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十篇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十篇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55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1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口腔保健;龋病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婴幼儿3岁之前就可以罹患龋病,有报道1岁婴幼儿的乳牙就发生了早期龋。乳牙龋不但会影响美观,一旦乳牙早失对儿童面部的发育还会造成长远的影响[1]。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乳牙龋病的研究和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9~10月密云县牙病防治所由临床抽出医务工作者,经一致性对比试验后,确定一致性对比试验结果在95%以上的两名临床医生参加此项工作调查和变形链球菌取样工作。变形链球菌样本由舌背提取8h内,在38℃环境中进行细菌培养72h,由专人读取培养结果。读取标准,0级:<10000cfu/ml;1级:<100000cfu/ml;2级:100000~1000000cfu/ml;3级:>1000000cfu/ml。

1.2调查对象为2003年5月~2005年4月分娩的足月新生儿,随机抽取并愿意参加配合此次调查的母亲,共2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31.9%;高中和中专学历81人,占37.5%;初中以下学历66人,占30.6%。

1.3调查时间2006年9~10月采用入户和门诊两个途径进行调查。

2结果

2.1口腔保健知识问答方面调查回答这些问题共2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9人,高中和中专学历81人,初中以下学历66人。问答题的内容为,第一题:使用含氟牙膏能够预防龋齿。第二题:牙齿的好坏是天生的,和自我保护关系不大。第三题:乳牙迟早是要换掉的,和自我保护关系不大。第四题: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第五题:保护孩子的六龄齿很重要。第六题:3岁以下的儿童需要父母帮助刷牙。第七题:每年应至少做一次口腔健康检查。结果见表1~4。表1回答的结果表2回答正确的结果表4受检儿童口腔卫生状况与口腔变形链菌培养结果注:患龋年龄最小的为16个月,共萌出16颗牙齿

2.2母亲变形链菌培养结果0级82例,占38.0%;1级41例,占19.0%;2级48例,占22.2%;3级45例,占20.8%。培养结果越高,口腔内的变链菌数量越高。

3讨论

随着人类对龋病认识的提高,现在人们公认的龋病病因为四因素学说,细菌因素: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宿主因素: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直接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饮食因素;时间因素:龋病是慢性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时间因素[2]。婴幼儿龋病是由母婴传播变形链球菌而获得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1)只有在牙萌出之后,口腔内才有永久变形链球菌的定植;(2)如果口腔内已经有成熟的菌群存在,变形链球菌很难再植入;(3)蔗糖为变形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提供了便利;(4)婴儿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家庭,尤其是母亲;(5)母亲口腔内很低水平的变形链球菌就足以传播到婴幼儿口腔内。母婴之间变形链球菌的传播主要发生于婴儿乳牙萌出阶段。因此预防儿童龋齿的关键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母婴致龋菌传播机会,所以,母亲有必要从妊娠6个月开始到婴儿乳牙萌出后其口腔内建立起成熟的、稳定的、非致龋的菌群的过程中始终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1]。人们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她们获得正确的口腔卫生知识,并不断加深她们的认知,从而自觉地转化为自身行为。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母亲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比较高,从孕期开始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婴幼儿龋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保健知识获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加强对准妈妈和妈妈的口腔保健知识宣传,使她们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并转化成为她们自觉的口腔保健行为;同时,指导她们的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口腔保健问题。

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识和育儿过程中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方面明显高于受过初等教育的母亲,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女性的教育,提高未来母亲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源头做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口腔变形链球菌培养结果与受检儿童口腔卫生状况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患龋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未患龋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儿童的口腔护理,如擦拭牙齿、餐后漱口等,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2

【关键词】小儿鹅口疮;白色念珠菌;口腔卫生【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explorethe【Keywords】childrenthrush;Candidaalbicans;oralhealth【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38-02鹅口疮为婴幼儿口腔、舌上满布凝乳状的白屑,因其状如鹅口。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及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在口腔、舌下或两颊内侧出现白屑,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软硬腭等处。白屑周围围绕有微赤色的红晕,互相粘连,状如凝固的乳块,随拭随生,不易清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除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表现;重者,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啼哭、拒食,甚至低烧[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以30例小儿鹅口疮的婴幼儿患者,年龄在0—4岁,我国大部分地区儿童发病率,3岁以下为高发.其中初生至五个月的患者20例,5个月至一岁的婴儿6例,一岁以上的幼儿4例.

