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保健管理十篇新生儿保健管理十篇

新生儿保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44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1

关键词: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检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幼儿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幼儿园卫生保健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当前一些幼儿园卫生保健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广大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经过充分的调研工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促使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目前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卫生保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很多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不完善,幼儿园管理者缺乏对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的认识,忽略建立制度的重要性,完全以功利性为办园目的。

(2)参与保健的人员以及设备严重不足,幼儿园对园内卫生保健不够重视,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和设施的配置。幼儿园的卫生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对幼儿园教职工和入学儿童的体检工作落实不彻底。一些幼儿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对教职工没有进行必要的体检工作,对保教人员的健康水平过分忽略,对新入园儿童进行体检的幼儿园也是屈指可数,导致幼儿的成长环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很多幼儿园为了节约开销,将食堂的伙食供应质量变得很差,幼儿无法获得很好的营养,这样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5)许多幼儿园安全设施很不健全,在我国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的环境中,兴起了大批的幼儿园建设,一些新开办幼儿园由于缺乏办园经验,对儿童在园内的安全保护工作和安全设备的配置不完善,没有系统的消防策略、消毒制度也不完善、对幼儿的健康情况没有很好的监察制度等。

三、对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

1.加强领导对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幼儿园领导的教育工作,使其充分意识到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列入每学期工作计划中去,将卫生保健工作常态化。每个班级的教养计划必须符合卫生保健工作的要求,幼儿园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保证卫生保健工作能够平稳顺利进行。在日常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应当事先安排好一些日常活动,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鼓励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疾病的防治工作,向家长传授一些保健知识。

2.做好入园前把关工作

在新幼儿入学前要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只有合格的人才能入园。检查工作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指导,及时进行疫苗的注射和防疫工作,确保幼儿体内长期存在抗体,保证幼儿身体健康。此外,对于有家庭遗传病史的要特殊对待,还必须了解近期幼儿的传染病史,如若发现可疑的要进行重复检查。

3.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不管是在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幼儿园都应该做好清晨卫生安全检查工作,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传染类的病情要做好隔离治疗工作,有效防止传染类疾病扩散。在工作中主要通过:问、摸、看、查和日常观察相结合,即通过向儿童家长询问孩子身体情况,看孩子最近行为有什么异常,还有孩子的精神面貌有无异常。对进入幼儿园的儿童要进行安全检查,看是否有儿童携带有剪刀、小刀等容易造成危险的物品进入幼儿园。在进行晨检必须认真仔细,特别是某些不易察觉的症状,如若发现有情况发生,要先做好记录工作,并及时联系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情况,做好治疗准备。负责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当常到班级中进行考察,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身体状况,特别要留心观察一下生病儿童的身体情况,认真做好记录工作。同时还必须要对幼儿进行勤洗澡、勤剪指甲、不喝生水、爱护眼睛和讲卫生等健康教育活动。

幼儿园还必须做好幼儿园的卫生保持工作,对幼儿使用的杯子和毛巾必须每日消毒一次,餐具要一用次一消毒,其被褥要两周一晒,按月清洗;不仅是生活用品,儿童们日常活动所使用的玩具也要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同时,幼儿的寝室必须每天消毒一次。

4.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一旦幼儿进入幼儿园,幼儿园就必须承担起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的重任。为了保证儿童能够在幼儿园里健康成长,让家长们放心,幼儿园必须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工作,首先,教育儿童不要随意玩耍危险物品,比如小刀、打火机、铁钉、玻璃灯等;其次,不要让儿童盲目的效仿电视上的一些特效动作,以及进行一些危险的游戏等;再次,避免幼儿进行不安全的活动,比如:拔河、长跑、跳远、摔跤等活动;最后,教育儿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必须做好幼儿安全预防工作,对于一些儿童经常玩耍的地方,要进行安全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及时处理,特殊的地方要有老师在旁监督,定期检查秋千、滑梯、攀登架、木马等玩具的安全性。确保儿童安全快乐的成长。

5.注意膳食营养搭配,确保儿童身体健康

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必须保证儿童膳食搭配合理,营养跟的上。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幼儿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幼儿园的相关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膳食管理工作。

6.以预防为主的策略

对于疾病,要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对新来的幼儿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健康体检,对体检不合格者要调离相应岗位。而且要对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教师身体健康。同时,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查,时刻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

四、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与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监督,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文芳.浅谈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14(5):135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2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部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部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3

[关键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儿童保健团队;作用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a)-122-04

analysisofchildhealthcareteamincommunityhealthservice

LiJing,YUXinguo,ZHaopeng

Xixiangpeople'sHospitalofBao'anDistrictinShenzhenCity,Guangdongprovince,Shenzhen5181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ofchildhealthcareteamincommunityhealthserviceinthepilotwayfortheimprovementofthemanagementconnotation.methods:Yikangyuan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inShenzhencitywaschosenasstudyfieldsbyformulatingtheconstruction,workingtaskandprocessofchildhealthcareteamandasamplingsurveyto430childrenbeforepilotprojectand436casesafterpilotprojectfor1yearforinvestigation,therelevantsituationofthechildrenwereanalyzed.Results:Beforepilotandafterpilotproject,therateofepistandardamongthepermanent,temporaryandfloatingchildrenwere32.55%,28.02%,9.49%and53.33%,45.41%,30.47%respectively,therateofepiregulatedwere23.26%,36.71%,32.12%and45.56%,50.46%,61.72%respectively.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foreandafterpilotproject(p

