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十篇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十篇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54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1

关键词: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能量;管理策略

前言

轻度混合动力汽车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节能环保,同时动力也十分的充足,而且既能够燃烧汽油产生动力同时又能够依靠电能来产生动能,并且混合动力汽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实现再生制动,在车辆减速或者是制动的过程中,能够在充分保证车辆制动性能的前提之下把车辆的动能或者是位能来进行转化,使其变成电能,并且储存在汽车的电池之中,从而实现能量的回收。

1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1.1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价值

随着当前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在汽车行业之中,对于低排量的新型汽车加以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虽然通过对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车的排量以及油耗得以降低,但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此背景之下,对于新型的混合动力汽车加以开发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传统内燃机汽车优良的动力性、续航里程和纯电动汽车低排放和高效率等优势,所以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加以研制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对于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2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研究概况

混合动力汽车有几个十分突出的优势,那就是怠速起停、电动助力、电动驱动和再生制动,正是由于有这些方面的功能,才能使得使得整车的油耗和排放量得以降低。而再生制动是混合动力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正是由于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了这一功能,才能够实现对于制动能量的有效回收,使得整车的能量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再生制动,实质上就是汽车减速或者是制动的过程之中,在保证车辆制动性能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设备将车辆的动能或者是位能转换成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且加以储存,还能够产生车辆所需要的制动力,既能够满足车辆减速和制动的要求,通过对于能量的储存和利用来减少对于燃油的消耗,而且还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绝大部分的混合动力汽车往往都是通过过电机和发电机来对于能量进行回收的,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是其实现低油耗以及低排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1.3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组成及参数

对于轻度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所选用的是功率较小的驱动电机,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的内燃机和电动机运行来提供动力的,而且辅助动力的范围也较为有限,所以所需要的电池的能量也较低,所有的混合恿ζ车之中,轻度混合方式的价格是最为廉价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地提高燃油经济性。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的系统配置以及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在轻度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制动或者是减速的过程中,其制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既包括了传统的摩擦制动,同时也有电机再生制动,所以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制动力。所以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复合系统,由摩擦制动系统和再生制动系统所构成。在汽车制动或者是减速的过程中,液压制动系统、电机、蓄电池以及整车动力传动系统都要参与到这一个过程之中。

2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能量管理策略

2.1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制动对比

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系统在传统汽车制动系统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电机再生制动系统,通过电机再生制动系统所产生的再生制动力能够使得整车的制动能力得以提升。一般在城市之中,汽车的车速往往都较低,所以对于大部分的汽车而言,其制动强度z一般都是小于0.3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混合动力汽车都是在保证制动力分配以及制动感觉的条件之下通过产生电机制动力来使得汽车前轮制动油缸的压力得到有效的修正,从而有效地进行减压控制,使得整车更好地安全制动,同时对于能量进行有效的回收。

2.2再生制动能量管理策略

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在满足制动安全性的基础之上,应该对于整车前后轮的制动力进行重新的分配,而且在城市驱动循环下,一般汽车是在比较小的制动强度下减速的,在城市驱动循环下,由于平均车速以及最高车速往往都较低,而且由于受到交通状况的影响,往往常常需要制动减速,所以制动强度z

一般在城市驱动循环下,很多时候汽车都是处在较低档位行驶的,所以说相应的制动强度也就较低,所以对于轻度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在制动力分配方面,主要就应该多对于电机制动力加以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对于制动能量的回收。具体分配情况可以按照以下来进行:首先如果制动强度z

3结束语

通过对于再生制动能量的有效管理,在汽车的制动过程中,既能够有效地保证汽车制动的效果,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制动能量的回收。而且通过对于再生制动能量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还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更多的燃油,所以无论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进行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能量的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2

从结构和功能方面抽象,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分成“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串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复杂式混合动力系统”四类。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存在两类核心的控制问题:1)稳态或动态过程中多个动力源的能量分配和效率优化;2)动态过程中多个机械动力源的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前者属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范畴,能量管理策略是迄今为止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算法中研究的最为广泛的内容之一。而对后者的研究进展却鲜有报道,尤其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方法。由于发动机与电动机动态特性存在明显不同,在状态切换过程中,当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目标转矩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时,如果仍然只按照各自的目标值进行控制[3],将使得发动机和电动机实际输出的转矩之和产生较大波动,与需求的转矩产生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动力传递不平稳,影响整车动力性能,甚至恶化驾驶性能。所以使得当发动机和电动机目标转矩发生大幅度变化或者突变时,必须进行动态协调控制。

1.控制系统特征分析

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通过直接信号连接或数据通讯方式向部件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同时也接收部件控制器返回的部件运行的主要参数,从而完成各项控制功能。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1)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采集加速踏板行程、制动踏板行程、钥匙开关位置和amt换档杆位置等信号,同时根据部件控制器反馈的信号向部件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2)发动机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喷油脉宽信号完成相应的燃油喷射,并将发动机转速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3)电动机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目标转矩信号和控制方式字信号,控制电动机转矩,并将电动机转速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4)iSG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iSG起动和停止信号,控制发动机起动;5)amt控制器在需要换档时向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出换档请求,在换档请求被允许后,amt控制器根据车速信号以及直接获得的当前加速踏板行程、制动踏板行程和amt换档手柄信号,进行换档操作,并将当前的档位信号,离合器状态以及车速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6)电池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强电允许信号,将电池电压接入整车强电系统,并将电池的SoC值,电池电压以及电流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当电池电量减少时,电池控制器还向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出充电请求信号。

2.基于扭矩的控制算法

在整个汽车动力系统中,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动力源,负责整个系统的动力供给,即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整车系统的机械能,通过传动机构实现整个车辆动力系统的扭矩传输。对于整个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而言,发动机曲轴的输出扭矩首先通过离合器,然后通过变速器、万向节轴、驱动桥、半轴,最后到达驱动轮,从而实现了整个系统动力传动链的能量传递与转化。

如果将以功率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变量的能量管理策略称为功率管理策略,那么功率管理策略最大的优点是在计算功率传递的过程中只需考虑传动系统各部件的效率,而不需要考虑具体的转矩和转速,更不需要考虑变速器的速比等因素,简化了能量分配过程。与功率管理策略相比,转矩管理策略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转矩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变量,在发动机和电动机之间对转矩而不是功率进行合理的分配。选择转矩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变量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车辆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变速器和离合器均接合时,发动机转速和电动机转速与车速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在发动机或电动机之间进行功率分配还受到两者转速变化的限制,而分配转矩更为直接。但更重要的是,转矩管理策略是为动态协调控制算法服务的,动态协调控制算法通过对转矩的控制达到控制目标,算法中将涉及到总需求转矩、发动机和电动机目标转矩等多种转矩信号,因此,转矩管理策略必须识别出总转矩需求,并通过对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等部件效率的优化确定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目标转矩。可以说,转矩管理策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动态协调控制算法形成一个整体,解决动态协调控制问题。转矩管理策略由三部分组成:1)识别总需求转矩;2)确定状态切换条件;3)确定目标转矩。

