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能教育优势十篇智能教育优势十篇

智能教育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55

智能教育优势篇1

关键词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智能教育优势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根据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化理论可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7种以上的智力,但是每种智力占比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就会出现优势智力和劣势智力,对新事物的接受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变化[1]。有的人会第一时间通过声音记住新鲜事物,但有的人可能会通过样子记忆,这就是不同智力的表现,也是加纳德多元智能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多元智能的含义

传统意义里我们一直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视觉感官、运动感知、节奏控制等方面的智力。但是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些智力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而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各种智能的集合体,它主要包括[2]:

(一)语言智力

它是传统智力智力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指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口头或是书面表达事物或者思想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会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优于其他人,还会有很好的记忆力,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传统智力评判标准的另一重要指标,主要是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一般都擅长分类、推理和归纳。

(三)动觉能力即身体智能

这是传统智力所不包含的智力评判标准,它主要强调肢体运动中各种协调能力,如弹跳、速度等等。在这种智力有优势的人一般都是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强的人。

(四)人际交流能力

这也是现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主要是指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快速做出反应,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都拥有很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因为他们会善于洞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动机和企图,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从而调节冲突和矛盾,带动身边的人根据自己的思路活动。

(五)自我认知能力

这是一种自我剖析了解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并能很好地扬长避短,从而良好地发挥个人优势。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直以动觉智能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体育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也在不断寻找多元智能在体育教育中广泛应用之路。

(一)语言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一直忽视文化课教育,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努力将语文学科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用文学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将需要学生学习的枯燥的体育动作通过影片、故事或是舞蹈等方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诠释。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开发了他们语言智能[3]。

(二)逻辑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育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数字、数据,他们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知识单调的把数据念给学生,只会让他们感到无聊和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数字,逻辑推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身体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身体智能的开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再单纯地要求动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我们在练习中要更加注重身体各部分协调性的发展,要锻炼学生利用身体各部分完成动作的主观能动性。就例如一个简单的跳绳,我们保证脚步起跳和手部摇绳的完美结合才能完成一个跳绳动作,如果手和脚不能协调,那就无法完成这个动作。

(四)自我认知智能在体育中的应用

每个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起初都是同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从而因材施教。所以作为学生,我们要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学习中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影响自己进步的方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在体育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也会使其自我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剖析自己,掌握自己的优势劣势,获得更多的成功。

(五)人际交流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人际交流智能强的学生会有很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他们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般都会在班集体或者体育社团中担任领导干部。而且他们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更好地完成老师安排的各种任务,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人际交流智能,提升学生在人际交流智能的能力,会更有利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虽然多元智能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将多元智能理论完美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这就要求高校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努力,继续完善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智能教育优势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健美操用途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来自哈佛大学的美国心理发展学、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人智力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与语言智能,言语与语言智能即我们的从小接触的语文的主要智力课程,在口头和书面上能够达到和其他人正常交流的目的,简洁高效地表达思想与描述事件是此智力类型的主要表现。(2)逻辑与数学智能,良好的推理逻辑总结能力是此智力类型的主要表现,在数学里,这种能力得到发展和锻炼,在单纯数字运算中体现明显,实际事件中的分析能力也是其重要表现。(3)音乐与节奏智能,在音乐方面,有对其感受、识别、创造的能力,节奏感强,对音乐敏感,记忆音律音色能力突出,善于用乐器、歌声等传递韵律,表达情感。(4)视觉与空间智能,对空间关系认识清楚,线条、形状、结构等认知敏感,空间想象能力强,突出的方向感,善于用空间几何图形表达自己看法。(5)身体与运动智能,此智力类型主要指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对运动技巧的理解深刻,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看法,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和生产新的产品实物,在面对实际事件时会有合理的身体应对措施。(6)自知与自省智能,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即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在自己优势劣势方面的理解深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可以完成的目标,控制能力强,自我评价准确。(7)交往与交流智能,与人交际的能力,善于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语言、表情,感受对方的的心理,做出相应合理的回应,达到和谐交流的目的。(8)自然智能,此智力是科学的能力,在观察自然存在的事物时,有较强的洞察能力,辨识周围的环境,分析其中的不同,分类总结其中对人类有利的因素。