[Keywords]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pilotproject;Childhealthcareteam;effect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局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试点的通知》的要求,选定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颐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为试点研究现场,在社康中心成立儿童保健团队,希望通过试点和运营,探讨全面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和运营模式,以便更好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通过社康中心儿童保健团队的1年试点运营取得了较好的儿童保健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更科学的掌握儿童保健团队试点前后的效果,笔者分别在团队试点前和试点1年后采用自拟儿童保健团队效果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两次调查参入的工作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统一调查要求和标准。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调查表中内容由0~36个月的儿童父亲或母亲填写或回答。试点前发放调查表452份,回收有效调查表430份,有效回收率为95.13%,试点1年后发放调查表46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436份,有效回收率为93.76%。试点前后调查儿童的年龄和户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具有可比性。两次调查儿童人数统计见表1。

1.2方法

1.2.1儿童保健团队的建设

西乡人民医院以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及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工作规范试点验证为契机,以小样本社区的支持体系建设来探索适合宝安区特点的社区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根据颐康园社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和社区儿童的实际卫生保健需求,在颐康园社康中心建立儿童保健团队。该团队由1名高资历并有多年儿科临床诊疗经验的高级职称的医师作为儿童保健团队的团队长,1名有资质的公卫医师、2名有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和2名注册的社区护士组成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和管理社区儿童的健康体检、计划免疫接种和儿童监护人的育儿保健指导[1]。通过建立儿童保健团队,达到建立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工作流程清晰、协调性强的专业工作团队,以有利于推动社区健康服务向深层次发展。

1.2.2儿童保健团队的任务

1.2.2.1建立儿童保健网络信息库通过本底调查,建立整个社区的儿童保健网络信息库,利用电脑系统建立社区内常住、暂住、流动的0~36个月的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并详细记录儿童保健团队为其所做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内容,包括儿童计划免疫、适宜技术体检、儿童专档管理、儿童在社康中心内的诊疗服务等。

1.2.2.2育儿保健指导根据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2-3]工作的要求对社区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及产妇进行育儿保健指导,宣传母乳喂养好处,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正确的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方法,传授新生儿扶触技能,引导产妇培养良好的睡眠、饮食、卫生及户外活动等生活习惯。

1.2.2.3定期给儿童做健康体检定期对社区0~36个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并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个体评价,同时将各项信息输入电脑系统,建立儿童专案管理信息。对体弱儿童如患有小儿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肢体残疾和神经-精神发育迟滞等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重点关注,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及时管理,实现对体弱儿童发现、转诊、追踪、随访、结案的连续管理。

1.2.2.4儿童基数管理按上级管理规定要求,对社区的0~36个月儿童基数进行动态化、连续性管理,动态掌握辖区0~36个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登记儿童迁入、迁出数量变化和死亡登记报告,分析各类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明确社区0~36个月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制订相应干预计划和落实措施。

1.2.2.5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针对本社区0~36个月儿童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按《深圳市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的要求,实行有计划、适时地给儿童进行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卡介苗、乙型脑炎、乙肝等疫苗预防接种,并将儿童接种的资料全部登记入册、归档。同时通过社区宣传栏,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充分利用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的宣传,普及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健康知识。

1.2.3儿童保健团队工作流程

①儿童保健团队成员均进行统一的培训,熟悉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中“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2]。②为提高了管理效率,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与计划免疫工作捆绑实施。相对于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社区的计划免疫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和让居民接受,所以在家长带儿童到社康中心进行免疫接种时,社康中心的儿童健康管理人员给予健康教育,对每个来接种的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在每一次接种前均进行儿童体检,以减少漏检现象。③所有上级医院分娩的辖区新生儿,通过医院转到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的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两次新生儿访视,将建立的儿童健康档案交给儿童健康管理人员进行后续的管理。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人员发现异常儿童、高危儿童后,及时填写儿童保健双向转诊联系卡,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诊疗,同时社康中心的儿童保健人员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和管理。④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对管理的儿童及时通知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社康中心的计划免疫系统可以设置和打印预防接种预约时间,根据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的要求和时间间隔,把儿童体检预约时间同时设置在预防接种预约时间表和预防接种预约时间表同时打印交给家长,并通过计划免疫系统的短信群定期发给家长,以利于及时提醒和督促家长按期为儿童进行儿童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儿童保健团队工作流程见图1。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对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比较

试点前后常住、暂住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规范接种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儿童健康体检情况

从表3中可知,试点前后常住、暂住和流动儿童体检达标和基本达标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有利于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序开展

儿童保健团队的成立,改变了团队成员的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了现代社区医学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模式,保证儿童保健流程的畅通,减少了漏检、少检的机率[4]。社区适龄儿童到社康中心后,经过初步筛查-规范-体检-规范疫苗接种,保证了社区儿童健康体检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序进行。暂住、流动儿童的保健是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盲点,由于加强暂住、流动人口的宣传与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管理率。通过试点运营发现,儿童保健以团队协助方式服务社区居民,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能真正体现全科医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系统管理率和健康保健覆盖率。

3.2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保证了新生儿连续性管理

根据儿童保健团队工作要求,在社康中心主任协调下,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合理安排中心内全科医生及护士加入本团队工作,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局面。妇女保健医生在接受到新生儿信息后按时完成新生儿产后访视,及时将新生儿相关资料登记入册,安排满月儿童到社康中心进行儿童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同时其转给儿童保健医生进行管理,确保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无缝衔接。同时全科医生在诊疗同时适时提醒和督促赞助和流动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更加体现了团队内外互相协助的重要性和儿童保健团队服务的可延伸性[5]。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3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改善了医患关系

儿童保健团队的连续服务,扩大了社康中心在居民中的影响,不少社区儿童家长与儿童保健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式医患关系,同时居民在社康的就诊率也明显增高[6]。另一方面,通过每次社区儿童体检时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家长传授育儿护理知识和开展一些宣传活动,使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育儿护理知识和儿童保健意识,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和覆盖率。

3.4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促进了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适应社区儿童卫生保健多元化需求,为不断提高儿童保健团队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在全科医护人员全员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机制,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全科型社区儿童保健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3.5团队式服务体现了社区卫生的公益性和必要性

通过实施儿童保健团队式服务,为社区儿童提供体检、预防、管理、评价、健康教育、家庭养育“六合一”的综合卫生服务,为社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提高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防病关口前移目标的重要举措[7]。

颐康园社康中心儿童保健团队试点的实践证明,对社区儿童实行团队式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团队服务的优越性、可及性和服务能力的综合性,有利于推进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进一步落实,有利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余信国,李静,赵鹏,等.西乡颐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儿保团队建设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77.

