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式花艺培训十篇中式花艺培训十篇

中式花艺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39

中式花艺培训篇1

关键词:压花艺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31-02

压花艺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经过脱水、保色和压制处理,再依其形态、色彩和质感经过构思而制成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精致艺术品的过程。它是植物科学和艺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不但可以将自然界的奇花异草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留住、亲近和保护大自然;让人们在爱花惜花之余,能在冬天见到春花,夏日看到冬草,还可以通过艺术加工赋予其更多的遐想。压花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农业科学中的美学和艺术。尽管国外压花艺术历史悠久,技术较成熟,尤其是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对压花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压花开始在推广到国内,广东、云南先后发展了压花农场,2013年中国园艺学会压花分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成立,扩大我国压花艺术的研究交流和市场开发推广。

一、压花艺术课程设置必要性

1.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花艺师。2013年由国家林业局审定、中国花卉协会编制的《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发展花卉加工业,增加花卉的产业链,而花卉的深加工是我国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近年来,压花市场所带动起来的干花生产、永生花加工及压花相关器具的生产已成为花卉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实事表明制约压花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是高素质技能型压花从业人员的缺乏,对压花艺术作品的加工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压花艺术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压花艺术专门人才,不仅是压花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压花技术。尽管压花艺术在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它一出现便立即得到很多人的钟爱。它之所以如此受人青睐,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简便、简单,花材随处可寻,创意随时可想;二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更好要求而选择了这一高雅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同时,制作压花能减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制作一些简单的压花装饰品,在压花制作过程中既能充分享受自然、亲近自然,又可以修身养性而倍感轻松和温馨,因此更乐于参加压花技能的培训和购买压花艺术作品。

3.压花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多,创业前景广。从当今压花艺术作品市场看,高素质技能型压花艺术人才相对短缺。而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在高职院校中增设压花艺术课程的正是顺应市场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英明举措。压花行业发展壮大,市场对具有压花专业技能的花艺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少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从事花艺设计制作的比例日益增加,并在发达地区的花卉市场从业者比例占有近二成,压花艺术毕业生就业方便,创业机会多。

4.压花艺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压花艺术》是讲授压花艺术设计理论与基本制作方法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观赏园艺类课程,也是一门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压花艺术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而且能够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点缀生活、提高艺术素养和增加生活情趣,并能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压花艺术情趣的同时而关爱自然、善待自然。这一特性决定了压花艺术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特色及优势。故此,在许多农林类高校及高职院校,压花艺术教学既是园艺专业的专业课,还是拓展为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公共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艺术素养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二、压花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997年,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压花艺术,受到各年级各专业大学生的欢迎,每学期都开设此课程,仍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学校开设的“花卉艺术”选修课,也将压花艺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开展压花艺术课程教学,广州市八十九中等中学甚至广州市柯木i小学、天府路小学等也把压花艺术课程作为扩大学生兴趣爱好、远离网络游戏的一种教学手段。尽管压花艺术课程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诸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存在弊端。压花艺术是近年涌现出的新时尚,在高职院校也是近些年才开设这门课程,在师资力量的储备上尚且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原主修生物专业、园林、园艺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通过自修压花艺术相关课程转型为压花艺术主讲教师,其专业知识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行高校普遍的压花艺术教学中,先讲理论课堂,再另行安排实训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时间不同步。教师基本局限教学,产学研、校企合作较少,学生基本凭爱好学习,没有意识到这是花卉行业的一个巨大产业链而应把它推广做大,学无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联系不紧密或者不衔接,实训课堂对理论知识的体现不够,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训的效果受到影响。

2.课时较少,学生实践机会少。目前,开设压花艺术课程的多数高等院校,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较低。授课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介绍压花艺术发展历程、压花艺术风格流派、压花造型、色彩理论、常用礼仪压花及花艺欣赏等内容。但动手压花的机会较少,一学期3~5次不等。因缺乏系统实践操作、花材制作机会少以及教学时数限制等因素,实践技能培养较欠缺。

3.教学条件不完善,经费投入少。实训室建设尚不完善,实训设备不足和压花设备简陋。大部分学校没有独立的压花艺术专用实训室,实训教学借用相关专业的其他实验室。压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课程教学缺乏实训设备保障是压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大限制因素。经费不足更是当前高职院校压花艺术课程的现状,由于经费不足,教学中不能大量使用花材,学生接触压花制作机会少,实践锻炼和技能提高难以保障。

三、教改创新与建议

1.培养“双师型”压花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立独立的压花课题组,通过协会活动等机会为教师提供行业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现有压花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压花科研项目研究带动压花教学的创新,或通过建立压花工作室来推广压花技术,此外,聘请行业内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建设学训一体化、标准化的压花艺术实训室。结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一个集教学、实训、展览陈设、美学鉴赏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训”一体化的压花艺术实训室。实训室需配备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组件、移动式数字化投影仪及相关教学软件等。试验台的设置以分组教学为主旨,设备的数量与布局要方便压花艺术实践教学。压花实训必备的工具、耗材购置应与学生人数相匹配。布置压花艺术作品示范的陈列柜,实训室兼有艺术作品展览的功能,环境氛围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实训室管理上借鉴普通高校实训室开放管理方式,为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压花训练提供场地和设备条件。

