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方礼仪文化十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十篇

中西方礼仪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47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1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2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差异,影响因素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文明古国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跨国交际的日益增多,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1.中西礼仪文化在交际语言方面的差异

对于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不同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如:见面称谓、告辞、致谢等等。

1.1见面礼仪,在日常打招呼中,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去?”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1.2称谓礼仪,中国人对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一般忌讳直呼其名,中国人取名时,力求避免与父母或其他长辈重名,这也是敬老的一种传统。在一些英美国家,家庭中的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以父母亲的名字为己名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一习俗反映了父母亲期望子女后代继承家庭的传统,做的和自己一样好,也体现了子女后代与亲朋好友的关系非常密切。

1.3告辞礼仪,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辞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或“多穿些衣服”、“早点休息”之类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这样说,因为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在拜访结束时,中国客人寒暄两句话会立刻离开的。而在英美国家,客人向主人提出告辞时和他真正离开应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约为15到20分钟。

2.中西礼仪文化在餐饮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各具特色,主要体现为:座位的安排、用餐、餐桌交谈礼仪等等。

2.1座位安排礼仪,在中国,从古至今大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2用餐礼仪,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热闹,很多人在一起吃喝说笑,或者把餐厅当做自己家一样让孩子跑来跑去,以动为主。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以静为主,例如:喝汤,咀嚼食物都不应该发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要禁止,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也要向同桌的客人们说(excuseme!)表示歉意。

2.3餐桌交谈礼仪,中国人喜欢边吃边聊,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交谈的话题比较随意。而西方人讲话时,嘴里不能塞满了食物,不可以边嚼边说。他们还注意不只和同桌的熟人交谈,还注意和陌生人交流。

3.中西礼仪文化在服饰方面的差异

服饰这种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文化则是人际交往中的视觉对象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各民族自身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服饰礼仪文化也各具特色。

3.1服饰礼仪的差异,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中国也因疆土广大,各地风俗不同,衣着习惯各异。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服饰在西方被看做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追求用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3.2着装礼仪的融合,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衣,打领带,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子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还有戴耳环的习俗。

如今,中国人的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样。

4.影响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因素

4.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文化几乎受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使中国文化有着“重亲情”、“重关爱”,注重集体的文化特质。西方文化源于商业社会,属于商业文化。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注重自我的西方文化特质。

4.2价值观的差异,以群体为特征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让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西方人推崇的却是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力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个体自主,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忌讳谈个人的年龄,疾病以及个人财产。

总之,礼仪的文化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西方文化的内在灵魂,求同存异,去糟取精,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礼仪的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魏楠q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05)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3

一、中国人招呼语

中国人传统上以肢体动作或是语言和人打招呼的(例如:拱手等)。一般的时候,两个传统中国人见面会说“你好”。如果在早饭的时候见到对方,会说“吃早饭了吗?”;如果是在中午看的话,那就会说“吃中饭了吗?”;当然要是在晚上的话,就会说“吃晚饭了吗?”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生活与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吃也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内容。

相熟的朋友,会互相邀请着到家里去吃饭。当然吃的这个时间也是有火候把握的,中国人习惯要早一些到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自然是不能去的太早的,太早的话,主人还没有注备好,去晚了又是失礼的。还有就是,我们习惯去做客时,总是带上一些水果之类的,以示友好。一般在聚会结束后,离开主人家里时,主人通常会为了表示热情好客,再一次发出邀请。“有空再来玩,有空再过来吃饭”等等的话,自然以示回应客人会说“一定,好的”之类的回复。其实,我们只要明白,这里只是为了表示双方的情绪,整个饭局的状态是好的。而至于真的到底什么时候会再去吃饭,那又是不太确定的内容。除非双方真的又再一次敲定了时间地点。当然如果是外出吃饭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是,谁发出的邀请那么就是谁来买单的,很少会有aa制的发生,除非事先讲清楚那就另当别论了。

他们还有一个惯例就是喜欢看到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要问什么。例如,看到相识的人出门,就要问“你出门啊?上街呀?”;看到别人下班就问“下了呀?”;如果不确定对方要去哪里情况下,就会说“这是去哪里呀?”

二、西方人的招呼语

其实我们所说的西方人的招呼语,也是各国这间有很大差异的。例如以法国人而言,他们最常见的方式是握手和吻面礼。当然握手时时间不宜过长,还有没有必要握信人家的手使劲晃动。大多数情况下见面是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需吻,女士则只有在不认识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第一次见面和道别都是要吻对方的。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就更加随性一些。他们是以不拘礼节而闻名于世的。

遇见某人

当他们初次与某人见面的时候,通常情况下美国人习惯握手来打招呼,不论男女都是如此。当然拥抱的话,就只可能出现在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和法国人不同的是,他们也不常亲吻对方。美国人一般会用他们的全名(will·smith)来给别人做介绍自己,如果见面的场合很随意的话,也有可能只有名(will)。所以只要初次见面,对方说很乐意见到你,那么你就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除非他是有头衔的,像是你的教授等人,那只能尊称他的姓氏了。

