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十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十篇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17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1

【关键词】东西方礼仪教育特点比较借鉴

1东方礼仪教育特点

在东方,因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礼仪教育中,特别重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教育;提倡国民坚持道德自律、以礼待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有义务感、责任感等等。今天,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都坚持传统道德价值作为抵御西方文化消极影响的屏障,特别注重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所提倡的讲究仁爱、遵循礼仪、重视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念,因此礼仪教育备受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学生的礼仪规范教育高度重视

有些国家意识到提高公民道德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强调德育从青少年抓起,循序渐进。这一点在日本表现得特别充分。日本政府历来重视对学生的礼仪规范教育,并视其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文部省在1872年了“小学生须知”,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礼仪,有礼貌、懂规矩。1883年,日本文部省又了“小学礼节规矩”,对礼仪规则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阐述。很多规则一直被沿用到现在。现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度,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都突出了礼仪教育的内容。由日本文部省统一编制或审定礼仪教育的内容,另外,日本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内容繁多且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服饰、活动等都有统一的规定。这种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既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意志,保证了各级政府对道德教育的严格管理;又体现了政府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使道德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能够保障礼仪教育付诸实践,也提高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1.2重视德育教育,在实践中落实礼仪教育

在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把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追求单纯的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德素质上。新加坡的礼仪教育很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礼仪的系统知识,而且在生活中还要坚持身体力行的机会,以防出现知行不一现象。在韩国礼仪教育中,既重视在实践中实施礼仪教育,又坚持礼仪知识的传授。此外,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即基础知识与理论、基本行为与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教育正是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方式得到了落实。

1.3要求不仅掌握礼仪知识,更要坚持礼仪知识的运用

在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层次中,东方一些国家都很重视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小学教育中,要求学生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必须懂得礼节的重要性;与朋友相处时要坚持相互理解、信赖和帮助;对家人和老人、孕妇都要抱有尊敬和感激心情等。在处理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时,遵守社会规则,尊重公共道德。在中学生的教育中,要求学生及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态度,树立更高的目标,怀有希望和勇气,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努力;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待人接物须诚心诚意,彬彬有礼,要记得尊重对方的立场,关心别人,与人为善,尊重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等等。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努力创建一个快乐又和谐的集体。

2西方礼仪教育特点

西方礼仪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摩尔人时期,后来传播到12世纪法国地区。那时主要由皇室、贵族和教士组成的一种新型上层阶级社会,遵循一种新型的社会规范,逐渐成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宫廷礼仪,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很快传播到了美洲,在当今的西方社会,礼仪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准则。西方国家也在礼仪教育与养成方面总结了很多有益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效结合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

西方“公民”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活,当时的公民不仅表示人的地位和身份,也表示“高尚的人”“道德的人”。西方人普遍认为稍微烦琐的礼仪能避免品行上的疏忽,这些礼仪常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能够愉快交往,所以特别注意基本礼仪的培养,而且他们将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礼仪看成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认为是培养公民遵守行为的规则,如不要说粗话,不要打断别人说话,不要拥挤,不要偷东西,不要撒谎等等,“服从习惯,服从既定的规则,服从一切表象的规范化的规定,服从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规矩”等等是一切道德之源。于是,礼仪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

