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十篇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十篇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42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70-1

2007年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了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旨在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林业对现代文明的引领作用。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隶属于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现在已经被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北京市校外教育协会会员单位。作为面向大众的开放性森林公园和科普教育基地,公园在生态文明和科普基地的建设中,主要是通过生态文化和科普基地的建设中实现。生态文化担当着普及生态文明的重任,它对于全体人民了解生态科学、热爱生态文明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树立生态科学思想和生态文明观有很好的作用。

1 公园概况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万里长城八达岭和居庸关之间,总面积4.4×104亩,公园隶属于北京四大国有林场之一北京市八达岭林场。公园最高峰海拔1238m,分布植物539种、动物158种、林木绿化率达到96%,为中国首家通过FSC国际认证的生态公益林区。公园主要景区有红叶岭风景区、青龙谷风景区、丁香谷风景区。

红叶映残长城是公园的最佳景观,其他还有暴马丁香、杏花、梨花、“望龙”系列景点等高价值独特景观资源。詹天佑修建的中华第一条铁路一“人”字形铁路位于公园境内。

因海拔高(平均750m)、森林茂盛和古长城隔挡作用,公园常年气温比市区低5℃,负氧离子含量极丰富,是首都春天离开最晚、夏日最清凉、秋彩来临最早且最艳、冬雪最富意境的地方。

2 生态文化和科普建设

公园自建设之初就非常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在全面调查公园分析公园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并在近几年初见成效。

根据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兴建了青龙谷景区入口近一公里科普长廊,长廊由十六块动植物卡通造型、生动各异的生态科普展示牌组成,通过形象的视觉效果处理来实现通俗易懂的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并提供了系统的生物生态知识的阐释:建立完备的人性化指路系统,指路牌上不只标注了景点名还有距离元素,让人们清楚的了解现在人们所处的位置;丰富林业科普宣传牌示,公园以八达岭林场强大的林业技术支持为依托,建立了多样的林业科普宣传牌;景点解说系统与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相结合,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本地区的生态文化;植物科普展牌,公园物种丰富,为人们了解植物,在美景如画的环境中学习生态文化知识。

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公园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科普解说牌的科学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增长对自然的认知,接受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真正达到知性之旅。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园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建设,建造展览牌示,展示人与自然关系;每年春天公园组织单位集体及个人进行义务植树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公园内安装有人工鸟巢和动物饮水处,通过实物展示,加强生态道德的传播。

深度挖掘本地区的生态文化,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旅游,接受生态文化知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综合调查公园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公园资源特点,公园策划了六大生态文化节,具体为杏花节,梨花节、丁香节、避暑节、红叶节、冰雪节;(2)开展生态林场一日游,让人们在参观生态林场的过程中学习生态文化;(3)建立碳汇造林示范基地,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气候变化,提高全民保护气候的意识,为国家生态安全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贡献;(4)“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园”落户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丁香谷,依托八达岭长城影响力大、人员往来频繁的优势,宣传生态文化,号召公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祖国生态建设。

3 问题与建议

虽然公园在过去的五年中在生态文化和科普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限制公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态文化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生态文化建设队伍薄弱等问题。

为了公园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1)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景区内的景点建设、牌示系统建设、观景台建设、游憩区建设、林问小木屋建设、生态文化建设、风景绿地的改造等;(2)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训练有素、具有森林保健基础知识的导游员和专业护理人员将深受欢迎。(3)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4)加强生态文化产品的保护,积极采取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措施,加强幼林抚育和森林经营,尽快恢复森林环境,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5)不断开发生态文化新产品,重视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森林体验营地、森林体验攀爬架、观鸟平台等。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德胜岩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Unnaeus)、草^(tytocapensis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唐建兵,黎忠文.反规划理论视域下森林公园综合体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3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春季绿化造林任务如期保质完成

据统计,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62180亩,是省下达计划任务43659亩的142.4%,其中:人工造林42062亩(含退耕还林142*亩),迹地更新7590亩,低产林改造4120亩,人工补植造林8408亩。完成中幼林抚育148*亩,当年新封山育林7420亩,大田育苗1736亩,容器育苗35.5亩,义务植树145万株。

各地在绿化造林活动中,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植树造林与森林防火相结合;二是植树造林与通道绿化相结合;三是植树造林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四是植树造林与全社会办林业相结合;五是植树造林与林农增收相结合。同时,我市的春季绿化造林工作还呈现五大特点:

1、领导高度重视。在年初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省林业厅厅长陈铁雄、*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刘奇市长、包哲东副书记、冯志礼副市长先后对今年的绿化造林、国土绿化和其他林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进一步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市林业局还成立以廖秀枢局长为组长的绿化造林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抽调有关人员分5个专业小组,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绿化工作,并建立市局各处(室、站)与各县(市、区)林业(农林)局春季绿化造林挂钩联系制度。

2、绿化投入加大。全市绿化造林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根据统计,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绿化造林5*0多万元。经*市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决定拿出4*万元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业产业化经营。瑞安市财政在今年350万造林预算基础上,又决定每年安排1*0万元,建设城镇绿屏工程。乐清市财政拿出5*万元,各乡(镇)、村筹集5*万元,绿化干线通道两侧山体。

3、质量管理强化。狠抓营造林质量,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营造林工作的始终。通过强化作业设计、采取专业队伍工程造林、加强造林现场的技术指导服务、严格督查制度、重申造林质量追究制度,同时严把造林质量关,提高造林质量,对去年的绿化造林地采用大苗补植办法来提高成效。

4、宣传广泛深入。各级林业、宣传部门加强联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绿化氛围。市林业局、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绿化宣传座谈会。廖秀枢局长亲自参与*电视台《新闻点点评》节目,向广大市民宣传绿化造林意义,呼吁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有线电视台"零距离"栏目,做了植树专题报道节目;*日报以大篇幅连续报道义务植树情况,宣传绿化质量和效益;*晚报推出整版报道,宣传今年"绿色·生态·文明"的绿化主题。此外,我市还组织了"月兔杯"浙江省第六届兰花博览会和*茶花展,通过花展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爱美爱绿的意识。

5、植树形式多样。各地、各部门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植树活动,积极促进了春季绿化造林工作的开展。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区两级机关干部共150多人,在104国道丽岙段两侧种下了3*0多棵香樟和杜英,拉开了我市今年绿色通道工程实施的序幕。军分区在瓯海郭溪镇造"国防林"。市绿化委、团市委、瓯海区政府、市水利局、市温瑞塘河指挥部组织8*名团员青年在瓯海区娄桥镇温瑞塘河两岸开展"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活动。团市委在市区景山公园举行市第十七届新婚夫妇共栽同心树活动。奥康集团开展"播种奥康情,扮靓楠溪江"义务植树活动。全国百名媒体记者在雁荡山种植"记者林"。各县(市、区)领导也在植树节前后参加了当地的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

(二)森林火灾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春防,经受了严峻防火形势的考验,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森林火灾的高发势头,确保了元旦、春节、元宵、清明、"五一"等节日期间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春防期间,我市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153起,其中:火警15起、一般火灾137起、重大火灾1起。受害森林面积1645.6公顷,损失林木蓄积3.2万立方米,幼树285.3万株。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分别为每10万公顷22.7次和2.4‰。森林防火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超前部署,认真落实节日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去年底,市政府就针对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及时了令,宣布去年12月22日至今年1月5日为森林防火期。为抓好清明节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市人民政府于3月5日就了《关于切实做好清明期间森林防火工作的通告》,规定3月27日至4月11日为防火期,要求各级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重点地段、路口、山头实行严防死守。市委、市政府于3月18日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重申了森林防火责任,有力地促进了清明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了清明期间无大火的目标。

2、全力以赴,坚决遏制森林火灾高发势头。针对2月中旬部分地方森林火灾高发的势头,2月15日,冯志礼副市长及时签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坚决遏制森林火灾高发势头的紧急通知》,要求部分森林火灾多发的县,坚决落实强硬的森林防火预防措施,限期改变森林防火的被动局面。3月9日,包哲东副书记、冯志礼副市长又共同签发了《关于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同时,还把森林防火列入了万名干部下基层的重要工作职责。

3、加强督查,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市委、市政府还根据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通知精神,组织了由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林业局局长带队的三支督查组,赴各地检查指导森林防火工作。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根据《*市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会同市监察局对瑞安市塘下镇"12·27"森林火灾和永嘉县渠口乡"1·3"重大森林火灾进行了追踪督查,促使当地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同时市委、市政府又组织了10支农村工作服务队,分赴各地开展森林防火督查工作。冯志礼副市长明确要求,晴天服务队的任务就是抓森林防火督查,要按照章猛进副省长提出的"五个不放过"原则,采取明察暗访的督查形式,发现问题,当场开据"森林防火工作限期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通过督查,极大地促动了基层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

