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十篇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十篇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16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1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课程设置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VocationalSchoolComputerGraphicDesignCurriculumandexploration

Limeiyan

(BaiseagriculturalSchool,Baise,Guangxi533000)

abstract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vocationalstudents,currentandfutureemploymentprospects,thepurposeoftheregion(orcountry)skillsofthegame,theemployer'sbusinessneeds,pre-jobtrainingandotheraspectsoftheclassroomtoexploreextracurricularvocationalcomputerforgraphicdesignsetprofessionalcourses,seekstoaddresstheneedsofschoolteachingandsocialproblemofconvergence,soastonurturecontributetomeetthesocialrequirementsandhavepotentialfordevelopmentprofessionals.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graphicdesign;curriculum;exploration

随市场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专家估计未来10年内平面设计师都会供不应求。这个领域准入门槛不高,既适合刚学成的年轻人,又能展示独特立行的个性,因此对高初中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促使着各地中职学校纷纷开设平面设计专业。但是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都是沿用的一些大专院校的传统教学设置,这类设置体系已经使用多年,而且学生的专业水平相差悬殊,造成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很不容易达到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的难度增大。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教师也倍感教学的艰难,工作负荷和压力无形增加。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就必须结合目前的社会岗位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并据此设立相关的校级技能比赛,培养出达到就业标准的技能型人才。

1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平面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基础水平,更要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技能掌握程度,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所学专业技能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

1.1必须符合当地平面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就目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的步伐而言,人们对平面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情操、高层次、高审美是共同的目标。但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习俗不同,审美习惯和要求差异巨大。这就要求设计师能设计出符合各自审美情趣的作品来。而中职的学生毕业后远走就业的只是一小部分,留在学习地或回家乡就业的占多数。所以当地的平面设计行业要求是我们设置课程体系的基础点。

首先要调查当地的生活习惯、民俗特点。各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各自的信仰,平面设计作品必须反映其所求,回避其禁忌,才能被接受;其次,当地科技发展水平也是决定设计师理念的关键点之一,落后的设计无人采用,超前设计又难以被接受,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第三,必须把握平面设计国内国际的顶尖发展动向,作为课程设置的参考,给学生发展的潜力空间。

1.2必须达到省市或国家对平面设计行业的水平要求

我国对平面设计行业有专业的要求,对各平面设计公司或企业的平面设计师水平有严格的法规管理。各地省市根据国家法规也拟定了当地的行业标准,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达到符合行规的水平。学校设置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就必须考虑学生考取本行业所需证书的达标要求,设置考核证书需要的相关课程,为学生提高从业能力创造条件。

1.3必须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

现代学生的见闻比上个世纪末的学生广泛得多,审美水平也略强几分,追求更有新奇感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学设置要新颖而有吸引力。但不能忽视的是中职学生普遍是没有美术基础的,设计理念接近于无,要从一无所知培养成合格的设计师,课程设置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低起点、大跨度,能掌握、易沟通,这些都是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是要解决的难点。

2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2

【关键词】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0450-9889(2017)01B-0007-02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背景分析

国家教育部关于到2020年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多发达地区的职校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很多农村职校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虽然一些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实施起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有的农村职校虽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结果是“签签合同”、流于形式,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不深入,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的号召,怎样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既能满足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促进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逐渐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根据对一部分中职学校专业人数的统计,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包括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学校学生总数的20%,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以学校为例:学校有近50个教学班级,其中计算机专业班15个,近三分之一。全校每年的新生人数达1000人,计算机专业有240人以上,但学生的质量很差。地方教育局明文规定职业中专主要招收所谓普高线以下的学生,对普高线以上的学生要限制招收,去年的线上生不超过100人。面对这个层面的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挑战。

学校是偏远山村的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2013、2014、2015级共15个班,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有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班主要开设高考科目《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和少量的应用型科目《CoReLDRawX4》《photoshop》《FLaSH》等专业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核心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对学好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合作平台与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因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片面地追求对口升学,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能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应用能力的提高。

当前虽然学校在课程体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启动改革,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等方面在逐渐规范和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课的开设以高考为目标,没有与企业和高校衔接;(2)专业课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太少;(3)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未结合起来,专业课程群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没形成;(4)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建全真实验室更是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对课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二次开发以及如何开展实验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改革建设还远远不够。基于此,做好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和抓好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是配合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工程探索的途径之一。