[2]陈博文,藤红红.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试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76.

[3]查晓梅,曾德秀.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4(22):236-237.

[4]李梅.影响城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3):201.

[5]王丽杰,赵鹏,徐志浩.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儿童保健质量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3):184-185.

[6]翁丽芬,黄梅,邹黛莉,等.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34-35.

[7]韩幼平,陈继根.新型全科团队运行机制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6,4(6):709.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3—2012年兰州市妇幼保健院上报的妇幼卫生年报。

1.2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中计算分析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首先对兰州市2003—2012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分别做线图描述发展变化趋势,定性比较城区和郊县各死亡率变化趋势是否一致,并做卡方趋势性检验。对早检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母乳喂养率等指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以定量反映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其显著性检验水平为p<0.05。

2结果

2.1兰州市妇幼健康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2012年兰州市婴儿死亡率为6.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47‰,孕产妇死亡率为16.76/10万,与2003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63.19%、62.44%和58.91%。不论是城区还是郊县,3项指标均有所下降,郊县降低的幅度大于城区。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城区和郊县差距较大,城区婴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郊县,2008年以后城区和郊县差距逐步缩小。由图2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郊县死亡率高于城区,2008年以后其差距逐渐缩小。由图3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除2007年城区高于郊县外,其余各年份均表现为郊县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区,死亡率总体下降,但其间有小幅波动。

2.2兰州市妇幼保健系统管理率变化情况

由表2可知,经χ2检验,兰州市2003—2012年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等各项指标不同年度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呈现随着年度增加而增加的线性趋势。从总体来看,兰州市2012年各项妇幼保健工作指标与2003年相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增长了46.35%、27.69%、95.93%和39.52%。反映出妇幼保健工作状况的基本指标郊县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城区。由图4可知,兰州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以前郊县低于城区,自2008年以后,郊县和城区系统管理率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呈现上升趋势。由图5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住院分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以前,郊县明显低于城区,且差距较表12003—2012年兰州市妇幼健康基本情况大,在2010年以后,郊县和城区的住院分娩率基本上都达到了100%。由图6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以前,郊县明显低于城区,且差距较大,2009年以后,管理率差距明显变小,2012年基本达到一致。由图7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前郊县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低于城区,且2008年之前差距比较大,2010年以后,郊县和城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了孕妇早期检查与新生儿死亡之间的关系,经Sperman秩相关分析,早检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之间呈负相关,即随着早检率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且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r=-0.839;分析孕产妇系统管理与母乳喂养之间的关系,经Sperman秩相关分析,系统管理率与母乳喂养率之间呈正相关,随着产妇管理率的提高,母乳喂养率也随之增加,r=0.903,p<0.01。

3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2003年相比,2012年兰州市婴儿死亡率在原基础上下降了63.1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58.9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2.44%,且各项指标降低的幅度郊县均大于城区。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同期甘肃省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水平[4];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已经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5]。兰州市妇幼健康工作尤其是郊县的工作绩效显著,这与国家不断加大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扶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广“降消”项目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以及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6]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有关,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兰州市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兰州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等反映妇幼保健状况的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均呈现随年度增加而增加的线性趋势,且各项指标的提高均表现为郊县增长的幅度大于城区。郊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提高显著,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时医疗保健服务条件较差,妇幼保健人员少,对保健知识宣传不到位,孕产妇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较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孕期早检、住院分娩以及系统管理率低,所以干预后的效果就更为突出。近些年来,兰州市注重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建设,完善制度措施,加强保健人员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省市妇幼卫生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等,促进了基层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郊县3岁以下儿童的系统管理率2012年较2003年增幅407.49%,系统管理率已经达到90.08%;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母乳喂养率也相应提高,也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5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9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儿童的常见健康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儿童保健,对儿童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每个社区都应配备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新生儿家庭访视

1.1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新生儿家庭访视,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1.2指导按需哺乳并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成分合理,能够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增强婴儿免疫力。此外喂养简便、安全卫生、温度适宜,还能增加母婴感情交流,并利于母亲产后恢复与身体健康,指导产妇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

1.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1.3.1此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常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国北方佝偻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可能与北方冬季日照短,严寒季节缺少户外活动有关。其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夜间惊啼等,常伴有多汗,尤其是头部,致使小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严重者可出现骨骼改变,如鸡胸、肋外翻等。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1.3.2指导产妇为预防佝偻病,出生后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并应加强室外活动,每日不少于1小时。此外,生后1-2周开始,作为预防,应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直至2周岁。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对体重增长不足500g者应查找原因,按体弱儿进行管理。

3婴幼儿健康管理

3.1满月后婴幼儿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力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3.2幼儿膳食指导:4个月左右可以添加辅食,添加的原则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需选择细软食物,同时注意均衡选用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避免小儿挑食。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5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3]

6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出板报、发传单等。

7健康问题处理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发育异常(唇腭裂、高鄂弓、诞生牙)、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保健工作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卫生保健也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促进与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3]

