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声乐课线上教学十篇声乐课线上教学十篇

声乐课线上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36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技能音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2-02

一、前言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声乐技能课是学生走上幼教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主导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唱,而且还要会教。然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技能课大多是以教授声乐唱法和技能为主,与音乐教法课程脱节。因此,如何将声乐技能课融会贯通以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及教材体系陈旧

幼教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技能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课的综合教学能力。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脱节,教学多为单纯的技能传授,上课内容多为专业的民族、美声歌曲。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学生模仿、技能训练,缺乏学生对幼师声乐教学模拟训练,学生学会了怎么唱,却不知道怎么教。这种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不适应幼儿园对一线教师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单一,没有相应的声乐教法课程,内容设置为专业声乐技能知识,缺乏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理论知识,练声歌曲缺乏儿童歌曲,导致幼师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歌曲资源储备不足,无法快速适应幼儿园音乐课实际教学岗位。

2.声乐技能课教师缺乏音乐教法素养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教师对音乐教法课程掌握层次相对薄弱,教学上仅限于发声方法和技能训练,缺乏声乐教学组织方面的引导,难以实现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切合。很多学校尚未开设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是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法课程分开教授,技能实践和幼儿园教学没有融合在一起,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3.实践技能基础经验欠缺

如何将学到的声乐知识转化成幼儿声乐教学的材料,是从事幼师工作的基础和着重点。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声乐基础相对较差,对音乐教法课程没有实际经验。除此之外,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还是沿用音乐学院的考试评价方法,声乐考试仅注重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却忽略了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从事幼教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音乐教学法课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是一个师范课程,师范课程主要特点就是师范性,而音乐教学法课程是实现其师范性的载体。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课程,最终都将作用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可见无论你的声乐技能达到了多少级别的水平,要想从事幼儿园的教学工作,都要科学系统的学习相应的音乐教学法课程。

通过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运用,将所学习的声乐技能知识通过音乐教学法的设计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实现组织音乐活动,编制具体声乐活动教案,并对幼儿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的幼儿教师,可见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学习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四、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策略

从当前幼儿园对一线教师的需求角度,社会需要我们培养能够掌握声乐专业知识的幼师教学性人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将声乐技能课程与教法课程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以实用性为基准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策略探讨:

1.转变单一的声乐技能专业教学模式,重建具有幼师特色的声乐教法综合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与中职院校声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幼儿教师,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同时,在幼儿园教授声乐课,需要学生能够独立的设计并教授声乐活动课。幼师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声乐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将声乐技能用音乐教学法展示给幼儿,用科学专业的音乐教学法引导幼儿完成音乐上的感知。

转变目前的声乐技能课程和音乐教法课的单独授课的陈旧课程体系。在声乐技能课中贯穿音乐教法的知识,让学生边学边教,在音乐教法课中以技能教学课为示例,使学生在声乐教学实例中理解音教法专业知识。

2.促进声乐技能教师与音教法教师的学科交流与切磋,加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培训。

声乐技能课教师与音教法理论课教师在各自专业方面都有独特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加强技能课与理论课教师间的知识融合,能各自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前的技能课教师多数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师范院校,在声乐技能上具有较高水平,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加强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认识和创新。

3.鼓励一线教师创编声乐校本教材。

幼儿园教学实际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特点,不但要突出声乐专业知识,更要侧重如何设计声乐教学,我们当前使用的声乐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技能方面知识,缺乏声乐教学方法的应用知识,陈旧的课程体系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组织相关专业的行家和从事幼师专业教学的一线专业教师针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实际编写声乐校本教材,从幼儿园对幼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立足本校幼师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注重声乐专业技能课与教法理论课程的交错融合,使学生在声乐技能课中通过课堂声乐教学理解巩固所学的声乐技能知识,促进幼儿园声乐教学能力的提高。

4.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评价体系。

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大多沿用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的考试评价体系,侧重学生声乐技能方面的考核,忽略学生对声乐教学方法的教学能力考核,不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声乐教学实际。改革当前的声乐考试评价体系,增加学生小组模拟幼儿园声乐授课,通过对声乐教学的展示,增强学生对自己教学能力查缺补漏。同时,声乐考试评价融合音教法课程应用,切实促进学生幼儿园实际教学能力提高。

5.在幼儿园声乐见习、实习中激发学生对声乐技能与音乐教学法的整合意识。

幼儿园的声乐教学能力是检验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合格与否的尺度,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课程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相互融合,而且要通过声乐教学见习和实习技法,激发学生对技能与理论整合必要性的观念。

通过幼儿园教育声乐见习,观摩幼儿优秀教师教学课堂,用写总结的形式启发学生意识到从事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要学会把声乐专业技能知识通过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认识到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从观念上整合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的整合。

五、总结

声乐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要摒弃落后的不适应幼儿园声乐教学的教学体制,改变教学观念,整合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法课。本文从幼儿园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实际要求出发,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策略,旨在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徐金阳.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策略[J].艺术教育,2013,(4):6.

[3]于洋.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1,(2):3.

[4]刘铁男.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误区与完善策略[J].时代教育,2012,(2):5.

[5]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0,(8):10.

[6]刘效东.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J].兰州学刊,2000,(1):50.

[7]刘效东.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J].兰州学刊,2000,(6):52.

[8]沈雯.幼儿艺术教学情境主题的类型[J].学前教育,2009,(11):2.