3.形成“教学训”一体化压花教学模式。“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结合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压花艺术课程而言,应用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方式,将压花艺术中部分理论融入到实训操作中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不增加经费支出情况下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讲授压花花材的认识内容,无须课堂多媒体图片展示方式,而是带领学生到花卉市场中去,认识花材特性,融理论和实训教学为一体。在压花作品“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听边练习,当堂完成作品的制作。

4.以产学研、校企合作形式的压花教学探索。和国内相关压花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产学研基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压花艺术作用的制作和商品化开发,将所获经济效益再投入实践教学建设,同时利用学校各种会议接待、庆典机会推广使用压花艺术作品布置现场,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压花作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压花技能。

四、结束语

随着国际压花艺术作品市场日益升温和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压花艺术的广延发展空间不可限量。高职院校开设《压花艺术》课程正是顺应这一发展事态,培养高素质压花人才,不仅可以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新途径,还可以发展我国的压花艺术,让我国的压花艺术作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陈国菊,赵国防.压花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9.

[2]赵国防,宗晶莹.试论压花艺术及发展前景[J].天津农林科技,2002,(5).

[3]张俊.装饰艺术的新宠――压花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8).

中式花艺培训篇2

关键词园艺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4-0328-01

园艺包括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是农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园艺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园艺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园艺产业的壮大和水平的提升,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园艺人才作为支撑,而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园艺技术人员成为最迫切的课题[1]。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其专业技能课是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2]。

1加强园艺技能训练课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园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讲授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成才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重要场所。园艺专业应按照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方向设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加强日常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应按照不同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为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等提供实训场地和直观课堂,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校内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科普功能为一体,是园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设园艺专业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包含2个层次:一是根据教学功能设置相应的培训基地,主要是满足教学需要;二是根据专业的科研需求进行设置,以满足学生对园艺科学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学生为本,切实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管理有序、融入现代园艺发展的新事物[3]。

2分专业方向、分模块开展园艺专业技能训练

按照园艺植物对象的不同,可将园艺专业划分为果树、蔬菜、花卉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并相应地开展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把园艺专业的专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不同的模块,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不同专业方向的能力要求和技能培训的侧重点也相应不同。如果树专业技能训练课与蔬菜、花卉专业技能课相比,课程内容更复杂,且周期性长。因此,果树专业技能培训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上都不同于蔬菜、花卉。如果树嫁接、果树授粉、果树修剪、果树疏花疏果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令性,在开展园艺技能培训时要按照果树物候期进行安排。同时由于果树管理技术的复杂性,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校内实训为唯一内容的专业技能培训形式,添加实习参观考察、学术讲座、观看视频等培训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坚定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同时还能使学生快速接受果树生产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

3注重技能训练效果的考核

虽然目前园艺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与过去相比有很大进步,但是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尤其在技能训练效果考核上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调整以突出技能的实际应用和结果评价,加强相应的技能考核,督促学生更加注重实验结果,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课考核制度,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在考核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又能对其学习态度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考核。

4合理选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技能课虽然注重动手能力,但仍需讲究章法。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和难易度,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课堂上的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密切结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的精神,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专业技能课上要多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多动手、敢动手,勇于发问,善于思考。

6参考文献

[1] 文心田.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我国农业高样教育改革—访美归来关于我国农业高教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校农业教育,2000(2):3-6.

[2] 曹碚生,韦军,周晓锋.园艺专业设置的改革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1):40-42.

中式花艺培训篇3

欢送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振平处长主持,厅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彭伏莲处长就送培学员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送培单位领导和学员代表都在会上表示了决心。周祥辉副厅长代表厅党组就本次办班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该项工作是厅党组着眼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并勉励学员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湖南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艺术院团普遍存在的“瓶颈型”难题,严重阻碍了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此事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厅党组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省文化厅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厅人事处、艺术处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院校,就人才培养事宜进行协商和洽谈,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际举措。

本次人才培训工作另一个创新特点是:省文化厅抓住第四届“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论坛今年在长沙召开的契机,从整合区域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率先提出倡议,构筑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得到了“9+2”相关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响应与支持,并签署了“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意向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9+2泛珠三角区域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湖南省文化厅于今年8月还主办了一期戏曲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和一期舞台美术讲习班。

演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省直、市、县专业剧院(团),花鼓戏、湘剧、京剧、昆剧、常德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9个地方剧种的32名中青年骨干演员。这是继1999年以来举办的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培训班,学员中有的是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和全省“芙蓉”戏剧表演奖得主,有的是去年全省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新秀”或“头牌演员”获得者,还有的是很有培养潜质的戏曲表演后起之秀。

本次全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是省文化厅针对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戏曲表演艺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实际举措。为了办好这个培训班,省文化厅在对全省专业剧团表演人才队伍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几次专家论证会,确定本次培训班以小生、花旦为培训对象。针对在时间紧、经费不足,学员文化、专业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厅艺术处会同省艺术研究所专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设置,聘请老师,反复研究论证,努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前后筹备工作历时三个月,并从省外及本省聘请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授课。如四川省川剧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山西临汾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次梅花奖得主任跟心,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以及本省专家学者来培训班授课。在课程安排上,既强调戏曲表演程式、技巧、及基本功的实践教学,又注重对学员进行艺术理论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辅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教学录像的观摩。目的在于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激发学员的创造思维。

