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十篇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十篇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05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1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森林防火的奖励与处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根据森林面积大小和森林防火难易程度,本市行政区域划分为以下火险类区:

一类火险区:江津市、永川市、巴南区、渝北区、万盛区、北碚区(含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璧山县、铜梁县、长寿县、綦江县、大足县;

二类火险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合川市、荣昌县;

三类火险区:潼南县、大渡口区、双桥区。

第二章奖励

第四条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区、市、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按下列条件由市扩林防火指挥部或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一)一类火险区当年内森林受害面积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二类火险区当年内受害森林面积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未发生一般以上森林火灾(含一般火灾,下同);三类火险区连续两年内,每年受害森林面积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无一般以上火灾者,每年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表彰;

(二)一、二类火险区连续三年、三类火险区连续六年达到上述控制指标要求者,由市政府表彰。

第五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社会单位和个人,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予以表彰奖励:

(一)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法规,在预防森林火灾、普及防火、灭火知识、培养防火、灭火技术人才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二)发生森林火灾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扑救的,或者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成绩显著;

(三)发现森林火灾及时报告,并尽力扑救,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四)发现纵火行为,及时制止并举报;

(五)在森林防火科学天空中成绩突出;

(六)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有突出成绩。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成绩特别突出,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以上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申请市政府表彰。

第六条奖励考核评比办法:

(一)区市县扩林防火指挥部推荐本辖区内的有功单位和个人,并如实填写“森林防火先进事迹申报表”,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批;

(二)报市政府表彰的有功单位和个人,由所在区市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同级政府签署意见,并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三)市级有功单位和个人,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推荐,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批。

第七条奖励原则:

(一)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二)奖励及时适当;

(三)保障获奖者合法权益。

第三章处罚

第八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第一至三项行为之一的,处50元罚款或者警告;有第四项行为的,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或者警告;有第五项行为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赔偿损失,并处50元至500元的罚款:

(一)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内吸烟、上坟烧纸、燃放鞭炮、野炊、随意用火未造成损失的;

(二)未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授权单位批准,擅自在林内(含林缘一百米范围)打靶、试炮、爆破、烧灰烧荒等生产性用火,未造成损失的;

(三)有森林火灾隐患,经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通知不加清除的;

(四)不服从扑火指挥机构的指挥或者延误扑火时机影响扑火救灾的;

(五)过失引起森林火灾,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

(六)违犯《森林防火条例》及本办法以外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处理。

对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任人员或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有失职行为的人员,还可心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条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担讼,期满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条发生火灾隐瞒不报或以大报小者,除取消评奖资格外,对主要责任人按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区市县每年度森林火灾损失超过控制指标的,由市护林指挥部通报批评。

第十一条违反森林防火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应当处以拘留的,由公安机关决定;情节和危害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附则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2

第二条林业部主管全国森林植物检疫(以下简称森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森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森检机构,由其负责执行本地区的森检任务。

国有林业局所属的森检机构负责执行本单位的森检任务,但是,须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

第三条森检员应当由具有林业专业,森保专业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连续从事森保工作两年以上的技术员担任。

森检员应当经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森检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成绩合格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森林植物检疫员证》。

森检员执行森检任务时,必须穿着森检制服、佩带森检标志和出示《森林植物检疫员证》。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检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贮木场、自然保护区、木材检查站及有关车站、机场、港口、仓库等单位,聘请兼职森检员协助森检机构开展工作。

兼职森检员应当经过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森检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成绩合格证书,由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兼职森检员证。

兼职森检员不得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第五条森检人员在执行森检任务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存放等场所,依照规定实施现场检疫或者复检、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和进行疫情监测调查;

(二)依法监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消毒处理、除害处理、隔离试种和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

(三)依法查阅、摘录或者复制与森检工作有关的资料,收集证据。

第六条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包括:

(一)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二)乔木、灌木、竹类、花卉和其他森林植物;

(三)木材、竹材、药材、果品、盆景和其他林产品。

第七条确定森检对象及补充森检对象,按照《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补充森检对象名单应当报林业部备案,同时通报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

第八条疫区、保护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划定、改变或者撤销,并采取严格的封锁、消灭等措施,防止森检对象传出或者传入。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森检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者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森检检查站,开展森检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森检机构应当每隔三至五年进行一次森检对象普查。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检机构编制森检对象分布至县的资料,报林业部备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检机构编制森检对象分布至乡的资料,报上一级森检机构备查。

危险性森林病、虫疫情数据由林业部指定的单位编制印发。

第十条属于森检对象、国外新传入或者国内突发危险性森林病、虫的特大疫情由林业部;其他疫情由林业部授权的单位公布。

第十一条森检机构对新发现的森检对象和其它危险性森林病、虫,应当及时查清情况,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彻底消灭,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向林业部报告。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生产期间或者调运之前向当地森检机构申请产地检疫。对检疫合格的,由森检员或者兼职森检员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对检疫不合格的,发给《检疫处理通知单》。

产地检疫的技术要求按照《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单位,必须有计划地建立无森检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基地。

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森林病、虫的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育苗或者造林。

第十四条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以及调运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须经过检疫,取得《植物检疫证书》。

《植物检疫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按规定格式统一印制。

《植物检疫证书》按一车(即同一运输工具)一证核发。

第十五条省际间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入单位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同意并向调出单位提出检疫要求;调出单位必须根据该检疫要求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或其委托的单位申请检疫。对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入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森检机构应当查验检疫证书,必要时可以复检。

检疫要求应当根据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的分布资料和危险性森林病、虫疫情数据提出。

第十六条出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省际间调运时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实施检疫。

从国外进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再次调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时,存放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可以凭原检疫单证发给《植物检疫证书》,不收检疫费,只收证书工本费;存放时间虽未超过一个月但存放地疫情比较严重,可能染疫的,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实施检疫。

第十七条调运检疫时,森检机构应当按照《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的规定受理报检和实施检疫,根据当地疫情普查资料、产地检疫合格证和现场检疫检验、室内检疫检验结果,确认是否带有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检疫要求中提出的危险性森林病、虫。对检疫合格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对发现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危险性森林病、虫的,发给《检疫处理通知单》,责令托运人在指定地点进行除害处理,合格后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对无法进行彻底除害处理的,应当停止调运,责令改变用途、控制使用或者就地销毁。

第十八条森检机构从受理调运检疫申请之日起,应当于十五日内实施检疫并核发检疫单证。情况特殊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十九条调运检疫时,森检机构对可能被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检疫要求中的危险性森林病、虫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如已被污染,托运人应按森检机构的要求进行除害处理。

因实施检疫发生的车船停留、货物搬运、开拆、取样、储存、消毒处理等费用,由托运人承担。复检时发现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检疫要求中的危险性森林病、虫的,除害处理费用由收货人承担。

第二十条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时,《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应当交给交通运输部门或者邮政部门随贷运寄,由收货人保存备查。

第二十一条未取得《植物检疫证书》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森检机构应当进行补检,在调运途中被发现的,向托运人收取补检费;在调入地被发现的,向收货人收取补检费。

第二十二条对省际间发生的森检技术纠纷,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林业部指定的单位或者专家认定。

第二十三条从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办理引种检疫审批手续;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的在京单位从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时,应当向林业部森检管理机构或者其指定的森检单位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引进后需要分散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的,应当在申请办理引种检疫审批手续前征得分散种植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的同意。

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有关的合同或者协议中订明审批的检疫要求。

森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引进申请后三十日内按林业部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二十四条从国外引进的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审批机关确认的地点和措施进行种植。对可能潜伏有危险性森林病、虫的,一年生植物必须隔离试种一个生长周期,多年生植物至少隔离试种二年以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检疫,证明确实不带危险性森林病、虫的,方可分散种植。

