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十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十篇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42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

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2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危机爆发后,各个学科都开始从各自角度研究此次危机,期望发现此次危机对本学科的启示。本文从反思次贷危机的角度阐述经济法在应对危机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推动经济法干预措施不断完善的建议。[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法政府干预正当性启示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参考文献]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谢玲玲:美国政府救助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9(7)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eB/oL],http://www.pbc.gov.cn/.2009-12-0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3

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形成及蔓延机制

(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形成次级贷款是指在美国金融机构向信贷记录不佳的购房人士提供按揭贷款,再将这些贷款证券化,并以较高的回报率卖给机构投资者或个人。这些按揭抵押债券被称为次级债。由于利息的提高,很多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在房市日渐疲软的情况下,次级贷款人也很难售房还贷,导致信用风险的加剧和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近年来,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贷款机构和借款人都预期住房价格将持续上涨,由于涨价后的住房可以再次抵押和重新融资,因此,一方面贷款机构大幅度降低贷款审查要求,向低信用等级借款人发放次级贷款;另一方面,借款人忽视潜在风险和自身偿还能力,盲目借款,为次级贷款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贷款机构在二级市场上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大型金融机构,后者将其进行证券化处理,做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并根据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将证券化的资产划分为不同等级,再由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后转而出售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最终投资者。

(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随着美国住房市场价格迅速回落,美联储联邦基准利率也在经过十七次上调后达到高点。首先,次级贷款借款人在经过几年的优惠期后还款负担陡然增加,降价后的房产又无法使借款人按照预想的方案重新融资,次级贷款的违约率迅速上升。其次,贷款机构在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时多附有回购条款,贷款机构在贷款违约率超过一定比率等情况发生时有责任购回债权,但贷款机构往往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保证回购责任的履行,因此上百家贷款机构被迫破产。再次,各类创新金融工具的发起人与自己设立的特殊目的主体虽然在法律上有“破产隔离”安排,但发起人通常对特殊目的主体提供融资承诺,在证券资产出现违约时,发起人的自有资本被冲销。形成自身的实际损失。最后,持有低等级资产抵押证券、债务担保证券的最终投资者不能按时获得本息偿付,证券大幅度减值。出现巨额亏损。由于流动性不足,投资者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持有高等级证券的最终投资者因所持证券重估后的信用评级降低,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急剧下降,损失惨重。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贷款机构、评级机构、债券保险商等市场参与者纷纷被投资者,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受到全面质疑,面临彻底改革的局面。

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涉及的公认会计原则

(一)涉及证券化交易与交易主体具体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0号――金融资产转移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会计》(即SFaS140)、《财务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第46号(修订)――可变利益主体的合并》(即Fin46R)。

(二)涉及信贷风险与不确定性具体包括《SFaS5――或有事项会计》、《Fin45――担保方对担保(包括涉及其他债务的非直接担保)的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立场公告第94――6号特定风险和不确定事项的披露》(即Sop94-6)。

(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体包括《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SFaS115――特定债务和权益工具投资的会计处理》、《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公认会计原则的质疑

(一)交易主体的质疑特殊目的实体(Spe)曾被公众视为逃避税收和会计监管的工具。客观地说,这些实体原本是发起人用来分散或转移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以及合法避税的工具,但由于会计处理上存在着漏洞,这些实体才逐渐成为某些企业进行表外融资、隐藏债务的秘密武器。由于Spe的权益投资比较低,这些实体不能根据一般的合并理论,在表决权资本的基础上予以合并,长期以来,Spe的合并问题就成为困扰准则制定机构的一大难题。继安然事件后。美国监管部门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表外信息的重视,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修订了以往的会计准则,并颁布了Fin46。Fin46解决了对某一主体的控制并非建立在多数表决权基础上的企业合并问题,注重控制的实质,要求将可变权益主体(Vie)纳入合并范围,以全面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损失。但Fin46特别定义了合格特殊目的主体(QSpe),使其具有免于合并的“特权”。很多公司借此将设立的主体转换为QSpe,通过组织设计或业务安排逃避准则的约束,避开Fin46的规范,达到表外反映的目的。次级贷款危机中,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特殊目的主体或结构性投资机构。向投资者隐瞒了大量高风险的表外交易,使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投资者对于获取有关表外交易及时完整财务信息的要求再次凸现,纷纷要求FaSB制定更加严格的会计规定,应对次级贷款领域出现的问题。

