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十篇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十篇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50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1

城市面临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特大型城市,正面临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从发展阶段看,上海处于安全管理高风险期、部分设施老化期和事故多发期;从城市特征看,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功能更加综合、人口不断膨胀,城市运行安全问题日益复杂;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增长,新的城市风险源不断增加,安全管理工作迎来新的挑战;从社会影响看,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还需防范突发事件的放大效应。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国家层面就应对综合性突发事件作出了规定。此后,北京、辽宁、湖南、广东、重庆、甘肃等近十个省市已先后制定实施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为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在本市的贯彻实施,需要结合上海的地方实际对上位法进一步细化和落实。2008年至2011年,汤绪、彭水根、厉明等十多位市人大代表先后提交了7件加强突发事件地方立法的议案和书面意见,提出了宝贵的立法建议。长期以来,本市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及时加以总结、规范,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本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抓住“有几条立几条”的立法思路

此次突发事件应对地方立法从本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际出发,着眼于上位法的衔接和配套,紧紧抓住“有几条立几条”的立法思路,在内容选择上遵循“详上位法所略、略上位法所详”的理念,重点突出对上位法的细化和落实,确保立法落地、条文管用。

《办法(草案)》共七章四十四条。据统计,其中地方创制性条款共11条,占条文总量的25%,涉及单元化应急管理、应急联动、值班值守、现场组织指挥、人员安全优先、紧急避险、价格监管等方面的内容;另有25个条款分别对上位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占条文总量的57%。

为了进一步明确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政府的责任,增强和提高行政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危机意识,《办法(草案)》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了本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领导体制、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及建立统一的信息指挥平台,确保上位法规定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到实处。

《办法(草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了人员安全优先原则,要求承担突发事件处置职责的部门和单位在制订现场处置方案时,应优先考虑对受突发事件危害人员的救助,并注意保障参与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大面积停电等容易引起踩踏和群死群伤的突发事件后,明确经营管理单位负有即时处置的义务,应当立即组织人员疏散,不得延误。同时,要求通过购买保险、添置必要的装备设备等,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办法(草案)》还详细规定了社会公众负有的参与责任。社会参与在内容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适性要求,主要是第七条对人民团体、慈善组织、居(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指导、动员等提出了要求。二是具体应对工作中的社会参与责任。如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民应当参加人民政府和本单位组织的应急演练;第二十五条规定,当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预警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根据政府的建议、劝告,采取自我防灾避险措施。

调研审议“聚焦”重点条款

在立法调研和常委会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及社会各方针对《办法(草案)》中的一些重点条款是否可行有效进行了反复斟酌、考量。

关于信息要求,《办法(草案)》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突发事件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有意见提出,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突发事件信息不仅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出现,谣言传播变得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其对公众和社会的危害性就更大。如果政府等权威部门能及时准确地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对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突发事件信息的,不仅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还应当依法开展调查并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关于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管理,《办法(草案)》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将本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风险隐患排查结果报市人民政府备案。”但有意见指出,该款内容是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的细化,但表述相对不够完整,与上位法不尽一致。还有的意见认为,乡镇、街道也应对本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风险隐患排查积极履职,定期将排查结果向区县人民政府报告。

关于应急救援队伍,《办法(草案)》第十五条规定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分类,以及有关专业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方面的权益保障。有意见提出,近年来,志愿者组织已成为应急救援队伍中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如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有1200万人次的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行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参加救援行动。因此,有必要对应急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培训、演练、人身风险防范等内容作出规定。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2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口腔专科实施流程管理期间视为实验组,将口腔专科实施常规管理期间视为参照组。每组各包含20名护理人员,其中参照组中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3∶17,年龄22岁到38岁,平均(26.0±2.3)岁。实验组中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4∶16,年龄22岁到37岁,平均(26.1±2.2)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

1.2方法

1.2.1制定突发事件管理流程

基于近5年口腔专科医院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突发缺氧的处理流程》《急救药品、器械管理流程》《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流程》等相关文件[1]。以明确的管理制度为护理人员各类专科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更多参考材料,使护理人员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期间能够有章可循,且保证行动快速有效。

1.2.2注重突发事件应急培训

口腔专科定期展开组织讲座与分组学习活动,定期为护理人员介绍常见的疾病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2]。开展分析学习活动,相互交流,介绍工作期间的经验等,增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疾病知识掌握能力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具体的应急培训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突发事件的内涵、特征以及诊断与风险评估方法等。②突发疾病的救治方法,突发非医疗事件的处理方式等[3]。③日常与患者沟通的方式,面临突发事件期间的沟通方式等。基于患者的心理予以针对性护理引导,对患者实施必要的行为指导与心理疏导。④指导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自身的防护知识掌握能力,具体包含自我防护意识、现场防护意识等[4]。其中自我防护意识主要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需要注意避免发生医院感染,避免患者及其家属的非法攻击行为对其身体产生伤害。现场防护具体即为保持良好的就诊环境,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加专心地开展护理工作,积极处理突发事件等,保持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

1.2.3强化突发事件技巧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突发事件操作技巧的指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突发事件等方式展开。具体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生命支持技能,比如外伤包扎的方式、止血的方式、固定的方式以及搬运的技巧等[5];②心电监护仪的应用方式,除颤仪、呼吸机以及输液泵应用的方式等。

1.2.4增强护理人员协调能力

以考核或者情境模拟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行检验。训练期间注重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构建,使护理人员能够在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期间保持积极的处理态度,且通过合理选择案例的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效果。基于案例学习相关的口腔专科突发事件处理方式、处理中需要注意的各类问题等。现场模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类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且加以针对性分析,力求提升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口腔专科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6]。

1.3评价标准

在差异性的管理方式下对全员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操作技能考核结果及护理差错发生率进行对比。

2结果

2.1两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管理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管理后实验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核评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对比

参照组发生6例护理差错,其中电脑录入差错2例,医嘱核对错误3例,用药不当1例。实验组未发生护理差错,两组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提升口腔专科护理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明确的管理流程制定,能够使护理人员跟随着具体的护理流程展开工作,了解常见的突发事件以及有效处理的方法。增强口腔专科突发事件护理人员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更加有信心地展开工作,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

3.2扩展口腔专科护理人员的视野

口腔专科护理工作期间流程管理的应用,能够拓展口腔专科护理人员的视野,使其视野不再局限于专科范围中,而是拓展到综合医疗学科、社会学科中,更加积极展开护理工作,增强自身的专科护理能力,且逐步向“全科”护理人才方向发展。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3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而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好坏对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该文以南京某高校发生的一起大三女生猝死的突发事件为例,通过对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最终解决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以期冀对高校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有益借鉴,对构建和谐校园有一定指导作用。