本次培训班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学员进一步明确参加培训班的学习目的,怎样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学员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要努力学习老师们的人谦虚、朴实的道德情操和对艺术事业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博采众长,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向名师、专家请教。学员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的同学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同学因单位工作任务,耽搁了课程,其他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同学们互帮互教,没让一个同学掉队,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本次培训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絮: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自法国的十七岁少年西蒙,也来到培训班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这位法国人民和文化的友好使者深深为中国戏曲“唱、做、念、打”表演程式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不仅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还竞相表演节目,展示各自才艺。温馨、快乐的氛围为本次培训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式花艺培训篇4

1.美化环境,改善人际关系。由于插花作品的装饰性很强,对周围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立竿见影的美化效果。在这样优雅、温馨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自然会显得亲切、友爱,可以进入融洽的相处状态。因此,插花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2.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插花作品的创作不仅凝聚了插花者的心血和智慧,而且陶冶了情操。因为要使自己的插花作品有所提高,首先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然后才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对于插花作品的鉴赏者来说,也是陶冶情操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鉴赏者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开发农林资源,促进农业生产。插花行业是园艺行业的一个分支,插花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辅助行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插花行业的掘起,使得鲜切花的生产、干燥花的生产、花器制作业等辅助行业都相应的得到了推动发展。例如:花束、花篮、瓶花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包装业、花器业的发展;艺术类插花的发展,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插花作品需要摆放在各种机架上,从而促进了木器、塑料器具等工艺的发展。

4.插花艺术的发展,对国际文化的交流、国际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插花行业的发展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标明了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闭门造车不可以求发展,对外交流是发展的上策,这样必然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插花行业的发展,就业岗位的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插花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必须改革,应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方面去考虑,从学生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突出“新、实、浅”三个特点,其中,“新”是指超前的岗位技术知识,“实”是指学生实际应用,亲自体验岗位工作“,浅”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教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四、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插花技艺及盆景制作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具体表现在:

(1)将《插花艺术》课程设置成考查或选修课程,不受学生重视。

(2)总学时数较少(一般为36学时左右),且理论教学时数大大多于实训教学时数。

(3)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实训的具体要求。

(4)实训环节的考核比例太小。

三、《插花艺术》课程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插花行业的岗位技能包括识别、保养、处理花材;制作各种插花作品;介绍东、西方花卉文化;插花作品的保养;经营花店等。这些内容也是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基础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插花应用型人才。知名花艺师、广州金肯花艺学院院长钟伟雄曾经从花店经营的角度阐述了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在原来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去开花店,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和老花店公平竞争,经验上没有优势,只有在花艺基本功上下功夫。

由此可见,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都不扎实。为了适应插花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插花行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插花技能者,我们高职院校可在以下方面改进《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增加《插花艺术》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延长实训环节的课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紧抓时代感与民族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为插花艺术具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

2.教学内容应满足时代感,应及时将插花艺术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3.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后半阶段与市场接轨,让学生进入社会定岗实习,亲自体验有关插花行业的工作。

4.在校内开展有意义的插花比赛,提高学生的插花兴趣。提出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插花员职业资格证书。

中式花艺培训篇5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中式花艺培训篇6

关键词:体育竞赛;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88-03

在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技巧等项目的比赛中均依据运动员所完成动作的难度、优美程度和稳定性来评定成绩。比赛中当技术难度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谁能发挥自身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去赢得裁判的赏识,去感染观众,谁就可赢得比赛的胜利。可见,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对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运动员的特点是在技术难度上占有着较大的优势,而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却相对薄弱,艺术表现力状况已成为限制我国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在。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表现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争实力是摆在每一个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并非随意可得,它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为了使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得以更好的提高,本研究就如何提高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技巧项目中竞赛中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查阅和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运动训练学、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操、舞蹈、表演理论、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及著作;登陆相关项目网站,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到相关项目1985-2005年的竞赛规则,为了解各项目发展进程提供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国家花样滑冰队、花样游泳队、艺术体操队及省、市技巧项目教练员、舞蹈教师及相关专家发放35份问卷,收回35分;对上述项目运动员发放问卷106份,收回问卷106份,回收率为1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1.2.3录像观摩与分析法对近期国际、国内的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技巧、健美操的等重大赛事的比赛录像进行观摹,对23次赛事的进行重点分析与统计。

1.2.4现场观察法对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运动员训练进行现场观察,通过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1.2.5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运用定义法、分类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对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要素、规律进行研究。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及获取的运动员比赛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关于艺术表现力培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本研究首先从提高艺术表现力的相关因素调查入手,在对35名专家关于艺术表现力影响因素调查中得知,舞蹈训练、音乐素养、表演能力、文化修养排序为前四位。就此本文先从舞蹈、音乐、表演、文化修养等方面研究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2.2关于舞蹈表现方面的培养

2.2.1关于舞蹈与艺术表现力舞蹈是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它能够最直接、最强烈的抒发人的情感,撼动人的心灵。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舞蹈定义为“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从广义上说,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运动来抒发感情的,都可称为舞蹈。

在花样滑冰等项目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成套动作要表现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一种意境。在比赛中谁能够在完成较高难度的同时,将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谁就可赢得比赛的胜利。而运动员在表演时所采用身体动作许多是借鉴舞蹈艺术,并将其移植、发展。所以说运动员要想具备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较好的舞蹈基础。

2.2.2关于舞蹈表现能力培养关于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本研究将分为一般能力培养与结合专项特点培养。