1.2临床症状:一般的鹅口疮应注意与溃疡性口腔炎和白喉进行区分鉴别。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典型的口腔假膜特征,结合病史诊断。鹅口疮口腔的假膜难拭去,剥离可见局部无出血和溃疡面,表面粘膜粗糙可见白色凝乳状斑点。患者一般无流涎,轻的不影响食欲,但重的会出现疼痛,流涎,口臭,哭闹,甚至呼吸困难等。有时表现不典型的患者诊断可取假膜涂片检查,取口腔假膜少许放在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钾或者氢氧化钠1滴,涂抹均匀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镜检出真菌的菌丝和孢子,从而断定是白色念珠菌(+)。有时也可在大便常规检查中发现白色念珠菌的存在。通常以发病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1.3治疗方法:采取支持疗法也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口腔消毒,用脱脂棉沾4%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对患儿的口腔在每次进食前进行擦洗,包括舌部、唇内侧还有上颚和颊膜等。擦掉白膜后再将冰硼散和蜂蜜(按1:1)混合,每日3-4次涂在患者病变部位,病情较重者,可结合中西药剂,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内服的中药一般以清热泻火的为主,通过我们的临床经验证明用清热泻脾散、方中石膏、黄芩等小儿烦躁哭闹可以加散脾经清阳火,黄连、山栀。大便干燥的可以加大黄、火麻仁通肠道清内热。有口渴的加玉竹生津止渴,如果体质比较虚的可用六味地黄丸。同时还可用来滋养肝肾。食欲不振加麦芽滋养脾胃。

西医治疗口服抗真菌药物或用2%的碳酸氢钠或2%硼酸液洗口,能抑制口腔内白色念珠菌的生长。1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具体涂抹,2-3次/日,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B2和C,以增强抵抗力。如继发有全身疾病者,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局部处理重点是注意口腔清洁,因为患儿太小,不会漱口,只能靠父母用棉球蘸漱口液轻轻洗口。

2结果

30例小儿鹅口疮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五天内痊愈率达到百分之99.7,还有一例重症幼儿综合治疗后也痊愈。

3讨论

鹅口疮是由白色粘珠茵引起的口腔粘膜炎症,也有因心和脾脏两条经脉的胎热引起的满口的白斑。前者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同时可导致皮肤、粘膜浅层等感染真菌病,幼儿抵抗力降低,还可侵犯内脏器官,引起深部的真菌病[2]。后者以小儿初生为多见,中医学上诊断为极热内蕴,邪毒外侵。此病为胎儿受母亲的饮食影响,热毒经心脾二经传给婴儿。其实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实验室的涂片上看白色念珠菌是有大量存在。这是新手儿经产道感染,或由于喂奶前不洗手,奶具不洁,尝试奶温方法不妥,不知不觉让孩子就患上鹅口疮,调查表明30例中,人工+混合喂养者16例,母乳者14例,有14例都是姥姥、奶奶、妈妈口吸奶瓶,才喂到到婴儿口中的,有些人认为这这样做并不影响卫生,且还有的家长不把这种症状是为疾病,然后只是用布擦干净就可以了,造成了口疮的加重并感染。小儿鹅口疮是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因此在大人本身也要注意预防。哺乳期的时候,有手足癣的父母更应注意,母亲在哺乳前先洗净双手及再哺乳,父亲在亲近幼儿时避免双手接触婴儿的嘴巴,母亲喂奶时也要注意尽量少接触喂奶用具及自己的;哺乳器要用滚开水消毒,并和婴儿用具分开使用,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注意哺乳期的婴儿口腔清洁,每天坚持给婴儿漱口。