[9]丛立新.课程改革与课程微观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2000,(7):60.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声乐教学微课

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中职和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成员鲁昕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带动职业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领域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无论是翻转课堂、慕课,还是微课,都是依赖于网络在线视频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成果。尤其微课,更是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让学生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进行知识点的循环学习,真正实现“课堂翻转”的教改理念,提高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实践与拓展环节的效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形式,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常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微课如同微电影一般,因为视频时间的缩短、重难点的突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成为当下声乐教师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一、微课是声乐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要

微课是以微视频教学为载体,针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项目等)设计开发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网络视频课程。①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微课将教师上课资源转换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声乐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学科,一直遵循“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即师父带徒弟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延续了几千年,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和歌手。随着时代的发展、招生人数的增加,“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声乐课堂教学的需要。课时少、学生多、学生嗓音条件的差异性,使声乐课堂授课日益艰难。信息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多元化的需求。如在线视频的观看,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授课内容,“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的选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也激发了其学习欲望。由于生源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处于培养声乐兴趣爱好的初级阶段,除了教授基础知识与发声技能之外,歌唱心理辅导也应予以关注。微课的优势就在于教师将课堂中的难点或重点录制并制作成视频,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还可以在家中观看,甚至可以通过手机上网随时随地观摩学习。这就解决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悟性较弱而无法及时掌握发声技巧的问题,通过多次观摩学习,有助于逐步掌握发声要领。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学习制作微课,将学习难点以视频播放的形式传给教师,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及时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微课是顺应时展、教学变革、信息化教学发展而诞生的,是声乐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

二、微课是声乐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补充

声乐教学信息化是对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微课以其小巧、精致、有效、便捷的特点,成为中职院校声乐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不同于教学课件,不着重于体现整堂课的具体步骤,而是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遇到的难点或重点问题。如在发声练习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气息进行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看到直观形象的发声练习,使声乐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微课只是截取课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放慢、放大地讲解与示范,使学生在5-8分钟的视频播放中,充分理解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优秀的微课教学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遵循简单、有趣、可信、可用的教学原则,精选好的选题、良好的教学策略及讲解手法,依托确定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录制投影四个步骤进行具体实施,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平板电脑等学习工具,具体完成信息化教学中的展示环节。如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学科“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一等奖微课课件《璀璨的民族乐器》,摆脱了传统器乐欣赏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沉闷风格,注重“做中学,做中教”,以人为本,更多地从学生的欣赏角度出发,注重游戏与聆听的结合,逻辑性强,使学生很容易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器乐欣赏的任务,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参与课堂实践及拓展环节;福州市文教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林月凤制作的京剧微课视频《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戏曲世界》,融声乐艺术与京剧艺术为一体,勇于突破和创新。视频清晰优美,涵盖了声乐与京剧两大艺术范畴,容量大、视角独特、富于创新。可见,优秀的微课既能够展示教师精湛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教学修养,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指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为教育信息化。依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线教学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美国的“可汗学院”吸引了大量年轻学子,而我国各高校兴起的慕课与“翻转课堂”,以及当下流行的微视频、微课,都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于网络建设的高度重视,无线网络、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充分享受到资讯共享的快乐。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在家庭、公共场所,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微课可以无处不在。如我国歌唱家戴玉强的“戴你唱歌”,借助微信平台,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戴玉强的教学视频;浙江平湖职业中专的教师倪国峰更是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到极致,他建立了个人网站、微博平台,借助学校局域网、免费无线网,将微信、QQ都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化教学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正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好的补充。

三、微课是声乐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精细化体现

智能手机、微信、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在线教学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微课从课件中单独剥离出来,脱离了整堂课的教学程序,突出重点和难点,在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某一要点的展示与说明,并以视频保存的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微课的优点在于摆脱了传统课件“流水线”式的教学程序,以鲜活、形象的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即便是学习悟性较差的学生,通过对在线视频的反复观摩与学习,也能逐渐掌握学习的难点,大大提高了声乐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家自习。如讲授声乐理论民族唱法,教师可播放民族歌曲视频《金风吹来的时候》,通过声音剪切、视频编辑、播放录音,并辅以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傣族的民俗风情及傣族歌曲的艺术特点,从而自主地归纳出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对于课堂结束后依然存在困惑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手机客户端进入教师微信平台,通过反复观看学习视频,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电脑在线视频、微信平台等完成师生互动,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声乐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面对面”“一对一”的即时教学不再是难题。

结语

信息化教学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大数据”和“云”时代。全球网络化必然引发教育及其他领域的革新,“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的出现,是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微课以小而精、灵活多样的微视频形式逐渐占据各大高校的教学课堂,成为目前最方便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微课的诞生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趣味性,深受师生的喜爱。微视频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各种智能终端观看教师上传到微信平台的微视频,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课堂知识的实践性,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微课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两极化的问题。微课方便教师在课前传递知识,有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时间高效化。微课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将决定未来教学领域中学生学习视野的广度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微课是符合当代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的,对于声乐教师来说,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掌握较好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声乐教师只有保持教学的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注释:

①胡铁生.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制作与评审指标解读.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3

1.微课让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单调的乐理知识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且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们在进行乐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能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音乐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广东省东莞师范附属小学张秋萍老师用微课教学的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乐理常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老师采用讲授法,边播放视频边话外音讲授。她先录制一小段竹子视频,从一节一节的竹子,很轻松地让小学生理解小节的概念。节与节之间用小节线隔开,又很自然地引出小节线概念,同时讲清了小节线的作用――提示强弱拍。再通过运动员跑步到终点,引出终止线。整个教学过程,只有5分钟,由于有了视听的微课视频,就让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概念,避免了口干舌燥的讲授。再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强弱》时,录制了小狗与小猫,鸭与小鸡,小鸟和蛐蛐三组叫声的视频,播放给一年级的小学生听。小学生边欣赏边听,很快理解了声音的强与弱,避免了抽象说教。

2.微课让唱歌教学声情并茂。

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通过微课教学,采用视频动画,从范唱、歌曲特色等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时,笔者通过微课插入播放中国著名歌手刘欢和英国著名歌手莎拉・布莱曼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原唱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歌曲《顽皮的小杜鹃》,歌曲每个乐句末尾都插入了杜鹃的叫声“布谷”。在录制微课视频时,笔者把歌曲改编成二声部,一个声部唱歌曲主旋律,另一个声部唱杜娟叫声“布谷”。这样的微课视频,减轻了演唱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同时为二声部的教学做了铺垫。再比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歌曲《忆江南》、欣赏《西湖春晓》时,如果播放一组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视频,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歌曲的细腻婉转、清澈秀丽、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地方L格有了较直观的感受,理解了歌曲的特征。在教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笔者把平时录制的天安门前升国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的视频,插入到微课中,播放给学生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演唱更加饱满激情。