讲电话

美国人接电话,一般只有简单的"hello",如果你只是为了公事打过去的话,那么电话会立马转到你要办公事的人那儿,而如果你要找的这个人必须要和你通话,那么你就必须得留下自己的名字,如果不行的,那么你应该礼貌地说“我能不能和他通话?”当然大多数美国家庭都会有电话留言机,同样许多的公司里也有有声邮件可供雇员们使用。所以当你想留言的时候,只要清楚地写下你的名字、地址和电话就好了。

外出用餐

全美的所有餐馆都可以用现金支付,当然大多数也可以接受信用卡,少数的餐馆也可以在atm机上刷卡支付。在外一些比较好的餐馆就餐等位置是常出现的事情,而这些餐馆一般是不接受订位的。当人们就餐完毕之后,他们会习惯打包,有时候这些食物是打包给他们忠诚的朋友——狗。另外餐馆里如果经营烟的话,是需要经营执照的,而且喝酒的客人也是有年龄限制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4

关键词:国际化礼仪;汉语国际教师;中华礼仪;西方礼仪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礼仪的国际化在国际间的交往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而,我们在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礼仪的知识:了解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搞懂国际化礼仪与中华礼仪以及西方礼仪的历史渊源;认清国际化礼仪与其他名族的传统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起正确恰当的态度对待国际礼仪和学习国际礼仪,从而使其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者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障碍,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狭义的国际礼仪只要是指正式的、官方的礼仪。而广义的国际礼仪不仅包括正式的、官方的外交礼仪,同时还包括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各种礼仪形式。更详细地定义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人民之间在长期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以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国际礼仪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着其显著的五大特征即普遍性、包容性、相对性、传承性和约束性等。

二、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的渊源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就体现出我国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古、现当代的中国,还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国际间的交往中都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今世界流行的国际礼仪许多都明显有着英国礼仪的痕迹,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国际礼仪也从中华礼仪中国有所吸收如: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一样也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顺利。

三、对国际化礼仪的思考

(一)各民族礼仪的国际化倾向

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倾向。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广泛,也为了确保国际间的交往顺利进行,不得不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进行调整,使其与交往国迎合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礼仪迎合。礼仪国际化之后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分不清本国礼仪与国际礼仪的界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学习了国际礼仪后便忽视了本国的传统礼仪,因而全球或许会有许多传统的礼仪会因被国际礼仪取代而逐渐消失。

(二)国际礼仪的动态发展

国际礼仪并不是一个界定了的亘古不变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各国都必须永远共同遵守的国际交往准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国际礼仪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国际礼仪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际礼仪还会不断地吸纳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为全球国际间的交际贡献最大的力量。

(三)认清国际化礼仪

虽然现在国际化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人们对国际化礼仪的认识和定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常常混淆国际化礼仪、中华礼仪和西方礼仪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学习来搞懂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知道三者之间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渗透。

其次,不能将国际化礼仪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传统礼仪而一口否认中华传统礼仪,不能盲目地崇洋,认为西方礼仪优于中华礼仪甚至能取代中华礼仪。西方礼仪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并不是在所有的所谓的西方国家都流行且推行的礼仪。虽然国际化礼仪大多有英国礼仪等西方礼仪的痕迹,但要明白国际礼仪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1.对国际礼仪的态度和对其的应用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国际礼仪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中华礼仪;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排斥国际礼仪而忽视了国际礼仪的重要性。而是要我们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场合使用正确恰当的礼仪,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因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交往的活动行为规范的国际礼仪必然会全面推广和普及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否懂得和遵守国际礼仪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需要将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礼仪传承和发展,是发扬光大而不是盲目地排斥甚至遗弃。汉语国际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在与不同国际的学生的接触中,端正态度,正确恰当地运用国际礼仪。

2.国际礼仪的学习

我国社会活动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拓宽,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不同国别的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加频繁,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国人走进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与各国人士的交往,我们要懂得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这种世界各国人民文明、智慧的结晶。。正如李晶教授在其《现代国际礼仪》中谈到的一样“在中国正走向世界,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对于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沟通,增进同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稳定、互信、友好的国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国际礼仪时,不是学习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要学习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髓和内涵。并在学习国际礼仪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国际教师也算得上是中华礼仪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同时是国际礼仪的学习者和遵守者。

小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受到了国际化倾向的冲击。中华礼仪的国际化对中国的国际交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礼仪本身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对礼仪的国际化的几点思考出发,引起学界更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对国际礼仪的应用的同时将中华礼仪发扬光大。起着文化与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作用的汉语国际教育者更是要不断学习,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做到不卑不亢,发扬中华传统礼仪;另一方面,做到不骄不躁,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参考文献:

[1]李晶,《现代国际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李荣建,宋和平.《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李莉,《国际化礼仪的特征》[a].《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5期.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5

关键词:传统礼仪消费社会礼服造型设计

一、社交礼仪与礼服是社会沟通的重要手段

礼服是指在某些特殊、重大或特定场合上参与者所穿着的服装。它源于近代西方上层社会的宫宴、家庭聚会、仪式庆典等社交礼仪活动时所穿的服装。礼仪服饰的穿着在西方国家历史上较为久远,划分较细,较为完善,这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蓬勃兴起,人们参与会务宴席、节目表演、仪式典礼等一些社交礼仪场合的活动越来越多。其场合下穿着的礼服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人们希望沟通,乐与交流,参与礼仪活动的兴趣越发的增强,民众接受了西方礼仪文化,尊重礼仪的同时也认同了西式礼服礼服。

