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化学的总结十篇有机化学的总结十篇

有机化学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57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1

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及时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就,解答课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知道结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能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正确评价及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及耻辱感。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讲述法

一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输。对于一些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通过讲述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相关知识。比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及一些化学性质,通过讲述法学生掌握的效率很高。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是,长期使用讲述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被动。在进行有机化学有关内容的讲述时,需要熟悉相关教学内容,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进行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2讨论法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辨明真伪或者获得新的结论,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一起讨论,最终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的见解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讲述法不同的是,讨论时是双向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对一些新内容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说在讲述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吸电子基团和给电子基团对其他原子的影响作用。实践证明,讨论法对于知识扩展及激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明确讨论主题后,为了保证讨论的效率和质量,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使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3自学指导法

对于教材的部分章节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自学而获得知识。学生采取独立的自学方法,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通过选择、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自学指导法一般不受场地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教师应当能及时的为学生提供指导。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确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因材施教。必修课设置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主要是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及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扩展性的知识内容,比如某些理论学说、反应的机理及新方法等,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发挥。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综合的实验操作技能及依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刺激能增强理解和记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通过多种媒体信息,如图像、动画及声音等,使学生形象的掌握相关知识。多媒体教学由于综合运用了光、声、色、形等情景,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有着直接的作用,具有良好地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选用教学媒体越先进或者越多,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越高。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只有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合理选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有机化学与医学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从有机化学的概念出发,很难直接有效地发挥它的基础和桥梁作用。因此,要考虑到本门课程自身的有机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还要结合医学相关知识,为医学服务。在各章节的学习中,加强有机化学与医学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进行多样化评价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2

摘要:

“总载体”是系统化教学载体,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载起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等系统化的教学载体。基于“总载体”平台设计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弥补工程技术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探索出基于“总载体”平台的课程开发及“总载体”选择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化载体;总载体;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的提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课程体系设计建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来指导。教学载体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要素,通过系列化和系统化,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系统化的教学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系统理论和思维,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总载体”的提出

在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适合于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而用一种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起到系统化载体的教学作用,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总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到主线索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训练主要的关键的载体,因此称之为“总载体”。

(二)“总载体”的含义

“总载体”,就是把专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教学载体进行系统化,通过选型、设计等技术工作和教学准备,开发成一个(或一台)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以承载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教学载体平台,在学业递进中,学生参加并亲手完成“总载体”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等工程技术工作,实现产品功能;“总载体”逐步递进最终制成产品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各项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总载体”的结构

“总载体”是个载体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具有各自功能的分载体和子载体。其结构模型见图1。分载体和子载体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独自功能的“总载体”的组件或部件,它们组合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总载体”,具有产品属性和功能。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划分,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并按照生产模式展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看,分载体是在总载体框架内,具有各自独立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机构构成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构成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独立功能,可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纳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独立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及体系

“总载体”的开发、适用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有别于其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需要坚持“总载体”用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凸显“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特点,充分展现“总载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一)“总载体”平台上课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原则

利用“总载体”实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两个核心原则是:“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具有产品功能的总载体由学生动手制作完成”。这也是“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开发

“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以课程为依据指导载体开发设计”这两种方式进行。即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分载体和层级不同的子载体,再以各层级载体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对接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反之,以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开发和设计,“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

(三)“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顺应学生能力成长规律,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序化,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建成“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载体”选择

根据“总载体”的含义和用途,“总载体”的合理选择、开发、设计至关重要,将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总载体”不同的来源,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就业的方向及潜在岗位等等因素,按照“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合理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总载体”的选择除了涵盖专业技术外,还应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一)“总载体”选择

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首先明确了学生就业的重点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基于学生面向区域经济中工业园区汽车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选择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模拟汽车装配生产线”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一个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具有产品功能的成套机电一体化设备———“总载体”。“总载体”———模拟生产线由“生产线”和“车模”两个分载体及其子载体组成(见图3、图4),车模在生产线上最终“自动装配成型”。生产线对照汽车装配流程分解成上线、一次内饰、发动机安装、车身安装、下线等工序,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中应用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具有产品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每个部件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针对专业技能各种要求,满足技术进阶的变化。车模和生产线所构成的“总载体”完全承载和具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业阶段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功用。

(二)总载体与课程

车模分载体由普通钢材和常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除用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制作进行技能训练外,也是生产线分载体的生产对象———对车模自动装配。车模分载体用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造、零部件装配、工程测量及公差配合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重新设计并制作出新的车模,达到一般训练不能起到的作用。生产线是一整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实际应用的产品,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技术应用。生产线分载体可以进行机械装配工艺、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另外,可以通过改变装配工艺,在生产线上增加相应的技术应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完成相同产品功能等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训练。

(三)“总载体”的教学适用

该生产线设备具有产品特征,其功能最终在学生手中实现。除少量零部件及构成用于技术技能训练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及构成都可以重复利用,以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按结构构成分解的各层级载体均对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课程或情境的学习训练任务,教学过程和“总载体”生产制作过程协调且同步进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学生从零件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完成单元、单元组合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综合应用技术技能的训练,最终达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能力。生产线产品的实现,意味着学生专业学习训练的完成。

四、在“总载体”平台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的特殊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适合的。可以通过车模、汽车模拟装配生产线所组成的“总载体”,将对应的课程进行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整合排序,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要点

从人才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上分析,可以将基于“总载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等四个层次(见表1)。这种将能力和素质在层次上的区分,有利于从专项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划分、排序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组合,符合在“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及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从进校就直接进入到相应专业技能理解之中。在专业技术认知阶段,引入“总载体”进行相应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二)基于“总载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装配生产线“总载体”的车模分载体、生产线分载体的结构、功用,经过生产线、车模与课程的对接、融合形成“新课程”,由此建立起“基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在表中的课程深入开发时,课程设计或情境任务规划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产生了变化,因为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并经过“总载体”与课程融合和课程目标要求反作用于“总载体”的结果。该课程系列基本涵盖了以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应用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并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里的就业需要。