在加德纳的理论中,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表现的方面不同,在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不能单单从以上智能的某个方面进行分析,要结合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观察相对独立智力类型的多元组合,制定个体特殊的发展策略,达到以人为本,优势发展的目的。在整体上对其进行教育,发挥其个人的最大优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高校教学领域中,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也是非常广泛。在国外,此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在体育教育方面也是如此,许多的教师也争相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时,以此为依据,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果。

对我国来说,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较新的理论应用于教学,本世纪初才由西方传到国内的理论,用于实践也才十年,再加上初期未得政府和教育学家的足够重视,发展也较缓,但是作为科学的教育学指导理论,它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措施相吻合,一致性的发展改革政策也在不断的创新,到目前为止,国内的许多学校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新世纪人才的教学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国教育体制相对西方过于应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建立多方面整体化的实践研究是很有必要的,2000年8月,由学者陶西平负责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立项,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上百所正式注册的学校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但自身得到了发展,还将理论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给国家教育发展机构作为正反面的参考。

在实际国情基础上的体育教育研究是不足的,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被应用在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研究领域,高等教育也是很需要此理论的指导,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对于体育教学工作者来说,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判断标准,不要一味地以某些常见特性来肯定或否定某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优势,多元的体系才能组成完整的教育,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最好的能力展现出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不要将每个教育目标都订得一致,不是(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62页)每个人都是全才,一方面的发展即是教育的成功。评价学生时也要应用多元理论,优势智力类型加强发展,劣势智力类型通过优势方面带动,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3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健美操领域中的应用

我国针对体育教学依然有很多问题,健美操课程则一直使用学生跟着老师模仿式的教学模式,上什么课就学什么东西,最后就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考试,最终都不会学到真正的健美操。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要以学生为本,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类型不同,结合健美操本身课程和运动项目的特性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建立适应人才发展的多维教学模式。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单纯的动作跟随式的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结合健美操整体的同时,将音乐、时间、风格等多方面因素融入此项运动中,才能发挥教学的优势。

3.1多元化教学形式

要强调引导的作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老师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在学习健美操基础知识的同时,有动作的指导和编排的练习,让学生从基础上接受健美操,感受健美操的音乐动感魅力,也让学生在创作中发展兴趣,培养了更好的学习能力。

3.2多元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形体和动作,音乐和节奏,这些都可以以不同的新鲜的方式在教学中表达,做游戏的方式更能使课堂中有和谐的氛围。

3.3多元化教学方法

科学地制定与学生智力发展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多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3.4多元化考核评价

在考核健美操学习内容成果的过程中,全面公平是第一位的,自身要有评价标准,结合他人的看法,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根据实际来判断,注重过程,不单看结果,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4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是根据实际个人的情况来发挥个人最大的优势的理论,在健美操中也是有相应的体现,培养兴趣是重要的目标,没有兴趣,潜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情绪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选择不同类的健美操课程中有自身的判断标准,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华娣.多元智能理论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教育,2012(53).

[2]邱耀健.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智能教育优势篇4

[关键词]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高校智库

[中图分类号]C932,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07-0151-07

“智者前瞻,智库远谋”。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已经揭示了“有些事情,只有智库才能做得到”的道理。高校自古以来就与智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位于地方的区域型高校具有其他省部级高校不可替代的接地气的科研优势,甚至有的区域型高校具有研究当地农村教育的科研传统,因此,地方高校更应抓住历史机遇,建设可以使自身更科学、更有效率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区域农村高校智库。

一、高校需承担新型智库建设重任

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智库一经建立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安排。2014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享誉全球。虽然中国智库以426家的数量越居全球智库“榜眼”,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较少感受到智库对我们的影响,说明我国智库建设任重道远。毋庸置疑,具有学科和人才优势的我国高校,必须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模式的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

(一)高校智库的组织优势

简单的讲,智库又称智囊,是一种为政府提供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深入的讲,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西方学者迈克冈将智库分为4个基本类型:学术型智库、合同型智库、倡导型智库以及政党型智库[1]6-14。学术型智库大多依托高校而设置,“并且与高校一样强调科学精神和客观知识,没有明显的政策倾向,而是在于提供科学的政策知识”[2]。可见,在“独立性”上,依托高校科研优势而设置的学术型智库具有其他类型智库不可比拟的组织优越性,而“独立性”则恰恰是影响智库决策咨询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首先一点;其次,高校智库天然地强调科学精神,说明其具有提供过硬的专业咨询服务的学术基础,这也是高校智库相较于其他类型智库的学术组织优势。