3.动态协调算法及控制流程

转矩管理策略将确定在目标状态中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目标转矩,在部分状态切换过程中,状态切换前后的发动机和电动机目标转矩发生了突变,需要在状态切换过程中对发动机和电动机进行动态协调控制。虽然发动机的转矩不能完全由喷油脉宽指令进行控制,但是,动态协调控制的目标并不是使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转矩尽快响应目标转矩,而是在两者响应各自目标转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两者的转矩之和在状态切换过程中的波动尽可能减小。如果将发动机和电动机视为一个动力源,发动机和电动机各自转矩变化的过程只是动力源的内部过程。在这样的提条件下,既然电动机的转矩可以通过转矩指令直接控制,而且转矩变化的时间常数非常小,动态协调控制中,可以通过电动机转矩对发动机转矩补偿的方式弥补发动机转矩不能完全控制的问题。要实现电动机转矩对发动机转矩的补偿的必要条件是可以反馈发动机的转矩。发动机转矩反馈通常有两类方法:1)利用转矩传感器信号直接反馈;2)利用估计或观测的方法反馈,包括线性观测器,非线性状态观测器,神经网络观测器等。用传感器直接测量发动机转矩的方法成本较高,有效使用期短,在实车上安装困难,一般只在试验研究中采用,作为其他发动机转矩反馈方法的参考,因此只能选用转矩估计的方法反馈发动机转矩。

参考文献:

[1]广濑久士,丹下昭二.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的现状与展望[J].汽车工程,2003,25(2):204-209.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3

关键词:政府博弈政策取向政策效果

危险化学品指易燃、易爆、带有高剧毒、高腐蚀性,会对人、设施、环境造成损害的化学品,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事故发生突然、传播迅速、危害巨大,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令人触目惊心。在我国,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数量多且相对分数,集中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设备及技术水平差,且生产布局的不合理,同时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研究及加强对于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的规制,保障危化行业的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状况

从时间进度来看,自2000年开始,大量资金拥入该危险化学品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建成了一批存在重多安全隐患的小化工厂,这一时期事故发生次数及伤亡人数大大增加,至2003年伤亡428人为历年最高。2003年国务院签署实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4年1月13日正式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加大了对危化行业的清理整顿力度,由此2003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全国危化行业安全形势趋于好转,发生事故次数及伤亡人数大大减少。但2006年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同比上升8.5%和16.2%,其中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死亡人数明显上升,还发生多起重大未遂事故,社会影响极大。

数据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十一五发展规划”

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状况难以彻底改观,生产事故居高不下,安全投入不足是其直接原因。企业作为追求个体私利最大化的理者,我们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或是责任来约束所有的企业主,由此,政府介入成为必然,其监管政策的选择、路径的取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政企博弈模型分析

在地方监管部门介入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下,二者成为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由此我们构建二者的博弈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监管部门及企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参与者,都会按照博弈的规则行事,都是在充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之后,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一〕构建政企博弈模型

对政府而言,任何一种制度(体制)的安排必须要令各利益相关方达到一种均衡,在此前提下制度才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否则这种制度就无法成立,也无法贯彻下去。也就是说,只有当监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能够达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时,各方才没有采取其它策略的积极性,这时政策才能贯彻下去。图c中,监管部门有两种策略:监管和不监管;企业也存在两种策略:减少安全投入和增加安全投入。在监管部门不监管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减少安全投入,则其收益为V,监管部门收益为(-D),包括上级部门的查处,公信力下降以及社会压力等;因此,作为理性参与者,监管部门必然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转而采取监管的策略,这样其收益由(-D)变为0,而企业的收益为(-p);企业为改变这一不利状态,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努力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其收益上升为0,双方皆无利可言。同样的道理,监管部门在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情况下,转而采取不监管的策略,以追求其收益由0上升到S,而企业也会随之减少安全投入,将其收益由0增加到V。根据收益矩阵,如果企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则监管部门最好的策略就是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而言最好策略就是增加安全投入;同样,监管部门在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前提下,必然会选择不监管的策略……这样就形成了一列环环相扣的博弈链条,即图中的箭头所示,该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解,因为没有导致确定性结果的内在机制,双方均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取额外的收益。由此,在实际操作中,地方监管部门与危化企业屡屡上演的“你进我退”的闹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监管部门

不监管监管

业减少安全投入

V,-D-p,0

增加安全投入0,S0,0

〔二〕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

在不存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我们寻找该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其原则一是不能让对方猜到自己的选择;二是双方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要使对方无机可乘,即对方无法针对性的采取某一策略而获得额外收益。以r表示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概率,以q表示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企业应该保证使监管部门选择监管与不监管策略的期望收益是相同的,即无差别,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组:

可以解得,

同样的,给定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策略的概率为e,选择监管策略的概率为c,其应该保证企业选择增加或减少安全投入策略的预期收益是相等的,即

可以解得,

此时的混合策略均衡为:监管部门以(,)的概率选择不监管与监管的策略,企业以(,)的概率选择减少和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此时,双方均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选择而获取额外的利益(期望收益),也就是说该混合策略组合是稳定的。由此我们计算双方的期望收益。

监管部门期望收益:

企业的期望收益:

〔三〕政策取向分析

根据上面的假设,当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为e时,危化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其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令n代表危化企业进行违规生产被处罚的程度(被查处后的损失与未被查处时的收益之比),且,即有

在达到该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时,须保证企业增加或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有

整理得

基于理性的企业行为取决于其选择两种策略期望收益的对比,如图d所示,以横轴表示监管部门不监管的概率e,其取值在0到1之间,C点的位置代表的取值。

(1)当时,即有,企业的混合策略选择中,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变大,行业的安全投入量不足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水平。

在D点处,e较大(监管部门漠视其监管职能),且n比较小(危化企业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减少其安全投入),政府的查处力度较小,企业也不太会关注其安全生产职责,安全投入较少。

在e点处,e足够大,即有(监管部门履行其监管职能的概率是微乎其微),且n足够小(危化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利益诱惑足够大),此时,没有任何的激励——惩戒因素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状况,安全投入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小值。

(2)当时,即有,企业的混合策略选择中,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变小,行业的安全投入比较充足,安全生产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在B点处,e值比较小(监管部门比较重视其安全监管职能),且n较大(危化企业减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惩罚比较小),此时,企业比较关心其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投入较多。

在a点处,e非常小,即有(监管部门必定履行其监管职责),且n足够大(危化企业减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惩罚非常重),此时,企业非常重视其安全生产职责,自然会努力增加其安全投入,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三、政策效果评估及监管路径选择

(1)考虑增大n值的政策效果,即加重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构建博弈模型图解〔图f〕。以横轴表示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其取值在0到1之间;以纵轴表示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加大对企业的惩罚力度,使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收益变为〔-p'〕,其预期收益为,于是企业会改变自己的策略选择,增加安全生产投入,这样,监管部门就有减少其监管概率的利益动机,即由c减少到c',这时企业选择两种策略的预期收益再次相等,于是企业重新回到混合策略的选择上,其混合策略的概率分布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即有r=。在S、D的值不变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加强对于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在短期内会促使企业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产状况会有所改观,但从长期来看,却会使监管部门的惩罚概率减小,社会安全生产状况不会有太多改善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4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构设计;工程造价;影响;加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电力工程结构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

