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管理范围十篇能源管理范围十篇

能源管理范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02

能源管理范围篇1

关键词:项目;范围管理;限额投资;控制流程;工程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21-03

一、范围管理的定义

范围管理是承接整体管理和各专项管理的重要环节,范围管理就是要回答:在既定的总体资源内项目所要实施的内容是什么?要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服务应具备哪些特征和功能?实现这些产品、服务的功能和特征所要完成的活动和工作有哪些?这些工作和活动需要哪些资源的支持?用pmBoK指南中的专业语言就是范围的三基准:(1)项目范围说明书;(2)wBS;(3)wRS词典。

二、目前限额投资项目范围管理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干多少事就花多少钱”,一切由政府计划安排,是没有深入的精细范围管理的。项目建设管理的投资控制也是粗放的,在争项目、争投资的氛围里,许多建设项目成了钓鱼工程、胡子工程和烂尾楼工程,几乎没有范围管理的理念。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才引进了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人们逐步强化了投资控制和投入产出的效益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国有企业通过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建立管理流程和权限指引,也树立了范围管理的概念。然而,项目管理水平总体上依然是初步的和粗放的,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项目实施中还会不时地浮现计划经济的影子,在范围管理上的缺位或不到位,致使工程建设投资经常出现概算大于估算,预算大于概算,决算大于预算的失控状态。

试看以下案例:

2007年12月份,某中央企业集团所属的油田有一家饭店需要维修改造,企业计划部门依据当年的经济效益和资金能力,同意实施改造,计划改造投资250万元。改造项目要求在2008年上半年实施完成,6月底投入运营,争取下半年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饭店所在的公司作为项目甲方,承担实施改造的业主责任,负责组织编制招标方案并实施招标活动。于2008年2月14日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了施工队伍,签订的合同价款是243万元,现场拆除工作施工在合同签订后随即开始。2008年3月中旬油田建设主管部门现场督察发现,拆除改造内容扩大,有范围漫延投资将失控之虞,遂现场召开协调会建议暂停拆除施工,先行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预算,核准范围后,与计划投资主管部门对了再恢复施工。根据拆除后的工作量测算,饭店改造项目施工方上报预算需要投资是630万元。针对这一情况,计划投资部门反复优化方案,通过降低标准、缩减内容、取消一些辅助附加设施等措施,第一次压缩为500万元,第二次压缩到415万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范围的反复变动,业主与施工方在工作量上的利益纠葛不断发生,稍有一点变更,只要是未包含在合同预算内的都要先落实了钱才干活,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由于范围管理的疏失和利害关系的冲突,致使计划工期六个月的改造工程,拖到2008年12月10日才竣工验收,工期整整放大了1倍。

这个项目的实施在范围管理上的教训是深刻的,直接原因有那么几条:

1.从投资计划项目的决策、设计方案、队伍选择等环节上都没有执行建设管理程序,在招标方案中甚至要求投标方让利18%,导致了第一次招标流标。虽在建设主管部门的干预下进行了调整,仍然要求让利15%~10%,项目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利益均衡的原则,为实施项目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2.在没有核定项目范围,没有论证改造方案和依据,没有设计和编制项目控制预算的情况下,拍脑袋下达250万元投资改造计划,既不严肃也无科学依据,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粗放管理的遗风。

3.由于业主缺乏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外聘的监理又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四控、两管、一协调”中失去了主导作用。该饭店改造工程的案例,从pmBoK指南知识体系上分析应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围管理的问题。

在本案例中改造的250万元计划投资只能是项目资源,是支撑饭店维修改造的资金资源而已。250万元不是项目的范围,只有满足资源限制的项目范围的具体内容才具备控制和实施条件。当资源是个硬性限制的前提条件时,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就应该将需要改造的分项、分部工程按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优先排序,反复优选在250万元的投资的资源限额范围内为止。在确保改造项目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限额设计、限额施工。项目范围管理不仅仅是关注工程产品和成果,也要限定或明确产品和成果的特征和功能,还要就项目应该达到的建设水平和需求满足程度进行评估,进而细化、深化所有项目活动和工作目标,最后形成满足项目完整性和总体目标的各种资源计划。

三、限额投资项目的范围管理与项目范围管理比较

投资限额一旦确定,假定资源不变的条件下的项目范围管理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限额投资项目范围管理流程相较于pmBoK指南的项目范围管理过程的流程图,有以下三点差别:一是增加了两个节点,限额投资计划和工作(活动)的权重排序活动。二是将项目范围说明书、范围规划、项目范围控制作为可变因素加以动态管理,以满足限额、满足功能并避免项目镀金活动为指导思想,进行活动的动态优化管理。三是在项目总体变更控制程序之外增加了项目完整性评价活动和限额投资优化程序。建设项目有其不可分割的最小规模属性――完整性特征。项目满足使用功能的不可缩小和不可肢解的范围,否则建设项目将失去使用价值。在限额投资条件下开展项目完整性评价活动,可以避免项目失去使用价值的情况出现。基于项目完整性的需要发生的投资变更当触及限额时,则应纳入限额投资优化程序,而不是整体变更控制程序。限额投资优化程序的条件、权限将比整体变更控制程序更加严格。另外,下达限额投资计划,确定限额项目的产品特性、功能、价值和总体目标的过程是一个由干系人(投资者)负责,交互进行项目估算,范围定义的活动过程。使限额投资项目在量级估算水平上定义范围,切实可行且投资不突破。项目限额定义过程是项目投资限额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必须完成的。项目限额定义属于项目干系人(投资人)的职责,故在文中没有纳入项目范围管理的环节中。未纳入不代表不重要,相反可能更加重要,是因为责任主体不一样,项目限额定义不应归责于项目管理机构。

四、限额投资项目范围管理的控制

结合国内的工程管理实践,尤其是国有企业建设投资项目的范围管理的现状,通过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管理,建立限额投资项目的限额设计规范,严格限额优化变更程序,突出重点防范范围蔓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范围控制环节:

1.在范围定义环节。投资人(干系人)要首先平衡好投资的期望、需求和实际资源要的关系,优化选定恰当的项目范围目标,对投资预期的管理至关重要,要对期望实现项目成果的特性、功能与有限的资源相适应。许多项目的失败是在项目决策就注定要失败的,因为项目的假设条件偏差,项目资源不足,项目的范围模糊,实施阶段是难以弥补初期的决策缺陷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要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是没道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项目的范围定义,尤其是在投资限额条件下的范围定义,就是项目的开端。在项目之初就要明确项目边界和项目可交付成果的内容,形成清晰的项目目标。

2.抓住限额投资项目的三个控制节点,按项目实施的程序逻辑关系以严格的约束。三个控制节点和程序就是:(1)项目完整性评价;(2)项目限额投资优化变更程序;(3)项目整体变更控制程序。

三个环节构成限额投资范围管理的闭环,而且其先后顺序具有逻辑约束关系,既不能缺失,也不能颠倒,否则将会在项目实施中显现范围管理与项目功能的矛盾。需要强调的是:项目范围定义过程中,对范围的内容要切实的从项目产品的性价比进行优化比较,注意避免单纯节约资金评价导向,否则将影响项目的实施质量和长期受益。项目的工作(活动)权重排序程序旨在使限额项目应有的特性和功能既不缺失遗漏,又能杜绝项目“镀金”。评估限额投资项目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为了避免因投资限额因素而忽视项目的整体特性,一味的通知费用,减少功能或留下投资缺口。