2.2有效结合礼仪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2

一、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历史溯源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据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礼乐教育的先例。《尚书•舜典》就有舜命契、夔以“礼乐”教育百姓、胄子的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五教”即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通过乐教,使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毅而不妄为,简朴而不高傲;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境地。夏商周时期,用“礼乐”教育世子成为传统。西周时期,礼仪就已经成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五礼”之事,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通过这“五礼”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国家的治理。按照《周礼》的记载,西周治国有“六典”,其二为“教典”,为地官所掌。通过社会方面的礼仪教育,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治国安民的目的。西周学制分“乡学”与“国学”,予以实施礼仪教育。“乡学”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六德是指六种品德,即知(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指六种善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指六种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和“三乐”。三德指三种品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三种善行,即孝敬父母、尊敬贤良、顺从师长;六仪指六种重要场合或事件的礼仪,即祭祀礼仪、宾客礼仪、朝廷礼仪、丧纪礼仪、军旅礼仪、车马礼仪;三乐指三种乐教,即乐德、乐语和乐舞。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目的是为了“节民性”“兴民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可见,西周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及其子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孔子在对西周的礼仪教育进行借鉴反思的基础上,把礼仪教育从贵族的狭小范围推广到平民社会,使礼仪教育成为提高普遍人性和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不能使人们仅停留在知礼、识礼的层面,而是引导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使人们明礼知耻,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仪规范,不做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事,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实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3]的和谐局面。继孔子之后,荀子更为重视礼仪教育。从其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即通过“礼”调节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乐”的感染熏陶,使人们认同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也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4]242荀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也就成了经学教育,礼仪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大多也重视礼仪教育。宋代张载特别推崇“礼”,认为学礼、崇礼、从礼、守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方面所行的礼事,包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同时,他为白鹿书院制订了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之所以被当政者和诸多文人重视,原因是其在教化民众、涵养德性、治国安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了解立身处世中个人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鼓励、督促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反复体验、感受并践行这些礼仪规范,日积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随之养成。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现为非常具体、细致乃至繁琐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几乎覆盖社会中每个人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弥散于生活实践中的每一个场景,蕴含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礼仪活动之中,使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礼仪规范的浸染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模仿、掌握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可见,中国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把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素质修养和文明教养,使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从而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中国传统礼仪浩如烟海,表面上是规定人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具体内容,但实质是以涵养人的良好德性为旨归,使人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礼仪的本质(核心)是仁爱,不只是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仪式和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特别是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使受教育者领悟、体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要求,并自觉的认同和践行,从而逐渐内化为个人品德。中国古代众多礼仪活动的举行,除了表达人们的情感之外,主要目的是给人以教化,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例如,作为众礼之始的冠礼,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通过冠礼的各种仪式,使加冠者意识到,作为成年人要服装齐备、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在生活中,要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君忠诚,对长辈顺从。总之,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习惯将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之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维护尊卑等级关系的制度,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的准则,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荀子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4]312礼仪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因此,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彰显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每个人都要以此行事。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在生活中就会不知所措,在社交场合就会手足无措,也往往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所以,孔子说,把礼仪运用到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仪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别;把礼仪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仪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可见,通过礼仪教育,使每个人了解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规矩以及职责所在,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和谐景象。

参考文献:

[1]孔子.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4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3

关键词:礼仪;社会交往;社会秩序;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1

礼仪作为一门有助于提高人们文明修养,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适应型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了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外,掌握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职业特点,使自己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对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好地打开工作局面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真研究确定教学任务,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在明确这一教学任务后,方可以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职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酒店服务礼仪为主,在讲清楚礼仪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把各种岗位礼仪规则进行科学的整合,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和习俗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由于过去社会和家庭教育因素的制约,使得职校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礼仪修养,所以礼仪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个人生活基本礼仪素养,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礼仪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即对他人的尊敬。在教学内容方面,还要重视“反对繁文缛节,把礼仪搞得高深莫测,否则曲高和寡,会使礼仪脱离现实社会。”“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

二、认真备好讲授教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礼仪课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但它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实用性强。学好礼仪课的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用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礼仪修养得到提高,并养成习惯。因此,要发挥这门课的作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由教师在导入具体案例之后,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将课堂设定为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场所,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假定为该场所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并投入到该角色当中,对教师引出的案例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或处置。

礼仪教学属于德育教学中的一种,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教学,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要求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去极力探索适合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下面联系“握手礼”这一内容谈谈几种礼仪教学的方法。

(一)传统现代相结合,中西对照开眼界。在此教学中可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吸取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及一些好的观点、礼节,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现代礼仪为主导。现代礼仪是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有的人所理解的逐渐“西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学生倘若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礼节逐渐消失,也自然明白礼仪的宗旨和时代对礼仪的要求。如要学生理解“握手礼”所代表的文明,就得让他们知道和封建等级社会密切相关的“跪拜礼”的取消是中国走向文明的一大步。此外,我们还可以将中国的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相对照、比较,让学生在纵横交错的礼仪知识体系中有更多的收获。“握手礼”“脱帽礼”“吻手礼”等等同样是西方的礼节,为什么只有“握手礼”在中国盛行,而其它礼节却没有什么“市场”呢?这样的对照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可见一斑。这样教学既能让大学生明白各种礼仪规则又能了解其本质,并能在各种场合运用自如。

(二)巧创情景提问题,角色扮演体会多。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礼仪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这些特点。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同时,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习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4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和基础。研究中西方礼仪差异,有必要研究礼仪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中西方礼仪的不同。

西方文化的根源可溯源到古希腊神话故事、罗马传说和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蕴藏着理性主义、乐生主义和人文主义。漫长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没有磨灭这种精神特质,相反,在与西方文化相交融会中,逐渐融合为近现代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没有经历类似于西方文化那样明显的撞击和断裂。即使有佛教等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核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中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秦汉两朝。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虽历经改良,但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中国文化仍旧是儒学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释道的格局模式。

基督教精神内核宣扬的是博爱、正义和自由,这一精神已经固化为西方人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它极力弘扬的是对上帝的希望、热爱和信任,对同胞的慈悲和仁爱。教义劝诫人们之间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合作,劝诫人们弃恶从善,遵礼守仪。文艺复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16世纪后半期,清教的出现顺应了资本积累时期的时代要求,清教徒开拓的勇气、顽强奋斗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勤俭的美德都已成为西方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源泉。十九世纪启蒙运动晚期,富兰克林抛弃了加尔文主义,转向带有理性的“自然神论”。他以“上帝创造了宇宙,并用他的仁慈统治着这个世界”理直气壮地鼓励人们勤劳致富,以美德回报上帝。个人主义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所以,所有的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其价值是相等的。人的生命和自尊要求人们忠诚于自己的价值,忠诚于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种价值观使西方人从本质上尊重个人隐私,个人财产。