1案例描述:基于高校突发事件特点的分析

华某,女,为南京某高校2007级学生,2010年5月14日,华某绣十字绣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左右,准备睡觉,于是爬上床梯,站在离地面约1米处,随后摔了下来。同学立即将她送往医院进行抢救,16日华某因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华某等亲戚和学校进行了协商,因赔偿要求与学校存在较大差异,后拒绝沟通,当日下午家长曾组织20多人到学校聚众闹事等。后工作小组经几轮谈判,与该生家长达成一致。

笔者认为,从案例可以归纳和总结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发性。此类事件在未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使人防不胜防;第二,扩散性。高校人口密集、人员相对集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会在学生当中迅速传播,更会通过网络等媒体向外扩散;第三,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后轻则师生员工的财产受到侵害,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重则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学校或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2机制完善、人员精干、沟通有效、方法到位: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路径选择

2.1完善的预警机制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前提保障

“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一整套健全的防范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该校在2002年就制定了《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处理突发工作的要求和相关人员联系电话、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等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平时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使得预警机制能顺利启动。在本案例中,事件发生后在领导没有进一步指示前,学生干部和辅导员没有被动的等待指示,而是根据预案的内容,有序组织。如在现场的同学有的从容不迫的拨打120,通知校医院安排急救,有的打电话向校保卫处、辅导员汇报情况,辅导员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同时联系学生家长。相关人员一方面安抚在场学生的情绪,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经过,及时收集证据,保护现场;另一方面选一些得力的学生骨干,进行相关任务的安排。这些都表明了只有完善了预警机制,遇到事情才能临阵不乱、从容不迫,为事件的后续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事件处理小组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有效保证

突发事件的处理涉及到学校好多职能部门,因而学校首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相关学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宣传部、校医院等相关部门选拔专业素质较高人员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二是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成员的工作细化分工、责任到人。比如,保卫处协助公安部门的调查,与派出所保持联系。校医院协助保险公司进行医疗保险的赔偿。宣传部负责此事的舆论口径。辅导员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后勤保障及善后处理准备工作,包括为学生家属提前预定宾馆房间、三餐的供应;了解事件的始末向学校作出书面汇报;做好学生的情绪稳定工作,必要时安排他们接受心理辅导等等。家长到来后,辅导员一方面做好接待安抚工作,另一方面在能力范围内做好家长意愿的解决落实,比如家长提出请其他院的专家会诊等等,这些都保证了善后工作的快速顺畅。

2.3及时有效沟通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础环节

罗伯特・希斯曾说过:“对交流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毕竟,外界对危机的看法依赖于他们收到的信息。”这里的交流,指的就是沟通。包括家长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要及时协助家长了解事件原因和经过,及早稳定家长情绪。与家长及时有效沟通可以消除家长心中的疑惑,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在案例中,辅导员知道情况后及时电话通知了家长,并将学生送往医院后的情况及时做了反馈,直到家长赶到医院。家长赶到后,对于家长的疑问,辅导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并且24小时轮流值班,并为家长安排了食宿,充分照顾到了家长的感受。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一定要及早跟家长联系,及时履行告知的义务。其次,及早对外通报情况,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外信息的要由宣传部门统一扎口,任何人不得单独接受采访。宣传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信息、影响、以及救援工作的进展,以消除师生的疑虑,防范各种小道消息的产生。当今信息传播的速度快途径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不仅关心事情的真相,而且关心学校为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及时与广大同学进行沟通,通报有关情况,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同时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稳定学生情绪,必要时请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介入,进行心理疏导。

2.4讲究工作方法、掌握谈判技巧是妥善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是靠学校和家长相互协商解决,要高效圆满的处理此类事件需要讲究工作的方法和艺术。首先,统一口径,掌握信息。不回答任何不确定的问题,所有的细节由指定人员统一回答,方便的时候了解学生家长的姓名及工作单位及社会关系,为以后的谈判打下基础,做到知己知彼。

其次,理性处理危机,化危机为转机。

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的人身和财产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开始阶段家长难以接受,会责怪学校,甚至对工作人员采取威胁加谩骂的态度。这时,工作人员千万要保持冷静。有以下几个环节要重点把握:第一,学会倾听和理解。尽可能多地倾听家长的想法,一方面,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对他们给予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其宣泄情绪。在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能协助家长解决的问题尽量帮助解决。另一方面,在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前,千万不要在家长面前表态。注意安抚家属情绪,避免冲突升级。第二,谈判坚持有理有节,掌握主动。尽量不要在家长和学生面前说错话,让家长抓住漏洞。谈判之前可以请法律顾问做指导,熟悉相关的法律政策,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谈判过程要作好记录,谈判地点最好选在派出所等地方确保安全。在本案例中学生的家里是个大家族,事情发生后有二十多个家属赶到了医院,其中还有几个是法律工作者,家属提出要到宿舍查看现场,要见这个学生的舍友等等……,意在收集有利的证据,准备向学校提出索赔。这种情况下学校不满足家属的要求不太合理,但是要防止节外生枝,去宿舍看现场时学校安排了保卫处老师陪同。最后需强调的一点,将矛盾尽可能控制在合理的视线范围内,要学会妥协。第三,发挥辅导员的纽带作用,逐步找到善后的平衡点。由于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与家长也经常联系,这种比较信任的情感对问题的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抚恤金问题是解决此类事件的瓶颈,当家属与学校意见出现不一致时,辅导员需充分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将学校的初步意见传达给家长,另一方面将家长的意见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当谈判出现严重分歧时,辅导员应扮演“红脸”的角色,让家长感受辅导员确实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们角度考虑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避免让协商陷入僵局。在协商的过程中,要抓重点人物、抓关键环节,要抓住家属中的明事理者做通工作,为谈判找到突破点。

3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反思:走向法治与教育之路

3.1改革处理路径,走向法治轨道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置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能依据的法规是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存在着立法不足、法律效力过低,有些条款过于笼统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社会普遍认为,学生相对于学校是“弱势群体”,家长在学生受到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后,往往片面强调学校的责任。部分家长希望从学校获得更多的补偿或赔偿,会纠集亲戚朋友甚至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闹事,向校方施加压力。而多数高校为了保持稳定,尽快结案,也往往作出妥协,导致了高校处理类似事件的成本攀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和公安部门的联系,由于警方在事故的鉴定中处于权威,有警方的支持,高校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有所保障,同时探索交由第三方处理的方式,争取使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全面走向法治化。

3.2引入保险理赔机制,使事故赔偿走市场化

引入社会保险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一来可以使学校和学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校责任保险制度,将自己的办学活动纳入保险责任人范围,让保险公司介入理赔,实现事故赔偿市场化。

3.3改进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和媒体的沟通,建立突发事件发言人制度,适时采取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准确事件信息,澄清传言,同时勇于接受媒体监督,及时修正应急管理中的各种偏差。

3.4树立“防范为主,应对为辅”的思想,加强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高校担负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能力也是教育的内容之一。虽然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但一旦发生其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学生加强生命观、安全法制、自我防范等方面的教育,及时掌握得情况,进行有效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树华,范光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8):139-140.

