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十篇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十篇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38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主要障碍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严重而面临枯竭,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等又导致环境严重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节能减排也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主题。大力发展低/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能够带动150多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然而,在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作为能耗大户的交通运输领域在全球总能耗及对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均超过60%。

就国内而言,作为世界第二能耗大国,我国油气资源消耗量逐年上升,且本国资源相对匮乏,油气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且主要的油气资源进口通道无法100%保证,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环境污染方面,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有7个城市赫然在列,调查显示汽车尾气无疑是导致雾霾和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舆论看来,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勇于担负起一个大国对世界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责任是成为一个强国的必要因素。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对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将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降低到2005年的45%,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指标降低到百公里5.0L,压力巨大。

从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私家车总量超过1.24亿量。而且,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群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将导致交通领域导致的能耗和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在传统化石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了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实现低/零排放的新型车辆,目前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自面世以来就因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我国自“八五”(1991-1995)以来即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九五”至“十三五”计划中推出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相继实施了“十城千辆”运营工程、北京奥运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推广计划。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推荐车型目录1-76》统计,共计有1162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在技术方面,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e6、上汽荣威e50、北汽e150等,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市场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在2014年实现飞跃,销量高达7.47万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5年销量超过34万辆,同比增长3.4倍。

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表面繁荣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推广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尽管2014和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形势喜人,但与科技部规定的目标却差距很大。与国家政策推动的公务用车相比,个人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事物大多仍持观望态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利用新能源汽车骗补而伪造销售数据的恶性事件。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国家也在价格和上牌照等发面给予了适度的政策倾斜,但目前的推广难度仍然很大,效果差强人意。总体而言,目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续驶里程短:目前除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以结合燃油和电两种能源,实现较高的燃油经济性、较低排放和较长的续驶里程外,其余的新能源汽车均依靠纯电驱动。然而,纯电驱动虽然具有零排放的优点,但受制于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其续驶里程和动力性与传统汽车均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成本高: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实行了政策倾斜,提供了惠民补贴,然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仍然较高。国家为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5万元左右的补贴,对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提供补贴3万元左右,然而去除补贴后其销售价格一般也为同款传统汽车的2-3倍。尽管新能源汽车后期运行和维护(基本免维护)成本远低于传统汽车,但一次购买价格高企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安全性差: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差别是采用了电驱动模式,因而也引入了电池这类重要的新型能量源。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一般是通过成千上万快小的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这对电池成组和电池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组精度低将直接导致电池组的不匹配,管理不当会导致电池组不均衡甚至失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譬如近年来频发的电动汽车电池组自燃和爆炸事故。

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远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充电难成为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尽管京沪高速依托高速服务区全程开通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平均每50建设一个快速充电站,但单次充电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某些城市市区内的示范型充电站多处于缺乏维护的半弃置状态。充电难成为一直困扰着大量消费者,并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大问题。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已经使节能减排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新能源汽车能有效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对改善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新兴事物,国内外在技术和服务各方面差距较小,这对我国汽车工业也是一次重大机遇,有望借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垄断,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2010.internationalenergyoutlook,2010.

[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4.

[3]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http://.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现状;问题;对策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一)产品现状

近些年,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各类推广政策的支持中,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渐渐进入快车道,产销规模连年攀升。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50.3万辆和2459.7万辆,较上年增长3.3%和4.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340470辆和331092辆,较上年均增长3倍多,占全部汽车产销量的份额分别达1.4%和1.33%,较2014年的0.33%和0.32%有爆发式提升。其中纯电动汽车实现产销量254630辆和247480辆,同比均增长4倍以上,依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达到85835辆和83610辆,较上年均增加近2倍(见表1)。

同时,产品结构方面,纯电动汽车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军,占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均在60%以上,2012年更是占到89%。从车辆用途来看,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占比呈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比例由60%提升至76%。乘用车占比的明显提升,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正逐步从公共服务领域向私人领域转变。

(二)技术创新现状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首先车型更丰富,整车领域出现了物流车、各种电动工具车等,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车速超过140km/h;其次一些关键指标如续航里程、加速性能、能耗水平等明显进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近一倍,成本缩减一半;再次驱动电机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单个电机向动力总成集成发展,其中芯片集成设计、电子系统集成技术都有新进展,六氟磷酸锂、湿法隔膜等技术壁垒较高的电池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也应该看到,与国外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如特斯拉的续航里程已超300公里,宝马i3采用了全新的模块化设计和碳纤维以使车身更加轻量化,部分高端车型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已实现在高速路全自动无人驾驶;日本燃料电池技术更加成熟,丰田燃料电池汽车已实现量产;韩国电池巨头LG在南京投产的动力电池已将成本控制在1.3/ah。

(三)出口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尚小,但是近年来呈加快之势,尤其以自主品牌为代表的新能源客车整车出口表现较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主要客车厂商如比亚迪、宇通、金龙、安凯、福田等持续加大新能源客车研发力度,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批量出口,多次获得国际市场大订单。宇通、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更是将新能源客车打入了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如2015年8月比亚迪出口800台电动大巴到美国华盛顿州;10月,宇通凭其新能源客车优势成为法国客车产品主要供应商之一。在加快产品出口的同时,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厂商也加快了海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了国际市场开拓。相对于国外新能源客车产品,我国新能源客车具有较好的技术和性价比优势,这也为我国新能源客车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在全国近百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中,排名前五的城市推广量占据大幅比重。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二、三、四线城市。造成此局面一方面缘于一线城市优惠的补贴政策及宽松的上牌条件;另外一线城市充电设施的配备、售后服务的提供更为完备。而二、三、四线城市居民所面对的空气污染尚不如一线城市那么严重,同时,价格方面相同配置的电动汽车明显高于燃油汽车,如果没有大幅补贴,消费者难以承受,加之充电桩问题和电动汽车自身的续航问题带来的不便,也很大程度阻碍这些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此外,北京、上海等城市对新能源汽车单独摇号或免牌照等政策,也对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公用充电桩数目约4.9万个,车桩比近1:10,这一比例无法适应整车需求。此外,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一边大量用户排队等充电,耗时耗力,一边部分充电桩长时间闲置无人问津现象时常发生。部分城市的充电桩设置较早,未能及时更新和维护,不少已成为摆设。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充电设施的建设。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用户自建充电桩,建设一个家用充电桩最高可给予2000美元抵税优惠,商业用户投资建设大型公用充电设施的,最高可给予5万美元抵税优惠。此外,各地区还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额外的优惠政策。如加利福尼亚州,除国家补贴以外,家庭用户自费安装一个240伏壁挂式充电桩还可享受750美元的地方补助。日本则由专业充电服务公司承接安装、经营和维修相关业务。由三菱、丰田、日产及本田4家汽车厂商携手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共同开办了充电服务公司(nCS),其主营业务就是充电桩相关工作。截止2015年,nCS公司在全国设置的充电桩已逾4万个,多于普通加油站的数量(3.4万个)。德国强调要抓紧出台国际标准,促进电动汽车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推广,并规划到2017年和2020年,国内的充电点总量将分别达到50万和90万个,联邦政府还为此提供3600万欧元扶持资金。德国能源和水经济协会认为1:1.5的车桩比是合适的。据其调查,德国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其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