4、建章立制,完善森林防火警告制度。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市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和《*市森林防火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制定了对森林火灾严重乡镇实行"黄牌"警告的有关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一律作为市森林防火重点整治单位予以"黄牌"警告,并通报其上级党政机关和组织部门。如市森林防火指挥部首次对发生"4·20"森林火灾的泰顺县三魁镇实施了挂"黄牌"警告,成效明显。

5、分级落实,狠抓森林消防建设工作。为尽快使每一位扑火指挥员和扑火队员都懂得安全扑火避火知识,杜绝扑火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安全扑火培训月"活动,举办了县级防火办主任和师资培训班。据统计全市各地共举办"安全扑火培训班"35期,培训人员达3*0多人,大大提高了森林消防队伍的实战能力。

(三)森林公安执法力度得到加强

为从严治警,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我市森林公安开展了一系列的警示教育活动。结合"固本强基"试点的成功经验,创新警务工作机制,通过抓基层抓基础,建立和完善乡、村、组三级情报信息网络,把防范措施落实到源头。在维护林区的社会治安方面,继续保持严打和防范态势。3月10日至4月10日,我市及时组织开展了以严厉打击野外违章用火为主要内容的"清火行动",4月15日至5月25日分三个阶段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禁种铲除原植物的专项行动。同时,各地还适时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破坏林地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市森林公安共受理各类森林案件162起,查处132起,其中森林刑事案件受理80起,查处50起(其中重特大案件45起);林业治安案件受理21起,处理21起;林业行政案件受理61起,处理61起。共挽回经济损失33.5万元,受处罚人数139人,极大地震慑了犯罪分子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了林区的社会治安稳定。

(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森林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发送林业的法律、法规,向广大领导干部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4月份在松台广场开展以"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大型保护野生动物知识宣传,展出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本80多种,印发宣传资料5*0多份,邀请专家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知识讲解和咨询,现场接受咨询达1*0多人次,*绿眼睛50多名环保自愿者参与这次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与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合作制作宣传画板进行巡回宣传,以典型案件进行媒体曝光,以案析法,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觉性。

二是清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使用林地的行为。针对2*0年以来发生的296起违法征占用林地,开展了征占用林地清理整顿大检查,上半年共处理258起,刑拘1人,罚款259.4万元,补办审核、审批手续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73.3万元,另外38起正在调查和处理中。

三是协防"非典",加大野生动物养殖、利用监管力度。按照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对全市果子狸进行地毯式的检查,全市共有果子狸64只,并及时采取灭杀处理。

四是主动服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森林保护的关系。针对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最新精神,联合国土资源、公安、安全生产等部门,对原小而散的采石取土场进行整顿和治理,对集中开采进行重新选址。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林地管理为重点工程建设做好服务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林地的审批和管理认真做好服务。

五是加强执法,严格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据统计,我局木检站今年上半年共检查木材399车皮(车辆),处理违法运输木材共108车次,收取木材变价数3.5万元。

(五)林业产业继续健康发展

我市的森林旅游业、竹木制品加工业、家具业等传统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根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林业行业总产值达26亿元。同时,为了充分展示我市的林业成果和*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了*林业展示厅。展示厅共分6个展区:林业成果、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竹木制品、森林食品、办公家具等,通过资料介绍、图片展览及实物陈列,为我市林业龙头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洽谈场所。为积极筹备将于今年9月份在上海举办的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推介会,全市各森林公园已着手制作宣传资料,以期将*丰富的森林旅游的资源向外界展示,以提高*市森林公园知名度,促进森林旅游快速发展。

(六)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加强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上半年,我局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竹蝗、松褐天牛以及经济林病虫害共249.64万亩面积进行调查,重点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及时掌握了主要病虫的发生分布情况,对虫情趋势进行分析,虫情通报,有效地指导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是全力开展防治工作。全市开展了柳杉毛虫、马尾松毛虫、竹子、板栗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控制病虫蔓延。我市除平阳、文成分别继续实施马尾松毛虫、板栗病虫害省级三期工程治理外,第三期省级工程还增加了苍南的竹子病虫害和瓯海的花卉病虫害二个工程治理项目。

三是积极开展检疫工作。上半年,全市共调运检疫林木种子2*0公斤,苗木277.98万株,木材9.53万立方米,收取检疫费16.21万元。乐清、文成等县(市)还及时开展复检工作,共复检种子2*0公斤,苗木236万株,木材5913.5立方米。市、县检疫站还依法开展检疫检查,共查处违章案件19起。

四是全面开展有害生物普查。及时制定了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开展普查试点,落实普查任务,帮助各县(市、区)组织普查队伍,调剂和分发了一批普查工具。今年以来全市各地普查工作全面铺开,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调查任务。

(七)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活动。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林业科技项目70多项,内容涉及花卉种苗、造林抚育、退耕还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食品开发、林产品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业宏观发展研究等各个方面。各科技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一批科技项目完成任务,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大力推广林业科技工作。引进和推广了20多项适用技术成果。本年度有3个项目列入省、市农技推广基金会试验示范资助项目,其中省级是无公害马蹄笋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市级是猕猴桃仿生栽培技术推广和发展花卉优良品种两个项目。

三是抓好林产品安全生产及林业质量标准化工作。按照省林业厅要求设立了林产品质量检测网络点,开展了2*4年度森林食品产品、森林食品基地监督检测抽查工作,开展了*林业标准化工作情况调查工作。

四是圆满完成"科技成果交易会"林业项目任务。我局荣获科交会优秀协作奖。科交会期间,共有21家涉及林业(包括花卉类)科技成果和产品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林业龙头企业参展,参展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有6大类共250多项。并邀请浙江林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到会做"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报告。

(八)机关"效能革命"进一步深化

一是转变机关职能,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上半年我局根据实际,制订实施了《*市林业局关于2*4年深化"效能革命"的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四条禁令"、"市直机关效能监察若干意见(试行)"等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aB岗"等办事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失职追究制、否定报备制,聘请效能建设监督员。通过内外监督、严明执纪等手段,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二是加大力度,抓好重点部位、窗口单位和基层站的效能建设。通过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改进服务态度等措施,使窗口形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三是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推进审批工作法制化。着力搞好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削减审批项目,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重点解决审批事项过多,过于集中和减瘦留肥、明减暗不减等问题。做到可以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保留的事项,尽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

四是坚持"求真务实",做到"十要十不要"。大力提高队伍素质,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五是学习贯彻中纪委三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市纪委部署的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从4月1日至6月30日,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市林业系统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了党性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将继续贯彻2*4年度林业工作思路,落实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

(一)在思想建设方面,通过组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专题学习,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从政治、群众、发展、实践和全面的观点正确看政绩,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推动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林业发展。继续深化解放思想大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好落实,通过打造政府服务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形象品牌、*人品牌,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巩固深化"效能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搞好深化机关"效能革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在营林生产方面,一是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活动。对2*0年以来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开展回头看,完善营造林档案资料,对照统计年报和原始档案资料,落实具体小班并到造林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二是抓好村庄绿化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从全市6*0多个行政村中选择一批行政村进行绿化美化,用5年时间建成1*个"绿化示范村"。三是推进高标准平原绿化,督促龙湾、瓯海、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市、区)加快建设任务,申报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区)。四是要抓好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要围绕省下达的任务,对其中330万亩实行封山育林措施,按照"五个一"要求,确保发挥良好的生态防护功能。五是做好森林食品基地建设,树立森林食品品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工商业主以及科技单位参与基地建设,发展非公有制效益林业。

(三)在森林防火和森林公安方面,一是继续抓好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决定于7月1日至8月31日在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开展以"学决定、弘敬业、聚警心、情为民"为主要内容的求真务实专题教育活动。二是继续抓好警务创新工作。通过"固本强基"工程建设,继续探索森林公安警务创新,夯实基层基础,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的机制,做好源头管理文章,提高森林公安的工作效率。三是继续保持严打和防范态势。根据各阶段的犯罪动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适时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动,整顿林区的社会治安环境,促进林业的规范化管理。四是继续深化森林防火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开拓创新,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森林防火责任制和依法治火力度。以"森林消防建设年"和"林火监测体系建设"为载体,健全森林防火管理和消防网络;以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的监督管理力度。

(四)在林政资源管理方面,一是启动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及时更新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实行我市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监测。二是加快调处山林纠纷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的调处原则,重点调处热点山林纠纷、领导批办的山林纠纷以及*与台州、*与丽水的山林纠纷,确保林区的社会稳定。三是加强林木采伐管理。随着新的《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的实施,我督促各地加强宣传,推行采伐公示制度,加强对采伐监管的力度,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四是继续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非法征占用林地、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以及盗滥伐木材等林业行政案件。