第一,电力工程结构设计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电力工程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影响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活动快速与高效,而且也能够影响电力工程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是一种涉及到电力工程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重要活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企业结构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而这更是对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对电力工程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也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之一。总体而言,电力工程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努力寻求合理的结构设计,从降低耗费支出与经济效益的最佳配比,力争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为此,电力工程企业必须要进行分析结构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策略。然而,当前企业的结构设计与工程造价关系方面的研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电力工程活动的完备进行,制约了电力工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探讨电力工程机构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并给出有效地的工程造价管理策略尤为必要,其能够提高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工程设计是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决策、确定后,工程设计就成了整个工程建设中所要走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决定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一步。工程的初步设计决定整个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工程设计预算,并且确定投资的最高限额。工程的施工图是工程施工前期做造价预算的重要依据,要根据施工图去准确地计算出工程施工期间的造价。因此,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和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的一次性投资,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益。所以应当重视工程前期的设计,运用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准确的预算,能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投资成本。

第三,电力工程建筑物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是当下电力工程使用最普遍的构造方式,若以一般工业用途为例,建筑结构体造价占整体建筑物造价的比重约达50%~60%,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体,主要由模板、钢筋及混凝土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体单位面积(m2)或单位体积(m3)使用模板量、钢筋量及混凝土量,对校项目核估价数量是否正确、可靠,在实务上有相当需要性。电力工程建筑物结构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体造价中的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工资,需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与证造,并且依据市场行情进行变动;其次是至于钢筋材料、模板材料、混凝土材料等,与施工费用相同,被称为材料费,仍然依据市场行情变动;最后是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体造价中的材料使用数量,也即钢筋材料、模板材料、混凝土材料等的材料使用数量,其变化不受市场行情变动而变化。另外影响材料使用数量的因素有下列原因:建筑物用途、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地盘地质、建筑物地震分区。

二、加强电力工程结构设计影响下的工程造价管理的策略

首先,提升电力工程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参与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电力工程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了解就必须加强对电力工程企业结构设计部门从业人员的财务培训,并为结构设计部门配备一名造价管理人员,而且要保证主要造价管理人员权力的实现,强化对电力工程企业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控制与约束,杜绝不合理的工作开展。

其次,科学合理编制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在电力工程设计阶段,对电力工程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编制是最为重要的,体系的编制就务必充分考虑到资金的利用效率与资金的管理情况;在电力工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编制需对价格、人员工资等费用进行考虑。另外,提升监督管理职能。财务监督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及时的发现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事实上,这一工作要求电力工程企业不仅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而且也需要将这种监管的理念深入到不同的企业部门当中,从而确保在微观层面上得以落实。另外,电力工程企业也有必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保证造价管理工作在监督之下进行运转,也可及时发现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可以得到控制。

第三,提升预测能力,并强化电力工程企业工程合同的履行能力。电力工程企业的电力工程活动都是在合同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对于电力工程活动的工程造价管理也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开展,杜绝不合理的造价管理活动状况的发生。合同在工程造价管理环节当中的巨大作用要求电力工程企业在合同签订与履行环节都需加以重视,企业要保证自身遵循合同的前提下,同时根据合同的要求以及对财务活动情况进行的科学预测,督促合同另一方严格遵循合同要求,保证电力工程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也最终使得产品、服务的质量能够得到控制。事实上,就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而言,物质上的激励往往是最为重要的,电力工程企业可以为内部各个部门制定一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评价指标,给予整个部门以特定的物质奖励。

最后,加强理念培训,增强工程造价管理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必须加强对电力工程企业员工的理念培训,促使其转变以往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服务工程,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理念。促进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拥有合格的职业操守,做一个以质量为先的合格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另外,加强高层管理者的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决策作用,制定合适的电力工程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制度规定,用先进的制度管理企业,引导员工严格按照规定做事。

参考文献:

[1]陈春晓.新体制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J].湖北水利发电,2009年第6期.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5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政策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环境保护、低碳经济、降低能耗的理念为人们重视,汽车工业因其尾气排放污染环境、高能耗等一系列负效应,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相对传统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降低汽车排放废气污染。从环境角度讲,新能源汽车废气排出量比传统汽车可减少92%-98%,从而实现交通能源多元化,保护环境;从能源角度讲,全球石油危机日益严重,汽车工业又是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使用有效解决了交通能源重消耗的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随着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以解决环保和能源短缺为出发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理论、政策、技术、环境等各个角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研究和论证。

本文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研究出发点,详细梳理了国家在各个时期出台的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可以为汽车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12001年,“863”计划汽车专项

我国从“八五”期间开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一批成果且正在推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2001年,国家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该专项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为工作重点,在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整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技术平台,实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开发的产品通过国家汽车产品型式认证;推动纯电动汽车在特定区域的商业化运作。在进行技术和市场分析基础上,专项确定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研局。

“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是国家在中国汽车工业面临快速发展机遇、汽车年产量和保有量日益激增,而传统燃油汽车带来对石油需求激增和对环保负面影响加重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电动汽车产业总体规划和全面启动阶段。这一举措,既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如何发展,向那个方向发展的一个指引,也是实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22007年,国家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概念

2007年11月,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概念。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像对普通汽车一样,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实施管理和准入制度。

规则共五章二十七条,从新能源汽车针对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技术成熟程度对新能源汽车的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做了界定;对新能源汽车生产标准、资格、生产企业和管理标准、售后服务以及审查合格标准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2009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共四章19条,这是对200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主要是对准入条件和管理做了更加详尽的细化和完善。

两个规则的出台和不断完善,说明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基于低碳经济的一场技术革命的开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中国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着力点和新的增长点。不过,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面临着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政策扶持等一系列问题。

2009年元月,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四部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主要内容是: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中央财政主要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直接补贴,地方财政安排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个城市率先开展。

此后,有关新能源汽车和“十城千辆”工程的政策、规划不断出现,彰显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日益重视。“十城千辆”工程自实施一年以来,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示范推广6000多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带动地方配套和产业投资100多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运营、充电站各个领域已经初具规模,通过明晰战略和示范推广相结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明晰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技术路线,有效带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人才、技术、产业等资源的快速集聚,从最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和全面启动阶段进入到实施、攻坚阶段。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解决汽车产业在多年快速发展后面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等诸多矛盾,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汽车产销、消费环境改善、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兼并重组、实施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战略等诸多细化的条例和规章上对汽车产业做了再次调整。

规划目标上,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产业调整和振兴主要任务上,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形成10亿安时(ah)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政策措施上,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制订规划,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

这是第一次较为详细的提出了规划目标,(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财政补贴方式和推广新能源汽车范围的举措,对于我国传统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启示。

2010年5月31日,为加快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实施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该试点方案由七章十九条组成。从补贴范围、对象、方式,支持条件,补助标准与规模,资金申报与下达,监督管理各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补助范围和对象做一界定。如在补助方式上,私人购买的范围扩大,包括了私人直接购买、整车租赁和电池租赁三种形式,中央财政对生产汽车企业的补助也细化;在补助标准上,补助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试点期内(2010-2012年),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助标准。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形式截留、挪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说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财政拨款的划拨和清算的法律化。加大了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的推广。