三、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思考

以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案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实践条件,针对学校创建“卓越职校”的需求提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一)把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关键

进行适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块的专业实践课程分析,根据中高职衔接、高考和就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再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实行和高职联办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对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也差计划就业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办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对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针对高考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差别化实践教学。

(二)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有力武器

配合学校进行“卓越职校”的平台建设,计算机专业应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学校派遣的方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部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完成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三)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力跳板

计算机专业应借助“名师空间”的建设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模拟网络实训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实验、平面设计实验、网页制作、指法练习实验等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和QQ群的建设实现师生间的无缝交流。

(四)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又一利器

探索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际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共建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好、用好实验室,用好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平台,深入做好《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讲义,深入做好项目教学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项目设计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优越性作用,实现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优化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保障

探索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请企业技g人员指导、本校老师参与、专任教师去企业提升理论实践双向交流的最优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取得最优化效果的长效机制;增加实践课时,推广采用项目教学法,并与其他课程课时协调好;改进实习模式。

(六)多平台共用是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的推手

探讨两个平台建设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影响效果,调查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和学习指导设置;探讨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符合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背景下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应完成如下几点:

1.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使农村职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很好地实现与高校专业课的无暇衔接和适应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多到高校和企业学习,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制作出各科目的课件、微课或摩课等上传到名师空间。

2.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符合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并搞好与企业项目的实验室共建,使农村职校的计算机专业适应现展的要求。

3.作为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创建好开放性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实验室和讲台。讲台上的理论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实现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教师应做好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分解和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任务分解和能力训练的安排,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和加强辅助;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科目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和摩课的方式放置于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校应制定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使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适应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并使一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拥有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到领跑的作用。

总之,农村职校还比较落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紧追发达城市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10)

[2]杨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邹则宏.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高学生;计算机专业;专业特长形成

一、背景

安吉,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计算机学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计算机教育不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内容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引起了重视,由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向学生专业特长型方向发展。

二、培养目标

1.专业目标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目的,树立职高计算机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的意识,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计算机某一方面特长,毕业后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能从事多媒体制作,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能具备最基本的编程能力,能适应网页制作技术,并具备进一步深造和自学的能力等。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各种设计选择的理解能力,以及客观的科学的测试和评价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一定工作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3.操作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学生专业特长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在学生专业特长培养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能熟练运用常规办公软件,如oFFiCe等,能适应办公室日常工作的需求;具备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组装维修原理,胜任计算机维修等工作;能充分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定位用户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与经验;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特长,对企事业系统中网络的构架与维护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建设和维护简单的网站,能从事网络相关的工作;具备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知识的特长,能较熟练掌握流行的网页制作软件、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具有应用它们设计实用网页的实践经验;具备电子商务知识的特长,能从事电子商务类的专业工作。

三、研究过程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专业指导

教学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学生特长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为理念;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以引导为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想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二)运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材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平面广告设计教学、动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制作教学、基础语言教学,根据课程设置,我们计算机组合理分工,进行特长培养。1.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日常办公中的文字、表格等的快速处理。另外,还需学习一定的文秘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2.计算机维修维护人员,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维护的知识和经验。3.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注重培养学生网络的相关知识,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特长;4.注重培养学生多媒体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如phtoshop、flash、coreldraw、dreameaver等。

(三)运用软硬件开发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我校现有3个电脑室、140多台电脑,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楼内实现无线上网,为可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优越了软硬件条件,主要进行如下方面研究

1.电脑维护与维修特长培养

学生整体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对男生而言,这方面比较感兴趣,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特长,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件维护与硬件维护。其中软件维护主要有:win98安装、win2000安装、winXp安装、GHoSt系统备份及还原、系统优化、系统基本设置、系统简单故障排除。硬件维护主要有:计算机就的主要硬件的介绍和购买、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硬件的简易参数设置、BioS设置、计算机硬件的简易故障诊断与排除、计算机硬件的简易清洁、网络的简易构成、网络介质的简单制作、简单的组网和网络设备的简介、服务器环境的要求和设置、网络还原。

2.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

在信息技术技能中,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特长培养中,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也是一块重要的领域,其中打字就是其中一项。

3.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培养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所使用的做基础电脑软件,能独立胜任创意及设计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彩色运用能力和平面创意能力,并在学习中具备领先、前沿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使之能胜任整体广告宣传创意及各类宣传品的平面设计与制作能力。

