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酒店管理方式十篇酒店管理方式十篇

酒店管理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19

酒店管理方式篇1

一、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提出了客观要求

酒店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提供的也主要是无形的产品,而且服务链条较长,工作环节较多,工作要求灵活性大,工作内容有时需要视客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工作时间也不是完全固定的,服务要求无法完全统一,工作经常是带有一定应变性的,因此,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都非常高,对管理方法的需求也明显不同。

另一方面,酒店行业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一直处于在不断变化甚至剧烈变化之中。就外部环境而言,酒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酒店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大中型城市年增长速度超过了5%),竞争环境变化大,客户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复杂,客户心理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求新求异特点突出。就酒店内部而言,员工流失率非常高,据旅游局统计,2010年,酒店行业平均员工流失率高达20%;酒店设施设备老化速度也非常之快,如果3-5不投入资金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装修改造,则该酒店的市场地位便会急剧下降。

酒店行业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酒店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本行业特点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对其创新,才能在酒店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合酒店行业的基本管理方法

1.标准化、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正是由于酒店行业对服务的灵活性要求很高,为了控制产品的质量,酒店业才会特别注重研究适合本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方法,以避免出现管理失控的状态。但又由于酒店主要提供无形产品,个性化服务不可或缺,因此酒店行业必须实施在标准化管理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法是指企业为了管理更加规范统一,工作条件以及重点工作要求等设立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标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考核和奖惩的依据。标准化管理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的统一。这在快餐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知名连锁企业肯德基为例,据统计,截至2011年初,该公司在全世界已拥有32500多家餐厅。但无论哪家餐厅,其汉堡、薯条都是一样的,因此,标准化管理是肯德基餐厅所采取的最基本的方式。反过来,标准化管理模式推动了肯德基公司的快速扩张,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星级酒店而言,标准化管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运用,如铺床方法标准化、清洁程序标准化、物品摆放标准化、菜品构成比例标准化、卫生要求标准化,检查要求标准化等。因此,酒店管理既要制定标准,又要强调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实施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2.全面质量管理法

全面质量管理法是指企业制定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贯穿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以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有利于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对酒店行业而言,其产品的生产链条较长,工作环节较多,如一位客人入住可能要经过门僮、行李员、前台登记、楼层服务、迎宾引位、餐饮服务、结账、保安、电话总机、娱乐服务项目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的服务质量均会影响客人的总体感受,因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对酒店行业来讲十分必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先统一观念,使各个环节的全体员工都对酒店的质量管理要求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与此同时,专业人员对全面质量管理法制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再对全体员工进行反复的培训和训练,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系统的督导,才能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完整性。

3.情境管理法

情境管理法最早是由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赫塞提出来的,赫塞认为,企业的员工作为被管理者,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任务,会处于不同的状态。员工的状态对于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进而对员工进行管理。员工的状态决定于他们的能力(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相关技能)和意愿(做某项工作的信心、承诺和动机)。对酒店行业而言,由于提供的主要是无形产品,客户主要是通过享受员工的行为而完成消费过程,因此员工的工作状态至关重要。所以,酒店必需较好地运用情境管理法,对员工的工作状态(既包括能力,也包括意愿)进行管理和引导,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情境管理法是先将员工状态分为四个阶段:既没意愿也没能力;有意愿但没能力;有能力但缺乏意愿;既有能力又有意愿。而管理人员可根据员工状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教练方式、引导方式、参与方式以及授权方式。酒店管理者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运用情境管理法。

(1)在酒店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情境领导模式。酒店开业阶段:管理团队刚刚组建,对工作任务虽然富有热情和激情,但经验不足,工作能力有限,员工有意愿但没能力,这时宜采取“引导方式”管理,既要多沟通,又要多指导,进行细致的培训,同时多鼓励员工。在开业之初,大家都不太懂业务时不宜使用“教练方式”管理,以避免太多的监督指责打击员工积极性。酒店经营上升阶段: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员工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但工作热情有所下降,偷懒、耍滑、取巧行为产生,可采用“教练方式”,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酒店管理成熟阶段:此时酒店已运行平稳,经营良好,管理制度健全,员工既有能力又有意愿,则适宜采用“授权方式”,以便管理者抽出更多时间进行战略研究。酒店衰退阶段:酒店出现经营滑坡,市场竞争力不足时,员工有能力但无意愿,工作激情匮乏,适宜采用“参与方式”,共同讨论,共同找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帮助员工正确面对困难,让共看到发展机会。

(2)对酒店管理中的不同任务,采用不同的情境领导模式。常规性工作适宜“参与方式”和“授权方式”,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新增加的工作业务,如新原来的中餐改为了西餐或快餐,适宜采取“引导方式”和“教练方式”,以便于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程序和环节。

(3)不对同员工或同一员工的不同状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素质较高的员工适宜采用参与式和授权式,对于新员工可多用教练式和引导式。管理者还要善于根据员工的不同状态适时调整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情境管理法的科学运用。

4.授权管理法

酒店行业主要提供的是“面对面”的服务,客户要求服务要快捷、灵活、方便,因此对酒店管理来讲,授权十分重要。给予基层服务人员更多的修改流程、变通服务方式乃至适当的折扣权限等权利,可以使服务者在对客第一线提供出客户更加需要的服务,从而大大地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管理方法的创新

酒店行业是个内、外环境变化非常快的行业,这不仅体现在酒店硬件和竞争环境的日新月异,更体现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更新。因此,管理方法的创新是酒店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本文仅提供一些创新思路,供酒店管理者们参考。

1“.泛美术”管理

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不断识别美与丑的过程。做管理,严格说是三分头脑、七分艺术。酒店管理更是如此。从酒店的宏观布局到细节设计,美学的运用非常之广,并直接影响酒店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泛美术是指通过运用美术的原理、规律和技巧,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通过视觉艺术的运用和美的巨大感染力,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尽可能地使人们通过视觉所吸纳的都是文明的、健康的、先进的、高雅的,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文明、健康,人的行为更加有序,进而产生良好的经营或管理氛围,形成良好舒适的客户消费环境,并促进形成一流的产品。酒店管理应着力强调秩序、协调和美感,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应突出美和舒适感,因为即便一点灯光、一片绿地、一个装饰、一幅字画或是音响的质感,都会影响客人的感受,影响酒店的形象。

2.生命体管理法

引导员工把酒店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各部门都是生命体的一个器官,离开生命体将无法生存。生命体管理法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更加重视员工的情绪,而这两点对酒店来讲恰恰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位客人来酒店后的消费过程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很多岗位和部门,因此,运用生命体管理法,强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能较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3.对变化的管理

酒店无法产生流水线产品,酒店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可能因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酒店管理者经常要面对变化的环境,变化的角色,需求不断变化的客户以及状态不断变化的员工。因此,酒店业是最应当研究如何管理变化的行业。酒店管理者应时刻搜集案例,及时进行总结和业务指导,并善于从变化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只有不断对变化进行管理,才能进一步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4.对危机进行管理酒店是一个人员密集的、综合性的、复杂的营业场所,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

