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的评估十篇心理健康的评估十篇

心理健康的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14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1

关键词:现象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健康评估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1-0097-06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崔光辉,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210097

一、引言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后,已进入繁荣时期。(叶一舵,2008)不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这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却更可能是身负重担甚至困境重重。从研究层面看。繁荣背后暴露出来的,是理念的疏离与实践的贫瘠。理念的疏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并未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践的贫瘠,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发展出丰富的操作模式。叶一舵教授撰文肯定了当前的“繁荣”,但他随之担忧的两个问题恰恰反映出上述症结:观念未到位,表现为行动落实不够或形式主义还比较严重;缺乏具体操作方案,表现为政策导向与落实及监督措施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叶一舵,2008)

将此问题置于心理学的历史视野中,可以发现,隐藏其后的,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心理学的分野(郭本禹,2009,总序)。从理念层面看,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例如,心理健康评估采用测验法,重视大样本评估,强调学生在既有维度上的数量表现,难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心理面貌。从实践层面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取向的分歧,致使基础研究与实践出现脱节现象(郭本禹,2007,结语),由此也导致具体操作方案的匮乏。

因此,深化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应拓宽思路,在加强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建设。这里从现象学心理学角度,就心理健康评估进行初步考察。选取现象学心理学,因为它是最激进的人文科学心理学。选取心理健康评估,因为该领域盛行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测验法,难觅人文科学评估的身影。尤其从预防、诊断和矫治三级心理健康教育(郭亨杰,2005)看,心理健康评估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评估方法单一,主要采用测验法,不能有效结合其他方法。其次,评估中所使用工具质量难以保证,许多心理健康量表信效度较低,且低水平重复(廖全明、苏丹、黄希庭,2007)。最后,难以普及和推广,由于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许多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难以驾驭。综上所述,引入现象学心理学,考察心理健康评估,对于加强该环节乃至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二、现象学心理学与心理健康评估的关联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哲学落实到心理学中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它上承意动心理学,是广义“第三势力”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与哥廷根实验现象学为开端,前期表现为欧洲现象学心理学,主要包括以萨特和梅洛一庞蒂为代表的法兰西学派、以伯伊藤蒂克(F.J.J.Buytendijk)为首的乌特列支学派、实验现象学家米肖特(a.michotte)、临床心理学家斯特劳斯(e.w.Strauss)等;后期表现为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乔治(a.Giorgi)为代表的迪尤肯阵营等。(崔光辉,2009)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激进的人文科学心理学。(崔光辉,2011)它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反对二元论和自然主义,提倡从生活世界出发,坚持心理的意向性本质观点,追求普遍的知识。如果说自然科学心理学如行为主义主张取消心理现象,走向一种极端的话;现象学心理学则以一种异常执着的方式深入探讨心理现象的本质,来维护心理现象,从而走向另一种极端,将人文科学心理学推向极致。

现象学心理学已在心理评估领域进行了探索。在欧洲现象学心理学中,乌特列支学派的范伦内普(D.J.vanLennep,1896-1982)开发出了一系列基于现象学心理学的测验,包括四画测验(theFourpicturetest,简称Fpt)、a-图画测验(a-picturetest)和房间测验(theRoomtest)等。其中尤以四画测验最为有名。该测验通过让来访者看图片写下故事,来测量其人格。范伦内普认为,人总是处于情境之中,与情境乃至世界有着独特的意义关联,不同的图片显示了不同的存在情境。并且,人有一种离中心(ex-centric)的心态,能够与自己保持距离,通过相似物如图画将意义关联表达出来。这颇类似投射测验,不过范伦内普强调,真正的投射所使用的“并非与我们的情感关联的外部世界,而是作为我们情感相似物的外部世界”(Bryant,1990)。

在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中,迪尤肯阵营的费希尔(Constancet.Fischer,1938-)做出了更系统的贡献。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个体化心理评估(individualizedpsychologicalassessment),后又称作个体化/合作评价,或合作个体化评价。她将评估用于临床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心理、组织与管理心理等多个领域,在美国心理评估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手册》(2001)评价说:“她关于心理评估的新鲜观点,结合了传统的心理测量和投射技术,但又带有明确的人本主义转向。”(Schneider,etal,2001)费希尔因此项工作获2005年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颁发的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奖、2006年美国人格评估协会(Societyofpersonalityassess-ment,Spa)颁发的布鲁诺・克洛普弗(BrunoKlopfer)杰出贡献奖等。

费希尔明确提出“人文科学的评估”(Fisch-er,1989),以区别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她尤其将心理评估置于现象学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现象学取向的评估”(Fischer,1980)。她认为,情境化的意向性,即人始终与环境一致进行经验和行为活动,为个体化评估提供了出发点。进一步,个体化评估采取生活世界取向,发掘个体的真实经验。费希尔提出六种指导原则(Fischer,1994)。这些原则体现了个体化心理评估的特色。具体来说,一是结构原则,指评估致力于寻求来访者的经验是什么。二是情境性原则,指评估要从事件所处的情境尤其是个体的世界进行考察。三是描述原则,指评估对经验进行描述,而非采取先在的解释。四是合作原则,评估者鼓励来访者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成为合作评估者(co-assessor),为自己

的过去承担责任。五是干预原则,指评估者在与来访者的探讨中,能够推动来访者发现个人的意义,使其产生变化。六是本真原则,指评估者推动来访者在现有条件下,朝向自己存在的开放性努力。