(二)信贷风险与不确定性会计处理原则的质疑信贷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处理原则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证券公司和银行曾于2005年要求FaSB考虑将拍卖级证券划分为现金等价物,这样。该类证券的交易行为即可以不在现金流量表中加以反映;二是一些金融机构要求,延缓执行SFaS157中关于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并披露的规定。此外,贷款银行协会提出,在住房抵押贷款发生债务重组时,不按照SFaS114的规定进行减值测试,而是按照SFaS5预计减值。但针对上述质疑,FaSB认为,拍卖级证券一般有效期长达20到30年,一旦投资者出售的证券数量高于市场需求量,拍卖很可能失败,不能产生预期的现金流量,因此拒绝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要求。2008年2月间规模高达3300亿的拍卖级短期券种的流拍,从反面印证了FaSB在会计处理观点的正确性。FaSB认为,如果允许贷款银行按照SFaS5预计贷款的减值,在实务中很可能引起不正当地延后确认贷款重组损失,从而粉饰报表,因此拒绝了贷款银行协会的要求。FaSB认为,有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对投资者很有价值,不应允许延期执行。

(三)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质疑次级贷款危机不断恶化,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作出猛烈抨击,他们认为:第一,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

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第二,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且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第三,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已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

四、FaSB应对次级贷款危机举措及其与iaSB对准则的归结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4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应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日后应对各类金融风暴的未雨绸缪做参考。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次贷危机的发生,各学者、专家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众说纷纭。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文献书籍,研究认识得已相当深刻。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次贷危机定义及成因发展;

2、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3、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次贷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

5、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4月17日

2、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4月25日

3、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5月7日

4、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5月25日

5、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5月31日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5

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低利率的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也促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贷者推销住房贷款,与此同时,美国大量居民还可以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从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作为他们日常消费开支。

美国的储蓄率为负数,欠债的人多如牛毛,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谓金融衍生品,指的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这样一来,不仅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而且这种证券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还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流通。也就把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由地区问题变成全国问题,以致全球问题。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股价惨跌,直接对股市大盘造成冲击。受危机影响,去年7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去年9月,世界最大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寻求政府保护;紧接着,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均遭到重创,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这标志着去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终于将美国拖入自1929年以来罕见的严重金融危机。

其次,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从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法兰克福再到日本东京,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动荡不已,总体是持续下跌势头。到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遭到更大压力、频频出现暴跌。

再次,这场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出口需求减少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亚洲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低于2007年的7.5%,而2009年这一数字将大幅降至4.9%。被视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该组织成员国的经济7年来首次出现0.1%的负增长。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为负1.4%,其中美国为负2.8%,欧元区和日本为负1%。据此,发达国家的经济已全面进入衰退。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三、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互相携手才能将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正如主席2008年10月24日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的那样:“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1.携手抵御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首先,美国于去年9月底,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行动。10月3日,众议院通过这一方案,布什总统迅速签署了这一方案;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有史以来的首次首脑会议,并通过了一项联合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德、法和英国等国根据这一计划,随即纷纷出台了各自救市举措;10月之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的措施日渐清晰,一场世纪大救援全面展开,从西方7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汇聚美国华盛顿,11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会召开;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到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及2008年亚太经济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从主要经济体数次联手降息,到各国相继出台刺激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举措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应对举措。

其次,11月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重振经济信心,保持本地区长期增长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主张,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招数”。