与传统礼服相比,现代礼服不仅继承了传统礼服的华美、绚丽,更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状况下,发展为时尚文化的代表,风格或简约大气或盛大华丽。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礼仪服饰语言独特,最具服装文化艺术与技术的代表性,需求面越来越广泛。纵观礼服的发展,其经历了时装化、平民化、休闲化、个性化等多方位的演变,发展的今天成为服装类别中最为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礼仪文化的差异

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服装审美存在很多差异。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突出以人为本。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如在设计女装时,露颈、露肩、露背、半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在一些舞会、酒会的社交活动中参加者以站立为主的活动方式进行,使得礼服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穿着者的着装魅力。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装形制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困难。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在歌舞宴会上,一般都是表演者站立,宾客坐立,很难展现参加者着装全貌。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民众接受了西洋礼仪、礼服,同时却忽略东方礼仪与服饰。近年来很多学者和服装界人士开始关注传统礼仪与现代礼服设计问题。

三、礼仪与礼服的研究现状

尽管礼仪与礼服相伴已久,但是20世纪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却并无对于礼服的专门著述。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艾米丽・坡斯特在她编著《礼仪指南》中对礼仪、礼服中做了一些阐述,以社交礼仪为主,论述在何等场合上应穿何等样式的服装,也仅限于对现代商务礼仪做出的引导。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礼仪、礼服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服的研究逐渐增多,鲍璐在2008年发表了《浅析影响我国晚礼服设计因素》,她从市场前景,服装的设计要素,礼服的制作手法等方面来谈影响我国礼服设计发展问题。刘雪花也在2009年广西纺织科技上发表了对礼服设计分析。它主要是从服装的廓形设计,细节设计,和装饰设计等角度来谈礼服的,郭在《浅析女性礼服穿着文化》中谈到礼服、礼仪的发展是以西方礼仪及礼服的角度去谈。

在众家所言中,对礼服的现状研究多是以西式礼服样式为主,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以礼服设计的角度去研究礼服,而忽略了传统礼仪对礼服的重要作用。我国自古就是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事实上礼服根植于礼仪文化之上,礼服的穿法与用途要以不同的场合来进行。对于面料、款式、色彩要求不能求简单的统一。在传统礼仪中,礼服的穿着,实际上更是一种文化穿着体现。而传统礼仪和现代消费社会的礼服之间应该达成一种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默契。才利于我国的礼服发展,走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礼服之路。在融于世界的同时,表现出我国礼服文化韵味。

四、传统礼仪与现代消费社会礼服消费出现的差异研究

现代的礼服,多以西洋样式为主,在我国消费社会中,如何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礼服融合,既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与西式的礼服融会贯通走向世界,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来思考研究的。

1.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礼制精神的体现的问题

中国的服装制度形成于夏商时期,完备于周朝,服装制度等级森严,各阶层服饰严禁混穿,是阶级地位的象征。在礼仪活动中,不同时节、场合的穿着更是有严格规定。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帝国清朝将千百年来的华夏衣冠丢去了,但是礼仪制度,依然很好的保持着,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使汉装迷失了方向,但传统礼仪依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依附在礼仪制度之上的礼服,没有了具体的传统样式,在西风东进中全盘吸收了西洋礼服之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礼仪习俗又与之不能完全相融。服装没有了外在的型,但是礼制精神依然存在。它所表现在色彩、面料、装饰纹样上,他们之间的差异、用法及和现代社会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2.消费社会礼服市场的供需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礼服正以极快的速度推广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有待发掘的固定消费群与目前的晚礼服设计缺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空缺。由于中国人比较保守、含蓄,若直接按西方的样式设计晚礼服,一定很难为人们所接受,所以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融人中国的服装元素多元化成为消费者的共同追求, 晚礼服生产厂商应针对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依年龄、身份、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等各种要素设计生产出适合各阶层穿着的晚礼服。

3.现代礼服版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款式设计是外在的表象,能引起人们注意力;版型设计是服装内在的结构处理,好的版型能够使穿着者从视觉到知觉均能感受到舒适、美观。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终引起消费欲望的关键是服装版型式样是否能恰到好处的烘托自己完美的一面。可以说只有好的版型设计,才能制作出美观、时尚的礼服。

礼服版型设计作为礼服制作过程中的首道工序,以服装效果图或服装成品为依据,是用来指导服装裁剪和生产及确定最终的穿着效果。在礼服板型设计过程中,主要有两类板型设计构成,即平面版型设计与立体版型设计。目前,国内企业常用制版方法以平面制版方法为主。

现在的版型师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出身多数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工人,大都停留在单纯的技师阶段,缺少创作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表现的过于墨守陈规,对于新事物、新理论表现的不够热情,难以在版型制作上取得突破。

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已不仅停留在衣服是否整洁、长短是否合适上,更多考虑的是服装的款式、版型、装饰等。总体来讲,就是对服装风格的认同度如何。服饰看起来是否时尚、穿起来是否舒适、,是否适合自己的气质,是关注的重点。对版型风格的认同与否,影响着穿着者的消费心里。一件服装,能否吸引人们目光,在于款式设计;但是穿着是否舒适、与人体结合是否美观,则归属于版型设计范畴。