2.2.2.1关于舞蹈能力的一般性培养舞蹈能力一般性培养,主要是指舞蹈基本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即运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运动员的形体和姿态控制能力;运用身体律动练习,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节奏感;运用不同风格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提高其协调能力;运用现代舞训练,使运动员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能力。

2.2.2.2关于结合专项特点的舞蹈培养在花样滑冰专项中应将舞蹈内容与冰上动作、滑行图形、滑行步法等相结合,并根据编排成套动作需求进行训练;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应注意舞蹈动作与身体动作及器械的有机结合、巧妙的利用,特别注意结合器械特点而进行的舞蹈练习;在花样游泳中舞蹈训练是结合水的特性、克服水的阻力而进行,在不同的动作中均注重注意身体的伸展与挺拔,注重运用手臂去表达、脚尖绷直、腿部姿态的控制等;在技巧中应运用舞蹈中的跳步、转体、移动等将技巧中的跟斗有机的、协调的融合为一套完整的动作;健美操中的转体、跳步等难度练习均来源于舞蹈,因此在姿态、力度、节奏等都应符合健美操竞赛要求。

总之,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时应采用通用舞蹈训练与专项舞蹈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2.3关于音乐表现方面的培养

2.3.1关于音乐与艺术表现力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情绪、意境主要是来源于音乐。如果没有了音乐的就缺少了艺术表现的源头,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表现,所以说音乐是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在比赛中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意境等激起了运动员情感体验,运动员再进一步通过身体动作把这种情感体验进行表现。而这种体验是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以及联想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这些情感体验又受制约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和后天学习的程度。

2.3.2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要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本文将从一般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针对比赛音乐的培养两方面进行探讨。

2.3.2.1关于音乐素养的一般性培养关于音乐的一般性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等途径进行。感知音乐就是尽量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使运动员时刻受到音乐的熏陶;学习音乐就是通过讲授音乐基础知识等使运动员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有所一定的了解,为提高音乐素养奠定理论基础;运用音乐就是通过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养,体会音乐变化与身体动作的关系,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2.3.2.2关于比赛音乐运用能力的培养将比赛所用音乐的风格、情感、内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处理好在成套动作中应采用的表现形式。在此方面主要是通过感知比赛音乐、理解比赛音乐、表现比赛音乐等方法进行。

2.4关于表演能力方面的培养

2.4.1关于提高表演能力的意义本文所探讨的表演主要是指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竞技项目中,将比赛套路的内涵、情感、意境表现出来的技巧.本文所探讨的表演可以理解为是建立在舞蹈技能、音乐素养基础上将身体表现于音乐表现融于一体的内在表演能力。

在运动场上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身体语汇动作技巧去交流思想、抒感、叙述生话。运动员在比赛场要受竞赛规则的制约,按事先编排的成套动作进行。运动员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身体去体现音乐中所表达的意境,并要达到努力感染裁判与观众,获得裁判的认同取得较高的艺术评分。

如果运动员表演意识较差或不善于使音乐在自己内心中产生某种激情,就是他们自身的技术技巧再高,肢体条件再好,音乐旋律再美,也很难表现出音乐所赋子的真实情感和所要表现的真实意境,更谈不上感染裁判、观众,所以很难取得较高的艺术的分值,所以说表演能力的提高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4.2关于表演能力方面得培养尽管体育的表演同舞台等的表演诸多不同,但就表现情感表现来说还是相通的,因此可借鉴舞台艺术表演中的培养方法,结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总结适合在体育竞赛中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对于培养运动员表演培养方法在此也将通过一般性表演和成套动作表演方法进行。一般性表演是成套动作表演的基础,而成套动作表演是对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的具体体现。

1)一般性表演主要是通过动物模仿性练习、生活观察性练习、音乐想象性练习、规定情境性练习、小品表演练习、即兴舞蹈练习等表演方面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表演能力。

2)成套动作表演方法的训练是分析伴奏音乐、整理情感体验、深化表演细节等步骤对比赛成套动作进行的表演训练。

2.5关于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

2.5.1关于文化修养对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关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指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平日修养。这种平日修养,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土壤”.自古以来,人们便注重培养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如果把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比作水,把事业上的成就比作船,则水涨方能船高。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较好地文化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其心理积淀。运动员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其文化修养越深,艺术表现能力越强。情感以认识为基础,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良好的文化修养对的情感产生、表达和激发都有着重要作用,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必须注重运动员的文化修养。

2.5.2关于提高运动员文化修养应注重的问题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因受专项特点影响,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的时间较早,有时存在着不能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完成正规的教育的情况,这样从客观上影响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员要想在专业上有更深的发展有需要较深的文化底蕴,因此需求与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应注重以下问题。

首先,在制度上保证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以及教学质量,使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能够与同龄的学生一样受到正常的文化教育。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有目的引导运动员进行有关文化方面的学习,进行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参加文学欣赏讲座等,提高运动员文学修养。

再次,运用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等手段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

另外,运动员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其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运动员选材时应以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可通过舞蹈、音乐、表演等方面是进行,在培养过程中都通过一般性培养与专门性培养两种途径进行。

2)一般性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运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形体和姿态控制能力;利用舞蹈中的身体各部位的律动训练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利用不同风格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通过舞蹈现代舞学习训练,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情感能力。专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结合不同专项技术特点将舞蹈训练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专项特点的舞蹈训练内容。