“第一招”,承诺要保持密切协作,采取全面行动应对当前危机。

“第二招”,坚决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

“第三招”,重申“茂物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第四招”,认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成果,支持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2.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主席在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世界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国内,而不是救助陷入危机的外国经济体和金融机构。

2008年11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我国自去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需显着减少,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日益显现的现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公布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计划,包括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6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以及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措施,同时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是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标志着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对全球的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证券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就首先反应在证券市场,造成了股票暴跌,债券贬值,投资银行破产倒闭,商业银行经营困难,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它波及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社会就业等,甚至造成了社会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但是,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说,“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但总体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风险可控,证券机构在欧美市场的业务有限,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

三、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1.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起连续五次降息。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中期票据重启发行、存款利息免征个税。2008年9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决定从次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10月6日起继续接受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的注册。10月8日,国务院公布,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3.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消息称:第四季度,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就做好下一阶段货币信贷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4.扩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出台。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据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5.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2008年11月6日,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通知,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额度,同时也明确了申请补助资金项目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具备的各项资格条件。

6.央行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2008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央行将继续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做好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工作。这些措施包括: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有针对性支持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等。

7.拨付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1338亿元。2008年12月31日,财政部宣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支持地方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9年元旦前夕,财政部已陆续拨付补助资金1338亿元。包括:预拨促进就业补助资金165.11亿元;预拨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700亿元;预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274.47亿元;预拨优抚安置补助资金181.27亿元;拨付2008年临时生活救济补助资金17.5亿元。

四、今后我国证券市场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7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这次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论文,请各位有经验的读者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节俭,营业场所也开始降价呢?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8

关键词:美国;次债危机;房地产;利率

美国次债危机是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大事件。次债危机是美国大量次级按揭贷款难以按期收回,从而导致相关金融衍生产品发生流动性危机。前几年,美国楼市火热,很多按揭公司和银行为获得高额利息收入和扩张业务,介入次级房贷业务而不担心其隐藏的风险。可出人意料的却是美国楼市下滑、利率不断升高,次级房贷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导致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而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随之也出现了危机。2001年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高涨和之后美联储的多次上调利率,使次债危机一步一步地向美国经济逼近。

一、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美欧日等国家的投资银行就因而受到了极大损害。一些公司陷入了债务危机,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另一些公司想借新债还旧债,却发现无人愿意借出,整个市场陷入了一场“借贷”的困境。此次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对世界经济造成长期性的巨大影响,中国自然也不可能避免。

(一)中国股市动荡不安

跟2007年火热的市场相比,2008年的股市一开盘就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发行的股票在三四天内以三百多点的速度下行,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内股市正从牛市慢慢步入熊市,更多的是因为美国的次债危机引起了香港的股市下跌,而有不少股票在香港和上海两地都有挂牌,香港的股票下跌必然对上海产生一定影响。可以想象,如果次债风波继续蔓延下去的话,对以后的中国国内股市影响会更大。因为中国经济近期势头比较旺,由于惯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还比较快,但如果美国2009年还不能彻底解决危机,那么从2003年就是牛市的新兴市场将会步入熊市,而现在是发达市场进入熊市,新兴市场进入振荡,将来很可能新兴市场也进入熊市。

此外,受次债危机影响,欧美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新的保守估计,决定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撤资情况,就会对中国股市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教训。

(二)进出口明显下滑

次债危机在影响中国股市的同时,通过外贸渠道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外贸企业很可能在未来会陷入订单大幅缩水的尴尬局面中。由于中国直接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放慢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正因为有如此高的依赖度,美国的次债危机将会透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导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问题。从2007年四个季度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中就能得到很明确的证实:第二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幅度比第一季度下降了4.8%,特别是次债危机爆发以来,第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幅仅为12.4%。通过这些数据,毫无疑问,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步显现。