(二)积极建设新型高校智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志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新形势下推动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2015年1月,为了加快和强化高端智库建设进程,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响应党的“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政策号召,笔者认为,全国各高校都应主动承担起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重任,这既是因为高校智库有着优于其他类型智库的相对独立的组织特殊性,也是“因为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3]。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事物、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因而加强新型高校智库模式建设既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需求,也是回应人民期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现实要求。

二、区域型高校需要建设特色农村教育智库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且发展层次越来越清晰,既有“985”工程和“211”工程类的全国知名大学,也有在特定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型高校。无论在名气和综合实力上前者都超过了后者。但笔者认为,后者在区域科研特色上却有着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对于建设我国新型高校智库模式来说,不同类型高校都可以依据自身的科研优势而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模式。

(一)区域型高校具有接地气的科研优势

既然全国高校都应积极建设自身所擅长的各类高校智库,那么,位于地方的区域型高校也不例外。这类高校在培养区域型人才以及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功能上,具有其他类型高校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认识: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科研优势,因而高校智库建立必须以每所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为基础,而且不同高校需要寻求并建设更加适合自身特色且善于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型智库模式。区域型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于更接地气,更适合自身所在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区域型高校更需要建设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特色智库。

(二)区域型高校需建设特色农村教育智库

笔者认为,有能力的区域型高校需要加强及创新特色农村教育智库建设,原因很简单,区域型高校内设的农村教育智库不但拥有充分了解当地农村教育需求的教育科研群体,拥有了解当地农民教育需求的地域优势,而且更方便进行农村教育实地调研。

当今时代,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突出,例如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和流失、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难等等。因而解决基层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作为上级管理部门的政府机构与基层农村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唯一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便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政策咨询为主的农村教育智库。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光省级行政区就有34个,地级行政区已达300多个,至于地级行政区以下的乡镇和村庄更是多达千百万个。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说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共同拥有的社会需求,但是谈及“教育”绝对离不开对文化的思考,而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气自然会深深地影响教育。因此,不同地区的教育必然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作为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不同地区的千百万个农村对教育的需求,必然有千百万种差异。那么,哪些人对这千百万个农村的教育需求最为了解呢?毫无疑问,只有那些长期从事当地农村教育研究的学者,才最了解当地农村的教育需求,而这些人大多工作于当地高校中,于是区域型高校便拥有了建设农村教育智库的科研优势。从帮助政府解决当地农村教育问题的角度来讲,建设扎根于当地农村实际的特色农村教育智库以发挥“资政议政”的功能,既是区域型高校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职能要求使然,亦是那些矢志于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三、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建设的必备特征

从前文关于智库定义的论述可以看出,要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必然需要智库具备相应特征,否则,就难以发挥智库应有的功能。西方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座右铭就是:“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智库,该组织必须保证自身具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独具不受社会干预以及充分服务公共利益的高影响力。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智库,因而首先需要具备一般智库必须具备的特征才能称之为智库;此外,它还应具备自身独特的农村教育智库特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村教育。

(一)独立性

作为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库,“独立性”是指其能较少受政府的干预,以保证其研究的客观、中立。从智库功能的发挥效果来看,独立性程度是影响其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此,“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明确将‘独立性’作为顶级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4]。但在事实上,目前中国智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低独立性,即使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智库,也缺乏独立性。例如“我国高校教育智库与本校的相关院系或科研管理部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现象还十分常见”[5]。所以,区域型高校内部的农村教育智库想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政议政”的社会功能,就必须保证自己是相对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摆脱传统的依附身份。有鉴于此,为了保证农村教育智库的独立性,区域型高校需要设立其独立的科研组织建制、设置专职的智库研究人员、提供专项研究资金等措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农村教育智库只能起“花瓶”作用。