从范伦内普和费希尔的工作可以看出,现象学心理学取向的心理评估以人的经验为重心,通过测验或访谈等途径,来获得评估的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质性的分析,以获得结构性的描述,来达到描述和理解来访者经验世界的目的。自然科学心理学通过量表等工具,来获得对材料的量化材料,从而对来访者置于某种标准之下进行客观评判。相比之下,现象学心理学取向更能够反映出人的丰富面貌,从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从人文科学尤其是现象学心理学角度,是可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的。实际上。尽管费希尔并未研究心理健康评估,但她的实践已涉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很显然,从个体化心理评估中,已经显现出现象学心理学视界中的心理健康评估的曙光。

三、现象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评估构想

从现象学心理学人手,需要在理念与实践两种层面上考察心理健康评估。在理念层面上,需要梳理现象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现象学心理学在践行人文科学中,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构成了心理健康评估坚实的基础。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就心理健康评估的操作提出可行的构想,以将现象学心理学视角乃至人文科学精神落到实处。

(一)心理健康

现象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在对自然科学心理学观点的批判性理解基础上。自然科学心理学受生物医学观点影响,采取自然主义立场,将心理健康视作类似自然的物。它接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心理健康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当然最重要的是生物因素如脑,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种种问题。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这种实体观和决定论,容易导致还原论,即认为心理健康仅仅是生物等层面的问题,由此忽视了心理本身的内涵。

现象学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观上,表现为两种取向。一种取向采用存在的视角,受存在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等的影响,从人在世界中的具体存在角度去考察心理健康,将其视作一种存在方式。在这种方式的存在中,人能够推进自己的生成变化。正如哲学家迦达默尔所描述的:“一种不去注意、没有妨碍、对任何事情都有准备并保持开放的状态。”(Kugelmann,2003)与之相反,疾病则是妨碍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迦达默尔将其称作“事物的一种压抑性重量”(Kugelmann,2003)。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现象学心理学家斯特劳斯认为,异常心理现象是对常态(norm)的偏离。他在研究抑郁状态中的个人时间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对时间的心理病理学的理解依赖于我们对常态的理解。”在他看来,在人与世界处于正常的关系中,事物能够以其自身的顺序和面目呈现出来。但在病理状态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事物不再以展现自身的原有面貌。迪尤肯阵营的博士生埃金罗德(J.eckenrod)研究了周期性偏头痛患者的经验。他发现,在健康状态中,患者未加反思地体验世界,他们带着自己的规划前进,感受不到自由的限度。而在疾病发作时,患者的世界出现了问题。稍有刺耳的声音,现在听来要将耳孔刺穿似的,并且使得头痛加剧。患者的知觉似乎在轰炸自己的身体。患者迫切希望进入睡眠之中,因为由此能够使得知觉降低到最低程度。(eckenrod,2005)

另一种取向则受胡塞尔影响,采取经验视角,从来访者的如实体验入手,考察心理健康。这种取向尤其强调将各种先在观点放在一边,用胡塞尔的术语说,将这些观点“加括弧”,“悬搁”起来,从而持一种尽可能贴近对象的客观立场。这种取向首先要搁置的,是健康与不健康或者说“有病”与“无病”的二元视角。健康是一个价值评判的概念,暗含了逻辑上对立的不健康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二元对立并不存在。弗洛姆曾经极端地提出:“最正常的人也就是病得最厉害的人。而病得最厉害的人也就是最健康的人。”(弗洛姆,1997)生病的人更有机会面对自己,其实是最健康的。事实上,经验视角并不关注来访者健康与否,它主要关注来访者的经验是怎样的,尤其在其生活史背景下,该经验具有怎样的面貌。以这样的取向进行评估,其目的如费希尔所说,在于“根据其世界来理解和描述这个人”(Fischer,2008)。与之相比,存在视角依然存在二元对立的不足。因此,下文主要采取经验视角。

可以看出,现象学心理学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研究中,它关注人的实际存在状况,关注人的具体经验。相对于主流自然科学心理学关注人的行为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联,现象学心理学对经验的关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深入到人的世界中,揭示在该状态下,人的鲜活经验究竟是怎样的。由此,心理健康的评估应面向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考察人的经验,来促进人对自身的理解,从而增进其健康。具体来说,这种心理健康评估可总结为如下七个方面。

(二)心理健康评估

1.以人文科学为立场

心理健康评估应坚持人文科学立场。在现象学心理学看来,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模板,容易将心理现象自然化,将其视作与桌子一样具有时空特征和因果关联的物,导致心理现象失去本来面目。费希尔明确提出,个体化心理评估是一种人文科学的心理学。(Fischer,1994)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评估的人文科学立场表现在“人文”与“科学”两方面。在“人文”方面,尊重学生心理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学生的独特性。例如学生的“意识、语言、目的和反思”(Fischer,1994)。每一个学生都是多维度的,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应从单一维度,来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学生视作无生命的机器;尤其不应以分数为唯一的指标,将学生视作考试制造出来的“商品”(许惠茹,2009)。在“科学”方面,坚持评估的规范性。它采用质性方法,通过严谨的资料分析,得出可交流的、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从后一方面来说,现象学心理学与自然科学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2.以生活世界为基础

心理健康评估以人文科学为立场。必然面向人的体验世界,也就是生活世界(1ebenswelt,life-world)。这个概念由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构成整个现象学心理学思潮的基础。生活世界是指我们的日常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体验着它,经历着它。与之相比,科学世界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性的世界。自然科学将科学世界视作第一位的,由此采用量化数据来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心理现象失真。心理健康评估应将生活世界视作第一位的,正如费希尔所说:“作为心理学家,当我们对人们人们如何忙于他们的生活时,通过赋予生活世界(人之秩序)而非自然秩序以首要地位,我们将会做得更好。”(Fischer,2006)。