自春秋战国之后,制约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已不仅是礼的外在形式的仪节,而是经过浓缩的反映礼之实质内容的一系列范畴,如:仁义、忠孝、仁爱等。它们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这种文化模式使个体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挫伤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就阻碍了个人发展,因此,和西方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基础。

二、中西方礼仪交汇与融合

中国一贯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汉字中,‘礼’表示礼貌和秩序,是为表达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仪’则指具体的仪节。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大为美,追求恢弘的视觉效果。地面上的万里长城、地下的秦始皇黄陵、唐代的乐山大佛、现代的北京世纪坛,一脉相承,大手笔,大气魄。体现在现代中国国民的个体行为中,则表现为“好面子”。比如:吃饭,中国人饮食考究、敬食周到,讲究排场。而西方人用餐简便、且提倡分餐制。在接受礼物时,国人往往用拒绝的方式表示谦虚,比如“又让你破费了,带回家你自己用吧”等话语,这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国人接受礼物之后,当着客人的面一般是不打开礼物的,而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人不满意或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礼物,而国人也可能会认为西方人贪得无厌。在对待女性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尽管汉代学者梁鸿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广为流传,却因违背了传统的夫妻之间的礼仪,夫妻二人后来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不隐居到霸陵山中。“ladyFirst”(女士优先),则反映了西方礼仪的内涵。妇女是西方社交生活的中心,丈夫和男士通过突出妻子和女士的优先地位,以显示其绅士风度。这种礼仪文化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普遍流行的“骑士风度”。

在日常相处中,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关心大家胜过关心自己和家人。如果对西方人也沿用这种模式,就会让他们误解这种过渡的关心,也会令他们反感。因此,国人在与西方人交际时就要避免热情过度。国人讲究“自卑而尊人”自卑并非指自己渺视自己,而是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看得很淡,把别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西方人却不理解这种谦虚。中国人的习惯,为了避免误会,要特别克服过于谦虚。西方讲究自信。不敢承认个人能力,随意进行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便是虚伪做作。因此,千万不要过分谦虚,特别是不要自我贬低,以免被人误会。

三、结论

各种礼仪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根源和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世界文化进一步的交融,礼仪和各种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和风俗会得到保留,反之亦然。总之,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并非坏事,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汇,不管它们是不是会融合为一,至少它们会在不断的冲撞中得到借鉴和互补。

参考文献:

[1]黄少卿:《略论礼仪的涵义特征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大学学报》,1998.4。

[2]邢学亮、方征、颜晓初:《东西方礼仪的伦理基础比较》,《宁波大学学报》,1998.1。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5

婚姻是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不论中西方,不分民族,都备受重视。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繁衍人类,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为媒神。《圣经》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传说被认为是西方最为经典的婚恋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形成于西周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之一的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沟通的礼仪。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等。所以婚礼作为“嘉礼”的主要内容是人生最重要的婚俗礼仪之一。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古代中国地处封闭状态的大陆地域,生存地理环境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地区有很大区别,也不同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和工商业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中国历史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使得中国婚俗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不同。汉族在中国占相当比例,所以,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婚姻价值观受到封建思想特别是儒家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就表明了婚礼作为人伦之本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注重家族延续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重视婚姻,除了男女两者的结合,更重要的在于婚姻服务于家族,它与中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婚姻在祖先和后代之间架起桥梁,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旧时婚姻多有表现。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婚俗礼仪主要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旧约·创世记》中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在基督教传统中,婚姻被视为神圣的,是男女双方爱情的归宿,是上帝的诫命。”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应该平等,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双方长相厮守,注重的是感情而不完全是家庭的利益和声望,所以西方婚礼反映出男女双方地位的相对稳定。不论是伏羲、女娲的结合,还是上帝赐福男女让他们生育后代,在人类繁衍延续这个方面中西方都是相同的。 

二、中西方婚俗信仰的差异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国传统婚姻观认为男女双方在诞生之日就被月下老人用红绳系足,命中注定而不能更改。而和合二仙是和美团圆之神,祝福夫妻相爱美满。现实生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观念。旧时的婚俗礼仪中存在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如议婚时看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合。婚礼选择良辰吉日,庆典则隆重、繁杂、热闹,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人伦信仰。 

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男女双方的结合以爱情为基础。西方神话中有关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特、厄洛斯,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和她手持神箭的儿子丘比特。西方的婚礼仪式庄严、圣洁、浪漫,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和对上帝的感恩。从月下老人的红线到丘比特的神箭,有形无形的轨迹说明中西方婚俗中男女双方的结合都需要媒介的牵线。 