[2]仲昭慧,杨建.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路径[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2-44.

[3](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朱璜泽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

[4]李敏智.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预防――以某起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为例[J].学理论,2010,(34):158-159.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4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大数据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2003年非典、2008年特大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20年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审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监督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与维护社会捐款捐物公平分配秩序的重大责任。2020年1月,在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并迅速扩散至全国。紧接着全国25个省区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国家审计署随即也采取了行动,2月7日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审计部门针对疫情防控款物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将审计中关注的问题予以反馈,帮助和促进有关单位做好疫情防控款物的募集、接收、登记、拨付、划转、使用及管理等工作,确保防疫款物收支真实完整、管理可控有序、使用合法合规,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但在跟踪审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大数据技术为解决突发事件跟踪审计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传统审计方法,大数据技术在数据采集、分析、共享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大数据与国家审计相结合在中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更是少之甚少。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目标,通过构建大数据审计系统,完善跟踪审计流程,以此突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的局限性。

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相关概念

(一)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概念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对社会公众造成危害,需要政府及时采取应急措施。Farazmand(2001)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社会影响性、非程序性决策等基本特征。突发性公共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每一个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Coombs,1999),因此国家审计在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主要内容

当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社会各界会纷纷通过捐款捐物表达爱心,国家也会投入大量的救灾资金。对救灾物资和资金的规范使用是广大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家审计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和救助过程中,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对救灾开始、物资储备调运阶段和物资发放使用阶段实施审计,监督数额巨大的防控和救灾资金信息是否真实、捐款捐物能否得到合法合规使用、相关制度是否完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整改。具体审计主要内容见表1:

(三)重大突发重大突发事件跟踪审计方法

由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破坏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具有及时性,各级审计机关合作及时展开全过程审计,对责任主体履行责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因此,要求审计部门需将审计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部门要根据跟踪审计项目的需要,简化常规审计流程,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审计证据不能过于依赖常规审计方法,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三、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发展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应用成为审计领域的热点话题。大数据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大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广泛的数据来源,决定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多数平台可以做到对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速度更快更高效;对于大量的数据,利用分析技术,可以发现新规律与新知识。面对这样的机遇,现代审计也颇受影响。大数据技术为审计带来的影响改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为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便捷。

(一)审计数据来源更加多样

传统审计想要获取审计证据,局限于对会计账簿、原始凭证、注册会计师获取的函证、书面说明等等结构化数据,但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也可以包括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较多依靠因果分析得出审计结论,这就会造成在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分析出审计对象的直接、简接原因,但通过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政府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

(二)审计取证技术更加多元

传统的跟踪审计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被审计对象实施询问、观察、重新计算、分析等,从而获取审计证据;另一方面,数据大多分散,受到技术限制而在大数据时代,除了原有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可以利用python获取需要的数据、遥感3S技术获取地理信息,最后再利用oracle、oDBC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政府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

(三)审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往的传统审计因为成本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样本进行检查核实,只能采取审计抽样的方式进行审计,最后用小样本推断得出总体的结论。选择这样的审计方式可能会影响审计人员对总体现象的评价,作出与事实相反的错误判断,提高了审计风险。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所有有用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不仅速度得到了提升,审计质量也大大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但后期应用之后,会大幅降低人力物力,审计效率也得到逐步提升。

四、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存在问题

2008年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其中提出了全过程跟踪审计。这一方式广泛应用于处理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不同于常规审计,在实践中它打破了常规审计的思维方式、工作程序以及审计标准。常规审计通常是事后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跟踪审计通常是融合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三个过程。但是以往以及此次国家审计实施的重大突发事件跟踪审计案例中,如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玉树地震跟踪审计、新冠疫情跟踪审计等等,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组织建设不完善

中国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缺少针对性较强、实践性较高的事前审计预案构思与审计平台建立,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且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常规的审计组织结构无法满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署不能及时成立专案小组并启动预案,提前介入,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筹集、拨付、分配资金不能实时实施监督,对发现有苗头、有倾向性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相对于常规审计来说,跟踪审计范围更加广泛,任务更加繁重。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需提前介入及时解决问题,审计署与各级力量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临时组建专业的审计队伍,所以常常会出现审计人员调配不当、工作分配及管理混乱等现象,从而造成了审计效率低下,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

(二)审计方法创新不足

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灾群众以及政府都需要大量资金以及救灾物资,但是使用资金和救灾物资时申报手续繁杂,这时,很多被审计单位会先批准资金或救援物资使用再申报形成原始凭证。此时就会出现使用资金和物资与原始凭证不能对应,使得对被审计单位审计证据获取困难与分析程序实施困难,同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审计成本。在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过于依赖常规审计方法的问题,因为审计范围广,需要审计人员对资金使用、拨付以及政府机关分配资金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审计,项目复杂且庞大,常常会出现信息沟通不畅或者信息不对称,对救济物资的有效管理造成了影响。

(三)信息披露不具时效性

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多省市都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影响范围广泛,人民群众对此十分关注,甚至全球都在关注中国政府处置疫情的能力。审计署及时下达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通知,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并公之于众。通过审计报告,信息使用者能清楚知晓政府在处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的决策能力以及资金拨付、使用、物资分配的具体情况,甚至通过审计报告可以控制舆论导向。因此,审计报告必须及时且准确。但是,在实践中事后审计往往涉及信息披露时效性差等难点痛点,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五、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的建议