版型风格是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一个重要保证,是商家和消费者不容忽视的,所以研究版型风格和风格延续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讲,都具有更实际的价值,好的版型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而风格的延续则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障。

影响版型风格设计与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种方面,如设计师、制版师的素质、使用的技术与手段、服装的号型、生产加工等。国内服装企业多数处于发展阶段,一些企业比较重视设计风格,而忽略版型设计。对服装品牌而言,没有确立板型风格的服装,其品牌就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五、结束语

目前,代表东方文化特色的礼服―旗袍、唐装等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远低于西洋礼服的销量,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开发传统文化,提升现代礼服设计水平,摆脱礼服全盘西化的设计现象,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的特色道路,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融入东方设计元素,让中国元素也跻身于国际时装界的发展。

对现代礼服版型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在版型创新过程中将服装结构设计、装饰、图案,色彩等进行实际应用,开发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礼服版型设计,势在必行。科技的进步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服装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应用学科,完善服装产学结合化进程,让服装教育与技术结合,创造价值,是我们教育界中服装人的责任,也是服装产业的期盼。

参考文献: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6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尊重文化差异,求同

存异;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加强

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礼仪;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65-03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核心层面的重要内容一直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从奴隶社会

开始就已经有了礼仪教育的雏形,随着西方体育项目

的强势介入与我国新旧文化体制的交替,我国传统的

体育礼仪正在经受挑战和断裂。观赛礼仪是观众在参

与赛场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表现尊重、教育

和审美意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文章分析我国古代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

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更适应当代

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赛场的“喝倒彩事件”、

足球赛场观众席的“垃圾门”、2009年CBa太原赛区

因观众不文明观赛而处罚5万元案例等都是近几年出

现的典型观赛不文明事件,不遵守赛场秩序、大声喧哗、

不注意衣着形象、喝倒彩、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

对于自认为不公正的判罚对裁判大加指责和谩骂等都

是近些年我国观众在观赛时的一些典型表现,有的虽

然是无意行为,但客观上不单影响了运动员比赛的情

绪和赛事的正常进行,也破坏了我国观众在世人面前

的形象,无利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传播和中国传

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 影响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因素分析

1.2.1 与我国“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有关 个人英雄

主义、“金牌至上”理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根深

蒂固,我们习惯于为冠军或优胜队伍加油鼓掌,而为落

败者不予鼓励,中国观众喜欢用击鼓、大声叫好等强烈

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喜爱球队最热隋的支持,“金牌至上”

理念催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使观众在观赛时将比

赛成绩凌驾于体育道德之上,加剧了不注重比赛过程、

只注重比赛结果的畸形观赛心态。

1.2.2 中西方民族性和地域性差异 不同的体育项目有

不同的观赛礼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于同一个体育

项目的爱好与关注点不同,不同民族和地域对于体育

礼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东方体育更注重技巧性和观

赏性,而西方体育更注重竞技性与竞争性,不同民族

地区的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习惯

的一种表现。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非

常浓郁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任何时代

的礼仪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不论是从体育服装、服饰、礼仪器物、还是礼仪规范,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礼

仪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地域性的矛盾相互冲突与

融合,如礼仪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具有狭隘民族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特点已经

淡化,随之而来的是礼仪文化中更符合时展的精

神,如倡导和谐社会的礼仪文化观念。

1.2.3 与个人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氛围有较大关联 体

育礼仪与社会文化氛围、个人文化背景有较大关系,

体育礼仪的发展会随着主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

提高,也会由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

特性,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缺位,引发社会行为层面的无序

与失灵。近些年,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行

为就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的具体体现。同时又

由于个人文化背景、职业等差异,造成对体育礼仪的

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在观赛礼仪、礼仪认可度等方

面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1.2.4 对不同观赛礼仪认识的缺乏 不同的赛事,观赛礼

仪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针

对观赛礼仪对全体国民进行加强教育活动,大部分的

观赛礼仪都是观众在平时通过自身了解和观察所得来,

所以难免会对不同项目的观赛礼仪不了解,无意造成

一些破坏赛事顺利进行的行为,对比赛所展示的奥林

匹克精神也未做深入了解。

2 我国古代体育观赛礼仪的文化内涵

2.1 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伦理的结合

纵观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会发现无论是中国古代

还是近代,都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思想、伦理纲常之

间的结合问题,有尊卑、谦逊之意,是儒家伦理思想

在礼仪文化方面应用的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建立了传统社会

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

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社会风气的养成等都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系统性与分类教育思想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我国

礼仪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都非常注重礼仪教育的

系统性,分年龄、分性别、分职业、分场合等进行重点

教育与培养。年龄方面,注重从青少年时期进行培养,

从小加深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

进行分类分重点的礼仪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加强社

会礼仪与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在性别上,

分别针对男性与女性开展了绅士教育与淑女教育,职业

上有骑士教育,场合上有注重餐桌礼仪的博雅教育等,

应该说分类教育思想比较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来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能看出,礼仪教育是作为

