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的智能化十篇教育的智能化十篇

教育的智能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38

教育的智能化篇1

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

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模型(图1):

系统的构建策略

1建设思路

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广东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

佛山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

2建设方法

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

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

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

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3系统的架构

3.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4建设目标

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在原有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上进行扩充,在充分考虑与人力资源等其他业务系统进行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主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一套科学、灵活的全员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依据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建立员工的全方位培训档案管理,可记录员工的历次培训情况、培训得分等,作为对员工技能的考核与能力选拔的重要依据;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

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

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

2岗位符合度评估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

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

4培训计划生成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5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实现培训课程管理、题库管理、师资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场地管理、专家团队管理和培训证书管理。根据年度培训项目计划,举办培训班,网上报名,培训班上报,并进行归档,并可进行在线的考试和成绩登记。

6培训考核与评价将教育培训目标考核的内容在系统中进行定义,对能够自动采集的数据实现自动采集。下一步在时机成熟时,将试行由各责任单位定义培训目标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并经人事部审查后正式。

7统计分析与报表可动态分析每个员工培训情况与岗位的符合度情况,作为了解员工知识结构与水平、以及人员选拔的依据之一,可依据某一岗位统计出单位内非本岗位员工岗位培训度情况,并按积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直接上级、主管部门可动态跟踪、统计员工的培训情况,有针对性的了解需求、组织培训;员工可动态的查看本人需培训的课程,本人的培训档案与积分情况,以便及时参加相关培训,能动态地查看计划与完成情况的对比。

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解决的问题

1实现了局培训的全员覆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全局全员培训的完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7月,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了将近2年时间,审核并固化了全局698个岗位应知应会标准,为支持网络培训应用,开发了将近400门电子课件,并同步建设了基本涵盖所有岗位的配套题库数万道,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

2实现了培训的智能化全过程管理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按岗位制订培训方案,自动生成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结合课程课件,推送到员工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员工学习过程的监控,培训积分的自动计算、学习档案的自动归档,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并可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

3实现对员工岗位符合度评估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计算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推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可按员

工进行分类统计,查看详情后,可查看具体的员工已完成的课程与实际应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对照关系,为员工绩效评价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

4实现网络培训的在线管理实现从培训项目的建立到培训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在线管理功能。可由系统生成学员报名、办班管理、学员学习情况监测与统计、培训效果评估、月度、季度、年度等报表,实现办班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提高各项数据查询的速度与准确性;

5实现培训的监督考核管理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

小结

教育的智能化篇2

论文摘要:排序算法是现代搜索引擎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根据网络教育资源的特色以及网络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排序方法,即利用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个人兴趣模型的构建,以使搜索更为智能化和个性化。

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就是当用户输入查询关键词后,迅速在索引库中检索出文档,并将文档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理排序,以使用户需要的文档尽可能排在前面几页,以便用户能快速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对于基于关键词检索的搜索引擎,通过Robot收集并索引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庞大,比如Google可以搜索的网页高达33亿页。当用户进行搜索时,系统往往回返回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增加用户的负担,也降低了搜索引擎的效率,因此排序算法研究在搜索引擎中占有一种核心的地位。

一、现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1.1传统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传统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是对提取的每个关键词赋予一个权值,表示该网页与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的搜索引擎在计算权值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它们都以关键词在网页中出现的位置和频率为基本依据:

1、关键词出现在标题中的网页可能比只出现在其它地方的网页更符合要求;

2、关键词出现在网页的前面可能比只出现在网页的后面更符合要求;

3、同一个关键词的出现多次的网页又可能比只出现一两次的网页更符合要求;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便可得出一个计算关键词权值的公式。

然而这种排序算法却有其局限性,由于网络资源的数量巨大,权值相同的两个网页质量却可能相差很远,而且很多网页设计者为了使网页能排在检索结果的前面,在其页面上堆砌关键词,或在重要的位置放置和网页内容无关却很流行的词汇,以达到增加浏览量的结果。

1.2现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现代搜索引擎为了达到较好的检索结果都使用新的基于超链分析的排序技术。其中以L.page等提出的pageRank最为经典。pageRank算法由于在Google中得到成功的应用而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99年度十大网络技术”之一。

1、pageRank算法

pageRank使利用网络自身的超链接结构给所有的网页确定一个重要性的等级数[1],当从网页a链接到网页B时,就认为“网页a投了网页B一票”,从而增加了网页B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网页的得票数评定其重要性,以此来帮助实现排序算法的优化。同时pageRank还要分析为其投票的网页的重要性,重要的网页所投之票有助于增强其他网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网页的重要性决定着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网页的重要性,而这个重要性的量化指标就叫pageRank值。

2、算法的实现

当搜索引擎接受到用户的关键词提问后,对提问式进行分析并从索引库中找到和搜索关键词匹配的所有网页信息,然后通过排序系统对网页进行相关性排序。

3、pageRank算法的发展

现在搜索引擎一般采用基于网页内容分析和基于超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度分析,也就是排序系统将网页的pageRank值与文档分词后的信息以及链接文件中的网页描述信息相结合起来确定检索结果排序的权值,这样就能客观地对网页进行排序,从而极大限度地保障搜索出来的结果与用户的查询相一致。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特色对搜索引擎的要求

网络教育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但却又不同于互联网,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上。

2.1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2]

同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样,网络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也是巨大的。但是,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虽广,但其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稳定性却是很强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分类性。

2.2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

网络教育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从网络中查询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用户,具有自己的特色:

1、学生处于学习状态,对专业知识了解少;

2、学生对网络的驾驭能力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对于海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往往缺少耐性,不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3对搜索引擎的查询排序要求

1、搜索引擎要能从学生的查询语言中提炼出学生的查询要求,并能更加知识结构对查询要求进行扩展联想,对所需资源进行准确定位。

2、搜索引擎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提供资源,要能建立学生的兴趣“档案”,确定学生的兴趣范围,以便更准确的将学生所需知识排在前面。

三、一种基于兴趣模型的排序方法研究

3.1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是相对稳定而且准确的,因此首先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学科知识分类结构[3],这个结构是用分类树的方法建立各种学科知识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概括,下层概念则是对上层概念的细化。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以学科分类代码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识,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是该概念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的集合。集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每个概念可与其它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

3.2兴趣模型的建立

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行为基本上是在本学科范围之内的,因此其兴趣范围较一般用户稳定,同时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不同,对知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构成了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所在。因此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兴趣趋向去构建学生的兴趣模型。

1、智能系统的研究

1)智能的特点[4]

智能技术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成果,是信息世界种的软件机器人。它是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以主动方式完成一组操作的机动计算实体。智能的特点是具有不断学习增长智能、适应信息和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网络教育中的智能兴趣

智能兴趣[5]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需求、能力、进度、兴趣等,从而呈现符合个性的学习资源,使得每个学生身边仿佛有了解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教学的“老师”而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其智能化的表现在于不断学习,适应学生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查询的个性化。