(1)酒店危机的类型

①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雷雹、大的瘟疫等。2003年的“非典”对酒店业曾是个沉重的打击,影响巨大。

②社会治安突发事件,如、偷盗、凶杀、斗殴、抢劫等,在各酒店都有发生的可能。

③火警、火灾。

④食物中毒。

⑤突发性停水、停电、停汽。

⑥设备设施引发的伤人事件,如墙砖脱落砸伤人、家具的钉子刮伤人、客人因地滑摔倒等意外事件。

⑦服务人员技能不过硬而伤及客人,或管理人员处理投诉不当,引发公关危机。

⑧住店客人饮酒过多或自身身体不适突发急病甚至去世。

(2)酒店应如何做好危机管理

①酒店应按照危机的类别,分类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并明确规定危机发生时,各级人员的具体分工,做到职责明确、程序合理、内容公开、处理及时。

②加强对员工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处理危机相关能力的培训。

③加强日常工作的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

④危机发生后,立即启动危机处理预案程序,并找出有无其他补救措施。

⑤认真反思工作,及时查找漏洞。

5.对人的潜能进行管理

由于酒店业是人员密集型行业,提供的产品又主要是人的服务,因此对人的潜能进行管理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对人的潜能进行管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员工潜在的工作热情。酒店应努力使员工在工作中心情舒畅,只有心情舒畅的员工才能提供出温馨、细致的服务,才能让顾客感觉舒适、满意。酒店应用有前景的事业吸引员工,用有效的政策稳定员工,用真切的感情凝聚员工,使员工精神愉快,进而把愉快的精神转化为生产力。

(2)激发员工没有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酒店应在为员工提供良好待遇的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再辅以及时有效的培训和考核,加大激励的力度,从而激发员工发挥出工作潜力。

酒店管理方式篇2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酒店管理;创新型方式;教学

一、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环境下大量有助于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数字化环境下大量有助于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数据,我们可以按结构将这些数据分成两类,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就是指在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管理,人事组织以及财务管理方面利用的数据,非结构化的数据就是指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以及学生的学习资源这些数据。高校的大数据这就是以这两种数据为依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手机,存储,分析,统计,将他们的价值挖掘出来,使其为高校的教育服务,并且不断完善数字化技术。

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酒店管理的需要

(1)首先数字化时代教师需要有很好的信息资源,大数据的形势下,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同步发展,教师应该有能力通过各种技术,各种平台以及各种能力来获得有助于教学的各种信息,同时要具有分析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将教师的信息素养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解大数据技术的素养,另一类是应用数字化教学的素养,总之就是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教学模式的进步。尤其是在酒店管理领域,数字化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大量的数据,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出现,教师更加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从大量不断更新的数据当中获取为我们所用的有价值的信息,来促进酒店管理教学的发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2)其次是教师要具有利用大数据思维来进行教学的能力。大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工具速度较慢,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网络电视已经逐渐普及,这是由于数字化技术促进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应该将这些技术合理的运用,以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酒店行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所以它与数字化等先进的技术联系较为密切,所以教师在教学郭晨中国红应该利用数字化的思维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酒店管理行业中的水平。

三、酒店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酒店管理教学模式比较僵化,缺少实际性的操作学习的过程,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具体的时间操作当中缺少实践经验,所以高校酒店管理教学的实际的教学效果没有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接着数字化时代的背景,来改善高校的酒店管理教学,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下文我们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传统的酒店管理就傲雪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课程设置格式化

由于酒店管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的高校当中酒店挂历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一直在探索当中,尚未成型,也没有很大的发展,能够利用的资源也有限,所以教学课程上甚是单一,教学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就过于僵化,偏理论,偏模式,所以这种形势下,很容易造成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理论不服务于实践,不重视专业特点应届毕业生很难的进入酒店管理行业的工作状态,即使进入这个行业还是会进行职前培训,所以这就在“学习培训”与“工作就业”之间产生了冲突,这种人才供需不对称的形式就严重的凸显了酒店管理教学的弊端,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出现了。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首先我们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劣势,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学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是最重要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只有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学校的老师一般过度的重视书本内容的培训将最终的数据按城市来确定为判定学生学习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这样从高校出来的学生会逐渐与社会脱节,在专业人才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实习实训条件陈旧化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需要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的根本目的,为了培养具有酒店管理职业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际的实习和培训环境条件很差,在设备设施方面有所欠缺,无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满足实习的条件,这样实习的保障机制也是很匮乏的,学生所在的培训实习的企业,往往只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对在本企业实习的学生权益的保障方面有所忽视,采取不积极的态度。

四、酒店管理教学的创新性方式

酒店行业近几年由于国际化的竞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高校酒店管理教学的限制,所以满足不了酒店行业的要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下文我们就来详细的讲解。

(一)改革高校实践教学

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留个过程。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重视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利用数字化的平台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内容应尽量的缩短学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同时要注意专业之间的融合,建立相应的数字化多媒体平台;将实验作为独立开设的课程,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试验;同时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就业的平台等等

(二)变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对于中国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众所周知的就是中国的考试体制,我国历来教学效果的而评价依据就是一纸控温,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他的弊端,所以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改善,就像美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中和期末成绩只占很少的比重,总之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测评,比如每周小测验、课后作业,项目和实验的成绩等,这些过程在数字化时代不会占用太多的可是,可以通过学习系统这个凭条在课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测试,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国内主要的考查方式就是考试,我们应该像西方学习一些优秀的经验,运用多种学生学习能力评定方式,同时在测试方面也要提高出题的水平,这样学生的真是的能力才能得到验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测试,讨论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平低昂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利用系统评定比如说我们在大学当中的网络选修课程。

(三)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需要将学到的酒店管理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在从业过程中敬业爱岗,学会团队合作,具备开拓创新、创业精神职业精神,这些都需要通过博识论坛、系列讲座等形式来培养,相关的高校可以聘请酒店管理行业的专业精英人士来开展讲座,或者从网上搜寻相关的视频来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五、结论

酒店管理方式篇3

关键词:酒店业主品牌管理模式

一、“三方合作”管理模式的产生

1982年,由香港半岛集团进行经营管理的北京建国饭店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酒店业步入了同国际酒店品牌合作的时代。三十多年来,中国酒店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洲际集团、万豪、喜来登、希尔顿等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理念、统一的标准,也为国内的酒店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带动了国内酒店品牌的进步。

由于大多数投资建立酒店的业主本身并不是从事饭店行业的,全权委托管理,就成为了国际品牌和国内业主进行合作的首选。随着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在国内的大规模扩张,以及受到近年来经济及政策因素导致的客户结构骤变的影响,使酒店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业主开始更加理性审慎地考虑全权委托的“性价比”,对于管理合同中高昂的管理费用,大量免责条款心生退意。“三方合作”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品牌酒店不再遵循以往业主负责投资,品牌方全权管理的模式,而改由业主、品牌方和管理方三方合作,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把“品牌”和“管理”相分离。