(二)专业性

“智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就决定了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的专业性特征。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智库自身的影响力,这是决定智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正如有学者所指出“要想成为知名的教育智库,仅有广泛的资源、闪亮的名头是不够的,拿出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才是一个智库的核心竞争力”[6]。现实中,由于区域型高校自身的“学术名气”本身远低于“985”“211”类型高校,因此,区域型高校中的农村教育智库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必然会受其本身影响而遭到社会的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域型高校要想建立一个成功的农村教育智库,就必须保证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熟悉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的专业化的农村教育研究人员队伍。虽然“名气”不能决定命运,唯有专业实力决定一切,但高水平团队必不可少。就是说,这个团队只要能够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那么,区域型高校中的农村教育智库必然能够赢得智库领域中的一定竞争力,久而久之,其权威便自然形成。

(三)地方性

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本身便具有“地方性”特征,这是由其自身科研优势和发展使命决定的,也是这类高校智库得以“安身立命”之前提。正因为如此,区域型高校智库必须首先承担起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因而其内部设置之智库机构必须努力成为联系高校与社会的有益桥梁。而且必须扎根于当地农村教育实际,成为促使区域型高校更专业、更有效、更有目的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道理很简单,每个地方的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只有深入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农村的教育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当地的农村教育政策是否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进行解读和评判,以提出有利于解决当地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因而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在建立之初,首先需要明确服务地方政府农村教育决策的方向定位,此外,还需要理顺服务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等。“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就是进一步转变高校科研理念,提高主动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意识和能力”[6]。

(四)人文性

无论何种性质的科研机构,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性。在笔者看来,农村教育智库组织的“人文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智库组织内部的农村教育研究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二是智库组织必须坚守智库伦理。作为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如同所有专业人员一样,要有善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同时需要具备致力于追求“善”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我国现实国情中,农民处于弱势,作为智库组成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拥有相应感情、具备一定热情,才能更透彻地调查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更清楚地了解农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此外,农村教育智库必须坚守追求真理的立场,拒绝利益的诱惑。“智库自身的文化品质,即智库是否真正忠诚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否真正敬畏于教育的自身规律,是否真正听命于近乎赏识的良知”[7],这正是人文性的自然表征,亦是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真正配得上‘智库’之名的机构,应聚焦于决策服务的质量,而不会为利益诱惑迷惑双眼。”[5]

四、促进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区域型高校具有接地气的科研优势,这就说明具备相应(必须具备)科研能力的区域型高校有必要建构新型农村教育智库,以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解决好自身所在区域的农村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建构新型农村教育智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

(一)建构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的特殊性

一般说来,特殊性即对于智库的不可替代而言,只有具备了不可替代性的智库,才能够因发挥它的特殊功能而被社会认可,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世界智库建设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位于区域型高校的农村教育智库更需要建构农村教育智库自身的特殊性,其原因有二:一是处于层次较低的院校,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质疑;二是我国已有数量众多的智库,虽然只有较少的智库发挥了良好功效,但这一优势让不少高校尤其是区域型高校感受到了它的不可替代性。诚如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所言:“我们今天对智库期待的‘升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人们很少感受到智库的存在,更少感受到智库存在的力量和价值。”[8]时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已经深入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不单单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如何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农村教育实际背景下建构农村教育智库的特殊性,无论是对于区域型高校,还是对有志于研究农村教育的研究者来说,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建构农村教育智库的前提,亦是如何使教育改革更适应农村这个“广”而“阔”前提下教育的“公平”性的特殊问题。

(二)培养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逻辑

从广义来讲,逻辑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智库逻辑是指智库作为一个应用型的研究机构,其所需要遵循的发展规律。当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大系统是由万千个子系统组织而成,而不同的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智库也不例外。区域型高校的农村教育智库必然有着自身的智库逻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虽是高校内设的研究机构,但是它是以服务当地政府决策咨询为主要职能的应用型组织,所以,它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必须遵循应用型需求;其次,它虽然是以提供咨询服务为主的应用型智库,但是它是设置在高校内部的学术组织,它还需要遵循大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再次,农村教育智库的研究对象是当地农村教育,其需要扎根于当地农村实际去进行“田野调查”,所以,需要遵循“田野逻辑”(当然,它也必须关注其所在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村教育智库来说,应用型逻辑是其灵魂,学术型逻辑是其骨架,而“田野逻辑”可以认为是这类智库的血肉。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位于区域型高校中的农村教育智库的发展逻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协同处理好几对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处在与其他组织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中。智库作为一个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应用型研究机构,它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与其服务对象――政府的关系,而区域型高校的农村教育智库,除了需要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另外三层关系,它们分别是与区域型高校、与其他类型智库的关系以及其所处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首先,在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方面,农村教育智库需要摆正心态,树立专业化的独立的具有一种学者独有的“傲视”形象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农村教育研究者只有具有不畏惧权威的心态,才能够对处于弱势的农民产生必要的人文关怀,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村教育研究报告。其次,在与区域型高校的关系方面,农村教育智库需要坚守智库的应用型逻辑,摆脱高校先天具有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学究型”“经院式”的束缚,成为专业化的“资政议政”机构,因为政策分析不同于理论分析。再次,在与其他类型智库的关系方面,农村教育智库必须要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智库协同合作,因为其他类型的智库有着不同的研究特长,而且有时候农村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多种类型智库的协同合作才能调查透彻。最后,大数据时代提倡跨学科研究,提倡多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而且农村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一的教育学问题了,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所以,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跳出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通过协同其他学科的研究,以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地分析农村教育问题的本质。总之,区域型高校教育智库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协同处理好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关系,否则,它的存在只能是一个空架子。