(三)人民币升值左右为难

据美国财政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8月,27个主要海外经济体中有15个净减持美国国债。当月,美国股票、债券及其他票据的总投资净流出为600多亿美元。在投资美国各类债券热情降低的同时,为了减少损失,投资主体便会抛售美元资产以降低其持有比例,资金大量流出美国。这对美国的金融系统是一种冲击。在这样的情形下,美联储多次降低利率,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下滑,因而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影响。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差逐渐缩小,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断加大,将逼迫中国必须在急速升值和稳步小幅升值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二、中国房地产初显次债危机苗头

2007年,中国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快,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后两个月,中国房价曾连续上涨达到10.5%,涨幅已连续6个月创下自2005年7月中国对房价实施月度统计后的最高水平。

(一)疯狂飙升的房价

回顾中国楼市,房价已持续上涨近9年,商业性房贷已经从1998年的400多亿元飙升到2007年7月末的4万多亿元,涨了近100多倍。由于投机炒作成风,房价一路走高,通胀压力迫使央行在2007年内连续6次升息,贷款利率自7.29%升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这一情况与次债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市场极为相似。利率一直上涨,还贷压力不断增加,而对于原本还贷压力就很大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火上浇油。

(二)层出不穷的房贷违约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存在房贷违约案快速上升的情况。2004年,上海的中资银行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只有0.1%左右,但到2006年,上海中资银行个人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已经上升到了0.8%,也就是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海房贷的不良率上升了7倍多。另外,2006年下半年,上海个人住房贷款质量下滑趋势明显,连续3个月以上违约的房贷客户已经超过一万多人,房贷违约量一下子增加了五成。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人民银行去年的报告显示,全国十大城市2005年10月末的平均债务率为38%,其中沪、京、津三市接近55%的银监会警戒线。从这些居高不下的数据中透露出一些买房者由于盲目放大了实际需求和承受力,导致房贷逾期违约率上升。

(三)谨防“次级房贷危机”的出现

从购房热,到央行的持续升息,再到个人房贷不良率和商业性房贷逾期违约率的不断上升,这样的走势让人们不得不担心中国步美国房地产的后尘。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对此,商业银行必须及早采取措施控制按揭贷款和房地产项目商业贷款风险,并要做好资金安排,提足坏账准备,防止突如其来的巨额坏账。然而,最根本的还是应该控制房价上涨速度并且提高购房者的信贷程度。

三、次债危机的应对措施

美国次债危机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出口扩张、资产价格泡沫都与美国向全球的输出有极大的关系。一旦美国收紧输出,必将对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应该慎重地对待中国经济的动荡,并及早采取一些应急预防措施,减缓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控制股市风险

2008年的股市投资,应该谨慎而行。经济泡沫终究是泡沫,爆裂的发生有很强的随机性。只有事前防范才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在尊重市场规模、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当市场条件不够完善,市场机制扭曲形成,市场失灵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做必要的调控,能有效减少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政府应及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控制股市风险,强化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力,加强风险提示和教育,提高风险拨备。

(二)转移市场、扩张内需

作为中国第二大海外市场的美国市场在经历次债危机的同时已经不能承受大量的进口货物。在美国消费市场疲软时,国内的进出口企业应当考虑转移市场。针对美国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浪莎集团已经计划主攻欧洲市场。浪莎这样的一个举动不仅警示众多进出口企业权衡美国市场当前的消费能力,同时也提醒大家需谨慎考虑2008年的投资策略。

由于美国消费量骤减,致使大量的原定的出口货物囤积国内而无法销售。在各企业考虑转移市场的同时,政府也应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内需,消化出口剩余。

(三)权衡利弊汇率政策

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问题表面上我们是处于被动局面,但运用利率调整的灵活性,系统地评估当前汇率制度的政策效果,避免利率提高过快刺破房地产泡沫,并及早周密安排各行业的应对措施,加快新兴市场的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中,让美国经济放缓以及全球经济放缓,虽然中国经济也不能“幸免”,但这并不意味全球经济的衰退。当影响还处于可控制阶段时,只要国民和政府积极应对,采取有利的措施加以控制就能让次债危机产生的中国经济动荡就此缓和,稳固中国的经济体系。而次级债务将是一个很长的连锁反应过程,短时间内的爆发并不代表日后不会再起波澜,我们不能就此松懈,应该做好长期应对次债的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朱力,徐春梅.次债危机预警中国[J].商界,2008(1).