培养人才非常显著的地位来抓的,普遍认为:礼仪教

育作为人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对待人、事的

基本判断和行为都来自于礼仪教育,只有培养良好的

礼仪习惯,才能更好的解决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面临

的社会问题。

3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发展的启示

3.1 要尊重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要

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西方体育礼

仪与我国传统礼仪的研究与传播,要有批判继承与批

判引进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奥林匹克项目都来源于西

方,在对项目的理解与认可度方面,中西方还是存在

一定的文化差异,如在观赛礼仪上,西方礼仪中更注

重用欣赏的态度来面对竞技与成功,而中国观众由于

文化背景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喜欢用欢呼

与其它更热闹的方式来祝贺成功,在这些方面,应该

抱有求同存异的思想,在充分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良,不

能一味的批判与打击,从其它方面不断渗入,逐步改

善国人的观赛礼仪等方面。

3.2 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

发展模式

我国礼仪教育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注重系统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礼

仪教育模式,在这里提倡“一线四点”的教育模式,“一

线”主要指的是以终身教育为主线,“四点”分别是以

不同职业为基点,以公民基本素质为支撑点,以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以观赛礼仪为突破点来

进行有针对的礼仪教育。要倡导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要奉行礼仪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的教育思想,

加强在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以不同职业为基点,是要

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的特

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不搞“一刀切”,不能

看到—些不合理的礼仪习惯就一味的采取批评的态度,

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以公民基本素质为

支撑点,就是要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礼仪及规范等的

宣传及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不文明的

礼仪现象,要采取多种方式批评教育;以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普及思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

展礼仪教育的基本规范教育,要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系

统性,从社会教育角度来说,社会教育机构也要在开展

其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3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

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礼仪教育的影响程度,

礼仪教育大环境的建设对于国民体育礼仪的提高有着

重要作用。作为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不同项

目体育礼仪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的体育审美

能力,体育审美作为体育素养的一部分,就是要培养

观众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与体验、欣赏和

表达体育美;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广泛的

宣传体育比赛规则,特别是一些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的比赛项目,使国民在了解该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加

深对相关礼仪规范的认识。

3.4 加强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媒体的宣传对普通民众

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目

前中国媒体对礼仪教育的宣传方面来看,还没有形成一

套完整并积极向上的套路,更多的停留在对某—些事件

的报道,在比赛胜负观上、在对观众不文明行为的报道

方面、对体育比赛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报道方面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个专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规范人们

行为与引导行为方面并没有起到—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具有教育功能与导向的媒体,应该利用适当的议程

设置和舆论宣传来影响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礼仪规范,提

高宣传功能与正面导向功能,体现出专业的奥林匹克精

神,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小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角度对我国体育

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礼仪

教育思想提供参考数据。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细化出

经验,再结合社会发展和体育礼仪的特点,以更好的发

展体育为标准,为公民更好的参与体育、爱好体育提供

合理发展方式,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旭武,林少娜.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缺失探因与

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10-12.

[2]冯强.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对

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04.

[3]高玉诺.“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探索[J].中

国德育,2011(2):50.

[4]罗永义.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探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6(3):3-4.

[5]杨彤彤,谢忠萍.体育礼仪的功能与传播途径研

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92-94.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7

礼这个东西,自五四以后,很不怎么吃香,因为时常跟礼教相关,后来一度甚至有点十恶不赦的味道,提起克己复礼,连小孩子都知道那是在批判谁。现在礼又吃香了,无论如何,好像都是好事,说明世道变了。媒体不断披露中国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各个单位,从政法机关到大国企,纷纷请礼仪专家来讲课,感觉终于吃饱了(或者说部分吃得过饱)的中国人,毕竟开始检讨自己的举止了。

当然,我们现在讲的礼,不是孔子那时候的礼。我们现在费心讲究的,仅仅是礼仪,说白了,就是点面子功夫。按过去的说法,知书才能达礼,礼仪无论中外,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言,不是礼仪小姐仪式上的作秀,而是建立在文化修养上的举止做派。礼的仪式,背后如果没有文化和教养,那么即使把动作程序背得滚瓜烂熟,依然属于不知礼;反过来,有教养的人,即使在具体仪式环节上有些瑕疵,也不会让人觉得失礼。

无论中国的古礼还是西方的洋礼,背后的精神都含有对人的尊重。礼仪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仪式,而是人的举止,主要是日常举止。那些在国外出乖露丑的中国游客,尤其是那些带“长”字的人们,其实在正式仪式方面,倒是很少有可能出错,在国内招待上司的时候,礼数之周详,态度之恭敬,程序之繁复,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一旦离开官场内的礼仪环境,就会变得粗鄙不堪,无论是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还是抢占座位,贪小便宜,所有行为表现出来的,表面上是失礼和失态,实质上则是缺乏教养。中国游客在西方旅游,很少去博物馆,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名牌专卖店。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8

   语言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它的发展和延续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和观念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礼仪语言最初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群体。中世纪的欧洲,城堡随处可见,生活在城堡中的贵族豢养了众多的青年人为他们守卫城堡,这些人便是所谓的“骑士”。这些骑士年轻、聪慧,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经常写一些诗歌送于城堡中的贵妇及小姐。在十四、十五世纪或更早一些的时候,在骑士群体中出现了大批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关于礼仪语言用法的诗歌以及如何运用礼仪语言表达爱情的文章,这些诗歌和文章或长或短,便于记忆。另外,中世纪时,书籍极少,且价格昂贵,所以,背诵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手段在当时极为流行,礼仪语言由此开始从萌芽发展到传播。但是,中世纪的欧洲是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封建社会,骑士群体以十字军的名义多次发动宗教战争,这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礼仪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在当时是有局限性的,并不具备社会含义。