[参考文献]

[1]JGmcGann,RKweaver.thinktanksandCivilSocieties:Catalystsforideasandaction[m].transactionpublishers,2005.

[2]王莉,吴文清.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2).

[3]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

[4]HistoryofBrookings[eB/oL].http://Brookings.edu/about,2015-01-25.

[5]汪明,贾彦琪,潘新明.论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困境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5,(04).

[6]涂成林,魏伟新.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与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智能教育优势篇5

关键词:优势智能;发现培养

一、问题提出

过去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说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以长攻短”既无效,对有些学生来说又实在有些为难,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而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是不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谈到人有多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着差异。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发展,在小学音乐学科中对学生优势智能的发现与培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运用“扬长避短”的教育方式,使教师在挖掘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强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激发起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其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从而为每一位学生取得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

问卷基本内容

1.我爱讲故事、交谈、读书、上课回答问题。――(语言智能)

2.我喜欢学数学,爱玩数字游戏、爱动脑筋。――(数学智能)

3.我非常喜欢绘画。――(空间智能)

4.我喜欢体育运动,动手操作等活动。――(身体运动智能)

5.我至少有三个亲密的朋友,很喜欢和他们一起玩。――(人际关系智能)

6.我非常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我认识智能)

7.我喜欢听音乐、唱歌、跳舞或弹乐器。――(音乐智能)

8.我很喜欢观察动植物,也喜欢和伙伴谈论它们。――(自然观察者智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可能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心智,我们每一个人都使用各自独特的组成方式把各项智能装配在一起。”也就是说人们是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的,那么在多种智能的表现中,当然也会有一个相对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我们的教育何去何从?只有建立个人化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发现自己身上的“财富”,使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培养发展智能强项是实现智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基于两点1.培养发展智能强项,在教学中是最直接的和最容易操作的,它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2.培养发展智能强项,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帮助其形成热爱学校和学习的情感,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必须超越共同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找到自己的强项,追寻他们自己喜欢、有可能成功的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最容易获得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相关联的知识。对于“学困生”,多元智能理论最直接的应用方式是辨认并确定其智能强项的领域,然后给予他们发挥长处的机会。儿童在完成一项任务后自然产生的自信心,将会鼓舞他战胜过去感到恐惧的挑战。

通过对二年级一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每位学生的智能强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大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这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论不仅对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帮助。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拓宽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都能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其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分析学生的问卷情况,做出以下结论:语言智能男生有3人,女生有5人;数学智能男生有2人,女生有2人;空间智能男生有2人,女生有1人;音乐智能男生有2人,女生有5人;身体运动智能男生有2人,女生有9人;人际关系智能男生有2人,女生有3人;自我认识智能男生有2人,女生有4人;自然观察者智能男生有3人,女生无。

1.身体运动智能占优势的学生较多,也就是说他们很擅长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喜欢做能够实际操作的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的听音乐进教室、歌表演、打乐器等活动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优势,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2.语言智能占优势的学生,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如上课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大家讲故事、介绍资料等,他们的发言会对其他同学有所启示的。