3.要强化项目管理的责任机制。从项目的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范围核实到项目后评估都建立责任体系。除了项目机构以外,相关干系人和投资控制的职能部门也要按照限额投资控制的职责,及时投入管理资源到项目之中,做到及时纠偏,受控状态运作。结合国有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做法,通过“两组一会”制度具体落实项目范围管理的过程控制工作。

“两组一会”就是由投资人下文成立的项目组,项目组按照项目法人制要求运行。项目组以业主身份对项目建设实施全面管理,承担项目建设责任。项目协调组是由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这些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投资计划管理部门、设计与造价咨询部门、财务审计部门、安全环保部门、物资装备部门、效能监察部门等。协调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发挥各自对项目实施的服务指导、协调监管的作用。项目现场协调会是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项目管理办公室)牵头召集,项目协调组,项目建设有关各方参加现场办公会。项目现场协调会是独立于监理工地例会以外的工作会议制度,确保项目正常有序的实施。

4.建立和加强限额投资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控制。对限额投资项目的项目限额定义和两个节点的控制是关键,要建立定期考核评价,即时奖惩兑现的机制和制度。责任考核和奖惩兑现是项目管理重要手段,但不是项目目的,充分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最终的目的。考核奖惩的激励作用的效力在及时性上,长期工程管理的体会告诉我们:激励作用随激励的时间拖延而衰减。比如,若在项目收尾时才进行奖惩激励的话,奖惩激励只能形成的组织过程资产,激励作用只能对未来的项目产生正面作用。对本项目而言,由于时已过,境亦迁,已没有激励效力了。因此,提倡项目考核要细化到可交付成果,限额控制节点和实施中的每个活动阶段,通过细化分解形成子目标系,及时对各个子目标进行评价考核。

能源管理范围篇2

1长江流域河湖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水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实施,我国已逐步建立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蓄滞洪区非防洪工程防洪影响评价制度、采砂许可制度和入河排污口设置许可制度等,河湖管理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逐步完善、不断规范的过程。这些河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规范的实施,对加强河湖保护,促进河湖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开发河湖水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砂石资源的迫切需求与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河湖管理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违法成本明显偏低,导致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河湖保护,违法围垦湖泊、挤占河道、蚕食水域、滥采河砂、随意排污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河湖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目前,导致河湖管理困难、水事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违法水事行为惩治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现行水法规对违法水事行为的法律责任均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对重大水事违法行为设立相应的罪名,难以依据《刑法》对违法者实施刑事制裁,只能依据有关水法规给予罚款、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清除障碍等行政处罚,致使一些严重水事违法行为违法风险小、成本低、获利高,达不到有效的震慑作用,迫切需要通过完善法规,加大对违法水事行为的惩治力度。

(2)河湖管理规划体系有待完善。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湖规划体系主要侧重于水旱灾害的防治和河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有关河湖管理的规划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如长江流域除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中制定了治导线规划外,其他河流或河段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河道治导线规划;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控制利用管理规划尚未正式批复,其他河流或河段尚未编制岸线控制利用规划;洲滩控制利用管理规划除长江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以及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中提出的原则性规划意见外,尚未针对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特点及发展要求,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洲滩控制利用管理规划。由于河湖管理相关规划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的指导作用,规划的约束性不强,给河湖的科学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3)河湖沿岸水域、岸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长江流域区位条件优越,水资源丰沛,航运条件优越,河湖沿岸水域、岸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各级地方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的巨大压力下,以及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背景下,各地违规侵占河道、湖泊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惜将大量的岸线资源廉价甚至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导致岸线资源浪费现象大量存在。目前,除少数省份通过立法象征性地征收了水域岸线占用费以外,大部分岸线资源均未实行有偿使用,河湖沿岸水域、岸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尚未得到发挥,致使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岸线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接近饱和,岸线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4)河湖管理范围有待科学划定。目前在长江流域河湖管理范围划定上,各地主要依据的是各自地方性法规。“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对没有堤防的河道,按照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划定其管理范围。从各地已颁布的地方性水法规的规定来看,大部分省份是按照当地防洪标准相应的防洪设计水位划定其管理范围,这些地方性法规给河道管理和保护带来较大困难。如重庆主城区按照其100a一遇洪水位划定河道管理范围,但紧邻其下的农村河段却仅按10a一遇洪水位划定河道管理范围,这就意味着农村河段按照由10a一遇标准确定的范围进行围垦是合法的,如果这些地处农村的山区性河道均按上述标准进行开发建设,在遭遇100a一遇洪水时,将给重庆主城区的防洪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地方性法规中关于河道管理范围的不合理规定对中小河流管理的影响,在近年来的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修改河道管理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

(5)监督管理职责亟待进一步明确。根据我国现行水法规的相关规定,河湖管理实行的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通过水利部授权的形式,明确了河湖管理的审批权限,但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却未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导致河湖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我国河湖管理力量呈宝塔型配置,基层管理力量相对其管理区域而言最强,因此,由基层管理单位承担日常的监督管理,有利于水事违法事件的早发现、早处理,有利于降低执法成本和执法难度。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河湖监督管理职责。

(6)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受以往重建设、轻管理,重治理开发、轻河湖保护观念的影响,长江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河湖管理能力与日益加重的河湖管理任务极不匹配,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少、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迫切需要按照新的河湖管理要求,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下大力气加强河湖管理能力建设。

2总体思路

只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退、生态不恶化的河湖管理总体目标。通过河湖岸线、水域的有偿使用,促进岸线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岸线功能分区管理,保障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防洪保安、河势稳定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河湖规划治导线管理,强化规划的制约作用,实现河湖水域的有效保护;通过实施更严格的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规范河湖资源的科学利用。

3今后工作重点

建立最严格的河湖管理制度,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统筹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为推进长江流域最严格河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议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加快推进以下工作。

(1)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目前水利部正在开展河道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长江委建管局曾就河道管理条例中关于河道管理范围的相关规定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水利部近年已部署开展全国水利工程及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的确权划界工作。如仍按现行河道管理条例及地方配套法规进行河湖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将给今后无堤防河段和中小河流的河湖管理带来被动局面。因此,迫切需按照流域防洪管理的总体要求,由水利部通过颁发指导意见等形式,科学指导本次河湖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工作,确保河湖宣泄和调蓄洪水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对河湖资源的有序保护。

(2)建立河湖岸线水域有偿使用制度。在积极配合水利部作好相关法规体系完善工作的基础上,以《长江法》立法为契机,增列河湖水域、岸线有偿使用制度的相关条款。统筹考虑岸线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岸线资源保护需求、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企业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区分不同性质(公益性或经营性)的建设项目,研究制定《长江流域河湖岸线、水域占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长江流域河湖岸线、水域占用费征收标准》等流域规范性文件,以河湖岸线、水域的有偿使用,促进岸线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3)建立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分区管理制度。按照保障防洪安全、维护河势稳定、保障航道通畅的总体要求,根据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的新要求,立项开展《长江流域(包括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泊及西南诸河干流)岸线控制利用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长江流域岸线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岸线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和保护区。在《长江法》中增列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分区管理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江流域岸线功能区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岸线功能区管理制度,保障长江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探索建立规划防洪评价制度。根据《水法》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的规定,在《长江法》中增加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江流域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一整套规划防洪评价制度,推进城镇布局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等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的落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河道防洪承受能力和河势条件的协调统一。