3.微课让欣赏教学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地听音乐)、“唱唱”(唱作品主题),根本无法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达不到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借助视听结合的微课,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蔡云老师以微课的形式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渔舟唱晚》。蔡老师先介绍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从古筝的定弦do、re、mi、sou、la引出民族五声音阶,分段讲解《渔舟唱晚》各旋律特色,从旋律音的构成――旋律音的走向――旋律的音乐形象树立,再通过欣赏古诗《渔舟唱晚》,了解整首乐曲的表达意境,最后完整欣赏,一环紧扣一环。该微课采用视频动画,拉近学生与古曲的距离。学生通过反复播放该微课,可掌握歌曲欣赏的背景、创作方法、旋律特点,从而了解作品、欣赏作品,达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再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京剧中的表演形式和行当的划分》,要让小学生辨别唱、念、做、打的京剧表演形式和各种生、旦、净、丑的行当,难度很大。如果用精心设计好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听,要完成这课教学任务,就顺利得多。

4.微课让器乐教学变得简单、容易。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示范演奏时,学生往往看不清楚教师的指法、手型。而运用微课进行器乐教学,学生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演奏的微课视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音乐实践――吹奏口风琴,由于是第一次教学吹奏口风琴,笔者利用微课视频播放一段口风琴吹奏的乐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微课视频,介绍口风琴的结构、吹奏姿势、吹奏方法等。这样,再教学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吹奏do、re、mi,学生就容易多了。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音乐实践――口风琴吹奏《布谷鸟》,如果教师只是示范一两遍,学生肯定记不住口风琴的指法、位置。如果采用微课视频教学,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看,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5.微课让小小音乐剧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4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言光线美术音源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5-01

一个孩子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四个阶段,多达数百节的音乐课之后,音乐能力仍非常低浅,让人惊诧不已。主要表现在:认为自己不懂音乐、没有音乐细胞、不能完整地唱一首歌的人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音乐修养、艺术品位、陶冶情操、娱乐人生了。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认真研究具体的音乐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学生在什么样的学习形态下最具有学习效果呢?当然是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被教学情境感染的时候,下面就创设教学情境的做法和大家进行分享。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情绪、情感,境: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或导演,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可以使教学在一室中,窥见宇宙;在有限内,追求无限。教师可采用语言创设情境、光线创设情境、美术创设情境和音源创设情境。

1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就是这样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当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此时教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翠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无边的草原是我们的家乡”,“白云青天是我们的篷账”,“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绒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

2光线创设情境

有人不禁要问:“音乐教学也有光线问题吗?光线也能创设情境吗?”当然,不仅美术讲究光线,音乐同样存在着光线与明暗。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打铃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教师点燃蜡,音响里传来了《葬礼进行曲》那悲痛的主题。同学们伴随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不需语言,不需行动,不需任何要求,只有音乐和教师为音乐创设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深沉,表情庄严肃穆,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欣赏完之后,教师马上吹灭蜡烛,打开所有光源,音响里又传来了《婚礼进行曲》那优美的旋律,学生们很快调整心态,来到那抒情而庄重,又不失欢乐与幸福的气氛当中,在一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从“大悲”到“大喜”,可以说光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他们会永远难忘这节烛光里的音乐课。

3美术创设情境

美术与音乐什么时候都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她们的表情、达意却又那么相似,关键时刻还能互融、互补,特别是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上《伏尔加船夫曲》这课时,向美术老师借来了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讨论油画的内容,学生最后的总结:船夫们背负着粗重的纤绳,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子缓慢地前行,这也正是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听完歌曲后,再让学生对比两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有说用音乐表现比较震撼人心的,有说用油画表现更直接的,总之,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在欣赏《图画展览会》这课时,听完《牛车》和《基辅大门》后,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听后感,学生也很兴奋,纷纷拿起画笔,来完成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形象;在教唱《唱脸谱》这首歌曲之前,跟同年级的美术老师进行了沟通,让他先上了一节画脸谱的美术课,在上音乐课时,我是拿着学生的作业来给他们讲解《唱脸谱》的歌词内容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歌曲的学习也达到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4音源创设情境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5

关键词:sibelius;和声教学;电脑音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27-02

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电脑音乐技术也逐步渐走向了音乐的课堂,在和声教学中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引进五线谱制作软件作为教辅工具,不仅会为教学带来的居多方便,而且也会对和声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通过在和声教学中对五线谱制作软件“sibelius”的运用和实践,发现这类教学的最大优点可以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学生下课后,也就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束,学生在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这种延续的学习过程很难保证学生不走“弯路”;而数字化教学手段则不同,有着优越的延续性特点。①通过教学时在课堂上所演示的软件操作不仅可增强学生对电脑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兴趣。而且也最大程度的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sibelius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和声教学中意义

(一)sibelius的主要功能

与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同名的五线谱制谱软件“sibelius”是目前世界上最专业、功能最强大的谱制谱软件之一。目前最新版本是sibelius6.0。该软件以它人性化的设计,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群青睐。

sibelius在乐谱编辑方面,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直观,谱面优美大方,各种乐谱号号、音乐术语等都十分全面,通过几个简单的快捷键方能应付自如,几乎所有的乐谱都可以应付自如。除在乐谱的编辑方面显示出它的强大外,在乐谱的图片输出、midi输出、实时回放,变换音色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它的专业性。

(二)sibelius在和声教学中的意义

和声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有两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和声实例与和声实例的音响效果呈现。