“品牌特许经营”的经营模式在北美地区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目前在我国较为成功的第三方酒店管理公司――州逸中国酒店和度假村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首家落户中国的第三方酒店管理公司,在国内经营管理中信泰富朱家角锦江酒店,乌鲁木齐锦江国际酒店,上海东锦江希尔顿逸林酒店,上海雅悦酒店武汉锦江国际酒店等多家高档酒店,其中的上海东锦江希尔顿逸林酒店,是典型的“三方合作”管理模式,对希尔顿集团的“逸林”品牌进行特许经营。第三方管理公司根据业主需求,协助业主获得品牌,通过遵照品牌标准,实现业主利益,对酒店的运营进行日常管理。业主、品牌方、管理方签订三方合同,各负其责,达到共赢。

二、“三方合作”管理模式产生的原因

每一个成功的酒店品牌都有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客户对于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的服务标准的认同,成就了品牌的成功,确保了收益的实现。因此,品牌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固定的客户群体,强大的品牌是委托管理最有价值的资源。另外,品牌代表着服务的可量化和标准化,随着国内酒店行业的发展,业主深切感受到了品牌带来的影响力。因此,业主对品牌的需求仍然较大。

输出品牌、收取管理费是国际酒店品牌常见的运作模式,无论单体酒店实际经营状况如何,酒店管理方都可以稳赚不赔,业主方需要独自承担投资风险和盈利压力,甚至要承担管理不善带来的责任风险。高昂的管理费与较低的投资回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酒店进行市场竞争的负累。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通常聘请外籍人士担任酒店总经理或高管。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酬按境外薪酬支付,高昂的薪资、丰厚的福利以及相应的风险均由业主方承担,而外籍人士通常不熟悉国内文化,与本土的餐饮习惯、风土人情等难以融合,因而“性价比”不高。另外,为了抢占中国酒店市场,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加大在华投资,放低管理门槛,快速扩张的背后必然是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及专业人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目前国际品牌酒店的专业人才缺口严重,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系统培训,因此,酒店人力资源的短板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酒店品牌形象。

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完全遵循集团制式化规定,常常忽视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个性化服务,被竞争酒店同质产品所取代的风险大大增加。没有更有力的产品、服务及个性吸引客户,导致酒店在出租率和平均房价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利于酒店特色竞争力的培育。

三、引入第三方管理的优势

委托管理在中国一般是由品牌方直接管理,是受到当时我国旅游业比较落后的现实所决定的。“三方合作”的管理模式在中国还属起步,而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业主+管理公司+品牌”三环驱动的经营模式,使业主对某一品牌的依赖性降低,可以按照客观考量灵活地更换品牌,业主的利益因此得到了最大地保护,这也使“三方合作”模式对于现阶段的业主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由于业主投入与品牌标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将酒店经营全权委托给品牌酒店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品牌标准和投入产出的两极矛盾。对业主而言,第三方酒店管理公司能够成为‘中间人’和协商平台,可以中和并缓解品牌方与业主方的直接冲突。第三方酒店管理公司会从业主角度出发,当业主和品牌方产生利益分歧时,能够提供商谈的平台,从而缓解矛盾。

把品牌方和管理方分离之后,管理方按照品牌的标准进行经营活动,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获得管理费的唯一指标,这一点跟投资方是殊途同归的,分担了业主方的经营风险和压力。

人力资源方面,由于人工成本纳入经营业绩,可被业主方考核,管理公司将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人员编制架构,建立更加本地化的员工队伍,并负责人员培训,有利于酒店人工成本的节约,保证人力资源的稳定和合理开发。

第三方管理公司具备企业文化的灵活性,其将品牌文化和地区文化相结合,打造充满个性的酒店风格,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标准,可以为业主建立更有竞争力的本地酒店客户市场。

四、尽管三方管理模式对比原有模式有着很多优点

目前可供选择的特许经营的国际品牌仍比较少。然而,随着酒店业的不断成熟,中国的酒店业主在品牌选择、经营模式确定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面对国际品牌的短板也更加理性。为了进一步扩展市场份额,国际品牌不得不采取品牌加盟+第三方管理这一举措,降低特许经营的门槛指日可待。“第三方管理”带来的灵活的管理模式,弹性的合作空间,稳定的人力资源,以及更有优势的企业文化,必然在未来酒店管理领域开拓更大的市场,为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方式篇4

【关键词】酒店合作经营财务风险

一、酒店业不同合作经营方式的特点

1、委托管理的合作经营方式

委托管理的合作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酒店业主与管理集团签署管理合同来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管理集团能以自己的管理风格、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和运营方式向被管理酒店输出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管理模式,并向被管理酒店收取约占营业额2%~5%的基本管理费和约占毛利3%~6%的奖励管理费的管理方式。该合作方式能以较强的酒店管理经验和能力,对下属酒店进行紧密的控制与管理,并减少投资风险。

2、合同管理的合作经营方式

合同管理是酒店业主通过与酒店集团签订经营管理合同,将酒店委托给该集团经营管理。合同期间,该酒店可以使用集团商号及标志,加入集团营销系统,并全面接受酒店集团管理。酒店集团按该成员酒店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这种方式有利于把酒店集团的利益同其托管酒店的经营业绩相挂勾。

3、租赁经营的合作经营方式

租赁经营的合作经营方式包括土地租赁和酒店租赁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使用权,由承租人投资兴建酒店,后者指酒店业主将酒店租赁给承租人。按照国际惯例,租赁经营的期限一般为25年,承租人作为法人直接经营管理酒店。租赁费用包括双方协议商定的固定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年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归承租人。

4、特许经营的合作经营方式

特许经营是以特许经营权的转让为核心的一种经营方式,利用管理集团自己的专有技术、品牌与酒店业主的资本相结合来扩张经营规模的一种商业发展模式。通过认购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将管理集团所拥有的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品牌名称、注册商标、定型技术、经营方式、操作程序、预订系统及采购网络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受许酒店,并一次性收取特许经营权转让费或初始费,以及每月根据营业收入而浮动的特许经营服务费(包括公关广告费、网络预订费、员工培训费、顾问咨询费等)的管理方式。该合作方式的特点是有较强品牌实力及经营、管理、服务运作的能力,有效地低成本扩张和品牌输出。

5、资本经营的合作经营方式

随着产权交易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经营的方式开始在旅店业悄然兴起。与租赁经营、特许经营、合同管理等模式不同,资本经营的核心和实质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达到资本扩张和集约经营的目的。而酒店集团则以投资者身份赚取利润,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等直接或间接投资方式来获取酒店经营管理权,并对其下属系列酒店实行相同品牌标识、相同服务程序、相同预订网络、相同采购系统、相同组织结构、相同财务制度、相同政策标准、相同企业文化以及相同经营理念的管理方式。