(5)建立健全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考虑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尽快科学制定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导线规划,区分洪水治导线、中水治导线、枯水治导线,科学建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导线规划体系。同时在《长江法》中增列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江流域规划治导线管理办法》,规范河湖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6)完善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制度。经过多年来的法规建设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探索,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面临缺乏统一的审查、审批标准和防洪评价报告资质管理制度等制约。建议尽快立项开展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研究出台《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办法》、《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专家评审管理办法》,进一步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管理。

能源管理范围篇3

关键词:范围经济 多元化投资

一、范围经济概念界定

界定范围经济概念是研究所有范围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概念由panzar和willig(1975)首次提出,是指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的时候,其平均成本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形态。自此之后,理论界掀起了范围经济的研究热潮。钱德勒(Chandler,1980)把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经销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国内学者周天勇(2005)则在引入时空因素的前提下区分了厂商范围经济和区域范围经济,他认为当一种产品由一个厂商多个地点的多个工厂贴牌生产,其成本如果低于多个厂商生产时,也应当称之为范围经济。

由此可见,范围经济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扩大其经营范围,由生产单一产品或提供单一服务发展到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时,其成本得到降低、利润得到提高、效益得到提升的经济效应。其与规模经济及集聚经济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被用于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规模经济多用于解释一个企业在某一产品或某一行业的规模扩大所导致的效益增加,范围经济多用于解释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所导致的企业效益增加,而积聚经济多用于解释企业的区位积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一个企业是可以同时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积聚经济效应的。

二、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

从本质上来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剩余资源(闲置资源)原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内部不经济性,而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从而避免了内在外部经济。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范围经济之所以能够产生,首先表现在企业对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钱德勒(Chandler,1980)认为联合生产经济(即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减少很显著,其成本利益来自于用很多相同的原料和半制成材料,并用同样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数目的增多,降低了每一产品的单位成本。panzar和willig(1981)指出,范围经济来源于分享的投入(Sharedin-puts)或分享的准公共投入(Sharedquasi-pubiicinputs),即一种投入用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对其他产品的生产也有帮助。Goldstein和Gronberg(1984)认为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的范围经济隆,衣赖于资源或投入的未充分利用。

2、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范围经济还产生于对诸如技术、管理等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teece(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thecommonandre-Cuxtelatuseofproprietaryknow-how)”,prahahd和Hamel(1990)称其为“核心竞争力”。Besanko、Dranove和Shardey(1996)的研究显示,美国许多大型企业的R&D经费都超过了销售收入的5%,资本密集型企业同时也是研发密集型企业。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范围经济有可能产生于研发的溢出(spillover)效应。此外,范围经济还可能产生于对管理能力的充分利用。我们知道,企业家能力特别是其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经营技能等无形资源不仅体现在企业家身上,而且还蕴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之中。其中大部分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产品,而是具有通用性。换句话说,多个产品能够共享这些无形资源,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对原材料、设备、厂房等有形资源的利用效率(王大树,2004)。

3、范围经济可能产生于市场的内部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除运输成本外,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的不稳定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等方面所导致的企业间交易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则可以将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一个炼钢厂兼并铁矿厂,实际上就是为了减少经常签订合同所带来的成本,同时还能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和合法避税。因此,范围经济可能产生于交易市场的内部化。

4、国内学者对范围经济产生机理的相关研究。范围经济产生于营销网络的共享,尹义省(1997)指出,即使只生产一种产品,企业也需要一定规模的营销系统。当利用原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相近产品的营销时,通常不需要增加投资,或者只需增加少许投资,分配和销售的成本会在各产品中分摊,从而节约流通费用。范围经济产生于价值链间的战略匹配关系,徐二明、王智慧(1999)基于企业的价值链角度,指出尽管不同产品或业务的价值链不尽相同,但不同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却可能存在交迭或一定的战略匹配关系,即不同产品或业务的生产经营在这些活动上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协同效应或共享,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基于微观视角,叶华光(2008)认为通用技术的溢出效应是创造范围经济的核心,管理诀窍的扩展效应是创造范围经济的关键,知名品牌的整合效应是创造范围经济的保证,生产材料的节约效应是创造范围经济的补充。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对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不同的研究结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解释。纵观这些文献,国内外学者对于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的观点是一致的,剩余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等无形资源的共享以及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对于范围经济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三、范围经济与企业多元化投资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已呈上升之势,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巨型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都属于多元化经营企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经营与范围经济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为基础的,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经营是以范围经济为内因的。钱德勒(Chandler,1980)把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和分工及生产专业化联系起来,用实证的方法解释了范围经济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所起的作用。陈章武、李朝晖(2002)从范围经济的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探讨了范围经济为企业带来的生产成本、差

异化、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及抵御风险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孙晓峰(2003)剖析了多元化经营的各类模式,指出能否达到范围经济是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关键。彭祖湘(2006)指出,企业多元化经营既可能产生正面效应,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由此可见,范围经济与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经营有着必然联系,可以用范围经济解释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现象。正是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才会选择多元化投资经营战略,同时企业也能从多元化投资经营中获得范围经济性。但必须明白,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是一把双刃剑,盲目的多元化投资经营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选择其投资、经营战略,这对于企业的司持续成长至关重要。

四、范围经济实证研究

除范围经济的理论研究外,国内外学者还对范围经济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某个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特别是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经验研究。而在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有CobS-Doughs成本函数、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BoX-CoX函数、利润函数等。

能源管理范围篇4

abstract:toconstructbranchlibraryofthereferenceroominuniversityaccordswiththeeconomicsofscope,inaspectsofservicecost,managementinnovation,literature'spropagationandtechnologypromotionetc.,subjectsub-libraryhasmoresuperioritythanthereferenceroom,sothispaperanalyzesthereasonsandsuperioritiesofcollege'sreferenceroomfromtheeconomicsofscope,soastofurtherillustratethefeasibilityandimportanceofbranchlibrary。

关键词:学科分馆;范围经济;原因;优势

Keywords:subjectsub-library;economicsofscope;reason;superiorit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9-02

0引言

资料室作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但随着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日益融合、文献资源信息化和网络管理的专业化趋势,高校资料室的种种不利因素也日益突出,其规模化优势已日趋薄弱,读者服务的成本不断提高,而服务的效果却日益下降。由于高校资料室的文献服务的公益性质,资料室在提供文献借阅及其他相关服务时不会有大的收益,因此若想实现高校资料室文献信息服务成本与收益的最大化,应将重点放在成本层面,即加强资料室运行成本的节约和控制。因此,本文从范围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高校资料室进行分馆化的原因和优势,以此证明分馆化建设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高校资料室分馆化的范围经济学概述

1.1范围经济涵义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或提供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产品或服务时,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1]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范围经济可以表示为:C(q)