三、中西方婚俗礼仪程序的差异 

中国婚俗礼仪由来已久,有“三书六礼”之说。“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在周秦就已经盛行,再后来衍生发展出更多的内容和步骤,其中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个礼仪。中国传统婚礼仪式是对祖先的祭拜和祈求,多在新郎家中举行并由男方家长主持,具体仪式程序包括:议婚、纳采、纳币、铺房、亲迎、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卺、闹房、新媳妇见姑舅、庙见、回门,等等步骤。 

西方传统中,婚姻属于教会的管辖范畴,所以具有神圣的含义。在四五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牧师那里得到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逐渐形成。到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礼仪式出现。地点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婚礼过程贯穿着对上帝的感恩。仪式包括:新人进教堂、主礼牧师致词、咏唱、祈祷、读经献诗、牧师证婚,新人宣誓、互戴戒指,签署婚书、祈祷,咏唱诗歌、祝福新人、礼成,奏乐,新人向宾客致谢、举行婚宴,等等步骤。通过以上比较说明了中国文化中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意识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婚俗礼仪热闹繁琐,而西方文化则以人为本,婚俗礼仪简洁神圣。但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新人的祝愿都是相同的。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文化强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0-02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少年知礼则国家壮大。”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的使者,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大业,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与现代礼仪相悖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急功近利、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礼貌、友善、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些都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形成这种状况固然有社会、家庭等多重复杂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密不可分。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严重滞后,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相比,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甚至还存在空白。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礼仪教育列入高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内容来抓,为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输送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障碍因素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刻

许多地方高校对礼仪的理解还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致使礼仪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质上,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在国外,礼仪教育被视为“塑造灵魂的科学”,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那是因为,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认识上的欠缺,导致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定位偏差,长期被边缘化。其实,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因而,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3.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趋向

高校的功能本在于教书育人和科研,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科研而轻育人,导致大学生教育出现了“短腿”现象,教书育人功能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礼仪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在校大学生和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礼仪修养上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种种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和高校的形象。发生在西安的“药家鑫事件”虽是一起在校大学生犯罪个案,但我们在反思时,是不是也要从高校礼仪教育的缺位来发问呢?

(二)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偏差,礼仪修养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长期缺失。加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无视基本的礼仪规范,甚至认为讲礼仪是做作、僵化、不够现代的体现。有的自命不凡,把违反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行为看做是“时尚”;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公共道德等方面缺乏起码的礼貌、礼节,社会公德意识差……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常常因为礼仪修养不过关而输在走向社会的“起跑线”。

殊不知,大学生如果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较高的礼仪素养,又如何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呢?更何况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须懂得必要的礼仪。此外,较高的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适应社会的软实力和软技能,正是铸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现代职场顺利找到心仪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

礼仪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精华[2]。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规范的礼仪修养,是在未来的商业潮流、社会交际和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7

关键词:仪礼;冠礼;礼仪形式;文化内涵;文化习俗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仪礼》之初名为《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仪礼》是中国古代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重要礼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记载着周代士大夫的各种礼仪。

1冠礼概要

众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称弱冠。这种称谓源于周朝的“冠礼”。《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唐代的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礼”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会的为“成丁礼”、“入社礼”,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为男子成年礼的定制。古时候,不论男女皆须蓄留长发,男行“冠礼”就是要把长了二十年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仪礼·士冠礼》是记载贵族男子成人礼的权威文献,该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的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因冠礼意义重大,故《士冠礼》在《仪礼》中被列首篇。

2周代“冠礼”的礼仪形式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主人”(一般是该男子的父亲,如父亡则代之以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庙门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确定和邀请宾客,包括“戒宾”、“筮宾”和“宿宾”三个步骤,“戒宾”就是由主人通知参加冠礼的所有见证宾客,“筮宾”则指从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宿宾”是迎请正宾提前来到宗庙。这前两个程序属于冠礼的前期准备阶段。第三个程序是“设洗”和“陈服”,“设洗”是指当日凌晨在宗庙的堂前设置供大家洗礼的设施,“陈服”就是准备行加冠礼时所需的各种特制服装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种,首先,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宾入庙”,即恭请正宾和其他宾客进入庙门来到堂前。第五个程序“加冠礼”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仪式,由正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不同的帽子。“加冠礼”之后的程序是“礼宾”。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礼宾”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再后则是“取字”,即由正宾为冠者取一个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第九个程序是“送宾”与“拜亲”,“拜亲”指拜见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3冠礼礼仪的文化内涵