3.数学智能较好的同学,在乐理知识的讲解中,他们头脑最清楚,如学习音符时值的换算,他们倒是可以带个好头。

4.空间智能占优势的学生,他们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音乐欣赏中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给学生们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进一步理解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5.人际关系智能较好的同学,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可以担当小组长,能够带领同学共同讨论,拿出方案,开展小组间的竞争与展示。

6.自我认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很善于与人合作,他们可以较好地配合组长完成好本组任务,很有团队精神,为本组争光。这些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与表扬,可以很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潜在能力。

7.音乐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可以充分给予其信任与权利,给他们表现和创造的机会,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教师要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他们在学生中树立起较好的威信,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8.自然观察者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喜爱动植物,他们对动植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可以给同学们介绍有关资料,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年级一班共24人,男生有6人,女生有18人,其男生中有3人,女生中有5人,在他们身上都显现出了多种智能占优势的特点,说明他们的能力水平很高,教师应充分开发这宝贵的资源,给他们搭设表现的舞台,多给他们创设一些有创造性内容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他们智能的迁移,从而使其达到全面发展。

还有7名同学,这些同学虽然在问卷调查中表明了她们的智能强项,但在实践中她们的智能表现并未显现得很明显、突出,在班中可以称得上是“弱势群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他们多给予关怀,多与她们进行促膝谈心,真正了解、认识她们的真实想法,这样,就会在交流中发现她们各自更多的闪光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激发起她们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其智能优势的显现与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结合,先以学生的自由结合为先导,然后再根据每位学生智能类型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组合,使每一组都能有各种智能类型的学生,便于学生间智能优势的互补与协调。分组情况如下:共分四组,每组均有一个组长。1.蜜蜂组6人,2.长颈鹿组6人,3.白兔组6人,4.猴子组6人。经实践证明:这样分组虽然打破了本班原有的分组方式,但却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与互助,培养了合作意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由于给学生以探索知识、发挥出创造力的环境与机会,使音乐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每位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其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我们的教学要承担起在每个儿童的教育中,激发他们的强项、改善弱项的责任。这种教育才是个性化的教育。积极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必须因人而异地发展智能强项。当学生的强项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就大大增强,并自己建立起了自信心和自尊心等积极情感,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当今社会,自信心不仅是一个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在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别强调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活动,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选择的目标的心理倾向。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会不畏艰难,敢于发扬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千方百计争取成功;在生活中,会充满热情,热爱生命,追求精神的欢乐,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善于耐心地观察,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准确找到学生的强项与弱项,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挖掘每个孩子的长处,立足强项,重在迁移,多维度地构建每一个儿童强弱项间的搭桥方案,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

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他们的表演对与错、水平高与低,作为教师首先都应该欢迎、肯定他们参加表演的行为,而不是在打消她们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好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学习的起点阶段,在学习知识和基本技巧的过程中,其表现不可能是完美的。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参与,表演错了还可以重来,不会的还可以再学。然而,积极性与兴趣若是消失了,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教出高材生的!通过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元智能论不仅对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帮助。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拓宽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能够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和能力。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在于培养感性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能追求精神生活中审美价值的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树立以人为本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扬长避短的教育方式,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表扬、鼓励与信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练,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进一步地增强,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师所有的智慧、最高的智慧,都与“发现学生”有关。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个教育教学战线上的有心人,敢于大胆地实践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学习途径,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智能教育优势篇6

【关键词】高职多元智能理论人

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86-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助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生源复杂、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等。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使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均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阈。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他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培养,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认知领域或能力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组合的情况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每个人的智能都因此而各具特色;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加强;智能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多种智能的组合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有过多次变化,从最初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表述的演变总体上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也反映了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人才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来,“职业性”和“高等性”被视为高职教育的两大根本特征。“职业性”体现在高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智能的定义不谋而合。“高等性”说明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除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作为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社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正是多元化智能的体现。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措施

据调查,高职学生在自我认识智能、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方面具有优势。这意味着,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是形象思维。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动作性智能方面比较强,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另外,相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较弱,而这正是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中重视的“学术性”智能。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了解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和智能特点后,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单一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术、逻辑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高职院校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受传统的智能观念影响,一些仅关注语言和逻辑智能的人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难以培养成才。多元智能理论却认为,人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必须意识到,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能得到平均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引导学生通过强化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的进步。教师应认真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心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努力确保每个学生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从而最终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