参考文献

[1]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6

受宝鸡市妇保院周科长的委托,我就我县早产儿(高危儿)管理工作向各位领导做简要汇报,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古有“雍州”、“西府”之称,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现辖12镇,233个村,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承担母婴保健职能的县、乡医疗卫生单位24所,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3所,乡镇卫生院19所,驻凤单位职工医院2所。县乡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72人,乡级卫生院妇幼专干19名。全县村级卫生室261所,配备女性妇幼保健人员185人,男性妇幼保健人员48人,承担着约占2/3人口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市妇保院的精心指导下,在开展常规保健工作的基础上,我县于2008年7月17日、2009年4月29日、2009年9月28日、2010年4月29日先后启动实施了待孕妇女增补小剂量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降消”、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等项目工作。我们以抓产科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以规范产科建设为中心,强基固本,项目带动,通过全县妇幼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各项目工作呈现出健康有序地发展局面,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县早产儿(高危儿)专案管理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汇报。

二、主要做法

 1、全县儿童规范化保健门诊的创建成功,为早产儿(高危儿)的系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规范运行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提高0-6岁儿童保健服务水平,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各个医疗保健机构要求筹建儿童规范化保健门诊,这也是项目启动以来妇幼卫生工作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个工作重点,大部分单位热情高、高起点、能早规划、早部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县项目办多次抽调专业人员,采取下乡督促检查、包片包点进行技术指导等方式,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所有卫生院的建设任务,顺利迎接了市卫生局组织的儿保门诊达标验收,使我县的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儿保门诊的创建成功,为早产儿(高危儿)的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新生儿出院后家庭访视工作。

按照县项目办的要求,在新生儿出院后3-7天,村级主管妇幼保健工作的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家庭访视。家访的主要内容包括:⑴了解新生儿的出生情况;⑵回家后的生活情况;⑶预防接种的情况;⑷喂养与护理指导;⑸体重测量;⑹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有无产伤,黄疸、皮肤与脐部感染等。通过前面的各项检查,对筛出得早产儿(高危儿)进行专案登记,然后与正常儿童的登记信息一起上报给乡级,同时告知家长0-6岁儿童健康体检的具体内容和体检频次,督促其及时带孩子到乡级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如在访视的过程中发现严重问题,就立即促其转往县级医院进行诊治。

3、规范运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工作,加强早产儿(高危儿)的专案管理。

在新生儿28天前,乡级就会收到村级上报的新生儿登记信息,其中包括早产儿(高危儿),然后对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对早产儿(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新生儿满28天以后,由家长或监护人带着新生儿到妇幼保健院或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新生儿满月健康体检。内容主要包括:(1)询问新生儿一个来月的喂养、发育和疾病等情况。(2)对满月婴儿进行体重、身长的测量和体格检查,评价新生儿的发育。(3)提醒新生儿注射第2针乙肝疫苗。(4)做健康指导。对早产儿(高危儿)重点关注,指导在家如何妥善喂养、保暖,以及需要观察的异常迹象。

3岁内项目规定的健康体检共9次,分别在2、3、6、8、12、18、24、30、36月龄,主要内容包括:(1)询问上一次至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2)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3)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4)在婴幼儿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5)在6、12、24、36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6)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如无禁忌症,在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对早产儿(高危儿)根据情况增加体检的次数,建议一年以内保证每月一次健康体检,便于尽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乡级负责项目管理的妇幼专干和儿保医师如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如鼻子和嘴唇周围皮肤发青、肤色苍白、不吃东西、烦躁,易激惹,反应差、呕吐、呼吸困难、发热、腹泻等情况时需要及时转诊。从2012年1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全县共筛查管理了65名早产儿,转诊到县级儿保门诊的有3名。对转诊后的早产儿,乡级的妇幼专干每个月电话追踪随访一次,以便于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4、注重沟通,互通有无,加强县乡两级的信息管理。

县妇幼保健院的儿保医师对上转的早产儿进行检查和诊断后,根据出现的具体的问题进行干预治疗,并将治疗后的结果反馈到县项目办,再由县项目办及时反馈到早产儿(高危儿)户籍所在的乡镇卫生院。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由县级对其进行听力和视力的筛查,发现相关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三、对早产儿管理工作今后的建议和意见

1、建立早产儿信息管理随访网络。

 2、加大基层专业人员的培训,采用逐级培训的办法,进行业务交流。

 3、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有力支持。重点对象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者、视觉障碍者、听力损害者。

 恳请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卫生工作和妇幼保健事业,对我们的工作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7

1.做法

孕产妇和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属于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内容之一,是我县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近年来,从县卫生局到县妇幼保健院都将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做为重中之重来抓。因此,制定了一系列乡、村级保健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培训督促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及社区贯彻落实,促进系统管理各项指标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

1.1加强妇幼网络建设,强化政府职能县卫生局制订了《甘谷县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实施细则》和《甘谷县公共卫生均等化孕产妇、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的通知,各乡镇、各社区成立了本区域的公共卫生办公室,主管镇长、卫生院院长分别担任公共卫生办公室的正、副主任,卫生院设立防保科,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的行政管理。村和社区配备了专职公共卫生保健员,承担本村或社区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工作。如此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妇幼保健网络,明确了各自的职能,为各项保健管理制度、措施能够有效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

1.2制定系列保健管理督导考核办法,规范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我县于2005年在全县卫生系统公开考试招聘了20名妇幼专干,全为女性,编制、工资关系隶属县妇幼保健院,而工作岗位在各乡镇卫生院,专门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妇幼保健院配合县卫生局制订了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乡、村级绩效考核内容和督导卡;县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县乡、村级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配合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每季度对全县公共卫生均等化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等妇幼卫生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和检查,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具体工作要求,并对督导情况进行排名通报。