3“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点

2011年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也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十年目标:产销累计突破500万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分为两个阶段:到2015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普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内燃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广泛应用;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

主要任务:突破电池瓶颈。发展纯电动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是三个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

保障措施:财税双管齐下。2011-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2011-2015年,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资金的50%。

税收方面,2011-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同时,在融资方面,国家将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等,充分发挥现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

此外,国家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府采购清单(目录),享受国家关于自主创新产品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规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6

【关键词】小产权房博弈激励的悖论

小产权房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北京为主要代表部分大型城市就已经出现了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上建设、向本集体以外城镇居民出售的小产权房。据国土资源部(2010)不完全统计,全国小产权房建筑面积已超过66亿平方米(相当于中国房地产业近10年来的开发总量),小产权房在各类城市周围、经济开发区、旅游风景区、大学新城等区域都已具备相当规模。即使有国家的明令禁止,建设部的明确警示,法院的严厉判决,小产权房的建设势头仍然未能被遏止住,在短短几年间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业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建设、销售、交易转让产业链。同时官、学、商、民各说各话,激烈博弈,问题日趋复杂,小产权房的解决也越来越紧迫。利弊共生的小产权房折射出我国社会现存的诸多矛盾,如何辩证地分析小产权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小产权房的根本成因

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同是土地公有制,二者并非同地、同权、同价,具体表现在:集体土地所有者不能买卖其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在集体成员内部进行初始配置。除了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和转让给集体成员外,农地的承包权亦不能抵押,其流转也受到一定限制;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以及村民集体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的住房只能卖给本村居民,如果卖给外村特别是城市居民,则被视为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

因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导致的结果为:农村由于受到集体土地的买卖的限制而继续停留在耕地与种植的农业经济中,相较依靠城市商品房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落下了一大截。在现有自留地大量出现空余与农村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开始集体发展小产权房。这对矛盾即成为“小产权房”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二)小产权房的现实成因

低廉价位优势。小产权房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低廉的价格。尽管近几年价格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是对比大产权房高昂的房价,大量低收入者成为了购买小产权房的主流群体,不少工厂为了节省成本甚至自行提供以集宿楼形式为主的小产权房,供本厂工人住宿。

农村区位优势。小产权房的最初的购买动机是低收入群体追逐低廉的价位,而近几年开始,随着小产权房别墅的兴起,不少城市白领由于城市环境恶化,开始将购买目光投向位于湖滨与田地之间的农村小产权房,许多农村与开发商也看到了其优良环境条件,纷纷开始建造别墅这类小产权房。

中国法律的不完善和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正是法律法规中许多模棱两可地方的存在,给小产权房建设留下了打“球”的空间。而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更是助长了小产权房的蔓延,如果监管部门能够在小产权房刚开始建设时就将其遏制,小产权房就不会发展到如今进退维谷的局面。

二、博弈分析与模型建立

严格来说,小产权房牵涉到的博弈方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村镇,农民和购买者。

(一)博弈分析

对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小产权房的存在有利于缓解普通商品房供不应求,能有效抑制房价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小产权房冲击着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掌控,造成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的大额损失,财政吃紧,同时小产权房以非法身份存在无疑对政府形象造成了破坏。总之,小产权房对政府监管部门是弊大于利的。

对房地产开发商:小产权房的扩张冲击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开发商无钱可赚,纷纷选择退出行业,将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幅度萎缩。

对乡镇政府:小产权房的开发有利于增加乡镇政府的收益,提升乡镇整体生活水平,有助于乡镇政府的政绩建设。

对农民而言:小产权房的出现维护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土地若被国家征用,农民只能获得少量补偿金,若是被开发成小产权房并上市交易,土地得到巨额增值,农民收益显著提高。

对购买者而言:小产权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人群购房难的问题,他们以远低于商品房的价格购买到一套可以居住几十年的房产,虽然承担了没有房产证明的风险,但满足了基本需求。

总体来说,政府监管部门在这场博弈中受损最多,而农民则成为最后的赢家。对此,我们为了简化模型,仅从政府监管部门和农民来分析他们在小产权房出现过程中是如何博弈的。

(二)假设条件

博弈的参加者:监管部门与农民。各博弈方各自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还是不检查小产权房,农民选择开发还是不开发小产权房。博弈的次序:监管部门以概率p选择不检查,1-p选择检查小产权房;农民以概率q选择开发,1-q选择不开发小产权房。所以这种策略选择方式为“混合策略”。本博弈中两博弈方策略得符合两个原则:第一,不能让对方知道或猜到自己的选择,因而必须在决策时利用随机性;第二,他们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针对性地倾向某一策略而在博弈中占上风。

博弈方的得益: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C(检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监管部门的收益包括:违法建设罚款F,监管部门透明执法的形象收益L,开发农民对监管部门的贿赂R,小产权房不开发要比开发多一笔土地出让金收益S。农民的开发成本: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使农民的开发成本在巨大的开发收益面前可以忽略不计;农民的收益包括:开发收益m,不开发自用或被国家征用收益n。显而易见,F>m,因为只有监管部门的违法建设罚款超过农民的开发收益,才能有足够的惩罚力度来抑制小产权房的开发。同时,m>R,农民的开发收益必须大于开发农民对监管部门的贿赂,否则就没有足够大的利润来驱使农民开发小产权房。另外,L

(三)得益矩阵及其分析

监管部门和农民的博弈收益矩阵

用划线法很容易发现它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也即任何一个纯策略组合都有一个博弈方可通过单独改变策略而得到更好的得益。

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期望收益:U1=q*(L-C+F)+(1-q)*(L+S-C)

政府监管部门不检查的期望收益:U1’=q*(R-L)+(1-q)*S

根据混合策略博弈的第二个原则,农民选择开发和不开发的概率q和1-q一定要使监管部门选择检查的期望收益和选择不检查的期望收益相等,即U1=U1’,经计算得q=(C-L)/(L+F-R)。如果q>(C-L)/(L+F-R),监管部门会检查,如果q

农民开发的期望收益:U2=(1-p)*(m-F)+p*(m-R)

农民不开发的期望收益:U2’=(1-p)*n+p*n

根据混合策略博弈的第二个原则,政府监管部门选择不检查和检查的概率p和1-p一定要使农民选择开发的期望收益和不开发的期望收益相等,即U2=U2’,经计算得p=(n-m+F)/(F-R)。如果p>(n-m+F)/(F-R),农民会开发,如果p

所以本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q=(C-L)/(L+F-R),p=(n-m+F)/(F-R),农民选择以概率q选择开发,政府监管部门以概率p选择不检查。

三、结论

政府监管部门和农民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还可以揭示一种“激励的悖论”,对此我们采用图解分析。

容易说明该线与横轴的焦点q*就是农民选择开发概率的最佳选择,选择不开发的最佳概率则为1-q*。首先S到(R-L)连线上每一点的纵坐标,就是在农民选择该点横坐标表示的开发概率q时,政府监管部门选择不检查策略的期望收益