二、酒店业不同合作经营方式的财务风险及管理措施

1、委托管理与合同管理合作经营方式下的财务风险控制

委托管理与合同管理方式下的主要风险是酒店管理方的管理风险,因为酒店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酒店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酒店业投资方通常通过如下方式降低或控制风险。

(1)合作伙伴的选择。随着酒店管理行业及酒店管理公司行业的逐步规范和行业管理信息的透明化,酒店业主在进行项目委托管理决策时,应尽可能地早期接触不同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理论上业主可以接触任何有意向的酒店管理企业,进行早期了解或同品牌项目考察,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酒店管理公司都会有意与业主合作。在实际工作进程中,对酒店管理公司的筛选也受酒店项目工程进程的时间限制,业主必然会从多家候选公司中仅针对其中两家或一家进行深入洽谈,并达成最终合作。

对合作方的了解途径包括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交流,项目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了解、开放网络渠道的了解、同行的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合作方了解的目的是评估合作方的专业资源能力、管理水平、品牌影响力等综合因素。具备较多专业成功案例项目管理的酒店管理公司,对业主的资产管理的专业风险就越小。

(2)项目管理业主代表的参与。根据对国内同行业的了解,与管理公司合作期间,酒店业主一般将派遣相对专业且负责任的业主代表全面参与酒店经营。

委托管理项目中业主委派的人员多为酒店副总经理或财务副总监,他们参与酒店经营,使业主时刻了解酒店人、财、物的营运状态;且按照常规,酒店在各类支出审批程序上,酒店副总经理具有决策参与权与审批权,业主的资产权益和财务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3)有关合约条款的约定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中,对管理公司水平的评估及业益的保障会在具体合约中给予说明,以加强管理公司的业绩表现评定,强化酒店投资者、业主在财务及资产收益方面的保障。委托管理合同中一般应在以下方面给予约定: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酒店项目执行的是董事会授权下总经理负责制,在具体的总经理管理权限中会对如资金审批额度、合同权限、资产处理权限、定期协调委员会机制等方面给予约定,以保障业主财务权益。

2、租赁经营合作经营方式的财务风险控制

租赁经营合作方式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业主一般采取以下方式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1)风险保证金/押金机制。酒店租赁经营的特点是,无论酒店资产出租前状况如何,业主必须收取一定数额的资产押金或合同保证金。合同保证金的多少,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租赁方预期投资装修的金额、单月租金数额等因素约定,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首先,相当于一个全年(12个月)租金的合同保证金:相当于一个全年租金作为合同风险金的项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下可以实施,一是项目本身规模较小,一般为经济型酒店;二是业主已经对酒店进行了完全装修,租赁方不需要对酒店再进行任何的投入即可展开营业。其次,相当于半年(6个月)租金的合同保证金:相当于半年租金作为合同风险金的项目,一般中型酒店均采用此种形式,租赁方需对酒店进行一定程度的整改或装修。收取半年租金作为合同风险金一方面是保障资产权益,另一方面是不致于对租赁方造成较大的现金流资金压力。最后,相当于一个季度(3个月)租金的合同保证金:相当于一个季度租金作为合同风险金的项目,一般情况是基于除酒店建筑结构外,内部装修全部由租赁方来完成,且装修资金较大。其中对固定装修和不可移动设备投入较多的,基于互惠互利原则,可对该类型的租赁经营者给予一定的押金优惠,同时业主的资产和财务保障在投资方的固定装修和不可移动设备中得到体现。

(2)合同条款的保障部分。业主和管理公司缔结的项目租赁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法律依据。为保障业益,综合有关同类项目文件等,行业内对业主的保障条款一般分为以下几项内容。租金付款方式:先付后用,租金按季度、半年或每年支付;经营保险:酒店经营保险等均由租赁方投保,并将业主作为被保险人之一;经营期间及结束之后的法律事宜:经营期间所有应付款与应收款等经营权益归租赁方,同时所有义务亦由经营方承担。

(3)新添置经营资产归属权事项。对业主比较有保障的经营期间的新添置资产,主要体现为合同结束或终止时,业主应要求,凡可移动物品由租赁方撤走,不可移动或与建筑连接的固定装修或设备归业主所有,则对业主的总体财产可获得有效保障。

3、特许经营合作经营方式的财务风险控制

特许经营合作经营方式对业主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于持续经营合作风险和品牌危机风险,业主一般采取以下方式控制财务风险。

(1)特许经营持续合作的风险控制。因为特许经营合作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品牌方仅提供品牌标准,不参与管理,业主自行聘请和组建管理团队,对特许经营的诸多风险仍是源自于品牌选择和品牌选择前业主对特许经营业务的充分认知。

酒店业的品牌经营不同于餐饮业和咖啡业等连锁服务业的特许加盟,餐饮业及咖啡业的特许加盟有原材料供应等合作环节的存在。酒店品牌的特许加盟主要体现在服务标准、培训标准手册、销售预订支持等几个方面。业主必须在选择品牌与选择能够胜任的管理团队两个环节上进行控制,才是保障业益的根本。

(2)品牌危机的风险控制。酒店品牌危机的风险更多的基于合作方本身品牌选择决策权的风险控制,业主规避品牌危机主要是选择有知名度的酒店服务品牌。酒店业主根据项目所处的地域环境、项目定位、加盟品牌预算等情况,可以选择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

4、资本经营合作经营方式的财务风险控制

(1)杠杆风险。酒店业资本运营,特别是大规模的收购与兼并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讲,酒店企业不可能通过自有资本来完成一项巨大的收购兼并工程,这样做也是不经济的。许多酒店业希望通过债务杠杆来完成兼并收购,但这样做需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发生巨变以及经营决策可能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以高负债进行的资本运营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更大。所以对于杠杆比例的大小要控制,同时,要对于后续偿债资金来源做出妥善安排。

(2)反收购风险。酒店业在制定收购兼并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收购兼并方所采取的反收购行动,这种财务风险在实行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别突出。一般来说,一个酒店是不愿意轻意被人兼并的,总要采取相应的防卫措施。例如诉诸法律寻求法律保护、寻找其他借口获得政府保护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收购方案不周全,就有可能导致收购失败,从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酒店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行兼并时,要制定详细的收购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充分的估计。

总之,业主和酒店经营管理方选择怎样的合作方式是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必须根据各自的条件来抉择。而不同合作方式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较大差异。权衡不同合作经营方式的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是业主或酒店经营管理方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方式篇5

