各自出资一部分的方式),帮助农民对自建房进行加固。

农区灾后重建路线扫描

■文/卢布,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副研究员、农学博士

5•12汶川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川渝陕甘多处农区的严重破坏,保持农区稳定、恢复农业生产、重建农民家园是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依据地形地貌以及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将地震灾区划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震中河谷区,大体从都江堰沿河谷向东北方延伸300多公里到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一带,是岷江、涪江等河流、国道、省道集中的区域,分布着数座县城和数十个乡镇,是人口和基础设施相对集中,生态地质脆弱,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恢复重建的难度大、任务重;二是震中河谷区东南侧的山前平原区,该区属于四川盆地的西北缘,是农业高度发达、村落相当密集、农村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房倒屋塌,农田渠系毁坏严重,恢复重建工作量也比较大;三是震中河谷区西北侧山地高原区,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冷凉、人口密度较小,是藏族同胞发展农牧生产的地区,本次受灾程度较小,恢复重建的工作压力不算太大。

在震中河谷区要科学规划农村,适度合并乡镇、村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将不适合居住地区的人员异地安置;要本着“粮油-林果-养殖-水产”的顺序恢复生产,对地质条件较为稳定、地块面积较大的农田集中抢农时,抓生产,对坡地果林地块进行评估后恢复生产,杜绝新开果园茶园,对河滩、山坡的农田和水面暂时不要利用,待交通完全恢复、疫情威胁有效控制后再恢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

对东部山前平原区的建设恢复要以田间道路、渠系为重点,以合理规划新村建设为核心,全面恢复种植、养殖生产。要派遣专家,科学规划,提供服务,协调处理问题,发挥当地群众的主动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西部山地高原区要以恢复农牧业生产为重点,对村落和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修复。

灾后重建中的灾民住房安置和城市规划

■文/于凌罡,北京合作建房发起人

灾后重建当中要意识到规模将是相当大的。在二战之后,欧洲整个的重建是一种灾难后的重建;再一个就是中国的香港,在1953年之后,香港政府紧急组织了廉租房的建设。在灾后重建过程当中,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经验都是比较类似的。

灾后重建房屋和城市规划很重要,对于一个新城的建设,应该选择在能够减少灾害发生几率的地区。第二新城建设应该避免现有的一些大城市病或者小城市病,比如比较缺少劳动机会、就业机会。这些问题应该在新的城市规划当中有所体现。

关于房屋建设,我们有一些传统的错误观念。比如现有城市规划当中一些建筑师,包括规划专家,都在一些问题上进行了妥协,就是允许城市当中出现极高容积率,不利于抗震也不利于交通。实际上我们在提高容积率之后,第一是土地被浪费了,第二就是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高容积率的项目更不利于抗震。

我比较反对开发商以商业开发的模式进行灾区重建的方式,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包括台湾9•21地震的经验,在几年之后,我们可能有大批的残疾人会依旧在城市里乞讨。台湾的9•21地震到现在8年多过去了,很多房屋重建依旧还在纸面上,还在图上,很多灾民的重建还没有完成,相当多的比例他们都是依托于商业开发。

我在天津帮助他们规划过一个城市新城,我提出的方案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可以完成15万人的新城,我接触到的开发商都很夸大这个方案本身的科学性,但是他们把这个方案的周期调整到10到15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把这个方案交到传统的开发模式里面去,至少要5倍以上的时间。

灾后重建应加强文化产业规划与金融工作

■文/喻文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主任

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和九寨沟(以下简称“成九线”)有四处世界级文化资源,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本是这一带的经济命脉。灾后重建工作必须抓住旅游不放,重建规划应该包括以旅游为骨干的文化产业整体规划。

相应的资源投入包括财政与民间的赈灾、捐款和银行贷款,以及发行债券、旅游企业上市或已上市企业的再融资,或建立专门的灾后重建基金等,可以在政府指导下重点支持2~3家大型旅游企业组织有关专家,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对整个线路相关的主题城镇建设、民居风格、文化资源展示布局、田园风光、道路规划、投入产出计划、招商引资和融资等统筹规划,保持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序发展。