(三)核心技术创新不够的问题

除了整个产业的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到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可以说谁掌握了电池,谁就引领着电动汽车的未来。目前,美国有多个动力电池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从材料及再生能源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韩国、日本在动力电池的研究上也比我国超前。其次,我国电池系统在集成能力、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正是这一技术上的欠缺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频频爆发,2015年几乎每月都出现过新能源汽车自燃或燃烧事故。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在动力电池的研发上加强基础创新。另外,在能耗水平、动力性能、加速时间、车辆操控的品质、舒适性等方面,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四)产业集中度较低的问题

截止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近50万辆,领先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保有新能源汽车达500万辆,年产量达200万辆。但观察整个市场,产业热度虽然很好集中度却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2011-2015年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公告目录数量分别为175款、272款、302款、614款和1858款,几乎每年都在以倍数递增。进入公告目录的产品虽多,车型也不少,但加总起来产量却仅有30多万辆,2014年甚至只有84900辆,对比之下,日产聆风累计销售20多万辆,特斯拉2015年全球销量也超过5万辆。如此低的产业集中度,一方面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压缩成本的难度。比如,每个车型的电池包不一样,针对各种车型,电池企业要开发众多产品,而且每个产品还不能形成规模。

(五)政策扶持欠缺的问题

首先是激励政策缺乏顶层设计,不成体系,虽力度大却比较分散。比如,2016年上海新能源汽车相关补贴政策许久未出台,政策的空白导致许多新用户上不了牌照。又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骗补”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上的漏洞。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有关激励政策在顶层设计及连贯性上有待改进。其次是消费政策不适应发展需求。如税收方面,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税存在“购买环节重、使用环节轻”、“小排量重、大排量轻”的现状,这不仅引导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倾向于大排量化、高使用率,更削弱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固有的成本优势。以同款凯美瑞车型保有使用10年为例,在中国购买与使用环节的税收比约为2:1,而在美国该比例约为1:2,在日本则约为1:7。第三是使用政策方面。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有关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政策扶持体系。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集中资源实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创新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置于重要位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升电动车产业化水平,这都要求我们联合优势力量,进一步推动各类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集中发力共同攻克关键技术。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支持。另一方面,加大研发人才培养,制定更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措施,促进相关企业共谋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和内部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加快发展并合理规划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充电方便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使用电动汽车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所以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应比电动汽车的发展适度提前,足够的基础设施是保证电动汽车正常运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要合理规划和扶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打好基础。明确地方政府、居民、开发商、物业和电网企业等相关各方权责利,帮助落实住宅区和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及社会停车场等配备充电设施的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体系

每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在消费政策方面,建议在适度调整原有汽车税收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免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对燃油汽车可依据全程排放数据开征环境税;在使用方面,未来需在全社会形成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良好氛围并推出更多实质性鼓励政策,例如,在上牌、路权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更多优待,包括扩大政府采购数额,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使用量,加强政府引导和示范,对电动汽车充电实行优惠电价等。此外,还需完善并落实各种扶持政策,破除地方保护,打击“骗补”行为,建立切实有效的投资回报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等相关服务领域。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3

一、印度新能源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使其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印度已经成为亚洲第三(仅次于中国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国。印度政府现已将能源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但能源供应增长仍然跟不上需求增长,导致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产与生活成本增加。目前,印度石油消费已经超过每天200桶,消费速度如此之快,而新发现的油田又是微乎其微。可见,印度能源需求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缓解能源供给矛盾,加快本国新能源发展步伐,印度政府于2008年4月召开了第11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五年计划会议,确立了新能源的基本目标:到2012年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占印度电力需求的10%,在电力构成中占4%~5%。在印度现已有超过19个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厂投入生产。原计划2002~2007年可再生能源联网电力为3075兆瓦,而实际上到2006年已超过6000兆瓦。这一较大的增长是由于印度风能增长十分迅速所致;在风能方面,2005年印度风能装机容量为4430兆瓦,位居亚洲第一。2006年超过传统风电强国丹麦,跃居世界第4位,达到6270兆瓦。

印度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2008年~2012年,印度可再生能源市场达到了190亿美元左右。为使可再生能源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增加15000兆瓦左右,将需投资150亿美元。印度政府已计划在资金方面为支持该体系补贴约10亿美元,增加可再生能源能力为1瓦/美元,潜在的补贴支持为0.07美元/瓦;对联网的太阳能电力也给予补贴。截至2008年4月,印度对1兆瓦联网风能的补贴为62.5万美元,对于i兆瓦联网的小型水力补贴为37.5万美元。

除此之外,印度采用多种激励制度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例如,把发电量代替装机容量作为衡量指标,根据实际发电量通过可贸易税收折扣政策给予一定优惠,规定不同能源种类的不同价格等。

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旗下设有3个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专业的金融研究中心。早在1981年,印度就设立了其他形式能源委员会。1982年,印度政府正式成立了非传统能源部,并于2006年11月更名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些年来,国际油价的起伏不定以及愈发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让印度政府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mnRe的重要性也同步增加。在mnRe的带领下,印度在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垃圾转能源以及甘蔗渣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印度“国家太阳能计划”中,mnRe任务重大,它将负责指导和监管拟成立的太阳能管理局。随着印度新能源战略的不断深化,mnRe势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6年8月,印度计划委员会组织专家起草了一份长达182页的《能源综合政策报告》,作为印度“第十一个五年(2007~2012年)计划”制定能源发展政策的指南。其中明确了印度新能源的技术路线,以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最终解决自身能源安全和实现能源独立。同时,明确了通过鼓励接近商业化和有明确时间进度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包括太阳能技术、核能综合利用技术、生物燃料技术、高能电池技术、混合燃料汽车技术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印度由国家投资和建立国家能源基金来提供资金支持。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印度意识到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和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能源合作。如2008年4月10日,印度联邦产业部宣布印度和以色列产业部合作开发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相关合作领域涉及水资源、太空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研发。目前,印度政府所采取的新能源政策,被认为是印度保持未来能源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之一。

二、印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些年来,为了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需求挑战,保障其能源供应安全,印度采取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措施,实施了新的能源战略,为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逐步取消能源价格管制

