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趣的科普知识十篇有趣的科普知识十篇

有趣的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39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1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万事开头难,说明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更多的心思、更大的精力设计“开场白”,这是说明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步骤。说明文教育导语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从作者生平、说明对象、科技背景、教学情境等角度切入,通过师生问答、悬念设置、联想对比、氛围渲染等手法一步一步引申到文章主旨上来,越巧妙、越新奇就越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从而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教室窗户上玻璃的用途,有的说是防风的,有的说是防雨的,有的还说是保温的。等大家说完后我又问道:“那大家见没见到过防盗玻璃、变色玻璃、耐火玻璃、防弹玻璃呢?”这句话一下子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分外用功,频频发问,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事实证明,一段娓娓道来、优美动听、发人深省的导语无疑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眼球,从一开始就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一场精彩的“大戏”拉开序幕。

二、引入丰富媒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感

笔者认为,说明文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章体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描述某种客观事物的“说明书”。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描述的多为可看、可视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通过师生的努力,其中很多素材的图片、模型、标本、视频甚至实物都可以搜集到。有了如此好的基础,就使得说明文教学能够从枯燥沉闷的抽象教学向鲜活生动的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转变,化抽象为形象,一方面便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正确了解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掌握和熟悉说明文的文体风格和写作特点。比如,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提前制作了关于太阳知识的ppt幻灯片,并截取了某电视台制作的《太阳之谜》纪录片精彩片段,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向学生们形象地介绍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太阳与我们人类的依存关系,教学效果出乎意外地好,课后许多家里有电脑的学生还纷纷找我拷贝纪录片全集,可见学生们扩大视野的愿望有多么迫切。当然,并非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需要多媒体教学,也并非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介入多媒体教学,但是多媒体环境下的说明文教学确实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细致推敲文字,开掘作品的文学味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赏析。作为一种文章体裁,说明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与之相对应的是语言风格上的理性与感性的杂糅。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说明文语言赏析的特点,就是准确、简洁而又富有“文学味”的语体风格。为了增加课文的文学性,我在备课时精心推敲琢磨,仔细寻找文中的“文学味”,我发现,课文的题目就很有“文学味”。比如,《植物的“感情”》最奇妙的就是这“感情”二字和这个引号了,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上课伊始就向大家提出,而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明白植物的感情不是真的感情而是一种本能后,才回到拟点,让学生思考“感情”二字为什么加引号,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原因。我趁热打铁,又出示了几个类似的题目:《云—天气的“预报员”》《小兔子“相亲记”》《“聪明人”的糊涂事》,让学生大开眼界,大家都惊呼:“原来题目还可以这样写!”“这样拟题目太吸引人了!”仅仅在题目上体现“文学味”还不够,我又带领学生逐字推敲,在学习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手法上下工夫,文中为了说明西红柿爱音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让学生比较如果不带数字表达效果如何,学生纷纷说:“如果不带数字,表达不准确。”我接下来补充:“这种方法叫列数字,与举例子、作比较都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方法。”大家才恍然大悟,逐渐了解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体风格。在讲到“向日葵爱太阳”一处时,我展示了向日葵美丽的图片,并且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向日葵又叫望日莲,它告诉我们,只要向着阳光努力生长,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我说:“看着灿烂的向日葵,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被美丽的向日葵吸引,从向日葵身上看到了朝气,看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向日葵就是夸父的延伸,古代夸父逐日,现代向日葵也在追逐着太阳!”我真想给这位学生鼓掌,多么贴切的比喻啊!“是的,从向日葵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夸父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课文好吗?”学生读得异常投入。

四、鼓励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2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3

关键词:科普;少儿剧;科学教学;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83-01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发展的战略需求,儿童越来越需要接受科学科技知识,科普少儿剧便应运而生。科普少儿剧是一种通过采用科学和艺术化手段,将科学知识融入儿童剧目的一种新兴文化艺术形式。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在我国逐步得到发展,同传统少儿剧相比,科普少儿剧更具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科普少儿剧依据了儿童的心理和成长特征,将一些科学知识和道理通过表演的艺术方式,向少儿进行教授和传达,寓教于乐。文章对科普剧在当前科学教学上的现状和应用进行了探究,以期在儿童的成长教育阶段能够起到帮助和指导的作用。

一、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界人士希望通过一些教育手段让更多的儿童接触到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普及各种科技知识。因此,向儿童传达科学知识及先进的精神思想便为科普少儿剧的创作提供了基础,使科普少儿剧成为一种创新型的科学教育方式。创作者通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精心开发和编排剧目,以期引起少儿观赏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探知的好奇心。一方面要注重科学社会知识传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重在一个“普”字,所传授的内容应该是可以为广泛的儿童群体所理解和接受的,不要太难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儿童在成长阶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观。