(五)在产业发展方面,要进一步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外部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开发。开展创建文明森林公园活动,使森林旅游业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下半年重点开展森林旅游的资源调查及总体规划工作,壮大*市竹藤产业协会。大力支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林业,完善*林业展示厅,展示*林业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新平台。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4

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的低碳经济时代也逐渐开启。2006年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个低碳经济文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我国正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9月8日,时任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理念,正式迈出发展低碳经济步伐。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天然吸碳、储碳系统,是最大的碳资源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以生物量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能力,而碳汇交易则是通过市场对碳汇指标进行交易以达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目的,通俗的说,就是一方向另一方出钱购买碳汇指标。赣州市共拥有林地面积40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2%,位列江西省第一,居于全国前列,充足的森林碳汇资源无疑为碳汇交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易空间。2013年,赣州成立了江西首家碳交易所,同年1月22日,赣州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组建了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交所),该交易所是集各类能源环境权益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可进行节能减排技术交易、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环境保护咨询等交易。丰富的森林资源及良好的交易平台为赣州碳汇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赣州环交所作为江西省第一家挂牌运营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机构,也是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胆尝试,对走上一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二、赣州市森林碳汇交易的制约因素

1.观念认识滞后,制约赣州森林碳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森林碳汇交易是近年来新兴的事物,尽管它的发展较为快速,但国内尚未有引导的主流思想,而赣州普通民众更是知之甚少。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7个省市成立了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赣州在2013年才建立起赣州环交所,由南康市元龙水电站向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出售了8万元共计1600吨碳排放权,完成了省内第一单自愿碳排放权交易。缺乏宣传推广、观念认识滞后,群众了解度、参与度低,制约了赣州森林碳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不完善,致使赣州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举步维艰

在《京都议定书》这一文件中,其中第二阶段就如何实施减排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释、说明和贯彻,有着强烈的摇摆性,另外很多市场交易规则并没有全面的建立起来,存在较多空隙。而作为联合国级文件的《京都议定书》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森林碳汇交易的关键问题,使得赣州市市场交易的无序性增强,大大阻碍了赣州市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3.机制不健全,掣肘赣州森林碳汇市场交易向前发展

赣州市森林碳汇尚在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各项机制和配套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特别是对赣州市森林碳汇数量的监测方面,全方位监测核查系统未能建立,导致碳汇效益缺乏稳定性,无法进行准确地预估,加剧了购买方对赣州市碳汇林效果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易量。同时,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也导致赣州市森林碳汇交易、经营和交易政策缺乏支撑,市场信心难以建立。

4.自身免疫力不强,导致碳汇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天灾、人祸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甚至是毁灭碳汇林,使得原本用来交易的碳汇林所存储的碳总量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产生变化。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其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将会减少,导致森林碳汇项目参与方在进行交易时获得的预期收益受到影响,进一步增加交易风险,影响碳汇交易的成功率。同时,一旦碳汇交易成交,就意味着这片碳汇林的土地性质不能发生变化,一旦发生变化,必然对碳汇交易产生巨大影响。

三、对促进赣州市森林碳汇交易的几点思考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民众相关意识的缺失是制约森林碳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对森林碳汇相关概念的宣传。一是抓住环境保护类节日的契机,进行森林碳汇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例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6月17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环保日,使群众对森林碳汇概念有所了解,提高他们护林防灾,固碳造林的意识。二是进一步宣传普及森林碳汇相关的生态理念,例如生态道德观念、生态文明观念等,使民众树立起关注森林、关注低碳的生态观意识。同时,由于森林碳汇的兴起时间晚,各种机制和规则相当复杂,并且很不完善,使得很多对森林碳汇交易本来有想法的企业和个人望而却步。因此,对这些群体不仅仅要进行森林碳汇知识的相关宣传,还要对他们进行森林碳汇各项机制内容的宣讲,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激励他们加入到积累碳汇的造林大军中来,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媒体的舆论作用,使森林碳汇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赣州市森林覆盖率高,林业发展较好,作为发展首要任务,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是最基本的,应该在保证生态公益林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改造的方式,将接连成片的天然阔叶林以及一些关键部位的森林划分到生态公益林之下,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要对围绕在森林周边的各个系统进行保护,如江河湖泊,城镇村落等等,加强对赣州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防护和建设力度,做好森林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防护和修复好赣江和章江流域生态圈,助推赣州城乡绿化一体化。

3.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森林碳汇的发展,同时也要借助于森林文化体系的建立。森林文化体系的建立,有益于提高群众对森林碳汇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和力度。市政府应当试着将森林文化融入到公民文化素质教育中去,以第二课堂为主,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和森林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等等,定时免费开放让民众参观,强化民众的森林环境保护意识,让市民有机会认知树木,充分亲近大自然。

4.构建森林碳汇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是构筑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双赢。二是转变经营方式。把重心从扩大外延转到提升内涵上来,着力科学经营森林,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逐步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森林生态功能。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助推森林碳汇发展方面,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样必不可少,政府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目的的森林碳汇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物质奖励、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相关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出售、联合等形式将自身优势转化为经济实体和科技成果,带动森林碳汇产业生产力的提高。要从扩大森林范围转变为提高森林质量,科学经营森林,对低产低效林要分别进行改造,做好抚育工作,以质量代替数量,提高森林单位面积内的碳量,提升林分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森林碳汇业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市政府应当加大对森林碳汇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森林碳汇业的科技含量。现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碳汇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实现应有价值。因此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在森林碳汇业方面的管理经验和建设经验,结合我市实际,进行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尤为关键,特别是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人工造林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研究上,对森林防控保护项目进行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5.构建森林碳汇发展的制度保障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5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88-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骨干课程。由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名词术语繁多、病原微观而抽象,导致该课程学习起来难度大,不易全面、系统掌握课程精髓,构建完整理论体系。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需求是每个病理工作者不倦探索的课题。目前,我国不少教学工作者对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和尝试,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目前关于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却鲜有报道。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调整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拟向森林保护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对实验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术型创新人才,为林木病理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普通植物病理学涉及学科范围广,应用知识全面,该课程以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同时与树木学、遗传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普通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的系统学习之前,需要对上述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有相当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兄弟院校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实际情况,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在第四学期开设,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增加1周的教学实习。同时在第二学期增设《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树木学》由第四学期调整至第三学期,安排在《植物学》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之前。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参考书,补充最新的概念、方法和观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有效施教和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托,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植物病理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概念、新观点不断涌现,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王海光等,2015)。我国的第1本《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始发于1979年,2009年,《普通植物病理学》统编教材第四版教材发行。近十年内教材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但对于植物病理学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仍未包括在内。森保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保专业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基本概念、病原生物的分类以及诊断和防治等基础知识是一致的。目前,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相关的教材版本较多,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选用的是许志刚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同时将谢联辉编写的《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参考书目,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林木病害的案例,尽可能地将近年来华南地区生产中遇到的有关林木病害的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对林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和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补充到教案中,把该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此外,植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相对成熟,国内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精品课程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推荐相关的网站作为课外学习的素材。

二、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林木病理学教研室有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以及一位高级实验师,教学、实践和科研经历丰富。三位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本教研室积极鼓励年轻教师通过国内外研修及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教研室三位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各有所长,在课程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结构不同将普病内容划分为3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配以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激发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使每个知识点达到新、精、深、透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领略教师新面孔的同时,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法教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本教研室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表现力及信息量大为增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更不能不求质量和特色地完全沿袭其他兄弟院校的多媒体课件。本教学团队借助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契机,收集了大量林木病害的素材,结合岭南地区的生产实际需求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自主开发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与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本教研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借助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优势,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三次校园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完植物病害的症状这一节后,直接带领学生到学校树木园观察植物病害的不同病征和病状,时间不长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将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要求学生从第四学期走进实验室,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时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认同。

此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以考试为主的形式,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10%、20%、5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

四、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和补充实验教学素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对植物病害种类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就业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随着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林业企事业单位对森林保护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农业大学向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32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此外,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在安排实验课时,需要将各实验项目安排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后面,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进行的实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此外,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完成几个实验项目,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研室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增加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

森林保护专业停招15年,致使本学科病害标本老旧,急需更新和补充。然而病害的发生复杂多变,病害标本的收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华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林木资源丰富,病害的种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也不相同,短时间内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学实习期间的作用,将新采集的标本鉴定后保存,作为下一届学生实验课的材料,如此循环,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实验教学素材得到了更新和补充。

五、结语

总之,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和充实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完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6