2、丁一凡.美国次债危机的中国“印象”[J].首席财务官,2007(11).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直接干预;间接干预;金融维稳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54-0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源于次级贷款产品的美国次贷风波迅速席卷全球,演变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助措施,暂时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

一、金融危机下美国政府的救助措施

(一)美国政府的直接救助措施

1.政府接管与直接注资入股。美国政府于2008年9月正式接管发生巨额亏损、陷入全面危机的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政府持有“两房”各79.9%的股份。同期,美联储向陷于破产边缘的aiG提供850亿美元有效期24个月的紧急贷款,由此获得79.9%股份,并有权否决普通和优先股股东的派息收益提议。与接管不同,政府直接注资不能达到控股份额。2008年10月14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合制定总额高达2500亿美元的银行业注资计划,其中半数用于购买美国九大银行优先股;注资的条件是获得注资机构3年内不能增加派息,回购股票须先征得财政部同意,给每位高管的免税薪酬额度不得超过50万美元,不得设置“鼓励不必要的过度风险”的薪酬方案,不得给予高管“黄金降落伞”的优厚离职补偿。政府接管与直接注资措施均相当于向银行提供一定的国家信用支持。

2.批准机构转型。2008年9月,美联储史无前例地批准危机后幸存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两大投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使其有权申请设立可吸收存款的分支机构,还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贴现窗口融资和紧急贷款的权利,获得更稳定的融资渠道。转型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同时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和FDiC监管。2008年11月,美联储还批准信用卡巨头美国运通公司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3.放宽机构入股银行的限制。为帮助陷入资金困难的银行获取更多资金,鼓励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入股,2008年9月22日美联储放宽了长期以来限制私募股权基金和私人投资者大量入股银行的规定,允许投资者持有最多33%(原规定为25%)的银行股权(其中具有投票权的普通股可以达到15%),并且允许投资者占有董事会席位。

(二)美国政府的流动性干预措施

1.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干预。一是除通常采用的隔夜回购交易以外,美联储多次使用14日回购交易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二是从2007年9月18日起,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在一年多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0.25%;三是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四是2008年10月6日起向存款机构的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另外,美联储还将与其他主要央行货币互换的额度从有限调升为无限,以平抑离岸市场的美元拆借利率。

2.推动银行业联手增加市场流动性。2007年10月16日,为了避免8月间信贷紧缩的局面再次出现,在美国财政部的推动之下,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为首的数家美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800亿美元,建立名为“超级流动性增级管道”(masterLiquidityenhancementConduit,m-LeC)的新平台,购买各家银行旗下金融投资工具持有的资产,联手增加市场流动性。

3.剥离银行业不良资产。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推出“公私协同投资计划”(public-privateinvestmentprogram),拟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项下资金(占比85%)与来自美国财政部和私人投资者的其余资金(占比15%)组合起来,通过FDiC成立基金向私人投资者贷款(其中贷款金额的85%无追索权),用于清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遗留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希望以此改善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

4.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2007年12月建立的定期拍卖工具(termauctionFacility,taF),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主动提供融资,贷款利率由拍卖过程决定,可避免单个银行求助时的声誉问题和挤兑风险。截至2008年底,已为商业银行提供1万多亿美元资金。2008年3月推出的定期证券借出工具(termSecuritiesLendingFacility,tSLF),交易商可用联邦机构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非联邦机构债券作抵押,通过招标方式从美联储借出高流动性国债。tSLF与taF主要区别在于后者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而tSLF面对的是深陷困境的投资银行。