教学过程中的和声实例目的是为了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知识精髓、和声技法要领。其最基本要求首先是所呈现出来的谱面要清晰明了,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其次是要能通过钢琴或其他多媒体工具将所列乐谱的音响效果立体化的呈现出来,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和声的魅力。传统的和声教学手段在乐谱的呈现上,与和声的即时音响效果的演奏上都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局限。而sibelius的运用刚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些矛盾。如:用sibelius在课堂上编辑四部和声要比手写的速度快,而所呈现出来的乐谱却清晰美观;再利用sibelius的乐谱回放功能,可以随心所欲的播放所编辑的乐谱,其精确、完美的演奏效果堪比一个万能的演奏家。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sibelius的运用既能轻松愉快地组织课堂,学生又能在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有序而默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气氛也变得活跃。②

二、sibelius在和声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传统的和声教学过程先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利用粉笔在黑板上展示谱例,如果是配备钢琴的理论教室再由教师或学生演奏其音响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也显露出了一定局限性,如: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通过手写展示更多的谱例、有限的黑板版面难以同时展现多个谱例等。然而,在和声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五线谱制谱软件“sibelius”,这些在和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一)利用sibelius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教学举例

在sibelius软平台最主要的功能是乐谱的制作,我们正好利用其专业、美观的乐谱制作功能为我们和声课堂中举例而服务。传统的黑板展示和声实例的过程费时费力,且难以修改。sibelius在五线谱制谱方面有着极其方便的操作方法,可以通过电脑键盘的“c、d、e、f、g、a、b”七个键输入七个基本音级,再配合小键盘的功能键输入多声部以及各种音乐符号,简单快捷、省时省力。利用sibelius软件作为黑板的延伸,将和声实例通过荧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清晰、美观乐谱实例,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sibelius的乐谱编辑功能对同一例题作多种和声技法的处理

由于为旋律或低音编配和声的技法和过程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对同一旋律或低音的和声编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个人也同时可能存在多种想法,因此和声教学过程中实例也同时存在多种编配的手法。当例举的一个和声实例在课堂上出现了多种争议的时候,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同时做多种和声技法的处理,让学生掌握同一旋律或低音的不同的编配和声的手法。利用sibelius的便捷的复制(ctrl+c)和粘帖(ctrl+v)功能,要进行其它和声技法处理时,只需在所复制的乐谱上通过电脑键盘的方向键就可以对音符作任意的改动了。这样做的优点就是不需要作改动的音符就不必重复输入,方便又快捷、省时且省力。同时还能将几种不同和声处理的谱例在同一版面上显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处理手法的精髓。

(三)sibelius的乐谱演奏功能进行实时播放和声效果

传统的和声教学手段是通过教师的演奏来试听和声效果,但是现场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各方面的局限。如演奏在黑板上以例举的和声实例,教师需要在一边看黑板上谱例的同时来演奏和声的音响效果,黑板手写谱例的不规整与即兴的演奏使得教师在演奏时难免会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而不能准确的表现乐谱的真实效果。

sibelius的乐谱回放功能极其强大,在回放音响效果的方面可以和其它专业的midi音乐工作站相媲美。sibelius的播放功能就好比一个顶尖演奏家随意由你发号施令,在软件中可以通过电脑键盘的空格键从头播放或暂停,通过电脑键盘的字母“p”键从中间任一地方播放或暂停。反复试听时只需要重复上述步骤,演奏时不但节奏精准,且有非常人性化的力度变化和表情记号的处理。

在sibelius中自带的音色也非常之丰富和逼真,你也可以把四部和声的四个声部安排成弦乐四重奏的四种音色加以演奏。除此之外如果对音色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真实的乐器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安装好各类软音源的插件并在sibelius中加以调用,真正实现一人演奏一个乐队的效果,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堂气氛,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sibelius在和声习题讲解过程中的运用

由于sibelius拥有强大的乐谱编辑功能和便捷的音效回放功能,因此在和声习题讲解的过程中也能为教师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兴趣。

(一)与传统讲解方式的异同

一般本科院校和声课教学计划的课时设计常为每周理论知识讲解和习题讲解各2课时。传统的和声教学的习题讲解课程,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或是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五线谱的形式,然后进行讲解或是师生一起评阅纠错,使学生理解和声写作的技法。由于手写的乐谱不一定规整,不便于视谱,更不能及时的听到和声效果。所有习题讲解的效果有限。

和声习题讲解其目的是为了能使学生掌握各种和声编配的手法,从而真正能理解和声理论的精髓。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通过sibelius在和声习题讲解教学中的运用其目的是相一致的,而通过sibelius在和声习题讲解中运用能扩大和声习题展示的容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在sibelius中习题讲解的操作说明

根据笔者在和声教学实践中对sibelius的运用,认为利用该软件在和声习题讲解中拥有居多的优点。

教师可以事先选择一些学生的习作利用该软件制作成乐谱,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这样可以利用sibelius展现多个学生的习作,而打破传统黑板展示的版面局限性。即便是随堂制作其速度也比手写乐谱快很多,且乐谱显示非常清晰漂亮。

习题讲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所展示的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一些不良的和声进行可以通过sibelius的“highlight”(区域高亮)功能,醒目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更直观的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讲评中还可以在高亮区域的后面通过快捷键“alt+b”随意添加乐谱,将不良的和声进行更正后重新展示在其后便于对比,同时也可以将两种对比的和声手法连续进行和声效果回放,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不良的和声进行与各种和声的手法。

总之,sibelius凭借其简单的操作功能、方便强大的快捷方式,极易让教师和学生上手操作。美观而大方的界面

,超人性化的设计,便于教师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授课教师如能在和声教学中熟练的运用sibelius辅助教学,不仅能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兴趣。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该软件的认识,对学习该软件以及其它相关音乐软件也起到了一定启发作用。

注释:

①尹楠.数字化教学手段在高师和声学中的应用.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5月,第28卷,第3期,第119页.

②栾凯.多媒体环境下艺术院校<和声>的数字化教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83页.