4.动画制作特长培养

使学生掌握FLaSH等基本的动画制作软件,能娴熟运用这些软件来完成一定要求的动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四)运用与社会接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职业教育应该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获得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因此,组织到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劳动力市场对这些岗位的需求,了解这些岗位上岗必须满足的要求,了解这些岗位技术发展的状况,预测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写出调查报告和市场分析。研究职业高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就业上岗的职业分类、职业能力,通过认真分析地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在不同岗位的职业分析,归纳和完成职业中学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各职业分类和就业市场的作用。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拥于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灰领。在上海、深圳等地区出现了高级工、技师个人收入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这说明,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更高了。所以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在专业特长培养中必须首先了解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四、成效和思考

(一)、操作方法归纳

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方法。在本课题组成员的相互协作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电脑维护与故障维修特长培养。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整体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对男生而言,这方面比较感兴趣,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特长,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件维护与硬件维护。2.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在信息技术技能中,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特长培养中,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也是一块重要的领域,其中打字就是其中一项。3.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培养。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所使用的做基础电脑软件,能独立胜任创意及设计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彩色运用能力和平面创意能力,并在学习中具备领先、前沿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使之能胜任整体广告宣传创意及各类宣传品的平面设计与制作能力。

(二)、学生计算机专业特长初步形成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又具有良好个性特长的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从社会实际出发,确定了电脑维护与故障维修研究、软件设计、网页制作特长培养、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pHotoSHop平面设计研究、FLaH动画制作培养为切入点,对学生特长培养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注重学生特长培养的过程中,我校计算机专业实习生98.6%都找到了实习岗位,在调查中,他们本人及实习单位都很满意,现举例如下:陈娇娇,成功任职于阿里巴巴;胡珊珊,任职于临平引钰台湾饰品;王慧,任职于同盛电脑公司等。

(三)、校本教材

根据专业特长培养目标与实践操作,经过总结与归纳、修改,形成了一套校本教材,对计算机硬件维护、系统安装、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及平面广告设计,配有生动的图片,从实践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

(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题组分工合作教学,可以很好的利用教师专业对学生专长的培养,将专业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就业挂钩。这首先需要专业教师在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的同时,更多了解社会对某类专业人员的具体需求,以及某个专业方向中专毕业生具体都做什么样的工作,或在参与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挖掘出某个专业方向的社会需求,为他门及时培养所需人员。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各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连玉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调试常用技巧》在部级刊物发表,同时参与省教材《微机应用基础》的编写;马美芳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获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多个市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严双林.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1)

[2]李振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信息,2008,(24)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求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设计完整的素质培养体系,实施全面教学改革,不断检验实施效果并进行调整改进,逐步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1.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it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严重缺乏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滑相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造成的。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it界紧缺的是能胜任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根据就业能力分析,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计算机系统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方法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针对工程实际的技术创新精神;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在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培养体系设计

为达到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传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扩展,构建了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包括4条主线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见图1。中间的两条主线是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结合课程体系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加强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培养;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着重解决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两边为综合辅助体系,课外活动体系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和专业竞赛组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体系针对其他3个体系实施管理。

其中的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为4个层次:

第1层为通识教育平台,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人文、社科、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性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从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人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认知讲座、名师讲堂、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并开展专业科普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2层为专业素质平台,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培养为主,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以及经典编程语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计算机系统建设实践能力基础。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内专业知识竞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运用,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竞赛作准备。

第3层为专业方向平台,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知识开设专门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及特色开发工具构造实践模块,并以综合性实验、探索性试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辅助体系开展本科生科研参与、专业创新竞赛组织工作,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其个性化发展准备条件。

第4层为能力提升平台,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知识更新为依据,形成动态调整的知识架构,实现持续适应社会需求的建设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计算机领域社会需求研发平台为依据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并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和项目开发实践,通过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接触社会需求、行业规范、国际标准,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要求,其次应兼顾所设置的特色专业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

3.1从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出发,提取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

1.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高科技不断涌现的时代,更是计算机的运用无处不在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了计算机,社会发展的步伐将无法前进。我国要加快社会发展的速度,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这就需要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相当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2005年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行动计划》(简称《计划》),针对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地确定了指导方向,着力于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且具有相当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完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程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凸显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计划》着眼于对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对计算机运用能力的掌握有重点要求。