贝尔斯登事件直接催生出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rimaryDealerCreditFacility,pDCF),该金融工具允许美联储在紧急状况下向一级交易商提供隔夜贷款。它与贴现窗口最重要的区别是贴现窗口只由商业银行使用,pDCF则为一级证券交易商(主要为投资银行)提供流动性。

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以后,规模3万多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出现问题。美联储于2008年9月19日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mmmFLiquidityFacility,amLF),通过向银行贷款,使其能够从货币市场基金购入高质量的商业性资产支持票据,以此提高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乃至整个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2008年10月,美联储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SpV),启动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ommercialpaperFundingFacility,CpFF)。即在财政部的支持下,SpV可直接通过一级交易商向合格发行者购买高质量的商业票据和未担保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以此缓解信贷紧缩。货币市场投资人融资工具(themoneymarketinvestorFundingFacility,mmiFF)是美联储通过向上述SpV发放贷款,帮助其从投资人(主要是希望出售这些票据的货币市场基金)手中买入商业票据及存单信用证。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CpFF是直接从票据发行者手中购入票据,而mmiFF是从投资者手中购入,此举相当于变相向企业提供贷款,改变了美联储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从未向非金融类机构放贷的历史。

(三)美国政府的其他干预措施

1.暂停卖空交易。卖空(Shorting)是指交易者卖出当时并不实际拥有的股票。2008年7月15日,在房利美和雷曼等大型金融股连续大跌的背景下,SeC紧急推出限制“裸卖空”的禁令,杜绝对19家主要金融机构股票的卖空;9月19日进一步扩展到799只金融股;10月2日又将暂停时间延长至30天,以防止股市剧烈波动。

2.减税。为避免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于2008年2月采取总额约为1680亿美元的大幅退税方案;10月提出总额高达1100亿美元的、面向企业和中产阶级的减税方案,为可再生能源业提供170亿美元税收优惠,为2000万受到替代性最低税冲击的纳税人提供1年税收优惠延期等。另外,美国政府还降低了薪俸税和消费税税率。

3.全球监管协作。美联储多次与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央行联手采取扩大货币互换协议为市场注资、向金融机构拍卖美元资金、同步降息等举措,涉及金额高达4000多亿美元。2008年10月美联储宣布将无限制提供美元给英格兰银行、欧洲及瑞士央行,用以向私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美元资金借贷。美联储同时表示各国央行将持续合作,准备采取任何必须措施,为短期资金市场注入足够流动性。

二、此次危机美国政府救助的主要特点

此次美国政府救助措施的规模空前,为1929年以来的最大一次,与过去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救助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悉数运用传统救助方式,还大量使用逆向拍卖、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等新方法,甚至罕见地向大型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并通过商业票据融资工具直接向商业企业提供流动性。此外,美国国会还投票通过汽车业救助议案,向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汽车厂商提供最多140亿美元联邦贷款。救助工具之多、范围之广在历史上开创了先河[1]。

2.救助措施紧跟形势变化,呈现出累进式特征。在危机初期,救助以降息、降低贴现率、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等措施为主。随着危机不断加剧,美国政府被迫接管金融机构或向金融机构注资,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2008经济稳定紧急法案”,大规模的金融救援方案陆续出台。在危机的不同阶段对银行国有化救助方案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出救助的递进特征。危机初期,美国政府对银行国有化方案未予考虑;随着危机深入,国有化被提上议程;到最后,美国政府承认,实行国有化是防止系统性危机的唯一出路,直接注资、购买金融机构股权是更有力和更快解决问题的方式[2]。

3.救助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逆向拍卖、定期证券借出工具、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等都是对少数问题金融机构的定向救助,具有很强的精准性。鉴于赎买因次贷危机而受影响的问题债券和金融产品难以有效解决信贷紧缩,同时存在程序复杂、定价争议等问题,美国政府及时对以“不良资产救助计划”为核心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改为向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注资,以及支持银行系统外的证券化信贷市场,以缓解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困难,提高了纾困金融机构的效率。