1.3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为保证妇幼卫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妇幼保健院采取多项针对性措施,定期分析全县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计划的组织乡级包村医生,村保健员业务知识培训,召开系统管理工作专题会议;每月召开专干例会,通过对公共卫生均等化孕产妇、儿童系统化管理乡村卡册互相交流检查,逐人逐项进行点评,及时发现卡册填写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互相交流了工作中好的做法、先进经验,为进一步规范两卡的填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就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思路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计生部门联合举办“预防出生缺陷,怀孕妇女免费服用叶酸”宣传系列保健知识,提高准父母们参与保健的自觉性;对村级保健员进行全面培训,及时将优生优育和孕产妇保健工作前移到婚后,使其在怀孕后及时纳入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强孕期保健跟踪管理,对每位孕妇进行一对一宣传,针对妊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指导;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向领导层宣传保健工作,强化基层卫生院院长对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管理意识,在其了解保健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保健工作的支持和管理力度。

1.4加强高危妊娠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是关键。我县对高危人群实行县、乡、村三级保健追踪管理,各村保健员将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登记造册,并上报乡镇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将辖区内登记在册的高危孕产妇进行随时跟踪观察,建议并护送转诊到县级医院住院分娩,县妇幼保健院对卫生院上报的重症高危孕产妇都要入户追访并进行干预治疗。几年来,由于保健追踪管理到位,及时发现重症高危病人,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多部门的密切合作、针对性的保健指导、正确的临床处理等,最终使这些孕产妇全部转危为安,妊娠结局良好。

1.5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儿童保健管理,提高儿童保健工作水平。结合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的实施,统一制定了儿保工作制度职责,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表、卡、册,落实了儿童4:2:1体检工作。及时筛查体弱儿童,并进行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知识,做好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苯丙酮尿症和低甲血症)和听力筛查工作,减少了残疾儿的发生率,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出生缺陷,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

2.成效

2.1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质量和保健指标显著提高。见下表:

2.2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得以明显降低。见下表:

在工作中,我们已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县特点的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模式。事实证明,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促进了全县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质量和保健服务指标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明显降低,保证了孕产妇和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其体会是:

3.1领导重视是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的前提在我县,各层领导都充分认识到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是衡量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的主要效果指标,反映一个地区母婴保健工作的水平。因此,对妇幼保健尤其是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都非常重视,无论是从妇幼保健网络建设,还是保健制度、措施的出台,以至于对个体高危孕产妇的追踪都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3.2健全的网络是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的基础孕产妇和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人数多,居住分散,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保健网络,再严格的管理程序、再完善的工作制度都无法落实。所以,只有健全的妇幼保健网络,才能保证各项保健管理制度、措施能够有效贯彻落实,是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基础。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8

上半年,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心领导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以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为核心,开拓进取,加大了工作力度;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生殖健康为重点;以为儿童妇女健康服务为宗旨,优化服务模式,提高了社区妇幼保健的服务能力,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拓宽服务领域,使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妇幼保健管理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落实《两纲》中的奋斗目标,健全组织制度,明确职责,安排计划到位及时,措施得力,突出了妇幼保健特色服务。

2、信息资料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上级资料管理要求,规范表、卡、簿,书写工整,记录完整、详细,报表上报及时、准确真实,各种表、簿、卡、册正确使用率达到100%。

二、妇女儿童系统管理工作

1、妇女保健管理工作。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三版规范要求,在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开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督促孕妇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孕晚期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产妇分娩后出院一周内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指导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社区今年上半年孕产妇摸底建卡118人,住院分娩118人,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系统管理101人,系统管理率达到85.6,产后访视105人,访视率89.1%,筛查出高危孕产妇53人,分别是妊娠风险评级“黄色”44人,“橙色”3人,“紫色”6人,已按规范要求转诊并填写《镇原县危重孕产妇转诊单》,专人专案管理,跟踪随访。

2、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三版规范要求,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规范管理,通过电话通知家长带幼儿来中心进行体格发育检查,血常规化验,检出贫血儿童15例,给家长给予指导,并及时转往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人数为1906人,系统管理人数1876,管理率达到98.4%,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人数为876人,系统管理人数855,管理率达到97.6%。辖区半年出生儿童118人,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118人,建档率达100%,新生儿访视106人,新生儿访视率89.8%。发放《母子健康手册》83本。加强高危儿童管理,辖区上半年出生低体重儿1例,巨大儿9例。做好“三网监测”及统计上报工作,今年前半年无出生缺陷及新生儿死亡,无双胎。

三、妇幼项目工作

1、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项目。大力宣传国家惠民政策,指导备孕夫妇及时去定点服务机构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备孕妈妈免费发放叶酸,指导正确服用,跟踪随访服用情况。上半年为备孕妇发放叶酸共计117瓶。

2、儿童营养改善项目。项目专人管理,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网络、宣传板报、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面对面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社会宣传活动,使家长了解服用营养包对婴幼儿健康的好处,并能积极配合项目工作顺利开展。6月18日,举办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培训一次,社区全体职工参加,取得较好效果。营养包保存规范,台账清楚,报表上报及时。项目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负责,经常电话通知家长按时领取营养包,每次领取时家长签字确认,食用期间,及时随访食用情况。上半年共发放营养包1871盒。

3.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传播项目工作。为落实和规范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全覆盖和干预措施,提高城区广大人民群众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社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按照项目实施方案为辖区孕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与咨询,对感染的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追踪负责制。上半年共检测孕妇22人,检测出乙肝阳性1例,已按方案要求转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复查并接受规范治疗。

四、宣传教育工作

社区今年加大妇幼宣传力度,宣传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健康教育工作。上半年社区共印制妇幼宣传彩页7种,合计4200页。发放宣传资料共计2000余份(页),制作宣传横幅2个,更换宣传栏2次。