3.以经验事件为材料

心理健康评估在面向生活世界中,着力于探讨人的生活经验。它所使用的材料,自然是有关生活经验的各种事件。评估师会向来访者详细询问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一切内容,尤其是其生活史,通过了解过去,来看当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与自然科学形成鲜明的差异。后者所使用的材料是测验。它采用既定的量表,以此来看受测者在某一方面例如焦虑上的得分。这种材料往往导致评估师流失于表面,仅仅知晓受测者在焦虑得分上高于常模多少,却不知道受测者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或许,焦虑仅是其他问题的一种表象。一位父亲请费希尔来评估他的孩子,在他看来,这个14岁的孩子肯定“有问题”。但费希尔经过仔细询问孩子的各种经历,发现其实是整个家庭“有问题”。(Fischer,1994)如果仅仅采用测验,是难以发现真相的。不过,心理健康评估也可以使用各种测验,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罗夏墨迹测验等等。但这些测验仅用作工具,用以揭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4.以日常访谈为途径

心理健康评估是通过日常访谈来了解来访者的生活世界的。日常访谈能够让来访者处于真实情境下,自然地展现出自己的内心。评估师尤其能够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式对话,获得更深入的真实材料。费希尔非常欣赏评估师与来访者间的互动,她甚至将个体化的心理评估称作“个体化的/合作心理评估”。她解释说:“合作的个体化评估是这样一种心理评评估理论:评估师和来访者一起工作(共同努力,co-labor),形成对这一个别的来访者的创造性理解。合作是将评估个体化的一种途径――包括评估过程,产生的建议,以及书面报告。”(Fischer,2000)这也体现出心理评估尊重来访者的伦理原则。与此相对,采用自然科学立场的心理健康评估则将受测者视作测验的“客体”,通过询问既定的封闭问题,获得预定的材料。在整个过程中,评估师是强势的,受测者则是沉默的,仅仅作为测验的各维度的集合而出现;甚至可以说,受测者是“隐身的”,没有机会呈现自己的真实心理面貌。

5.以质性分析为方法

采用日常访谈,并不意味着评估本身是主观随意的。心理健康评估有着自己的严格规范,它也是科学的。这尤其体现在资料的分析中。心理健康评估应采用解释学的立场,将资料的分析视作对来访者的理解过程。评估师要询问的,并非“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这到底是怎样一类人?”,而是“根据提到的关注所在,诊断传统与我们的理解努力有着怎样的关联?”。(Fischer,1980)评估师在评估中时处于主体(subjectivity)地位的,但同时要尽可能通过对话,通过严格的程序,限制自己的主观性(subjective),以贴近作为来访者的对象(object),从而保持客观性(objec-tive)。这里的程序与质性分析方法的程序是一致的。通过严格的各级主题提取,最后获得来访者经验的本质结构。在现象学心理学看来,自然科学采用测验法,通过假定科学世界的第一性,认为评估师可以像上帝一样,跳出自己,来纯粹客观地看待来访者。这其实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

6.以现象描述为报告

心理健康评估应将质性分析的结果写成严格的报告,以与来访者交流。报告是评估师从自己的立场,对来访者真实经验的理解。在现象学心理学看来,研究者所做的,是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一切现象加以描述。现象即是所呈现之物。评估师的报告因此是对自己所经验到的有关来访者的一切现象的描述。报告应有严格的撰写规范。费希尔提出,报告应包括如下部分:信头;评估类型(报告题目);来访者名字;鉴定信息(来访者基本背景);参考(呈现问题);前期记录(背景);评估程序;来访者物理描述(第一印象);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结果;其他因素;结论;建议(或意义);评估师签名;督导签名;来访者评论与签名;来访者授权他人阅读;技术性的附录。(Fischer,1994)可以看出,报告是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整体描述,结果以质性的主题范畴呈现,并辅以来访者的具体言说信息。这与自然科学采用量化数据来抽象说明形成明显的对照。

7.以促进理解为效用

评估报告是需要来访者的评论和签名的。这再次说明,心理健康评估应具有平等的对话式伦理立场。评估的结果是与来访者对话的延续。当来访者看到报告时,他读到的是评估师对自己的理解,这就如看到看到一面镜子,能够促动自己返观自照,从而深化对生命的理解与体悟。在这种意义上,评估是一个动态的,具有治疗性的过程。这与自然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估间存在截然的分歧,在后者那里,评估仅是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状况的静态诊断。报告并非为来访者而写,而是为心理辅导乃至咨询师提供鉴定意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访者仅仅是一个“被试”,他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甚至不知道评估结果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在现象学心理学看来,这实际上将评估作为一种控制技术,用于控制社会。这里就呈现出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兴趣的差异。(艾四林,1999)自然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估仅是一种技术兴趣,用于指控制世界;现象学心理学的心理评估则是一种实践兴趣,用于沟通与理解。这里的问题在于,在技术兴趣中,控制世界主导了一切,抹杀了人的存在。正如现象学心理学家苛费尔(S.Kvale)指出的,心理学为主流的自然科学所统治,由此使得技术成为心理学的根本范式,导致马克思所预言的人的异化(Kvale,1973)。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现象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评估具有如下三种优势。首先,它能够维护以人为本的理念。现象学心理学能够直面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经验的丰富性。自然科学心理学将心理视作自然物,将心理健康视作各客观因素间的协调关联,侧重心理健康的外在联系,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具体内涵。不仅如此,自然科学心理学在重视心理健康的外在联系中,容易导致决定论倾向,将心理健康视作为其他因素所决定,由此将人视作一种被动的为他物所决定的存在。这就容易导致控制倾向,隐含有上文所述的人的异化危险,从而走向以人为本的反面。这是值得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界时刻警戒的问题。现象学心理学竭力维护心理健康的原本面貌,在评估中以来访者为中心,能够很好地克服异化问题。