3)一般性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方面为:通过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的三个层次,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养。专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对已选用的比赛音乐做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4)一般性表演能力的培养方法为:动物模仿性练习、生活观察性练习、音乐想象性练习、规定情境性练习、小品表演练习及即兴舞蹈练习等。在专门性培养时节和比赛套路进行,主要是围绕着比赛动作套路、结合伴奏音乐,深化情感体验,细化表演技巧,形成比赛动作的表演思路,从而完美表演成套动作。

5)运动员较好地文化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其心理积淀。运动员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其文化修养越深,而艺术表现能力就越强。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也应以其足够重视,并做到从制度上保证,从方法上可行。

3.2建议

1)艺术表现力培养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所以说对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足够重视,并有计划的安排在训练计划之中。

2)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时还应注意到与竞赛规则、动作编排、音乐选编等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2004:46.

[2]孙伟科.论艺术的表现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87.

[3]张少云.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J].新疆艺术,1999(6):53.

[4].表力と内.[eB/oL]..

[5]科林伍德,王至元,陈华中.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中式花艺培训篇7

关键词: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和手段

20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应用”的教育改革方针,对各学科专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许多农业院校将原来划分过细的果树、蔬菜、花卉专业合并成园艺专业,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将原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并将其作为园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那么怎样将原来的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一门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这门课究竟给学生上些什么内容?与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栽培学课程有什么区别?原三门课程的课时都有60多学时,合并后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时只有80学时,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整地学习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园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在国内外同类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做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讨与研究很有必要。我们课题组对此边研究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有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避免了多门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

课程的整合不能简单地将原来的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三门课程进行拼凑或删减,而是有机地融合。即抓住园艺植物在分类、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田间管理等栽培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共性,将果树栽培、蔬菜栽培和花卉栽培的核心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得到精简和优化。

为此,我们在充分考察和借鉴同类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园艺产业的发展和我校的实际,研究确定了《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详见表1。

从表1可见,本课程有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将原来的分课程讲授的果树、蔬菜、花卉的种类和分类、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与育苗、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带有基础性和共通性的原理、知识和技术进行了有机的归纳与整合,删除重复、交叉、陈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把果树、蔬菜和花卉的内容融合一起后,还保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不同章节和内容的取舍上根据园艺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和不同。如:成花、开花、坐果等内容以花卉和果树为主,设施园艺以蔬菜、花卉为主,嫁接、修剪等内容以果树为主等。

本课程还有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部分。实验项目主要有6个,(见表1)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与鉴别,加深学生对园艺植物栽培的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教学实习项目主要有5个,(见表1)侧重于园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果树和观赏园艺植物的嫁接技术、整形修剪技术以及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技术的训练。

二、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1]。园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园艺学科来说,现代化教育手段取代不了实地操作训练。认不了、不会做、不熟练,永远是实践性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本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实践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在实践教学中依据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按季节安排了14天的教学实习,20学时的实验教学,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室内主要以园艺产品的实物为素材,对水果、蔬菜、花卉等进行解剖,了解其构造以及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室外主要以现场教学为主,重在对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如茎、枝、芽特点、开花结实习性、物候期等,教师在现场讲解,学生再分组观察记载。

教学实习主要是强化园艺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实习采取校内基地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基地实习强调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实际操作就是让学生参与播种、植株栽植、施肥、灌溉、除草、人工授粉等园艺植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强化嫁接、修剪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嫁接、修剪等技术不是操作几次就可以掌握的,需要多练习,教师应现场指导,现场考核,要求人人过关;校外实习部分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管理水平高的果园、蔬菜基地和植物园等,结合单位生产实际,进行相关的观察、记载、操作和管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园艺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园艺植物生产前沿的新技术、新设施以及园艺企业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教学实习重在培养学生在园艺植物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园艺专业学生先后在湖北省果茶所、武汉市维生种苗公司、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武汉分公司龙王嘴蔬菜基地、荆州市金秋科技园等单位实习,得到所在单位的一致好评,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下得去、肯动手、做得好、做得了,并且有多名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有2名学生现已成为超大公司的技术骨干。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程合并后,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靠粉笔教学的课堂模式,在课程学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手段,将原来的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栽培的核心内容都讲到,使许多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能够形象化、图片化、直观化,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和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从果树、蔬菜和花卉生产一线收集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图片,制作了信息量十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实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真实、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修剪原理和技术时,教师制作了修剪过程的动画,并与田间的实物图片相结合,将复杂的修剪原理和技术形象化、直观化,促进了学生对修剪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和学习。由于《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将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合并后课时又大量压缩,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直观,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因而我们在校内精品课程网站上建立了网上师生互动平台――在线答题。学生有问题可以在学校《园艺植物栽培学》精品课程网站上的在线答题栏目提出,任课教师及时地给学生回复、答疑,为学生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网上提问十分活跃,因没有任何拘束,从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以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本课程组的教师平时都注意积累大量的教学素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其中有多名教师在近几年获得了长江大学的优秀教学质量奖,本课程被评为长江大学的精品课程。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有机的、科学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中式花艺培训篇8

关键词花卉栽培技术教学改革举措效果

《花卉栽培技术》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广,涉及到花卉的繁殖技术、栽植技术及养护管理技术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笔者从2006年开始,在明确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课程教学试图通过“任务驱动,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打破传统教学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的弊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狠抓技能训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从事花卉繁殖、栽植及栽后养护等管理和应用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花卉栽培技术》教学改革的举措