(三)“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实施关键措施

设置专周。考虑到在“总载体”产品功能的特殊性,应当安排“特别训练学习专周”。该专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是以子载体、分载体、总载体为教学对象的综合能力训练,也是学生完成载体工程制作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表2中的每学期适当的时间,设置相应的专周,并作为主要的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专业化教材编制。实施“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需要编纂全面的易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应汇集教学资料、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编制具有高度专业性教材———《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与学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配置。“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及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顺利高效施行,还应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建立起围绕“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等,这才能综合有效地实行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基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适合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手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通过“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6]李杰臣,申爱民,等.机电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6-38.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3

一、以抓好党的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文化体育事业,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图书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以突出抓好少儿和成人阅览室的工作为重点,利用学生假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增强图书馆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举办第三届龙井读书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为城市贫困老党员免费发放了借书证,并组织优惠购书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充分发挥全市“知识窗口”的作用,为基层群众服务。送书下乡小分队先后深入边疆小镇,共送去图书2万余册、建村级文体活动室5个,指导村级图书室20余次。

4、抓文化市场治理和整顿,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和宣传,提高经营业主的法制观念。聘请10名由老干部组成的网吧义务监督员,动员全社会来关注和参与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达到政府与社会携手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强化市民的法律意识,营造建设法制政府的舆论氛围,举行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体的宣传活动。二是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对文化市场进行大检查。

5、活动与建设并举,体育工作成绩突出。2012年,我市的体育工作以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为目的,注重活动与建设并举,积极借助州运会和省农运会之契机,着力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加快“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一是以吉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为契机,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我市的体育基础设施。二是为广泛调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为广大人民群众尽可能提供充实的体育服务和参与体育的机会,举行了“中国体彩杯”龙井市全民健身万人长跑活动和庆祝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暨健身宣传活动。三是在龙井举行的延边州足球重点特色学校足球比赛中龙井实验小学获得冠军,这是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走体教结合的有宜偿试。四是龙井市体育学校举办龙井市第一届“体校杯”城乡校园足球联赛,有力地推动了校园足球的活跃,引发了更多青少年对足球的吸引力,对我市足球《新苗工程》注入了新鲜的力量,有力地推动延边州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

2012年度党委工作总结>>查看更多

·2012年党员群众工作总结·教育局党建工作总结·机关党员党性修养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总结·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党支部半年工作总结·电站项目部党委年度工作总结

【返回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工作,形成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格局。

1、圆满完成梨花民俗旅游节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在2012年4月份及5月初,为圆满完成我局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全系统上下共同努力,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发掘提炼素材,编创、排演一批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文艺节目,与市其它部门配合,共同动员机关、学校、社区和部分企业1500多名群众演员,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排练,与延边歌舞团携手打造一台富有朝鲜族风情的“海兰江阿里郎”大型实景民俗演出,向来宾展示出一幅当代中国朝鲜族开拓、进取和幸福生活的民俗风情画卷,使第二届“梨花节”暨中国延边龙井梨花民俗旅游节获得圆满成功。并与延边州体育局,共同完成了延边州第十七届运动会项目中的环梨园公路自行车比赛和黄牛节朝鲜族摔跤比赛项目及朝鲜族特色的梨花树下荡秋千、跳板、画图等表演项目。

2、在延边州第十七届运动会上取得丰盛成果。为丰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检阅我市四年来经济体育发展水平,展现龙井风采和精神风貌,推动我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龙井市组队参加了2012年延边州第十七届运动会。龙井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站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举办第十七届州运会的重要意义,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竞技水平参加了州运会。在本届运动会上龙井市取得了总成绩第五名、金牌榜第六名的不佳成绩,但是在历届州运会中参加运动员最多、参加项目较全、阵容最大的一次,受到了州体育局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4、精心组织庆国庆60周年文艺活动。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丰富全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由延边州文化局主办、州群众艺术馆协办、在延边艺术剧场举办的全州文艺汇演中,龙井市作为延边歌舞的发源地和歌舞之乡自然不甘示弱,积极组织、创作精品节目参加了汇演。参加演出的节目有大合唱、小合唱、舞蹈。其中,海兰江艺术团的80人大合唱《祝福祖国》、老年大学的舞蹈《海之歌》《农夫的喜悦》荣获一等奖,文化社区的舞蹈《道拉吉》、海兰江艺术团的小合唱《记住这一瞬间》、前进社区的小合唱《踏青》荣获二等奖,文化社区的舞蹈《园鼓舞》获三等奖,海兰江艺术团的舞蹈《红色娘子军》获表演奖。龙井代表队的8个节目全部获奖,龙井代表队荣获集体最高奖-最佳代表队奖。本次参演的演员达120人,是历年来参加全州文艺汇演演员最多、阵容最大、成绩最好的一次,受到州文化局和州群众艺术馆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深入推进“争创好班子,争当好公仆”创建活动。

局党委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领导带头,坚持学习和实践,在查学、查找、查改上下功夫,活动实现了预期目标。

(1)(2)(3)

2012年度党委工作总结>>查看更多

·2012年党员群众工作总结·教育局党建工作总结·机关党员党性修养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总结·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党支部半年工作总结·电站项目部党委年度工作总结

【返回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2、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2年,按照中央和省、州、市委的有关要求,在全系统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党委围绕市委提出的“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努力打造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这一主题,提出了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善文化体育设施上水平、服务发展作表率”的活动载体,扎实抓好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局党委制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部门工作实际,通过征集基层群众、上级部门、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及与本系统工作关系密切的相关部门的意见,查找出本部门在工作作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共计发放征求意见表40份,征集到主要建议意见7条。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查找问题工作会议,对查找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炼,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和意见。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思想意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效能。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依法履行职责,结合文化行政工作执行法律多、涉及范围广、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特点,以执法主体、程序、内容为重点,通过加强法制工作基础建设,规范管理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功能等措施,努力提高文化体育部门的服务效能。一是抓好执法能力建设。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学习、培训、辅导、会议等形式以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强化执法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把全局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上来,切实承担起维护文化安全的重任。坚持专业化标准,经常组织人员参加文化执法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二是抓好队伍的作风建设。以读一本好书、开展建言献策、观看教育专题片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教育引导、载体深化、落实整改等手段,使全系统党员干部达到学习风气有新好转、服务水平有新提高、创新工作有新举措、廉政建设有新成效的目标要求。