经过观察,鹅口疮的病因其实非常简单,正因简单,才被很多人忽视,造成发病率的逐年增加。甚至一些年轻父母自作主张滥用抗生素使得病情加重。因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寄生在健康人的皮肤、消化道、阴道内与正常情况寄生的乳酸杆菌、链球菌等寄生在一起,它们互相制约、互相拮抗,甚至有些细菌还抑制着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然而有的不懂这些原理的错误地应用抗菌素后,杀死了那些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有益菌,白色念珠菌因抗菌力强而迅速地繁殖[3]。小儿鹅口疮的发生就是因为新生儿口腔pH值低,大大加大了白色念珠菌的繁殖,加之抵抗力低下,口腔粘膜细嫩,唾液少,口腔干燥,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使得发病率逐年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正确处理人工喂养,重视婴儿的口腔卫生,建议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和用途,避免滥用,对于感染性的疾病应用抗生素后要警惕继发鹅口疮的发生。治疗小儿鹅口疮的正确办法,是到医院求助医生。不要滥用激素退热等,这样才能预防和降低小儿鹅口疮的发病率。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4.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3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鹅口疮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7月门诊收治鹅口疮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用制霉菌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清洗口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涂蒙脱石散,并口服双歧杆菌。比较两组患儿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鹅口疮的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鹅口疮;双歧杆菌;蒙脱石散;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45

鹅口疮又称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或雪口病,由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性损害,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1],常反复发生,轻者增加患儿痛苦,影响进食;重则降低机体的免疫力,甚至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2]。我院2011年3月~2013年7月使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治疗鹅口疮,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门诊收治80例鹅口疮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1d~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13d~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营养状况、喂养方式、使用抗生素与否、家庭及带养人卫生条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均于两组患儿喂奶前约1h,用棉签蘸取制霉菌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制霉菌素50万U碾磨成粉与2%碳酸氢钠溶液100ml混合)涂抹患处,3~4次/d。观察组在用上述混合溶液涂抹后约30min,加用蒙脱石散用棉签均匀地涂抹患处,3~4次/d;并给予双歧杆菌0?5g口服,3次/d,于喂奶后用低于40℃温开水冲服。

1.3护理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涂抹药物前先用温开水清洁口腔,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蘸药棉签每次用后弃去,不可重复使用。乳母喂奶前要用温水清洗奶头,每次喂奶时间不超过20min,避免使用安慰奶嘴[3]。婴儿房定时通风换气2次/d;婴幼儿的餐具、擦嘴毛巾每次用后清洗干净,煮沸消毒5~10min,1次/d;玩具、被褥应定期清洗、晾晒;衣物单独洗涤;每天户外活动(如晒太阳)2h以上,以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

1.4疗效判定标准治疗7d后评价,治愈:患儿口腔白膜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好转:口腔内白膜减少≥50%;无效:口腔内白膜减少<50%。随访观察3个月,再次出现鹅口疮为复发。

1.5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两组患儿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复发率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表2)

3讨论

婴幼儿鹅口疮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营养不良、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制霉菌素50万U碾磨成粉与2%碳酸氢钠溶液100ml混合涂抹,其方法在临床已得到广泛的推广,但也存在复发率高、疗程较长、患儿依从性较差的不足。

鹅口疮患儿常常合并有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等致免疫力下降的诱因存在,使消化道内菌群失调,可致鹅口疮反复发作[4]。双歧杆菌是消化道中的一种主要的厌氧菌,是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正常菌群,具有抵御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致病因子侵袭的作用和功能,同时还可有效调节肠道环境,提高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能力,阻止病菌的定植与入侵,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的功能。蒙脱石散是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能够有效覆盖消化道,与黏膜蛋白结合能力强,能达到增强黏膜屏障功能的目的。蒙脱石散形成的保护膜不但直接减轻了白色念珠菌对口腔黏膜的损害,还可以减少制霉菌素的血液吸收,延长其在口腔局部的作用时间,充分发挥其杀菌作用,提高制霉菌素的疗效[5]。蒙脱石散黏附在制霉菌素表面,减少了唾液对制霉菌素的稀释,减轻了被咽下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使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本组患儿使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联合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有效率100%,复发率11.36%,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好,复发率减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宁,张晓玲,黄群.新生儿鹅口疮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6):492-494.

[2]祝传贵.婴幼儿鹅口疮的临床表现以及家庭护理和预防[J].中外医疗,2012,31(1):140.

[3]任妮娜,冯德斐,茹祥艳.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治疗小儿鹅口疮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205.

[4]刘美芳.思密达佐治儿童鹅口疮65例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5(11):3087-3088.