4.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加大了救助难度。2002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的杆杠率一路上升,投资银行的杆杠率一度超过40倍。危机来临后,金融机构进行了“去杆杠化”,以降低整体负债比率,其本质是信用收缩,2008年美国银行信贷增长率由过去5年的平均11%下降到5%左右。而纠正过度杠杆效应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竭力出售资产拉低了资产价格,使得资产更难售出,迫使公司出售更多的资产,金融机构进行更大幅度的资产减计。“去杆杠化”放大了此次金融危机,也增加了救援成本。

5.全球救市协调密度空前。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均出现大幅波动,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急转直下,全球金融危机需要全球联手救助。为稳定市场信心,主要国家频繁进行双边和多边协调,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加强信息交流、宏观政策配合,为共同应对危机奠定了合作基础。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有关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做法相比,此次危机救助过程中全球的协调力度大大增强。

6.打破美国传统的自由市场理念。国有化金融机构、禁止卖空、救助投资银行、救助汽车公司等措施,显然有悖于美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有悲观者认为,少数融资者的利益将损害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运作。为减少阻力,美国政府强调对于经济的干预在规模、范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制的。但是,这次救助仍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市场经济的运行,美国的市场基础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预期也已被动摇。

三、对我国金融维稳的启示

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全球共发生108次金融危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逃金融危机的厄运。认真总结美国等国家金融危机救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危机救助的时机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具有蔓延快、影响大的特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危机救助的3“t”标准,即针对性(targeted)、暂时性(temporary)和及时性(timely)。适当的时机和有力的措施对切断危机发生和扩散传导的路径,对于在短期内帮助市场恢复信心至关重要。市场普遍认为,危机发生后美国出台《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向银行注资和美联储购买商业票据等救市措施姗姗来迟,救助措施对重建信心的作用大打折扣[3]。

2.要力争在第一时间恢复市场流动性和信心。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中可以发现,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流动性危机。在危机救助时,要本着“急则治表,缓则治本”的原则,在第一时间恢复市场流动性。解决流动性危机的办法,主要是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无限制地筹集到所需资金,消除金融市场的恐慌,恢复市场信心,此即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巴杰特提出的“在中央银行承诺的支持下自由借款”,被称为“巴杰特法则”。

3.严格限制救助范围,防止道德风险。救助可能导致金融利润私有化而风险和损失社会化,引发道德风险,破坏市场纪律。因此,宜将救助范围限制于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以及有偿付能力但遭遇流动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在救助部分机构的同时,也应让一部分机构依法破产。在我国,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一些资不抵债的机构往往不得不垫付存款人的存款,但要严厉追究责任人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加强问责制。

4.妥善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的关系。此次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创新超出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在我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创新明显不足的国情下,深化金融创新仍然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借鉴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在稳步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提高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有效性,做到“管得住、放得开”,把金融创新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5.建立有效的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制度和程序。目前,我国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处置的立法和程序尚不完善。现实中,我国金融机构的退出基本上由地方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处理金融机构时缺乏统一的程序,通常是一事一议,随意性较大。因此,建议在新的《破产法》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金融机构破产的行政法规和实施细则,对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程序加以明确。监管机构要积极探索和积累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实践,提高处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则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3).

[2]宋慧中,侯世宇.欧美在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及其启示[J].中国货币市场,2009,(3).

[3]王济洲.美国两大机构出手救助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启示[n].金融时报,2008-07-15.

USGovernmentRescueplansinSub-primeDebtCrisisandtheLessonsfromthem

XieLing-ling

(planningandDevelopmentCenter,officeoftheCorporateBankingmanagement

Committee,ChinaminshengBankingCorporation,Beijing100026,China)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篇10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暴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导致全球闹股灾。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在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三、次贷危机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第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第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四、中美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我国应采取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同时,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

1、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

2、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投资。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口的下降对国内的投资增速将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冲这部分的影响。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受雪灾、地震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2)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3)减免税收。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

3、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地促进节能减排。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