二、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特征及应用

(1)科普少儿剧的特征。科普少儿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借助艺术表演的形式,向儿童传达科技思想,启发儿童的思想意识,具有立意广泛、深刻,对科学知识的传达有高度的精确性,针对性强等三方面特征。(2)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1)教师为学生推荐科普剧,并列出相关清单和简介,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科普少儿剧,并给学生做出精彩的内容上的提要和简介,引起学生的观赏兴趣。要对科普剧进行归纳分类,结合当前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穿插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观看科普剧后,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观后感的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对于科普剧的观赏分享,帮助其建立思维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共同研究。3)举行科普剧角色扮演活动,强化科学知识。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科技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模仿科普剧中的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角色扮演练习。这样做,既能增强课堂上的趣味性,又能在儿童的潜意识中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三、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儿童成长阶段的教育中,很多学校和社会群体通过开展各种科技竞技活动来引导儿童的科技发展意识,这些都从一定角度上推动了少儿科普知识学习的动力。(1)开阔学生视野,体验不同形式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科普少儿剧所设计的内容涉及到世界文化的众多方面,儿童在观赏过程中很容易进入一个丰富的科学的世界中。同时,不同国家推出的科普剧存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一些西方科普剧比较强调科学的客观性,比较注重培养儿童的主观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中国的科普剧则比较注重对科技知识的传达,通常多采用情节叙述的方式,更具有文学上的气息。通过对不同形式科普剧的观赏,学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科学世界和文化,有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2)为学生提供更有趣的科学探究方式。虽然科普知识通常是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观点,但通过科普剧的编排和表演,将科技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容易理解,更易让学生接受。其风格特点主要是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将枯燥的科技知识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用生动有趣的表演方式,强化科技知识在儿童脑海中的记忆。儿童可以进行模仿学习,既加强了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又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同时,科普剧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知识中没有涵盖的部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技领域知识的探究和学习能力。(3)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科普少儿剧主要是以介绍科技知识为目的,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和化学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对课堂知识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扩展。科普剧目前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注重科学知识的介绍,有的注重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科普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式,启发学生跟随科普剧中的步骤方式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穿插学习相关的科普剧,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借助科普少儿剧这一教育模式在科学教学上的应用,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模式在儿童甚至更广泛的人群中去教授和传播。通过艺术化和趣味性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观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技知识的影响和熏陶。在未来的教学发展中,将赋予科普少儿剧更广泛的教育群体,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体社会教学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a)和(C)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B.闹钟C.星空D.手表

(2)鹦鹉每天吃(a)食物就够了。

a.25克B.250克C.25千克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兴趣;教学建议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为对象的生物学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具备一定的生物素养是作为21世纪的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兴趣是促使人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当前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普遍不高的现状及其原因

学生对未知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的知识对初中生来讲还是较为新鲜的内容,但是学生只对一些新鲜的生物试验的表面现象感兴趣,而对最重要的生物知识的学习普遍没有兴趣。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死板

生物是初中生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刚开始对生物学习是很有兴趣,也愿意去接受新鲜的知识。但是在当前的生物课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在的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忆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抹掉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导致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2.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兴趣不高

生物中有很多知识是真实生活中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像染色体、克隆及Dna等,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理解这些基本的抽象概念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由于关于生物的基本原理的具体教学中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试验,导致难以消化理解。这些学习上的困难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降低他们的求知欲。

3.生物教学限制在课堂内

一切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最终也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生物知识也是一样,但是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普遍把学习局限在课堂的书本学习范围内,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无法打开他们生物的视野,学习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记住理论知识的表面上。

4.教师学生没有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生物属于考查科目,在考试中生物所占的分值较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是副科。因此,出于中考的功利角度去考虑,学校家长等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是普遍轻视的。

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教学建议

1.善于运用课前导入技巧

在我国当前的大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形式主要还是课堂的教学,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关键是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节课中要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课前的导入工作。

2.多运用演示实验

试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如果单纯只是用语言来表达生物知识就会显得抽象难以理解或枯燥无味。但是结合试验可把这些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鲜活形象起来,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挂图等形象性的工具

做生物试验需要各种各样的生物试验器材,当前我国初中阶段教育的物质条件普遍是不能满足的,而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更喜欢直观和形象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候就要充分利用一些能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的一些工具,例如多媒体、标本、挂图以及模型等。