认真开展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城”为主题,以“梨花节、松茸节、农运会、国庆60周年”等节庆活动,全面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完善了权力分解与风险点排查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定了廉政文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图书馆为廉政文化的学习基地,文化馆为廉政文化的实践基地,博物馆为廉政文化的警示教育基地。党委始终把抓好队伍的廉政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传达中央、省、州、市廉政工作会议、纠风会议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廉政承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任前廉政谈话等制度,时常告诫干部职工要珍惜岗位,用好职权,不,做到警钟长鸣。

认真开展了消防与安全生产工作,为切实做好全市文化娱乐场所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坚决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举行了全市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活动。国庆期间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12次全面的安全隐患检查行动,确实起到了国庆期间全市网吧和文化娱乐场所稳定作用。三是大力整顿治理,进一步规范净化文化市场。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行动、音像制品专项整治行动、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网吧、电子游戏厅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经营行为,进一步净化学校周边娱乐场所环境。

总之,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做出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与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为我市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度党委工作总结>>查看更多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实践;结合

高校是社会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升级、发展,特别是社会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探索如何更好的结合本校所开设专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欲对高校有机化学教育问题进行专门探讨。虽然近些年来关于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研究在不断增多,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分离,可谓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为了更好促进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总结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现状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几条有效改进措施与建议。

1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对于高校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来说,其有必要与相关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结合起来,旨在对有机化学教育进行整体优化;对于高校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来说,其离不开有机化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它也使那些相对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从而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从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现状来说,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倾向;一种倾向是部分高校有机化学教育过于重视基本理论教学,即重视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对有机化学实验、实践,乃至实习重视不足,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见,这种倾向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另一种倾向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有机化学实验操作专业实习,对学生应该掌握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重视不足,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只要会操作、能工作就行,没有必要掌握其深层次的原理,这就倾向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较高水平的化学专业操作技能,但是从长远看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总体来说,上述两种倾向都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习态度,更不利于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影响角度来说,上述两种倾向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其影响的可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措施与建议

(1)将有机化学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师有必要针对有机化学学科的重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找到可以与之结合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做到多数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内容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很难,但相信通过探索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比如,将特定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内容、生活应用结合起来,逐渐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形成、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将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师有必要仔细、深入研究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点知识内容和每一步实践操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使相关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内容能够有效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真正做到让有机化学理论指导有机化学实践;并且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原则,坚决杜绝实验过程中学生盲目进行操作而“不知其所以然”现象发生。只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保证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进行实验、实践的重要作用。

(3)将实习实践环节与有机化学理论结合起来

高校有机化学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专业实习同样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求高校要积极引导、要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积极了解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情况,并指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及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婕.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2017,(05).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5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经文化局党组讨论通过。整改落实方案注重可操作性,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以及搞好本单位工作的政策措施,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会议和书面方式向拟参加满意度测评人员通报,并向党员、职工公布,接受监督。党员干部围绕制定、贯彻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及时召开整改阶段动员会,安排部署整改工作。“整改提高”是工作见成果的阶段,做好整改提高工作的动员部署,是搞好整改的基础。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将文化系统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领导班子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查找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为职工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全面比较、分析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着重研究解决政策制度层面和文化局职能范围的突出问题,对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党组进行认真研究,集中各方力量,上下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务求实效,努力取得几件实践成果。对认真梳理出来的问题和建议,合理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各种问题和建议认真梳理归类,将整改任务层层落实,明确整改时限,能近期整改的,立即整改,需要逐步整改的,作出说明,强化措施,逐步整改,把整改责任、人员、措施、时限落到实处。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出成果、最见成效的阶段,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阶段,必须切实抓紧抓好。把学习实践活动放在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与新一轮思想解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观念转变、作风转变、发展环境转变,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与部署、启动全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安排部署全年工作,牢牢把握做好工作的主动权。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办成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系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工作水平、作风状况、队伍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

三、完善体制机制

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立、改的工作。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认真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分析检查报告,勇于突破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切实取得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于已经列入整改落实方案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对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解决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列入本单位整改落实方案的中长期任务,按整改计划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通过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使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政策制度环境上下更大功夫。对学习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对现有的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需要新建的要及时制定出台,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

构建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促使评议工作由阶段性、集中性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真正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其中以完善各种制约监督机制最为重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特别是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有效杜绝了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等行为发生。建立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做到权责统一,有效地杜绝干部职工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制度。通过设立政务宣传栏、及时更新网站文章等形式,及时公布服务承诺、收费事项和办事流程,让权力运行处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搞好总结测评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在本环节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活动总结。总结工作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并将文化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第二,组织好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两项内容:一是对解决文化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二是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发满意度测评表。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参加测评人员范围应与评议本单位分析检查报告人员和通报学习实践活动总体情况的人员范围统筹考虑,力求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注意防止盲目攀比测评结果。

第三,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职工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五、召开活动总结大会

8月上旬,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邀请指导检查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召开总结会议。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31-01

有机化学虽然在高中化学内容上占有重要比重,但有机化学并不难学习。学生只要掌握好一定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并在解题过程中仔细认真,很容易得满分。而且有机化学与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关联性并不大,所有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就可以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下面是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总结的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1.1通过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学习化学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化学有许多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本身也有很多化学实验,如实验室制乙烯,实验室制甲烷,实验室蒸馏石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化学的实验有很多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可能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体造成损伤,对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对实验进行控制,尽量避免由实验带来的不利影响。

1.2将有机化学带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知识讲给学生听,给予学生一种亲切感与熟悉感,由此增加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查看衣服铭牌了解布料中有哪些有机物、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由有机物构成的、塑料分解原理等等。

1.3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如今,国家对学生的教育愈发重视,教学设备也得到改进,几乎每个中学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在讲课过程中,配上视频教学、动画教学。采取视听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扩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表面上的知识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机化学的有些实验不方便教师直接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应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当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使用多媒体的程度,不能让学生因此产生惰性,也不能让教师自身对多媒体产生过多依赖。