在能源价格政策方面,印度长期沿用计划体制,国家对石油生产单位给予差额补贴。但是,20世纪末,印度在解除石油产品价格管制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自1998年4月1日起,印度政府实施为期4年的分阶段取消价格管制计划,到2002年4月完全取消了价格管制,这为印度能源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2.加大管理机构调整力度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印度政府对能源部门加强领导,通过相关政策措施规范本国油气工业的运行。为了统一规划国家能源发展。有效调整国内能源结构,印度政府于2005年成立了一个由电力部、煤炭部、石油天然气部、原子能部和计划委员会等部委组成的最高能源委员会,协调国家能源的总体供需,并使国家能源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和执行。

3.不断开放能源勘探市场

1997年印度宣布了新勘查许可证发放政策,旨在通过吸引外资、私营和国营企业投资勘探和共同开发新沉积岩层。接着,印度共对90个区块的油气勘查开展了4轮公开招标,2005年又对20个区块进行招标,目的是吸引外资和国内私有资金。2006年3月,印度第六轮“新勘探许可政策”促进了印度国内石油企业与海外石油企业联合投标。为了促进能源发展,印度政府投资354亿美元用于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并大幅度削减原油、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煤油及相关设备的进口关税,原油进口关税减少到5%,汽油和柴油的进口税减少到10%。

4.建立国家能源储备机制

当今世界,石油的重要性一如既往,它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也是重要的军事、外交、战略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极不均衡,不仅如此,还常常被一些国际生产组织所垄断和操纵。基于这些方面的因素,2004年1月,印度政府决定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机制。2007年1月,印度兴建了历史上第一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并在2010年投入了使用。同时,印度2座原油战略储备基地也在建造计划之中,将用9年时间全部建成。建设这些原油战略储备设施预计花费1127亿卢比(约合25亿美元)。这些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成后,印度石油安全状况将有明显改善。

5.积极开展对外能源合作

能源安全已成为地球村共同面临的课题和挑战,需要人类集中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今天,印度人口已占世界总人口的17%,但在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方面仅占世界总量的0.8%,75%的石油需要进口。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亿,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新油田,那么,印度国内的石油探明储量只能使用到2016年。由于印度70%以上的石油需求要依靠进口,每年需要花费210亿美元,约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4%。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原油市场的波动都对印度经济发展和国内政局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确保石油天然气的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印度积极采取措施,多点布局,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实现能源多元化。

6.拓展多方位的能源外交

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印度对外战略中的核心内容。印度能源外交正以丁字形战略态势展开,即向北获取俄罗斯油田的开采权,向西建立伊朗到印度的能源安全通道,向东占领缅甸天然气的大部分出口市场。印度还将其触角扩展到非洲、拉丁美洲,形成全球规模的能源外交。印度能源外交不仅对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整个亚洲地区也将产生相当大的波动和影响,甚至将会引发印度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之间关系的微妙互动。

7.扩大太阳能的利用规模

印度增加了对太阳能开发的补助,以兑现其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同时,印度将通过建立一项基金增加新能源开发的补贴,推动新能源发展。印度政府的新政策鼓励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如印度模瑟巴尔公司、塔塔太阳能电池板公司提高产能。这能减少单品成本,进而降低价格。现在,印度生产太阳能的成本5倍于石油天然气能源。在印度的能源结构里,煤炭占据了50%:而可再生能源中,风能贡献最大,占7.5%,与风能、水能只在特定区域开发不同,太阳能的开发由于阳光的无处不在,而前途无限。印度的新政策希望将该国太阳能利用规模从目前的3兆瓦提高到2020年的2万兆瓦。

三、印度新能源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安全与否事关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和印度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和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尤其是两国共同面临着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对进口原油依赖性越来越强的严峻形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2030年将增加到74%。而根据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预测,到2020年,风能发电规模将调高到1亿~1.5亿千瓦,其中,5000万千瓦为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规模则调整到1000万~20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的增量至少在8800万千瓦,年均安装量至少约733万千瓦,年均投资至少为475.75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印度新能源发展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

1.倡导节能理念

节能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印度高度重视节约使用油气,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作为保障其能源安全的一项基本国策。而我国在节约用油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必须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能源领域则力争尽早构建节油型经济体系。为此,应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应强化管理,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应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注重核能发展

核能为保障长期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是有效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大多数西方国家达成了核能合作与开发的协议。2006年3月布什访问印度期间,双方签订了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此外,印度与其他西方核大国也积极开展民用核能合作,2005年9月英国同意与印度就民用核能进行合作,2006年2月法国总统在访印期间与印度达成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同年4月印度总理访德期间,德国表示同印度加强包括民用核能在内的能源合作。截止到2006年12月,印度已拥有22座核电站(包括在建的7座),年发电能力为39亿瓦,占整个电力供应的3.1%。在此基础上,印度还计划在今后15年内再投资建设10个大型核电站,到2020年前使核反应堆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亿瓦。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也应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核电产业,以缓解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

3.加快风电发展

印度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开展大型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出台风电优惠价格政策等措施,印度的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方兴未艾。为了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要通过关键技术,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尤其要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统筹城乡能源发展,争取到2020年我国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从目前不足1%提高到6%左右。

4.5虽化研发应用

有限的化石能源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替代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能源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一方面,要依托能源重点工程建设,突破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跟踪和参与氢能及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碳捕获与储存、核聚变、海洋能利用等前沿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争取尽早取得实质性突破。

5.开展对外合作

中国应当继续加强与世界各产油国合作,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强与包括印度在内的能源消费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尽量避免在开发海外能源时形成恶性竞争,竭力规避“零和博弈”和“成本溢价”的风险。同时,中国应该继续做好以下具体工作:确保稳定中东和非洲两大主要供油区,积极开辟拉美和俄罗斯新市场;努力保障中哈和中俄两条进口石油管道的开工建设;对建设自缅甸到中国西南地区的输油管道以及通过巴基斯坦连接中国和中东地区的管线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新形势;新能源;开发探讨

前言:

全球气候出现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所生存空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故而,为了缓解温室效应的现象,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已经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水力发电、核能发电、新型生物能源逐渐成为了相关人员新能源研发的重点,如何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更好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也成为了有关人士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将以新能源为研究对象的进行探讨。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水利发电发展的现状:据国家的能源局统计,在2020年的全国发电总量中,水利发电的点亮将占其20%以上。现阶段的水利发电也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峡水电机组的全部国产化更是在新能源的自主研发中迈出了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部。

太阳能资源利用的现状:目前我国是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拥有的太阳能产业居于世界第一,并且,我国也拥有较为成熟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及热水系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太阳能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池上,每年光伏发电的电能约占总电量的五分之一。

核能利用的现状:中国核能源开发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只有16座,是所有核电站拥有国家中最低的,但是正在建设的核电站却有26座,约占世界新建核电站总数的五分之二。

风能利用的现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风能将作为我国常用的新能源之一,现阶段,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85221兆瓦,居于世界第二位。