智能教育优势篇7

[论文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社会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历史学家吴晗和文学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理论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艺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物理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转贴于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指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及实习(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检验。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药,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智能教育优势篇8

[关键词]扬长教育师尽其才生尽其长校尽其优

西奥多·罗斯福指出:“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目前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正处于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应该实施“以注重个性差异、开发学生潜能为特征”的扬长教育。

一、教师安排要师尽其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智能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构成。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正如一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林木有高低一样。一个人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内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另一领域却不能。因此学校领导要全面分析每一个教师的智能结构,看其哪几项比较强,哪几项比较弱。然后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扬长避短,科学地统筹安排教师的具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与质量。

教师也应该进行教育反思,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成败的时候,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几种智能比较强,同时分析智能结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教育上的自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二、学生教育要生尽其才

扬长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发现特长——培养特长——展示特长”。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努力探索德育工作实施扬长教育的模式和有效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1、分析智能结构——发现特长

教师要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看其中哪几项比较强,哪几项比较弱。在学生中开展“找特长”、找言行的闪光点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同学相互找,老师帮助找。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自信激励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2、改进教育方法——因长施教

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应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差异、道德素质以及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恰当的策略。首先要关爱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小学生、低差生等弱势群体要关爱,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以及失足青少年更要关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英国大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我们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式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要采用“愉快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在欢乐中受到教育。其三要善于激励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渴望激励赏识犹如植物渴望阳光雨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及时的激励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以三块糖教育用泥块砸班上同学的学生王友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进行一番所谓“耐心”的说教,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与愿违。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过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化短为长”、“点石成金”的艺术。其四要善于转化学生。“转化”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的一种教育策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根据学生的智能的组合特点,促进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关系,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当初丁老师只盯住小聪的缺点,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今天批评,明天“教育”,小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弱势智能的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寻找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三、学校工作要校尽其优

由于幼儿园、小学与中学,城镇学校、农村学校以及同类学校之间因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不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就应该因地制宜地、因校制宜。每所学校应充分挖掘潜在的因素,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展独特的教育内容,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为此,学校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

每一次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认真举行,让学生在庄严的情景中受到熏陶;每一次仪式的主持和升旗手,学校都要进行轮换,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展示特长;每一次国旗下的致辞,领导都要安排恰当的教师,以增强教育感染学生的效果;每一次致辞的具体内容,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精心撰稿,使讲话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

2、发挥课堂作用,强化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提高教师的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教育;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恰当的校训、校风、校歌、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德育软件硬设施的投入,如安装校园有线电视网,各教室配备电视机,加大德育宣传的途径。还应该设置德育专栏、名人名画和名人塑像等。办好校园文化墙里的板报、手抄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还加大投入绿化校园,校内拥有绿地、假山、喷水池、佳木参天、绿茵盖地、花香鸟语、环境优美。美丽的环境氛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配备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并配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计算机室和网络系统……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开展课外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间地带,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学校应积极组织各学科的课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为此学校应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成立合唱团、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礼仪队、鼓号队、演讲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结合学校实际,应经常开展歌咏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特长的平台,同时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健康向上的艺术魄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每年的艺术节,都应该认真开展,组织一场场深受师生欢迎的文艺汇演。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理克纳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重庆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

智能教育优势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教师和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媒体技术为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当前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构成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优势或弱势的智能领域。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能内涵:

1.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用词语思考,用语言和词语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复杂意义。

2.逻辑数理智能:指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对数字和抽象模式的理解力,认识、解决问题和应用推理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视觉世界有准确的感知,产生思维图像,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4.音乐节奏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音,包括韵律和曲调、节奏、音高、音质的敏感。

5.身体运动智能: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特征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进行物体操作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7.自我内省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敏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用自己的知识来引导决策,设定目标。

8.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条件下的人们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智力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即智力不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它还可以分布在个体环境下的人和物,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智力。因此,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丰富的情境,开发他们的各项智能,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智能形成优化的结构。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中,首先,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多媒体创作等,使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得以发展。其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可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展示丰富的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游戏,让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的刺激下,调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发展各种智能。

(二)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建立协作学习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观察他人,进而学会在交流中养成接纳、协作、欣赏等优秀品质,从而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进行信息的沟通,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地区的学员讨论、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并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目前可供交流的新媒体也有很多,以博客为例,它在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方面有两大优势。第一,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对于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博客的方式发表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博客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第二,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协作。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不光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已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已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已的思想。