(一)组建高效应急队伍

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面对审计关口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需要各级审计部门积极配合,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展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建跟踪审计队伍会造成人员调配不当,且队伍成员磨合时间长,降低了审计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突发性事件跟踪审计后,国家审计部门根据经验总结应当组建备用应急队伍。对于跟踪审计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现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平台,将各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信息录入系统,按照他(她)们的专长进行编码与绩效评价考核,对参与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的有经验人员进行特殊标记,以期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系统内及时匹配最优审计人员,针对实际情况选择专业实力较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项目组(见图1)。

(二)构建数据处理系统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于被审计单位审计证据获取与分析程序实施困难、审计成本高昂等问题。应当灵活变通,针对审计证据获取困难的情况,审计部门可以联合其他部门共同构建数据处理系统(见图2),专门用来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使用。对于被审计单位审批资金使用情况,可以通过数据系统完成,加速审批进度。审批完毕,可迅速提交审计部门审核,同时也可以解决审计人员不能到达现场的问题。在运用数据处理系统时,还可以根据数据类型选择不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采集、分类,再通过预处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最后再进行建模分析,与此同时,大数据审计平台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减少人力物力投入。

(三)信信息披露实时可视化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留学生管理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从2005年的141087人,2006年162695人,2007年195503人,2008年223499人,到2009年的238184人,短短5年间,留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10万人。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势必给留学生培养的学校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留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习俗和个人经历,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怎样合理而高效地进行留学生管理,如何预防及妥善应对突发事件都是摆在留学生管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任何一件涉外事件,留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真应对,妥善处理,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不良的学生反响和国际影响。

1涉及留学生管理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违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个人人身安全的事件。留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其突发事件更加难以预料,处理起来也更有难度。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是指因国家,民族纠纷,等敏感问题引发的学生集会游行等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境,造就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也因此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也就会不可避免的在留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在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最常诱发社会政治类事件的原因有民族信仰,种族冲突等矛盾,比如,伊斯兰国家间的冲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等。

1.2公共危机型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或传染病的扩散等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公共财产和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人为灾害,也有客观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预防这类事件,需要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敏锐的预见性和应对措施的提前量。例如,针对留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在SaRS和猪流感流行时期,就应加强对留学生的出入境管理,尤其要强化出入境登记,做好备案,以免发生重大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1.3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是指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盗窃,突发重病和意外交通事故等,造成留学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是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当今社会治安还不尽如人意,失窃案件时有发生,证件特别是护照丢失是较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之一。笔者所在学校迄今已处理过多起治安突发事件,包括学生丢失护照和第三国居留证,学生意外病故等。

2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的启示

笔者先后参与了多起涉外事件处理,其中较具典型特征,处理难度较大的事件有两起。

2.1案例1。2009年4月,学校一西班牙籍留学生突发严重疾病,猝死于租住地。校保卫处和国际合作交流处分别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同时及时上报所在地外事公安部门,并连夜成立了事件处理工作组,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对与死者生前有联系的人员进行调查、询问,讨论研究事件处理方案。联络并通知与死者生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提供调查情况,并迅即与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联系,通报情况,尽量取得对方国的理解和帮助,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在处理死亡事件中,在查找死亡者家属,告知突况和处理遗体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处理结果各方都表示满意,事件得到顺利解决。

2.2案例2。2010年3月,学校尼日利亚籍学生涉嫌贩运大麻,被苏州海关缉私分局刑事拘留,协助调查案情。经调查,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不熟悉犯案人且不了解状况的情况下,仅仅出于对非洲同伴的兄弟义气,提供学校地址并陪同犯案人去收发室领取包裹,致使作为贩运大麻嫌疑犯而被刑事拘留。学校迅即组成应急处理小组,配合公安机关做笔录,调查案情。经证实,学生与案件无重大关联,免于刑事处罚,但无端被牵连入刑事案件,给个人或学校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以上两案例虽不具有涉外突发事件的普遍性,但非常具有典型性,为学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机构提出了警示。“外事无小事”,一旦出现涉外事件,便是外事工作中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深刻反思,加强管理,完善应急处理体系,重在预防,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3建立涉外突发事件的学校应对机制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在平时也要时刻预防。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制度上应加强管理,需要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和约束;其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就要反应迅速,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处理。

3.1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同时,学校应强化安全教育,开展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尽量消除和避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1)加强开学初的宣传和教育。为了增强学生遵守我国法律和校纪校规的意识,学校每学期初,都请公安局外事警察给学生进行来华外国人入出境管理规定的法制教育,留学生管理干部也会分发相关材料,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妥善应对,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身和生命安全。

(3)抓好日常的安全防范教育。大多数留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警示,把安全通知张贴到教室和宿舍。除了日常的安全教育,每当有特别情况,学校更有责任及时通知和警示学生。比如,别的高校宿舍发生火灾,学校应强调用电安全;世界杯开赛,学校提醒学生文明看球等。

3.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完全预防的难度更大。因此,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应急处理才是应对并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

(1)学校应建立一个有能力的管理队伍,在组织上给予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组建以留学生办公室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全面参与配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个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各司其职,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学校还应与公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外事主管部门等保持经常联系,在处理事件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在处理完突发事件后,各部门特别是留学生办公室要形成上报材料,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可以公开事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该事件对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大多数突发事件在发生前总有一些先兆,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苗头,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预防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平时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因此留学生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对事件发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分析处置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试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99

[2]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78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6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以微博、微信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无地域性、虚拟性、即时性和多中心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事件传播方式。公共的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媒体生态。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当然,互联网空间各种意见肆意表达,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不同观点激烈碰撞;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等制造的网络舆情也夹带着虚假及危害信息,有的借助互联网快速生成、发酵,有时常常会引起突发性事件。这种新型舆论场的形成及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处置产生影响,应引起安监人员思考。

新媒体给政府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

政府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近年来,汹涌而来的各类突发事件形成的舆论风暴包括了上述各方面,其中有许多涉及安全生产领域。如“表叔”杨达才案、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甬温线“7・23”动车事故等,被互联网高度炒作的现象,已成为政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双刃剑。一方面,新兴媒体作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表达群众诉求的新平台,给政府部门带来了新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一些社会问题迅速传播,极易引起网民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和质疑,给政府、部门危机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经济有序运行”。如何面对、重视和利用新媒体,是摆在各级安监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突发事件公共舆论传播特征及演化规律

突发事件中的公共舆论传播,呈现出如下传播特征和规律。

突发事件信息多渠道、跨平台传播,微博、微信正在成为突发事件生成、发酵的主要平台,“微博主导敏感信息传播”特征更加明显,官方话语权被挤压,公信力受损。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自主化,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呈现“自选择、自搭建、自传播”特点,政府机构和体制内媒体第一定义权被消解。重大事件发生时,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从网民到网民”的特点。