   16—17世纪,随着封建骑士这一战争贵族的逐渐消亡和新的专制主义的宫廷贵族的兴起,礼仪语言作为文化概念在西方社会才有了意义。礼仪语言这一概念出于当时着名的文化倡导者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的《男孩的礼貌教育》这本书,随后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众所周知,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上,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首先是由个人所倡导的,不管埃拉斯穆斯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显然是在该书中说出了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吻合的语言,这个概念随后便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并在各种流行的语言中得以发展。这期间,由于商业和技术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就餐礼仪语言发展和传播得较为迅速,出现了大批的关于“就餐礼仪语言”的诗歌,其中以意大利和德国的就餐形体礼仪语言流传得最为广泛。例如:

   1.就食之时,靠外用手。人坐尔右,用尔左手。须避须戒,用尔双手。

   2.吐痰于桌,实非有礼。谦谦君子,恕不为此。尔欲吐痰,吐入痰盂。离桌避席,勿使人嫌。

   3.就餐前应洗手:盥洗手爪,当在食前。

   4.竖子若流涕,勿使手去鼻,手为持肉用,不为粗陋举。这些礼仪最先是在上流社会和宫廷圈子中流行的,随着各阶层的富有程度和相互间联系的增加,宫廷贵族和市民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这些最初在上流社会形成的礼仪开始世俗化,在社会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语言交往的普遍形式。例如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市井礼仪语言:

   a:您身体觉得不舒服吗?(当发现对方有鼻涕流出时)

   B:还好,稍感不适。(背过身躯用手帕擦掉鼻涕)。这两个例句的含义是:a想提醒对方脸上有鼻涕很不文明,但顾及到直说会使对方感到窘迫,所以采取了礼仪语言的表达方式。B或许身体并未感到不适,但是为了使a不认为自身的状态不文明,也采用礼仪语言敷衍过去,并及时背过身躯擦掉鼻涕。以后再遇见时,双方的感觉仍然是美好的。再如,一名出身于市井阶层的青年去参加一个贵族聚会,女主人问起他父亲的情况,青年人答道:

   夫人,他是您卑微的仆人,许多人都知道,他一直病魔缠身。承蒙您恩泽倍加,经常派人前去探望他的健康状况。该例句中运用了“许多人知道”、“经常”、“病魔缠身”的字眼,这些词汇在当时属于过渡词汇,宫廷和上层社会不太使用,但在市井阶层还在使用,属于礼仪语言。这个例句说明,当时的上层社会与市井阶层的交往已经很普遍,交谈也基本使用礼仪语言,只是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在礼仪语言的运用上稍有差异。

   西方礼仪语言这一概念的形成历史是西方社会的缩影,这一缩影作为一个阶段和一种模式,标志着一个囊括了各种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采用的礼仪语言,包括意大利语、英语、法语等均代替了以往刻板的拉丁语,在宫廷社会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中起到了稳固性的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欧洲社会逐步发展的文明基点。宫廷社会的状况以及自我意识的特点,在礼仪语言的概念中得到了表现。同时表明,礼仪语言也促使欧洲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_一个统一体。

   二、礼仪语言与东西方民族个性

   对东方民族个性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儒学。儒学思想对东方民族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集权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是绝对的集体意识,它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不能有所异议。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制约下’国家或民族、村庄或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所以皇权制度和政治在东方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生活在家族结构上的群体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非常有限,既定的生活模式构筑了既定的语言模式,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阻碍了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也制约了礼仪语言的发展和普及。

   道教思想及其孕育出来的直觉思维是东方民族个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东方的道教学说追求的是超越性,即超越自然界、超越人生和社会的力量,实际上是欲通过超越的形式达到对人生追求目标的信仰和期待,而这种超越的力量实际上则是抽象的、模糊的。直觉思维是东方民族普遍的思考模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直觉思维是瞬息而现、灵活多样,超脱了概念思维精确性要求的限制,它思维速度快、流量大,追求的是整体、绝对的知识,而不是部分、有限的知识,它不是逻辑的、分析的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而是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由于东方民族个性的这种特质,在礼仪语言运用方面也表现得模糊,寓意也非直接、明了。例如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中刘姥姥和凤姐的对话:

   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这虽是礼仪语言,但内中含义较模糊,隐约透出有钱人一种居高临下、无视他人的傲慢态度。思维方式也是直觉的、瞬息而现的。

   刘姥姥:“也没甚的说,不过来瞧瞧姑太太和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该句话仍然是礼仪语言,但表达的意思也是模糊的,可以理解为希望得到一些物质上的援助却不便直截了当地说明,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话语是模棱两可的,思维注重的是定性,而非定量。

   西方文化产生于欧洲。首先,就地理位置而言,欧洲面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适于发展海洋贸易和运输,这种不受客观环境和自然规律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开拓精神,民族个性也具备开放和外向的特质。其次,西方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是戴罪之身,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上帝赐予的,要虔诚地信仰和遵从上帝,只有这样,在来世人的生命才能得以拯救,才能步入天堂。在这个总的原则规约下,人们不自觉地认为上帝永远在监督自己。因此,礼仪语言及举止很容易被西方社会采纳和接受。另外,西方文化自亚里士多德起就注重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更注重定量分析,偏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这种量化使得西方民族个性带有精确性、严密性、缜密性。所以,礼仪语言在运用上表现得比较直白、理性。例如欧洲电影《忧郁的星期天》中的对话是这样的:

   a:你作的曲子动人心弦,稍后可以请您喝杯香槟吗?