智能兴趣的基本思想是在概念树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概念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关系的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

2、兴趣模型的建立

当学生在第一次使用该搜索引擎系统时先进行基本信息的注册,包括个人信息、学科信息等。系统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概念网中相应的学科类别记录在学生的个人信息库中。当学生提出查询请求时,检索模块对学生的查询请求进行概念扩展,并将检索到的网页按照与各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将结果返回后,智能兴趣开始对学生的反馈行为进行分析,这里可采用学生打分及分析学生行为模式的方式:

1)由于学生浏览网页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需要学生对其浏览的网页进行评分。兴趣只关注评分及格以及学生进行下载或复制部分内容的网页。对于这些网页,兴趣提取出词频大于一定值的领域词,在学生的个人学科子树上将这些领域词之间加上关联等级值。

2)在学生对一次检索结果进行遍历后,将每个关联边的所有等级值相加,存入信息库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检索都重复上述过程,对关联边进行等级值的叠加。这样经过叠加后,关联边的等级值越高,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如果多个概念之间的关联性都很强,则可认为反映了学生的兴趣趋向,构建了学生的兴趣模型。

四、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将会越来越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应用智能来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都能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军,Google的pageRank技术剖析,情报杂志,2002.10,15-18

[2]程智,《网络教育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1

[3]逢焕利等,基于概念检索的中文搜索引擎,计算机工程,Vol.23,no1,mar2002,8-10

教育的智能化篇3

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需要正视时代带来的新的机遇,把握其优势和有利方面,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和思想教育,促进教学和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不良影响,摆脱网络控制和干扰,这点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音响播放器等多媒体技术不断革新,这些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采用板书和讲授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详细说明,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二维平面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学习不够生动有趣,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依靠板书手写,效率低下,传递知识量少,讲述知识的时间较少。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

(1)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从而避免板书书写占用大量时间,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范围。

(2)课件中可以使用视频、声音、图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网络的发展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不再拘泥于学校的范畴,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远距离授课。学生也可以从网上学习先进学校的公开课程,享受高水平的教学,学习先进知识。

2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络毒瘤

网络信息庞杂纷乱,良莠不齐,应教育大学生了解网络的危害,抵御沉迷网络的风险,抵挡不良信息的影响,让网络真正成为为学习服务的工具,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开展网络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沉迷网络的危害和惨痛后果,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网络的风险,能够引起重视,反观自身,进行思考和克制;论述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让大家理解大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学习、钻研、科研活动中。(2)鼓励大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大家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珍贵的友谊,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树立榜样的作用,对大家抵御网络侵害具有积极的作用。

(3)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使用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可以及时地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4)从学校网络上进行监管和监督,禁止不良网站进入校园网。进行信息的筛选,隔离一些明显不当的网址,从源头处组织不良信息的侵入。

3结语

教育的智能化篇4

事物之质即是指事物的本体。关于事物的质,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曾经指出: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同一的性质,两者的性质相同到这样的程度,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去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所以对于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的讨论也就是为了获得与其质具有同一性的存在的本体是什么,如果存在与质是一致的,则说明高等教育智库已经扎牢了可以立住脚跟的根基。

(一)高等教育智库之存在形式

高等教育智库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从表面来看,高等教育智库是以高等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新型高校智库。但是深入来看,前面这句话却从五个角度解释了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形式,具体如下。第一,文章所研究的高等教育智库是设置在高校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它是大学矩阵型组织的一部分。第二,高等教育智库是一种专业化的智库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机构。第三,它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高校教育智库,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综合性智库,也不同于其他高校智库。第四,它以高等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智库。第五,它是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一言以蔽之,高等教育智库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着的:它是设置于高校内部的以高等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新型高等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其社会功能是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决策而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二)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

高等教育智库的质与其存在的本体具有同一性,探究其质的内涵也就是解析高等教育智库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它的本体是什么。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已知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形式,那么探究其存在的本体是什么依然需要从上述的五个角度来分析其所蕴含的五层质的深意。第一,设置在高校内部的高等教育智库必须遵循大学组织运行的学术逻辑。第二,它虽然是设置在大学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但是它更是智库组织,所以其在管理和运行上还需遵循智库逻辑。第三,高等教育智库必须具有它独有的不同于其他类型综合性智库的特殊性。第四,高等教育智库必须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需求当中去。第五,它必须保证能够提供高质量且有效的高等教育政策咨询服务。言而总之,高等教育智库的质的内涵就在于其作为专业化的高等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在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必须遵循智库逻辑,然而又由于其是设置在高校内部、扎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需求的研究机构,其必须建构体现自身特殊性的新型高校智库文化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为政府提供高质量且有效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的社会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与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而其质的内涵却更本质地决定了高等教育智库的发展实质。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的本体必须与质的内涵是同一的,否则它也只是形在而魂不在,根本无法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特征

通俗地说,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探究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特征也就是需要明晰它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组织的特点,而其之质的特征则是由它的本体的五层内涵决定的。只有弄清高等教育智库的五个质的特征,才能够建构符合其本体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库组织。

(一)教育性

高校智库具有教育性特征。高等教育智库的教育性是由其设置在高校内部决定的。而且教育性也是高校高等教育智库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的最为本质的特征。教育性是指作为设置在高校的高等教育智库,它首先是隶属于高校矩形组织结构的基层学术组织,所以它必须承担起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是高校最为基本的职能之一,而且组成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人员都是高校内部的教师,那么这些教师本身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业使命。例如位于高等教育智库内部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授高等教育理论领域中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探究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深入地了解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未知世界。一言以蔽之,位于高校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者们,他们不仅是研究者,更是教育者,他们的研究活动充满了教育性。作为专门研究高等教育实践的研究人员,他们更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智库这个特殊的基层学术组织来培养坚忍不拔、勇于创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具有科学精神并热衷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

(二)专业性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讲,只有专业化的组织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原因在于只有专业化的组织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进而获得社会大众对其专业化的认可,而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则就获得了可以促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合法性。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提供特定的功能、实现特定的目标,高等教育智库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智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政府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政策咨询服务,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任何组织都是由一定的要素组成的,组成高等教育智库的要素有人员、制度、经费、评价、文化、目标以及项目七种。第一,人员要素是指高等教育智库研究人员的组织队伍必须都是由熟悉且善于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人组成。第二,制度要素是指高等教育智库的建立必须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机构,且需符合智库组织发展的专业化要求。第三,经费要素是指必须为高等教育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且有保障的经费支持。第四,评价要素是指需要建立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体现智库特征的评价指标。第五,文化要素是指需要建构不同于其他组织和机构的高等教育智库文化品质。第六,目标要素是指要明晰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是为高校自身以及政府组织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政策咨询服务。第七,项目要素是指高等教育智库必须要实行项目管理,通过跨学科、协同化的方式来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公正性