4.科学运用教学的语言,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语言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鼓励的言语。其次,教师要多用幽默风趣的话与学生互动。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生物课程是培养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顺应时代教育需求,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勤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0(9):130.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6

在努力体现职教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校树立起科技兴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科普教育的投入和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培养。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科普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是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动手能力锻炼的有效手段,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处人员、班主任为成员的科普活动领导小组,各专业组配合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自然相机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一件件科技作品展示了学生不断更新的科普意识和科技能力,更加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开展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望。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科教园地建设,确保科普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强化科技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每年保证投入一定的科普活动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专业建设,学校组建了局域网、广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由于客观的原因,学校校园场地十分紧张,尽管如此,我们仍把科教园地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即将动工的综合实训大楼已规划建立科普活动基地。

二、搭建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生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三个层次的科普活动,诱导学生在科普方面的智力和创造力。

第一层面普及型科学活动

1、组织科普知识讲座

一方面,学校(每周星期三下午)定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由各教研组轮流推荐业务素质高,科普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本年度,我校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演练、禁毒、预防艾滋病、法制等讲座,同学们通过听讲座、观摩,大大地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安全防范、远离、远离浸害的思想意识。

2、组织开展常规性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每周有一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活动指导老师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和服务。

平时的双休日,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考察、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层面技能训练型活动

学科教育渗透科普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明创造才能。

为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制作的动漫作品、卡通人物、游戏软件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工艺节上大放异彩。

第三层面创新作品制作活动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许多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7

关键词:科技馆学校教育青少年科普

科技馆是以实施科普展览教育为核心内容,是为社会公众,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近年来,国家对科技馆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表示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很好的利用场馆资源及科普优势,面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馆作为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设施,在整个科普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的发挥科技馆的科普展览优势,充分利用科普场馆资源,创新科普展览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技馆的宗旨及发展现状

(一)科技馆的宗旨

科技馆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自然科学、技术及工程、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

(二)科技馆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科技馆的建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兴建,包括有科学宫、科技馆、科普会堂、科技中心等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建设了科技馆300余座。《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把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列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这也为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科技馆也经历了从原来的以单纯的展示科普展品为主的展示手段发展到以人为本、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为目的的展示理念,并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院办公厅也将科技馆作为青少年“肩负”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场所之一。

二、馆校合作的意义

科技馆和学校都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都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为辅助学校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首先,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有趣的科技展品和神奇的科学现象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在科技馆亲自动手操作展品,通过展示出来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本中比较难懂的科学原理,使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与在学校里“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体验科学的无穷乐趣,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因此学校只是将科学知识强制地灌输到学生们的脑子中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而在科技馆,学生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这种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馆校合作的策略及方法

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和手段的优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原则,共同研究和探索开展科技素质教育、科普交流活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出积极努力。

(一)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系列活动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要经常在馆内举行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各异的科普表演,并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堂生活。与课堂教学不同,科普剧是以互动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体验到了科学知识的神奇魅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科普实验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道具,使用多媒体幻灯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配合辅导员的表演,把生活中的实例完美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通过“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能使同学们认识科技馆、了解科技馆,提高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为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积累经验。

(二)开展“天文课走进科技馆”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穹幕影厅上天文课,发挥穹幕影厅设备资源的优势,加强同中小学课堂的交流。科技馆的穹幕影厅内都安装有天象仪设备,可以模拟人造星空,天球赤道、子午线等天文现象。让同学们抛开枯燥晦涩的书本,直观的感受宇宙的奥秘,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了场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天文教育的发展和天文知识的普及。

(三)科普讲座树立了中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科普讲座是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的有利途径,科技馆可以特邀科学家、专家、教授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权威人士来到科技馆,为公众免费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各种热点事件,包括环保、天文、地震、家庭教育、生理健康等。如河北省科学技术馆在2011年在“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举办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普知识讲座,邀请《太空探索》航天科普专家田如森教授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广泛好评。

总之,科技馆今后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样才能更大的发挥科技馆的教育作用。今后科技馆要走在科技前沿,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更新陈旧的科普展品,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努力使科技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2009,(03).