U1’=q*(R-L)+(1-q)*S。加重对在农民开发小产权房时,政府监管部门不检查的处罚,即L增大使得(R-L)下降到(R-L)’。此时,如果农民开发的概率保持不变,那么政府监管部门不检查的期望收益将会变为负值,政府监管部门肯定会选择检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农民只能减少开发,直到q*下降到q*’,此时政府监管部门又会恢复混合策略,达到新的混合策略均衡。这就是说,加重对失职政府监管部门的处罚而使监管部门真正尽职只是短期效果,但在长期中并不能使监管部门更尽职,监管部门的尽职程度不是由(R-L)决定的。加重处罚失职监管部门的长期效用,恰恰是会降低农民开发小产权房的概率。

同样的,加重对开发农民的处罚意味着F会增加,从而使(m-F)下降到(m-F)’。如果政府监管部门在混合策略中保持其概率分布不变,此时农民开发小产权房的期望收益变为负值,因此农民会停止开发。但是在长期中,农民减少开发会使得监管部门更多地选择不检查,最终监管部门会将不检查的概率提高到p*’.达到新的均衡,而此时农民开发的期望收益又恢复到0,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由于农民的混合策略概率分部是由图二决定的,并不受(m-F)的影响,因此加重对开发农民的惩罚在长期中并不能达到抑制开发的目的,最多只能抑制短期发生率,但却起到了使政府监管部门节省检查成本的作用。

三、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度,鼓励第三方监督

目前全国小产权房面积已达66亿平方米,数字惊人,严重冲击18亿亩耕地的红线,光靠中央政府下达政策,地方政府执行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监管部门应该下放部分权利给乡镇政府乃至农村,并做到责任到人,如果存在村内有农民开发小产权房而没有上报的情况,给予乡(镇)长或村长降级或撤职的处分。同时还要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开发小产权房的情况,对于成功举报的群众给予适当奖励。通过监管部门和群众的通力合作,小产权房的增长势头必将受到有效的遏制。

(二)区别对待类型不同的小产权房,加大惩罚力度

对于国内如此大规模的小产权房,“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很多小产权房的住房质量均达到合格标准,强行拆除将造成无谓的损失与浪费,同时因牵涉到的利益群体众多,此举也可能引起社会混乱或暴动。我们必须理性对待,分类处理。本文认为,对在建的小产权房,必须做到严打增量,严格土地管理,对新增小产权房进行没收充公或,对已建成的小产权房补交费用予以确权,对转让环节进行限制或补交规费、出让金等有条件转让。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丽娟.解题小产权房[J].城市开发,2007,(07).

[3]时寒冰.为了民生,请给小产权房一条出路[n].上海证券报,2007,(07).

[4]严焰.“小产权房”的形成原因与出路探究[J].对策与战略,2008,(02).

[5]郝建国.小产权房不能一刀切[n].华商报,2008,(03).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冲突;企业内部冲突测量;企业内部冲突管理方式

1.冲突及企业内部冲突的内涵

1.1冲突的内涵

人们对于冲突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学者们见仁见智,对冲突的定义莫衷一是。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Lewin,1935)认为:方向相反而强度相当的两种以上的力量共同作用于一点,此时的情境即是冲突;人类学家布朗(Brown)认为:冲突是一种状态,该状态要求至少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并且互不两立的动机、目标、态度或反应倾向。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冲突就是一种为了价值以及争夺一定地位、权力、资源,进而促使对手受损或被消灭的斗争。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R・托马斯认为:冲突是一方感到另一方损害了或者打算损害自己的利益时所开始的过程。管理学家路易斯・庞迪(pondy,1967)认为:冲突最好被理解为组织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

综上可见,有鉴于学科背景的不同,有关冲突的确定定义尚未尘埃落定。出于研究需要,本文倾向于采用庞迪的观点。

1.2企业内部冲突的内涵

企业内部冲突是冲突现象在企业内环境中的实例化。一般的,管理学界视企业内部冲突为企业内部的组织冲突。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西蒙认为,组织冲突是一种难以选择的境地,通常这种情况是由于组织的决策标准机制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并最终使得个体或团体陷于困境。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组织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企业内部冲突是企业内环境中的组织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个体、群体、组织三者之间一种难以选择的状态。同时,该状态在战略、企业文化、制度、企业目标、领导者干涉和员工利益诉求等第三方影响因素下,趋于解决或者爆发。

2.企业内部冲突的测量

2.1二维测量模型

冲突的二维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1)行为科学家杜步尔将冲突划分为实质冲突和情绪冲突两种。前者与组织因素相关,后者与个人因素相关。组织冲突就是一种实质冲突。刘仁军根据该维度划分对组织冲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组织冲突主要通过非工作原因冲突,高管之间的冲突和冲突程度和水平来体现。同时,管理层次多以及工作流程的较低依存性都进一步强调了组织冲突。另外,相较基层而言,高层间更容易产生冲突。2)witteman(1991)界定的两种冲突是有成效的冲突和毫无意义的冲突。其中,对企业内的某些想法进行批评性评价的行为称为有成效的冲突;仅观察其他员工行为以及个性却不做任何评价,即使该行为或者个性不符合道德要求或者伤害企业利益,这种行为称为毫无意义的冲突。3)Jehn(1995)认为企业内部冲突主要分为任务冲突与关系冲突,并开发出相应的任务冲突与关系冲突的二维量表。陈晓红等(2010)以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作为中介变量,重点研究竞争型冲突管理策略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发现任务冲突与团队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关系冲突与团队绩效显著负相关;竞争型冲突管理策略通过增加关系冲突进而降低团队绩效,但竞争型冲突管理策略与任务冲突并没有显著关系。

2.2三维测量模型

三维模型是Jehn于2001年对其开发的任务冲突与关系冲突二维模型进行拓展的成果,三维模型所拓展的第三维度称为过程冲突,主要指企业员工由于不同的认知,在实现工作任务的路径上产生的冲突。北交大博士张涛(2009)曾应用三维模型研究团队冲突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总的来说,过程冲突维度相对起步较晚,国内在过程冲突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应用更少。

3.企业内部冲突的不同观点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对冲突观点的界定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企业内部冲突脱胎于冲突理论,对其功能性或者破坏性的界定一直深受冲突观点发展的影响。

3.1企业内部冲突传统观点

该观点认为,企业内环境下的所有冲突都带有破坏性,企业应该彻底清除冲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群关系学说间接支持该观点。该学说主张组织通过人际关系协调消除企业内部矛盾对立。1993年,Deutsch认为,冲突存在是因为不相容的行动,一个行动不相容是因其阻挠、干扰、妨碍其他运行而使效益低下。路易斯・庞迪认为,冲突是组织内的一项成本,不仅导致组织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而且为组织解决该困境带来压力。

3.2企业内部冲突人际关系观点

企业内部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HumanRelationsviewofconfiict)认为企业内部冲突与企业相伴而生,企业虽然彻底清除冲突,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善。同时,人际关系学派强调接纳冲突,并尽力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理奥娜德教授和管理咨询家施特劳斯女士主张,企业可以从生物、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在其内部力求建立一种带有“建设性冲突”的企业文化。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强调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不分彼此是唯一的管理规则。