第二十五条对森检对象的研究,不得在该森检对象的非疫情发生区进行。因教学、科研需要在非疫情发生区进行时,属于林业部规定的森检对象须经林业部批准,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森检对象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应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扩散。

第二十六条森检机构收取的检疫费只能用于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检疫工作补助、临时工工资,购置和维修检疫实验用品、通讯和仪器设备等森检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七条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进行疫情调查和采取消灭措施所需的紧急防治费和补助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的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中安排。

第二十八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森检工作的需要,建设检疫检验室、除害处理设施、检疫隔离试种苗圃等设施。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与违反森检法规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二)在封锁、消灭森检对象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

(三)在森检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获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效益的;

(四)防止危险性森林病、虫传播蔓延作出重要贡献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森检机构应当责令纠正,可以处以50元至2000元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责令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规定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或者在报检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伪造、涂改、买卖、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三)未依照规定调运、隔离试种或者生产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

(四)违反规定,擅自开拆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包装,调换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或者擅自改变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用途的;

(五)违反规定,引起疫情扩散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四)项所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森检机构可以没收非法所得。

对违反规定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森检机构有权予以封存、没收、销毁或者责令改变用途。销毁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森检人员在工作中、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对森检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森检机构的上级机构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森检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细则中规定的《植物检疫证书》、《产地检疫合格证》、《检疫处理通知单》、《森林植物检疫员证》和《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等检疫单证的格式,由林业部制定。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3

关键词:村规民约;社区森林资源;保护

收稿日期:2011-08-03

基金项目:福特基金资助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与森林资源保护”项目(编号1045~0310)资助

作者简介:陈岭(1979―),男,贵州关岭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15-02

1引言

贵州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这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基本上也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他们与森林朝夕相处,与森林建立了极其紧密的依存关系,对森林资源保护要求非常迫切,形成了自身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一些村规民约。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作为中国农村基层的一种自治性章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涵盖非常细致,将许多“政府无法管,法律管不了”的细节纳入了规范,是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当地社区与森林资源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森林资源客观上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其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某种程度上有着任何外界管理无法具备的优势。

村规民约具有其自身的控制力与约束力,我们称之为村规民约的社会控制力。无论是古时候的榔规、榔约,还是现在的村规民约都是当地社区群众民主制定的,服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种内生的公共权力[1]。以古苗民来为例,一个村寨,或者若干个村寨的寨老――榔头聚集在一起议榔,制定自我管理的“榔规理约”。规约的内容,对内是“纯正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保障生产和生活”;对外是“互通有无”,“抵抗外侮”,要求“一处受敌,共同援救”等等。这样自然容易为多数人遵从。同时村规民约依靠舆论、道德、礼仪等进行维系,在许多地方,还一直依靠宗法和血缘,以及民族关系进行维系,甚至强制力的实施也是一个重要的维系方式。在这里,村规民约一方面整合调整了舆论、道德和礼仪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弥补了舆论、道德或礼仪控制力的不足,从而在特定的场合在调整社会关系上还处于主导地位。村规民约作为一种习惯规范十分管用,在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村落,“真正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2]。”事实上,许多村规民约其条款本身就是广大村民所熟知的惯例。应该说,现在通行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民主自治,就正好运用了这样一种内生的社会控制力。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村民自治是农村特定社区的全体村民,根据国家法律的授权,依照民主的方式建立自治机关,确定行为规范,办理本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3]。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规民约本身是村民信任的结果。

2村规民约是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逐渐健全,在维持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社区秩序,保护森林资源等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均有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封山育林为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主要有《森林法》、《封山育林管理条例》、《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封山育林管理办法》、《护林防火条例》等。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地方还存在不知法、不懂法,甚至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许多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

笔者在平新、鸡贾两村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村民对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很清楚或者不知道,但对村委会和村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和组规民约,不但知道其主要内容,而且了解违反后的处罚规定。同时,绝大多数村民对村规民约都是严格遵守的。当问到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时,回答有如下几种,认为村规民约更有用,但也要依照法律法规而来;两者差不多,村规民约管理“小事”,法律法规管“大事”;当然是法律法规“大”,但在实际生活中,首先还是先看村规民约,再参照法律。从村民的回答可以看出,无论村民持何种看法,都不能否认村规民约在其生活的农村社区中的实际作用。

从法制的角度看,村规民约是在法治精神指导下,适应村民自治要求,在同一地域内,在生产、生活中根据现实情况或继承传统共同约定,共遵共行的自我约束规范。村规民约不是法律规范,也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而是介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准法”规范。现行法律法规虽然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但只能做原则规定,在面对现实情况中一些政府顾不上管,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村民又无法管的现象,村民自主制定针对这些现象的条款加以实施和执行,有效维护了当地社区的社会秩序,维护了广大村民的利益,起到了一些法律法规起不到的作用。

3村规民约自身的非法理化问题

村规民约对许多涉及到社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地方设置了条款,并规定了具体的罚则,这样,其非法理化问题就凸现出来,常常与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冲突有3种表现:国家法律不禁止的行为,村规民约予以禁止;国家法律保障的权利,在村规民约中被剥夺;国家法律予以界定的行为,在村规民约中也有界定,但内容不一致[4]。这样的话,目前的村规民约很难不和国家法律发生冲突。比方平新村1984年制定的村规民约中有一条,“偷砍集体或他人的成材树、竹,按每寸罚款10元,照此推算”,很明显现行的森林管理法规里面没有类似这样的规定。

在执行村规民约的这些具体条款的过程中又导致了另一个非法理化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谁来执行处罚?通常情况下,执行处罚的是村委会或者护林员。但是,村委会本身并不是一级行政单位,也不是执法单位,其实施处罚就触犯了法律。现实的情况是,越是落后的社区,其社区组织者(村支两委)便越是扮演行政干部的角色。

一部分学者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试图运用“要约”理论为村规民约找寻法律出路。他们认为村规民约可以理解为村民共同制定,承诺自己按照规定执行,如果违反,自愿接受处罚。照这样看来,村民违反规定后,村民团体例如村民委员会对其实施处罚仿佛成了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法制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如果村民拒绝接受处罚,村规民约仍然是无能为力的。究其原因,根源仍然在于村规民约没有强制力保证。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广大农村,村规民约还是依靠强制力在保证其实施,这就是前面讲到的“内生的公共控制力”,或者是基层组织对于国家有关基层自治的模糊理解和运用。简言之,要约理论只能达成一种彼此的协议和协定,这种协议和协定并不牢固,一旦遭到破坏,必须依靠一些“非法”手段来保证实施。

4社区森林资源保护作用将逐渐削弱

森林资源保护对于当地社区而言,其现实需要是第一位的,换句话说,当地居民大多数情况下进行森林资源保护是出自于对木材和柴火的需要。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运用,森林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功能将会逐渐淡化,森林资源保护也就失去了重要性。自然地,社区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就会逐渐遭到削弱。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社区森林资源保护中村规民约以土地依附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社会控制力将相对减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政治制度。如果说过去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实行的是宗族自治和民族自治的话,那么当代中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决定着这些住户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以地生财,决定着作为“草根”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村规民约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因为土地依附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也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村规民约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整合和合理表达。但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也不能脱离其运行的轨迹。市场经济使中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当地居民逐步从土地依附中解放出来,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兴办实业,有的从事第三产业,久而久之在农村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种经营模式。这个过程也就是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由个体走向群体、由零散走向规模的过程,市场经济拓宽了当地居民的视野,刺激了他们的政治要求。这样,村规民约开始改变,逐步注入了经济运行规则的内容,甚至完全被经济运行规则所替代。而且,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权力意识、法制观念也逐步增强,了解到法律更有权威,更合乎理性,更能维护自身权益和促进自身利益的增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济条件较好,信息渠道相对比较通畅的农民更愿意接受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遇到冲突会更加倾向于诉诸法律。

参考文献:

[1]高鑫.论村规民约的社会控制力[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3):22~23.