五、存在问题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9

此阶段妇幼保健工作主要包括妇幼健康教育、初级孕产妇保健、危重症孕产妇和儿童的急诊转送与急救、医院产科保健、新生儿保健、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管理、儿童腹泻病例管理、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碘缺乏控制、妇幼卫生扶贫服务。(1)妇女保健工作。1995年制定了我县的初级孕产妇保健实施方案,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工作;对孕期女性加强保健知识的宣传,督促孕妇加强产前检查,并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提高了新生儿的质量。同时,利用“三.八”妇女节等特殊时间,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并将两病管理、母乳喂养、妇幼卫生扶贫资金下发到每个村卫生所;对危急孕妇加强抢救工作,成立专门的危急孕妇抢救小组,并24小时值班,提高了母婴的生命安全。(2)儿童保健工作。建立7岁以下儿童的系统化管理方案,加强对患病儿童的发现和诊治力度,并实行村、乡镇以及县分级管理方式。另外,对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病症加强专门管理和防治;并加强对新生儿破伤风的控制,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对于危重的患儿加强抢救,成立专门抢救小组,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另外,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的监测,保证调查的全面性,并组织专家对所有死亡儿童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妇幼保健院全面加强相关工作

(1)加强设备的配置和完善。对县、乡、村三级医院分别配置全面的硬件设备,包括医疗设施设备以及基本的办公设备和用品等,以利于妇幼保健工作的高效开展。(2)建设三级网络。

96年开始,县、乡、村统一按省级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并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医疗工作质量的提高发挥了明显作用。(3)加强信息统计。1995年,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了信息统计科,并设专职信息统计人员,利于妇幼保健工作相关信息数据真实、可靠、无误、无漏上报。(4)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不同科室以及县、乡、村三级分别加强岗位知识的培训力度,对妇幼工作的科学开展作用明显。(5)设立扶贫基金。通过设立此项基金,加强贫困孕产妇和儿童的救治,并加强硬件设施的进一步配置等,对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2.1.42000年卫Ⅵ项目结束时各项服务指标明显上升,两个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新法接生率85.35%,住院分娩率48.86%,孕产妇保健覆盖率36.65%,孕产妇死亡率84.34/十万。新生儿死亡率22.4‰,婴儿死亡率32.89‰,儿童系统理率76.82%。

降消项目———卫Ⅵ项目成果巩固阶段:

2000年至2010年:2000年5月,武定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降消”项目启动实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总目标。项目内容包括人员培训、设备配置、健康教育、项目活动、扶贫救助、转诊机制、基础调查、统一台帐八个方面。在卫Ⅵ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力度,加强孕产妇保健及儿童保健工作,对早孕提高检查力度,并每年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对危急孕产妇进一步加强抢救力度,对危急抢救小组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力度,并公开急救电话,街道电话保证30分钟内出诊;继续开展健康教育,2005年开始要求每个乡镇开展一个村委会的健康教育试点工作;并开展各种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全面讲解;继续加强两个死亡监测,通过强化试点等方式,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控制。同时,进一步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并完善设备配置,加大对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大贫困救助力度,并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同时加强信息统计和管理,并对相关数据加强抽查力度,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新开展以下几项工作:降消项目驻乡专家工作,托幼机构管理,出生缺陷监测工作,以及乡镇卫生院产科质量建设及村卫生所规范工作,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保障;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在上述两个项目的支持下,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农民的意识由要我保健转变为我要保健;我县2010年新法接生率99.15%,住院分娩率93.5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4.8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新生儿死亡率8.5‰,婴儿死亡率13.73‰,儿童系统理率86.89%。各项工作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得到上级的青睐和重视。

对未来妇幼保健工作的展望

新生儿保健管理篇10

第一部分工作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一)制订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体系和高危孕产妇转诊、会诊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实行统一管理。

(三)组织建立由妇幼保健、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对孕产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

(四)建立健全辖区孕产期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孕产期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五)组织管理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六)组织制订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关制度,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七)协调同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监督,处罚违法行为。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三)负责对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

(四)组织开展辖区内孕产期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组织对专业人员的考核。

(五)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孕产期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开发适宜健康教育材料。

(六)做好辖区内孕产期保健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质控、统计、分析、上报等工作。定期总结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情况,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并向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反馈。

(七)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孕产期保健服务。

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遵照孕产期保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指南、技术规范,为辖区内的孕产妇提供系统保健服务。包括: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提供孕前保健、产前检查、助产服务、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和相关健康教育,进行高危孕产妇的专案管理。

(二)按照规定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孕产期保健服务、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等情况,按照要求填报有关报表。

(三)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按照规定提供死亡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相关资料。

(四)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指导和监督。

(五)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成立由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辅助科室等相关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的产科急救小组,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开辖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和举行专业培训,并指导工作。负责对依法取得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进行接生员的接生技术指导。

(七)村卫生室(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1.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动员督促怀孕妇女于孕12周前到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孕产期保健册(卡)、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协助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高危孕产妇管理,做好产后访视。

2.负责收集辖区内妇女妊娠、婴儿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的有关数据,定期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

3.按时参加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和专业培训,汇报孕产妇管理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部分孕产期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服务包括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全程系列保健服务。

一、孕前保健孕前保健是指为准备妊娠的夫妇提供以健康教育与咨询、孕前医学检查、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保健服务。

二、孕期保健孕期保健是指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至临产前,为孕妇及胎儿提供的系列保健服务。对妊娠应当作到早诊断、早检查、早保健。尽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早干预。开展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一)孕期保健内容。孕期保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全身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其中辅助检查包括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基本检查项目为保证母婴安全基本的、必要的检查项目,建议检查项目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状况及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根据各孕期保健要点提供其他特殊辅助检查项目。

(二)孕期检查次数。孕期应当至少检查5次。其中孕早期至少进行1次,孕中期至少2次(建议分别在孕16~20周、孕21~24周各进行1次),孕晚期至少2次(其中至少在孕36周后进行1次),发现异常者应当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三)初诊和复诊内容。依据孕妇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孕期检查的时机,孕期保健分为初诊和复诊。