公正性是彰显高等教育智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的关键特征。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对公正性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歇过。文章此处的公正性又可解释为公平性,是指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而高等教育智库公正性的深意就在于其必须成为坚守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的捍卫者。高等教育的公正包括三个连续且不可间断的过程,即受教育起点的公正、受教育过程的公正以及受教育终点的公正。上述三个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而作为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专业智库,其必须通过自身所提供的专业且为大众所信得过的研究报告而为政府提供科学而有效的决策咨询,保证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决策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高等教育智库需要鼓起勇气,使自身成为批判当下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英雄。高等教育智库要想成为不可替代的社会存在,就必须使自身在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四)问题性

问题性是指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范式和组织使命都必须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以期通过自身专业化的资政议政功能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速度。一方面从研究范式来讲,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人员需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教育学科范畴的事情了,甚至已经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因此,只有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跳出教育领域而看教育,或许才能够把高等教育问题看得更为透彻。另一方面从组织使命来讲,高等教育智库需要按照大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要求来对自身进行功能定位。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别重视研究成果的政策价值和实践意义,且研究成果多为研究报告和政策方案等形式。既然智库本身就是为政府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的组织机构,那么在知识生产模式Ⅱ已经到来的时代,高校高等教育智库更需要重视自身研究成果的政策价值和实践意义,避免过多受重视学科理论知识增长贡献的高校经典学科文化的束缚。

(五)公共性

虽然说当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智库都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设置在高校的高等教育智库必须是不以营利目的而存在的,这也是由高等教育智库的功能所决定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协同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与政府的关系;二是与高校的关系。首先,在与政府的关系处理上,高等教育智库必须要保持独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自身的研究成果是客观和公正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公共服务部门,实现的是公共目标,政府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给予高等教育智库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不使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干预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过程。政府和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协同合作,为满足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而谋福祉。此外,在与高校的关系处理上,高等教育智库需要继承高校先天具有的公共传统。正如有学者所言:大学有许多功能和价值,但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应该是它的公共性,包括它作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类理想的寄托,以及精神与文化的家园。高等教育智库作为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需要秉承高校的公共传统,延伸并优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价值

发展并非价值无涉,而是内在地蕴含价值的规定性。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与发展更不是价值无涉的实践过程,其中必然蕴含着它自身的深刻价值追求,而其所追求的深刻价值则是由其质的内涵和特征共同决定的质的价值。我们知道,价值来源于社会关系。如前所述,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协同处理好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其实,高等教育智库还需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关系。其中,前者是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处理的外部关系,后者则是其需要处理的内部关系。一言以蔽之,高等教育智库就是在协同处理内外部关系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质的价值。

(一)追求高等教育智库特有的文化品质

高等教育智库首先需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即要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出要求。根据前面的论述,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决定了其是一种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高校内设的新型高等教育智库。而这里的所提的新型就是指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在自身内部建构和营造属于高等教育智库专有的文化品质。首先,高等教育智库内部的研究人员并不缺乏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但是同样需要强化他们追求善的人文情怀。其次,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建构和营造体现高等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罗纳德巴尼特(RonaldBarnett)在《高等教育理念》一书中围绕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解放展开叙述,并提出了高等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解放,体现在人的心智自由和自我赋权。高等教育智库的功能是为政府提供专业化的决策咨询服务,这只是它存在的直接目的,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高等教育实现它的终极目的实现人的解放。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教育性、公正性和公共性等质的特征都决定了其必须建立关注高等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智库应该有启蒙性质的公民意识,营造和建立体现教育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最后,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坚守智库伦理。智库自身的文化品质,即指智库是否真正忠诚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否真正敬畏于教育的自身规律,是否真正听命于近乎赏识的良知。在任何时候,高等教育智库都必须不为利益所动,拒绝利益的诱惑,坚守追求真理的立场。

(二)追求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建构政府、社会和大学的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我们已知高等教育智库的外部关系包括与政府以及与高校的关系。高等教育智库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需要按照治理逻辑来协同处理好外部关系,即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促进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互动,以期帮助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治理高等教育。一方面,在与政府的关系上,高等教育智库价值的实质就是在最大限度内保证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决策时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防止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决策的时候出现失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必然会触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由此引发各种利益冲突。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政府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智囊支持,以期从宏观层面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与高校的关系上,高等教育智库更需要为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而出谋划策。不但政府需要治理,高等教育也需要治理,而且对于高校来说,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程度决定了高校能否实现治理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智库是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应该说其最了解自身所在高校的发展状况,因而更能提出有效而具有高度针对性的高校治理研究报告。现代大学制度追求的是法治,但是我国多数高校却是实行人治。在追求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今天,人治已经失去了人心,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此时,更加需要高等教育智库来针砭时弊,以期从微观层面上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高等教育智库之发展建议

高等教育智库的存在不是目的,发展才是其目的,应该说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同理,了解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规定性不是目的,促使其科学且可持续地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已了解了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等其质的规定性。基于上述的认识,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促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为,从世界智库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有些事情,只有高等教育智库才能做得到。

(一)精致发展高等教育智库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都积极努力尝试建立各种类型的高校智库,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高校确定了高等教育智库的建设方向。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许多高校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陷入了迷思,这样一种对智库的迷思,以为高校建设智库就高大上了,就能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反之,倘若不追逐智库潮流,不标榜为智库,就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了。如果有的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智库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一种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的话,就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进一步泛化,难免会重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泛化的覆辙,而致使高等教育智库失去公信力,最终失去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合法性。所以,我国必须打破高校对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迷思,追求高等教育智库的精致化发展。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有能力建设高等教育智库,也并不提倡全国各地高校都要建设高等教育智库,因为高等教育智库的建设是有其必要的研究人员基础和科研优势的。在全国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当中确实有必要促使部分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转型为高等教育智库,因为这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具有非常雄厚的高等教育研究实力,它们若能认清高等教育智库之质的规定性,将自身科学定位并建设成专业化的高等教育智库的话,定能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专业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咨询服务。

(二)培养高等教育智库逻辑

任何组织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逻辑。高等教育智库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也不例外,它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智库逻辑。首先,我们要创新高等教育智库研究范式,培养高等教育智库的专业化逻辑。高等教育智库虽然设置在高校,但它是专业化的智库组织。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智库的研究范式必须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必须建构高等教育智库特有的思维模式,即去除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对其研究活动的束缚,因为大学的学科逻辑与专业化的智库逻辑是有着质的差异的,前者注重学术知识的累积,而后者侧重知识的生产与应用。要实现高校智库的战略转型就必须重新审视高校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逐步去除高校智库建设的学科建设烙印,进而树立智库的思维模式。其次,建构高等教育智库与高校、政府以及其他类型智库的协同合作逻辑。在当代,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需求已经超越了高等教育学学科范畴,因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利益主体的深层矛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智库更需要建构与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逻辑,彼此携手共同致力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西方许多知名的智库并不是单纯性的教育智库,而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智库。它们提出的许多著名的研究报告对西方国家的教育影响深远。西方国家智库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必须跳出教育来看教育,专业性的高等教育智库在其建立之初就需要明白,要想拿得出过硬的高等教育研究报告,就必须建构与高校中的其他学科、不同层级的政府、其他不同类型智库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培养自身的协同合作逻辑,并使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智库的优良研究传统。