1.1制定以岗位需求为本位的课程标准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应在学习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园林植物保护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即培养面向园艺行业和花卉生产企业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确定课程目标,即通过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使学生掌握花卉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花卉的繁殖能力、栽培能力、养护管理能力、应用能力、营销能力等。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将花卉行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到实践教学各环节中,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1.2构建“任务驱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花卉栽培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且花卉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季节内生长习性各异,生产管理内容不同,在安排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充分考虑生产实际情况和季节的变化特点,灵活地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在第二、第三学期,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训小组,选定花卉种类、分组承包,从播种、上盆、养护等一整套程序,由教师指导学生亲历生产,按照生产任务要求,每天安排早晨或傍晚的时间到校内实习基地参加花卉生产,结合基地的生产任务灵活安排实践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性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第五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3个月的生产实践。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用人单位参加生产实践,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各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007年,我系成立了花卉租摆公司,系部出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经营,为学院及企事业单位提供花卉租摆服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仅使学生对花卉的巩固了学生花卉栽培养护技能,且使学生熟悉了花卉行业的经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实现了实训项目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栽培过程,保证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

1.3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3.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花卉栽培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总学时132,按生产过程、季节和气候来分配学时,分散进行。在教学方法上把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加强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1.3.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花卉种类繁多、形态千姿百态,而且花卉植物的生长受时令、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本课程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加上多媒体有同时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及影像等多种信息的功能,利于创造多种教学情境。另外,由于花卉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教材则不断老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与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还可将多媒体课件放于课程网站上,学生可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复习巩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3.3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彻底改变理论笔试的考核办法,将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4个方面,即学习态度20%,包括考勤、纪律、团队精神等;理论考试30%,包括作业、实训报告、独立获取信息能力等;技能考评30%,必备的基本技能实施与花卉园艺工的技能鉴定标准相统一的单项考评,就将花卉园艺工的考核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生产成果20%,即结合实训基地生产任务,分组承包的种类完成生产与管理的最终结果。这样的考核缩短了教学与生产、学生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近年来,我系学生花卉栽培技能大幅提高,花卉园艺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达到了100%。

1.4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

1.4.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现场教学

园艺技术专业拥有一个占地10亩的露地花卉栽培区和2个占地600m2的现代化温室。栽种了各类花卉110多个品种20000多株。可以进行花卉的识别、播种、扦插、嫁接、分株、上盆、移栽、育苗和管理养护等教学内容的现场教学,边讲解、边观察、边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学习效果比在教室里好得多。

1.4.2利用优质校外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缩小教学与花卉行业的距离,这几年本系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管理机构、花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已达10多个。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管理,与企业员工一起劳动和生活。通过实习,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花卉;掌握了花卉生产各阶段的技术;学会了调查花卉生产动态,分析花卉发展趋势,进行市场预测。

2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和存在问题

2.1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5年来,通过对《花卉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示范教学结束,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要亲自动手操作体会。二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要亲自示范,教师只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周密计划与安排,教学时才能灵活、生动而富于激情。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一般每个小组4-5人,在实际操作时,只有密切有效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四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由于理论教学时间的压缩且不具系统性,一些技术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五是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以任务驱动为抓手的日常生产与管理,使得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生产环节中的各项技能,毕业后能使他们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六是促进了花卉基地的建设,增加了经济收入,增强了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七是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

2.2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使用的《花卉栽培技术》教材大多是农林类本科教材改编而来,很难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广度、深度和技能的需要。二是实训基地不健全。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但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不健全,教学、科研及生产不能融为一体,《花卉栽培技术》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不能很好实现。三是缺乏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师队伍中缺乏一定数量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总之,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需长期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工作,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花卉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茹化,王彦宏,吴瑕等.“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0):129-130

中式花艺培训篇9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法人代表对安全生产负有领导责任,企业应设立专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安全管理员,持证上岗。强化主体安全责任落实,坚持“谁主管、谁经营、谁负责”原则,烟花生产牢固树立“十一字方针”小型、分散、少量、多次、勤运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事故追究制度。树立“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理念。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员工的工作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长效检查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生产企业安全检查,检查不走过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处理。烟花爆竹产品流向登记实行信息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便于查找产品流向和追溯。

2.提高生产工艺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

烟花生产带有危险性,烟花爆竹行业生产、经营、销售、贮存、运输是安全关注的焦点,生产工艺流程影响安全各种因素,如原材料、设备因素、生产作业环境、员工素质等存在危险因素。目前,烟花爆竹生产工艺落后、作坊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不高,诱发事故可能性。企业在制定烟花爆竹产品工艺及生产流程要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结构及工房布局特点,减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交叉作业和运输,工序流程合理,生产布局科学。“三定”管理符合要求,严格控制药量、人员,明确生产工序危险等级和责任人。调整工艺要通过多次试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方能调整工艺配方和参数。严格执行工艺纪律,不定期检查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完整性、科学性,使之趋于完善。鼓励企业采用安全性新药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安全管理科技化、规范化,有效遏制伤亡事故发生。