(三)利用网络媒体学习,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位学生都有相对优势的智能领域。网络资源丰富多彩,随着多媒体的呈现形式日益发展,学生可以利用文、图、视频、音频等多种因素组合来展示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优势智能的发展。其次,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校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强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潜力的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多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智能因素,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扩散和发展。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从智力的本质来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利用媒体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的很快,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工具,常见的有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演示软件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写文章,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作电子交流演示文稿等,从而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策略,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让学生组合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促进其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在课堂中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及需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这里多媒体系统课堂演示教学模式有两个显著的功能:

第一,多媒体系统课堂演示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在真实情景下感知语言与文化的环境。以英语视听说教学为例,视听说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内容丰富的视听材料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同化动机,从而把目标语词的学习与目标语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解练习、导视播放、跟读模仿、同步跟读比较、录音合成比较、同声传译、对白转换以及独白叙述等课堂教学环节,比较集中地解决了学生“开口说”的训练问题。口头表达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让我说”的被动型,转变为“我要说”的主动型,学生的认知潜能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的情景与教师、同学进行会话交流、协商讨论、质疑辩论等,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因而要教师从多方面给予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多媒体课堂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得以体现。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整个施教的过程中,各种资源被充分用来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支持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步牵引和指导都是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独立的交际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必将在交际活动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元智能理论无疑对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多媒体、网络等新媒体技术逐步全面的走进课堂,这是信息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和评价模式,学生开始变为课堂的中心。新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多样化、个性化等特性。这些特性与多元智能理论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多元智能的平等性,鼓励优势智力发展和迁移的延展性等理论本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虽然不是当前最完美的途径,却是最合适、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中国远程教育,2003(3)

[2]李梅,宋蔚,张新明.信息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周刚.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保山师专学报,2002(5)

[4]卞喜玉.论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技.2005(3)

智能教育优势篇10

关键词: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6-01

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对毕业生谈到:“堕落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想的人生追求’,学生是‘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1]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者如何正确对毕业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压力的困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自信心的内涵及自信心教育

自信心,英文名为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积极、有效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可以说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非常强的自信心。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拥有自信心,是达成一切人生目标的关键,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核心。自信心教育是使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信心教育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优势,并且随时创设机会锻炼自己,体会自我成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教育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人生,它呈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和教育情感关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能力和优势。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人有七种重要的智能,它们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的各种智能无优劣之分,但每个人的各种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相对占优势的智能种类,运用适当的方法,利用优势智能,能促进人的其他智能知识的学习。[2]例如,我们对待逃课的学生,不能粗暴简单的对其批评,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

二、自信心问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显现

一份“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显示,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很多人认为没信心的原因来源于学校的声望、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任职情况、个人文化程度、专业的适应度、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其实,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自我认知偏差大,78%的学生自我认知较欠缺,要么自卑要么自负,自卑感往往导致对求职产生恐惧,而自负则会使得错过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大学里没有发现自己与别人竞争的优势,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乱考各类证书,这些证书不能很好的为自我发展加分。各种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就业自信是一个人在就业行为或就业心理中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对自己就业行为或心理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3]就业自信是构成求职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走向就业成功的支柱品质之一,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实用的成功智慧。就业自信能使大学生在择业行为过程中产生勇气、精力、智慧和能力。

三、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最根本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将自信心教育引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从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转变思路,采取全新指导模式。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及时转变思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切入点,采取全新的指导模式指导学生就业,率先从“就业焦虑”中走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信心指数。坚持以“自信心”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实践教育水平、就业自信心等方面开展就业择业引导工作。

(二)用心鼓励,帮助学生发掘自我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发展到极致,才会获得自信,保持良好竞技状态,从而在竞争中胜出。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积极向上,保持强烈的就业愿望;相信自己的力量,调整心态,建立信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利用自己所学优势,明确求职方向。只有做到这些,毕业生才会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三)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学生就业之前,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拥有合适的发展平台,都能发展得很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毕业生切实了解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是当前就业指导工作者要着手去做的事情。

四、结论

毕业生处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期,心理充满矛盾。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及时抓住机遇,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自信心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体现。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自信心教育理念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参考文献:

[1]胡适.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2](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