教育的智能化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治理;技术赋能

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前,人工智能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列入学校专业教育中,成为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同时在精准化教育分工、个性化教学导向下,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配备都贴上了数字化、智能化标签。故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推进现代教育治理格局的优化与重塑,是实现学校科学长效治理的关键保障。

一、人工智能对现代教育治理的赋能

1.治理理念赋能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云计算、脑科学、超级计算等为典型特点的核心驱动技术,其在智能决策、深度学习、情感计算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引入现代教育治理中,将对传统行政式治理理念形成良性干预与引导。一是教师治理角色发生位移。教师由传统“事必躬亲”的全能角色逐步转变为教学管理的专业设计者与管理者,成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全程参与者与服务者。二是教育治理价值更加巩固。借力于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塑造沉浸式、场景式教育体系,教育治理将更加贴近学生成长规律,优化后的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包容、更有价值的成长关怀,有助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中兼容式成长。三是教育治理形式发生变化。引入人工智能是对传统主观式治理方式的破解,更加推动教育治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其应用大数据、云技术对教学数据、学生成长信息进行动态记录、挖掘,并智慧化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全方位权衡考量,制定精准方案,提升育人效能。

2.治理空间赋能传统学校治理更加依托于人工数据收集、主观意识判断,治理空间局限于课堂、学校等小场域,对学生主体缺乏全方位的把握了解,学校治理不免陷入低效。人工智能应用数字技术于教育治理中,教育分析更为精准,教育治理更为科学,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空间。一是以学校为核心的要素空间拓展。学校是教育治理主场域,而围绕学校,家庭与社会都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影响要素。人工智能强调教育治理全域化,其能拓展治理空间,有效链接起“学校—家庭—社会”场域,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海量而精准的数据信息,成为教育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使得教育治理更为科学高效。二是以学校为单元的合作空间拓展。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触及教育活动各领域、环节的现代治理体系,实现区域学校间、网络学校间、学校与教研机构间的高效互联、深度合作。这不仅能够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更能实现教育抱团治理、合作治理,从而建立全新的教育治理形态。三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涯空间拓展。智能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全民素质提升的必然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治理的高度融合,为学习者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供培养土壤。同时,人工智能能够为每个学习者量身定做“画像”,为其配备终身拥有的学习账户,无论学习轨迹、学习进度还是学分累计,都将强化学习者投入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实现规范引导与管理下的生涯可持续成长。

3.治理能力赋能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创新能力的互补,推动了教育现代化治理工具、方法和机制的全方位升级。一是治理工具创新。传统学校治理更加依托于教育政策与学校制度等硬性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不仅为学校治理提供了线下数据系统支持,更提供了线上教育平台,实现了教育互助、经验共享。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统筹整合与协调教育资源,对教育治理行为高效联动形成优质供给。二是治理方法升级。人工智能理念主张协同发展,推动教育与技术高度融合。一方面以数字智能技术为依托,对教育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通过智慧分析优化教育治理流程,推进教育体系内各个治理环节最优化,提升治理方案应用实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通过线上连接、利用大数据分析,科学评价治理方法,推动固定对象间优秀方法共享与互补,实现方法借鉴、创新与升级。三是治理机制完善。人工智能依托海量数据信息,对治理目标、治理范围、治理方法、治理评价等要素展开模拟设计与分析,依据学生学习状态主动优化适配,推动建立线上线下一体、课上课下衔接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动态化的融合教育管理机制,构建新的教育治理形态,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效率与效能。

二、人工智能下现代教育治理的现实桎梏

1.现代教育治理主体“结构性”缺位传统视角看,行政化依然是教育发展的隐性影响因素[1]。当前教育“去行政化”不彻底,导致治理行为依然表现为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的行为方式,治理主体呈现“1大n小”的角色格局。一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治理的主导及绝对主体。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环境中,教育行政化使得各学校主体之间形成了沟通壁垒,不利于治理协调互动及数据的开放共享。二是教师、社会等其他治理角色的相对弱化。这种弱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治理角色的话语权弱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教育治理者的治理理念、治理方法、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三是第三方专业治理力量的支持不足。当前教育治理缺乏独立专业研究机构支持,而大多数研究者在“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课题研究层面尚未形成完整框架,现阶段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育治理多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可借鉴经验有限。

2.现代教育治理范式“数据化”失位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治理要求以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基础。无论是教育对象的即时表现还是长期成长轨迹,都能通过数据方式呈现出来。不过由于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条件及教育机制等要求较高,故而大多数学校治理环境与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的匹配度尚存在差距,依然表现传统教育治理的烙印。一是教育治理偏经验主义。未经科学评价、论证的“经验”,既成为了决策的主要依托,又成为管理的主要方法,其很难与以算法和数据为基础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应用环境相适应。二是教育治理偏保守主义。跨区域、跨阶段、跨班级之间的教育治理存在原始数据壁垒,从而限制数据信息对治理决策的支持[2]。同时,非集群式治理所面临的风险应对能力有限,很难建立人工智能状态下相互赋能增效的“群智空间”。

3.现代教育治理模式“能动性”弱位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的协同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不过现代教育治理模式依然难脱传统影子,在治理供给、治理内容、治理评价等层面缺乏良性驱动。一是治理供给行政化。教育治理行政化取向,使得智能化教育环境优化的自主空间不多,能动性不足,尤其是人工智能设施设备及系统的配备上体现明显。二是治理内容碎片化。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人工智能内容碎片化存在于信息技能培训中,这给人工智能专业化应用、服务教育治理造成极大限制。三是治理评价主观化。当前来看,大多数评价仍然以治理者、管理者、教学者意志为核心,评价方式简单,不能精准呈现学生短板,对教育治理的决策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三、人工智能下现代教育治理的重塑

1.主体培新:夯实“学生为本”的智慧治理基础人工智能应用教育治理的价值落脚点就是学生[3]。人工智能环境下,现代教育治理要想保持科学、高效与长效,必然要践行生本理念,做到多角色并举、多主体互补。一是倡导政府角色转新。依照杰索普(BobJessop)“元治理”理论,政府是教育治理的发起方,“应该承担设计制度的责任”。人工智能时代,政府要从行政型角色变身为服务型角色,要为特色化学校、个性化学生量身设置相适应的远景规划、制度规范和技术策略,同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二是赋予角色治理话语权。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家长等治理参与角色应该获得更多自主空间,成为教育治理的并行主体。一方面赋予其治理话语权,对不同角色、不同视角下采集的教学数据信息的兼容,有助于使治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另一方面要想让教师家长等角色用好话语权,服务于学生成长,为其提供教育理念与技术培训是必要的。要倡导通过课程培训与问题研习等方式,培育其运用人工智能解决教育治理问题的能力与习惯。三是适度培育治理新主体。人工智能应用要求下,要“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教育治理,输出优质教育治理产品服务。同时,可邀请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作为特设讲师展开技术课程与治理能力培训,亦可聘请其纳入教育治理团队中,丰富教育治理选择,提升治理主体整体能力。