参考文献:

[1]谷勇.电脑midi系统与多媒体音乐制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多媒体课件在<和声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新教师教学杂志,2010年7月,第7期.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6

一、教学案例

1.物理课上做游戏

在学习“双耳效应”这一内容时,引导同学们做了这样的游戏:先让一位同学站到黑板前,并且面向黑板。然后,把一个正在发声的手机在同学们中间传来传去,老师一声令下“停”!再让这位同学猜手机在谁的手里,这位同学当然是轻而易举地猜对了,他十分高兴。还是这位同学,让他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堵塞起来,同样把正在发声的手机在同学们中间传递,再让他判断手机的位置。游戏开始前,老师跟全班的同学打手势用哑语约定:如果他判断错了,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当然不会猜对)。大家都心领神会。老师又一声令下“开始”!“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地判断错了,全班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他高兴地跳起来了,但转过身来看手机时,却大出意外,“分明听得十分清晰,确实是那个方位呀,难道我的耳朵出问题了?”那位同学辩驳道。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游戏结束了,探究开始了……

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提问:声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吗?有同学猜想可以,有同学猜想不行,谁对谁非呢?游戏开始:把一个正在响铃的手机用塑料袋包上一层又一层,然后用细线缠好,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声音,这声音是从空中传来的,当我们把手机放到水中时,仍然可以听到手机清晰的声音,只是声音小些了。这充分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同学们心服口服。

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

2.物理课上听音乐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内容时,老师课前准备好了收录机和一个泡沫娃娃。上课时,老师把收录机横卧在讲台上,喇叭朝上,并放起了同学们最喜欢听的《足球之夜》的音乐,然后把泡沫娃娃放在收录机的喇叭上,娃娃竟然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跳起舞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课堂一下子“沸腾”了。随着“娃娃为什么会跳舞”的提问,同学们迅速进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内容时,师生一起开了一个小小的音乐会:有的同学带来了二胡,有的同学带来了小提琴,有的同学带来了笛子,有的同学自制了三弦琴。分别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当师生用自制的水瓶琴演奏乐曲时,音乐会掀起了高潮。首先,老师一边向高脚杯倒水,一边用筷子敲打酒杯,直到有“1”这个音阶为止。那声音从轻脆逐渐变到深沉。依次重复地试验,终于能听出“1、2、3、4、5、6、7”七个音。音阶形成后,老师给同学们敲击了几首曲子。大家闭上眼睛听旋律时,竟能分辨出《小星星》、《粉刷匠》、《卖报歌》、《两只老虎》和《春天在哪里》等儿歌。实验非常成功。同学们一个个手舞足蹈,不约而同地跟随着唱起来,每唱完一首曲子都为自己鼓掌。歌声和欢笑声汇成一片,传出教室,传到校园的上空。

他们在歌声中陶冶了情操!

3.物理课上学成语

学完《声现象》一章的内容后,师生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互动复习课──用汉语成语来描述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许霄同学在物理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物理课开始了。我估计富老师今天会带我们复习第一章──声现象。可是刚刚开始,富老师就提了一个问题:“声音响度特大时用个什么成语来形容呢?”“什么成语?”全班同学面面相觑,这可是物理课呀!提成语干嘛?我一时也没回过神来。“震耳欲聋!”肖木伸快嘴快舌。他反应总是挺敏捷。“答对了,加10分!”富老师模仿着电视主持人王小丫的语调,“还能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哦──原来是这样,不少同学恍然大悟。“如雷贯耳”、“掩耳盗铃”、“响彻云霄”、“人声鼎沸”,好几个同学在抢着说。“好!这几个成语都是在形容声音的响度大,那么有没有形容声音的响度小的成语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成语,老师一一写在黑板上。如:掩耳盗铃、窃窃私语、珠圆玉润、震耳欲聋、鸦雀无声、河东狮吼、人声鼎沸、响彻云霄、如雷贯耳、一锤定音、山崩地裂、震天动地、惊天动地、鹦鹉学舌等。然后,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将以上成语按照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进行了分类。好似语文课的物理课,不仅让同学们明白了声音的特性,而且理解了不少描摹声音的成语,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他们在交流中增长了知识!

4.物理课上学画画

在学习“颜色”这一知识时,教师请一位小学学过美术的同学带来颜料和画笔。他先在调色盘里调合好品红、青、黄三单色,然后在事先准备好贴在黑板上的大白纸上分别用三单色颜料写上“大家好”三个字。然后再在调色盘上将品红色、黄色和青色按一定比例调合,当黄色与品红色的颜料混合时,得到了红色;品红和青色颜料混合时,得到了蓝色;当青色和黄色颜料混合时得到绿色,当品红色青色和黄色三种颜料混在一起时,结果得到了黑色。用黑色在白纸上写下“有趣的物理”五个大字,白纸黑字、清晰可见。三原色的调合出现黑色,这让大家意想不到,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单色光,可以这样获得:取三个相同的手电筒,分别在手电筒前蒙一层红、黄、蓝三色半透明塑料膜,三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合在一起时,白屏上并不显示彩色,而是显示白色

看来颜料的混合规律与色光的混合规律是不一样的。

他们在探究中学会了欣赏!

5.物理课上学数学

在学习《光现象》一章的内容时,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后交流说:实际上,法线就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组成的角的角平分线;探究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交流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和物的连线把平面镜垂直平分。这充分说明像和物属于轴对称图形,用数学语言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探究到的物理规律。

对于自行车尾灯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让他们透过物理现象看到了它的本质,并又一次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运用。如图1所示,

得出结论:当光线在两块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之间反射时,出射光线平行于入射光线,这就是自行车尾灯的反射原理,无论从哪个方向射来的光线,经两次反射最后都将平行于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回去。数学知识的运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他们在知识的运用中找到了成就感!