其次,现象学心理学能够将评估从理念践行到操作层面。自然科学心理学由于理念的分歧,导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隔膜,难以发展出有效的操作模式。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一以贯之,从理念下降到操作层面,将心理健康评估视作与来访者的一种互动,通过采用质性分析的形式,促进来访者的自我理解。值得提出的是,现象学心理学的这种特点在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与现象学心理学相比,很少有其他人文科学心理学能够抵达这一层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最终还是借鉴数学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估。

最后,现象学心理学式的心理评估易于操作实践。现象学心理学由于重视生活世界,所进行的评估其实与每一个人的内心息息相关。评估者并不需要像在自然科学心理学一样,通过学习外在的客观维度,如内外倾等特质,来进行评估。并且,由于采用访谈,并强调评估师自身的理解,这种评估易于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者所采用。在上文中看到,而这些优点恰恰是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就此而论,现象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评估对于深化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激进的人文科学心理学,由此构设的心理健康评估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激进的特色。它在对自然科学心理学评估的激烈批评中,试图发展出另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它能够提供另一种思路,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过,仍需要保持谨慎态度。这里更需要吸取的,是它所暗含的评估师与来访者间的对话式伦理立场,在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对话中,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艾四林,1999:《哈贝马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28-30页。

崔光辉,2009:《现象的沉思――现象学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53-111页。

崔光辉,2011:《论现象学心理学的理论特征》,《心理科学》第6期。

弗洛姆,1997:《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第567页。

郭本禹。2007:《西方心理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本禹,2009:《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郭亨杰,2005:《学生三级心理保健工作新构想》,《江苏教育》第12期。

廖全明、苏丹、黄希庭,2007:《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第4期。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2

论文关键词:甲亢 心理测量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众所周知,甲亢患者常伴有心理精神方面异常,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而感染、严重精神刺激、创伤等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避免诱因,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应对能力,近来研究发现影响甲亢病程的心理精神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等。笔者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3例甲亢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查,并与常模及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一2007年9月1日我院内分泌门诊住院患者。甲亢组33例,男15例,女l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5.3岁,病程6个月~l5年,自述首次发病前有明显精神压力或精神创伤者20例。支气管炎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22~68岁,平均3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7.52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采用问卷式表格,无记名式,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内自填,统一指导语,评定时间为两周以来的情况。 

1.2.1 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项症状严重程度按5级评分评定,以1~5分依次表示相应的症状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因子分表示相应症状因子的痛苦水平,总分表示个体总的健康状况。 

1.2.2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问卷测评和计分。根据中国人的特点,总粗分正常上限计为40分,标准分(总粗分x1.25)上限为5o分。

2结果 

2.1心理障碍阳性检出率甲亢症状发作期焦虑78%,抑郁83%;病情缓解期焦虑35%,抑郁33%。支气管炎组未检出阳性患者,正常人均未发现负性情绪。 

甲亢焦虑年青者居多,抑郁年老者居多。 

2.2 SCi——90各因子分值比较甲亢组在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均高于常模和支气管炎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支气管炎组各项得分均低于常模组,无心理障碍问题。 

3讨论 

    心理紧张可致免疫系统功能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改变可能是紧张所致免疫抑制效应的中间环节。也有人提出精神创伤使中枢神经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机体的免疫监视能力降低,tSi(刺激性甲状腺免疫球蛋白)产生增多,进而发生甲亢。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创伤,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悲哀、惊恐、患愤、紧张、忧虑等常可促发甲亢。据有关报道发现,在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地区甲亢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作者统计,365例甲亢患者的发病因素中,80%均有精神刺激。新近国外有专家研究了相关日常生活事件和甲亢发病之间的关系。女性发病为男性的5-10倍,神经精神方面:神经质,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失眠;如果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病人眼球突出、甲状腺明显肿大,会影响容貌,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社会资料作为甲亢临床症状的一部分,情绪改变几乎见于所有病人。表现为敏感、急躁易怒、焦虑,处理日常生活事件能力下降,家庭等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3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4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工作成效评估

一、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的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性质、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判定。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开展,各省市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本研究针对国内12个省市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开展状况、工作成效评估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对这四个标准细化,如机构设置又细化为:领导重视、有工作计划、设心理咨询室、有基本设备、专项经费五个指标,按各指标完善程度分别记分,具体方法为:在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中若无某项指标就记为0分,若有某项指标则按标准中提到过、标准要求一般、标准要求较完善、标准要求完善分别记分为1分、2分、3分、4分。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包括领导重视、工作计划、设心理咨询室、有基本设备、专项经费五项指标,根据各省市的资料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各省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上海、浙江等地比河南、陕西、吉林对“机构设置”这一标准的要求要高;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都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12个省市中除河南和南京外都将有心理将康教育计划作为机构设置中的一项指标。在上海学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纳入了学校总体规划。在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指标中,上海、南京、大连、浙江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有专用电脑、办公桌、电话、收音机等,还需配有图书、各类心理量表等。而北京、武汉、河南、陕西则未将心理咨询室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此外,上海明确规定“学校财政预算中又有满足工作需要的专项经费,且确保经费到位。”而在南京、大连、吉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中并未将“专项经费”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有专兼职教师、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团队干部培训四项指标。如表2所示:上海、广东、北京、南京在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标准中的得分要求比其他地区高,其中广东省将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分为三个等级,要求各镇以上学校有“a级证书”教师一名以上,中小学以上学校至少每校有“B级证书”教师2人;60%以上中小学有“C级证书”教师3—5人,校长、主任、团队干部基本上都参加过培训;在有专兼职教师这一指标中河南、陕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中只提到要有专兼职教师,但没有人数限制,其他10个地区都对专兼职教师的人数有各自的限制;武汉、大连未将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此外,在全体教师的培训这一标准中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每年都举行1—2次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教师团队化建设方面,南京要求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而天津、陕西、重庆、浙江的教师团队中主要是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比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包括课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咨询室定期开放、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对家长和学生的讲座情况、有无研究课题、家校之间的沟通情况、心理档案的建立情况八项指标。如表3所示:浙江、广东、北京、南京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这一标准中得分较高。浙江省除要求学校更具专项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外,还对心理辅导课的内容作了校本课程的要求;北京、上海等地则只要求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的课程,天津和吉林则未将这一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上海、南京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的宣传活动,并设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在上海、广东学校还开办了心理健康教育网,并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进行网络咨询及维护更新。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包括有定期的工作总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学校有无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记录、是否重视校园心育氛围、是否重视教学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并为其他学校提供示范作用。如表4所示:各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成效的评估都不够重视,天津、重庆、河南、陕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标准中提出重视校园心育氛围;重庆、武汉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有实效性。除此以外,各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有咨询记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学实效性、产生社会影响并为他校提供示范作用这几项标准都没做出要求。