2.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而掌握全面知识的优秀人才则是各行各业追逐的目标,有着熟练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更是其首选。这就要求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加大计算机的教学力度,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状不适应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进行计算机教学,而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电脑开始走进普通家庭,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也大大提前,相应地,其电脑基本水平也大幅提高,具备了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都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而这些内容大多数学生都已能熟练操作,这样只能是占用大量的课时,又不能吸引学生。

(2)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都泛泛而教,且相差不多,和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严重脱节,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3)课程单一,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性的学习,不能满足对新知识的渴求。

3.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改方案

(1)课程设置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要认真研究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让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能力紧密联系,体现专业特色。如财会专业应重视电子表格(excel)的教学,并补充相应的财会、统计函数,使之成为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有用工具;数控专业应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如QBaSiC,或C语言,或paSCaL语言,为学生学习数控机床打下基础;旅游专业应让学生学习电子简报(powerpoint);电子专业应开设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电路基础,争取让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还应该体现能力培养、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兴趣,提供可选修的课程。笔者从事多年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表明选修课不但使学生的视野广阔、知识丰富、能力提高,而且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热情也普遍比较高,效果也比较好。因此,应多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具体可开设《网络技术》,学习上网操作、获取信息、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拥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电子学习(e-Learning);《图文设计》,利用word或wpS进行图文混排,达到报刊排版的效果,并增加名片制作与排版,让学生的知识真正成为技能,也可增加就业途径;《平面设计》,学习图像处理技术,体现时代特色,现在数码产品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照片处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并非难事,学生也很感兴趣;《网页三剑客》,随着网络对生活影响的深入,学生对个人网页、Flash作品已不再陌生,适时开设这样的课程,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现代教学方式要求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的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应采用案例教学,提出问题和目标要求,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满堂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以笔试为主的形式,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以学生最终的成果展示与平时学习的态度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3)丰富校园资源平台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6

关键词: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约50万,每年毕业10多万人,但是真正能够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人数却不足50%,软件企业找人难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工作难的“怪现象”一直是困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杨芙清院士在计算机事业50年庆典上谈到软件人才培养时指出,“软件人才培养偏重学科型,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实际工程能力强的人才缺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强调必须“面向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是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明确指出,计算机专业实习可以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它们各有特点,各校实施中也各具特色。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很难有效开展;(2)面对大量的学生,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等条件不能应付,更难实现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从而造成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出现困难。

应运而生的国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大量出现,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依托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产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为园区内的软件企业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平台。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中国苏州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安博教育集团”,正在建设的“天津软件园区”。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07〕16号)精神,针对院校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现状,以探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为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安博教育集团,举办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高峰论坛暨‘it实训推广工程’2008年会”。为了贯彻副总理在南京主持召开的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加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人才培养与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滨海高新区、天津市教委定于2009年3月28日在天津联合举办了“2009中国天津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可见,从教育部到市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04版培养计划执行和08版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的“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与众多“软件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民航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特别是“海航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部分合作。但是由于学生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实习点分散,而社会企事业和民航单位还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时间、实习岗位和接收学生人数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这些问题与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突出表现在:(1)毕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学生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难度大,无法运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与实训”问题一直没有寻找到一个具有长效性和良好管理机制的“校外实习”和“校企合作”模式。

为此,立足学校实验教学环境,引进民航信息部门、社会和it企业的项目与人力资源,通过实习实训教师的强化培养,建立校内计算机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切实保证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运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是:围绕民航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产业需求,特别是滨海新区软件人才的需求,学习国内“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和民航信息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专业认证培训”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区,依托天津软件园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或者联合实验室,搭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公共平台。

图1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基本架构

3.1“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与实践

2003年以来,针对计算机专业04版培养计划在第七学期开设12周(6学分)的毕业实习环节,依据“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建设规范与《专业认证》等指导精神,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与执行现状,在探索“传统学科知识+前沿知识+工作场所知识”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有利于市场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并在我院03级、04级和05级三届本科生中不断实践与改进,形成了目前(如表1所示)相对稳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

表1计算机专业目前毕业实习内容构成

序号实习环节实习方向开课名称时间考核方式

1实习方向分组实训课程网络技术方向基于Javaee的项目开发第1~6周结课考试

软件开发技术方向基于.net的web应用程序开发

硬件技术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

虚拟现实技术方向V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GiS开发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方向基于matlab的语音图像特征分析