利益选择性传播倾向日益明显,不同传播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和目的,往往选择传播于己有利或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传播呈现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特征,并诱发网络舆论发展向“娱乐化、政治化、政治娱乐化”路径演进。网络舆情“仇特权”“仇富”、泛政治化特征凸显。对于被曝出的问题,无论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都倾向于反思政府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而个人责任则被弱化。

“羊群效应”“蝴蝶效应”和“涟漪效应”在一些突发事件传播中显现,导致事件性质被夸大、影响被放大,相关态势升级化。

微博“意见领袖”引领舆论的能力和作用日渐凸显。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中,还要警惕网民被部分别有用心的“意见领袖”绑架,导致舆论的偏离。

做好突发事件的公共舆论引导

对于转型期的社会,如何有效、及时、平稳地处理安全生产领域突发事件,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各级安监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如何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机制规范尚处于初创阶段,有的还缺乏有效的处置机制,有的处理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制度化的水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要,更是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的需要。各级安监部门应重视做好以下突发事件的公共舆论引导工作。

第一,谁获得了新闻首发的机会,谁就获得了新闻第一定义权。顺应新媒体时代信息即时性传播特征,在“秒新闻”时代即使做不到“秒回应”,也应努力确保信息回应的“第一时间”。舆论突发期是舆论调控的关键期,相关各级安监机构应积极回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重视民意表达的多种渠道,及时疏导社会情绪,将互联网社会动员消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舆情应对的最重要原则是说真话、道真情。如果隐瞒或歪曲安全生产领域事件事实真相,再快的回应也只能起到负向作用。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唯有以信息公开击退流言,以揭真相、讲真话和体察民情而争取话语权,以解决民众实际利益诉求而赢得民心。

第三,顺应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规律,根据事件发展不断新的官方信息,做到政府信息回应的“动态化”“碎片化”和“立体化”。有的事件不能仅简单一次回应就能达到效果,“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回应也要做到根据事态发展不断新的信息,跟上网民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

第四,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态势不断加强,舆情应对也要同时进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场战争,第一时间通过主流媒体发出权威声音,同时运用新媒体做好舆论渗透。

第五,听取互联网“意见领袖”的合理意见,建立与他们的沟通机制。新媒体时代,微博仍是精英文化,能够拥有大量粉丝的互联网“意见领袖”加入舆论引导行列,可使网络舆论引导事半功倍。

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突发事件;经验启示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在校人数与日俱增,为高职院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突发事件也成了当下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中的突发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用心处理突发事件,用爱帮助问题学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经验总结。本文以案例形式着重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对该工作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一、案例基本情况

李某,男,20岁,某高等职业院校大二学生,某日晚上九点半该男生在操场拿着削铅笔的小刀在操场上一边跑一边在左手手腕上划拉了好几刀,学生干部及其舍友极力追赶,期望阻止,但当事人提出必须见到其同校刚提出分手的女朋友,接到该电话可以确定这是一件急性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爆发原因是来访者承受不住女朋友提出分手这个打击,心情糟糕透顶,情绪处于极度抑郁状态,并且控制不住自己难受的情绪,用刀具来发泄情绪。

二、问题关键点

该学生家里父母关系紧张,一直跟随母亲,高中时期已经确诊患有抑郁倾向,并有服药经历,本次突发事件的发生系女朋友提出分手,一时接受不了失恋而导致的情绪极度失常。但在事件发生之后,他的头脑非常清晰地传达不想让母亲知道,以免母亲担心,可见学生性格中懂事的一面。

三、解决思路

作为学生辅导员,接到这样的电话应立即意识到这是一起严重的学生突发事件,当碰到学生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冷静,坚决贯彻党委的意图和处理事态的方案和要求,坚持事件过程及时汇报的原则,坚持面对面处理的原则,坚持依靠学生干部及其他相关老师的力量,处置要果断、坚决,加之已经送至医院事情的发展会不如我们所预料,因此更要冷静,不能急躁,不确定性是常态,详细了解事件背景和事件经过,然后理智面对事件。因此在遭遇该突发事件后,采取第一时间赶往赶往现场学校,同时给学生所在院系的总支书记电话报告事件关键,迅速成立由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公寓辅导员及部分同学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在第一时间赶往事件发生现场。在去学校的路上因学生已送往学校最近的中心医院,于是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立即从不同的方向赶往医院,在医院急诊室确认学生人身安全只是手腕上的伤痕有轻微的留血,并向医生确诊伤势无碍但情绪极其不稳定。事件详细情况继续跟进的同时联系学生家长尽快赶来。

而事件处理中面临的第二障碍是当天晚上的医院急诊室不留人且又不符合医院住院条件,加之学生情绪激动拒绝见舍友及班主任之外的任何人,并不断诉说不要告诉其母亲,更不愿意回家或者转移去其他地方,而时间又已近深夜,学校宿舍又不方便返回,最后通过学生和班主任老师进一步缓和该生情绪,并在领导的努力下安排落实了医院的床铺,部署了晚上值班老师和值班学生。

四、实施办法

首先,第一时间赶赴突发事件现场并在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其次,告知相关老师协同开展工作,如本案例中对该生熟悉的班主任老师;第三,通过学生干部了解事件详情及该生背景;第四,通过该生信任的学生及老师进行情绪安抚、亲切交流,通知学生干部跟踪反馈实时动态,以防意外发生;第五,联系学生家长,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双通道;第六,学生出院后,借助我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力量,采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论,就该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与学生的咨询、沟通、交流,依靠朋辈学生的陪伴和帮助,让其从失恋的情绪中恢复平静。

五、经验启示

首先,在意识上树立对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视性,明确学生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处理的非常规性。因此要灵活处理,尽量将事件的发展态势控制在我们的掌握中,在本案例中,应首先清楚地意识到学生自残行为的事件处理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危,而且事件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辅导员个人的资源调动能力与决断能力,必须请示上级领导,迅速成立应急预案。正是因为有了学校领导的及时果断决策,才可能在医生和医院的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及时的支援;也正因为学校领导的及时和正确决策更加明晰思路,辅导员才能配合落实突发事件处理。

其次,预防为主,注重积累。平时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要吃得透,业务要熟。要建立院系可靠的学生干部队伍,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反馈,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能从容应付,不至于因为忙乱而出错。另外,对相关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常识要有所了解。