二、从评估中体现的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差别大

从地域上看,各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情况各有不同,评价标准也因地而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都分布在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在城镇农村等西部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极为缓慢。

2.教师队伍的评价标准仍需完善各地并没有对学校交流学习提出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对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的具体要求也依然未作说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中人员较少,充当着孤家寡人的角色,且心理健康教师本身就比其他教师相比要面临更多的烦恼,解决更多矛盾,更容易有职业枯竭感。除了心理教师自身要积极的自我调节外,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保护就显得非常必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缺乏全面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四项构成,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评估”这一指标,前三项指标受到了各省市的重视,但各标准中的具体评估指标还存在差异,如附表1所示,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中的专项经费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需基本设备这两项指标中,各省市存在差异。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5

关键词:《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建立,《健康评估》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门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整个护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北华大学自2005级护理本科开设《健康评估》以来,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相应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完善《健康评估》课程建设

1.合理选用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本自开设《健康评估》以来,本校一直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吕探云主编的《健康评估》第三版,作为高级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教材,以全面替代《诊断学》教材;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深理解,扩展知识面,加强技能训练,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及特点,我们编写了教学大纲和《健康评估实验指导》,既能适应高等护理专业的发展,又能突出本校《健康评估》课程建设的特色,使《健康评估》的教学跟上了现代护理专业教育的步伐。

2.加强师资培训。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师最好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要求对整体护理有深刻的理解,熟悉心理护理,临床实践技能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3.转变教学观念,突出教学侧重点。《健康评估》教材虽然某些知识体系与《诊断学》相似,但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了具有护理特色的内容,如: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评估、护理诊断和健康评估记录要重点讲,这部分内容原来学时分配为6学时,现在我们增加到12学时;医疗工作重在从病人的诸多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中找出病因加以诊断及治疗,而护理工作则是针对病人每一个症状、体征引起的身心反应提出护理诊断并逐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即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医疗和护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关心和解决病人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同样的内容《健康评估》有不同于《诊断学》的讲授重点和教学要求。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通过对2005级护理本科77名学生问卷调查,全部学生均认为学习《健康评估》课程非常重要,但对于学习难易度来看,87%的学生反映该课程较难,某些知识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心脏杂音、肺部干湿音等;同时涉及到相关基础学科知识较多等。因此在2006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作了相应的改革。

1.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症状、体征或查体方法,即使再详细地描述讲解,也很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针对《健康评估》教学特点,我们在症状学评估和身体评估的教学中制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画面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示教手段结合使用,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既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2.重视演示教学法。除应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可利用演示法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如在讲解胸部体表标志时,可以现场请一名学生配合;讲到肺部触诊、叩诊手法时可边讲边演示其动作要领;讲到正常呼吸音、心音时,让同学之间相互听诊,体验各种呼吸音及第一、二心音的区别,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理解和记忆。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健康评估是一门偏重于实践技能的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穿插了一些实际病例,如学习实验室检查时,拿一些血、尿等化验单,让学生分析,然后给出该病人的健康史、身体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资料,这样学生既能把前后所学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又可养成严谨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在2005级本科实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我们是上完理论课后,集中安排进行身体评估技能实验教学,而学生普遍反映理论与实验脱节。因此,我们对2006级护理本科采用了理论与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的方法,即学完某部分理论后,接着进行相应部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学生反映好,实验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高。

2.增加学生实验训练时间。①增加实验课时数。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实验课时较少,因此我们对实验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6学时,其中临床见习12学时,提高了学生独立收集、分析健康资料及提出健康问题的能力。②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既是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地,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在科学、系统的实验室管理基础上有效实行实验室开放,不仅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熟练程度,而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能力。因此从2006级本科开始健康评估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同时安排了专职教师给予指导,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基本技能的复习、强化,学生反映较好。

3.模拟情景教学。本校已建成了相当规模的临床实践技能中心,设置了配套齐全的模拟病房。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观看教学录像及教师示教后,每2-3人分为一组,互相扮演护士和患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练习,教师边巡视边指导,结束前抽查学生回示教学内容,最后进行评价总结,指出学生在练习中的缺点与不足。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置于一定的模拟情景当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4.充分利用试验教学设备。本校临床实验技能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体格检查教学系统,如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系统等,该系统具有高度仿真和互动功能的智能化教学模型,不仅能清楚地展示心肺听诊区的位置,而且学生能够体会正常、异常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如心脏杂音、肺部音等。腹部模拟教学系统还设置了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及压痛、反跳痛,当学生触诊正确,病人还会发出“疼”的声音,在相当程度上起到替代病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趣味性,满足了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四、成绩考核采用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的方式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6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框架;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20―02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基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为社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在基于全面健康管理为主要服务理念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如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有效的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评估与干预是我们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和难题之一,也是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的关键之一。