[2]徐晓光.苗族习惯法研究[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4

关键词:森林防火;对策;措施

引言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林业的根本,森林火灾的发生能够直接影响生态平衡,从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对于经济建设和生命财产安全都有重大的威胁。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高防火意识。森林防火工作主要是针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两大方面。必须加强对这两方面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方法策略,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

1我国森林防火现状

在往年森林大火的防治工作方面,近年来未发生舆论影响大的不可控森林大火。这与多年来政府所做的积极方面的工作有极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已通过颁布各项防火条例,将森林火灾的防治工作从预防到问责均形成一套上升至法律高度的有效的防火机制,但是由于时代的更进,我国防治森林火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黄金周”等拉大内需的政策,旅游业日益发达,故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风景区在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也由于这些地区每日人流量大且游客密集,很容易成为森林火险高危地区另外我国各省份之间的交界处“三不管”地带的天然森林和人工林相对于张家界、九寨沟、西双版纳这样的部级重点旅游区来说并没有得到政府及群众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这样的地区,可能由于宣传政策不到位,群众对于保护国家人民财产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极容易引发小规模森林火险或人工森林火险。

2存在的问题

处理难度大:《森林条例》对肇事者的处理标准过轻,对群众的震撼力不大,起不到较好教育作用;对故意纵火案的处理,无明文规定,不好定性,所以尽管由于故意纵火性质恶劣,但按损失却不能量刑,只好释放肇事者,无形中纵容了他们;小孩玩火引发山火,无处理依据;对无经济赔偿能力的只能望而兴叹;依法管理,强制管理难,存在管不了的现象。

随着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封山育林力度加大,新造林面积增多,使会理县有林地面积逐年增多,防火工作的面更宽、量更大,增加了防火工作防控的难度和引发火灾的隐患。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使森林防火专业、半专业扑火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无法开展,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且装备相当落后,仅有消防铲、斧、砍刀、树枝等简陋的工具,不具备扑灭大火的能力。由于林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简陋不完备,森林防火道路状况极差,扑火队伍不够、分布不合理;人均森林管护面积大,巡护周期长,部分地带森林火情难以及时发现和报告。因此,给林区森林防火长期处于严峻态势。

3森林防火工作应对措施

3.1有关火源管理方面有效措施

为保证计划烧除的安全实施,提出以下原则,即,三级风以上不烧;未通知毗邻单位的不烧;未经县级森林防火部门批准的不烧;没有领导在场负责的不烧;没有组织好扑火队的不烧;没有打好防火隔离带的不烧。但是,从实践角度来看,以上原则还需要以人为本适时变通,如当个人野外活动或家族祭祀时,领导不可能在场,所以,还要靠个人思想觉悟的提高。

3.2有关扑救工作方面有效措施

森林火灾发生时,如自然环境较为干燥,火势很容易随着风向进行蔓延,加上人们缺乏火灾扑救常识,使得扑救工作开展难度大,并且人身生命安全缺乏保障,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对火灾扑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大力宣传火灾防范意识,强化人民群众对于森林的责任意识,加强人民群众对于森林火灾扑救知识的学习,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3.3有关火灾问责方面有效措施

森林火灾问责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调查清楚火灾事故原因,坚持事故处理公平、公开、公正,坚持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原则,坚持不落实整改措施不放过原则,坚持不吸取教训不放过原则,对工作不到位发生火灾的地区领导,追究相应的责任。若查明纵火嫌疑犯,从重处罚。发生火灾后当地领导和政府必须深刻反省,若有政府人员渎职行为,将严重处罚并通过刊登报纸、电视新闻等途径公之于众。

3.4有关群众宣传教育方面有效措施

加大《森林防火条例》宣传力度,将我国对于森林防火的法律条例在中小学课堂上加以强调,森林防火知识从娃娃抓起。在社区、乡镇等组织森林防火方面的科教普及活动,通过组织文艺汇演等活动,寓教于乐,对成年的人民群众及当地儿童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在城市和交通便利地区充分利用了广播、标语、宣传车、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法规、制度和安全扑救知识等。在经济较为困难的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组织宣传车走村进山,尤其是森林防火重点区域,认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电视网络媒体的覆盖,使得人民群众都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媒体的真实性报道,能够提高群众对森林防火的安全意识,让群众切身的感受到森林火灾的严重性,对于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同时,将恶意纵火人员及其惩处方式公布于众,让群众了解到对于恶意损坏国有资源的不法分子,国家将给予严厉的惩罚,并对一些不法分子起到积极的法律震慑作用。

3.5积极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3.5.1突出重点整治。深入分析近些年的重要森林火灾事故,仔细查找事故发生原因,并根据当地的森林及附近村镇特点,建立科学、系统的火灾防范机制,建立火灾档案,对火灾重点发生地区火灾隐患及时排查,并重点预防。制定详细、科学的火灾防治和扑救方案,对于安全隐患地区必须进行长效的整治,使被动的防火扑救转变为主动的排查,以此降低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降低国家及人民的经济财产损失。

3.5.2坚持疏堵结合。特别是对湖美、梅山等山脚及田边开荒烧杂,重点治理违规野外用火行为,有计划地进行控制烧除,做到疏堵结合。

3.5.3完善基础设施。每年有计划地修筑防火道路,对新造林小班应配套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特别是做好山脚田边林缘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阻隔带建设,建立并组织实施生物防火林带闭合圈,促进森林防火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艾春宏.小议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及应对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5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林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东省森林管理实施办法》和《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辖内林地(不含城市规划区内园林绿化地)的保护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林地系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营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内的各类土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制止乱占滥用和毁林开荒等毁坏林地的行为。

第五条  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由土地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林业主管部门专业管理相结合。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林地的规划、利用、保护和建设,实行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做好林地的管理、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林地地籍管理制度。

(三)编制林地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林地保护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对征用、占用林地进行审核和办理山林权属变更工作。

(五)对征用、占用林地的各种补偿费、补助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六)会同有关部门调处林地权属争议,检查和处理违法使用林地的案件,制止乱占滥用林地的行为。

第二章  林地权属

第七条  林地的所有权分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授权机关批准而建立起来的国营林业企、事业单位(含国营农场、部队和其他国营企、事业单位)依法使用的林地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有的林地,属于全民所有;其他林地,包括依法划给农村居民使用的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第八条  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森林法》的规定颁发的山林权证,是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依法取得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经营管理范围,负责竖立和保护林地权属的界桩、界标。

第九条  林地的所有权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依法改变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必须向原发证机关办理林地权属变更手续,更换证书。

第十一条  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分级负责,就地解决”的原则,由乡(镇)以上人民政府依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调处山林纠纷的规定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条  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林地上的林木,破坏有争议的林地及附着物。

第三章  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第十三条  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四条  依法享有林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的义务,对林地上的林木享有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对林地内的国家文物及地下重要矿产资源应加以保护。

第十五条  林地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与土地主管部门协调和同级计委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林地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不得变更。

一切林业用地,非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并按规定程序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作他用。国营单位的林业用地需改作他用的,须分别经省和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集体林地改作他用的,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  依法确定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林地或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发包单位收回或变更林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

(一)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荒芜的;

(二)未经批准,用于非林业生产建设的。

第十七条  集体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由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禁止擅自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矿、取土、造坟以及其他毁坏林地的行为。凡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禁止开荒种植农作物,已开荒的坡耕地,应限期退耕还林。