关键词:森林旅游;总体思路;发展定位

具备较强环保意识并且期望从旅游活动中学到知识的旅游者不断增加,这使得生态旅游这种有益的旅游方式逐渐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1]。森林资源凭借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热门区域。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作为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的观赏、休闲等方面的活动[2],笔者认为那么森林生态旅游即是在森林旅游的基础上突出在旅游开发、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生态理念宣传和生态文化教育。由于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大多数由林场转型而来,面临着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因此景区旅游规划应当首先明确发展总体思路,准确进行旅游定位,以此指导景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的分析,旨在探讨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为生态旅游景区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案例参考。

一.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1982年至今的30年间,我国森林公园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分布遍及31个省(区、市),拥有部级、省级和县(市)级不同级别,总数近2800处、总面积超170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4.6亿多人次的一项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独立事业,在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传播森林生态文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2006—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超过10.66亿人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7%,以门票为主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690亿元,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7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8%。有123处森林公园的年游客人数超50万人次,46处超100万人次。有201处森林公园年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34处超亿元。国家林业局统计,森林旅游产业使全国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

2011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4.68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达376.42亿元,全国森林公园年提供就业岗位64万个,社会综合旅游收入测算超过3000亿元。中国国家林业局表示,力争到201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到3000处,森林旅游人数达到5亿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规划总面积2000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800处,规划面积1300万hm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森林旅游事业正在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森林旅游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期,同时也是森林产业面临艰巨转型发展的时期,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转型,实现森林产业现代化。文章将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探索森林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如何明确发展总体思路,进行准确定位。

二.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旅游区位于宁明县中部,距县城约20km。宁明县属于崇左市管辖,地处桂西南边陲,背靠南宁、崇左两大中心城市,左右连接东兴、凭祥两大边陲重镇,面向越南及东南亚各国,具有沿边、沿河、沿铁、沿高速公路的优势,是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南友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及南凭322国道穿境而过,距首府南宁180km、距边陲重镇凭祥市38km,交通便利。宁明县的边贸经济和边境旅游发达,属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区划布局中的桂西经济区,属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中的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和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于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总体框架的东西黄金旅游带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宁明爱店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为本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二)资源条件

项目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和评价标准,对派阳山林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划分,可分为7个主类,15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46个主要资源单体,包括派阳山、西施浣纱瀑布等丰富的地文景观,原生态植被水源林、桐棉松林、老八角林、桫椤、金花茶等独特的生物景观,以及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等林业科普设施。

对项目区旅游资源从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进行定量打分评价,结果旅游区资源总体得分85分,整体上属四级旅游资源。其中五级景点1个:桐棉松林;四级景点1个:八角林;三级景点12个:派阳山、元宝桃花岛、西施浣纱瀑布、米老牌、金花茶、南街沟溪谷、鸿鸪水库、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桐棉种源马尾松人工母树林、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八角鸡等。项目区以山地森林,溪谷景观为总体特征。旅游资源呈现出“雄、碧、茂、幽”的特征。“雄”是指旅游区山体的雄伟浑厚,主峰派阳山山体浑厚险峻,连绵数里;“碧”是指水之碧,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流水从山涧蜿蜒而下,潭池清澈碧绿;“茂”是指森林茂密,是旅游区的主体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幽”是指溪谷之幽,林间之幽。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其独特的林业科普资源,使派阳山成为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旅游的理想之地。

三.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构架——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1.发挥区域联动作用。旅游区旅游资源质量优良,将其纳入区域旅游资源大系统中更能成就其旅游价值。从宏观尺度上,通过三大特色性资源(森林植被、溪谷景观和优良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策划,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内容,将旅游区纳入崇左市的区域旅游环境中,显示和强化其森林溪谷和生态环境的特色。从中观尺度上,旅游区所在的宁明县拥有花山壁画、花山温泉、骆越古寨、蝴蝶谷等多处旅游资源,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县域的黄金旅游线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旅游区则是该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补充。因此应加强区域联动,加强区域重要景点的建设力度,加强整体线路的营销和品牌联合打造,通过资源整合、特色品牌塑造以及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将宁明县做大做强,以整个区域发展带动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

2.策划以森林溪谷生态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游憩产品。充分发挥旅游区山林溪谷的特点,策划规模不大但新鲜有趣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营造别致高雅、富有文化韵味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场所,辅以丰富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3.以食、住、娱为主的旅游要素吸引物化开发。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具有森林生态文化特色的“饮食”、“娱乐”、“交通”、“住宿设施”和“商品”在作为旅游要素利用的同时,强化它的特色,使其同时成为很好的旅游吸引物。

(二)文化内涵——人地关系主线的旅游展示和利用

文化是灵魂,人地关系文化主线的渗透将使旅游区形成区别于周边景区,尤其是其它休闲度假区的独有特色。旅游区所在的派阳山林场地始建于1955年,是广西唯一与越南接壤的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大型国有林场,总面积149万亩,曾一度为东南亚最大的林场。后经区、地、县多次划界调整,自1979年4月起隶属自治区林业厅直接管辖至今。是优质大红八角的中心产区和马尾松优良种源地之一,被列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具有积淀深厚的林业生产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旅游区山、水、林风景优美,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因此,我们可以将旅游区规划以“林业生产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为文化主线,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展示和利用,让有可能在休闲游览中了解林场生产、体验林场职工生活,感受森林生态文化,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特殊性卖点(USp)分析

以森林溪谷、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将建设旅游区与国有林场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作为发展旅游区所在林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绿色产业与旅游的结合,策划绿色产业观光、绿色产品购买与品尝、生态休闲度假等活动。打造以“回归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休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对旅游区人地关系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与展示,主要旅游利用途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区与区域内外相关景点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线路组织和品牌的共同打造,二是将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注入到休闲游憩产品中,包括森林生态文化环境的营造、森林文化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策划等。

四.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定位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

旅游区性质定位为:以旅游区清柔的溪谷景观、秀丽的森林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森林生态休闲”为主题,以打造森林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特色,以森林溪谷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林业科普教育示范为主要功能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二)主题形象与功能定位

综合对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对比、旅游形象现状调查等分析,结合新的旅游发展要求,将规划区的旅游形象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其整体旅游形象理念可以定位为:“八角松风林飘香,湖光丽景绿派阳”、“派阳山——山地避暑休闲胜地”。主体功能为生态游览观光、生态休闲度假;附属功能为生态科普教育。

(三)旅游产品定位

1.森林溪谷观光游览产品

森林生态观光游、森林溪谷亲水游、康体森林游等。

2.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主要是森林滨水休闲度假游项目。

3.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产品

林场生活体验游、森林户外拓展运动、森林科普考察等。

4.林业科普展示产品

林业科普、教学实习基地。

五.总结

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在确定总体发展思路时应当首先发挥区域联动作用,联合周边景区,共享客源,共同营销;其次要挖掘文化内涵及特殊性卖点,形成自身特色,以此区分于其他类似景区,然后根据自身资源特色进行正确的发展定位,注重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的创新性;最后应当掌握旅游发展的趋势,分析市场发展方向,注重森林体验类产品、度假类产品和知识型产品的开发策划。

参考文献:

[1]苏珊.豪娜,约翰.斯沃布鲁克.国际旅游管理案例分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7

关键词:森林采运;发展;问题

森林的采伐运输是森林经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林业大省,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过量采伐及森林掠夺性开发,造成森林资源锐减,林业陷入“两危”。特别是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限量采伐,使木材生产单位的采运任务量大幅下降,在林业“两危”中森林采运的危机更加突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使森林采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采伐运输既要满足工业需求,又要符合生态环境作业标准。面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浪潮,森林采运如何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森林采伐和运输是森林经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采伐运输方法对林地生产力影响最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作业方式的选择。采伐运输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包括保留林分、土壤稳定性、野生动物、稀有物种、水域调节等。草率的作业会导致幼树幼苗过量死亡,从而造成物种减少、木材生长率下降、轮伐期延长的后果。即使在有效的木材永续经营条件下,木材采伐仍然会对可持续经营的其它方面产生危害。木材采伐作业对林分结构、森林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仅次于农业开荒而居第2位,远高于其它土地使用方式所造成的危害。

森林采伐作业是易于产生矛盾冲突的领域。人口增长使得对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采伐作业具有破坏环境的潜在威胁。人类社会对维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复杂,这一切使得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普遍存在着冲突。上述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加以解决,如保证采伐作业人员知晓和认识减少采伐干扰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激励手段以保证这些措施得到普遍落实。

然而,上述措施不是易于实行的。采运作业者认为,环境可行的采运技术过于昂贵,且要求熟练的操作人员,因而影响了采运生产效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其木材生产成本必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这种认识更是根深蒂固的。