1.2高校资料室分馆化的范围经济解释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一家企业用较大规模生产某一种产品可能会产生规模经济,但是却不可能获得范围经济;而一家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其生产过程可能不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却可能获得范围经济。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资料室的分馆化建设。在分馆建设前,高校资料室各自为政,且分别涵盖三大职能:文献、服务、管理,这三个职能只体现在本院系甚至只针对于部分师生有效果,从学校整体的文献资源体系来看是严重割裂的。分馆建设后,能够对某一个或某几个院系的文献资源、文献服务以及文献管理进行整合、共享和匹配,使得资源共享更为充分、文献层次更为健全,一旦形成一个分馆,增加一位教师或学生使用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分馆建设会促使范围经济的产生,从而导致资料室建设成本的最小化。

2高校资料室分馆化建设原因的范围经济分析

针对于企业而言,范围经济的成因可主要归结为:产品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运输和管理的经济性以及产品研发的经济性等。而对于高校资料室,建设学科文献分馆符合范围经济性,其原因在于:

2.1文献资料与资料室设备多种使用功能的经济性

在文献资料从采购到流通的“生产”过程中,每个资料室的使用功能都大体相同,且均涵盖“生产”的多重性。较之分别由不同资料室单独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学科分馆可以同时提供更多学科、更为全面专业的文献资料,在具备与资料室同样的使用功能和“生产”过程多重性的基础上,学科分馆有利于对文献资源的整合和减少文献购置成本的重复投入,降低文献使用的平均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学科分馆在工作设备投入上更为集中,必将大大节约相同生产装置的投入成本。举例来说,厦门大学资料室在实行分馆制后,在文献资料和设备的投入的经济性方面效果显著,如该校将30多个院系资料室改造为4个学科分馆,仅此一项就可节省近30部防盗监测系统和充消磁设备等的购置经费,以及近一半的人员工资费用[4]。

2.2学科分馆在文献借阅流通网络中的扩散效应

企业增加经营品种,可以使价值链中的关联部分得到应用[1]。同样的,无论是单一学科分馆的建设还是多学科分馆的建设,由于学科分馆在长期的读者服务过程中培育出的“品牌”效应,使得更多的读者可以共享由这些学科分馆带来的文献资源服务扩散效应和其他的附加成果的扩散效应,如在当前分馆利用预约系统借阅其他分馆的文献资料、浏览和使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科的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以及优秀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等。另外,在一些综合性学科分馆(如理工分馆、人文社科分馆)中,将各学科门类的文献资源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共享,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文献的平均“销售”成本,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读者流通借阅的边际成本,甚至可将这些边际成本忽略不计。如果由单独的资料室提供的文献服务不足以满足读者对文献规模的需求,那么整合后的学科分馆所提供的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文献资源,必然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且共同分摊读者的借阅“运输”成本和信息收集成本。

2.3学科分馆的管理工作更具效率

一般而言,高校资料室与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并不一致,其文献服务相对封闭和单一,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效率不高。而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与图书馆基本保持一致,图书馆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在学科分馆文献资源服务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使用,不会增加多少额外费用,而且分馆的人员整合与精简更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极大提升。因此,尽管学科分馆的文献服务覆盖面扩大,却没有增加管理成本,反而促使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2.4文献服务技术和研发成果的经济性

高校学科分馆与图书馆使用相同的文献服务系统,使其系统技术的更新升级与开发费用基本为零,而图书馆文献服务技术覆盖面的扩大,大大降低了单位文献所分摊的技术开发费用,实现了文献服务技术研发的经济性。

3高校资料室分馆化建设的范围经济优势

学科分馆与原有资料室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包含有读者服务成本优势、文献信息差异化优势、文献宣传及推广优势、服务创新优势和风险抵御优势。

3.1服务成本优势

学科分馆的成本优势主要表现为分摊固定成本和提高可变成本利用率。高校资料室无论规模大小都基本涵盖了从阅览桌椅到工作机器,甚至是防盗仪器等方方面面的设备,其固定成本投入必不可少,而用于购买图书资料的经费尽管多少不一,却由于长期与图书馆系统的分离式管理,使得采购信息无法及时互通,造成了大量的图书资料的重复购置和资金浪费。采用学科分馆模式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分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更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单位服务的固定成本。另外,学科分馆按照图书馆模式进行管理能从采购源头彻底杜绝图书资料的重复投入,同时将资金用到购买更加适用、更加专业的文献资源上,从而提升可变资本的使用效率。

3.2文献信息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是指企业提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我们认为高校资料室存在外部差异化而不存在内部差异化,即各院系之间的文献资源千差万别,而院系内部可供使用的信息资源则尚未多样化,若实现资料室的范围经济性,差异化优势是必要条件之一,学科分馆化模式则能较好地体现范围经济的差异化优势。在文献资源覆盖面上,学科分馆的空间优势和规模优势使其可以收藏种类更多、专业性更强、数量更大的书刊资源,能够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文献需求;在文献服务质量上,学科分馆采用更为科学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提高了文献服务水平,加大了对于电子文献数据库的投入和优秀教学成果的电子化管理,提升服务层次的同时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优势。

3.3文献宣传及推广优势

范围经济形成的服务成本优势和文献信息差异化优势,体现了学科分馆在文献资源数量、质量和文献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竞争力。而在内部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上,分馆的文献信息能够实现及时通报、整体更新、关联查找、信息共享等宣传和推广的优势效应,在原有的服务渠道上提高文献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打造学科分馆的专业化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学科分馆文献资源的整体宣传和推广。

3.4服务创新优势

随着学科分馆读者规模的逐步扩大,新的问题和难题会不断发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读者和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改善和创新,再将这些方式方法运用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便实现了范围经济下读者服务工作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了学科分馆强大的核心服务创新优势。

3.5风险抵御优势

范围经济在服务成本、文献信息差异化、文献宣传及推广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形成的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科分馆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本馆的文献意外破损或丢失,可寻求它馆的替代文献或电子文献作为应急补充,以抵消因文献缺失而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些范围经济优势优化和增强了学科分馆的“新陈代谢”机制,形成了内部管理和创新的“优胜劣汰”,使其具备更强的外部竞争实力。

高校资料室的分馆化建设不仅可行而且重要,这是由学科分馆本身存在的范围经济性决定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颇具特色且有一定建设条件的资料室,在一定的固有规模下进行分馆化建设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文献储备和服务管理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学科品牌,真正实现高校资料室人、财、物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孔令丞.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55-256.

[2]史东辉.产业组织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4-46.

[3]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9-31.

[4]尹爱兰.高校资料室分馆化的成本收益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1(4):22-24.