经依法批准,临时使用林地进行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及修筑设施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造成水土流失、毁坏批准范围以外的林木及附着物。使用后的林地,由用地单位或个人承担造林恢复植被的全部所须费用;难以造林恢复的,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定地点营造相应面积的新林,或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四章  林地的征用和占用

第十九条  因国家建设、乡(镇)建设需要征用集体所有林地和占用国有林地的,应当按照《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不得先用后征。

申请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提交下列文件: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县以上人民政府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批准文件;用地单位的申请报告和《广东省征用、占用林地审核申请表》;所征、占林地的权属凭证;征、占林地调查设计书和平面图;交纳林地、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协议书。向县级以上土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抄送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土地主管部门在办理审查报批手续时,应先书面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条  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权限,县级人民政府10亩以下;省辖市人民政府100亩以下;广州、深圳市人民政府1000亩以下;经济特区范围内2000亩以下,由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200亩以下,由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超过以上规定限额的,按审批权限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二十一条  经依法批准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支付征用、占用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

(一)林地补偿费:按被征用、占用林地平均年产值的5至10倍补偿。用材林地平均年产值为该种林一代林产值除以一代林生长周期。苗圃地按征用、占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5倍补偿。

(二)林木补偿费:

1.成熟林和近熟林:按林地的林木实际价值补偿;

2.中龄林:按林地的林木实际价值2?3倍补偿;

3.幼龄林:按实际造林投资3?4倍补偿;

4.种植不到一年的树苗:按当年实际造林投资补偿;

5.苗圃苗木、经济林:按前3年平均产值3?4倍补偿。

(三)安置补助费:根据需要安置的人口数,按林地补偿费的50%计算。

(四)森林植被恢复费:按当年社会更新费每亩100?150元补偿。

凡国家建设占用国有林地的,林地补偿费按实际计算的70%支付,其他补偿、补助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按征用集体所有林地的办法办理。

附着物补偿费按《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办理。国家和省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占用林地的补偿,按《广东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暂行办法》办理。

第二十二条  征用、占用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林地上属于个人的林木和附着物的补偿费付给本人外,应当全部交由原林地、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单位用于造林、发展林业生产和安置补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或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森林植被恢复费,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单位收取,专款用于开展异地造林,森林植被的恢复和管护。

第二十四条  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伐除征、占用林地上的林木时,应严格遵守采伐及其他有关规定,由原林地经营单位或个人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申办采伐许可证,纳入年度森林总采伐量计划,伐除的林木归原林木所有权单位或个人。

第二十五条  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林地的,须征得乡(镇)林业工作站(尚未建立乡(镇)林业工作站的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签署同意的书面意见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对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林地的,应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二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国防林、防护林、母树林、林木种子园、林业科研教育用地,原则上不得征用、占用。因特殊需要征用、占用的,应当征得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一)未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或者弄虚作假骗取批准,非法征用、占用林地的,责令限期退还使用的林地,拆除或没收在使用的林地上的新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每平方米10?15元的罚款;造成林地资源破坏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赔偿损失。

使用伪造、涂改或其他无效、失效的批文征用、占用林地的,按前款规定处理。

(二)无权审批,越权审批,化整为零审批或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审批林地的,批准文件无效,责令退还征用、占用林地;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一)擅自转让、调换林地的,责令退还。造成森林资源损失、破坏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可并处赔偿数额2?5倍的罚款。

(二)擅自在林地上开展旅游、狩猎和其他经营活动的,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没收在使用的林地上的新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并视情节轻重,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所得1?3倍的罚款。

(三)擅自移动或破坏界桩、界标的,责令限期恢复。限期内不恢复的,每桩(标)赔偿损失费50?200元,并处以赔偿费数额10?30%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赔偿损失,并处以赔偿费数额1?3倍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山林权争议地区或以山林权纠纷为借口,煽动群众闹事,抢砍林木的;

(二)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抢占林地的;

(三)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林地管理职务的。

第三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循私执法,侵犯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合法权益,造成林地管理失控或财产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在60日内作出决定。

当事人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6

一、目的意义

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重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已进入我县周边县市,对我县森林资源特别是松木资源构成严重威胁,为防止此类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县,保护我县森林资源,促进县内外贸易往来,必须加强和规范我县检疫执法工作。

二、工作开展

由森防站负责组织、协调全县检疫执法工作,稽查大队、检查站根据职责分工具体抓好落实并定期上报检疫执法工作情况。

各执法单位职责分工:

(1)森防站

①产地检疫:凡属本县内的单位和个人生产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植物产品及其它检疫物在其生产期间必须经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对调查未发现检疫对象的,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调查发现有检疫对象的,下发除害处理通知单,经除害处理合格后,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不能除害处理的,应停止调运,控制使用或作销毁处理。

②外地调入特别是疫区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经过检疫签发检疫证书后,根据需要实施复检。

③不定期组织各乡镇林业工作站检查通信、电力等部门及涉检企业,检查调入我县涉检的植物及产品,包装材料是否办理调运检疫合格证,有无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未按规定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或未依照规定处理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包装材料、运载工具等情况的,依照《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进行处罚。

④不定期开展路检(即开展现场检疫):检查运输途中的应检植物、植物产品、木材等是否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是否带有危险性有害生物。

a、对有《植物检疫证书》的,核实证书与货物是否相符,对从疫区来的应根据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必须进行抽样复检。

b、对货证不符和无证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实施补检,补检合格的,收取3-5倍补检费,并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依照《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给予处罚。

c、在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疑似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对该批货物就地进行登记封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取样鉴定,确定有林业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必须进行除害处理,处理合格后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如该批货物持有《植物检疫证书》,必须通报其签发单位),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的应责令货主改变用途或作销毁处理,除害处理及销毁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2)稽查大队:

①经常性开展路检。结合林政稽查开展检疫执法,检查运输途中应检植物、植物产品、木材等是否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是否带有危险性有害生物。

a、对有《植物检疫证书》的,核实证书与货物是否相符,对从疫区来的应根据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必须进行抽样复检。

b、对货证不符和无证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实施补检,补检合格的收取3-5倍补检费,并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依照《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给予处罚。

c、在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疑似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对该批货物就地进行登记封存,上报县森防站,由森防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取样鉴定,确定有林业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必须进行除害处理,处理合格后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如该批货物持有《植物检疫证书》,必须通报其签发单位),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的应责令货主改变用途或作销毁处理,除害处理及销毁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②不定期检查涉木加工企业,检查调入本县涉检的植物及产品,包装材料是否办理调运检疫合格证,有无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未按规定办法《植物检疫证书》或未依照规定处理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包装材料、运载工具等情况的,依照《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进行处罚。

(3)检查站:

①在各检查站点,流动站点开展检疫执法。检查运输途中应检植物、植物产品、木材等是否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是否带有危险能提性有害生物。

a、对有《植物检疫证书》的,核实证书与货物是否相符,对从疫区来的应根据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必须进行抽样复检。

b、对货证不符和无证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实施补检,补检合格后收取3-5倍补检费,并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依照《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给予处罚。

c、在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疑似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对该批货物就地进行登记封存,上报县森防站,由森防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取样鉴定,确定有林业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必须进行除害处理,处理合格后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如该批货物持有《植物检疫证书》,必须通报其签发单位),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的应责令货主改变用途或作销毁处理,除害处理及销毁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②各检查站点应建立检疫登记台帐。

(4)兼职检疫员:参与和协助开展检疫执法。

三、执法依据

国务院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行政处罚法》,原林业部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江西省颁布的《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等法律法规。

四、组织领导

成立信丰县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樊小东

副组长:王辉、郭红平、卢红卫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森防站,办公室主任由张冬生担任。