[5]徐叙云.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5.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4

婴幼儿是龋齿高发危险人群。根据我国最新的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城市和农村中婴幼儿龋齿发病率平均为19.2%。其中,相比之下,城市中婴幼儿龋齿发病率高于农村。因此,做好龋齿的防与治是婴幼儿保健的重要内容。

龋齿的发生原因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龋齿的发生原因只有三个,即唾液变形链球菌、牙齿钙化有缺陷以及经常吃产生酸的饮食。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个因素是如何集中在孩子口腔中的。婴幼儿口中引起龋齿的链球菌一般来自于父母的口腔,这是因为父母在喂养孩子时,通常会先尝一尝孩子食物的冷热,在不经意间将口腔中的细菌传播给了孩子。婴幼儿的乳牙发育在胚胎期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2岁农右。在这期间,母亲或婴幼儿出现疾病或饮食障碍,都有可能导致宝宝的乳牙钙化不良,从而为以后龋齿的发生埋下隐患。婴幼儿的食物中,有很多都能产生酸性物质,这是无法避免的,甚至连牛奶也是如此。所以,理论上说,婴幼儿患龋齿的因素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婴幼儿龋齿的防与治呢?

婴幼儿龋齿的特点

婴幼儿的生活和饮食毕竟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和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区别。婴幼儿容易患“奶瓶龋”和“可乐牙”。婴儿睡眠之前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医学上称为“奶瓶龋”,表现为上颔门牙的表面、邻面大面积龋坏,牙齿呈棕褐色,表层釉质脱落。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患龋齿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因此积极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奶瓶龋”主要原因是家长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孩子躺着的姿势使奶瓶嘴直接贴附于上颌乳切牙,让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中,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而破坏牙齿。当婴幼儿清醒时,可以通过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内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而当婴幼儿入睡后,唾液分泌会减少,吞咽动作停止,口腔的自洁、稀释和中和作用均下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环绕在牙齿周围,很容易发生龋齿。“奶瓶龋”的主要特点是:以侵犯上颔乳门牙为主,这也与上颌乳切牙最先萌出有关。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能波及后面的牙齿。婴幼儿的乳牙钙化程度低,牙质软,又是多个牙齿同时浸泡在奶液里,故龋坏速度快,龋坏牙数多。这也是“奶瓶龋”的一大特点。

幼儿发生龋齿的另一个常见的因素是经常大量地喝可乐等碳酸饮料,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碳酸和糖分,碳酸可夺走牙齿中钙等物质,腐蚀牙齿,使牙齿脱矿,从而容易引发龋齿等口腔疾病。碳酸饮料中的碳酸还会夺走血液中的钙等物质,引起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到全身的健康。喝甜饮料引发的龋齿特点与奶瓶龋齿有相似之处,即多颗牙齿同时受到损害,牙齿表面釉质脱落,牙齿病损区呈黄褐色,病损进展比较快。

虽然“奶瓶龋”和“可乐牙”是婴幼儿常见病。但不是说不能喝牛奶和可乐等碳酸饮料,而是应该注意如何避免“奶瓶龋”和“可乐牙”的发生。

婴幼儿龋齿的防治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5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07-01

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全年均有发生,5-7月高发。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后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积水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

1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1.1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4、5、6、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1.2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1.3传播途径①消化道:经消化道(即粪-口途径)传播,以及患者的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②呼吸道传播:患者咽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③密切接触者传播:通过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疮疹液传播,以及被患儿的粪便、疮疹液和呼吸道分泌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

1.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受感后获得免疫力。

1.5流行特点本病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期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冬春季发病较为少见。

1.6病原学特征温度在56℃以上,紫外线以及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化学物质可降低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等肠道病毒的活性,但是酒精对其无效。

2诊断与治疗

2.1诊断手足口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聚积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手、足、臀部皮肤出现散在的斑丘疹及疱疹。④病程较短,一般在1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等鉴别。

2.2治疗原则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并发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故须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

2.3治疗措施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无特效药治疗,但有自限性,个别患者即使不治疗在7-10天可痊愈。无并发症的患者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无任何不良的后遗症。手足口病不用过分的恐慌,患者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时应物理疗法为主,体温在38.5℃以下,不用退热药,让患儿多饮水或用温水擦澡即可。体温在38.5℃以上可用少量退热药或冰敷、温水浴等,可在家自行隔离,家长重点护理,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清洁,室内环境安静,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中,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要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提高免疫力。