教育的智能化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智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0-02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由信息化时代走向智慧时代,而智慧教育正是智慧时代的产物,从而智慧管理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目前教育管理事业信息化的新发展也是走向智慧管理。智慧,就是对于知识的创新,与客观物体的古往今来的统一。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虽然人口基数过大、数量过多,导致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但是,国家也一直在改革政策中,争取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优秀的公平的教育。继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之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奖学金以及贫困助学金等政策来保证学生们不因金钱的缺少而缺少教育。在对于教育的质量方面,教师的资格要进行考核,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等措施的确也让中国的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信息管理还有待完善,恰恰是没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导致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桎梏。

首先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很多数据还都是得靠人力来管理,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同教育管理信息化密切结合起来。在智慧管理的过程中,仍旧需要管理人员参与数据的统计与管理,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就比如学生选课系统,很多时候错误频出,造成错选漏选。还有学生成绩登记系统也不完善,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为0分的情况。这些事件的发生,说到底还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所导致的。

其次是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并且具有效力的管理体系,没有确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不能制止约束各方面的信息管理操作。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系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自行建立自己的教育管理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浪费,不完善的教育系统存在的漏洞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损失。比如多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就与教育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完善的一个显著问题。国家和政府没有出台一个完善的教育监督系统,不能及时的实现监管与改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错误。比如近几年考研试题频频的泄露,对于辛苦奋斗两三年的考研学子来说是多么不公平不公正的一件事,而这恰恰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到位造成的;再比如,基本全国的学校都有监控系统的覆盖,但是,一旦发生偷盗、杀人等社会影响严重的不良事件,监控确需要经过层层的申请才能够调出,给与了犯罪嫌疑人充足的潜逃时间。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一系列潜在的隐患。

最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并没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大山里的孩子们由于资源的匮乏,想要学习,只能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来充实完善自我,享受不到智慧教育的优越及便利。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享受到智慧教育的优越性,教育也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要普及全国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任务。

二、智慧管理

1.智慧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智慧,就是对于知识而产生的创新性,是人类对于客观物体通过知识而产生的一种大脑的活动。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智慧管理的内涵体现在智慧之中。智慧就是意味着创新、智能、高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必须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智能的精神、高效的精神。运用智慧管理,是我国对于教育部门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坚持。

2.智慧管理的特性

智慧管理是比信息化管理更进一步的管理,是我国目前发展应坚持的战略与策略,其具有以下特性:

智能化、高效化。智慧管理较之信息化管理最大的一项改变是更加智能化。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从书本之上,还有互联网、社会实践等,数据的管理更加智能化。而智慧管理的高效化体现在解放人力资源,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化。

透明公开性。透明公开性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做到透明公开的特点。而智慧管理系统承载与互联网之上,全国教育资源共享,全国教育管理系统公正公开,甚至是普通人也能看到一部分透明化的管理系统。

可视化。可视化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特征。可视化代表着可以看见,就是让所有人,无论是教育部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学生等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可以真真切切的用眼睛看得到,用心能体会到感受到。在智慧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监控系统去关注教育管理,可以及时解决教育管理系统出现的错误以及漏洞,针对错误与漏洞做出有效的决策,能够及时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这是我国目前针对教育管理的现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信息化的教育系统的管理,而是趋向于更完善更智能的智慧管理系统。运用智慧管理系统,让教育部门作出更加成熟的决策,智慧的调动教育的资源,实现教育管理中智慧管理的智能高效化、透明公开化以及可视化,培养和发展对于社会有利的人才,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持续、和谐以及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的目标,也是决心。

参考文献:

教育的智能化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智能后进生;正确对待

学生中智能后进生的概念只存在于小学阶段,由于智能后进生的不具有群体性,比如在一个阶段、一个班级中只有极少数,在小学老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同时要管理几十名学生,常常会忽略智能后进生。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智能后进生逐渐被重视起来,一方面是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本文就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智能后进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给小学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小学教育教学中正确对待智能落后生的方式

1.教育部专门提出要求

智能后进生是指在智能发展上与正常的学生相对,存在一定的滞后,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小学阶段。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以及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育部门应该将智能后进生列入到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并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教学措施,比如可以对于智能后进生的教学考核放低标准。利用哲学的角度看待智能落后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需要在教育部门进行重视,并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提出科学的目标。

2.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

智能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通过教育部门相关专家的研究和分析,在小学阶段出现智能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是后天性,即与智能后进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正确对待智能后进生,需要首先对于智能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解,比如对于智能后进生家庭病史、以及遗传病史进行了解,结合家庭教育环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引导智能后进生的父母以及亲人,采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措施,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计划。

3.恰当的教育训练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对于智能后进生的教育训练,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待班级中的智能后进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老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在老师在对于班级学生的管理活动中,要重视到智能后进生的存在,不能因为智能后进生的特殊,老师就在内心对于智能后进生存在不公平、不正确的对待方式,更不能疏远智能后进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正确、合理的心态对待智能后进生,并给予智能后进生恰当的教育训练。

二、激发智能落后生积极性,实现落后生转化

在学校教育教学阶段,智能后进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特殊而又必须认真对待的学生群体。智能后进生存在智能低下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早期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以及山区,因此,要帮助智能后进生进行转化,需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营造一个友爱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面就如何激发智能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智能落后生转化进行了分析探讨:

1.创建友爱的同学关系

在小学阶段,学生是普遍爱玩、爱动的,尤其是男同学,由于智能后进生在人际交往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障碍,很多正常的学生都会有意疏远智能后进生,在这一点上不利于智能后进生的转化,只会造成智能后进生更加的自卑。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要营造出一个友爱的同学关系,让智能后进生融入到班级愉快的学习生活中。首先,老师在班级中要向大家宣导智能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在和班级学生沟通智能后进生这一问题时候尽量回避智能后进生,并且要注意措施。教育班级同学要正确的对待智能后进生,并主动的和智能后进生进行交流、玩耍,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然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依据智能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一带一”、“一帮一”的学习模式帮助智能后进生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比教师更管用,这主要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上课的语速对于智能后进生来说过快,一时不能迅速理解,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追,可以有效的帮助智能后进生学习。最后,在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的课外互动,增加智能后进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的活动要适合智能后进生。

2.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家庭正确教育

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位父母,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身份是双重的,在学习是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中是学生的父母、朋友。对于智能后进生,老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给予智能后进生父亲、母亲般的慈爱,感化他们的心灵,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教学中老师要热爱智能后进生,并对于智能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恰当的教学辅导,在考试时候可以针对于智能后进生的试卷进行特殊的安排。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对于智能后进生家庭教育环境老师应该在生活中,深入到智能后进生的家庭教育中,通过对于智能后进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的教育。比如,可以帮助智能后进生家长进行一些家庭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设立,让家长监督和帮助智能后进生完成家庭作业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后进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w,并且对于智能后进生的教育教育,需要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在学校建立友爱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家庭建立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帮助智能后进生进行转化,实现智能后进生的学习和生活进步,促进智能后进生的健康发展,完成小学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雅.如何正确对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迟钝”学生[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4(12):188.