1.成人权利与职责的见证。如前文所述,加冠礼当日的三次加冠表明了对加冠者变为成人的一种见证。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爵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2.长者对加冠者的祝福。正宾在为冠者加冠时必须同时献上祝福语,第一次加缁布冠时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第二次加皮弁冠的时候说:“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第三次加爵冠的时候说:“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其实,这三次祝福语内容相近,大致包含“去除童稚之心”、“端正容貌威仪”、“慎修成人美德”和“祝愿高寿吉祥”等。另外,正宾给加冠者取的“字”也蕴含了长辈对加冠者的殷殷厚望。

3.对养育之恩的报答。冠礼之后在品尝祭品时,醴礼的致辞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这是在表达对祖先和父亲的感恩之情;醮礼的致辞说:“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这是在表达对兄弟和朋友的感激之情。此后的“拜母”则是对母亲养育之恩正面报答的礼仪环节。

4.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愿望。冠礼最后的礼仪环节是“服玄冠、玄端、爵弁。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可见,周代“士”这个阶层的贵族在成年后,一个重要的礼仪形式就是拜见自己的国君和乡里的大夫和先生,该仪式表达了加冠者渴望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建功立业愿望。

4冠礼蕴含的文化习俗

1.礼让三先。我们都熟知三顾茅庐的故事,三请诸葛往往被解读为刘备的诚心和诸葛的矜持。但事实是,按照周代礼仪主人邀请和宾客辞让必须要三次才符合礼法,这在《仪礼·士冠礼》中多有表现。如冠礼当日主人揖请正宾进入庙门要相对三次相互作揖(“三揖至于阶”),到达堂前阶下也要相互谦让三次后,主人和宾客才上堂。而冠礼本身更是要加冠三次并随即三行醮礼,三次加冠之后加冠者要品尝祭品并用角质的小匙祭醴三番。

2.东主西宾。按照周代礼仪,建筑空间方位带有鲜明的礼制色彩,主要表现为主人在东宾客在西的方位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主人在庙门的东边就位(“即位于门东”),面朝西方;另外,加冠礼前夕主人也要“立于门东”而面朝西方;加冠礼的当天主人在堂前“立于阼阶下”,位置正对堂的东墙而面朝西方(“直东序西面”),而宾则对堂的西墙而面朝东方;上下台阶也是主人用堂南偏东的主阶,宾客用堂南偏西的宾阶。

3.以北为上。在服从东主西宾的原则下,周礼还有以北为上的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前来协助进行仪式的人们(“有司”)是面东而立的,而这些人站在偏北的地位更尊贵一些;再如加冠礼的当天“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一字排开,这些衣服衣领朝东,也是更尊贵的服装在北面;还有,“拜母”仪式是从西阶下来后到东壁拜见母亲,此时是母亲面南而加冠者面北(“北面见于母”)。

5结语

《礼记·冠义》曾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可见,冠礼是古代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仪。通过冠礼这种隆重的成人仪式,贵族成年男子明确了自己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中必须承担责任、义务,这对于其人生的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将激励自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绅士;礼仪书;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G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225-04

一、绪论

日本进入明治时代以来,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封建锁国时代,日本人的世界意识开始扩大到欧美。著名日本文化学者熊仓功夫谈到:“开国使日本人感到紧张,在全新世界西洋面前,如何做到

举止得体,不被耻笑,成了他们冥思苦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西洋礼仪的理解和学习成为一大课题,礼仪书中对西洋礼仪典型代表人物——绅士的描绘激增。这些描述中既有将绅士视为西洋化礼仪的标准人物像加以赞美,也存在将其讽刺嘲笑的负面评价。本文以礼仪书中关于绅士的描绘为基本内容,分析嘲笑讽刺绅士的修辞逻辑、将评价绅士的论述方式分类。通过考察其论述方式来探明明治日本近化过程中对“西洋文明”的憧憬以及抗拒的感情作用机理。

神岛二郎(1961)、平川佑宏(1976)、圜田英弘(1993)对日本明治时代西洋文明的容受与矛盾展开了成果丰硕的研究。但均未见围绕“绅士”言论为中心展开的内容。而从明治初期开始在日本社会广泛流传的绅士形象,是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近代化、西洋化问题时爆发矛盾与不安的重要表象。人们考察明治绅士“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文明化”时,不仅考察其表面上是否实现了西洋化,更要考察行动样式以及内在人格是否具有了绅士的素质。综上所述,围绕着绅士言论做相关分析能够反应后进国家在近代化、西洋化过程中的矛盾以及具体应对措施,可以捕捉一直以来日本近代化研究中忽略的侧面。