3.3企业内部冲突相互作用观点

该观点认为企业内部冲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在于判断企业内部冲突是否促进组织和群体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取决于冲突的类型,是功能正常的冲突,还是功能失调的冲突。如邱益中学者认为,企业组织冲突的影响带有二重性。其中,积极效应主要是暴露组织冲存在的问题、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激发企业创新。消极效应主要是企业成员身心受到伤害、丧失群体优势和损害企业形象等。在此基础上,张泽梅等的研究丰富了二重性的内涵,她认为消极效应还体现在冲突可能导致企业分崩离析,加速解题,而积极效应也体现在调节组织内部不平衡,促进组织变革等方面。

4.企业内部冲突管理方式

4.1冲突管理二维模型

冲突管理方式就是处理企业内部冲突的策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冲突管理二维模型。最早引入二维模型的学者是Blake和mouton,他们把横、纵坐标分别定义为“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从而区分了五种冲突管理方式:竞争(Competing)、合作(Collaborating)、妥协(Compromising)、逃避(avoiding)和宽容(accommodating)。如图1。

后来的学者对二维模型继续进行探索,更新或者开发了新的维度,极大地丰富了二维模型的研究。如1976年,thomas定义的横、纵坐标分别为合作性(Coopetativeness)和自主性(assertiveness);1986年,Rahim认为横、纵坐标应该是关心别人(Concernforothers)和关心自己(Concernforself);无独有偶,1995年,wall和Canister以合作的(Cooperative)和自主的(assertive)作为横、纵坐标。

4.2冲突协调矩阵

一定程度上,针对企业内部冲突提出不同的处理策略,都是基于实现企业最大利润的目的。换句话说,人们为了实现企业最佳绩效而协调企业内部冲突。冲突协调矩阵以冲突程度与组织绩效为维度,佐以五种冲突处理策略,旨在使组织绩效最大,状态最优。见下表1。

4.3引入“第三方”进行干预

企业内部冲突可以引入“第三方”干预机制,在“第三方”的调节或者仲裁下解决冲突。企业内部冲突时有发生组织与员工之间,本文视员工利益诉求等心理因素驱使员工服从组织目标等类似情况为特殊的“第三方”干预。一般的,企业员工之间的冲突主要是人际冲突,也是“第三方”干预策略的研究所在。

第三方干预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如图2。[过程控制][过程干涉策略][高混合策略][中混合策略][中混合策略][低混合策略][低混合策略][结果控制策略][结果控制]

图2第三方干预策略模型

第一,过程干预策略。是一种高过程控制、低结果控制的策略,如协调、调解等。

第二,结果控制策略。这是一种高结果控制、低过程控制的策略,如仲裁、审判等干预。

第三,低混合策略。这是一种低结果和低过程控制的策略,如鼓励双方进行协商、为双方谈判提供动力等。

第四,高混合策略。该策略是指第三方既控制干预过程,也控制干预的结果。第三方综合冲突双方的陈述,拿出满足双方需要的方案,并强加给争议方,如独裁式干预。

第五,中混合策略。这是一种对解决过程和解决结果都是中度控制的策略。

5.发展与展望

多年来,企业内部冲突一直作为组织冲突的内部层次进行研究。其形成动因及分类也随着组织冲突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近年来,对于企业内部冲突的研究日益专业化。企业行政内部冲突的比较研究,企业内部团队冲突与绩效的实证分析,家族企业内部冲突的现状及对策,企业内部冲突与和谐管理理论的关系等也成为部分高校的研究热点。然而,关于企业内部冲突的特征的描述仅在部分硕博论文中略有提及,尚未完善。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冲突的量化研究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多忽略过程冲突变量的影响。笔者相信,适当兼顾以上两方面,必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果,任浩.组织冲突第三方干预机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97-100.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建筑类的法律法规及建筑工程管理规范也日趋完善,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以下就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一、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施工现场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必须由总承包单位项目经理部负责在其承包施工的工程范围内建立,并统一协调管理。各分包项目经理部应结合分包工程的范围、特点,以及总包单位项目经理部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应的施工现场工程质量保证子体系。目前,有的施工单位由于自身质保体系不完善,缺少专职检查人员,导致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混乱,具体工作没人管,出现互相推诿,最终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亟待扭转。

2、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对工程项目所在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道路、管网线路、标高、工程地质等均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设计施工图要求的基础型式、主体结构、建筑布置、节点构造、给排水管网、线路照明、暖通、通信等均要逐一了解核对。对设计图纸中涉及安全、使用功能、进度、造价、设备选型安装的主要问题和各专业间的冲突或错漏问题,要通过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因此,必须要通过事前控制协商解决,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3、全面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性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对项目施工、保证进度、质量和管理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一些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并不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抄照搬其他项目的内容,有的仅有土建施工,没有水电、消防和弱电专业安装的内容,有的只列出项目班子人员名单而没有职责分工,有的缺少施工安全质保管理和文明施工的内容,有的缺少主要工种操作规程,有的对检测要求、建筑设备型号交待不清等等,所有这些都应在编制施工组织时候要充分考虑。还要在监理提出审查意见后,按要求补充、修改完善。

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通过施工现场的实践,结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及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宜在以下各分部分项工程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

(1)常见的质量问题。有些施工单位为减少实际土方开挖量,采用直壁开挖而未采取支护措施,造成高壁塌方。基坑排水处理不当;基坑暴晒时间过长;基坑标高错误,无垫层;深基坑支护方法不当;基坑边坡护壁失稳塌落;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控不当,开裂变形;柱筋、地下室墙壁预留插筋位置不当,直径不符,长度不够等等。

(2)质量控制措施.检查基坑土质是否与勘探一致,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安全合理;基坑排水是否通畅;深基坑支护措施必须考虑当边坡或挡墙处有汽车行走时,要另有安全防范措施;深基坑顶部要有观测点,控制坡顶位移;桩基与基础完成后,按规定进行复测标高轴线,如需要移交上部施工单位时要办理交接手续,各方签证。深基坑要及时检查支护结构位移状态,及时做好基坑排水确保基坑稳定,大体积浇灌混凝土时严加控制体内温度变化,施工单位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预留好上部结构的连接插筋,复查插筋、底部锚固钢筋的位置、直径、数量、搭接长度等。

2、梁板柱工程

(1)钢筋

a、常见的质量问题。一些工程有使用再生钢材现象,钢筋抗拉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对钢筋制作加工不规范。如钢筋绑扎搭接长度、焊接长度不够、焊缝不饱满、焊缝高度不符合要求。梁板钢筋搭接位置不当、柱纵筋搭接位置未按规定错开,抗震箍筋弯钩不符合135°要求;柱的纵筋伸入基础内未成七字脚,悬挑阳台板顶面未设置负筋,踩筋严重。板底钢筋垫块不足;板顶钢筋马凳支撑不足;梁内纵筋间距小,不便浇灌。

b、质量管理措施。对进场钢筋要查验合格证,严格见证取样制度。不准使用不合格钢筋。钢筋绑扎后要及时查验钢筋规格数量位置锚固长度、接头位置、焊接点,要按照图纸校核,做好钢筋隐蔽记录,混凝土浇灌前仔细检查垫块、马凳是否垫好,遗漏应补充到位。在板筋上行走应搭设人行跳板;重点检查钢筋骨架十字接头、端部接头的钢筋锚固长度,钢筋间距能否保证混凝土的浇灌,对有抗震要求的构件要确保梁柱的钢箍弯钩135°,梁柱钢箍抗震间距要符合设计或规范的规定。