第三,及时到位,有序安排,我们不能保证学校突发事件不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通知相关人员到现场,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第四,以人为本,真心相助,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了,我们只能主动面对,不埋怨,不推卸,积极想办法,寻找帮助进行最有效的救助。以为本人,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任何时候,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在本案例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救人,换位思考,真心相助,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要把目光集聚在他的抑郁倾向上。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8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情;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科技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教育园地,它的安全稳定必然是国家和谐稳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现,影响着高校的自身稳定发展,也威胁着社会安定,而高校的权威性和神秘感促使人们对高校中的突发事件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尤其是微博的出现,给中国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平台,各种声音在微博平台上交错融合,高校突发事件也频繁成为微博舆论场中的热点。据统计,中国最大微博平台新浪微博上国内高校官方微博数为635个,微博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兴起让高校也积极运用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与互动,以及运用微博平台进行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但由于对微博这种新媒体的掌控力和操作经验尚有不足,高校在微博平台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往往力不从心,有时适得其反,没有达到规避风险、澄清事实的效果,反而让微博平台上大量的负面信息给高校的形象、声誉和公信力蒙上了一层灰暗色彩。因此,本文尝试从微博特性出发,对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在微博舆论场中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公开的博客形式,是当下基于用户关系的最新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微博这一新型的信息即时分享平台开始大规模地入驻中国网民的言论市场,“微博问政”“微博反腐”“微博打拐”“微博寻人”等现象近几年来不断涌现。据《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微博在聚合网络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网络舆论场。[2]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微博上的舆情时,应充分了解微博舆论场中信息的传播特性以及舆论形成过程,以便建立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微博舆论场的正负效应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在《社会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构成舆论场的三要素,即:同一空间人们的相临密度与交往频率、空间的开放度、空间渲染物或渲染气氛。他认为,“构成舆论场的三个要素,为舆论的产生起了聚合多项外力的作用。当它们刺激其间活动的大多数人时,就会迅速使人萌发一种信念,并把人们的信念和见解归顺到同一个方向,铸成坚不可摧的意志合力,舆论也就由合力的作用而展现出来。”[3]微博与生俱来的特性与构成舆论场的三要素耦合,而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高校在掌控和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时存在着利弊共存的情况。

(一)微博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任何陌生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人便能联系到一起。社交网络印证了这一理论,其主要特性体现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能够简单迅速地相互连接,这其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强大的“熟人网络”中。微博上人们通过140字的碎片化文本来进行人际交往,更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爆发时,信息通过碎片化的文本在强大的“熟人网络”之间传播,信息传播即时、迅速、零距离且可信度高,形成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应,这既能为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积极效果,也可能使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

(二)微博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言论平台

互联网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开放、平等、自由。言论自由是微博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微博发言的低门槛,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人们的思想和观点全都呈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争论与融合,这种宽松的言论自由环境为正面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微博之所以会成为舆论场的重要原因。高校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得以迅速传播,大部分因为这种特性而实现,这有利于高校还原事件真相、第一手消息,但是诽谤、谣言等也牵制了事实顺畅、有效的传播。

(三)微博用技术手段打造舆论氛围

微博有独特的“粉丝”机制,“关注”机制,转发、评论功能与“@”(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原创话题)功能,这些独特的机制与功能,为微博舆论场的形成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服务,对烘托舆论氛围大有作用,一个微博用户拥有粉丝越多、被关注数量越多,那么他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性就越大,引导舆论的能力也就越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一方面能够利用自己强大的粉丝群体制造正面舆论,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负面舆论的声势过大造成正面舆论的传播达不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微博舆论场中有三个特殊性因素,即平层话语权、碎片化文本和个人粉丝团,这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在传播速度、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广度以及传播效果的深度上较之传统媒体更甚,而且这些特殊性因素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呈现不同特征。

二、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分析

舆论的形成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即问题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产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4]在微博舆论场中,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舆论场中有关于事件的舆论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过程会受到微博传播规律的影响而呈现新的态势。本文结合微博传播规律中的几个独特性因素,把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

高校是社会组织与机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要接受社会全体成员的审视,而且要接受高校内部成员的评价,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两个方面:

1.国外社会环境。新时期的中国,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的提升,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政治、思想侵害日益加剧,试图通过破坏国人的思想意识等手段破坏我国的社会安定和团结。高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先进思想,历来是自由、民主的象征,因此成为国外反动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在这种境况下,高校学生最容易受到国外反动敌对势力的煽动,做出偏激、盲目的群体暴力事件。

2.国内社会环境。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社会民生、民族团结等敏感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网民第一大国,人们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热度与日俱增。在这个时期,社会成员对高校的热切关注使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通常与高校管理理念落后、高校管理制度失调、高校组织运作机制不顺畅、高校教职工言行失范等息息相关。高校组织机构的复杂性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高校主体各自对社会的认识、对事物的关注点以及思想深度存在很大隔差,因此又让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类型。

(二)舆论领袖及其关注者对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传播

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通常就是高校行政管理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等高校主体,他们是最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人,由于高校主体基本属于高学历、高素质群体,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看法与观点以及对事件和自己思想的表达相对理性与清晰,所以在微博舆论场中,高校主体是传播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主要群体。另外,高校突发事件中牵涉到的高校外部人员,以及其他旁观者中对突发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事件有独到见解的那部分人,也充当着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传播者。如前所述,微博舆论场是高校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公共领域,当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时,微博舆论场殊的平层话语权因素,让这两部分群体人人都能畅通无阻地迅速进入微博舆论场中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传播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观点,从而成为传播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领袖。而舆论领袖在各自微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其各自的粉丝(即微博关注者)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这时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公开化、发散式、无序性的形态。如微博上沸沸扬扬的广东某高校饭堂“菜虫门”事件,起初由该高校三个学生在自己的微博上爆出引起该校学生和其他高校学生、网友的注意,而后其他在饭堂吃到虫子的学生也一并在自己的微博上自己的经历,更多的高校学生对这些微博进行了转发与评论,一时间形成热议。由于学生是“菜虫门”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只要他们是微博用户,他们就能随时把自己的经历、观点与意见发表在微博上,其中,最初在微博上传播该事件的学生成为事件的舆论领袖,而事件通过舆论领袖的个人粉丝群迅速扩散开来,在微博舆论场中形成众说纷纭的场景。