能源管理范围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编制

一、前言

众所周知,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受4个因素的影响:工作范围、成本、进度、质量。其中,工程成本管理也即广义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目标实施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B益受到许多管理者的重视。但项目管理的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单独注重哪一方面都无法成功地完成项目。成本管理亦是如此,只有把其他相关的项目管理技术应用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当中,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成功地完成项目。

二、项目范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1、项目范围管理的概念。

项目是为完成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因此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产品范围,即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范围,即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而成本管理的前提就是项目范围的确定与科学的管理。一旦项目范围确定了,根据相关的成本计算规则,成本也就初步确定了。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以后的成本基准线。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开始的项目招标书、投标书、工程图纸等都是确定工程范围的依据。

2、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其中相对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是范围定义和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定义的输出关键是工作分解结构Bs),即根据项目目标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它是项目团队在项目期间要完成和生产出的最终细目的等级树。

根据wBS结构图,制订出每个工作包的资源需求,如劳动力、原材料、机械使用、分包商以及相应的差旅交通费,根据资源需求和相应的资源单价就可以编制出成本估算和成本管理计划。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根据wBS采用类比估算、参数模型、自下而上的成本估算方法。与此同时编制出的成本管理计划则说明如何管理成本偏差,它从资金的角度反映了项目的范围,并运用范围的管理方法来间接地管理成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同时构成项目计划的一部分。

根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出成本估算后,还应再次根据wBS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出成本预算即将项目总成本中的各个要素分配到工作分解结构中适当的工作包中,并为每个工作包建立总预算成本。建立tBC也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方法。由此生成的成本预算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输出――成本基准计划。

范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范围变更控制。在范围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监督绩效报告、当前进展情况等来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范围变更,在发生变更时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变更。规范和掌握了范围变更管理,则是抓住了影响项目目标的源泉,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范围变更的程序,及时掌握由此引起的成本变更,从而全面控制工程造价,而不是将工程造价孤立地、片面地进行控制管理。

三、项目时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应该开展项目工期与造价的综合管理运用。这要求在制订和执行项目工期计划时不能单一地考虑项目的工期和进度,必须同时考虑项目的造价因素。根据项目管理研究给出的一般规律,项目工期与造价的关系构成如图1所示的“・’曲线关系。__

图1中给出的3条“s”曲线分别表示3种不同方案的项目工期和造价指标的情况。其中,p方案的工期短.),但是造价高(c。);p2方案的工期长fr2),但是造价低(c;而po方案的工期与造价则是介于p1和p2两个方案之间。因此在确定与控制项目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例如,若项目急需且企业能够承担,就可以选择p方案;反之则应选择p2方案。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如何处理好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这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

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四、项目质量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1、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在其中提到了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发生的工程成本。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故障成本,故障成本又分为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看出,总质量成本曲线为故障成本曲线和预防、鉴定成本曲线之和,其最低点K即为最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3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K。由图2可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会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鉴定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作用,必然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K,而这个点就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准则。

2、项目质量与工程造价的集成管理方法。

价值原理公式为:V=F/C。

其中,V为项目产出物的价值;F为产出物的功能;C为产出物的价格或成本。因为任何项目产出物的质量都可以用产出物的功能∽来表示,所以通常项目产出物的质量与功能是等价的,所以这里的F也可以理解为项目产出物的质量(或项目本身的质量)。

根据上述公式和分析可知,项目产出物(或项目本身)价值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项目产出物的功能、降低项目造价两种基本方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方式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同时降低功能和造价,但是功能降低的较小,造价降低较大;或者同时增加功能和造价,但是造价增加较小,而功能增加很大。这些都是提高项目价值的方法,也都是在项目质量与造价综合控制需要遵照和采用的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综合考虑和安排项目质量与造价,即可确定出项目的经济质量指标和项目的合理造价指标,然后就可以合理地确定出与质量相符合的工程造价。

五、结束语

能源管理范围篇6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障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有效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水利工程系指防洪、除涝、蓄水、引水、提水、农业灌排、为城乡供水提供水源的各类水利工程及其配套的附属设施。

第四条市、县(含市辖区、县级市,下同)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主管部门。

同级公安、规划、城建、环保、农业、林业、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领导,健全水利管理和水政监察队伍,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第六条市、县、乡(含镇,下同)人民政府应当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第七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统一调配水量,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和其他用水。

第八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利工程和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九条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的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工作;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负责本辖区内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体负责职责范围内水利工程的日常管护工作。

滇池的防洪供水、松华坝水库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机构负责管理;中型、小(一)型水利工程由所在地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机构负责管理;跨县、乡的水利工程,可由经协商一致的一方管理或共同管理,也可由共同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一方管理。

第十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水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检查、督促、指导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乡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工作;

(三)定期组织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检查,处理工程隐患,指导防讯工作;

(四)审核水利工程控制运用计划,统一调配水量,指导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

(五)调解水事纠纷,查处水事违法案件;

(六)推广水利工程管理保护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经验,培训工程管理人员,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十一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涉水法律、法规、规章;

(二)依法管理和保护水利工程、水资源,维护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

(三)制定工程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工程检查、安全监测和资料整编,掌握工程运行动态;

(四)执行工程控制运用计划和防汛抗洪指令,做好管护工程的防洪工作;

(五)合理利用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六)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依法征收水费;

(七)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第十二条水利工程的管理根据工程的类型、投资和受益情况,采取以下管理形式:

(一)国家投资兴建在大中型、小(一)型及重要的小(二)型水利工程应当按规定建立专门的工程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的管理;

(二)国家投资和农村经济组织共同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主要受益的乡或办事处、村社配备专管人员管护;

(三)农村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的水利工程,由投资者确定管理方式。

第三章工程管理与保护

第十三条有关部门在制定能源、交通、工业建设、矿山建设、开发区建设等规划时,涉及防洪、供水水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应当经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四条水利工程按照下列规定,合理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一)小(一)型以上的水库大坝、溢洪道及输水建筑物边缘线外侧20—100米内为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管理范围外50一150米内为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

(二)水库正常蓄水线以下的库区为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水库正常蓄水线以上50—200米为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

(三)拦河闸上下游50米内,左右岸20米内为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上下游管理范围外100米内为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

(四)河道、堤防背水面坡脚线外5—10米内为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

(五)干渠在山丘区,渠堤以上10米以内,渠堤外坡脚线以外5—10米内,平坝区渠堤外坡脚线以外3-5米内为渠道的保护范围。

第十五条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应当标图立界,确定土地使用权,由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管理使用。

市、县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确定土地使用权。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由所在地的乡人民政府划定,并办理用地手续。

市、县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小型水利工程的保护范围,由所在地的乡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权属不变,其开发利用,不得破坏、污染水源及危害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第十六条凡新建、改建、扩建的水利工程,应当建设配套的管理设施。

第十七条城乡供水水源的水利工程,应当按有关规定划定水源保护区,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盖污染水源的生产、生活及其他设施。

第十八条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取土、采矿、采砂、采石、葬坟、打井、建窑、爆破、盗伐滥伐林木、挖筑鱼塘;

(二)倾倒垃圾、废碴、尾矿、弃土或堆放、掩埋、清洗污染水体的物体,向水域排放超过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三)在水域内炸鱼、毒鱼、电鱼;

(四)在水库、河道、河堤、渠道上建房、开口、凿洞、覆盖、垦植、铲草;

(五)向水域或河道、渠道设置和增大排污口;

(六)损毁或盗窃堤坝、闸门、泵站、渠道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及附属的水文观测、通讯、防汛、输变电、照明等设施;

(七)非管理人员操作涵闸闸门等控制水利工程的设施、设备;

(八)其他危害水利工程的行为。

第十九条确因需要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的,必须经工程管理单位同意,其中小(一)型以上的水利工程须报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在水库或引水、提水工程范围内取水、截水;

(二)改变河道、渠道流向;

(三)筑坝拦水;

(四)利用水库大坝坝顶兼作公路;