2、促进森林采运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1提高认识

由于多年来的超强度掠夺性采伐、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对森林采运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只看到其对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而看不到科学的森林采运对森林资源增长的作用。如在全国林地中人工低质林和天然次生林还占很大的比重,急需抚育采伐作业,这是我国林业当前一项战略性任务。通过抚育与改造,改善林分环境使其尽快成林。林分改造的目的是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相,提高森林生长量和蓄积量。林分改造应因地制宜,采造结合,采用皆伐或择伐方法进行,效果良好。实践证明,科学先进合理的采运方式不仅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促进森林生长、改善林木生长质量、促进林分改造都有其积极意义。因此应深入研究,广泛宣传,改变人们对森林采运的传统认识,为森林采运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应建立森林采伐实务规范。“森林实务规范”是一套针对森林经营和利用作业的规定和准则,以便政府部门和林业企业遵循。在理论上,按这些规范进行作业将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在商业采伐中满足可持续经营的标准。虽然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都赞成可持续的概念,但是很难将这些概念直接应用到实践上。因此,森林采伐实务规范的建立将为林务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和采运作业人员提供指导,从而使得森林采伐作业不但能为社会所接受,而且能满足生产者的经营目标。目前,一些采伐实务规范正在制订之中。比如,亚太林委会(apFC)在1996年建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以探索制订一个地区性森林实务规范的可能性,这一规范将补充和加强亚太地区有关的国家法规和区域性法规。1996年在圭亚那制定了一个规范草案。上述规范均以世界粮农组织的实务规范为范本。

2.3、加强技术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国家林业局应根据我国当前森林采运科技的现状,组织专人制定和编写今后15-20年森林采运科技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同时加强森林采运基础科研力度,重点跟踪世界森林采运高新技术,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森林采运科技的差距。未来森林采运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要抓好采运科技人员梯队培养,要有一支稳定的采运科研队伍,合理分布全国采运科技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木材采运面临的技术问题,重点解决具有地域性森林采运难题,组织全国科研力量对重大技术装备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2.4建立森林生态采运评价指标体系

采运作业作为一种对森林的人工干预活动,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对这些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和采伐作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的基础。在评价指标选择时应注意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这两个基本原则。应根据不同评价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分别建立采伐作业技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二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采伐评价的一级指标,并由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形成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8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两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森林生态旅游,是让游人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赏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领略大自然神韵的同时,肩负着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游乐活动。即游人既欣赏自然美景又关注生态环境,通过观光、科考、探险等一系列旅游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育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更多地认识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活动。而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既包括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也包括登山漂流、跋涉探险、狩猎垂钓、野营科普、康体休闲、疗养保健等活动。

从理论上讲,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利与弊,利大于弊。其正效益,不仅会给国家和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对环境建设也有好处,游客还能在游山玩水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而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误入歧途,它带来的将是旅游性污染危害和群众性观光公害导致的环境恶化及环境灾难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诚然,推行和实施“绝对保护”政策,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1.2森林生态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陆空交通的便捷,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人类参与最广泛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国际旅游业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为止,旅游从业人员约占全球就业人员的1/4,累计总产值达3.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产值的6%,已超过石油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为目前旅游总收入的3倍。预计旅游业所创造的产值(包括直接和间接产值)将占世界GDp总值的11.7%。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充分表明其己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活力的经济部门,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为世界各地的2.5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90年代,我国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旅游收入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加,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截止2002年底,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高达5566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3.59%升至2002年的5.47%,成为我国最具发展后劲的朝阳产业。

1.2.2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新兴产业

美国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72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森林中发展旅游业的生命力。到1960年,森林旅游由于它的现实价值而最终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承认,而且一跃成为森林资源功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举行的以“森林多目标利用”为中心议题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上,发展旅游被确定为森林多目标利用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次会议是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为本国国民提供了健身益智的活动产所,同时也招徕了外国的观光游客,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森林生态旅游能把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森林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在资源利用、开发经营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潮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巨大变化,将有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投入休闲旅游活动中。据世界旅游理事会估算,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0多年后,发达国家将陆续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跟其后。21世纪将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世纪,并成为前景光明的新兴产业。我国1999年旅游的主题是“生态环境游”,其内容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表明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正在迎头赶上国际潮流。

1.2.3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林业等部门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658处,规划面积1900多万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1757处,规划面积1.5亿公顷。全国有6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遗产,有19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狩猎场和野生动物园等。这些森林旅游区囊括了我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形成了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景观。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缓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的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缓解了林区的就业压力,并且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林业局的统计表明,近10年来,中国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以森林公园为例,1992年森林公园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到2003年达到了96亿元,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加上自然保护区、狩猎场、森林旅游小区、森林类型的旅游区,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年游客量已达3亿多人次,占到当年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森林生态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1.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境内峰峦叠起,江河纵横,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丰富多样,且具雄、奇、雅、秀、幽、险、野、旷的特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把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为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增添绿色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下,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使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3.1发展成效

1.森林公园发展迅速。自1987年我省兴建畹町部级森林公园以来,截至2003年,全省相继建立了昆明金殿、腾冲来凤山、思茅菜阳河等26个部级森林公园;双柏南安、西畴鸡冠山等13个省级森林公园,69个县(市)级森林公园,分布在全省16个地州市,40多个县(市)。国有林场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步伐也开始加快,先后兴建了26个林场景区。

2.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小区”建设稳步发展。十多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5亿元,恢复和新建部级、省级和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床位2300多个。目前己有香格里拉碧塔海、丽江云杉坪白水山庄、西双版纳野象谷、原始森林、翠屏峰、绿色石林、保山高黎贡山百花岭、屏边大围山、景东衰牢山天池、丽江老君山等景区(景点)正式营业。

3.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仅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8076.96万元,其中:国投1944.15万元,引资15006万元,自筹1203.1万元。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新增旅游项目和环境保护建设。现已拥有车(船)155台,游道265公里,床位1055张,餐位1123个,程控电话682门。

4.经济效益增长较快。2003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接待中外游客423.5万人次。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就达196.3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32万人次,全省实现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32亿元。成为云南旅游业和林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管理、服务有所加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服务机构。省林业厅明确了管理部门,成立了云南森林生态旅行社,部分地州市县林业部门,设有专职、兼职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经办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协会,并创办了《森林生态旅游通讯》。服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州县相继成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以及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林业培训中心。

1.3.2存在问题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开发时间短,投入严重不足,步履十分艰难,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重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地州,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的巨大潜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排上议事日程,更缺乏紧迫感。

2.投入严重不足,开发程度低。由于森林生态旅游业外部性明显,加上机制不活,底子薄,自筹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至使开发程度很低。截至2002年,全省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仅占总数的14%,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小区”的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2%。开发的景点不到150个,仅占规划景点的7.5%。并且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质量的“四低”状况、且开发方式趋同化。

3.已建景区(景点)开业率低。全省39个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中,仅有16个正式营业,开业率仅达41%;69个市县级森林公园的开业率虽高一点,也只达75%。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除少量以观乌、生物多样性专业考察外,没有增加新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场所,整体市场转化率较低。

4.市场开拓较差,服务管理滞后。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守株待兔”思想严重,满足于现状和低水平。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较差,多数景区(景点)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经营能力和市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5.社区参与程度低。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忽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忽视当地居民分享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权力。除少数景点(景区)的牵马服务外,在开发建设、旅游项目选定、规划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中,较少征求和咨询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意见,更少考虑共同管理和经营,从旅游中获益甚少。

6.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参与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经营管理型专业人才、环境监测人才、规划设计人才、营销人才及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导游人才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7.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许多地方管理体制不顺,多头领导,多方管理,互相扯皮、推委现象时有发生。部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权属错位,经营权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公,常引起纠纷和争议。

2.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

2.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衬托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全省有森林面积1.4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3.6%,是云南各类资源中最多、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云南地理位置(低纬度)和地貌形态(多择化小生境)共同作用下的“天赐”财富,而森林中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富集度居全国首位。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全省有各种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62.9%。

2.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本规划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本着突出林产业特色,分类体系边界清晰和林业行政管理体系现状,方便开发、管理和便于规划操作的原则,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其他林业地域。其中自然保护区166个,森林公园108个,其他林业地域31个,(详见附表一: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表)。

2.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由附表一可以看出,全省己建成、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共305个,景点2000余个。分布于121个县市区。景区较为集中的县(市)有:腾冲、景洪、勐腊、昆明、双柏、香格里拉、保山、龙陵、丽江、盈江、楚雄、马关等。景区最多的县是腾冲、景洪、丽江、香格里拉、勐腊、龙陵等。

2.4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有其独特性,突出表现在:

1.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旅游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除海洋、沙漠等个别类型为空白外,按中国森林风景资源划分的类型,云南几乎均有分布。同时还具有其他省(区)少有的民族风情和边境口岸类型。而且尚有峡谷、冰川、泥石流滩等为云南特有。类型多样,是开发各类旅游活动和多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