(三)碎片化文本集结成主流观点

在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舆论领袖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首次传播,舆论领袖的个人粉丝团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再传播,舆论领袖是高校突发事件从毫无影响变成微博舆论场中热门话题的助推者,舆论领袖的个人粉丝群是高校突发事件变成热门话题的造势者,他们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是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而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形成的主要阶段则是碎片化文本的集结,在微博舆论场中,舆论领袖及其关注者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传播都是以碎片化文本呈现的,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某个碎片化文本会慢慢被关注者所认同,通过关注者的点赞、评论和转发,进而受到更多关注者的认同,这个碎片化文本所要传达的意见偏向则被多数人所接受,成为关注者对该事件的一个主要观点。由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公开化、发散式、无序性的状态,多个观点在微博舆论场中出现,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由于各种观点的争鸣愈演愈烈,正反评价逐渐鲜明。高校突发事件的持续发酵,各种观点的争鸣会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优胜劣汰”,进而产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广东某高校一学生因就业问题跳楼身亡一事经过微博平台的传播之后,网民对此事呈现出多元化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讨论与发酵,对消逝生命的唏嘘、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讨论、对该校之前一系列跳楼事件的调侃、对责任感的讨论、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判……各种意见散见于微博舆论场中,成为该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几个主流观点。

(四)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

从高校突发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来看,主流观点的集结其实是众声博弈的结果,代表着微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那么,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观点中,人们会继续把自己的观点与大众融合,从而最终形成更为集中的主流观点,完成微博舆论的形成。由于微博突发事件传播的公开化、发散式和无序性,最后形成的微博舆论,通常无法追根溯源地追查其中包含的信息和观点的真实性,也就给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与解决带来了困难。在广东某高校一学生因就业问题跳楼身亡事件中,对跳楼学生心理素质的质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最终在各种观点的合并与淘汰中形成了该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主要观点,这几个议题在微博中进一步引发大面积的讨论。

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机制

当舆论聚集发展并不断地稳定成熟时,就形成了规模性的舆论、态度和社会情绪,这就是舆情。舆情是社会多数对整个社会及其现象和问题比较普遍的态度、信念、看法和情绪,是通过一定时间积聚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舆论力量。[5]高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形成之后,若形成较大规模和范围的讨论,那么在高校突发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微博舆论场会形成大面积的舆论聚集,社会关注与声讨的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则变得更有难度,若高校没有及时有效地拿出解决措施,则会使微博舆情在微博舆论场中泛滥,造成众人皆知、众人皆疑的局面,导致高校的社会形象、声誉和公信力严重受损。本文认为,高校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以防止微博舆情泛滥,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甚至转危为安。

(一)防范机制——建立微博平台上的舆情监测机制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高校要打造微博平台上的舆情监测团队,让专人进行舆情监测,以防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泛滥。高校官方微博日常的内容一般是学校新闻、学校内部活动公告、通知和学校环境、历史、人文介绍等,这些信息的一般由学校宣传部门专人或学生负责,那么这些微博幕后团队在进行日常内容的同时还要承担起舆情分析、研究、决策的任务。当然,官方微博幕后团队对于舆情,尤其是突发事件舆情的监测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建立全校范围的舆情监测机制。一方面,高校各行政部门、各院系应该分别设置专人对自己工作管辖内的微博舆情进行观察和汇总,按照固定周期对微博舆情进行上报,由高校官方微博幕后团队对舆情进行研判,形成舆情报告并及时推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高校各院系、各学生团体组织等也应该开通自己的微博,在自己的微博平台上对舆情进行监测并上报。最后形成一个各行政部门、各院系、学生团体组织的舆情微观监测系统与高校官方微博舆情宏观监测系统相结合的自下而上的舆情监测机制。

(二)应急机制——权威信息,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信息源

从现实状况看,我国高校官方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与滞后状态,因此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该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建立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爆发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长期发酵和酝酿而突然显现出来的;二是偶发性的。前一种情况应大部分依靠微博舆情监测机制在日常中发现,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进行预防。而小部分的潜在突发事件和偶发性突发事件的爆发通常是猝不及防的,由于一时难以追踪早期的舆论领袖,人们肯定会把高校官方微博当成重要的获知事件信息的渠道,那么高校官方微博幕后团队要在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泛滥之前,向学校有关部门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定时在官方微博上,真实、准确、及时地传播权威信息,并且针对微博舆情中主流观点的不实之处做出澄清,提出事件解决方案,逐步成为主要的信息源,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另外,高校各院系、各学生团体组织的微博应该与高校官方微博保持同一种态度,统一事件信息。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高校官方微博、高校各院系和各学生团体组织微博的信任度,应该多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以及各界权威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在微博上传播自己对事件的客观看法,引导舆论向真实、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善后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微博舆论场中,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者往往以高校组织机构的复杂性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高校主体为主。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仅要“治标”,而且还要“治本”。把对高校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之中。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6]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照各高校主体的特性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定期召开媒介素养教育专题会议、举行媒介素养教育专题讲座、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等。并且,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特别围绕微博的特性做专门的研究和教授,使高校主体熟悉微博传播特性、微博传播规律,正确合理地使用微博,导正在微博平台中、传播信息的行为。

[本文为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3G21)]

参考文献:

[1]周合强.微博营销现状与发展态势初探[J].新闻世界.2011(4).

[2]艾利艾咨询.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eB/oL].http:///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08&itemid=7.

[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王石泉.舆论的兴起与舆情的引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9).

[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广义上,突发事件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狭义上,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破坏性

作为一种本质特征,尽管突发事件的发生规模和性质不同,但却都不同程度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再加上任务重、时间紧、信息少,很容易导致政策失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安全利益造成威胁和损害。除此之外,这种破坏性还表现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发断断续续的次生灾害,给社会稳定和国民安全造成更大的破坏。

(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突发事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的发生不确定、时间不确定、严重程度不确定等。在原因、变化方向、影响因素等各方面也都无规则可循,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通常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于突然发生、时间紧急、具体原因不明所致。

(三)突发性

突发性事件虽有一些可以预测的可能,但事件发生的主要时间和地点有时却很难预测,难免会造成始料不及、束手无策的严重后果,这就导致发生后可处置的时间非常短暂。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一)天灾和人祸

这是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基本动因而进行的划分。所谓天灾是指各种自然灾害,典型的如火灾、水灾、地震、台风等,这些灾害超出了人类可控的范围。而人祸中,人类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正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才导致了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危机及战争危机等。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天灾比较容易预测,而就人祸而言,单纯依靠人类的经验是无法有效预测的。同时,天灾和人祸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