1.4学生参与有机化学教学。传统的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可取之处。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等等。在讲授同分异构体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分子式,选不同的学生写出该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教师此时只需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正,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即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2.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最初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机化学枯燥难懂,但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十分有规律的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章节后,可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完甲烷以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甲烷的教学步骤,先讲出甲烷的分子结构,再讲出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总结出乙烯的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工业上怎样制取等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3.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教师所讲内容需要教师仔细进行研究,根据课改要求及高考考点要求,认真备课,对学生讲出最有利学生学习的部分。因此学生不能避重就轻,忽视课堂的作用。有机化学内容较多,学生要认真做好笔记,教师在课堂中务必监督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是课堂上的听讲远远不够,学生还应该经常拿出笔记巩固所学内容,自己多加思考,总结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教师在课堂中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高学生注意力来提升课堂效率。

4.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夯实基础,不要好高骛远。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不例外,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格外多。学生必须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容易与哪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等。有机化学的主要基础就是记住官能团的性质,因为官能团的可以推断出物质能够发生哪些反应。只有理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后,才有可能做好后面的练习和考试。

5.总结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

有机化学中,有很多规律可言。尤其是在学习结构相似的有机物的时候,只需要掌握一个典型内容即可。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加成反应时,学生在了解加成反应的定义:有机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之后,然后只需要通过了解乙烯与溴的反应模式,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出氢气、水等与乙烯的反应方式。有机化学有许多规律可言,这是有机化学好学的一大重要原因,教师在课内外都需要帮助学生总结出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

6.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

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且较为零散,也需要学生的大量记忆。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忆,不模糊概念,需要一定的记忆方法。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前文已经提到过,结构相似的有机物往往具有相似的特点,在建立知识体系时,就需要学生将相似的内容总结放在一起记忆,减少记忆负担。另外也可采取有趣的记忆方式,趣味的记忆方式可以引起神经兴奋,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趣味的记忆方式有浓缩记忆法、口诀记忆法、会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等。比如在有机溶剂中Br2、i2的溶解度增大,颜色加深,溴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橙红",碘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紫红"。所以可会意记作"溴橙碘黄水中藏,橙紫双红有机相。"

7.建立错题簿,避免再错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7

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难以把握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学习中存在诸多障碍。一些学生上课易懂、做题易错、放了易忘,综合题的解答,往往难以入门。

一、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1.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有机化学开篇时,一些学生习惯全套照搬学习无机化学的经验,不能适应有机化学的学习,觉得有机化学内容繁杂,毫无规律,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他们没有把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下列特点:

①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表示;

②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密切;

③有机化合物空间构型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上难以适应得状况,如果不能调整过来,后续学习就会产生困难。

2.学习基础、认知水平障碍

学习有机化学,需要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学生的空间立体观念较差,对于分子的立体结构常常想象不出来。

例如,学习同分异构体概念后,总还有不少学生把

二氯甲烷(ch2cl2)分子(如图所示)的二个平面结构说成是同分异构体。

3.对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掌握不牢

有些学生对许多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学习或解题时,若不能辨清相关的官能团,就会出现思维障碍,从而导致错误。

例如,阿斯匹林的结构简式为:

则1mol阿斯匹林跟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在解题中,学生知道羧基、酯基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忽略了水解产物中有酚,酚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4.逆向思维能力差,系统性不强

练习呆板,常常是"照葫芦画瓢",缺乏创造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对掌握的知识难以深化巩固。

例如,以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如果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有机合成常用的解题方法--逆推法,就难以达到合成的目的,这就是正向思维抑制了逆向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对策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学好有机化学,必须使教学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准备、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并穿插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的生活知识,特别是在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挖掘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同分异构体的命名与书写教学中,提出"天干"十字的同时,不妨带出"地支"十二字,学生对"子、丑、寅、卯......"等字是感兴趣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些字是属于卜卦先生的,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天干"十字。还有,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训练时,不妨让学生练习"碳架"结构书写,同时可展示"碳架"结构模型,有条件和学校还可让每一学生配备一套塑料的分子小模型,以增强教学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循序渐进,平稳过渡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特点作充分摸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初学者也不宜提过高要求,一般以会考标准为宜,不足之处可在练习或单元复习中弥补。

例如,在《乙醇》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而乙醇的化学性质中,与活泼金属反应只限于钠,氧化反应限于催化氧化,脱水反应限于分子内脱水成烯。在习题课中深化要求,如消去反应能否发生、哪些醇能被氧化为醛等。作业的布置应注意难度和梯度。这样,将难点分散到各个阶段环节,循序渐进、各个击破,最后达到完整认识醇的目的,以利于学习过渡。

此外,加强直观教学,采用挂图、模型、演

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归纳,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生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但由于有机化学的显著特点是:多、杂、乱,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进行归纳学习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是: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同类物质。因此,从结构出发,抓住官能团的特性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例如,醛类物质的官能团为醛基(-cho),由于醛基的特殊结构决定了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既可以发生还原反应(与h2加成反应)又可以发生氧化反应(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而含有醛基的物质均可以发生上述反应,如: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2)加强针对练习,及时总结规律

通过章节学习得来的知识是零散无序的,在一单元或一专题学完之后,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多加强不同类型题的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中找规律,在做中总结经验,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以提高解题速度,培养归纳能力。

①"价键守恒"原理即碳四键、氧二键、氢一键,这是推导、书写结构式的重要依据。

②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烃→醇→醛→羧酸→酯,推断有机物的结构,找出衍变关系中的突破口,然后逐层推导得出结论。

③分子组成为cnh2no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物质的量相等。

④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恒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和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为定值。

4.认真审清题意,加强解题指导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8

【关键词】西方CFo制度;总会计师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干部管理体制;总会计师职责与定位;考核选拔机制

西方首席财务执行官(CFo)制度已有80余年的历史。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沿袭了前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厂三师制”即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可见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总会计师制度,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但因多方面原因,只有极少数高校设置了无责无权或有责无权的总会计师。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2011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的设置工作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部虽于2012年、2013年先后公开选聘了16位部属高校的总会计师,但与全国普通公办高校2100多所的总规模(其中公办本科院校800多所)相比,还很不相称。必须站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度,积极推动并建立规范的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一、中西方国家CFo制度的国际比较