(五)进行其他建设和经营活动。

第二十条各类工程建设确因需要占用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排设施的,必须向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工程管理权限分级审批。

占用三年以上者,必须负责兴建与被占用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排设施效益同等的替代工程,不能兴建替代工程时,占用者按被占用工程设施的现值总额进行补偿;占用三年以下者,必须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按恢复所占用工程原状现值总额进行补偿。

第四章经营管理

第二十一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加强对国有水利资产的监督管理。

鼓励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市、县水利规划指导下建设水利工程,谁投资建设谁所有。

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利工程主管单位同意.可以依法租赁、承包、拍卖和转让。

第二十二条水利工程水源供水按照计划、计量、有偿的原则,实行合同制。

各用水单位应当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十三条用水单位必须按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不得拒缴、拖欠水费。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用于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四条新建水利工程的供水水价,应当按照满足运行成本和费用、缴纳税金、归还贷款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依法制定。

原有水利工程的供水水价,应当按照上述原则和国家价格法的规定,逐步调整到位。

第二十五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水价调整到位后,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

第二十六条鼓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管好用好水利工程和保护水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其水土资源、设备、人才、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经营,服务社会、增加收入,逐步提高自给能力,实现以水养水。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管理水利工程成绩显著的;

(二)防汛抢险、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有突出贡献的;

(三)同危害水利工程的非法行为作斗争,保护水利工程成绩突出的;

(四)钻研科学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有重大革新和发明创造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侵占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的,或在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破坏、污染水源及危害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造成水利工程损坏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二)项规定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清除障碍和采取补救措施,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项规定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清除障碍;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可并处l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上述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所在地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各项规定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可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拒缴或拖欠水费的,由供水单位责令其限期缴纳水费,逾期不缴的,每日按应缴水费的0.3%计收滞纳金或限制供水直至停止供水,所造成的损失由用水单位和个人负责。

对挪用水费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上级主管机关,责令其限期退还。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拒绝、妨碍水政监察人员和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公务人员、执法人员和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能源管理范围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和省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以下简称“创模”),以城市环境质量上水平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为出发点,融入“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惠民生”战略当中,进一步优化县城功能和产业布局,着力解决全县突出的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宜居县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双赢。

二、总体目标

按照创建国家和省市环境保护模范县规划的有关要求,力争年建成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城;力争到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好转、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

三、指标分解及责任分工

认真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实施细则(第六阶段)》及《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环保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的相关指标要求。

(一)3项基本条件

1.按期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住建局、工信局、工商局、供电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县域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事故,未有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县环保局负责,县公安局、人社局、财政局、安监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3.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近三年连续名列全市前列(前5名)。(县环保局负责,县统计局、水务局、发改局、交通局、住建局、农牧局、财政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二)4项社会经济指标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0%,到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0元;到年环境保护投资指数≥3%。(县发改局、环保局负责,县财政局、统计局、人社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5.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年为基数逐年下降。(县工信局负责,县发改局、统计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6.单位GDp用水量以年为基数逐年下降。(县水务局负责,县发改局、工信局、统计局、农牧局、住建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7.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以年为基数逐年下降。(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工信局、住建局,各乡镇政府,指标范围:全县域)

(三)5项环境质量指标

8.城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主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5%以上。(县环保局负责,住建局、交通局,槐阳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各乡镇政府负责,县财政局、防疫站、水务局、环保局配合,指标范围:县辖区)

10.辖区内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全县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或省考核目标要求。(县环保局负责,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

11.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县环保局负责,县公安局、住建局、文广新局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12.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分贝。(县交通局负责,县公安局、住建局、环保局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四)8项环境建设指标

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县住建局负责,槐阳镇配合)

14.城区污水处理率≥9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城区污水再生利用率≥20%。(县环保局、住建局负责,县财政局、水务局、槐阳污水处理厂配合,指标范围:建成区)

15.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工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16.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50%。(县发改局负责,县工信局、住建局、环保局、财政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17.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县环保局负责,县交通局、公安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县住建局负责,指标范围:城区)

1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县发改局负责,县环保局、工信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0.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县环保局负责,县住建局、发改局、卫生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五)6项环境管理指标

2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定创模规划并分解实施,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国家重点环保项目落实率80%以上。(县环保局负责,县考核办、财政局、住建局、农牧局、水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2.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县环保局负责,县发改局、工商局、住建局、统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3.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县人社局、编办、财政局负责,县环保局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4.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80%。(县环保局负责,县委宣传部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5.中小学有统一的环境教育专题教材,每年环境教育在12课时以上,环境教育普及率≥85%(县教育局负责,县环保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全县域)

26.获得省、市级卫生城市称号,并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区环境卫生工作落实到位,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地区环境管理符合要求。(县卫生局负责,县住建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配合,指标范围:城区)

四、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在全面推进创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环境问题的解决力度,重点实施环境宣传工程、节能减排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洁净工程、绿色生态工程、环境能力建设工程工程,确保创模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实施以促进全民保护环境为重点的环境宣传教育工程。落实环保教育教材和教育课时,建设3个环保教育基地。建立街道社区环境宣传教育机制,抓住基层社区的特点,开展绿色社区、安静社区、人文社区、洁净社区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建立环保志愿者发展机制,组织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和公益行动。在电视台开辟创模专栏,制定环保宣传教育和创模新闻评奖方案,通过诸多形式形成全县良好的创模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环保局、教育局、文广新局、街道办)

(二)实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排放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提高高效清洁能源使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排污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推进建筑节能,建成1个以上绿色建筑示范小区。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做好农村节能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做好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工作,增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处理效率,到年底前全部完成升级改造任务并通过验收(升级改造达到一级B标准,中水回用达到一级a标准)。建立污泥台账,规范污泥运输和处置。到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60%;化学需氧量在年水平上削减9.0%、氨氮在年水平上削减12.5%、二氧化硫在年水平上削减21.2%、氮氧化物在年水平上削减0%。(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住建局、工信局,各乡镇政府和工业区管委会)

(三)实施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重点的蓝天工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现有燃煤企业搬迁或改用清洁能源,拆除集中供热范围内的所有分散燃煤锅炉,逐年削减县中心区燃煤总量。对在用燃煤设备实施脱硫、脱硝治理和燃用低硫优质煤双重治理。加强对城区施工扬尘、道路二次扬尘、堆场和货场的管理,落实扬尘污染措施。(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发改局、住建局、交通局、工信局)

(四)实施以保护饮用水源和河流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完成地下水源水质监测井建设,在重点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全面提升水源地保护能力。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运载、装卸和储存油类和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单位,其设施必须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措施。进一步完善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安全保障体系,杜绝重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企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行为。跨界水体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或省考核要求。加快实施中水利用项目,提高污水资源化水平。(责任单位:县环保局、水务局、住建局、工业区管委会、各有关乡镇政府)

(五)实施以控制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为重点的安静工程。加强对饮食、服务行业的环境管理,清理居民区扰民噪声源,控制生活噪声,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60分贝以下。严格执行机动车禁鸣规定,限制大吨位车辆进入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下。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噪声污染。做好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复查工作,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开展宁静居住小区创建活动,每年至少创建2个“宁静社区”。(责任单位:交通局、环保局、公安局、住建局、街道办)