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营养、运动、社会、信息等诸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1]。其意义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强对家庭医生干预服务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同时也为连续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并实施提供依据和基础。

目前,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作为健康管理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慢性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意义更为突出[2]。因此,提篮桥社区在开展家庭医生制试点的同时,探索建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模型,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奠定基础。

1理论依据

1.1原则:遵守“7w(6w1H)”(责任者、服务对象、原因、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和“4化”原则(个体化、家庭化、人性化、全科化)[3]。

1.2对象与内容:主要针对社区人群的生活行为、饮食运动、身体功能指标、生化检查、疾病状态、环境精神因素等逐一进行分析、比对和全面的综合评估,从而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4]。

1.3指标基础:参照相关《中国疾病防治指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上海市疾病控制相关指导意见》,对签约的社区居民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并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及健康促进。

1.4资料采集与分析:采用中国国民健康风险评估(CHRa)的部分内容,设计健康调查问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等,对签约居民生活方式、健康需求、慢性病、危险因素、精神状态、中医体质等开展综合评估,制定相关健康促进干预措施,整合社区卫生资源,以信息化为平台,通过社区网络化,动态管理和综合干预,实现健康管理的目的。

2评估干预实施:

2.1生活方式评估干预:主要包括饮食结构(食盐、脂肪、蔬菜、水果、奶制品、食用油、碳水化合物等);运动(时间、强度);饮酒、吸烟;压力(精神、生活、睡眠);家庭因素(经济状况、医疗保险、职业状况、家庭地位、家庭结构)评估,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进行指导、宣传,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2危险因素评估干预:主要包括一般因素(年龄、体重指数、家族史、吸烟饮酒、职业、精神压力等);靶器官受损情况(血脂、心肌缺血、血管斑块形成等);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指标监测,持续改进家庭医生健康维护模式与策略,可改变的行为风险和预防性措施的应用,促进亚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水平。

2.3慢性病评估干预:主要包括疾病分级分层、并发症与合并症、预后、治疗依从性、指标监测、疾病认知等6方面分类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由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实施动态管理,达到合理治疗、自我管理、控制疾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居民主动管理。

2.4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干预:老年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群体,其生活状态及自理能力关系着社区卫生资源分配整合与决策、服务模式的转变等,因此开展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有着现实意义。应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生活状态的评估,指导家庭医生制定适宜的健康服务措施,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

3评估干预流程

4管理框架

4.1被动干预管理:目前,被动干预在居民健康管理中起着主导地位。干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家庭医生根据疾病的评估状况,实行家庭医生负责制,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引入社区志愿者,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拟定个性化干预维护方案,通过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康复指导等被动干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4.2主动干预管理:主动管理取决于居民对于疾病及健康的需求、认知能力、人文习惯、文化程度等。调查显示[5]:居民自我管理能力的好坏,与其健康状况呈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身的努力,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目的,自助式健康管理可能是未来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意义深远,也是家庭医生在健康管理中需要重视与探索的难点之一。

4.3健康家园服务:社区健康家园是居民健康管理的延伸服务,为居民提供了面对面互动交流、参与、自助服务的平台。借助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健康交流、互动、宣传、教育、评估、维护,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围。

4.4动态健康管理:以信息化为平台,为居民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疾病全程记录、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及后台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医保信息、诊疗信息、健康信息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了保障与基础。

5思考与建议

5.1国外经验显示[6],家庭医生制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治未病”为理念,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让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慢性病达标控制率,增强对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的依从性,提升家庭医生制服务内涵和水平,引导居民自主式健康管理。因此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持续、科学、有效的实施社区行为干预和居民健康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5.2调查显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积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受人文习惯、健康意识、干预手段、社区卫生资源整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评估干预没有一定的界定标准,有效的卫生整合在制度层面、服务意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5.3“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的应用。研究提示[7]“知信行”模式在健康管理中有着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健康风险评估让居民了解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行为方式、疾病危害(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通过健康宣传、健康行为干预让居民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最后,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互信、参与的伙伴式关系,使居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5.4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是一项综合服务,家庭医生、支持系统、健康志愿者、卫生社工等群体密切合作,以信息化为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探索完善风险评估和干预工作路径和策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模式的改进和工作方式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内涵建设,引导居民主动管理。笔者认为探索建立有效的、科学的、适合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体系将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曹东平,杨乐冰,等.体检机构健康风险评估的实施与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6:138-139.

[2]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发病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92-98.

[3]黄耀庭.家庭医生如何进行健康管理[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2,9.

[4]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67-70.