[2]胡晓蓓.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7).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8

一、从幼儿身边入手,挖掘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身边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教师注重引导、善于发现,就能捕捉教育契机,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如,在散步过程中,孩子们手拉着手,排着队,一边参观、一边闲聊,突然有一组小朋友驻足不前了,他们蹲了下来,开始观察地面,而且他们的交流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前去观看,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只爬到操场上的蚯蚓,正在垂死挣扎,看到孩子们的兴趣如此浓厚,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开展了蚯蚓的活动,让孩子通过科普视频来观察蚯蚓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认真、投入,兴趣点极高,此活动的收获也十分大。又如,夏天的午后,太阳还挂在天上,但是却电闪雷鸣,下起了太阳雨,孩子们又开始好奇议论了:“咦,为什么一边有太阳一边下雨呢?”于是,我又捕捉到了这个兴趣点,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当然,生活中的很多画面、场景以及幼儿的突然发现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科学探索活动的话题和契机,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从亲子互动入手,培养科学发现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是幼儿园外知识获得的组织者,我们应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发挥家长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家庭作用,让幼儿在爸爸妈妈那里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今年我所新带的小班幼儿,我们班开展了一个“亲子互动,快乐发现”的主题活动,每周通过QQ群,向家长介绍一个科学小实验或者小发明,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在家来完成这个小实验,并利用图加文的形式记录他们实验发现的点点滴滴,此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及发现能力,更能够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

三、从科普影视入手,优化科学活动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和镭射投影、电脑学习机等设备正在不断地被幼儿园所利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上至天体、日月星辰,下至地理、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科普片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因为,科普影视录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感染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便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对于启发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普影视可以打破空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以及幼儿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洪水、地震、海啸等事件的变化过程等。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科普影视直观形象、视听结合的画面来启发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寓科普教育手段于娱乐之中,通过图像和声音把知识融化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用丰富、生动的解说使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练习技能。如,在开展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我们可以借助于科普视频《有趣的科学发现》中小动物为了磁铁争吵的视频进行导入活动,来引起幼儿猜想和发现的兴趣,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更高。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9

关键词:少儿科普传播方式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得益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出版少儿科普图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出版界人士的重视。然而,在出书品种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为何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亮点不多,温而不火呢?笔者认为这是诸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科普是什么

一谈到科普,很多人立即主观上把“科”定义为自然科学,这一下子就把科普的内容狭隘化了。其实“科”里面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交叉科学”,以及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果当今的少年儿童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没有培养起科学精神,不具备科学思想,不会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被伪科学迷惑,被封建迷信左右学习和生活。

这就涉及如何“普”了。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位置。很多科普图书对于少儿来讲就是“填鸭式的灌输”,根本没有使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的角色。其实,现在国外已经开始推行一种更为科学的说法来取代传统意义的科普概念,那就是“公众科技传播”。“普及”给人一种单向被动接受的感觉,而“传播”则实现了双向互动的特点。据调查,绝大多数孩子不愿意阅读强加给他们的、摆出一副权威姿态的知识类书籍。

出版社只有充分认识大科普概念,引入“科技传播”、体现平等互动的先进理念,才能使科普图书迈上新台阶。

二、国内创作的少儿科普图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作者资源匮乏,原创科普图书少有精品。

1.科普图书的作家老龄化明显,市场上有限的原创科普书都是些“老经典”,比如湖北少儿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中外少儿科普精品书系》,选编的是建国60年以来已经出版的中外科普名篇。据调查,由于激励性不够,现在大多数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认为写科普书,尤其少儿科普书太小儿科,容易受同行鄙视,稿费也得不到多少,这种“坏了名声还赔本”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做。何况写少儿科普书花的心思丝毫不亚于写科技论著。

2.写少儿科普书需要作家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都很高,哪一方面薄弱都不会创作出好作品,于是市场上罕见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书,这使得原创少儿科普书市场惨淡,也因此更鲜有人愿意从事该领域的创作。

想改变当前的局面,需要国家的扶持,比如增加对科普资金的投入,对于获奖的优秀科普作品,除了有奖励基金,还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比如将其列为科研成果等等,这样才能激发科技专家从事科普创作的热情。

出版社还应该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定期举办年轻科普作品创作者的文学素养培训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其文字能够贴近少儿。另外,出版社还应培养少儿科普图书阅读推广人。

(二)少儿科普图书的内容老套,形式呆板。

1.有些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内容陈旧。尽管都是传世佳作,但社会飞速发展几十年,书中的图文表现形式已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2.选题雷同重复现象严重。像《十万个为什么》目前市场上就有上千个品种;而各类少儿科普百科更是层出不穷,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等。这些书部头大,知识面相当广泛,但趣味性差,孩子拿起来就有抵触心理,难以卒读。

3.还有些少儿科普图书文字量大,专业术语堆积,语言晦涩难懂,图片不丰富,这些都给少儿阅读制造了障碍。

因此,出版社要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抓住读者,首先应该认识到面对少年儿童这样的读者群,纸介质的科普图书的竞争对手很多,像电视科教片或动画片以及网络媒体可谓赏心悦目,容易拉近孩子们和科学的距离。因此少儿科普图书一定要能够超越竞争对手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那么什么样的少儿科普图书才能俘获少年儿童的心呢?