海洋、生物、页岩气能源的利用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具有中型潮汐发电的技术条件,但是其发电的技术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我国现有的生物质发电主要有农林、垃圾以及沼气发电三种形式。目前,中国页岩气的开发主要在安徽扬子,页岩气的勘测面积已经达到了5200平方千米。

氢能利用的现状:中国早在1960年时就开始对氢能进行研发,而将氢能作为新能源开发则是在1970年开始的,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氢能技术已经列为了2015年的能源规划之中,而现在,氢能更将是我国新能源研发的主要能源之一。

二、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问题

制度并不完善、财政出现偏颇、税收力度不够以及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是新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关键性的问题,故而,为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能够更加大科学化、合理化,首先就要对新能源相关的制度、财政以及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是能源二次转换的成本较高,而电网环境则是新能源能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的电网环境影响,新能源的发电并网将具有很大的困难,在加上电网本身的技术不够,所以新能源电网合并的发展受到阻碍。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是造成新能源开发的压力变大的根本性原因,人们对石油能源的额依赖度越来越高,而石油能源的总量却在不停的减少,供给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新能源的开发的压力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为新能源的开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过大,这要求中国迫切需要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新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是必须要新能源尽快开开采的主要原因,全球的能源危机会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三、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建议

光伏产业:首先要对光伏产业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研究,避免政府参与企业的直接决策,大力开发多元化的市场,进一步释放国内的光伏能源的产业市场。风电产业:要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更新现有的风电科研体制,加强风电产业的管理以及加快建设,推行质量认证。核电产业:加大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加快产业的进一步推广,完善相应的立法建设。生物质发电以及柴油产业:加强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强政策的研究和落实,全面提高原料收集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保证技术的创新。页岩气产业:政府要加强来源的管理,要对技术进行提升,要对页岩气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氢能产业:除了基本的发展人才、制定目标、制定机构以外,最重要的是要选取具有可再生能力的资源作为氢气的制备技术,以促进氢能产业的多样发展,带动社会向节能环保的方向进行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那种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首先要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在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然后政府方面要制定健全的法制,最后要努力的发展相关产业的技术,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结束语:

新能源的发展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是保护生态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相关的领导人要能够正确、精准的把握好政策的导向,要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目的,在实现节能减排以及能源革命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能源的开发进行探讨的,首先是对我国现有能源的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即对水利发电、太阳能资源利用、核能利用、风能利用、海洋、生物、页岩气能源以及氢能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是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即制度并不完善、财政出现偏颇、税收力度不够、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能源二次转换的成本较高;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能源安全问题;新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全球的能源危机会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最后是对我国新能源开发的产业提出政策新的建议,以为我国的新能源建设提供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新能源行业开发路在何方?[J].变频器世界,2012,03:20-21.

[2]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郭立伟.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4.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从目前情况分析,财务风险是新能源发电企业存在的一大弊端,如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企业发展受阻,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发电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有效控制与规避风险。新能源发电企业及时认识到财务风险形成的要素,时刻关注财务动向,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制定相对合理的财务策略。文章基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深刻剖析了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借以实现财务预警目的,从而有效保障发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发电企业特点

新能源发电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新型发电方式,近些年来呈现极快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正是发电企业寻找的突破点,或是着眼点,促使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本身就存在诸多优势,从而能够促进发电企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然而从另一层面分析,新能源发电企业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产业优势。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能源消耗量不断递增,而经济的发展对于电能源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并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因素促使新能源发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新能源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属于可再生资源,是电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具有潜在的资本与市场。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来说,新能源发电企业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而且很多资金投入新能源发电企业,主要涵盖财政资金、金融资金、风险资金,因而基于现状来看,新能源发电企业是具有潜在资本和市场的。

第三,成本相对较高。新能源发电是新型的产业形式,我国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发展势态良好,而从某种层面来说,新能源发电需要较高的开发费用,还需相对先进的设备,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投资成本,降低竞争优势。

二、财务风险形成主要因素

(一)管理因素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新能源发电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管理因素,而管理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管理层的设立、管理职能定位、内部控制设置、内部执行、财务计划、财务预算执行等等。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引发财务风险。而对于新能源发电来说,企业财务风险引发的因素相对比较固定,就是管理短期意识,在利益驱使下,很多管理层基本着眼于眼前利益,没有重视新能源发电创新性的要求,从而促使其步入低端市场之中,这对于发电企业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环保意识缺失现象,针对新能源发电来说,其本质上属于清洁能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的污染,例如:新能源发电企业工艺过程并没有进行必要的环保处理,致使在过程中出现污染情况,而所用材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环保处理,存在安全隐患。这样势必会酿成不可估损的损伤,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将势必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企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财务管理因素

财务风险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务管理主要涵盖三个部分,分别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回收管理。一旦出现筹资不足或是过多情况,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资金的有效使用;假设筹资不足,将会影响到新能源发电的运行,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威胁到企业正常经营,而投资不当势必使企业效益得不到提升,降低资金回收,促使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资金流动,继而引发财务风险。

从发展趋势分析,新能源发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企业资金链相对比较充足,然而分配不均匀仍然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在创业的初级阶段,存在有项目无资金的情况,具体表现是筹资短缺;而在成长阶段,企业具有潜在资本,但是却没有创新项目,具体表现是资金严重缺乏,假设进行盲目投资,必然会出现投资不当。无论是上述何种情况,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都会造成极大的财务风险,但是由于所处阶段的不同,发电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状况,然而关注焦点基本是筹资成本,或是投资回报方面。

(三)财务因素

财务因素是新能源发电企业存在的非常关键的财务风险因素,这其中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分别是财务支付、财务结构。针对新能源发电来说,企业经营时间相对较短,即使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与此同时存在成本较高的特点,这直接导致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市场占有率有限,其二是盈利空进不断缩减。因为市场有限,发电相关机器设备具有积压的风险,导致资金流动能力较弱;但是如果谨慎小量生产,设备闲置相对较多,资金利用率有限。与此同时,很多发电企业资金回收存在极大的困难,直接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比例很高,资金流动量较小,利用率较低,最终影响到财务支付能力,很可能形成偿债危机;应收账款相对较高,致使财务结构不合理,引发偿债危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财务因素方面,发电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在应收账款账目情况,应从上述方面着手解决。

(四)经营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营是相对较大的范畴,针对上述几个因素的分析,本节中涉及到的经营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针对两个方面的经营,第一,是经营者管理水平,第二,是经营者市场预测能力,从以上两种因素导致的财务经营风险,继而导致财务风险。针对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从目前情况分析技术相对发展较快,完善技术是其必要的措施,与此同时,还需进行适当的人才储备,这是新能源发电企业实现长久发展的主要措施,然而假设研发投入相对较多,就会出现人才储备过量,但是实际成果转化率较低,势必会影响到投入产出率,最终影响到货币回笼,出现资金短缺情况,因此针对发电企业而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精准市场预测能力,掌握技术研发方向,做到持续经营,避免经营危机出现。