(2)混凝土

a、常见的质量问题。混凝土是土建结构的重点,尤其在框架、剪力墙结构和高层结构中,应特别注重,它直接影响到安全使用。混凝土的质量必须是施工管理的首控目标;随着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很多地区早已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但也有个别商品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如搅拌站运送混凝土距离较远,故搅拌过稀,水灰比过大,影响了质量。混凝土施工时,还经常出现混凝土振捣棒插入深度不到位,振捣不密实,凭个人经验操作,对复杂的节点,如遇到钢筋密集,不采取措施,不增加人工插钎捣实,出现蜂窝麻面、孔洞、混凝土柱烂脚等现象。还有在浇灌期间由于运距长,城区交通堵塞,混凝土供应不上,停灌时间过长,形成人为施工缝等。

b、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控制原材料,对商品混凝土要随运输距离远近及泵送楼层高度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情况,管理人员要及时调整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外加剂,灌注混凝土前要再一次重点核实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对漏放垫块、踩筋偏位、扎丝脱扣等要及时整改;倾倒混凝土落差过大时要采取措施,可用尼龙袋缓冲,落差超过3m时,要设下料串筒,避免混凝土离析。控制好振捣间距,振捣必须确保表面出浆,在钢筋密集处应改用人工插钎振捣或采用带刀片的振动棒振捣,停振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超过时必须留施工缝。当气温>25e时,停振时间不能超过2h~3h,在施工缝处灌注混凝土,必须先将原有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洗干净后,才能继续浇灌。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要防止过早拆模,一定要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才拆,拆模后要对混凝土及时洒水养护不少于7d。

(3)模板

a、常见的质量问题。常用钢模和木模两种模板,其中钢模质量较好,木模常常由于周转次数较多,东拼西凑,拼装不严、支顶不牢、变形过大等现象较普遍。主要表现在轴线偏位,标高不准确,模板拼接不严,缝隙过大而跑浆、支顶不牢,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任意拆卸模板;钢模主要是联结不牢模板变形未修整。

b、质量控制措施。逐层复查轴线位置、标高、梁、板、柱断面尺寸是否与设计相符。模板的拼制缝隙是否严密,封堵措施是否得当,支顶是否牢靠;支撑底部受力是否均匀;模板变形后未经修理不得使用。浇注混凝土前必须将模板内侧冲水清洗,清除模内垃圾,严格规定拆模时间。特别是悬挑结构的拆模时间,一般梁板结构可以先拆侧模,后拆底模,拆模时注意保护好棱角,防止缺棱少角。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9

(一)价值链理论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理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就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同时此理论也揭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具体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各环节的融合即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并且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企业在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环节才真正创造价值,寻找这些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活动--“战略环节”,才是企业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的真正目的。

(二)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国际先进制造联盟认为: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价格驱动、以顾客为导向、设计为中心,运用跨职能团队的利润规划的成本管理系统。这就点明了目标成本管理的包含了六个特征:价格驱动、顾客导向、设计为中心、跨职能团队的应用、供应链管理、生命周

期成本管理。|

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管理也有很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是葛家澍和欧阳清?等学者所认同的:目标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实施目标利润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这是在比较了目标成本的产品设计进行分析。

二、大都混凝土公司的价值链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一)大都混凝土公司的价值链

1.大都混凝土公司的典型活动

大都混凝土公司从2002成立以来,其主要的业务范畴为预拌商品混凝土,依据价值链理论将公司活动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其基本活动有销售、进料、生产混凝土拌合物、按合同运输到指定项目地、指导施工、检验、报告。支持性活动有人事、财务、计划、研究、开发、采购等。

2.内部价值链结构

从价值链理论来看企业价值活动分析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整个产业价值链为对象进行分析;二是单以企业内部价值链为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混凝土行业的特性,行业的业务活动相对单纯,故选择从企业内部价值链来进行分析。从上文大都混凝土公司的两大类的业务活动分析可得出其价值链结构。

(二)与行业对比

1.在行业价值链中的战略活动分析

从混凝土行业特征分析得出:产品无差异化和运输半径是本行业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因此本行业的价值链结构与大都混凝土公司的价值链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只有通过内部价值链中各活动带来的边际利润进行分析才能找出增值行为的战略活动。根据三个连续报表期的各项活动发生的费用与预期收益进行测算得出①,能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转嫁的活动是:生产技术,通过配方的改良与优化使产品在无差异化的大格局下有差异;运输半径,在运输半径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运输半径或延长运输半径;附加值行为,通过产品销售带给客户享受附加值影响,并且是独有的而不可缺失的附加值,保证客户的回头率与客户份额。

2.优势与不足

分析了价值链,找到了战略活动,并着手对战略活动进行改善后,大都混凝土公司在同行业中取得了明显竞争优势:一是在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成功地研发了26项“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有9项已受理,17项已授权)并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广西区内唯一“高新产品认定企业”并享受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成功破冰“产品无差异化格局”;二是原材料的替代品--“人工砂”的使用及“废水”、“废渣”的循环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成本;三是能对泵送状态的混凝土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及时调整配方;四是原材料的配方技术与添加剂技术使混凝土产品质量把控更加直接、配合比的调整更加灵活、成本控制更加容易,同时还可逆向制约供应商,提高公司的议价能力;五是资源配置优势,为了把控“运输半径”采用了GpS实时定位与“3G”即时传递技术,保证产品能及时到达项目现场及运输途中产品质量。

同时因混凝土行业下游需求的整体减弱,公司由此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房地产行业及建筑业施工面积的大幅下滑使得预拌混凝土、部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用量增速大幅下降,为此大都混凝土公司必须打破现有“红海战役”格局;二是因行业特色受制于“运输半径”,公司受地理位置制约,运输模式有待增加小型拆迁型的搅拌站及大型越野能力强的运输车;三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力度、转嫁成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基于价值链上的目标成本分析

从上文的论述得知大都混凝土公司战略活动是生产技术、运输半径、附加值,要对公司进行目标成本管理,重要的是管理好增值活动的目标成本,并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成效。

(一)目标成本制定

根据葛家澍和欧阳清等学者所认同的目标成本观点,大都混凝土公司的目标成本应是影响公司目标利润且可控制的成本部分,结合价值链上的战略活动分析出来的企业优势来确定企业的目标成本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是要确定目标成本制定路径,首先根据行业水平或竞争者获利水平确定目标利润,其次根据市场价格匡出商品的总制造成本,再次将总体成本分解出单项成本,最后对各单项成本进行控制;其二是解决形形色色的单项成本中必要控制成本,从战略活动出发,需要控制的单项成本是水泥、砂石成本、质量保证与废品成本、运输成本。