二、明治时代绅士概念的登场及演变

绅士一词是明治日本对gentleman的对应译语。但最早在何文献中使用这一对译语,学界评论不一。笔者考察发现《西国立志编》(Smiles,中村翻译,1871),《米欧回览记》(久米,1985)已经开始使用绅士作为gentleman的对译语,可以推测在明治初年已经开始使用。另外从明治中期报纸杂志开始对绅士的概念进行论争,说明诞生于明治初年的绅士概念已经在中期时得到了普及。1880年成立了绅士的社交机构“交询社”,1889年以所得税额为基本条件,广泛记载了人名、职业、住所等信息的《日本绅士录》创刊。绅士社交机构的诞生与《绅士录》的创刊,可以说明绅士作为理想的人物像开始在社会上普及。社交俱乐部和《绅士录》所登载的“绅士”是建设近代国家精英阶层或经济富裕阶层的代名词,另外明治后期出版的礼仪书也大量出现了“交际”、“社交”等时代关键词,成功术、社交术为主题词的礼仪书大量出版。在这些礼仪书中,精通西洋礼仪具有重要意义,绅士作为体现西洋礼仪的理想人物像被塑造。但同时也存在对现实生活中虚假绅士的批判、嘲讽。特别是作为近代化、西洋化象征的人物像,在批判西洋风俗与明治新政府激进的西化政策时频繁登场。其中较常见的是设定“真绅士”与“疑似绅士”两个概念并将其做对比,以“真绅士”的标准来批判“疑似绅士”的批判逻辑。这种批判逻辑实际上没有给绅士设定一个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是为其加一些限定条件,适当变换“绅士”的含义来理解和接受这一来自西洋的全新人物形象。明治维新以来,面对目不暇接的全新文明事物,人们的态度不再是接受和排斥的简单对立,而是通过各种折中战略摸索着传统日本与西洋的妥协途径。在上述西洋文明的容受过程中所产生的折中·协调的思维模式在设定“真绅士”与“疑似绅士”这样一种应对西洋式全新人物形象的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因此,以下通过“疑似绅士的建构”、“真绅士的改编”两个部分的讨论,重点考察这种理解和接受的战略。本文所关心的重点并不是绅士实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而是关于绅士这种表象的描述,运用了怎样的修辞逻辑和论述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而最终实现在社会上被广泛认可的。

三、疑似绅士的建构

疑似绅士的建构是指,通过建构不够格的疑似绅士的否定表象来描述西洋式的绅士。在“绅士”前加接头语,或通过某种方式加以限定来表述“真绅士”是很好的,而“某某绅士”就不能被认可,这样一种批判的逻辑。

评论“当世士风颓废”的(《反省杂志》,1898,7:1-8)当中出现了“当世绅士”、“伪绅士”、“似而非绅士”等多个被批判的“某某绅士”形象。另外在《绅士读本》中将日本绅士分类为“豪杰绅士”、“第二流豪杰绅士”、“铜臭绅士”、“世袭绅士”。(上岛,1903:18-24),将他们都归为“落第”的行列。而与之相对照的“理想的绅士”是应该具有“品格高尚,有德有义”的品质。”、“自立独立的实力”等一些条件,并且是“只有努力就能获得的身份地位”(上,1903:114)。总体来讲在外观(包含行动样式)和精神两方面来批判“疑似绅士”相对于“真绅士”的不足。综上“疑似绅士”在不够格这一点上又可以分化为外观欠缺批判型和内在品质欠缺批判型的两种下位类型。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礼仪教育融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06-01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为什么现在的国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丢失了?坐公交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地铁拉大便,连国外的一些公园都只用汉语写着警示牌“不要乱扔垃圾”,只用汉字目的很明确,就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这可能让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我认为现在不必追究为什么会弄成这个地步,而且要尽早从教育开始,从学校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人教育成为有礼的人,重拾“礼仪之邦”的美誉。

1借他山之石,丰富我们的礼仪教育

在国门之外,很多国家办有专门礼仪学校,更多的是将礼仪纳入基础教育之中,让孩子在进入校门之际就开始学习礼仪,使之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立人立业”的根本。如,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就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日本、韩国开设了礼仪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有礼之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要总是津津乐道地说自己还是“礼仪之邦”,要借他山之石,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从小抓起,从学校课堂开始,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2做全面分析,抓准礼仪教育的重点

西方国家的“绅士、淑女”教育不一定合适我们的文化和国情。我国古代社会的“礼制”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有的可以继承和发扬,有的因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可被淘汰。从我的理解看,现代文明礼仪的灵魂是“尊重”,就好像你坐公交插队,不就是不尊重被你插队的人吗?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就是不尊重被你吵得不耐烦的人吗?因此,我觉得现代的良好礼仪习惯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以“尊重”为核心的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