特许经营模式是指特许经营拥有者将其成功的品牌、标识、产品、专有技术和运作模式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授权给特许经营体系中的受许者使用,使受许者获得知名的品牌和产品(或服务)。酒店特许经营是指取得成功并享有盛誉的酒店集团公司向其他的单体酒店授权经营,即通过合同形式,规定这些酒店可以使用该集团的名称、标识、酒店特有造型,以及该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方法、操作规范和程序、广告宣传资料、以该集团的名义在网上和网下进行推销。此外,集团在酒店建造前期还对酒店选址、人员培训和开业后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帮助,协助解决酒店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许经营的形式包括:一般特许经营。这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特许人授权给受许人,允许其使用名称、标识、产品(或服务)、经营管理模式等,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委托特许经营。就是特许人将公众已熟知的名称、标识、产品(或服务)、经营模式等委托给一个商,并收取相应的费用,而由商在其负责区域内向加盟商授权并收取费用,同时为受许人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事务咨询、监督检查以及其他帮助。一般来说,商自己并不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而是负责发展加盟商,由他们开展经营活动。发展特许经营。发展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在向授许人授权经营的同时,再向授许人授权同意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若干家分部的请求。如果授许人一旦有需要,就可以不再经授权人同意就可建立若干家分部。这有利于授许人做好长远规划,促进其业务的长足发展。复合特许经营。复合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把特定区域内的独有特许权按某种约定转让给授许人,授许人在得到此项授权后可以在该地区独自开展经营活动,同时也可以将特许经营权再授权给另一个或几个授许人。也就是说,授许人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授许人,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它又是授权人。但它作为授权人获得的收益也要按一定比例上缴给特许人。

2合作经营模式

酒店合作经营模式是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我国扩大了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酒店与国外酒店集团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开办的,按股权比例承担风险、获取收益的酒店。酒店合作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全权委托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经营。改革开放后,大量国际知名酒店进入我国,它们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超前的经营理念,为了赶上国际潮流,我国不少酒店同这些引领国际潮流的国际酒店合作,全权委托他们管理经营酒店。这种酒店经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国际酒店作为管理方不出资,但一般却拥有酒店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二是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并投入资金,拥有一定比例的股权。由于国际品牌看到国内酒店的发展前景,于是便产生了合作经营的想法,在管理酒店的同时也投入了资金,参股酒店。这种酒店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际酒店不仅全权管理酒店,而且还投入了资金,拥有酒店的部分股权。三是加盟经营。加盟经营模式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盛行。我国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经济型独立酒店业大多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这种酒店的经营模式的一大特点是:酒店加入国外酒店集团的网络系统,包括全球订房网络系统、电子采购系统、区域型市场推广活动等等,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四是租赁经营。酒店租赁经营是指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一种方式,即酒店集团租赁另一家酒店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酒店集团根据合同拥有酒店的所有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支付一定的租赁金。这种经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双方必须签署租赁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酒店集团可使用的建筑物、土地、设备和酒店名称、标识等;同时酒店集团应支付的租金和税金等。

3租赁经营模式

酒店租赁经营是指酒店企业为了扩大其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采取租赁别人的酒店开展经营活动的一种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酒店企业对所租赁的酒店只拥有经营权并不享有所有权,它通过租赁合同把双方的责权利固定下来。其形式包括:直接租赁。直接租赁是由酒店企业直接向酒店租赁整个酒店的全部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些财产可以是一次性消耗物,可以是财产、现金,也可以是债权或工业产权。酒店企业对酒店财产拥有经营管理的自,其中包括处置权。承租酒店企业向酒店拥有者每月或每年上缴租赁费即可。盈利分享租赁。盈利分享租赁是酒店企业和酒店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方式。有不少酒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因此多半采用与酒店盈利分成的方式。一般来说,采用两种方式分享经营成果,即销售额的百分比和利润的百分比。有的酒店设施先进,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缺乏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不善,致使连年亏损,因此采用盈利分享租赁方式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出售—回租形式。酒店所有者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如想降低风险、急需大量资金或减少负债等等,便将酒店出售出去,但是酒店又经营得不错,得心应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酒店拥有较为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又希望能经营下去,于是又从购买者那里把酒店租赁下来,这就是出售—回租形式的由来。一般来说,酒店出售资产的同时,还必须签署一份回租合同,以确保在转移所有权的同时享有经营权。这种经营形式目前在国际上是较为通行的做法。

4合同管理经营模式

酒店管理方式篇6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措施

酒店管理模式一方面关系到酒店的经营范式,另一方面也是酒店节能环保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低碳旅游的要求下,酒店适当的进行管理模式的改进有利于酒店的节能环保。

一、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在自然环境愈来愈严峻的形势下,由低碳环保者倡导并付诸行动的一种旅游方式,强调的是在旅游途中,游客尽量使用环保节能的物品,并在交通工具等的选择上,摒弃以往求快求舒适的态度,做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乘坐污染小的火车,或尽量选择自行车等。具体的讲,低碳旅游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者所能做的环保节能,二是在旅游行业中,相关旅游产业链上的部门所能做的努力。

所谓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或者企业,指的是景区酒店、景区大巴等。在进行低碳旅游的过程中,相关企业能够通过落实一系列的举措从而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景区由于游客多,车流量大等特点,景区环境压力很大,同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并没有做到位,导致旅游景区渐渐失去了旅游的价值和环境上的优势,我们熟知的景区酒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进行酒店管理模式的改进上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景区的环境压力。

二、我国酒店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的酒店大多采用的是直线职能管理模式,所谓直线既包括各部门内部职员职能的明确性,又包括下级到上级之间职能责任的明确,酒店内的工作人员不仅有基层的服务生、大堂经理,更有主管、经理等,在相关责任的承担上,我国酒店大部分采取的是直接上级负责制,即员工只对自己的直接上司负责,同时不能越级进行工作上相关事情的处理。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酒店的发展大多能够做到责任明确到人,经营有序,同时,由于各部门之间工作接洽的开展,酒店在进行有关活动时能够保证其顺利。但是随着低碳旅游的推行,景区酒店并未能够做出很好的表率来推动节能环保,一方面,酒店相关管理人员对低碳节能并不重视,另一方面,酒店没有及时的进行管理模式上的改进。

三、推动酒店管理模式改进的措施

景区酒店在发展低碳旅游的活动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景区酒店是景区中游客出入量最大的地方,更由于景区酒店是一种耗能大的企业。推进酒店管理模式改进,是推动酒店内部资源节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另外,管理模式的改进有利于新能源新技术在酒店中的广泛运用,对缓解景区环境压力有很大的作用。

推动酒店管理模式改革,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酒店管理模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工作。

首先,酒店内部员工需要进行节能环保知识的系统学习。我国景区酒店是推动低碳旅游的最直接的助力,但是由于一直以来,酒店在发展中更多关注的是酒店的经济利益,并不注重酒店内部或者整体上的管理模式以及资源利用形式上的革新,因此,景区酒店成为资源消耗大户。酒店员工是酒店经营管理的主体,只有在充分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酒店才能真正推动相关改革,酒店管理者也应该看到,低碳环保不仅能够帮助酒店节约资源,更能为酒店竖起一块很好的招牌,推动酒店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进行低碳旅游知识的学习的同时,酒店内部也要建立起一支合格的专业队伍,专业队伍的打造,不仅是进行酒店服务的基础,更是发展酒店的动力。在推进低碳旅游的活动中,专业队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一方面,专业性的服务能够充分应对酒店突发事件,在处理这种事情上,专业人才比普通员工更有优势,另一方面,低碳旅游需要员工全面的了解相关知识和相关举措,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知识,酒店推动低碳旅游的行动才能够得到顺利开展。