检疫执法人员由森防站、稽查大队、检查站专职检疫员及各林场、林管站兼职检疫员组成。

五、工作重点

国家林业局的20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特别是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省林业厅的6种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特别是湿地松粉蚧。

六、资金管理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7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2014年,以实现全市无重大森林火灾工作目标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落实、保安全、促发展”这一主题,全面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认真遵循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的综合能力,确保森林防火形势稳定,保障全镇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下;

2.森林火灾控制率在5公顷/次以下;

3.森林火灾案件查处率达到85%以上。

二、年度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加强领导

各村领导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一切干扰,切实做到“五要两不发生”:认识要到位,整治要坚决,防范要严密,责任要落实,处罚要严格;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在森林防火关键时期,坚持领导带班、坐阵指挥以及出门请假报告制度。各村、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亲自深入一线事必躬亲,精心组织,统筹谋划,脚踏实地,真抓实管,切实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

2.落实责任

按照“谁管辖、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权责划分原则,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及时调整和明确森林防火工作第一责任人、第二责任人、单项工作责任人的责任和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各级领导包保责任目标,落实具体的包保措施,建立森林防火责任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更加有力的森林防火组织领导格局。

要层层落实防火责任,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镇与各村民委员会,各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都要签订防火责任书。

切实落实好森林防火专业人员岗位责任。各村营林员、调度员、火场信息员、了望员、巡护员、护林员等森林防火专业人员,要按照各自的岗位,签订岗位责任书,落实岗位责任和具体工作任务,把责任、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个专业人员头上。

加大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肃追究火灾肇事者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林区文明用火的良好氛围。

1.各村根据2014年全镇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本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全面明确宣传内容、宣传重点和组织实施程序。

2.狠抓林区森林防火宣传物、警示物体系化设置工作。各单位要以防火期中始终保持浓厚的森林防火宣传、警示氛围为目标,加大对森林防火宣传物和警示物的布局化、标准化建设力度,要继续抓好“彩旗阵工程”。

3.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各村民委员会要按照镇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突出重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广播、板报、标语、传单、讲课的形式,广泛宣传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和省森林防火命令等法律法规,要村村张贴《森林防火命令》,户户下发《森林防火公约》,做到防火宣传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全方位搞好宣传工作,在全镇形成森林防火人人皆知的浓郁氛围。

4.坚持不懈地做好林区社会用火文明建设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十户联防”公约为载体,坚持不懈地做好林区社会用火文明建设工作,确保森林防火知识和制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切实加强森林防火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1.严格管控重点部位。要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实行严防死守,做到万无一失。

2.切实做好农事用火管理工作。为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镇包片领导要经常性深入村屯和实地进行检查及督促。

3.严密落实火源管理措施。在森林防火期内,遇有高森林火险天气,森林高火险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4.做好重点时段的火源管理工作。在清明节、五一节、十一节、森林防火高火险期和紧要期,要继续坚持以往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十户联防”等有效措施,落实上坟烧纸、呆傻、放牧、儿童、入山采集、旅游等重点人员、重点地段的森林防火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综合预防扑救格局,确保万无一失。

5.加大检查力度,消除火灾隐患。各村要组建一支5人巡山队伍,加大巡查工作确保管理工作万无一失。主要领导要亲自对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镇森林防火指挥部要加大力度,对违反《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擅自野外用火、烧荒、烧秸秆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对因工作不到位而发生超过5公顷/次以上较大森林火灾的,要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对个人和单位给予重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大力完善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森林火灾扑救应急处置机制和措施。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力完善森林火线预警响应机制。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预警响应工作特点,《森林火险预警响应预案》的基础上,完善具体措施和制度,避免发生工作纰漏,造成严重后果。

(五)加强值班调度工作,规范森林火情报告程序。

1、加强防火期值班值宿和领导带班工作。各村、各单位要坚持执行领导干部防火期外出告假制度,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要切实做到24小时坚守岗位,及时处置火情,坚决杜绝值班人员脱岗、漏岗、和领导假带班情况发生。

2、做好阶段性报告、报表的上报工作。防火期内,要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森林防火各种材料、重要情况报告,做好各类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期间要按照市防火办下发的统计表,及时、准确上报。

3、严格按照《省森林火情调度业务处置规则》报告森林火情。火情报告要全面、及时、准确,杜绝迟报、瞒报火情的情况发生。上级通报的热点,相关单位要快速核实、处置,并及时反馈情况。

(六)加快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各村尽快把应急扑火队人力和设备筹配好。组建一支40人村级义务扑火队伍,确保做到重点区域扑火力量充足,一般区域扑火力量均衡,扑小火有准备,扑大火有能力。

(七)进一步规范各项森林防火工作,加大森林防火的探索力度。

1、全面提高森林防火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在其位,尽其才的作用。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8

关键词:滥伐林木、犯罪构成、滥伐林木罪、

一、滥伐林木罪的概念

滥伐林木罪,是指违反森林法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采代许可证,但违背采伐许可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方式等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管理的,以及本人自留山上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刑法第345条第2款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据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条第4款规定:“盗伐、滥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本罪为刑法修订以前,1979年刑法固有的罪名,附属刑法中对滥伐行为亦规定了相应的刑事罚则。由于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的现象日益恶化,使得森林的可持续管理问题成为全球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为突出立法者对森林资源加大保护力度的宗旨,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森森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诸如1979年《刑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等,但是,在刑法典颁行前,这些规定均未能有效的抑制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蔓延。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林区,随意砍伐森林和各种林木的行为屡禁不止,致使滥伐林木、毁坏森林资源的案件时有发生,森林保护刑事立法严重滞后及期自身存在的缺陷,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刑法典为更加适应打击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需要,在1979年刑法第128条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刑法于第345条第2款,对原有的滥伐林木罪进行了修正的增订。一是改变以往将盗伐林木和滥伐林木罪混列于一个法条的立法模式,结合盗伐林木和滥伐林木各自的行为特征,采用两款同列于一个法条的形式,分别规定盗伐林木罪和滥伐林木罪两个罪名,以及不同的量刑单位,同时明确了单位构成本罪的刑事责任,并对单位实行两罚制;二是将原有的“情节严重”要件替之以“数量较大”的结果要件,并增加了“数量巨大”的结果加重要件;三是调整法定刑的幅度。对一般犯滥伐林木罪的,增加了管制刑;同时还增订了一个量刑幅度及一个从重处罚情节,对滥伐林木数量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对滥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作为本罪的从重情节加以处罚。刑法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改进,为实践中确定滥伐林木罪提供了较为详细、具体的依据。

二、滥伐林木罪的构成要件

(一)、滥伐林木罪的客体特征

滥伐林木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即主要侵犯的是林木采伐的管理制度。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凡采伐林木的都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但采伐竹子和不是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以及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房前屋后自有的零星林木除外;国营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其他国营企业事业单位采伐林木,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铁路、公路的护路林和城镇林木的更新采伐,由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伐林木,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的林木,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采伐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同样适用上述审核程序。在未履行上述审核程序的情况下实施的滥伐行为,就是对林业资源管理制度的侵犯。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森林和其他林木,而且应限定为本单位所有的或管理的,或者本人自留山上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及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森林或林木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其他单位或非本人所有的,以及个人种植的零星林木也不属于本罪的对象。作为本罪对象的森林或者林木资源的权属问题,是决定采伐行为性质的关键所在。修订后的《森林法》规定:森林资源性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性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其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有企事单位、机关、团体、部队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林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是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成包后种植的林木规成包的集体或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又根据《解释》的规定:明知林木权属不清,在争议未解决前,擅自砍伐林木,情节严重的,应确定林木权属,分别具体情况,按盗伐林木罪或滥伐林木罪追究刑事责任;林木权属难以确定的,按滥伐林木罪处罚。