[5]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J],2002,25:453-456.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7

一、绩效健康度简述

绩效健康度评估是企业为加强运营和实现精细化管理工作,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制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客观判断的过程。

呼叫中心从自身运营角度出发,将绩效考核内容细化为各项具体考核指标。例如山东移动客服一中心将绩效考核划分为服务营销、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三大类考核单元,并细分出各项考核指标,在进行绩效健康度评估时选取其中20项考核指标,根据考核指标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划分为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力求挖掘各部门绩效波动的根因,深入分析其中的可控因素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此增强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健康度量化配分方法

(一)指标量化配分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应重要性程度等级。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各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

绩效健康度量化配分方法以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为依据,依据各部门相同指标完成的高低进行量化配分,将本呼叫中心完成最高配分0.9,最低配分0.1。利用实际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极差、组距,观察其余指标实际成绩的落点范围后进行量化配分。下图列出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比例标度尺、绩效健康度量化比例标度值,并以山东移动客服一中心全球通15S接通率为例,列出绩效健康度指标量化配分图。

(二)权重配分方法

三、绩效健康度评估效果

(一)运用分群管理图工具细化各部门的短板和优势

绩效健康度充分运用分群管理图工具,直观体现指标量化配分后结果。横轴代表结果导向,纵轴代表过程导向,按照本呼叫中心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指标的平均值划分四个象限,即全面提升、内部提升、业绩改善、保持优势。各考核单元依据指标结果导向、过程导向量化平均值进行描点后确认所属象限,能够使各部门直观看到自身不足和优势。下图以山东移动客服一中心服务效率为例,列出服务效率分群管理图(具体计算公式:横轴=结果导向各项指标量化配分后平均值;纵轴=过程导向各项指标量化配分后平均值)。

(二)运用柱状图发现本部门指标完成整体水平

绩效健康度柱状图在量化配分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充分体现不同指标在总体绩效健康度中所占权重的不同,能够直观看出各部门指标完成整体情况。各部门指标健康与否按本呼叫中心绩效健康度的平均值进行划分,高于平均值,绩效健康度良好;低于平均值,绩效健康度有待提高。下图以山东移动客服一中心服务质量为例,列出健康度柱状图。【具体计算公式为:服务营销(质量或效率)健康度=服务营销(质量或效率)结果导向指标平均值×V1+服务营销(质量或效率)过程导向指标平均值×V2;中心整体绩效健康度=服务营销健康度×Q1+服务质量健康度×Q2+服务效率健康度×Q3。】

四、绩效健康度评估战略意义

(一)绩效健康度评估有利于指标均衡发展——改善短板、沉淀优势。绩效健康度评估能够迅速、直观地反映出本部门绩效完成水平、短板和优势,充分扭转眉毛胡子一起抓的局面,不仅充分展示本部门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而且还能激励管理人员寻找沉淀优势的方法,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8

【关键词】护理服务;基层;慢性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行的加快,我国的基层慢性病管理的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护理服务对基层的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选取发生长期慢性病并大于60岁的患者80例,进行基层的护理服务。对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的评估以及健康监测的评估,护理质量的评估,护理整体意义的评估进行比较,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发生长期慢性病并大于60岁的患者80例,进行基层的护理服务。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37人,男性患者43人,年龄在61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9.2±2.9)。排除标准:(1)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2)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3)患者具有急性心肌梗死。(4)患者具有不稳定性的心绞痛。(5)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2方法对于选取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康复需求,慢性病的诊断,随访资料等的录入,为选取的患者建立数据库。慢性病一般为在二,三级医院中确诊的病情为准,一般为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参与实验进行护理完全为自愿行为。对患者的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的评估以及健康监测的评估,护理质量的评估,护理整体意义的评估。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检验,设p

2.结果

2.1健康指导服务的情况护理后的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评分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健康监测评估的情况护理后的患者的健康监测评估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基层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估护理后的患者的基层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估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基层护理整体意义评估护理后的患者的基层护理整体意义评估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服务对基层慢性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护理服务的逐渐开展,逐渐得到了慢性病患者的认可,并且从医院护理为中心转化为以基层,家庭护理为中心[2]。基层的护理的质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满意。可以通过基层护理的质量评估以及基层整体意义评估等方式进行检测护理服务的质量[3]。在检测中临终关怀服务较差,可能由于护理人员的技能以及沟通技术较差,导致临终关怀的服务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4]。护理服务的实行可以有效的提高基层的慢性病的管理率,从而提高慢性病的治疗的质量,还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慢性病的住院率以及复发率。在基层慢性病管理中使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杨春梅等[5]研究的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对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分析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本文中选取发生长期慢性病并大于60岁的患者80例,进行基层的护理服务。对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的评估以及健康监测的评估,护理质量的评估,护理整体意义的评估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的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评分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宁艳花,何生兰,刘国莲等.银川市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家庭访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1):122-124.

[3]林函,米雪盈,万群群等.在校大学生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8):149-150.

[3]肖曼丽,王望红.舒适护理在对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5):158-159.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9

【关键词】超高倍显微仪健康评估;亚健康防治;公众认知度;公信度

亚健康是指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灰色状态,临床常规检查无异常,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的一些功能性改变。亚健康是可逆转状态,如果通过饮食调理及预防性治疗和清除危险因子,将疾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亚健康状态会向健康状态转变;但是如果任由其发展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超高倍显微镜(mDi)健康评估具有的宏观性、前瞻性和准确性使其成为预防亚健康最方便、有效、快速的技术。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首先要让大家从了解mDi健康评估的理论和检查过程入手,提高mDi健康评估的公众认知度。其次,医务人员自身要有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在进行检查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讲解。尤其部队的在职干部,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关心自己的身体,在疗养休整期间,大多与伴侣一起,如果夫妻一同来做mDi健康评估,更是对其进行健康指导难得的机会。

1mDi健康评估的理论

mDi健康评估的理论是全息胚理论。Bradford博士创立的全息胚理论来源于中医理论,其精华是:机体的某一部分是整个机体的缩影,储藏着机体的所有信息,机体任何一部分都具有和机体信息的相关性。血液是信息的载体,血液在形成点滴时信息则以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在血液中。全息胚学说理论告诉我们,无数个血细胞集结而成的血滴是一个高级全息胚,整个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和各大脏器通过血细胞携带信息反馈到血滴上来。