3善总结积累,扎实开展礼仪教育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大纲》再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都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近年来,深圳市中小学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宝安区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印刷出版《魅力少年――中小学文明礼仪实用手册》,发放至各学校,要求各校利用班会课、主题团日、队日活动等组织学生学习。特别是为迎接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的学校每个班级建立文明礼仪规范记录本,记录文明礼仪的点点滴滴;有的学校自编学生学习歌、纪律歌、礼仪歌、卫生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学校“七美”教育塑造知礼向善、文明自信的礼仪小天使;还有的学校携手社工迎大运……兄弟学校的这么多的经验做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的礼仪教育给了我很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也发现许多问题。第一,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活动、行为、操作表象训练上,没有从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人的精神内涵中加以研究开发。第二,鲜有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渗透到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明礼仪教育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就容易成空洞的形式主义。所以,如果要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一定要让礼仪教育进课堂,一定要让礼仪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让它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4重结合实际,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

礼仪教育,不能划一而论,不是只搞一两次活动、比赛就能成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常态。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1~3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等。

交往礼仪:能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懂得尊敬父母,对长辈有礼貌;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等。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4~6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等。

交往礼仪: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倾听他人;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等。

通过我校长期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涌现了很多典型事例:事例一:一天中午放学,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校园值日的李少青主任正疏导出校的队伍,一个稚嫩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老师,给你一把伞。”一只小手举着一把伞努力地举向老师的头顶……事例二:一次上级评估的学生座谈会结束后,起身时离去时,受访谈的同学一律把带歪椅子扶正回位――这是评估小组会后专家跟我们说到的一个小细节。

将文明礼仪融入各种教育场合和活动的同时,将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将“尊重、平等、文明、友爱、和谐”成为师生的内在体现。

如果能把礼仪教育进课堂,并长期执行下去,我想不久的将来,“礼仪之邦”的美誉叫起来会更踏实,更响亮!

参考文献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篇10

对于这次的商务培训的心得,我个人也是深有体会,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的商务知识,以下是我的培训心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商务礼仪培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商务礼仪培训心得范文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衣食足而知礼仪。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工作以来我所在的部门一直和商务分不开,这么多年来不间断的也接受过服务、商务等社交礼仪的培训。但分公司x月xx日组织的由我们集团公司xx副总主持的礼仪培训给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这次培训完全属于内培,由我们公运集团自己的领导人培训,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公运集团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更加注重公运人在社会上商务礼仪形象,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每一名公运人良好的礼仪可以是自身素质的提升,综合在一起也是我们整个公运的企业文化不断的提升。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

商务礼仪看似虚无抽象,其实包含在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工作在港口商务岗位的员工,每天都会接触一些不同层次、不同修养的人,这些人都是我的客户,他们就是我在商务交往中的对象。对照自已在为客户服务中的一言一行,我感觉有很多地方都还有待改进。首先在接待上,客户来到我们的港口,不管大小客户,都希望得到我们的重视,递一杯暖暖的茶可以有效的拉近谈话距离,希望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是要说“请教”对方的名片,拿到名片要先浏览一遍才好好存放,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客户的尊重。

当讲到着装礼仪的时候,全场不停地响起赞同的声音。我经历了很多商务礼仪场合,着装上都想不到穿衣都还有更多讲究,大到男士西装、女士套装,小到袜子颜色,在职场公务场合也是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的。如男人的第一套西装应该是藏蓝色,女士绝对不能穿黑色皮裙、公文包需要同色等等。女士怎么座,怎么交叉坐姿的腿,在公众场合下怎么蹲下拾东西。特别是餐桌礼仪这一节时,更是得到大家的共鸣。很多人并不清楚请客到底要怎么请、在哪请、吃什么,座次、敬酒与劝酒、请菜与夹菜更是胡乱一气。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应该说,我们每一位员工是懂得最基本的礼仪礼节,但在具体的接待服务工作中,我们淡忘了礼仪礼节,就是礼仪礼节做不到位,或者无法明显地表达出来,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会了通过塑造个人的职业形象,提升公运集团公众形象。

公司组织观看了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商务礼仪知识的视频讲座。金教授把单调枯燥的商务礼仪知识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知道在商务交往中接待客人、交换名片、赠送礼品、得体着装等方面的要求,看过讲座后,我深深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衣食足而知礼仪。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礼仪呢?金教授认为,礼仪就是前人定的规矩、家法和行规,做人的规则。“礼由心生”,一个具有良好文明意识的现代人,礼是必备的基本教养,必须表里如一。“文明礼貌服务,怎么对待别人?那就要做到‘待客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不仅要形式美而且要心灵美。”xx教授给我们的启示是,良好的礼仪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赢得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

商务礼仪看似虚无抽象,其实包含在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工作在服务岗位的员工,每天都会接触一些不同层次、不同修养的人,这些人都是我的客户,他们就是我在商务交往中的对象。对照自已在为客户服务中的一言一行,我感觉有很多地方都还有待改进。对待客户,既要坚持公司的原则,维护公司的利益,同时也要从客户的角度着想,灵活地处理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琐事,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同形形色色的客户处理好关系。

得体的商务礼仪,体现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人都是平等的,既要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而尊重他人是要讲究一定方法和原则的,要善于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友好,为他人所接受,形成互动,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总的来说,我觉得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便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所以,如果公司每一名员工都能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同时时时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仪容仪表,以乐观积极的形象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那么我们不仅能提升自我形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能充分提升公司企业形象,创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有关商务礼仪培训心得范文二

经过这次礼仪实训,才知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商业活动中是如此的重要,才知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蕴含了如此多的东西,也才知道礼仪一词所涵盖的文化跟修养!