(二)、滥伐林木罪的客观特征

滥伐林木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林木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违法要件。构成本罪必须以行为具有违法性为前提条件,即违反森林法及其他森林保护法规的有关禁止性规定,具体是指导违反采伐林木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批准的范围进行采伐的法律规定。我国现有保护森林的法规均规定。任何林木,不论属于国家、集体所有,还是属于个人所有,都不能任意采伐,而应由有关部门根据森林和其他林木生长状况,决定是否可以采伐以及如何采伐。(2)行为要件。本罪客观上的具体表现方式为:滥伐林木的行为,即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采伐许可证,但违背采伐许可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方式而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管理的,以及本人自留山上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无证滥伐”的行为。主要是指导“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而任意采伐的行为”,即所谓没有经有关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它有权批准采伐的主管部门(比如铁路部门对护路林有批准权)的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而擅自砍伐单位和本人所有或所管理的林木。二是“有证滥代”的行为。是指“虽持有采伐许可证,但违背采伐许可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方式而任意采伐本单位或本人所有或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即所谓虽有有关部门批准采伐并核发的采伐许可证,但违背了许可证上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和方式等进行的采伐行为。需要明确的是,违背采伐许可证上规定的四项内容,一般来说,并不要求违背上述四项的全部,只要违背上述其中一项,即可视为滥伐林木的行为。《森林法》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成熟的用材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的方式;特种用途林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凡违背采伐许可证上规定的方式采伐,即属滥伐林木的行为。在林木所有权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实施的擅自砍伐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为收购木材、木制品以及其他目的,唆使他人滥伐林木构成犯罪的行为;滥伐自然保护和城市园林部门管理的树木的行为等,亦属滥伐林木的行为,仅把滥伐林木的行为视为“虽经主管部门同意,但未按采伐规定任意采伐的行为”,是不全面的。因为,滥伐也可以是不经主管部门批准任意采伐的行为。

(3)数量要件。行为人滥伐林木达到“数量较大”的标准,方可构成本罪,此为构成本罪的必备条件。所谓“数量较大”,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和有关避开法解释的规定,“数量较大”的起点是。在林区滥伐林木的一般掌握在10立方米—20立方米或幼树500—1200株;在非林区盗伐一般掌握在5立方米—10立方米或幼树250—600侏,或者相当于上述损失。林木的数量,一般以立木材积计算,立木材积即立木蓄积,其计算方法是原木材积除以该树种的出材率,幼树是指导生长在幼龄阶段的树木。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树木胸径大5cm以下的视为幼树,以“株”为单位进行统计。超计划采伐而构成滥伐的林木数量,应根据伐区调查设计允许的差额以上计算。至于“相当于上述损失”的问题,刑法和《解释》都未作出具体的说明,但是《解释》中规定,将数量接近上述标准,又具备一定情节的行为,应视为达到数量较大,并应视为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指:为首组织、策划、煽动滥伐林木,或者破坏植被面积较大,致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的;滥伐防护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的;一贯滥伐屡教不改的;滥伐林木不听劝阻,或威胁护林人员的;其他盗伐情节严重的行为。这些行为皆属于“相当于上述损失”的内容。关于滥伐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城市园林管理其他林木的行为。由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和城市园林管理的其他林木所处的特定地域,决定了这一地区森林资源和林木保护的特殊价值及其所有权的专属性,如果滥伐这一特定地区的林木,其社会危害性远比在一般的林区或非林区滥伐要重。因此,根据《解释》第7条规定的滥伐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园林部门管理的树木,不仅不受砍伐林木数量的限制,还要从严惩处。对滥伐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应以本罪论,而不必局限于滥伐的数量要求。

(三)、滥伐林木罪的主体特征

滥伐林木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自然人包括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一般公民、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单位滥伐林木罪的直接责任人员,单位既可以是林业部门本身或者其所属的单位,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所有权性质的或合伙的对森林或者林木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单位。

(四)、滥伐林木罪的主观特征

滥伐林木罪的主观上表现为故意。故意的形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直接故意的内容表现为,明知滥伐行为会侵害国家的林业管理活动,却故意实施这种行为,以追求其行为对法律所保护的客体受到侵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的内容,主要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滥伐行为是违反《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并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的结果,而对这种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也就是说,行为人虽然不希望造成森林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又不设法防止,而采取听之任之,莫不关心的态度。但是,无论滥伐林木罪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都不包含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不包含非法占有林木的内容。如果由于过失违章错伐不应砍伐的林木,则不能构成本罪。出于过失的错伐;主要是指滥伐林木的直接实施人,或者不懂得林业管理制度;或者主管人员没有交代采伐的要求,因而出现没有按照采伐许可证上批准的采伐区域、方式、树种等要求进行采伐,而导致乱砍滥伐的情况。对于这种过失心理支配下的错误行为,应由林业部门进行批评教育,或按森林法等有关森林保护的法律规定给予民事的或行政的处罚,一般不以滥伐林木处罚。如果情节比较恶劣,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则应视为构成罪,而不构成本罪。至于行为人或者单位滥伐林木的目的是为了私人占有、营利图财,报复护林人,还是单位集体受益等,均不是本罪构成的因素。

三、滥伐林木罪的认定

(一)、滥伐林木罪与非罪界限的认定

本罪与盗伐林木罪相同,都是以数量的大小作为衡量是否构成犯罪的主要示准,至于数量较大的标准,目前应以《解释》第2条规定为根据,即在林区滥伐林木的一般掌握在10立方米—20立方米或幼树500—1200株、在非林区滥伐林木的一般掌握在5立方米—10立方米或幼树250—600株、或者相当于上述损失的。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差异,各地方可以参考上述所规定的数额标准,确定本地区滥伐林木罪的数量标准。《解释》第5条来规定,滥伐林林接近上述数量,且具有以下情节之一的,也应视不达到上述数量标准,并按照犯罪对待。这些情节是:为首组织、策划、煽动滥伐林木,或者破坏植被面积较大,致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的;滥伐防护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的;一贯滥伐屡教不改的;滥伐林木不听劝阻,或威胁护林人员的;其他滥伐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不仅达到规定的数量标准,还具备以上情节的,则应按照滥伐林木的罪从重处罚。也就是说,本罪原则上应以数量的大小为衡量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但如果滥伐林木行为具备了数量标准以外的其他滥伐情节,即使其滥伐林木的数量不足以构成犯罪,也应以滥伐林木罪论处。反之,滥伐林木的数量既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量标准,滥伐林木的行为又不具备上述滥伐林木情节的,不应以滥伐林木罪论处。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到群众性哄抢林木的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应本着教育多数、打击少数的政策精神妥善处理,主要打击的对象应是首犯、主犯和屡教不改的惯犯以及教唆犯,因而,在群众性哄抢林木的事件中应区别对待,只对其中参与哄抢林木情节严重的、符合上述打击范围的人员、具备滥伐林木罪构成要件的,以滥伐林木罪处罚;对于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进行批评教育。但对于有些单位或组织,打着为本单位谋福利的名义,在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组织本单位成员擅自砍伐本单位所有的林木,造成大面积林木毁坏的结果的,对该单位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应以滥伐林木罪处罚,其他参与滥伐林木行为的成员,应进行批评教育,而不一概以犯罪论处。例如,某大队党支部书记黄某,以“筹办自来水经费”为名,擅自决定拍卖林木,并亲自带头上山砍伐本大队集体所有的林木,直到司法机关出面干涉时,已经砍伐中、幼林1400多株,材积30多立方米。从这一集体滥伐行为的性质和结果上看,已构成了滥伐林木罪,但不应追究全体参与滥伐林木者,而应对直接领导和起带头作用的黄某以滥伐林木罪追究刑事责任。