3预防

3.1预防原则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婴幼儿及儿童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小学、医疗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2家庭与个人预防措施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②看护人接触幼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儿童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不要接触其他儿童,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及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3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①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②每天对玩具、个人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③每天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厕所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④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⑤每天进行晨检,发现可疑儿童时,要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地物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⑥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配合卫生和教育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3.4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①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医疗机构要划出专门的区域或房间用于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②对治疗手足口病的区域和房间要增加消毒的次数,根据就诊患儿的情况,可由原来的2次增加至每2小时一次,有明显传染性的要立即清洁消毒。用加有含氯消毒剂的水浸湿拖把或抹布,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待30分钟后使用。③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要用排风扇。④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换而后,应选用含氯消毒剂对手部进行消毒。⑤收治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房不能同时收治其他非手足口病的患儿。⑥患儿使用过的被褥等用品应用高于70℃的水进行洗涤消毒,桌椅等设施和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待30分钟后使用。⑦在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污染物时应戴手套;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者脱手套后要立即洗手。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6

【中图分类号】R1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76-01

婴幼儿腹泻可分为轻微和严重两类;①轻度腹泻大便每日5~6次,多者可达10余次,色黄或带绿色,含有少量粘液和白色奶块或呈蛋花样,偶有恶心或呕吐,患儿精神一般无改变。②严重腹泻时大便每日10次以上,亦有数10次者,大便稀粘,伴有呕吐及纳差,低热或高热39~40℃,伴有精神萎糜、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常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失水一般以等渗性失水多见,多是由细菌或病毒直接引起的肠道感染。

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收治了102例婴幼儿腹泻,由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全部治愈出院,下面就临床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护理谈几点体会。

1临床资料

入院收治102例,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8~20个月。临床表现:腹泻,多为蛋花样便及水样便。有的粘性脂样便或白色泡沫样便,后期出现粘液血样便,每日排便10~20次,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及中度至高度发热,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尿少,伴有精神萎糜、嗜睡,甚至昏迷、惊厥,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2治疗原则

治疗腹泻一般以调整饮食、控制感染、消除病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原则。

3护理体会

3.1口服补液法吐泻频繁的婴幼儿多有口渴唇干明显烦躁。对于腹泻症状轻的婴幼儿要适当口服补液,以预防脱水,一般用米汤、糖盐水或医院配制的口服补盐液(oRS),在不宜口服时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湿润口唇。如患儿出现呕吐剧烈,腹胀或脱水程度加重,应立即送医院改用静脉补液。静脉输液须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量按时正确输入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临床症状,鉴别脱水程度及类别,输液量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及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2饮食护理饮食首先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3.2.1轻度腹泻的婴幼儿要停止喂哺不易消化和脂肪类食物,不必禁食,但禁甜食,宜吃咸食。母乳喂养者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的温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渐浓,2~3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3.2.2重度腹泻的婴幼儿应禁食,使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除频繁呕吐者外,一般不必禁水,禁食时间不能过长,母乳喂养禁食4~6小时后恢复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暂停添加食,并酌情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减少脂肪摄入,人工喂养儿禁食6~8小时后可喂稀释奶或稠米汤(一两大米加水煮至300ml),一般5~7天由稀到稠的恢复到正常饮食。年长儿不必禁食,喂以流汁饮食即可。

3.2.3恢复期人工喂养者可先用稀释牛乳或米汤,应少量多次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宜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2.4营养不良或腹泻持久者,可选用新鲜小米粥、胡萝卜泥,再逐渐添加稀释牛奶,继而过渡到正常饮食。

3.3加强臀部护理由于患儿大便次数多,易引起臀部发红,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并擦干,再扑些爽身粉,如臀部发红可先用3%硼酸水擦洗,干后用凡士林或者液体石腊油或四环素软膏等涂之,以减少刺激,保护肛周皮肤,防尿布性皮炎。对腹泻的婴幼儿要注意腹部保暧,以减少肠蠕动,可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

3.4呕吐护理发生呕吐时,将患儿抱起,脸朝外,用手托住患儿头部,以利呕吐物流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呕吐后用温水洗净呕吐物,保持身体及衣服清洁干燥。