2讲座民航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

(聘请民航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校外it企业专家授课)

3实训项目开发由各实习方向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训项目的开发第6~12周综合考核

4启动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第15~16周

毕业设计任务确定第17~18周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采用集中实训与分散项目开发、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践环节(表1中虚线框部分)奠定了良好的项目实践基础,计算机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在软件开发主流需求方向.net和Java两个方面的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其中,连续三年外聘“海航信”项目主管为本科生开设“民航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课程,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学生对民航的了解,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入“海航信”工作,并成为骨干。为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所制定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二级学院实验实习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建设、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组织、计算机专业认证等方式,拓展学生专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专门人才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一项困难工作。2004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在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的建设:“计算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成立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科技立项数目达到了102项,参与科技立项的人数达到215人,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40%,表2数据清楚表明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科技立项的增长速度。目前课外科技立项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生从入校开始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地”也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打造计算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参与校级科技立项与分布情况

年度项目数参加人数

200355

200411

200543

20062320

20071547

200843108

20091131

合计102215

(说明:其中2009年只是第一批立项数据)

(2)计算机专业认证与培训体系的建设:计算机学院通过市场调研,积极引入社会培训优质资源开办了思科网络学院,将“思科网络技术CCna培训”引入课外实训,在加强学生网络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专业有近100名学生通过培训并参加了认证考试,04级的刘蔓同学因CCna和CCnp成绩优异被华为录用。目前计算机学院还在进一步考察并逐步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26日启动的一项面向全国的普及型实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itat教育工程)等社会公信度较高的专业高级认证培训体系。希望为在校学生的社会专业技能培训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

(3)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组织:2006年以来,由计算机学院承办的“校内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在为全校本科生提供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竞赛基础平台的同时,还为每年下半年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提供了人才选拔和储备,近三年我校在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得包括2次最佳组织奖在内的优异成绩75人次,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15%(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囊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组所有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在天津市位居前茅的地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竞赛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表3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近三年参加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获奖人次

年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创新成果软件技术类(“华苑杯”、“高新杯”)第九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年一次)最佳组织奖合计(人次)

200655130/124

2007161078032

20085544/119

总计75

3.3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专业实习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由学院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专业负责人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建设的要求负责实习规划、实习方案与相关管理办法的制订,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实验中心与学生队负责相关实习工作的组织落实,教务科负责实习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与组织协调。

(1)教学组织:实习小组组长由专业方向负责人担任,实习小组成员由各方向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实习项目的教学大纲由各专业方向负责人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确定,学生校内实习题目由实习小组教师负责拟定。

(2)师资队伍的建设:从03级首次试行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以来,计算机学院先后组织.net技术方向、Java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负责人到苏州实训基地和相关专业方向进行专门培训,并通过教师岗位聘任工作量的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实训课程授课教师与实训项目指导教师队伍,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

4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考

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几乎没有,仅有一些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或高职计算机专业建立了以校外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体系,我们在建设与实践过程中获得以下一些思考:

(1)实习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平台建设的基础。目前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和应用4个子实验室,学校投资近1000多万,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基础与实训课程的实验要求,但是专门用于专业实习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还不完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主要以学生在宿舍(个别学生在实验室室)自己开展为主,很难真正满足实习实训质量

要求。为此,还需要学校在大力发展特种专业的同时,统筹发展对学校所有专业都有支撑作用的计算机专业。

(2)实训教师的持续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是平台建设的核心。近年来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践教学”等不良学术风气对教师实施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影响很大,多数本科生往往接受不到经验丰富和成果突出老师的项目指导,多数致力于学生科技项目指导的教师没能得到足够的政策与精神支持,这种“不正常现象”也需要学校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下大力气纠正并给予政策引导。

(3)校外资源引进与实习实训管理体制机制是平台建设的难点。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资源的不足,只能依靠行业与社会资源的引入来补充,目前我们正在加强与天津市软件园区和“海航信”的深度合作,不断完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培训机制。但是学校关于《实验实习费管理规定》、《本科学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本科生校外实习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系中涉及实验实习教学与经费管理方面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企联合办学”等实习实训教学发展的要求,尽快实施体制与机制改革、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势在必行。

5结束语

本文针对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实训这一制约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的瓶颈问题,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解决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实战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通过民航与社会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解决校内教学资源与实训项目不足的问题,期待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进一步深入关注本科在校生的实践环节,为切实落实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效果提供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袁驷.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1-13.