三、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实施

新能源发电是现阶段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相关企业在发展速度及规模上正在日益完善,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财务危机,而这种危机并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因而发电企业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继而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应用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针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来说,其建立的重点是在于预警指标的构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预警指标体系:

(一)管理状况指标

新能源发电企业,企业管理状况管理指标构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其一,是企业长期决策占有率情况,其二,环保投入成本指标,从上述两个方面实施财务风险预警,促进新能源发电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谓长期决策效率,主要是某期长期决策数,除以本期决策总数,由此获取的数据,称之为长期决策占有率。

而对于环保成本投入率,与上述计算方式基本一致,主要是利用某期环保资金投入,除以某种经营成本,继而获得最终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环保成本投入率。

(二)财务管理指标

针对新能源发电而言,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的发生,借助资本利用率,还有资本收益率,从而反映财务管理状况。不管发电企业是处于发展初期,还是处于发展期,都需要有效利用资本,这是风险预警非常关键的指标,在初创期,发电资本有效利用,从某种层面来说意味着筹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促使企业具备潜在资本,反之则使企业经历漫长的筹资期,一旦采取的措施不当,新能源发电企业将不复存在;发电企业在成长期阶段,资金得以有效利用,促使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回收率,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吸引潜在投资者,而且保留现有投资人,反之将会促使企业出现投资不当,或是项目缺乏情况,预警这企业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本利用率,主要是通过某期资金投入金额,除以某期资金筹集总数;资本收益率,某期资金投资收益,除以某期筹集资金总额。

(三)财务状况指标

所谓新能源发电企业财务状况,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展现:其一,是利用存货周转率,其二,是借助应收账款周转得以展现,虽然上述两个指标相对而言是短期的,然而这两个财务指标是企业资金情况的一种体现形式,关系到企业资金流动情况,从某种层面分析,还属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因而发电企业对于这一方面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存货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四)经营状况指标

新能源发电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及上升空间,因而其经营状况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主要是借助技术研发转化率,还有研发成本投入,和人才储备率等指标所决定的。针对技术转化率而言,如果出现转换率较低的情况,将会导致企业沿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否则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而针对研发投入成本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归属于研发成本比例,假设研发成果转化率有所提升,企业可适当增加投入成本率,反之则降低。针对发电企业而言,需要从技术角度进行突破,尽早解决,规避风险的出现。从人才储备率方向分析,它是非常重要的预警指标,必须和研发成本形成正比例,否则将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技术转化率=某期研发项目转化数/某期研发项目总体数量;技术研发成本=某期项目转化数/某期项目研发总数;技术研发投入=某期技术研发成本/某期企业经营成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极易出现财务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发展,必须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构建相对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发电企业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从而大幅度提升发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经济效益值。

参考文献:

[1]李迪.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商业,2011(32)

[2]裴玉.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1(33)

[3]李杨.电力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电力与能源,2011(06)

[4]彭艳露.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及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研究,2014(06)

[5]王秋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5(08)

[6]邹果.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5(15)

[7]张文秀.风力发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析[J].会计师,2015(16)

[8]温立新.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3(10)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风力发电技术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tm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83-02

1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问题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低碳环保理念在各行各业中的贯彻。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也开始不断研究和推广其他更为环保的能源,其中风能作为一种技术成熟、清洁可靠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力发电较于其他发电方式有显著的降低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势,在全球各国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不仅如此,随着风力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推广程度的不断增大,风力发电所需要的成本也在逐步的降低。但是风力发电行业的核心技术和特殊技术等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技术堡垒,从而给风力发电的应用与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下面结合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

2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研发和推广。就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目前主要拥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风力发电企业的整体规模正在不断的增大,并且在整个发电行业中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风力发电技术中的单机容量也正在不断的增多。

(3)我国的风力发电行业正在不断的向着商业化和稳定化转变,特别是海风拥有高稳定性、低干扰性、风速较高等多方面的优良特点,在此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4)虽然说风力发电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相对来说其在正常运营的时候,所需要的日常运营费用则非常少。

3风力发电技术的关键问题分析

3.1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不均匀

根据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来看,能够广泛利用风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与西北部区域。因为风力资源分布问题,我国的风力发电企业在其分布区域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和密集,但是这些密集的风力发电企业也会带来风力发电产能过剩或者窝电等情况。因此,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企业应该注重电力的远距离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整个风力发电系统。

3.2风力发电的产业链不完善

随着风力发电行业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来看,其在机械零件方面能够很快的发展,但是在核心部件方面却发展不理想。此外,对于电气可编程控制和集电环等重要部件都要靠国外供给,并且目前的风机发电的机组还不能进行整机设计,同时在运输、维护、咨询、监测等多个方面还没有系统性的体系,大大阻碍了风力发电行业的广泛发展。

3.3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够

就我国目前的风力发电现状来看,其机组的单机容量已经从原有的600Kw变成现在的1.5mw。虽然说在单机容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我国风力发电发展过快,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不能科学精细的进行载荷极限的计算工作。风力发电中单机容量的大型化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风力发电的投入成本,还能增强其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与发电效率,因此风力发电大型机组的发展与应用将是未来风力发电的必然方向。

3.4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能不足

因为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时间不足,所以其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因此也没有很高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在其并网和输送方面。目前风力发电机组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装机阶段对各个环节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自身管理方面存在著诸多问题等,给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针对风力发电机组脱网等事故的发生原因,对整个系统进行必要的优化,从而弥补风力发电机组在安全性能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升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4解决风力发电所存在问题的途径

4.1加快风电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技术上对风力发电技术进行改革,提升发电的效率。在强风的地带,因为风能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可以采用功率调节的方式进行风力发电。这样可以保证弱风期也能够保证发电效率,而且能够对风电的设备进行管理,使风机不至于受损。

在风电功率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浆距的调节来调节,在调节中采用定桨距失速型风机,能够使整个发电过程功率得到控制,而且装置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对于并不适宜于风力发电的地区,可以采用单独运行的单机发电,经过有效的储能后将电能进行利用。这种风机通常采用柔性桨叶的风力发电机,适宜于游牧民的使用。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内进行风力发电,这样增强风机的电机容量,使风能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4.2能源政策支持

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现在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了环境问题,而且资源的缺乏会导致社会发展减缓。国家应该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进行立法规范,大力宣传可在能资源并且对可再生资源进行保障,使国内的风力发电能够有效的发展。只有得到国家能源政策的支持,风力发电才能够获得保障和进步。

4.3推动风电的产业化

风电发展属于较为新兴的科技,还没有达到产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实现风电产业化,才能够使风电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在风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风电单机的容量不断变大,而且使单机能量的成本更低。

风电技术的商业化,能够降低风电单机的运行成本、提升风能的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化能够促进风机的技术的创新,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了新兴叶片,能够对风能进行有效的捕获。而且采用结构动力学,对封禁进行改进设计,使风机的质量提升,成本降低,而且提升了整体的可靠性,降低了维修的费用。

5结语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进一步贯彻,人们对于各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而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风力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关键问题,给广大风力发电技术人员带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风力发电技术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掌握,积极借鉴其他区域关于风力发电技术应用的先进经验,给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刚,党晓强,刘华.新世纪风力发电技术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电气时代,2011(03):50-52.