其次,酒店管理模式革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综合分析酒店内部管理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推进低碳旅游,也就是要加强酒店内部节水节电,注意酒店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运用。从基层服务生开始,酒店内部员工要明确自己在推动低碳旅游中的作用,在安排游客入住时,酒店前台人员有必要告诉游客低碳旅游的具体措施,明确告知游客酒店供水供电的具体时间,并做好监督工作。酒店低碳行动的推行,需要逐层逐级的贯彻落实,酒店主管和酒店经理要能够具体的安排相关事务,在酒店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中,注意市场上低碳环保材料的运用。照明采光是酒店用电最大的部分,酒店内部亮度的调节,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天气状况作适当的调整,在不必要进行酒店内部豪华吊顶灯的使用时,及时的关闭电源。推动这些具体措施的实行,一方面需要酒店管理者进行研究探讨,另一方面也与酒店内部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管理模式的改进,也就体现在这两方面。

最后,加强酒店内部文化建设也是关键。酒店内部文化是关系到酒店整体形象的树立的,游客在酒店入住和酒店相关功能的使用时,酒店员工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很重要。发展低碳旅游,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产生的具体的环保模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游客在实践这种旅游形式时,需要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酒店因此也成了低碳旅游中的重要角色。酒店内部文化建设需要酒店内部员工积极的学习有关知识,进行技能和学识上的更新,低碳旅游需要的不仅是酒店环境和相关举措的改进,更需要这种文化理念氛围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低碳旅游才能够得到落实。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进行环境保护的举措,更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低碳,注重的是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景区酒店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进行酒店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何洪其.云南生态旅游与酒店管理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8,(6)

[2]许云龙.浅谈旅游酒店的绿色管理[J].中国商贸,2011,(11)

酒店管理方式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酒店管理;学科特点;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90

1引言

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潜力巨大的综合性产业,由于旅游业的“链式反应”以及乘数效应带动与促进着大多数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包括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酒店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在酒店数量呈现迅速扩张态势,另一方面使得单个酒店的等级与档次不断攀升,高星级的现代新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酒店业新的发展趋势,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依据管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与酒店行业市场需求视角,在分析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发展等层面,据实探讨高等院校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为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酒店管理及其学科特点

2.1相关概念界定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

酒店管理是指依托酒店资源(设施、设备、人力、资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依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酒店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其他经营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以保证酒店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最低的耗费,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工作过程。

2.2酒店管理专业学科特点

酒店管理学是研究酒店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管理学科。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酒店管理学具有社会性、经济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四大显著特点。

(1)社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酒店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数量由多到少,功能由简单到复合,等级由原始到现代的发展过程。酒店作为由物化的设施、设备,活化的社会劳动者,以及川流不息运动着的资金构建的实体――社会组织,必然成为组成社会的单元或细胞。酒店运营活动属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态,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必然遵循社会规律。故而,酒店管理学研究酒店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社会性不言而喻。

(2)经济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作为一个公司(企业)型经济组织,依法组织开展经营活动,面向社会提供酒店产品与服务,进而获取利润,实现酒店价值。酒店经营活动属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范畴,酒店管理按照价值规律,组织实施酒店经营业务活动,其经济性表现非常明显。

(3)综合性。现代酒店组织结构复杂,产品功能多种多样。酒店管理既涉及酒店内部的运营管理,包括前厅接待管理、客房、餐饮、康乐运营管理以及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工程设备与动力维护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等,又涉及客源组织、物资采购供应等与社会组织与群体联系等管理事项,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复合型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应用性。酒店经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涉及到客人的招揽、顾客预订及其每项具体服务,务须做到计划周全、操作规范、质量优良,因此,酒店管理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3.1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1)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7%左右的稳定增长状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元左右,发展前景俱佳。

(2)产业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推动酒店业迅速扩张。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较其他产业更能产生较多的商务旅游需求,促使酒店业呈现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酒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1)星级酒店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4年全国酒店数量已达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为13667家。过去3年全国星级酒店数量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

(2)用人结构正在发生突变,高端人才匮乏。据统计,2014年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达到804家,年均增长超过15%,远超中国GDp的增速。而各地待建、在建及刚建完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尚有数百家,一大批超五星级的高档奢华酒店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国际品牌酒店在华房间数量过去5年间增长62%。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虚位以待。

3.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矛盾凸显

(1)酒店人才素质有待全方位提升。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模式、相应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规章制度、了解异域文化风俗,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及能够在工作现场可以进行指挥与协调,了解市场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2)传统价值观对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形成职业等级,认为酒店服务是下等职业,影响了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酒店工作。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酒店用人需求与院校育人供给之间的矛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实训设施设备欠缺或不完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距甚远。

3.4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势

(1)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酒店业的管理人员基本归为两类,一是学历层次高,但非酒店管理专业类,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这个应用性极强的行业,从而熟悉酒店管理;二是学历低,经验丰富,一旦就职高职位,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酒店业最缺乏的是集专业知识与理论,熟练掌握外语,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为此,亟需根据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设计既具备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行业政策、法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系。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与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专题讲座、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先进教学设备和多媒体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增大信息量,具有动态性、直观性。

4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4.1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酒店业的发展促进与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外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形成很好的教育模式。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千所之多,其中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20多所。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达30多所,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区),其中东、中、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0%、30%和10%,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一股新生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2国外知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洛桑模式”。瑞士“洛桑模式”被国际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洛桑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产教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式,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力图使教学与实践既体现出传统酒店的技术服务特点,又能反映出现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

(2)“双元制”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这种办学制度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家立法支持,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元制”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性较强,也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3)“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开展“合作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合作模式主要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辛辛那提大学汉曼・施奈德教授于1906年首先提出,在百年时间里,其显现了巨大的价值,参加该合作项目的雇主由最初的13个逐步扩大到50000多个,院校数量将近1000所高校。

4.3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较为明确,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程度加深,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热点。

(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人才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同时合作开发或研究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充分将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4.4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酒店发展较早,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方面,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创新教学方式。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建设校内、外两级实训、实习基地;最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育“双师型”教师,实现由重学历向重实践标准的改进,改变唯论文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万坤.新编现代酒店管理学[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4.