[3]马小军,王育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J].计算机教育,2009(2):9-11.

[4]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5]王向红,肖雄.重视学习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9(2):95-96.

[6]李焰.论培养it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26-27.

[7]汪卫星.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3):19-21.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教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39-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逐渐深入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专家估计,未来10年内平面设计师都会供不应求,这个领域既适合年轻人,又能展示其个性,因而目前各地中职学校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相对比较红火。

然而,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也不过硬,许多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运用平面设计软件,更不能提高自己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如何改进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已成农村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育面对的难题。

1农村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现状

1.1教材针对性弱

目前,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职特色,大多采用与高职差不多或短期培训的速成教材,内容跟不上当前平面设计应用发展的节奏。另外,教材的选择过于随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材学生学不到东西,过难的教材学生又接受不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和非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也是同一教材;教材和软件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常常出现教材与上机试验软件不配套的现象。

1.2专业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教材配套的,也有从其他教材或是网络上收集的,教师认为能够较好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案例。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只能学会软件的操作技巧,实际工作中这些软件如何应用却一无所获。进入企业后必定要经历适应、再学习的过程。在调查过程中,有位广告公司经理曾说起,他们公司聘用了一名有一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试用期间就发现他许多广告的基本概念不清,设计图无法出图。有工作经验的尚且如此,更何况刚出校门的学生呢?

1.3农村职校办学条件简陋

平面设计课程一般对计算机机房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不少农村职业学校难以具备高档次的多媒体演示机房,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如机房网络经常瘫痪无法实现系统教学、电脑配置太低、键盘鼠标不灵等等,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工作。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在硬件设施方面给学校以财力、物力的支持,迅速改变目前各校硬件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网络教学落后的被动局面。

1.4理论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一门以理论为基础、集审美与实践操为一体的专业性课程。学习理论是基础,上机实践是手段,能进行设计是目的。目前,部分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计算机配置低,保养不到位,实训开出率很有限,学生上机得不到保障,操作技能得不到强化。

1.5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低

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普遍不高,知识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差。数学基础差,空间想像能力差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绘图、三维建筑效果等课程的学习。英语水平差,遇到英文版软件时就有畏难、抵触情绪,不愿学习。此外,平面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运用色彩、空间来体现作品的设计理念。可学生基本上没有美术功底,又对素描、色彩等课程不感兴趣,最终反映在作品上,缺乏美感、缺少创意。

2农村中职计算机教学改进策略

针对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需做如下改进:

2.1转变观念,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虽然历经多次课程设置改革,注重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忽视了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培养不是同规格的“批量生产”,必须面向企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素养、懂艺术、会设计、能制作”的平面设计人才。

2.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查,适合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企业主要有平面广告公司、影楼、装潢艺术设计等,对应的岗位群有平面广告制作、数码影像后期处理、装饰效果图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三大模块。

(1)基础知识模块。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部分。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之外,我校针对学生艺术功底薄的情况把素描、色彩和计算机绘图等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还准备开设艺术欣赏、摄影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设计水平,便于他们向艺术总监、设计总监等更高层次发展。

(2)专业技能模块。以pS、CorelDraw、3Dmax为专业核心课程,增设包装印刷设计、inDesign等课程,引进企业项目为教学项目,实训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分岗位、分任务完成项目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合作能力。

(3)拓展知识模块,包括拓展课程和各类活动。成“才”必须先成“人”,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性差。学校教育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要进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自我约束力。校团委、学生会要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才艺表演、体育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2.3注重启发,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决定了它的创造性特点,我们教师应注重方法的讲究、模式的创新,要创造性地“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讲解时,应重在点拨,启发诱导。发现学生出现操作失误时,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点出与纠正,先要提示,然后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印象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成功的体验才会喜悦。

2.4改进教法,强化实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一是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以此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硬记命令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支点。二是实施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越来越活起来。多媒体技术以数字通信技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能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统一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又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三是规划合理的教学目标。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控制,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与操作,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每节课都要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任务的鞭策下获取知识。