1.初诊。

(1)确定妊娠和孕周,为每位孕妇建立孕产期保健卡(册),将孕妇纳入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

(2)详细询问孕妇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避孕史、个人史、夫妇双方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

(3)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4)孕早期进行盆腔检查。孕中期或孕晚期初诊者,应当进行阴道检查,同时进行产科检查。

(5)辅助检查。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阴道分泌物、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建议检查项目:血糖测定、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检测、心电图等。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辅助检查项目。

2.复诊。

(1)询问孕期健康状况,查阅孕期检查记录及辅助检查结果。

(2)进行体格检查、产科检查(体重、血压、宫高、胎心、胎位等)。

(3)每次复诊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辅助检查项目。

(4)进行相应时期的孕期保健。

(四)确定保健重点。

根据妊娠不同时期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合并症、并发症及胎儿发育等情况,确定孕期各阶段保健重点。

【孕早期】(妊娠12+6周前)

1.按照初诊要求进行问诊和检查。

2.进行保健指导,包括讲解孕期检查的内容和意义,给予营养、心理、卫生(包括口腔卫生等)和避免致畸因素的指导,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告知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时间等。

3.筛查孕期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并进行专案管理。对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诊治或转诊,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评估是否适于继续妊娠。

【孕中期】(妊娠13~27+6周)

1.按照初诊或复诊要求进行相应检查。

2.了解胎动出现时间,绘制妊娠图。

3.筛查胎儿畸形,对需要做产前诊断的孕妇应当及时转到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检查。

4.特殊辅助检查。

(1)基本检查项目:妊娠16~24周超声筛查胎儿畸形。

(2)建议检查项目:妊娠16~20周知情选择进行唐氏综合症筛查;妊娠24~28周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5.进行保健指导,包括提供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告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等。提倡适量运动,预防及纠正贫血。有口腔疾病的孕妇,建议到口腔科治疗。

6.筛查危险因素,对发现的高危孕妇及高危胎儿应当专案管理,进行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转诊。

【孕晚期】(妊娠28周及以后)

1.按照初诊或复诊要求进行相应检查。

2.继续绘制妊娠图。妊娠36周前后估计胎儿体重,进行骨盆测量,预测分娩方式,指导其选择分娩医疗保健机构。

3.特殊辅助检查。

(1)基本检查项目:进行一次肝功能、肾功能复查。

(2)建议检查项目:妊娠36周后进行胎心电子监护及超声检查等。

4.进行保健指导,包括孕妇自我监测胎动,纠正贫血,提供营养、分娩前心理准备、临产先兆症状、提倡住院分娩和自然分娩、婴儿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指导。

5.筛查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应当专案管理,进行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转诊。

三、分娩期保健

分娩期应当对孕产妇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动态评估,加强对孕产妇与胎儿的全产程监护,积极预防和处理分娩期并发症,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

(一)全面了解孕产妇情况。

1.接诊时详细询问孕期情况、既往史和生育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2.进行胎位、胎先露、胎心率、骨盆检查,了解宫缩、宫口开大及胎先露下降情况。

3.辅助检查。

(1)全面了解孕期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孕期未进行血型、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者,应进行相应检查。

(3)建议检查项目:孕期未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者,入院后应进行检测,并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其他检查项目。

4.快速评估孕妇健康、胎儿生长发育及宫内安危情况;筛查有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以及胎儿有无宫内窘迫;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影响阴道分娩的因素;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根据职责及服务能力,判断能否承担相应处理与抢救,及时决定是否转诊。

5.及早识别和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加强对高危产妇的监护,密切监护产妇生命体征,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必要时转诊或会诊。

(二)进行保健指导。

1.产程中应当以产妇及胎儿为中心,提供全程生理及心理支持、陪伴分娩等人性化服务。

2.鼓励阴道分娩,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

(三)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全产程监护。

1.及时识别和处理难产。

(1)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正确绘制和应用产程图,尽早发现产程异常并及时处理。无处理难产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及时予以转诊。

(2)在胎儿娩出前严格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并正确使用。

(3)正确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严格限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

2.积极预防产后出血。

(1)对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当做好防治产后出血的准备,必要时及早转诊。

(2)胎儿娩出后应当立即使用缩宫素,并准确测量出血量。

(3)正确、积极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产道,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

(4)产妇需在分娩室内观察2小时,由专人监测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5)发生产后出血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产后出血的抢救常规及流程。若无处理能力,应当及时会诊或转诊。

3.积极预防产褥感染。

(1)助产过程中须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产包、产妇外阴、接生者手和手臂、新生儿脐带的消毒。

(2)对有可能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要合理应用抗生素,做好产褥期卫生指导。

4.积极预防新生儿窒息。

(1)产程中密切监护胎儿,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及时处理。

(2)胎头娩出后及时清理呼吸道。

(3)及早发现新生儿窒息,并及时复苏。

(4)所有助产人员及新生儿科医生,均应当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每次助产均须有1名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

(5)新生儿窒息复苏器械应当完备,并处于功能状态。

5.积极预防产道裂伤和新生儿产伤。

(1)正确掌握手术助产的指征,规范实施助产技术。

(2)认真检查软产道,及早发现损伤,及时修补。

(3)对新生儿认真查体,及早发现产伤,及时处理。

6.在不具备住院分娩条件的地区,家庭接生应当由医疗保健机构派出具有执业资质的医务人员或依法取得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的接生员实施。家庭接生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助产技术规范,实施消毒接生,对分娩后的产妇应当观察2~4小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当地医疗保健机构联系并进行转诊(家庭接生基本要求见附件1)。