例如,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引发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导致了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和恶性疾病的流行。

(二)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根据发生的性质,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们的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一种事件的突然发生可能会作为一种导火索,引起其他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应对中就需要具体分析、统筹应对。其中,自然灾害事件有地震、水旱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坍塌等;公共卫生事件有动物疫情、传染病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则主要包括踩踏事故、恐怖主义、大规模等。根据不同的诱导因素,我国又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并依次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三)国家突发事件、地区突发事件

这是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和影响范围而进行的划分。国家突发事件是以两个或者几个国家为主要行为者的事件,其中以外交突发事件和军事突发事件为主,例如古巴导弹危机等。地区突发事件的例子很多,典型的如我国的水灾、日本的地震等。

对于突发事件进行种种分析和研究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全面系统地认识突发事件,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降低这种突发事件给社会和人类所带来的种种伤害。

三、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而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可见,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处理那些没有前兆性、事故特征不明显的突发事件,且这一类突发事件在处理和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因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罕见性、难以预测性和难处理性,传统的事件处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用一种高效的决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完善应急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中央应急指挥机构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我们国家需要尽早成立一个具有充分协调权、决策权以及指挥权的应急处置中枢指挥机构系统,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在应急处置体系中的职能。具体来说,在中央层面的机构设置上,可以考虑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由国家主席直接领导,成员可以包括国防、财政、公安、银行等关键性部门。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各个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及实施方案,处置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范围内的严重突发性事件,指挥应急行动。

(二)设置地方应急指挥机构

目前,我国地方应急机构的设置中没有综合指挥协调机构,很多地方应急部门的职能是由基层政府的日常应急机构所代替,甚至设置临时性的指挥小组作为地方指挥中心。因此,就地方层面来说,可以考虑设置地方应急处置综合指挥协调机构,由地方政府领导负责。甚至可以考虑设置常设指挥机构,整合地方交通、财政、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上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及时应对工作。

(三)健全突发事件相关制度

首先,应该专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的专项法律,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奖惩等措施,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其次,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问责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最后,要重点完善舆论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公开舆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要进一步构建媒体与社会民众应急信息沟通机制,促使媒体与民众形成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合力。

(四)增强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危机意识

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易引起突发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的经验,结合各地区实际,主动查找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要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此外,建议将应急管理意识及机制的建设纳入干部考核监督,对出现问题、平时应急工作没做好的要追究责任,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干部来说,要充分认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掌握各种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提升应急管理的业务技能。

提升社会民众的危机防范意识。要善于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宣传应急知识,推动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要主动走进城市社区及农村牧区,通过二人台、乡村晚会、微电影等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民众在走进来和参与中感受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要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加强对社会民众的应急知识与能力培训,重点将突发事件特点、影响过程、应急预防和自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广大民众。此外,可以通过设立全民性的“危机事件纪念日”或“防灾日”,并举办科普防灾知识讲座和举行综合防灾演练,进一步加强广大民众对危机事件的认识。

(五)提升应急演练的力度

第一,要制定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应急演练预案。首先,编制新的预案要充分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制定出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规范性较强的预案。其次,各地区要加强对本地独有的、频发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案编制。如,明确森林、草原、工厂等地区的防火预案。另外,在城市商场、酒店、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应吸取上海外滩“12・31”严重拥挤踩踏事件的深刻教训,结合实际制定防止聚集踩踏事件发生的应急预案。再次,建议由各级政府和应急办带头,适时构建适用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际的专有预案体系,重点将民族宗教、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内容体现出来。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应急演练力度。首先,应该加大应急演练次数。只有通过反复演练,才能有效提升应急领导机构的综合指挥能力、提升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各类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其次,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人力、物力及技术等全方位保障工作。再次,要做好演练评估和总结工作。演练的评估包括任务层面、职能层面和演练总体层面的评估。同时,通过总结发现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修改预案,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六)完善恢复重建机制

第一,要充分发挥民众参与恢复重建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受灾民众参与灾后重建越积极越主动,灾后重建的效果就越好。一方面,可以传递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另一方面,激发受灾民众的主体意识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合作互救,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在恢复重建中,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建设管理等方面,要依法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强化基层民主治理,让更多民众更充分地介入灾后重建的决策、管理、监督与评估的全过程,促进灾后重建在阳光下快速推进。

五、结束语

我国已经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体系还不够完整,理论深度也不够,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因此,应结合我国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实际,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反应灵敏、指挥统一、责任明确的国家应急机制,实现多主体、多层级、多环节协同应对和多层面社会联动应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加强我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保障社会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篇10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一)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县局党组高度重视预案体系建设,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根据总局、省局、州局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与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工作。

(二)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印发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地方税务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局办公室,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责,做好日常应急管理和具体应对处置工作,组织实施应急预案。

(三)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印发了《县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全县国税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切实提高了我局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健全应急协调工作机制。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属地为主、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统一指挥、注重预防、科学处置”的原则。对应由国税机关响应的突发事件,要敢于担当,及时应对,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对应由地方政府响应的突发事件,服从指挥,及时报告,主动配合完成各项处置任务。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联动机制,逐步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二、认真做好重点环节工作

(一)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监控和预警。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完善监控预防机制,定期组织风险分析和排查,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及时组织力量限期治理,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对需进行应急预警的,要及时运用地税网站、办税服务厅显示屏等有效渠道预警信息。

(二)及时进行信息报告和情况沟通。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客观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实行向上级地税机关和地方政府双线同报。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情况沟通,强化上下级联系,确保科学决策和有效指挥。对谎报、瞒报、漏报、迟报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三)有效开展应急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要第一时间开展先期处置,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到位,以保证人员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科学开展应对工作。需上级机关或其他单位响应处置的,在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请求上级机关或其他单位予以响应处置。要有针对地实施处置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的损害和影响。

(四)扎实做好信息和善后处理。完善信息制度,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涉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坚持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工作与应急处置工作同步研究。要积极主动与新闻宣传部门沟通联系,根据情况适时、适度、适当事件背景、应对措施和处理结果等信息,引导公众依法理性表达意见。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落实各项政策,安抚相关人员,做好领导走访慰问工作。责任部门要依法开展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处理责任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评估制度,对事件处置及防范工作进行评估。各科室要按年度报送应急工作总结及应急形势分析报告。

三、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保障

(一)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对本科室的公共安全负有总体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改进。建立应急管理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纳入绩效管理。建立应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