(二)、滥伐林木罪与其他犯罪界限的认定

(1)本罪与盗伐林木罪的界限

盗伐林木罪,是指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所有(包括本人承包或他人依法承包经营管理、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用擅自砍伐他人自留山上的成片林木等,数量较大的行为。虽然盗伐林木罪和滥伐林木罪都是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实施的侵犯国家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的行为,并且都对森林和其他林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但实际上,本罪与盗伐林木罪在构成材件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主要反映为:

其一,犯罪对象不同。两者犯罪对虽都是森林和其他林林,但于具体内容上却有分别。在本罪中行为人滥伐的对象则是既无所有权或者采伐权的森林和其他林木;而盗伐林木罪中行为人盗伐的对象则是既无所有权也无采伐权的森林和其它林木。从林木所有权的性质上区分,根据《森林法》第27条规定:“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按照承包合同规定执行。”由此可知,个人承包林木的所有权有两种形势,即承包个人所有或国家、集体所有。如果承包人本人擅自砍伐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承包林木,应视为盗伐林木罪。根据《解释》第1条规定,明知林木权属不清,在争议未解决前,擅自砍伐林木,情节严重的,应确定林木权属,分别具体情况,按盗伐林木罪或滥伐林木罪追究刑事责任;林木权属难确定的,按滥伐林木罪处罚。这讲一步说明,认定本罪与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标准不同,擅自砍伐属于国家、集体和他人自留山上的或他人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或本人或他人依法承包经营管理的国家、集体所有的森林的,应定盗伐林木罪;反之,如果林木的权属系为自有林木,即本单位所有或管理的林木,如属于集体所有的林木、国家所有但由某国营林场管理的林木,以及本人所有的自留山上的林木。行为人进行砍伐的,则构成本罪。

其二、犯罪客观方面不同,本罪与盗伐林木罪在客观上存有实质性的区别,滥伐林木行为以违反森林为前提,客观行为包括有采代许可证而不按照其规定要求的采伐行为,以及无证任意采伐具有所有权的采伐森林或林木的行为;而盗伐林木行为则纯属是无采伐许可证的采伐行为,行为人是在林木所有人、看管人或主管机关不知的情况下,私自秘密采伐不具有所有权的森林或其他林木,因此,盗伐林木行为本身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性质。

其三、犯罪主要观方面不同。本罪与盗伐林木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上虽者属故意,但两罪的故意内容存有差别。本罪主观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即行为人虽然不希望造成森林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又不设法防止,而采取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的态度。然而,无论本罪主观罪过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其主观内容都不包含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而盗伐林木罪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而盗伐林木罪可能是自用、销售营利、转送他人或转归单位所有,等等但不影响盗伐林木的罪的构成。

此外,本罪与盗伐林木罪除了上述犯罪构成要件上显著不同外,在其他方也存有差异。一是作为定罪的林木数量标准不同。本罪的数量标准低于盗伐林木罪,根据《解释》规定的衡量标准,构成本罪的数量起点是:在林区滥伐林木的一般掌握在10立方米—20立方米米或幼树500—1200株,在非林区盗伐一般掌握在5立方米—10立方米或幼树250—600株;而构成盗伐林木罪的数量起点为:在林区盗伐的一般掌握在2立方米—5立方米或幼树100—250株;在非林区盗伐一般掌握在1立方米—2.5立方米或幼树50—125株。二是法定的量刑单位不同和刑罚的轻重不同。刑典第345条对本罪规定了两个量刑单位,这两个量刑档次虽与盗伐林木罪前两个量刑单位量罚相同,但由于两罪的起刑点有别,所以,其内在的刑罚强度具有质量上的差别。所不同的是,该条对盗伐林木罪还规定了第三个量刑单位,即对盗伐林木数量特别巨大的,处以较重的刑罚;而对本罪无此规定。通过以上两点区别,可以看出刑法对构成盗伐林木罪的数量要求低于本罪,而且于量刑却高于本罪,这说明盗供林木罪的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本罪。

(2)本罪与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的界限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是指导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森林法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情节严重,致使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行为。两罪之间在犯罪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犯罪客体没。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客理制度,即主要侵犯的是森林采伐的管理制度。其犯罪对象是本单位所有的或管理的、或者本人自留山上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及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是其他林木,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森林资源的正常管理活动,主要是许可证发放的管理活动。

其二、犯罪客观方面不同,两罪都表现为违反了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且客观行为都于采伐许可证有关,但本罪客观上属于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或不按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要求采伐林木的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是违法发放或越权发放采伐许可证的行为。二者行为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前者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违反有关森林保护法规,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采伐许可证,但违背采伐许可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方式而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管理的,以及本人自留山上的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而后者的行为则是表现为,实施了违反森林法的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行为,并发生了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结果。

其三,犯罪主体不同。本罪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则系特殊主体,即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非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但是并不是所有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只有林业主管部门中行使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职权的工作人员,才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其四,犯罪主观方面不同。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1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而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则比较复杂,就该罪的性质而言,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不可能是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出于直接故意,那么则可能与滥伐林木者或单位共同构成滥伐林木罪。因此,对于,超越批准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行为是违法的,行为人主观上一般是明知的,但对于其行为致使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危害结查,行为主观上则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对于故意而言,一般是放任的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或必然发生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危害结果,而仍然实施的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对于过失而言,则既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会发生致使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危害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森林遭爱严重破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9

森林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全县上下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域性的生态气候逐步形成,有些荒山秃岭重新变绿,全县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但入冬以来由于个别群众觉悟不高,认识不清,滥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林草事件时有发生,给全县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威胁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扎实有效的抓好冬季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每年11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为全国森林防火期,这段时期,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护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注重预防,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和依法治林、依法治火的原则,按行政区划实行属地管理,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认真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县上已成立了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专人昼夜值班。各乡镇也要成立指挥部,负责指挥辖区内森林防火工作,乡镇党政一把手是本乡镇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要开通专线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如有火灾发生,要立即向县防火办报告。要切实进行森林防火教育,制定森林防火措施和扑火预案,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护林防火工作,组建村社群众义务扑火队,对重点防护区域进行重点监控。要加大森林防火安全检查力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各乡镇每半月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一次工作情况,防火期结束后要写出总结报告,同时要建立森林火灾档案,将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延烧时间和成灾情况、案件处理结果等详细登记,并绘制火灾位置图归档保存。