2.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空间分异明显

从资源综合区划的分布看,滇西北和滇南资源集中、富集,以大面积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其原始状态保存良好,生物区系特殊,过渡性明显,交流与隔离并存,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且有相对密集的民族文化资源作补充;其次是滇西和滇西南,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洲象、热带亚热带大型鸟类、古茶园、古茶树等珍稀动植物最为突出;再次是滇东南和滇东北,主耍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水源林为主;滇中和滇东由于开发较早,次生林居多,资源品质相对较差。旅游资源分散,集中度低,造成开发上的困难,且难以形成群体效应。

3.资源原始、古老、开发价值高

在众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中,不少景区和景点尚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状态,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保留了大量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且有浓厚的神密色彩。无论是观光旅游,或是科普、科考、教学等专业旅游,都是最佳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开发价值高,是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走出省门、国门的品牌,同时也是建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财富。

4.后备资源多,开发潜力巨大

后备资源丰富,但多数高品质、高品位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发育程度低的边远地区。绝大部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资源存量巨大,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开发和市场潜力巨大。

2.5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评价法,依据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标准,综合考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鉴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在一般旅游资源100分的评价体系上,加权20分的生态价值分值)分为五级评价。其中五级旅游资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和类型划分,全省166个自然保护区中,1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均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在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有9个自然保护区为特品级旅游资源,有40自然保护区为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个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55个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中,除2个人工水库景区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53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48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中,除1个水源林景观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47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全省108个森林公园中,36个重点部级森林公园和12个一般部级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省级13个森林公园和一般省级11个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县级6个森林公园和一般县级30个森林公园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包括林场、动植物园和其他林业用地34个景点中,除4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外其他30个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

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区划

根据全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地域分布特点,综合性、整体性、相似性、协调性、经济上的相连性和各个旅游区的内在规律,区域基本优势,为制定与实施各时期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将全省划分为滇中高原湖盆,滇西北高山峡谷,滇西中山宽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和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3.1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昆明、玉溪、楚雄三市,总面积604.85万公顷。该区经济条件好、交通方便、四季如春、是云南旅游业最大的接待基地、集散地和游览地。同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齐全,高原湖盆、古寺庙宇、名胜古迹、民族风情集中,是云南的旅游中心。

3.2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大理、迪庆、怒江三地州和丽江市,总面积892.51万公顷。地处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南缘。该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有广阔的高山原始森林,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广袤的高山草原,耸立的大雪山、深切的高山峡谷、深邃的高原湖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宗教文化。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被誉为世外桃园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我国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和完整的高山森林垂直带自然景观,都分布在该区。

3.3滇西中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保山市、临沧地区和德宏州,总面积556.32万公顷。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缘,以中山切割地貌为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相连。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热、温泉、瀑布、叠水星罗棋布。我国罕见的热火山景观、树包塔奇观、大树杜鹃王、榕树王、橡胶母树王享誉海内外、南方陆上古丝绸之路、抗战遣趾均分布该区。加上迷人的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和傣、佤、傈傈、景颇啊娜多姿的民族风情,是国内旅游和边境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3.4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总面积650.85万公顷。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延伸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482公里。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知名度高,是我国西南边陲的瑰丽宝地。区内风光绚丽、珍稀植物繁茂、珍禽异兽成群、奇特的热带森林风光、多彩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特有的思茅松林为本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戴体。还有独木成林的千年古榕、千年古茶树、趣密难解的树上“虾泉”、“空中花园”、多姿的舞草、鹤立鸡群的望天树、树抱塔、塔包树和奇异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祭、绚丽的民间艺术、诱欲的名吃、名食。是我省乃至国内外理想的大众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区。

3.5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曲靖市和文山、红河州。总面积989.91万公顷。南与越南交界,东与广西、贵州接壤。区域为岩溶丘原、岩溶盆地和浅切割的中山所组成的岩溶山原地貌,山原表面为石山、洼地,崎岖不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由此形成诸多怪石异洞、地下溶洞和地上石林自然景观。有著名的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的燕子洞、弥勒的白龙洞、蒙自的缘狮洞、师宗的玄洞等。还有山峰叠翠的森林生态景观。是省内重点旅游区之一。

3.6滇东北中山剥石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地处云南的东北角,与四川、贵州两省接壤。总面积246.95万公顷。属五莲峰和乌蒙山脉,为中山山原和中山剥石地貌。区内山岭纵横,高差悬殊,气候重直变化明显。从南亚热带到北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均有分布。以森林、瀑布、泥石流景观,如大关黄连河瀑布群、东川小江泥石流、轿子雪山壮丽景观和威信红军长征“扎西会议”旧址红色旅游为特色。

4.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市场定位与开发潜力分析

4.1市场定位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目标市场,分为国内市场、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和欧美、大洋州市场三个层次:

4.1.1国内市场

主要以东部地区市场为主,包括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等。该层次市场人口基数大,较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出游愿望和消费水平较高,可重点进行市场培育,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省内客源市场主耍集中在昆明及附近一些州市,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4.1.2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

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该市场经济基础好,旅游者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的动机较强,愿望值较高,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摸。同时,与云南己有直接的空中交通联系,距离较近,是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开发的海外市场。主推认知型和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

4.1.3欧美、大洋洲市场

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生态意识,森林生态旅游观念巳深入人心,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已趋成熟。但与云南距离较远,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是主要争取和应下功夫加紧培育的海外市场。主推体验型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除重点抓上述三个主要市场开拓外,对我国、我省的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俄罗斯等国市场也可开拓。此外对省内市场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以扩大营销空间。

4.2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4.2.1市场空间潜力分析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素质和生态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森林生态旅游一诞生,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将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1996年,全球国际游客达到6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4200万人次,占国际总量游客的7%。同期,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游客8700万人次,森林生态旅游者560万人次,占总量的6.4%。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到亚太地区旅游的国际游客将会达到2.29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约1500万。森林生态旅游的活动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探险旅游、观乌旅游、登山运动和户外摄影等体验性旅游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且绝大部份产品属于大众化或非专业性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云南为例,2003年共接待旅游者5447万人次,其中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者196.13万人次,仅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6%。而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都高达10%一20%。从世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外生态旅游者以年均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活动中增长最大、最快的部份,超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增长速度的5—6倍。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巨大,只要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到2010年,可望达到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年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接近800万人次,为目前的旅游人次的两倍。

4.2.2市场收入潜力分折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国外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分折表明:森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较高,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消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大众旅游的收入水平。HLa/aRa的调查表明:45%的森林生态旅游者愿意为每次旅游支出1500美元以上。24%的游客愿意每次支出2000美元以上。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到2002年测算,世界旅游收入增长中的86%将来自与森林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项目,按这一消费和增长趋势推算,到2010年,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80亿元,为目前收入的2.5倍。如进一步增加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比例,达到旅游总人次的15%左右,产值潜力将会更加巨大。

5.云南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及有利条件

5.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是解决“三农”和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广袤的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改变当地居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使森林、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实现传统农作、采伐产业的替代,促进林区、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有利于“五个统筹”的落实,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可以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将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信息、资金、技术的交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县乡和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云南小康”的重要途径。

3.是云南林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非消耗森林资源的方式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建设实现“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4.是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

云南旅游业目前正在经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旅游经济发展由数量经济发展型向质量经济发展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抉择。

5.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早在2000年,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共同编制的《云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省政府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中,把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实现“转型升级”和“提制增效”的重要途径。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势,造就了云南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全省分布着17000多种高等植物和136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珍稀物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居全国首位,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4.3%。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高原高寒植被景观等。类型和物种多样,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云南24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林区,世代与森林为伴,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不仅凝结着古滇文化、毕摩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边疆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累。各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在这里繁衍共生,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传统与现实和谐的特殊范例。绚丽多姿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为森林生态旅游增添了无穷魅力。

4.森林旅游业开发体系开始形成

全省已有30多个自然保护区、26个部级森林公园、1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十多个林场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国有、集体林场正在筹建新的景区、景点。从服务体系看,全省有12个地州市已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林业宾馆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开展了以大众观光、观鸟、生物多样性考察、探险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5.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已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调动了大家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昆明、保山、大理、丽江、德宏、思茅、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地,一些民营资本已进入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并已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6.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总体要求,以保护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和林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以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特色品牌和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以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为目标,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我省林产业的支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脾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6.2开发原则

1.坚持全省“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联动开发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大众旅游业、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机的整体,彼此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应统盘考虑,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以利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2.保护性开发原则

景区、景点建设首先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本底资源的原汁原味,使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不受任何破坏,同时确保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的统一。加强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序位,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以保障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科技兴旅的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森林公园和其他林业景区建设中,应用高新技术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以利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规划和施工,做到景点布局科学合理,设施功能完备,设备配置齐全,达到投资省、景观美、服务好、效益好的目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做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4.优先开发与梯度推进的原则