(二)目标成本的控制与成效

将目标成本分解成必要控制单项成本后,针对各单项成本的控制空间进行有效控制。

1.水泥、砂石成本控制与成效

目标成本的制定受制于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随市场波动且不好把控,天然砂石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基于此,大都混凝土公司研制并投入使用“人工砂”替代天然砂,降低原料中的砂石成本,同时减少水泥的耗用以及生产水泥时耗用的煤、电、水及其他矿产资源,也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噪声的排放,进而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

2.质量保证与废品成本控制与成效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混凝土质量更是牵涉到下游房产、建筑等行业的质量,企业一定要保证其质量并力争提高质量。大都混凝土公司采用了四种先进工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质量,并有效降低了成本:一是产品生产配方上设置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并实时调整,保证施工正常进行,达到设计与验收标准,大大降低了重复施工概率,降低了成本;二是原料存放保管时“统一标准,分标存放”,如原料出现品质标准参差不齐时,采用“劣质淘汰优质”原则,按“劣”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减少废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优异的添加剂工艺,公司下设一个生产减水剂子公司,向公司直接供应减水剂,增加混凝土流动性的缓凝时间,使混整更灵活、成本控制更容易,同时反向制约供应商降低成本。四是废水、废渣的循环使用,公司研发的混凝土废水废渣的分离设备,可以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废水、废渣全部回收再利用,基本实现公司生产的零排放,大大降低了损耗和环境成本。

3.运输成本控制与成效

混凝土行业受“运输半径”的限制,为突破这一瓶颈,大都混凝土公司在资源配置上想出了新招:运输设备进行“GpS”实时定位,采用“3G”即时图片传递技术,实时跟踪移动设备位置,优化资源配置,极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产品按时到达现场,一可以加快设备周转速度,二是保证产品在保质时效内到达现场,有效地控制了运输成本。

(三)目标成本考核与量化调整

大都混凝土公司对目标成本的管理有两种途径,因为目标成本的制定是由目标利润倒逼出来,为此公司的两种方法均是可行的:一是直接控制成本,公司制定目标总成本后,将其按总成本的构成分解出各项明细成本项目,再对其战略活动中的明细项目加以重点实时跟踪,并根据这一管理需要设计了相应的成本管理分析报表②,随时跟踪战略活动中的各项明细成本数据,并实时分析其对目标利润的影响,保证其在公司决策层预定的浮动范围内(或更好);二是控制商品价格,通过产品的价格来调控目标利润。当然这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可大都混凝土公司有很多的优势,从上文的战略活动及公司的优势分析可看出来:客户群稳定、产品质量保证、议价能力、高新技术的应用、附加值优势等,能让公司通过调整商品的价格的来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如表1所示,原料中的水泥单价从288.55元/B屯上涨至1J326.06元/吨,上涨了13%,其对利润的影响值是-4.32%,低于公司决策层允许的范围,模型报警(当然各项目的单个影响及综合影响均可直观反映),此时目标成本管理链动机制启动,通过上述两条途径改善目标成本,达到预期目的。

四、行业启示

以大都混凝土公司为背景,依托“价值链”理论与“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对大都混凝土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都混凝土公司目前的这一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公司近年来的资产利润率在6%~8%(行业水准在5%左右),销售利润率在11%以上。总结如下几点供行业借鉴:一是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增值活动并进行控制。二是在行业特征的限制下突破瓶颈,如公司运用了高新技术、配方技术,打破市场价格与原料限制;采用“3G”技术突破“运输半径”限制;环境保护、附加值影响、产品质量保证等一系列综合优势能反制供应商报价,并调节商品价格来保证目标利润。三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能力过硬的管理会计人才,内部管理数据的分析、超强的成本动态跟踪分析、目标利润的影响分析等是无法完成的。四是企业财务部门的思路应拓开,不要固步自封,单纯从会计看会计,要从业务的全局来分析财务,要将财务的触角伸进业务的前端,抓住第一手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五是重视技术革新,结合新型经济模式,明确战略目标。六是公司存在的一些不足,应引以为戒。

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篇10

一、不同企业的投资策略

按投资策略的规模特征分类,可分为稳定性投资策略、扩张性投资策略、紧缩性投资策略和混合性投资策略。

(一)稳定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一种维持现有投资水平的策略。现有投资水平可以是指现有投资规模,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不大时,企业通常会采取这种投资策略。在这种投资策略条件下企业应重视研究如何最有效率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和条件,继续保持现有市场维持现有投资水平,不断降低成本,尽可能多地获取现有产品和利润,积聚资金为将来发展做准备。

(二)扩张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一种不断扩大现有投资水平的策略。企业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可以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增加生产和经营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紧缩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一种收缩现有投资规模的策略。企业从竞争领域退出,从现有经营领域抽出资金,缩小经营范围。也即企业收缩市场,撤出某些经营领域、减少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这种策略又可分为完全紧缩性投资策略和部分紧缩性投资策略。

(四)混合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指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同时采取稳定、扩张、紧缩性几种策略,三管齐下,全面出击。它要求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经营领域,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在供给侧改革之下扩张性投资策略有很好的优越性。国有大型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金充裕,企业管理能力出色,技术积累深厚,因而可以通过走出去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也可以通过多元化成长策略扩大自己在国内的营业收入,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此外。大型国有企业也需要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大力投资,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一般国有企业而言,因为其财务状况较差,负担较重,再加上营收和利润下滑,适合采用紧缩性投资策略,加强现金流管理,保持资金链安全。

对于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裕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上市企业,适合采取扩张性投资策略。这类企业应该瞄准行业前沿,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以便企业取得先发优势。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跨领域发展,利用多种渠道获取资金进行跨领域投资和并购。

对于发展比较稳健的企业,稳定性投资策略是首选。这类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紧紧围绕核心业务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二、CFo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投资中发挥职能

(一)积极参与企业投资决策

CFo作为企业财务的掌舵者,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最为了解,对投资项目的财务预测无人能及。CFo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投资提供专业的财务分析和风险分析,同时,要积极主动制订投资方案,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

(二)加强学习研究

(1)现金流管理研究。现金为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企业面临的现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所以CFo一定要加强现金流管理学习研究,要学习世界先进企业的现金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学习新的现金流管理理论和方法。

(2)风险管理研究。供给侧改革下,风险管理的急迫性与日俱增。CFo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3)跟踪研究ppp进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大量ppp项目为企业投资带来难得的机遇。CFo一定要重视ppp项目研究评估,并制订适合的策略进行ppp投资。尽管ppp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成熟,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内容需要探索。但ppp的研究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CFo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开展ppp研究。

(4)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参股、并购等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提供了窗口。民营企业要充分把握这次历史机遇,CFo要带领财务团队广泛开展研究,就合作的方式、合作的途径、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风险的识别和规避等进行探索,提供相关资料供决策者参考。

本栏目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引擎至少具4方面投资良机[oL].中国新闻网,20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