CFo在实务中又称首席财务执行官、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其称谓都是舶来品。这里,重点比较分析一下西方国家的首席财务执行官CFo与我国的总会计师,二者存在的诸多不同之处。

(一)称谓不同,本质不同

“首席财务执行官”的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美国的财务执行官协会(Financialexecutivesinstitute,Fei),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流行,是企业地位显赫的高级管理职位。首席财务执行官本质上是代表出资人(股东和董事会)对经营层进行监控,对企业外部资本实施控制,对企业战略等进行管理。“总会计师”的提法源自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是一个既对国家负责,又对企业行政一把手负责的职位。1990年国务院的《总会计师条例》,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立总会计师岗位,并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的最高财务负责人。后来《会计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都对总会计师的地位、职责、权限等又作了相关规定。从本质上说,总会计师职位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是一种行政制度的安排,总会计师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职责和权限等,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改革的进程都极不相称。

(二)治理结构不同,所处地位不同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最早起源于美国和英国,又称“法人治理结构”。它是指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以规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信托关系和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关系。

首席财务执行官最早一般由首席执行官(Ceo)提名,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代表投资方对经营层进行监控。美国出现一系列管理层欺诈丑闻后,在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法案》明确把“首席财务执行官”提高到与“首席执行官”同等的法律地位,规定首席财务执行官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并对董事会负责,进而对出资人或股东负责。综合我国《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等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总会计师是根据企业主要行政领导提名,由政府或者企业自己任命,是企业的行政领导成员,代表管理当局,与经营者利益完全一致,协助主要行政领导工作,并对主要行政领导负责。在公司治理中,总会计师的定位在执行层,对行政领导负责,不属于决策层,不对董事会负责。

(三)职责不同,权限不同

首席财务执行官的职责不局限于财务筹划和会计核算方面,主要集中在参与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参与决策、促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等方面。首席财务执行官同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同为董事会中不可或缺的三个内部人,首席财务执行官的权限主要由其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和在管理层中发挥的作用决定,首席财务执行官管辖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主计长(Controller)和司库(treasurer),首席财务执行官往往还身兼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近年来,首席财务执行官的工作重心已经由财务工作,转向了财务、商业和战略计划方面兼顾。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法案》明确了首席财务执行官要分别向首席执行官和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实际上进一步扩大了首席财务执行官的监督权限。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总会计师的职责类似于西方的主计长,主要侧重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即集中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告、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近年来,国内总会计师的职责对企业战略、信息技术、管理会计等虽有一定的涉及,但层次和频率相对较少。总会计师的权限主要在重大财经事项的决策、财经法规的维护、财会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总会计师往往排名在领导班子的最末位,较少成为党组(党委)成员,在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的现实面前,其实际权限大打折扣。

(四)比较的结论

总体上来讲,发达国家的CFo更多地参与了公司战略,在设计财务业务处理流程的同时,领导实现股东的价值创造,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从一定意义上讲,西方国家的CFo与Ceo是平起平坐的关系。我国的总会计师虽然在实务中也常被称作CFo,但主要发挥的是类似西方国家公司中主计长所履行的基本财务职能(如财务报表编制、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税务管理等),以及司库所履行的部分重要财务职能(如筹融资、资金管理、生产管理、内外部关系的沟通、业绩考核、产品定价等),而在制定公司全面预算、参与重大投资项目和公司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高级财务管理职能欠缺。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CFo(总会计师)与公司的Ceo(执行总裁、总经理)之间是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

二、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分析

(一)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对现代大学内部利益关系主体的权利进行合理安排,让各群体之间达到利益均衡,并协调处理好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机制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追求的是利益的一致性,各个利益主体都在追求自己的权利,当多种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能通过权利之间的制衡来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是治理的关键所在。现代大学的法人治理就是将高等教育由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吸收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就是用合同关系即以法律的方式规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其功能就是配置责任、权力、利益,构建满足现代大学需要的内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机制。

(二)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的英国著名学府肯特大学,其大学管理委员会认为有效的治理结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大学的执行治理机构”和最终的决策制定机构必须实行集体决策机制,而不能实行个人决策机制;第二,常设的权力机构要负责大学法人财产安全;第三,要根据学校的需要明确常设权力机构以及其他专业委员会和老师、一般官员的角色权力、责任和职能;第四,大学的一切活动和决策都应该遵循大学的章程及纲领的要求,遵循相关的法律制度;第五,常设的权力机构要像基金委员会一样,有战略计划和全年的财务预算;第六,要建立处理所有合适的增强目标的运行系统;第七,对办学的决策和风险应建立评估、记载和监督的机制;第八,管理的信息应该是公开的、可信赖的、对称的,防止机会主义冒险;第九,各利益和权利之间的沟通应该是有效的。肯特大学的上述治理原则,比较全面和准确地涉及了大学治理应当涵盖的内容和形式。

(三)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

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有如下特征:(1)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非营利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前提。公共经济学理论把高等教育归属于准公共产品,现代大学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非营利性组织。(2)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是要有清晰的产权关系。任何组织治理结构的建立都需要清晰的产权,出资者和大学的产权关系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出来。所谓学校的产权,是指学校财产的所有权、支配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权利。而目前我国的大学基本都存在产权结构不合理、不清晰等弊端。(3)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的关键是权力的分配问题。现代大学有其自身特殊的权力结构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二元结构,它体现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体现现代大学作为特殊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非学术性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均衡发展将是建立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