金融机构对救灾和灾后重建意义重大。本次各类金融机构表现出的灵活性和民生意识,以及承担的风险,可以在文化产业的建设中逐步得到补偿,金融管理机构应对有关的政策性贷款、救济救急放款与中长期贷款统一规划。如果成九线的文化企业得到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比如争取到除旅游外的跨地域跨行业的文化产业经营牌照或与之合作,并借助于发达地区和国际先进的文化机构的人才支援,以及强大的财政支持和特批的金融牌照(包括建立文化产业银行、旅游保险公司、文化救灾基金、国际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等),加上对于灾后文化产业金融的专业研究,结合四川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四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培育出位居世界前列的文化企业,以灾后经济的腾飞纪念亡灵并报答各界的关爱。

灾后文化产业金融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文化产业金融规划与交通、创意与经理人力资本、高科技与信息产业、环境安全、国际化等因素关系密切,金融规划既要涵盖总量,更要设计结构、工具及流程,还要兼顾金融自身的安全,这是一项很细致但也足以支持灾后灾区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极高价值的工作。

这个工作现在就应该启动。

工业化移民实现灾后重建的思考

■文/黎峰林,中共江西九江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曾向东部省市求援为灾区提供就业岗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集中或调剂一批就业岗位,统一实施劳务赈灾,财政部还允诺东部企业吸纳灾民就业可享受财税优惠,但应者寥廖。

当前可以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在中西部依托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通过建设专门的工业区或工业镇安置灾民就业和居住,采取“政策引导、灾民自愿、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办法,通过“财税、信贷、土地政策、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实现以就业带动移民安置。

在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持续短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宏观背景下,对灾区推行工业化大规模移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中西部依托产业集群安置灾民成本低、易启动。近期东部转移出来的都是产业链低端的企业,而本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高端升级,温州、广州、东莞等地正在从生产基地转向总部经济,对劳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地价是中西部的几倍,在东部目前大规模安置灾民就业并不现实。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县级工业园企业商务成本和职工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尤其在中西部震区外选择非地质断裂层的平原地区安置灾民,抗震标准低,建房造价会低于震区。加上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资金支持并发动企业捐赠建房,与灾民回乡安置相比,灾民建房负债不重,还贷能力强,整个安置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启动并取得成效。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9

闪淳昌: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曾参与处理多起火灾、空难等重大事故。《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多项安全法规的主要起草人,参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在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由四川省政府、陕西省政府、甘肃省政府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暨巨灾应对全国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上,12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围绕“救灾与重建・创新与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会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汶川地震是对我国危机处置能力的全面检验

《四川党的建设》:闪主任,您好!地震后您曾多次到四川灾区,这一次再来,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闪淳昌:从汶川、北川到青川,当我再次走上这条曾经让人肝肠寸断的路线时,一切都令人难以置信。灾区已不是灾区,完完全全换了一个人间!

漂亮安全的民居,四通八达的交通,蓬勃发展的产业和老百姓奋发的精神面貌……汶川特大地震两年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积极、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省市的支援下,四川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尊重自然,保护特色和文化遗产,在灾区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创造出了感人的业绩。

《四川党的建设》:从防灾减灾的专业角度出发,您怎么看震后重生的四川灾区?

闪淳昌:在映秀、水磨、虹口,一路参观过来,我们注意到,每个集中居住点的旁边都有避难场所。在整个灾区,学校、医院、农房等无不体现了新的抗震设防技术、新的防灾减灾理念、新的建设发展模式,这里分明成了一个防灾减灾的大课堂。这里汇聚的防震减灾智慧,应该向全国推广。

《四川党的建设》:地震灾区变化巨大,您认为这些成就最主要得益于什么?

闪淳昌:大量事实证明,四川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战胜历史罕见的灾难,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最关键的还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显著增强的综合国力,得益于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援,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

同时,我国的危机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检验。它表明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我国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川党的建设》:近几年,应急管理越来越受到民众普遍关注,请为大家解读一下“一案三制”。

闪淳昌:简单地说,“一案”就是指制定修订应急预案;“三制”就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应急管理工作一直都是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建设。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反应之所以那么快,就是因为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例如,我们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和国家破坏性地震等专项预案,其中就写明了,一旦发生破坏性大地震,要立即启动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所以,汶川地震当天,以温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就启动并飞到灾区。

四川经验在西南抗旱和玉树地震中得到运用

《四川党的建设》:继汶川地震以后,我国有西南旱灾、玉树地震,世界有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再加上电影《2012》的放映,大众产生了一些恐慌心理。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闪淳昌:《2012》我也看了,觉得这个灾难片最宝贵的东西,是教育公众增强忧患意识;再就是当灾难来临时,金钱、权势都非常非常渺小,只有人间的互助和真情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这个片子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而并非说2012年就会发生世界性大灾难。对此必须要有科学认知。

《四川党的建设》:这几年的情况是否也表明我国进入了灾难多发期呢?