[2]刘正权.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激情[J].小学教学参考,2012(31):41.

教育的智能化篇8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对突发教育情境时,在灵机一动间展现出的一种急智,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情境的敏锐洞察、教育时机的准确把握、教育方式的适当选择、教育技巧的娴熟使用、教育过程的因势利导等。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使得教育过程充满了丰富性、复杂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随时对突发性教育状况做出迅速而适当的处理。因此,教育机智不仅展现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也反映出其深邃的教育思想。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经验的双重历练下收获的经验与才智,是教师由新手走向专家的重要标志。现实中,教育机智的产生往往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和顿悟,渗透于微妙、琐碎的片段中,隐藏在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诀窍里,其中的心得与体会难以得到准确表达和有效分享,想学无处可学,想教无方法可教。这使得长期以来教育机智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感悟和灵性,一直被视作最难以学习和传授的教育经验之一,甚至被视为能发挥“神乎其神”作用的技艺[1]。把教育机智看得太神秘,就局限了对其培养方式的理性认知和选择。

当前对教育机智的训练一方面是太务虚,过度依赖教师自身的灵感和素养,提出一些比较空洞而难以切实把握的手段,比如有学者提出要以一种“悟”的方式去获得教育机智[2]。另一方面,则完全照搬传统的诸如教育反思、理论修习、撰写教学日志、成长史分析、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自我档案袋管理、课堂观摩、案例分析等常规教师成长策略。由于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吻合教育机智的特点和规律,训练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就必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其隐性知识属性,并基于隐性知识的特点与规律对教育机智进行开发和管理。

二、教师教育机智的隐性知识属性

为什么说教育机智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知识呢?这就涉及到隐性知识的概念问题。“隐性知识”是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3]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指从一定的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难以用语言表述,不能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缄默性等属性,而教育机智则完全符合上述特点。

首先,教育机智是在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提炼、积累与主动建构的,紧密依附于教师本人并反映其观念、态度、动机、需求、价值观等,具有高度的粘滞性。由于每位教师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从教经历,以及性格特点、认知倾向、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教育活动的体验和领悟完全不同,从而形成个体差异极大的教育机智,显示出个体性、其次,教师的教育机智与特定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需要特定情境的激活和诱发,也必须经由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来展现,离开了具体情境,教育机智就无从谈起、再次,实践是教师建构教育机智的平台,教育机智在实践中形成、显现并发展,反映并指向实践,因而具有实践性、最后,教育机智常以一种无意识、零碎和随机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很难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交流和沟通,有时甚至连其拥有者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究竟拥有哪些教育机智,更难以清晰分辨、捕捉和提取,因此教育机智缺乏显性知识的客观性、明确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是一种内隐的缄默性知识。

三、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的传播规律

教育机智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其开发、积累、共享的关键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面向公众的专业性知识。其间,需要遵循隐性知识挖掘、提取和管理的规律。

1.教育机智产生的背景——复杂性

复杂意味着对简单的反思与超越,复杂性理论为我们审视教育机智提供了全新视角[4]。在复杂性视野中,教育机智是在一个多变、丰富、开放的系统中产生的,它不仅仅是由一些关键性、核心要素所决定,也受到很多偶发的、杂乱的、琐碎的条件和事件的影响。

对教育机智认识的神秘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简单性思维的影响,即试图剥离出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用几个抽象和概括化后的基本要素去解释教育机智的来源,比如认为教师只要拥有某些知识、能力、经验或个性方面的特征,环境中只要具备某些特殊条件,学生只要符合某些关键要点,就可以生成教育机智。但这种解释往往并不奏效,这是因为教育机智并非由某些基本要素所简单决定,它的生成存在于更有机、更复杂的系统中,即除了那些本质、核心、关键的因素,还有一些非本质、次要、偶然的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模糊、无序、多元和动态的理念中去把握教育机智,重视次要因素和偶发事件的重要价值。

2.教育机智外显化的过程——渐次性

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其外显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一个逐渐显露的渐进发展程序。卡米诺夫·史密斯在表征重塑理论中指出,知识存在多重表征水平[5]。卡米诺夫认为,知识的表征并非只处于非内即外的两极,其间存在着至少四个水平的中间和过渡状态,即内隐(i)、外显1(e1)、外显2(e2)、外显3(e3)。在i水平,知识完全隐含于自动化行为中;在e1水平,知识能被内隐地利用但尚未达到意识层面;在e2水平,知识表征已通达意识层面,但不能做言语报告;在e3水平上,表征不仅能被意识,也能做出言语报告。

表征重塑理论启示我们,要将内隐的教育机智外显化,其过程并非一次性就能通达,而是一个渐次、分层的逐步清晰化过程。其间,需要对隐含信息进行重新表征和梳理,反复摸索、捕捉和重构,使其逐渐上升到意识层面。

3.教育机智的积累与升华——螺旋式上升

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外显化之后,并非完成了对教育机智的全部开发和利用。在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和促进的过程。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等四种转化和互动模式,即SeCi模型[6]。其中,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观察、体验、模仿、练习等共享经验的活动实现;外在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反思、提炼、总结等途径实现;组合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组织、梳理、系统化等方式实现;内在化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进行应用、迁移和创新等活动实现。这四种模式之间相互依存,密切关联,构成了一个知识转化与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模型。

因此,隐性教育机智的显性化,只完成了SeCi模型中“外在化”这一环节,要使知识真正得到积累、开发、利用和升华,还需要进一步完成这一整套循环互动模式中的其他三个重要环节,即将外显的知识组合化后,进一步迁移、创新、应用,以形成新的内隐教育机智,之后再通过社会交流得以传播,提供新一轮的可供外在化的隐性知识经验。这样才算完成了教育机智螺旋式上升的积累与升华的完整过程。

四、从隐性知识的角度开发和管理教育机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往往来源于各种灵感、顿悟和豁然开朗的跳跃式认知,又隐藏于各类零散、琐碎的细小经验之中,难以捉摸,更难以表述。如果能将这些隐藏于教师内部经验的巧妙智慧加以捕捉,并将其表象化、显性化和系统化,最终实现教育机智的开发、管理与分享,则能够以教育机智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学习体现教育机智的案例——从单一案例到群集案例