酒店管理方式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9-4;G712.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2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改革的校企合作背景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顺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确立了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教育导向,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实行校企合作的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利益诉求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结合了学校和用人企业、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的需要,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具备熟练的工作技能,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学生在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企业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改变了教学模式,学生能更直接地学到专业技能并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从而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在酒店实习,最直接最有效地获得第一手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能使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有利于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酒店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最真实的训练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酒店实习中得到锻炼,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对于酒店而言,直接从高职院校中招收员工,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员工的学历层次也得到了提高,与校园进行合作使企业获得了大量的人才储备资源。

2.优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迫切性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酒店管理工作繁忙、琐碎等原因,许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愿意从事这类行业;虽然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就业对口率依然无法有效提高。同时,一些已经对口就业的学生也会离职,另谋他业,导致人才流失。根本原因就是酒店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薪资水平、管理方式和发展前景都不符合毕业生期望。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发展

借鉴外国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我国的校企合作优化措施应从可持续发展、增强三个利益方满意度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入手,不断摸索改进。

1.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企业应在每一届的合作项目启动之前就设计好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对学生定期定时开展重技能的培训;企业在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同时要给予合理的报酬,定期开展实习培训、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疏导工作压力。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才是最核心的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重视学生的利益,学校和企业都应明晰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着眼于长远利益,始终用道德约束自己。

2.增强三个利益方满意度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确定清晰的办学目标,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动员学生进行实习,监督并指导学生实习,就实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酒店的主要责任是给予学生合理报酬,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做正确的职业规划,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实习生努力工作;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的主要责任是认真对待实习和培训,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积累,规划好职业生涯。

3.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利益和提高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校企合作才能长久发展下去,所以在校企合作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目标的细化

对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可以从现有的目标定位入手,以培养酒店中层管理岗位人员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为主,以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知识为辅,培养学生的酒店服务管理能力、酒店功能管理能力、酒店战略管理能力和饭店行业管理能力。而管理基础知识具体指管理概念、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管理职能等,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具体指酒店的含义与特征、酒店的建筑设计、酒店管理概念、酒店管理的主体、酒店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酒店管理职能、酒店管理理念和酒店管理思维。

2.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勇于抛弃旧有的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经营管理的流程选择设计课程内容,顺应现代社会酒店运营变化趋势,结合现代酒店的运营环节,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依据现代酒店的运营环节,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教学板块:第一,酒店导论板块。教学内容有酒店业概述、酒店业的发展趋势、酒店集团、酒店管理理论基础、酒店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设置、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酒店与员工的相互忠诚、酒店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及能力;第二,酒店资源管理板块,教学内容有酒店物力、人力和形象管理;第三,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板块,教学内容包括酒店管理质量管理概述和酒店服务管理程序;第四,酒店营销和pR管理板块,教学内容包括酒店营销管理、公关管理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新型教学方法。第一,多媒体教学。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部分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设备,使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二,实践教学。将上课场地设在酒店内部,通过实践来教学;第三,讲座教学。请专业酒店工作人员为学生们举行专题讲座;第四,情景教学。让学生穿着酒店制服上课,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引入酒店管理情境,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并尝试解决酒店管理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4.更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酒店管理考核是通过试卷进行,这样既违背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又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技能水平。因此,改革考核方式很有必要,具体做法有将考核内容扩大为考核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实际操作技能、实习报告和职业技能考证,等等。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校园教育与企业就业直接联系在一起,确保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毕业生提供了契合其专业的就业岗位,促使高职院校着重培养技能型、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梅.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1(10):61.

[2]刘敏,曹秀丽.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改革探析――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192.

酒店管理方式篇9

关键词:酒店采购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酒店行业发展迅速,酒店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增长,酒店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酒店除了应该提高的餐饮、休闲等服务水平以提高市场吸引力外,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强化酒店的采购管理,通过控制采购成本支出,贯彻开源节流的酒店经管理目标,进而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存能力,实现酒店的长远稳定发展。

一、酒店采购管理工作概述

酒店采购工作主要是指出于酒店业务经营以及发展的需要,对于所需要的物资材料所进行的购买过程。由于采购成本是酒店经营过程中成本支出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采购管理工作也是控制酒店成本支出的重要措施。酒店采购管理工作的一般流程为首先结合酒店实际情况制定酒店的采购政策,然后根据采购内容选择供应商并确定物资供应合同,进而开展采购订单的处理以及收货、脱货的处理,之后进行发票与收货单的验证,最终对供货商做出整体评价,并进一步决定物资采购的资金支出计划。由于采购工作在酒店成本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必须重视对于采购工作的管理,以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

二、当前酒店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酒店采购管理制度缺乏

部分酒店由于未能结合酒店的自身业务情况以及组织结构情况制定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因而导致酒店采购工作的开展缺乏指导,由于在采购管理上没有计划性,因而存在着采购较为盲目,生产需求与物资采购不对应的问题,造成了酒店采购成本支出不合理,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二)酒店采购方式不合理

部分酒店在采购管理上,选择的采购方式不合理,未能选择公开竞标采购等形式,因而导致物资采购工作不透明,不仅采购物资材料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会造成酒店采购成本支出的提高,对于酒店经营效益的提高十分不利。

(三)对于酒店采购管理工作缺乏监督管理

部分酒店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因而对于采购管理工作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岗位以及监督管理制度措施,甚至对于酒店的采购工作缺乏相应的市场调查,因而难以针对采购物资的质量以及价格进行监督管理,导致采购工作实际状况得不到准确的评价与反映。

三、完善酒店采购管理工作措施研究

(一)完善酒店采购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

对于酒店的采购管理制度,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应该明确酒店采购工作的基本要求,酒店的所有采购项目均需要酒店负责人以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批准,采购部门负责人员应该进行多家供货商的比对,选择具有价格与品质优势的供货商;其次,应该明确规定酒店采购工作岗位的基本岗位职责,即采购工作人员必须明确酒店各部门的物资需求情况以及材料的市场供应情况,并结合库存情况制定物资的采购计划,然后按照酒店的采购管理工作制度,做好物资的平衡以及采购工作,同时对于呆滞物资及时进行妥善处理。第三,应该针对采购物资的验货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对物资的质量、规格以及采购价格进行确认后方可验收入库,以确保采购物资的可靠,提高对采购工作的监督控制效果。

(二)实现酒店采购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酒店的采购方式,应该根据酒店的业务状况、采购项目的规模以及对于物资质量的要求综合选择,对于酒店的采购方式可以综合选择市场采购、招标采购、合作采购以及集中采购等几种方式来开展酒店的采购工作。公开市场采购,主要是针对酒店需要频繁进行采购的食材等材料,通过市场采购应该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选择物美价廉的供货商进行采购。招标采购则主要是针对价格相对较高的大宗物品,通过招标的方式,根据供货单位提供报价,综合分析考量物品的性能以及价格后,确定最终的供货单位。合作采购,则主要是针对需要大批量采购的物品,组织两家或者多家酒店企业,一次性的大规模采购,进而享受采购物资的价格优惠。集中采购则主要是针对大型的多家连锁型的酒店,为了进一步的降低采购成本,由各个分支机构统一上报物资材料需求清单后,进行集中的采购一级分配,从而提高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因此,酒店采购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所需要采购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物资采购方式。