3.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工作

烟花爆竹行业是劳动密集型、高危行业,投资成本小,风险高。生产安全工作犹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生产安全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烟花爆竹企业对日常检查发现安全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举一反三,安全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不能投产。近年来通过对烟花爆竹企业安全整改,取得成效有目共睹,提高了烟花爆竹生产安全等级,降低安全风险。但是,有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对整改工作应付了事,玩球,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隐患。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对企业是个致命打击,造成人员和财产重大损失,惨痛的案例一再告诫安全生产工作要警钟常鸣,常抓不懈。汲取事故和血的教训,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安全事故。在思想上要转变传统、陈旧观念,要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思想,防患于未然。

4.安装监控系统,加大安全防范力度

随着烟花爆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品种繁多,产品配方调整,原材料不定点采购,原材料质量存在差异、违章操作等,一系列问题带来安全和质量隐患,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为了减少安全风险,在生产工序、关键点、仓库安装可视监控系统,监视系统覆盖生产区及仓库,动态管理生产全过程,24小时全程监控,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安装可视监控系统:一是加强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力度;二是发生安全事故,为查找原因留下痕迹,便于追溯,还原安全事故真实情况。利用可视监控系统和人员巡查及犬防相结合,构筑全方位监控网络。

5.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烟花爆竹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难度大。要在提高员工素质上下功夫,加大对员工培训力度,可采用内培、外培、邀请专家到厂、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对员工安全知识培训。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员,必须熟知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员工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安全生产执行力的提升,由于员工的不确定因素,如生活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企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使得有些企业招不到员工。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不断更新补充人员,新进员工经技术、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每个岗位进行岗前培训,员工岗位变化也需要转岗培训,全面掌握本岗位应知应会和操作技能。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要及时组织员工培训,员工经安全知识、生产工艺、操作考核,培训工作要到位,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持证上岗。企业对员工安全学习培训资料一人一档,以备查验,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培训工作不能应付了事。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

6.强化事故预防机制

烟花爆竹属于民用爆炸品,从原材料到产品是易燃易爆产品,稍有不慎,引起爆炸燃烧,从烟花爆竹生产现状分析,人、机、料、法、环,力求监测,诊断,要居安思危,预防事故发生。一是操作员工固定工序,固定人员,严格控制产品存放数量,严禁超员生产,超量生产。二是防护屏障满足设计要求,禁止使用易燃材料修建工房,减少火灾事故。三是原材料实行定点采购,有条件的企业对原材料实行进厂复验制度,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生产。四是禁止使用氯酸钾作氧化剂,不定期检查是否超标使用;严格成品、半成品、引线、药物混放,库房储存烟花爆竹数量不超过设计容量。五是采取修建防静电,消防,避雷,视频监控,红外线报警设施等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防范能力。防雷安全措施存在隐患及时整改,定期对防雷风险评估及防雷装置检测。实行人防犬防相结合,保证产品贮存安全。六是烟花爆竹运输工具符合要求,保证产品运输安全。七是烟花爆竹轻拿轻放,避免野蛮装卸;产品贮存要防盗、防潮、防变质,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使用安全。八是安全管理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制止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安全行为。九是采取企业领导巡查、安全管理员日常检查、生产工序安全责任人监督检查三级防范措施,抓好安全生产每个环节,提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和力度。十是避免重效益、轻安全、超负荷、超药量、超员生产,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7.总结

中式花艺培训篇10

关键词:插花与花艺装饰;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2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2005年正式编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根据市场调研与相关岗位需求开设本课程。自2007年以来在参加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的好成绩。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努力该课程2010年经学院审批,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

1前提与背景

1.1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插花艺术的普及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鲜花作为美的使者、爱的纽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花艺装饰和鲜花礼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尚,成为民众文化素质与生活品位的标尺。可以说插花艺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两国间的外交会晤,小到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到处都能见到插花艺术的倩影。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中培养理论兼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插花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2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的确立开创了插花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于从事插花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进行了等级划定,并对各级技能进行了明确规范,由指定部门和单位负责插花员的技能培训、考核与等级认定,授予相应的等级证书。在这种政府扶持、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各类插花花艺的教学机构和团体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起来,一时间举国上下插花技能培训如火如荼。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竞争。

1.3《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

《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是园林科技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动手性强的特点。但目前各专业开设的《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结合专业特点,使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并且由于鲜切花的成本高、耗损大,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不能满足实践需求,因此以往一直采用竹签代替实际花材进行造型练习,然而实践表明学生的竹签造型能力与鲜切花造型能力并不成正比。因此有必要对《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改革探索。

2目的与意义

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其专业特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新教学手段,避免与现实脱节,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实际的锻炼与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确立科学的教学进程,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由具体到综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循序渐进地取得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进步;完善考核办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合理的评定,充分发挥考核这一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3内容与方法

3.1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插花员岗前培训、商业插花、场景花艺装饰、艺术插花、以及压花装饰5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与具体项目,视专业特点而定,如园艺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比较熟悉,但造型能力较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花材较为陌生,但造型能力较强,因此花材识别与造型部分的实践,前者侧重于花材造型,后者则侧重于花材识别;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而定,如园林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观赏植物的应用能力,以及艺术设计与创造能力,因此整体上讲,前者侧重于几何形体与礼仪插花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者则侧重于艺术插花创作与花艺装饰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插花与花艺装饰》课程实践环节的主体教学方法是先由老师完成整套操作示范,并提供作品样板,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性实践,并根据样板完成作业。该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质量较高的实践作业,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疏于思考,致使操作机械、观念教条,甚至刻意追求教师的操作细节和作品同样板的相似度,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方法取代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样板式实践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充分的讲解,向学生阐明实践的内容、任务及作业完成标准,对于技术难点仅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并不进行完整的操作示范,学生须通过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操作实践。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则起着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3.3教学手段的完善