四、产褥期保健

(一)住院期间保健。

1.产妇保健。

(1)正常分娩的产妇至少住院观察24小时,及时发现产后出血。

(2)加强对孕产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产后病情监测。

(3)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加强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注意产妇心理健康。

(4)做好婴儿喂养及营养指导,提供母乳喂养的条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产后避孕指导。

(5)产妇出院时,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对有合并症及并发症者,应当转交产妇住地的医疗保健机构继续实施高危管理。

2.新生儿保健。

(1)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2)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检和胎龄、生长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出生缺陷的诊断与报告。

(3)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必要时应当转入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监护及治疗。

(4)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预防接种。

(5)出院时对新生儿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对有高危因素者,应当转交当地医疗保健机构实施高危新生儿管理。

(二)产后访视。

产后3~7天、28天分别进行家庭访视1次,出现母婴异常情况应当适当增加访视次数或指导及时就医。

1.产妇访视。

(1)了解产妇分娩情况、孕产期有无异常以及诊治过程。

(2)询问一般情况,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和恶露情况。

(3)监测体温、血压、脉搏,检查子宫复旧、伤口愈合及有无异常。

(4)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关注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督促产后42天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2.新生儿访视。

(1)了解新生儿出生、喂养等情况。

(2)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哭声、肤色、脐部、臀部及四肢活动等。

(3)听心肺,测量体温、体重和身长。

(4)提供新生儿喂养、护理及预防接种等保健指导。

(三)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产妇。

(1)了解产褥期基本情况。

(2)测量体重、血压,进行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伤口愈合情况。

(3)对孕产期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者,应当进行相关检查,提出诊疗意见。

(4)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

2.婴儿。

(1)了解婴儿基本情况。

(2)测量体重和身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发现出生缺陷,应当做好登记、报告与管理。

(3)对有高危因素的婴儿,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4)提供婴儿喂养和儿童早期发展及口腔保健等方面的指导。

五、高危妊娠管理

(一)在妊娠各期均应当对孕产妇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纳入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

(二)对每一例高危孕产妇均要进行专册登记和管理、随访。

(三)对本级不能处理的高危孕产妇,应当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作进一步检查、确诊。对转回的孕产妇应当按照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与随访。

(四)危重孕产妇转诊前,转诊医疗机构应当与接诊医疗保健机构联系,同时进行转诊前的初步处理,指派具备急救能力的医师护送孕产妇,并携带相关的病情资料。

(五)县(市、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开设高危门诊,指派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承担会诊、转诊,并作好记录。及时将转诊评价及治疗结果反馈至转诊单位。成立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抢救组,承担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六)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全面掌握辖区内高危孕产妇诊治及抢救情况,对高危孕产妇的追踪、转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按照要求逐级上报。

第三部分质量控制

一、卫生部负责全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和质量控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价。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本规范,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参照《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附件2),制订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控制方案和本地区质量评价标准。

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抽查;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每半年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进行1次全面检查。

3.应当正确助产,防止软产道损伤、新生儿产伤。

4.胎儿娩出后应当立即采用集血器开始收集和测量出血量,及时应用宫缩剂防止产后出血。

5.胎儿娩出后立即评估新生儿有无窒息。

6.正确助娩胎盘,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及时发现胎盘胎膜残留。

(三)接生后。

1.产后观察2-4小时,如无异常方可离去。

2.监测产妇血压、脉搏,观察其子宫收缩、阴道出血、膀胱充盈等情况。

3.监测新生儿呼吸、心率,观察皮肤颜色及其一般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4.认真记录分娩过程。

(四)转诊。

1.需要转诊的情况。

(1)既往患有心血管、肝脏、肾脏、内分泌等疾病,以及有异常妊娠或分娩史者。

(2)此次妊娠发生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妊娠过期、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多胎妊娠、胎位不正、骨盆明显狭窄或畸形等。

(3)产程中出现产程延长、产程停滞、胎心异常等。

(4)产后阴道出血大于200毫升并仍有继续出血倾向;有胎盘滞留、胎盘残留、软产道严重裂伤等情况。

(5)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心率≥收缩压)者。

(6)新生儿窒息初步复苏无效。

2.转诊前处理。

(1)利用急诊急救转诊网络,及时和本地医疗保健机构联系,争取转诊与会诊时间。

(2)根据不同情况,在转诊前给予必要处理与抢救,并携带相应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产包、氧气袋等)与药品(缩宫素、硫酸镁、扩容剂等),以备途中使用。

3.转诊注意事项。

(1)接生人员应当护送孕产妇转诊。

(2)在转送途中,应当做好病情评估、监测与记录。密切监测孕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及胎婴儿情况、治疗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给予适当处理和治疗,并作好相关记录。

附件2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

一、保健服务指标

(一)孕期建卡率。

(二)产前检查率。

(三)孕早期检查率。

(四)≥5次产前检查率(其中孕早期1次、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至少2次)。

(五)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检测率。

(六)艾滋病感染孕产妇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七)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八)孕产妇梅毒检测率。

(九)梅毒感染孕产妇获得规范治疗的比例。

(十)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率。

(十一)产前筛查率。

(十二)产前诊断率。

(十三)产后访视率。

(十四)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十五)住院分娩率。

(十六)剖宫产率。

(十七)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

(十八)新法接生率。

(十九)高危产妇比例。

(二十)高危产妇管理率。

(二十一)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

(二十二)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二十三)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

二、健康指标

(一)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二)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三)孕产妇梅毒感染率。

(四)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五)孕产妇死亡率。

(六)孕产妇死于产科出血的比例。

(七)孕产妇死于产褥感染的比例。

(八)产妇死于妊娠高血压的比例。

(九)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十)早期新生儿死亡率。

(十一)围产儿死亡率。

(十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十三)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