(三)强化对于酒店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

为了避免酒店采购环节中出现各种违规现象,应该强化对于酒店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首先,在酒店可以采取单独设置采购监督管理岗位或者是由酒店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酒店的所有采购业务进行监督管理。重点针对采购货物的采购方式、采购价格以及货物的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以确保采购过程的合理规范。此外,酒店也可以采取设置采购工作岗位互相监督的方式,主要由厨师长、验收员对酒店的采购物资市场价格以及货物质量进行比对分析,判断采购工作是否合理,以提高酒店的采购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采购作为酒店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酒店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措施。因此,酒店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酒店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总结酒店采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酒店物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强化制度建设,来控制酒店的采购成本,避免资源浪费的发生,提高酒店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

酒店管理方式篇10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酒店高级管家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XJG-14-34-1,江西省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科学历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的目标,学生需学习并掌握经济管理理论基础、酒店基本理论、餐饮基本礼仪和旅游的基础知识,需培养酒店基本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需不断进行酒店、宾馆、餐饮业的实际操作演练。

一、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界定、进展和要求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专业的内涵和特征

和其他类型的本科专业相比,酒店管理专业自身具有应用和技术型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酒店行业不错的扩充,酒店管理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十大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递增模式,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酒店管理专业慢慢地成为各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高校本科主要包括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两种,但是随着国家对科技、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本科类型,即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就隶属于这一类型,其内容、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根据酒店管理自身的专业性质,可知本科酒店管理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具有应用技术型的特征;其二,分析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就业形势好,就业方向明确的特征;其三,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技术的特征,有别于其他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且教师授课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注重实践和操作,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育,而是以点拨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

(二)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出台了一部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该办学思想主要有四部分,其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二,产业和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其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这一政策的为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方针和带来巨大的机遇。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明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即所需人才的量和质,其次考虑人才的持续与个性发展需要,并基于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酒店行业市场趋势和酒店管理的学科性质,其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七项能力:第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品格应诚信、坚强、有毅力,对待工作应尽职尽责、团结友爱同事;第二,具有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自学成材和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第三,熟知并能应用现代化的服务理念,了解现代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娱乐等各部门的业务知识;第五,熟知我国酒店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最新的行业政策和发展方针;第六,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会展、信息等各部门的管理能力与基本的服务能力;第七,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强、善于沟通和交际,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不够重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供不应求,但是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综合素质却差强人意,不仅酒店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差,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也难尽人意。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高校不够重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可看出,其一,不够重视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校内课堂培养和技能培养,现今大部分的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极少进行技能培养;其二,不够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能力培养,职业意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酒店从业的丰富实践经验,而这正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所缺乏的。

(二)缺乏实践教学活动

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数仍采用老旧的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其内容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少部分的高校虽然结合酒店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但是由于实践训练时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学生实践的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这主要归咎于实践教学活动前没有制定计划性的、实施可行的教育方针,或没有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后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以吸取相关经验。

(三)学校于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第二课堂的内容不丰富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的使劲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可设置的第二课堂可以有英语口语、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第二课堂的内容源于教材但是又不限于教材,与第一课堂的内容息息相关,呈现的方式生动、丰富且范围广泛,第二课堂的教育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社团里,也可以在家庭里。目前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种类不多,却实施的力度不够,内容也不丰富。

(四)酒店管理考核学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完整

由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应用和实践的特征,酒店管理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现今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采用理论答卷的方式,并未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针对学生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难以评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本末倒置的考核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高学历的研究型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应用技术型教师。现今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任职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虽然他们储备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知识,但是却缺乏酒店管理实践经验。而具备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的从业者能拥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高校为了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聘用知名酒店的经理来校兼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老师,但是这种聘用模式变动性大,难以将这些兼职老师培养成酒店管理专职教师。根据我国教师评级评职称的相关政策,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标准是学历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未作出要求。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仍大多属于理论性教师,并未向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弱。

(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普遍模式有两种,第一是顶岗实习,即高校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和大部分的基础技术课程后,分配至与之专业对应的企业或工厂参与生产和实践;第二是工学交替,即交错安排高校学生课堂教学和上岗实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现今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大多限于表层阶段,大部分仅仅停留于学生顶岗实习的阶段。相对于企业来说,顶岗实习只是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和填补了空缺的职位,并没有为高校实习学生提供合理的实践机会;相对于高校来说,学校选择酒店只是形式化的完善培养方针,并没有与企业制定深入的合作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实践方案。

三、应用技术性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建议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认知、从业心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从基层做起,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培养酒店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就业时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对自己就业有个明确的方向和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课堂授课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坚强毅力的培养,便于学生参加酒店基层工作时能团结团队、服从团队、持之以恒做好本职工作。酒店服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将来的酒店从业人员,需时刻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可用情景交际的教学方法,利用经典的知名的酒店案例进行情景演练和情景分析,使学生深入其境,并聘请知名的酒店管理专家进行有关职业素养的座谈,即对实践教学进行专业的引导。

(二)加强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紧密相连。提升师资实践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学校的制度;其二,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高校应确保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并要求教师定期到指定到酒店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训练。学校应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拓宽教师实践能力的深度和广度。鉴于现今高校教师难以满足高学历和实践经验丰富两大条件,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应和亟需酒店管理人才的酒店企业加强沟通,有利于学校培养出与酒店需求相匹配的酒店管理人才。

(三)加强校企的深入合作

酒店企业不仅能为高校实习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还能完善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方针、高校酒店管理工作的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编排等,此外还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提供了培训和实践的基地。因此,校园应以积极和真诚的态度输送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至各大酒店企业实习,企业也应以热忱的精神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劳心劳力。不断地加强校园和企业的相互深入合作,通过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座谈指导等方式,了解酒店行业的内部结构、运行模式以及政策变化,以便更新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方案。

(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规划

实践教学活动是计划、实施和评估三方面相互循环的过程,这三方面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包含确定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需达成的目标、活动步骤、活动企业的交流等。实践教学活动计划有利于企业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做好实践的心理准备和具备身心投入实践的意识。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需监督和熟知实践学生的每一步实践动向、实践状态,以便发现问题并累积实践经验,最终对实践教学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五)改善酒店管理考核学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和实践特征,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并不能完整的评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应根据其学习的专业课程类型灵活的改变。对于理论性知识较强的酒店管理课程可仍沿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酒店管理课程则需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评定。针对学生酒店管理实践能力,高校应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专业的考核标准,并设立相关的考核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我国各大高校应在实践中不断的积极探索,完善课程设置、师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积累经验,勇于创新,培育与社会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颖.新建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3,02:57-59.

[2]唐羽.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34:190-192.

[3]晁小景,王庆生.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基于酒店企业需求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6,0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