应选择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景观特色佳,有一定开发基础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集中投入,优先开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对其他景区,则根据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5.同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多在边远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变地域、森林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实现“绿山富民奔小康”。

6.坚持社区与非公有制积极参与的原则

支持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和协作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境外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单独或合伙参与开发,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7.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潜能,努力提高市场综合竟争能力,尽快发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效应和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6.3发展目标

6.3.1总体目标

以云南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背景,深入挖掘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内涵,依托大众旅游、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基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形成五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并打造出10个左右在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名牌系列产品,初步建立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使森林生态旅游年产值达13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产值的20%左右,真正成为云南林业产业的支拄产业和先导产业。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培育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6.3.2分期目标

1.近期(*-2007):产业投资建设期

深度开发和完善重要景区(景点)以及相互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成3个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重点培育5个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出5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建设6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积极扶持2家森林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为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奠定基础。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森林生态旅游海外游客19万人次/年,创汇0.9亿美元;国内游客57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43亿元;游客总人数达589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的9%,总收入(年产值)51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达11%。

2.中期(2008-2010):产业发展建设期

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森林资源利用的整合力度,以提升大众生态旅游为基础,以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包装专业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完成10个品牌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10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产业与林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市场化进程,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将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成为云南林产业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业新的热点旅游品牌和“提质增效”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海外游客达到28万人次/年,创汇1.5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75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67亿元;游客总人数达778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0%;旅游总收入(年产值)78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13%。

3.远期(2011-2020):产业完善提升期

全面整合旅游经济和林业经济,形成以主题各异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基础,以精品旅游线路为链接的完善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

,使森林生态旅游在云南林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云南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在泛珠三角和泛亚地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海外游客达到41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8亿元;游客总人数达1041万人次,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5%;总收入(年产值)130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20%。

4.年度定量目标

*

说明:预测以2003年度云南省旅游统计数据为基期数据,由于生态旅游边界难以确定,统计口径不统一,本规划参照国际惯例,按森林生态旅游占国内旅游总量的8%,海外旅游总量的10%,花费比普通游客多25%测算;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暂时取8.31;*、2010年比重按照云南省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定量目标测算,2004年海外旅游者测算扣除SaRS影响,各指标值浮动区间为±5%。

6.4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保护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管理和科学利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区污染的治理力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模式,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集团、专业化发展战略

围绕和依托区域性龙头企业、产品、基地和组织,形成森林生态旅游各要素的优化整合,优势互补的经营机制,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向集团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转变。整合既有林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专业产品,形成网络和实施区域联合经营。

3.综合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旅游业与林业、林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协调和系统优化,实施以开放促开发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4.精品、名牌发展战略

以云南丰富独特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六大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建设为核心。在初期大众化旅游产品基础上,深入挖掘云南森林资源优势,加快精品、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5.社区参与发展战略

同“三农问题”、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城镇,鼓励、支持国有林场、苗圃等面向社会,采取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开发,共同经营,共同受益;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保障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要加以引导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人民。

7.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7.1开局

1.开局原则

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利用云南旅游业和森林生态旅游现有接待能力、配套设施和旅游市场的优势及条件,本着市场容量的最大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分类指导,分期实施。以国内旅游促进国际旅游,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在产品开发上,以观光型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旅游产品为主,逐步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在战略和空间布局上,着力进行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紧紧围靠省内外、国内国际航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及国道、省道,优先开发滇西北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滇南低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滇中高原湖盆地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四区,续建与扩建并重,统一布局。

2.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

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根据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其他林区地理分布和自然文化资源特征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具有的同构性特征,将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划分为滇西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亚热带;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滇东、滇东南喀斯特;滇北、滇东北中山山原和滇中高原湖盆“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

*

2.森林生态旅游目的系统构成

传统旅游在追求发展时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发掘上,各类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单独依靠旅游景观,很难保证旅游的顺畅、高效进行,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旅游效益降低。旅游企业既具有支持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功能,又是可把握的实体,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迷人风光,可促进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综合的产业,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或相关因素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除了专业化的森林生态旅游组成成分以外,还涉及普通大众旅游产业部门,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或环节;公共机构直接参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保证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景点设施建设的实施,充当一个有力的支持。

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系统涵盖着三个层面的产业类型:核心产业、关联产业与支持组织(详见下图)。本次规划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将限定在狭义的森林生态旅游范围内,即重点关注于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7.2建设格局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从兴起、发展到完善,需要有一个培育培植过程,在现有基础上,紧紧围绕“以昆明为中心”的“四六”(六区、六线、六地、六大产品)建设格局,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和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做支撑,必须有重点、有选择的扶持和开发建设一批高档次、高品位、吸引力强、系统配套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集散地以及包括游、食、住、行、购、娱要件,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在内的配套工程设施。经过本规划期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以昆明为中心”

昆明是我省旅游业最大的旅游基地,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我省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心,依托石林、滇池部级旅游度假区,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各园林名胜的大众旅游优势,加快云南森林生态旅游集团建设和强化林海大酒店(林业培训中心)、林海公园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借助昆明交通便捷、教育、商业背景优越,四季如春的气候,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优势产品、配套产品和规模产品的综合旅游中心。

“六区”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景洪、思茅为中心的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中心的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以保山、怒江、瑞丽为中心的滇西中山宽谷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屏边、河口为中心的滇东、滇东南喀斯特熔岩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昭通为中心的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六线”

昆明—玉溪—思茅—景洪(包括勐腊)为主的滇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主的滇西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保山—瑞丽(包括临沧)为主的滇西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屏边—河口(包括金平)为主的滇东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曲靖—罗平—鲁布革(包括文山)为主的滇东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东川—昭通为主的滇东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六地”

除昆明以外,全省重点建设勐腊、腾冲、玉龙、德钦、香格里拉及河口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

“六大产品”

依托“六大旅游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在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六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1.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素以“动物王国”和“鸟类的天堂”而闻名海内外。全省珍贵稀有的保护动物有164种,鸟类792种,而在国内仅见于云南的鸟类就达115种,而成为鸟类的荟萃之地,并素有“鸟类王国”和“鸟类的天堂”的美誉。发挥“动物王国”和“鸟类天堂”的优势,组织好包括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和人工野生动物饲养、放养园在内的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2.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素以“植物王国”和“天然花园”而闻名海内外,光高等植物就有17000种,珍贵保护植物151中。各种花卉植物,特有树种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发挥“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优势,强化植物学科专业知识,组织好包括热带雨林、空中花园、望天树、野生兰花、高山杜鹃、古茶园、古茶树和各类森林环境、森林风光在内的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3.大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41亿亩,森林覆盖率44.3%。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复杂、多样化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具有原始、古老、独特过度性的特征。满足人们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组织好森林生态系统内美感质量较高的森林、水体、湿地以及各种特殊地貌和生物资源的大森林生态旅游观光产品。

4.探险旅游产品

云南探险旅游资源丰富,组织开展包括名山大川、高山峡谷、高山湖泊、高山洞穴、叠水温泉、高山瀑布、雪山冰川、石林怪石、溶洞暗河的爬山登高、雪地娱乐、森林摄影软式和硬式森林生态旅游探险活动。

5.科考、科研旅游产品

组织对大江、大河、高山峡谷、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森林生态、森林生物、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性质的科考、科研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6.科普及夏令营旅游产品

组织以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为目的,通过对地质地貌,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的野外实地观察和多媒体场馆展示,培养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科普及夏令营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9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要求,以《*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工程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为依据,以2009年底前全面实现森林生态城建设新增100万亩森林为目标,以森林生态城森林组团建设和通道绿化为重点,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逐步壮大林产业,探索生态文化发展新途径,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推进森林生态城建设和全市林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一)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各项林业建设任务。

(二)完成市级新造林26.44万亩。其中森林生态城工程造林20.65万亩;生态廊道绿化工程造林4.59万亩;新建小网格林网0.4万亩;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造林0.8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

(三)建成1个林业生态县(市)、区,6个林业生态乡(镇),5个林业生态模范村和40个林业生态村。

(四)森林资源保护目标:

1.林木采伐量不突破年采伐限额,凭证采伐率达90%以上;

2.加大对林地林权的管理力度,征占用林地审核率达90%以上,林权证发放率达80%以上;

3.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4.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以下。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继续抓好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贯彻

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特别是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给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现代林业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单位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紧抓好。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振奋精神,推动我市林业建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明确责任,精心实施,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

各县(市)、区要按照11月26日召开的*市生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20*年度造林绿化和森林生态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26号)要求,明确任务,精心实施,坚持质量第一,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要严格落实和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管理,强化督查,严格验收。对于未按要求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或造林质量较低的,严格按照《*市造林绿化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1.创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造林质量。20*年的造林绿化工作要在坚持我市积累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实行“组织形式多样化,栽植模式科学化,质量监督统一化,市县行动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效。森林生态城范围内的重点工程造林要全部采用招标造林,其他区域的造林工程要实施专业队造林。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选择栽植模式和优良树种,重点工程采用纯自然式混交造林。各县(市)、区要坚持质量第一,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须经市林业局批准。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督查组巡回各地督查,督查结果和造林进度在新闻媒体公布。