教育机智往往以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展现。在传统的知识传播中,对案例及其分析的呈现往往采用个别、独立的典型案例。这种孤立案例的呈现往往只能静态地反映出问题的一个侧面和局部,而且,单一案例呈现也不利于教师对案例本身的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更难以引发对相关隐性知识的捕捉和提炼。因此,笔者建议呈现相互补充的多个案例,以群集案例的方式对教育机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展现,促进教师对其中的隐性知识内涵进行挖掘。此外,还应注重对案例背景和后续相关教育的介绍,也可以依据问题类别、学生类别或学校类别等将案例做成系列或交叉案例。这种群集案例的展示,尤其是对同一类问题的多维度展示,有助于从中对比、摸索和揭示出很多单一案例不能表现的隐性知识,逐步打通到达清晰意识层面的显性知识道路。

2.把握教育机智出现的时机——注重琐碎性偶然事件

复杂性理论启示我们,偶发性事件的产生往往存在其必然性。之所以认为是意外状况,是由于仅仅从显性知识推理,它不符合推论结果。在意外琐事中常常隐藏了很多能够促进教师成长的机遇和智慧,如果注重偶然、突发、意外的小事,并对这些小事件进行分析和反思,挖掘其中的隐性教育机智,能够使意外事件变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契机和动因。比如,一位新教师平时不善于和学生谈心,在一次偶然中,竟意外地与学生聊得很深入、很愉悦。如果教师只把它当成一件意外小事,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关注这种与自己平时行为结果相悖的事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也许就能揭示其中的差异与奥秘,发现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要素,并积累为有效的教育机智。所以,注重一些小事,尤其是与日常行为、想法、理念相悖的偶发性小事,并将其与教师的自主发展关联起来,是挖掘隐含教育机智的重要途径。

3.体验教育机智的第一现场——提高观摩分析技巧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里的热闹是一种显性的外部表现,而门道则是隐性的内部智慧。这句话用在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指的是对于显现出教育机智的教学第一现场,教师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教育机智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上展现的表面技巧,相关的教学情境、对象、资源、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当我们去复演他人的教育机智时,要对教学情境和对象进行差异化分析,对教育措施做出更灵活的把握和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处理。在观摩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育机智类经验时,不但要观察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板书、提问、教具、语言组织等外显内容,更要关注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背景、任务目标、环境条件所做的一系列设计和应对措施,这些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层次的起承转合、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调动与引导、对时间的分配、对节奏的控制、对师生关系的把握、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等。将这些优秀技巧与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是提高和控制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样,同样是观摩一节课,收获会加倍,也能够切实学习到其中的“门道”。

4.利用边缘参与和辅助意识——促进内隐教育机智的逐渐显现

边缘参与是和实际参与相对应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切实参与一个项目之外的偶发性参与。比如,召开教研活动或学生班会,不是成员的教师可能会因为偶然听到或者接触到其中的某些环节而获得经验。辅助意识则是与集中意识对应的。波兰尼指出,集中意识是充分的有意识,而辅助意识则存在于从阈下意识到充分意识的各种意识层次上,隐性知识是在从辅助意识转向集中意识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7]。比如,教师讲授一个概念或原理的实际内容,属于集中意识下阐述的显性知识;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分析、组织和选择的知识,则属于辅助意识下体现的隐性知识。这种展现教师真正素养,蕴含教学经验的教育机智在集中意识下往往难以有效捕捉,需要利用辅助意识的参与将其逐渐通达意识层面并做出表述。因此,边缘参与和辅助意识的运用增加了教师对教育机智的内隐学习机会,可以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成为促进隐性经验积累的有效方式。

5.从隐性到显性的循环与融合——对教育机智的进一步升华

在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促进和融合的循环关系。当隐性的教育机智被外化为显性知识后,可以进一步对其做出理性分析,加以梳理、组织和理论化,构建系统化的显性智慧经验。这些经验将促进教育机智的整体提升,并通过教师的创新和个性化教育活动再次反馈到实际教育中,形成新一轮隐性知识经验的基础,完成对教育机智的进一步升华。这就意味教师在通过反思、观摩、记述、分析等活动将教育机智外显化之后,并不代表着对教育机智开发的结束。还需要以此为新的起点,将显性的智慧分类、组织,指导教育行动,并在其中进一步开拓创新、融入个性,生成蕴含新的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这样,就构成了“隐性-显性-新的隐性-新的显性”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机智循环过程。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单一方向的转换,而是形成动态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教育机智的认知、学习、体验、运用和创新,有效积累智慧经验。

总之,展现教师高超技艺的教育机智,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知识。如果依照隐性知识的规律去认知、开发和应用,可以把这种看似具有神秘性的“机智”转换为普通教师也能够学习和掌握的切实的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春平,温金梅.浅谈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2]闫艳.倾听“智慧”的声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3]michaelpolanyi.personalKnowledge.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8.

[4]姜勇,何敏.复杂性理论视野中的教师发展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0).

[5]a·卡米诺夫·史密斯著.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育的智能化篇9

云计算技术具有低成本、个性化、透明化等优势,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时高复杂度、投人大等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形成了云会计;实证调查证实企业对云会计的大量需求与云会计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在云会计环境中,服务提供商通过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则按需使用各种形式的服务;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成为核心和关键问题。   

云会计可以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向组织或个人提供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提出后,已有研究探讨了云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收益、基于云会计的集成和实时会计、将云会计服务提供学生或其他用户学习会计知识、云会计对自身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影响、与审计的关系、在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应用、在线财务管理新视角、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中的应用、云会计安全、云产品可靠性、在线会计、云会计资源管理、云会计服务建模等问题。为了使研究具体化,考虑到当前智慧教育的背景,本文尝试探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实施方法问题。   

二、智慧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内涵   

1.智慧教育的产生源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智慧城市开始崭露头角的今天,智慧教育也逐渐进人我们的视野。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集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于一体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高校的人才素质、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等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使得高校成为智慧教育的先行者、倡导者、不范者和引领者。要推行智慧教育就要实现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满意度。智慧教育和云会计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如云计算等)和相同的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智慧教育服务实施方法可以为高校云会计实施提供借鉴。高校云会计作为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从已有智慧教育中调用服务以实施高校云会计。   

2.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智慧校园包括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等九大特征。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等设备眠人到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各种实物、场地、设备中,并且将其连接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教育,并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就形成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物联网等技术为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3.智慧教育的内涵。最早提出智慧教育概念的i13m公司指出智慧教育的内涵是:①以学生为中心;②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③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支持利益相关者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④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学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⑤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时随地可得的优质资源。   

三、智慧教育服务的实施思路   

智慧教育的实施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教育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   