二、教学反思及建议

每次上物理课,同学们总是喜形于色,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是构建了多彩的物理课堂,不同程度地渗透了“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等新的教学理念。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7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天真可爱,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所期盼的音乐课是唱唱动动玩玩的。如果让他们一直坐着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到反复地学唱一首歌曲,他们会越来越不喜欢上音乐课,从而导致不肯开口唱歌。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活动模式,使音乐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发展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江苏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循序渐进要求学生认谱,但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每周两节音乐课的教学时间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识谱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实用的识谱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游戏渗入教学中,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良好发展。

一、手指操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这首儿歌大家耳熟能详,其实一双手照样可以用在识谱教学上。五指打开横放在面前就是一个现成的五线谱,五个手指分别是五条线,手指间就是五线谱的“间”了,那下加一线在哪呢?我们可以借助另一只手的食指,加在五线谱的下方。教学内容中有一首土家族儿歌《乃哟乃》,这是一首很好的识谱教学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是“do,mi,so”三个音,学生在模唱歌谱之后,做手指操游戏。嘴里唱“do”,右手食指指在左手“五线谱的”第一线的下面,代表下加一线上的音;嘴里唱“mi”右手食指指在左手最下面的手指,代表第一线;嘴里唱“so”就指在从下数上来的第二个手指上。学生非常喜欢在唱旋律时做手指操的游戏,而且这个游戏可以同桌相互做,相互检验正确率,提高识谱能力。

二、画个性五线谱

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本源。音乐无论怎样抽象,空灵,超凡脱俗,玄妙莫测,也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无内容、纯形式的艺术,是什么“上界的语言”,而是以声音为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在绘画艺术中,以视觉形式传达音响效果是较为常见的,线条有节奏,色彩有音阶,图形有乐感。

“涂鸦”是儿童喜爱的绘画方式,怎样运用在音乐识谱教学上呢?在学习“do,mi,so”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完成一份作业:“我的五线谱”,在白纸上用彩笔画出五线谱,用全音符在五线谱中找到“do,mi,so”,这个全音符可以画成各种动物头像,以便记忆,在下节音乐课中进行评比。这样,学生在动手绘画中巩固复习认谱,声音与色彩相似而相通,使学生从声音中“听”了色彩,从色彩中“看”出了声音。

三、我是小音符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是学习音乐的手段。在游戏中训练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大家是否还记得《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她带着孩子们游戏唱歌的片段着实让我和学生着迷,玛利亚和孩子们成为八个音符,分享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我在音乐教学中也充分利用音乐室的场地,在地上画上五线谱,可用粉笔或即时贴,分组请出同学充当小音符,老师唱出或弹奏出八个音中的任意一音,请同学听出后跳到相应的五线谱的线上或间上。在熟练地基础上可以多请几位同学同时进行比赛,学生乐此不疲。

四、走楼梯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活动,是儿童游戏世界中一个充满欢笑、歌声与自我表演的快乐王国。它不仅能给儿童带来欢乐,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还有助于儿童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开发,促进儿童身心发展。《音乐之声》中还有孩子们根据所唱的旋律在楼梯上跑动的情景,受他的启发我也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游戏,请出一位学生,老师和同学们唱歌谱《乃哟乃》,请出的那位学生根据旋律跳到相应的台阶上(一层台阶一个音),在活动中让学生熟悉音高与乐谱。

五、乐器配合

乐器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生活,其实很多乐器的演奏方法与音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了手指操等一系列游戏后,充分利用竖笛,让学生一边看旋律唱谱,一边按孔放孔,多种感官参与,加强识谱教学。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8

关键词:专业音乐软件;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从理论上来讲,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软件的相互结合对音乐教学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但由于在音乐教学中要求输入大量的五线谱,从而将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拒之门外,他们依然按照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法,在面对这种现状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专业音乐软件同时引入音乐专业理论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中,尤其是与作曲技术理论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局限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听觉方面

在音乐欣赏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音程、和弦以及旋律音响效果,在教授过程中,特别是和弦、音程的快速转位在黑板上的多种演示以及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传统的音乐教学需要由教师通过钢琴的演奏才能使学生获取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钢琴演奏能力较高,因为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没有音响的音乐理论课程,使实践脱离了理论,很难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2.视觉方面

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的五线谱黑板,这种黑板在出厂前就把一排排标准的五线谱规范地印在黑板的表面,教师便可在上面进行理论讲解和谱例的演示,否则就得在课堂上当场绘制五线谱,不但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因为绘制的五线谱缺乏相对的规范性,从而使学生在一些音乐理论概念上出现认识上的错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质量。

3.感观方面

一些音乐符号和标记仅仅用说教的方法,很难使学生明确的理解其真正含义,比如琶音、颤音、渐强和减弱等音乐表情,只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和感受到他们实际的演奏效果。当教师需要学生欣赏一首钢琴曲中的一段乐曲时,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去欣赏,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将听觉与视觉结合在一起,有的学生甚至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睡觉休息的课程,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专业音乐软件走进课堂的必然性

目前国内针对于专业音乐软件走进课堂的说法,既有支持者,又有反对者。一方面,专业的音乐软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音乐教学与时俱进,从而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必定要提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顺利地将音乐软件引入课堂。因此,从社会的需求来看,音乐软件走进课堂存在其一定的必然性。

1.运用音乐专业软件,例如encore4.5、Finale等,可以把乐谱谱例书写的更加高效、美观和规范。在运用音乐专业软件的同时,不需要采用专业的五线谱黑板,在投影等成像设备上就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复杂而又规范的音乐谱例。音乐专业软件中包含着各种美观而规范的音乐记号和五线谱,不会再出现以前手写过程中会有的各种书写错误。对于学生们来说,有利于他们正确树立五线谱的各种记号概念。

2.音乐软件还可以表现速度变化的不同效果。例如,针对于同一个谱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演示,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音乐中的突出作用。当同一段音乐谱例采用不同的速度被播放的时候,就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音响效果,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速度的提升往往会受到教师钢琴演奏水平的制约。

3.音乐软件中的多媒体视听功能也是其一大优势,这个功能摆脱了对专业视听设备的依赖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视听同步,因为在Finale和encore4.5等制谱软件中,都包含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音序功能,可以一边展示谱例,一边播放谱例的音响效果,除此之外,它默认状态下的钢琴音响效果也比较好,在一般谱例的音效示范中,也完全可以达到真实钢琴的演奏效果。还可以播放多声部的音乐形式,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不同谱例的音效。