[2]姚兴佳,王士荣,董丽萍.风力发电技术讲座(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可再生能源,2006(01):86-88.

[3]王宏华.风力发电技术系列讲座(3)风力发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03):192-195.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新能源资源潜力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新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部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国际能源机构对一次能源进行统计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直接换算成油当量,并不按火电容量因子进行折算。但我国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往往是按火电容量因子(约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折算,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要比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统计结果大2倍左右,这样极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国际能源机构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能源统计和研究部门,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公布的统计数据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统计方法方面采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iea.Renewablesinformation2008[R].paris: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08

2.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eB/oL].[2008-04-02]

4.wwea.windturbinesgeneratemorethan1%oftheglobalelectricity[R].Bonn,Germany:worldwindenergyassociation,2008

5.Ren21.Renewables2007GlobalStatusReport[R].paris: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2008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出口;竞争力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5年也出现了飞跃式发展,产销量大幅上升,并且在2016年也保持了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进入了一个高速蓬勃发展的阶段。

1.出口现状

(1)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发展迅速

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出口发展迅速,产量出口数量及金额大幅增长,发展迅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大规模,高速发展的状态,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在早期由于技术不成熟,人们接受度不高和一些相关的限制,并未实现大规模的发展,在2011年产量仅有8159辆,出口量仅有1700辆,而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与扶持,以及相关环保理念与宣传的不断深入人心,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到34万辆,出口量也达到了64236辆。

(2)出口市场与国别趋向多元化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早期国别单一,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少量国家,随着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我国的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逐步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一些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遍布英国、美国、日本、荷兰、巴西、俄罗斯等7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合作建厂,出口模式与规模进一步扩大。

(3)出口类别主要以电动客车为主,乘用车将有所发展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中,主要是以电动大巴为主,而中国的客车产业在之前就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一直以来,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应用新能源技术的中国客车,也同样具有很强竞争力,将替代传统出口客车占据很大出口份额。

(4)新能源汽车出口以自主品牌为主,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出口以自主品牌为主,包括力帆、奇瑞、长城、华晨、比亚迪、吉利、江淮、康迪、宇通、金龙等自主品牌。其中宇通、金龙、比亚迪等主要以新能源客车为主,康迪以低速电动车为主,江淮、吉利、比亚迪等致力于新能源乘用车的开发。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分析

(1)价格优势

相对于其他一些新能源汽车出口国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价格优势。首先,由于汽车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国相对来说具有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厂房等,成本更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同时我国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车的锂,锌等资源丰富,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2)政策优势

我国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对新能源汽车出口有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进行一些补贴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一些新能源企业的进行补贴与政策扶持,积极促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我国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起去战略,鼓励出口。同时,一些自贸区协定的签订,也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

(3)技术优势

各国技术水平差距不大,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相近,国际竞争程度较低,我国一些相关企业在一些技术方面占据一定势,如比亚迪公司拥有专利权14000多项,拥有锂电池制造的先进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方面,拥有700多项专利技术,同时我国在电动机,整车集成技术,动力平台的成熟性方面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近。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1.针对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的做工粗糙,质量不过关及售后服务缺乏等问题,企业应注重品牌发展战略,结合国际相应标准,制定较高的产品标准,同时不断革新技术,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售后服务方面,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售后管理,不断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竞争力。

2.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国家要加强对国内车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政策导向与市场驱动”的体制,完善相关制度和提供一些保护性措施,为国内车企出口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引导国内车企良性竞争,规范出口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之间更多领域相互合作,多方位,多领域融合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与服务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出口的健康发展。

3.针对知识产权问题和在出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壁垒,国内车企在汽车出口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在与国外车企发生纠纷或面对贸易保护措施时,积极使用法律武器和向国家有关机构寻求帮助

4.对于我国在某些核心技术方面存在差距的问题,相关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新型技术的研发与产品升级,重视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破技术瓶颈。提高我国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外国车企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科技人才,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国家成立由国家主导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中心,综合企业、学校、各种科研机构的力量,积极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田鑫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期刊论文]-日本研究2014(4).

[2]王嘉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学位论文]2012.

[3]周革新中国汽车出口现状与问题解析[期刊论文]-大观周刊2012(45).

[4]蔡学晶.徐萍萍.闵梦云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上海企业2013(12).

[5]李杰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学位论文]2013.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和前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被不断的消耗,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这些可再生资源中,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最快,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继风力发电之后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对太阳能的开采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我国开发新能源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1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一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电池组件,交直流逆变器、蓄电池和光伏系统电池控制器组成。首先,通过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次,再利用交直流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同时逆变器还可以自动稳定电压,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利用蓄电池将电能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在释放出来。充放电控制器则是可以防止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储能蓄电池组过充电和过放电的设备,它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2.1国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总容量达到了964.9mw。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据达到了4961.69mw。像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带状硅电池、聚光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太阳能光伏电池已经商品化和实用化。在国际市场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价格一般在3.15美元左右,并网后的价格为每瓦6美元,发电成本为每千瓦时0.25美元。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在不断的提高,晶体硅光电池的转换率为15%,而单晶硅电池转化率则达到了23.3%,砷化镓光电池更是达到25%的转化率。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也大大的延长,最多可达30年之久。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欧盟,它们的太阳能发电总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专家预测,日后的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会朝高效率、高寿命、低成本和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总量也将占13-15%,预测到2100年光伏发电总量将占60%以上。

2.2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启用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不断扩大并出口到国外,装机总容量也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总量为35mw,占世界总量的3%。到2020年之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光伏市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电成本也逐渐降低,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的价格约为每千瓦时1.2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这个价格将会降低为每千瓦时0.6元人民币。

随着我国光伏企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受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等政策的打击,一些光伏组件的生产厂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应用应该转向国内,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北等内地地区,光照充足,必须加大财政支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中国的应用,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随着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快速成熟起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不但具有环保的特点,而且科技含量高,发电成本低,是对传统发电模式的重大突破。但是,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率还不高,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科技含量高,对材料的使用要求严格,因此必须加快研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新材料,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国内市场,将光伏发电系统广泛的应用到国内,提高光伏产业竞争了,不断推进光伏产品的更新和升级,为我国的电力供应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篇10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文章运用脱钩理论及脱钩分析模型,探讨了西北五省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脱钩关系的时间和空间演变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2003-2012年期间,西北五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的无周期性变化特征,与实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空间上,2005年碳排放与经济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而2009年、2012年脱钩空间呈现集聚的态势。脱钩程度区域差异显著,甘肃在2005年、2009脱钩状态最佳,而其余省份脱钩态势未发生明显的改善。引入中间变量(能源消费总量),得出西北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与以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对落后的减排技术发展有关。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北五省;能源碳排放;区域经济增长;脱钩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4BJL050)。