三、建立我国现代大学总会计师制度应考虑的因素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

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将其总结为十六个字: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就必须力克时弊,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在运行体制和决策机制上探索和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好高校党委与行政、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校内部管理与教职工民主参与、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学生五大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和完善现代大学章程,建立教授治学的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与运行,改革校内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质量监控和内部自律机制,建立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正如前所述,有效的治理结构必须坚持集体决策机制而非个人决策机制。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产权不清晰,“全民所有”等于“无人所有”,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结构失衡或交叉重叠,具体表现为政府行政管理权与学校办学自、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权与学术权的失衡。当下中国,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准垄断性,高校和国有垄断企业有诸多相似之处。学者张晓提出的“红黄蓝”新利益集团理论认为,资本与权力高度依附,权力资本化进一步延伸,久而久之,形成了逐利权贵、垄断央企、割据外资为代表的新利益集团。以行政性垄断为根本的国企垄断成了腐败的温床,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国字号”单位一把手手握大量的国家资源,觊觎之人甚多,可以输送利益的漏洞甚多。高校校长虽不可等同于垄断央企负责人,但其直接的权力和间接可调配的资源也不少。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在民主集中制、重大决策、学术评价、财务管理、资产设备管理、科研管理、招生就业、教学管理、文凭发放、基本建设等方面,问题时有发生。以设备采购和基本建设为例,近年来全国高校特别是建设了新校区的高校,成了腐败的高危区。以笔者所在的四川省为例,2013年前后仅仅大半年的时间,就有四所公办高校的4名正厅级、1名副厅级校级干部因新校区建设涉案,其中有一所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双双涉案,官媒称此情况“实属近年来全国高校罕见”。所以,公办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建立约束机制,依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样,既保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保护了高校领导干部,否则身在名利场,“牛不喝水也会被强按头”。

(二)高校领导干部“去行政化”管理尚需时日

按照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副厅级以上干部的任用,要由省委组织部任免,自上而下推动。高校校级干部作为体制内的副厅级领导干部,均由政府任免,行政化倾向明显。尽管有众多学者多次提出高校要“去行政化”,但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步履蹒跚,高校“去行政化”显然还尚待时日。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2011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规定:“……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总会计师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选聘、委派,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异校或异地任职,依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学校主管部门对总会计师实行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按规定高校总会计师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或政府委派。

当前高校校级领导干部职数问题又制约了总会计师岗位的设置。按规定,上级组织部门对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均确定了相对固定的职数,普通公办高校实职一般为7—9人。教育部文件规定“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在学校行政领导成员中,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实际工作中,高校分管财经工作的副校长大都不是财经类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其职称一般都是教授。由于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中,会计系列最高职称高级会计师一般对应高校中的副教授,加之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科研权重占比较大等因素影响,同等条件下,在职数受限时,总会计师岗位很难落实。所以,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政府(组织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三方必须达成共识,首先解决总会计师的干部职数问题,建立联动机制,“上下齐动”,否则无法较好地落实。

(三)总会计师的地位有待明确和提升

笔者通过对全国多个省份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高校总会计师设置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2012年、2013年,教育部已经先后公选了两批共16所部属高校的总会计师,职级为实职副校级干部,异地或异校交流任职。主要程序为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职业综合素养评估、面试、组织考察(德能勤绩廉)、公示任职人选、正式任命上岗等。另一类是省属高校模式,又具体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主管部门和组织部门考察委派制,异校交流任职,专职总会计师(实职副校级干部),如陕西省11所省属高校等。从具体操作上来看,高校设置实职副校级总会计师,由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及财政厅考核任命,但总会计师必须异校交流任职。总会计师受校长委托,分管财务、国资、基建、产业等经济工作。二是内选制(本校任职),根据是否兼任财务处处长,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总会计师兼任财务处长,正处级、校长助理或享受副校级待遇(非实职),如天津市、黑龙江省等。目前,黑龙江省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总会计师(正处级),部分学校为校长助理或享受副校级待遇(非实职),列席党委常委会、参加校长办公会。另一种是专职总会计师(正处级),不兼财务处长,协助校长(或副校长)分管财务工作。上述设置模式中,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和省属高校第一种选拔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应是今后全国高校总会计师设置的主流和方向,但因多因素制约,其推进速度缓慢。而上述省属高校第二种模式仍属总会计师设置的大多数,由于总会计师不是副校级实职干部(仅为中层干部),系执行层而非决策层,没有赋予总会计师相应职权,话语权不够,地位偏低,总会计师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四)高校财经管理工作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总会计师制度是高校经济管理工作日益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是统筹管理学校财经工作、维护校内经济秩序、落实经济责任制、强化权力制衡与监管、提高财经工作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学校财经工作不仅仅指预算决算、收入分配、会计核算、学生财务、工资统计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工作,还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物资设备招投标采购管理、基本建设、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公司、学校出版社、附属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投资公司等各类经济实体,辐射面宽,业务范围与内容日趋复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公共财政改革的稳步推进,高校由做大向做强转化,资产、资金规模稳步增加,对外合作交流、联合办学进一步深化,面临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筹融资活动和规模增大,生均财政拨款大幅提高,财务收支总量稳步增加,化解债务、资金规划、风险控制、财务内部控制、二级财务部门监管等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决策难度加大。以资金管理工作为例,目前高校资金来源有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费收入、银行贷款、地方债、联合办学上交的管理费、成人教育及各类培训创收、社会捐赠等,渠道多元化。从债务角度来看,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化债政策与措施,高校债务总体风险尚属可控,但由于在推进大众化教育进程中长期累积的历史债务基数大,高校目前债务水平仍然较高,化债压力依然较大。某省属高校贷款余额最高峰值超过12亿元,每年付息就需近8000万元,按学校在职职工人数计算,人均年付息负担近4万元。因此,为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与财经重大决策的有机统一,提高学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有总会计师这样的懂专业、会管理、善协调的高级专业人才运筹帷幄,统领财经工作全局,否则高校面临还贷危机和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极大,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四、未来我国高校总会计师的定位与职责权限

借鉴西方国家CFo制度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大学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干部管理、财经管理等现状,实事求是地对未来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进行研判,科学合理地对其定位,明确其职责与权限。

(一)定位与基本素质要求

关于总会计师的定位,《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有如下几个方面:(1)建立总会计师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2)高等学校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经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3)总会计师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选聘、委派,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异校或异地任职,依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4)学校主管部门对总会计师实行统一管理。总会计师参加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并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述职报告。如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高校总会计师定位应当比较清晰,地位显著提升。在高校干部管理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之前,为了让总会计师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应单独对其实施“去行政化”,其职级应按规定确定为实职副校级干部。随着总会计师制度的深入推进,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CFo制度经验,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总会计师定位可以有规则地拓展,总体定位为以战略为导向,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为基础,内部控制为主线,预算作为“指挥棒”和工具,统揽学校经济工作全局。