(二)要坚决杜绝进山拾柴,毁坏林木的不法行为。为了切实有效保护植被,根据《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和《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县委、县政府将加大对乱占林地、采挖树木、树根和野生植物等破坏植被的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对天然林区、公益林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区、人工造林区等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实行封山禁牧,在封山禁牧区内,严禁滥砍滥伐林木、放牧、毁林开荒、非法采石、采矿、取土,严禁损坏、移动生态建设标志和设施,违者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对未经批准私自砍伐林木的没收所砍林木或变卖所得的同时,处以砍伐林木价值3-10倍的罚款,并由林业部门责令补种砍伐株树10倍的树木;对支持、纵容、包庇、袒护滥砍滥伐林木,以及打击报复检举人的,要追究责任,依法从重处理。受雇和帮工参与盗伐以及为盗伐人提供运输工具的,处以相当于盗伐人罚款额度50%的罚款;对在国有林区树木上剥取树皮、砍取树枝做烧柴的,处以每株10-50元的罚款,致使树木死亡的,处以林木价值3-5倍罚款。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乡镇森林资源管护的各项工作,要根据实际需要在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森林保护,订立护林公约,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林业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代行《森林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扎实有效的抓好经济林果综合管理工作。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特色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累计发展核桃21.6万亩,花椒17.5万亩,油橄榄1.32万亩,其它经济林0.5万亩,但由于种种原因,后续管理工作仍然跟不上新形势下林果特色产业开发的需要,核桃栽植区群众对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苗木栽植后不抛盘、不施肥、不涂白、不浇水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时令已过立冬,正是林木综合管理的最佳时节,为了扎实有效的做好冬季林木综合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成效。临江以下各乡镇及南阳、韩院、竹院等乡镇要充分发动群众,集中时间,在对历年所栽植的核桃、花椒苗木全面进行施肥、涂白、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对今年组织实施的核桃、花椒地块组织农户全面彻底的进行一次冬灌、施肥和刨盘整修,并在栽植穴周围充分利用药物防治与机械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采取撒农药、放鼠夹、刺罩等方法,防止病虫害和鼠害发生,确保苗木成活率,从而促使林木综合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冬季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冬季护林防火和林木综合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是关键。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县上已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和协调处理全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务必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抓在手上,抓到位,抓出成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为冬季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乡镇和林业部门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播放录象、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林业法规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以《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在重点林区路口和易发生火灾的薄弱地带要树立醒目防火标志,设立永久性警示牌,真正使护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林业部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尤其对人员活动频繁,乱开滥垦,毁林复耕比较严重的重点区域,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以教育群众、震慑犯罪,切实增强林区、林缘区群众“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的意识。使干部群众能够自觉参与防火,积极参加扑火,为护林防火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切实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林区火源管理,下大力气控制一切野外用火,堵“源头”、抓“根本”是防范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因此,各乡镇和护林站、检查站要在重要路口布岗设哨,严密防范,重点监控,坚决杜绝无证人员入山作业,尤其要加强对林区痴、呆、傻和未成年人的监护,同时要千方百计制止林区内上坟烧纸、野炊和观光旅游过程中的用火行为,坚决禁止烧山灰,烧糟炭等行为,严格执行各种用火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杜绝火源进入林区,特别是在防火期,要严防死守,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昼夜巡查,防止人为引发各类森林火灾。同时,各乡镇要尽力组织群众改灶节能,大力推广太阳灶、蜂窝煤等节能技术,以减少生活用材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四是开展专项整治,保护森林资源。入冬以来,由于煤价上涨,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进山拾柴或就近盗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受高额利润的诱惑,一些不法分子深入林区非法收购、贩运木材、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的活动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各乡镇尤其是林缘区乡镇要发动村社干部,在进山路口严查过往车辆、行人,对进山砍柴的群众要拒之门外,对砍伐下来的柴禾要就地没收,情节严重的移交森林公安机关依法惩处,县林业局要在六大集镇和公路沿线做好禁止滥砍乱伐、森林防火等宣传工作,接到林政案件后要及时出警,要严查、严打、严办,彻底刹住毁林歪风。同时要与公安部门紧密配合,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和综合治理活动,要把林区盗伐、滥伐、非法收购、乱捕滥猎、乱占林地和退耕还林区毁林复耕作为严打行动的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县林业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依法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久禁不止,影响极大的森林案件。要通过开展专项斗争和综合治理,有力的打击无视《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分子,使林区、林缘区社会秩序有一个明显的好转。今天会后,各乡镇和林业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共同组织声势浩大宣传和杀风活动,要像开展禁毒工作一样,把护林防火知识宣传到家喻户晓,同时狠杀毁林歪风,该没收的没收,该处罚的处罚,该拘留的拘留,该法办的法办,在护林防火和禁止乱砍滥伐上,乡镇是工作的主体,是本乡镇森林资源管护的第一责任人,林业森林公安机关代行《森林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县林业局对制止不力出现乱砍滥伐的乡镇要及时向四大班子领导通报情况,并由政府督查室向全县予以通报。各乡镇和林业部门要配合做好工作,对工作不配合、不到位的乡镇和部门要严肃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森林法处罚条例细则篇10

[关键词]公共行政;民营化;立法;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04-02

我国的公共行政民营化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与之相比,则是对我国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规制的缺乏法律层面的规定。这种不对称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案件的产生。科学把握我国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运行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阻止和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政府职能也正在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便提出了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公共行政民营化无疑是应对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的措施之一,公共行政民营化将政府不堪所累的职能转移给了私人部门,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的能动性,进而调动起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我国的法制环境如何激励公共行政民营化并对其加强规制,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民营化的研究有着充分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城市公共行政民营化的立法现状

现行宪法为公共行政民营化提供了宪法依据。1982年《宪法》第二条规定了人民享有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权利。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还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使国家让与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力量按照私法行为成为可能。

但从法律层面上看,对公共行政民营化的法律规定仍然为数不多,法律中对公共行政民营化作出规定的主要有《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法》规定“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同时规定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使得行政许可方式成为过渡时期一个很适法的临时替代品。这两部法律都表明行政机关可以决定哪些行政任务由社会组织协助完成。

在行政法规中,相关的行政法规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七部行政法规。在这七部行政法规中对于社会组织参与行政任务作的规定都较为简单,只规定了社会组织可以或应当承担任务,但其具体权利义务以及如何承担并未加以细化。比如《森林防火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森林经营单位和林区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森林火灾群众扑救队伍。专业的和群众的火灾扑救队伍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在国家层面上,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规定更多由各部委做出。2001年12月11日,国家计委发出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年1月,国家计委发出《“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放宽外贸、教育、文化、公用事业、旅游、电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公示有条件准入的领域、准入条件、审批确认等准入程序以及管理监督办法;国家计委2002年3月4日公布的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被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国家在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行业扩大开放政策的逐步到位。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建设部2002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4年5月1日,以部令形式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施行。

在各部委相继试水之后。国务院在2005年发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2010年发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细则》明确界定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六个领域以及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在上海市地方性法规中,对公共行政民营化比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更加广泛。《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价格管理条例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上海市公共汽车、电车管理条例》、《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对于行政机关委托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承担法规起草、起草技术标准、行政处罚、维护市容以及公共汽车、电车的专营权,都做出了广泛规定。

二、我国城市公共行政民营化立法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市公共行政民营化涉及事项

规定民营化的我国法律、行政法规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2010年发出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列举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六个领域。但是法律法规中如果没有对其加以细化、不明文规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在这些领域中所承担的事务,那么,民营化最终只是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据调查研究,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在民营化中主要承担的事务主要有,实施行政机关委托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承担行政机关委托的鉴定、审批,市政工程建设、市容环境的维护。而其他领域却未见于法律、法规之中。民营化是政府将公共事务转让给社会组织、私人企业承担,是政府退却转由市场调控的过程,市场本身是逐利的、竞争的机制,尤其是金融服务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能源领域等国企垄断的领域,即使政府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由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也会本能地以自身优势地位对民间资本的进入施以阻碍,使民营资本无法进入这些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法规自然不会对社会组织、私人企业承担这些领域的职能做出规定。而与这些国企垄断领域相比,实施行政机关委托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承担行政机关委托的鉴定、审批,市政工程建设、市容环境的维护等事项,并不是暴利领域,而且通过允许更多的私营组织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当中来,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出于这点考量,政府把服务的提供与对服务的管理分离开,对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服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招标等方式将这些领域事项承包或委托给其它的公营部门或民营组织,政府所要做的只是对其进行监管、提供相应的经费。

(二)法律规范中民营化主体的特点

在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向民营化的事项中,不同性质的组织承担着不同的行政任务。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承担委托行政,如行政机关委托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审批、鉴定。而企业则通过参与竞标获得市政工程建设、市容环境的维护等公共服务的特许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