[作者简介]刘晓婷(1988-),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政策;陈闻君(1969-),女,江苏张家港人,教授,中亚经贸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政策、资源环境与中亚经贸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的日益提升,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能源碳排放,使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五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大量依赖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也使环境压力急剧增加。在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当今国际社会倡导低排放、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率“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对西北五省区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进行探讨,不仅是响应和配合国家“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更是西北五省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于“脱钩”,在各类组织和学者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脱钩”的核心表现为物质消耗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变化的实质。近年来,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利用脱钩理论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Juknys采用oeCD模型,从初级脱钩和次级脱钩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立陶宛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现象[1];Lu等运用日本、韩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的交通行业数据,比较分析了1990-2002年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及碳排放的脱钩关系[2];Kaneko等通过“脱钩”理论分析了巴西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强度是碳减排的决定因素[3]。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脱钩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例如,赵一平,段宁等根据“脱钩”理论,对我国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弱脱钩状态[4]。王虹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采用脱钩理论,分析经济发展与我国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变动关系,观察其是否存在“脱钩”与“复钩”现象[5]。彭佳雯,黄贤金等基于脱钩理论的脱钩分析模型与tapio等的研究成果研究了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程度,结果显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在1980-2008年间(除2000-2005外)基本呈现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趋势仍将持续[6]。李忠民,庆东瑞运用脱钩理论对山西省工业经济的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发现山西省工业整体呈现GDp与能耗投入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扩张连接状态,远未达到理想的脱钩状态[7]。盖美等采用tapio提出的弹性分析方法,探讨了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与演变趋势[8]。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且大多学者的研究是基于国家宏观层面和省际层面,而系统运用脱钩理论对某一区域的实证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基于时间演变与空间差异的角度去测度、监测、预测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和程度的研究还很不足。鉴于此,笔者基于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视角,对西北五省区2003-2012年的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碳排放与西北五省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程度与态势变化原因,以期为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脱钩理论与脱钩分析模型

(一)脱钩理论

脱钩理论最早是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于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比值在一段时期的变化而提出的,实际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资源消耗的非同步变化状况。在某个时期,当环境压力的增长比它的经济驱动因素的增长慢时,就是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并把脱钩分为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9],其中,相对脱钩又称弱脱钩,是指环境变量的变化率和经济增长率均为正值但经济增长率大于环境变量的变化率的现象;绝对脱钩则指经济增长的同时与之对应的环境变量保持不变或下降的情形,又称为强脱钩。根据eKC(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的增长一般会带来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大,但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新的技术时,就能以较低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换来同样甚至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过程被称为脱钩[10]。脱钩研究思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其脱钩指标设计是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框架(DpSiR),主要反映前两者的关系也就是驱动力(GDp增长)与压力(环境污染)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11]。

(二)脱钩分析模型

目前,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分析模型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基于增长弹性变化的tapio脱钩分析模型和基于期初值与期末值的oeCD脱钩指数模型。本文借鉴tapio的交通运输量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模型,并参考国内学者彭佳雯等(2011)、盖美等(2014)人的研究将脱钩状态划分为8种(如表1所示)。其中,强脱钩是实现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最理想状态,相应地强负脱钩为最不利状态。

为了进一步了解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原因,笔者引入能源消费总量(用tCe表示)这个中间变量。能源碳排放(C)、能源消费总量(tCe)、GDp的各类弹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C,G)代表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e(C,t)代表能源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e(t,G)代表能源消费的GDp弹性。

(三)能源碳排放的测算

目前,我国还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而且关于碳排放量的计算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故本文根据徐国泉等人提出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来估算碳排放量[13]。

碳排放估算公式为:

其中,e为总的碳排放量,a为煤炭消费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c为煤炭消费量;B为石油消费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o为石油消费量;r为天然气消费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t为天然气消费量。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五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五省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进行了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的脱钩分析。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空间尺度方面,由于存在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变化的滞后关系,因此本文空间差异分析选用2005年、2009年、2012年三个时期进行比较。

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4-2014年)》、2004-2013年《甘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宁夏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采用经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调整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对数据的计算与分析主要运用excel2007、mapinfo7.0和arcGiS9.3。

四、结果与分析

(一)脱钩时间演变分析

根据碳排放估算公式(4)及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2)对西北五省2003-2012年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并对其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加以计算整理,得出2003-2012年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变化趋势图(图1)。从图1看出,西北五省的碳排放总体变化趋势呈现上升趋势,从2003年9756.85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4102.05万吨。2003-2008年碳排放增长幅度较小,而2009-2012年碳排放增长幅度明显增大。这与西北地区为响应和配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过于追求经济增长有关。西北地区是能源依赖性很强的地区,过度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量的变动态势相似,但能源消费总量均大于碳排放量,2009-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量差距逐渐增大,表明西北地区整体碳减排技术成效不明显,因此,要想配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实现碳减排新目标,应当重点加强减排技术,比如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等。依据公式(1)、(2)、(3)对各类弹性指数进行计算得到表3,由表3脱钩分析结果可知:2004-2012年期间,西北五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除2004年、2006年、2011年、2012年外的其他年份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但碳排放增加的幅度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2004年、2011年由于大量依赖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及过于追求GDp增长,导致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扩张负脱钩状态,即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也在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而2006年与2012年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处于扩张连接状态,说明能源碳排放增加的幅度大于或相当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结合中间变量(能源消费总量)来看,能源消费的GDp弹性值与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值非常接近,表现在图形上(图2)两者的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且重合,这说明西北地区的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主要是由能源消费与经济脱钩引起的。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除2006年、2011年外弹性值均在1左右,表明目前西部地区碳减排技术水平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的贡献作用尚未显现,这与西北地区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相对落后的减排技术发展有关。

总体而言,2003-2012年西北五省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着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理想状态的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减排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脱钩空间差异分析

西北五省能源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分析结果(如表3、图3所示)表明,2005年表现出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四种状态。其中,甘肃表现为强脱钩,弹性值为-1.0828,达到了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理想状态,新疆落在弱脱钩区域,宁夏表现为扩张连接,弹性值为0.8986,青海、陕西表现最为严重,落在扩张负脱钩区域,且大于西北地区的整体水平,其中脱钩程度最低的为陕西,其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达到1.5567,这主要是由于陕西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发展和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不足,导致煤炭在总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上升,进而造成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009年主要表现为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三种状态,青海、陕西、宁夏落在弱脱钩区域,新疆表现为扩张连接,弹性值为0.9344,甘肃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最为显著,达到了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这主要得益于2009年国家对甘肃政策扶持(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2年,主要呈现弱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两种态势,而且脱钩呈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新疆与青海脱钩状态相对其他三省较为明显,都呈现弱脱钩(图3)。甘肃、陕西、宁夏则都落在了扩张负脱钩区域。