笔者认为优秀的少儿科普书一定具备下面几个特点:

1.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能够充满好奇心、兴味盎然地去探索知识,那么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接力出版社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第一次发现》丛书。这套丛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解剖学原理,采用透明胶片双面印刷,激发了孩子们亲身体验探索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

简单的文字、少儿化的语言、幽默的风格,这些可以减轻少儿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增加他们的阅读兴奋点,提高阅读效率。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具有很强的互动和趣味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像《地球》含有世界地图拼图游戏,《宇宙》含有星空转盘等等。该套丛书还幽默地回答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颇受孩子们喜欢。

2002年,新蕾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了《神奇的科学实验》丛书,含《光和声》、《力和运动》、《电和磁》。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体会到了科学的玄妙,深受小读者喜爱,仅半年就重印三次,达1.3万套。2004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将幽默与科学知识完美结合,可谓少儿科普书的旗帜性出版物,获得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奖,一进入市场就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事实证明,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在使孩子们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出版社应该具备传播科学知识的决心和信心,然而在传播的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出版人一定要致力于发掘读者潜在阅读需求和兴趣点,只有这样科普图书才会不断地向着精品迈进,从而使我们迎来少儿科普图书的绚丽春天。

参考文献

有趣的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研究内容极广的学科,涉及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数门基础课程的内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兴趣。

人类社会在本世纪进入了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时代,科学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上个世纪科学家们普遍认为:21世纪必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按照“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教育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类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夯实生物学基础。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革当前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十分迫切的。

1普通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

由于本校为专科层次高校,学生有部分毕业于职业高中,部分毕业于普通高中。这样在高中时期对生物学科的掌握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觉得高中讲过了,吃不饱;有些学生觉得一些难点第一次接触,太难了,吃不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授程度深浅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有很多内容在初高中已经接触,学生对课本理论的讲授普遍不感兴趣。加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普通生物学课程延续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

1.3课时少且分配不合理

我系在建系初期就开设了普通生物学课程,现普通生物学课教学时数约为54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要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不利。同时教授内容的多少,章节内容的取舍均非易事。而且课程设置遵从于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但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时偏少不利于教学效果。

2普通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方案

2.1协调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学习要求

对于专科层次学生来讲,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过去几年的办学经验,如果严格按照该书本设置的章节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在系统学习相关科目的时候感觉有知识点重复,缺乏新意,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对于教材中生化基础知识和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功能部分,由于内容抽象,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因此减少上课时数后,只用少量学时的时间做简要的介绍,起到衔接学生以往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作用。可介绍一些与这些基础知识相关的前沿研究状况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鼓励部分生物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课下的准备,走到讲台前给全班同学讲课。对讲解全面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平时成绩的加分,对讲解不全面的部分,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用课堂多提问和课下多辅导的方式加强他们对难点的掌握。

2.2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探索了如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在网络大量收集课程相关视频,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播放。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组织器官部分,可播放英国BBC优秀视频《植物私生活》。并可在网络上搜集大量植物、动物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提高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更多的知识,迅速地了解知识,并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2.2.2成立开放性实验室,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实践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鼓励学生多动手,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结合网络、图书馆资源,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对少量优秀实验在全系普通生物学教学中推广。

2.2.3鼓励学生“坐下来”,“走出去”

针对普通生物学课程部分内容十分直观,在这些章节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坐下来在课堂上听讲,然后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相关实例。在如在讲解植物复叶的分类时可要求学生走到校园中辨认各种植物复叶的类型。在讲解植物花的形态时,同样可以要求同学利用校园植物资源直观学习,以期加深印象。

同时普通生物学又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例,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解乙烯对植物成熟的影响的时候,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让香蕉成熟的方法,让同学思考为什么在捂起来的袋子里面放一个成熟的苹果可以使香蕉快速成熟。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3考核制度实行多样化,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在考核过程中,我们采用平时表现+实验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对学生的出勤率,以及平时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对做实验表现出的积极性,作为平时表现的几大重要组成。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都有要求,对学生实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2.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青年,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如何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就显得有些困难。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到衣着得体,举止文雅,精神饱满外,更重要的是要以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以及多在课堂和课下和学生交流,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为以后整个课程授课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身没有正确的认知和足够的自信,易导致厌学、迷茫的心理状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想学学不进,记忆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就差。这就要求教师更应多亲近、多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小结

“学高为师,身高为范”。在大学生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以身作则,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如何学习,更要指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真正地融入社会,以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顾德兴,张桂权.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