   B:倍感荣幸,但是唱片利润要平均分摊。这两句话的对白鲜明地展现了西方的民族个性,即优雅的礼仪语言中直白地阐明利润的分成。思维注重量化、精确。上文举出擦鼻涕的对话也很直白,a的问话让B直接感觉到必须立刻擦掉鼻涕。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语言体现了西方民族的内在气质。可见西方的民族个性和礼仪语言是围绕着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大环境滋生的,是在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刺激下、漫长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的思维范畴的熏染中、对科学和哲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同步发展并趋于完善的。

   三、西方礼仪语言在东方的意化及借鉴

   (一)东方的哲学心理

   东方的民族个性造就了民族的品格,也孕育出了民族的哲学心理。这种哲学心理经过遗传作用,逐渐积淀并固定下来进而制约着民族的发展。语言作为重要的交往媒介,也必定受其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决定着汉语民族语言自身结构模式的建立,而且决定着该民族语言对外来成分的吸收和改造。东方哲学心理的特点是内省、联想、顿悟。因此,当新的贸易关系将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中,作为群际交流的西方礼仪语言逐渐在国人中普及时,东方哲学以其特有的顺应、包容和求均的心理将西方礼仪语言逐步地意化并借鉴。外来语是汉语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礼仪语言作为外来语的组成部分,在意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哲学心理因素。东方哲学应是重“人治”,基本精神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相应相声,合为一体”。从汉语民族的哲学观点探究,无论是语言、心理素质,还是政治结构,都是以中庸、平和、谦虚为基准的。例如,当说话者对对方提出的话题不感兴趣,持反对意见的时候常会这样表达:

   a(提出问题者):我认为昨天的歌剧非常完美。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9

[关键词]明治时代传统礼仪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49-02

在国家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包含文化、教育、国民形象等一系列非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因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并且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识最直观的领域。日本的国家软实力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无疑是其礼仪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通行礼仪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礼仪特色之所在的是传统礼仪。日本礼仪之所以独具魅力也正是由于其经历了明治时代欧化盛行的文明开化后,依然传承下来的传统礼仪的鲜明特色,并一直保留至今。而我国清末民国初年,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传统礼仪多惨遭遗弃的境遇,因此考证明治时代日本对待传统礼仪的方式及其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无疑对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间坚持传统礼仪的呼声

日本在明治时代经历政府主导的如火如荼的西洋化进程时,传统与现代、欧化与国粹斗争的声音也曾不绝于耳。但民间一直存在忧虑传统礼仪流失的声音,并积极向政府谏言、积极引导社会民众维护传统礼仪。早在明治十三年(1880年)青森县普通民众渡边村男就已经在给明治政府的建议书中慨叹:“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但现在都面临即将消失殆尽的危险”。并进一步表示担忧:礼仪出现一时混乱国家不会灭亡,但传统礼仪完全消失了,国家就灭亡了。希望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礼仪规范”。向政府建议“启用通晓天下时务的廉洁有德者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制定通行天下的礼仪规范”。[1]以上建议虽然缺乏具体操作性,但表明了民众对保护传统礼仪的热情。

在欧化浪潮中社会精英分子也开始积极维护日本传统,明治2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保存国粹的社会思潮。三宅雪岭与志贺重昂于明治二十一年(1889年)创立了杂志《日本人》,陆羯南等人于明治二十二年(1890年)创刊了报纸《日本》。强调日本的近代化“不是西洋社会的同化,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对西洋文明的导入”。[2]在高举维护传统旗帜的同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诸如:“强烈反对导入诸如亲吻礼等西洋风俗习惯、礼仪中的有害事物”[3]、“夫人小姐们的病痛全是西洋服饰的束腰工具所致”[4]等一些极其激进的西洋礼仪风俗有害论。人们在论及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时,时常涉及日本传统武士道,高呼“传统礼仪的复活就是武士道的复活”[5],认为在新时期要通过坚持武士道精神来弘扬传统礼仪,慨叹“从前在武士的家庭中,严格遵守着礼仪规范,而当今家庭中武士般的礼仪教育越来越少,到访日本的外国人不再能看到曾经武士家庭良好的礼仪规范,而只能嘲笑当今礼仪生活的混乱,实则遗憾之至”。[6]在明治时期,国家自上而下的文明开化运动过程中,“西洋”礼仪发挥了一种触媒作用,使人们开始更加积极自觉地维护日本传统礼仪。

二、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的结合

(一)学校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

在维护传统礼仪的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传统礼仪流派开始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明治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修身”课程开设确立。明治十二年政府了“教育大旨”,开始明确规定了一门“作法”科目作为修身科目的实践课程。明治十三年再次教育令,明确规定将“修身”列在读书、习字、算数、地理、历史之后,作为与其同等的科目。明治十三年再次改正教育令,将“修身”列为各学科之首。将其定位为教育的根本。这一规定一直保持到昭和二十二年。道德及其实践礼仪课程的成为明治以来近代教育的重要层面。