既然全程采用鲜切花进行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造成严重浪费,而竹签又无法取代鲜切花使学生插花的造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因此新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竹签配合鲜切花――2种教学手段并施,2种教学手段辅承的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3.4考核机制的改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实践进行得又快又好的现象,而在以作业完成质量的单一指标的测评下,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很难如实地反映出来。并且由于实践态度一度被视为实践测评的一个参照指标,用来鼓励那些实践能力较差但肯下功夫锻炼的学生,竟使得一些学生为追求高分陷入了磨洋工的误区。因此为科学地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配合时代节奏与社会发展新风尚,鼓励学生尊重时间,讲求效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而采用实践用时与作业质量的双项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实施方法即前30%提交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上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进半档,后10%提交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在良好以下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其作业成绩基础上降半档,中间60%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等同其作业成绩。对于提前提交作业,但作业质量未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则建议其继续完善,以遏制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倾向。

4效果与分析

4.1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实施以后,以鲜花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实践教学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课堂上一改往常的沉寂局面,主动提问,请求老师辅导或评价的现象不断涌现,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现象也蔚然成风。在没有绝对标准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理解到位,并完成质量较高的作品,成为班级中的表率。实践课的出勤情况也有了较大改善,以往表现较差的几何形体制作环节的出勤率由平均值76%上升到87%,提高了11%。而且因故请假的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请求老师予以补习,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是没有先例的。

4.2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有所加强

在以往空间造型练习(三角形插花)中,我们会预先提供给学生一个规范完善的样板,学生依样临摹,虽然作品完成情况较好,但在后续实践中却暴露出学生普遍空间感差和造型能力弱的问题,作品平面性严重。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取消样板模式而强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形体意识,把学生的被动模仿式实践为主动探索式实践,使学生真正得到脑手配合的锻炼,迫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并运用概念和原理去创造,而不是关注细节和强调细节的复制。后续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已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造型的理论和原则,作品中都能有意识地加强体的效果。

4.3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得以增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花材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后面的艺术插花创作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以野外干枯的植物材料和金属、瓦片等非植物材料为主进行架构式或铺陈式的花艺创作。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鲜花保鲜的麻烦,而且能够避开一些花材插制的基本技法,说明学生对花材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改革实施以后,学生接触花材的机会多了,学生运用花材的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因此学生对选择新鲜花材或人造花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在后续的艺术插花创作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花材进行实践练习并提交作品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其作品完成的整体质量也表现良好,不但成绩呈正态分布,且平均值达到了75%。

4.4学生进行插花艺术创作的综合能力相对提高

以往学生在参加插花比赛时,往往局限于限制少、自由度大的现代花艺装饰类,而对于瓶花和盘花这一类限制较多、技法要求较高的中国传统插花形式则很少有人问津。改革实施以后,在2009年第二届“上海种业杯”插花技能大赛上,本院参赛选手获得特等奖一项,这些现象说明在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设计和制作能力大大提高。

5问题与思考

5.1学生的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改革实践虽然在学生空间意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收效,但在学生色彩意识和配色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未见起色。虽然操作采用了实际花材,但花材是由教师统一采购的,学生在配色方面可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较少,设色能力得不到较好地锻炼,所以学生在艺术插花创作和花艺装饰时普遍表现出对色彩的控制和搭配能力较弱,作品用色杂乱,不够协调统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能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任其选色搭配的花材。这样无疑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而这种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已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有所显现。

5.2耗材量大和经费有限的矛盾形成

以往课程所需的实践费用(不计艺术插花创作部分)为平均每人15元,每届学生人数为100人左右,共计耗费1500元,每年课程经费为800元,这样每个学生再平均负担不到10元的支出就可以完成实践。而改革所需的实践费用为平均每人35元,若学生人数不变,共计耗费将比以往多出3000元,若经费投入保持不变,则每个学生须比以往多负担20元的实践开销,合计30元。这种支出在调查中是不被学生们认可的,学生们表示宁愿放弃采用实际花材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不愿为此负担过多,因为花材不同于画笔和颜料等实践耗材,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重复利用性,其创作成品也不能长期存放或收藏,况且这部分还不包括他们进行艺术插花创作的开支。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增加经费投入或者减少经费开支。减少经费开支可以采取多人分组的实践方式,但这势必影响学生接受锻炼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对于完整操作过程的把握,也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增加经费投入也不能依赖学校调配,最好的途径就是能够找到相应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其方式方法与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地讨论与论证。

5.3个别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初露端倪

实践中发现启发式教学法虽然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但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呈现出任意发挥、追求另类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2种极端倾向。前者表现为学生自信满满,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断章取义,其作品通常有令人瞠目结舌或啼笑皆非的效果,而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后者则表现为学生信心不足,对老师的讲解与说明虽能认真听取,也表示理解,但落实到手便犹豫不决,难于起步,经常照着周围同学的样子做,属于“离了拐棍不会走”的一类学生。虽然这2种学生只是个别现象,但以育人为本的我们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寻找对策,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6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