3.5口腔护理腹泻的婴幼儿因常喂牛奶和糖水,口腔内的细菌易发酵,引起细菌繁殖,要随时保持口腔清洁,如发现口腔粘膜有乳白色附着物即为鹅口疮,应涂制霉菌素。

3.6注意各种物品的清洁消毒每次护理患儿前后应洗手,患儿的衣服、尿布、便盆及用品应分类清洗,尤其是患儿食具和奶具每次用后要洗净,每日行煮沸消毒1次,用时再用开水冲洗,不用不洁净的手去触摸,以防病从口入。

4婴幼儿腹泻的预防

婴幼儿患了腹泻,除应及时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十分重要。

4.1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喂奶的母亲应保持的清洁,勤换内衣,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人工或混合喂养的婴儿,不要经常更换奶粉品牌;添加辅助食品不可过早过量,每次限一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避免过食;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断奶最好选择在秋凉天气,身体健康时,以预防胃肠功能紊乱。

4.2注意饮食卫生,孩子用的奶瓶、奶嘴、奶锅等食具要消毒,最好用水煮30分钟即可杀死所有的细菌,食物要现吃现配。禁止给孩子吃在冰箱内放置时间较长的食品、饮料和不干净的食物。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特别是腹部。如有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应及早治疗,切勿滥用广谱抗生素,防止发生内源性感染。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7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导致龋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防治该病也要从病因的各个方面着手,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

关键词:龋齿;病因;防治

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1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指发育上有缺陷的牙齿或牙齿上有薄弱的地方)。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龋齿防治

2.1口腔清洁维护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氟化物的应用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窝沟封闭剂的应用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免疫制剂的应用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考文献

[1]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4]石炜,时清,郝世雄,等.儿童唾液成分与龋齿关系的分析.北京口腔医学,1998,6(2).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8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评估两组患儿出院后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综合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8.37%,对照组综合有效率为46.51%,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小儿腹泻康复,缩短病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护理干预病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05-02

腹泻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内部消化系统功能不能完善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消化酶,在遇到不适环境或者进食不当后极易发生胃肠道感染,发生腹泻[1]。及时诊治患儿疾病类型,并给予综合护理是提升患儿治愈率的关键。本文研究了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护理患儿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腹泻,诊断表针参考《儿科学》[2]。患儿临床症状为:发病急,早期呕吐,然后出现腹泻症状,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无明显腥臭味,腹泻次数为6~15次/d,常规检查大便可偶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患者年龄范围为6~45月,平均为28.5月,病程2~8d,平均3.6d。男婴49例,女婴37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婴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家庭支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一般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调整饮食,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症用药、防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为如下。

对症护理:根据患者检查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护理,例如患儿出现频繁的腹泻,就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钾等元素。护理方式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隔离:保持患儿病房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并且通风良好。在日常的接触过程中注意预防感染,提醒患儿家属在与婴儿接触前应全面清洁手部,防止交叉感染。应用严格的消毒程序处理患儿尿布。患儿在腹泻之后要及时清洁臀部,避免红臀现象的发生。

口腔护理:如果患儿长期服用抗生素,容易引发霉菌感染,造成鹅口疮,在护理时要嘱咐其多饮水。对口腔进行清洁后使用制霉菌素或者龙胆紫(1%)涂抹患处。对于出现呕吐症状的患儿,可以运用无菌棉蘸温水擦拭口腔,以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对于腹泻患儿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根据患儿病情对饮食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腹泻发生前期建议患者直接吃饭,如果患儿病情较轻,给予清淡助消化的食物方案,如果患者正在吸食母乳,则嘱咐患儿母亲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并注意多饮水。患儿进食应依据少量多食原则,减轻胃肠道负担。如果是人工喂养,注意停止喂养牛奶,使用米汤、脱脂奶等喂食。如果患儿腹泻呕吐严重,观察7h,静脉滴注补充营养。