4.音乐软件可以实现谱例的快速转换。在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谱例的快速转换是不可能的事情,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讲解后才能完成谱例的转换,这个过程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利用音乐专业软件,我们就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提前输入需要讲解的谱例,在课堂上只需要直接打开就可以进行讲解,这样,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就可以节省出来,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的思考。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谱例之间的快速对比转换。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9

[关键词]音乐;精研;精选;教材;校本化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与实施,音乐教材的修订工作也已完善。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基础性的差异,任何教材都很难做到兼顾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和本学期深入基层对全区中学13所学校的实地考察来看,每个学期虽然都有二十周左右的教学时间,但除去文化课的期中、期末复习与考试、法定假期,再加上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音乐学科期末考查等因素,能够真正用于正常音乐教学的时间,只有十五个周次。目前,初中班级的音乐课为每周一课时,仅凭这十五节课,实际上很难保证教材实施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本校实情,精选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所谓“校本化”的处理方式就是以校为本,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技术手段,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那么,究竟怎样的“校本化”处理方式才能充分实现每学期十五个课时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欣赏教学曲目,明确教材学习要点

由于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大都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方式,而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感悟能力,因此,音乐作品欣赏也就成为初中音乐教材中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单元都提供了四至五个欣赏教学曲目,整册教材累计有二十多首音乐作品。如此数量的欣赏教学内容,想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中全部完成,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不可能把所有的音乐课时全都用于欣赏教学,还必须分配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用于歌唱、演奏、创作等其他活动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预留给教师的一个弹性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每课时只精挑细选一个欣赏教学内容,并且每次播放音响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因为一次听得太久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是大型音乐作品就只能提炼出主题性乐段进行重点欣赏。因此,每个作品的欣赏教学大致需要经历三次左右的“听”(反复感知过程):初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美感印象;再次听赏感知音乐塑造的基本形象或表现内涵;三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征。还有“说”(讨论分析过程),“唱”或“奏”(主题体验过程)甚至“演”(动作表现或创作过程)等几个基本环节与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并有所感悟。也就是说,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学生感知与体验音乐的方法并非只靠单纯地“听”,而是可以运用“听、赏、动、创”等综合性的体验方式。

当然,每个欣赏教学的作品要想达到比较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一般最少都需要耗费20至2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欣赏教学的内容不宜安排过多,否则,不仅挤占了其他项目的学习时间,而且欣赏教学也容易陷入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的境地,难以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

此外,音乐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单元主题的特征,把一些欣赏作品罗列在一起,教师要自己来确定欣赏教学的课时目标。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各不相同,教师之间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教材实施的基本质量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曾尝试把欣赏教学统一设定为下面四个基本要求。

(1)知道欣赏曲目所表达的基本内容(音乐文化的知识点)。如欣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时,要求学生在欣赏学习后需要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是山村小牧童的音乐形象;知道乐曲是贺绿汀先生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中国音乐作品,因而被赞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2)借此联系生活场景或已经学习过的其他音乐内容(音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仍以《牧童短笛》为例,通常会借助几幅牧童放牧的中国水墨画做展示,结合三个乐段的音乐变化,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也会启发学生根据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知识点,联想到维瓦尔第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中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

(3)有表情地哼唱并记忆主题旋律(音乐表现和记忆能力)。这项要求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要求学生模唱和记忆欣赏作品的音乐主题,通过不断积累,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比较符合初中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实际情况。

(4)适当开发音乐教学中的微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我学习,这也是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过程与反馈的结果。大胆尝试微课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微课的范围可以是音乐知识类,欣赏类,专业技术类等,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平台,创造更合理的音乐学习氛围。为欣赏教学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高的平台。

二、更新歌唱选曲理念,注重培养声音感觉

在初中音乐课本中,每单元至少有一首唱歌教学曲目,每册教材大约有五到六首歌曲。由于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耗费半数以上的课时,留给歌唱教学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唱会(唱熟)一首歌曲大都需要一个课时以上的时间,唱好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学期只能完成两到三首歌曲的教w。因此,歌唱选曲如同处理欣赏教材一样,也需要对教材歌曲进行精心选择。此时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歌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歌曲旋律的音韵美;第二是学生在集体歌唱时能够体验到整体音响的和谐之美。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更新歌唱教学的选曲理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习惯注重每学期能够完成多少歌曲教唱的数量指标,而对歌唱教学的方法要求(歌唱质量)却重视不够,以致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能有效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学生歌唱的声音感觉训练要比教唱曲目的数量更为重要。初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初步的声音融合能力和最基础的唱歌技能,以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歌唱活动。众所周知,普通学校的班级歌唱教学,不同于音乐专业院校的独唱声乐训练,因而歌唱教材也就不适合选用思想性或专业性过强的独唱类歌曲。经过长期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只有采取齐唱或简单的二部合唱的歌曲形式,才是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实际。因为班级歌唱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音响形式,讲究的是声音的融合性和整齐度。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最适合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主要还是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技能,在齐唱歌曲时做到音色统一,发声整齐;或者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中形成独立、协调、均匀的综合音乐感觉,那么学生将来就可以凭借这个基础更好地参加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简单的合唱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声部结合的和谐美妙,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根据班级歌唱的特性,教师除了从初中音乐课本中遴选出适合齐唱和二部合唱的教材歌曲,同时还选择了部分课外曲目,作为歌唱教学的补充资源。这些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单二部或单三部,为适应学生逐渐向变声期过渡的嗓音特点,选曲的音域严格控制在十二度以内。

这些音乐教学资源的补充曲目,主要来源于国内多位音乐人士专门为中小学校创作的学生歌曲集,如谷建芬以二十首唐诗宋词创作的《新学堂歌》,上海音乐家易凤林老师以十六首古诗词为歌词出版发行的《中国唱诗班》,还有很多音乐家也编辑发行过多种版本的少儿合唱歌曲集,如李丹芬编辑的《群众合唱精品库童声卷》上、下册,王安国编著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上、下册等。表1是在近年来选用过的教学曲目。