高校总会计师是实现高校财经工作和资产管理工作专业化管理的牵头人,作为校级领导干部,总会计师要具备德才兼备、人品端正、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等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同时,作为学校的首席财务执行官,要扮演好主计长、司库、战略家、领导者等多重角色,不是“二把手”但一定要有“二把手”思维,要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并着力提高其基本素质。具体来讲,在组织协调方面,要有政治家的智慧、战略家的风范、领导的艺术、财务团队领头羊的素质和内外沟通协调能力。在预算及成本控制管控方面,甘当资源整合矛盾协调中的“铁公鸡”。在融资策划、资金调度、对外合作投资中,要有扎实的金融知识、资本运作的经验。在纳税策划中要精于“算计”,在业绩评价管理中当好“裁判员”,在危机和风险管理中当好“消防员”,在内外财务沟通中当好“吹鼓手”,在信息化时代要力争“电脑通”。当然,在发生财务违规违纪事件时,还要实事求是,勇于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职责与权限

《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对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问题,规定了八项职责、五项权限。归纳起来有:(1)八项职责包括负责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负责财务管理、参与重大财经决策、财务监管与风险控制、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资产管理、督办审计整改、其他职责。(2)五项权限包括财经决策权、监督检查权、财务负责人任免考核权、大额资金联签审批权、财经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置权。从上述相关规定来看,目前国家对高校总会计师的定位、职责与权限作了明确的约束,主要局限于经费使用与资产管理,辐射面相对较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CFo制度经验,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应不局限于财务筹划、经费管理、资产管理方面,还应向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参与学校所有重大决策等方面扩展。当然,凡事都应当遵循规则,把握好度,总会计师毕竟是协助校长管理财务资产工作的助手,职责权限扩展不能无边界,不能越俎代庖,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相互牵制。否则,易出现权力过大、、角色和定位偏差等问题,给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进带来负面影响。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总会计师选拔培养机制

同志在1938年谈到党的干部政策时就强调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适合的人来落实。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发挥总会计师在教育行政决策、省级重大教育财经改革试点、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学校财务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更好地落实总会计师制度,笔者建议教育、财政、组织、人事等主管部门尽快会商,结合各省省情,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公办高等学校设置总会计师”的相关规定。

(一)强化财务高管职业培训教育,建立总会计师后备干部储备制度

由于我国高校的功能定位等特殊原因,长期以来,高校财经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滞后,整体素质偏低。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建议:一是建立高级财经专门人才的后续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从高校财会队伍建设的长远角度考虑,除财务高管人员自身在职攻读学历学位之外,财政、教育等上级主管部门还应定期不定期地选派高校财务高管人员,到北京、上海、厦门三大国家会计学院进行后续职业教育培训学习,集中充电,更新业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推动学校和教育系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2013年由财政部牵头,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组织开展的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班,就是很好的培训方式。在培训中,结合高校总会计师干部任职的特殊性和要求,应当特别注重以下内容:履行领导干部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论素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包括各类财经法规、法律条例等相关内容;经济金融、财政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教育行政管理、战略管理与领导学知识;廉政教育,包括惩防体系建设、违法违纪警示教育。二是全面推行正高级会计师(教授级高级会计师)评审制度和总会计师后备干部储备制度。由财政主管部门牵头,积极开展正高级会计师的评审工作,解决财经管理干部竞争总会计师等领导干部时可能面临的职称偏低的尴尬问题,消除任职考核过程中的学历职称歧视,提升财经高管人员的职称。根据学历、职称、年龄、工作经验资历等多因素,建立动态的总会计师后备干部人才储备库。

(二)建立职业资格准入机制,严把总会计师入口关

笔者建议尽快建立高校总会计师职业资格准入机制。一是推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中国总会计师协会(CaCFo)目前在全国部分省份开展总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全面推开。从其课程体系上看,涵盖了总会计师必备的素质课程;从其培训效果来看,基本能够达到总会计师的执业要求;从培训的结果来看,既提升财务高管人员财经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又培养和储备总会计师后备干部。同时,在总会计师取得任职资格或正式上岗后,要加强对总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培训,提高总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二是严格总会计师任职资格审查。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办法》中具体规定了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同时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具有经济、管理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从事财务、审计、资产等相关管理工作经验,担任正处级职务三年以上;具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类等相近专业背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我国高校在选拔总会计师时,除应严格遵照以上资格条件外,还应着重考察总会计师后备人选的领导干部综合素养、全局观与权力观、党风廉政建设、德才评价、群众基础,考察其高校财经实践工作经验、组织协调能力、文化素养、财务和审计及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功底、经济金融等知识,考察其看问题是否具有前瞻性、思考问题是否具有系统性、处理问题是否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是否具有较好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选择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总会计师遴选方式

目前,高校总会计师的遴选方式,有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和省属高校的委派制(异校交流任职,实职副校级干部)、内选制(本校任职,总会计师兼任财务处长,正处级、校长助理或享受副校级待遇;本校任职,正处级专职总会计师,不兼财务处长)等方式。这一问题本文前面已论及,不再赘述。就总会计师的遴选方式,从具体操作层面,考虑到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和轮岗交流等因素,笔者建议:

在总会计师的选拔任用上,可结合高校实际,先在所属省份的公办高校范围内,采取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组织定向考核任用的方式确定,也可完全采用教育部部属高校总会计师选拔模式,在所属省份的公办高校范围内公选产生。总会计师的职级应按规定确定为实职副校级干部,原则上异地或异校交流任职,特殊情况下亦可酌情考虑本校任职。在总会计师的考核评价方面,要强化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高校总会计师绩效评价体系、轮岗交流机制、退出机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可进可出。

在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的步骤和范围上,可先选择部分综合排名靠前、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公办高校进行试点。试点高校的选择,可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比如年财务收支总量在3亿元以上、全日制学生总规模在2万人以上等。经两年左右的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力争到2016年前后,全国50%左右的公办本科院校设置符合规定的总会计师岗位。全面总结经验后,力争到2018年实现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岗位“全覆盖”。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不涉及干部职数等限制性条件,故可参照公司管理模式,由举办各方共同商定并适时推进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的设置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S].2011.