心理护理:婴儿出现腹泻症状时往往会伴有发热、脱水等现象,造成患儿感觉不适,易引发哭闹,此时应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教育,使其配合护理人员采用合理的方式照顾患儿。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两组患儿病情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相对对照组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护理综合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效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综合病程均短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婴幼儿时期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该病以6个月~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9个月~1岁婴幼儿发病占到一半以上。由于婴幼儿时期不具有成熟的表达机制,患儿在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现象,无法向家属或者医务人员准确告知自己的身体症状以及需求,这就要求在临床护理中加强针对性护理方案的实施,按照婴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对其进行饮食调整、抗感染消毒、皮肤护理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儿早日康复和提升治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小儿腹泻可以对患儿造成较大的痛苦,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有效缩短止泻时间和综合病程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心理负担,为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9

虽然长牙会使幼儿感到不适和易躁,但这不会引起高烧、呕吐、腹泻、耳感染或咳嗽。如果您照顾着的处于长牙期的幼儿看上去有病,或者有上述这些表现,那么,要和处理未处于长牙期的孩子一样,通知孩子的医生和父母。

怎样才能使处于长牙期的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呢?给孩子额外的注意,陪他娱乐玩耍,让他听听音乐,或者给他一个特别的玩具,都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适中转移过来。长牙时如果经常出现口水过多的现象,则可能导致皮疹或刺激感,这一点应注意。要经常擦去孩子脸上和下巴的口水。

如需用药治疗,则请遵照医嘱。同时,医生应该告诉父母以下的事项以帮助父母促进孩子的健康:

不提倡使用长牙凝胶。太多的凝胶可能会使口腔麻木,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而且,凝胶所含的药物也会被吸收进人体。

不要使用止痛药、含酒精的饮料等来消除长牙时的疼痛。

不要把阿司匹林或其它止痛药放在孩子的牙龈上。

在孩子长牙期间不要给孩子吃烤面包片或饼干,它们可能堵塞呼吸道而使孩子窒息。这些食物还会残留在孩子的口腔里可能使牙齿生洞。父母可与自己孩子的医生商量使用退热净(一种替代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药,又叫醋氨酚或对乙酰氨基酚。)或异丁苯丙酸(又叫布洛芬,是一种抗炎、镇痛药),以消除长牙时的疼痛。

不要用填充物做的橡皮环(婴儿长牙时咬的),因为它们可能会折断,并且其填充物可能会被孩子吞咽。可以用冷藏过的湿毛巾或橡胶材料做的橡皮环。不要把橡皮环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因为冰冷的橡皮环会损害孩子的牙齿。每次用完毛巾和橡皮环后,一定要把它们洗干净。用干净的手指按摩婴儿的牙龈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您也可以把幼儿用的小勺子包裹好后放进冰箱凉一凉,再用它来按摩孩子的牙龈以减轻牙疼。

不要把橡皮环或其它东西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引起勒颈窒息。

口腔护理

婴儿和初学走路的孩子可能会遇到牙齿方面的问题,所以,良好的口腔护理应当在第一颗牙齿出现之前及早开始。

婴儿在夜间或白天睡觉时,嘴里还裹着装有果汁或其它甜饮料的奶瓶,或者长时间使用奶瓶或易倾斜的杯子,会使婴儿产生蛀牙。婴儿蛀牙又叫婴儿奶瓶性蛀牙,频繁地发生于孩子上牙齿的前排。这是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产生酸,它会腐蚀牙齿。每次孩子喝了上述这些饮料后,产生的酸都会侵蚀牙齿达20分钟甚至更久。经过多次侵蚀之后,牙齿就会腐烂,也就是产生了蛀牙。建议用以下的办法避免孩子的蛀牙产生:

不要在一天里多次用奶瓶给孩子喝甜的饮料,也不要让他们随意地得到奶瓶或杯子来喝东西。美国小儿科学会建议:初学走路的孩子每天消费的果汁不要超过6盎司(约为170.1克)。

不要在橡皮奶嘴儿表面涂上蜂蜜、玉米糖浆或其它甜的液体来哄幼儿。请注意:不应当给婴儿喂食蜂蜜,因为蜂蜜可能含有可以在婴儿消化系统内生成毒素的细菌!