2.抓好林业生态村建设,加快森林生态城建设步伐。林业生态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和加快森林生态城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20*年初,市林业局已经制定印发了《*市林业生态村建设标准》,20*年我市要建成40个林业生态村。各县(市)、区要按照工作方案所明确的任务,根据河南农大设计的生态村镇建设典型模式和我市制定的《生态村建设标准》,对生态村建设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组织实施。

3.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深入贯彻《*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2号),及早动员部署,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豫政办明电〔20*〕21号)精神,切实加强义务植树活动的管理。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按照每个适龄公民植树3-5棵的规定,逐单位逐人登记植树任务,发放“义务植树通知书”。要严格督导检查,督促单位和个人履行植树义务,达不到每个适龄公民植树3-5棵要求的县(市)、区和单位,不得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要加大义务植树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把义务植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要建立一批义务植树基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成果保护措施,确保义务植树成活率。

(三)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全市林业生产总值

要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市林业总产值要达到14.4亿元,较20*年增长14个百分点以上。

1.森林资源培育业。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林间空地发展林下经济,指导林农发展立体林业,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值,促进经济发展。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培育市场畅销的大规格优质苗木,种植名、特、优经济林品种,扩大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要抓好无公害森林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采用施有机肥、果实套袋、少施或施低残留的农药等方法,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引导林农生产森林食品朝无公害方向发展。

2.林产工业。要注重培育新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带动作用。要以产品升值为突破口,深入林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指导企业节能挖潜,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值,使全市木材加工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再上新水平。要与高校等科研单位积极开展合作,针对侧柏等经济效益较低的树种,通过科技研发,深挖林产品增值潜力。

3.森林旅游业和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业。以自然保护区、各级森林公园和各类森林生态旅游区为骨干,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快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和优化森林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动物资源的需求,确保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探索新途径,积极弘扬生态文化

抓好我市生态文化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抓好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古树名木,充分发掘其美学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为市民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二是积极繁荣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丰富生态文化,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五)强化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资源林政管理。要切实抓好林地征占用管理工作,加大林地管理力度,规范林地征占用程序,防止林地非法逆转。严格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把住采伐“源头”消耗关。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积极推行网上办理。在全市广泛宣传《*市生态林建设条例》,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制意识。做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收尾工作,认真开展森林资源一类调查。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林地尤其是退耕还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做到造林一块,验收一块,发证一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案件的督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

2.森林公安建设。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改进公安工作的意见和精神,落实并理顺森林公安机构编制与投资渠道。二是抓好“三基”工作。把基础建设作为推动全市森林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点,年底前全面完成各项软硬件建设任务。三是要组织开展林业严打整治斗争,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森林公安队伍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敢于破大案破要案,对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严重的案件要“发一破一”,快侦快破。要组织2—3次专项行动,强力攻坚。加强对重点造林工程项目的管护力度和涉林案件的打击力度。

3.森林防火工作。重点面向林区乡村、居民点,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外流人员,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安全教育。严字当头,狠抓野外火源管理,严格实行“入山登记、出山消号”制度,依法管好进入林区的各类火源。加强消防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全市森林火情卫星监测网络,加强森林防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防火树种繁育试验和营造技术研究,提高预防和控制火灾的综合能力。认真落实*市县际护林防火联防实施方案,按照互防、互救、互援和谁先发现谁先扑救的原则,做好五县一区联防工作。

4.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为重点,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在全市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抓好野生动物凭证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工作,加大对乱捕乱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野生动物救护力度。抓好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各级森林公园管理、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监测网点,制定应急预案,提高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处置能力,防止重大疫情发生。

5.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一要抓紧做好树标定界,严格管理,对保护区内的原生态湿地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坚决制止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二要依法治区,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社会认知度和知晓度;四要加强巡护,严密监控,切实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五要编制保护区详细规划,做好湿地公园立项工作;六要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做好保护区科学考察工作。

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一是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要强化测报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决策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及时准确地搞好预测预报。二是加大检疫执法力度。要加强调运检疫、工程造林用苗产地检疫和外地调入苗木的复检工作。依法开展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省补充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和处理工作,对发现的外来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及时上报和组织清除。定期开展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并做好预防工作,严防松材线虫病入侵我市。三是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对重点工程区杨树食叶害虫实施飞机防治,大力推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工程治理和无公害防治。四是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提高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的处置能力。

7.木材运输管理工作。一是以建设国家一级木材检查站为主线,继续推进基础标准化建设,强化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切实提高执法能力。二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木材运输检查方式,依法加强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无证运输木材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通,维护正常的木材流通秩序。三是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精神,实行持证上岗和统一装识,规范执法行为,杜绝公路“三乱”现象发生,树立良好的林业执法窗口单位形象。

(六)实施科技兴林,建设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科技兴林,先兴科技。要按照跨越式发展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森林资源监测调查规划设计中心、森林防火远程指挥监控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围绕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良树种研究、引进培育和推广工作,继续推进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搞好林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稳定和加强基层林业科技工作队伍,加大科技下乡、林业干部职工和林农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新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产品标准修订步伐,继续开展林业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

(七)其他工作

1.进一步加强林业宣传信息工作。要把林业宣传信息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林业建设的所有领域和全过程。把“*林业”网站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根据工作职责,及时补充完善更新相关内容,确保网站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要进一步加强林业信息工作,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各县(市)区林业部门、机关各处(室、局)和局属各单位每月上报林业动态不少于2条。要厉行节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尽量减少纸质材料的印发范围和数量,材料通过电子信箱传送。

2.认真抓好机关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要按照《*市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林业局规章制度>的通知》(郑林办〔2005〕6号)要求,认真学习有关规章制度,按章办事,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3.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安全生产条例》规定,做好森林公园和场圃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好安全生产关,特殊岗位没有培训不能上岗,没有获得安全生产资格证的也不能上岗。

4.做好林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每周三领导接待日制度。认真受理两类案件,坚持实事求是、说服教育的原则,做到认真核实、限期办结、及时答复。对重大疑难案件,继续采取听证的形式,加快查报速度,提高查办的准确性,取信于民,确保不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和赴京上访事件。

5.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认真搞好林业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用林业法律法规引导、教育、规范人们开发利用森林和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行为。要在学习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得力措施,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把打击、防范、教育、改造、管理、建设等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

6.继续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教育广大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依法行政,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滋生。加强木材检查站内部管理,确保不出现公路“三乱”现象。

7.积极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局机关和直属单位无计划外怀孕现象,计划生育率和晚婚、晚育率均达到100%。积极抓好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落实帮扶措施,圆满完成计划生育“三结合”各项任务。

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篇10

根据中共***委员会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做好***“七五”普法工作的通知》(*****〔20**〕4号)文件要求,我局用心组织并安排专人,对照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七五”普法以来进行了逐条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副局长任组长,下设普法办公室,具体负责“七五”普法工作。并制定了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意见、法制教育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学习制度,保障****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一是将“七五”普法知识的学习纳入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学习:二是局全体成员做到了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不留于形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切实増强依法执政能力。三是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适时为干部职工集中利用廉政教育基地开展法律警示教育及法律知识学习,用行动引导大家学法、知法、守法和执法。

三、加强法律宣传,严格落实防火工作,做好辅助执法工作

1、为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时间,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加大对种植户、牧民的监管力度,严防进入林区人员私自用火,确保火源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巩固林区环境整治成效。

2、加强值班调度工作并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保障应对森林火险和林区生态环境安全,严格执行森林防火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履行领导带班值班、扑火队员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处置突发性事件,做到快速反应,科学扑救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林区生态环境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发现非法事件及时上报并按规定进行制止。

3、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全*林地面积***万亩,其中国有林地面积***万亩,部级公益林面积***万亩,划分***个片区护林站,进行24个小时不间断的巡逻。近3年来,我****没有发生毁林开荒案件,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在全面普法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法治宣传日”等时段,大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民族团结活动,不断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营造良好的林草法治宣传氛围,使法制理念深入人心,以此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廉洁、高效、务实、服务”的便民意识,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为广泛持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五、执法人员组织学习和培训

加强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除定期安排人员参加****的培训之外,还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做到学法“四有”(有教材、有笔记、有记录、有心得),并结合办案技巧、办案经验、执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全面激发执法人员学习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提高办案质量,规范执法行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局将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补齐短板,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七五”普法工作。

强化法制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组织参加法治征文、法治摄影等新形式活动,以此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普法工作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