1.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是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是基于教育资源基础数据库(数据从智慧校园中采集或其他渠道获取)的应用系统平台,它可以成为教育数据存储、数据运算、网络管理服务、应用服务等服务的中心和枢纽。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提出了“形成百基础平台、百资源平台和百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在智慧教育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据智能服务。例如,查看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查看学校的实时运行状况(教学、管理、安全等),查看所有设备及资产的运行状况,科学评估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直观地查看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状况。从技术视角来看,要实现智慧教育服务还要实现功能智能服务。功能智能服务体现在:①智能控制。②智能诊断。③智能调节。④智能分析:智能分析关注微观层面数据处理方法,例如通过数据统i}一、横向对比、趋势分析等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知识,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数据智能服务关注宏观层面数据结果报告,例如教育资源管理的可视化。⑤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经费等。   

2.智慧教育服务的技术支撑和环境支持如图1智慧教育服务不意图所不,物联网、百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智慧教育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提供商利用它们构建、提供相关的服务。其中,物联网通过二维码、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实物、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百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提升管理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可以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管理智能化。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利用预警系统跟踪学生餐饮消费数据,发现低于警戒值就发出短信慰问,询问学生是否需要经济上的帮助。再如,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归纳、整理,最终}}i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少十基于资产数据提供分析服务。   

如图1所不,除支撑技术之外,智慧校园还提供了其他服务支持,其中,智慧校园是教育的实时统11一与分析、集成管理、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的基础。数据智能服务既可以作为提供给用户的独立服务,也可以作为功能智能服务的基础。而功能智能服务既可以是建立在智慧教育百基础上的服务,也可以是建立在数据智能服基础上的智能服务。软件即服务(智能服务)可用于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见和远程督导。要想实现图1所不的智慧教育服务,参考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需要进行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工作。   

四、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的实施思路   

教育的智能化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普通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罗宾•福格蒂(RobinFogarty)所著的《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六种创新的课程设计,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指引了具体方向[2]。多元智能理论从其创始就开始从各种途径传入我国,起初虽然没有强烈的反映,但是由于它的教育理念和主体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十分一致,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本身也具有的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特质,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我国广大教育者所认同。目前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学科,各个学习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不小的成绩。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去阐述多元智能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而且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具体某一学科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阐述[3]。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中国的体育课面对的是上课人数多、器材缺乏、场地空间不足等影响因素,应用起来难度较大。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达到改变学生对待教师、学习的态度,重新定位教育理念,达到课程的多样化则成为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1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普通教学中的效果

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国家于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文件中详细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然而现如今中国学校中的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堂都在面临学生人数多、场地少、器材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面对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时的问题上,学生、家长、学校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成为中国体育教育中一大阻碍,同时也制约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实施。通过查阅多种文献资料发现,于骁的课程实验表明: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等方面要优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武术的动作技术[3]。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弥补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转变了以往传统教学课程内容不够宽泛,围绕身体运动智能组织课程和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并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并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4]。黄英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中的实验表明:在多元智能理念的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展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多种能力综合培养不足的弊端,可以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互补[5]。

2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2.1改变以往的学生观依据以往学生中的态度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上体育课时刻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漠视表情,学生对待认真上体育课的教师则摆出一种厌烦、抗拒的姿态。然而,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教育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逐渐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每位学生在运动中发现乐趣,提高对学习生活的信心,从而树立每位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学生所具有的差异性,在教育中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中也逐渐形成“智商的高低决定自己的聪明程度”的观念,忽视了自己具有的独特之处,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在转变学生这种传统看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八种智能的因素,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使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及其表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不同的智能强项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此时,如果我们要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方式进行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2.2审时度势的教学观每位学生在受教育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优势,都是在提醒教师应该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些存在的不同,在普通的教学形式中,有部分教师大胆开拓创新,改变以往常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首先,在同一门学科中分八次课,每次上课时的内容突出一种的智能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其次,教学实验过后,教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地站在他人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和所理解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则充分掌握了每位同学的学习倾向性。最后,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之后,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以提升。在教师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同时,改变学生关键之处还在于教师对学生们的态度。有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当作学生、朋友、老师、同学、儿童,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从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2.3课程观的个性化上课时,不再根据教学大纲完成课堂内容,而是从多方面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局限于课程教材,多结合生活中、游戏中内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课程内容在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更新了课程观念,为学生发展优势智能以及开发劣势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慢慢地在教育问题上革除传统体育教学中走程式化、单调化的模式,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智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多元化和全面性的教学与学习。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明显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弥补。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兴趣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多元智能理论广泛的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达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1开发多样性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普通课程的教学中时,大大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课程观。而后使用在体育教学中时,发现虽然每位学者对体育课程概念的理解描述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即不仅是促进学生体能,使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在学生的心理方面、智力方面、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良好促进作用的课程。根据这些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恰恰更适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体育课,以此来适应学生表现出来的智能需求。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笔者发现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在体育课表现方面至少有两种较强的智能组合。因此,在学习体育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完全发挥学生拥有的较强智能,经常性的在课堂中设置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提高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带来的教学风格也是活跃课堂的一剂良药,更好地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无论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组织还是教师的助手方面都可以不仅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突出的智能。慢慢在整个教学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适合自己的上课内容及上课的形式,使用自己最突出的智能帮自己完成课程内容,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每位同学的突出智能不同,如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学生,他的数理思维智能常常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自己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提高其他方面智能的能力。3.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通过不同实验结果发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可以从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地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做出弥补。3.2.1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分别从八种智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3.2.2过程性评价老师、同学、家长在每位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会不断地激励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家庭、学校双方面对学生负责,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及早的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3.2.3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不再采用传统教师一人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否定教师在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此时,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学生自己、教师及其相处在一起的同学都将成为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主体。目的就为了最后结果的真实有效。3.3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的多元化是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的基石。多元智能理论表面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更深层的目的就在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无形中提高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每位教师在深入观察学生并客观评价每位学生之后,要针对学生突出的智能优势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多元化的智能。只有教师清楚认识八种智能的内容,加之对自己的认真分析,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学生的感受,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切身需要,最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今后体育课、体育教育、学生体质、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价值。3.4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培养模式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发现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同时,配合创新型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切入”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即:重视体育技术培养的同时,加强运用多种智能发展技术的能力。甚至在突出教师与学生相互融合的氛围中,发挥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本能,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使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式开展体育教学内容,是未来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弊端,较好地改变“千课一型”的教学局面,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4结语

新阶段的智能理论需要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的教育教学中。开发学习者多元智力,激发学习者内在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成为时代要求。当前,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已融入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形式甚至是最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多元智能学生不再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体育课的质量也显著提高。

作者:路金豫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素质教育(上)[J].辽宁教育研究,2000,1(11):36—39.

[2]杨清明,易定国.多元智能理论下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14—116.

[3]于骁.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北京:教育部,1999.

[5]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6]黄英,蒋晓丹,杜康力.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J].学校体育学,2014,29(4):40—42.

[7]刘强德.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1(28):79—80.

[8]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教学实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41):80—84.

[9]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30):76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