(六)实施以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洁净工程。以县城环境无卫生死角,无卫生盲区为目标,继续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彻底解决城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加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所有危险废物必须依法安全集中处置。加大生活垃圾回用和处理力度,在辖区内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到年,建立起“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到年,力争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责任单位:爱卫会、发改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

(七)实施以生态园林建设为重点的绿色生态工程。以城区公园为主体,以构建城区园林精品为主线,以庭院、社区绿化为细胞,开展绿化美化和生态景观建设。到年,县城主干道绿地率达到22%,20%的单位和小区达到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到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镇、街道办)

(八)实施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为重点的环保能力建设工程。加快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及重点污染源在线检测控制平台建设,提高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对污染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和人员力量,装备配置齐全,设备购置先进,全县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应急和宣传教育网络健全。到年,全县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应急能力力争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到年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责任单位:县环保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工业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年10月份召开创模动员大会,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形成良好的创模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0月至年6月为创建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实施阶段;年10月至年底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实施阶段。各责任单位要本着重过程、重特点、重难点,求务实、求扎实、求真实的工作态度,依据创模规划和年度方案组织实施创模工作,针对创模指标找差距,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自查验收阶段。年6月至9月为创建省环境保护模范县自查验收阶段;年1月至5月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自查验收阶段。各责任单位对“创模”活动达标工作进行自查,对自查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自查合格后及时申请验收。

(四)申报考核阶段。年9月,县政府向省、市环保厅(局)提出验收申请;年8月,县政府向国家环保部提出验收申请,迎接国家环保部对我县创模工作的考核、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暨环保模范县创建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郑巍兼任,副主任由县委办副主任张立飞、县政府方志办副主任李飞、县环保局局长王占军兼任。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承办环保模范县创建规划的实施,督导环保模范县创建日常工作,落实“周督周报”、“月分析月调度”、“季总结年考评”工作机制。办公室下设技术资料组、宣传教育组、协调督导组、社会经济组、环境建设组、污染控制组,分别按照相应职责开展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由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模范县创建指导委员会聘任,负责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模范县创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开展。

(二)分解落实责任。将创模工作作为对各单位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创模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牵头部门,将年度工作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各牵头部门要围绕各自指标任务,制定年度指标完成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详细分解到科室,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局面。要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调度,研究解决工作进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

能源管理范围篇8

中图分类号:K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风景区常规分区简介

常规的风景区分区规划包括功能分区和保护分区,当需要控制功能的时候,进行功能分区;当需要对利用进行限制的时候,进行保护分区。功能分区和保护分区本应互相呼应,互为补充,但规划将功能分区和保护分区分开编制,导致管理中对一个地块的管理两个都要参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并且功能分区对利用的描述通常也是过于笼统,仅是对资源特征进行描述,并无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强制规定,指导性不强。

分区规划目的

在空间上明确界定各类分区的用地范围,便于分类、分片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每一地块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利用强度,统筹协调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系。

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对保护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

根据不同的旅游方式对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设施建设管理措施和游客管理措施。

根据社区资源价值和区位的不同,对社区及其生活生产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措施。

明确分区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规划成果的内容逻辑清晰。

通过对不同分区设置不同的指标和标准,监测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

分区规划(功能分区、分级保护分区)

本次规划将功能分区和保护分区统一在一个分区系统中,充分考虑保护和协调之间的关系,将土地根据资源利用的程度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资源核心保护区、资源低强度利用区、资源高强度利用区。在此基础上每个分区按照各自内部功能的需要进行功能区划分,通过此种分区方式将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统一在一个分区系统中,减少管理的复杂性。

3.1、资源核心保护区是指资源特殊、价值高,同时对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敏感的区域。本区执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措施,除允许一定程度的人类活动外,禁止其它任何形式的设施建设。资源核心保护区根据资源受人类干扰程度,又分为资源弱干扰区和资源干扰区两类。

3.2、资源低强度利用区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允许较低强度的资源利用,主要为旅游活动。资源低强度利用区根据游憩活动类型,又分为生态探险区、步行观光区共两类。

3.3、资源高强度利用区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允许较高强度的资源利用,包括游憩活动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源高强度利用区根据设施类型分为机动车观光区、吊索桥建设区、服务区共三类。

分区方法

4.1、规划使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有关分区原则的规定,并考虑到了分区政策的易操作性。分区的原则确定为:①同一分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②同一分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③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现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4.2、对于资源有限利用区、设施建设区的空间范围的确定依据说明如下:

规划分区的空间范围分为两类:线状和面状。其中面状

的为吊索桥建设区、服务设施建设区,空间范围的确定依据是:能够把规划建设用地或使用土地包括在区域范围内的最小范围。线状的为生态步行区、登山观光区、机动车观光区,空间范围的确定依据是:体现道路及其中的人类活动产生的最大影响范围,参考国外相关分区规定得到的经验值,缺乏国内实践的检验,在万罗山景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有待进一步确定,具体分类见附图。

能源管理范围篇9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税收入库预算级次的管理和划分,中央、自治区级税收入库预算级次的管理及划分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税收入库预算级次管理有利于全县税源的划分与监控,进一步理顺县级与乡级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乡镇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强化县乡两级财源建设,完善全县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实现税收入库预算级次的规范化管理。

第四条县政府统一负责全县税收入库预算级次管理工作,县财政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县国税局、地税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人民银行支行(国库)(以下简称国库)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税收入库预算管理工作。

第五条税收入库预算级次的确定

一、凡在我县注册私营以上企业和可镇范围的个体工商户缴纳的税收属县级财政收入。在各乡镇注册的运输企业税收,仍属乡级财政收入。各乡镇引进的经营业务不在我县行政管辖范围的企业,实现的税收属乡级财政收入。对各乡镇经县政府批准实施的重大税源和重大建设项目实现的税收,税收返还比例采取一事一议。

二、县城可镇范围,经济开发区、金三角开发区范围的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归县级财政收入。

三、县级以上单位及各职能部门在乡镇投资的建设项目,凡报帐单位属于县级以上单位和县级职能部门的应纳税收属县级财政收入。

四、生产经营地址在县城可镇范围外(不包括经济开发区、金三角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下),在建设期间应缴的建筑营业税和经营期间的营运税归乡级财政收入。

五、县委、县政府引进的重点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如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等)以及大型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建设期间实现的建筑营业税,归县级财政收入。

第六条重新规范县级与乡级税收征管范围后,县乡财政体制结算办法按新管理体制确定。对应按本办法返还乡镇的税收收入,由财政局年终予以返还。

第七条财政局按季与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局核对管户,掌握私营以上企业注册登记情况,加强企业税源监控,避免税收流失。

能源管理范围篇10

关键词: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收稿日期:2011-04-14

作者简介:陈春艳(1967―),女,黑龙江宁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11-03

1引言

宁安市总人口4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农业人口28万人。西阁水源(宁安市自来水厂)为宁安市区主要饮用水源,地处牡丹江流域宁安江段,日供水1.2万m3。牡丹江流域在全牡丹江行政区内的控制面积26211.6km2,干流控制站石头站实测的多年平均流2350.8mm,其相应的径流量为32.47亿m3,实测的最大年径流量为60.03亿m3,实测的最小年径流量为8.94亿m3,丰、枯比为6.7,多年平均流量为99.5m3/s,牡丹江为大致近南北向,全长725km。