以上曲目篇幅都比较短小,大多数是二段体结构,有的只有一个乐段,低声部配置多采用和声性的技术手法,适合学生学唱。正如“新课标”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合唱歌曲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演唱经验,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具有比较好的歌唱教学效果。

三、采用两种谱式对照,提高学生识谱技能

乐谱是记录音符的方法体系,也是传播音乐文化的媒介手段和技术载体。识读乐谱是“新课标”中“表现”领域的四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线教师倍感纠结的一个技术难题。尽管“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但实际操作中教师的选择权却遭受严重制约:其一是受学生音乐学习谱式背景的影响,因为两种谱式在小学阶段都可以自由选择,到了初中,就会让教师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遭遇到两种不同谱式学习背景的学生。由于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磨砺,学生早已习惯了最先学习的一种谱式,进人中学后再做改变就必定会产生纠结。其二是受教材本身的谱式限制,如果教材是五线谱版本,教师在教学时遭遇到简谱背景的学生,想要全部翻译替换成简谱就非常麻烦,反之亦然。

简谱也叫数字谱,原为法国僧侣圭多为便于传唱宗教歌曲而发明的,后经思想教育家卢梭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今天比较成熟的乐谱体系。“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开始了我国近代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简谱便于识读,受到了大众音乐生活的广泛欢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群众歌咏活动和中国民族乐器使用的主流乐谱。五线谱虽是当今世界的通用乐谱,它在音高、音准、转调、和弦的排列等方面要比简谱更为直观和严谨,但真正掌握起来还是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缺乏必要的音乐文化氛围,以致很难得到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

我们曾为推广五线谱的教学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除了在校外专门拜师学音乐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少人能从学校音乐课堂中真正掌握这种读谱技能,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目不识丁”或“五音不全”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小学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而中学只有一个课时。再加上五线谱学习需要较强的音准感觉和娴熟的音符阅读技巧,相对于我国普通中小学而言,专业难度略大。无升降记号的音符相对容易一些,遇到有升降记号的音符学生就更感觉识读困难。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笔者曾尝试使用过把两种谱式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即五线谱与简谱的每一小节都进行比对。在教唱歌曲或作品欣赏的主题呈现时,乃至奏乐训练都提供这种对照谱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谱式为主,并同时兼顾另一种谱式的学习,学生在对照学习中反复磨炼音准节奏,也就慢慢适应和喜欢上了这种谱式对比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识谱技能。

四、结语

音乐欣赏、歌曲教学和识读乐谱等内容是初中音乐课堂中最基础的教学部分,由于我们的学生在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才能真正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教材既不能完全地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无视教材的学科功能价值而随心所欲地使用。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实情,精选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高效益。

以上几点是对初中音乐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的经验感悟和基本观点,希望能给身处一线的音乐教师朋友们提供一个技术参考,同时也是希望能引起教材编写者的关注,在编写教材时,根据教学实情,平衡好“新课标”与音乐课堂实际教学情形的关系,提供一套能够受到一线教师普遍欢迎、真正满足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际需求的高品质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写.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声乐课线上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传播趋势有效策略

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杂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常识性的问题早已是深入人心。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来影响和熏陶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打造高效的音乐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喜爱音乐甚至觉得在生活中离不开音乐。教师要凭借自己对音乐作品透彻的理解以及自己满怀激情的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进一步受到音乐美感的熏陶。音乐教师要注意采用一些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心理向往。

二、创造、表现

作为教学活动,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去开展音乐活动。在音乐的生理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唱歌、画画、游戏的喜爱几乎是一种天性。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创造另一个世界,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乐理知识或机械式的技巧训练,让学生们在一种游戏式的创造活动中发现这奇妙的音乐世界,同时在音乐的熏陶中开启学生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1.节奏游戏。在节奏教学时,要采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由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合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又颇有趣味性,如附点节奏(蝉叫)、十六分音符节奏(敲打锣鼓)、二分音符节奏(钟声)、切分音(体育口令)。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生活中的简单节奏,可进行节奏接力赛的游戏:老师拍2/4××|×××|;学生甲接:×××|××××|(后一小节自由发挥);乙接:××××|××××|(后一小节自由发挥);丙接:××××|×-|(后一小节自由发挥)。这个节奏游戏不仅要求学生创造节奏,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丰富了节奏词汇。

2.音高游戏。用唱名来表示音高,被称为识谱教学中的唱名音程感。唱名音程感是识谱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在识谱教学初期就进行充分的练习。如黑板上画谱游戏(线间跳),画出高音谱表,让学生们拿有各种不同唱名的图片,听音乐找位置,音乐尾音是“sol”,手拿“sol”的学生即刻到第二线……或者是听着音乐线间指点,找唱名的位置。

3.手指游戏。在教学中利用“顺口溜”的游戏形式来认识音乐符号,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例如认识五线谱,让学生做手指游戏,边读边在手指上指出C大调各音的位置,巩固音位:“伸出手看一看,五个指头五条线。小指比作第一线,拇指比作第五线。一二三四五条线,两指中间比作间。线间线间我上楼梯,mi、fa、sol、la、si、do、re、mi、fa。下加一线中央C,do的家住这里。同学们,re的家住那里?”

三、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视觉和听觉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所主要培养的两种感知能力。首要的是听觉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以此来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第二是视觉能力的培养。视觉能力很重要,这里所说的视觉能力,指的是在发声练习、视唱练习中的“视谱”和“视奏”,它要求达到“一目数行”的速视能力。此外,还有一种能力也是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那就是唱歌技巧。我们主张将这三种能力同时来进行培养,不必分开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努力地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他们逐步具有识谱和唱歌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讲了什么知识,就练成感知哪方面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唱“4、7”这两个音时,因为这是个增四度音程,学生不易唱准,因此可以用音阶填充法,把这两个音填充为“4567”,这样学生们就能很准确地唱准这个音了。

总之,初中音乐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应当让学生学会辨别优秀音乐的能力,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伟荣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88-89。

[2]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