闪淳昌: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这个国家历史上多灾多难,灾害种类多、频度高,而且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严重,这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化危为机,使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新的重大飞跃。

《四川党的建设》:在应对近期的其他巨灾时,从汶川地震中提炼的应急管理经验哪些值得推广和应用?

闪淳昌:汶川地震,灾害之大、受灾之广、受灾之重、救灾之难都是历史罕见的,它积累的经验,为今后防灾减灾提供了宝贵范本。我把它概括为六个“最”:最高层的果断决策、最快速的反应、最有力的支援、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行动、最开放透明的态度、最及时的法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我们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美国Cnn在大量事实面前不得不讲:“没有抢劫,没有抱怨,只有在毁灭性灾难发生时人与人的互助。你还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

《四川党的建设》:这个范本是否已经发挥出功用?

闪淳昌:是的。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聪明的民族,她会从灾难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汶川地震的宝贵经验,在今年应对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和青海省玉树特大地震中进一步得到了运用和推广,使之更加有力、有序、有效。特别是我国在应对灾难和危机中表现出的决策迅速、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应对有力的鲜明特色,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探索社会管理模式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对全国、全人类的贡献,也是今后应急管理工作中很宝贵的财富。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四川党的建设》:近年来,除了自然灾害,还发生了一些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请您为我们归纳一下这些突发事件。

闪淳昌:我国把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第一是自然灾害;第二是事故灾难;第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像2003年的SaRS,2008年的甲流;第四就是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等。这四大类突发事件,每年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伤亡,也给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四川党的建设》:这对我国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闪淳昌:的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我国人均GDp仍在世界百位以后。面对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基本国情,面对公共安全的新风险、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城乡差别大、地域差别大,特别是高风险城市、不设防农村的复杂现状,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四川党的建设》:特大地震是否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上的一些不足?

闪淳昌:应该说,暴露出一些问题与薄弱环节:一是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安全投入不足,隐患较多,基层特别是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薄弱;二是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和物资储备不足,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快速处置能力亟需加强;三是依法预防、依法处置的意识、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加强;五是全民防灾意识教育还比较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亟待加强;六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还不够完善。

社区防灾减灾特色和亮点篇1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展台,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其不仅仅是为了商业性的目的,更为世界各国展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发展的前景,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新一届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海宝”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意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创下了世博会之最――它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象征着发展中国家也登上了世博会的舞台,世博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世博会的历史比奥运会的历史要早45年。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至今,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都曾是世博会上的展品。自由女神像是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展品,是法国人民送给美国的友好礼物;爱迪生发明的用钨丝制作的白炽电灯是在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1893年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身穿黄色广告服装的柯达小姐与柯达胶卷一样,成为世博会最亮丽的风景;1904年,在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南希・约翰逊随手拿起旁边摊位的一张波斯薄饼卷成喇叭状,然后盛一勺冰激凌,放在喇叭口上,今天,蛋筒冰激凌已成为大众美味……

缔造非洲传奇――南非世界杯

第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周将于2010年6月11日至7月11日在南非的十个城市举行。这是首次在非洲举行的世界杯,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共需进行64场比赛决出冠军队。除了主办国南非,其他球队需要以赛形式争取参加决赛周的席位。

世界杯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与奥运会、F1赛车并称全球三大顶级国际性赛事。它每四年举办一次,任何国际足联会员国(地区)都可以派出代表队报名参加。

当今世界足球的中心在欧洲,但南美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足球热土。在以往举行的18届世界杯赛,南美、欧洲各捧得9次桂冠,平分秋色。但需要提及的是,巴西是唯一次次参加世界杯的国家,也是夺得世界杯奖杯次数最多(5次)的国家。