切不可让孩子一边睡觉,一边嘴里还裹着装有奶、代乳品、果汁或其它甜的液体及水的奶瓶。这不仅可能导致蛀牙,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窒息或患耳感染的机会。如果孩子需要橡皮奶嘴儿,可以给他一个干净的橡皮奶嘴儿用。清洁牙齿的建议,清洁牙龈和牙齿是预防蛀牙和其它口腔问题的首要步骤。在看护者给幼儿清洁牙龈时:

首先要彻底地洗手;也可使用无菌手套。

每次给幼儿喂食完毕,都要用湿的软毛巾或纱布蒙在手指上,轻轻地擦干净孩子的牙龈,以阻止有害细菌的增长;轻轻地按摩孩子的牙龈。一块2×2英寸的方形纱布用起来效果较好,用后可以扔掉。

一旦孩子出现长牙的迹象,用一把非常柔软的幼儿用牙刷和纯净水来刷一刷那里;不要用牙膏。对于仍未长牙的牙龈,依然用上述两条办法清洁和按摩。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篇10

1资料

80例患儿52例为门诊留观病例,病情稳定后居家隔离,定期随诊;28例为住院病例。80例患儿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为8个月~5岁,其中岁以下58例,占72%,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6~9月份,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及时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精心护理后均被解除隔离,住院患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2临床观察及护理

2.1发热的护理其中右30例患儿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9.8℃之间,热型规则,热程1~4d,体温越高,病程越差。对于体温大于38.5℃的小儿给予口服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有9例仅用退热药1次,4例用2次,2例用3次退热药,二此退热药使用时间间隔为6~8h,期间配合头额部温湿敷、洗温水浴、少量多次喂温开水、减少盖被、定时开窗通风等措施,同时防止体温骤降致末梢循环障碍,配备小儿专用体温表,留观及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平均每小时监测1次体温并记录。

2.2皮疹的护理对出现皮疹的患儿,认真观察皮疹的分布情况。所有患儿均在手、足、口腔、臀部出现水疱、丘疱疹,直径约3~7mm,周围绕以红晕,疱壁厚而紧张,掌跖部水疱长轴与皮纹相一致,数个至几十个不等,分布于手指、手掌、指腹、足侧缘、甲周等部位。护理时注意即使擦去皮肤汗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做好皮肤护理;给小儿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嘱勤洗手;衣被要清洁,衣着要宽松、柔软、舒适,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臀部右皮疹的患儿要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涂擦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等。所有患儿均未发生继发感染。约一周时间皮疹均干燥结痂、未留疤痕。

2.3口腔的护理所有患儿均伴有口腔溃疡。表现为颊黏膜、上颌牙龈、舌部、唇周直径2~4mm大小不一的表浅性溃疡或丘疱疹。由于不适,患儿进食减少。我们指导患儿家长让患儿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温开水,每次喂哺后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拭净口腔;年龄大的患儿指导其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d。同时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擦口腔患处,2~3次/d。约1周时间口腔溃疡及丘疱疹均恢复。

2.4鼻的护理因鼻腔分泌物多,易形成鼻痂。护理时及时用生理盐水棉签湿润鼻腔、清除鼻痂,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通畅。防止发生鼻腔及鼻周感染。

2.5饮食方面的护理指导多数小儿右食欲不振,个别小儿有恶心、呕吐;少数话呢出现腹泻症状;指导家长合理喂养: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清淡、可口、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食多餐;口腔有糜烂时可多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并可适当口服调整胃肠道的药物,如健胃消食药、微生态制剂以增进食欲,增强患儿机体抗病能力。

2.6防止交叉感染、防止发生并发症病房定时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每日早晚定时开窗通风,30min/次以上,但避免直接吹风,防止患儿受凉;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保持病区安静;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必须戴口罩;接触患儿后用速效消毒液消毒双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静脉穿刺皮肤增加感染机会;保持个人卫生;每次排尿、排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臀部感染。

3护理体会

3.1本病多发生在小于3岁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患者贺隐性传染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粪-口或呼吸到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而感染,疱疹结痂后脱落,不留疤痕。如无严重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其中合理的合理很关键。

3.2消毒隔离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与之接触过的小儿要密切观察,可以居家或在医院隔离。限制患儿及加深出入。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加强床边隔离,合理不同的患儿前,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3.3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医护人员注意言行举止,不要不分场合,随便过多议论此病,以免引起其他患儿家长恐慌。对于家长不理解不合作的,我们要耐心、细心,做好解释工作;基础护理到位、健康宣教到位;多观察、多督促、多指导、取得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