2mDi健康评估的检测过程

分为活血血液有形成分检测和干血自由基损害遗迹检测。

2.1活血血液有形成分检测待检者空腹,碘酒、酒精棉球消毒右手小指端,用一次性无菌刺血针迅速刺入皮肤1mm,去掉第一滴血后,用洁净载玻片悬空粘附一滴血液,加盖玻片于血滴上,轻压使之分散,立即置mDi上,用相差视野、暗视野进行显微观测,可以直接观测到血液中各种有形成分:如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血细胞状态变化、血小板聚集、白细胞吞噬功能及免疫功能、乳糜微粒、胆固醇结晶、尿酸结晶、脱落的粥样硬化斑块;还可了解血液流变学中高凝、高黏、高聚状态,病理生理变化等,对健康状况、疗效估价、预后判断及研究各种疾病提供了重要信息。

2.2干血自由基损害遗迹检测针刺右手小指端,获得直径2~3mm的一滴血,用一片洁净的载玻片连续触及血滴,在玻片上得到一组分开的血滴印,待其晾干,即成为干血片。置mDi上,直接观测血滴中RotS(reactiveoxygentoxicspecies)斑块的大小、形状、位置等指标,根据全息胚学说的理论判断待检者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及疾病状况。

mDi健康评估通过活血血液有形成分检测和干血自由基损害遗迹检测,无需染色即可观察到血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和活力,从而获得细胞水平的真实原始信息[1]。活血片基本再现了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形,干血片色彩鲜艳、清晰明了,细微变化一目了然。在检查过程中,观看大屏幕上放大近20000倍的血液细胞投影图像使受检人员印象深刻。加上医务人员全面专业的讲解,给受检人员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健康养生课。

3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mDi健康评估的关键在于其前瞻性、系统性及疾病信息的提早检出,能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出预警,并不是检出已患了什么疾病。有些医务人员在与受检者交流时用词不当而造成误会,是导致mDi健康评估公众信任度低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多重治疗、轻预防;对无症状的身体变化不注意;只相信临床检查的结果,认为健康体检一切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就是身体很健康的标志,对疾病预警不重视,从而使这一全新技术的推广遇到许多困难。要改变这种现状需广大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全面地介绍和宣传mDi健康评估,比如制作宣传栏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在mDi健康评估时,医务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受检者交流,才能有较好的互动效果,否则太专业的解释受检者听不懂,效果肯定差。另外,医务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规范用语,解说时做到客观实际,提高受检者的信任度。

3)有的检查室设计欠妥,一人做检查,其他人可以旁听,让受检者感到尴尬。出于保护个人隐私考虑,mDi健康评估应在安静、与他人隔开的环境中进行(夫妻可以同检)。因此,检查时要劝离无关人员,保持检查环境的安静、相对隐蔽。受检人员感到安心、放心,才能更好地与医务人员交流互动。

4)对离退休疗养首长、部队在职干部、优秀基层官兵来说,平时夫妻两人一同健康体检的机会不多,在疗养期间,夫妻一同受检可相互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去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其遵医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当然,无论何种检查、无论多么先进的仪器都会有不足之处。正如:B超能观察脏器的病变、Ct能确诊病灶部位与大小,但B超、Ct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检测却毫无办法;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要待脏器损伤、身体病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反映出来等等。mDi健康评估也有其局限性:如不能对特殊器官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某些指标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就是有待深入发掘的难题。还有一些亚临床的表现由于我们认识水平有限,或研究工作还相对滞后,不能被发现或者已发现但尚不知这些图像特征是否与人体疾病有关;当然操作者的专业水平、责任心是很重要的,有时已有信息表现,但操作者没看出来或不认识就可能放过一些重要线索。全息胚理论创始人Bradford博士就能在血滴上检出左右哪个乳腺上有病理改变,而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因此,mDi健康评估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潜力很大,需要我们医务人员不断探索、努力钻研才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平,韩慧亚,宋慧君,等.超高倍多相显微镜亚健康血象10000例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2,

3(2):131-134.

心理健康的评估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心理病理症状不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自伤、意外伤害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随访,对自伤与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省10个城市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抽取其中的20162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生10102例,女生10060例,年龄在13-24岁之间,平均(16.5±7.6)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对受检者基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而后展开为期9个月的随访,统计受检者自伤、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比男生与女生的伤害报告率,统计受检者基线心理病理症状个数与自伤、意外伤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2评估方法采取“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受检者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共包括39个条目,涉及有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这3个维度,采取6级记分法进行统计,1级:没有或者是持续不到1个星期;2级:持续1个星期以上;3级:持续2个星期以上;4级:持续1个月以上;5级;持续2个月以上;6级: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赋值为0,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赋值为1,计算每个学生评估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总分不低于1分者视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总数超过8个以上者视为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2]。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受检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在p

2结果

2.1伤害报告率经统计发现,本次调查中男生自伤报告率为19.4%,意外伤害报告率为62.2%;女生自伤报告率为19.9%,意外伤害报告率为53.0%。显然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男生意外伤害报告率较女生发生显著升高(p

2.2不同心理病理症状数与意外伤害报告率的关系研究中将受检者按照心理病理症状数分成了0个组、1-7个组和≥8个组,并对各组受检者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0个组中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7.0%3427,1-7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32.0%6452,≥8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1.0%。显然随着症状数的增加,意外伤害报告率随着升高(p

3讨论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与青少年伤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伤害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曾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对伤害行为的发生进行预测[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10个城市的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和伤害发生率统计,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无明显差异,而意外伤害报告率则表现出男生高于女生,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男生性情好动、活动频率较高范围广、喜欢刺激性游戏和冒险行为,又加之家长与老师对男生的教育方式和保护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男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女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