2.5设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现实的、针对性很强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习、思考、探究。譬如在教学商标设计时,可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自己收集一些常用产品的商标,然后让学生集中讨论商标有哪些类型、有哪些特点,再探讨利用我们学过的软件可以怎样来完成商标的制作。这仅仅是商标设计的第一个阶段。学习完第一阶段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选题,针对一个主题产品如何设计商标,最后学生们分组讨论,完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制作出平面设计作品。最后阶段,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赏析相互的作品,体会设计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效果会更好。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细研教材,精心设置任务情境,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

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需要教师、学生、企业、学校领导多方的努力和配合。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革新,才能培养出“有素养、懂艺术、会设计、能制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2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计算机专业也得到更大发展,计算机资源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计算机专业现状

1.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规范。计算机专业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但许多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重视不够,造成计算机教学资源缺乏,影响正常的教学,制约了专业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大多数学校计算机教学设备不足和设施落后的现象明显,普遍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或过度延期使用的计算机,无法满足现行的教材配套要求和教改要求。如学生要学习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存在多个学生共用一台机器的情况,很难适应教学需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2.学校师资专业水平不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专职教师较少,大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或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教学能力有限,不能从较高端考虑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有的教师知识体系结构相对滞后,少有钻研新的知识,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面前显得乏味无力,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专业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生整体素质较低。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上的挫败感很强,有的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丧失了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是因为自己想学习,多数是家长要求来的,甚至有些学生家长没办法管好,只好交给学校管理。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制力差,没有进取心,具备全面的素质就更谈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专业课程时难度较大,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教师只讲授基本知识,不能深度挖掘,给学校发展计算机专业、培养计算机人才造成很大障碍。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策略

当前,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存在上述的种种不足,因而学校和教师都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深化和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使计算机专业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1.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计算机专业发展中,学生也应首先具备这样的素质。中职学校还没有一套很完善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要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重视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尤为重要。

学生往往不知道企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将面临的工作岗位,大多数都很茫然。教师应更多地将企业需求及时传达给学生,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模拟职场的培训,让学生端正态度,改变角色:不是用人单位求你,而是你要来单位做事。不论是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除了专业技能外,自身素质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2.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发展越来越快,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计算机教学设备应有适当更新。如果学生都有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或者能看到具体的实物、精美的视频,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好的设备外,还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充实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中。教师应刻苦钻研,多留意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及时、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更新计算机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拥有过硬的知识与技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比如,不少教师经常用到笔记本电脑,但从来没有组装过电脑,更不必说维修了,而笔记本电脑在维修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教师可以通过培训、看视频演示,自学电脑组装与维护等知识。在教学中以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学到更多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了解市场所需,了解社会所需。教师还应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懂得计算机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

3.加强校企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it企业更看重应聘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主流。为了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实习设备陈旧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培训合作。除了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和需求,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外,还应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考察和实习,既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积累更多知识,又能让他们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情况,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让他们在学校学习时更有针对性,也更有一份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薄弱环节;意见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2-0134-02

作者简介:夏磊(1971—),男,湖北武汉人,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计算机、物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已经成为高校常设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其课程主要分为实践学习和计算机理论学习两大部分,并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贯穿始末。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相关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现在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实现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和素质的总体规划,是高校培养学生所需参与教学活动和相关教学任务管理的主要凭证。

1.1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在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时,对于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认识不够到位,对于计算机专业需要大量实践性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直接导致高校在设计学生培养模式时,仍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依旧只是单纯地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如上机操作,相关实验设计等)。

1.2针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建议

在培养学生方面,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牢笼,不能只把学生实践性学习当做理论课程之外的补充,需要完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养方案。例如,学校应对实践性学习采取考核制度,删除过于陈旧的技术训练内容,将学生平时实践性学习列入考核指标,并且不低于考核总成绩的50%。并制定一套符合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案,处理好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老师在教学时的根据,制作一套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大纲,可以确保计算机实践性学习能在计算机专业顺利开展。

2.1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的计算机实践学习,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专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依旧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太少,并且依附于理论之上。其尴尬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整体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验证性、演示性的技能实训。往往理论和实践各自为政,学生在上机操作中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2.2针对教学大纲的意见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从其他传统教学大纲中剥离开来,在教学大纲中将每一项需要实践掌握的技能进行整合,并完善出制定一套符合计算机专业现状的考核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例如,学习C语言的时候,在理论方面,老师可以在授课结束之后进行小的随堂评测,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以此强化学生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编一套完整的程序,以程序质量的好坏作为实践学习的评估标准。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又可以使学生不再成为行动的“矮人”