从西北五省两项弹性值的时期(2005年、2009年、2012年)对比来看(如图4、图5所示),碳排放的GDp弹性方面,西北五省区都表现为后期脱钩状态比前期更为显著的特点。其中,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与碳排放的GDp弹性的地区变化态势基本一致,说明省际层面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同样由能源消费与经济脱钩所引起。对于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西北五省区前后期弹性值变化较小,区域差异也相对较小,2005年,弹性值最高为青海(1.9138),最低为甘肃(-1.0898),2009年最高为新疆(1.1731),最低为甘肃(-0.0014),2012年最高为青海(1.6657),最低仍然为甘肃(0.6649)。并且2009年、2012年五省区碳排放的GDp弹性明显低于碳排放的能源消费弹性,表明西北五省碳排放技术效应不明显,其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关系贡献不明显,碳减排技术水平有待提高。2005年、2009年西北五省区的碳排放的能源消费脱钩区域差异不明显(如图6所示),但2012年,相对于2005年和2009年而言,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甘肃、宁夏、陕西落在0.4-0.8之间,新疆单独落在0.8-1.2之间,而青海则落在大于1.2的区间。总体而言,2005、2009、2012年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显著的省份主要是甘肃和陕西,这可能是由于国家对其节能减排的政策扶持及该省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因此比新疆、宁夏、青海具有相对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了相对较高程度的脱钩发展。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从脱钩时间演变分析来看

(1)2003-2012年,西北五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呈现弱脱钩状态,经历“扩张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的无周期性的变化特征,脱钩程度随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且脱钩状态没有一定的规律。

(2)2003-2012年西北五省区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且能源消费量始终大于GDp总量,在2010年以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及国际市场的影响,经济的增速明显大于能源消费增速,但碳排放的增速至2012年接近GDp同期增速,这表明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能源消费且将在近期持续下去,其未来碳减排不容乐观。

(3)从碳排放源来看,2010年以后,西北五省区对煤炭的需求比较稳定,但由于受国际市场及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变动较大,但对煤炭的影响较小,因此,2010年以后,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消费。

综上所述,并结合西北五省区实际情况可知,目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西北五省区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其并不能抵消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西北五省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脱钩态势仍将持续,与实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且不确定性较强。

2.从脱钩空间差异分析来看

(1)2005年西北五省主要表现为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强脱钩四种状态。其中,宁夏落在扩张连接的区域,新疆落在弱脱钩区域,甘肃达到了理想的强脱钩状态,而青海与陕西则落在相对不利的扩张负脱钩区域。2009年主要表现为扩张连接、弱脱钩、强脱钩三种状态。除新疆与甘肃外均都落在弱脱钩区域,相对于2005年西北五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较为明显,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西北省区的政策扶持、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北五省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仍然较高,节能减排的技术还较为落后。2012年表现为扩张负脱钩与弱脱钩两种状态。甘肃、宁夏、陕西均落在弱脱钩区域,相对于2005年、2009年,实现弱脱钩的省域数量上升较快,宁夏与陕西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而新疆与甘肃则呈现与其相反的变化态势,青海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变化不显著。

(2)2005年,碳排放与经济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程度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具体呈现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强脱钩四种状态。2009、2012年脱钩呈现空间集聚态势,尤其是2012年,主要呈现弱脱钩与扩张负脱钩两种状态,区域差异明显缩小。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空间格局和能源消费与经济脱钩基本一致,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相比前期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甘肃、宁夏、陕西相对于新疆和青海脱钩状态更为显著,这对下一步制定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无论是西北地区整体层面还是省际层面上,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主要是由能源消费与经济脱钩而引发的,其中主要由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从而推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所致。西北五省地区碳排放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碳排放与经济脱钩贡献较小。因此,西北五省区未来脱钩发展措施的重点方向应为基于节能技术、产业结构升级,着重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二)政策建议

1.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率。要以中东部及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为支撑,建立由企业主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低碳节能技术、清洁煤技术、低碳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自主开发、招标引资的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依靠企业现有的基础,瞄准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大技术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开发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的专利产品。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再加上“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优惠政策,故新疆具有发展新兴环保产业的有利条件,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的滚动式发展。同时,青海、甘肃、宁夏、陕西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省份,也理应引进先进技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推广目录和政府招标采购产品目录,继续加快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力度,进而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理想状态。

2.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低能耗产业的发展。西部五省应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依托内地企业的管理、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抓住高耗能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与金融、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3.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化石能源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严重制约了减排技术对碳排放和经济脱钩的贡献,能源结构的升级是西北地区个别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强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就显的非常重要。西北地区拥有丰裕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在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放”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西北五省区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研究和完善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定价和分摊机制,逐步降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逐步实现更集约、更清洁、多元化的能源消费结构。

4.西北五省区的各级政府要加大各个省能源结构调整的规划,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强政府对能源碳排放方面的控制力度,对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非重要产业提高税率,进而限制其发展规模,而对能源消耗低利用率高的企业增加补贴。依托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突破性的发展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节能装备、电力环保等为重点的能源,并针对性的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西北五省而言,冬季取暖一直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消耗,因此,应推进集中供热清洁转型,减少煤炭的供热比例,增大相对低碳的石油、天然气的供热比例,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建立和完善高效清洁的城市供热体系。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低碳宣传的力度,提高居民、企业等的节能减排的意识。节能减排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西北五省区应强强联合大力宣传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从身边做起,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只有每个人低碳意识的增强,才能够带动整个西北地区低碳技术的发展,进而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强脱钩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JuknysR.transitionperiodinLithuania-Dowemoveto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alResearch,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03,4(26):4-9.

[2]LuiJ,LinSueJ,LewisC.Decompositionanddecouplingeffectsofcarbondioxideemissionfromhighwaytransportationintaiwan,Germany,JapanandSouthKo-rea[J].energypolicy,2007,35(6):3226-3235.

[3]De-FreitasLC,KanekoS.DecomposingthedecouplingofCo2emissionandeconomicgrowthinBrazil[J].ecologicaleconomics,2011,70(8):1459-1469.

[4]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5):129-133.

[5]王虹,王建强,赵涛.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脱钩”“复钩”轨迹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7):113-115.

[6]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赵雲泰.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6-633.

[7]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7-72.

[8]盖美,曹桂艳,田成诗,柯丽娜.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6):1267-1277.

[9]antonJ.DecouplingaConceptualoverview[R].paris: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2001.

[10]马军,巩芳.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3,(2):53.

[11]oeCD.indic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sfromeconomicgrowth[R].paris:oeCD,2002.