[3]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名著译丛(第二辑)制度、契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洪源勃.共同治理——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m].科学出版社,2010.

[6]浅议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n].光明日报,2012-10-31(16).

[7]邹华.中国企业CFo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集,2004.

[8]廖开锐.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探析[J].会计之友,2012(12上).

[9]石平华.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难以推行的原因及对策再探析[J].财会研究,2012(11).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9

在许多国家烟草被列为食品类或准食品类进行管理,作为吸食农产品,无疑其品质及安全性同样受到化学农药和滥施无机肥等的影响,卷烟消费者也同样希望有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卷烟[1]。为探讨分析有机烟叶质量特征,对2011年诸城、临朐、安丘、高密、昌乐5个试验点所生产的有机烟叶的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进行了检测和鉴定,以期为山东有机烟叶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材料为2011年潍坊市诸城、临朐、安丘、高密、昌乐5个试验点所生产的有机烟叶及对照常规烟叶,取样部位为X2F、C3F和B2F。1.2试验方法按国标对样品进行外观质量鉴定[2],按相关标准分别测定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总植物碱、钾、氯[3~7],按照文献[8]制定的方法进行吸食品质鉴定。2结果与分析2.1初烤烟叶外观质量对有机生态烟叶和常规烟叶从外观质量的颜色、光泽和油分三项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下部叶,两种栽培方式的烟叶不论是桔色或者是柠色两者差异都比较小或者没有差异;但对于中部和上部烟叶两者差异较为明显,有机生态烟叶中部烟叶颜色全为金黄色,光泽鲜明,油分油润丰满,而常规生产烟叶的中部烟叶除诸城为金黄色外,其他均以深黄色居多,光泽较鲜明,油分较油润丰满;上部烟叶,有机生态烟叶颜色除临朐为深黄色外基本上都为金黄色,光泽较为鲜明,油分油润丰满,而常规生产烟叶,颜色基本为深黄色,光泽为尚鲜明,油分尚油润。综合外观鉴定结果,有机生态烟叶色泽和油分好于常规生产烟叶。2.2初烤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从表1有机生态烟叶与常规生产烟叶主要化学成分比较来看,有机生态烟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生产烟叶,总植物碱和总氮明显低于常规生产烟叶,钾含量除个别点外均低于常规生态烟叶,氯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生产烟叶;但对上部叶来说,有机生态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则低于常规生产烟叶,总植物碱和总氮则高于常规生产烟叶。究其原因可能是有机肥的配施对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尽相同。高家合等[9]指出,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上部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均低于对照,总氮、烟碱、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中部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对照;下部烟叶的烟碱、钾含量均高于对照。由于烟叶生长环境及有机肥施用的复杂性,对于有机肥配施对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3感官质量从表2中可以发现,有机生态烟叶和常规生产烟叶相比,香气质和香气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余味较常规生产烟叶舒适,且杂气和刺激性减小,总体来说有机生态烟叶感官质量好于常规生产烟叶。3小结与讨论有机肥的配施会增加烟叶中磷和钾含量,同时有助于降低烟叶中氮和烟碱含量,从而使生产出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适中,糖/碱比值、钾/氯比值比较协调。本研究表明有机生态烟叶与常规生产烟叶相比,在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方面存在差异:有机生态烟叶色泽及油分好于常规生产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总氮含量适宜,比例协调。采用有机生态栽培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吃味、刺激性。由此可认为有机生态烟叶质量优于常规生产烟叶。研究还发现,施用有机肥对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尽相同,由于烟叶生长环境及有机肥施用的复杂性,有机肥配施对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机生态烟叶钾含量低于常规生产烟叶,其原因可能是矿质肥的吸收利用率比较低。针对这一情况,研究适合有机烟生产要求的施肥方法是今后有机烟发展的重点。

有机化学的总结篇10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局党总支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经本单位党总支讨论通过。整改落实方案注重可操作性,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以及搞好本单位工作的政策措施,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会议和书面方式向拟参加满意度测评人员通报,并向党员、职工公布,接受监督。广大党员围绕制定、贯彻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及时召开整改阶段动员会,安排部署整改工作。“整改提高”是工作见成果的阶段,做好整改提高工作的动员部署,是搞好整改的基础。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将本单位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局党总支班子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查找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为职工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全面比较、分析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着重研究解决政策制度层面和本单位职能范围的突出问题,对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局党总支进行认真研究,集中各方力量,上下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务求实效,努力取得几件实践成果。对认真梳理出来的问题和建议,合理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各种问题和建议认真梳理归类,将整改任务层层落实,明确整改时限,能近期整改的,立即整改,需要逐步整改的,作出说明,强化措施,逐步整改,把整改责任、人员、措施、时限落到实处。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出成果、最见成效的阶段,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阶段,必须切实抓紧抓好。把学习实践活动放在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与新一轮思想解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观念转变、作风转变、发展环境转变,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与部署、启动明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安排部署明年工作,牢牢把握做好工作的主动权。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办成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工作水平、作风状况、队伍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民生,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困难群众和困难企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三、完善体制机制

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立、改的工作。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认真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分析检查报告,勇于突破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切实取得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于已经列入整改落实方案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对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解决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列入本单位整改落实方案的中长期任务,按整改计划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通过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使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政策制度环境上下更大功夫。对学习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对现有的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需要新建的要及时制定出台,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

构建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促使评议工作由阶段性、集中性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真正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其中以完善各种制约监督机制最为重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特别是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有效杜绝了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等行为发生。建立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做到权责统一,有效地杜绝干部职工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制度。通过设立政务宣传栏、意见箱、“今日市容”板报及时更新网站文章等形式,及时公布服务承诺、收费事项和办事流程,让权力运行处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搞好总结测评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在本环节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活动总结。总结工作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并将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第二,组织好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两项内容:一是对解决本单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二是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发满意度测评表。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参加测评人员范围应与评议本单位分析检查报告人员和通报学习实践活动总体情况的人员范围统筹考虑,力求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注意防止盲目攀比测评结果。

第三,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职工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五、召开活动总结大会

8月下旬,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邀请指导检查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召开总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