明治十三年传统礼仪流派家元小笠原清务①向明治政府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学校中开设礼仪课程的建议书。响应他的建议,以明治十三年东京神田小川小学开设礼仪课程为开端,东京府各小学中都开设了礼仪课程。此外明治十四年在男女共学的礼仪课程之外,开设了针对女生的“小学女礼式”课程。小笠原清务为此编写了教材《小学女礼式》,序言部分谈到,“而今,本府各公立小学校均开设了女礼式课程,为了向学生讲授起居进退之法,受府厅委托,我等制定了此学校礼仪教材”,成为全国多所学校的女子礼仪教材。明治十五年小笠原清务开始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教授礼仪课程,使用小笠原与松岗明义共同编写的教材《新撰立礼式》,开创了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先河。文部省也将“女礼式”列为正式科目。宣布训令,女子礼仪科目应包括:裁缝、女礼、点茶、插花。明治十七年开始,师从小笠原清务和松岗明义的后闲野菊、佐方镇子开始招徒讲学,之后她们的学生遍及全国的女子学校。明治十年代学校礼仪教育迅速高涨,造成礼仪教师极度缺乏的局面,小笠原在自家开设的礼仪教室中培训礼仪教师。文部省命令东京的73所小学每个学校选三人,在小笠原清务的礼仪学校进修一年礼仪课程,后回到本学校任教。据此,小笠原传统礼仪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普及。以小笠原流传统礼仪为蓝本,其他传统礼仪流派家也纷纷著书。②随着明治近代学校教育的建立,体系化的传统礼仪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二)民间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

中西方礼仪文化篇10

“礼仪就是一种小心,就是在交往中不流露出丝毫怠慢和鄙夷。如果每个人都让渡一点权利,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彬彬有礼了。”

推开湖南女子大学蒋萍教授办公室的门,一阵花香扑鼻而来,整齐洁净的画面也随之映入眼帘。一袭黑色风衣的她,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泡茶,举手投足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礼,在这位研究了二十多年伦理、礼仪学的教授身上发挥得恰到好处。

得知我们在做“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系列选题,蒋萍连声称好。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现状,她一直在焦虑着。传统礼仪失落,现代礼仪尚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旧“礼”已去、新“礼”未成的时代。

“如何重拾礼仪文化,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企鹅脚”的悲哀

中国自古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物质飞速发展,当我们回过头再审视和关注我们的“文明”时,却痛心地发现,民族文化之根已被我们亲手斫断,民俗礼仪变得稀落零散。

“对礼的冲击,最早应该是从‘’提出‘打倒孔家店’开始的。当时的礼已经变成鲁迅先生口中的‘吃人工具’,人们要挑战传统文化,首先就选择根基上的‘礼’。”

在局势的动荡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之下,传统民俗礼仪成为人们眼中落后、迷信、封建的代表,成为改造的对象,有些甚至被国人所直接抛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攻击性更加大,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蒋萍如是回忆。

与传统民俗礼仪日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礼仪在中国大行其道。“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在中国非常流行,甚至比我们的春节还热闹。年轻人对这些节日的细节了解得一清二楚,可对于传统的祭祀礼仪、庆祝活动,他们却一无所知。现代年轻人办婚礼也是。学西方人穿婚纱,跟着又换身红旗袍,按中式的再来敬酒。这看似中西结合,其实不伦不类,没有自己的文化,沦落为一种虚伪的表演。”

“还有,现在中国男人爱穿西装,但他们却不知道,在国际礼仪中,西装配系带鞋其实才是正装礼仪的首选。并且,中国人喜欢用白袜子搭配黑皮鞋,这在国际礼仪中有个通称,叫‘企鹅脚’。即便全身名牌,只要露出‘企鹅脚’,就会被人当成暴发户而看不起。”

这种丢失传统后,不伦不类的“舶来品”随处可见的尴尬局面着实让蒋萍痛心。传统民俗礼仪应该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国宝,为什么会消失于无形?找回我们曾经遗忘的记忆,恢复传统国俗的本来面目,已是当务之急。

重建“礼仪之邦”

“这些年中国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各种礼仪培训也慢慢热起来,可效果并不显著,国民素质依然偏低,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并不受待见。”蒋萍无奈地说,“看到我们,外国人常常会笑说,‘烦货来了’。”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服务业就有礼仪培训;2000年,事业单位开始培训;到2010年,公务员系统也重视起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做了却没有效果?因为中国缺乏这样的社会化大环境,没有这种文化基础和文化背景,也丢掉了太多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粹。”蒋萍告诉我们,礼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新加坡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好公民课程,教孩子如何鞠躬、打招呼、微笑;日本孩子在上小学时就懂得什么叫“尊敬”,这种概念深入脑海,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会鞠躬;韩国语分成3种语气,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分别选择不同的语气,除自己家人外,对比自己年长4岁以上的人不能使用不尊敬的语气。

“学礼不只是学表面,而是要找到其中精神、情感和价值,那是一种文化的渗透。”联想到中国孩子的礼教,蒋萍又无奈地晃起头,“他们甚至连成人礼是怎样一种庄重的仪式都不知道。当然,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而是我们成年人的引导缺失。成人礼,不应该是种热闹中的宣泄,而是在庄严中学会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