3教材的使用教材

作为知识的载体,是培养优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最基本保障,并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实践动手环节解决问题。

3.1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材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尤其在计算机专业实训教材中,更是落后了现代计算机发展水平好几个档次。而当前许多高校所用到的计算机教材又太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涉及甚少。当下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几乎都没有配套的实践计划指导,直接使学生在计算机上机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达成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学生无法跟进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步伐。

3.2针对相关教材的意见建议

高校应该将计算机专业的教材编修放入议事日程,对教材进行不断完善。例如,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参加新教材的编修,在教材编修中应注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学习。并且,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所以教师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编写周期,不宜过慢。且建材编写过程中应当理论实践一把抓,不应再有所偏颇。重点突出计算机专业特点,并在教材中加入符合自身情况的考核项目及要求。如实训项目、操作规范、技术分析以及参考文献等。

4“双向”老师

“双向”老师指的是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中均有任课的老师,其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

4.1“双向”老师的现状

就目前看来,“双向”老师的资源严重不足。有些老师既没有牢固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授课水平,对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障。而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十分强调实践操作的专业,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向”老师资源往往是十分紧缺的。“双向”老师的数量和质量不符合当前计算机专业任课老师的基本要求。

4.2对“双向”老师的意见建议

高校应加强“双向”老师的队伍培养工作。例如,采用竞争激励的政策,制定培养“双向”老师的一系列计划和政策,大力鼓励计算机专业老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评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且根据相关证书的含金量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选择一些德才威望较高的老师参与进修,提高其专业水平素养。更要从计算机行业第一线选拔出一些高水平老师,使其能成为手把手教育学生,确保学生同时拥有较高理论和动手水平的高级人才。

5实践操作的环境条件

5.1环境现状

囿于经济的限制以及学校领导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大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机房建设跟不上教学要求的现象,更不要说拥有专业的综合性机房和创新性机房。而且设备相对较为老化,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以及作品设计等。各高校机房同样也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设备老旧,利用率低下。

5.2对于实践操作环境的意见建议

学习应该正视计算机专业的最基础要求,增加对计算机专业设备的投资力度。例如,学校领导需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分管机房的学校领导应该充分听取计算机专业学生与老师的意见,针对是否真的需要购买设备,买什么设备等问题开展研讨。并且建议学校对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教学经费予以上调,与其他设备较好的专业开展资源共享等,提高设备的使用率。6结束语针对以上五个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对应的意见与建议。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再也不能按照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模式走下去。应当两头抓,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进入社会之后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姜贵平,时鑫,薛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66-69.

计算机与平面设计专业篇10

[关键词]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

计算机是现代生活、工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目前,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众多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产生与其他理工科或者文科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接受方式。如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把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让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是艺术类计算机教育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1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初中甚至小学都加入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则缺乏这方面的课程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部分,这是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艺术类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突出。根据对本校新生的数据统计,约50%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或者计算机基础教育,30%学生从高中开始接触,其余少数接触的时间较长,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在专业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功能的使用约90%局限于在日常的网络浏览、信息交流和娱乐上,而对计算机在工作、学习、专业相关上的应用知之甚少。

1.2个体意识强、强调个性,注重自我、集体观念较差

艺术类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喜欢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这是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不容易接受劝导,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我的才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的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困难。

1.3思维活跃、接受能力高,凭兴趣做事

艺术类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发散性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懒散。

1.4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

对专业的重视和文化课的忽视在艺术类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专业课的课程压力和大量的专业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迫使学生牺牲文化课的课外甚至课内学习时间。据统计,47%的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一般,而在一些较少应用计算机的专业课,比如国画、油画、书法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与本专业学习有冲突。

2针对艺术类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所选择的教材。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或者各省细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其中包含了一部分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而艺术类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一般不要求,数据统计的结果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也确实表明,艺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建立在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的这类内容兴趣索然并难以理解。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技术手段使得艺术类专业中又有很多专业如设计、多媒体、音乐、影视等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较理工科专业或大文科专业(经济学、金融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编号:20060705)。

学、法律、工商管理、新闻学等)更为深入。这使得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材选择上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普通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中涉及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的内容过于繁琐,而另一方面与艺术与计算机结合相关的方面内容则过少。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或者对于现有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与添加补充,成了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与改革,目前就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法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