2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意义

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和保护服务,为相关部门合理开发和利用饮用水水源,保障饮用水环境质量提供依据。水源保护区划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为主要依据,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划分工作。

(1)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指标,应考虑以下因素。当地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质特征、水动力特征、水域污染类型、污染特征、污染源分布、排水区分布、水源地规模、水量需求等。

(2)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水质满足相应标准。

(3)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应防止水源地附近人类活动对水源的直接污染;应使主要污染物在向取水点输移过程中,衰减到所期望的浓度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保证取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现污染水源突况,有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

3保护区划分方法

3.1一级保护区

3.1.1水域范围

通过计算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一般河流型水源地,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一级保护区范围,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范围内应满足(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件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

一级保护区上、下游范围不得小于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范围。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同时开展跟踪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调整。一般河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0m,下游不小于100m范围的河道水域。一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5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区域。通航河道:以河道中泓线为界,保留一定宽度的航道外,规定的航道边界线到取水口范围即为一级保护区范围;非通航河道:整个河道范围。

3.1.2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

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一级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陆域范围。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m,同时,一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不得小于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的范围。

3.2二级保护区

3.2.1水域范围

通过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二级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到一级保护区上游边界的距离应大于污染物从(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件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但是应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调整。一般河流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长度从一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得小于2000m,下游侧外边界距一级保护区边界不得小于200m。一级保护区水域向外扩展到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防洪堤内的水域。

3.2.2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纵深范围不小于1000m,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确定。对于流域面积小于100km2小型流域二级保护区可以是整个集水范围。当水源水质受面源影响严重时,二级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形利用、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范围等确定。当水源水质受点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区域划入保护区管理范围,以利于对这些污染源有效控制。

3.3准保护区

根据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源水质影响程度,需要设置准保护区时,可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范围。

4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采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附录B.3有边界水域连续点源的稳态排放模型:

C(x,y)(2m/uxh√4πDyX/ux){∑exp(-ux(2nB-y)2/4DyX)}exp(-Kx/ux).

x为预测点离排放点的距离m;y为预测点离排放口的横向距离(不是离岸距离)m;c为预测点(x,y)处污染物浓度mg/L;m为单位时间的污染物排放量g/s;h为河流平均水深m;Dy为河流横向混合(弥散)系数,m3/s;ux为河流纵向平均流速m/s;B为河流平均宽度m;K为河流中污染物降解速率L/d;n为计算反射次数;π为圆周率。

4.1计算参数

根据牡丹江丰、平、枯3个水期流量不同,枯水期流量最小,污染物不易扩散衰减,流量等计算参数选择枯水期的水文数据。计算二级保护区长度时,污染强度是把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来水作为虚拟点源,采用Ⅲ类水质标准浓度与流量的乘积作为污染强度值;当水质达到Ⅱ类水体时确定二级保护区边界(注:因二维模型确定的断面水质分布不均匀,计算出该断面中浓度最大点作为该断面水质预测值),具体参数如下。

(1)污染强度m(g/s)。取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来水作为虚拟点源,Ⅲ类水质标准浓度与流量的乘积作为污染强度,牡丹江流量为25.2m3/s。河宽取平均值100m,水深1.2m,流速取0.31m/s。

(2)横向混合系数Dy。参考国家水环境容量二维模型规定,横向混合系数选取0.05~0.20之间(流速大于0.5时,取0.2;流速小于0.1时,取0.05),根据牡丹江流速实际情况取0.1。

(3)反射次数n。由于采用虚拟点源,反射次数取n0、±1、±2、±3、±4。

(4)横向距离Y。n0时取河流中心点,即50m(河宽100m);n>0时取最大值,即100m;n<0取最小值,即1m。

(5)距离x。以一级保护区上游边界为零点。

根据环境规划院在《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复核要点》(2004年)中的水质降解系数参考值见表1,结合牡丹江水质现状,确定牡丹江CoD降解系数为0.18d-1。将各参数代入上述模型计算(表1)。

表1水质降解系数参考

4.2二级保护区边界计算结果及分析

水域中没有污染物排放,当来水水质由Ⅲ类水体经过衰减达到Ⅱ类水体,CoD所需距离为15km。因此,选择CoD由Ⅲ类水体经过衰减达到Ⅱ水体所需距离15km为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

5保护区划分结论

宁安市在牡丹江有2个水源地,分别为西阁水源地和铁路水源地,两水源地距离为1.7km,考虑到两水源地距离较近,故统一划分2个水源地保护区范围。

5.1一级保护区

5.1.1水域范围

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上边界为西阁水源地取水口沿牡丹江上溯1.0km处,下边界为铁路水源地取水口下延100m。一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牡丹江及其支流蛤蟆河5年一遇洪所能淹没的区域。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起点为铁路水源地取水口下延100m(东经129°27′11.4612″北纬44°20′2.159″),终点为西阁水源地取水口上游1km(东经129°25′8.338″北纬44°19′48.288″)一级保护区水域面积0.65km2。

5.1.2陆域范围

一级保护区陆域长度与水域等长。陆域宽度为牡丹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100m之间的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面积0.56km2。

5.2二级保护区

5.2.1水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根据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当来水水质由Ⅲ类水体经过衰减达到Ⅱ类水体,CoD所需距离为15km。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在水源地上下分为两部分:依据计算结果,上游部分应在牡丹江一级保护区上边界上溯15.0km处划定二级保护区边界,故二级保护区上游部分为牡丹江一级保护区上边界至上游15km范围内的河道水域。下游部分为一级保护区下边界下延200m。对于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内的牡丹江北岸支流三林河则充分利用永久性明显标志标示保护区界线,将河上一座大桥作为二级保护区上边界。二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内牡丹江及其支流三林河水域范围内10年一遇洪水所淹没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上游部分水域起点为西阁水源地取水口上溯1.0km(东经129°25′8.338″,北纬44°19′48.288″),终点为西阁水源地取口上游16km牡丹江断面(东经129°19′5.023″,北纬44°14′25.679″)、三林河大桥(东经129°21′48.377″,北纬44°19′11.427″);下游部分起点为铁路水源地取水口下延100m(东经129°27′11.461″,北纬44°20′2.159″),终点为铁路水源地取水口下延300m,(东经129°27′15.645″,北纬44°20′2.999″)。二级保护区水域面积3.825km2。

5.2.2陆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陆域长度与水域长度等长。依《规范》“二级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不小于1000m,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确定”。因此,二级保护区陆域宽度为牡丹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1000m范围以内区域。二级保护区总面积35.93km2。

5.3准保护区

由于牡丹江水质良好,且在二级保护区上游无排污口和污染源,经当地政府同意,不设准保护区。

6水源保护区监督与管理措施

6.1水源地保护区监督措施

为监督水源地水质情况,保证水源地用水安全,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与公布方案》文件规定,在一级保护区上游边界和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设置两个监测断面,每月对水质进行监测,特殊情况时进行加密监测,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基本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补充项目,每月至少监测一次。

6.2水源保护区管理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依法行进监管。明确水源地保护区地理界线,保护引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在保护区边界设置明显的界标。其内容主要有设围栏、立界碑、警示牌、界桩。

6.3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