我们首先学习了礼仪的概念,以及礼仪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课堂中还不时有同学的演习,老师的示范,听来也容易接受,更可以根据所学习的礼仪知识来衡量自己!因为一个人的底蕴跟内涵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别人发现的,所以我们需要礼仪,这扇展示自己的窗户,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一个随时都在推销自己的商业化年代,我们更需要标准专业的礼仪!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对于我们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礼仪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一门技能,市场营销就是要跟消费者跟客户打交道,要想别人接受你的产品,就必须要让消费者跟客户接受你这个人,这样才会对你的公司跟产品产生最初的好印象!

然而礼仪就是人与人沟通中所必须的诚意,尊重!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没有,又有谁能够接受得了他,更别提跟这种粗鲁的人合作做生意了!对于商务礼仪的训练,我觉得并不是整夜睡木板,整天靠墙站就可以了的!一个人的礼仪品行首先是由内而生的,如果一味的重视给人的感觉但是确实没有内涵与内在的修养又何尝不是在自欺欺人人,而且还欺人欺得那么的辛苦!所以修身当从修心而起,一个真正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来也必定不是难事!而修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实训期间,本班同学借多媒体教室放了部美国大片——《杀手代号47》,说这个当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当杀手,只是男主角的走路姿势真的是很标准,不信可以去看看,应该说去学学。那样的姿势绝对符合商务礼仪的标准,而且我觉得电影里的东西更加容易模仿,因为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实训,也不知道实训总结该怎么写,就随便说了些自己的感受与看法!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按照商务礼仪中的准则去要求自己!

有关商务礼仪培训心得范文三

在这培训上,确确实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前对于礼仪的这个概念很模糊,感觉无非就是懂礼貌,经过x老师的课可以说绘声绘色手舞足蹈的讲解,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曾想过原来礼仪会有那么多的讲究,不过想来也是,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发展至今,礼仪已经蕴涵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可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了,要想真正学精用精,还是得靠实践啊。不经老师的讲解,还真不知道商务礼仪在工作中那么重要,而且不止工作时实用平时在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轻松灵活的掌握商务礼仪能在工作中做到如鱼得水,不会因为自己的失礼影响到正常的工作,还可以作为人际沟通的一个工具。说是礼仪,其实也可以说是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从一个人的举止习惯怎样看出是怎么一个人,这绝对是一门学问,有些人还真是能够一针见血的看出,我想x老师应该就是这种,不说绝对,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看来我真是应该好好多多练习,对于说话方面的技巧,也归为礼仪,我完全赞同,不只是在工作上,在生活中,这也是值得学习的,平时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和别人说话时要感同身受,老师所说遇到事情应先从对方角度出发告诉对方这样一来对方会有什么好处,只是总是不注意得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说话艺术上学会怎样去赞美别人,就象礼仪本质是我心存善意在合适的时候把他用合适的方式转达给对方,多数的时候对方都会转送回来,这样一来我们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虽然只学了些皮毛,但我相信只要是出于真诚的赞美,有诚意,一定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在课中x老师从我们的发型、衣着、装容、配饰到商务仪态礼仪站姿、坐姿、眼神礼仪、微笑礼仪、手势礼仪致意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介绍礼仪,相互介绍。尊者居后原则,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公司同事介绍给客户,将自己公司的同事介绍给别家公司同行;将非官方人事介绍给官方人士;将资历浅的介绍给资历深的;将男士介绍给女士。介绍时动作:手心向上,介绍时一般应站立,特殊情况下年长者和女士可除外,在宴会或会谈桌上可以不起立,微笑点头示意即可。此外还有交谈礼仪、座次礼仪、电梯礼仪、行进中礼仪。

上完这门课,就觉得自己突然有了信心一样,因为我觉得我找到了能够提升自己的方法,我要学会主动积极的做事情,我有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权利,我觉得这些都要从老师所讲的建立一种习惯开始做,把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习惯慢慢发展下去,真正融入我的生活中,变成像吃饭睡觉似的一样,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有关商务礼仪培训心得范文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文明礼仪”宣传活动日益深入,人们对礼仪知识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对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职业礼仪中重要的商务礼仪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商务礼仪是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艺术,比如索取名片:一是要能取过来,二是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商务礼仪不仅体现着个人的素质,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在商务场合当中,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际冲突,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学习商务礼仪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到位,从小小的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平时生活中的鞠躬礼不标准、文明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像都没有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