2008年度“世界足球先生”小小罗(克里斯帝亚诺・罗纳尔多),本届“世界足球先生”的最大热门梅西都有可能无缘南非世界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已经表态:“如果没有他们,将会有其他的新星,每一届世界杯都会涌现新的明星。”此言极是,但谁是这届赛事所公认的球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动感亚洲,感动世界

――广州亚运会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广州亚运会将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将在亚运会后举办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

广州亚运会会徽于2006年11月17日在广州孙中山纪念堂隆重揭晓,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为主体轮廓设计的图案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标志设计以柔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56个体育项目的基本轮廓,仿佛56位拥有健美身躯的“火人”,展现出鲜明的运动特征和优雅的运动美感。体育图标设计延续了火焰的概念,与亚运会会徽“五羊圣火”相映衬。

广州在现有的60个体育场馆的基础上新建了12座体育场馆,以满足此次洲际大型运动会的需要。届时主要的场馆有广州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位于广州新城的亚运村主体工程(媒体村、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于2008年5月全面动工,预计2010年4月建成。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亚运会的足迹遍布新德里、马尼拉、东京、德黑兰等十多个城市。亚运会每到一处,其开幕式都会成为展示该国文化的舞台。每个城市都在用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传递本土的独特气质。1990年,北京亚运会通过温柔可爱的大熊猫“盼盼”,传达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友好与热情。此次亚运会开幕式,令广州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和城建成就有了厚积薄发的契机。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城市魅力,如何以全新的方式去包装和展示广州的悠久文化,是直接关乎亚运会开闭幕式成败的关键,也是最大看点所在。

从海洋到天空的比赛

――温哥华冬季奥运会

2月12日至2月28日,201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

本次会徽的设计者是爱琳娜・里维拉・麦克格雷格,会徽主体为五块矩形组成的张开双臂的抽象人形,下方是“温哥华2010”字样和奥运五环。主体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加拿大北部地区土著民族因纽特人的巨型石刻,这些被雕刻并叠放成人形的巨石常被用来做路标和纪念物。人形的主体形象被命名为伊拉纳克,在因纽特语中意为“朋友”。

伊拉纳克的头部为绿色,双臂为深蓝色,躯干为天蓝色,双腿分别为红色和金色。温哥华奥组委表示,绿色、深蓝与天蓝代表温哥华沿海地区的森林、山区与群岛,红色是加拿大国家标志枫叶的颜色,金色代表温哥华的夕阳胜景,这五种颜色也与奥运五环的颜色相同。温哥华奥组委首席执行官弗隆称,整个人形体现了“友谊、热情、力量、视野和团队精神”。

冬奥会的吉祥物有三个――米加、魁奇和苏米,均由温哥华米奥米设计公司设计。米加的形象来自逆戟鲸与百灵熊,创意来自于北太平洋印第安人、茨姆锡安人的民间传说。在故事情节中,它喜欢冲浪,因此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滑雪。魁奇是一个北美大脚野人,这是北美西北山区传说中的怪兽。它因为爱好冰球而与米加结伴踏上了前往温哥华的旅程。而冬季残奥会的吉祥物则是名叫苏米的精灵,它被设定为一个动物守护神,有着雷鸟之翼与黑熊之足,头上戴着的帽子形象也来自于逆戟鲸。在故事情节里,它展开双翼带着米加和魁奇到达温哥华。另外还有一只隐藏的吉祥物――mukmuk,一只温哥华土拨鼠。它只出现于吉祥物宣传动画和官方吉祥物网站中,是前面三个吉祥物的伙伴。

中国在2006年第20届冬季奥运会上取得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二金、四银、五铜,也是在这一年,中国首次在冬奥会雪上项目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人文聚焦

――关注生命,关爱健康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早在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就设立了“国际减灾日”,时间为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其目的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影响之大,损失之重,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国家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联合国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将在这一天举行大型活动――“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的生活,你的社区,拒绝”,旨在鼓励和动员人们对控制给予支持。

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问题还经常与恐怖主义、洗钱和贩卖人口等犯罪行为关联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面对在全球日益泛滥、走私日益严重这一严峻形势,联合国1987年6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关于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并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问题的重视,共同抵御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6月26日确定为“国际禁毒日”。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定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12月1日诊断出来的。至今,艾滋病已造成超过2500万人死亡。即使近些年世界许多地区的治疗水平已经改善,2005年仍有约31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约有57万是儿童。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